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2024-10-1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共12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1

新的课程理念下, 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改变, 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 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从而让学生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 变成自己的“思想”。而“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 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我结合个人教学实践, 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问题设计要具有探索性、开放性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 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由此可见,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必然成为我们设计问题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我认为, 探索性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解决求知途径的问题, 开放性则是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创造良好的求知环境。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蕴含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下面, 我以教学“循环小数”为例, 简述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如何体现这一原则。

首先, 我让学生计算“10÷3”和“56.8÷11”, 然后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法, 按设计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 两个式子都不能除尽; (2) 余数有规律; (3) 商也有一定的规律。)

2.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的余数和商, 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 余数重复出现; (2) 商也重复出现相同的数字; (3) 商重复出现的数字有的是1个, 有的是几个。)

3. 那么, 像商这样的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略。)

综合学生的答案, 指出像商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由此引出新课“循环小数”的教学。

这样设计问题的巧妙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些问题具有层层推进的特点, 既为学生开辟了探索思维的渠道, 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思维的环境, 实现了探索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结合;二是在这样的提问中引出新课, 既体现了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过渡的自然性, 又突出了新课内容的新颖性,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从除法计算开始, 经过“自以为简单”到“疑惑不解”再到“恍然大悟”的过程, 在客观上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曲径通幽”的境界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进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情绪。

二、提问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

猜想和对猜想的验证, 是人类揭示客观规律的有效方法。“哥德巴赫猜想”从提出到得以证明, 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集聚了很多科学家的智慧, 最终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实践证明, 把这种方法引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 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提出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而又适合他们猜想和验证的一些问题, 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应当注意的是, 猜想不是“胡乱猜想”, 而是要有依据, 要善于动脑。为了使学生会思考, 锻炼思维, 课堂提问一般不要使用“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语, 因为这样提问的答案只有两种选择:肯定或者否定, 很可能导致学生“瞎猜”。如果改换一种形式, 充分利用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和求强好胜的年龄特征, 让他们通过自己“猜一猜”来揭示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则可以明显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 从而进入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然后让他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这样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转换上得到锻炼。因为实际情况常常是许多学生囿于习惯性思维, 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为了培养学生验证猜想的习惯和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数学素质,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不应该马上对学生的猜想做出直接判断, 而是继续引导:“你能自己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吗?”如果学生流露出迟疑的神态, 也可给予提示:“比如13、23等等。”通过验证,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种猜想是错误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有针对性的启发式提问, 既能确保学生注意力集中, 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又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单一性向多角度、全方位拓展, 对提高学生素质很有好处。

三、提问方式要具有多样性、趣味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人, 探索课堂提问的技巧必须注意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这里的“人”是指居于教室之内的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应该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一模式, 在适当的时候和必要的情况下, 也可以由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向学生提问、小组向小组提问。为了确保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导地位, 在课堂上随机设计问题时, 教师应处于“假如我是学生”的状态, 学生则应具备“假如我是教师”的心理。这种心态调整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师生在平等的相互问答中实现情感的交融, 使趣味性在提问方式的多样性中得以体现, 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比如,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整理和复习”时, 我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学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知识要点, 设计相关提问, 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表述本组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其他小组在回答问题的同时, 也可对他们的理解提出质疑, 相互辩论, 最后达到认识的统一。

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课堂提问技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具体应用中, 教师必须掌握“多样性适时”和“趣味性适度”的原则, 使其恰到好处, 不可滥用。多样性、趣味性不足, 会使教学活动呆板乏味, 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多样性过多, 趣味性过浓, 或者不加选择地频繁使用这种方式, 反而有损教学的严谨, 影响教学质量。对这种“度”的把握, 同样属于课堂提问技巧之列。

毫无疑问, 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 课堂提问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教师努力改进课堂行为的重点研究课题。课堂提问技巧是个教学艺术问题, 而教学艺术的提高则需要心理学、社会学、唯物辩证法等多方面学识作为基础。本文所述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大家共同研究、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2

【内容提要】: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离开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实践表明,有效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阐述提高课堂提问效果的策略,同时论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关键词】:提问

策略

技法

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师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也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的主动意识,让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取知识、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样,课堂提问技巧的优化越来越为我们所重视。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情绪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来,同时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

一、数学课堂提问行为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几乎在每堂数学课中都有所采用。它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开展联想,积极思维。其次,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对话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提问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粗效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为此,分析数学教学的特点,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教师亟待对自身的课堂提问的原则和方法加以研究。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提问要有“点”

在小学数学课中有各种“点”。“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主要内容,因此围绕“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点”、理解“点”、掌握“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围绕“点”设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1、请大家仔细观察,由圆分割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哪些联系呢?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也就解决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了较广的思维空间,能促使学生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学生可以说的内容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有条理地罗列两个图形的联系,中等生可能说的稍欠条理,而学困生也能说出一点或两点来。总之,人人有言可发,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然后,教师再集中全班同学的正确意见,有条理的再归纳一遍:两个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大小没变;近似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近似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

2、完成上述发现后再提问:我们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那么,根据上面的发现,圆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这时学生对圆与长方形的内在联系已经很明确,完全能对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以整理运用,独立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连接点”设计问题。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如在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根据与之有关的旧知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师只需先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分子和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2、你能想办法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吗?

3、变成了同分母分数,现在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会运用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自己学会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

又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先让学生用列举的方法将18和30的公约数写出来,从中找出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再让学生将18和30分别分解质因数。这时老师提问: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他们与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有怎样的关系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提问,能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也能降低学习新知的难度,较好的把握了知识整体结构。

3.抓“致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正负数认识”时,当学生明白“正数、负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0”是什么数?有的说“0”是正数,也有的说“0”是负数。这时我设问: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提问要有“三原则”

1.提问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式学习,并在学习中为自己设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圆的周长计算》时,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出圆的周长时,提出“黑板上的圆测量能用滚动法吗?”迫使学生不能不另开辟蹊径,想出了“绳测”法。此时,又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成圆,提问:“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教者的这一问便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通过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

2.提问的逻辑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提问的合作、探究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

1.提问对象要明确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只要在问题设置上深入研究即可,提问谁无关紧要。常为了课堂气氛热闹,获取完美答案,提问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为了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他们人微言轻提问,或认为课堂教学以一般学生为出发点而过多提问具有一般水平学生。由此往往无法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即无法发挥优等生的表率作用,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应此,课堂提问要尽可能宽广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提问时所选的对象是对所提问题在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回答或基本能回答的学生,换句话说,问题的难易与答问对象水平应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老师一般都设计一些复合型提问,由于它是由多次提问组成,要注意设计好提问的层次序列,这既是由数学严密的逻辑性所决定的,也是学生的认识规律所要求的。

2.提问语言要精炼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顾及数学得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 “看到此题,你想到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好回答。又如“观察这两列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也难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有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而对一般的问题,则应提倡只说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

3.提问时机要灵活

教师在备课时,大都对课堂的提问作了精心设计,甚至连让那个同学回答、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所准备,但课堂教学是个师生双方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因而在问答过程中出现一些老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见现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提问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时机。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王叔叔今年30多岁了,可过的生日和他八岁的儿子一样多,你说他现在有几岁呢?”全班同学一下子就议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王叔叔为什么还没有过第八个生日的原因时,我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说:“今天我们学会这些知识后你就会明白了。”学生很快就对学习这部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提问思考要留空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一般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如前所述,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造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要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提问技巧。

一、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如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可先检查6的乘法口诀,然后提问:在5的乘法口诀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最后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能体现同类事物的特征,使学生搞清口诀的来源,并运用这一规律推出6—9所有乘法口诀。

二、在教学重点处的提问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收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发展联想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针对教学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斩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教学难点处的提问

针对教学难点,设计指导性提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时,可针对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出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本上两幅画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教师通过教学模型直观演示,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四、在法则、定律、性质推导处的提问

针对法则、定律、性质的推导,设计探索性提问,有助于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时,按一定的思维顺序,捕捉事物的特征和数量间的联系,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李红霞 韩华球 添加时间:2008-12-17 10:34:00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探析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19-01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什么时间提问都是非常有讲究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必要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而要想做到科学的提问,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提问。

一、基于生活设计提问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选择的问题一定要设计一些与本生活内容息息相关的题目,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一道或者两道问题,能够让学生快速的从生活中找到来源,并对所学内容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达到教师提问的基本目标。

比如在讲授课文“认数”一单元时,这一单元主要讲授的是对千、万数字的认识及基本应用,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目前手机的流行度非常高,大家都知道哪些手机品牌呢?”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提出千的含义,而是询问手机品牌,于是学生迅速产生兴趣,纷纷回答道:“小米、苹果、联想等。”教师进一步询问:“那么这些手机的价位一般都在多少啊?”学生回答道:“1千到5千左右。”教师发现学生回答出答案,于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我们学过百以内的计数方法,但是没有讲过千以内的计数方法,但是你有没有关注过,假如一部手机是3千元,我们应如何表示它呢?”这个问题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过千以上数字的小学生来说,要想回答出来必须有极大的生活经验,有位同学经常跟父母去商场玩,于是想到了商场中的电器类产品的标价好像都是四位数的,于是回答道:“我记得好像是3后面三个0吧。”教师给予表扬,并夸奖他是一个留心观察的学生。

上述这个例子中,学生能够很好的通过对生活中的观察回答出教师的答案,说明很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提问是提出一些生活性的问题。

二、融入趣味生成提问

以前很多教师提问时往往不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导致很多学生对待一个问题时没有任何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停留在问题上,从而更好的回答出问题。

比如在讲授课文“千克与克”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选择一些有趣的问题来进行提问:“这节课我们主要讲的是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及用法,下面我给大家出一道趣味应用题,大家看看能不能解答出来。”学生一听说要回答趣味问题,非常兴奋,教师开始提问:“一个农夫带着三只兔到集市上去卖,每只兔大概3到4千克,但农夫的秤只能称五千克以上,问他该如何称量。这样一个问题非常有趣味性,首先它的内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小兔子,其次每一只兔子都是3000克,但秤只能称5000克以上的,又不能将兔子杀死后再秤,这怎么办呢?很多学生陷入到沉思当中。教师发现大家都不知所措,于是给大家一些提示:“只能称5000克以上的,一只兔子显然不够重,那是不是5000克以上的都可以称呢?”学生回答道:“是。”“那怎么才能超过5000克呢?”学生们思考后回答道:“全都放上去就超过了。”教室发现大家已经靠近答案了,于是引导大家继续思考,最后大家发现应该先称所有的,然后再分别减掉一只兔子,就可以用减法轻松计算出兔子的重量。

上述这个例子教师选择的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自然就会觉得有意思,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进行问题的思考。

三、把握资源开展提问

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学生都会认为题目本身没有问题,做不出来永远都是自己的原因。这种想法对于学生不是一件好事情,因此教师有时可以故意提出一些错误的问题,比如题目缺少内容,题目数字错误等等,锻炼学生敢于质疑老师,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能力。

比如在讲授“24时计时法”一文时,教师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一场足球赛上下各45分钟,假设一场比赛19点30开始,那么结束的时间是几点。”这样一个问题看似是正确的,但其实题目中只交代了上下半场各45分钟,但中场休息的时间没有说明,如何计算它结束的时间呢?因此这道题本身就是一个不完整的题目。这时很多同学迅速的计算出结果,有同学说:“19点30加90分钟等于21点,即21点结束。”教师听到答案后继续询问:“还有没有其它的答案啊。”这时一位喜欢足球的同学问道:“老师足球赛有中场休息啊,你题目中怎么没有。”至此教师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哦,对啊,看我怎么把它忘了,看来我出的题目也有不对的。”这样就可以逐渐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敢于质疑教师的习惯。

总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问题,一个好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问的技巧。首先教师应提出一些生活性的題目,让学生迅速掌握所学内容,其次教师应提出一些趣味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的分析问题,最后教师应故意出一些不完整的题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徐秀兰.有效提问,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J].中国校外教育.2013,26.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4

一、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后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成这样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

二、提问的层次性

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306这个数有没有小数点?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及时启发:小数点如果点在“3”的后面,整数部分变成几了?小数点点在“0”后面呢?小数点点在什么地方,这个数才仍是306呢?如此步步深入的提问,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三、提问的多样性

如,教学应用题:苹果60千克,比西瓜的2倍少2千克,西瓜有多少千克?优等生一下子就列出算式:(60+2)÷2,而后进生或无从入手或列出算式:60×2-2。这时教师可借助提问引导:首先直问“这里的2倍,是指谁的2倍?”再曲问“西瓜的2倍,如何列式?”从而指出60×2这一步与题目矛盾,推翻60×2-2的列式。接着马上引问“苹果刚好是西瓜的2倍吗?”再追问“少2千克怎么办?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多种提问形式相结合,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后进生也会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问题。

四、提问的悬念性

数学课堂提问应尝试着在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在其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达到思维最佳状态,效果最好。如,在讲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此时设问:“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面积也相同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这两个问题于学生无疑处促其有疑,会给学生极大触动。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主动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给自己出了许多计算周长和面积的题目,自己又解答出来,进一步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自己主动探索,通过实例明确了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 篇5

在学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研究之前,我在课堂中也经常提问,有时问题太易,造成学生表面上的活跃,显得乱哄哄的,有时问题过难,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造成学生低着头,有一种恐惧心理,不敢正视我,课堂上死气沉沉。要想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教师提问也要有技巧。

1、课堂提问目的明确,不随心所欲,防止出现表面热闹,华而不实的情景,一问一答,频繁问答也是不可取的。

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设计的问题不要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提问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影响了教学效果。

3、提问表达要明确,不要出现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的情况。

提问时叙述过长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例如,讲一元二次函数性质时,教师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6

一、提问要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被突破。例如:在工程问题中,把全部工程看作单位“1”,即根据“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等于工作时间”列式计算,这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没。学生通过初步学习,虽已基本掌握,但往往理解不会透彻,如果根据题目的变化设计疑点,通过提问讨论,就能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加深理解。如:车站有货物45吨,用甲汽车10小时可以运完;用乙汽车15小时可以运完;用两辆汽车同时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大部分学生准确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后,数学老师接着提问:“这样列式对吗?为什么?把那个概念弄错了?你能列出正确的算式吗?”这样一连串的提问,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如: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先不要用实验的办法教学,而是用提问的办法来引导学生思维。如:长方体、正方体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他们他们的体积?提问和沟渠的土石方怎么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那么圆锥体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乘以高?这样,就很自然地沟通了圆锥体和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然后根据教材的安排,用实验的办法,使学生明确地看到圆锥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只要知道圆锥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学生在不停的“想”和“动”中,即弄清了公式的由来,又培养了其探索能力。

三、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们在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情节或实际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例如:教学圆的知识时,我就问学生:“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这样实际事例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提问要促使知识的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盗到懂、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加固知识,就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提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度除以2等于90度,又问:”你的计算对吗?量量看“。这样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启迪了学生的智力,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提问技巧 篇7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 要讲究艺术、方法, 要恰到好处, 那么怎样才会使教师的提问能力有提高呢?

一、教师应吃透教材, 分析清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现状, 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所要提出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若没有问题, 就没有正确的思维导向, 所以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然后应明白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学生在哪里会有认识上的障碍?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学生有了这些疑问, 才能根据这些疑问, 更好地开动脑筋, 努力探索, 解决问题, 印象才会更深刻。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注意不要把一些困难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 提的问题也要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由简单到复杂, 螺旋式上升, 避免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不知所措, 这样无法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出示实物图使学生逐步认识单位“1”, 平均分成几份, 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几份就是几分之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就会产生取出几份, 就是几分之一的错误。为此我设计问题如下:

1.把1个苹果分给4名同学, 每人分得多少?可以用分数表示吗?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同学, 每人分得几分之几?

3.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同学, 每人一个, 每人分得这4个苹果的几分之几?这里把什么看做单位“1”?

4.把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它的2分之1;把两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它的2分之1。这两个2分之1是一回事儿吗?它们各以什么为单位“1”?

5.还有哪些事物可用单位“1”表示?这里的单位“1”为什么用引号?

学生把上面这些问题做好, 以后就很少出现知识上的混淆、错误。可见, 这正如一位哲学家说的, 天下本没有什么难事, 只要把无数的小事做好了, 就可以做成大事。

二、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 各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 有主有次。

先提什么?后提什么?这些教师要安排得恰当。另外, 问题要具体明确, 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目标;问题要小而精, 同时把握时机, 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使学生有路可走。这样, 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 点燃希望之火, 使他们走上探索的道路, 从而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 营造宽松, 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他们在问题中前进, 在快乐中学习。例如下面的问题:一列火车长300米, 通过一座长1200米的山洞用了50秒, 同样的速度通过一座长2400米的山洞, 需要多少秒?

提问如下:

1.这是哪一类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2.火车通过山洞的路程是山洞的长度吗?若不是, 应该怎样理解?

3.怎样用线段示意图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4.火车的速度是多少?怎么列式计算?

5.若用方程式来解, 等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方程?

6.火车通过第二个山洞能是100秒吗?为什么?

对上面的问题, 我们要给予充分的启发和帮助, 在学生回答后应给予鼓励, 并且要对回答进行分析和总结。只有这样做, 才能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清晰表述, 把知识穿成一条主线, 积累解题经验, 才会学有所成。

在新课程理念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提问、讨论等新型的学习机会, 对于提高学生能力很重要, 因为能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可见没有疑问, 就不能思考, 学生慢慢地就会有困惑, 就不会有学习上的进步。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 要大胆的鼓励, 只要能提出问题, 就要赞赏。

不管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 教师要宽容失败, 使其在探索中求知, 培养和保护他们的提问热情。应逐步由老师提问、同学回答, 转向由学生提问、老师辅导和回答的思路上来, 这样可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师生互动。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可以一起研究, 对提出好问题的同学, 要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例如:a和b都是大于0的自然数, 并且a+b=100。a和b分别表示什么数时, 他们相乘的积最大?什么时候最小呢?

我综合概括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如下:

(1) a和b分别是什么数?他们有怎样的关系?

(2) 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本题?列表格填充可以吗?

(3) 通过列举法, 能全部列出所有数的积吗?如何比较积的大小?

(4) 用列举法解本题可靠吗?

我通过提问,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其兴趣。对以后的学习, 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二) 提问题时既要立足于该题, 又要有创新精神, 敢于大胆想象和怀疑。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却能包括一切。新课程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中, 总结规律, 探索研究, 从而提高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有思维定势, 要张开想象的翅膀, 思路创新, 敢于提问, 敢于怀疑。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8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现状

1. 数学老师备课不充分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也有很大的优势,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度更大,老师要很好地运用课堂提问与小学生的特性。但有的老师认为小学生年纪小,数学非常简单,教育压力相对较小,所以课前没有进行完美的准备,提问就会变成随机的模式,重点不突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就会出现偏差。小学教学中还有一种不良现象,因为小学生的天性,有的学生课堂纪律不太好,有些数学教师通过提问想要惩罚学生,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知识,严重偏离了提问的主旨。

2. 提出的问题过于局限

小学数学教材本身带有例题,有的老师为了省时省力直接甚至几乎所有的提问都用课本上的例子。以理解课本基础知识为主的问题,无法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无法完整地体现数学课程的特性。任课老师应该在课本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更有趣、更能激励学生的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充分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

3. 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过于单一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用老师提问,让学生以举手示意的方式回答问题,有效维护了课堂秩序;但还有抢答的方式,抢答能更好地激励优秀学生,但是对于水平一般的学生反而造成心理压力。新时期的课堂提问,需要有所创新,要综合考虑各个层次的学生。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老师提问完问题之后,希望能让学生迅速作答,所以,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较少。老师应该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不是单纯地背会解题的套路,充分运用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对策

1.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曾经有一位教育学家说:“我们不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我们缺少的是一个好的问题。”这句话深刻说明了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有含金量。首先问题应该具有层次性,结合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与严密性,因为需要考虑到班内整体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问题要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问题不但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逐步激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直保持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到知识,保持学习兴趣。

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有技巧性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比较单一的,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或者学生抢答。抢答可以激发优秀学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情绪,但是对水平不太高的学生,反而是一种负担。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提问的水平,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老师可以采用情景学习模式,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创设情景,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老师也可以在传统方式上进行创新,小学数学内容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一个环节没有学好,可能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慢慢地引导,巩固已有的知识,不断注入新的知识,让所学知识一直处于记忆链中。总之,让学生自主解答,等到下次上课再分享自己学习的知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加深记忆。

3.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最终目的是为了把握重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所以老师要注意提问时要张弛有度,具有针对性。教师所进行的课堂提问需与数学知识点紧密相联,问题清晰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思考、养成良好的自主思考习惯。老师对于每堂课、每次提问的问题都要侧重点不同,课堂开始前五分钟的提问可能更侧重于复习和引出新的知识,最后的提问可能更多的是为了总结和检验掌握程度,所以,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绝对不是那么简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对于教学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巧妙掌握提问的技巧,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趣味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成长。

摘要:数学是一门数字类学科,内容相对枯燥,但是小学数学如今已发展得更加生动有趣,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学会最基本的加减乘除、背会乘法口诀,课堂气氛要比初中和高中更活跃。通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情况,重点探讨改善不良现状的对策。希望能为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备课,层次性

参考文献

[1]张巧玲.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200.

[2]陈燕芬.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0):23-24.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9

一、紧扣目标, 讲究问题的针对性

在新课改下, 数学课堂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故而有的教师认为, 课堂中师生交流越热闹越好, 而交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问, 于是, 课堂中问题的密度较大, 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容易的问题让学生很轻松地就解决了, 学生表现的较为积极, 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 但这种提问多是为提问而提问, 对目标的达成度作用不大. 另一种现象则是课堂中的提问过于随意, 没有关注目标, 甚至是口头禅似的提出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 不利于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

提问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而问”, 这就自然涉及目标问题, 即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达成目标.如《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中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对数函数图像的分析而初步掌握对数函数图像的性质, 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画出y=log2x和的图像, 此时提出问题“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此引导学生从定义域、值域、所过点等交流, 如果已知y=log3x的图像, 能不能作出, 以此引导学生作图, 然后结合y=log2x和和的图像归纳其性质.如此, 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结合图像展开交流, 在交流中能更好地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二、循序渐进, 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 问题设计不仅要考虑目标的达成度, 还要充分考虑问题是否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 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否则, 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 启发的价值也就难以体现. 当然, 如果问题太难, 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同时, 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 在梯度上要利于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 在数学实践中, 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 目的就是要结合目标而让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简而难的问题探究而更深入地去探究知识, 最终形成系统性的掌握.

以《数列》巩固环节的提问为例, 其中问题的题干为“已知数列{ an} 是等差数列, 其前n项和为Sn”, 给出既定条件为a4+ a5= 0, 要学生比较S7和S1, S6和S2, S5和S3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将它们的关系整合为一个等式或不等式. 对于这个问题, 只要学生能根据数列的知识稍加思考就能解决, 但如果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 是否也要一一去推论呢? 此时就可提出问题“如果存在正整数k, 要使ak+k + 1= 0成立, 是否可根据上述问题的结论而得到推论?”以此问题而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得出推论并推断是否正确, 再引导学生合作对等比数列{ bn} 作类似研究并写出结论和理由. 如此, 有点向面, 以问题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构建, 更利于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时机, 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要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时机是较为关键的,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只有当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似懂非懂”的时候提出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也才能通过问题思考而更好地得到所要的答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总在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这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例, 在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探究后结合a是锐角时的情况进行交流, 那么, 如果只知道角终边上的一点, 但这个点不是交点 ( 终边与单位圆) , 此时又怎样求三角函数的值? 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而理解三角函数和实数函数之间存在的关系 ( 即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 在对三角形函数的定义域列表探究基础上思考 “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到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的计算公式, 然后再探究三角函数线. 在该课时中, 对定义的学习并不难, 但要理解三角形函数和实施函数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困难, 故而借助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 接着围绕“终边”和“点”的关系对同一三角函数值展开讨论,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公式.

四、讲究方法, 关注学生差异提问

在数学课堂中提问, 因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 故而在提问方式上也得考虑, 不能“一刀切”, 以相同的问题去问全体学生, 而要根据课堂中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探究情况, 及时诱导学生, 以问题追问学生, 启发学生, 甚至可以用反问的形式和学生形成互动, 帮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般而言, 在复习导入或概念学习中, 针对基础知识点, 可用询问的对话进行, 可对全体学生进行, 也可对学生个体进行. 对于易错点, 则可先诱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 然后引导其他学生找出错误点, 根据错误点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针对学生存在疑问的地方, 可根据学生的描述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思考. 在教学中, 尤其要注重以追问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如“求圆的切线的方法”的探究中, 对于“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的 “几何法”, 引导学生设出切线方程y - y0= k ( x - x0) 后追问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什么? 由此可以求出什么, 进而可求出什么?”通过追问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几何法”的关键.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探析 篇10

一、点在“趣”上———情境设问,诱发主动思维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鲜、生动、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据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使问题情境化。如此,可以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有趣味,容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例如“除法”的教学,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以及首位能够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基于对之前“表内除法”的学习掌握,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在探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师:好的,今天,老师就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从前有一座山,山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有一天,一群小猴子跑到山上去玩,看见了这些诱人的桃子,就摘了一大筐回家。回家后,猴妈妈看见了很高兴。为了公平,猴妈妈决定把摘的24个桃子分给小猴子吃,每个小猴子分3个。同学们,开动你们的脑筋想想,猴妈妈的这种分法,能分给多少只猴子呢?学生们听完“故事”后,都兴奋地积极思考起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讲故事的方式将问题情境化,通过这样形象的感知,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参与下面的学习。

二、点在“思”上———相机启发,把握知识本质

苏格拉底在教学方面有个著名的问法叫做“产婆术”,他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在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就是“接生婆”,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多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在适度的时间设问,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例如“加和减”的教学。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教学目标是口算教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师:在学校的一次运动会上,获奖的男生有69人,获奖的女生有47人,那么,男生获奖的人数比女生多了多少人呢?生1:多了22人。师:你是怎么计算的呢?生1:69-47,先算个位的9-7=2,再算十位的6-4=2,因此是22。师:非常正确。这位同学用的是竖式计算法。想想看,如果我们把两位数分开来计算,应该怎么计算呢?生2:我认为可以这样算,把47分成40和7,先算69-40=29,再算29-7=22。师:回答得非常棒。相机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三、点在“新”上———开放设问,发展创造性思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愈发重视。因此,我们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由问题开始,问题由思考而提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从提问中产生的。据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尽量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节课,有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对于这堂课,我并没有像传统的教学方法那样去设计,而是采取开放式的提问。我让学生用纸剪了个三角形,并撕下其中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让学生们思考有几种拼合方法。小组之间互相讨论,比比谁的方法多。运用开放式的提问,能推动学生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从而刺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创造性能力。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11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课堂提问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提问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针对课堂提问改善现状的宝贵措施,希望能减少低效、教学内容泛化、目标重心偏颇、教学层次低下等不良现象。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教育现状

深入小学,进入课堂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重点学校都能够做到有组织、有纪律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导有方对学生的积极响应起到了根深蒂固的作用,然而现如今的教学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在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施展,少部分教师由于授课内容中心把握不恰当造成低效提问甚至无效提问的恶劣现象,更有甚者采取“满堂灌”方案压迫学生神经,施与诸多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制约了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空间,百害而无一利。

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运用课堂提问技巧的意义

1.唤醒学生回答问题本能,提高分析能力

现如今小学教学重大缺陷之一就是学生回答问题能力不佳,课堂活跃度频频下降,应引起社会的重视。由于很多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一心只读圣贤书,无法构建起与教师的互动沟通桥梁,造成了课堂提问无法进行的后果,甚至有教师为了减少自己的教学压力与负担,直接免除了课堂提问的步骤,影响到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必须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次才能考虑自身才华,既然小学主打课堂提问的旗帜,我们就应该对小学生们循循善诱,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着三大方面解决问题。很多外行人士否认这种教学方案,理由是过于虚幻空洞,然而这三个基础问题很容易看出学生的内在,“是什么”强调本质,“为什么”指原因,“怎么做”表明措施,如果教师运用这三个问题来展开课堂讨论,便会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提前预习,整理知识框架

提问是最有效直接的教学技能之一,从孔子举办学堂开始就盛行课堂式提问。学习可分为预习、学习、复习这三大板块,其中预习占第一位,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学生在迎接一个崭新的知识体系之前,教师会命令学生进行预习,正是为了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那么用何种方法来判断学生准备好预习工作呢?由此看出,提问不失为一种绝佳办法,若不如此,教师很难衡量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也毫无压力,甚至忽略了预习这项重要工作。

三、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上进行课堂提问的措施

1.抓住问题关键,预设启发性、针对性问题

提问的精华是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开启一章新的知识之前,教师应该预设一些具有启发新和针对性的基本问题作为学生的预习作业,否则他们会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碰壁。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角》的知识时,教师可提问三角形内角和为多少,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分别是什么概念,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是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这相当考验数学老师的教学本领和整理知识框架的能力,所谓名师出高徒体现得正是这一道理。

2.遵守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为了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即提问要量身定做,量才而问。例如:在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一般要运用到二元一次方程的思想,但这类问题涉及过深,学生疑惑问题不断。教师可采用课堂提问的技巧来化解疑难。比如:开放式提问可以让学生们自主讨论,在得出结论时让小组长作为代表阐述该组的观点;教师运用比较式提问,将鸡兔同笼和种树问题相结合,学生便很容易明白其中道理。但是无论任何提问都要层层递进,不能大跃进,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可能全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各有高低,教师要照顾个别学生的进度,适当让他们靠近优秀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众多知名小学都在数学课堂提问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实践表明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提问方式才能显著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从事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日后要努力从提问原则、方法、设计策略等技巧性因素出发考虑,争取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简单而言,“课堂提问”围绕“教师与学生”这两大主体展开,不论是教师提问学生亦或是学生向老师寻求问题答案都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前者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能力、程度的大致估测与衡量,后者则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杂症的最佳办法。通常在数学学科中教师提出的些许问题不符合教学标准,只有学生自己明白问题出在哪个方面,因此学生向老师提问也是不可多得的课堂环节之一,如此一来既充分运用了课堂提问的技巧,也让学生的学习状态饱受关注,加强自信促进能力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建强.突出“五性”问活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2007(12):31-32.

[2] 王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2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 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 处于“心求通而不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 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 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可以讲《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 桃子成熟了, 孙悟空因事外出, 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1/5, 以后每天都分别偷吃了现有桃子的1/4, 1/3, 1/2……当他偷吃了4天又要饱馋一顿的时候, 孙悟空回来了, 看着被吃掉的桃子, 孙悟空十分恼怒, 举棍将猪八戒痛打一顿, 猪八戒忍痛逃了。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 摇头叹惜。同学们, 你知道这棵桃树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 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 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学生纷纷跃跃欲试, 积极思考:把树上桃子分为5份, 第一天吃了总数的1/5, 剩下4份, 第二天吃了1/4, 剩下3份……这样每天都刚好吃了总数的15, 因而可求总数:20÷1/5=100 (个) 。

二、注重提问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 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 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 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 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的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 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 会有意外的效果。课堂教学中, 之所以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 不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 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 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 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 发展求异思维, 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再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 接着又出示男女同学围成圈跳舞的图 (动感图) , 师问:六一联欢会上, 我们班出了这个节目, 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 甚至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三、提问要抓住关键,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能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 教“圆的面积”时, 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 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 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 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 (1) 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2) 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3) 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 (2πr/2) ×r=πr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 得到新规律, 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 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 是说提问要有梯度, 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 不宜过难, 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 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 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 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 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 由浅入深, 相互联系, 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 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 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 (1)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 (2) 如果知道圆的直径, 怎样求圆的周长? (3) 如果知道圆的半径, 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 (4) 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上一篇:物资资金支付管理下一篇:军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