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2024-06-10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共11篇)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11B-

0075-01

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所以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当前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提问目的不明确,随意性较大,“满堂问”,没有发挥提问的作用;提问的时机没有掌握好;问题的质量低,缺乏逻辑性等。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要做好课堂提问的计划。下面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精心设疑,适时提问

许多教师的教学计划中,都有教学步骤、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内容,但却没有课堂提问的计划,造成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没有必要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未经思考就回答了问题,课堂气氛表面看似很热闹,实际收获却很少。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把课堂提问列入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出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服从教学目标要求,紧扣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要做到适时适度。在教学中,一般可以在以下几个地方设疑提问:1. 教学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点。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问题引起他们对重点难点的注意,使其思维聚集在重点难点上。2. 学生“无疑”处。这是指一些看似十分简单,学生似乎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实际上学生往往由于粗枝大叶或思维处于不活跃状态,而未发现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是不完全明白的。教师应精心设置疑问,推动学生思考问题,使他们更全面地掌握知识。比如学生在读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时,都觉得这很简单。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问题掀起了学生的思维波澜,使他们重新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积极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了这个定义。3. 新旧知识交汇处。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学对学生掌握新知识很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温习巩固,并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继而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使学生掌握新知识。4. 课堂结尾处。在讲完一节课所有的知识点之后,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面向全体,分层提问

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各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正视这些差异,并在课堂提问时做出相应的决策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来进行分层提问,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全体同学进行思考,避免出现学生未经思考张口就答的情况,然后再由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答问的机会要尽量平均分给每个层次的每一个学生。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时,教师先列出x2-4x+5=0、2x2-7x-2=0、x2-2x=0三个方程,并快速判断出它们解的个数,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作出判断吧。现在先请同学们用公式法解以上三个方程。”在全体同学都计算后,让三名后进生上讲台板演。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方程的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在把系数代入求根公式之前,都是要先确定a、b、c的值,然后求出b2-4ac的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个问题让中等生来回答。学生会初步说出:“它能判定方程是否可解。”随后教师通过适当的讲解引出根的判别式这个知识点,继而又提出问题:“通过解这三个方程,同学们可以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哪些?”这个问题让优等生来回答。

这三个有梯度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达到了课堂提问的目的。在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启发下,全体学生都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这个知识点,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平等对话,相互提问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形式,而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这种互动才能很好地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注意与学生平等对话,将自己融入学生集体当中,让学生回答时应使用“请”“请问”等词语。学生回答后,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此外,在课堂提问中,不能都是由教师向学生提问题,以免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向老师提问题。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针对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

课堂提问看似教学的细节,但它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进程、效果,因此对它要高度重视,要善于研究、总结,探索最符合实际、最适合教学需要的提问方法。

(责编 王学军)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篇2

关键词:趣味,情境,层次,启发,效率

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过程中, 教师只有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出相应的问题, 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探究的任务, 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谈一些体会, 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提问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一个普通的问题很容易, 但要想提出一个趣味化的问题则必须下一番功夫才能成功。实践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提出新颖化的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增强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热情。

譬如, 作者在执教“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ASA) ”内容时, 就先展示问题:

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摔碎成如图所示的三片。只需带着其中的一片, 玻璃店的师傅就能重新配一块与原来相同的玻璃, 则应该带编号为的玻璃。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开始饶有兴致地讨论,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 显然一时不能找到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此时, 作者继续引导, 通过画、剪、拼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直至把以上问题解决。

二、提问情境化——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知识是相对比较抽象的, 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感到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假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情境化的问题, 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因此, 教师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出发, 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 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稳步提高。

譬如, 作者在执教七年级数学“整式的运算”一课时, 就巧妙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请你在草稿纸上任意写一个两位数, 并按照如下顺序进行运算:首先, 利用这个两位数减去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其次, 把所得的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 再乘以15, 减去88, 问:结果等于多少?

全体学生在各自的草稿纸上写的数字虽然不相同, 最后结果却是一样的。此时, 学生面面相觑, 感到十分惊奇, 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作者就点拨道:“若想知道其中的奥妙, 那就一起来学习‘整式的运算’吧!”这样情境化、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 有利于引导学生投入到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中去,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三、提问层次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探究

由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本功不同, 教师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 合理设计出不同层次 (梯度) 的问题。对“学困生”的提问必须控制在相对较浅的程度, 力争使其回答正确, 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学习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 则应适当安排程度较深的问题。

譬如, 作者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课堂教学中, 遇到如下一道题:

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 为了使风筝不变形, 在中间钉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 当宽AD长多少时, 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解答此题, 作者没有把问题一下子全盘托出, 而是将它分解为若干问题:其一, 用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可以有哪些办法?其二, 这些制作方法中, 哪些相同?哪些不相同?其三, 何时面积最大?其四, 为了让风筝不变形, 在中间钉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 假设宽AD=x, 则AB等于多少?其五, 当x等于多少时, 风筝架变成一个正方形?其六, 当宽AD为多少时, 风筝架面积为4平方米?其七, 风筝架面积能否达到5平方米?这样分层次的设问, 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回答的机会, 而且借此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稳步提高。

四、提问启发化——让学生把握好最佳学习时机

教师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意义, 太复杂又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因此,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必须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序渐进, 充分体现提问的启发性, 逐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最佳状态, 实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境界。

譬如, 作者在执教“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就借助分割的理念来启发学生获得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 (n-2) 。作者先从一个顶点出发画对角线分割了四边形、五边形及n边形得出公式, 并提问:“你们还能找到其他分割的方法来得到这个公式吗?”话音刚落, 有个男生回答:“在多边形内任意取一点p, 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 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 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因为以点p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 应该从中减去, 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180°× (n-2) 。”一个小女孩不甘示弱地回答:“老师, 我还有更好的办法呢!”说完, 她自告奋勇地走到黑板前进行画图讲解, 只见她在黑板上先画了一个多边形, 并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p, 然后向各顶点连线, 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其中, 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 因此, 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n-1) 。鉴于以点P为面点的平角不能归属为多边形的内角, 理应减去, 所以, 多边形的内角和也为180°× (n-2) 。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初探 篇3

一、把握好问题的度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如果情境设置得不合理,学生就容易“跑调”,白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时,教师可先提问:“怎样才能用定长的篱笆围成一个最大面积的四边形区域?”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答案,即是正方形。然后教师接着问:“若用定长的篱笆去围一面靠墙的最大面积的四边形区域,该怎样围?还会是正方形吗?若不是,长和宽应该是怎样的关系?”这种问题并不难,学生只要沿着符合逻辑的思维去分析和研究,就可以解决这种问题。

二、问题要有需要性

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如此一来,对学生的提问就是改变这种现象的最好方式。但我们有时会问“这道题是不是一次函数题呀?”“这样做对不对呀?”“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这类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会养成学生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的学习习惯,这种没有针对性的、不合理的“问题”也有违课程改革的理念。

如教学“异分母分式加减法”时,笔者首先复习了“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进行演算,接着笔者通过以下4个问题进入探究新知的阶段:①在这几道题中,有的分式不是最简分式,你能不能把这几个算式改写成最简分式相加减?②“异分母分式加减法”和“同分母分式加减法”从直观上看有什么不同?③能不能试着把异分母分式变成同分母分式再进行加减呢?④异分母分式能不能直接进行加减?为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和回答,起到了承上启下、化难为易的作用,使问题具有价值。

三、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无论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提问都应具有创造性。通过设置创造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如在教学“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做硬纸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体会代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了解代数恒等式的几何意义。

如图所示,在一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中间挖去了一个“孔”,而这个“孔”又是边长为(a-b)的正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写出一些代数恒等式。如将图形看作一个大正方形挖掉一个小正方形,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四个长方形,从而得到一个等式(a+b)2-(a-b)2=4ab。这个问题还可以与乘法公式或因式分解的公式相联系。在这个课题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探索、讨论、交流、应用的过程,从中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了数学的思维能力,获得了一些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只有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学生才会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4

(一)课堂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大部分数学老师只顾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地提问,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知道,提问的方式学生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留了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大多数小学数学以学科内容为主要提问对象,其它的延伸知识或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少。

另外,课堂提问的评价机制比较死板,只是单纯的以“数学问题的正确性”为标准,从不考虑学生答题过程评价,不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有时甚至出现课堂提问针对性不强,提出来的问题窘况,根本引不起小学生的兴趣,最终造成“只问不答”的局面。

(二)“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育学理论,只是机械化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成“问题”,为了“提问”而简单地“提问”,“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精髓,提问过于形式化,表面上看上去师生互动良好,有问有答,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教师只是简单的针对学科的知识点提些记忆性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广度明显不够,并不能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

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心理学应用不够理想,数学问题设计不够准确,不够科学,只是简单的、单纯的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

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准备,具有随意性。

通常只是从网上或教科书直接照搬现成教案,这样设计出的提问自然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与启发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素质教育,实现课程知识的宣讲。

高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快速消化知识;反之,无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感觉情绪低沉,无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迟钝,师生教学互动性不强。

小学数学与小学语文组成了小学教学体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如何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的现实意义与教学意义。

只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才能保证小学生轻松快乐地接受小学数学知识;只有启发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才能体现新一轮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气氛融洽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仔细分析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课堂问题,在考核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积极运用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活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点开展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设置具有启发式问题,直接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置、讨论和寻找答案。

启发式提问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智力。

问答式提问,只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强。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课堂提问应通俗易懂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偏弱,理解问题时往往会表面化,或简单直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通信易懂的问题,不能太书面化或理论化,尽量做到通俗化、形象化。

提问的方式应该游戏化,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答问题,尽量让小学生自我完成,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争着回答,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课堂提问应结合问题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对于抽象思维难以接受,形象思维有利于小学生接受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问题情境,尽量使用图片、演示等具体的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在参与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趁热打铁,由兴趣引出问题,及时引导和答疑,让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教课堂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某一具体的.数学问题,设计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

这种针对性强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课堂内容,消化课堂知识。

另外,课堂提问的针对性还应该保持连贯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思维,当然这种推断式的课堂提问也会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四、总结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反应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直接影响教与学的互动。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高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分析课堂提问效率的影响原因,深刻意识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性,反思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从课堂提问的启发性、通俗性、针对性和情境四个方面,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就能够真正发挥课程提问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分析论文 篇5

1.内容明确性

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必须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设计具有明确目的的提问.

2.启示性

教师适合的提问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还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激发思考.新课标环境下,要求教师站在课堂主导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出问题→解决疑惑→学生反馈→思维发散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3.有序性

教师对问题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按照数学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对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自主积极地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的答案并理解和掌握结论所涉及的数学内容.

4.新奇性

要充分地利用高中学生的好奇之心,不能总是提出同样一个问题,提出的方式也是平平淡淡的,在形式上既没有什么新意,又没有什么新的内容,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必定不会被吸引.相反,如果从别的角度进行切入,提出具有新意的题目让学生来回答,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设置数学问题的策略

1.要把握题目的难度

高中数学的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仔细钻研教材,对教材极为了解,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提出问题的办法.同时还需要把握数学题目设置的难度.据美国一个心理学家的理论,人的认知存在已知区、未知区和最近发展区,未知与已知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个体的认识水平就是在未知、已知和最近发展区这三个层次上不断循环,互相转化,而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不应该停留在学生认知的“已知区”与“未知区”的区间之中,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这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较深入的把握.专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内涵是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而对问题采取不同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时间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如果把问题设置得太难,又会使学生丧失了对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设坡度

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步步为营.只有这样设置提问,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最终可以达到数学教学的要求.

3.巧选角度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篇6

【摘要】 课堂提问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艺术,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它在班级授课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此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提问现状

解决策略

【正文】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英语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丰富情感,促进创新, 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预期目标。在英语课堂讲习中,教师提问策略运用得是否得体,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序进展,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最终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本文首先探讨了现如今课堂提问的现状,然后就如何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设计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一些具体的提问策略与方法。

当前,许多英语教师对课堂提问不够重视,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大部分的问题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提问方法单调。在很多英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问之后,原本期待学生能够积极响应的课堂却出现尴尬的沉默,或者发言者寥寥,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缺乏目的性,问题不清晰,不明确。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既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又要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心,为课堂教学服务。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当一堂英语课结束以后,不仅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这节课究竟学到了什么,就连教师自己也讲不清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究竟是什么,因此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明确重点,甚至个别问题会引领学生偏离所学的重要知识点,远远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二)、课堂提问的机械性和单调性

多数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并不会认真思考需要提什么问题,应该提出什么问题以及怎样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提出的是一些机械性或单调性的问题,例如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往往只需学生在“Yes”,或“No”, “Right”,或“Wrong”, “True”或“False”等肯定或否定的两极范围内选择。这类问题只需死记硬背知识,而不需要推理分析,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触及深层的智力活动。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使有些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应有的迁移,或者强化其已有的知识运用,更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师提问方式的单调性也会使部分学生觉得毫无新趣,索然无味。例如有些教师课堂上只是提问优等生或者是为了节约时间,只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等等。

(三)、课堂提问的问题过易或过难

大多数老师抓不住问题的切入点,盲目的提问问题。而有些所谓的“问题”,是完全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或能力水平实际的。比如不给任何铺垫和台阶就要求学生讨论某个不可能说清的问题,表达某些复杂的观点,等等。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些问题给学生造成了认知的困难。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滞教学进程,破坏教学氛围,不利后续教学。还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对于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创造性的思维,发散性的思维极为不利。同时这些简单的问题对于优等生而言,没有什么挑战性,也会致使他们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师课堂提问期望值过高

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他们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按自己所期望的目标来判定学生的答案。然而,学生的词汇量和心理认知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有时候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很正常。期望值过高导致老师过多地否定学生,而且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欠缺充分的考虑。例如我们对学生不准确的回答不能简单的以对错来总结学生的答案,甚至有些教师会说出:“你怎么会得出这种答案呢?”。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这也会使其他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退缩,望而止步。还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并不做出任何反馈。这样一是使回答问题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或观点是否正确或者可取。二是也打消了其他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提问的效用。

(五)、课堂提问对象的选择不合理

有不少教师往往喜欢提问少数“尖子生”,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或答不正确而避开他们,“尖子生”成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常客”。这就致使其他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导致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所有这些都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有些课堂上,有些教师会挑优等生来回答展示性问题,而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是拓展思维题却选择中等生或后进生来回答。这就出现了学优生回答的问题难度不够,后进生和中等生学生又对回答的问题力不从心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区别地设计和提问所问问题。

(六)、课堂提问具有惩罚性

有些教师用提问问题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要求学生如若回答不上来,就要进行相应的惩罚。这就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就无法积极的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怕老师提问问题,更别说是去与老师配合了。另外,课堂上对于上课开小差、走神的学生,提问问题有时候就成了惩罚他们的一种手段。有些教师会对这些学生冷不丁抛过去一个问题,要是还可以凑合回答,就刻意地加大问题的难度。不可否认,有时候这种做法对学生有一点点的警示作用。可是时间一长,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实际效果反而更糟糕。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及其采用的提问策略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够做到一问百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呢?以下是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课堂提问要具有目的性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在设计提问之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问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促进学生思维?等等。教师要尽可能剔除目标模糊的提问,使每个问题都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提问设计为教学服务。如果教师提问缺乏目的性,无的放矢,必然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一是提问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学生的思维遵循由浅入深,由未知到已知的迁移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铺设阶梯,逐步深入,认真挖掘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有层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一步步受到启发。二是提问的学生也要有层次性。初中阶段英语课堂中主要以展示性问题为主。这类问题一般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一般都比较简短,有学习资料可以参考,因此比较容易回答。对于这些展示性问题教师可以着重提问后进生或者是中等生。对于那些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个人经历、意见、观点,思想等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问优等生,给优等生表现的机会,并且中等生和后进生根据优等生的回答也可以学到相应的知识或者是受到启发。只有课堂提问具有了层次性,才能让全体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中,这也是是课堂教学提问的关键。

(三)、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趣味性的提问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尽量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 巧妙地利用教材,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精巧的问题,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提高兴致,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

(四)、课堂提问方法要体现多样性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提问的方法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教师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可使全体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鼓励,相互补充,开阔思路,各种新颖、独特甚至创新的见解就会在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出来。另外,教师还可灵活运用竞赛回答法,例如可采用男女生竞赛回答,游戏类竞答,表演类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课堂提问要有等待性

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所留的时间很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如果等待学生仍然没有回答出问题,教师可以选用以下技巧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1、适当给其鼓励,这个鼓励可以是一个手势,也可以是语言暗示,或鼓励的话语。

2、给其补充:进一步的补充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原问题,给出更综合的回答。

3、提供补充信息源: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正确的回答是因为学生缺少某些关键的信息,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提供一些造成学生回答困难的缺失信息。通过提供补充信息来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答案前行,此种帮助学生的方式要比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好的多。

4、转变方向:一个学生在鼓励、帮助后仍然感到问题困难,这时应该召唤另一个学生或者全班同学来帮助其回答。不能让这位答不上来的学生感到难堪,挫败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他听课的心情。

(六)、要注重课堂提问的积极反馈与激励性评价

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正确的加以赞赏,错误的也可以从其它方面例如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对学生的回答要热情鼓励,不要吝啬鼓励的语言。给学生的回答以积极回应,这种回应的效果是给学生一种成功感,一种他们正在自我实现的情感。此外,肯定学生的回答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的方式,一般而言,给学生以积极表扬这种技巧主要表现为语言表扬和非语言的表扬,教师在语言上的表扬不要总限于good, very good。这样的表扬体验不出针对性,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根据学生表现程度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使用如: Try it again.Don’t give up.That is right.Your pronunciation is quite good.I agree with you.Good!Wonderful!Great!Perfect!Well done.Congratulations.等进行反馈评价。非语言的评价包括表情上的暗示,手势上的赞扬,物质上的奖励等。积极反馈学生的答案并采用激励式的课堂用语能拉近师生关系,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课堂提问要注重互换性

在多数课堂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向教师提问,提问似乎成了教师的专利,这是不正常的。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著名科学家李正道也指出:“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答”,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问”。既可以教师向学生提问,也可以学生向教师提问或学生向学生提问。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师生互动。教师要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以学习同伴者的角色进入学生内心世界,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八)、课堂提问要注意把握“度”

时机上的度:课堂提问要注意疏密相间,恰到好处。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时机。不同的目的的提问在教学中的安排有所不同。如:提示性提问多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展示性问题多在学习新内容中,检测性或者是拓展性提问一般安排在学习结束之后。难易上的度:问题的难易要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教材内容的要求,提问要紧扣学情,恰到其分。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篇7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数学课堂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心智还不成熟, 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老师如果不注重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课堂上提问不合理, 就会让学生感觉乏味, 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

2.大多数的老师在提问时总是偏重成绩优秀的学生, 而忽略了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的方式会使大多数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 不会再积极思考.

3.提问的质量不高.现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老师在上面提问, 学生在下面一起回答, 看着课堂气氛活跃, 其实不然, 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 只是盲目地应和老师, 这样的提问其实根本没有实际的作用.

4.老师提问的目标不准确, 逻辑性不强, 不能形成有效的系统,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做到有效正确的引导.

5.老师在提问学生时, 往往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还没等学生的思维形成, 老师就匆匆地宣布了答案.这样的提问也没有丝毫的意义可言.

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1.鼓励学生提问

想要真正实现有效提问, 鼓励学生提问是关键.老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这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问题, 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提问的好习惯.在课堂上老师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深化问题的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老师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并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 这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逐渐培养起学生敢于提问的自信心.

2.掌握课堂提问的难易度

课堂提问时, 老师应该掌握好提问的度, 保证提问的问题既不难也不简单, 能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回答正确.太简单的问题, 学生会不加思考地回答出来, 这不利于思考能力的发展, 而太难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丧失积极思考的兴趣.在提问时, 老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进行提问, 符合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 最好避免提问“是不是”或“对不对”之类的问题, 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在讲授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时, 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别以及相同之处来进行掌握,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 还间接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因此, 老师在课堂提问时, 必须注重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 既不能让学生不加思考地作答, 也不能使学生毫无头绪, 要保证所提问题不会使学生感觉模棱两可,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认真思考, 这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如果喜欢一个老师, 也就喜欢他教的课程.因此, 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气氛, 注意对学生的尊重, 尽量减少学生对自己产生不满的情绪.老师要把数学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交流, 参与到学习中, 逐渐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首先, 老师要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 保证问题的连贯性和层次性, 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 使学生不断探索和学习.其次, 老师要营造一个提问的氛围, 学生会在这样的氛围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再者, 老师要耐心引导基础差的同学, 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以民主的方式来对待每一名学生, 不让学生产生差异感.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对学生敢于提问有着促进的作用, 也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

4.控制课堂提问的次数

如果在课堂上提问次数过多, 会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 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利, 使数学教学的重点不突出.而课堂提问过少, 会使课堂的气氛过于沉闷无趣, 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因此, 老师在课堂提问时, 要讲究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频率.每当提问一个问题后, 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不能草率了事,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引导, 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 在数学课堂上需要老师正确的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提问技巧.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 在难度适中的问题中,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另外, 老师要以民主的方式构建课堂的气氛,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提问环节, 以便最大限度地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三、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 老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 而实现这种引导的场所就是课堂.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在完成讲解基本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 老师学会运用恰当的提问技巧, 选择适度的提问难度, 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丹群.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浅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篇8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111-01

要想构建一个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不仅要依靠教师深厚的学科功底和语言表达艺术,还需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课堂提问是沟通教师、学生、教材的主要渠道。在新课改逐渐深入的今天,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顺应改革潮流,摆脱“一问一答”的提问模式,创新问题设计方式,积极引入和运用新型的提问技巧,创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数学提问课堂,使数学课堂提问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取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尝试将教学内容和课堂问题融入到情境中,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在描述教学情境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抓住提问的契机,将设计好的课堂问题通过情境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数学知识。

在教学“正多边形的概念”时,教师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以装修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小明家新买了房子,他爸爸把装修地板的任务交给了小明。但小明在选瓷砖时犯愁了,选什么样的瓷砖才能把房间装修得更漂亮呢?大家帮小明出出主意,选什么形状的瓷砖更好呢?学生听完问题后,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很多学生都说用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最合适,也有的学生觉得用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也可以。在教学情境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课堂提问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抓住问题要点,确保提问的准确性

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计问题。教师要努力在课堂提问中融入更多的感情元素,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抓住学生思维的发散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作出不同方向的质疑和假设,从不同的方向探究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摆脱固定思维的束缚,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三是抓住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点,以这些联系点设计课堂提问,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学习“二次函数”时,为了帮助学生认清二次函数图象特点,深化学生对二次函数的认识,教师先在黑板上简单地画出了y=x2、y=ax2、y=ax2+c三组图象,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从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等特点的比较中找出三组图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而总结出a、c两者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这种课堂提问抓住了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点,让学生在对不同的函数图象比较中巩固二次函数知识,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问题层次,深化学生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教师在这其中要把握好设计问题的层次,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为基础,从最基本的知识回忆提问开始,巩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再在课堂提问中增加一些提高学生理解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弄清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其次,可以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熟练度和灵活性。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评价性提问,让学生对某些解题方法、数学观念进行判断和评价,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后,教师先带领学生完成了对基本知识的复习,然后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下面这个方程的解法正确吗?

(x-2)x=3x

先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x,得:

x-2=3

所以x=5。

一些细心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方程还有一个根是x=0,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追问:“如果是你解这个方程,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来解最简便呢?”学生在思考之后,慢慢发现了解决这类二元一次方程问题时,必须先进行分类讨论才能得出完整答案。在一个个由浅及深的多层次课堂提问后,学生明确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的问题,总结出了正确的解题技巧。

总之,教师要加大对课堂提问的探索和创新,力求每个课堂提问都设在关键处、重点处、疑难处,让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篇9

常州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李小英

(一)研究背景:

1、当今教学课堂中提问的常见误区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常见误区为: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正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该从哪切入提问,缺乏点穴性的提问有效促进教学的互动。

2、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少数学生替代全体,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要么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碎小问题不断。

3、有些提问具有片面性,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有些问题比较随意,没有针对点穴性,缺乏课堂生成的有效互动。

4、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很少主动提问,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2、有效提问的含义

顾名思义,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有计划地、带启发性的针对性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问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目前倡导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问题化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思维。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内容: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四)研究措施:

1、转变观念,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加强学习,珍惜外出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3、联系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踏实细致地调查分析。

4、实事求是,注重课题研究过程,在学校研究计划安排下,每学期上好课题研讨课,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5、及时反思,在具体的教学中反思并重建教学,积累材料为论文与案例作准备。

(五)、研究步骤

1、确立课题,制定方案

研究时间为09年-10年一学年,在09年9月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需要,确定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的小课题。

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利用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提问、研究提问,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现阶段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提问的有效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是多途径学习,通过网络收集、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书籍整理以及集体交流等。

3、课堂实施

在课堂中注意提问题的策略,注意有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教学互动中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效地推进教学。

4、预期成果

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篇10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提问策略

新课改实施多年来,有效课堂的概念已深入到广大教师的心中。而课堂提问作为沟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虽然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但部分教师还是沿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不提问或者少提问。

2.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经常使用“是不是”“对不对”等对学生没有启发作用的句式,学生基本上在惯性地回答是或者对,对问题丝毫没有兴趣。

3.教师提出的问题含糊其辞。有的教师为了贯彻“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一思想,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不具体的问题。例如,“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较笼统的,不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

4.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太过随意,主观性太强。有的课上问题多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而有的课上只有寥寥几个。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课堂提问的预设。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出现“低效”、“卡壳”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在进行课时教学设计的时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根据所教内容精心设计自己在课堂中要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预设每一个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具体设计所提问题,所提问题的数量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控制好,不能过多或者过少。

2.课堂提问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新课改一再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提问也要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感兴趣了,学习的主动性就能激发起来。在教学“平行线”时,我在讲授完知识点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骑自行车走在笔直的马路上,老师左转80度后,再向右转多少度,可以在原来的方向上前进?同学们,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吗?

初中学生对老师还是有一定的崇拜心理的,听到能帮到老师的忙,很是兴奋,因而产生极大的兴趣。全班学生都在开动脑筋积极考虑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在这一案例中,通过创设骑自行车这一个生活场景和教师请求学生的帮助这两个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完成了对平行线知识点的学习。

3.课堂提问要紧扣重难点。课堂提问很是忌讳提笼统、不具体的问题。如上文提出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有时候不仅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毕竟有时候学生会从你出示的事物中发现不属于数学的内容,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比较尴尬了。

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都会有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要针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不要提过于笼统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本课时的重点之一是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以下问题启发学生理解。

例题:九(2)班乒乓球队参加学校乒乓球比赛,一共赛了22场,按比赛规则,每胜一场得2分,每输一场得1分,没有平局。九(2)班在这次比赛中的取得40分。你知道九(2)班胜多少场,负多少场吗?

在学生充分审题后,教师逐步启发:要求“九(2)班胜多少场、负多少场”可以怎样设未知数?根据“每个班级都要赛22场”、“九(2)班在这次比赛中取得40分”分别可以找到怎样的等量关系?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得出了x+y=22,2x+y=40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4.课堂提问要“度”“量”适中。对于在课堂中教师提问过于随意,主观意识较强的现象,我们应该把握在课堂提问中的“度”与“量”。

所谓“度”就是所提的问题要难度适中,所提问题对回答的学生来说,不能过于简单,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也不能过于深奥,难度过大学生回答不出来,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度”的把握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针对本班学生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思考、都有进步。

所谓“量”是所提问题的数量。一节课提出数十个问题或者寥寥几个问题,都是没有掌握好“量”的表现。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在备课时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你是怎样知道的?(3)若是四边形,它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这时候,我意识到问题有些多了。考虑到这是节新授课,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我只选取了问题(1)和问题(2),而具有拓展性的问题(3),我准备放到下节课讲。这样就有意识地把握好了课堂提问的“量”。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只有做到精心预设、激发兴趣、紧扣重难点、“度”“量”适中,才能为学生架起从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才能使学生或“拾阶而上”、或曲径通幽,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彼岸。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张跃.用好“有效提问”这把解开数学之门的金钥匙——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浅谈[J].中学教学参考,2014,29:18.

[2]沈晶晶.巧设课堂提问赢得满堂精彩[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08:44.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 篇11

一、重预设, 创造提问情境

很多时候, 教师的提问重在检查学生知识的生成结果, 而忽略了提问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之前, 作为教师真正要做的事, 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做一个引导航向的人,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预设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读书, 去思考, 去探究, 而不是一个演说家.

案例一在教学“圆是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 估计学生对圆中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弧的概念和关系搞不清, 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面对提问能够有意识、有能力地主动参与其中.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请同学们看书 (九年级上册苏教版) 第125页.

生:带着悬念, 阅读教材.

师: (当学生看完书后, 提出操作活动.) 作一圆, 画一条直径, 在直径上任找一点作垂直于直径的线 (弦) , 然后沿直径对折圆形.

生各自画一个圆, 然后任画一条直径, 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 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 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

师:对折后再展开看看, 你能发现什么?请回答思考题.

生1: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2:圆只有一条对称轴.

师:还能发现什么?

生:从对折后的图形中我发现线段和弧都相等.

师: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画图时, 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生: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所对这条弦、弧.

……

重预设, 置问题于一定的情境中, 整堂课学生你一句, 我一句, 大家互相补充, 这些内容教师没有多讲, 让学生积极探究, 各抒己见, 在“评理”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问题的快乐.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经历自己看、说、讨论的学习过程, 学生不但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也锻炼了自学、动手的能力, 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发挥、张扬, 成功的愉悦感得到体验.

二、巧评价, 留下问题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以生为本”的课堂评价, 应当是师生间的积极互动, 教师及时、合理的巧评价和赞赏, 能为学生“指点迷津”;若在提问过后合理运用评价方式, 则会让提问成为新一轮思考的起点, 给学生的思维留下继续深入的空间.

案例二一位教师复习“因式分解”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将多项式2x2-8x+8分解因式?

生1:板书写, 2x2-8x+8= (x-2) (2x-4) .

师:生1这一结果, 同学们是如何评价的呢?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2: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我也是这个答案.

生3:我认为还可以继续分解, ∵2x-4=2 (x-2) ,

生4:我的方法与他们不同, 我的答案是:2x2-8x+8=2 (x2-4x+4) =2 (x-2) 2.

师:不错, 你们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呢?

生5:我认为上面的答案都是正确的, 仅仅是表示形式有点不同而已.

师:难道仅仅是形式的区别, 有没有不够规范的答案?

有一学生抢先说:分解要彻底.有的说:相同因式的乘积要写成乘方的形式……

师:造成以上不同形式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将因式分解彻底?请大家讨论.……

上述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教师的激励评价,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帮助学生驱除困惑, 走出误区, 真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目标.

三、善引导, 改变提问主体

真实的课堂并不是预设的精确复演, 难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 通过引导,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 使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

案例三有一教师上“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师:解方程0.5x=1时, 先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0.5, 方程左边变为x, 这时右边为1÷0.5, 得x=1÷0.5, ∴x=2.

生1:马上插话说, 老师, 我只要两边同乘以2, 就得x=2, 这样很简单.

师肯定和表扬了生1做法, 并把自己的做法与他的做法作对比:不同的变形的方法是什么?其中相同点, 都是最后把系数化为1, 对吗?

生1:点头, 脸上表现喜悦.

师:刚学习新知识时, 一定要按书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运算.接着讲

生2 (老师在黑板上刚写完方程) 站起来说:老师, 我已经看出方程的解了, x=1!环视周围的同学后坐下.

师:好, 请生2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2:我是直接看出结果的.

师:光看也好, 如何按要求算出?请生3来板演.

生3:很快按书上格式解好了方程.

师:再次强调一定按步骤, 依次进行求解.

生4:老师, 我认为只需移项, 不必合并, 我按乘法分配律

可得

师耐心地倾听生4的解法, 表扬了生4探求问题的新思路:要不要请生4讲讲这个解题的新办法?大家欢迎.

生4:我是受到生2的启发, 看出可以把x与1, 放在一起, 再将x-1看成一个字母……

上述教学中, 对不同学生的“插嘴”, 教师认真倾听和表扬, 及时把握机会, 灵活应变预设教学环节, 不仅很好地维护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且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学会分析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 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能产生心灵的感应, 引起心弦的共振, 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宏楼.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初中教学研究, 2011.5.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

上一篇:一年级下册写字指导下一篇:电气工程师专业知识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