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2024-10-13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共12篇)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篇1

每一位教师都会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但是提问的效果却不同。究其原因,源于提问的技巧不同。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哪些提问的技巧,才能使提问取得显著的成效呢?

一、把握提问的时机

1.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语文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头,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探讨课文内容。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新课导入时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笔者提出:说说自己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之后趁势引出济南的冬天。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设疑是引导学生获取真知、 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学生苦苦探究课文而不得要领时,及时向学生质疑,而后再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背影》时,学生对于文章题目选择“背影” 很是疑惑,觉得“父爱”不更能突出重点吗?笔者则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反复去阅读本文内容,从中感触作者的情感。

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创新,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新的问题,而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设计启发性极强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沉浸在阅读成功的喜悦之中思维正处于亢奋状态之时,及时提出某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再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就能够快速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路,比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感知课文重点,归纳概括课文主旨,探究课文的疑点与难点。同时,还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时机,设计难度适当的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或者自查资料独立思考等探究问题的答案。对于某些难度较大、学生无法切中要害的疑难问题,教师必须把握时机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路,充分把握学生回答问题时所涉及的与问题的答案密切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深度探究问题,延伸拓展问题答案。 此外,还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力求在教材中寻找突破口, 巧设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为了释疑,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并产生独特的感悟。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朱自清是怎样描述春天的?他的写作结构是什么?阅读之后,你的感触是什么?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层层递进,以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拓宽思维,促进对文本知识的掌握。

三、提问后耐心倾听答案

古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最佳的质疑时机与适当的点拨时机。也就是在学生想弄明白而又无法弄明白、想说出来又无法说出来的时候点拨学生,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 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破“愤” 而通,才能变“悱”为达,才能收到“时雨而化之”的预期效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语句不够流畅,表意不甚清晰,教师要耐心倾听,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再适当追问,以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学生即便答非所问或者支支吾吾无法回答,教师也不能皱眉后冷淡或者斥责学生,而应该对学生加以耐心的指导,并留给学生再度思考问题的机会与时间。

四、给予适度反馈

只有对学生的回答给出真诚、客观的反馈,才能使后面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之后,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判断,也不能不置可否,而是应该予以适度的反馈,并且坚持真诚的原则。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教师要加以肯定与赞扬;而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也要注意对其答案中合理性的部分做出肯定,而对于其回答错误的部分,需要适度引导,帮助学生对模糊的部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且教师在反馈时,需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观点,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保证反馈的针对性, 更是为了让学生加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是对学生认识问题的一个简单性的总结,需要教师直接和学生表明其正确的地方是什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教师的反馈要有针对性,不能出现千篇一律的回复,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自认为对其不重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多样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形成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篇2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浅析

任丘市第四中学 曹建华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声有色;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321.2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37-01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呢?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笔者把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提问片断经过收集整理,总结,略举一二展现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一、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提问。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化大为小,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课堂提问时,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提问,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让全体学生享有煅练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抓住重点,综合设问,抓住重点词句设问

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和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时,不按循序提问:为什么于勒本来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写了怎样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说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综合法提问:于勒耗尽了家产,是个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学生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在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给菲力浦两封信所表达的思想,透过于勒在船上当水手时的服装、神情、动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发生的变化,从而认识莫泊桑谴责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需要速读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本领。

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上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著名小说《变色龙》时,可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第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叙述,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在学生准确回答是“善变”后,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课文中你们知道他“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回答:首先是变得快(顷刻间他对狗的态度“变”了5 次),其次是变得蠢(他“变”的理由是愚蠢的,逻辑是荒谬的)。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由此我们知道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式的走狗,“变色龙”的色虽然变来变去,骨子里却隐藏着一个不变的性格内核,你们知道他的性格内核是什么吗?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得出结论:奥楚蔑洛夫狗仗人势、媚上压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终没有变。于是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执法者一变再变,左变右变?学生基本能回答:这主要是将军的威势促使他一变再变。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最后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这样坏,为什么没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伤,是受害者,为什么反而遭到人们的嘲笑?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就让学生反复讨论。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权有势,没人敢嘲笑他。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出场时,“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狗咬了人后,“木柴厂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描写说明“那群人”是些穷极无聊的庸俗市民,他们没有正义感,所以不嘲笑执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这是当时那个畸形社会的真实写照。

以上的提问步步诱导,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清楚地认识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点,而且深入了解到,“变色龙”这个文学形象的讽刺锋芒不只指向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灵魂,而且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篇3

关键词 初中 语文课堂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96-02

学校是教育的阵地,知识之花在课堂盛开。课堂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并将最终影响整个教学过程。而课堂提问是催化剂,是精妙的教学艺术,更是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有效的提问,将结出丰硕的知识果实。笔者结合自身的从教经验,从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效的提问方法及成效方面作如下扼要叙述: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提问很重要。在课堂上,设计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有方向性的提问思考训练,使课堂效率最大化。那么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些什么呢?笔者总结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要有全局观念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一是要注意提问对象不能过于集中,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从而造成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分布不均,存在不公的现象,忽略后进生,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二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从而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课堂提问要切合学生实际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提问中,要注意提问的难度系数,太简单,学生没有思考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会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的话,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太难,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有的语文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只会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等,这对学生来说,只能启而不发。因为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能回答呢?二是提问不能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在我校的语文教研组组内公开课上,有个别教师在上散文、诗歌、议论文不同体裁的文章时,都设计了同样的问题:“文章分几个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等,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

3.课堂提问设计要精心

在课堂上设计问题,要形成问题系列,不失良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尽可能地延长兴奋时间,使教学的密度、高度达到最大限度,尽可能解决重点、难点。教学《口技》一文时,笔者在总结时依次提出了如下问题:①课文哪几节是写口技表演内容的?(二至四节)②这几节除写口技表演内容外,还写什么?(听众的反应)③那么,作者以写什么为主呢?(口技表演内容)④写听众的反应又是起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到这时候,再回到原先的问题,学生纷纷抢答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就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

4.课堂提问要注意问后的有效性及有效反思

在语文课堂上,有的老师发问后过于急于求成,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学生有“疑”,我们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有效课堂提问要达到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上,教师提问后,要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给学生长短不一的充足时间对问题进行消化。让设计的每个恰如其分提问,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课后,老师要对整個课堂提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反思方式是否有效、内容是否明确,要吸取经验,改进不完善的做法,并把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分析课堂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和提高。

只有注意提问的科学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有哪些有效的提问方法呢?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法

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一是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二是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那么,具体的方法有那些呢?

1.充分肯定,表扬为主

要使提问艺术真正能唤起学生的未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处于应激状态,从而爱学、会学、乐学。要达到此目的,教师提问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估回答得“好不好”。如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赞美海燕?学生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因为海燕勇敢、乐观、积极、向上。教师对此应给予充分的肯定,首先肯定学生阅读时认真,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其次,教师应紧扣本文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所以,本文表面上是赞美海燕的勇敢、乐观等,而实际上是赞美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这样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因此,评价要以表扬为主,以鼓励为主,要客观公正,鼓励学生参与。

2.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变来变去,但是有一点他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具有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3.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教师善于把问题转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想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那这样的方法就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曲问”,就是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这种方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曲问”,即要求学生对“龀”字和“孀”字进行理解。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会觉得这两字好生疏,忙着查读音、理解字义,并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由此可见,因势利导、变直为曲、引人入胜的提问,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4.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头脑、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进入了思维过程,进入了对课文重点、难度求知与理解的探索之路。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浅析 篇4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具有极大的艺术性,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更好的陶冶自身情操。可是,如果课堂提问这一活动开展的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初中阶段的语文老师非常有必要掌握一些课堂提问的相关技巧,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2. 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的不足

2.1 在课堂上开展提问时采用的度量不恰当,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

初中阶段的语文老师在课下准备教学时,会多方面考虑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这时老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如何把握在课堂上所提问的问题的度以及量。一般来说,精彩的课堂应该少不了师生间的互动,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来提高学生对于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真谛。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思考如下问题:应该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设置的问题数量在什么范围内是比较合适的等。一方面如果问题的难度太高,那么学生极有可能无法有效的进行问题的回答。另一方面如果问题设置的数量过多,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问题的回答上,教学效果也会降低。所以,初中语文老师对于所设置问题的度与量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2.2 未高度重视学生被提问后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在进行提问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提问以后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现如今许多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是漫无目的的寻找学生提问,询问的问题也是过于简单,大多是关于“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提问之后给学生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再或者,很多老师课上提问的目标是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来,老师会以比较激烈的语言对其进行评价,这种情况是老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这样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不利于语文教学的进行。

2.3 提问方式过于直白,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是语文学习中文字的魅力,每一个汉语文字都有特独特的魅力,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文章更有她自身的魅力。但是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特别直白,缺少问学内涵,反而会降低文学的魅力,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3.1 抓住时机,及时提问

课堂上的提问问题要抓住时机,在学生们兴趣高涨的时候向学生发问,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通过教师的发问和学生的讨论回答,学生们能真切的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在学习到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时候,可以提问学生:“鲁迅先生一共描写了百草园的多少种动植物,分别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出一共描写了十四种动植物的时候,老师要抓住学生刚阅读完并且清楚回答问题的时机,继续发问:“那为什么鲁迅先生要描写这么多的动植物呢?”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升学生对文章描写内容体现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3.2 考虑学生的被提问感受和提问效果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被提问到的话非常容易出现紧张的情况,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而出现不能有效的解答问题的情况,在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有效梳理,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将自己所思考出的答案有条理的表达出来。在听完学生表达的答案后,老师应尽量避免对学生直接的加以批评,因为这样的话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问的质量以及效果将会大大折扣,课堂教学质量将会有所降低。

3.3 借助于曲问的方式

曲问指的就是借助于提问方式的转变来解决最终的问题,也就是说借助于其他方面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曲问的好处主要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对语文的探索欲,帮助学生更深的探索文学。例如:教师在讲解《木兰诗》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今异义的词语,在课堂上讲到“卷卷有爷名”这句诗的时候,老师可以向学生发问:“木兰是为了父亲出征,那为什么这里说朝廷发布的征兵公文中有爷爷的名字呢?”学生:“没有说爷爷呀”,师:“那为什么这里是卷卷有爷名?”学生:“因为爷是古今异义的词,在古代表示父亲的意思”,教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古今异义词”。通过这样的问法,学生加深了对古今异义的理解,同时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4 直接发问

直接向学生们发问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快的达到教师想要达到的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帮助教师确定讲解进程。如在讲解《变色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问:“在这篇文章中,变色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变色龙指的是具体的某个人,在文章中指的是那个警官,之所以称之为变色龙,是因为他在对待赫留金时会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而采取不同的态度,他的这种特点和变色龙的特点正好吻合。这种直接发问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中所采用的比喻修辞,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道理。”

4. 结语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情操的培养,情怀的养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品格,因此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上提问的种种不足,探讨了初中语文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潮兴.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教师,2011.12:52

[2]吴美娟.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课外语文,2016.13:92

谈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创新 篇5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初中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其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作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诱导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建立高效英语课堂,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问题的合理性。课堂问题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已有的学识水平、生活经验,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不断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问题难度大小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会导致学生思维怠倦。因此,我们要善于整合和剪接教材,外研社出版的的每一个Module中都有dialogue,passage,language in use ,Work alone,Group work,Written work,我们不能依赖于课文所提供的问题,它们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知识水平或能力发展需要,而应该把它们当做我们教学的参考。

2.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没有了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外研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 Unit2 No one knew who I was,在学习该话题之前,我就向学生提问了一些问题:Decide who is in the photo.Why is it called A beautifil smiles? 很多学生回答出后,我要求学生们在学完该主题之后,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篇短文“about 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changed your life”。该题目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或事情,不仅有趣而且真实,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3.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性。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梯,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搭设的“脚手架”,让学生步步攀升,问题的解决也像“剥笋”一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通常采取整体教学法,用三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是阅读前的“盲听”,在听力之前,设置2至3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只听不看阅读材料就回答问题。然后是阅读中的fast reading和 careful reading ,这个步骤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所给的问题,通过问题和答案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态度和目的等。最后是阅读后提问,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引出课本之外,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不同的观点或价值观发表自己的看法。

4.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此,教师设置的每一个应尽可能避免纯粹记忆性或检查性而应重视理解与思考性、启发性和发散性的问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引发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从而到解疑的一个探究活动的过程。有些语法教学或词汇的辨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而又有代表性的习题,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性或差异性,然后得出语法现象,同时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索。

5.要注意问题的双向性。教学活动是师生对话与互动的双向过程,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并且产生疑问。《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因此,巧妙地设置问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教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类似这样的课堂提问是传统课堂提问的转型,从课堂的反映中看出这种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这种提问应该成为课堂提问的发展趋向。

最后,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用心倾听学生的回答,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必须从教学大纲、教材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为出发点,认真钻研教材,设计灵活多样的问题,课堂提问要有深度,教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忽略了中下等学生。

英语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提问的过程,都是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不仅有效地创造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民主气氛。

1.培养学生敢于提问。

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鼓励质疑问难,大胆提问,大声提问。平时我注意向学生灌输提问的重要性思想,并尽量多地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多沟通交流,注重缩小师生差距。从而使学生克服羞怯心理,消除紧张情绪而敢于提问。例如,我会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学生们听课的态度,包括他们的神情来推断他们知识消化的程度,并会主动的走到他们身边,鼓励他们提问。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在意他,就会主动向老师发出提问。

2.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要求,指导学生善问。使他们能根据课堂教学进度,紧扣教学要求,选准新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积极展开讨论,乃至于激烈的辩论。使所提问题成为知识与能力的纽带,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另外,能够抓住细节进行提问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从细节中掌握住知识。

3. 培养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可以采用鼓励法,激将法,辐射法等使反弹尽可能自然一点,巧妙一些,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引起思维的“开窍”反应,培养应变能力。适时中肯的褒奖,“Good!”“Wonderful!” “Great!” “Super!” “Cool!” “Well done!” “Very clever!” “What a clever girl or boy!” 等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尽量多地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可使学生体验“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使他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具体做法在教学中运用每天让学生做Daily report的方法, 比如说今天教了新的Dialogue ,或让学生快速阅读了 Reading passage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组与组的ask and answer比赛。通过学生们的自问自答活动,他们的听说读写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通过这种搜集,交流和采访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句型不仅驾轻就熟,而且了解和扩充了许多课外的知识,使学生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经常放手让学生作此类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一旦这种问题一抛出,学生们就饶有兴趣地大胆异想天开,学生的思维可能会把我们带到神奇美妙的科幻世界,会让我们不由得发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慨。

浅析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艺术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作用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合作、讨论、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提的问题有启发性,学生就乐于思考、乐于回答,对学习新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促进作用,课堂上也就不至于”死水一潭”;反之,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空洞干瘪,或是哗众取宠,让学生做简单的“问答游戏”,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举手的人很多,其实是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一味地从文字上找答案,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智力。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审时度势,精心设计

听老教师谈及工作经验以及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常存在以下几种不足:

1.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间;有的甚至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学生答不准就反复追问,浪费了不少时间。

2.提问的质量低而偏。有的教师提问,答案即在问题之中,无须学生回答,缺乏启发性;有的提问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缺乏设计;有的问题本身矛盾,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

3.提问的目标不明确,盲目性、随意性较大,经常问“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课堂环节松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或兴趣缺乏。教师在没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上课,也经常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式,在课前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二、以“度”为准,化难为易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适时提问,把问题设到学习内容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提问

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知过程中来。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

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

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创新。这时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提问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不只一种划分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白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掌握提问艺术 篇7

一、提问的内容

1.问学生感 兴趣的问题。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 的刺激乃 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话题上设问,这样才能触发学生的兴趣点与思维活跃度, 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目的,而这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

2.问学生难 理解的问题。 认知本身就 是一个由浅 入深的过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样的问题是无效的。为此,我们要在重难点处设疑,以难易适中、富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富有创 造性的问题 。答案唯 一的封闭性 问题只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固定的条框内,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要提出富有创造性的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摆脱固有思维定势与心理定势的束缚,产生独特见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创造性学习,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 让学生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二、提问的对象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而非面对个别优生的精英教育,这决定了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并非机器部件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不同的特点与个性,一刀切的问题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不能实现提问的对象的全体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 避免少数学生独占回答问题的机会与时间,真正实现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与空间,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在课前做充足的准备工作, 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全班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问题的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如学优生要适当增强问题的难度,侧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中等生则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侧重对一般理解性知识的掌握;而后进生回答的问题要降低难度,侧重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这样不同层次的问题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提问对象的全体性。我们要在学生能够完成相应层次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向高层次挑战,这样的教学才能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会成功的乐趣, 从而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大幅度的发展与提高。当然,学生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可以建立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及时记录下学生的实际学情,当学生进步或退步时要对其所处的层次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实现提问面对全体。

三、提问的时机

提问是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并不是随时随处可用,过于频繁的提问会让学生对提问产生反感,而无法取得激发学生兴趣与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为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要在最恰当的时机抛出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提问的功效。

1.导入新课 时提问。 良好的开端 是一半。导入 处于课前 与教学的过渡阶段,此时大部分学生处于松散状态,而以一个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导入新课, 无疑可以增强导入的悬念性与趣味性, 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新知设计新颖而巧妙的问题, 以问题的悬念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学习。

2.学生困惑处 提问。提 问不仅可 以激发学生 主动探究 ,还可以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此,当学生难于理解、心有困惑时,教师可以抛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为迷茫中的学生点亮前行之灯,让学生找准思考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学会思考与思维,从中掌握学习方法,这正是我们不断追求的。

四、提问的方式

提问切忌单刀直入直接提出,而是要丰富提问的形式,以多种形式呈现问题,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趣味性,才能不断激发与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探究动机。

1.教师提问 与学生提 问相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 ,解决一个问题只是对知识的运用,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思维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提问的权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要学会放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要让课堂上有更多学生自主提问的声音,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学会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以多种形式 呈现问题。 我们可以用 运用趣味 故事引出问题,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运用多媒体呈现问题等,改变单一的提问。这样才能不断带给学生以新鲜感,才能始终发挥提问的激趣功效,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让学生以问题为主线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篇8

一、营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生疑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具有三种最基础的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 (求知力) 、胜任内驱力 (成功的欲望) 和互惠内驱力。作为老师,如何激发他们的这些内在动机呢?营造、创设一种适宜的情景,是激发好奇内驱力的前提和有效方法之一。

首先,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是探究性教育的前提。“再好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没有一个较佳的学习状态,你的一切设想都是幻想,很难实现。”建立师生间和谐的关系,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而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其次,创设问题情景,这是生疑的激发点。通过创设充满问号的情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景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动机。

二、拓展思维探究空间、点拨指导学生自主释疑

一般说来,探究式语文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体验驱动阶段、自主探究阶段和呈现升华阶段。我们应科学实施探究程序,在自主探究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初始阶段的困难,稳定兴趣,促使其积极探索。

1. 尽力拓展时空。

首先,给每个学生探究的机会。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提供较充足的时间和开阔的空间。要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给他们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信息 (收集证据) 的空间,而不能急于求成。其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不同的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肯定学生去探究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并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多从正面作肯定鼓励。这样,让课堂成为每—个人都能展示、表现自己力量和才能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品尝成功的甜果。其三,要由教材拓展到课外、由课堂延伸社会。

2. 转变教师角色、力求学生自主释疑。

传统教学模式中,是教师控制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整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但这并非说,探究性学习就不需要老师了,相反,“教师对中小学生的教导、指导、引导、诱导、辅导作用,永远是必要的、重要的。”在探究性学习中,作为教师,就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的设计者,而不是知识的储存库。所以,要科学地及时指导、点拨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困难。譬如,为他们提供有关书籍资料、为他们组织活动、联系有关单位、提供—定的网络信息等,但决不是现成地告诉他们答案,无论怎么简单或复杂的结论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得出。这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另一个特点:注重探索过程,注重心理体验。尤其对初中生来说,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是第一位的,而问题研究的价值是第二位的,体验整个探究过程是第一位的,所获得的探究结果是第二位的,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探究,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他们探究的学习内容。

三、预留延疑,留给学生一个创新空间

进行探索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激发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江泽民说得好:“创新是—个民族的灵魂。”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都学习、探索的过程,而且“同时,你也不得不承认,在某些领域,学生比你懂得还多”,作为教师,就应善于抓住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的智慧的火花,“鼓励他们努力成为自己所选择的学习领域的专家”。

如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将其改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个个都积极地研究教材、把握剧本,都真正成了剧中人,想过把“演员”瘾,这样也就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开创了语文实践天地。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学习者既掌握了具体的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及整体能力的提高,又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疑——释疑——延疑”的过程中享受情感的起伏,得到能力的提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但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也将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毛仁庆.论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转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 (11) .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2003 (14)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9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

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我们正可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 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 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此, 我们不能总是枯燥而单一地呈现问题, 而是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呈现问题, 以增强问题本身的趣味性, 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1. 寓问题于生活情境之中。

语文学科本身就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且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沟通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因此, 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 更能让教学富有生活气息, 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 更能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为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不要只是将问题的视角局限于教材上, 而是要深入学生的生活, 将学生的生活与文本的学习结合起来, 将问题寓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 这样的问题才能更具趣味性与形象性, 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2. 寓问题于多媒体情境中。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 更具形象性与趣味性,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思维点, 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为此, 在提出问题时, 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就可以将问题寓于直观而动态化的多媒体情境之中, 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与动力。

二、问题要有针对性

设计问题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因此问题的提出不能盲目, 而是要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 直接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 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以问题为方向有效展开。为此, 教师要将问题的切入点放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的联结上。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 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已知来学习未知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新知就必须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此,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第二, 明确教学的重难点。重点是本节学习的关键, 难点是基于学生基础难于攻克而又必须要解决的知识点。只有明确此节课的重难点, 紧扣重难点, 才能明确问题的方向。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 明确知识的重难点, 才能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以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问题, 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同样是热爱祖国, 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 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简单地从文本中提取信息, 而是需要联系创作背景,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才能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三、问题要有启发性

正所谓“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这就是说, 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困惑时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来展开思考与思维, 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完成探究, 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发现者与探索者。为此, 教师要在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头绪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以问启思导行。

四、问题要有层次性

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理念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实施分层教学, 这正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传统教学中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无视学生的情感激发与心理需求, 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率教学采用一刀切式的问题, 要求学生同节奏、同标准地回答问题。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学, 只是将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只能是机械记忆, 而并不能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将语言知识转变为语言技能。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就是实现教学面对全体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这样才能使问题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更加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五、问题要有开放性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是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来进行发现与创造的人才。为此, 教师在提问时不能只是就知识本身简单的检测, 而是要打破以往的封闭空间, 将提问的视野放大放宽, 提出富有开放性的问题, 给予学生更宽广的思维空间, 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机械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而是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与思维。这样的问题不再是局限于唯一的答案, 而是能够让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集为一体,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与独创性, 实现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创新能力。为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在更宽广的空间内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思维的全面发展。

总之, 提问是一种手段, 是一门艺术。提问不能简单而机械的问, 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着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提问, 这样才能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晓花.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新课程, 2013 (10) .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篇10

一、问要有值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 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因此, 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 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 搞形式。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 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 是不利学生思维发展的, 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 发掘问题, 巧设疑问。要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 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 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 (2) 课文的重点、难点; (3) 文章的画龙点睛处; (4) 承上启下处; (5) 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

二、问点要准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这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重点强调了“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 而且要让学生在成长中学会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 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 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 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 学生一时无从回答, 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 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

例如, 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 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 学生较难理解, 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 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 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 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 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 只要我们为之奋斗, 便有了希望。这样, 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三、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 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 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 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 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 而是主动获取。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 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 正问与反问相结合, 明问与暗问相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 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 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 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 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 顿悟“且”为“将近”意, 愚公还没到九十岁, 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 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 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 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 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 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 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 通过它, 产生了“错综见意, 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 曲题也可直问。想象是创新的源泉, 没有想象, 便没有创新。我在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 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让思维遨游宇宙,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 又特别喜欢想象, 他们对课文的读解, 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 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在我的积极引导下, 学生大都能凭借于想象的创造神力, 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 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 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 得到创新训练, 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 《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 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 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 (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 “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 “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 注定他必死无疑)

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 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 通过直问, 理清是非, 晓畅易懂, 能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 要独辟蹊径, 以曲求伸, 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 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 忌袋底抖尽。

四、问要适时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 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 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

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 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 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去“释疑”, 这样, 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诚然, 教学行为因师而异, 因人而变, 但无论怎样的不同, 只要遵循新课程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 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总之, 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 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 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 思维的提高。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随机而变, 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探析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有许多技巧,恰当地运用,能使课堂熠熠生辉,学生终生难忘。

一、紧扣教学目标,提问具有针对性

教师课堂上所提问的问题,应该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并紧密联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紧扣教学目标,多提一些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精炼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进一步引导他们的思考。设计课题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抓重点提问,可以使学生在课文理解上扣住重点,教师加以引导点拨,效果事半功倍;抓难点提问,深入浅出’可以使学生克服课文理解中的拦路虎,更加深入体会文意。如《故乡》中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为难以理解。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课文中的“路”,只是你们看到的这种地上的路吗?(不是,还隐含有人生的路)那“路”和“希望”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路和希望都是人“走”出来、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人生的很多希望本来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问方式,可以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又不会因为提问过于简单而使学生思维惰性滋生。只有这种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地提问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二、巧妙启发

如何把问题向学生提出,对课堂提问的成败有重要关系。问之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比如说我们在进行《准是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战士蹲在防空洞吃雪这一段教育教学的时候,如果语文教师随便进行提问,比如说问学生这一段体现了战士的什么精神?这一个问题的提出无疑是一个呆板、空洞并且让学生乏味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将“三笑”抓住来进行提问,问学生,“笑了笑”、“笑起来”以及“笑着”这三个笑能不能调换?这三笑都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样的提问就变得十分细致,并且生动有趣,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十分活跃。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的艺术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變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较为容易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教师没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易于把握,也对学生今后的自学提问起到了示范作用。

四、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语文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基于这一认识,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学科,他对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感情就是积极的,否则就是消极的。而教师的情感活动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在进行《愚公移山》这一个文章的教授过程中,笔者提出了“为什么作者先写王屋以及太行这两座山的坐落位置、高度以及广度?对愚公移山决心进行描写主要是通过哪些情节?”等问题,最后,要求提问内容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根据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针对其难点、重点以及学生认识模糊区域来进行启发性问题的设计。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正验证了古人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才会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活水”的源源不斷。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 篇12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问艺术,快乐阅读,主动阅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采用讲读式教学, 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生硬地分割成作者简介、段落大意, 学生失去了阅读的机会, 阅读教学枯燥无味, 教学效益低下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 实现学生的主体阅读、探究性阅读, 真正融入到阅读教学中来, 就要运用提问艺术, 以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在阅读中实现个性化解读, 达到对文本的真正理解, 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语文水平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来巧妙运用提问艺术, 为教学增添亮点呢?对此我着重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设计趣味性问题, 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虽然所占的时间短, 但是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入成功,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学生自然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 这是一个发自内心的主观认可, 学生会感受到阅读的喜悦, 以此为乐,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引导学生展开快乐阅读。

例如, 在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时, 我并没有开门见山, 直接进行文章的教学, 而是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题目“死海不海”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既然是死海为什么不死呢, 这“死”与“不死”是不是相矛盾?文末又说道“死海真的要‘死’了。”, 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样的问题包含了教学的重难点, 更加具有悬念性, 更加切合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 更能激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 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开始阅读文章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学生便可以带着问题来展开主动探究, 真正实现了以问题为主线的探究式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 便可以真正理解这三个“死”字的不同含义。这样的阅读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说明文阅读教学,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学生展开了快乐而主动的阅读, 在阅读中充分理解, 真正实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快乐阅读, 更加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设计探索性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 要以能够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为出发点, 这样才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既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深度与方式, 如果只是简单地是什么, 对与错的问题, 学生能够直接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解决, 那么这样的阅读就失去了探究与创造的机会,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只能局限于文字表面, 而并不能深入文本, 并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要用心, 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同时又要对文章全面把握, 这样才能提出富有挑战性与探索性的问题,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而使学生以主体身份来进行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 让学生真正将读与思结合起来, 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

三、设计启发性问题, 引导学生深切体会

正所谓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由简单到困难, 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尤其对于中学生, 限于自身知识、经历等, 在学习一些创作年代较为久远的文章时, 很难深入地理解。此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启发作用, 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寻找新的切入点,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而使学生借此来展开探究性阅读。

例如, 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 文中只有“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句是描写景物的, 多一字少一字都无法真切地体现当时的意境。但是如果只是就字面进行翻译, 学生并不能深入诗中, 体会其意境, 体会用字的精练与巧妙, 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深切体会, 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去掉盖竹柏影也, 是否合适。2.增加蝉鸣、蛙声是否合适。这样两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与比较来深入体会原文中比喻的巧妙, 体会幽远空明的意境, 从而更加利于深入地理解作品。

四、设计开放性问题,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要能够运用所学进行发现与创造的人才, 而并非知识的固有者。我们要将创新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在提问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封闭的问题, 而是要为学生设计更为开放的问题, 不要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内, 禁锢在教室里, 而是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宽广的生活空间,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将文章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才能以文本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维, 才能形成更多的个人见解, 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 同时促进学生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这首先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与开放观念, 首先教师就不能为教材、教参所束缚, 严格照搬教材与教参, 教师要有批判意识与质疑精神, 要钻研好教材, 能够将教学的视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现实生活空间, 将文字与生活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 这样才能在教材与学生生活间找准切入点, 这样建立在对教材个性化解读与全面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 才能设计出富有开放性的问题,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产生更多的个性见解, 让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 促进学生展开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 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 提问是门技巧与艺术, 不可随意发问, 而是要讲究方式与技巧, 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 问到巧处、妙处。这样才能发挥问题的激趣启思作用, 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与动力, 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与思维, 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 在阅读中有所感悟与体会, 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明辉.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中旬) , 2012 (4) .

[2]张丽清.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学理论, 2011 (34) .

上一篇:高校背景下一篇:国企如何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