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入艺术漫谈

2024-06-11

初中数学导入艺术漫谈(共9篇)

初中数学导入艺术漫谈 篇1

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 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 ”对初中数学教学来说, 怎么样让枯燥的数字变成美妙的音符, 变得动听起来, 就需要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 让他们在开始就随着我们的节奏动起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引入方法的多样,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再配以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传授知识, 就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本身的乐趣, 享受到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摆脱苦学的烦恼, 进入乐学的境界。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于数学课堂的导入有以下体会, 与大家共勉。

一、借助新课相关趣题进行导入

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章节知识的趣味因素, 根据有关本节内容的、 易于理解的趣题作引例,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吸引他们的眼球, 调动其积极思维, 使其对本节内容感兴趣, 并大致了解本节知识特点乃至用途。 比如我在讲解代数合并同类项开头一节选用引例:小明和妈妈去市场买菜, 回家途中遇到了小虹。小虹问他:“小明, 你们买了什么菜啊? ”小明不假思索地说:“买了三只鱼鸡! ”小虹哈哈大笑。 小明赶紧改口说:“不, 不, 是三只鸡鱼!”小虹笑得在地上打滚。 小明见了, 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 同学们, 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 这时学生立即回答鸡和鱼是不一样的东西, 不能合在一起说。 紧接着又有举了一个例子, 今天我上课前吃了五个橘子苹果, 同学们立即说这样说不对, 橘子苹果不能放在一起。 于是, 我进行小结: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 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相同的东西才可以放在一起,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合并同类项。 通过这个生动的引例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习效果良好。 经过一节课的讲解,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二、联系实际生活问题进行导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如在教学垂直这一节的时候我引入了这样一个例子, 让学生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 同时反复出现三类比赛镜头, 中国选手田亮入水镜头 (解说……笔直入水, 基本无水花……) , 还有另两类外国选手的比赛片段, 一个水花大, 一个水花小。 提问:三名选手比赛中入水时水花有什么不同,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通过画出示意图的方法, 让学生区分这三种情况的原因, 什么情况下水花小呢? 自然地引入了垂直的内容。 再如我讲授比例一节内容的时候, 说:“同学们, 现在在咱们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根旗杆, 谁能告诉我怎么测量它的高度呢? ”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 望着操场上的旗杆讨论起来, 有的说放倒了, 有的说爬上去, 方法各种各样。 等他们安静了, 我说:“老师有一个办法, 你们看行不行? 我用一根一米的竹竿立在地面上, 测量它的影子的长度, 然后再测量一下旗杆的影子的长度, 这样我们就知道旗杆的高度了, 你们说可以吗? ”从而引入了本章的内容——比例。 下课后, 我带着同学们实地测量了旗杆的高度, 让他们验证所学方法是否正确。 引导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从而收到意料之中的效果。

三、课前设置问题悬念进行导入

任何数学知识的传授, 如果采取“单刀直入式”的信息传输, 学生接受知识并最终完全理解掌握的概率不高。 如果我们在课前准备相关的问题, 在新知传授之前, 设置相关的问题悬念让他们思考, 即问题悬念导入, 无疑可以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如“负数”的引入, 我没有讲“零上”与“零下”, “前进”与“后退”等“相反意义的量”, 而是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张丽的爸爸是做生意的, 每天接触很多钱, 前天赚了180元, 昨天赚了320元, 但是今天赔了151元, 如果让你们来记账, 怎么区分赚了和赔了呢”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既自然又很有吸引力, 因为学生对于钱很感兴趣, 做生意不可能天天赚钱, 赚了可以用“+”号, 那赔了呢? 自然而然地引出正负的关系, 最后向学生给出“负数”的定义,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正负的关系。

四、巧妙布置陷阱进行问题导入

在引入新课时故意布置疑障和陷阱, 使学生处于欲求而不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或诱使学生上当的方法。 如在讲授“去括号”一节内容时, 我做如下导入。

老师:-2+1-3+4=? (学生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很快算出来)

老师:大家再猜想。 (要求口算)

- (2-5) -4-7=?

过了两分钟后, 仍有60%学生无法算出。

老师: 这道题影响我们运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学生:是括号。

此时, 去括号课题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去括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认识了, 同时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如何去掉括号。

五、以旧换新方法进行问题导入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很多知识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各自独立的。 我们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 旧的知识也将得以巩固;反之, 旧知识的巩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 采用以旧换新的方法进行问题导入, 既对于前后知识的连接有系统性的加深, 又对新知识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如我在讲解不等式求解集一课的时候, 就利用了它和方程的关系特点, 既让学生学习了新知识, 又复习巩固了旧的知识。

通过这样对比, 学生对于解不等式很容易理解, 他们只需要记住解不等式什么时候变号, 什么时候不变号就可以了, 简单易学,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了旧知识。

所以说一节课的开头如何导入, 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否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上好这节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要我们用心设计每一堂课, 每节课带给学生的感受都是那么的新奇有趣, 用数学独有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学生一定会自觉地爱上数学, 迷上数学, 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

参考文献

[1]成先锋.浅谈“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 (11) .

[2]杨国莲.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导入新课[J].中学教学参考, 2009 (14) .

[3]武忠亮.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导入新课浅谈[J].基础教育论坛, 2011 (06) .

[4]王巨帅.在中学数学中重视教学过程的意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初中数学课导入艺术的探索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新课;温故知新;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8-0070-03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2011年版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所有一线的初中数学老师也都知道,数学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门学科,这些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在实践中“悟”出来的。学生必须有自主的探索活动,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这无疑将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引导放在了首要位置,因此,初中数学“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导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呢?

一、温故而知新

从复习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新问题,在教学中是被大家广泛应用的一种导入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搭建了桥梁。教师在以这种方式导入课堂时,一定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的信息作为引导的“话题”,可由旧知变式发现新问题引入新知,也可以由旧知类比猜想获得新知,为学生更好地自主探索新知奠定基础,明确方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之前,可让学生复习回顾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类比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一步质疑:勾股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讨论来探索新知。再比如,讲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时,可让学生复习回顾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知,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有趣的课堂,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意、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从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可见,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激情投入到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也可将枯燥的数学问题有趣化,使学生不再头疼、乏味,学起来更加轻松、自如。比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前,可与学生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让学生将自己的年龄乘3再加上9,然后减去年龄的2倍,说出得数,老师立即就能说出他的年龄是多少。如,一个人说出的结果是22,实际上就是构建了一个3x+9-2x=22的方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方程的神奇妙用,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在整个讲解、探究过程中,学生都会认真去听、去做、去领悟,目的是为了解开他心中的谜团,当学生心中之谜解开之时,也就学会了解方程的方法。所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为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使用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及“情境串”等形式来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新课标指出,教材中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但教材中的实例不一定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也是广大教师常用的导入方式。这种导入可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使用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例如,在学习“圆”一课时,可作如下的设计:同学们,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创造了获得多枚金牌的骄人成绩。在射击项目中,只看红心,箭可能在什么位置,射在什么位置成绩最好?学生会很容易想到圆内,圆外,圆上,这样就可以形象、准确地学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像这样捕捉一些热点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加以整理,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在讲“三角形”时,可以这样导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的宽度?”讲“勾股定理”时问:“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讲“三角形的内切圆”时,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你能在三角形彩色布余料上, 剪出一个最大的圆吗?”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提问:“太阳升起时你看到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画出你看到的太阳。”学生很容易画出被地平线挡住的太阳,地平线上的太阳,跳出地平线的太阳。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如果把太阳看作一个圆,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你能说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吗?学生会很容易说出圆在直线上面,圆正好在直线上,圆和直线相交。这个时候老师给予肯定并给出专用术语,学生很容易学会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等,在学生了解生活实例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教师再讲新知时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久而久之,也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我要学的学习兴趣。

四、设置悬念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求问题奥秘的兴趣,就是“设置悬念”。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方程x2-5x-6=0的一根为x=-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学生适当讨论后,教师可给出一种算法;x=-6/-1=6,请同学们检验,当他们发现正确时,就会产生一种好奇,此时,教师直接说明:其实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简单几句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中心对称图形》一节时,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采用魔术表演:在新课讲授前精心挑选若干张扑克牌,其中只有一张是中心对称图形,比如方片9,其余的扑克牌都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比如:黑桃A、3,5,……,方片7,……,然后将这一叠扑克牌按一定的规则放好,比如尖角朝上。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开始表演魔术:整叠扑克牌背面朝向教师,让一名学生从这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一张,教师拿在手中让全班学生看清楚,然后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很自然地把这张牌调转方向插入到这叠扑克牌中,再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下洗动这叠扑克牌。最后,教师再翻过扑克牌,在这叠扑克牌中查找学生抽出的那张扑克牌,如果哪张牌违背了原来的规则,那么这张扑克牌就是学生抽出的那张牌,如果所有的牌都不违背原来的规则,那么那张中心对称图形的扑克牌就是学生抽出的扑克牌。当你准确无误地找到那张扑克牌时,学生的惊讶就可想而知了,这时也给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魔术中也有数学!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这到底与数学什么知识有关呢?也必然给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的探索带来良好的期望。当然,设置的悬念要掌握好尺度,不悬起不到激发的效果,太悬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所以,在预设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已有知识水平恰当地设“悬”。

五、恰当的提问、质疑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一石激起千重浪”,这就是艺术,在平静的湖面中激起波澜,那就是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能将本节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例如,在讲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时,可预设问题:期中考试结束了,你如何评价各小组的学习水平?可用什么来衡量?你能想到哪些方法,与同伴交流,并说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又如,在上有理数的正整数次幂这节课时,我们可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老师向学生提问,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20次,让学生猜一猜最终的厚度。学生积极思考之后会给出自己的答案,1米,10米……当老师告诉学生最终的结果是比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还要高的时候,学生的惊奇就可想而知了。他们尚未学习过有理数的正整数次幂这部分内容,面对这么一个天文数字,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在这个让他们匪夷所思的答案的驱动下,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一张不起眼的薄纸片仅仅对折20次,会有那么惊人的结果,对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个谜,当老师道出这节课的课题,并告诉他们在学完这节课之后,就可以揭开谜底,此时学生的好奇心便会转移到这节课的学习上, 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来,把教师的引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结合起来,这也是较好的一种引导方法。但是需要注意,所提问题要难度适中,以达到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为目的。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 篇3

一、直接点明法

直接点明法也叫开门见山法。上课一开始,我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讲“整式的加减”时我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这样一来,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时,我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A×2=B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2=B的解法”,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直接点明法。

二、联系生活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我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发现各色各样的地板砖令人目不暇接,他走到样品展览区,发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地板砖铺成的样板,由三角形铺成的井然有序,由正六边形铺成的像盛开的花朵,由四边形拼接的错落有致。小明心想,怎么不见由正五边形、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地板拼成的样板呢?他突发奇想,要是开发研制正五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的地板砖,这些形状的地板砖市面上都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四、注重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会为教学增添无限乐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能力。数学教材中许多抽象的数学命题往往来源于现实世界,与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果直接给出这些数学命题,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而且比较抽象,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设计与它们有关的实际问题导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同时也能加强数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立体几何》入门教学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用6根长度相等的牙签或火柴搭正三角形,试试你最多能搭几个?”学生兴趣很浓,在桌面上摆出两个正三角形余下一根没见过,投入市场后肯定会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小明把他的想法告诉了爸爸和设计科的人员,结果引来哄堂大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完本节课,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像这样的引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亲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概念、正负数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等。

三、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我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四、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教师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五、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我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六、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牙签。当我告诉学生最多可搭出4个时,学生感到疑惑,产生了认知冲突和矛盾的心理,于是积极地探索摆法,最后探索到在空间可搭成4个正三角形。然后我向学生展示正四面体骨架模型。这样将学生思维由平面向空间拓展,帮助学生建立了空间观念,引出了立体几何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课堂教学的导入有法,但导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类型,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采用最有效的导入方法,进行有效的导入。导入是“点睛”之笔,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教学高潮,就能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打造灵活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中学,江苏吴江

在新教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挖掘教材,营造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注重学生交流和合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打造灵活课堂。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些认识。

一、充分相信学生,有效挖掘潜力

目前,有一部分老师总觉得自己的学生基础要比其他学校的差,加之受一部分领导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课堂上对学生十分不放心,觉得课堂上要讲的知识太多,甚至怕学生不懂,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讲解。结果,学生仍不知所措,不是自己探究得来的知识,印象总是不深,课堂死气沉沉,学习效果甚差。所以,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分析题意、去探究、去思考,从而不断有效地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例如:在教学正弦定理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分析题意。看完书后问学生:“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推导正弦定理?”有学生抢答:“三角形面积公式。”我运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判断题,要求学生判断出那些等式是正弦定理表达式。学生很容易发现了正弦定理其它表达式。我又问:“符合哪些条件才能使用正弦定理?”“正弦定理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在整个堂课教学中,同学们我一句你一句,大家互相补充、互相探索、互相讨论,这些内容,我没有多讲,但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交流、合作,就全部掌握了。而且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同学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的,印象特别深刻,不容易忘记。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锻炼了探究、自学、概括的能力,不断培养了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个性得到了发展,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成功的愉悦感得到满足。

二、运用发展交流,进行有效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强化学生之间的联系,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种开放的活动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要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要积极创设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型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

七、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生动、直观。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我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八、强调式导入法

强调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

例如:我在教学函数时,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直线y=x+a与抛物线y=2x2+1相交于A、B两点,%%%%%%,求直线AB的方程。同学们,你能对直线补充一个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很出色的完成任务。

此题一出示,学生在下面的思维便活跃起来,在小组中合作,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讨论,经过努力探究、交流,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如:(1)OA⊥OB;(2)AB=10;(3)线段AB的中点到Y轴的距离最短;(4)线段AB被Y轴平分;(5)AB中点坐标(2,3),等等。

同学们畅所欲言,涉及到的知识有中点坐标公式、弦长公式、最值问题、韦达定理、两直线互相垂直的充要条件、形数结合思想等。同学们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我运用开放交流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整合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设计开放情境,激发灵活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能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而且,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学习探究的全过程,获取教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个过程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展示自我平台,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数列时,我设计问题: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前n项和为Sn,是否存在常数c,使数列{Sn+c}也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常数c;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分析:此题是一开放题,解答这类问题,一般从结论出发,运用假设存在入手,设想出合乎要求的一些条件,逐步深化解题进程的。即:逐一列出,逐一推导,从中找出满足结论的条件,从而得出本题解法(解题过程略)。

四、巧用数学思想,培养灵活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灵活思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实际教学中,导入的类型和方法是很多的,不只是以上几种。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导入。导入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各种方法一般都在交叉使用。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最重要的是导入的方式及导入的例子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教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让不同的学生都会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都能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浅议初中数学课导入的艺术 篇4

关键词:一目了然;激发兴趣;设置悬念;贴近生活;触景生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89-01

课堂导入艺术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跳高运动员起跳前的“助跑”,电影的“序幕”,演讲的“开场白”必不可少。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表明:学生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变化的,一般在课堂教学开始10分钟内学生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随后思维水平逐渐下降。而心理学对人的“注意规律”研究表明: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更能清晰地、完整地、迅速地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因此,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未成曲调先有情”,磁石般吸引住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一段失败的课堂教学导入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习不主动,结果概念不清,主次不明,重点、难点不分。由此可见,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导入艺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让学生一目了然

1、开门见山。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说清楚,以争取学生的配合,让学生带着这节课的学习目的进入整堂课的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时,先介绍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然后再依次展开证明与应用。这种方法对于学习主动的学生比较有利,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更能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抽象变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课堂引入着手使抽象的思想变得形象。例如:在学习《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教师事先准备一些长方体的各种式样的展开图,让学生来折叠,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立体图形转变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理解,对于知识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二、让学生兴趣盎然

1、创设活动情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学习数学,构建新的知识,因势利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我是这样活动的,先拿出一小纸袋纸币,要求同学们帮我数一数这一小纸袋纸币共有多少钱。同学们争先恐后,非常积极,第一个把纸币一张一张从小纸袋里拿出来,边拿出来边数,0.5角、1.5元、2元……几分钟后,结果是10元。另一个学生把1角的纸币拾张拾张地拿出来,把5角的纸币两张两张地拿出来,二分钟后,结果也是10元。再另外一个学生把桌面上的纸币分堆,一堆全是5角、1角、1元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时间用了1分钟,结果也同样是10元,学生的兴趣正浓厚,因势利导,这时马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纸袋里的纸币不是那么小,比现在要多。你们会怎么样去数数呢?以上三位同学的方法选择哪一位好呢?学生中有很多声音都在说,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比较好。接着问他们,为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因为他懂得去分类、寻找规律,计算快。很自然地引出了同类项的概念。

2、设置悬念,引起求知欲。学习数学的最佳动机是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兴趣。为了使学生产生最佳动机,解题教学要格外重视,引入问题时,尽量说些似是而非的自相矛盾的见解,分析出使学生相信问题值得他努力的理由。例如:在学习《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时,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算的快:a,b是任意两个连续的整数,那么他们的平方差是多少?一个学生报数,我和另一个学生来比试。报数的学生一般报的数是比较大、比较繁的,当然老师用平方差公式能很快地说出答案,而学生比较慢,由此产生悬念。

三、让学生身临其境

1、贴近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设计如下:在投影片上出现一些超市里的物品图片,如果你是超市收银员,你该如何给顾客装袋子呢?由此引出同类项的概念。

这种方法的结构为:“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2、触景生情。创设学生熟悉的、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问题的潜移默化作用下,让数学知识降临来的自然、恰当,这样学生能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我是用这样的一个例子引入的“有一位探测者正在北极作调查工作,有一天他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白色的雪花不时地飘落在他的身上”。同学们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大概是多少度?学生们抢着回答,是零下15摄氏度,零度以下10摄氏度,……。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们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的浅见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效果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 一场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 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弦, 责疑激趣, 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原则和技巧, 有益于教学工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浅析如下, 供同行切磋。

一、开门见山法

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 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 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心中有数, 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 讲“整式的加减”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本节课, 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这样一来, 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的效果。又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程的解法” (第一课时) 时, 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 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的方程, 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 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直接点明法。

二、生活事例法

《新课标》强调,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数学理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 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 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 因此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 导入课题, 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成学生主动思考, 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 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 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 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 发现各色各样的地板砖令人目不暇接, 他走到样品展览区, 发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地板砖铺成的样板, 你看, 那由三角形铺成的井然有序, 由正六边形铺成的像盛开的花朵, 由四边形拼接的错落有致。

三、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

四、游戏导入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 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坐标时, 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 让一个同学做原点, 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y=x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 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 数学内涵丰富。

五、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六、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但是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 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 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 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 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6

一、温故引新导入法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复习一下旧知识, 可以使学生把前后新旧知识衔接起来.

案例:在教学“多项式”的定义时, 我就先让学生复习单项式的定义, 明白什么是单项式后, 引出多项式的定义.

二、直接导入法

就是开门见山, 直接点明本节课所要教学的重点.

案例:在教学“统计初步” (第一课时) 时, 教师可以直接提问:什么是总体?什么是个体?这样导入, 直截了当, 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

三、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是通过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

案例:在教学“分式的加减”时, 可以与“分数的加减运算”相类比, 先提问异分母的分数怎样计算, 在学生能正确解答异分母的分数时, 引出异分母的分式的加减.

四、情境创设导入法

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等各种手段, 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 蕴含哲理的氛围, 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 我导入一个古代印度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棋, 献给国王, 国王打算奖励他, 便问那人要什么赏赐.那人说:“我只要麦子.”“要多少?”“我只要求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下一粒麦子, 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下两粒麦子, 在第三个格子里放下四粒麦子, 在第四个格子里放下八粒麦子, 以此类推, 当每个格都放满后, 便把每个格子的数目相加就行了.”国王一听, 心想:这点麦子算得了什么!就一口答应了.当这人去仓库领麦子时, 国王发现所有仓库的麦子都不够给他, 这是怎么回事呢?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纷纷动笔计算.

五、引史讲故导入法

讲授新课时, 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适当地引用一些数学发展史、古今数学家成长的故事, 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 来营造一种活跃的氛围以引入新课.

案例:在讲授“配方法”时, 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老头, 在临终前打算把17头牛分给3个儿子, 要求大儿子分得全部的二分之一, 二儿子分得全部的三分之一, 小儿子分得全部的九分之一, 但不能宰杀牛.三个儿子都不能定夺, 最后一位聪明人告诉他们, 先从邻居家借一头牛, 然后大儿子分9头, 二儿子分6头, 小儿子分2头, 剩下一头再还给邻居.”这个故事既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又渗透了配方法中“借一还一”的数学思想, 为新课讲授做好了铺垫.

六、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法就是通过故事、游戏、儿歌、幽默语言、诗歌、对联等方式引入新课.

案例:在教学“列代数式”时, 导入可从一首儿歌开始: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当学生兴高采烈地接着唱诵时, 教师作如下引导:像这样唱下去, 一辈子也唱不完, 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其中一般性的规律.进而引出n只青蛙n张嘴, 2n只眼睛4n条腿.从而, 进入代数式的教学.

七、演示教具导入法

教师通过教具进行演示实验, 把一些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演示教具, 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 不妨这样做:用一架天平, 让学生在天平两边的秤盘里, 放着重量相等的物体.然后在两边的秤盘里加上 (或拿去) 重量相等的物体;或者把两边的秤盘里的物体的重量都扩大到原来的相同倍数 (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 让学生观察天平加上 (或拿去) 物体后是否仍旧平衡.等学生弄清实验现象以后, 随即引导学生在一个等式两端同时变化后的情况是否也与实验现象相吻合.在学生已掌握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直接引入等式的性质.

八、悬念导入法

悬念, 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 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7

1 复习旧知识自然过渡导入法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接受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相交弦定理与切割线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 打消对数学的恐惧感, 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形成良好的学风。

2 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学生带着问题再观察相似图形, 很快就会从图形中发现:相似图形的角相等, 而线段不一定相等, 总结出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对相似问题进行较多可能的合理猜想, 顺理成章的发现新知识。这样相当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将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数学, 提高优良率, 把课堂氛围控制在一个活跃、积极的理想状态。

3 动手操作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 并激发学生产生用其他方法证明的欲望, 省了许多导入的语言, 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如, 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一个等腰三角形, 然后通过折叠法, 对称法自己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带动大家的合作意识, 竞争意识, 使学生大大缩短了证明时间, 提高解题效率。

4 应用意识导入法

在定理的教学中, 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 设计“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 经费已有着落, 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 为了交通方便, 决定建在公路旁, A村人希望建在C处, B村人希望建在D处, 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 应建在何处, 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 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 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 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活跃了课堂气氛, 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 故事讲解, 资料引入法

此方法适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新课。这里的故事讲解有别于前面的创设情景, 激趣引入法。是用各种资料 (如科学发明发现史, 科学家轶事、故事等) , 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这种引入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 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 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如在讲“勾股定理”时, 可以讲“百牛大祭”的故事, 告诉学生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勾股定理决非是受了神灵的启示, 而是他勤奋学习之所得。

6 开门见山, 直接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讲评课、练习课。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如“今天我们评讲试卷《整式的加减》”, 直接引入, 简单明了。但这种方法在新授课中要少用, 例如:勾股定理的学习本来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教学时, 老师采用“今天我们学习勾股定理”直接引入法是最简单容易, 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使学生感到茫然, 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 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引入,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

7 创设情景, 激趣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概念教学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 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正数与负数时, 老师叙述:“哈尔滨的一个村落, 小张戴着帽子、围巾, 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 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 请问, 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生2:零下15摄氏度……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 但在同学的模仿中, 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 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吸引学生的参与, 变“苦学”为“乐学”。

8 结语

利用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充分调动课堂环境和气氛, 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注意力集中, 把学生的无意注意逐渐的转变为有意注意, 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 为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力做好心理环境和思维高点的准备, 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为学生学好数学迈好这关键的第一步。

摘要:数学课堂的导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广大一线教师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可是在日常教学中, 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导入是我们一直探究的问题。数学课导入的方式有旧知识自然过渡导入、类比导入、动手操作导入、应用意识导入、问题式导入、教具操作导入、直接证明导入、强调式导入等。

初中数学导入艺术漫谈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导入艺术

课堂讲授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讲授, 而课堂讲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教师授课导入得好, 不仅能吸引住学生,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 使学生积极思维, 勇于探索, 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传授新的知识, 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和意义

一节新课的导入, 就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出该节课的内容, 把学生引入学习的大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对新传授内容的巧妙导入,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积极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保持旺盛状态。然而有的老师对新课的引入认识不足, 这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 方法单一, 备课不认真, 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的一种表现。

二、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

所谓课堂导入, 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 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 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有效的新课导入, 可以揭示课题, 体现教学意图; 沟通感情, 创始学习情境。因此, 一个成功的导入不仅要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 还要服从于教学内容,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进行导入的构思。另外, 教学过程中, 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要与学生的认识特点相适应,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 性格特征, 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 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要简洁、短小精炼, 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最佳学习时间, 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 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三、课堂导入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有很多的导入方法。根据教学的内容, 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导入方法,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根据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导入新课的方法, 与同仁共勉。

1. 温故知新导入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 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 难又不十分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 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从“旧的”过渡到“新的”, 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 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

例如, 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 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 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 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 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 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 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 于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均跃跃欲试, 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 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建构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学习的过程, 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 即要把所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即“同化”的过程。并强调“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 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 以恰当的方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 从而理解掌握知识, 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 类比联想导入法

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导入的教学, 是将以前学过与即将学习的有联系的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例如, 在讲“圆的对称性”时,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 即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后, 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 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前面我们用折叠的方法研究了轴对称图形, 今天我们继续用前面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对称性。这样的引入, 学生能从所学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探究圆的对称性的方法。

3. 创设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 根据课题内容设置问题, 让学生产生质疑, 及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这种方法较为常用。

4. 问题前置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解答问题, 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 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 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 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 可先让学生计算, 在他们都列式计算或者用计算器计算时, 教师口算, 马上得出正确的答案。此时, 学生们感到疑惑, 可随意再写几个此类型式子, 口算得出结论。此时学生即佩服又疑惑, 迫切想知道其原因。教师问: “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迫不及待地答道:“想!”教师乘机导入新课:“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大家也能达到老师的水平哦!”

5. 试验操作导入法

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动手操作, 利用实物动态引入, 既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又可加强直观教学, 往往学生记忆深刻。试验导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

如在教学“垂线”第一课时时, 可以这样做:我们昨天学习了相交线, 请同学们拿出两只笔, 如果我们把两只笔放成相交的位置, 看作两条相交直线, 固定交点旋转其中一只笔, 你能看出两直线相交的哪些情形, 有特殊的关系吗? 学生试验发现, 两直线会出现互相垂直的特殊情形, 从而引入新课。

漫谈初中语文课堂新课的导入 篇9

一、设疑导入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为此,可采用布疑阵,设矛盾等方法,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想到识。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如在讲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假如有一天你不知不觉登上了一座险峰,可是却不敢下来了(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你会怎么办呢?请看课文中的作者是怎么解决的,这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课文中的角色。

二、温故导入法

语文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沟通所学课文与已学过的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旧引新,以旧探新,在“新旧”的知识的衔接点与共同点上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像的翅膀,在知识之殿堂中流连忘返。如在讲《济南的冬天》时,让学生复习一下《春》,文中怎样描写春天?有时春天美而冬天更美。今天我们来看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下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纷纷投人到课文中去。

三、构建模型导入法

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情趣的学科,也应该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课程。教学中如能精心设计构建出模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生命,生命》一课时,让学生把右手放在学生的左胸部,静心感受一下,让学生谈体会。然后,我说:是啊,不管世事怎样变化,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生命在强有力地跳动。一位女作家用她那病痛之躯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这就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这样就很轻松地导入了新课。

四、创设情境导入法

学生喜欢在某种特定的气氛中展开想像的翅膀。在教學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能尽快进入问题情境之中。例如,我在讲《童趣》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回首往事,童年生活真是多姿多彩啊!尤其是那一件件的趣事更会令人回味无穷。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兴趣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啊!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童年的趣事吧!比一比,谁的更有趣,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清代作家沈复的童年趣事!这样,课堂上就能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学生就能积极地发言,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五、音乐歌曲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不乏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音乐,不仅是引入“美”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入“情”的过程。这样就给学生开启了审美想像的通道,也培养了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例如:在讲《童趣》时是这样导人的,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童年》,让学生聆听,感受,然后说:是啊,童年就像一首歌,有着轻快优美的旋律,“充满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正如阳光般灿烂”,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清代作家沈复的童年趣事吧!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当然,导入新课方法很多。如:采用录音导人法,挂图导人法,谈话导人法,播放镜头导入法等等。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要讲究实效,恰到好处,不要走过程,流于形式。另外,导人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使学生感到贫乏,无味。导人要有艺术性,要灵活多变,要为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服务。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上一篇:衍生资源下一篇:公路建设企业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