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探究

2024-07-04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共12篇)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 篇1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手段,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基于此,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一切 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教学措施.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往往比单纯的让学生解决问题更有效.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

一、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

提问的方法是课堂提问中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1.顺序法.这种提问方法是根据教材的知识编排顺序,按知识结构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提问使学生掌握教材知识.例如,在教学“小于1的数的科学计数法”时,先提问:(1)大于1的数用科 学计数法 怎么表示?(2)10-2等于多少?再问:0.00022用科学计数法怎么表示呢?

2.铺垫法.教师在开始上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以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题目让学生完成,或者先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例如,在解有关路程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回答有关的等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再来解答.

3.对比法.这种方法是将相关的或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对比而进行的提问.它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时就可运用对比法.

4.评论法.让学生对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再 对答题和 评论的学 生进行综 合的评价,看看谁的回答更精确.

二、课堂提问要素

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围绕教学的重 难点而展 开的,在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典型性.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偏离 课堂教学中心.要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2.启发性.课堂提问的灵魂是启 发性.在课堂上 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失败的提问.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多角度、多途径.课堂提问要能 直观地引 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旧知识,也锻炼学生思维的 发散性和 灵活性,使学生具 有发现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1.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前,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被问题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个个由浅入深、耐人寻味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回忆小学所学的知识,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思考后争先恐后地回答:“我是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得到180°的”“我是通过折叠的方法得出的.”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你们的想法都是正确的,都很能干.可是我们已经学习了几何图形的证明,能不能用证明的方法推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图,积极主动地钻研、探索新知识.最后,学生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性质.课后,学生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说:“老师,几何证明原来并 不难”“老师,我不再害 怕几何证明了.”学生从原来的畏难,到产生了征服几何证明的欲望.

2.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教师的提问,要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关键,创造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2)抓住知识点的梯度提问.对于一些深度和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一时间没办法理解,领悟不了的,教师就要想办法把这些问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把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指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合作,共同探讨问题.;(3)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聚合点是知识网络上的交点.围绕聚合点提问,更能突出重难点,使学生理清思路,系统掌握知识.

3.提问要面向全班,因人而异.提问是一种艺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堂提问,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 既是一门 科学,又是一门 教学艺术.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恰当的提问方式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展现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真正使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并逐渐在教学中实现提问的最高境界,从“问学生”到“学生问”.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 篇2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表现在:教学老师拥有合理的教学理念,在平时备课时,能指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课堂上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及时获得学生课堂反馈,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促进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提高,收获到良好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在学生的漫长学习生涯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学习其他课程和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是初中学生逻辑思维开发的启蒙阶段。初中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对学生今后发展和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好课程知识与技能之外,也要发展初中生的情感价值、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课堂需要解决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2.1数学老师对有课堂效性的影响

2.1.1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意识: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归根究底是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不意味着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讲课效率,减少老师占用教学课堂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使其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1.2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限定着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规定教学目标以后,师生就会努力去实现目标,合理安排时间,有选择的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实现教学目标上,而且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个方面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1.3数学课堂教学反馈:数学课堂教学反馈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使数学老师及时获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老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任务,弥补实际教学与预订目标之间的差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而且,老师采取措施让学生随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学习进步,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学习退步或停滞不前,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即使调整数学学习方法,主动花费时间学习数学,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

2.2学生对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影响

2.2.1初中生的智力因素:智力是由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五个部分组成,其中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初中教学学习过程是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的过程,学生凭借其观察力可以观察数字、字母在数学的联系,观察到数学关系式的特殊意义,提提到数学中的几何对称美等,提高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初中生的思维力正由形象性思维向逻辑性思维转变,需要老师引导,但是每次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2.2.2初中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之一,学生最开始学习是由于好奇和家长们的要求,他们被动的学习,随着年龄增长,学生逐渐有自己的学习动力,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学习目标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越高,数学和其他科目的成绩就能显著提高;学习兴趣又是另一重要方面,好的兴趣能促进人向正确方向发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数学学习,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3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3.1初中数学教师方面采取的策略:中学老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注意提高教学效率,初中数学开始在上课之前,要对课程有整体的把握,掌握数学中的重难点,使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有侧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老师讲课内容精炼,注意讲课的层次性,老师及时获得学生学习反馈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初中学生方面采取的策略:初中生的智力提升至关重要,加强学生智力训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数学题目中内涵,抓住重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美。训练学生的广阔思维力,数学被认为是人们思维的体操,人的思维对人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两者结合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平时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力,不同时段的学生动机不同,并且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除了上述措施意外,还有其他的改善措施,例如有效呈现教学内容,营造有效的教学心理环境等,这些措施还需要不断的改善,以达到提升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4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颁布法令,使得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老师的教学方案也做适当的调整,把课堂上时间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使学生能主动学习,提高其自学能力,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能得到不断提高。这些也需要学者们的大力研究和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张秀梅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五中学校

初中数学课堂的探究式数学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数学;探究式数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可表述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其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目标领域)。而“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正事我们要大力推广与课堂教学的一种全面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主探究”式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知识建构

当代数学认知思维理论揭示,生活经验是数学活动的四大要素(还有数学思维、自我方式和再创造)之一,同样表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展开积极的思维过程,是当代中学数学教学变革的必然趋势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教材的设计,两者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这种概括的数学符号语言的表达都尽可能的让学生亲自参加进来,领会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广泛的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指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提倡合作交流式的学习

一个人的思考毕竟是有其局限性,集体的智慧总是很大的,因此,教师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一个问题,当大多数人去思考时,常常因个人思考角度的不同,得出的解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可能很常规,有的可能是很巧妙,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讨论、提问是方式,让同学集体的研究一个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我本人也得到了教学相当的良好效果。如教学圆的定义可进行如下的分组实验;设计取一根绳子,把他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画板上,另一端缚一支铅笔,然后拉紧绳子并使它绕固定的一端旋转一周,那么铅笔就会在画板上画出一个圆,通过实验,学生明白了数学中的圆指的是一条封闭曲线,而不是生活中的一个圆面,从而加深了对圆的定义的理解,再如教学立方体的展开图可这样进行实验设计:发给每个同学一个正方体纸盒(大小相同),沿着正方体不同的棱展开,展开成平面展开图,通过学生的不同作品,发现同一个正方体可以展开成的平面图形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历实践,相互合作配合,数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再创造,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彻底改变了“只讲授结果”的传统数学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大开眼界,感受了数学的丰富多彩,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的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

三、加强变式教学

在教学领域,教育心里学的“变式”的解释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即不断改变正例呈现的方式,就是说,变式首先是一种变化,它发生在同一概念之中,相对于正例概念而言其变化局限在呈现方式上,是概念外在形式的变化:其目的是帮助排除概念无关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探究”是教学过程、模式和方法。“探”,即探索,以观察为主要方式,“究”,即研究。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特征。“变式探究”就是老师对数学概念、例题等不断改变呈现的方式,以引起学生观察、分析、研究的过程。

四、充分利用教学反思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利用教材、了解学生、掌握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反思,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

教师在教学中是不能把他们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教学知识、教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教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的尽可能多的把学生脑子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过来。

总之,探究式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了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经有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全面培养的学生独立自主的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作为新时代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有趣味性,还要有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全面开发他们的智能潜力,时期形成健全的数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法探究 篇4

一、开门见山法

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 即开门见山。上课一开始, 我就直接揭示课题, 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 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心中有数, 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如, 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第一课时) 时, 教师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 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ax2=b的方程, 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 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采用开门见山法。

二、温故知新法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 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 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 从而理解掌握知识, 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 难又不十分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 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从“旧的”过渡到“新的”, 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 既巩固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作铺垫。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 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 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 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 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 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我问:“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均跃跃欲试, 成功地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 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教师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 导入课题, 不仅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 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 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 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 心想:怎么不见由正五边形, 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地板拼成的样板呢?他突发奇想, 要是开发研制正五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的地板砖, 这些形状的地板砖市面上都没见过, 投入市场后肯定会成为抢手货。小明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设计科的人员, 结果引来哄堂大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完本节课, 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像这样的引入, 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 由学生自己去计算, 思考, 很自然、亲切,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 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 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 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概念、正负数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等。

四、故事导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 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不急于提示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来提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 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 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我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 丰富联想, 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课”时, 我先讲了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 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 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名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 难分高低, 一时无法定下来, 杨损就出了一道数学题目, 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 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 他们说, 若每人分6匹, 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 就会差8匹, 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 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都跃跃欲试。我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发现很复杂。然后我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在两相比较下, 使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 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 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动手操作法

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 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 发展思维, 开发智力, 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操作导入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气氛热烈轻松,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了最佳状态。如, 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 我先布置学生去制作简单的几何体, 如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 正方体等。上课伊始, 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 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具体地了解了这些简单几何体, 对它们有感官上的认知, 我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就很顺利, 学生也能很快地接受新课的知识。由此可见, 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 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 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 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 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 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六、类比联想法

类比就是当两个对象都有某些相同或类似属性, 而且已经了解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时, 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思维形式。所谓联想, 就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 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教师可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七、悬念激趣法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 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 即“疑中生奇”, 从而达到“疑中生趣”, 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激发学习兴趣,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 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 在讲圆的概念时, 我一开头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 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 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学生一下子被逗乐了, 纷纷回答:“不能, 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我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 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 行吗?”学生始觉茫然, 继而大笑起来:“不行!这样一来, 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我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学生一时议论开来, 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这种悬念的设置,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 从而及时打开思维闸门。当然, 教师设置悬念要注意适度, 不“悬”学生不思即解, 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太“悬”学生望而生畏, 百思而不得其解, 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究论文 篇5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在这一目标中得到发展,对解决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问题。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为此必须充分钻研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做到精心设计问点。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思索和主动探究,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接近了圆的本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2.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了疑难点,也就架通了旧知到新知的桥梁。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消元是教学的难点,为此老师设计了问题串(1)怎样解一元一次方程;(2)你能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吗?”从而使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发现突破了难点。

3.抓住知识的迁移性提问

许多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类似之处,其间有密切联系。教师可在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过度到对新知识的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迁移到新内容中去。例如:在讲“分式的通分”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如何进行分数的通分?分数通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数通分的关键是什么?然后进行迁移性提问:什么是分式的通分?分式通分的依据是什么?分式通分的关键是什么?这样提问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帮助学生很快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牢固掌握知识。

二、课堂提问要掌握好提问的技能

1.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思维。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首先就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为什么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为什么成年女士喜欢穿高跟鞋?”连续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这种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凸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同时,这种形式的提问,还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2.选择恰当的提问语气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时间、内容、语气、方式等方面要因人而定。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生怕回答不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心理较为紧张,刚好教师点到他的名字,在慌乱中,甚至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会结结巴巴、逻辑混乱。这时,教师可采用“慢慢来仔细想一想”,“再完整地讲一遍”来稳定学生的情绪,语气要平缓、亲切、切不可连珠炮似地发问,必要时给予点拨。

3.必要的候答

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呈现出许多显著的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的更自信,学生的成就感也会明显增强。真正有效的提问,必须有适度的候答,专注的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4.及时反馈评价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倍增、发挥良好;反之教师的不耐烦、过分严肃、苛求与心不在焉,只会使学生忐忑不安、答非所问、心情沮丧。因此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价

三、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兼顾每一位同学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学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学困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数学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表演得精彩,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作者:李岩菊 单位:山西省闻喜县河底中心校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措施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合作意识,课堂合作流于形式

传统数学教学注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合作意义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其中重要一点为学生没有从合作学习中获得有益的经验,或者说没有“尝到甜头”。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时,很多学生只陈述自己的观点,没有与其他同学进行深入探究,课堂合作学习也就流于形式。

2.没有划分个性化小组,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初中学生本身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性,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个性化较强,较易产生叛逆心理。教师没有进行针对性的课堂小组划分,只是按照学生所在区域进行小组的划分。很多学生与周围的同学早已很熟悉,合作学习时缺乏新鲜感,课堂合作的效率不高。另外,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的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合作小组长期固定,没有轮换,造成学生合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3.任务布置简单或任务目标不明确,学生无法掌握科学的合作方法

教师对合作任务的选择不合理,未能对学生的合作方法进行科学引导,很多学生进行独自摸索,不得其法后,学习积极性往往也遭到了打击,对课堂合作学习也仅仅是走过场了。很多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课堂缺乏有效控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聊天、吵闹,扰乱了课堂秩序。

二、如何加强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积极营造合作性学习的课堂氛围

为了更有效地协同合作,布置教室需要考虑很多方面,要让学生们坐得足够靠近,这样才能方便他们交换信息和小声地讨论问题,从而方便合作,又不会影响到其他小组。我们有的老师为了省事,往往是让学生以一排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的安排,一排前后两头的同学之间很难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率。也有些老师会让前后学生以四人为单位进行小组活动,当小组活动变为全班互动时,他们就得安静地转过椅子,突然转过180度可能会让他们不舒服,他们也可能对转来转去感到厌烦,这就有可能注意不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在说些什么或展示什么。为了避免以上问题,最好就是让学生面对教师的侧面坐,四个组员两两相对地坐着。为什么是四人小组呢,因为小组规模越大,某个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

2.划定小组,根据合作效果进行定期调整

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需充分考察学生的个性,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小组的划分要充分利用小组成员的各自优势,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提升合作效率。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对小组划分的情绪变化,避免将存在矛盾的学生划分到同一小组,从而激化矛盾。另外,教师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时间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可以建立评测机制,在划分前与划分后进行考试的测评,对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逐渐划分出最佳的小组,充分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3.把握合适合作时间,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时间进行充分把握。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尽量充足。其中的重要原因不仅仅在于此章内容较难,学生独立学习难以掌握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勾股定理》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进行合作学习能够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对课堂进度以及课堂秩序进行科学控制,合理发挥教师的控制能力。

4.加强引导式探究学习

教学任务的布置是课堂合作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将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结合。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掌握教学内容。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任务设置时,可以将合作任务与实际问题进行紧密结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题材,进行相关应用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进行多种方法上的引导,引导学生创新合作方式,积极寻求适合自己小组的合作方式。同时,纠正合作方式的偏差,找出个性化的小组合作方式。

5.组织合作小组进行成果展示

小组活动之后,组员们常常急于把工作结果向老师或班级汇报以获得求证,老师也想知道学生们做得如何,当一个小组站在讲台上,向整个班级作小组的合作学习报告时,其他的小组在做什么呢?情况往往是这样的:还没有作报告的小组正在积极准备报告,不会认真听;作过报告的小组很放松,也不会认真听。谁能责备他们,谁愿意听同一题目的这么多报告呢?所以,我们并不一定要让每一个小组都上台报告,可以让小组间相互交流合作性学习成果。但这样做有些学生常常会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增强学生责任心的方法,比如在每一个小组选一个同学作为小组首席发言人(每次采取轮换制),走向其他组进行汇报,听取报告的小组成员用轮流演讲的方法,提出建议和意见,然后把综合、修改过的报告收集起来,老师再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探究 篇7

一、教学理论视阈下课堂导入

在当今教学理论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它们对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向具有指路明灯的作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这之中,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在这里,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它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机制问题,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它与行为主义和客观主义对立,被人们称之为当今“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启示就是:在数学课堂导入中,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就是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实世界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取同化总与特定的情境相关。充分利用学习资料,自主性的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建构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本的导入方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丰满人性的形成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受到尊重;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人本主义学习观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即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学习者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二是全面性,即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个性等方面;三是渗透性,即学习不单是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情感等方面发生作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就要求数学课堂导入要以学生为本,人本学派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学导入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并从中发现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加涅认为,学习应当被看成内在的认知过程和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加涅说:“学习就是这样的认知过程,它把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转化成了为获得某项新技能所必需的内部信息过程。”按照加涅的观点,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和增强学生内部的学习过程:“教学是学生以外的一套用来增强学习的内部过程的事项”。从而教学的每一事项(包括教学导入)就都应以形成学生的内部条件作为直接的依据。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教学的起点应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由旧引新式导入是以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学生已有知识的复习为基础,将问题发展深化,从而引入新的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例如,在圆的特征的教学中,教师:车轮为什么作成圆的?(学生:能滚动);教师:(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看出大家说的是对的,不作成这里画出的形状,就是因为它们不能滚动。那么,为什么不作成这种可以滚动的形状呢?(画“椭圆形”);学生:(感到问题的幽默、活跃)滚起来不平稳。教师:为什么不平稳呢?学生:(似懂非懂,似是而非)……这就引发了具有生机的“愤悱”状态,同学们都知道问题所在,但找不到恰当语言表达。

二、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原则构建

数学新课导入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既受时间、地点、教学对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教学双方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和审美趋向等主观因素的制约,是涉及全方位多角度的创造性活动,但在新课导入的设计和实施上必须深入探索。本文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焦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在新课导入的环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非常关键。例如“韦达定理”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讲这样的故事:在法兰西与西班牙的战争中,西班牙人依仗着密码,在法国境内秘密地发送情报。在国家和民族的危急关头,一位科学家借助数学知识破译了密码,这位科学家是著名的数学家韦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韦达在数学史上的杰出贡献之一“韦达定理”。这样,学生就能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所以,无论何种数学导入方式,其主要关注的焦点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是我们孔子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原则,在我们当前数学课堂导入当中也是非常适用的。在新课导入环节,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加以充分注意,让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需要让他们听懂教师的意图和要求,能按要求加以实施,可以让他们回答较易的问题以检验其思维是否与课堂进程同步,同时也是在激发其继续跟进教师的课堂导入的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要鼓励并给予他们机会自由表达思想,或回答较难的提问。对性格外向富于表现力的学生可以提供机会让他们做一些现场表演或形体示范,这既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时对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是不无裨益的。

3、导入时间分布合理

每节新课可以分配给导入部分的时间是有限的,以45分钟一课时为例,导入部分只能控制在几分钟之内,否则整堂课会是头重脚轻,主题不突出,长久以往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师引入话题之后,希望学生的每一次发挥在自己预计之中,但客观情况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气氛过冷或过热。在气氛缺乏的时候要能积极引导,在讨论的展开偏题太远的时候也要做到适时带回,收放有度方能把握时间于自己掌控之中。

4、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

数学新课导入的设计作为新课堂的开端环节只有充分秉承“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原则和方法,以一定数量的任务链作为推动,引导学生执行教师事先规划设想好的目标,并适时做出评价,才能够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和功效发挥至最大化。让学生在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型课堂导入环节过程中也能实现认识相关教学内容,不断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归纳知识,发现规律和感受成功。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力、创造力和运用教学内容的能力。

三、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要针对不同题材的语言材料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有时开门见山,切中要害;有时顺藤摸瓜,演绎推理;有时设置情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初中课堂导入有效的方法很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每个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讲课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对象,随机应变设计不同的导入策略。本文认为以下课堂导入策略在教学效果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1、温故知新导入策略

任何一门学科体系的确立,都必然遵循其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即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一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加涅、奥苏贝尔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己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一种新的认知结构,达到一个新的认知水平(转引自莫雷,2002)”。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温故知新导入法就是教师利用新旧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通过复习或回顾已掌握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有针对性地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巧妙地设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传授新知识的契机。如“有理数减法”的教学,笔者先要求学生复述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完成填空:

本题中,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在这里就是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从而引出有理数的减法。

2、情境导入策略

情景是语言发挥其交际功能的场合,它是揭示语言表达意义的基本因素之一。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在呈现新教材之前,创设与之相一致的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语言材料传递的信息,深刻领悟语言材料的交际功能(罗晓杰,2002:17)。在设置情景、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知识时,用鸡兔同笼问题创设情景,(鸡兔同笼共有头36只,有腿100条,求笼中鸡兔各多少?)学生虽然进人初中一段时间了,但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还停留在小学的思维层次上,在短时间内只有少数学生会用小学所学的知识,通过列算式求出答案。这时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解题方案:利用电脑演示让兔子把2只前腿都举起来,再问学生:“如果笼中所有的兔子都这样把前腿举在空中,那么站在地上的腿一共有多少?地上少了多少条腿?……”通过引导和分析,学生一般能较快求出兔子的只数。学生对这样的解答会产生兴趣,会在课堂上跃跃欲试,议论纷纷。

3、游戏导入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导入过程中,我将以往在导入新课活动中个人代办的方式,变为现在的以游戏内容为主的比赛方式进行,让学生直接兴奋起来,让引言不再枯燥无味。游戏是青少年嬉戏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好强也是他们的本性,在数学课中以游戏为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初中阶段“概率”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在课堂导人时,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然后对失败者提出问题:“你输的服气吗?”学生回答:“服气!”接着问:“你想赢回来吗?怎样才能赢回来?”学生会高兴的回答:“继续游戏,我就有机会赢回来了!”,“你怎么知道有机会赢回来?”这样就很自然的把游戏中学生的情绪迁移到探究事件发生的概率上来。讨论“概率”这个导入从学生非常熟悉和习惯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出发,通过亲身经历、体会概率产生的过程和计算方法,从具体的生活知识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探究导入策略

问题是探究的方向和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所提问题产生迫切追求结论的愿望,喜欢这门学科。例如:在进行运用轴对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开始时,利用多媒体放映一段古代将军驰骋疆场的短片,在短片中插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从军行》里的诗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再将短片中的场景虚化为这样的情景:将军观望烽火后从山脚的A处出发,驰向草原上的交河边(直线a)的C处饮马,再回到军营B处,请帮助将军设计最短的路线。这样的导人为教学的展开做好了充分的导引,使课堂氛围活跃。

“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同时又是一门消除遗憾的超越艺术。”导入艺术是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教学艺术的综合展示。它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能。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采取哪种方法导入新课都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结合上课时的各种突发事件,灵活运用各种导入方法。恰当的、精彩的导入,就像一幅导游图,能帮助学生耗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得到最佳的效果(何朝柱,2002)。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安定课堂的秩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上课时不能为导入而导入,而应把它看作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活动,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参考文献

[1]胡淑珍等:《教学技能》.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探究初中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 篇8

一、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 结合教材及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按新课标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 将学生分为A, B, 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即能掌握教材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习题及复习参考题, 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 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 即能掌握教材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 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 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教材内容, 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在编排座位时, 为了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辅导、交流、提高, 我特意把四个人 (1个A层、2个B层、1个C层) 分为一个学习小组, 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但是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 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 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激励学生上进, 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 A, 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层

俗话说,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因此我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到网上查阅资料, 借鉴名师的教学经验,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 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灵活运用基本方法, 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 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 梯度缓一点, 能掌握主要的知识, 学习基本的方法, 培养基本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 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 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使课堂充满生机, 我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 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 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 这样, 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 便于激活课堂.如初二代数例题, “分解多项式16 (a-b) 2-9 (a+b) 2”对于C层的学生而言, 显然难度较大, 不易理解、掌握, 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 (1) x2-9y2; (2) 16x2-9y2; (3) 16 (a-b) 2-9 (a+b) 2, 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 第一、二题要求C层的学生掌握, 第三题要求A, B层的学生掌握, 同时鼓励C层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 C层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 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 对C层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 难度不宜太大;对A, B层的学生, 尤其是A层的学生, 由于基础较好, 接受能力强, 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 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内容时, 设计三个提问: (1) 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 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 (2) 说出命题的逆命题; (3) 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问题是针对C层学生设计的, 而第二、三个问题是对A, B层学生而设计的, 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 通过大胆的猜想和类比, 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及作业分层

设计系统的数学课堂练习, 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 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题型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x2+4x+4; (2) 25a2+10ab+b2; (3) (x+y) 2+10 (x+y) +25; (4) (a+b) 4-18 (a+b) 2+81.学生训练时, 要求C层完成 (1) 、 (2) 两题;B层完成 (1) 、 (2) 、 (3) 题;A层全做.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解题情况适时点拨, 如第 (4) 题难度较大, 可允许学生集体讨论完成.

作业不仅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堂课教学效果, 而且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 我在设计作业的时候,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在作业批改上, 对C层学生我尽可能面改, 发现问题及时订正;对A, B层学生的作业我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办法.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方式探究 篇9

一、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一)老教师课堂管理方式单一。在当今的农村教师队伍中,有一大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缺乏学习、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好等原因,在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课堂上强调对学生的控制,把数学课堂管理误认为是纪律的掌控。这种方式不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理念之上,课堂上没有讨论、交流,气氛紧张。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兴趣低、厌学等情绪,不利于数学学习,也不利于课堂管理。例如,我校有位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时刻坐好,一有小动作就会被老师在课堂上当众批评,学生当着老师面不敢反抗,但背后却对该老师很不满甚至厌恶;也有些教师课堂上始终自己在讲,而没有关注学生在干什么是否在认真听讲和思考,整节课一直平平淡淡的讲下去,学生觉得枯燥,教师也觉得无趣,这样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二)新教师对“以学生为主”教学理念的误解。新课程标准中

强调,自主学习是最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然而,在新教师队伍中,由于经验不足,误解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管理中过分自由,教师没有起到引导和指挥作用。例如,某新教师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第2节第一课时《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二次函数图象,要求学生学会画y=x²与y=-x²的图象,并总结归纳二次函数中y=ax²型的图象形状及性质,该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画y=x²的图象,未加任何引导。学生在自主画图过程中,或大声讨论或嚷着不会画、无从下手,教师只是笑着提示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这样教师既无具体的引导也没有提示学生讨论要小声些,课堂场面混乱。过了几分钟,当教师要求学生停下时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画好,有的学生要么还在自己画图,要么还在小声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本应该在学生思考了一阵提出疑问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加以引导,例如提问: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点该如何选取?该用什么样的线连接所描的点等。

(三)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多媒体技术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方位去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但在新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堂管理和教学任目标,没能很好地把握数学课堂的教学。在上面教《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停下后,将事先做好的课件上的y=x²的图象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并接着马上分析该函数图象的形状和性质,再接着要学生画y=-x²的图象,学生还是不会画。为什么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过重的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应该亲手示范画图过程,并且边画图边讲解各步骤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画抛物线具体的操作过程。

二、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闭塞的教学环境使教师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农村学校中的教师较少有提升机会,例如培训、交流、去名校听课等,更多的是闭门造车、千篇一律地、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同一年级的教学,接触不到新理念和新思想,这就导致教师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这一两年来虽然有了到省里或网上培训,但机会很少,只有个别老师能去省里学习,且学习时间很短;网络培训就更没成效,农村学校的教师大部分因一边上课一边培训,时间过于匆忙,有的老教师甚至不参加,大部分老师都只是应付了事,得不到真正的提升。

(二)新教师在教学中没能结合教学实际。新教师由于经验尚浅,对新理论的理解也个人不一,因此有的新教师在教学中没能很好的结合教学实际,没能发挥新理论的作用;或由于自身对新理论的误解,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达不到效果。例如,新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上,往往没有结合实际地去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分析。农村初中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其独立学习的能力较差,自觉性也不高。这时,过多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过多地让学生自己讨论,往往会引发很多课堂纪律问题,加大课堂管理的难度。例如,经常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新老师身上经常出现。

(三)教师和学生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很少。农村学校地处偏远,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一般一个学校仅有一两个多媒体教室,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多媒体教室,即使有一两个多媒体教室,也很少教师使用,因为大部分教师不会做课件,或因做课件需耗费大量的时间而放弃多媒体教学,特别是数学,由于制作数学课件中有时需要画几何图形,有时需输入特殊符号等操作,这些操作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软件,而多数教师不会操作或操作不熟练,故多数情况下只好放弃多媒体教学。

三、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

(一)教师应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活到老,学到老,面对新的信息技术和新一代学生,教师要时刻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后要不断学习学生的心理健康、心身发展知识,力求全方位了解学生。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互动会很少,学生的主动性弱,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效率低,课堂管理难。所以,为了能创建更加有效的数学课堂、更好的管理课堂,教师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的教学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这时要求教师在出现了问题时要及时解决,并且对课堂管理技术进行总结。

(二)加强新教师与有经验的优秀老师之间的交流。交流是最好最快的学习方式,为了能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课堂管理能力,新老教师要互相交流,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也要互相交流。在交流中,要做到互相尊重,秉着互相学习的心态去学习课堂管理能力。例如,老教师往往教法单一,管理太严,但新教师可以从老教师那学到如何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如何把握课堂;新教师往往活泼又有朝气,方法新颖多样,老教师可以从新教师那学到如何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谐等。新、老教师各有优势,新教师应多与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交流,取长补短。新教师具有亲和力但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若一个教师能兼具这两者,学生定会喜欢他尊重他,并乐于接受他的教导,学生信其师,则不愁没有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三)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中,我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课堂上,我会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刺激学生的各种感知觉,让本身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趣味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减少课堂上管理问题的出现。对于这点,我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从个人的衣着打扮到谈吐举止,我都希望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化学生。

课堂管理的好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推动初中生各个方面的提高,促进其全面发展。尽管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还是可以从教师自己入手,找出不足,分析原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引导,耐心教育;最后找到最好的课堂管理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有气氛的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映姜,等.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教学法探究 篇10

分层教学法, 就是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或代数、几何的解题能力等方面, 进行全面而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均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不能把一个学生简单地归于哪一类型, 从某项能力方面说, 把学生分为好、中、差这三个层次比较合适, 这三个层次与新课程目标提出的“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应该是吻合的。要注意的是, 给学生划分层次, 不是给学生公开的排名。学生的层次只是对学生的数学学力与学习成绩的大致定位, 只能是教师个人心中有数, 以避免在学生中形成等级差异的负面效应。在正确分析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计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具体的要求。如对优等层次的学生, 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 使这部分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发展其个性特长;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就要有点难度, 要求其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灵活运用基本方法, 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低等层次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 结合其已有的数学基础设计问题, 问题的设计应简单一些, 梯度缓一点, 能掌握主要的知识, 学习基本的方法, 培养基本能力。例如, “黄金分割”时教学目标可分别设定为:共同目标:理解黄金比, 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层次目标:优等层次的学生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中等层次的学生能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 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复杂点的问题;低等层次的学生能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 记住判黄金比, 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修改所学内容的坡度, 为使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应进行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鼓励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应将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对应层次的学生回答。如七年级在学习分解因式的例题:分解因式16 (ab) 2-9 (a+b) 2, 对于中、低等层次的学生而言, 难度较大, 很难理解、掌握, 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因式 (1) x 2-9y 2; (2) 16 x 2-9y2; (3) 16 (a-b) 2-9 (a+b) 2;这样, 难度层次分明, 第一二题要求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掌握, 第三题要求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掌握, 同时鼓励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也应该分层次, 对于中低层次的学生应是一些教材的基础知识, 难度不宜大, 继之逐步加深, 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精神, 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优等层次的学生, 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 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再如讲授“等腰三角形”一节时, 设计三个提问: (1) 判定命题“如果三角开的两条边相等, 那么它们所对应的两个角相等”的真假; (2) 说出命题的逆命题; (3) 判定逆命题的真假。第一个命题是对低等层次的学生设计的, 第二三个问题是对中等、优等层次的学生设计的, 目的是要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 通过大胆猜想和类比, 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形式,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设计练习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多层次的练习, 强化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 及时反馈、矫正教学信息, 对各层次学习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 从而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教师备课时, 要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 分层次设计习题。编选练习要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 把习题专项与综合技巧分三个层次, 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比如完全平方公式的练习: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x 2+6x+9; (2) 16a2+8ab+b2; (3) (x+2y) 2+10 (x+2y) +25; (4) (2a+b) 4-18 (2a+b) 2+81。学生在课堂练习时, 老师不必明确指出哪些学生做哪题,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进到下一题。上例中第一题都能顺利完成, 较低层次的学生选做 (2) 题时, 老师及时点拨便可顺利完成, 而对于第 (4) 题允许部分学生讨论完成。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也要分为多个层次, 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提升题和选做题等类型,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其中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 提升题则要大部分学生完成, 选做题作为能力较高的学生完成, 也可以让他们共同讨论完成。这样, 便能在学生中形成竞争,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从学生的作业完成程度能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能了解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还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 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 摘到苹果”, 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过了“勾股定理”这节后, 分层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1) 记住勾股定理, 并对照图形能默写出来。 (2) 计算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 (3) 矩形的周长为44, 长为17, 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4) 如右上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O为坐标原点, M (-2, 0) , N (0, 3) , 求△MON斜边上的高。

要求:优等层次同学完成全部题;中等层次同学要完成 (1) (2) (3) 题;低等层次同学只要完成 (1) (2) 两题。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同样也不能采用同一个标准, 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各方面也是不均衡的。为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教师应通过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帮助激励学生, 以达到目的。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对低等层次的学生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对数学的自信心;对中等层次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 既提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层次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

由此看来,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符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 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它能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且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以上所说, 只是对这种教学法的初步探索, 仍需进一步完善。

摘要:教师不容易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 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教师在学习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分层教学法则是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此方法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 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文章试以初中课堂教学为例, 初探这种教学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孙建军.解读数学新课程标准[J].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 2009, (7) .

初中数学课堂“说题”活动的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说课 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已深入人心,学生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但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徒有形式、浮于表现的“自主”,表面合作、实则灌输的假合作仍充斥课堂。教师唯恐学生表达不清、意思不全,很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教师能引导学生解题,但较少去分析错误的原因,对错误缺少反思和解题策略的归纳。

数学是学科极具抽象性,因而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经思考往往仍无法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事无巨细地讲解,让学生了解题目蕴含的思想方法,但往往无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说题是学生在遇到值得探究的问题时,能运用数学、生活语言,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包括方案的拟题、存在的困惑、变式、思想方法等内容,在“说”中激发兴趣,培养思维,感受到数学之美。

一、说题目理解

题目理解包括说已知,挖掘隐含的条件,已知条件有何用处,由已知条件衍生可得的信息;说结论,分析结论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存在关系。通过“说”理解,避免“天马行空”的想象,将思维的范围大大缩小。

例1:已知 +(a+b+5)2=0,求4a2b-[3a2b-(3ab-a2b)-3a2]-ab的值。

师:通过读题、审题,本题属于哪种类型的题目?看到它,你是否想到曾经接触到的哪些相类似的题目?

生:本题是通过两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化简求代数式值的问题,与它相似的题型就是通过两个含有平方、绝对值的非负数和为0,求出未知数的值,代入代简求值。

师:你能说出本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生:本题的已知条件是 +(a +b+5)2=0

师:这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通过消元、降次能否求出a、b的值?

生:不能,但这是两个非负数和为零的问题,与我们以前接触到的x2+y2=0,|x|+|y|=0,x2+|y|=0等极为相似,隐含着“两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它们同时为0”的条件,可以通过a+2=0,a+b+5=0求出a=-2,b=-3。

二、说拟定方案

学生在观察、猜想、类比、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寻找已知与问题的连接点,能把握解题的方向,形成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自己的认知结构、思想方法拟定解题方案。

例2:已知a,b,c是△ABC三条边的长,试判断方程cx2+2(a+b)x+c=0的根的情况。

师:“a,b,c是△ABC三条边的长”有何用处?

生1: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2:后面的式子中出现“a+b”,因而根据“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到a+b>c。

师:如何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判断根的情况?

生:先从根的判别式入手吧,△=[2(a+b)]2-4c2,然后再因式分解为4(a+b+c)(a+b-c),再根据a+b+c >0,a+b-c>0判断△<0,所以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学生也可以说出自己解题中的困惑,如此题中有学生提及“条件够不够”、“需要考虑c为零的情况”,“a+b+c>0如何交待”等问题,教师要合理引导,避免学生在思考时多走弯路。

三、说反思解法

反思使人进步,反思促人成长,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的领悟、思想的体会离不开不断的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方法技能、错误所在,能在思维的摩擦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进一步促进解题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反思,让他们在变式中发散思维,提高一题多解的能力。

例3:如图,AD∥BC,∠A=∠C,AB与DC平行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反思,发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有证∠A=∠ABF=∠C,再证AB∥DC的;也有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教师适时引导,如果将这图形变换,进行适当的变式,会产生怎样的题目?

有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将原图进行了简化,对原图变式题目如图:

题目条件不变,结论不变,但针对上图,请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加以证明。

四、说方法体验

许多问题都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说题”可以将解题与思想方法融合在一起,对以后的解题起到指导作用。教师要精心选取典型题,让学生能快速找到解题模型,说出自己是运用何种思想方法解题的?是如何产生顿悟的?是如何对条件进行转化的?是对问题进行如何转化的?

在说题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穿插数学史、数学故事等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中真诚交流、分享经验、沟通情感,享受成功带来的愉悦。

总之,“说题”中说的不只是题,而是方法的展示、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调整,以优化解法、丰富思想,让自己的思考过程更为科学严谨。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 篇12

一、创设情境, 激发冲突

探究情境的设计要想有效, 就必须基于学生的认识冲突, 这种冲突主要表现为学生想去探究而不知如何探究, 需要我们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梯子”可上, 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或在接近目标的快感中遇到障碍时, 教师适时地扶一把.才能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启发思考未知, 为学生自主探究打基础.

如“高斯算法”在初中数学中多处出现, 同学们看了以后也想有新发现, 这时教师可设定探究情境:数列2, 4, 6, 8, 10, …第n项 (n为正整数) 是______, 其和是______;

学生取得第一次成功, 有没有新的算法, 出现二次冲突?学生再探究发现:S=2+4+6+8+…+ (2n-2) +2n

S=2n+ (2n-2) +…+8+6+4+2

则:2S= (2+2n) + (4+2n-2) +…+ (2n+2) = (2+2n) ·n

创设情境解决冲突, 要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 让学生饱含热情, 找准方向, 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逐渐达成目标.让学生在探究中进步, 真正体验到探究数学问题带来的快乐.

二、动手操作, 事半功倍

基于动手操作, 行而后知, 亲手做一做, 印象更深刻, 体悟更强烈, 在数学探究中,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道路上汲取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 要考虑和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开展探究活动,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学片断:

师:如何找线段AB的中点?

生1:对折;生2:用刻度尺量;生3:用小尺和圆规画.

师:如果只有一副刻度模糊、磨损了的三角板, 能否找到线段AB的中点呢? (生疑惑、困顿)

师:我们和老师一起来试试:边说边画用这副三角板任作一条直线MN∥AB;在直线AB, MN的同一侧任取一点P, 连接PA, PB, 分别交直线MN于C, D, 老师画到这儿, 你们也画一画看有什么方法能找到AB的中点.

生:连接AD, BC, 相交于点E;画射线PE交线段CD于点F, 交线段AB于点O, 点O好像就是线段AB的中点 (如图) .

师: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所以, 点O就是AB的中点.

在初中数学探究中将动手操作与逻辑思维的相融互摄, 学生会以敏锐的嗅觉和敏捷的触角, 解决更多数学问题.

三、学以致用, 迁移归纳

在巩固学习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归纳, 在迁移归纳过程中提升探究方法, 达到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教师除了要将知识教给学生, 还应将怎样使用知识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牢记知识.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能够将所学知识整合归纳, 在整合归纳中反思出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融洽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淮安市某县为迎接某一庆典活动制作了一种烟花, 这种烟花高0.55米, 燃放时须把烟花安放在为它特制的高0.7米的支架上, 烟火从烟花的顶部喷出, 各个方向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落下, 根据设计, 要求喷出的烟火在距离烟花1米处达到最大高度2.25米.若观看者环绕在烟花的四周,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问:至少要离开燃放点多远?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假想一个抛物线, 这个抛物线与x轴必有交点, 当y=0时, 由- (x-1) 2+2.25=0, 解得x1=2.5, x2=-0.5 (不合题意, 舍去) .所以观看者至少要离开燃放点2.5米远.

要注意的是初中学生在迁移过程中, 容易犯各式各样的错误, 这种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迁移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 在迁移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认真的分析, 及时加以指正, 并引导学生自己观察, 认真构思, 以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

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的相互作用, 然后联系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规律, 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和练习实践活动, 让学生掌握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上一篇: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下一篇:民族体育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