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2024-11-18

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精选12篇)

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篇1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教师意识不到课堂提问的作用.一些教师的提问内容徒有其表;一些教师提问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提出的问题跳跃性强;有的教师提问过于机械化, 问题拘泥于教材表面;还有的教师不能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给学生预留的思考和发言机会过少.针对这一现状, 教师的提问策略和手段亟待改善,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下, 我特提出以下策略, 以供参考.

一、问题设置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难度原则

教学过程中, 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材中, 重难点的知识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表面, 而是要深入教材重点, 在避免学生机械重复的演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其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提高课堂效率.设置问题时, 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兴趣爱好出发, 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提问情境.比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 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植树节那天, 我派了三个绿化小组去帮助学校植树, 三个小组分别植了:8, x, 10棵树, 现在知道这一组数据只有一个大小等于中位数的众数,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呢?

2. 坡度原则

在遵循难度原则的基础上, 问题的设置还要有适宜的坡度.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智力状况, 在设计问题时由易到难、由简入深、循序渐进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 避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要以大众教育思想为指导, 设置有层次的问题, 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课堂发言的机会,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不等式方程》时, 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中遇到这样一道题:在一次环境卫生知识竞赛中一共有20道问答题, 比赛规定为答对一道题可以得5分, 答错或者不答题扣一分, 知道在这次比赛中小明被评为优秀奖 (85或85分以上) , 那么他答对了几道题?在这一问题中, 我先给学生预留时间思考, 然后提问层次高的学生, 让这些学生列出不等式并说明原因, 然后提问知识层次稍差的学生进行解答, 并对二者都予以表扬, 使一道难题在两种学生的共同参与下解决.

3. 趣味性和启发性原则

数学问题的设置还要遵循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原则.设计问题时, 多从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出发, 结合其兴趣爱好及教材内容, 提出有趣、新颖的问题, 提出问题时可以将幽默风趣的语言穿插其中, 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 求知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另一方面, 问题的设置还要使学生在激情洋溢的学习中能够受到启发, 学会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比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 往往不仅仅有一种解决方法, 这时候, 就可以根据问题的启发, 引导学生寻求其他解决途径, 使学生的求异和发散思维得以培养, 在不断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提问的时机

在创造出适宜的问题的同时, 教师还要注重提问的时机, 使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还能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

1. 课堂导入提问

导入是新课开始的前奏, 导入效果的优劣决定着一节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新课导入时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 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的同时为新课的讲解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 可以提出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 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活动的兴奋中转向新课学习的同时, 也能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 对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2. 学生情绪低谷提问

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良好情绪不可能从课堂开始一直保持到结束.实验证明,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续25分钟, 而通常25分钟之后教师讲解的内容才是教学重点.因此, 教师应当善于在学生情绪低谷提出问题, 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能够重新集中起来, 在高涨的情绪下重难点的知识才能够被良好掌握.当然, 这一时机提出的问题不易过难, 应使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 避免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影响教学效果.

3. 知识交融点提问

数学教材在设置上经常出现知识点交叉互融的现象, 学生如果逻辑不明、条理不清的话很难区分知识点间的界限.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在知识交融点设置问题,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加深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时, 学生较难区分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 这时候, 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通过改变条件, 这四种图形如何实现互相转换?在思考和解决中, 学生对四边形的定义、性质等能够灵活掌握.

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篇2

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明确课题背景及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刚步入小学校门的低段孩子来说,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是非常重要的。自新课程实施十年以来,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开展了较多的专题性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上也总结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特别是低段孩子在老师趣味性地提问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在一些公开课中经常能看到。但是在实践教学时发现,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没有精心准备的提问、只关注优等生的提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有时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上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注意力容易分散,活泼好动等等,往往会出现“人云亦云”,不假思索的盲目跟风的回答方式。甚至有些孩子在“对的,是的,好的„„”之类的回答下完成一节课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老师怎样提问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哪些问题可以提、有意义,哪些问题不该提,这是我们一线老师一直在思考探究的问题。

(二)思考课题研究的策略、措施

1.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期间的观课和议课,努力吸取优秀教师先进经验,高度关注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为本课题提供研究的条件。从如下几个方面关注:

(1)导入:提问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2)新知学习: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

与动员行为,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习成员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支持行为,可以提示数学知识重点,组织数学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结论的记忆,拓展数学学习视野,诊断与解析数学学习中的疑难。

(3)巩固练习:提问是师生数学活动绩效的强化行为,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分析其弱点,搜集素材,检查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能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机会,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4)总结:提问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主旨在于提高数学活动的综合效益,应充分考虑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这几个主要环节找出不合理的提问并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做到提问有效性。

2.对经典录像课例作课堂提问分析的研究。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发问和学生答问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

3.对自己提问有效性研究培养。课题组成员上课后,及时总结反思、交流,形成文字材料。

4.定期参加座谈会,交换课题研究信息,及时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参加“磨课”式的研讨活动。

6.走出去,虚心请教。

(三)课题研究阶段安排

1.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了解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2)制定方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2.实施阶段

(1)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干次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4)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问的有效性。

2.观察法:通过观课是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收集有关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素材。

3.反思法:依托课堂教学,反思提问的有效性。

4.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个人心得。

三、课题研究内容、目标达成及实用价值

(一)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确定研究内容

(1)课堂提问有效性教学的模式研究。

(2)实施课堂提问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2.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二)目标达成及实用价值

1.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这一课题的自主学习研究,我们真正认识了课堂提问,明确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学习了提高课堂提问的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事倍功半。由此我们撰写了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教学论文。

2.学生们则在老师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自然的开始理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四、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措施

(一)研究成果

依托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我们还经常深入课堂,观察课堂中老师们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课题组成员经常探讨如何让自己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为了让缩短自己和名师之间的距离,我们从网络或是杂志上搜寻了名特优教师的一些精彩片段和精彩视频,一句句的学习,以使自己的进步更快一些,更大一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转变自己的观点。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对话和沟通,让自己从一个传授者转化成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化成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其次,我们还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中发扬民主,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师生互相争辩,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努力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题组是这样做的:

(1)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长期坚持,必定会形成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鼓励学生大胆置疑。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3)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在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均须安排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提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才是他们的真正疑惑。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出来,交给老师,然后教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问题设计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使教学更科学。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我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在教师的随堂课上,类似问题非常严重,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无时间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习课堂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提问目的明确,在引入新课、新旧迁移、解决难点、促使学生思考等等方面进行提问,尽可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知识穿针引线。以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2.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定期进行空中课堂的学习,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3

一、开门见山提问,以问促问

如:我在讲《通分》这节课时,首先板书:通分,然后提问:“看到这两个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考虑后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1. 为什么要通分?2. 什么叫通分?3. 如何进行通分?”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自学通分,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提的问题感兴趣,预习的时候就会更加努力认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会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感到兴奋、自豪,体验学习的乐趣。

1.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平时学生对赠送礼物不陌生,但没有意识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礼品盒,提问:“老师觉得这个礼品盒不够精致,你们有没有办法使它变得更漂亮?”当学生说到给礼品盒包上包装纸时老师追问:“你能知道需要多大的包装纸吗?”纸小了不够包,纸大了浪费,到底需要多大的纸呢?学生兴趣顿时被激发,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教学“分数除法”,学生受分数乘法的思维迁移影响,会提出“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但却不能肯定是否正确。对此,老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可以问问学生怎么会这样想的?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想法?学生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也就会逐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

3. 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學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思考

如:我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天,小乌龟和小白兔各自分到一块土地,小乌龟的是长方形的地(长60米,宽40米),小白兔的是平行四边形的地(底是80米,高是30米),回家的路上它们相遇了,都说自己分的地比较大,并且争论的不可开交。”接着,我问:“同学们,你能通过预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帮助它们解决谁多谁少的问题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能”。于是都迅速打开书本积极地通过预习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不是积极主动学习吗?

三、在学生欣赏美、享受美时提问,往往事半功倍

比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时,我用多媒体展示我从网上搜集到的图片:蜻蜓、叶子、托盘天平、天安门、凯旋门、故宫、飞机等等,学生看到如此美丽的图片,欣赏美、感悟美的同时,产生感官愉悦,并且产生对美的向往时,我抛出了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美在什么地方吗?”学生就会在美的体验中来寻求美的真谛。

四、动手实践后的提问,更能展开学生思维的翅膀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篇4

就数学课堂教学来说, 所提问题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主要是受数学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制约, 同时还与教师提问时的措辞和表述有关, 提问前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而所提问题的功能的实现程度则受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课堂情境的制约, 一般难以在事前预见.这里讲的问题的功能, 主要指两方面:第一, 所提问题本身的固有功能与提问的目的是否一致.第二, 教师提问时措辞是否明确, 表达是否清楚.

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 得出结论: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置问题, 通过提问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灵,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的智能, 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 促进学生参与, 发展学生认知, 有效组织课堂, 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提问.

二、影响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数学教育是思维的训练, 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来处理问题是不可或缺的.每个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提问体系, 但是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现状并不乐观, 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 重量不重质

有的教师不注重课堂提问的质量, 反而用课堂提问的数量来衡量课堂里学生活动是否丰富.大数量的无质量的问题导致学生根本无暇思考, 更别说是能消化吸收, 最终导致学生不知所学.

(二) 提问抓不住关键

有的教师习惯性地提一些以“对不对”“是不是”等结束的问题, 对这些肤浅的问题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大声回答.这种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没有丝毫帮助, 反而容易使教师造成错误的判断, 影响学习效果.

(三) 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有的教师上课总喜欢提问那些表达能力强或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使得没有被提问到的同学无精打采, 心不在焉, 长期下来就不会去积极思考问题, 甚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 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

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会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注意其他学生的小动作.这会导致学生草草结束回答, 也有可能导致学生把事先想好的要点给忘了.这种不尊重学生的行为, 会使学生认为教师在内心里对我没有多少期待, 从而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 互动效果不好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比如教师没有把问题表述清楚;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 超出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或是认识能力;或是教师在提问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 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 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 再次提问.

三、提高课堂教学中问题有效性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上有效提问是教师的追求, 那应该如何提高职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研究:

(一) 提高所提问题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有用性

1. 所提问题的功能要与目标相一致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功能与提问的目的是否一致, 对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影响重大.教师课堂上的提问, 有时是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有时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时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有时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某些疑难问题而做的思维性铺垫, 等等.针对不同的提问目的, 设计问题时, 必须考虑其功能与目的要保持一致,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在实现提问的功能时达到相应的目的, 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教师提问时措辞、表达要准确

教师课堂提问时要讲好普通话, 发音要准确, 吐字要清楚, 要让学生听得明白.另外教师提问时要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 不能把生活语言代替数学语言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准确地读出和书写出数学式子, 避免让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

(二) 提升所提问题固有功能的实现程度

1. 问题难度要循序渐进, 层次梯度要合理分配

职高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程掌握情况参差不齐, 各个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 有的班级所提问题的梯度可以大点, 而有的班级所提问题的梯度只能小一点.在设计问题时, 先根据分好的层次分配好各层的大致问题数, 再在各个层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相应难度的问题.提问时, 较难的问题要向基础好的学生发问, 比较容易的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学生.

2. 课堂提问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数学知识, 逻辑性较强, 在课堂提问时, 大多数问题, 除了要回忆相关的知识点, 还需要推理和计算, 得花时间.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 要对学生回答问题所需时间作出估计,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 以便准确地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

3. 学生回答问题后要恰当评价

完美的回答, 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表扬,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成功走向成功;对于不好的回答, 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正确的一面, 然后再指出回答中的不足, 分析造成不足的原因;对于错误的回答, 要引导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帮助学生突破障碍, 逐步向思维目标靠拢.

4. 提问语言要亲切, 面部表情要和蔼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篇5

(一)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单一提问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是最常见的。这种提问形式通常以教师为教学主导,教师授课讲到某一知识点时,以即兴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后继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大多限定于“正确”与“不正确”两个模块当中,其他学生既未对教师的问题提出质疑,也未对被提问学生的答案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未思考是否还有其它的解答思路。其次,问题的提出通常以学科内容为主,极少能延伸至课外知识,问题设计的单一性,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未起到促进作用。

(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通常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以正确与否对答案进行判断,而对答案是否有其它更科学合理的解答方案,教师与学生都未作出关注。这种单一的问题评价方式,仅以答案的正确性为评价标准,不能做到针对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分析,使问题的设定缺乏针对性。其次,数学教师课前准备不足,问题的提出过于表面与空洞,缺乏深度与延伸性,都使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不强。

二、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问题的提出,是否能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着重记忆,是问题设定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或知识的转折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定,以实现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对图形进行学习时,针对小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学习这一特点,可以通过进行剪纸活动,进行直观的操作。教师提问,纸是什么形状的?回答是长方形。那么如何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一个圆形,再将剪成圆形的纸又变为正方形?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剪纸,通过图形的变化,启发学生认识到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还可提问教室内各个物品是什么形状的,例如橡皮擦,学生会发现既有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学到新知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学会主动的去探究发现,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提问应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群体大都活泼好动,乐于发现。小学数学问题的设定应符合小学生这一群体特点,在问题的设定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时,对问题的设定,应将抽象的“时、分、秒”设定的通俗易懂。数学教师可以设定问题,钟先生有三位儿子,时钟、分钟、秒钟三兄弟,他们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所以走路的速度也不同。秒钟个高、细长所以走得快,他走完一圈以后,分钟才走一步,时钟比分钟胖和矮,分钟走了一圈,时钟才走完了一步。那么时钟走二步,分钟要走多少圈?通过一系列趣味性的问题设定后,教师可以自然的引导学生怎样认识钟。趣味性的问题,使课堂氛围也因此更生动,学生也因此对知识点有了更深的记忆。

(三)提问应有层次性

问题的提出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形式,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的提升与进步。具有层次性的提问首先应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以最基础的知识点为台阶,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往上攀登。其次,提问过程应符合小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过程中,不会有一头雾水的挫败感,也能享受到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喜悦。环环相扣的提问才能带动学生循序渐进,使知识的梳理更具有条理性。

(四)提问方式应科学合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应进行充分的备课,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以简要的语言,紧扣知识点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的设定上不能太空洞,也不应在教学过程中频繁的提出问题。而应尽量在提问中涉及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记忆的知识点。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科学适当的进行提问,能对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进行提升。提问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点名某位学生回答,还可采用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方式,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其他学生在听完答案后积极开动脑筋,是否还有其它思路,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都得到有效提高。总而言之,课堂提问环节的有效性,对教师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当认识到当前课堂提问中的不足,通过加强备课、在问题的设定,提问过程与评价等细节上,逐渐掌握与应用提问的方法及艺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使课堂提问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秀花 单位:威县侯贯学区

看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的还看了:

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 篇6

一、课堂提问方式的多样性

提问的方式有多样,当学生无疑可问时,可通过“设问”来引出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流于表面时,可通过“追问”引领学生将探究深入下去;当学生有疑问而有依赖倾向时,可通过“反问”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曾听过这样一堂课,老师在课前对学生说自己有个习惯:“喜欢你们自己在下面说。”所以整堂课多数时间老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齐答,只有一次是指名回答。在这种单一的提问形式下,学生齐答出的就是结果,没有人争议,课堂教学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却没有丝毫彰显。其实,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提问方式的指向性

所谓“提问的指向”,是指教師提问的内在意图,即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导向。提问指向明确,问题就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抓住要点,思维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反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提问太抽象逻辑、太发散,使学生的思考无从入手。因此,我们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性明确的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课堂提问中的“四忌”

一忌集体式,有的教师喜好集体问答,“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等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二忌单一式。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向地向少部分学生发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三忌盲目式,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四忌有头无尾式,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设计地再好的问题都会大打折扣。我们既要勤勤恳恳搞耕耘,还要扎扎实实管收获。

四、提问后的评价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评价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我们可以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和老师想的一样!”如果答错了,我们可以鼓励:“没关系,你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得很有创意,我们更可以大家表扬:“真棒!!”“比老师还厉害”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让学生认为回答与否都一样的感觉,大大降低了老师提问的收效。课堂提问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使用不当,学生的情绪受抑,思维受阻,出力不讨好。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要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要深入了解现在教师在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探索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使教师在实践中真正地掌握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小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初期阶段,在初期阶段让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保持高度的热情和信心,打好数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的提出是创造的首要条件,一切的发明都是以问题被提出为开始的。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老师平均要用八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剖析问题。提问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整个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讲好一堂课提问是关键。提问可以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检测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着疑问,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进度上的调整和课堂学习气氛的调节。正是因为课堂提问拥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我们才要将其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着提问效率不高的问题

提问在我国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角度上,提问效率不高。一部分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反应,经常出现学生答非所问、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和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现象, 课堂提问实际情况和设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有一部分老师在课堂中提问的数量过多。经研究发现,我国国内城市小学教师每堂课平均提问在100次以上,平均每分钟达2.5次。学生对问题存在过多的应付心理,对问题的深思少之又少。有的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看答案、记答案,忽略自己对问题的想法。 课堂提问成为一种形式,所起作用不大, 课堂提问现状不容乐观。

三、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进行分类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可以充分地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1.根据提问的目的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根据提问的目的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进行分类主要有三种:探究性提问、基础性提问和开拓性发展性提问。 这三种提问方式遵循着层层递进的原则划分。在《教师提问方式种种》这一文章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被分为六种,即以复习形式提问、以引出形式提问、以启发形式提问、以归纳形式提问、以引导形式提问和以反驳形式提问。这六类提问方式是根据提问的功能来划分的。

2.根据问题的信息交流形式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按照问题的信息交流形式把课堂提问分为以下五种,即特指式提问方式、 泛指式提问方式、重复式提问方式、反诘式提问方式和自答式提问方式。在《课堂提问: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作者把课堂提问分为以下三类:向全体学生进行发问、全体学生一起回答、 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此文章作者根据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提出以下七种提问方式,即开放式提问方式、阶段式提问方式、拓展式提问方式、比较式提问方式、猜测式提问方式、解疑式提问方式、 迂回式提问方式。希望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方式上得到启发,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

3.根据课堂水平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进行分类

根据课堂水平的高低对课堂提问进行分类,可将课堂提问分为低级认知课堂提问和高级认知课堂提问。低级认知课堂提问包括应用水平上的提问和知识水平上的提问。高级认知课堂提问包括评估水平课堂提问、分析水平课堂提问和综合水平课堂提问。此分类是最通俗易懂和最科学的分类方法。

四、结束语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析 篇8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所提的问题具有针对性、概括性才是有效的提问方式。 当前,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的提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有些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 由于准备不够充分, 所提问题过于牵强附会, 或者和课堂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等, 这些都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以下笔者分析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提问缺乏明确目标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并没有进行认真设计, 对课堂教学提问也没有做好规划, 因此, 在课堂提问时, 提问显得过于随意, 缺乏针对性, 有时甚至偏离主题, 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去甚远。 这些都是教师的备课没有下足工夫所导致的, 也和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关。 提问缺乏目标性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2.提问难易不当

提问具有艺术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有效的教学提问要求教师的提问难易适中。 不能太难, 让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和回答, 也不能太易, 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 但是, 当前,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 提问忽略学生实际情况, 难易程度把握不足, 是教师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些教师在提问过程中, 为了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问, 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 往往喜欢提一些比较难的问题, 或者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提问, 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自己相差胜远, 致使所提的问题过难, 学生根本无从回答。 这样的提问, 一方面会让学生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会从某种程度上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备受挫折和打击, 影响学生学习效率。

3.提问没有顾忌学生感受

当前, 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 往往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 有些教师喜欢提问优秀的学生, 因为优秀的学生总能将问题答得比较完美;有些教师喜欢提问自己喜欢的学生。 总之, 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总是提问几个学生, 会使其他学生受到冷落, 觉得教师不重视或者不喜欢他们, 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要想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需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教师对课堂提问予以足够重视

要想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的重视是第一位的。 只有教师充分重视课堂提问, 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认真思考, 认真准备, 这样所提出的问题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 源于教师充分认识到提问的意义,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这样,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才不会走形式, 随意提问。

2.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不能盲目、随意, 不能够想到哪里提到哪里, 漫无边际。 因此, 合理提问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和保障。 要形成有针对性且有效的课堂提问, 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安排和思考自己课堂教学的内容, 并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合理配置。 例如, 在哪个环节可以提问, 提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都需要教师周密安排和部署。 当然,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也不能过于刻板, 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部署, 只是为了让课堂提问不显得过于随意。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 也可以进行适当拓展和补充, 使自己的课堂提问更科学和完整。

3.课堂提问把握好难易程度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 这一点刚好可以应用于课堂提问。 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 所设置的问题必须把握好难易程度, 不能太难, 也不能太易。 太难, 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太易, 会让一些学生骄傲和自满, 进而对学习掉以轻心。 因此, 教师对问题的合理设置, 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础。 此外,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不能够凭借自己的个人喜好, 只提问优秀的学生或者自己的学生, 教师的提问应当站在全局的角度, 尽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等对待, 这样的提问方式有利于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保护后进生的学习自尊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营造良好的问题环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 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互动的一个有效手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提问方法,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摘要:课堂教学提问是实现师生良好互动、改变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方式, 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课堂提问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有效的教学提问。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模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郝艳改.关于初中数学教法与学法的探讨[J].教育科学学周刊, 2013, (8) :101-101.

[2]吴翠婷.数学教法与学法探析[J].语数外学习, 2013, (5) :67.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篇9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首先,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形式过于单一, 通常只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边讲边问, 堂课提问的次数占大部分时间, 很少会有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提出质疑。其次, 在课堂提问后, 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都不是很多。而且教师所提问题的类型只是以学科内容为主, 很少能够提出延伸学生课外知识或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创新问题。

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回答时, “数学上正确”往往是其衡量回答好坏的唯一标准, 缺乏对于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清晰流畅性以及是否存在错误的评价与分析。课堂提问的准备并不充分, 导致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如果问题太过空洞与表面化, 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反应的话, 甚至会导致课堂出现“问而无答”的尴尬现象。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 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理念的错误理解

一些教师没有正确地理解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启发与讨论式的教学模式, 只是理解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让学生多讲, 为了“提问”而进行“提问”, 把“启发式教学”变成了“问答式教学”。表面看上去有问有答, 师生互动良好, 实际上并没有实质上交流与互动, “提问”过于形式化。

( 二) 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一些教师在讲解习题时, 所提出的主要是记忆性的问题, 而且往往只是针对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发问, 提出的问题明显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 对数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

( 三) 教师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

很多教师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研究不是很多, 因此他们的课堂提问常常只是为了教学的必要, 并没有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的理解。

( 四) 教师忽略了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问题设计是否认真准备, 是否科学合理, 是影响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准备, 具有随意性。通常只是从网上或教科书直接照搬现成教案, 这样设计出的提问自然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与启发性。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 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的教育观点, 启发性对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更是直接影响小学生智力的决定性因素。课堂提问如果不具有启发性, 那么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信息, 这样便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因此,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做适合学生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引导。

( 二) 课堂提问应通俗易懂、形象有趣

小学数学提问最应注意提问是否能够让学生理解与能否吸引学生听讲。小学生由于年幼, 其理解能力较弱, 自制力也较差。小学生理解过于书面化的提问十分困难, 因此, 教师应尽量使提问语言通俗化, 使学生能够理解明白。并且教师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有趣性,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回答提问。

( 三) 课堂提问应结合问题情境

教师设计问题时, 应注意到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可以用讲故事、图片展示、实验演示、电脑显示等能创造出良好教学情境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后, 便可引导他们“由趣生疑”, 教师此时趁热打铁, 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导引, 可以起到好良的教学效果。

( 四) 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要有的放矢, 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题。有针对性的提问能够层层递进, 使学生既理解了课堂, 又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总结

课堂提问设计的质量十分重要, 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学习、理解课程的效果。目前, 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着很多问题, 教师应该深刻地意识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注重备课的质量, 精心设计问题, 掌握课堂提问的方法和艺术, 使课堂提问能够真正成为师生间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这样不仅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而且可以充分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使课程改革理念的精神可以真正落到实处, 发挥好课堂提问的作用。

摘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与重要的形式, 现如今, 随着教育不断地深入发展与研究, 课堂提问这一小学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也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与内涵, 小学数学教师应学会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所存在的几点问题, 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对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进行提问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德全.基于问题解决的处方教学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5) .

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提问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有效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源。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 数学课堂只有得当的提问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其主动探究。所以课前教师应精心按照“教学五认真”备课设问, 以期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 如何有效地提问呢?

一、吃透教材, 明确提问目的

(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 “满堂问”的模式适时登场。其实, 课堂提问并不是一节课中师生间持久的一问一答的呼应, 我们不能片面追求那种流于形式的、虚假的活跃。“杜郎口模式”给我们提供了范例, 设计提问,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研读、吃透教材, 明确本节内容在整个单元乃至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弄清知识点间纵向和横向联系, 设计出若干个在师生间能产生共鸣的问题。

(2) 提问要有目的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 紧扣教材, 考虑学生能学到什么, 思考什么, 会形成何种品质和技能。通过问题的切入, 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感知的对象, 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清楚明确, 难易适中, 面向全体学生, 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难易适当, 把握提问尺度

(1) 提问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略有提高, 才能引起学生适度的认知困惑, 要遵循“跳一跳, 才能摘到桃子”的原则。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就不屑一顾;提出的问题过难,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又会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适当, 按班级中上等学生的水平定位设计, 注重面向全体学生。

(2) 设计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合理性, 即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讲学稿上的一般问题教师不必去提问, 复杂的问题老师可启发引导学生把它们优化分解成几个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与梯度的小问题, 从而使学生的思考呈“阶梯式”前进, 如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有所不同, 教师要循循善诱的引导。

(3) 教师的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留出恰当的思考时间。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集思广益, 使答案更加系统、完善,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三、审时度势, 把握提问时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能有效激发学生课堂时的求知欲。比如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黄山景点图片, 问同学们想去看看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接着述说, 去旅游当然要选择一家比较好的旅行社, 现在有两家旅行社给我们发来信息:甲、乙两家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 并且到黄山旅游的价格都是每人800元。甲旅行社表示:可给每位游客七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先免去一位游客的费用, 其余的游客七五折优惠。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家旅行社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顿时高涨, 教学效果极佳。

四、面向全体, 关注提问广度

课堂提问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课堂提问应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而不应是少数学生的专利, 因此每节课都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提问答疑。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另一方面满足他们渴望被尊重的心理特点, 要考虑中低等学生的参与面, 选择有利于他们发挥个人专长的时机, 让他们去展示自我,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杜绝那种按顺序提问同一问题, 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疲劳。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回答, 做到学困生吃到, 中等生吃饱, 优等生吃好。

数学课堂提问如何实现有效性 篇11

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同时,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例如:教学《生活中的推理》一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看,谁来到了我们中间?(显示:神探柯南)

神探柯南想和我们一起玩个趣味抢答的游戏,大家说好吗?

1.办公室有4个人,我不是最高的,我可能是……?但是我比两个人高,我是第几高的?

2.小东、小南、小西、小北四个人的年龄分别是9岁、10岁、10岁、11岁。小南和小北的年龄一样大,小南几岁?

师:我们刚才在玩游戏的时候,所经历的思考、分析、判断结果的过程,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生活中的推理。

执教者把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知识,转化为与学生心理直接相关联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而,经验丰富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划归为“已知区”。

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有效教学的关键

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我们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问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能触动学生思维神经的问题进行提问。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学得新知。同时尽量根据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

例如,在一节45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60次,而学生沉默了48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45秒,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问题缺乏启发性,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际教学表明,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

三、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有效教学的深入

一般来说,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6∶4为宜。

例如,在小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们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图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图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图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

不难发现,前者设计的问题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后者的提问不仅问题域过大,而且问题数量过频,同时,过于直白、琐碎,这将直接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参与回答的热情。

四、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有效教学的延伸

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纬度进行。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应与生成状态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全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参与问题的提出、是否把问与答的角色集中于一身。思维状态包括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反应包括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生成状态包括学生是否都各自尽其所能,学生是否对后继的问题思考更有信心。对教师提问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评价,可以从问题的质量、反控能力、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以及组织能力等方面加以进行。

教学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不竭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动态生成新的提问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这更有利于促进我们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编辑部.《教育研究》2006年征稿选题要点[J].《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96页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47~349页

3.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提问效率

1. 创设情境, 问在学生的“兴趣点”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 我创设“摸球”的游戏情境。盒子里放一个红球、一个绿球, 让学生回答问题:能摸到红球吗? (可能) 能摸到绿球吗? (可能) 能摸到白球吗? (不可能) 把“摸球”中的现象分为两类:确定和不确定的。

师 (揭示课题) :今天继续学习不确定现象 (可能性) 。现在, 我们继续玩游戏, 盒子里增加一个红球, 第一组摸到红球算赢, 第二组摸到绿球算赢, 请问一组和二组同意吗? (二组的同学纷纷表示不同意)

生1:不公平。红球多, 绿球少,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小。

生2:摸到红球的概率大, 摸到绿球的概率小。

师:“概率”这个词说得很好!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摸球的可能性, 用一个分数表示出可能性的大小, 你能吗? (学生用分数表示了“可能性”)

2. 分析学生, 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 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设置悬念, 在学生可能形成的知识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 在课前教师与学生交流后, 板书一个字“角”, 然后问学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要具备什么条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就讲开了。教师接着板书:平角、周角。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 你觉得平角和周角应该是什么样的?”先让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用手中的活动角摆一摆自己认为的平角和周角。接着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平角、周角为什么也是角呢?”这一问题抓住了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很快就能够结合角的定义进行分析、解释, 进一步明确了平角、周角的特征。

3. 研究教材, 问在学生的“疑难处”

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学生容易忽视、极易混淆的知识点, 容易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和运用。在这些学生疑难的“相似处”设问,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搞清它们的区别。如教学“比的意义”时, 教师设计这样一组题:

第一组男生5人, 女生4人;

水果摊香蕉的价格是5元4千克;

小军买了5本笔记本, 每本4元。

师问:你认为哪题能用“比”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这一组问题的设计同样都包含“5”和“4”这两个数字, 但第3题就不能用比来表示。教师的设计意图, 是让学生明白, 并不是所有的量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只有它们表示相除的关系时才可以。

4. 把握重点, 问在学生“探究问题”

如“圆的认识”一课, 有很多教师总体感觉学生对“圆心”、“半径”及“半径的特点”等的认识不够深刻, 探究的力度没有很好体现, 数学的本质没有真正凸显。为引导学生探究,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先设计一个情境:几个小动物骑车比赛, 车轮有圆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的, 让学生说一说哪一种车轮的车参加比赛可能获胜。学生以自己的经验, 马上说出是圆形车轮的车, 但教师并不满足于此, 再次出示圆点不在圆心的几张图片后提问:是不是圆形的车轮就一定能赢?学生一下子就被问住了, 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点, 也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给你一个圆片, 你能找到它的圆心吗?”这样的设计极具思考性, 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能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不仅仅是手动, 更重要的是心动、脑动。

二、掌握提问技巧, 提高提问质量

1. 巧妙启发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时面对问题无法解答是难免的, 教师的启发十分必要, 方法也很有讲究。然而, 现实教学中, 教师向学生提问, 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时, 有些教师很快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向另外的学生, 请另外的学生回答, 这是一种不佳的选择。经验告诉我们, 在这种情况下, 先前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会感到困惑, 并从心理上排斥, 不愿意再参加后面的讨论。正确的做法是:启发先前的学生, 让其自己获得正确答案。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 由表及里, 由具体到抽象, 由元认知提示过渡到认知提示。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启发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可以怎样推导呢?以前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提升思维水平。

2. 延长等待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那么课堂将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会加大, 随意回答的情况会减少, 学生的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 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会明显增强。如在教学“平行线”时,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后, 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对图形分类吗?”在学生分类引出平行线之后,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 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学中, 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 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 组织相应的活动, 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 适当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追问”一般是通过连续提问, 让学生证明或解释自己的回答, 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在追问中, 许多教师常常只注意学生回答的“对”与“错”, 不注意给学生进一步加工信息的机会, 让学生很少有机会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和“根据是什么”?如教学“统计中的中位数”时, 我创设了两个小组口算比赛的情境, 第一组的成绩是91、92、93、94、25;第二组的成绩是80、81、83、84、89。

师 (提问) :怎么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

学生1:求总分。

师 (追问) :想知道他们的口算水平, 该怎么办?

生2:求平均数。

(学生求出平均数, 第一组78分, 第二组83.4分)

师追问:这样的平均分对第一组公平吗?

生3:不公平!25分的同学把其他同学的分数拉下来了。

师 (追问) :平均分受到了一个很低分数的影响, 那我们该用一个怎样的数表示第一组的口算水平呢?

生4:92或93, 它们位于90多分的中间。

师:大家提到了中间数, 请问92或93是这组数据的中间数吗?我们要选的这个中间数能代表第一组同学的水平吗?

生5:必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这组数后, 挑出中间数。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先提出方案“求总分”, 教师追问后, 学生想到了“平均数”。结果发现平均数受到了偏小数的影响, 对一组同学不公平。教师继续追问:用一个怎样的数更能代表一组的口算水平?学生逐渐地探索到了“中位数”。在教师的追问下, 学生比较、发现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 并且懂得了怎样找中位数。

上一篇: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下一篇:综合工程地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