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2024-11-10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精选12篇)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篇1

摘要:学贵有疑。课堂提问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数学教学更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 能否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 就成了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通过借鉴、实践、反馈, 笔者总结了几种有效的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 这有赖于广大教师敢于创新, 勤于实践, 善于思考, 精于归纳。

关键词:课堂提问,数学教学,方法

一、提问课堂意义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对话, 就没有交流, 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 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也是理性思维深入的标志。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手段、联系师生思维共振的纽带、开启智慧的钥匙, 是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能否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 就成了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而数学教学更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 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正如美国的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 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数学教学应围绕着问题来设计。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 形成新的数学原理, 产生新的数学公式, 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极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课堂提问要具有技巧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有“巧”“笨”之分。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为了克服满堂灌教学, 广泛地使用课堂提问。但由于不少教师缺乏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虽然满堂都是“问”, 形式上很热闹, 却因许多问题提得不得法, 效果不好。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 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 而不是强迫、代替。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如何改进提问技巧, 让“问题和解”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成为数学的心脏呢?通过借鉴、讨论、实践、反馈、总结, 以下几种方法行之有效:

(一) 曲问。

所谓“曲问”, 是指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 让思考转个弯, 问在此而意在彼, 使学生开动脑筋, 经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如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时, 首先提问学生: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提问学生你能否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再如讲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时, 首先提问学生, 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什么?我们学习这两部分内容时是怎样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其性质的?你能否利用类比的方法, 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形?是否能得出二次函数的性质?该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提问后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

(二) 悬问。

所谓“悬问”, 即通过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引出悬念, 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感。巧设悬念作用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 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 或展示矛盾, 或让人迷惑不解, 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 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 尽快知道究竟,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的“愤”和“悱”的状态。运用这种方法要恰当适度, 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 采用游戏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教师说:如果你把你的年龄乘以2减5后的得数告诉我, 我就可以知道你的年龄。学生说21。教师说你的年龄是13。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猜到的吗?在学生的惊奇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并引入方程的概念。于是学生非常有趣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 递问。

所谓“递问”即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互相呼应的问题, 使学生步步深入, 拾阶而上。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在讲解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这一问题时, 可以采用这种分层提问的方式教学。首先提出问题:n边形有多少个顶点?这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出来。然后接着问:与A点不相邻的顶点有几个?学生通过思考也能会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追问:那过A点有多少条对角线呢?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n-3条。最后教师就顺势诱导, 提出下面的问题:那么过n个顶点有多少条对角线?其中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这样的设问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体现了教学的思路顺序、学生的认识规律,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深入思考。运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的学习较好地得到解决。

(四) 逆问。

所谓“逆问”, 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 以制造矛盾, 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 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 理解特别深刻, 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 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表面上相“矛盾”, 或者平时形成的观念与数学原理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在讲解统计中的概率问题时, 教师设计了一道游戏性质的数学题:有三个号码可供选择, 其中一个号码上写着小汽车, 另两个号码上写着是小金猪, 你想选中小汽车吗?我拿着这三个号码让你随意挑选。比如你选了一号, 我反过来三号看到了是小金猪, 为了有较大机会选中汽车, 你是坚持选原来的号码还是再换另一个?这时学生会明显地分成两派。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让实验结果来说话。同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实验的重要性, 养成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

(五) 涵问。

有的老师以为提问得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的精神, 变“满堂灌”为“满堂问”, 不仅起不到提问作用, 反而干扰学生的思维。“涵问”即找准提问的切入点, 对本节内容而言, 覆盖本节内容,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对学生而言, 则能开启心智, 激活思维, 进行深层次的多向思考与探析。学生对于每堂课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突破口, 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 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想解开这些冲突时, 也就意味着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例如在讲解绝对值时, 老师导入新课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表示两个相反的量可以用相反数表示, 那如果张强家在学校东边5千米, 王刚家在学校西边5千米, 如果张强家表示为+5千米, 那么王刚家怎么表示?如果张强乘出租车回家需要付车费3元, 那么王刚乘车回家需要付多少钱?学生争论是3元还是-3元, 教师进一步提问-3元的意义, 得出司机要付给王刚3元钱这一与实际生活相矛盾的结论, 教师接着说:“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绝对值, 然后请大家再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 抓住契机, 富于技巧的提问, 会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又能激发自身的探索意识, 既排除了繁琐提问的干扰, 又可形成一种多元化、充满生气的交流讨论。

(六) 扩散问。

即为不使学生满足于某种惯性的认识, 充分调动其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的追问。例如在讲解了有理数的各种运算后我问“?=1”有的同学回答, 1-0=1, 有的同学回答100-99=1, 2×1/2=1, 5的零次幂等于1, 有的同学回答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1的任何次幂都等于1, 有的同学干脆回答说写不完。能从各个方面用各种方式运算, 是变通性的表现。对“?=1”的回答各个同学各有其特点, 是其独创性的表现。

当然, 优化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 这有赖于广大教师敢于创新, 勇于探索, 勤于实践, 善于思考, 精于归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积累, 以优化技巧的提问, 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总之,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必须注意优化课堂提问这一环节, 并使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特点进行, 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情感态度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愿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 不断探索, 精益求精, 以课堂提问为契机朝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懈努力, 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小亚, 姚静.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钱飞.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N].时代学习报, 2007.

[3]尹为华.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机[N].时代学习报, 2007.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篇2

摘要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数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但同样具有数学所具有的种种特点。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教学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问技巧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与此同时,中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低于美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明显低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仅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如何提问、学生如何提问的必要性和技巧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提问;小学数学;

目录

摘要................................................................................................................................1 1.教学提问的概念........................................................................................................3 2.教学提问的流程.......................................................................................................3 3.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3 3.1提问技巧掌握的必要性.....................................................................................3 3.2提问技巧的分类................................................................................................4 3.3提问的注意事项................................................................................................4 3.3.1发出问题......................................................................................................4 3.3.2引导回答.....................................................................................................4 3.3.3总结提问.....................................................................................................5 4.学生课堂提问的技巧...............................................................................................5 4.1学问题的概念.....................................................................................................5 4.2学生数学课堂提问的必要性............................................................................5 4.3提问能力缺乏的原因........................................................................................6 4.3.1缺乏提问的意识..........................................................................................6 4.3.2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6 4.4小学生数学课提问技巧....................................................................................6 4.4.1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6 4.4.2对已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问题.................................................................6 参考文献.......................................................................................................................7 1.教学提问的概念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指教师对学生提问,通常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不排除个别课堂上个别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2.教学提问的流程

在提问的课堂教学中,通常的教学流程就是教师讲解新知识、新概念,接着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反反复复的提问与回答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巩固了知识,而后再进行巩固性练习。提问、逐步转向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多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提问课堂上,教师往往是预先设计好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只要顺着这些问题拾阶而上,一般都能够顺利地到达目标。一个问题不能把学生的思路拉过来,那么我们再尝试用另一种提问方式来逐步牵引、引导,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

3.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3.1提问技巧掌握的必要性

教学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问技巧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教师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有调查显示,小学教师在校平均每天要提问大约400个问题。教学程序的核心是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经常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反应。可见,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的,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质量。

3.2提问技巧的分类

根据提问的类型,教学提问的水平分类有知识水平提问、理解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综合水平提问、评价水平提问;教学提问的信息交流形式分类有特指式提问、泛指式提问、重复式提问、反诘式提问、自答式提问;教学提问的内部结构分类:总分式提问、台阶式提问、连环式提问、插入式提问;教学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有直问和曲问、正问和逆问、单问和复问、快问和慢问等

3.3提问的注意事项 3.3.1发出问题

发出问提要把握时机、对象、顺序、方式、语态等,待答中注重停顿时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这也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收到尊重的体验,教育是贯穿整个教学的每个细节,学生会根据老师言传身教地怎样对待他而形成其日后怎样对待别人的习惯,这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会学会尊重。3.3.2引导回答

引导回答是指对待学生回答不够准确、完整流畅,甚至完全回答不出时,教师要设法促使转机,重新发出问题,具体把题意说明,告知其问题的难点,逐步引导;必要时适当提示,稍微点拨;待回答完毕后补充修正,以求完善,有时候可能需要教师根据情况请其他同学补答、修正或替答,也可由教师本人做这些工作。

3.3.3总结提问

课堂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公正地指出其优点或不足。如有必要,教师可复述正确答案或再做简单讲解,以照顾到中下等程度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请有关同学复述正确答案,以加深理解。通过着整个步骤训练出的教学提问技巧,可以增强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使教学提问更积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学生课堂提问的技巧

4.1学问题的概念

数学问题的是指并非可以立刻求解或较令人费解的问题;那种需要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那种需要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一个独创性的数学问题的重建离不开新的数学问题的提出。与此同时,一个人常常是在他产生和分析一系列相关的新的数学问题时,才会理解和欣赏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

4.2学生数学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从相关的报道和文献资料,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学习特别勤奋但是,中国的学生只会回答教师课堂上的问题,而且这些答案几乎就是教师课堂上所讲的,或者就是课本上所写的。这样的学生是很少有创造力的。最有创造力的是那些在课堂上经常提出新颖问题的学生,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它不可能在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从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低于美国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明显低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4.3提问能力缺乏的原因 4.3.1缺乏提问的意识

在当前的教育中,学生为了分数、升学,只知道拼命记忆知识而不会对其产生怀疑,更不会带着怀疑去问底。教师们也比较习惯于讲解现成的结论,缺乏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些都不利于问题意识的产生。4.3.2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

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一方面是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文化传统的制约。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认真学习,毫无疑问地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会解书本上的习题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而那些有了问题就去问老师的同学,会因为挤占老师的自由时间而未必成绩就很棒。提问和成绩似乎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成绩与升学却又必然联系,所以从教师一方或者从学生本身都没有太多提问的动力,更谈不上形成提问的习惯。4.4小学生数学课提问技巧 4.4.1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是指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质疑,这是从源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开发创造力必要的环节。当然由于是小学教育,这些技巧方法需要教师明确的告知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熟能生巧,形成习惯。这对之后的学习与生活会奠定很好的基础。4.4.2对已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问题

对已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关问题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重新回到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中,并在原有数学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个变化的或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些对于提问技巧具有非常大作用的技巧要可以去练习、培养。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3

【关键词】数学;提问;技巧

一、精心设置问题

要评价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课堂提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何设置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理解、去思考,并使知识点逐步渗透到问题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或需要启发学生思维的地方,以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备课时都应尽可能考虑到。在设置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难度不同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时,教师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先引入,提问:①为什么Δ≥0,才能代入求根公式求解呢?如果Δ<0,方程有解吗?②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解由什么决定?③当Δ>0时,方程的两个根相等吗?Δ=0呢?④你能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吗?引导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决问题,从而得出根的判别式定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良好问题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确定圆的条件》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引入新课:小华家有一块已打碎的圆形玻璃镜子,她想拿上残片去玻璃店重新配置一块同样大小的镜子,你能帮助小华解决这个难题吗?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怎么办呢?在大家产生强烈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说:“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就要学好本节知识。”既紧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学新知识上,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善用灵活的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自己问,学生答,应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营造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设疑问难,启发思维,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气氛,使每位学生都有“发问”的机会、时间和场所,使每位“发问”的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信任和尊重,从而受到鼓舞。另外,课堂应留有自学时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例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课,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以下问题:①车轮是什么形状?②车轮能不能做成三角形、四边形?能做成椭圆形吗?为什么?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交流、汇报结果。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失时机地启发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把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到一起。

四、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很多学问,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课堂提问体现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选择合适的时机。一般来说,在讲授新知识前的提问是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学习新知识时的启发式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知识的重点;课堂小结时的提问是指导学生系统、有条理地梳理知识;课堂结束前的提问是为了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查漏补缺。

五、教学语言要以鼓励为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要将语言和肢体动作相结合。教师只有做到语言和动作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例如,当提问某个学生问题时,学生沉默不语或者因为害羞而不敢回答,这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旁边,摸一下学生的头说:孩子,你很聪明,不要害怕,大胆的将你心中所想的说出来。通过这种方式鼓励,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第二,要将语言和眼神相结合。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心中所想都会从眼神中有所体现,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言和眼神的结合,具体而言,教师在提问哪位同学解释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过程时,教师可以一边说:老师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各自的算法,请大家积极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运算过程,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一边用眼神扫视全班,与全班同学进行眼神交流,通过眼神,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信心,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眼神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改变学生对教师的观念,让学生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能通过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谈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4

一、参与性情境引入,以提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授课教师可根据像趣味教学机制、理论实际应用结合等模式,制定理论知识点的教案计划,引入生活中的英语常识教学知识或日常交流方式所用到的口语化英语知识,通过这种趣味性的引入方案,给学生展现的是生活实际的理论。通过问题的引入,学生之间探讨的是生活中的教学与英语表达的结合,也就是课前的参与性与引导性的结合教学方案的实施,让学生通过对英语应用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试着寻找不同的表达方法,再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性的引导式培养,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实际交流与学习进行初步分析。

例如,进行《language》这一课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身体的语言看成是英语口语练习的提示,提问的方式可以是,加入对to nod consent(点头表示同意)、to nod one'sfarewell(点头表示告别)、to nod as a sign of agreement or as a familiar greeting(点头表示赞同或打招呼)、to hold one's head high、to shake one's head摇头(表示不知道等等词汇表达的学习。通过对不同语言交流方式的不同,去练习不同文化间英语语言的表达,授课教师提问:“日常见面会用到哪些肢体语言并能够用英语表达出来?”学生分组互动交流讨论。

二、课堂多样性教学,提高提问教学学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面的广泛性,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进而很好的展开英语提问教学,授课教师可以不断地创设时刻变化的、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学习环境,进而进行有效的提问,来开展问题促进教学式学习模式。在课堂学习之中和之余,适当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造性英语口语演讲比赛、英语角学习等活动,学生之间的辩论就包含很多提问和回答,这种方式更能有效的激发他们在相互竞争中参与互动与合作学习的欲望。同时,也可以引入计算机教学设备,当做是一种问题回答的引导,当播放的教学录音或者是英语相关视频和学生在日常的实际应用中一样或类似时,可达到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作用,为高效的教学效率的实现提供前提条件。

三、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深化英语提问教学课堂

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提问教学模式中是很重要的,不仅体现参与型教学的开展,还能体现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理论知识积累。通过教师对相关探究性问题引入,如英语语法的学习,当做是授课教师与学生探究的前提,学生通过课堂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加深对本节知识重难点的理解,这种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提问教学中一定会显示不同的效果,学生之间对问题的讨论和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的问题,在这期间应给与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思考,然后进行组词成句来表达并讨论,最后授课教师进行评论。

四、课外深度链接,推进提问教学的积极作用

英语提问式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学习,英语知识应用方式的发展及其英语语言表达应用都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高中生,授课教师可以搜集课外相关英语语言应用技巧和语法特点等知识,引出典型事例后进行“现象性”教学。适当的组织学生与外国人的真实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真实性。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实践才能逐渐理解英语知识的表达技巧,这包含英语教学中的提问,因为与外教的交流就是一种提问与回答的技巧学习过程。

五、总结

对于高中英语提问教学,自主互动交流情景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开展,离不开学生授课教师创新提问方式的设置。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进行课堂的引导以及如何开展问题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小红.小议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提问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2016,2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5

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中心小学 王发清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笔者通过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教学经历,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提问技巧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法,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为此,首先课堂提问概念开始,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意义包括: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案等。其次,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则包括: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培养相关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等,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以改进和提高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结合前辈们教学实践和本人的学习心得,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缺乏质量

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问只关注优等生

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二、有效性提问的特点 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怎样做才能达到提问的有效性?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少年儿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创设情景,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二)、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并以此作为提问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即明确易懂无歧义,又能突出知识的重难点。

(三)、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提问时机要得当

1、在新旧知识联系处提问

当学生遇到障碍,发生矛盾时,思维就开始了。教师必须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认真思考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桥梁”,促使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

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是这样设计的:先复习倍数,求2的3倍是几,学生答6,因为2的3倍即3个2。老师提问:“6是2的几倍?”学生很快答出是3倍。老师追问:“怎么算?”“6除以2等于3。”“为什么用除法?”学生开始回忆除法的意义,讨论得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讲6看成总数,2是每份数,求份数,所以用除法。

2、在兴趣点上提问

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前,学生还不懂千和万的计数概念。教师提问:“请大家估计体育馆能坐多少人?”表现欲很强的学生都争着说出自己认为最大的数字来比过别人,进行了激烈地争论,这样引入新课就使学生兴趣高涨。

3、在产生困惑时提问

在学习《表内除法一》时,有学生对0为被除数的除法不理解。笔者没有直接解释答案,而是创设情境,给学生讲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猪八戒将师徒四人的四个西瓜都吃完了,唐僧、孙悟空、沙和尚怎么分西瓜呢?学生恍然大悟,0除以3等于0。

(二)、提问形式要把握

1、直问

简单明白地问:“是什么?有什么?”

2、曲问

从问题的另一侧面发问。如在教学圆的特征时,这样提问:“车轮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们看见过三角形或长方形的车轮吗?为什么?”学生的思考就会得出圆形的本质特点。

3、反问

将学生的错误提出来,问:“这样的结果是否经得起验证?什么地方不符合算理?”

4、启发式提问

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伏笔式提问

新课结束时,将下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提示。如:“今天我们学习了直角,那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又分别叫什么角呢?大家课后可以去找找答案。”

6、挑拨式提问 如在教学中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故意说:“有的同学认为是,有的同学认为不是。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

7、挑逗式提问

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让学生笔算几道题,然后教师说:“这些题目我都能进行口算,你们知道我用了什么好方法吗?”

(三)、提问对象要准确

学生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但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所以课堂提问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发优生思维,又要给后进生一定机会。具体做法是:简单问题应指名后进生来回答,对一般问题让中等生回答;对后进生应指导他掌握基本方法,对中等生要求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对优生则要求他思考“这些解法有什么规律和联系?”。

(四)、提问对策要把握

1、要把握好问题的趣味性

课堂上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观测,适合调动,还需要一定的提问策略。比如如果问题较难,可以请附近的优等生先回答,以优带差,为后进生的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复述;再如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引他们的思路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可在评价方面多下点功夫,如:“孩子,你在进步。”“来,让我来摸摸你聪明的小脑袋!”“老师相信你,试试看。”要让孩子真心感到老师在帮他、爱他。一言之,课堂提问需问“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趣于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故事、谜语、竞赛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让课堂提问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设计一个班级骑车比赛,小明的轮子是三角形的,小强的轮子是正方形的,小林的轮子是圆形的。通过课件演示,引发学生猜想:“他们中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文集》提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要把握好问题的明确性

就数学语言而言,它的特点是严谨、简洁,教师提问应注意符合这种特点。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思维的方向。如:一位新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 时,板书5元、0.5元、0.08元,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5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这个答案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搞的教师不知如何是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问题提的不明确,结果导致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预设意图去答了。其实教师只要把问题改成:“这三个数有什么不同?是否相等?”或“这3个5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3、要把握好问题的层次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主要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在课堂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一环紧扣一环,有层次地设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化。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部分?

4、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用计算公式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6、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步步递进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较好地利用旧知识进行了迁移学习,也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要把握好问题的技巧性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篇6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到的“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积极思维,深入学习。

【案例】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教学片断

在学生猜测过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教师要求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

生:老师,我们小组的4根小棒不能围成平行四边形。

师:(故意)哎,怎么回事?上来试一试(生围出的不是平行四边形)。

师:我这里有几根小棒,选一根再试试看。(生慎重的选了一根),这次行了吗?

生:行了。

师:为什么?

生:刚才这2根长的一样长,但是2根短的小棒不一样长,所以不能围成,我选了一根和这根短的一样长的小棒之后就能围成了。

师:也就是说要想围成平行四边形,上边这条边要和下边这条边——

生:相等。

师:左边这条边要和右边这条边——

生:相等。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置“故障”,同时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再引导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本质。

二、提问必须具有目的性,明确答题思路和范围

教师教学中的提问,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问题的设计必须具体、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因此,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设计提问的内容及形式,问题要少而精,目的性明确,否则所提的问题会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曾与同事研讨过二年级上册《月球旅行》中“走哪个门省钱”一教学环节。执教者出示教学情境图,让学生根据信息在表格中列式计算出三个家庭入园走两个门分别所需费用,后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精彩,却都不符合教师提问的初衷:“老师,智慧老人和淘气笑笑走1号门要花24元,走2号门只要花22元!”、“老师,小红跟她爸爸只有两个人,当然花最少的钱了!”、“东东一家走1号门要花24元,走2号门却要花26元!”……老师无可奈何,不得不自己导入正题。很明显,这一提问目的不明确,学生容易背离教师的预期。经研讨,执教者把问题改为“同样是三个人,为什么淘气家要走1号门,东东家却得走2号门才省钱?”,同学们终于轻松地发现“大人多要走1号门省钱,小孩多得走2号门才省钱”。

三、提问必须具有开放性,激发创造力和想像力

开放性提问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问题情景中,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有效方式。成功的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新的知识点的探究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在相互碰撞中产生“灵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如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商不变规律,与72÷24的商相同的算式有哪些?学生刚开始的答案都是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的算式,经过老师启发,才想到扩大2倍3倍5倍缩小2倍3倍5倍等都行,这道练习的答案有无数个。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学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后,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怎样移动两个因数的小数,使42×23的积缩小100倍?一般学生只想到把其中一个因数缩小100倍,经老师启发后,有些学生就能想出答案有无数个。这种提问设计,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因素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创意,具有开发性,激励学生展开想象,能从多角度、多途径来探索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去探索、思考,不断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习惯性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

四、提问必须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歌德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平常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实际上,学生们是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会学”的。在教学中,提问要注意新颖有趣,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我执教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一课是这样设计的,课始,我先请班上最高的同学到我身边,邀他比三比,依次比身高、比手掌大小、比体积。比完身高手掌时,我追问“刚才我们用到不一样的单位名称,为什么呢”,在这位学生体积比我大的情况下,我又问:他和姚明比,谁的体积大?那这两个纸盒呢(两个纸盒的大小差别不明显),谁的体积大?我们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分辨出它们的大小?……从这一环节的活动效果来看,这样的导入新颖有趣,学生们趣味盎然,很快激发起为释疑而探究的动机,进而进入新课。

数学课堂“引导提问”例谈 篇7

关键词:思维训练,问题能力,引导提问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 敢于质疑, 勤于思索, 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师问, 学生答”的课堂提问模式, 坚决杜绝课堂教学沿着教者预设的思路进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合理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 科学地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缘题设疑, 思维引领, 架设“问”之桥梁

思源于疑, 疑贵在“设”。教师应该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采取“就近启发”的方法, 设置难度适中, 内容递进的问题, 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这些具有启发性和一定坡度的问题中自主地、积极地进行思考。

例如讲平行线的定义, 学生并不难理解,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显然也是不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提出激疑性的问题, 不妨可以这样问学生:“在平行线的定义中, 为什么要限定在同一平面呢?”通过教师的激发, 学生必定会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而就能真正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

通过不断设疑, 启迪, 将问题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 知识的应用从记忆到类比, 从类比到迁移, 从迁移到创造。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 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问, 不断解疑的深化过程。学生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体验了教师设置的问题呈阶梯性上升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前提。这样使学生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

二、情境创设, 发现引航, 撞击“问”之火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 营造一个平等的心理氛围, 让学生敢于提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引起认知冲突, 激发探究欲望,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一个个问题转化为问号, 又产生新的问号, 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 更多地安排教学活动和互相交流, 使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 我在教学数学活动课“中点四边形”时, 将本册教材中习题稍加改动后这样引入:“我校准备在教学楼前的正方形空地上种四种花, 而且四种花的占地面积相等, 学校听说我们这几天正在学习关于四边形的问题。于是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 并要求我们用线段分割正方形, 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哪一种办法既美观又实用?”话音一落,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办法有简单的, 有复杂的, 最终得出只要保证正方形内两相交线段互相垂直且垂足过正方形中心即可。同学们的参与意识都很强。

三、技巧总结, 质疑引擎, 提升“问”之品质

要使学生会问、善问, 必须授之以渔, 即交给学生必要的提问技巧。具体来讲, 教师应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的眼光看待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实验操作, 而不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 用这样的方法去唤醒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情感。

在初三一堂几何习题课中, 我巧设问题, 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已知:如图, BC是⊙O的直径, AD⊥BC, 垂足为D, AB=AF, BF和AD相交于E, 求证:AE=BE。

问题提出后, 我先让大家思考了几分钟。

学生 (1) 首先给出了证法1:

如图, 分别连接AB、AC∵BC是⊙O的直径,

∴∠BAC=90O∵AD⊥BC, ∴∠BAE=∠C

∵AB=AF∴∠C=∠ABE.∴∠ABE=BAE, ∴AE=BE⌒⌒

我很满意, 因为他完成了我预想的证明方法。接着, 学生 (2) 举手, 他给出的证法2:连接AB, 延长AD, 交⊙O于M,

∵BC是⊙O的直径, 且AD⊥BC

大家拍手叫好, 显然证法2比证法1更简便。

我表扬了两个学生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笑容。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思维, 我适时提出一个新问题:“请大家想一想, 图中是否还有其他相等的线段?”一石激起千重浪, 学生更活跃了, 短暂的思考之后, 学生 (3) 说:“AE=EG, 还有BE=EG”当然有。

学生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一个个兴趣盎然, “图中是不是还有比例线段呢?”有个学生冒出这样一句, 对于这个问题我始料未及, 就顺势问:“那你们自己找找看?”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然后相继找出了:射影定理 (AB2=BD·BC, AD2=BD·DC, AC2=CB·CD) , 相交弦定理 (AG·GC=BG·GF)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效能

常言道, “课堂精彩在一‘问’”. 教育学认为,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围绕教学内容要义, 教学目标要求, 紧扣学生学习实际, 针对学习实际情况, 设置出针对性的某一问题, 展示给学生群体,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探知情感,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研析的活动方式. 教学活动中, 针对性的有效一“问”,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情感, 推进教学活动进程, 促进师生互动深度. 但部分数学教师在运用提问方式的过程中, 存在着“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 所提问的内容不能紧扣教学内容要义, 不能针对学生学习活动实际, 不具有针对性、概括性、多样性, 导致提问效果事倍功半. 而有效提问具有引发注意力、激发积极性、提高实效性等方面的作用.本人现就如何运用提问这一手段, 推进课堂教学活动深度, 提高教学活动效能, 进行简要论述.

一、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要义, 体现概括性

众所周知, 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 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等提出针对性、概括性的问题内容. 但在实际提问活动中,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存在“无为而问”的现象, 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引导特性, 不结合教学目标要求以及重难点等内容, 刻意地设置一些提问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探知活动, 导致学生面对教师所提的“问题”, 无所适从, 不能“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导致提问效能低下. 初中数学教师在设置提问内容时, 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结合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 设置出具有针对性、概括性的提问内容, 凸显提问内容的激励特性, 通过“画龙点睛”的提问内容, 使学生通过“提问”的“一叶”, 感知教学目标要义之“一秋”.如在讲解“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知识点内容时, 教师根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 在组织实践探知过程中, 设计出“请学生观察横格纸横线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横格纸上画一条垂直于横线的直线, 看看这条直线被相邻横线截成的各线段有什么关系? ”“再任画一条与横线相交的直线, 测量它被相邻横线截得的线段是否也相等.”等问题, 逐步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开展探知新知内容要义活动. 学生在概括性、针对性的“提问”活动中, 对新知内容“精髓”及本质有了深入理解和深刻掌握.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群体, 体现层次性

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 教师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 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实施. 提问活动同样要围绕学生主体开展. 而学生个体学习活动存在差异, 学习效能存在差距.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提问活动时, 不能忽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一视同仁”, 向学生提出同一标准要求的问题, 导致所提问题难度过高或过低, 影响教学活动开展. 而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学习实际, 渗透分层教学原则, 针对不同学生类型, 提出不同学习要求, 体现提问要求难度的层次性, 使不同类型学生都能根据所提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实现整体进步发展目标. 如在“相似三角形性质”巩固练习环节, 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内容实际, 采用分层教学策略, 按照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要求, 向学生依次提出“等腰三角形ABC和DEF相似, 其相似比为3∶4, 则它们底边上对应高线的比为多少? ”“△ABC中, ADCE是中线, ∠BAD = ∠BCE, 请猜想△ABC的形状, 并证明.”“有人猜想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有这样一个性质:如图一所示, 在△ABC中, AD平分∠BAC, 则BD/CD=AB/AC. 如果你认为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请写出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 (利用图中辅助线: 作BE∥AD交CA延长线于E) 说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 如果你认为这个猜想不正确, 也请说明理由.”等问题案例, 组织不同类型学生群体开展探知、分析、解答问题活动, 好中差三种类型学生群体都能找到合适的“对象”, 开展思考分析, 有效解答问题活动.这样, 不同类型学生群体在各自基础上都能获得锻炼和进步, 落实了新课改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

三、提问要触发学生趣味情感, 体现激励性

生动、趣味的提问内容,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提问形式,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使学生有意注意更加持久, 学习情感更加强烈, 学习进程更加深入. 不可否认,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提问方式单一枯燥, 提问内容乏味呆板, 未能将提问的激励特性充分展示. 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内容设置上, 要发挥提问情感激励作用, 利用数学教材生动特性, 利用教学资源丰富特性, 设置声情并茂、生动趣味的提问内容, 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提问方式, 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将学生引入教学活动, 推进教学活动进程. 如在“矩形的性质”知识点讲授中, 教师针对矩形对角是直角并且对角线相等的特性, 向学生设置了“某木门厂师傅为了检测矩形木门是否符合要求时, 经常通过测量四个角以及对角线的方法进行判断, 你知道这是运用了矩形的什么性质内容吗? ”这一问题, 并采用多媒体教学器材, 展示工人师傅测量判断的直观画面. 学生在教师设置的生动性问题案例中, 学习情感得到有效激发, 主动参与意识显著增强.

四、提问要具有探究实践特性, 体现探究性

实践证明, 教师的“问”要促发学生深入的“探”, 将学生主体引入到深层次的探究实践活动中. 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内容的设置上, 要体现探究性,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结合学生学习实际, 提出具有探究意义, 引发探究功效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解析所提“问题”的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实践探究, 思考分析, 锻炼和提升初中生的探究实践能力.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篇9

那么, 何为关键之处?其实就是知识探究的重点、学生理解的难点, 或者能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现规律的枢纽点。

一、抓住思维深化的枢纽点提问

一堂课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 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功与否, 学生所获的丰硕与否, 都与教师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时候, 教师将学生的理解分为几个层次, 对学生进行引导,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分层次交流。

师:能说一说你怎样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满了长方形, 发现可以摆30个,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生2:我觉得这样很麻烦。我没有全摆满。我发现长上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一共摆5排。用乘法5×6就能求出一共要摆30个正方形, 所以面积就是30平方厘米。

师:真是个好办法, 用你的方法不仅节省了材料还节省了时间。

生3:我的方法更简单, 我不用摆的方法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我用尺子量了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 宽是6厘米, 长×宽就能求出面积。

师:长是6厘米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一行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能继续说下去吗?

生3:宽是5厘米, 说明可以摆5行, 6×5等于30,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师:大家觉得他的方法简单吗?简单在哪里?

师:现在老师将长方形的长由整数6变成小数6.5, 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 你能说说哪种方法更加简单吗?

生4:如果用摆一摆的方法, 摆最后一个的时候还要将小纸片裁成两半用, 摆起来会很麻烦, 而用尺子量再计算马上就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师:所以,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中, 教师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利用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呈现了课堂教学的梯度。在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并不多, 但都是在关键点引领学生去思考。“长是6厘米说明什么?”这个提问让学生更明白算理, 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大家觉得他的方法简单吗?简单在哪里?”“将长方形的长由整数6变成小数6.5, 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 你能说说哪种方法更简单吗?”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长方形面积的简便计算方法, 同时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过程, 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二、抓住知识探究的要点提问

在数学教学中, 几乎每一堂课都有课时教学重难点, 将某些难点知识放在学段中, 就是学段知识的重难点。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怎样引导, 无从下手, 学生应用时的错误率也很高。如学习梯形面积的时候, 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中“上底+下底的和”总是记不住, 这样的难点可以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迎刃而解。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 笔者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 抓住关键处设疑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梯形的面积》的时候,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初步会用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 当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我把问题交给学生:“怎样才能求出梯形的面积呢?”

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稍作思考之后:

生1:我们可以试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2:梯形是不是也可以剪拼成长方形呢? (其他学生继续做着猜测)

师:“大家的猜测好像都有道理, 那么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我们可以———

生 (齐) :动手试试! (教师微微一笑)

说着学生拿起学具盒中的梯形纸片动手操作起来, 学生们有的画, 有的用剪刀剪, 有的在小组中商议着什么, 还有的学生若有所思, 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在学生动手实践之后, 他们就有了新的发现。

生3:我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摆一摆, 发现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纷纷尝试, 虽然学生之间的梯形的大小不同, 但是学生发现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就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教师思考:梯形的面积公式中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就是“上底+下底”的问题, 很多学生在探究了梯形面积公式之后在计算时仍然很容易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在这个环节的设置上进行了问题引导。

我把两个梯形的上底朝上,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不改变这两个梯形方向的情况下, 你还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纷纷进行尝试, 结果拼不成平行四边形了, 也不再轻易举手了, 陷入了思考中:同样两个梯形, 怎么我们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老师的拼不成, 原因在哪?我看到有的孩子在自己的桌子上来回摆弄着手中的梯形, 看到学生好像有点眉目。

教师再次追问:“虽然大家手中的梯形有的大有的小, 但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 都有一个相同的摆法。是什么呢?”

这时候, 大家不但观察自己手中的拼法, 还和前后的同学进行了比较。

生5:我知道了, 我们都是把下底和上底合在了一起!

有几个学生拍着自己的脑子:“噢, 原来是这样!”

很快, 学生总结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此环节中教师进行了两处提问:“在不改变这两个梯形方向的情况下, 你还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虽然大家手中的梯形有的大有的小, 但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 都有一个相同的摆法。是什么呢?”在学生探究知识的关键之处, 需要教师进行提问式的点拨, 在教师的问题引领下, 学生一点一点地深入思考, 最终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梯形面积的知识探究是个难点, 而单纯的记忆梯形面积公式 (上底+下底) ×高÷2, 学生应用的时候仍然是个难点。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 教会学生思考、比较、归纳、总结。

教师的提问是讲求艺术的, 提问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在知识探究的关键之处进行提问, 在思维的深化处提问, 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适当的点拨, 帮助学生建构思考的模式, 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 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总结方法。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例谈 篇10

一、抓住思维深化的枢纽点提问

在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中, 作为教师可以在很多地方发问, 学生也会在很多地方有疑问, 但是教师的提问却要讲求关键处, 不能处处问、时时问, 那样就让课堂提问缺乏了新鲜感和有效性。一堂课的精彩与否, 学生的思维能否打开, 有的时候就在教师几次关键的提问中, 抓住思维深化的枢纽点提问是课堂提问的要素之一。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时候, 教师将学生的理解分为几个思维层次, 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分层次交流。

1小组用了摆满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的方法计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 2小组只摆了长和宽, 3小组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都没有用。教师在3小组进行交流时, 抓住思维的关键点进行提问:

师:一个小正方形都没有用, 那么长是6厘米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一行可以摆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宽是5厘米, 说明可以摆5行, 6×5等于30, 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师:你觉得第3小组的方法好吗?好在哪?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三种方法的优劣, 最终自己总结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本堂课中, 教师的提问并不多, 却恰好在探究知识的要点, 教师的提问引导了3小组发言的方向, 同时也引发了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思维碰撞。通过教师的提问, 将学生推到了学习知识的主体位置, 同时也引领学生在知识的主要枢纽点上交流, 更好地把握知识学习。

二、抓住知识探究的要点之处提问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 有的知识点不管是哪一批学生来学, 都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或者说是易错点, 其实这类常见的数学问题主要是学生在认识时容易产生盲点, 主要教学中抓住探究的要点之处就能迎刃而解。

在学习《梯形的面积》知识点时, 学生往往容易在这个关键处出错, 而且还有的学生甚至公式已经很熟了, 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是“上底+下底”。在教学中, 开始我也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 将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或者长方形) , 采用转化的方式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了突破学生的认识难点, 我在探究的关键处设计了一个问题:“两个梯形的上下底在一边, 还能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纷纷进行尝试, 结果就是拼不成平行四边形了。学生陷入了思考中, 进行探究并且发现, 如果想通过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不管参与转化的梯形或大或小, 是否是特殊梯形, 其在转化过程中的共同点都需要上下底结合。通过一个问题引发的思考和探究恰恰是学生易错之处, 为课堂创造了一处精彩, 也让学生恰当地把握了知识的要点。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浅探 篇11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36-01

课堂有效性一方面体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及时反馈学生所学,并可以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思维方式,由此启发学生展开探究,提升思维水平。

一、明确目标,在新旧关联点提问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导致学生无法整体把握所学知识。事实上,小学数学各知识点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呈现层层递进的螺旋态势。教师要紧紧围绕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立足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时,笔者先让学生复习旧知: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么推导的?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同底等高的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已知的。笔者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想一想,如果要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起来,你认为能拼成什么图形?三角形如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了想要合作探究的想法。此时笔者让学生准备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和直角三角形各一个)并启发学生思考:两个锐角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两个钝角三角形怎么拼?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图形和哪个图形相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操作,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一目了然地看清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笔者再次提出问题:这个图形的底和高分别对应三角形的什么?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学生不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够建立有效的知识链接,从而系统地建构知识网络,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紧扣思维,在认知矛盾处提问

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存在着感性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的特征。基于此,教师要紧扣学生的思维特征,在设计问题时尽量满足学生的这一思维特性,多从学生直观思维的角度设计问题。

如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笔者先出示一张购买同样规格的笔记本中总价和单价的资料表(表1和表2),让学生观察有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在表1中笔记本的数量和总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之间有一个固定的比值,只有这个比值是固定的时候,两个量之间才有正比例的关系。表2中则没有这种固定的比值,因而不成正比例。但隐约之中学生发现它们之间是有一种关系的,是什么关系呢?学生说不清楚。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还能发现这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吗?学生借助数据展开观察,发现单价1.5元,总价为1.5×40=60;单价扩大到2元,总价为2×30=60元;单价变成3元,总价为3×20=60元……由此可以看到,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不变。笔者再次追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学生展开讨论,并有学生补充认为:“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不变,也就是说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总价是个一定的量。”

这样,学生对反比例和正比例之间的差异有了清晰的认知,并能够从两个量的变化上把握反比例的意义,建构了对这一概念的整体认知。

三、把握层次,在教材难点处提问

设置有效的数学问题,对教材的处理尤其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将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等内容进行分解,设置为一连串的小问题,建构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知识链,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链:是否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搭建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6cm、1cm、5cm的三根小棒),这样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出示2cm、3cm、1cm的三根小棒)怎么改变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这些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什么情况下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不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三角形构成的必要条件,而且能够从优化的角度,理解三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教会了学生分步骤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探析 篇12

一、点在“趣”上———情境设问,诱发主动思维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鲜、生动、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据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使问题情境化。如此,可以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有趣味,容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例如“除法”的教学,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以及首位能够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基于对之前“表内除法”的学习掌握,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在探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师:好的,今天,老师就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从前有一座山,山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有一天,一群小猴子跑到山上去玩,看见了这些诱人的桃子,就摘了一大筐回家。回家后,猴妈妈看见了很高兴。为了公平,猴妈妈决定把摘的24个桃子分给小猴子吃,每个小猴子分3个。同学们,开动你们的脑筋想想,猴妈妈的这种分法,能分给多少只猴子呢?学生们听完“故事”后,都兴奋地积极思考起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讲故事的方式将问题情境化,通过这样形象的感知,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参与下面的学习。

二、点在“思”上———相机启发,把握知识本质

苏格拉底在教学方面有个著名的问法叫做“产婆术”,他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在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就是“接生婆”,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多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在适度的时间设问,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例如“加和减”的教学。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教学目标是口算教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师:在学校的一次运动会上,获奖的男生有69人,获奖的女生有47人,那么,男生获奖的人数比女生多了多少人呢?生1:多了22人。师:你是怎么计算的呢?生1:69-47,先算个位的9-7=2,再算十位的6-4=2,因此是22。师:非常正确。这位同学用的是竖式计算法。想想看,如果我们把两位数分开来计算,应该怎么计算呢?生2:我认为可以这样算,把47分成40和7,先算69-40=29,再算29-7=22。师:回答得非常棒。相机设问,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三、点在“新”上———开放设问,发展创造性思维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愈发重视。因此,我们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由问题开始,问题由思考而提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从提问中产生的。据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尽量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节课,有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对于这堂课,我并没有像传统的教学方法那样去设计,而是采取开放式的提问。我让学生用纸剪了个三角形,并撕下其中两个角,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让学生们思考有几种拼合方法。小组之间互相讨论,比比谁的方法多。运用开放式的提问,能推动学生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从而刺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创造性能力。

上一篇:互联网资源利用下一篇:美国电影与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