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论文

2024-07-27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论文(精选12篇)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论文 篇1

导入新课一般指一堂课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设计, 能使课堂教学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本人从事初中数学教学16年, 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技巧.

1. 实例导入

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而且可以使学习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 教师可提出:“你有办法计算出学校国旗旗杆的高度吗?”或者问:“大家都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利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 求学校操场芒果树的高度.”这样的导入既联系实际, 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课堂教学朴素自然, 简单实用.

2. 生活情境导入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七年级上册“直线公理”, 教师可提问:“运动会体育老师画100米直线跑道时, 需几名同学帮助拉线来画呢?”学生就会议论纷纷, 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再如:九年级上册“概率”, 教师可提问:“平时两个队进行拔河比赛时, 大家为什么愿意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确定场地呢?”这时, 学生就会大声嚷嚷:“因为这样做, 对双方都公平.”教师趁机说:“我们这堂课就用数学知识来体验一下其中的奥秘.”所以, 合理创设导入情境,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3. 活动导入

活动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变抽象概念为具体实物, 激发学生直觉思维.如:八年级“三角形全等判定”, 教师布置同桌的两名学生合作, 各自画一个三角形, 让它满足三角形六个元素中的三个, 然后把画得的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看看两个三角形能否重合.这个活动可以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发现任意选择三个条件, 有些可以得到三角形全等, 有些得不到, 这样就能使本节的新课自然导入, 这样对于课堂中得出判定方法“ASA、AAS、SSS、SAS”很有帮助.

4. 悬念导入

上课时教师给学生假设一些疑问, 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处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说而不能”的情境.

如:八年级上册“作轴对称图形”, 如图所示, 要在河边L上建造一个供水站, 分别向A, B两村供水, 供水站要在河边的什么地方, 可以使所用的水管线最短?你可以在L上找几个点试一试, 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种设置障碍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比如: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 老师提问:“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 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元素 (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 , 就能求另外三个元素, 同学们不妨出题考考老师, 看看是否真有这么一回事.”此时的学生能考老师, 热情高涨, 对整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5. 以旧引新导入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 使知识递进, 增加知识坡度, 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自然引出新课的课题.

如:八年级上册“乘法公式”, 教师导入新课时, 可以让学生利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计算几道题, 并提问:你发现什么规律? (1) (a+1) (a-1) =? (2) (3x+2) (3x-2) =?这样的导入既能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 又能为新的平方差公式做好铺垫, 学生可以体会到“旧瓶装新酒”的功效.

6. 类比导入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 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如九年级“相似三角形性质”, 可以用全等三角形性质作为类比, 老师导入时说:“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呢?”

又如“多边形内角和”, 可以用三角形内角和作为类比, 老师提问:“大家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那么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呢?”这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 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 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 同时也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导入乐园,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享受数学的成功之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论文 篇2

教师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来直观呈现,导入新课。例如在进行“椭圆”的教学时,教师于课前事先准备一个细绳,在细绳两端各系一个图钉,然后将图钉固定于纸板之上,用一支笔将细绳紧绷并绕两点做圆周运动。最后,教师通过对作图过程的详细分析,引出“椭圆的定义”的相关数学概念。这种导入方法直观、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例探求法

利用发生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揭示事物的本质,是探求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课堂导入的一种常见手段。例如在进行“指数函数”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细胞分裂的实例进行导入,第一次分裂为2个,第二次分裂为4个,以此类推,当分裂第N次时,细胞数Y与N之间存在的关系,即Y=2N,而这个函数就是即将所讲的指数函数。这种导入法比较形象和直观,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深入的知识探求,同时又实现了学科交叉教学(生物与数学)之间的取长补短。

新旧类比法

在课堂导入时,新旧类比法能够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在掌握理论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进行“对数的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在等式XY=N中,若是已知X和Y,求N,这属于乘方运算;所示已知Y和N,求X,则属于开放运算;所示已知X和N,求Y,那么又将如何计算,这就是本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引史讲故法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导入;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深藏体内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效的课堂导入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的导入。在当前,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设计较为模式化。而有些教师则严格按照自己备课的稿子进行讲解,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模式过于机械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影响了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有效的发挥。

那么,应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呢?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呢?根据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从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和课堂导入的方法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导入要注重遵循以下几点

1.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新的课程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适应于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年龄一定要考虑,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学生的性格特征。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一般正在经历从直观表象思维向抽象的思维阶段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我们传达新知识时,要将具体化的抽象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2.导入要简洁紧凑

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只注重表现热烈气氛,追求形式上的活泼,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引到看热闹上去,或者过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偏离了主题。一堂课下来,费时不少,而收效甚微。在新课中导入是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短小精炼,控制在5分钟以内最好,避免长时间的导入而占据“最佳学习时间”,较长的时间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而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堂导入几种实用的方法

1.游戏导入

愉悦的游戏能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导入悬念

在教学中要有悬念,有悬念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心情,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从而能全神贯注地去听讲,争先抢后恨不得马上知道答案。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的题目:方程4-x2=kx+2的一个根为x=-2,不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x=?教师可以先给出x=__÷(-2)=__,让学生去验算,当学生得到正确答案时,就能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理,这时就会让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心情,这个时候教师接着去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神秘的关系,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果再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更能锦上添花。当然,在设置悬念时一定要掌握分寸,“不悬”就達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过悬”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3.导入故事

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故事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获得美和娱乐双重享受的效果。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给学生先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只小兔子要到深山去采蘑菇。一到山里面,看到满地又大有嫩的蘑菇,都高兴地跳了起来,它采呀采呀,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等到想回家时,因为采得很高兴才发现天色已晚,自己因走得太深又迷路了,该怎么办呢?于是,小兔子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小鸟,知道原因以后,小鸟就对小兔子说:“小兔子,我知道从这里回到你家有三条路可走,可我却不知走哪条最近。我把三条路全部都告诉你,你自己去找最近的路,好吗?小兔子很高兴地答应了。小鸟告诉了小兔子以后,小兔子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她妈妈看见小兔子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家中,非常高兴。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都有哪三条路吗?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很重要的,它是为整个数学教学课堂而所准备的,能为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做铺垫,导入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呼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刘书增.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分析 篇4

众所周知, 所谓的开门见山就是直接说明.教师从走上讲台开始讲课的一瞬间, 就直接揭示课堂主题, 直接向学生点明要学习的内容, 用最简单直白的话语阐述课堂的学习目标,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诱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这种方法往往用在新知识的学习上面, 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 讲述关于二次函数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那么可以从一开始, 就把课堂的教学点叙述出来, 并且把二次函数的公式写在黑板上, 同时要求学生对其进行解答,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行理解题目, 并且进行自主的学习, 同时能够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后集中精神进行学习.这种导入方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开始关注学习内容, 也同时能够提升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提升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二、与生活紧密相连

其实生活化的数学题用在课堂导入上会是一个很好的设计, 有时候某些看似毫不相关却具有日常生活印象的数学问题或是数学活动, 往往带有深刻的现实感, 这种问题或是活动都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感兴趣的往往也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因此用学生熟悉的一些实例作为课堂材料导入课题, 往往能激发起他们对学习这个内容的兴趣.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教材, 最具有特色的一点, 就是它“生活, 数学”了.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能力, 因此对教材的创设情景很是重视, 其力求在情景中展示数学原理的产生和发展, 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融合, 理论与实际的统一.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概率的内容中, 就用了“石头、剪刀、布”这样浅见的现实教学活动, 可以想象, 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兴趣是有多浓厚, 这样子的学习效果也会成倍增长.

三、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理.这句话点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而且实际上, 学生在实践中往往能够比枯燥的学习联系更加记得自己所学的内容.通过实践, 学生可以更加牢固地记住自己所做过的一切活动, 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 才能够得出真理.在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 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活动, 思考”, 在活动中进行思考, 才能够得出真理.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教材更加注重的是教学中的活动性、连贯性以及逻辑性, 可以说这是苏科版初中数学最为突出的一点, 也是最能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点.苏科版初中数学中的图形的全等这一课, 采用了让学生设计象形图的这种活动方式, 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 通过对象形图形的设计,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图形, 并且对此加以比较, 使学生深入了解.这样的课堂导入, 效果可以说是极其良好的, 寓教于乐,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 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最大的收获.

四、设置悬念

这种方法可以说来源于学生好奇的心理.初中时期的学生, 对于有疑问的事物都会抱着打破砂锅追究到底的精神, 去进行探究的.事实上, 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会抱有一种探究的心理, 因此, 对他们使用设置悬念的课堂导入, 可以说是最能够吸引他们关注的一种方式.上课起始, 就安排一个现实中比较常见的, 但是却没有被发问的一些小问题, 来引起学生的深思, 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 这样发掘问题,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这样的一种诱导方法, 可以令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并且自主地得出正确的答案.苏科版数学追求的正是这种通过活动与思考从而学习新知识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而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九上”中关于“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课, 就采用了估测时间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 先提出“1分钟的时间是多长的概念”这样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选择让学生在安静的课堂中感觉1分钟的时长和实际上1分钟的时长的差别, 通过设置悬念然后让学生亲自实践, 随后自主地得出答案这种方式, 来吸引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注意力, 并且能够最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这个概念和知识的系统性的理解.

综上所述, 某种程度上, 以“实践, 活动”为中心主题的苏科版的初中数学教材, 很大程度上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更好地吸收到新的知识.但是实际上,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教师的切入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得到最好的课堂导入方式, 最大地提高学习氛围和学习质量, 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 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只有这样, 才可以算是好的课堂导入.

摘要: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往往可以把课堂气氛, 学习氛围引导到好的方面, 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融合了江苏几十年来初中数学教育的所有经验, 并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得到完善.现在, 苏科版初中数学已经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特点, 以其“生活, 数学”“活动, 思考”成为引领于前的成功范例.本文根据苏科版初中数学的一些特性, 来分析其数学课堂的导入设计.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

参考文献

[1]吴秀珍.浅析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J].数学教学与研究, 2012 (40) .

[2]杨春.浅析初中苏科版数学教材中“数学活动课”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

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论文 篇5

摘 要:针对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做了一些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

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提问题的学生就是善于积极思考、富有创见的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问题情境已成为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质疑是促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知规律、心理特征

情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所教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二、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趣味性和数学味

案例(1):在教学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时,创设了如下的情境:

一天,小明和几个同学到王爷爷的养鱼塘参观,王爷爷要他们几个帮忙估计一下池塘有多少条鱼,小明他们几个不知该怎么办,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就开始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创设应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直观性

直观性问题情境导入的设计内容要直观、易懂,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性领悟数学的本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案例(2):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准备了许多轴对称图形和轴不对称图形,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找出轴对称图形,并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为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和性质的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问题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性和探究性

问题情境导入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和探究性目的在于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广辉.创设条件引导探索.中小学数学,2001(12).[2]伊红钟,旭天,陈士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纸坊初级中学)

浅谈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导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64

初中数学学科的导入教学,一方面是对学生们数学思维的启发和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对旧有知识的回忆和巩固,数学教师可以借此检查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们在数学教师的教学引导下,不仅提高了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同时化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一般来说,数学课堂的导入教学,根据导入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影像图片导入、文字材料导入以及数学题型导入等形式。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接下来笔者将主要介绍这三种数学课堂的导入形式,分别阐述各类教学导入的特点和优势,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对比,并不断完善和丰富,继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质量。

一、影像图片导入

以影像图片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是数学课堂导入教学形式中最形象生动的呈现。学生们可以根据影像图片了解数学教师所要讲授新知识的类型,并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参与到教学导入的互动中,继而以图片的形式展开对新课程的学习和记忆。具体来说,数学教师的这种影像图片导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影像导入,另一种就是图形导入,它们都需要初中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原理和知识点。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介,进行课堂导入。这类影像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导出新课的教学内容,在为学生们呈现生动画面的同时,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或者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好奇心和兴趣感。例如,数学教师在教授勾股定理的章节内容时,可以从中国和外国两个方向介绍这个定理的发现,继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师也可以在播放完相關的影片之后,鼓励学生们在之前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尝试着进行数学原理的演练,最后在总结学生课堂演练之后,进行新章节内容的讲解。

其次,初中数学教师除了常见的影像导入以外,还可以利用数学图形的形式进行新课的导入。这种图形形式的图片导入往往趋向于几何类的数学知识点,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二维或三维的图形引发学生们对几何图形的理解或想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几何图形的探究兴趣。例如,数学教师在教授旋转和圆类的相关章节内容时,就可以借助图形导入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们发现图形之间的关联,继而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演算出相应的几何公式,实现对初中几何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二、文字材料导入

初中数学教师除了利用影像图形进行课堂导入外,还可以通过文字材料的形式进行导入。这种形式的导入更贴近于具有故事性质的导入内容,学生们在听讲此类文字材料的过程中,既可以充分了解数学原理的发生背景和发生过程,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对文字材料中所提故事的好奇心,继而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探究中提高注意力,并以认真积极的学习心态进行数学学科知识的归纳和演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注意对文字材料的选择和补充,尽量准备精准完备的文字材料进行课堂导入。数学教师既可以以口头讲述的方式进行导入,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文字材料的PPT展示,从而引导学生自行阅读,在自主学习和交流中加深对文字材料等导入内容的印象或考证,继而提高文字材料的可信度。例如,数学教师在教授概率类章节的知识时,就可以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各类概率事件或者历史上出现的典型概率事件,从而让学生们在交流和讨论中引发对概率知识学习的必要性,继而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地偏向于应用的方向。

其次,数学教师在进行文字材料的教学导入时,通常会应用到历史材料或社会生活材料,因此,数学教师一方面需要保证这些文字材料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还应该尽量体现这些文字材料的趣味性和疑问性。初中生在阅读或听讲完此类数学知识时,通常会对其中的结果或细节产生兴趣,继而以求知的心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去,这是推动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范围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数学题型导入

数学课堂的教学导入除了上文提到的影像图形导入、文字材料的导入形式以外,还可以通过数学题型的形式进行课文导入。初中数学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们复习和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往往会借助此类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们对所学的数学原理或公式进行数学题型的演算,在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导入的数学题型设计为将要讲授数学原理或公式的最初形式,让学生们在简单的数学原理中步步演算,继而充分复习已学的数学知识,并以积极的心态学习将要讲授的数学知识点。数学教师通过数学题型的导入教学,既引导了学生们对旧有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能够激发初中生对更高难度数学知识探究的热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教师应用数学题型的教学导入形式,可以激发初中生在课下和课堂的时间内巩固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各类数学知识串联起相关的知识点,继而编制出多类数学题型,在新旧数学知识的回顾和练习中,逐步引申到对新有数学原理的学习和探究。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对此类数学题型的练习,不仅需要依据多类数学公式和原理进行演算,还需要数学教师的有意引导,继而在多种解法中进一步意识和体会到数学原理演化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初中生们对新课知识的学习动力就会相对提升,从而调动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实现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的浅见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教学效果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 一场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 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弦, 责疑激趣, 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原则和技巧, 有益于教学工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浅析如下, 供同行切磋。

一、开门见山法

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 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 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心中有数, 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 讲“整式的加减”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本节课, 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这样一来, 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的效果。又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程的解法” (第一课时) 时, 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 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的方程, 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 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直接点明法。

二、生活事例法

《新课标》强调,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 使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数学理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 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 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 因此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 导入课题, 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成学生主动思考, 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 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 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 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 发现各色各样的地板砖令人目不暇接, 他走到样品展览区, 发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地板砖铺成的样板, 你看, 那由三角形铺成的井然有序, 由正六边形铺成的像盛开的花朵, 由四边形拼接的错落有致。

三、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

四、游戏导入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 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坐标时, 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 让一个同学做原点, 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y=x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 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 数学内涵丰富。

五、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六、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 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但是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 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 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 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营造一种“心求通而未得通, 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 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 篇8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就是在课堂开始时, 直接把教学重点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 引起学生的注意。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法可以应用到一些比较简单的, 与之前的知识毫无联系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这种形式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始终能够有正确的思路, 也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 最终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例如, 在教学“正方形的性质”时, 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性质。”学生在小学时曾接触过正方形, 在初中教学中, 要求学生对正方形有更深入的认识。当我告诉学生讲解的是正方形时, 学生能够目标明确地听课。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设疑导入法

初中学生都有好玩的天性, 在课间的活动时间, 大部分学生都会活跃地打闹。在这种情况下, 若想在课堂教学上尽快让学生把注意力从课间的游戏中转移到课堂上来, 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有效的课堂导入了。在这种情况下, 设疑导入法就可以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设疑导入, 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当然, 教师提出的问题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做深入的研究, 尽量地与实际生活相关,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教学“垂径定理”时, 我看到学生都还处在课间的兴奋状态, 就聊天式地问:“大家知道我国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吗?谁能有方法计算出它的主桥拱半径呢?”通过这样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 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愿望, 急切地想要解答问题。课堂学习气氛被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问调动了起来。然后, 我再开展垂径定理的讲解就水到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明显得到了提高。

三、设置悬念导入

初中生除了好动外还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若能设置恰当的悬念, 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巧妙地设置悬念是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手段。悬念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悬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甚至是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 就经常使用这一导入方法。例如, 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在家玩球的时候不小心把邻居家的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 这个诚实的孩子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 把球放下后就去邻居家承认错误。邻居看到这位小朋友诚恳的道歉态度后, 并没有对小朋友有太多的责骂, 而是给了这位小朋友一些钱, 让小朋友拿着一块碎玻璃去配一块新的玻璃回来。这位小朋友就很纳闷了, 为什么只拿一块碎玻璃就可以配一整块玻璃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通过这样的疑问设置, 学生都跃跃欲试, 在纸上画来画去, 想知道怎么回事;有的拿着课本翻来翻去, 想从课本上找到答案。我顺势开始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学习效率也得到了保证。

四、回顾导入法

初中数学中的知识, 大部分都是环环相扣的, 前后章节的知识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 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间的联系设置课堂导入。这种导入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开始, 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讲到的知识, 通过对知识的回顾引入新课的教学。由于回顾的知识是讲过的知识, 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都是有一定了解的。这样的导入, 一方面, 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 另一方面, 在回顾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教师说到哪, 学生说到哪,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仅如此, 回顾导入法的运用还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 我在教学“切割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 我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相交弦定理与切割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 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我通过回顾导入的引入,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如在教学“分式方程”时, 我们可以从分解因式引入, 先引导学生复习因式分解, 然后再慢慢地过渡到分式方程上来。

五、利用教具导入教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 如果我们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能够利用生活化的教具或专业的数学教具导入教学, 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把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后续学习。例如, 在教学“矩形”时, 我利用手边的平行四边形教具, 通过简单地移动就形成了一个矩形。由于学生刚学过平行四边形, 因此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比较熟悉, 再学矩形就水到渠成了。我通过教具的运用使学生意识到矩形也是一种平行四边形。我再简单地点拨, 学生就可以轻易地得出矩形的定义。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就能够发现知识, 顿时兴奋起来, 学习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了。教学也变得轻松了许多。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利用有效的导入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课堂上来。这样, 我们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当然, 数学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导入方式, 保证导入的有效性, 并不断探索研究新的教学导入方式, 促进我们数学教学的发展, 在不断提高我们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篇9

1 复习旧知识自然过渡导入法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接受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相交弦定理与切割线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 打消对数学的恐惧感, 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形成良好的学风。

2 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学生带着问题再观察相似图形, 很快就会从图形中发现:相似图形的角相等, 而线段不一定相等, 总结出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对相似问题进行较多可能的合理猜想, 顺理成章的发现新知识。这样相当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将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数学, 提高优良率, 把课堂氛围控制在一个活跃、积极的理想状态。

3 动手操作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 并激发学生产生用其他方法证明的欲望, 省了许多导入的语言, 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如, 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一个等腰三角形, 然后通过折叠法, 对称法自己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带动大家的合作意识, 竞争意识, 使学生大大缩短了证明时间, 提高解题效率。

4 应用意识导入法

在定理的教学中, 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 设计“A、B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学, 经费已有着落, 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 为了交通方便, 决定建在公路旁, A村人希望建在C处, B村人希望建在D处, 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 应建在何处, 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 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 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 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活跃了课堂气氛, 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 故事讲解, 资料引入法

此方法适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新课。这里的故事讲解有别于前面的创设情景, 激趣引入法。是用各种资料 (如科学发明发现史, 科学家轶事、故事等) , 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这种引入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 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 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如在讲“勾股定理”时, 可以讲“百牛大祭”的故事, 告诉学生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勾股定理决非是受了神灵的启示, 而是他勤奋学习之所得。

6 开门见山, 直接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讲评课、练习课。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如“今天我们评讲试卷《整式的加减》”, 直接引入, 简单明了。但这种方法在新授课中要少用, 例如:勾股定理的学习本来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教学时, 老师采用“今天我们学习勾股定理”直接引入法是最简单容易, 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使学生感到茫然, 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 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引入,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一般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此法。

7 创设情景, 激趣引入法

此方法常用于概念教学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 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正数与负数时, 老师叙述:“哈尔滨的一个村落, 小张戴着帽子、围巾, 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 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 请问, 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生2:零下15摄氏度……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 但在同学的模仿中, 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 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吸引学生的参与, 变“苦学”为“乐学”。

8 结语

利用数学课的导入方法, 充分调动课堂环境和气氛, 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注意力集中, 把学生的无意注意逐渐的转变为有意注意, 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 为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潜力做好心理环境和思维高点的准备, 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为学生学好数学迈好这关键的第一步。

摘要:数学课堂的导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广大一线教师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可是在日常教学中, 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导入是我们一直探究的问题。数学课导入的方式有旧知识自然过渡导入、类比导入、动手操作导入、应用意识导入、问题式导入、教具操作导入、直接证明导入、强调式导入等。

试论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策略 篇10

一、目前课堂导入存在的误区

教师在日常的数学课堂导入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误区。

(一) 忽视导入的作用, 认为导入环节可有可无, 浪费时间不设导入, 其实, 一堂课长驱直入, 会使课堂气氛沉闷;

若导入内容过于平淡、大众化, 则不易使学生产生兴趣, 难以促成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性学习。

(二) 安排的导入流于形式, 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

生的实际、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入方式, 因此导入形式呆板, 缺少新意, 缺少波澜,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过分重视导入, 安排的导入过多, 喧宾夺主, 重点不突出, 使学生烦躁, 产生负面影响。

二、数学课堂导入的策略

(一) 设疑导入法

设疑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想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 老师可以这样安排:师:请量出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 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 我能猜出第3个角的度数。学生说, 教师猜。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 实验导入法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 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 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 巧妙地设置情境。在讲授《三角形的再认识》时, 进行猜测, 操作如下:

1. 请把刚才老师发给大家的两根小棒拿出来。

2. 猜一猜, 如果要搭成一个三角形, 你认为需要再配一根几厘米长的小棒呢?

3. 请在纸上把你猜的长度用线段表示出来。

4. 再把两根小棒放上去试一试, 看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兴趣顿生, 纷纷发言, 虽然说得不太准确, 但通过操作, 引发兴趣, 学习积极性自然被调动。

(三) 强调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有意注意发展较快的特点, 可以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 以引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重视。例如:上“一次函数”这节课时, 一次函数是函数知识学习的基础, 是学习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前提, 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学生深知这节课的重要性, 肯定能产生极浓厚的兴趣。

(四) 情境导入法

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来导入。

鸡兔同笼问题创设情境:鸡兔同笼共有36只, 有腿100条, 求笼中鸡兔各多少?

利用电脑演示让兔子把2只前腿都举起来。

师问:“如果笼中所有的兔子都这样把前腿举在空中, 那么站在地上的腿一共有多少?地上少了多少条腿?……”

多媒体不仅形象直观, 更能达到渲染气氛, 活跃情绪的效果, 给学生以新、奇之感, 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吸引学生参与, 变“苦学”为“乐学”。

(五) 以旧引新导入法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 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在新授课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结工作, 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和生长点, 根据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起固定作用, 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组成新的网络, 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同化和顺应。我们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这一节时, 可以先复习旧知识, 提问: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三角形的外交和是多少度?同学们是怎样推导的?同学们动脑思考后, 再把三角形换成多边形来研究。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 我们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

三、课堂导入所遵循的原则

(一) 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方式的选择, 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教学内容, 联系学生的实际。在设计导入方式时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的特点, 依据学生心理和知识储备的情况, 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同时, 选择导入方式的依据, 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特点。因为, 每位教师在性格气质、职业素质上都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

(二) 导入要有概括性

课堂导入应当抓住最实质、最主要的内容, 做到少而精, 以少胜多, 以简代繁。切忌词不达意, 不着边际, 啰唆不止。最好能用寥寥数语, 就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 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三) 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要讲究启发性, 要让学生从浅显事例中发现问题, 进而从问题着手,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其积极思维, 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四) 导入要有艺术性

导入要叩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新课的导入不仅要新颖独特, 引人入胜, 使其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 令学生耳目一新, 而且要有艺术, 有趣味, 通过充满情趣的导入, 调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 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 导入要有直观性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如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手段, 既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又会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 为学生理解知识创造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直观演示式导入能引燃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的火花, 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本汲取知识营养,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探析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04-01

设计一个好教案,讲授一堂成功的课,课堂导入是成功的开端。经过几年来教学的探索和总结,我觉得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是比较成功的。

一、复习性题组导入

讲授新知识前,一般要对上一节所学的重点知识以及本节所要用到的一些旧知识和有关方法进行复习提问,这种简单的提问方法,学生往往漫不经心,达不到预期目的。如果我们设计一组可容纳这些知识和方法的小题组,让学生思考解答,一开始就会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解答题目,使需要提问的知识方法得以有效的复习回忆,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例如:在讲授“反函数图象的性质”一节时,我把要复习的函数的定义,怎样求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间的关系,函数图象的做法以及本节要学的互为反函数图象的关系,要用到的图形关于某一直线对称的思想方法溶于这一组题目:

1、函数F(X)的反函数是什么?(明确反函数是相互的。)

2、函数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其反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 。

3、若点(A,B)在函数F(X)的图象上,则点(B,A)是否一定在F(X)的反函数的图象上?为什么?

4、求出下列函数的反函数,并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其图象:①Y=3X—1,②Y=X3(由此导入新课)

通过对这组题目的解答,不仅使学生复习了旧知识,而且激发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为学好本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入性题组导入

我们在讲授新知识前有时不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而直接引入新知识,问题的提出犹如“从天而降”,使之措手不及,对教学产生虚渺的感觉和畏惧心理,但如果教师能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揭示,或给予一个有趣味的题组,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和思路,逐渐过渡到新知识。这样既顺理成章,学生又乐于接受;既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对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行的判定定理:

1、直线A与平面A内的所有的直线都没有公共点,则A与A平行吗?为什么?

2、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直观图时,一般把直线画成与表示平面的平等四边形的某一边()时,才比较形象。

3、门在转动时,门框的一边与固定门的一边是什么关系?这边与门又是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回答,引导学生猜想归纳出命题,由此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顺理成章。

三、创设情境导入

在讲某些概念时,应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两面和两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当我们每天走进教室时,看到天花板、墙壁,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墙壁和天花板是垂直的呢?墙壁和墙壁也是垂直的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学生容易接受而感兴趣的情境,引起他们的注意,使其自然而然地对所学知识产生一种探究的想法。

四、通过设疑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概念,学生难以接受,如果教师能够找出与其相邻的概念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能够恰到好处地提出疑问,让学生加以比较鉴别,则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运算”时,教师在学生回答了复数代数形式的乘法法则以后,提出疑问: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是怎样的呢?它和复数代数形式的乘法法则有无相同之处呢?这样导入新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上,同时也引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培养了学生前后知识的比较和鉴别能力。不仅学习了新知识,也巩固了旧知识。

五、摆“迷惑阵”导入

笔者在教学“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时,是这样设计的:

1、回答sin45°=,cos30°=。

2、判断是否正确:

(1)cos75°=cos(45°+30°)=cos45°+cos30°

(2)cos75°=cos(45°+30°)=sins45°+cos30°

(3)cos15°=cos(45°-30°)=sin45°-cos30°

提出了以上问题后,很多同学都踊跃回答,这时教师可暂不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推证公式,无形之中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气氛很热烈,思维也很活跃。这种摆“迷惑阵”的方法首先给学生一种悬念,在他们迫切求知时,再引导他们拨开迷雾见真情,在学生知道正确答案以后,感到了胜利的喜悦。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对于不同的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课堂导入,但是,教师无论如何都要本着一个原则,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导入的策略 篇12

一、引入生活实例导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越来越重视将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初中数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解决生活问题的一门基础知识,因而授课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与实践相联系,并最终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因而,课堂教学导入运用生活实例进行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在长期的类似导入的影响下,提高自身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某授课教师在讲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时,首先问学生:“假如有一块如图1所示的三角形玻璃被打碎了,若要想再去买一块儿,用不用把两块儿碎开的玻璃都带去?”

学生1:当然需要都带去,不然怎么知道大小是多少?

学生2:可以只带一块儿,因为是全等形状的三角形.

从而授课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定理, 也使得孩子摆脱了黑板上单调的图形, 增加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并且提高了理解能力.

二、开门见山导入

在课堂内容相对较容易被学生了解.且根据授课教师以往的经验,学生能够直接接受的数学课堂内容时,授课教师可以采用这种开门见山式的直接导入.虽然这是一种很简单很常见的导入方法,也很有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运用这种导入方法,教师简洁明了的语言更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直接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节很简单的知识,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确了本节课自己所要讲的重点难点内容.虽然激励作用不强,但是却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

三、设计问题情境导入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思考,正是因为思考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才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虽然是基础知识的传授,但是可以对学生就课堂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这种设计问题情境导入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苏科版“可能性”这节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在课前就对学生进行提问:“谁知道明天会不会下雨?投掷一元硬币,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大吗?”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在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的时候,引入课堂教学新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运用故事进行导入

初中数学虽然有着枯燥无味的定理、概念、公式、图形,但是每一个定理后都是数学家们奋斗的最终结果.运用生动有趣的名人故事进行导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习数学家们坚持不懈的精神.例如,某教师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组”讲授时,引入了“鸡兔同笼”问题.在同一个笼子里关着兔子和鸡数只,其中有35个头,94只脚,笼子里有多少只兔子和鸡?这是《孙子算经》中记载的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的数学题目,学生通过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加深学生学习能力,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五、运用实际场景导入

虽然授课教师会在课前提前想好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但是还要看是否符合教学环境,因为教师设想的教学环境与实际的教学环境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因而就要求授课教师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可根据现场实际及时调整自己的导入策略.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导入是极其重要的,且方法很多,本人虽然探讨了几种方法,但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在提前仔细备课的同时,思考、探究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强.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0 (5) .

[2]徐文娟.如何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J].科技资讯, 2010 (7) .

上一篇:辩证统一思想下一篇: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