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改(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改 篇1
当前,初中语文 教学改革 已经进入 到一个新 的高度,广大教师一定要深刻领会课改理念,牢牢抓住教学实践与课改的有机结合点,通过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有效创新,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从而实现教学成效的飞跃。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着力强化教学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素质化
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周密的教学设计是初中语文教学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笔者在教学中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优化教学设计。一是强化对 教材的领悟。笔者开展教学设计并没有就一课设计,而是就一单元、一册教材进行设计,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编排特点,从一个单元入手统筹安排能力要求、目标任务,这样可以保证语文教学前后连贯、融为一体。二是强化教学对象研究。对每一名学生都进行细致观察分析,了解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通俗地讲就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和全面进步。三是强化教学方法选择。笔者既 注重汲取他人的 经验技巧,也兼顾教 学实际情 况进行分 析研究,寻找两者融合点,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需要。
二、大力倡导课堂改革,体现语文教学互动性
初中语文课堂应当是活泼生动的课堂,也应该是民主互动的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应当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坚决走出教师单向灌输的境地,让学生全面充分参与进来,在互动过程中提高能力。笔者重点抓住互动有效性这一关键节点打造素质化的高效课堂。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教学 中,为了帮助 学生准确 把握人物 形象、描写特点以及蕴含的父子深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细致分析,课堂上重点抓住四次背影出现的不同时机以及所蕴含的情感,以背影作为文章写作的明线,以父子的深情作为 文章写作 的暗线,明暗线结 合去分析 文章,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思想精髓,整个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学生围绕这样的主线开展讨论研究,不仅思考更为缜 密,而且分析 研究的深 度也有了 明显提高,可以通过关键词语、句子的描写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这样的感悟还可以内化吸收为自己的创作技巧,圆满实现了从阅读指导向能力提升的转变,充分体现了素质化课堂的良好印象。
三、致力提升教学手段,体现语文教学生动性
改进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发挥现代化手段的作用,以此为助手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趣味性强、生动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用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学信息量,让课堂变得活跃生动起来。如《凡尔赛宫》教学中,如果缺乏直观的感知,学生对凡尔赛宫始终不会形成直观立体的印象。笔者在教学中专门针对这一课设计了教学课件,以网络下载的凡尔赛宫视频为主体载体进行适当删减,课堂上播放出这一段视频之后, 学生大为惊叹,对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由此产生了图文并茂的理解效果。由此可 见,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这对学生所产生的视觉震撼力是很强的。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要重视教学手段的提升,让教学手段在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四、全力推动课外拓展,体现语文教学立体化
初中语文教学既要立足课堂也要积极拓展,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课外拓展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致力于打造立体化教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方面,教师要推动课前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坚持把课前预习作为语文学习的必要组成环节,并强化预习方法指导、预习成效检查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实,使学生的预习活动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课后自主活动也要进行有效引导,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以及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突破或放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外活动, 如朗读专项训练、写作技巧研究等,这些方面对学生巩固语文学习成果,提高语文素养方面有着积极意义。课外拓展可以帮助语文教学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化体系,这也是增强教改成效的有力抓手,教师要重视课外拓展活动,并积极参与到对学生课外拓展活动的指导之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广大教师 要善于总结、研究,提高教学改革各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为教学成效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初中语文教改 篇2
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括助学生在开展有效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压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本人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总结出初中语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三种摸式:
一、“课堂探究性学习”摸式,是所有的阅读训练都可为的课堂探究性学习形式
如学习都德的《虽后一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肠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让学生提出许多问肠。然后,救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上穿上他那套节日的盛装?。“在即将宣布散学时,小弗朗士为什么感觉到韩安尔先生的形象是无比的高大?。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何深刻的含义?”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这种“课堂探究性学习”摸式,不同于一般的师生答的启发式教学.面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颐归纳整合为对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肠,再反懊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皿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拜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妞、探究问惬、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离了课堂效率。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圈.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二、“课文内容的拓展”模式这是针对涉及背景广、知识面宽的小说和诗歌而言的
如节选小说,有选自《西游记》的《龙宫索宝)、有选自《水浒》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选自《三国演义)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有选自《红楼梦)的《刘姥姥游赏观园》等。学习这类课文,就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相结合方式。这类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积极性,扩大阅读且。现以《曹操煮酒论英雄》为例说明探究这类课文的模式和策略。
1、筛选问题,确立研究小专题。
让学生在堂上预习课文,然后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这些问题整合出五个小专题:a、刘备行韬晦之计的原因;b、曹操煮酒论英雄的目的;c、课文中环境描写作用;d、从曹操的语言分析他的性格特征;e、从刘备的语言看他的性格特点,然后让学生选其中的一个专题,或独立或组成小组去分头找资料完成研究任务。
2、研究文题,搜集整理资料。
在初期,要教给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找出有用材料的方法。如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即先查几篇与专妞有关的主要文献,通过阅读消化,了解课题的有关范围并从文章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阅对象。如研究《曹》文中的小专题,得先阅读《三国演义),再由涉及《三国志》、《资治通鉴》和《中网文学史》中的有关内容。3、分析整理,形成小论丈。写小论文是汇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综合索质的训练,它是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应分层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
4、展示成果.总结评价。
选出较好的论文,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序宣讲论文,宣讲完毕,由同学对他们论文中的观点进行质疑,或对相关间题提问,宣讲人需作解答,他们解答不了的可请同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如有不同观点还可以进行辩论;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自评、互评,教师再加点评。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创新惫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所无可比拟的。同时,学生的阅读品位也得到了提高。有人说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文明的短暂和浅薄;拥有名著却远离名著更为可悲,它意味着自动远离高尚和不朽。探究前每学期我都要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问读适当的名著和《故事大王》等。探究后每学期除了学好应学的功课外,鼓励他们多读名著,多记名人格言,作好读书笔记。有家长高兴地说,以前怎么劝都不肯读,现在为了探究能主动把《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翻上一遍又一遍。
三、“课外语文学习”模式这类探究性学习活动完全是在课外进行的
它是指让学生在寒假中对自己感兴趣的杜会现象进行探究或对课外读物进行研读。诸如对“街头错别字的成因和解决途径”、“某民间故事与史实的联系”等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读课外读物主要是指研读文学作品,要求学生扣住人物形象、文学语言、艺术技巧来拟定研究方式。活动之初先由教师定几个题,如“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神通广大的孙行者”等。当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课题的能力后,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方向。虽然他们的研究难免稚嫩,但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对于他们发展自己的终身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述三种探究性学习模式,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其共同特点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河北省巨鹿县第五中学 葛双彩
初中语文教改的三点尝试 篇3
【关键词】语文教改;导读;比较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时曾说:“凡为教,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怎样学。”两位老前辈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道出了现代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在吸取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点尝试,写在这里就教于同仁。
一、分阶段导读
初中六学期分三个阶段:初一上学期为第一阶段,采用的方式基本是“抱着走,教着吃”。初一下学期至初二上学期为第二阶段,采用“扶着走,试着吃”。初二下学期至初三为第三阶段,采用“领着走,找着吃”。
(一)第一阶段
初一上学期是中学生活的春天,是好的思想和规范教学的关键播种期。这时候必须使刚入学的初中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在这一时期有个质的转变。但是这时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学习方法并不习惯,甚至觉得神秘莫测、莫名其妙,于是感到苦恼进而厌学。因此,教学方法上就应尽量采用传统方式,适当进行导读,尽量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过渡,把初一课本中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的教与学的方法都展示给他们,使他们逐步适应初中语文教学规律。这一阶段笔者把它叫作“抱着走,教着吃”。具体归纳起来即“讲读”,就是“老师读读,学生读读,老师讲进,学生练练”。
(二)第二阶段
到了初一下学期,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生活和初中语文的教学规律和方法,从这时开始,他们的求知欲开始增强,也有了充分的自信心,理解运用初中语文的能力迅速提高。这就要适当扩大阅读量,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借助课本上的提示、思考和练习提出反映课文主要思想内容的一些问题(诸如:思想内容、文章结构、选材布局、写作线索、表现手法等),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讨论解决,然后,老师引导归纳总结。这样逐步使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起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笔者把它叫作“扶着走,试着吃”,即“导读”,就是“学生读读,学生议议,老师讲讲(重点点拨),学生练练”。
(三)第三阶段
初二下学期,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已初步形成了独立阅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钻研的劲头起来了,争辩的习惯养成了,求疑的胆子壮大了,这时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相互展开讨论,教师设置问题步骤引出重点、难点,然后学生主动探究,再统一归纳总结。这个阶段笔者把它叫作“领着走,找着吃”,即“自读”,就是教师引路,学生探究,其基本步骤是“学生读,学生议,师生讲,学生练”。
根据学生思维特征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有所知,而且重在有所思,教会“怎样学”,从“教”逐步过渡到“不教”,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样不仅教法活,而且学生情绪高,学得快、记得牢,用得上,知识在实践中真正能得到转化。
二、按体裁导读
在上述基础上,尤其到了第二阶段就可采用按体裁自读导学的方法,即按照课本中记叙、说明、议论等不同体裁,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课文提示、思考、练习确定该文教学任务,设置不同问题供学生自读时思考和读后展开讨论。如:
记叙文:理清六要素、确定中心,了解怎样为中心选材组材,运用哪些表现手法,借助哪些辞格、运用哪些准确词语等。
说明文:被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顺序怎样安排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哪些语言表现了说明的科學性、准确性和严密性等。
议论文:明确三要素、论证方式(立论或驳论),怎样证明论点?各部分间逻辑关系是什么?运用哪些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作用是什么?哪些语言表现出语言的准确性、结构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
散文:怎样安排结构,写作线索是什么,运用什么表现形式,怎样叙事抒情,“形散神不散”如何体现,借助什么修辞格、语言特色等。
小说:明确三要素:环境在文中的作用、情节怎样安排、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什么形象。哪些辞格形象鲜明、哪些评议准确生动等。
诗歌:诗歌的意境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运用哪些联想想象、怎样比兴,它们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什么?用何辞格、作用何在?以及韵脚、节奏等。
同时,每进行一课教学,首先要编织出精美的破题导语,感之以美、传之以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按上述提及的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问题分阶段导学,即第一阶段在“讲读”中把各类不同文体课文教与学的方法展示出来,为培养“自读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阶段让学生带着上述各类问题在自读和教师导学中学会阅读、理解、分析的基本方法,在“导读”中逐步培养起语文学习能力。第三阶段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学生自己提出诸如上述的问题,相互展开讨论,教师从中引出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三、按单元归纳比较
根据现行教材按单元安排的特点和同一体裁文章自然有相似之处的规律,可以同一单元的文章归纳起来进行比较,能使学生更快理解相同或相近文体的特点,更快地掌握其写作方法。在教法上,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知识短文的相关常识,精讲单元领首课,再带动其余篇目的研读,然后进行单元同类体裁课文的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不同篇目的各自特点,了解课文本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怎样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来的,进而了解同类体裁的一般特点和特殊情况,掌握同一体裁文章中作者所运用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掌握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把单元听、说、读、写落到实处。
初中语文教改 篇4
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教改中的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活动主体。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1)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 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加强学生的荣辱共享的意识; (3)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可以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改路径
研究表明,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呈现刚起步的状态, 在教育发展比较先进的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以玉溪市通海县第三中学为例, 阐述小组合作学习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改路径。
1. 合理进行小组分配
在对学习小组进行分配时, 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合理的分配, 每个小组可以由4~6个学生组成, 要求每组都应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以及协调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 做到合理组合。在小组内部,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学习, 可以学习优秀同学的优点, 吸取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 同时这样做还可以使学生更有自信心、能够帮助他人。
2. 明确小组的学习目标
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中,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实现共同进步。小组目标确定的关键在于小组间的凝聚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实现小组成员的个人目标, 重点是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他们的目标, 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 在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时, 教师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 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3. 设计小组的学习内容
在小组学习内容的设计上, 教师应紧紧抓住教材的中心思想, 明确学生的心理, 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可以设定每组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该项内容的设计特别适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 教师可以设定学生感兴趣的古文, 对该主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结束后, 由每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同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提出自己的观点,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领会能力。
4. 鼓励小组合作的创新
在小组合作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培养创新能力, 从多个角度看待创新问题, 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因此该项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较丰富, 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写作一项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可以根据平时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发挥想象力, 对作文的题目和内容进行探讨, 并实施在作文的写作中, 教师应先给学生们充分的准备时间, 进而开展小组内部的讨论,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要理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创新。
5. 调控小组合作进程
在宏观上把握整个讨论的进程,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做到正确的引导教育。首先, 控制好时间的分配, 要让每个小组有讨论、分析、阐述的时间;其次, 调动学生的积极意识, 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和分析中来, 促进彼此的交流;最后, 要处理好合作中出现的矛盾, 要学会赞美和鼓励, 友善地解决分歧问题, 对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不要嘲笑和讥讽,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小组内部成员友善, 正确对待矛盾问题, 进行合理有效的解决。
三结束语
本文以我校的教育改革为例, 提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 应了解学生,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合理的安排, 要明确学习目标, 有序地设定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 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从宏观角度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把控。
摘要:如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视角, 探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语文,教改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建微.初中语文“合作式”课堂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 2011
农村初中作文教改尝试 篇5
洛南县保安中学 王身荣
作文教学一直是个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常是双方都花费了不少精力,可效果并不见佳。因而作文教学改革是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以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应打破旧例,本着从实际出发,既训练能力,又适应中考的原则重新构想,重新初排——
初一阶段:广读多思,陶冶情感
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作文,主要的问题还是无话可写。如果老师一味地按课本记叙文的训练要求去写,辛辛苦苦地评讲,其效果不但不会有多大,而且学生也会因“老生常谈”而厌倦、害怕作文。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初一学生,特别是山区的农村孩子,对社会生活了解不够,加之不会观察生活,还不会发现身边的闪光点。另外,一篇好文章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而这些初中低年级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还是贫乏的,内心世界过于单纯,写出来的东西常常是枯燥的空话老话,不能感应时代的精神脉搏,其文中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都患有“贫血症”。针对这一现实,我想初一作文应该这样安排:广读多想,陶冶情感。在多读的基础上,选取在生活中引起自己感情共鸣的东西,放开让学生自由地去练习写,题目、体裁、题材都不限,只求真情实感。另外,语文教师要配合作文教学,多搞一些活动来陶冶学生纯真的感情,如我所在的一个偏远山区中学,学生素质极差,他们不看课外书,课内提及的一些历史大事名人,大部分不知道。这样我就组织学生广泛阅读,开设了班级小型图书馆。除我捐出一部分书外,组织学生买、借、找一部分,经过筛选,登记列入班级图书。班上还订阅了一部分杂志报刊,这样课余时间每人每天都可以有书看了。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两个本子(一个摘录本、一个日记),学生每看一篇都要有所收获,实在不会写,可以把自己经历的事和优秀文章对比结合起来仿写。我还组织了一些有益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的读书写作兴趣很快提高了。当时我们班还在业余文学组的领导下自办了每周一期的黑板报。我不但在阅读和作文方面予以指导,还检查日记(日记本是学生的秘密,但学生对我都很信任,我告诉他们:我不能看的可以用浆类推贴住),选出一部分优秀日记,征得学生同意,我作百余字的简评和修改,然后让学生整整齐齐地抄出,贴在教室后面的作文园地中,供学习交流。经过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兴趣高,效果好,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写作水平,而且还陶冶了学生情操。
初二阶段:修改文章,培养悟性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实践训练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这时应对学生有进一步的要求。人们常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花费了不少心血,苦心修改了一大摞作文,可是发下去呢,学业生看也不看,甚至连错别字也不改,更谈不上“悟”了。如此,其功效是微乎其微的。学生的作文除教师批改外,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互相批阅,然后自己批阅。每次批阅都要有百余字的评论或心得,达到一次有一次的收获。这样就练就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能使学生逐渐知道什么样的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文章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其次,批阅别人的作文时自然要想自己写的作文,进行比较,增长见识。学生自己批阅的过程相当于再构思作文的过程,同时也增长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在同学面前,谁都想把文章写得更好,都能在批阅过程中悟出一点作文之道。“悟”就是灵感,也就是“心窍顿开”。悟性当然需要平时的积累,也可在作文修改中,在相开对比中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初三阶段:适应考场,学习技巧
三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中考是命题作文,在文体、字数、完成时间上都受制约,也不可能去反复修改。因此,这时学生要着重练习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且要书写整洁、清晰。教师应主要传授并指导一些写上的技巧和方法,比如给材料怎样命题,怎样安排各种文体的结构,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怎样开阔思路等。经过一年练习,学业生基本上就能下笔成文,适应考试了。
中学语文教改浅见 篇6
关键词:授之以渔;大语文观;自身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39-02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往前走,怎样才能搞活语文教改,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我们广大语文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张志公先生说得好:“(学生)书为什么读不懂,读不快?怎么使他们能够读懂读快?话为什么写不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使他通起来?……要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怎么用我们的优势,指导训练我们的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好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必须下力气搞好中学语文教改。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意见。
一、授之以渔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和篇篇文章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最终目的是达到叶老提出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仍是讲风过盛,教师把课堂统得过死,把文章嚼得过碎,把时间占得过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出发点是想让全班同学都在同一篇课文中学到同样的东西而批量生产,无视学生语文基础的差异而搞一刀切,结果是学生死背教师从教参上搬下来的答案,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有相当一部教师乐于串讲课文,逐字逐句地讲,学生坐在那儿听就是了,根本不需动什么脑筋,只要把老师讲的听好记好,就会被老师认为是好学生。但长此以往,学生智力得不到开发,能力得不到提高,用叶老的话说,“学生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诸如认识、分析、综合、体会、审度等)都没有经历过”。还有一部分老师热衷于架空分析,分析课文内容,分析段落层次,分析思想意义,分析写作特点,把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分析得支离破碎,神韵全无,结果使学生觉得语文课味同嚼蜡,倒了胃口……凡此种种,如不及时改革,何谈语文效率!
现在的问题是,人人都承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由于积习的惯性,一登讲坛,就忘了这条古训,唯恐讲得不细,唯恐学生听不明白,常常忘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牵涉到我们的教学思想和评价标准。我们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成绩,不应看他给学生教了多少,而应看他给学生教会了多少,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多少,这就是几百年前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所说的:“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同志讲,多年来,每学期他只用20节课讲完整本教材,有大量时间给学生自学。优秀教师王峥同志让学生登台讲课,全班同学群情振奋,争相发言,气氛热烈,效果理想。我们的同志应该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选择可行的教改方案,砍掉那些繁冗的重复教学,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树立大语文观
要想扎实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单靠教材内容和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单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冲破“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羁绊,树立大语文观,落实大语文教育,因为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是相等的。
语文天地无限广阔,无处不在,从早到晚,从春到秋,无论你走到哪理(自然不超出母语区),都可以听说读写,都可以咬文嚼字,都可以接纳吸收,滋长语文细胞,提高语文水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与生活同步,以生活为课堂,引导学生涉猎报刊读物,观看影视曲艺,收听电台广播,留心广告标牌,耳濡目染,陶冶锻炼。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天地是大家所共有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正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但这并不是说不需指导了,恰恰相反,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正是要指导学生沐浴大语文的阳光雨露,帮助学生洞察语文规律,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使其能读、能说、能写、能讲。
大语文教育能否落实,能够落实到什么程序,关键也在教师的教学思想。只在教学思想端正了,指导方法俯拾皆是。比如增大阅读量,成立文学社团,开辟第二课堂,编制手抄报,举行演讲比赛,组织社会调查等,都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活跃思想,开拓视野,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我们教师人人树立大语文观,人人落实大语文教育,语文效率必将大大提高。
三、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说它有模糊性,应该从写作和阅读两方面理解。朱自清先生写月下荷尔蒙塘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这话说得模糊,没有写出荷塘里总共几朵花,有几朵是开着的,有几朵是打着朵儿的(真要那样写,就不成其散文了),但给人的印象十分清晰,十分完整,尤其加上“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比喻,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月下荷花图。我们阅读和讲解这些文字,自然也要采用模糊语言才能传神,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自然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的模糊还在于他涉及人们的精神领域,所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经历、阅历、兴趣爱好、业务素质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讲述也不同,这就出现了教学的差异。优秀教师与平庸教师对同一篇课文挖掘的深度和讲解效果甚至有天壤之别。
同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一样,我们也有一批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应该说是教育家),全国著名的,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等等,他们的课堂教学得心应手,出神入化,把语文教学引入了艺术殿堂,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们听过他们的课,看过他们的教学录相,读过他们的教学实录,也试图按照他们的模式进行教学,却常常画虎不成反类犬,嗟怨不已。什么原因?关键在语文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因此,说到底,我们教师是要在教改实践中,踏踏实实做点学问,一点一滴提高素质。要认认真真地读点书,要扎扎实实地搞点教改,要勤勤恳恳地写点教研论文。尤其是读书,教师不读书是无法上讲的。常言说,学高为师。只有学富五车,才会才高八斗;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起码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只要我们发奋图强,不怕吃苦,就一定能够提出新思路,创出所教法,干出好成绩,写出好经验,就一定能够开辟省时高效的语文教学新天地。
我的语文教改之路 篇7
参加教学工作之前,我坚信“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所以,我杂学旁收,积极储备知识,希望自己像一部百科全书,学生提问时能对答如流。从教之后,我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真称得上是“无私奉献”了。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自己讲过的东西,学生能掌握,没讲过的,学生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哪怕这些知识是再简单不过的,尤其是做主观题,学生简直无话可说。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一番苦苦的探索思考,我逐渐明白:我像所有传统教师一样,把学生当作了一个容器,自以为是地把自己认为必要的东西硬灌进学生的大脑,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明白了这一点,我便大胆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重新调整自己对学生的认识,最终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教师所要做的是鼓励学生对知识实行“拿来主义”。“拿来”,就是要自己动脑动手。接着,我大刀阔斧地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过去遇到生字生词,总是细致地告诉学生读音和意义,现在,我这让他们自己准备一本“自读本”收集课内外中遇到的字词;让学生每天坚持放声朗读半个小时,提倡大量阅读,以培养语感;学了一篇文章,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少了,而是让学生多做“你认为”“你觉得”“你持什么意见”之类的思考,充分做到“目中有人”,让他们动手动脑,主动地从阅读中、生活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当我正得意于自己的改革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大部分学生反感我的这一套教法。因为自己动手积累词汇、开口朗读是非常烦琐而累人的事,而阅读更是没有玩游戏、看电视来得轻松。过去那么多年的被动学习,学生早已把“我”忘了,哪里还有什么“我认为”“我觉得”“我的意见”。现在突然把他们放在主角的位置,强迫他们动脑,焉有不反感之理?毕竟,人是有惰性的。
有的学生看过一篇小文《儿子的研究报告》,对里面美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放声大笑”“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之类的做法羡慕有加,这就更加深了学生对我国现行教法的反感。
束手无策之际,我不得不思考。我意识到,我国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许多东西积重难返,改革就显得任重道远了。在这条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当然也包括学生方面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我们因为站得相对高些,有义务提高学生的认识。于是,我拿出了《儿子的研究报告》一文,和他们一起细致地分析出美国教育的精髓之所在:教师培养、保护、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对新事物,应该吸取其精华,而不能仅是看一些表面的东西。学生们终于信服了,有些“激进分子”甚至很快地身体力行。可以说,这以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过去作文中病句连篇的学生,竟然奇迹般地消灭了病句;过去总说我“没感想”“我没看法”的同学,对某一问题的议论竟然头头是道。
这时,我体会到: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他的教学理念是密切相关的。有怎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方式,就像一个人的哲学观念指导着他实践一样。一个语文教师如能及时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以激进、开明、公平的态度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让学生也和自己同步的话,将会创设出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
可是一段时间后学生又来诉苦了:“老师,家长不让我看课外书籍,全部作业完成之后也不许看,说是怕把思想看复杂了,没心学习。”“老师,您让我找资料,自己寻找答案,可我到哪去找呀?我们是连个像样的图书馆都没有,学校图书馆也没多少本书。”
听了学生的话,我无言以对。学生说的都是实话。的确,我们有些家长固执地认为,读闲书(何为闲书?)是要影响孩子的思想和成绩的,他们不知道阅读对一个人学语文有着多么重大的作用,所以控制孩子和学生的阅读,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另外,我校是乡镇学校,不具有健全的图书馆,这给学生的阅读造成极大的影响。要知道,任何一种精神文明,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看来,语文教改和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有密切的关系。
语文教改忧思录 篇8
第一,高考指挥棒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经常在公开场合听到这样的论调:高考与素质教育没有矛盾,很难相信,高考成绩不好的学生,他的素质会高。但是,在我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曾带过十几届高三毕业班,几乎每届都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平时的听说读写素质很好而高考分数不理想甚至很糟,于是不得不与心仪的理想大学失之交臂。多年以来,我国形成了庞大的考试产业链,高考考生数量多、升学压力大(上大学的需求解决后,人们更关注上名校)还是高中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各地高中全体师生被绑上高考战车的现状,如何利用高考考出语文素质,给教师松绑,给学生松绑,应是高考语文命题专家思索的根本问题。
第二,教师评价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现行的教师评价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各学校大同小异。尽管表面上说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尺度,但其他项目如教案、作业、听课、政治笔记等的评价功能形同虚设,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学成绩。所以,语文教师不得不与其他学科教师展开“关公战秦琼”的闹剧,不顾一切抢时间、拼考分,去赢取属于语文教师自己的量化评价分数。试问,这样的教学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吗?
第三,教学方式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一上高一,语文教学就讲究和高考接轨,讲授难度要和高考接近,内容取舍要和高考挂钩;要内引外联,不管哪一届的高考题,只要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都可以。那么,“好”的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质的提升,而是语文试题的应对。如此这般,教师即使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还是会把学生导入高考训练的汪洋大海,何谈素质提高?
第四,学生认知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由于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在语文方面表现出“少慢差费”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语文成绩凭运气,学不学都一样。于是,有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分配到数理化等理科科目上,靠做题提高分数;有的学生把大量的学习时间放在政史地等文科科目上,靠背诵提高分数。如此一来,他们便以没有时间学语文为借口,荒疏了语文的字词句篇的积累和经典文化的积淀。试想,语文这门靠多读多写来提高素质的课程,学习时间谁来保证?
第五,语文教师精力投入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如今各学校组织教师备课的模式是集体备课,期末实施学科捆绑式评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使一部分教师出工不出力,只完成自己负责的分工项目,其他照搬照抄,以图省事。这样会挫伤一部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其次,除了极少数有研究意识的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文学社团、辩论演讲等课外活动,大多数教师不会把精力投到这些虽能提高素质但不能提高分数的活动中去。再有,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常规任务也是只抓尖子,忽视后进。提高学生素质是潜在的,还不如让学生多做点题,语文成绩的提高会明显一点,教师量化成绩会更靠前一点。如此一来,何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如何做好语文教改工作 篇9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教学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经过多次的教育教学改革, 但是由于语文性质的不明确性、农村资源的缺乏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 农村语文教学改革一直都不是很成功。河南省淮阳县大连一中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公办初中, 对其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十分迫切。
1. 淮阳大连一中语文教学教改现状
1.1 学生整体素质差
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公办初中, 淮阳大连一中的生源普遍较差。首先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 父母常年不在家, 缺乏语文学习的环境, 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 而且由于父母教育的缺失, 很多学生内向, 学习态度差, 纪律性差, 对于语文教学改革不能积极配合;其次一些家长认为只有进行“贵族式”的教育, 孩子才能有好的教育, 所以在很多学生眼里, 在公办学校读书, 本身就是不受重视, 造成很多学生自我认识不清, 学习态度不端正, 对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
1.2 语文环境缺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我国农村现实条件的制约, 农村中还缺乏应有的语文语言训练环境。首先, 淮阳大连一中的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 从小缺乏父母的生长环境,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次相比城市来说, 农村资源的缺乏, 落后的家庭生活用语, 使其语文水平普遍落后。
1.3 教学形式单一, 教育观念落后
首先, 在语文教学方式上, 淮阳大连一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基本上都是灌输式教育, 老师逐字逐句进行读讲,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参与性低, 缺乏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其次, 在应试教育的刺激下, 一些老师只是讲解一些有利于考试的, 有利于提高升学率的知识, 而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教育, 以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最后, 对于语文教学教改基本局限于老师教研课题等的发表, 对于教改工作只是注重表面工作, 缺少真正的实验意识, 还有的把学生活动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 整个课堂看不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人戏称这种课为“学生乱动课”, 学生所得甚少。
2. 提高策略
2.1 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对于淮阳大连一中来说, 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如农村资源的缺乏以及家长对公办学校的认知偏差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学校可以采取相关措施提升学生的语文兴趣, 促进其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是提升对于学生学习以及生活的关怀度, 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大部分的农村孩子缺乏对于语文学习的正确引导, 很多家长自身知识程度不高, 对于孩子语文教育问题的关注显得力不从心。要按照学生在校的表现, 做好身心健康方面的深入分析, 当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障碍时, 要予以较多的关爱, 让其对老师产生的依赖感, 提高语文老师的自身人格魅力, 以此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是善于放大学生身上的优点, 加以鼓励, 使其产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语文的教学教改中, 要时刻观察学生的闪光点, 并在适合的时机加以表扬, 让他们对于自己的优势与缺点有较明确的认识。对于学生的肯定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提高老师语言素养
农村家庭语言环境不足的客观存在, 使得提高语文老师语言素养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 也是一种艺术。生动的、包含情感的语言, 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神经, 可以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乐趣, 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的掌握课堂知识, 也会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语文的热爱, 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资源缺乏的不足。
2.3 改革教学方式, 注重实际能力培养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教改中, 要淡化考试的重要程度, 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如可以开设专门的阅读课和写作课, 讲授一定的阅读写作技巧。其次教学的方式不仅仅限于老师的讲解, 要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要善于与学生进行互动, 使其养成自我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利用农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让学生搜集、接触大量群众性的理语、诊语、对联, 并加强语言实践, 成立“古诗词兴趣小组”“说书会”“山海经社”等语文活动组织, 使语文教学从狭小的一隅走向广阔天地。
3. 结束语
语文教改应紧跟时代步伐 篇10
目前,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是如何运行的?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
我们知道,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浓缩了人类文化的精华。高中语文新课改最需要做的就是以此为前提,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学习及个性发展打下基础。清楚了这一点, 接下来, 我们就要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 他们在思考些什么?目前在语文方面, 他们又最想表达什么?可以说学生是践行新课改的主体, 也是和我们一起“舞动”的群体。我们往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我们为何不能从“兴趣”着手呢?“兴趣”似乎是老生常谈, 但它恰恰是目前高中学生在语文方面所缺乏的。作为语文教师, 我有这种切身的感受:现在的高中学生有严重的厌学语文的现象;问之, 则曰:没兴趣。许多学生认为, 学习语文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时间精力没少花费, 但成效甚微, 与其在语文上“浪费”时间, 还不如抓紧时间去做点数理化习题。应该说, 语文是最易让学生驰骋想象的地盘, 但现实是, 他们似乎根本不愿意占领那块本应属于他们的“一亩三分地”。所以我认为,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相关能力, 一切都要从“兴趣”开始。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说法: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乐之”才能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和追求知识的欲望。学生之所以“没兴趣”, 我认为, 是因为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 我们强制性地灌输的东西过多, 学生在老师的“独角戏”里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如果想让学生从“厌之”发展到“好之”、“乐之”, 就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应该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而存在, 说到底, 它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之后, 接下来, 我们却不能任由学生自己发展。兴趣有间断性, 作为教师, 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性, 以及其他能力的提高, 带领学生不断拓展新的“地盘”。近两年, 通过不断摸索, 我在实际教学中, 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具体的策略, 现在拿出来“晒晒”, 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关注。
(一) 加强语文积累, 注重知识的梳理。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厚积”的过程。根据教学原理, 我总结出, 知识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显性知识的积累, 它是指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生如果能坚持下去, 高中三年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知识的积累, 它是指思想方法的积累, 同时还包括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等。后者大概更接近平常所说的能力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勤查工具书, 弄懂字词的意思及其应用环境;多做读书笔记, 多摘抄名篇名句;在阅读经典文章时能够入境, 揣摩作者的情感。在兴趣的带领下, 教师再加以指导, 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分类、梳理, 我相信, 这么一来, 学生学习语文时就会更有着落, 很快就能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 阅读优秀作品, 提高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诵读是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手段, 是让学生亲自和作者沟通、和文本对话的最佳方式。通过诵读, 学生可以体会出作者是通过何种方式抒情的, 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从而深入到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对字、词、句、篇的诵读, 学生可以构建出具体可感的画面, 然后置身其中, 感悟自然、社会、人生。我还想说明的一点是, 在我看来, 语文教师应该是美育的执行者, 教师自身的美学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时, 自身对作品的把握, 对美的感受首先应该是到位的。
(三) 根据学生积累的知识, 教师多鼓励他们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创新, 同时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学生通过阅读领悟, 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 养成了质疑探究的习惯, 思维也趋于成熟, 这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剖析, 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跨领域学习, 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提高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 学过宋词之后, 学生明白了词牌是怎么回事、词牌和词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填词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接下来,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试着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词作。视野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学生的认识面宽了, 就敢于“异想天开”。学语文, 我认为, 是应该带有一种浪漫主义情怀的。
初中美术教改新思路初探 篇11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改;观察力
美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美术在初中学段的地位举足轻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笔者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在美术教改创新实践中,着重在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能力方面发力,学生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进一步夯实,绘画实践技能更加纯熟,学生的审美观念进入正轨,对美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反观传统的初中美术教法,单纯以锤炼绘画技巧为教学目标的老式教学已经严重与当前教学形势的发展脱钩,学习评价功能缺失,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在低谷中徘徊,正确审美观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素质教育的大潮冲击下,新课程改革进程如火如荼,逐渐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美术教改的新风,初中美术教学模式旧貌换新颜,更多的教法被开辟出来,教师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第一,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
观察是学习美术最基本的手段,也是学生绘画寻求切入点的必由之路。观察能力虽然在初中学科体系中无处不在,但是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却是无与伦比。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是教学大纲中突出强调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往往渗透在理论探索、绘画技能训练、欣赏临摹和评论教学四个阶段中加以实施的。常用的观察方法一般包括整体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这两种观察方法主要用于所描绘的物体。只有正确掌握并熟练运用观察方法,才能在描绘各种物体时做到准确、到位。此外,日常的绘画临摹对学生观察力的要求也很高,优秀的艺术作品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方能参透其中的绘画技艺,这也是学生取长补短的重要途径。
第二,进一步突出临摹欣赏教学活动,拉动学生观察能力前行
在我国美术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乏经典名作,这些艺术精品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参照。在专题的临摹欣赏教学中,让学生独立观察或小组探索的形式去对美术作品进行认真观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这会直接促进学生绘画观察能力的提高。与常规的绘画教学相比,临摹欣赏教学更注重观察,引导学生从观察中透析出观察对象(作品)艺术优势,从而准确把握绘画技巧,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在心中形成强烈的艺术创作内驱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临摹和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所反映出的艺术美感,还要善于从作品的创作过程和作者当时的创作心境考量。新课程改革推行多年,对现代教育设施的使用也已呈蔓延之势,绝大多数教师都已熟练掌握最基本的设施操作技能》。如在欣赏我国历史名作《开国大典》时,教师不但要从整个画面的整体美感和视觉体验上大做文章,还要提示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做简要的了解,引导学生从人物的面部表情洞察其内心世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再现当时宏伟浩大的盛世场面,加深学生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临摹教学的指针应该设定在对形式美的追求上,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这一点可以作为临摹活动的辅助行动。在临摹教学活动中,可以施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既可运用坐标格进行准确的临摹,也可以运用自由临摹的形式,但也要保证其基本的准确度。如,一些写实范本,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找到突破口,有益于学生对范本作品的分析。有些范本作品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采取不同的临摹手法,但无论从哪个侧面入手,都不能对原有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断章取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临摹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水涨船高中不断攀升。
第三,大张旗鼓的开展教学评论,开拓课堂探索的新局面。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学评论往往被无意忽视,笔者注意到这一点,并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通过实践尝试,笔者发现,教学评论的功效让人喜出望外,同时,也开辟出一条另类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新途径。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设计时,对全程的构思和联动环节的设计固然重要,但应将重点放在教学展评环节,为学生创设热火朝天、各抒己见的讨论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吐真言,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一吐为快,既培养了学生的变相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振了学生艺术创作的信心。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画家与我们相比,并不仅仅是他的高超绘画艺术独占一筹,更重要的是,画家更善于观察,他们有一双寻找美、发现美的眼睛,更有一双塑造美、创造美的双手。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主旨不是培养若干个艺术家,而是在绘画学习和临摹实践中学会像画家那样观察生活,提升我们的艺术审美水准,催生潜在的艺术创造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新课程的脚步愈发急促,课改新局面被初步打开,教改新思路不断被孵化出来,课堂局面正经历强所未有的大切换。在此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师更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着重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下苦功,对传统教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促使传统教法与新式教法实现焊接,形成传统与新式的“合璧”,衍生出更具时代气息的教法体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为动力“阀门”,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常伟,浅析初中美术教学的观察力培养[J],新课程(下),2014(07)
语文教改不能功利化 篇12
一、对应用文写作应有正确的定位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应用文写作训练是写作教学的需要, 但用应用文写作替代语文则显然太过极端。然而, 近几年来, 在职业教育中尤其是高职院校课改中, 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倡导者, 他们主张用写作教学代替语文, 又用应用文写作取代写作。在这种观点看来, “应用文写作”既有“应用”, 又是“写作”, 简直就是“动手能力”的体现, 而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 这种教改绝对没有错。虽然不能否定这些同仁激进的教改热情, 但此种改革无异于唐吉诃德手挥长矛与风车作战。产生这种根源的原因有二:一是持此论者因急于探求语文教改的出路无获而一时的谜失, 反映了一种浮躁心理;二是一些不谙高职语文教学规律的人误以为“应用文”与“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同义互用, 强行嫁接, 反映了一种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主观愿望。这种盲目夸大应用文作用的观点, 在理论上将导致人们对语文教学思想的混乱, 在实践上是一种极端实用主义的短期行为。
二、应用文与语文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 应用文是语文的一部分。从概念的划分上看, 它是写作的外延。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 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水平等。那么再看应用文, 并非不能读, 但可读性不强, 起码主要不是用来朗读的;听, 与之无关或关系不大;说, 涉及的文种不多, 除演讲外, 大多文种不是“可说”的;写, 作文从文体上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学体裁等, 应用文仅占很小比例。从提高写作水平看, 写作水平高低不在某个具体文种, 而在于有无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 其最根本的是作者有独到见解, 即思想水平。可以说, 应用文由于其程式性的特点, 只要写作基本能力过硬, 具有相关专业知识, 完全可以无师自通或触类旁通, 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去精雕细刻。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 这是不争的结论。但“应用文”和“应用型”是两个毫无联系的概念。不能就此推出“应用文写作等于语文教学”。如果“应用”仅指“动手”, 未免过于狭隘。实际上“应用”是广义的, 除了“四肢的应用”, 还存在着“五官上的应用”。就拿“动手能力”来说, 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实验实训是动手能力, 研究生在实验室做科学实验就不是动手能力?谁能说读书、观剧、朗诵、交谈、演讲不是应用?就所学知识而言, 现在“应用”于专业课才能算“为专业服务”?倘若真以此为标准, 应用文在学校期间则是最无用的。因为只有参加实际工作以后, 才知其是否“能用”, 而且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应用”的机会。高职教育毕竟是一种严肃的高等学历教育, 随意改变高职语文课的教学大纲或知识结构, 势必对高职毕业生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从而把高职语文教学引入迷途。照此推行下去, 高职语文教学只能陷入似是而非的“现代八股”之中, 因而失去了生动丰富的语文教学特色。
三、语文学科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不可替代的
【初中语文教改】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教改尝试10-28
初中美术教改计划10-15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与建议,初中语文学习方法07-01
初中语文09-05
初中化学教研教改10-01
快乐语文初中语文教学08-15
初中语文科目06-25
初中语文课改07-27
学好初中语文09-29
初中《语文读本》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