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2024-05-30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共12篇)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1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恰当的提问不但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启迪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做到恰到好处的抛砖引玉, 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了几种课堂提问的技巧, 归纳如下。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的发起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以学生为主体、兼顾课堂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思维方向、有计划的教学手段, 在各种课型和各种教学方法中都有十分广泛的使用。数学教学中的“问”, 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 如果运用得当, 那么, 对于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启迪学生数学思维, 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进行思维定向的操作及引导。

2.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促进师生交流, 沟通师生感情, 创设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3.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适时作出调整, 完好地调控教学节奏, 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问的注意事项

(一) 提问要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 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 重点就会突出, 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 难点就容易突破。用提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思考,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 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 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 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 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三) 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 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 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 问在最重要、最值得问的地方, 以突出重点, 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 尽量做到前详后略, 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 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 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 抓住关键词或以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 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

(四) 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 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 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促使学生由此及彼, 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用互相联系的提问, 让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 既弄清了本节课的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五) 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 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 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 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 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 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 问题提得大, 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 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 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提问形式必须灵活多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形容江西庐山的, 在数学教学上同样如是。同一个问题, 只要把提问的角度换一下, 本来可能是平淡枯燥的问题就突然有了新鲜感;本来好像很独立的问题突然与旧知识有了类比联系, 学生本来毫无头绪的思维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能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了。例如: (1) 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问“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多数学生会回答不全, 但如果这样来提问“从边、角、对角线来分析, 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这时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快作出回答。 (2) 在教学生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时, 很多教师都知道寻找等量关系的重要性, 而且通常都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找出来, 但是如果简单的提问“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很多学生无疑会冥思苦想却不得其果, 这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系列问题:这个问题中有哪些量?这些量之间有关系吗?怎么利用等式来表示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提问可以经常采用的几种形式

在实施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我们通常是采用以下几种提问的形式。

1.设问。也叫明知故问, 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 有助于使整个教学内容层次分明, 结构紧凑。例如在鼓励学生时可以这样设问: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在学习《镶嵌》一章时, 可以这样设问:什么叫镶嵌?所谓镶嵌, 就是平铺, 就是用一种或多种图案把平面铺满的意思。

2.追问。就是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一环紧扣一环连续不断地提问学生, 从而刺激其积极思考, 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 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 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这些判定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什么关系?研究四边形都是研究四边形的哪些方面?

3.反问。通过加强提问语气,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促使其主动去思考, 同时增强课堂气氛。例如: (1) 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本身小吗? (2) 除了这种方法, 难道就没有其他方法了吗?

4.激问。利用激励性的语气对学生进行提问, 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使学生保持在比较亢奋的学习状态中。例如: (1) 哪位同学来说说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 (2) 哪位同学有不同的方法吗? (3) 有没有谁用了更简单的方法的?

总之,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 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 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 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 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 教师的提问的开展要循序渐进, 步步进逼, 顺流而下, 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2

今天看了王老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的专题讲座,感触很深,它让我看到了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给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它的设计的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及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将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曾出现过王老师提到的几种现象,提问过多过虚,只注重了数量而忽视了问题的质量; 或者提问太难太易,脱离学生实际;问题缺乏思维空间,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余地;有时只是注重问题答案,而轻视了学生的反馈等等。

学习了王老师的讲座,我认识到:

1、提问首先应目的明确,有效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好的提问能唤醒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能激活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能点悟学生冲破迷雾的思路,能让学生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3、提问要适度、适时、适量。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精简提问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不能问个不停,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

4、面向全体。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好的提问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才会使 全班学习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5、新颖多样。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学生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学生厌学。教师的提问,内容要新颖别致,方式要新鲜多样,这样就能 引起学生 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主动求知的情境。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一、提问要恰当而及时

恰当主要指的是提出来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问题的难度要把握好。太难的问题会给学生的思考带来难度,长久下去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又不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最好的问题是让学生能经过一定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提问也要讲究及时性,主要指提问的时间点要及时。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好问题出现的时机,及时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否则,错过了时机再去问学生,容易打乱学生的思维。

二、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驱力,是探索问题的源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時,还要教会学生自己去质疑提问,这也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于提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然后再去积极主动地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地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下,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讲究一点艺术,精心地加以设计,将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和疑难处,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因低效提问而造成的低效课堂现象的出现。

三、善于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提问

数学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固定且有限的,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提问,以确保教学效率得以提升。首先,教师可以抓住重要的概念进行提问,因为,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都比较抽象,但是,这些概念又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教师应该将此作为提问的重点。如果教师没有给予概念教学以足够的重视,就会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产生一些误解,是会对学生之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在教学时,一定要重视概念教学,在重点处设疑,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次,教师还要结合重要的数学方法进行提问。数学方法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也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武器。因此,在设问时,教师要重点进行提问。例如,几何中经常会遇到需要添加辅助线的方式进行解题,当加入一条辅助线之后,整个题目也就会豁然开朗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将其作为重点知识来进行提问,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此外,除了让学生直接掌握这种方法之外,还要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四、问题的设计要合理恰当

展开问题讨论的关键点就在于问题的提出。在数学课上,无论是哪一节课,都需要遵循这样一条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知识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则没有任何意义;若提出来的问题较难,又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可以把一些大的问题转化成几个小问题进行讲授。数学学科的连贯性比较强,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以前所学过的知识,或者把一些新知识和以前所学过的旧知识串联起来,用所掌握的一些知识解决新,这也是学习数学比较常用的办法。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接着教师再告诉学生,所谓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实际上就是解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解集的范围。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而且在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上,教师还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思考,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及时予以反馈

当学生回答完一道问题后,无论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尊重学生,对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加以肯定,对回答错误的部分再进行引导式的提问,假如学生还不能有效理解的话,教师也可以让其他的学生帮忙补充一下,或者在课后找到该学生,对其进行耐心地辅导。这样也能让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不会产生负面情绪,反而还能促使他们对自己回答错误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减少他们对相关知识点再犯错的几率。教师及时的反馈也让学生觉得问题回答错误也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得师生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提问教学,需要讲究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课堂提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课堂提问不在多,主要在于巧、在于善。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主动地投入到教材当中,深入研究教材,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求知心理,精心地筹划课堂提问,且要选准提问的时机进行巧问,以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在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海.数学课堂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提问”——谈谈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提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21-22.

[2]朱安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3]孙艳英.新课标下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效能提升策略刍论[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技巧,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要求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打造高效课堂。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 这样就能够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师生课堂教学互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当前的课堂提问环节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如:课堂提问过于频繁且低效;提问重结果轻过程且急躁;提问的形式、回答群体“过窄”等现象。那么,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谈谈个人看法, 与大家交流。

一、现状描述

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环节, 对此,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蠢。”陶先生这句话既说明了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也说明了课堂提问是有着很强的技巧性的, 但是从现实来看, 课堂提问环节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有以下几点。

(一) 课堂提问过于频繁且低效

部分教师对于提问的度掌握的不太好,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多有利于学生参与, 简单地认为问答式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近些年来, 人们普遍认为“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 最多的是以教师的提问的形式出现的。但我们发现, 教师提问过于频繁, 而且好多“问题”的答案都是以学生回答“是”“好”“行”“存在”“明白”“可以”“学会了”“没问题”等等。据统计一节总时间为2532秒的课, 教师的提问的时间一般会占去600秒左右, 占去将近课堂总时间的1/4。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理解性提问很少, 这就造成学生们的思维深度不够, 提问也就是流于形式, 不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度思考, 使得教学看似热热闹闹, 实际教学效果却很低下, 形式主义严重。

(二) 课堂提问重结果轻过程且急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然而数学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还存在“考什么, 教什么”的现象, 这样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知识技能目标学生易达到, 而且需要理解练习。但是我们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 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 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优等生身上, 全员照顾不够, 耐心不足, 教师应该学会等待。

(三) 提问的形式、回答层面窄

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 但是有些问题教师在设计时缺乏深度的考虑, 导致学生群体回答问题只是流于形式, 这主要是没有重视对问题情况的创设, 缺少学生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只有教师问、学生答, 缺少学生们的主动质疑, 这就意味着真正的课堂生成的内容很少, 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解决途径

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每个数学教师需要掌握和必备的教学能力, 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 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那么教学中的提问除了要创设悬念和激发兴趣外, 还有哪些技巧方法呢?

(一) 奇问铺设, 创设情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人都会对新颖奇特的事物产生好奇之心, 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提问, 构建惊诧的情景, 创设诱人的场景, 能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 撞击学生的思维火花,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不等式性质时, 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都知道2<3, 可有人证明了2>3, 他是这样证明的:因为 (0.5) 2> (0.5) 3所以lg0.52>lg0.53即2lg0.5>3lg0.5两边同时除以lg0.5, 即得2>3。同学们这可能吗?上面的这类错误在学生的练习、作业和考试中是常常出现而又意想不到的。如此一问于是一个个积极思考, 认真分析, 不明错误原因决不罢休。学生的思维之火就这样点燃了。

(二) 精心设计, 科学简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极大地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启发性教学语言不仅要讲究科学性, 还要讲究艺术性。教师所提问题的启发性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我素质, 自我充电, 自我反思。

(三) 鼓励质疑, 发挥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让学生自己发掘问题、提出疑问是一种要求更高的训练, 这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精神。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情境, 制造认知冲突,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 鼓励、引导学生去质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并通过师生的活动来解释, 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 对待应答, 合理反应

对待学生的应答, 教师常见的反应有:“不, 这不对。”“很好, 很好。”“啊, 这是一种想法, 还有其他想法吗?”“非常好, 我们能把它扩展吗?我们能补充点什么吗?”“很好的想法, 但是我们如何解释……”这是教师对学生答案作出的典型反应, 持续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对与错的强化, 趋向于缩减学生的回答, 并将它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第二种是一种重视结果的思维方式训练。第三种反应是中性的, 它引导学生离开这种反应而朝向问题的其他答案, 是一种发散思维的训练。第四种反应是强烈地接受, 它引导全班进一步追随这个学生的想法, 支持和鼓励学生, 满足学生需要, 把问题提出后等待的时候稍稍加长, 就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 学生被引发的质疑数量增加了, 不回答的情况减少了;推论性和推测性的思维数量增加了, 学生能够提问的数量增加了, “迟悟”学生的参与增加了, 课堂纪律问题减少了。

初中数学课上提问技巧 篇5

2.巧选角度,激活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跟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分不开的。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不仅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还要注意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在学生思维不畅或有可能受阻的时候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多角度的提问,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进而激活学生多方面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精心预设,设计富有梯度的问题

为了调动班级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梯度。例如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直线AN,MC交于点E,直线BM,CN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边三角形。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实践探究 篇6

【关 键 词】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技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问题是教师用于启发引导学生的重要方式,但因对问题和目标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到位,课堂中很容易出现“满堂问”的现象。故而本文就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就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技巧作简要分析。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一)问题脱离目标,多而针对性不强

在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目的是借助问题而引导学生探究达成目标,如果问题脱离了目标,不仅占用课堂时间,还可能因问题太多而让学生疲于应付,影响学生的思维。如《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教学中的提问为例,在导入环节用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而变成几边形,本来此时可直接问“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即可,但教学中问题设置为:1. 正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2. 剪去一个角后变成了什么形?3. 此时的内角和是多少?4. 你知道90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这时,学生还不明确多边形的概念,也不知道多边形内角和的求解方法,问题脱离了目标,且过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先解决哪个问题,如何解决,只能陷于茫然之中。

(二)问题忽视学生实际,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目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故而问题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教学中只从教师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设计,而没有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容易形成“有问无答”的现象。以《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某教师问题设计如: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那接下来我们应该研究什么?(学生一脸茫然)教师为引出正比例函数的图形和性质的话题,继续追问“回忆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你能猜出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内容吗?”(学生急于翻书)虽然也有个别学生回答出来问题,但整个课堂气氛是较为沉闷的。在该案例中,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之间没有接触过程函数图像和性质,故而对问题也就难以回答。其实,在本课时中只需要直接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即可。

(三)提问后缺乏互动,问题探究流于形式

问题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的,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但如果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讨论和交流中没有进行指导和点拨,问题探究流于形式。如上述《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作出y=x,y=-x的图像后,问题如“图像的位置与K值有何联系?正比例函数中y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后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得出y随x的变化规律吗?”学生讨论后没有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并不明确自己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讨论活动流于形式。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创设情境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后学生学生很难参与到问题探究中,除了问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外,问题太突出,缺少情境作为铺垫也是重要原因。为此,在提问前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以情境来引出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结合目标提问,问后师生互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构建知识,而因学生的认知、理解等能力有限,问题提出后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活动,还要及时进行点拨,这样方可更好地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获得知识构建。下面就以《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为例,就数学课堂中如何根据目标提问和及时指导进行分析。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反映了角的平分线的基本特征,也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本节内容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运用和延续,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其做法原理是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证明,运用了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问题可如“怎样将纸片上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呢?”(学生可能用量角器,也可能用折纸的方法)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用平分角的仪器可以平分一个角,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教师演示并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归纳得出用尺规作∠AOB平分线的具体方法,问“什么射线OC是∠AOB的平分线吗?”(启发学生用三角形全等说明)如下图,在射线OC上任取一点P,过点P画出OA、O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D、E,测量PD、PE并作比较,你得到什么结论?猜一猜角的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合作证明并得出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师点拨并共同概括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如此,学生是在问题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构建,体验更加深刻,学习中的参与度也得到了提高,教学效率也自然会更好。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教学重难点而提出问题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探究活动,此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还要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归纳,针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点拨,采用精讲的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新课程:中学,2015(7):92-93.

[2] 聂书静.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J]. 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5(11)43-44.

[3] 叶娇云.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探讨[J]. 学园,2015(22):70-71.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往往能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初中物理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 尽量结合生活实际, 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 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对同一物理问题, 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 提问的角度不同, 效果往往也不一样。课堂上, 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创设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 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一、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个体的差异。因此, 不应盲目地为提问而提问, 更不应要求所有的学生回答同样的问题, 而应考虑内容的难易, 根据提问对象的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 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如“是什么”的判别型, 这种问题主要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怎么样”的描述型、“为什么”的分析型, 这类问题主要针对中等生;“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主要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比如学习《光的折射》之前, 先提问: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什么叫做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学生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般在课本中就能找到准确的答案, 主要是概念、定理之类, 是最低层次、最低水平的提问, 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稍微复杂一些的也只是要求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这类提问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课堂看起来活跃, 双边活动较多, 但是缺少高级的思维活动, 因此应适当使用。这样设计的问题, 由于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提问要建立在联系实际上

联系日常生活现象, 对所学知识进行提问。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进行一些小实验、小制作,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我国西南地区遭遇百年大旱灾, 为了减小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户采取地膜覆盖种植技术, 为什么?”“你在什么情况下, 才能跳得更高, 更远?”像这样联系实际的提问, 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自制的小型发电机使灯泡亮起来时, 他们就会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从而强化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 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 在相互启发下, 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时, 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地记在黑板上, 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例子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又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提问要建立在物理知识的应用性上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 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而且能激发积极思考, 养成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 学生也能做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 就可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 安排学生课后做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 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分别把木块和铁块放入水中, 会有什么现象?”生答:“木块浮在水面上, 铁块沉到水底。”再问:“为什么木块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 而铁块放入水中却沉入水底?”生答:“铁比木头重, 铁的密度大。”我又追问:“轮船是由钢铁做的, 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回答不上来, 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问要建立在激发学生思维上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良好的提问环境。不但要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思考, 还需要对学生的大胆疑问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从提问中感受到思考和获得问题答案的快乐, 才会形成主动去提问的良性循环。此外, 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不是对学生灵光乍现的提问直接地给予解答, 而是刺激学生思考, 让学生不断地思考, 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 直到问题被一个个地解决。在教学中, 问题的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 理解特别深刻, 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 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 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 设计一些问题, 引起学生的争论, 对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 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 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参考文献

[1]蔡苏青.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 2010 (3) .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8

一、紧扣目标, 讲究问题的针对性

在新课改下, 数学课堂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故而有的教师认为, 课堂中师生交流越热闹越好, 而交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问, 于是, 课堂中问题的密度较大, 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很轻松地就解决了, 学生表现的较为积极, 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 但这种提问多是为提问而提问, 对目标的达成度作用不大. 另一种现象则是课堂中的提问过于随意, 没有关注目标, 甚至是口头禅似的提出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 不利于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

提问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而问”, 这就自然涉及目标问题, 即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如《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中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对数函数图像的分析而初步掌握对数函数图像的性质,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画出y=log2x和的图像, 此时提出问题“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此引导学生从定义域、值域、所过点等交流, 如果已知y=log3x的图像, 能不能作出, 以此引导学生作图, 然后结合y=log2x和和的图像归纳其性质.如此,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图像展开交流, 在交流中能更好地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二、循序渐进,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 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目标的达成度, 还要充分考虑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 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否则, 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 启发的价值也就难以体现. 当然, 如果问题太难, 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 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在梯度上要利于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 在数学实践中, 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 目的就是要结合目标而让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简而难的问题探究而更深入地去探究知识, 最终形成系统性的掌握.

以《数列》巩固环节的提问为例, 其中问题的题干为“已知数列{ an} 是等差数列, 其前n项和为Sn”, 给出既定条件为a4+ a5= 0, 要学生比较S7和S1, S6和S2, S5和S3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将它们的关系整合为一个等式或不等式. 对于这个问题, 只要学生能根据数列的知识稍加思考就能解决, 但如果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 是否也要一一去推论呢? 此时就可提出问题“如果存在正整数k, 要使ak+k + 1= 0成立, 是否可根据上述问题的结论而得到推论?”以此问题而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得出推论并推断是否正确, 再引导学生合作对等比数列{ bn} 作类似研究并写出结论和理由. 如此, 有点向面, 以问题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构建, 更利于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时机,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要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时机是较为关键的,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只有当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似懂非懂”的时候提出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也才能通过问题思考而更好地得到所要的答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总在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这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 在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探究后结合a是锐角时的情况进行交流, 那么, 如果只知道角终边上的一点, 但这个点不是交点 ( 终边与单位圆) , 此时又怎样求三角函数的值? 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而理解三角函数和实数函数之间存在的关系 ( 即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 在对三角形函数的定义域列表探究基础上思考 “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的计算公式, 然后再探究三角函数线. 在该课时中, 对定义的学习并不难, 但要理解三角形函数和实施函数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困难, 故而借助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 接着围绕“终边”和“点”的关系对同一三角函数值展开讨论,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公式.

四、讲究方法, 关注学生差异提问

在数学课堂中提问, 因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 故而在提问方式上也得考虑, 不能“一刀切”, 以相同的问题去问全体学生, 而要根据课堂中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探究情况, 及时诱导学生, 以问题追问学生, 启发学生, 甚至可以用反问的形式和学生形成互动, 帮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般而言, 在复习导入或概念学习中, 针对基础知识点, 可用询问的对话进行, 可对全体学生进行, 也可对学生个体进行. 对于易错点, 则可先诱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 然后引导其他学生找出错误点, 根据错误点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针对学生存在疑问的地方, 可根据学生的描述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思考. 在教学中, 尤其要注重以追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如“求圆的切线的方法”的探究中, 对于“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的 “几何法”, 引导学生设出切线方程y - y0= k ( x - x0) 后追问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什么? 由此可以求出什么, 进而可求出什么?”通过追问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法”的关键.

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 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 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达到由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目的。如,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 (进位) 》时, 通过复习前面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从而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性来学习这节课的新知识, 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二、在教学重点处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 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 “答”有所“得”, 收到启发学生思考, 开拓学生思路, 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效果。如, 《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我为学生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 并设计了一些利于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其中有这样几个问题: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 每人几个?这样很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 不仅增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 我创设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 提出了“小猴要吃这个西瓜的1/2, 小猪要吃这个西瓜的1/4, 它俩谁吃得多”这一探索性的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 在巩固练习中, 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帮助小朋友明明解决“每份地各占整块地的几分之几”的这一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设计, 这些问题的精心设计, 都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悟分数的意义。

三、在教学难点处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 实际指导性提问,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圆柱体积时, 可针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难点进行提问。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重点理解书面上两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 他们之间的联系, 然后教师通过教学模型直观演示, 向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 学生就容易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0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1. 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思考.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阅读资料、出示练习题、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简明、清晰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

2. 提问要突出重点

提问的重点是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突出提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比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提出:“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里,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后、左右的侧面受到的压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还受到浮力?”这里教师将问题的焦点要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类似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从而更好地认识贯性。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抓住关键以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发问:“导体的电阻R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使学生通过思考,结合R=ρL/s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3. 提问要有层序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可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可以从小入手,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4. 提问要把握量力性

设计问题应因材施教,考虑学生的基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提出的问题不能过高或过低,否则会影响提问效果。

二、提问的实施策略

1.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课堂提问不能仅仅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要面向全体,以点带面,激发课堂气氛。

2. 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案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到位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

3. 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对于水平差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问。

4. 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答问后的评价

“目标、教学和评价”是现代教学观的三要素.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要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客观。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篇11

为此,本人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一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如在“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中,提问:(1)两条直线平行的几何意义是什么?(2)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分析定理的题设与结论,(3)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使用这个定理应注意什么?这些提问旨在检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新学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联结点,才能将新知识同化,才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充分注意这一点,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被学生接受,又要富有启发性。

如在“正多边形的几何性质”中,先复习正三角形、正四边形的几何性质,请同学们填写课前印好的表格,然后提问:你是怎样与正三角形、正四边形的几何性质相比较而得出正多边形的几何性质?该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联系,提问后,同学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了分析讨论,经过老师的启发,顺利得出了正多边形的几何性质。

三、课堂提问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的空间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首先就要在平常的课堂中为学生示范如何提问,并启发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提问的习惯。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时学生的提问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的空间,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当然教师也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关键点上。

四、课堂提问的方式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样一个问题,老是以一个方式出现,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变换一个角度来提出同样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负数的教学后,要求学生做5-5 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改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1/4或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方式,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讨的课题。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技巧 篇12

一、精问, 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 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 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 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 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 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 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又问:“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老师把课文中的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 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课堂气氛看似热烈, 但效果如何, 可想而知。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 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和加工教材, 对教学内容做到取舍有度, 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课堂心理, 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 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 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 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 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巧问, 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 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 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 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 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 也没有直接问其义, 而是巧妙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 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 看看课文释解, 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 通过巧妙提问, 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 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 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 却产生了“错综见义, 曲折生姿”的功效。

三、浅问, 化难为易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 化难为易, 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深越好呢?当然不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 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 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 学生一时无从回答, 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 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

四、拓展, 提供话题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表面看似思想活跃, 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 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 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 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 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 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 所以“答案意识”淡化, 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 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教学资源是共享的, 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 在学生学完以后, 教师提出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 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 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已见。交流互动达到高潮时, 教师可顺势一点, 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一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这样, 在“话题”的情境下, 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 思维空间拓宽了, 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实施。

上一篇:阅读情境下阅读教学下一篇:他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