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数学美(精选10篇)
初中课堂数学美 篇1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方式。教师职业是一门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钥匙。课堂的形式随着内容的不同而千变万变,但无论如何变化,总脱离不了对语言的使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语言美,课堂效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对老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数学课因其学科特点,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让孩子们对如此枯燥的学习产生兴趣? 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要重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课堂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一、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是一种唤醒和激励
1. 教师巧妙的语言导入,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一位哲人曾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巧妙地运用导入语言,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利用实物投影给学生展示“美丽的蝴蝶、五角星”等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图片的美,然后话锋一转,“你知道这些图片为什么这么美吗?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直觉产生的美感加上教师启发式的语言导入,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多样化的语言提问,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现今的小学课本,里面插入了大量精美、有趣、鲜活的图画,不但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还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为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教师可根据插图内容提问: 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要求在自己编的故事中融入自己想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而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
二、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1. 教学语言要准确
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在叙述数学事物时用词应贴切,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不违背数学学科的科学性要求。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推理、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突出特点。与富有弹性的文学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有一副“铁板的面孔”。它的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不容混淆。如“直线和射线”“坐标与坐标轴”,等等,一字或一词之差,就表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词序颠倒,也会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如“全不为零”与“不全为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等。所以,教师对有关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一定要准确,教学语言叙述应合乎逻辑,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分析和综合要合理,绘图、板书要工整规范,提出问题要清晰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信口开河。例如,“对应角相等”与“角对应相等”,“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如,“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把“线段的中点”讲成“在线段中间的点”,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正方形说成“正正方方的图形”也不够准确。
2. 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这时,教师应注意开导学生的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应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适时和适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1. 积极的课堂评价语言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把握评价的时机,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出现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当然,课堂的评价用语,切忌单调,要锤炼好自己的评价用语,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是需要靠平时课堂中的日积月累,才能有对孩子准确到位的评价。
2. 巧妙运用批评性的语言,可以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温和而不伤感情的批评性语言,能及时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避免了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因而能创设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精练而启发性的语言,仿佛一杯甘醇透香的浓茶,引导学生去思索和久久地回味; 幽默而轻松的语言,犹如课堂上徐徐吹过的三春的和风,为课堂增添了几分神采,醒脑益智且提神。教师应熟练驾驭自己的教学语言,优化和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使之富有亲和力,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受到熏陶、激励和鼓舞; 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语言在课堂上尽情挥洒,点石成金,教得轻松而自信,学生在课堂上引耳倾听、学习、顿悟、提高,最终也能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如果教师有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对于学生来讲,上课便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艺术性的语言令人赏心悦目,它总是牵引着学生的目光,时刻抓住学生的心,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快乐、愉悦、不知不觉中学习,从而达到学而忘忧、学而忘我境界。而教师对于课堂语言艺术的灵活自如的应用,是教师在情操、文化理念、艺术修养积极培育的结果; 是对教学认真钻研,对孩子们心理学、生理学等各方面积极探索的结果; 更是教师的心血和智慧浇铸出的美丽的花朵。
初中课堂数学美 篇2
刘云飞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学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确,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阵地,更应是一门高雅而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就像一部引人入胜的戏剧,教师丰富的表情,跌宕起伏的连珠妙语及扣人心弦的悬念与学生会心的欢笑、积极的思维、热烈的讨论,构成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状态,便是课堂教学美。如何创设出课堂教学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取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享受美的熏陶呢?
一、教师必须具备师德美
教师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无私的爱心,广博的知识,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就是师德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师德美往往能让学生自然地喜欢与尊敬,而对教师的喜爱往往又会迁移到所学的学科,特别是数学这样一门常被人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学科,教师的师德美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如能在开始时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数学的教学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这实质上也是学生对教师情感积极回报,师德美将转化成学生与教师的和谐美。
二、采用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他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而数学教师的语言美应具备以下特性:
1科学性
任何美的语文都以科学性为前提。数学教师语言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而规范。准确就是指正确地使用数学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科逻辑地推理,规范除遵
守普通话的规范化外,还应遵守学用规范。
2、情感性
数学领域中的优秀成果,是数学家们孜孜探索的结果,是数学世界的美和数学家人格美的生动毕视,而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往今来涌现了大批的数学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教师应抓住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如:学习勾股定理时,介绍勾股定理的“弦图”证明比其它国家早近九百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大数学家陈景润“文化大革命”年代,被造反派批斗时仍专心于数学演算只身攀登数学高峰的故事,这些故事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3、形象性
形象的语言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中学阶段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还较欠缺,对于那些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较难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电教学等的同时,辅以形象化语言引导思维,化难为易。
如:在初一几何入门阶段,讲解“直线”的概念,很多学生对直线“无大小,粗细、两边可无限延伸”觉得很难理解,这时教师用直线就象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如你自己的意愿,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形象地描述了直线的性质。又如极限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若用学生熟知的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极限的定义,突破这个难点。在极限概念给出后,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描述,不仅能使学生用更开阔的眼光、更高的观点来理解极限,而且还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学欣赏。
三、充分挖掘数学美
数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与数学本身内在的美有密切的关系。
严密的推理,广阔的思维空间,美丽的几何图形,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数学美。数学美,不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的理解。尺之锤,日取其半,永世不竭”来引入,再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其变化趋势,则能有因此,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数学美。
如:给学生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教师给学生的一道数学题:一棵树上九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学生的答案中从零只到九只都有,教师一一肯定学生的答案的同时,再添上适当条件,补充学生答案中的不足之处。如此广阔的思维空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领学生走进了神奇的数学殿堂。
又如:学习圆锥曲线,当学生知道这几种曲线可以通过平面截圆锥而得,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后来为数学世界的这种和谐与美丽折服,联系到它们的方程都是对称的二次式,既有圆锥曲线的优美,又有数形结合的风采,既有二次型的数学底蕴,更有描摹天体运动的功能,这可把数学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达到美妙的程度。
再如:讲完圆与四边形的关系时,让学生构思用圆孤在长方形的广场上设计花辅,开放的题型,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几何图形和谐美,极大刺激了学生创造美的欲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出各个富有个性与美感的几何图形。这样既巩固了圆与多边形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参与了美的创造,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是我们追求美的最高境界。
总之,在创新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所构成的和谐的生态系统美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探求,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让数学美走进中职学校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数学美学 数学素质 品德美 课堂美 情景美
数学美是关于数学审美活动的科学,数学审美既存在于数学家数学创造之中,又存在于数学教育之中。尤其是数学教育,其中充满数学美的体验、学习和创造过程,凡接受数学教育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要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我们知道,数学不仅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首次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将数学美育提到了数学教学的议事日程。数学美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思维结构呈现的,它以抽象的形式反映和谐的自然图象。我们对数学美的追求又反过来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数学审美教育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从数学美学学科探讨上来谈
数学美与其他科学美一样,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美。数学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数学的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演绎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例如,在组合概念及组合数公式教学时,这节内容似乎毫无美感而言,但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把高低不等的7个花瓶排成一排,要求正中间的最高,从中间向两边看,一个比一个矮,这样的排法种数有几种?②7个相同的乒乓球放入编号为A、B、C、D的4个盒子中,问每个盒子中至少有一个乒乓球的不同放法有几种?当学生发现都可以利用组合概念及组合数公式归结为答案 =20时,就会体会到一种数学的力量,体会到抽象之美、概念之美、公式之美。
可见,美是教材中所固有的,但教材是按知识体系展开的,数学美只是蕴涵在其中,挖掘、整理、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用美的眼光审视数学教学内容,这不仅是数学美学研究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双重课题,也正是数学教师让数学美走进数学教学课堂,使学生能够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把数学的美育功能真正落实在教学课堂上要做的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二、从数学素质教育研究上谈
1.教师需要对教材作审美分析
因为数学美虽然是一种自然的、真实的美,但它不像艺术美那么外显,也即,数学美的信息是隐藏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语言之中的,是隐形的。数学教师的责任就是从教材内容、解题方法、例题选择等方面,提炼美的因素,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陶冶思想情操,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思维品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审美示范作用,特别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美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在发展逻辑思维的同时,培养形象思维和审美直觉,让学生能从审美的角度去求得对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以美启真,由真化美,使真与美在交融中得到统一。
2.教师需要探求让数学美走进数学课堂的新途径
(1)利用明显的形式美展示隐含的美。数学美往往表现为一种含蓄的美,所以有时即使把美的数学材料放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很难领悟其中所蕴涵的美。教师应该把这种美充分展示出来。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的概念时,学生很容易求得黄金分割点C分线段AB的AC= ,但不会知道AC=叫做黄金比值。这个样子多少有点难看的无理数AC=叫做黄金比值会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教师对此应作深入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美。“黄金分割”除了自身直觉美感外,它的许多美妙性质还有一种奇异美:不仅与其它的数有密切联系,在社会、生活、人体、艺术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2)挖掘潜在的美的因素。数学美除丰富多彩的外显形式外,还有许多潜在的美的因素。数学教学中,要留心观察、充分挖掘、合理运用。
例如,诱导公式应用定义证明的前5组:k360°+(k∈Z),180°+,180°-,360°-,-,这五组诱导公式中除第一组之外,其余四组的证明都是根据定义和角的终边关于原点或坐标轴的对称性推导出来的。对此合情推理,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获得数学公式内隐的简洁美、对称美的享受。
(3)以美启真,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解题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根据美的原则,“发现”数学原理、公式、即以美启真。
3.教师需要创设数学课堂教学之美
如果说数学之美是抽象的,较难为人们所理解,那么,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美,就是比较形象的,较易为学生所理解,学生也较易为之感染。数学美是全人类的“艺术作品”,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美,从狭义上讲,是数学教师个人的“艺术作品”,学生对数学或喜爱或厌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我的体会是,让数学美走进数学课堂,而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之美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教师个人行为的品德的美。数学教师端庄而不呆板,秀美而不浮躁的外表首先会引起学生视觉上的美感;数学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敬业精神会影响学生;数学教师对数学学科执着的追求和丰富的学识(不仅仅表现在数学上的),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某个解法的那种“喜形于色”的神态会感染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
(2)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美。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美,突出体现在“有序”及“和谐”上。数学本来就是有序而和谐的,但是数学内容、现象又是纷繁杂乱的,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数学的有序及和谐。一堂好的数学课,应是表现一个或几个数学内容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有序及和谐,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层次分明(有序)、重点突出(和谐)。教学层次的设计,或为递进关系、步步深入;或为并列关系、各个展开讨论。但无论如何,应突出重点,围绕某个主题展开。
(3)课堂活动中的情景美。我们知道,要达到课堂活动的情景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教师对教材及教法非常熟悉,同时教师自身应当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教师与教学内容相融;
第二,教师的兴趣、爱好、心理指向等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指向发生情感交流、转移乃至共鸣,同时,教师与学生关系良好,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师生相融;
第三,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极大的兴趣——学生与教学内容相融。
因此,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营造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数学与艺术交融、教师与学生共鸣的优美情境:要营造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要善于掌握一个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要创设师生思维同步的教学节奏,要充分利用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
总之,纵观数学史,数学家们都极为重视美学在数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另外,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美学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增加他们的审美情趣,这对学生德育的发展又有现实的意义。
我们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数学美展现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们真正热爱数学,主动地去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徐本顺,殷启正.数学中的美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寻找数学美 篇4
数学美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 (2) 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 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 寓美于教,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诸如数字美、符号美、构图美等,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美的热爱, 通过学生的"内化", 逐步迁移为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数学知识的和谐美是数学的普遍形式。教学时, 教师不但要对这种美有较深刻的领悟, 且要能艺术地表现出来。例如, 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 由定义“到两定点F1 (c, 0) 和F2 (-c, 0) 距离之和为定长2a的点的轨迹”可直接写出方程:
(x-a) 2+y2+ (x+a) 2+y2=2a。这个方程能正
确地表达椭圆的代数形式, 但比较复杂, 更不便于计算, 故化简整理成x2+y2=1。方程中的b开始似乎纯粹是为了追求方程的和a2谐美b而2引进的, 但在研究椭圆性质时, 可进一步发现a、b恰好为椭圆的长、短半轴长, b竟有鲜明的几何解释。人们内心世界所追求的美恰好在外部世界得到如此完美的表现, 这实际上也体现了美与美之间和谐的统一。教师在推导过程中的示范, 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生也进入到美的境界, 得到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定义画出椭圆, 且要求他们用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样, 再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的同时, 激励他们创造美, 使数学美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数学的简洁与抽象美:数学的简洁美, 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简单, 而是指数学的表达形式、数学的证明方法和数学的理论体系的结构简洁。公式C=2πR就是其中一例。几何中完美的图形——圆, 内含的周长与半径有着异常简洁和谐的关系, 一个传奇的数"π"把它们紧紧相连。
数字和符号美。美好的数字:一是万物之始, 一统天下, 一马当先, 何其壮美;二是偶数, 双喜临门, 比翼双飞, 多么美好幸福;三是升的谐音, 表示多数, 三教九流, 三生有幸, 三番四次, 四是全包围结构, 四平八稳, 小四合院独具特色, 四通八达, 四季发财;对于一个循环小数, 可以采用循环节的记数法, 简洁准确的表示出来。数学学习中还涉及到许多符号, 如四则运算中的"+、-、×、÷", 比较大小的"<、>、="号, 还有改变运算顺序的小括号 () 、中括号[]、大括号{}等等, 这些符号都讲究上下左右对称, 如果书写时不注意它们的对称性, 错写漏写都破坏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美。
数学中的构图美和组合美。几何初步知识是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包括直线、线段、射线、角、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体、正方体、球的认识和画法等, 这些图形, 无论他们的简单和复杂程度如何, 都各自具有独特的美。例如:直线表现刚劲有力, 曲线表现轻快流畅, 三角形寓有变化之美,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长方形、圆等几何形体的对称美, 正方形的平稳方正等等。
数学知识中的对称美。数学知识中的对称主要有轴对称美, 如等腰三角形、矩形;中心对称美, 如平行四边形、圆等;形式上对称美, 如正 (+) 与负 (-) 、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正比与反比等。在教学中可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生物体结构, 如衣服、裤子、人体是轴对称的, 揭示对称美, 给学生领会对称美的价值, 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对称美观念的理解, 深化思维,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数学知识的奇异美。奇异性是数学内涵美的又一基本内容。它是指所得的结果新颖奇特, 出人意料。七巧板拼图是小学数学课常采用的内容。用七块板可以拼成一个最简单的正方形, 也可以拼出千变万化的复杂图案:如人形、鸟兽、花草、房屋等。通过七巧板拼图练习, 学生感到图案之多, 出人意料;图形之美, 妙趣横生。
数学美是研究者情感深入数学的内在感受, 正体现了社会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精神, 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艺术方面的整合。“数学是一门艺术, 因为它创造了显示人类精神的纯思想的形式和模式” (H.Fehr) 。“没有数学这门语言, 事物间大多数密切的类似关系将永远不会被我们发现;我们也无从发现世界内部的和谐” (H.Poincare) 。数学美的感受需要通过练习、投入时间和精力, 而并非通过对于美的鉴赏的训练所能达到的。数学美并非像艺术美那样完全建立在直接的感官之上, 而主要地是一种理性美。数学这种深奥的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秩序, 并且纯粹理智能够把握它。数学工作者或学习者们追求的应是“在极度复杂的事物中提出的极度的简单性 (简单美) , 在极度离散的事物中概括的极度的统一性 (统一美) , 在极度无序的事物中发现的极度的对称性 (对称美) , 在极度平凡的事物中认识的极度的奇异性 (奇异美) 。”
体现初中语文课堂“美”的魅力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能力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和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适时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要“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充满趣味的百花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人文价值。语文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蕴藏的人文精神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这是别的学科所难以比拟的:她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变幻莫测的社会美、奥妙无穷的科学美、情真意切的情感美、隽永深邃的语言美,每一篇文章都有无数“美”的因素,无不给人以诱惑、启迪、急智、熏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渗透美育教育,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充分展现语文课堂魅力。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创造美的能力,其中美的欣赏是一个重要侧面,是构成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的形象,能使学生们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享受。所以,语文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要指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思想美、形象美、语言美,使他们在精神愉悦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欣赏能使学生动心动情,久久难忘,能使他们由衷地感到上语文课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可以在泰山看日出,可以去海边听潮,可以游小石潭,可以进百草园,可以去天山看雪莲,可以进草原游览观光……每篇课文都像一朵美丽的花儿,带着一股细细的清香沁人心脾。语文课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首先应该强调,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带着感情朗读,要美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意美、语言美。语文教师要善于美读,要用美读来感染学生,要指导学生认真美读,通过反复的美读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欣赏美还应该特别注意理解。文学欣赏要紧扣语言文字,使学生对课文有真切的理解。对课文美的欣赏,必须对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做相应的分析,才能获得深刻的美感,真正领会到课文的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课文要精讲解,在关键处点拨、提示,激发学生欣赏美的积极性。
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教师若能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乐或哀的审美体验中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艺术美,就会使学生进入审美意境,陶冶情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充分吸取营养,才能不断丰富美育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人是有情有感的,在他接触、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时,那愉快、愤怒、忧伤的情感无时不在敲打着他们的心,从而产生一吐为快之愿望。这时,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把学生种种感受、思想情感加以整合,形成文情并茂的作品,那将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进行了美育。语义审美教育不限于欣赏还必须创造,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指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表现高尚美好的思想感情,做到语言表达美,从而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作文是用书面语言描绘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写作文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近几年来,不少教师以“童年趣事”为作文训练题目,引导学生采撷童年生活的浪花,写出了许多情感高尚,趣味盎然的作文,确实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写作中,不仅要注意思想内容美,还要注意语言形式美,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用美的语言形式来反映美的思想内容。有的学生以作文中用了多少形容词作为语言美的数量指标,认为只有用“闪光”的华丽词藻才是语言美的标志。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美的标准,把准确放在第一位,要教会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去描绘美好的形象,抒写美的感受,不必专门去追求华丽的词藻,堆砌所谓的高级形容词。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总是干巴巴的,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学生的作文完全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内心感受,失去了其应有的鲜活的生命和色彩。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是高高在上生闷气,或是不停地在心里埋怨学生不该如此,或是大声地吆喝学生没长脑子,这些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相反,只能带来学生越来越不会写作,越来越害怕写作。这样换位思考,学生就变得让人同情了,心底就产生了一种想帮帮他们的冲动。于是,结合他们的写作难点,帮他们想许多提高写作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抄范文,做随笔,写自传等。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评语以鼓励为主,委婉地指出学生作文中要特别注意的一两个问题;评讲作文的时候,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及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以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
语文课外活动对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有重要作用。通过课外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在写作方面创造美的能力。如写日记、举办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使他们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感受美 篇6
关键词:数学,美,生活情趣
“哪里有数, 哪里就有美!”这句话一点都不错。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数学课要上得神采飞扬, 不仅表现在课堂结构的安排和教材处理的价值取向上, 而且蕴含于数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人文价值的确立, 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上。
首先, 课前导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功能, 突出生活情趣。数学知识是语言符号世界, 这个世界抽象且缺少色彩, 而生活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色彩斑斓, 是通过活生生的形象和生动的感受得到的。在讲“三角形”这一章的内容时, 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先播放背景音乐, 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音乐进入“请您欣赏”——诱发学生未读其文, 先动其情的联想。再播放生活录像:从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 从宏伟的建筑物 (如图中香港中银大厦) 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最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工程建筑、机械制造中经常采用三角形的结构呢?这与三角形的性质有关。在小学我们通过测量得知, “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但三角形有无数多个, 要说明任意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都是180°, 就不能只靠测量, 而必须通过推理论证。另外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 三个角, 那么三条边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三个角还有别的什么关系吗……要了解这些问题, 就需要我们对三角形作进一步的研究。三角形是简单的平面图形, 也是认识许多其他图形的基础, 本章将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和角, 并借助三角形中的三个角的和等于180°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学习本章后, 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而且还可以了解一些几何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动起来, 把自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讲、议论,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学生的脑袋代替教师的嘴巴, 让学生的思维取代教师的硬性灌输。还是“三角形”的这一章, 在导读创设的情境下, 伴随着轻松优美的钢琴曲, 学生小组愉快地投入到紧张的探究、交流活动中。——有同学提议派代表到其他小组学习交流。之后, 各组组长协商做出了展示顺序, 基本上按照由易到难且不重复。
其中一个小组上台展示:一名学生单击“学生几何画板”按钮, 进入《几何画板》链接, 现场动手操作, 另一名同学同步解说。他们借助《几何画板》优良的数形结合功能。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引另一边的平行线, 利用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就能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时, 同组的其他两个同学也用同样的方法分别从三角形的另外两个顶点引平行线加以证明, 这种方法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台下掌声雷动。
随后, 另一小组派两名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他们在三角形的任一边上取一点, 分别引其它两边的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也能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学生们有此思维, 令人赞叹。接下来, 要求学生们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轻松地写下来。这时, 有同学质疑: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什么应用啊?屏幕出现实例:
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 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 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 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这时一名学生上前, 利用“几何画板”和题中给出的条件进而画出图形。其他同学动手在练习本上画, 于是有学生纷纷举手分析:A、B、C三岛的连线构成△ABC, 所求的∠ACB是△ABC的一个内角, 如果能求出∠CAB、∠ABC, 就能求出∠ACB。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 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 探索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在讲“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和性质”时, 就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画二次函数y=x2的图像, 教师没有教导, 没有任何提示。在学生画完图像后, 通过学生展示作品, 让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你给学生多大自由空间, 孩子就有多大的思维空间。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知识中精髓的一部分,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 逐步理解它、检验它、丰富它, 并内化为数学思想, 从而形成学生的思想体系。教师适当的启发, 引导可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在归纳函数y=x2性质时, 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像提出问题。有一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函数y=x2的图像应该在第一、二象限”,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说明这个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自己在思考问题, 还有就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总结图像的性质时,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图像的特征,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 能够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构思。
一题多变是指通过对例题的多种改变, 探索更深刻、更一般、更新颖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一题多变的方式可采用条件改变, 结论不变 (多题一解) ;或条件不变, 结论改变 (一题多问) ;或条件、结论都改变 (即增加原题部分条件, 变换求解结论) 等变化形式。教师在讲解典型例题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猜测等多角度去研究、探讨, 往往从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中, 创造出某些新颖有趣的数学问题。如“能赶上火车吗”一节, 书中给出两种情况, 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 思维不同, 学生不但提出书中的两种情况, 而且提出几种不同的情况。有的学生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 汽车的速度经常是每小时100公里以上, 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中, 汽车可以提高速度;有的学生提出第二种情况中, 人走的速度也可以提高些;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汽车行驶到途中一定位置下去一批人, 然后掉头再接另外一批人使得两批人同时到达火车站;这样每个人都在运动中, 更节省时间。对此, 有的学生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 人上车、下车也需要时间, 而且多次启动汽车, 也需要时间。学生为此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在讨论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了创新思维。
再次, 师生双向交流采取开放式, 课堂内有一种平和可亲的气氛, 让学生心情愉快、神经放松, 然后再学习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包括做人的道理, 联系知识, 潜移默化, 融入其中。例如, 利用几何图形特有的内涵以形喻人, 三角形固有稳定性预示着做人也应如此;四边形能变幻很多形式, 教育学生做人也应有创新精神, 对未知领域应积极探索, 不断完善人格;学习正方形时学生们都知道它具有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特性。因此, 启发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像正方形, 取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如上, 在知识领悟上, 在做人道理上, 在审美取向上, 师生一起感受着, 创造着这种教育艺术的美。
初中课堂数学美 篇7
一、教师自身对美的追求
1. 数学美的追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讲过:“就数学本身来说, 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美者见美”, 教师必须有一颗对数学美强烈的追求心.因此, 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2. 教学方法美的追求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 小学数学教学有很多种教法.例如探究—研讨法、模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台阶教学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认真研究, 认真总结, 积极探索, 因材施教, 因班因学生而异, 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最适合的往往也是最美的.
二、挖掘数学中的美, 提炼有效知识
“要教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点已不完全适应新课改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 即挖掘探寻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美, 以寻到知识的甘泉.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 认真钻研教材, 提炼有效知识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组织者, 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 我们先要吃透教材, 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 再查阅相关资料, 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教师着重挖掘数学自身规律, 用于启迪学生思维;挖掘数学美的因素, 使教学富于情趣, 富于激励性;师生共同参与每项教学进程, 每个教学环节, 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2. 利用学生间真实的差异, 挖掘层次美
每一种美都给人不同的震撼, 教师必须认清学生表现出的个性差异, 学会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发掘学生的才华,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尊重这个差异, 并利用这个差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分层, 将教学分层.
三、感知数学美, 孕育有效课堂
1. 唤醒学生感知能力
(1) 教师对职业的投入需要激情.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喜欢当教师, 更不是每个教师都喜欢自己的职业.但是既然已为人师, 我们就该学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
(2) 教师对学生的激情投入.教师要热爱每一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 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体现在: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师生间适度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用严格的规范来爱学生.
(3) 教师对教材“激情”的把握.对教材的激情把握, 也就是教师要力使数学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感染力.也就是说要量体裁衣, 要优化教材, 丰富内容, 灵活运用, 使数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感染力.要想让数学内容具有感染力, 就需要教师向学生展现数学美的本质, 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的数学素材,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觉得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2. 留给学生感知的空间
(1) 给学生留下感知的时间.有位教育专家说, 对学生的提问, 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 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 可减少卡壳现象, 可增加学生的信心以及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因此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
(2) 给知识的学习留下空间.在课堂上, 有些知识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 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 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这样就起到吊学生胃口的作用, 让学生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 去发现, 教学活动才会变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使得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
(3) 给学生的情感留下空间.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 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因此,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同时更要学会懂得赞赏每一名学生, 更加赞赏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能超越自己的学生, 积极营造情感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产生强大的张力.
四、创造数学美, 促成有效课堂
没有追求和创造, 就没有高层次的创美活动, 也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 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是数学教学的最高目的.
1. 孕育学生创造的动力点
教师应着重培养、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欲望, 利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感情世界, 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好奇心, 大大加强学习兴趣.要应该充分根据教材中的潜在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
2. 开启学生创造的实践点
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去体验美, 去欣赏美, 形成对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 再用这些规律去猜想、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达到数学审美的最高境界———创造数学美.
3. 培养学生创新的持久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的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因此在教学时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拒绝批评.拒绝批评能给学生带来安全感, 利于其创造潜能的发挥. (2) 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对学生创造性表现的赞扬, 也可以是奖励,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优秀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初中课堂数学美 篇8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适当有效地进行美育渗透呢?根据笔者的美学经验和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应从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三方面入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充分发掘语文教学中“美”的内涵,努力建设语文课程“美”的课堂。
一、启发学生感受美,活跃语文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应了解教材,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审美教育的元素。例如,我们剔选语言优美形象、内容积极健康的优秀诗文,抓住生活中清新隽永、妙趣横生的语言,把握好平时常见或偶然的、虽细小却隐含深刻道理的小事、现象……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崇高的审美理想。
古今中外,从人到动物,语文所收的文章尽量全面展现美的魅力。邓稼先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和朴实而又伟大的人格力量不足以打动你的心吗?鲁滨逊战胜困难跨越生死的勇气与智慧不足以让你佩服吗?《斑羚飞渡》老斑羚在危难面前自我牺牲的勇气与团队精神……多么壮美的精神!再看那《散步》《背影》的亲人情深,《藤野先生》亦师亦友的跨国界感情,《珍珠鸟》人类与动物的和谐亲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情感之歌,无不让人感受到情感之美,情感之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丰富语文课堂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小说中的人物美、语言美;诗歌中的意境美、节奏美;情感美;散文中的象征美、风情美,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语文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依据和源泉。引导学生对这些美进行身心投入的鉴赏,可以使语文课堂丰富起来,优美起来。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样华美的诗篇、精妙的散文数不胜数。这当中,有着无数美仑美奂的意象,有着风流倜傥的气质、羽扇纶巾的神韵,有着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寒,有着“夜阑卧听风吹雨,尚思为国戍轮台”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大义,还有无数让人终身受用的治学、做人的哲理……这些素材或让人神往,也或使人心仪;可叫人豪情万丈,亦可催人潸然泪下。这些材料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只要以切实可行的方式加以引导、点拨,调动学生鉴赏美的意识和冲动,学生自然就会徜徉于美的鉴赏和熏陶中。
引导学生鉴赏美,应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自主地去鉴赏美,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联想和想象入手,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让学生鼓起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中遨游一番,这样学生才会获得鉴赏美的良好体验。
三、指导学生创造美,拓展语文课堂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的,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再创造。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美育,要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运用正确的美育途径,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课程中正确地发现美,深刻地感受美,恰当的评价美,自主地创造美。
(一)教师是美育的施行者,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教师要自觉塑立形象美,注重仪表美、精神美和语言美,追求书写美、诵读美、文笔美,以教师的良好形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给语文课程的美育渗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要创设美的课堂氛围
语文渗透美育,课堂是主要阵地。教师授课时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操陶冶于一炉。 (1) 妙语导入新课,创造一个美的氛围。可以引用古诗词,讲感人故事,提出智慧问题,激情妙语煽情等。 (2) 引导学生“美读”。通过吟咏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感受作品的情感美;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朗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鉴赏语言的音乐美。品味诵读这些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体验美感,又能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语声美、达意美、描述美,从而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事物美、境界美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美,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热爱美好的事物,产生追求美好的明天的崇高美感。 (3) 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及多媒体教学,以形象化场景展现语文美的画面,以再现真实的情景把学生带到欣赏美、理解美的氛围之中。
(三)教师要注重课外延伸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美”的信息,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及引导学生进行“美”的观察、体验和写作,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都徜徉在“美”的氛围中,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充分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时,在选择正确途径和方法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忌“硬贴标签”,忌“零敲碎打”,忌“情感不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充分利用好我们手头的语文课本及相关资源,在学生心目中建筑起光耀闪现的“美”的宝库,铸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无穷,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美育氛围中阳光四射!
摘要: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 是审美教育, 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品味生活中的美, 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教材和资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 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初中课堂数学美 篇9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这句话看似很美, 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却认识不到数学的美。在学生的印象中, 数学学习仿佛是一种最为痛苦的学习, 遵循“知识—例题—练习—考试”这样一套系统而机械的过程, 学生时常因为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无法理解知识点, 继而感到挫折和痛苦。教师在课堂上也时常因为教学进度和成绩的压力而采取诸如满堂灌等“经济实惠”的方式来教学。时间久了, 数学的魅力被扼杀了, 数学的精神被忽视了, 数学的趣味性消失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情感也淡然了, 于是数学失去了美感, 成为学生学的最为纠结却又倍感无奈的学科。因此, 笔者不禁反思:数学教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 应如何让数学在课堂上呈现出它真实生动、美丽动人的本质呢?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本质———数学美。
数学美就如自然美一样, 需要去观察和发现, 需要学生从艺术和思维的角度去鉴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教师应结合有关内容有意识地强调数学的科学、文化和美学价值, 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说, 学生需要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数学美的认识和欣赏,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自觉性, 从而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带给学生更多美的体验, 这是一种融合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它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使数学教育达到科学和人文的统一与平衡。
二、课堂上如何渗透数学美育
数学美有区别于自然美和艺术美, 学生受到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局限, 难以欣赏到真正的数学美。因此, 对于数学美的鉴赏和理解要结合特定的数学对象和具体的数学活动, 在鲜活的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数学探究过程中, 去体会、感应和接受数学美。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将具体的数学对象所蕴含的美展现出来, 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数学美呢?张奠宙十分重视数学美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研究, 对数学美的教育进行了“美观、美好、美妙、完美”四个层次的描述, 这对促进数学课程改革无疑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而新出版的数学教科书也都体现出对数学美的重视和改进, 然而似乎单纯地增加美学素材并不够, 还需要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的审美活动, 将数学知识进行审美分析后进行教法加工, 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这样才能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达到美育的目标。因为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还以形象思维为主, 并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 因此教材展示的数学美更多是直观、形象、和谐的, 诸如“图案设计”“生活中的轴对称”“概率与统计”等。因此, 我们在教学上要多渠道、多途径地渗透和展示数学美。
1. 让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四种特性
数学美具有四种特性: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奇异性。简洁性主要表现在数学语言上的精准简单、最简形式、简化解决问题的方式;对称性体现在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各种公式 (概念、定理) 之间的对称关系、运用对称思想解决问题;统一性主要体现在部分之间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内在联系或共同规律所呈现的和谐, 如数学结构或数学方法的统一;奇异性则是打破原有思想理论的束缚, 产生新的、奇特的思想或结论, 这些新事物可能在当时人们是无法接受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 但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些特性需要教师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 通过讲解、分析、演示等手段, 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感性理解, 进而形成对数学美的一般认知。例如, 利用剪纸作品来理解对称性、将二项式定理的系数重新排列来认识杨辉三角、欣赏勾股定理a2+ b2= c2及其图形所展现出来的简单而整齐的美。
2. 让学生体会数学过程之美
学生数学美的感知能力不单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和训练而成, 而应该由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 通过亲自观察、感受和体验, 将数学的美的形式和思想方法内化成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种对数学美的敏锐选择能力和认同感。张奠宙教授曾说过, 数学美, 乃是探究之美, 这对于每个学习过数学的人来说, 都是深有感触的。一道数学题目的解决, 一个定理的发现, 一个猜想的证明, 是多么的令人激动与陶醉啊!于枯燥之中见新奇, 于迷茫之中得豁朗, 这就是数学美的直观魅力所在。例如, 在教学平方差公式a2- b2= (a+ b) (a - b) 时, 先让学生计算101 × 99 和51 × 49 的值, 算完询问能否在1 分钟内不用笔算和计算器而报出答案并让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和交流后一般会告之不行, 或有个别翻看课本的学生会提到利用平方差公式来做, 这时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9 999 × 10 001 的值。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真正体验数学公式a2- b2= (a + b) (a - b) 中蕴含的内在美, 远比教师直白告知公式的简洁美要强得多, 只有像这样把数学对象变为审美对象, 使学生在对它的审美过程中感悟数学美, 才有可能产生数学美感。
(1) 引入数学史。
教材中有部分章节安排了一些数学史料来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一定层面上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数学史的介绍主要集中于“读一读”栏目, 包括数学知识的发展史, 相关名人的趣闻轶事, 某些数学思想方法产生的过程等, 如“欧拉多面体、杨辉三角、勾股定理、耐人寻味的0.618、 费马的失误、 三等分角、 投针试验的历史”等, 这些内容读起来较为乏味, 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因此有必要对数学史的内容进行编排和补充, 可适当引入体现数学多元文化和数学家遭遇困惑、挫折历程的内容, 语言要生动, 配上数学家的照片或有意义的图片, 增加学生的兴致, 在课堂上穿插教学内容。例如, 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章时引入无理数的历史。教师可先介绍毕达哥拉斯发现无理数, 这一事实不但与毕氏学派的哲学信念大相径庭, 而且使公开的基础几何学面临被推翻的威胁, 第一次数学危机由此爆发。然后,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事情的起因、发展及后续的影响, 再介绍我国古代对无理数的研究情况, 介绍赵爽弦图和青朱出入图等, 并说明这些研究在现实生活的运用情况。让学生比较、分析中西方对无理数不同的态度及成因, 使学生认识到东西方不同的思维特点和价值观念, 认识到哪怕是真正的数学家也可能因为固执而犯下错误, 而这样生动的史实无疑会让学生对数学感觉亲近, 而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
(2) 解答历史名题。
在教材中有许多历史名题和趣题, 如“一元二次方程”单元中引用了丢番图墓碑上的数学题;在“有理数的运算”单元中引入奇妙的数字黑洞的问题;用“棋盘上的学问”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感受指数级增长速度的惊人和奇妙。这些富有历史渊源的题目, 不仅趣味性强, 还能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使学生产生“数学很有意思, 也是很好玩”的情感。
(3) 安排专题活动和游戏。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和游戏中探索、实验、操作来学习数学, 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探究, 去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过程, 并通过同学间合作交流, 共同参与来体会数学美, 如“有趣的七巧板”“拼图与勾股定理”“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图案设计”等, 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促进知识的内化、理解和应用, 也将数学美在动手操作中传递给学生。另外, 课堂中适当穿插恰当的游戏教学,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也增加了大量的数学游戏, 如“24 点”“摸球游戏”“转盘游戏”等, 丰富了数学学习方式, 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 安排游戏环节也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游戏为教学服务, 要有一定的教学指向性;二是游戏内容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 要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不应有太多太难的计算;三是游戏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归纳, 通过分析游戏中的数学原理和方法, 并结合相关数学知识, 得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建立数学内部之间及数学与外界的联系
数学美感的获取需要建立在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情境联系的感悟和内化上, 只有不断生成和加深理解, 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孕育出对数学美的真正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数学思想、方法和理论之间的关系, 是认识数学本质的关键, 因为学生经常会孤立地看待一个问题, 而不能主动将问题或知识点与其他相似或相近领域的知识相联系, 解决问题变得困难。因此, 加强数学内部间联系, 有利于学生展开分析和比较, 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体会当中的数学美。例如, 梯形的面积公式单独去看并无特别之处, 如果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 = a2、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 = ah与之进行对比, 就会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对以上几个公式的高度概括, 多种图形的面积表示统一到一个式子当中, 具备了简洁和统一之美, 这在数学人眼中看起来是最美的。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提出应该“注重联系”的要求, 教材内容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入学习内容, 注重知识的引用过程, 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例如, 在“一元一次方程”中, 每节课均以“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解题”的模式展开, 其中涉及的问题情境有:年龄问题、几何体不变量问题、日历中的数字规律、银行利息利率问题、行程问题、商品销售利润等, 使学生经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 体会方程的意义和价值。数学美不能脱离人的审美活动而单独存在, 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修养和数学美感的人去对特定数学对象进行审美时, 数学美才能展现出鲜活的生命。
三、结束语
可见, 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数学美, 积累数学美的素材, 丰富学生数学美的体验和情感, 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育人目的。因此, 教师要对自己提高要求, 加强美学修养, 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后有更多的数学苗子投身于数学领域的研究中, 使这门学科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的对称美与应用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对称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86-02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在几何证题、解题时,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则经常要添设对称轴以便充分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譬如,等腰三角形经常添设顶角平分线;矩形和等腰梯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边中点连线和两底中点连线;正方形,菱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角线等等.
一、轴对称
像窗花一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称这两个图形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称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
在几何证题、解题时,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则经常要添设对称轴以便充分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譬如,等腰三角形经常添设顶角平分线;矩形和等腰梯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边中点连线和两底中点连线;正方形,菱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角线等等.
另外,如果遇到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则常选择某直线为对称轴,补添为轴对称图形,或将轴一侧的图形通过翻折反射到另一侧,以实现条件的相对集中.
例1,要在河边l修建一个水泵站,分别向A、B两村送水,水泵站应修建在河边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找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连结 交直线 于点P,则点P就是到A、B兩村庄的距离之和最短的点的位置。
由此可见,轴对称帮我们找到了符合要求的点的位置。
该问题的解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题的思路和线索,触类旁通。
例2、实验探究:
下面设想用电脑模拟台球游戏,为简单起见,约定:
①每个球或球袋都视为一点,如不遇障碍,各球均沿直线前进;
②A球击中B球,意味着B球在A球前进的路线上,且B球被撞击后沿着A球原来的方向前进;
③球撞击桌边后的反弹角等于入射角,如图2,设桌面上只剩下白球A和6号球B,希望A球撞击桌边上C点后反弹,再击中B球。
(1)给出一个算法(在电脑程序设计中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算法),告知电脑怎样找到点C,并求出C点坐标;
(2)设桌边RQ上有一球袋S(100,120),给出一个算法,判定6号球被从C点反弹出的白球撞击后,能否落入球袋S中(假定6号球被撞击后的速度足够大)。
解:(1)作A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 ,连接
因为球撞击桌边后的反弹角等于入射角
则 与x轴的交点即为电脑所要找的C点
(2)因S(100,120)满足直线 的解析式 ,因此,可判定6号球被从C点反弹出的白球撞击后,能落入球袋S中。
二、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后,能够完全重合,这两个图形关于该点对称,该点称为对称中心。二者相辅相成,两图形成中心对称,必有对称中点,而点只有能使两个图形旋转180°后完全重合才称为对称中点。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这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中心对称广泛存在于几何问题中,巧妙利用好中心对称原理,可使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多一条有效途径,常能起到化繁为简,出奇制胜的效果。。
例3:如图,矩形ABCD中,AB=3,BC=4,若将矩形折叠,使C点和A点重合,求折痕EF的长.
分析:将矩形折叠,使C点和A点重合,折痕为EF,就是A、C两点关于O点对称,这方面的知识在解决一些翻折问题中起关键作用,对称点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进而转化为中垂线性质和勾股定理的应用,求线段长度或面积.
【初中课堂数学美】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课堂纠错10-21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07-04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09-06
精彩初中数学课堂11-06
初中数学课堂效率11-06
打造初中数学精品课堂07-16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05-30
农村初中数学和谐课堂06-02
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07-07
初中数学课堂语言艺术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