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

2024-07-11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共12篇)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 篇1

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借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的源泉和根据, 并在此基础上, 使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成为激发学生思维, 增强学生有意注意力,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 就课堂教学提问的运用谈谈一些拙见。

一、积极创设情境, 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 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 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 (哪怕是错误) , 不敢向教师质疑, 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 让学生质疑, 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 结果10个月超产30%, 照这样计算, 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 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 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 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 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 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 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 (1+30%) ÷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 印象更深。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 掌握一个“活”字, 根据具体情况, 积极创设情境, 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 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 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 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培养良好习惯, 使学生“好问”

激疑。教学中, 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 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 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 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跃跃欲试, 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 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 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 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 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拨开疑云, 疏通障碍, 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 常导不懈, 学生便能自获其知, 自增其能。

三、教给学生方法, 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 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 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 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 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 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 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 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 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 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 自由发表意见,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 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 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 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 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 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 有创见;认真观察, 善比较。

总之, 教师的提问要遵循提问形式的科学合理, 更要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 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 时刻把握住一个“度”字。只有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很好地结合, 提问的方法灵活得当, 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客观而委婉, 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从而开展思考、讨论, 探究规律, 获得新知。因此, 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提问方式, 改变提问角度, 使问题提的巧, 发人深思, 要力求新颖, 讲求新意以达到激发情趣, 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 老调重弹。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也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 篇2

对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请个别同学回答,针对性强、易检查、可控性较强,但耗时较多。

设问,就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学生。其特点是,将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作答,而是教师自问自答,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造成学生的悬念感,它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利于知识的巩固提高与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常用于引入新课,其作用是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直问与曲问,所谓直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直问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曲问,就是转弯抹角地问,从正面或反面提出问题。曲问较直问复杂、间接、但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数学概念理清解题思路,抓住问题的实质,如“什么样的函数有反函数?”是直问,“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之比是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是曲问,实质问的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第二定义。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的提问方法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内容;时机

一、精心酝酿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内容应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目的性。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那种漫无目的的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启发性。设计提问内容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利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趣味性。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的结构体系巧妙地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1.要注意关键性。一个单元、一个课时都有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只有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其他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联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原来圆的什么?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圆的面积公式。

2.要增强灵活性。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有时是千变万化,难以预料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所要提的问题,事先周密地考虑到、设计好,并根据课堂上教与学的发展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一旦问题出现,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三、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不要因某些学生成绩好,所有的问题都投向他们,也不要因为某生成绩差,而放弃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要鼓励差生回答提问,应把比较容易的问题给差生,一时回答不出,应给时间思考。只要答到了要点就行,要热情地激发和鼓励,多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上进心。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学会善问、巧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只有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使课堂提问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才能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之我见 篇4

“课堂提问”,是以发掘学生个性潜能为主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课堂提问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教者,必善问”。提问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发问的技巧。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设计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问。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周长?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需要具备什么条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什么作用?

二、提问要把握时机

一个适时的设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产生风暴;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因此,要精心把握提问的时机。如导入新课时的引趣式提问,可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学生看书自学后,争先恐后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有什么特点?长方体或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例如,我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让学生回顾了用短除法求12和8、18和15、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后,引导学生提问题,就有学生提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除了用短除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到了两种方法:口决法:三四十二,二四得八,4是12和8的最大公约数;三六十八,三五十五,3是18和15的最大公约数;三六十八,五六三十,6是18和30最大公约数。减法:12-8=4,能整除12和8,4是12和8的最大公约数;18-15=3,3能整除18和15,3是18和15的最大公约数;30-18=12,12不能整除18和30,再用18-12=6,6能整除18和30,6是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

这样,促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理解去掌握概念,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严谨。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好的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地再思再问。不仅要使学生能答出什么,还应该使学生能讲出“为什么”,进而还能提出和答出自己的见解。切忌什么都问,切忌什么都提“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有关问题,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内容和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生疑思考,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提问要有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充分调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接受知识。提问也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这样,就能让“问题”走近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在巩固练习的同时,出了这样一道题:“0.96÷0.3=0.32()”,让学生判断。有的学生判断错误,在括号里打“√”。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立即更正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以正确的问题作引导提问题,这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你是怎样发现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如果要使计算结果正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提问具有创造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所以问题是创造性的基础。然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创新学习也由此开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计将科学发现过程简捷地重演于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猜想、发现。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5

沙湾县金沟河镇中心学校红星分校王莉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要具体明确,要抓住关键,正确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才能真正地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关键词:课堂提问 针对性 具体明确 抓住关键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好的课堂提问能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言而不尽,言而有意。

一、提问的针对性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和个别化的提问,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从而让每个主体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二、提问要具体明确

有个新教师为了使学生搞清6元、0.6元、0.06元这三者是不相同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三个6是否相等?”结果学生回答为:“是相等的”,搞的教师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问题搞的不明确,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摸不着头脑,当然就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去答了。结果浪费了时间,打乱了教学进度。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提出“这三个数量关系是否相等?”学生是不难回答的。

三、提问要抓住关键

首先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

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二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二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参考文献:

[1]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2]陈腾水《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与技巧》[J].福建教育,2003(4)

[3] 蒋志荣《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成功•教育》 2008年第8期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 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05-01

2001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重要文件,本文在此前提下,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笔者的观点做如下讨论。

1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的提问基础——问题设计

1.1 问题设计要把握难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索性,千万不能犯“问题过浅过易”的错误,经常口头的询问学生“好不好?对不对?”这样的结果只会换来学生不经思考的一致回答,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好的简单回答而矣!虽然看似学生回答的非常流畅,感觉课堂气氛也很热烈,但是这样的问题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一点好处,太空洞的问题还会导致学生形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同样的,如果提出的问题太难太深奥的话,会使得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使学生不知所云,会严重挫伤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把握难度,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根据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来适度设计提问,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以适度的问题来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自己的潜力。

1.2 问题设计要指向明确

老师在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必须指向明确和清楚,只有指向明确的提着才能激发孩子们的主体思考意识,进而提高他们参与思考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最终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动力。数学老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就结合课堂教学的需求,对于提问的设计要具有明确性,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正确方向,才能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反之,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明确性,会导致孩子们在思考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是错误的理解,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教人教版一年级《加减混合》时,当小结运算顺序时,就由于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而使学生答非所问。黑板上出示了三道算式2+3+2、5-2-1、3+2-1,老师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知道加、减混合算式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到右,可她的问题却是:“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一位学生答:“都有2。”老师并未意识到自己问题的不恰当,又问:“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还是作了与前一位学生相似的答案。其实,如果老师一开始就把所提的问题指向明确:“这三道算式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也不至于这样误解了,仅仅是两字之差,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

2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提问的关键——问题实施

2.1 发问

在数学课堂中,提问的基础环节就是发问,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老师在课堂中,会随着课堂知识的语言讲解,用清晰的语言自然而然的带出要问的问题,这就是发问。发问是非常讲究时机的选择的,如果在课堂上发问的过早,会让学生感到非常突然,思路会跟不上老师的思维;如果发问的时机过晚,则会出现“马后炮”的感觉,对于学生思考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下面是一位老师,有关“比较分数大小”导入环节的教学片断:熊妈妈给两只熊宝宝买了一个西瓜,给老大分了西瓜的1/4,给老二分了1/2,老大觉得妈妈这样分配不公平,让妈妈重新分,熊妈妈说:“那你们交换一下吧”。老师话音刚落,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就热闹了起来,同学们纷纷大声喊道“不公平、不公平”。接着,老师问:为什么你们认为不公平?这位老师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对提问时机的正确把握,她没有急于提出问题,而是说“你们交换一下吧”,一个小小的变化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完全把他们带进情境中了。这才是真正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发问时机的选择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积累和教学能力的反应。

2.2 叫答

在数学课堂上,叫答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现象。老师希望通过叫答的形式,来提醒某位同学更好地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来听讲,也是为一些没有完全掌握这堂知识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叫答。由于被叫答的对象是随机的,这样会让每个同学都有危机感,感觉到自己随时可能被叫答,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享有公平的课堂参与机会,但是老师应该注意,在叫答时,不能只选择举手的同学,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这种危机感和参与兴趣;而且,如果老师叫答的对象只是其中几个学生的话,也会降低自己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时间久了还会使学生有种教育不公的感觉,可能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最终导致部分同学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这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3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提问的重点——问题反馈

问题反馈是教师对学生其表现的质量和正确性的反馈,对其反馈有多种形式。下面我们主要从追问、转问等反馈方式来论述。

3.1 追问

“追问就是把所有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追问时,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的敏捷、灵活的思想品质。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比较小数的大小中,0.6与0.48的大小,通过化成六角与四角八分进行比较外,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方法能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就开阔了,用分数比较,用线段图都可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3.2 转问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回答的“答非所问”,这是由于学生思维与老师的思维岔开的缘故,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巧妙地转移话题来提醒这个思维岔开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换问题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回答有错误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我们身为数学老师,必须能准确和快速地找到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并且针对这个原因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例如,提出针对性更强的新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堂生动有效的数学课堂来,这也是对我们身为数学老师的一种应变能力的反映。我们必须针对课堂上回答完问题的学生,快速准确地整理出综合修改或是评价意见,然后巧妙地转问来接话,为学生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24-29.

[2]顾怜玩.寻找中间地带—从一堂几何课看数学教育改革行动[J].上海教育科研,2009(10).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 篇7

一、剖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1. 教师所提问题枯燥乏味, 学生无思考的趣味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 经常会提一些枯燥乏味的问题, 如教学“倒数”的概念后, 教师问一句:“什么是倒数, 你知道了吗?”学生就机械化、无精打采地答一句:“知道了!”长此以往, 数学课的课堂提问激发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2. 教师所提问题笼统, 学生无思考的目标性

教师为了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经常这样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吗?”“你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看着这幅图, 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 容易使学生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怪不得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教师出示一幅原有8只小乌龟, 又来了3只小乌龟的主题图, 本来希望学生回答现在一共有几只小乌龟、用加法计算。但由于教师提的问题是“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法呢?”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说“我在想这些可爱的小乌龟可能是出来找妈妈的”, 有的说“这些小乌龟可能是出来产蛋的”。面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哭笑不得。这样的数学课堂提问难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3. 教师所提问题偏多, 学生无思考的重点性

在一节数学课中, 教师为了不让学生思想开小差, 提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 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应接不暇, 不加思考, 应付性回答, 事后, 学生就不知道刚才都答了些什么。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培养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所提问题难易不当, 学生无思考的收效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提问上走极端, 一种是为了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高, 拔高教学目标, 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 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茫然不知、没有反应。另一种是教师把提问过于细化, 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顺着教师的提问随口说声“对的”“是的”。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前者使数学课堂提问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使数学课堂提问降低学生思维的价值。

5. 教师所提问的学生数量少, 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顺”, 为了尽早过渡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下一个环节, 数学课上教师提出问题以后, 总是让那几个学习成绩好、回答问题正确率高的学生回答问题, 大多数学生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他们因受到教师的冷落, 不是在思考问题, 而是产生对教师的不满。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使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

6. 教师提出问题后, 不重视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应有的评价

数学教师往往不注意与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情感交流, 提出问题以后, 对于学生的回答, 总是简单地进行“对”“错”的肯定或否定, 忽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的追问、解题方法的指导和点拨。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综合以上课堂提问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要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1.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使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滋生动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挖掘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情趣因素, 进行激发兴奋点的课堂提问, 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目标性, 使学生思维有方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要有目的地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 才能使教学到位, 使学生既学习知识、发展智能, 又受到思想教育。如:有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当学生列出应用题的算式后, 劈头盖脸地问“看到这个算式里的两个分数后你怎么想”, 有的学生回答说它们都是小于1的分数, 有的学生回答说它们的分子都是1。如果教师把问题改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一样吗?它们的分母不同, 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样的提问目标明确, 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以及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启发学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使学生的思维有收效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层层剥笋, 不断深入, 逐步达标。例如,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第一层次:铺垫。启发学生议论商不变的性质和4.95÷45的计算方法, 目的是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第二层次:过渡。让学生据商不变性质填空:4.95÷0.45= () ÷45, 为新知学习降低难度。第三层次:新授。教学例题4.95÷0.45, 引导学生讨论:例题与复习题有何不同?怎样使除数变为整数?除数变化了, 要使商不变, 被除数该怎么变?商的小数点要点在哪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竖式计算。这样的课堂提问,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容易投入, 教学效果好。

4. 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提问要有双向性, 使学生能深入思考

数学课上应该是师生双边活动, 不仅仅是教师提问题, 学生回答;反过来, 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要学生针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给老师提出问题, 由教师回答问题。这样, 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探究能力。

5.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重视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教师如果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评价,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增加学习的信心。对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教师应高度赞扬;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 教师要肯定他们;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 教师要宽容。千万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或只作对与错的简单评价。只有以关心、爱护、理解为出发点, 才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篇8

一利用情境的创设和呈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引出教学问题

导入式的教学环节, 在当下的教学当中尤为普遍。导入式的教学, 就是通过一个事例或者是相应的情境, 来引出教学的内容。好的情境创设不仅不是时间的浪费, 还有助于教学, 它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教学环境。

如3月12日, 我们可以把“植树问题”调到这一天来进行讲解。在上课之前, 可以问大家:“同学们, 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对, 今天是植树节。那么植树节又是做什么的呢?植树节就是大家一起为了保护环境, 植树造林, 美化环境。可是这些和我们今天的教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植树当中, 还会涉及许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如在1000米的路上进行栽树, 每5米栽一棵, 需要栽多少棵。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计算来获得的,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植树问题。”我先是通过对日期的提问, 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接着又引入了植树节的问题, 不仅让学生记住了植树节是哪一天,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形成环保以及植树造林的理念, 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部分之一。最后引入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思路始终都跟着教师走, 有助于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 这种提问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引起思考, 积极响应, 从而获取知识, 培养技能的形成。

二通过灵活的提问, 让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提问时, 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作为引导, 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还是通过“植树问题”来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先提出三种不同的问题, 已知条件不变, 将问题分别改为:“两端都要栽树, 需要栽多少棵?”“如果只栽一端, 需要栽多少棵树?”“如果两端都不栽, 需要栽多少棵树?”在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问题发生了改变, 就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这时, 就是对于教师提问的要求了。教师的提问已经不可以局限于某一种情况, 要灵活多变, 对于学生自己计算出的多种结果, 教师要予以不同的点评和问题的指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要预想到多种情况的发生。当然,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互动的环节, 这就需要教师即便是无法及时的应对学生的提问, 也要进行灵活的课堂提问转变。另外, 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机的掌握上, 也需引起重视, 大多时候恰当的提问尤为必要。当教师在进行提问之后, 如果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或者与理想答案还有偏差, 这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按照学生的思路往下计算, 当出现问题时, 学生自己就会发现, 这时教师再恰当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弄清原因, 公布正确答案, 这样可以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从而对知识的把握更为牢固。

三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 不要出现歧义

数学的教学与语文不同, 数学讲求的是严谨性、科学性, 甚至是结果的唯一性。无论是什么阶段的数学教学, 都必须讲求教学的严谨。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 不可以出现带有歧义的问题, 必须非常明确的提出自己的问题, 让学生来进行回答, 这样学生在回答时, 范围就受到了限制, 不容易出现错误的思维, 假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并不明确, 并且比较宽泛, 这就会导致学生在进行思考的时候, 抓不住要领, 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我们必须更好地完善我们的教学, 作为教师, 在课堂提问阶段要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能力以及对于知识重点的切入, 在提问的时候更加注重实效, 更加具有针对性, 从而更好的保障学生在最初接触数学的时候就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正确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2]何裙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0

[3]徐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 篇9

一、重新理解课堂提问的内涵

1. 提问具有预设性。

课堂提问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课堂提问设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质量。

2. 提问具有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提问也必须体现生成性。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资源,并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即时问题,提高提问的针对性。

3. 学生参与提问。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同样是提问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 提问是交流的载体。

新课程提倡师生交流、互动,而提问正是一个有效的载体。教师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学生的提问正是学生思维的展示与暴露。

二、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缺乏思考价值。

如“这样做对不对”、“大家说是不是”等。

2. 含糊不清。

如一位教师在讲“百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后,为了引出线段图,问:“借助什么,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当场就把学生卡住了。如改成“线段图怎么画?”最后比较得出:“借助于线段图,我们看得更清楚了。”效果会更好。

3. 钻牛角尖。

如“1加2等于几,为什么?”这个穷其究竟的“为什么”,小学生是无法回答的。教师这么问,只会把学生引向“死胡同”。改问:“怎么想的?”学生则更好回答。

4. 厚此薄彼。

一些教师为减少“麻烦”,提问只问“尖子生”,板演只叫优等生。

三、改进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1. 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天性好奇,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示灵性,发展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而合理地评价,这样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2箱牛奶,你会思考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笔者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笔者提出两种情境: (1) 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 (2) 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回答:“根据调查 (1) 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 (2) 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1箱需多少钱、买2箱需多少钱。”接着笔者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

2. 有良好的启发性设计。

教师应在掌握知识结构、知识点的系统性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正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设问。教师可采用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概括出分析解决间题的思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概括能力。如在讲解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梯形,找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与平行四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自己就能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教师把知识的结构组成一个个指向明确、能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可促使学生有序思考。

3. 抓住时机。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因此在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在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有专家指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注意停顿时间,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样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取得好的提问效果,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一题多解、多向求解等创新性题目,能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新,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时,教师要抓住机会提问圆的各部分名称,如:什么叫半径?学生就会理解半径的概念,并且能激起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提高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总之,教师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把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寻找提问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自主产生问题,学会自我提问,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成功, 2009.1.

[2]卓双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新课程研究, 2009.6.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初探 篇10

一、问题设计要具有探索性、开放性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 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由此可见,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必然成为我们设计问题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我认为, 探索性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解决求知途径的问题, 开放性则是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创造良好的求知环境。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蕴含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下面, 我以教学“循环小数”为例, 简述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如何体现这一原则。

首先, 我让学生计算“10÷3”和“56.8÷11”, 然后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法, 按设计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 两个式子都不能除尽; (2) 余数有规律; (3) 商也有一定的规律。)

2.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的余数和商, 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 (1) 余数重复出现; (2) 商也重复出现相同的数字; (3) 商重复出现的数字有的是1个, 有的是几个。)

3. 那么, 像商这样的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略。)

综合学生的答案, 指出像商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由此引出新课“循环小数”的教学。

这样设计问题的巧妙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些问题具有层层推进的特点, 既为学生开辟了探索思维的渠道, 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思维的环境, 实现了探索性与开放性的有机结合;二是在这样的提问中引出新课, 既体现了所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知识过渡的自然性, 又突出了新课内容的新颖性,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三是从除法计算开始, 经过“自以为简单”到“疑惑不解”再到“恍然大悟”的过程, 在客观上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曲径通幽”的境界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进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情绪。

二、提问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

猜想和对猜想的验证, 是人类揭示客观规律的有效方法。“哥德巴赫猜想”从提出到得以证明, 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集聚了很多科学家的智慧, 最终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实践证明, 把这种方法引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 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提出与所学课程密切相关而又适合他们猜想和验证的一些问题, 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应当注意的是, 猜想不是“胡乱猜想”, 而是要有依据, 要善于动脑。为了使学生会思考, 锻炼思维, 课堂提问一般不要使用“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语, 因为这样提问的答案只有两种选择:肯定或者否定, 很可能导致学生“瞎猜”。如果改换一种形式, 充分利用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和求强好胜的年龄特征, 让他们通过自己“猜一猜”来揭示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则可以明显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 从而进入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然后让他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这样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转换上得到锻炼。因为实际情况常常是许多学生囿于习惯性思维, 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为了培养学生验证猜想的习惯和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数学素质, 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不应该马上对学生的猜想做出直接判断, 而是继续引导:“你能自己举一些例子来验证一下吗?”如果学生流露出迟疑的神态, 也可给予提示:“比如13、23等等。”通过验证,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种猜想是错误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有针对性的启发式提问, 既能确保学生注意力集中, 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又能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单一性向多角度、全方位拓展, 对提高学生素质很有好处。

三、提问方式要具有多样性、趣味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人, 探索课堂提问的技巧必须注意人的能动作用的发挥。这里的“人”是指居于教室之内的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应该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一模式, 在适当的时候和必要的情况下, 也可以由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向学生提问、小组向小组提问。为了确保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导地位, 在课堂上随机设计问题时, 教师应处于“假如我是学生”的状态, 学生则应具备“假如我是教师”的心理。这种心态调整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师生在平等的相互问答中实现情感的交融, 使趣味性在提问方式的多样性中得以体现, 最终达到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比如,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整理和复习”时, 我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学生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知识要点, 设计相关提问, 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表述本组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其他小组在回答问题的同时, 也可对他们的理解提出质疑, 相互辩论, 最后达到认识的统一。

提问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课堂提问技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具体应用中, 教师必须掌握“多样性适时”和“趣味性适度”的原则, 使其恰到好处, 不可滥用。多样性、趣味性不足, 会使教学活动呆板乏味, 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多样性过多, 趣味性过浓, 或者不加选择地频繁使用这种方式, 反而有损教学的严谨, 影响教学质量。对这种“度”的把握, 同样属于课堂提问技巧之列。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篇11

一、课堂提问设计应具有激趣性

课堂提问中,同样的问题,不同提法会有不同的效果,平铺直叙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和课堂氛围,设计有一定趣味性和悬念的问题,能够吊起小学生的“胃口”,使之处于“愤”“悱”状态,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分月饼”的故事:中秋节晚上,幼儿园阿姨拿出三块大小一样的月饼分给三个宝宝,阿姨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分给甲宝宝一块,宝宝乙连忙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阿姨笑眯眯的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宝宝乙两块;宝宝丙见阿姨满足了宝宝乙的要求,抢着说:“我要3块!”于是,阿姨又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分成6块,分给宝宝丙3块。三个宝宝都认为阿姨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高高兴兴吃起了月饼。故事讲到这里,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宝宝分到的月饼多呢?”学生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宝宝丙分得多,有的说宝宝乙分得多,“到底哪个宝宝分得多?”老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张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圆形纸片分组操作分一分。经过操作与观察得到“三个宝宝分得一样多”的结论,进而提问:“那个聪明的阿姨是用什么方法来满足小宝宝们的要求,而且又分得这样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引出新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情境。

二、课堂提问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6-(3+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6又忘了减少1,得5+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对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的学习应设计若干“台阶”,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三、课堂提问设计应具有巧妙思考性

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的提问作了精心设计,甚至连让哪个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所准备,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因而在问答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老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见现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提问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时机。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圆能拼成近似长方形原因。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又会怎么样呢?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课堂提问设计应具有启发性

所谓提问启发性,就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得。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先通过学生方格计算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每三角形的底、高与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所有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学生提出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怎样验“猜想”,你有方法吗?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且都不出学生知识经的范围。这样的提问,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这个过才能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启发性提问”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一般老师不易发现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篇12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我国不断地进行新课改以及对教师们的培训, 使教师们注重起在课堂上提问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在试图将提问策略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这一环节还是有一些困难需要去解决,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过分地注重提问策略,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问, 这样会造成学生不仅不认真思考问题, 还会想办法应付老师提问的情况。或者老师的提问有时候没有太认真地进行考虑和规划, 提的问题不是超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难度就是太简单不足以达到让学生认真思考的程度。以上种种的问题, 使提问策略不仅没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反而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老师问题, 使用各种招式混乱课堂气氛。提问策略必须要考虑一个提问度的问题, 超过这个度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没到这个度会达不到这个策略想要改变的目的。所以我们总结如今提问策略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改进提问策略, 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精心研究提问的问题, 保证问题达到有效性

1.对于小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提出问题, 在学习时学生们会出现一些理解不正确、知识点太多、容易弄混的情况, 老师通过提问, 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这个知识点, 以及知识点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部分。

2.老师要在平时上课中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和习惯, 针对他们的不良习惯提出问题, 从而使他们改变自己的坏习惯, 加强学习主动性。

3.在讲解数学概念上, 老师要设计一些有助于理解该知识点概念的问题,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性的概念, 因为在数学学科中概念是最基本的东西, 只有理解了一些概念才能更好地应用在数学的习题上。

4.对于一些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还有该公式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一些方面, 老师应根据学生自身对数学的学习能力来适当地对每个同学提出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学生记忆公式和正确地应用公式。

5.最重要的问题是老师对于留的课后作业上习题提问的设计, 因为课后习题是帮助学生们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点, 还可以检验出学生学习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有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 尽管知道自己不会的地方也不会主动去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在下一堂课上针对课后习题提出一些问题, 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尽量不要落下学习进度。

三、讲究提问的方法, 使提问具有可接受性

教学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学习, 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和公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在学习新的知识前可以通过对知识点的提问和对公式的讲解来复习旧的知识点和旧的公式。学生通过对于新旧知识点间联系进行更深层的思考。还有对于数学上的综合题, 我们采用逐个攻破法, 先把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一个一个地理解, 逐个攻破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不再胆怯, 反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也加强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4.采用比较分析法, 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这个学科很有特点, 一个问题会有好多种解题方法, 有的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只会用笨拙的方法, 有的学生思维比较灵活, 有简单巧妙的解题方法, 还有的是综合方法等许多种解法。老师可以把学生的多种解法总结出来, 提问学生各种解法的特点、优点、缺点, 自己是怎么解题的。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比较加强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下一篇:青年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