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2024-09-23

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精选12篇)

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篇1

语文课的导入, 即导语, 是指语文教师课堂授课的开始部分。精彩而有艺术性的导语,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奏好一节课堂教学的序曲, 圆满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法

教师在课前使用各种富有炽热情感的语言, 均意在以情感人, 以情育人;或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有内容的情境再现出来, 创造一种气氛, 启发学生的联想。如我在教《父母的心》时, 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引入:

传说, 上帝创造了人, 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 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 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 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 这个地方, 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 他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 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 就是父母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小说——《父母的心》, 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这样就产生了一种“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迅速地将学生带入了一种浓浓的亲情氛围, 从而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旨。

二、温故知新法

每一项知识的学习都是在旧有知识基础上的提高。因此, 新课之前可以适当地提示旧知识, 以作铺垫, 借以导入新课。就语文课的特点来说, 旧知有两个特点:广和散。即各科知识在语文学习中都可能涉及到, 且学生对这些知识都有点印象, 但不成系统。那么, 教师上课之前可引导学生在记忆的软盘上搜检有关知识, 以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启示对新知的深入理解。比如在教《夏》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

春夏秋冬, 四时更替, 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 景色美不胜收。前面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 现在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梁衡先生笔下《夏》的特色吧!

三、名言警策法

名人在青少年心目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光环效应。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利用这种心理, 根据授课的主旨, 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名言警句作为导入语, 就有使人惊警、扣人心弦的效果。如我在教《窗》时, 是这样导入的:

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 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 阳光不止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 我们看见外界, 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心中有佛, 眼里就有佛。”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那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窗》, 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四、设疑激趣法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开头就给学生留下一个疑问, 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得到激发, 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课文阅读之中;也为课文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如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 课前先播放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上课后提问:歌中反复出现的一句歌词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继续提问:歌中是如何回答的?这个问题有难度, 我点拨 (是用青春的热血浇灌的) ;接下来展示一组鲜花图片, 请学生说出能想到的形容这些花儿的词语, 如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等;我接着说:“一片姹紫嫣红, 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可我们在欣赏、赞叹之余, 心中不免会生出这样一个疑问:鲜艳的花儿显然不是热血浇灌的, 那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 那么它们究竟为什么这样红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从中寻求科学的解释。”这样就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了课堂。设疑导入是常用的、有效的导入方式之一, 好奇与喜欢探究事情结果是初中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因此, 在导入中如能充分运用这一心理特征,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活动引入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受到语文的感染熏陶”。因此, 我在语文教学时, 常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尤其是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 更是注重这一点。活动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有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美文欣赏、名著介绍、童话再现、小品表演等。例如, 我在教《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时, 采用“人物访谈”的形式导入课文, 老师客串《走近人物》节目的主持人:

各位来宾, 《走近人物》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有这样一个人, 1917年出生在广州, 父亲是中国金融界巨子, 1935年留学美国, 1948年首次被聘为建筑师, 1978年成功设计建造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香山饭店 , 1979年成功设计建造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20世纪80年代成功设计建造了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1984年成功设计建造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他就是本期嘉宾贝聿铭先生,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 欢迎他的到来!

然后学生扮演贝聿铭的角色闪亮登场, 接受采访, 在访谈对话中全面展示贝聿铭的突出成就及其人格魅力。通过以上这些活动, 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撞击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的情操, 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当然, 采用什么活动导入, 要看学生的情绪、学习的氛围及教材的特点。

总之, 语文课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 要结合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章的特点, 体现独特性、创新性和启迪性。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 认真实践, 认真总结, 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精彩纷呈, 这支课堂序曲就一定会奏得更加响亮、更加优美。

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篇2

鲁迅对“悲剧”论述的名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悲剧的认识,教师进一步设疑,既然是“悲剧”又为何称之为“伟大”,“悲剧”体现在哪,“伟大”又表现在哪?

童年是一首乐章,有快乐,也有悲伤,童年是一次奇妙的旅行,有好奇,也有抱怨。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生命中的最初快乐,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光,一个无忧无虑的时光,一个天真浪漫的时光。每个人的童年都各不相同,大作家鲁迅的童年时光又是怎样的呢?在回忆童年时光时,作者为何仅选取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生活场景,这两个生活场景在作者的记忆深处烙下了怎样的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的童年,去揭这个谜吧!

1986年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一篇电视讲话,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里根总统高度称赞的英雄是谁?这些英雄有哪些丰功伟绩能得到当时总统如此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里根总统的这篇电视讲话稿,去寻找英雄的足迹,感受作者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我先给学生讲《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然后引言导入新课:“一年相会一次,虽然他们的生活有点悲惨,不很完美。但是诗人郭沫若却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为我们写下了一首清新的抒情小诗《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一起拜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看看诗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和民间故事中的原型有何不同,作者创造性地运用民间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要向读表达什么?”

在我国古代农民战争中有一位领袖人物, 他骁勇善战, 屡建奇功, 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河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乃若何。’这首《垓下歌》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 也有他英雄没落的哀鸣, 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那么, 他是怎样落入穷途末路的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同学们还记得吗?(生答:记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生答:仲永由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沦为平庸无奇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天资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的,后天的努力学习才是个人成才的关键。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主人公就通过后天勤奋努力的学习,最终由一介武夫变成一个博学多识的大将。例如我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就以一个故事轻松导入:“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例如我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前,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对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但纵使多情而美丽,有一天,它终会无奈地凋谢,殒落枝头,在作家林海音儿时的记忆里,爸爸的花儿也落了。

在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时,我引用了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70周年大会上的话:“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狼》这篇课文我则采用成语导入的方法。“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呢?(生答:引狼入室、狼子野心、狼烟四起、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看来大家积累的成语不少,那么从这些成语来看,他们反映了狼的什么本性?(狡猾、残忍、凶暴)我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在《狼》这篇文章中就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我在讲《最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1976年,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发言。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的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后,我们就能揭晓其中的答案了。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沙岸。那些苦难、挫折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同学们,这些折磨人的人生情景,常常突然就横亘在我们面前,当遭遇不幸时,你又作何选择呢?生1:“我会从哪跌倒就从哪站起来,勇敢地去战胜它。生2:“困难小的话,我可能有勇气去面对它,困难大的话,我可能就会感到害怕和沮丧,也有可能会一蹶不振。”生3:“我的选择会跟1一样,吃一堑长一智,把人生中的不幸当作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勇敢地面对它。”师:“3个同学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周国平先生的一篇寓言——《落难的王子》,它将教我们如何去应对厄运这一人生的大难题。

例如在上《社戏》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一首《童年》,轻松活泼的歌曲将每个人带入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引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经历,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又比如上《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我先播放了贝多芬的名曲《命运交响曲》,然后说道:“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贝多芬那颗要扼住命运咽喉、不甘沉沦的心,让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洗礼。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有很多人选择了坚强面对,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他是怎样面对生活的。歌曲导入式很受学生欢迎,往往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很快进入情境。

例如在讲解《安塞腰鼓》一文前,我利用多媒体优势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越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我见好就收:“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口技》一文的导入,我也同样运用了这种方法。口技表演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很直观地明白了什么叫口技艺术,这为分析课文重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先在黑板上不动声色地写下了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之后,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答:“题目说明了云和天气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天气状况。”通过解题,学生一下就明确了本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直观的认知。又如在讲解《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同样也是先让学生独自分析题意,然后抛出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这篇课文的题目的?”有学生说:“这个题目本身就有问题,土地怎么会发出誓言呢?”也有人说:“题目没问题,可以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呀。”也有人说:“不能这样理解,应理解成作者面对土地时发出的誓言。”见讨论愈演愈烈,我马上接过话题:“题目到底该如何理解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马上就能见分晓了,请同学们翻到第9课”。通过分析有歧异的课题,马上就勾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在上冰心的诗歌《纸船—寄母亲》一文前,我向学生当场演示了叠纸船的过程,之后,我提问到:“同学们,这虽然是一只易破的纸船,但它却曾经承载过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她就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同漂洋过海,一起来感受作者的赤子情怀。”

有个周二下午第一节是我的语文课,课的内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一进教室,发现同学们恹恹欲睡,便长叹一声:“哎!足球场是你们的百草园,看来今天中午你们在百草园玩得不亦乐乎呀!学生说:“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呀?”我立即笑到:“因为你们和鲁迅先生一样,在“百草园”生龙活虎的,一到“三味书屋”马上就恹恹欲睡了。看来今天我们讲的课文要改改了,改成《从足球场到教室》”。学生听完之后,马上哈哈大笑起来,我环视四周,发现原本在睡觉的同学早已被人摇醒,正忙着看课文呢,于是我便顺利地完成了新课的导入。

韩军老师(以下简称师):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有的优点大家一看就能发现。比如我朝这一站,诶(阳平调),身材还不错,蛮苗条;模样也还可以,挺潇洒的;这脸上优点就更多了(微笑着指着自己脸上的痘),这个,这个,还有这,共有二三十来个呢。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比如我音色好,歌唱得很好,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只见韩老师走到电教平台前伸手轻按,一曲沉缓、悠扬、深情、动人的笛子协奏曲,回响在整个教室中,一种动人的气氛形成了。曲子名叫《遥远的思念》)

师: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实际就是吟唱,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拿来作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师先在黑板中间靠左侧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说:同学们都看过《编辑部的故事》吧?我所感兴趣的不是这部电视剧的本身,而是它的主题曲,谁能为大家唱出或诵出其中与“人”字有关的几句歌词?(“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的确,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正是有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才支撑了这个社会。那么谁能通过给“人”字加定语的形式概括一下自己所结识的人的特点呢?(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有说“助人为乐的人,忠厚善良的人,尖酸刻薄的人”;有说“大公无私的人,鼠目寸光的人,卓尔不群的人”)大家说得很好,但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个人是个“怪人”,“怪” 在哪里呢?他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顺势在已写好的“人”字前面加上“装在套子里的”六个字)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禹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雷雨》是曹禹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美国有个著名的小说家马克·吐温,一次,他说“国会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那些议员恼羞成怒,一定要马克·吐温在报上公开道歉并修正说法。马克·吐温于是登报郑重声明,说他原先的说法的确有所不当,现在决定把它修改为“国会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对,辛辣的讽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代表马克·吐温这一语言风格的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师:大家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师: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生: 《荷塘月色》、《拿来主义》„„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师: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贾志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师:非常正确!你怎么知道的? 贾志杰: 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师:好!(对着全班学生)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看看书上写的是什么?

生(齐答):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师:不错,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

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怎样的艺术形象?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已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会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已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来读一读这篇小说吧,读过以后,我们会得到正确的解答。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生上台板书)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走。当老师还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里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 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李白,表达了思乡之情。生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作者张九龄,表达了美好的祝福。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苏轼,表达了真挚的祝福。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李白 „„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老师刚才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3

一、课文导入不妨来点说唱艺术。

习惯上老师都是以一定的感染力的语言导入,其实课文导入不妨来点说唱艺术,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控制,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鉴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七年级课本中有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戏曲天地》。戏曲对学生来说没多大兴趣,他们更多地热衷于流行歌曲。因此,在课前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导入时先唱一支好听的流行歌曲《千古绝唱》:“人间多少绝唱千古颂……千古绝唱千古情,自古红颜多薄命,有情总被无情伤,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梁山伯祝英台,千古绝唱唱到今……。”让学生陶醉于优美的旋律中,再概述歌词中提到的相关文学常识。然后唱一段韵味十足的戏剧小曲让学生猜出戏曲名称。这样,通过老师以说唱艺术的形式一步步导入,既使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博大精深的戏曲天地。

二、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的美景吧!”

三、美感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要努力培养孩子们热爱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把美变为每个孩子心灵的财富。让孩子学会感受、理解、珍惜美,并且创造美,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在新课导入时,可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得到美的体验,充满美的情绪。如设计《草原》一课的导入时,教师可先朗诵一首与课题有关的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田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情景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浩瀚无边的大草原,唤起了学生急切想知道老舍笔下的大草原是怎样一番风情的学习欲望。接着教师播放《草原风情》录像,再次将学生带进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让他们在观赏中尽情享受草原的美丽乐趣,领略蒙古人民的人情风俗,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当然,设计美感性导入,除用这种借题发挥之外,更重要的是精心修饰教学语言,或借助投影、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四、创设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我介绍道:贝多芬的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在他二十余年全是聋疾的时候创造的,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坚持继续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位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真正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英雄内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艺术 篇4

一、预测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教材中的说明文应该是指导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最好的载体, 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适当运用预测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益。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板书课题后, 引导学生从标题的关键词语中推测文章将涉及的内容。

如:《向沙漠进军》, 教师就课题中的“进军”二字, 引导学生预测:你认为这个标题包含着哪几层意思?课文将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预测文章要写的内容, 在进入正式阅读的环节, 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读起来自然会特别投入, 兴趣盎然。

二、故事法

“感受作品的形象,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的新要求。对于历史背景较强、年代久远、学生未曾见闻到相关信息的课文来说, 学生是很难拥有阅读兴趣的, 更谈不上品评。这时, 我们恰当运用故事法将学生学习中的“难路虎”解决, 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石壕吏》, 教师把诗改编成一个“午夜抓丁”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听了这个故事,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几句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甚至是激烈的争辩, 初中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 如果单凭注释、工具书去硬读, 往往学习兴趣不浓, 故事导入既能迎合他们的兴趣, 减小了理解文言诗文的难度, 又能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品评文章, 可谓一举多得。

三、陶冶法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与功利价值,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既是一种交际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已成为语文教学新增目标。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体现越来越明显, 整合一切资源陶冶学生情趣大有文章可作。古语云:“乐以教和。”凡是能找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 音乐导入总是最佳的引起注意的策略。

四、图片法

学生是最富于想象的群体, 他们最具有想象的激情, 他们心中特有的童话世界就是他们驰骋想象的天地。基于这一层面去分析研究教材, 童话教学自然承担起了“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使命。在童话的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用一些新奇的画面去刺激他们, 学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 迸出智慧的火花。

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让孩子们去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学会幻想, 学会做梦, 学会好奇, 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因为只有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 才是成功的教育。

五、游戏法

“游戏是少年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不管是小学生, 还是初、高中生, 他们对游戏均呈现出很高的兴趣, 只是游戏层次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不同而已。

“新鲜是吸引好奇心的磁石, 兴趣是产生灵感的反应堆。”游戏导入就是要给学生新鲜感, 让他们充满好奇, 满怀兴趣地走进课堂。实践中教师运用游戏导入教学时一定要得体, 否则, 游戏导入新课不但不能引起他们对课堂的注意, 反而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六、搜集法

有些文章涉及到的内容较特殊, 学生不是很熟悉,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学会搜集、加工、处理相关背景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其操作的基本方法是:授课前, 教师布置必要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需要, 从书、报、杂志、互联网等媒体搜集整理出学习、理解文章的相关信息。学生作好充分准备后, 教师课堂的导入便是利用3至5分钟, 举行一个小小的信息发布会, 让学生口若悬河, 一展身手。

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心理, 适当布置一些课前、课后相关性阅读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

七、合作法

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合作精神。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 学生均要经过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这三个阶段。探索性阅读阶段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机, 这时教师均可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化难为易, 化腐朽为神奇。其实施步骤为:教学一开始, 教师将要探索的任务分解到每个组、每个人, 让每位学生明确职责和任务, 既分工又合作,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八、谈话法

文学作品总是因感而发, 因情而生。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切合他们的学习生活情趣。因此, 师生之间利用课前几分钟, 聊一聊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沟通一些彼此的想法, 对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怎样挖掘、提炼作文素材更是一种启迪。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的前提。谈话的目的是为了走到学生的中间, 和他们一起探究, 一起分享。这种策略的操作, 应注意教者的语气, 语态一定要显得亲切、和蔼, 对学生的说话要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5

内容摘要: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导语设计的好与否,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端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几种,以见一斑。

一、知识趣味型。我国的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趣味型,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根据课文内容选取与之相关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杜甫在《蜀相》这首诗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大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有关《三国演义》中人和事,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大家非常熟悉,像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诸葛亮出师北伐魏国等,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刘备是忠心耿耿。刘备死后,诸葛亮又精心辅佐刘禅,最后,在北伐魏国时病死在五丈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为什么对刘家父子会如此的忠心呢?今天,我们从古典名篇《出师表》中寻找答案。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跃,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直观形象型。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音乐等,把枯燥的说教,艰深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可以设计下面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曲(播放《保卫黄河》),当学生沉浸在激越的音乐世界里时,教师介绍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写下了这组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黄河大合唱》,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接着就展示黄河,黄河壶口瀑布等图片。这些音乐、图片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中华民族英勇抗敌的伟大精神,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听歌曲、放映幻灯片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温故知新型。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再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形象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再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增长了见识,还结识了许多农村少年朋友,了解了农民淳朴,善良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中年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童年生活的小说--《社戏》。

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受益匪浅。

四、情感渲染型。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趣,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导入新课《土地的誓言》时,可以用以下导语: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一边听歌曲,一边听老师用沉痛语调讲: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他们多么希望能早日重返故园,于是,他们面对着东北土地发出自己的誓言。这些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向他们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这样一个导语,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东北人民失去家园的巨大悲痛之中,这样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为后面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浅谈初中高效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6

一、图片导入,冲击视觉

用信息技术把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引入课堂。引入时,把这些多媒体资源通过大屏幕给学生展示。有了这些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特别开心,也特别认真。图片声音视频对学生的感官的刺激会使语文课堂变得轻松快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时,我先让学生看“夸父逐日”的图片,谈一谈对夸父的最初印象。画面比较直观,夸父强壮充满力量的形象能产生较强视觉冲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夸父的力量,更容易进入“逐日”的话题。如教学《济南的冬天》这篇借景抒情的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故事导入,点燃激情

求知欲旺盛, 好奇心强,是中学生的特点。每一个中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适当地引用典故、小故事、传说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学生有兴趣了听课的效率就会更高。同时,在讲新课前,教师可以用很短的时间,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讲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让课堂变得活跃,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我在教学安徒生的《丑小鸭》这一课的时候,就先讲了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童话故事无疑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久久沉浸在王子与小美人鱼的爱情悲剧中,自然而然地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斑羚飞渡》时,我讲了一群蚂蚁在一场森林大火中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来逃生的悲壮故事,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深受震撼,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斑羚们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行为,于是,整堂课就被激活了。

三、音乐导入,陶冶情操

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上語文课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音乐,营造浓浓的或喜或悲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散步》这篇课文,上课时我先播放《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这首歌曲中诗化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把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唤醒了,学生认真审视“家”。这样就在生活和文本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中,很好地融入课文中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一些市级公开课上,我有机会听到一些教师的示范课。比如某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她就以黄磊的《背影》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音乐充满了离别的淡淡哀愁,很好地营造了氛围,让学生沉浸在离别的气氛中,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有很好的帮助。

四、诗词导入,激发联想

生动、优美、语言精练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学生喜欢朗读和背诵,很多名句都能出口成诵。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很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切入点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春》这一课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导语的:每当春天来的时候,我们对春的描写和赞美有哪些呢?于是教师念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名人赞春的散文。这些优美的诗句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文章描绘的意境中去,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产生移情共鸣效果。在教学何其芳的《秋天》这篇文章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谈到秋,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无不以秋为背景,以秋为话题,写出了感情真挚的名诗佳作,你们能背一背有关秋的名句吗?”整堂课的气氛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我接着说:“既然不同的诗人对秋天的描绘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作品《秋天》中,品味一下作者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文章的情景中去,也因为诗词的导入让整个教室春暖花开。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合作、高效的时代,课堂教学的过程依然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从这种角度来说, 设计好的导语犹如开启了学生进入课堂的窗口,从而把初中语文的效率提高,并带领学生走入语文知识宝库,激活课堂,点燃学生的激情,收获丰富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篇7

设计导入语的基本要求是要紧扣课文内容, 联系学生实际。导入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

下面介绍几种语文课的导入艺术类型。

一、情景导入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上课伊始, 学生的感情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 促发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景, 是每个语文老师颇感棘手的问题。教师应巧设导入, 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导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去, 激发学生的情感。若要学生动心, 教师先要动情。因此, 教师讲述时要有激情才会有感染力。

二、故事导入

即一开始讲课, 教师就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近或相关的故事, 或为授课作铺垫, 或为激发兴趣作调料。如教小说《守财奴》, 为突出主人公葛朗台贪婪吝啬的个性特征, 导入时可讲《儒林外史》里面的一个故事:一个地主临死前问家里人怎样来处理他的后事。谁提的建议他都不满意, 反而挨顿骂, 最后他老婆说:“干脆把尸体当肉卖, 不亏还能赚。”这时他才闭上眼, 不大一会儿, 他又睁开眼睛嘱咐:“卖肉要现钱, 不能赊账。”在一片笑声中, 学生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提问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教师上课就要紧扣课文内容, 设置悬念, 提出问题, 引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一位教师在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 一开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最近你们纷纷要去春游, 你们怎么知道春天已经来了?”学生纷纷踊跃发言, 谈自已的感受, 课堂里非常的活跃, 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怎样写春天的来临。

四、朗诵导入

教师或学生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朗诵与课文内容相关或相近的诗词, 创造一种气氛, 启发学生联想, 激起学生的情趣。有位老师在教秦牧《大地》的开场白中, 先朗诵了两首诗词, 一首是宋代岳飞的《满江红》, 另一首是当代诗歌《泥土哟泥土》, 捍卫国土和赞美国土两种情感糅和在一起, 唤起了学生热爱土地的情怀, 后又朗诵了秦牧《土地》中一个关键性的抒情长句。学生被唤起的美感得到了升华。

五、审题导入

一上课, 引导学生审查课文题目的意思, 领悟题意和文意, 通过审题直接导入新课。如有位老师在教《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 短短的七个字, 介绍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引用此句诗作标题, 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 且富有文学气氛, 与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使学生对荔枝的有关知识有了粗略的了解, 同时为学生掌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征做了铺垫。

六、背景导入

对于难理解的文章, 如鲁迅文章, 在讲课前先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或相关的资料, 为下面的理解扫除障碍, 使学生容易把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联想, 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导入新课。如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 首先介绍时代背景, “三一八”惨案发生的经过, 及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样导入, 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悲愤之情, 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 营造了一种情境。

七、猜谜导入

谜语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些融知识性、思想性、芝术性于一体的谜语把学生带进一个奇特的天地, 其乐无穷, 其益不尽, 在猜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 如教学《榆钱饭》一文时, 可用“什么钱不能花”这一谜语引入新课。

八、直观导入

在未讲新课之前, 用一个简洁的、直观的图画或其他教具作媒介, 逐渐引入新课。教游记时, 可以首先展示一幅相关的优美的风景画,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教具可以是一幅人物像, 也可以是动物或一个物体。

九、音乐导入

音乐既能陶冶人的情操, 又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乐曲或一首歌作为导入, 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朱自清的《春》, 可放《春之歌》, 让学生在上课前体验春天来临、万物萌发、一片生机盎然的意境。

十、电影导入

电影是学生最喜爱的文学样式, 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吸引力。教师上课, 利用多媒体, 放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电影片段, 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热情, 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教《空城计》、《南京大屠杀》, 可借助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和电影《南京大屠杀》日军杀害中国同胞最残忍的一幕作为导入材料, 就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思想情感的波涛会久久不息, 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 须反复斟酌, 以让学生的思想兴奋起来。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下, 导入艺术是语文教师有待深入钻研的一门艺术。导入语的设计属于教学方法的设计, 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课题及主要人物和学生实际, 不拘一格, 巧妙设计出新颖、活泼、庄谐适度、短小精悍的富有特色的导入语, 使导入科学化、艺术化, 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局面。

摘要:导入语的设计属于教学方法的设计, 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课题及主要人物和学生实际, 不拘一格, 巧妙设计出新颖、活泼、庄谐适度、短小精悍的富有特色的导入语, 使导入科学化、艺术化, 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局面。

初中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解析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众多, 教师如何做出最恰当选择, 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智慧。课堂导入是教学最初环节,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气氛, 还能够为教师教学创造更多切入契机, 形成课堂教学重要成长点。课堂导入方式没有固定模式, 任何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教情、学情存在较大差异, 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 针对教学实际科学设计、适时投放, 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一、设问导入, 激活课堂教学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激趣手段很多, 利用悬疑问题引导学生思路, 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贯做法。教师设计悬疑问题并不难, 但要体现问题的悬疑性、探索性、价值性, 则需要教师作出更多方面的调研分析。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初中教材大都是名篇经典, 其内涵丰富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 要校准操作方向, 探索为教学服务的途径, 设计出来的悬疑问题要适合教学需要。其次是对学生生本展开学情调查, 学生学习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效率、学习爱好都不尽相同, 学生对文本学习理解自然也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对大多数学生心理需求作出科学评估。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生本和教材文本思维对接点, 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导入设计。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导入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的。我们作为子女要充分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虽然父母对我们有些严厉, 但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在这些细微生活小事中, 我们能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呢?父母的疼爱曾经感动过你吗?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呢?这种感情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中还是行动中呢?无论是哪一种, 都会让我们感动和终生难忘。今天, 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从这段导入设计中不难看出, 教师提出了一连串儿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具有浓烈的情感因素, 足以让学生为之动容。实践证明, 教师设计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产生的激发力是剧烈的, 启迪学生学习思维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故事导入,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故事, 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也与学生兴趣点相吻合。教师成功介入可读性故事, 可以瞬间将学生思想集中起来, 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初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 具有极强好奇心, 对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特别敏感性。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文本学习内容展开故事讲述, 自然能够将学生思绪调动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自身表达优势, 根据教学需要借鉴现成的故事, 或者是自己编辑故事, 让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实现体验感知, 并对教材文本形成迫切探索欲望。

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了一段闻一多先生的故事:“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斗士, 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敢于拍案而起, 可见其坚韧的情志。其实, 生活中的闻一多是一位非常乐观的学者, 虽然带有几分狂放, 但对学生却是非常尊重的。据说闻一多和朱自清曾经在西南联大做过搭档。朱自清在中文系开设‘文辞’研究课题;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大讲唐诗, 先生进入教室不讲课, 而是掏出烟斗, 很客气地问学生:哪位吸?学生当然不会吸烟, 闻先生自己先点上一支, 开始朗诵起唐诗来。”学生对闻一多没有太多了解, 教师讲述闻一多的生活轶事,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媒体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 给教师施教带来更多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 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直观、形象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材料信息, 通过声光电信息冲击学生感官,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特征和标志, 在具体操作时, 很多教师容易对多媒体产生依赖感, 将不该省略的教学行为都省去了, 这也是不正确的教学媒体观。多媒体虽然具备诸多优势, 但多媒体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多媒体自然是喧宾夺主了。

多媒体播放视频可以快速聚焦学生关注力, 在学习《安塞腰鼓》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内容是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 学生为视频中安塞腰鼓强大气场所震撼, 有些学生开始手舞足蹈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安塞腰鼓的机会。学生对视频直观展示有特别触动, 为顺利介入文本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快速形成学习认知。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篇9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 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新课导入时如何抛砖引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一节课来说, 重要性不言而喻。生动活泼的导语能促使学生尽快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 减轻学生的畏难心理, 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 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掷地”有声, 激起涟漪

俗话说:“响鼓还需重锤。”一节课如果上得精彩, 开始阶段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 在初中语文课导入的环节, 导入要想做得精彩, 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导入方面必须要做的有力度, 对学生有震撼力,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关注自己的讲,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和参与, 教师讲的再精彩, 也无法使学生参与进来, 学生的主动性就难以发挥, 积极性也就无法调动起来。

二、运用多媒体, 引发共鸣

课本选的有些文章的创作时代距离我们久远, 学生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就有必要介绍作品的背景及作者。以往都是教师介绍, 学生印象不深刻, 对文章思想内容也不好把握。而现在, 教师可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图、文、声、像, 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 再现作品当时的历史情景, 让多媒体成为阅读教学的翅膀和动力。让多媒体走进课堂, 不仅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 我们可以提前一节课在多媒体上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电视片段, 同学们兴趣高涨, 对杨志一心想做官, 想飞黄腾达, 光宗耀祖。却害怕担当责任, 只为自身考虑, 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的自私自利行为有了初步认识, 特别是粗暴的对待手下的行为令人印象深刻。

三、选讲故事, 增加趣味

初中阶段的学生依然是童心未泯, 他们对于很多陌生的知识都非常感兴趣, 尤其是故事性的知识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入这样的内容, 无形之中会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伤仲永》这篇文章时, 可以用故事导入:从前有一个人偶然得到一颗很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生长以后会长出最美丽的花, 会结出世界上最甜蜜的果实。过了几年, 朋友都觉得这颗种子应该已经生根、发芽、长大甚至开花结果了, 但是大家一问, 这个人还没有把种子种进去, 大家问他“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可以早晚浇水嘛。”“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那可以开沟排水呀!”请大家想想:种子的结局如何呢?那就是失去了营养, 失去了作为种子的价值所在。没了大地的营养, 没了风雨的磨练, 少了的价值。同样,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位这样的主人公, 那么就一起听听他的故事吧!这样的故事导入法一下子就让学生静下心来, 沉浸在对新授课的探究中。

四、寻找联系, 调动情绪

《马说》的作者韩愈是河南人, 但祖籍河北昌黎, 世称韩昌黎。我就是河北的教师, 我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河北人, 教学《马说》一课时, 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们, 昌黎那块风水宝地, 人杰地灵, 地处交通要塞, 我国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驻足昌黎。今天, 我们学习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世称韩昌黎的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1.“说”是什么样的文体?

2. 你认为标题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那么, 作者为什么要说说马呢?难道只在于说说马吗?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哪位同学知道?

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让我们走进课文, 聆听他的不平之音。

学生一听到这位大作家祖籍竟是昌黎, 上课伊始学生就有一种自豪感,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自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情境创设, 赋予时代气息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去引导学生欣赏积极向上的文学精品, 用作品中健康的思想去熏陶学生的灵魂, 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作用, 来引导学生向良性、健康的方面发展, 所以说语文教学必须赋予时代气息。因此我在教学《行道树》一课时, 采用了两个典型事例创设情境导入。例如:社会发展到今天, 经济越来越发展了, 只是人与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这是为什么现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不但没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反而在“增大”, 这是为什么?中央电视台曾报道, 上海一个共产党员残疾人, 在摆渡时不慎将轮椅驶进了黄浦江里, 渡船上站满了渡江的人, 但竟无一人跳进水中将他救起。因此, 我觉得讲课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蕴涵于文学作品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为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所感染,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让文学作品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成为一名有理想, 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我们常说:教师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没有固定的局限的, 就像我们常说的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给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针对性的有效地教学活动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这就需要教师要完善每一个教学环节, 让整节课堂更丰富、高效, 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这就意味着每位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精心设计、巧妙构思, 力争成为语言大师, 让自己的课堂起笔生花。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对课堂教学来说, 课前导入环节作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起始阶段, 对学生进入内容学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精彩的导入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被吸引进来,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就初中语文学科谈谈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恰当的用好课前导入。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和技巧 篇10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 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即丢包袱法。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 解决某个问题开始, 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新课的导入,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 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 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 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 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 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 小明妈妈出门。走时, 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 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 经过讨论之后, 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少年时期, 偏重感性认识, 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在教学中, 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 引发注意力, 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 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 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 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 普通的桃核, 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三、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 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 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 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 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 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 针对学生, 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周总理, 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 然后转入正课。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初中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 经常动手, 可以刺激思维发展, 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 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渔歌子》, 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 我就说: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 请根据诗歌内容, 画一幅画, 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 可来劲了, 勾描的勾描, 涂彩的涂彩, 忙得不亦乐乎, 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又如, 《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 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让学生动手操作, 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 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五、演示实验导入法

用实验导入, 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 所产生的现象, 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 根据课文内容, 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 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 我这样导入:同学们, 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 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 马上变蓝, 又放进醋里, 又变红, 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 因此, 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 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我也采用实验导入, 既诱发学习的兴趣, 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 白色恐怖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 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六、讲故事导入法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11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就此谈谈我对语文教学导人的几种方法。

(一)“丢包袱”法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人,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目标展示”法导入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谈骨气》一课,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到“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法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一目了然。

(四)“语感传送”法导入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安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

(五)“动手操作”法导入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演示实验”法导入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白色恐怖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讲故事”法导入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音乐感染”法导入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用音乐感染法导人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人”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之我见 篇12

一、课堂导入的“三要”

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 采用不同的导入法, 不能生搬硬套, 要灵活机动, 不刻板, 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 既可用“语感传送”法, 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 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 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 真正做到既扣“文笔”, 又扣“心弦”。

⒉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 不能太长。再者, 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 为保证课堂质量, 要精心设计, 有时还需预演摹拟, 做到“万无一失”。

⒊要适应不同的课型。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的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 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不同, 每节课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进行, 因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课, 例如:预习课型、讨论课型、练习课型、复习课型等。课堂导入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架桥铺路, 温故知新;讲授新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1. 温故知新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启动原有认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 可以这样导入:“春夏秋冬, 四时更替, 我们伟大的祖国四季如春, 景色美不胜收。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 现在让我们再来观赏一下老舍老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中的美景吧!”

2. 音乐激趣导入法。

教师在安排一篇新课文的教学时, 可以选用一段与课文相宜的音乐, 直接导入新课, 也可以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 以较强的煽情性文学语言导入新课, 从而较好地渲染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某种气氛, 激发学生情绪, 开启学生心扉使其尽快进入角色, 以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教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如果以一曲雄浑的《国际歌》导入, 当歌声回荡在教室的时候, 整个教室肃穆庄重, 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崇敬和怀念, 就会从学生心底油然而生, 这样就为全篇课文教学定下一个准确的基调, 在后面的正文教学中, 学生会带着相同的心情, 在恭敬地聆听恩格斯的肺腑之言。

3. 巧改标题导入法。

新课时, 若能巧改标题, 形成标题的相对新异性定能引起学生高度关注, 使之意趣盎然。如在讲授《七根火柴》时, 故意将标题写成《六根火柴》, 并说:“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 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 你能以讲解员的身份, 根据课文内容, 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吗?”当学生指出应是七根火柴时, 老师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 为什么我变成六根火柴呢?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样妙改标题, 欲擒故纵, 既强化了关键词语, 又使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4. 问题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假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辩, 造成观点冲突, 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上《愚公移山》伊始, 老师提出两个问题: (1) 在你前进的道路上, 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 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 还是绕路行走? (2) 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 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 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 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 可以制造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 积极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 对解疑有信心, 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 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 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

5. 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 可以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以故事来导入课文, 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拿来主义》时, 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 他访问法国时, 在一次欢迎宴会上, 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 贵国改革开放,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 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 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 博得满堂喝彩。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 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 继承文化遗产时, 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 就一定能成功, 这个原则就‘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于是教师便可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⒍直观教具导入法。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 偏重感性认识, 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 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 引发注意力, 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 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 可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

7. 文题导入法。

课文的标题, 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 也可依据情况, 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 再走一步》时, 老师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 学生立即嚷道:“老师, 错了。是‘走一步, 再走一步’。”老师则反问一句“走一步, 再走一步, 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 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 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 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 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 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 要学会自己去解决, 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 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 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 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 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8. 设置悬念导入法。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 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 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 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思考, 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 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 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 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 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 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 两眼发直, 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 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 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学习。

9. 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 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 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 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 所产生的现象, 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 根据课文内容, 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 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 可这样导入:同学们, 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 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 马上变蓝, 又放进醋里, 又变红, 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 因此, 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骤增。

1 0. 多媒体导入法。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十几岁的少年, 如果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 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 学生听得恹恹欲睡, 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 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教具导入法能化抽象为具体, 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多媒体导入法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像、FLASH动画等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教具分门别类, 各具特色, 运用哪种教具, 由教学内容和当地教学设施所决定。教师在运用教具时要注意运用的适度, 做到自然和谐, 恰到好处。

可以说, 多媒体介入教学领域, 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上一篇:GSM-R无线通信下一篇:设计教育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