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2024-05-14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篇1

语文情感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又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它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 为社会培养知情并进的高素质的人, 为语文学科开辟广阔的天地。那么, 新课程背景下究竟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尊重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基础。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 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中, 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 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 让学生的个性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在解读文本之前学生一定要多读与文本相关的一些作者的传记、相似相关的文章、查找一些史料等。我相信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学生一定会精彩的解读文本, 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运用以情激情,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以情激情, 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 人也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传统篇目, 文章记叙了朱自清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让学生抓住文中对父亲过铁道时艰难情景的描绘, 配着乐曲, 看着画面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下身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只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读到此处, 教师深情地说, 文中此时的父亲奔丧回家, 一身的重孝, 又失了业, 送已经长大的儿子远行读书, 这时父亲的悲伤之情我们可想而知, 但父亲忍住了心中的悲伤, 心里想的都是儿子, 文中的“蹒跚”“攀”“缩”身子“向左微倾”, 把老境颓唐的父亲为儿子买回橘子时的艰难情形形象地表现出来。听到这里, 同学们不由得被文中的父子间的至爱亲情深深地打动了。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 在你们从小到大的人生历程中, 父母亲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们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接下来, 学生纷纷发言用实例诉说父母对自己是怎样的关心, 疼爱, 说到动情处泪水夺眶而出, 哽咽难言。此时, 所有学生的感情闸门被打开了, 一段段人间真情, 一幕幕感人情景展现在大家眼前。在这种情感中再去读《背影》, 父亲的形象就会更加立体可感了。

三、阅读经典名著,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阅读进度, 我精心挑选四大名著中精彩的故事情节, 观看视频片段, 建立直观感性的认识。如《三国演义》中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借东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长坂坡”;《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红楼梦》中的“协理宁国府”“宝钗扑蝶”“林黛玉进贾府”“太虚幻境”“黛玉葬花”等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精彩段落, 配合提前布置的细心阅读, 再对应影视作品的演绎, 带给学生更直接的情感体会和震撼。

四、深入进行解读,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笔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 非常重视保护在文本解读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问题设置也力求敲开学生思考的闸门, 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 文章第九段有一句话这样写道:“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 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 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文末的省略号给了大家思考的空间。我问学生:“少年的作者还可能以为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简单思考后畅所欲言:也许是吃了太多的桑葚拉肚子了吧?也许是捕了太多的麻雀破坏了生态环境吧?也许是摘了隔壁邻居的覆盆子吧?还有一些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感悟:也许是弄坏了爸爸的钢笔吧?也许是整天淘气耽误了学业吧?在纠正个别学生发言偏颇的同时, 我赞同并肯定了大部分学生的理解。因为学生的回答都基于自身的情感体验, 所想出的理由也都是一个孩子的世界观。对应本文, 我们不难发现, 鲁迅回忆少时欢乐之景, 也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的, 他所认为的这些原因在大人世界里并不是送到书塾去的理由, 而仅仅是因为大户人家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就会将孩子送到私塾受业, 作者的想法完全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与学生的认知没有距离。教师肯定学生的理解也是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表现。

五、结语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语文情感教学是实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最佳方式和途径。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 由此可见, 情感目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 情感教学已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体验,个性

参考文献

[1]卢家嵋.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篇2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感情”,在这句社会性口头禅中,我们将解读到多少信息?作为语文教师,我把焦点集中在学生的情感倾向上,孩子的这种消极情感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把“情感”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谈情说爱,让学生自由地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安然、快乐地度过这个花季。

一、亲其师而安其学,让学生热爱语文

1、以爱获取学生的心。爱你的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心理。不因他们过激或错误的行为而鄙视、讥讽;宽待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友,让学生在爱的芳香里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亲近你。

2、以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你的课堂轻松活泼,幽默风趣,笑声不断;你的声音如鸟语莺歌,举手投足是风情韵味;你的讲解热情生动,深入浅出……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是一盏明亮的指航灯,你智慧的.光芒不可阻挡的吸引了学生。

3、以美丽的人格折服学生。你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着想。你正直、善良、坚强、诚恳、高尚的人格在点点小事中熠熠生辉。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学生,也许将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学生喜爱,亲近这样的老师;打心底里佩服,爱戴这样的老师。师生情意相投,彼此亲近,对语文的热爱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唤醒学生的情感

现实生活诸多的复杂因素导致了孩子的消极情感占了上风,甚至形成习惯自然,积极的情感却日益静默、沉睡。因此,情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唤醒情感、激发情感。

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以触动、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如教学《观舞记》,学生找出有关印度舞特点的语句后,我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不少同学也跟着扭腰、送臀,课后还意犹未尽。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把两者有机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提供了可感可知的表象。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以强烈而新鲜的刺激,触发他们对异国舞蹈的喜爱,对身体美、神态美、音乐美的赞叹。

情境的创设有多种,其目的在于感染、铺陈后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应的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暗示和启迪,从而唤起学生自身潜在的生活经验,唤醒心中沉睡的情感。如果说情感是深埋的种子,情境就是随处可入的春风。当春风吹拂时,种子自然舒醒,破土而出。要想成就一片生命的绿色,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而且要拓展教材(如古今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的优秀文章等),通过作品开启学生心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中获得勇敢和坚强,感激和宽容……

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陶冶学生情感

情感的小苗要茁壮成长,必有一块沃土,取之不尽的文学作品便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以情养情。

要想真正进入文本的情感,需“读书百遍”并“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情感体验)方可行。熟读文章后就自然了声音上的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化,即做到了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情感的朗读,就是体验到了文本的情感。著名的语言大师索绪尔曾说:“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心理的变化是由情感引起的。”《礼记乐记》也说:“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教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就告诉我们,声音的不同来自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朱自清的《春》,用较快的语速朗读“盼望着,盼望着”,那是学生体验到作者对春天的引颈张望;用亲切的语气朗读“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那是体验到了作者对春来临的狂喜;用渐趋高昂的声调朗读第二自然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那是体验到了放眼拥抱自然后的心潮起伏;用轻柔的声音读“春草图”,那是用纯真自然的眼光感受到春的新鲜烂漫。在有情的朗读声中,陶养学生对春天、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当然,没有深切的内心体验,学生是无法用这样的声音来展现作者的情感世界,而这样的声音就来自“读书百遍”。

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让学生抒发情感

情感之树郁郁葱葱了,我们便期望它开花结果,满身满心的花香、果香,悦人悦已。当心中的情感涌动、澎湃时,借助语言、文字、形为等,使学生的情感言语化、实践化,即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迁移外化。

聚焦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学 新课改 积极性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激活情感,以情激情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万里,上下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精彩的语文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發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产生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

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说读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学生个人主观倾向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友谊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有深层次理解,避免写作中表现自我主题不高、观点偏激的现象。

二 发掘情感,以情导情

1.显性因素要张扬。所谓显性因素,就是语文文本中所具有的,作者要表达的,文中主人所表现的,学生容易感受到的情感因素。这样的情感因素,学生容易理解,便于师生之间进行情感的沟通,所以要大力张扬,对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

2.隐性因素要发掘。所谓隐性因素,就是语文文本中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然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受到蕴涵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因素就需要教师带着比较明显的情感倾向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3.悟性因素要点拨。所谓悟性因素,就是指本身不蕴涵显性或隐性情感因素,但却具有引起情感的某种因素,并能被具有一定领悟水平的个体所感受而产生相应的情感。尽管这种情感因素主要存在于体现科学美理工类学科,但在文科类学科中,也是存在某种人文美的。

三 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感。那么教师应该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行动、表情去触动学生好学的情感。不应该把不恰当的喜怒哀乐带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的言、行、表情都应充满对学生的爱。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实意爱护它,为他操心时,他们就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讲过的道理、传授的知识产生肯定的倾向并自觉地接受。这样学生接受教育就有了感情基础。这种基础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对教师总是崇敬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关注的一瞥,信任的一点头,爱抚的一摸,轻声地询问,都是“师爱”情感的流露。当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情感状态的时候,便会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课堂将会出现一种协调、自然宽松的气氛。

总之,情感教学不是单纯的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指出、强调,也不是对文章具体问题回答的恰当与否。情感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对文章的一种主观判断能力,能够从文字中体会情感的努力。老师要切忌答案的完全公布和模板化,要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去组织自己的答案。情感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师生的共同探索和提高。

参考文献:

如何创设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环境 篇4

一、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赞科夫曾明确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主要有依恋、尊重、理解等需要。教师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教师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自己的快乐、饱满、振奋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就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一种“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中学生自尊感强烈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发言时,多用鼓励性语言,允许他们答错,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泯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健康心态与宽松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本领,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形成,若动辄讽刺挖苦、批评训斥,定会使学生产生疑惧、对立心理,出现“万马齐喑”、“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又怎能完成教学目标呢?最后要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每隔一定时间,我便召集不同类型的学生座谈,或让学生填写《语文教学调查表》,以便了解学生的需要,沟通师生情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二、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诱导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如上听说课文《说“话”》时,我先讲述了“屠格涅夫一句话救活一个乞丐”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运用文雅、和气、谦逊的语言的重要性,然后进行听说练习。又如上《西湖的绿》时,我先朗诵几首前人咏赞西湖的诗词,并简析其写作的角度与景物特点,然后提问:本文又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从而使学生既感受到西湖之美,又激起阅读兴趣。再如上《歌词两首》时,我先播放《我的中国心》中赞美长江、黄河的歌曲片断,然后深情地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几千年来,有无数名人志士纵情地赞美过她。今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的赞美之词,来感受长江、黄河的伟大壮美。”从而初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视表情朗读或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富有魅力,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省义务教材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朗读的好教材,如第一册中《难忘寄园情》一课,朗读者声情并茂地朗读,定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钱先生对先生的教诲之情,先生对学生的感激、怀念之情。又如《沁园春·雪》、《诗两首》、《最后一课》、《最后一次讲演》、《陈毅市长》等都很适宜朗读。另外,以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也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如上《卖油翁》时,让学生以水代油,亲自将水倒入盖有铜钱(课前准备好)的瓶子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萌发对卖油翁“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又如上《孔乙己》时,让学生表演一下孔乙己两次来咸亨酒店时“排”与“摸”的动作,理解孔乙己不同的心态,激起对摧残孔乙己身心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憎恨之情。再如上《说“话”》时,让学生自设正、反情景表演,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借助音乐、图画等创设情境或再现美的意境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上《小镇》时,我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后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又如讲《沁园春·雪》时,我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让学生进入冰封雪飘、粉妆玉砌的美景之中,再配乐朗读,更有效地让学生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另外,利用图片(课本中的插图或师生收集的书画作品)也是激发情感的手段之一。如上《苦练》时,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女排姑娘为祖国荣誉顽强拼搏的精神。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篇5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策略浅析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情感因素;教学氛围;文字传达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因素的教学策略进行详细说明与阐述,望能以此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情感教育的重视。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除了给学生提供大量认知信息之外,还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所以,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并将其进行加工提炼,以带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11课《背影》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从课文写作背景和描写父亲几次背影中,让学生品位文章中朴实无华、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并将这种亲情深入到学生心灵当中,让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涵义,陶冶学生爱亲人、爱生活的高尚情感。这样,学生在无形当中就受到了情感的教育和熏陶。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情感教学氛围,调动学生思维和情绪

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人们的情感和情绪更容易被调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可通过设定轻松愉悦的情感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比如,我们可以情感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心灵上的激情和认同,通过设置充分体现情感因素的教学情境,创设轻松愉悦的情感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思维和情绪,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且实现教学过程的情感化。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16课《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我们可采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课文中的情境更加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文章中孔乙己、掌柜、“我”等角色,在班里选取几名热情度比较高的学生进行扮演,教师则在一旁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以帮助学生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文中人物角色经历,既拉近了学生与文中人物角色的内心距离,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冷漠的金钱关系得以真正展现,学生也了解了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三、借助文章中语言文字传达,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曾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的确,文学作品总是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它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去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实现对本文的再次构建和再次创造。如果学生在阅读前就已经对文本内容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当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内容时,就会产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当这种体验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时,更是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心灵境界。

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4课《画山绣水》这篇文章时,光是这篇文章的题目就让人心驰神往,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并对精彩优美段落及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推敲锤炼,这样,我们就能使学生真实感受和领略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对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思考 篇7

一、语文情感教学缺失的原因

1. 语文教学是教文和育人的统一,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将语文教学看作是一种单一的认知活动, 忽视了语文蕴含的人文性, 只重视其工具性,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所以这就使得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严重缺乏情感教育而教学效果偏低。

2. 应试教育影响颇大。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 就将考试和高分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 这就使得语文教学失去了自身的特点, 逐渐成为了应试的工具。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大量的例题, 通过这种技术训练, 让学生能够取得高分。这种应试教育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 所以语文情感教育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3. 教师素质不高。要想语文情感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那么高素质语文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其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扎实, 有较高的教学理论修养、高尚的人格和情操等, 这样才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通过语文情感教学来使学生得到满足。但是事实上是很多学校都缺乏高素质语文教师, 这一问题也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够真正地实现语文情感教学。

二、开展语文情感教学的基本原则

1. 对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含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文章中都有着作者真挚情感的流露, 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 尤其是占教材内容很大比例的文学作品, 反映出了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 有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写, 有陶醉于大自然风光的情感流露等, 这些文字都散发出非常强烈的情感魅力, 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能够融入其中, 体会作者在此情此景下流露出的真实情感, 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文化财富。总的来说, 教学内容大到生活、文化、自然, 小到一沙一石、一枝一叶都浓缩着人类文明智慧的语文教科书中, 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 语文情感教学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大显身手, 充分发挥语文的情感功能, 培养出具有高尚价值观、人生观、爱国情操的高素质学生。

2. 要使教师的情感化教育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对自己所讲的教学内容能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会, 然后声情并茂、用激情的语言、动作和面部表情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所以有人说, 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位优秀的敬业的演员。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情感引发出来, 这是教师特有的感染力, 教师一定要将这种感染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的教学激情的内核就是自身具有的人格力量, 这种修养是靠自己平时的素养和文学情操来完成的。只有自身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 才可以感染学生。老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虽然说师生关系需要双方来构建, 但是老师是构建主体, 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去接近学生, 和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这对于和学生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也是非常有利的。它可以使得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对于教师高尚品德和人格向学生迁移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开展语文情感教学是很有帮助作用的。教师还应该作为情感的传递者, 向学生传递健康的情感,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递正义、团结、责任、光荣等积极健康的情感, 这样做可以满足学生情感智育的发展需要, 因此, 教师要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位正能量情感的传递者。

3. 要对学生的情感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在开展语文情感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状态是不可以忽视的, 因为这和他们的学习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身饱满的教学激情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 这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个性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要将教师情、学生情和教材情进行有机的融合, 使得语文情感教学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情感教学中, 谁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潜能进行充分挖掘, 那么谁的语文情感教学就最容易成功, 这是因为只有将受教者的情感进行挖掘调动, 才可以让受教者的情感得到飞跃。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探究 篇8

一、构建自由、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

情感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处在一个相对自由、快乐、轻松的环境当中去学习。其中,构建自由、快乐、轻松的课堂氛围取决于语文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情绪高昂、心情愉悦的姿态,以此来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情舒畅、精神振作,这样,学生也会更愿意去学、主动去学。例如,在分析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在教学时,如果精神饱满、心情愉悦,向学生讲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探究生机盎然的春天。如果教师的语言中流露出来的是对春天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学生们也会跟着教师的情感与思维飞向那“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遥远春天,使学生可以近距离地去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反之,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愁眉苦脸、心烦意乱,又如何会有心情去感受朱自清先生在春天来时的喜悦之情呢?教师都没有感受到春天来的喜悦之情,学生自然也会在教师消极情绪的带动下无心欣赏,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一定要保持快乐的情绪,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都能丰富自己的情感。

二、深入专研教材,唤醒学生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方面,教师既要深入专研教材,用作品本身的内涵去感化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还需要借助联想、比较,将学生的积极情感唤醒。例如,在探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一文时,文章中作者连续三次用终于来描述父亲送“我”上车,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语境进行推敲,最终也明白了这样写能够突出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体现出的是浓浓的父爱情。借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与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没有相似之处,区别在哪里呢?通过联想,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以及尊重之情,这种联想也能唤起学生的特定情感,让学生也去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三、指导学习,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文本的理解当中,指导学生将文本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通过对文本字、词、句、段、篇的解析着手,披文入情,以情共情,再紧紧把握情感、情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学习,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例如,在探究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的时候,让学生去体验诗人的壮志未酬以及报国豪情。在学习《爱莲说》这一文时,让学生去理解文章中的清高气节;《再塑生命》中海伦·凯勒对命运的不屈等,在讲完每一篇课文后,教师都要及时布置与情感相关的小作文,进一步让学生糅合文本与自己的情感,将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延伸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四、抓住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情感特性与人文内涵的学科。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习惯采用八股文式的教学方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文章内容———归纳各段落的段意———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介绍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单一,效果又低下,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苦,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而且还都听得昏昏欲睡。要想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有的放矢,而且还要及时点拨学生,让学生能很快领悟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在分析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就“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句话开始讲解,和学生一起去体会作者当时借书、还书时的复杂心理。然后,再与现在学习的优越条件加以对比,把学生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情感激发出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存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出来,对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杨玉平.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3,(08):20.

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篇9

一、情景设置, 开门见山

语文课教学之初, 教师可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共鸣, 从而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 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 鸟语花香、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 创造意境, 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琪珺的《春酒》, 教师可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导入, 引起学生的有趣思考, 激发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二、巧设悬念, 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 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 在关键处停下来, 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 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 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三、创设疑问, 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可针对所讲内容, 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 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 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 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云南的歌会》时, 可设计这样的提问:课文所写三种不同场合民歌演唱如何理解?想一想, 与我们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 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何对云南的歌会这么感兴趣?

四、故事吸引, 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 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 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 授新课前, 花极短时间, 用绘声绘色的语言, 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 显得亲切自然, 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 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 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 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就更透彻。

五、环环相扣, 引人入胜

教学时, 教师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 环环相扣, 引人入胜。入画, 即以画导入, 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 即由画面情景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 即让学生由情明理, 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可采用这种方法。从陶渊明本人的为人处世的观点入手, 把他的理想境界描绘出来, 无论是他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还是“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的诗句都可以联系起来, 这样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又能通过横向联系背诵有关的诗句, 这样教学, 何乐而不为?

六、联系实际, 举一反三

在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并不是单纯的汉语知识, 从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 涉及每一个领域。教师能把相似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 就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教学《春》时, 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青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样, 学生能触类旁通, 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从而激发学生去爱大自然, 进一步去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河山。

七、突出重点, 意味深长

语文教学要抓住课文的中心内容, 领略文中所包含的情感。一篇课文的内容多而杂, 要掌握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我们应选择重点有价值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去作要求。除了要求学习重点, 还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 让学生自由发展。我们知道,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 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 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 留下空白, 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 可着重理解罗布泊是如何从本来令人向往的地方变成令人恐怖的地方的。昔日的罗布泊是牛羊成群, 绿树环绕, 河流清澈的生命的绿洲, 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没有一棵草, 一条溪流, 夏季气温高达70°C, 天空没有一只鸟, 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这样的“死亡之地”是谁造成的?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 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 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因素 篇10

一、营造民主氛围, 培养阅读情感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年龄偏小、经验少, 他们的心理特点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 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其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但是, 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并且容易外露, 有时情感偏激, 或振奋而洋洋得意, 或沮丧怄气而消极。这就要求用直观形象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动作, 巧妙的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这样, 就能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乐学的情境, 使他们在课文那种节奏明快、舒缓、急骤、轻柔相间的旋律所创造的情境气氛中, 情不自禁地和它一起同升降共沉浮, 而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和天地。正是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 并且通过这种情境的长期感化和熏陶, 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因而, 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更多采用直观教学、趣味教学和情境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必须有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民主的氛围。教师, 不管你有什么情绪, 请微笑着、情绪饱满入课堂;不管某个学生有多么的令你生气, 请先平息怒火, 用眼神或者走到其身边轻拍书本或桌子示意, 决不要板着脸训了半天人。培养兴趣, 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 学习语文, 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课堂上, 不必太多的规矩, 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 有话直接站起来说, 说了就可坐下, 营造一种阅读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 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探讨的天空, 把自己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能把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寓教于乐, 激发热情和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师生相互信任, 情感融洽, 便创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个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感受是兴奋的, 情绪是高昂的, 因而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乐趣。这样互相促进, 就能保障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师生互动, 传递激情

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互动中, 师生激情飞扬, 深入文本, 使课堂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可见, 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是多么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种影响不仅有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的方法技能, 而且也有赖于教师能否运用自己的感染力。教师通过情感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 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一类行为和活动, 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对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特别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 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 就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成为他们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尽可能选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这样有利于联系学生自身体验, 走进文本, 汲取营养;尽可能张扬学生个性, 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 课本剧表演赛, 班级辩论会, 名著知识竞答赛, 编故事接力等。

三、深入文本, 创设情境, 促进和谐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优化教学, 深入文本, 促进和谐阅读。首先是情境的创设。老师们结合课文内容特征, 结合学生实际, 或通过精心设计导语, 即围绕本节课内容, 广泛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情境, 来启发学生联想;或通过解题, 引导学生从标题中具有象征意义等方面着眼, 把学生引入情景氛围;或通过范读, 配以适当的音乐把学生带入教学内容的要求情境中, 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 是情绪的培养与调节。通过上一环节的渲染以后, 学生的心理渐入情境, 这样适时地分析人物形象, 或梳理作者在作品中抒情的线索, 或赏析作品的景物的描写及情感的抒发, 来引导学生认知作品中的情感, 从而产生感情共鸣, 教师适时地进行调节, 从而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内容。第三, 在师生达到了感情共鸣的基础上, 让学生或诵读, 或默读, 深入体会, 从而形成具有持久性的情感体验, 或让学生搜索生活经历, 用文字来表达这一情感体验, 使情感得以巩固。通过以上三个步骤, 师生的感情得到激发, 优化课堂, 从而文本得以深入, 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促进学生的平等和谐阅读能力。

用情感润泽初中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情感 好奇心 艺术性语言 创设情境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由于教师思想观念守旧,且过于关注知识和讲课进度,因此使得本来可以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昏昏欲睡,等醒了,老师还在讲同一个问题,一堂课,既无效率,又无生机,更谈不上乐趣和感动,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需用情感润泽初中语文教学,使之焕发生机。具体做法如下:

一、因情造势,因势利导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语文教学是在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中学语文教材共有文章上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等占较大的比例。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本来就蕴含着或深沉或激昂、或婉约的情感,可是,若教师只关注里面的知识,或机械地割裂文章、机械的分析文章,就使得原先经典美文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起来也味如嚼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虚拟情境和亲身体验的结合,产生对审美对象或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调动好奇心,激发语文学习的欲望之情

有时,名著安安静静的,它不会弄出声响吸引读者,吸引设施未深的初中生,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铺垫,设置悬念,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名家名篇的欲望。其实,课本所选的名家名篇,本身就有很大魅力,但不读不知道,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文章时,可以先自己绘声绘色的把故事给学生讲个开头,等吊起了学生的胃口,突然停住,由学生自己去猜下面的情节,设想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等,这样,当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再由学生独立的自主阅读文章,这时,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和透彻。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发挥文学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初中语文教学,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魔力,即艺术感染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教师文学语言的艺术感染力,用富有感情和文采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润泽曾经一度干渴的语文课堂。初中生正处于情感丰富的阶段,感情丰富,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激情四射,对生活充满幻想。这使得他们在阅读时,情感容易被调动起来。

教师的情感语言要灵活运用,要根据不同作品调整感情基调,“因情制宜”,以作品的不同感情基调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情感语言。该柔婉柔婉,该激昂激昂,该悲伤悲伤,让浓郁、饱满的情感浸入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充满感情的朗读,能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情感输入,使他们很快进入文本,体味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文学作品是作者丰富情感的浓缩,开发挖掘这种情感本身就是对作品的解读过程。而有的文学作品因为学生的心理年龄尚小,一时间难以和作品里的情感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如果教师不能恰当的创设情境,借助形象的再现,学生就会被挡在文学作品之外,学生也就失去了进一步解读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要善于借用多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运用音乐设氛围,潜移默化触内心。

音乐是无声的情感语言,是流动的情感之水,针对不同的文章内容和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音乐,有助于学生感受文学作品里的独特情感,感受文学作品里的意境美。

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用古典音乐中的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让或急或缓的音乐随着抑扬顿挫的朗诵在课堂上回旋,在学生宁静的心田回旋。音乐和文学作品相得益彰。此时,教师的讲解可以言简意赅,别让讲解破坏这种良好的艺术氛围。在学习《乡愁》时配以钢琴曲《思乡曲》,让音乐和作品内容保持情感一致,借助音乐,走进作品的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的情感世界。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2

按照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课内教学须同课外学习活动兼顾。因为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课内的延伸。因此, 语文课外的情感教育须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两个方面。

一、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 充分展示情感因素

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 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 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 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正如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 也体会到这些感情。”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 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 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我们从接触教材开始, 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 为教材中体现的爱而爱, 恨而恨, 忧而忧。

二、激发学生内在感情, 使其产生共鸣, 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

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 去寻找小茅屋的主人, 随着情节的展开, 在对关键词句的体会中, 学生的内心激情就会不断高涨, 从而产生共鸣 (所谓共鸣, 就是欣赏者在对欣赏对象的具体感受的基础上, 进而深深地被欣赏对象所感动、所吸引, 从而在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之间, 从感情、意志到思想达到契合一致。) 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 真正受到主人公们美好心灵的感染, 产生向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付诸行动。

三、整体理解, 领会课文内在思想, 把握其寓含的深意

叶胜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无师自通的能力。为此, 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 琢磨, 推敲, 整体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即把握写作的思路, 品味文中蕴涵的情感, 进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 抓住思想精华。

四、咬文嚼字, 推敲关键词句, 把握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

咬文嚼字是阅读理解的硬功夫。所谓咬文嚼字就是对那些言简意明的关键词句作细细的品味, 悟出其蕴涵的深意。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老师一般都会抓关键词句来分析, 但只有把词句的分析与贯穿全文中的心理体验、深刻的寓意结合起来, 挖掘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 才能更好领悟课文的要旨。

五、理性总结, 引导学生感情反馈, 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不仅是期望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能感受文章之美, 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将范文之美融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这就需要对构成文章之美的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总结, 总结出从内容到形式的美的规律, 并通过反复地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感情反馈, 形成创造美的能力, 写出美的文章来。进一步理性总结很重要, 不是干巴巴地总结课文写作特点, 而是进一步地领悟作者的心理体现, 使学生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 摆脱其识别的直接性, 进行深层的理性分析, 知其所想、所喜、所哀、所乐的成因背景, 使其识别、升华到一个难以磨灭的思维层次上。这是将审美能力转化为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中介。没有这个中介, 这个能力的转化就只能在无意识中进行, 其转化的速度要慢得多, 程度要浅得多。所以, 这是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选材, 立意一般化的有效措施。

以上本人从课内的情感教育的五个环节谈了具体的做法, 但课内教学须同课外学习活动兼顾。因为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师课内的延伸。因此, 语文课外的情感教育须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两方面。

一、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自然美, 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 山川草木, 花鸟虫鱼等等的美, 都属于自然美。谢朓从层台累榭自然风光, 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不对芳春酒, 还望青山郭”, 说的是由于被自然的美景所陶醉, 连酒都不想喝了, 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巨大的感染力。长期以来, 我们虽然强调了引导观察大自然, 却相对地忽视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一讲到描写景物, 就是描摹对象的形、声、色、态, 似乎只要把这些东西复制下来, 就必定会是好文章。其实远远不是这么回事。能形象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声、色、态固然很重要, 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作家描写自然景物并不是纯客观的临摹, 而总是包含着作家独特的感受。

为了加深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我认为不仅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感受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 而且要引导他们在观察感受的同时, 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例如观察秋天的田野, 要引导学生去领略丰收田野的美, 并且要激发他们认识劳动的伟大, 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产生愿为振兴家乡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激情。为了使他们的审美情感更丰富, 更深刻, 我们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对象的审美特征, 适当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由杨柳的不择环境随处能茁壮成长联想到要求于人的甚少, 给予人的甚多的品质, 顽强的生命力;由松柏的常青可以联想到永恒无私的友谊;由滔滔的云海可以联想到人的宽广博大的胸襟……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之所以必要, 是因为通过它可以加深情体验, 扩大体验范围, 而情感的体验之所以必要, 又是因为通过它, 可以使学生更牢靠更深入地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 从而表情达意时将更加流畅。

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

上一篇:建筑群落下一篇:青岛高新区创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