初中语文古诗词

2024-06-22

初中语文古诗词(通用12篇)

初中语文古诗词 篇1

中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无数优秀的诗词作品,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中国素有“诗国”的美誉,古诗词作品辉煌灿烂,其以整齐优美的形式、和谐动听的旋律、含蓄精炼的语言和深沉炽热的情感,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中的瑰宝,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进行古诗词欣赏教学已成为必然。但初中学生阅历尚浅,正处于文学素养的培养提高时期,特别是古诗词与现今时代相去甚远,用典颇多,给作品的欣赏带来了障碍。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普遍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偏重于“识记”,远没有达到“鉴赏”这一层面,无法学以致用。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对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做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能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顺利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积累名言警句,开发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学习语言,不仅仅在于学到了多少词汇和专业术语,而是学习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学习怎样运用学到的语言,遣词造句,如何运用准确、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方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字语言。我国的诗歌语言,流传至今,是非常精炼的,它们都经过作者多次的语言锤炼,有很深的意境在内,是我们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良好素材。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不同的诗人,不同时代的诗歌,在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上都各不相同,有的优美婉丽,有的雍容典雅,有的朴素自然。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诗于自然平淡的语言中,蕴涵了深厚的情怀。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能起到直接的作用。

三、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效果可想而知,因为这属于是机械记忆,而且学生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春’”“劝君更‘进’一杯酒”“渭城朝雨浥‘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认为应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具有深层意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另外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如:让学生扮演诗中角色,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或者进行比较赏析,拿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或同一类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等等。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作品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诗词的无穷含义,并获得审美体验。

古诗教学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挖掘古诗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语文古诗词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获得更多的收获,使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永远散发魅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 篇2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 和 ,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2分)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案:

1、形式的险恶,境况的危苦

2、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直抒胸臆,表现了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了民族气节。

二、古诗词鉴赏。(3分)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答案:

1.略。评分:共2分。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17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10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意蕴隽永。若能仔细阅读和体会其中的文辞,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高雅的人文情趣。需要看到的是,受互联网文化兴起的影响,现今公众更乐于将肤浅的网络文学作为休闲方式,而对凝结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古诗词弃之若履。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使学生做到对古诗词内容对硬性识记,未能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格调。怎样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精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应给予认真考量和应对的迫切问题。为此,本文从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体悟古诗词的格律意境、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

从当前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和掌握情况来看,其中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因而造成学生自身所掌握的传统文化层级相对较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明珠,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古诗词的积累,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在教学中安排五分钟以内的时间,交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仅仅指望课上五分钟的古诗词分析,难以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显著提升,因此笔者在每天的语文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和识记,同时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会随机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抽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诵读习惯,进而使传统诗词文化深入其心田。

二、体悟古诗词的格律与意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必须使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反复诵读,从中自然而然地体悟到古诗词所特有的格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对古诗词意境的体悟方式不拘一格,具体包括:

(一)对诗歌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耐心揣摩

如《浣溪沙》(晏殊之“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上片应注意关键词“天气”、“亭台”、“夕阳”等名词,这是极有特色的表达,即一切都与去年无殊。然而,“几时回”三字却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难以藏抑的怀人之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蕴。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则道出了作者的感伤之情,使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所经历的繁华落尽的无奈,从而加深对作品创作主旨的理解。

(二)对诗词内容进行概括

例如,讲授《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可以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解,诗诗相通地诠释。

(三)创设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情境

教师应当注重为学生创设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情境,使学生藉由特定情境的进入,实现对古诗词中心思想和作品承载的情感的理解。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送灵澈上人》一诗时,要求学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想象绘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诗文易位的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诗文易位的方式。古诗词的言语精炼,因而相当于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就此组织学生将诗词内容置换为叙述性文字,从而深化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三、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理解和领会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此,不仅仅是要欣赏古诗词,还要在恰当的时候能运用古诗词来表明自己的感触,使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具备古诗词应用能力。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考虑到古诗词的文字具有高度概括性,通常能够以少量文字勾勒出优美的意境,展现出独特的创作情感,故而学生极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出现认知障碍。基于避免前述问题发生的考量,语文教师应当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内涵。

四、结语

初中生在人生阅历方面比较薄弱,他们对于古诗词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如果古诗词教学浅尝辄止,则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初衷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与鉴赏的时候,不仅要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体悟古诗词的格律意境、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应该更多地挖掘古诗词的内在意蕴,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角度来学习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真正发挥古诗词的意义,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人生感悟层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小莉.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 唐振杰.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衔接问题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5

[3] 于海梅.“生命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5

[4] 孟岩.延边二中古诗词教学拓展伸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5

[5] 崔玉颖.文本互涉理论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篇4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并且具有很大的教学难度。本人结合实际教学工作, 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 并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前预习、加强朗诵技巧培养和展开想象、品读课文四个方面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不佳。笔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对学生学习古诗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总结, 认为在学生的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80%左右的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 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会阅读课本以外的其他古诗词作品。一些学生因为觉得存在理解障碍, 学习古诗词比较费力;一些学生认为除了应付考试外, 学习古诗词没什么用;古诗词表达的情感不符合时代潮流, 学生很难产生共鸣。 (2) 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识记”层面上, 不懂诗歌鉴赏的方法, 不会鉴赏。 (3) 中招考试在古诗词学习中起着导向作用, 历年的中招考试中古诗文的默写都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换时间去诵读, 而不能真正地去欣赏。 (4) 不能学以致用。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古诗词积累对自己的写作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在写作中不会化用诗句。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收效甚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他们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以识记和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并探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二、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 时代较远的距今两千多年, 较近的也有一百多年。由于时代不同, 在读这些古诗词时, 今人与古人之间存在着一条天然鸿沟。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 要深入地理解这些作品是件较难的事情, 所以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如在学生学习《蒹葭》时, 笔者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 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并告诉他们这首歌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的。接着, 又举出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词, 并告诉学生这些词是将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诗句稍稍改动,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 学习每首诗词时, 都先将涉及的作者逸事、创作背景以及史实、典故等讲给学生听, 不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还增加了课外知识,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 强化课前预习。

古诗词的教学中, 如果将所有内容都安排在仅有的课堂45分钟时间, 可能会很仓促, 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强化课前预习活动。首先, 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自己熟悉的途径, 搜集古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常识, 为课堂教学增加生动详细的内容, 帮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 要求学生找出预习时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并列出预习计划, 对课文中需要详细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提前介入字词理解和内容理解, 并依靠自己的理解展开学习。最后,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筛选学习中的难点, 奠定教师课堂针对性讲解的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 有效的课前预习帮助课堂教学更好地将时间运用到重难点,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形式美和韵律美,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他们对诗词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 古诗词教学中应将朗读贯穿始终, 并加强朗读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培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的美、理解其中表现的情感。教学中, 我将诗歌的朗读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教师泛读或者让学生听录音;其次师生齐读, 读准字音并点拨难以理解的词句, 对较容易理解的字词让学生自己讨论, 在读的过程中弄清诗歌的大意和表现的主题;最后指导学生划清节拍、读出节奏感, 甚至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 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味。以理解为基础, 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 在朗读中感受诗词表现出的美。

4. 展开想象, 品读课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5

语言的最深层的功用有时并不是直接能够感知到的。虽然文言诗文不再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没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载着从汉文字诞生之日起至近代开始前的中国历史,中国历代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现代汉语应该是脱胎于古代汉语,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深层语义的语言,与古代汉语失去了联系的现代汉语必然由于文化底蕴的不足而显得浅薄和苍白。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文言诗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其意义非常重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视的结果。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初中语文教材中富含文学审美价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诗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这对提高初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的档次也有帮助。而强调熟读尤其是强调背诵,对于改变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以讲代读的状况,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总之,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将古诗文的教学摆在一个较之过去更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师,笔者深感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面对句子,下不了手;古诗词作者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教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学生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

浓等。

三、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对于诵读有如下论述:“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全部了解一个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声诵读。作品一被诵读就成为好懂的了。”“诵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理解与懂得,而且还在于熟悉。”可以说,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要保质保量完成。

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要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当中的瑰宝,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底蕴的打造都有着重要作用。积累下的古诗词是学生一生的财富,所以古诗词记诵一定要抛开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长久记忆,深入内心。这就需要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在教学古诗词时,首先应该清楚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说,要想记准、记牢、记久古诗词,必须不断“温故”,“学而时习之”。古诗词的记诵,理解应贯穿在一段时间,甚至可以是整个学期,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在不知不觉中熟记古诗词,并加深对古诗词的感知和理解。这样,所学古诗词也会在日后真正成为一笔润泽人生的财富而不是在考试后付诸脑后。

(三)反对死记硬背,加强理解、阅读和积累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方面机械记忆,不易记;另方面学生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此,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其背诵默写。

另外,词义识记和诗文阅读应该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必然无法完成古诗文阅读,而记不住古诗文词义,根源恐怕在于古诗文的见识数量太少。古诗文常见词语的呈现次数不够,大脑中烙下的印记不深,就不易记住或想起来。高中生之所以对古诗文理解力强些,除年龄大、理解力强些外,见得多应该

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课文外,教师选择一定量的课外古诗文供学生阅读是重要策略。

(四)详细书写作者简介,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古代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这就要求我们介绍作者时,不应介绍只是空洞的字号称谓生活时代,更应关注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经历和创作风格等。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更深层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见古诗词的“骨头”,更要见其“血肉”。教师在介绍作者时要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

文言字词的积累掌握,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不自觉到有意识的梳理归纳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才会逐步提高。比如“也”字,当我们见识了一定数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后,老师引导学生集中理解归纳:“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余闻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也”是语气词,至于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在句中翻译不翻译、怎样翻译,则要根据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来定。文言实词意思的确定,尽管可以采用语言环境推断法、多音字不同读音辨析法、词性变化辨析法、依据通假规律辨析法、从已知到未知推断词义法等,但见识到一定量时的归纳整理,能使学习变得简单容易。如“长”读“chang”时,可作名词,意为“长度”,例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作形容词,其中一个意思是“两端之间距离大”。也许,这样梳理归纳以后,学生记起来还会有些困难,教师还可进一步动脑筋,比如,把几个意思编成一个故事,编成几句顺口溜等,帮助学生巧记。

此外,学会鉴赏古诗词,古诗词赏析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绝佳的教育素材。古诗词赏析理应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6

关键词:古诗词;初中语文;教学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无外乎都需要四个步骤:听、说、读、写。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效果,同样也需要帮助学生做好这四步。

一、“听”与“说”

听则指的是教师在讲授一篇古诗词前,应先给学生讲解作者和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简单介绍一下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和这一时期有名的其他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行找到并说出这篇古诗词的重点诗句和感情基调,揣摩其中的意境,做到在教师真正讲解之前学生已预习好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学生真正了解到文章的大概内容时,教师在讲解时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否则就会令学生觉得突兀,难以理解。

二、“读”与“写”

在前一环节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教师应准备好下一环节,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了解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后,教师可以先示范性地朗读一遍,再找学生朗读,再分角色或段落朗读、熟读、精读,直至学生可以理解性地背诵下来。在学生信心满满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新的挑战,鼓励学生默写下来,与某句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哪些,针对自己如今的现实生活,能不能试着也写首诗句……在实行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展开活动,如,诗词小天才、创作大赛等;也可以召开一个主题班会,比比学生谁背诵的诗句多;还可以展开诗句接龙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会让平时坐在椅子上死学硬背的学生眼前一亮,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做好课后总结工作

在学过多首古诗词过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总结和归纳,有更加清晰透彻的思路,做到把知识点连成线,把线连成面,触类旁通。还要养成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语文古诗词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耐心探索和寻味,我们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基础,相信学生学好语文古诗词也不会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田宗华.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J].读写算:教研版,2013(18).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议 篇7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 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探求思索。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 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十分迫切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 初中阶段不少于五十篇。

从教学实践出发, 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因素,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吸收, 并能掌握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古诗词的诵读

课堂诵读的形式, 除了通常的范读、跟读、齐读、轮读、重音朗读之外, 还可以进行定时背诵、小组背诵、背诵接力、小组评优等, 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这些方式方法,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诵读对象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的诵读应不拘于形式, 只要学生觉得所选择的诵读形式有助于理解与体会, 就是最好的诵读形式。在不拘一格的个性化诵读中, 学生可随时中断诵读, 品味作品的精彩之处。一般而言, 经过教师的讲述、提示, 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和认识, 对诗文的背景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此时进行诵读, 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个性化的诵读要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 如“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反复地读, 在读中进行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得多了, 自然成诵, 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在反复诵读中, 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 指导学生低声漫语吟读诗句, 仔细品读赏析诗中的意境, 在低声诵读中感悟, 在感悟诗情意境后再品读, 读出诗文的抑扬顿挫、回旋曲折之美, 悟出诗中所写景物的情趣。

二、情感意境的把握

1. 创设情景, 直观感受

教师通过CAI课件、挂图、书面文稿等形式展示有关资料, 学生通过欣赏、阅读这些资料, 获得初步的认识, 以便读通诗文, 读出诗句的内在情感。资料内容可以是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 可以是诗中蕴含的画面, 也可以是与其相关的背景音乐。比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 就可以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形式获得直观的艺术感受。

2. 知人论世, 深入理解

孟子曰:“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而只有“知其人, 论其世”, 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诗词学习, 必须让学生做到知人与知世, 否则就很难真正准确理解作品的含义。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字面上看, 这首诗无非是写三峡水流湍急、船行之快, 是一首山水诗, 但是如果这样理解, 此诗就不会成为千古绝唱了。这首诗还有更丰富的含义, 那就是表达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路过三峡, 遇赦而返时所作, 因为有不久之前逆水而上的艰辛, 所以在遇赦归来顺流而下时, 才会感到格外轻松喜悦。这种感情在诗里并没有直说, 而是以轻松的节奏流露出来, 如果不了解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和心境, 恐怕很难理解这首诗隐含的内容。

3. 品味诗句, 作发散性思考

例如教学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时, 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以作发散性思考:将“落花时节”与诗中的“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当是指春天;将“落花时节”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是说李龟年昔盛今衰的境况;将“落花时节”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应是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叹;将“落花时节”与唐代的状况联系起来思考时, “落花时节”又可视为对国家命运的感叹。

三、鉴赏能力的提高

前面笔者已说过, 诗词的背诵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也是一个考验人的意志的过程。一时的冲动是背诵不了多少诗词的, 没有一定量的诗词积累, 很难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如何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呢?开展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虽然,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一些活动,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开展起来的。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开展相关活动, 可以说没有这些活动, 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就很难提高。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交流学生彼此对诗词的感受。如何开展活动, 没有现成的模式, 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 所要采取的方式就不同。

古诗词的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次数。现在进行的活动常是一些象征性的: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 就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活动;为纪念什么节日, 就找几个学生朗读一下诗歌。这样一个学期也不过一两次, 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应是灵活多样的, 可以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诗词, 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几首以前学过的诗, 可以在课前的两三分钟让几个组选出代表去背诵另外几组学生抽出的诗词……古诗词的教学活动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 只有把学生发动起来, 教学活动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

四、多媒体助力诗词意境

古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在对古诗词的整体审美感受中, 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根据所学诗词的内容和特点, 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设置相应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以丰富他们对古诗词的形象感受, 从而准确把握好诗词的意境。如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配上古琴曲《阳关三叠》, 深情吟诵悠远隽永的送别情;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配上古曲《十面埋伏》, 体现沙场征战、壮志凌云的豪情;《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 教师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帮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五、古诗词助力写作

古诗词经受时间的检验, 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犹如一杯至醇至真的美酒, 古色古香而韵味无穷, 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皆光辉灿烂, 令人心醉神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悟、掌握古诗词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以致用, 把古诗词中的名句自然巧妙地引用到写作之中, 帮助学生汲取精华, 将古诗词的精神内涵有效地融入学生的思想情感表达中, 从而写出文质兼美、思想内涵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农训之.诗歌教学不可忽视两个重要环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中教研究) , 2004 (Z1) .

[2]蒋德均.中学诗歌教学方法探微[J].教育评论, 2005 (1) .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篇8

一、古诗词诵读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人创作了许许多多的诗词,其中的经典古诗词犹如星河般璀璨,其凝聚了前人们的睿语哲思,且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精髓,熏陶、感染了无数的中华儿女。由最初的《诗经》到《楚辞》,再由汉乐府至建安风骨,再由陶渊明的诗词到唐诗宋词,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名家,且给后世留下大量精彩绝伦的诗词。这是前人们留给后世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与诵读,对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体会

众所周知,诵读是一种包含丰富情感与想象的朗读方式,通过诵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得到诗歌的美感。古诗词当中所使用的语言极为精炼且优美,学生在不断对其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无形之中调动其想象,进而依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对诗词的意境进行创设,且在想象之中体会古诗词中所隐含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形成犹如身临其境的体会。例如,在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其内容进行不断地诵读,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学生就可以想象诗人当时所处时期北京边境地区具有的异域风景,即:在秋季,边塞的大雁早早地飞去衡阳,且没有任何逗留的意思;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孤城,在夕阳西下、暮霭形成之际,便已经将城门紧紧关闭;在这时,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马嘶声、风吼声以及起伏不断的号角声。由此可见,边塞的寒冷、荒凉,以及紧张的战事。在学生理解上片意境之后,再对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进行诵读,就不难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悲凉、慷慨之意,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与将士们的报国之情。学生在不断对诗词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渐渐地沉浸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当中,进而得到内心情感的体会。

三、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诵读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古诗词的诵读对其审美趣味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诗歌犹如美的化身,其中所隐含的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学生在不断、反复地诵读古诗词时,会渐渐地对诗歌产生兴趣,且在此过程中其审美能力也将发生一定的转变,即由最初的粗俗、低级逐渐迈向高雅。因此,对初中生而言,加强古诗词的诵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其审美水平。

(2)诵读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古诗词的语句精炼,韵律协调,且节奏鲜明,可以说古诗词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古诗词拥有优美整齐的语言,多种多样的修辞,以及丰富的内涵,在对古诗词进行诵读时,往往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初中生不断对这些古诗词进行诵读,就能够对其中的词句进行推敲,了解并感受其中的佳句、妙语,从而逐渐提升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诵读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升。诗歌与想象是密切相连的,古诗词反映了现实的生活,但是并不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而是一种结合诗人想象的描写。诗人们在对诗词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似乎永远都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进而创作出精彩绝伦、激情澎湃的诗歌。例如,在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学生在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会不断想象诗人所描述的情景,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其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篇9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其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与文学价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还对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与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 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让学生能够感悟、积累以及运用古诗词, 提高其文学功底。第二, 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通过古诗词教学,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第三,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点拨, 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诗人对生活的情感与观察, 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能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第四, 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呆滞

进入新时期以来,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改革,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当前各地应试教育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 这就致使了许多课程地教学评价标准仍旧是成绩作为重要考量。这反映到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时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呆滞, 即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快速完成这方面教学而对古诗词进行简单诠释, 随后画出重点便让学生课后背诵、默写。这样的单一呆滞古诗词教学虽能在短期内确保学生获得一定的分数, 但却会造成学生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缺失, 从而十分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

(二) 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不浓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知, 要想学生很好的学习古诗词, 培养其学习兴趣是关键。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积极性都普遍偏低。然而迫于考试压力以及升学压力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都是属于被动去学习古诗词的状态。而通常情况下, 学生缺乏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带动, 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极易感觉到枯燥乏味, 如若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忍耐力是很难真正了解与感悟古诗词的精髓的, 而这一点也是大部分初中生没有办法做到的。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 采取多元化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针对现阶段单一呆滞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今后学习的情况, 积极转变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对此, 笔者认为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个不错的策略。首先,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对该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 这其中包括作者生平、风格以及写作背景。这是因为古诗词的创造与这些内容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为准确地掌握该诗词的内容。例如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文教学中, 教师应将诗人马致远生平遭遇、诗歌风格以及写作背景进行介绍, 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前对诗人郁郁不得志与漂泊无定的一生有所了解, 从而使得他们在随后的教学中更好地体会到诗人“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受。其次, 抓住“诗眼”进行教学, 一般来说古诗词篇幅较短, 因而诗人都会通过使用某一字、词重点地突出其感受, 这便是“诗眼”。将“诗眼”抓住就等于准确理解该诗歌的意义, 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抓住“诗眼”进行教学。例如在陶渊明《归园田居》一文中, 教师应抓住“返”字这一“诗眼”进行教学, 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到陶渊明通过这一个“返”字所表达回归田园的思想。

(二)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源源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来巧设教学情景,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并在此特定情境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认识, 加深自身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想要深入去了解古诗词的想法,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目的。如, 在讲解《行路难》时, 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先收集与该诗词有关的资料, 全面了解该首诗歌创作的背景:这首诗歌是在开元盛世下, 李白由于开罪了朝廷中的达官贵人, 而被流放, 虽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却也无处施展。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该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人物角色来进行角色扮演, 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设计出与当时人物心境相符的对话, 并想象、模拟出当时作者的举止与神态等。学生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 不断深入的揣摩与掌握作者当时的心态与情感, 体会到作者“拔剑四顾”的苦闷心情, 聆听到李白“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心中无奈的呐喊, 并将到作者“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之情, 通过角色扮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准确地理解与把握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 并通过不断地深入理解, 最后与作者在思想上达到了共鸣。在该种教学方法中,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 使得古诗词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淑杰.诵读、感悟、提升——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 2015 (8) .

[2]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0) .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学 篇10

一、利用诗词吟诵,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吟诵教学法引领学生体验诗词内蕴情感,品评诗词意象,感悟和掌握一系列写作技巧,包括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等,同时, 在不断朗诵和阅读中,对诗词韵律深入探讨,合理利用个人想象与联想对诗词情境进行描摹,培养吟诵诗词的兴趣,并在感悟、体验诗词情感的过程中获得各种体验, 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诗词吟诵的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把握正确发音与诗词韵律、韵脚、平仄等,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并且在诗词意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抒发自身情感。

例如,教学《木兰诗》这首朗朗上口的民歌,教师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纠正字词读音的基础上,先播放一些相关朗读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做好文章朗读节奏的划分,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这首民歌中思想与情感的过渡与变化。如在“木兰归家”这一段,要着重表现亲人归来家人激动万分的感情,朗读时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语气欢欣;在“木兰换红妆”这一段,则要重点表现木兰急于恢复女儿身的害羞与渴望之情,朗读时语速要缓慢,语调微微下放,语流悠长一些,语气是激动中夹杂着几分羞涩;至于“木兰红妆归来”这一段,要着重表现木兰出门看伙伴的羞涩及伙伴们的目瞪口呆,这时的朗读语调则又要发生变化。教师要通过这种融情入景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诗词文海寻情趣这一目标。

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词十分适合学生进行吟诵练习,诗人赋予了这首词极为动人的情感,通过简陋的茅屋与萧瑟的秋风等意象传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为学生描述了一个身居陋室却忧心家国天下的优秀人物。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可通过作者狂放的笔触感受到其博大胸襟与崇高理想,与以往学过的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念不谋而合,实现对个人情感体验的升华。

二、利用精推细敲,帮助学生掌握情感

古诗词的学习重视推敲,无论是对字还是对词的妙用进行推敲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锤炼文字与提高语言能力,在反复阅读、赏析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者情感,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创作思想与情感,体味诗词意境,加深对不同诗词创作意象的了解与认知,提升个人语言应用能力。

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击”“翔”“竞”等字,都巧妙地营造了不同的情境趣味。学生在推敲赏析这些关键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诗词文意进行深入探讨,无论是将春天的勃勃生机淋漓尽致地展现的“闹”字,还是展现出伟人宽广胸襟与昂扬情怀的“击”“翔”“竞”等字,都有助于学生在推敲字词的过程中感悟作者营造的意境与传达的情怀,实现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也有利于他们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技巧与方法,提升个人诗词审美能力与趣味。

以中学语文课外诗词鉴赏练习中的《别董大》一诗为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句诗在某些版本中有人写作“十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千里”与“十里”哪个词更好,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鉴赏与分析时要注意从两个词语营造的意境入手,千里境界壮阔,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意境上都更胜一筹。

三、利用诗歌意境,帮助学生感悟情趣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是一种利用语言的合理搭配营造巧妙意境的题材,无论是含蓄精练还是优美动人的语言,都蕴含着不同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意趣。教师要善于应用诗歌意境带领学生真切感悟不同作品的内蕴情趣,调动自身联想、想象等能力完成对诗歌意象的赏析、 情境的解析,深刻感悟作者笔下传达的情趣。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全身感官融入诗词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发掘诗词中的亮点,在融情入景的过程中调动自身积极性,达到培养、锻炼个人语文思维能力等目的,打造新时期高效课堂。

比如,赏析苏轼的千古名作《水调歌头》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无论是联系著名歌手王菲的音乐作品《把酒问青天》,还是联系一些相关经典影视作品, 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多种视角去赏析这篇词,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进行意象与意境赏析,感悟苏轼笔下的浪漫主义色彩,体会词立意高远与构思新颖,赏析清新如画的意境,体会这首经典佳作的情韵兼胜与境界。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挖掘诗词内涵与情感,在感悟、赏析的过程中获得多种情感体验,提升个人诗词鉴赏能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中学语文古诗词情感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遨游于诗词文海寻情趣,是提升个人诗词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打造新时期高效的语文课堂有重要意义。从诗词吟诵、精推细敲、营造意境等方面阐述中学语文古诗词情感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研究

教育部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通过古代诗词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因此,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古诗词的教学,通过实施良好的古诗词教学,在提升自身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审美情趣与品味的提高。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古诗词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不仅教学方法较为简单,同时也没有注重古诗词对于学生文学素养以及鉴赏能力的培养,致使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而加强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1.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本中,虽然古诗词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是每首入选的古诗词都是百里挑一的经典之作,并且饱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文字简洁优美,同时意境或浑厚或清新绵长,是我国璀璨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提高古诗词教学重视程度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词中那富有张力、形象简练的诗词,从这些优美的诗词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积累丰富文化积淀,促使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2.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不但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的,同时更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它们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比如描绘自然之美的《登黄鹤楼》、描述艺术之美的《琵琶行》等,古诗词的这些美,使其成为陶冶学生情操与培养学生良好审美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古诗词在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引导与准确的点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进一步点拨学生抓住诗词重要的词句,充分准确的理解诗词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使得学生得以深切的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并有效的促使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方法

1.充分把握作者创作的背景,准确掌握古诗词主旨

准确掌握古诗词的主旨是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古诗词的主旨。那么,如何让学生准确的掌握古诗词的主旨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古诗词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作者或是触景生情、或是睹物思情而作,作者创作诗词的主旨必定与其经历的、思念的、抑或者是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相关。因此,学生只要充分把握作者创作诗词的背景,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便能准确的掌握诗词的主旨。

2.加强古诗词阅读,使学生“读懂”诗词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阅读对于提高学习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我国便认识到了阅读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因为通过阅读能够使人在读中感悟、品味作者的情感,并引起自己的共鸣,从而使自己能够读懂词句里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阅读是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当加强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使得学生能够“读懂”它们。首先,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例如低中见高、快中显慢的技巧,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词中的重音、停顿、平仄、语调等突出诗词的韵味,使他们可以品味出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其次,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带有感情去阅读,只有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才能深刻体会到古诗词中蕴含的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够从最本质的层面准确理解作者所写诗词的主旨。

3.抓住古诗词的关键词汇,促使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

古诗词一般都是较为短小精悍的,要想在短短的一首诗词中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这考验作者对于词汇的运用能力,作者创作时也力求一字传神,通过使用某一词汇,不但能够准确反映出作者所要表述的感情,同时也是将诗词的主旨以最凝练、传神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突破口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准确的抓住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汇,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古诗词。例如在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一句中的“推”字,不仅生动的描绘出诗中描绘的万物沉睡的幽静环境,“推”一字还十分形象的展现出僧人小心翼翼开门的动作,生怕发出一点声响就能破坏这份宁静。

【参考文献】

[1] 张桂明.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1).

[2] 杨定明. 吟诵 知意 悟情——论传统的吟诵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 新闻爱好者,2009(10).

[3] 何效明. 巧抓“诗眼”赏古诗——从2003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谈起[J]. 中学语文,2003(17).

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及实践 篇12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方法,品读背诵法,想象体会法,联系比较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 怎样让学生传承这一文化的精髓, 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吸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呢?我在综合了近几年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和实践, 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 品读背诵法

诵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诗文的诵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以及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浅显而意蕴丰富的古诗词, 对于这样的作品, 学生通过诵读, 便能产生较强的主观体验, 教师只需加以适当的点拨。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 最精彩的两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教师不必逐句讲解, 学生在诵读中, 不仅能体会到工整漂亮的语言, 而且能沉浸在诗境中, 看到早春之清新而充满生机的美, 如烟的柳枝、若有若无的浅绿、缤纷的春花, 构成艳而不浓的水彩画, 动静相宜, 灵动而富有情趣。琅琅书声, 诗情画意,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也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 熟读成诵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认为, 品读背诵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诵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以免单调的重复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影响诵读的效果;二是要注重听读, 如听教师读, 或听诵读录音, 如果有吟诵的资料, 则可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古韵;三是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诵读的情境, 如深情讲述与作品有关的故事, 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借助乐曲和图片让学生沉浸于诗歌的意境中;四是应熟读成诵, 背诵应该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充分感悟诗情的基础上的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要避免机械式的记忆;五是诵读在教学中需与其他教学法结合使用, 这样才能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2. 想象体会法

“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典诗词共同的特点, 作品往往寥寥数语, 营造的意境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浓浓的情思也弥漫在字里行间。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具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是因为“诗歌符号就是‘隐喻词’, 其实就是意象符号”, 诗歌语言追求的是一种“不透明性”, “‘不透明性’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意象在意义和指向上的多重与含混”, “从意象‘价值’的显示而言, 意象的不同‘位移’并不影响整句诗的意义指向, 而正是由于造成各意象间呈现出一种难以定位的关系, 才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自由的观、感、解读的空间, 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以小令《天净沙·秋思》为例, “秋”这个意象, 其语词的意义结构如图1所示。

诗歌语言的这样一种特点, 给接受主体提供了无限解读的空间和可能性,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 “使其与作者一起共同完成审美创造实现艺术自由联想的无穷意味和无限延伸”。

对于一些意蕴丰富、抒情性较强、画面极富美感的作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诗境, 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想象彼情彼景。例如, 苏教版八 (上) 语文课本中,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 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并把诗歌中呈现的意象和蕴含的情感融入到想象之景中, 用散文的笔调写出来。一位学生写道:

“又是深夜, 凄冷的风, 泠泠不断的秋雨, 我的不眠之夜啊, 为什么总是如此冷酷。昏黄如豆的烛光下, 你那熟悉的笔迹氤氲出些许的温馨, 遥远的笑容, 模糊, 却又似在眼前。你淡淡的泪痕, 我多想为你轻轻拭去;你的牵挂, 点缀了这个凄雨冷风之夜;你的思念, 越过了千里万里, 越过了无尽的黑暗, 温暖着我孤寂的心。想到你夜夜孤灯相伴, 我又何尝不怜惜万分呢?

而我, 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 无奈, 无奈!

雨仍淅淅沥沥地下着, 浑然不觉相思之人的心酸, 门前的小池又涨满了水, 一如我漫溢的情思。

依稀梦中, 窗边、镜前, 我们相视无语, 握着的手渐渐温热, 摇曳的烛光如花, 映照着你羞涩甜蜜的脸庞, 千言万语, 已无需说出, 万般风情, 弥漫在这幸福的夜。你细诉等待的惆怅, 我轻言千里之外的相思, 那一个个孤寂的日子、那个多雨的秋夜……”

我想, 学生通过丰富的我, 在情景再现中, 准确地体现了这首诗中“秋”、“夜雨”等意象所寄予的“物性意义”、“再现意义”、“表现意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思维被充分激活了, 情感体验被充分调动了, 他们获得了一种自由的观、感、解读的空间。同时, 接受主体在再创造的过程中, 真正进入了诗境、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3. 联系比较法

许多古典诗词的题材, 以及作品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都有类似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加大课堂容量, 拓宽学生视野, 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加强自己的主观感受, 此外, 联系比较能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特点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例如, 苏教版七 (上) 语文课本第一单元诵读欣赏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客路青山下,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我认为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蕴含的情感, 可以从“归雁”这个意象切入:“雁, 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在文学作品中, 古人常以雁自喻, 抒写内心的思乡怀旧、羁旅孤苦之情, 以及相思哀怨的感伤, 成为道德伦常的载体。雁意象丰富的文化内蕴, 相沿承袭, 给传统抒情文学和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首诗歌前三联写景, “青山”、“绿水”、船、日等丰富的意象呈现出了平和美好的画面, 诗人的心境似乎是舒坦怡然的。然而, 字里行间无不传达出淡淡的惆怅。诗题中“次”一词意思是“留宿”, 明确交代了旅人身份, “客路”、“行舟”也含蓄地表现了此情此景为旅途所见。因此, 诗人虽然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 虽然尽情享受着这青山绿水间的情趣, 然而, 毕竟“身在异乡为异客”, 思乡之情不经意间被引发, 诗歌以归雁捎书, 表达了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 出现“雁”这个意象的诗歌很多, 教师可以选择其中几首加以比较。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这首诗中同样有“归雁”的意象,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诗中同样有思乡的惆怅。然而两诗所蕴含的情感有不同之处, 对前者, 读者在诗歌描绘的如画美景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陶醉与舒畅中引发的淡淡的思乡的哀愁;而对后者, 读者感受到的是诗人身负使命的肃然, 塞外的景色壮丽却苍凉, 正如诗人此时的心境, “单车”、“孤烟”更加深了去国怀乡、人生失意的孤寂, 给人以飘零之感。而李清照的词《一剪梅》中的意象又有其独特的内蕴,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此处的“雁”的意象则为忧思怀人。《鸟》专题中杜甫的《孤雁》一诗:“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其中“雁”的意象则寄予了诗人不为人理解的深深的孤寂之情。“因为雁向来是以群体活动而著称, 并引以为美谈, 惟其如此, ‘孤’才愈加带有悲剧色彩。儒家的传统伦理一贯推重群体纽带的维系作用, 离乡失群者也愈益在孤雁意象映衬下显得凄苦悲凉, 缺乏心理承受力。于是文人离乡背井时便借对孤雁的怜悯来抒写自己身如孤雁的凄楚心境和遭遇”。

我想, 在这样的联系比较中, 学生不仅能学会由意象而进入诗境, 体会诗情, 并感受到古诗词的含蓄而内蕴丰富的特点, 而且能很快提升自己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进一步拓展阅读视野。

我认为运用联系比较法, 最重要的是要找准切入点。联系比较的切入点可以是题材、意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者等等, 教师要根据作品特点来确定。

4. 结语

千篇一律、缺乏创意的课堂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更会破坏诗歌的美感, 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 让学生“读懂”作品, 引导学生从凝练美、意象美两方面来感知古典诗词的形象美和通过诵读来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主观感受。

参考文献

[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3]付春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雁意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2) .

[4]理查德.迈耶著.姚海林, 严文蕃等译校.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创新作业原则下一篇:四点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