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 篇1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 它对于我们未来的就业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英语教学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这种外来的语言。好的提问方式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教师的提问不仅体现在问题的水平, 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方面。学习好的学生, 我们需要鼓励;学困生我们同样需要给他们关注。关注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在英语课堂中感到被重视, 这是帮助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
一、提问的重要性
提问虽然算不上课堂的最重要环节, 但是却是最有必要的。因为提问可以给学生一个信息, 那就是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和在集体中的位置。[1,2,3]例如, 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 他们虽然在某些方面很优秀, 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一定很强。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在课堂中如果教师经常不提问他, 他就会有被孤立的感觉, 时间长了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别人已经超越了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而如果提问他们的问题太难, 也很有可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对于这些学生而言, 提问是要非常谨慎的, 我们的言行可能成就一个学生, 也有可能毁掉一个学生。对于中等学生来讲, 他们是最有潜力的学生, 他们也是最需要教师鼓励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 我们所提问的问题既要有突破性, 但是又不能太难, 否则会让他们自暴自弃, 或者是让他们感觉学习压力巨大。对于学困生, 我们就应该格外注意了。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本身就自卑, 还有一些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 他们往往是最在意教师的。我们知道在学生阶段, 他们的群体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区分的, 好学生和好学生玩, 学困生和学困生玩 (当然也有例外的) , 其实这不是他们的错, 他们彼此之间也很想在一起玩的。对好学生而言, 他们不敢跟学困生玩, 因为他们害怕被家长批评。而对于学困生来讲, 他们很想和好学生一起玩, 但是他们本身的自卑导致他们另眼看待好学生, 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 好学生如果在哪些方面态度没有注意, 都会导致学困生的落差心理。例如, 在讲课的时候, 我们必须要在意这些英语学困生的感受, 他们如果被提问的时候回答的不够完美, 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而且在课堂中, 我们应尽量做到各个学习阶层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 这样才能够制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问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随时提醒那些上课不认真、经常走思的学生。初中生的自制力还是比较差的, 尤其是在英语课堂上。很多学生在听英语的过程中, 因为觉得听不懂或者是觉得无聊, 就会选择半听半玩的状态。他们认为学习英语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进步, 但是在短时间内不学习也不会有明显的下滑。但是当他们的懒散心理一旦形成, 就很难改正, 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到英语的学习。[4]
二、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技巧在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教师所提问题只适合少数学生, 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流失。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够忽视每一位学生的状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们选择一些适当的题目给他们回答, 既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又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信心。[5]信心的建立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很重要的, 如果对未来失去希望, 那么将来肯定会一事无成的。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的语言对他们是最重要的。如果教师在态度上对学生不好, 就会让学生感觉很失望, 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最终成为班级的“累赘”。提问的技巧在于让学生感触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 在提问的难度上面有很多“文章”。在问题的选择阶段, 我们必须多做一些调研, 让这些题目难度适中, 适合高分学生的扎实基础, 更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英语最重要的就是语法和单词量, 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但是很多学生对英语并没有天赋, 他们大都懒于去做这些工作。所以教师合理的提问, 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例如, 在授课过程中, 对于那些不喜欢记忆语法的学生, 我们可以在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之后, 转入到这些难点上。在保持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的前提下, 适当给他们施加一些压力。在提问的结尾, 我们要做好总结工作。例如, 可以给学生讲他的回答非常好, 但是唯一的不足就是对某种语法掌握的不是很好, 希望他课下能够努力将这一部分再重新复习一遍。这样既提问了学生, 又给他提出了不足, 而且还给了他很多信心。对于不喜欢英语的学生,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 给他们建立自信心, 同时给他们的学习指出明确的方法。事实证明, 合理的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克服他们的懒散心理, 为学生的全面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提问不仅是一门艺术, 还是一门学问。合理的提问方式和恰当的问题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 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提问方式和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提问的原则就是覆盖到每一个阶层的学生, 而且不能够只针对几个学生, 而是针对到群体的每一员。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他们的学习水平固然重要, 但健康心理要胜过一切。我们要培养对国家和未来有用的人才, 他们必须是身心健康的。
参考文献
[1]胡瑾.改善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现状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03) .
[2]卢莉.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03) .
[3]孙桂媛.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的非智力因素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1) .
[4]张全凤.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之我见[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12) .
[5]徐红.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10) .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 篇2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臵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臵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提问,可以对学生将要进行的语文学习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当然了,教师在应用提问法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注意避免一些问题。如,教师不能进行盲目的提问,问题要有指向性,以及所提问的问题不能过难等。
一、有指向性地进行提问
应用教学提问法时,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所给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要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起到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如果教师所提问的问题不具有指向性,一方面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又会对学生造成误导。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泰戈尔的《母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母亲。然后通过学习泰戈尔笔下的母亲发现作者的写作特点,以及对人物的描述,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
二、提问问题要难度适中
在应用教学提问法时应该注意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师所给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过难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又不能充分发挥提问法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曾经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以及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看法。并且,教师在学生作答后,应对学生进行肯定,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不仅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程是重要的初中教学内容,良好的文学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学提问法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學的应用提问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李家慧,王利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提问法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策略 篇4
古人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认知领域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尚未完整形成, 提问可以促进其认知重组, 在头脑中建构知识体系, 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但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下, 课堂提问却成为了一种“表演”, 教师的提问, 学生的回答流于形式,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 从问题的提出方式出发。所提问题过难, 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完全不理解, 就容易形成对答案的依赖, 阻碍动脑及动手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 教师重复性的提问导致学生回答的问题也是重复的, 多跟随前面回答问题的学生, 对于非重点问题的重复提问反而会增加教学负担, 降低学习效率。”[1]问题的提出过少且零散, 学生难以串联知识点, 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存在诸多弊端。
第二,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提问中过于追求结果, 所提问题主观化, 往往会提一些“是不是”, “对不对”的选择式的问题, 有些学生不经大脑, 直接回答, 或者提出一些思维定势性的问题, 导致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狭隘, 视野变窄。此外, 有些教师不注重倾听, 著名教育家朱绍禹先生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强调:“听说训练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会倾听”。[2]在提问上要善于倾听, 不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随意中断学生的回答, 主观的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定语与评价, 并且“教师提出一些随意性问题, 与其预设问题部分重复, 浪费学习时间又降低学习效率。”[3]避免预设过多。
二、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提问的策略研究
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主要的策略是经过精要-好懂-有用三方面的配合来完成。
第一, 问题的设计要精要。初中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首要一点就是要精要, 问题短小精悍, 不可冗长繁琐。如对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文《风筝》中, 教师可通过提问多个小问题来进行文本分析, 如作者希望弟弟放风筝吗?为什么不希望?最后弟弟放风筝了嘛?等等, 多个小问题就将《风筝》这篇文章的内容与结构分析彻底准确。问题设计不仅要精要, 并且要循序渐进, 使每个问题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 这样的提问艺术不仅会优化教学程序还会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 问题的设计要好懂。问题的设置在精要的前提下要通俗易懂, 在问题设计上要掌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里的人文性不光指问题的设计考虑到文本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更指在问题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 既指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又指依据初中生具体情况设计问题, 因人而异, 学生回答时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会得到, 即问题设置通俗好懂, 答案要深刻有意义, 在这类问题上除了可设计一些常规性问题外, 还可设计一些非常规性问题,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伤仲永》中我们可以提问“方仲永的职业是什么?”, 学生可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来最终明确“泯然众人也”的原因, 解决文章的重点。
第三, 问题的设计要有用。有用指问题在设计上要符合目的性原则, 教师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之后,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觉的投入情境之中。心理学中表明:学生的个性、水平存在差异, 教师要针对这些差异, 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如果提问对象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提问要多以认知性问题为主, 直问直答。此外, 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和方式, 来设计有用的问题: (1) 导入新课时可以使用引言式提问, 如在《看云识天气》中, 教师可通过幻灯片放映“多态的云”来引学生入境。 (2) 讨论时可用质疑式提问, “作者为什么重复这段话”, “本文真的完全赞成看云识天气是准确的嘛”。 (3) 赏析文章时要采用设置悬念式的提问, “怎样看云识天气呢?” (4) 小结时可用评述性的提问方式, “大家看幻灯片的云彩, 自觉的讲它们与文中所述所联系到一起。”教师的提问有用且有鼓动性, 《学记》中:“君子之交,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这里的“喻”指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 不越俎代庖, 教师在提问时同样要贯彻这种观点, 教师提问不可形式化, 不可代替学生回答, 要让学生自觉的投入情境, 解决问题。
结语
新课标中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解决初中语文课堂上存在的提问环节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要以语文学科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基点, 精要、好懂、有用作为语文教学提问艺术的精髓, 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 抓住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问题意识, 适应社会变迁, 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春霞.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讨[J].教育期刊.2013 (3) .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技巧 篇5
(岷县四中甘肃定西748400)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师的“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我自己在课堂提问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归纳了五种方法,可操作性
较强。希望能够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关键词】提问技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
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
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
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
举足轻重的地位。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
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从学生方面来看,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
意力,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治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养成从容沉稳,应对自如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
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
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
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第三要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
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
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
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
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
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
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人为本,无数成功者的历程表明,个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远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
要,语文课也同其他课一样,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
瑰宝,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现象,有的作品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
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的作品能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这为我们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创造
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讲求技
巧性,下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几种方式,以供参考。
一是抓住关键词发问。
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字里行间,对文章的言语作深
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
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
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10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
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是迂回设问。
就是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这利于拓
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学习《孔乙已》,主题的提示有一点难度,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
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看下列:
(1)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造成孔乙已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孔乙已的悲剧是孔乙已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以上三问,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1)过于平实、直露,抛开了作品的审美成分,程式化的设
计,没有太多的吸引力。(2)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问题的设计
照顾到学习因素。(3)则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它好就好在激活兴趣,引发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
时,正确的引导学生鉴赏,分析文学作品,而不是机械地贴上”标签“。这样的问题将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三是寻找比较因素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
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
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
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提问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提问策略 合理设计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20-01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科学灵活地应用提问策略,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处理师生关系,也能够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和探究语文知识。同时学生也能够拥有更多独立思考、探究的空间,使其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可以得到全面发挥,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
提问能够使课堂教学过程得到不断的优化与延伸,所以,在设计问题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注意避免复杂性与琐碎性,应尽量多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注重问题的牵引性,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需要,使设计出的问题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在讲解《故乡》的相关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讲内容进行预习,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阅读完课文之后同学们认为故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深入思考问题,在学生精读完课文并总结出相关答案后,教师在提出较为深入的问题, 如,“故乡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杨二嫂与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通过比较找出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在学生回答总结完之后再向学生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引出教学主题。通过运用这样的提问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与印象。
二、要注重提问的有效性与目的性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认知水平,选择科学恰当的提问方式外,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还要明确问题,并对提问内容与过程也准确的把握。同时问题的提出还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全面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和提出有效性与目的性的问题,进而使教学主题得到充分突显。比如:在讲解《石榴》的相关内容时,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且学生对课文内容与主题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后,教师可以围绕“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这句话提出相应问题,如,深入分析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夏天这么喜爱?作者想要通过石榴来表达自己一种怎样的情感? 进而加强问题的目的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这句话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积主动地去探索答案,使得提问的有效性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三、要创设科学新颖的问题情境
在设计和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经验与课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科学新颖的问题情景,并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情景学习探究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充分集中,全面激发其谈及欲望。同时还可以利用其他渠道的教学资源来设置相应问题。比如:可以结合学生作业,习题练习和考试中极易出错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课外教学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进而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也可以通过讲评与师生活动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独立思考探究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同时通过有效利用课外教学资源也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学习积累更加新颖丰富的语文知识。
四、注重问题的难度系数
问题的难以程度,对提问和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问题难度系数如果适中,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积极性的同时,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不仅无法给予学生一定启发,也会导致课堂提问陷入尴尬的氛围。因此,在提问前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与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在讲解《最后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以及人物形象有了一定认识后, 可以针对课文结尾部分的精彩部分展开讨论,并设计出相应问题,如,写粉笔字本不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但是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要使出全身力量?又为什么运用“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样的动作描写来结尾? 有什么好处? 通过提出这样有深度的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探究,学生也能够通过思考和解答相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也可以得到全面培养与锻炼。
五、打破传统模式限制,设计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7
一、课堂提问的技巧
“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由衷地感到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探究研习的目的。
1.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问题。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在语文课堂上设置疑问,在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应先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然后一步步问到核心问题。这种方法叫做“剥洋葱法”,一层层地深入分析,直到把问题剖析透彻为止。有些问题是由局部到整体组成的,可以先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然后把各个小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概括出核心的内容。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如果老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回答。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如:(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对比,学生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2. 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我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我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 应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设置问题时,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节,才能体现问题的价值。精妙的提问,通常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必须考虑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和衔接。
跨度太大,学生思维不全面,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而弄巧成拙。跨度太小,失去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就是说你既要让他吃到桃子,又不能轻易地让他吃到桃子。因为设置问题跨度大,若长期“只跳无桃”,学生就会渐渐失去积极性。而跨度太小,不用“跳”也能吃到桃子,学生自然就懒于思考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把握好跨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像走台阶一样,必须一步一步走过去。而且“台阶”还不能太高,否则一级台阶跨一大步还过不去,就很难再往上爬。不仅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中,几个问题间的衔接也很重要。课堂提问,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几个问题罗列在黑板上,还要使问题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不着痕迹地把问题与问题连在一起。
4. 提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背影》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精神品质可否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又如学习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阔”,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有些还能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向学生提问,一定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教师提问只让尖子生回答,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为启发性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就立即点名,学生来不及思考回答,教师马上又点另一个人,更有甚者,先点名后提问。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心情紧张,思路堵塞,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害怕提问的心理。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这样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间使他们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致打断思路。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语文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 它可以达到师生交流信息的目的。这一“常规武器”使用得是否娴熟、艺术, 关系着一节课的效果的优劣。不恰当的课堂提问则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使课堂如一潭死水。反之, 艺术的课堂提问能融洽师生关系,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创造力, 发展学生个性, 让学生乐于答问, 而不觉得是一件苦差事,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提问新颖, 激发情趣
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要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这样才会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入预定的情境中。如果提问远离学生实际, 学生对之一无所知, 或教师的提问方式较老套, 问题类型基本相同, 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 教师必须在问题设计与语言运用上要匠心独具, 精心安排, 耐心启发和引导, 使学生与教师在思维与语言上同步,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提问以学生为主体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实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理念的重要方式, 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如《藤野先生》一文, 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教师可层层设问: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眼印象是什么?别人是怎么说先生的?我和先生的直接交往有哪些事?我对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设置, 学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在提问时, 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 层层递进, 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 这可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变色龙》一文, 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具体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热情高涨, 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好笑”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 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 毫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 教师因势利导, 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 环环相扣的设问,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轻易解决了本文的重难点。
四提问应具有针对性
如《伟大的悲剧》, 可以直接发问“这个故事为何是个悲剧?既然是悲剧, 为什么又说它是伟大的呢?”以此为突破口, 让学生在朗读、讨论中寻求答案, 形成认知冲突, 进而理解英雄们撼人心魄的举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内容较深奥的散文, 通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再加上作品的时代背景较久远,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怎么理解“艰难的国运”?“艰难的国运”在文中是否有具体表现?是怎样来表现的?怎么理解“雄健的国民”?雄健的精神又是如何来表现的呢?连续提问始终扣住文章的重点, 富有针对性的提问减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盲目性, 使他们有的放矢。通过朗读、分析、讨论, 使学生渐渐领悟题目的深刻含义:艰难的国运造就了雄健的国民, 反之, 雄健的国民可以改变艰难的国运。针对性提问有利于攻破难点, 突出重点, 做到深题浅问, 化难为易。这也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五提问要有启发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有些较难的问题提出后, 可能学生一时难以准确回答。如果看到一个“硬骨头”感觉啃不动就不啃了, 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减。这时教师如果带点“工具”, 帮他们把“硬骨头”敲开缝, 如提一些启发性的小问题, 给他们搭一些台阶, 等把小问题答出, 最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自然水落石出, 最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习《孙权劝学》时, 引导学生与《伤仲永》进行比较, 吕蒙晚来就学成为大才, 而神童方仲永后天沦为庸人, 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这样的比较设题, 其实也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归纳、整合, 逐渐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
六提问要具有拓展性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人文精神, 这就需要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提出适当的问题, 将课文内容延伸至课外。
善教者, 必善问。总之,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必备的技巧, 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的放矢, 既要明了提问的作用, 也要知道提问的原则。这样, 设置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果。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 篇9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 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其三,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其四, 可以有效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其五, 可以实现教和学的双向性交流。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中主要存在的误区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往往教学不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艺术,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思维。导致教学提问中出现一些误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中主要存在的误区有:1.课堂提问只是表面热闹, 实际华而不实。在实际教学提问中, 老师在学生面前是大量的“问”, 课堂提问过浅、过多、过细、过滥, 导致教学过程的平淡无味。在教学中一篇篇精美课文在提问时被肢解, 缺乏很多美。2.设计问题缺乏科学性。一般课堂提问老师只是关注问题的结果却忽略揭示规律性。比如:提问时老师说的最多的是“对不对”或者“好不好”, 却很少问学生是怎样想起来的。其一, 问题的语言表述不够恰当。表述问题不考虑实际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认知水平。其二, 设计的提问往往偏离语文课文的中心, 有时候语文课成为政治课或者生物课。其三, 设计的问题不具体、过于笼统, 或者是没有层次, 问题间比较混乱, 往往针对这种提问, 学生缺乏思维分析的动力和方向。其四, 设计的提问过于老套, 无创新点。3.课堂提问通常仅仅是针对少数的优等生。教学提问要坚持的原则是有效地将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但在实际的教学提问中, 有的教师通常只是针对尖子学生、好学生, 几乎不叫中等生和差生, 这样虽然课堂提问很顺利, 但实际只解决了少数人的问题, 很多同学对提问都是漠不关心, 效果欠佳。4.反馈式的提问仅仅是走形式, 老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课堂教学多种多样, 提问也出现很多问题, 学生没足够思考时间, 老师评价缺乏铺垫性或疏导性的提问。
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质量的策略
针对上述教学提问中存在的误区,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质量的策略主要表现在:第一, 成功的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要具有科学性, 对于课堂时间要合理安排分配。比如一节课提问的问题, 针对不同问题, 老师要用什么样的表情姿态都需要考虑到。要想保证语文教学提问的质量, 就必须对细节加强注重。第二, 作为老师, 必须学会聆听学生。不管学生对老师提问的问题做何种解答, 无论正确与否, 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老师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供适当的引导、提示,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否认学生的回答, 就会打击学生自信心, 从潜意识里学生会反感教师提问, 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第三,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策略中, 老师提问问题要有针对性。语文不仅作为一门学科, 而且可以塑造学生的内涵和修养, 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上, 老师要对课外知识多做延伸, 学生一方面可掌握课内知识, 另一方面可了解课外的知识。例如, 初中的语文学习重点是古诗词, 在教学中老师可提问历史方面的一些知识, 学生自由作答, 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而且进一步加深学生记忆课堂知识, 而且可以增加历史方面知识, 效果显著。第四, 老师提问中要注重创新。适当改变老师角色, 课堂上学生要主动发现问题, 然后自主探索分析及解决问题, 不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挖掘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重要的是要信任学生, 多给予他们鼓励和自信心。
四、结束语
总之, 科学合理的语文课堂提问方法, 不仅能强化教学的力度, 激发学生思维, 而且从本质上能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 在语文教学问题设计方面, 老师要认真安排, 耐心启发及引导, 使得学生思维和语言运行同步, 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实现教学效果与学生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向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2 (06) :80-81.[1]谭向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2 (06) :80-81.
[2]李永沛.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2, 06 (45) :228.[2]李永沛.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2, 06 (45) :228.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技巧 篇10
一、精问, 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 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 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 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 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 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 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又问:“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老师把课文中的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课堂气氛看似热烈, 但效果如何, 可想而知。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 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和加工教材, 对教学内容做到取舍有度, 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 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 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 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 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 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巧问, 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 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 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 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 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 也没有直接问其义, 而是巧妙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 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 看看课文释解, 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 通过巧妙提问, 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 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 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 却产生了“错综见义, 曲折生姿”的功效。
三、浅问, 化难为易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深越好呢?当然不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 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 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 学生一时无从回答, 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 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四、拓展, 提供话题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表面看似思想活跃, 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 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 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 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 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 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 所以“答案意识”淡化, 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教学资源是共享的, 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 在学生学完以后, 教师提出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 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 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已见。交流互动达到高潮时, 教师可顺势一点, 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一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这样, 在“话题”的情境下, 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 思维空间拓宽了, 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实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设计提问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提问艺术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6-01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师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艺术地设计问题呢??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
三、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四、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 “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2. “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3. “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時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2
一、把握提问的时机
1.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语文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探讨课文内容。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新课导入时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笔者提出:说说自己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之后趁势引出济南的冬天。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设疑是引导学生获取真知、 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学生苦苦探究课文而不得要领时,及时向学生质疑,而后再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背影》时,学生对于文章题目选择“背影” 很是疑惑,觉得“父爱”不更能突出重点吗?笔者则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反复去阅读本文内容,从中感触作者的情感。
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创新,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新的问题,而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设计启发性极强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沉浸在阅读成功的喜悦之中思维正处于亢奋状态之时,及时提出某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再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就能够快速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路,比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感知课文重点,归纳概括课文主旨,探究课文的疑点与难点。同时,还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时机,设计难度适当的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或者自查资料独立思考等探究问题的答案。对于某些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切中要害的疑难问题,教师必须把握时机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路,充分把握学生回答问题时所涉及的与问题的答案密切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问题,延伸拓展问题答案。 此外,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力求在教材中寻找突破口, 巧设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为了释疑,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产生独特的感悟。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朱自清是怎样描述春天的?他的写作结构是什么?阅读之后,你的感触是什么?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层层递进,以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拓宽思维,促进对文本知识的掌握。
三、提问后耐心倾听答案
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最佳的质疑时机与适当的点拨时机。也就是在学生想弄明白而又无法弄明白、想说出来又无法说出来的时候点拨学生,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 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破“愤” 而通,才能变“悱”为达,才能收到“时雨而化之”的预期效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语句不够流畅,表意不甚清晰,教师要耐心倾听,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再适当追问,以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学生即便答非所问或者支支吾吾无法回答,教师也不能皱眉后冷淡或者斥责学生,而应该对学生加以耐心的指导,并留给学生再度思考问题的机会与时间。
四、给予适度反馈
只有对学生的回答给出真诚、客观的反馈,才能使后面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之后,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判断,也不能不置可否,而是应该予以适度的反馈,并且坚持真诚的原则。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教师要加以肯定与赞扬;而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也要注意对其答案中合理性的部分做出肯定,而对于其回答错误的部分,需要适度引导,帮助学生对模糊的部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且教师在反馈时,需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观点,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保证反馈的针对性, 更是为了让学生加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是对学生认识问题的一个简单性的总结,需要教师直接和学生表明其正确的地方是什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教师的反馈要有针对性,不能出现千篇一律的回复,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自认为对其不重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05-28
初中语文的提问教学11-07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10-13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论文09-20
初中英语提问教学11-05
提问技巧初中物理教学10-31
初中物理教学提问技巧06-20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