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2024-06-03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共11篇)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篇1

摘要:对小学低段教学而言,课堂提问设计对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到,意义重大。因此从解读小学低段课堂提问的内涵着手,重点论述了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提升。

关键词:小学低段;提问设计;实施策略

一、课堂提问设计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提问性语言是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教学行为。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提问的语言进行引导,引领学生课堂主体角色的最大限度发挥,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一个标志。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希腊哲学家阿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改革课堂提问现状的内在要求

“课堂提问”犹如一把双刃剑,不适当的提问,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欲望与探究热情。教师要想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激励学生思考和探究,就必须正视课堂提问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进。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1.引发碰撞,辨析明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或一种观点有时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这时学生思维正处于活跃时期,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个重要时机进行启发,使学生自主放弃原先所持有的不正确观点,形成对某一种正确观点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辩,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去解释、思考,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

教学片段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

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反方(从圆纸片上撕下一小块,高举着分开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把圆分成两份吗?

正方:是。

反方(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小声地):不是。

经验小结:教师应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相信学生,学会放手。在学生思想升华的关键点,因势利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不仅实现知识的内化,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分层提问,逐步深入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教师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为此,问题的价值主要看能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新旧知识连接—新知识生长”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教学片段二:《统计图》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个统计表)我们收集的数据,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

生1:统计图

生2:涂格子的方法。

师:你们能教教老师吗?(出示统计图:每列只有7 个格子)

生:一个格子表示1 个人,比如说喜欢苹果的人数就涂12 个格子。

师:(板书涂格子,涂到第7 个格子)现在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呢?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生1:可以在上面再添上5 个格子。

生2:也可以在下面再添上5 个格子,也是12 个格子。

生3:我们组觉得一个格子可以表示2 个人,这样涂6个格子就够了,更方便。

师:你们觉得哪种办法最好?

生:第3 种。

师:那就用第3 种方法自己完成这个统计图。

师:(总结)当我们遇到格子不够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格子表示更大数字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经验小结: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决定了分层教学、逐步深入的重要。分层教学的含义之一是新旧知识间的连接与过渡,由旧知引向新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含义二指不同认知水平学生间的兼顾与调和,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使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点上的成长,体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3.思维提升,规律探索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相关性、逻辑性和整体性。教师应提纲挈领,熟悉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通晓其在“纵向”和“横向”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知识“链条”与“网络”,这样才能在问题的预设和实施中不断变换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规律,实现思维提升。

教学片段三:《减法》复习课

师:(出示一组图)小朋友们能不能看图列算式?

生:4-1=3;4-2=2;4-3=1;4-4=0

师:(竖向板书)那你们能不能仔细观察一下这一组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是怎样变化的?

生:前面的4 都一样,后面减掉的数越来越大,得数越来越小。师:非常棒!懂得了这个规律,看看老师这里有一道难题,能开动脑筋想一想吗?(出示板书:吟-1=A,吟-2=B,吟-3=C,吟-4=D)比一比,ABCD谁最大,谁最小?为什么?

经验小结:在数学学习中保持不断探索、不断深入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对小学低段学生而言,通过教师的引导性提问,能“跳一跳够到桃子”是最好的勉励方法,保持数学学习乐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拓宽规律性认知领域。

小学低段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处于起步阶段,关系到以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所以,教师应竭尽全力运用自己的智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环节,因势利导,实现高效课堂,提升学生思维,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吴春荫,林程,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余文森。小学数学: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张立东。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改革例谈.小学教学参考,1997(06)。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篇2

一、积极创设情境, 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 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 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 (哪怕是错误) , 不敢向教师质疑, 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 让学生质疑, 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 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 结果10个月超产30%, 照这样计算, 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 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 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 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 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 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 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 (1+30%) ÷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 印象更深。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 掌握一个“活”字, 根据具体情况, 积极创设情境, 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 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 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 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培养良好习惯, 使学生“好问”

激疑。教学中, 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 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 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 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跃跃欲试, 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 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 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 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 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拨开疑云, 疏通障碍, 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 常导不懈, 学生便能自获其知, 自增其能。

三、教给学生方法, 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 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 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 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 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 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 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 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 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 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 自由发表意见,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 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 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 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 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 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 有创见;认真观察, 善比较。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篇3

关键词:小学低段;提问设计;实施策略

一、课堂提问设计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提问性语言是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教学行为。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提问的语言进行引导,引领学生课堂主体角色的最大限度发挥,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一个标志。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希腊哲学家阿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改革课堂提问现状的内在要求

“课堂提问”犹如一把双刃剑,不适当的提问,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欲望与探究热情。教师要想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激励学生思考和探究,就必须正视课堂提问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进。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1.引发碰撞,辨析明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或一种观点有时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这时学生思维正处于活跃时期,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个重要时机进行启发,使学生自主放弃原先所持有的不正确观点,形成对某一种正确观点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辩,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去解释、思考,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

教学片段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

正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

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反方(从圆纸片上撕下一小块,高举着分开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把圆分成两份吗?

正方:是。

反方(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小声地):不是。

经验小结:教师应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相信学生,学会放手。在学生思想升华的关键点,因势利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解决问题,不仅实现知识的内化,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分层提问,逐步深入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教师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为此,问题的价值主要看能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新旧知识连接—新知识生长”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教学片段二:《统计图》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一个统计表)我们收集的数据,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

生1:统计图

生2:涂格子的方法。

师:你们能教教老师吗?(出示统计图:每列只有7个格子)

生: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比如说喜欢苹果的人数就涂12个格子。

师:(板书涂格子,涂到第7个格子)现在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呢?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生1:可以在上面再添上5个格子。

生2:也可以在下面再添上5个格子,也是12个格子。

生3:我们组觉得一个格子可以表示2个人,这样涂6个格子就够了,更方便。

师:你们觉得哪种办法最好?

生:第3种。

师:那就用第3种方法自己完成这个统计图。

师:(总结)当我们遇到格子不够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格子表示更大数字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统计图的表示方法。

经验小结: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决定了分层教学、逐步深入的重要。分层教学的含义之一是新旧知识间的连接与过渡,由旧知引向新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含义二指不同认知水平学生间的兼顾与调和,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使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点上的成长,体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3.思维提升,规律探索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相关性、逻辑性和整体性。教师应提纲挈领,熟悉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通晓其在“纵向”和“横向”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知识“链条”与“网络”,这样才能在问题的预设和实施中不断变换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规律,实现思维提升。

教学片段三:《减法》复习课

师:(出示一组图)小朋友们能不能看图列算式?

生:4-1=3;4-2=2;4-3=1;4-4=0

师:(竖向板书)那你们能不能仔细观察一下这一组式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是怎样变化的?

生:前面的4都一样,后面减掉的数越来越大,得数越来越小。

师:非常棒!懂得了这个规律,看看老师这里有一道难题,能开动脑筋想一想吗?(出示板书:△-1=A,△-2=B,△-3=C,△-4=D)

比一比,ABCD谁最大,谁最小?为什么?

经验小结:在数学学习中保持不断探索、不断深入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对小学低段学生而言,通过教师的引导性提问,能“跳一跳够到桃子”是最好的勉励方法,保持数学学习乐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拓宽规律性认知领域。

小学低段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处于起步阶段,关系到以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态度,所以,教师应竭尽全力运用自己的智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环节,因势利导,实现高效课堂,提升学生思维,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吴春荫,林程,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余文森.小学数学: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立东.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改革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1997(0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篇4

谢焕军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及时调控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对课堂提问中的面向全体,循序渐进,引趣激思,机智应对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的集中性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总喜欢选择好学生,忽略差生。其意图是他们能作出积极、正确的回答,而使教学显得很有效率。这种形式在公开课上表现得更明显。此外,有些教师专门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要求齐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或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二)提问的求成性

这种现象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一提问题马上就叫学生回答,或学生还没有回应,教师就又频频发问,结果搅乱了学生的思维。还有的教师向学生亮出问题后,过多地分析讲解这些问题,唯恐自己没把问题解释清楚,占去学生大量的思考与体验时间,最终把学生教得没问题,以为这才算成功的教学。而有时教师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可最终为了赶教学进度还是由教师提供标准答案,学生仍然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结论。

(三)提问缺生成性

目前教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其根据教材内容预先设定的,到了课堂上一个一个抛出来让学生讨论回答,是“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这些问题通常是封闭的、静态的,不是随着开放的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随机生成的,往往会因缺乏针对性而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真正诱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一)面向全体

教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尽量多的且均等的回答机会。向全班学生提问的操作步骤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最后抽叫学生回答。这样使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在提问之前,如果教师点名让某一学生回答,或者提出问题后立刻叫学生回答,那么就只有被点名的学生思考,其他学生努力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减少。教师尤其要注意不光叫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还要照顾那些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给这些学生机会回答,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

因此,在叫学生回答时要有随机性,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提问技巧,如:抽签提问法,即教师课前将学生的名字分别写在小纸条上,装入盒子里。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就以抽签决定由谁回答,答完题的学生纸条放入另一个盒子;另一个盒子等过几个问题需再抽,以防学生出现:我已经抽到过了,就不会再抽到,也就不用听课的想法。这样,让学生始终有一种悬念,他们可能随时被叫到,要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和警觉。

这里要注意的是:个别老师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差生”。答不上,罚站,罚作业,罚劳动,甚至全班,惩罚破坏了教学和谐的美,使得师生对立。惩罚使提问变味。

(二)循序渐进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心理上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平,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的前后联系,精心设计适度的台阶。例如:在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应让学生先复习有关的旧知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0.56÷0.4=?并引导学生回答: ①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为什么?

②怎样使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根据什么道理呢?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开动脑筋,热烈讨论,认为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即:0.56÷0.4=?转化为5.6÷4=?。

围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设计具有一定台阶的针对性的提问,会使学生在复习有关旧知识时引出新知识,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

(三)引趣激思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中, 问题情景的创设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 创设生动的并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平均数的意义”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课件播放)森林里好热闹呀!动物们都在干什么呢?原来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投篮比赛,参加比赛的有两个队,他们分别是虎虎队和花花队(课件出示两组比赛成绩图)

虎虎队

花花队

大虎6个 二虎5个 三虎4个 大花7个 二花2个 三花5个 后来再增加一个四花

成绩图

师:哪个队的实力强,奖牌应该发给谁?

生:应该发给投中球总数最多的那一队,虎虎队共投进15个比花花队多,奖牌应 发给虎虎队;

师:可是这回四花不服气了,他说姐姐们,我来帮你们了,于是四花现场投中了2个球,那这回花花队的投球总数变成了几?(16个)奖牌应该发给花花队!

生:不对,不公平,花花队有4个人,而虎虎队只有3个人,人数不相等不能比总数;

师:那又该怎么办?

(通过在情境中提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生:把几个数平均一下,求平均数。

师:平均数该怎么求?(进入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结语

当然,提问时还要面带微笑,切忌态度生硬。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都可能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不耐烦、训斥、刁难,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相反,则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的思路清新,回答准确。本人通过教育实习及实践得出,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篇5

黔西县第三小学

赵华开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情境创设

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一向是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有效提问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兴趣情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富有一定的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一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自觉地去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先教学8的乘法口诀,然后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多”游戏,我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好一棵“大苹果树”,然后我举起苹果卡片,在苹果卡片的背面写着需要补充的乘法口诀,并提问:先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接着把苹果卡片贴在树上。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他们纷纷举起了稚嫩的小手,抢着回答问题。创设这一游戏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过程,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因而“合理的情境一般都蕴涵着较深层的数学问题,问题发端于“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三)创设操作情境

二、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的明确性 1.提问语言要明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 ÷ 5 ”,老师提问:“ 20 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 20 是个两位数”、“20 是个大于 19 的数”、“ 20 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问:“20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2.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的思考性 1.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

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

2.挑战性提问

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提问的多样性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地去进行思考;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总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由于不同的需要可以设计出许多类型的提问。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6

钟菊花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教师有目的的提问,是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如在教学中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反而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的提问要围绕教学的目的进行设计,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提问都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里面我先观察图提出谁更多谁更少,这个问题简单明了,学生回答起来也有兴趣,接着继续问多多少,学生看着图很容易发现,最后找出多的部分。步步引入,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这需要我们老师认真的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问题,使每个问题都能启迪学生去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每个问题都应该像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语言要精炼、清楚、确切。能启发学生的思路,问题要提的确切,不能信口提问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揭示题意,找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矛盾转化的方法。

三、提问要有连贯性。

课堂教学的提问应该围绕教学内容而进行,要做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获取新知识。提问时自然合理,循序渐近,得心应手,学生顺藤摸瓜,对答如流,知前悟后,配合默契。教师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学生在教学中情绪高昂。教师问而有方,学生答而有理。

四、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就非常必要了。针对什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漫无目标地泛泛提问,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提问既达不到目的,又耽误学生时间,对教学毫无意义。我们面对的学生因其年龄大小、知识面的宽狭和心理需求的各不相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无论是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看,课堂提问都必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即注重课堂提问的层次性。首先、提问要有序进行 课堂上提问,应从教学目的出发,通盘考虑整堂课提问的主次先后,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出,先后有序,所提出的问题前后贯通,步步逗近教学目标。尤其对难点问题,更要注意层层分解,循序渐进。再次、提问要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必须使提问的层次向纵深发展,层层推进,使学生深入思考,拓宽他们的思维。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形成一个递进体系。

浅谈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 篇7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数学是数量的科学。所以教师讲数学, 就要讲数量的规律;学生学数学, 都应当学数量的规律。

统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二年级上下册, 正好缺乏这点, 内容未突出其规律, 显得堆积、零乱, 规律性不强。这是其一。

其二, 强调了横式计算, 削弱了竖式计算。横式计算强调的主要是抽象思维计算, 竖式计算, 强调的主要是形象思维计算。竖式计算, 容易得到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相加的规律性锻炼。所以, 现在的教材强调横式计算, 即心算, 即“加强了对小商小贩接班人的培养, 忽略了对未来科学家苗子的培养”。

其三, 由于缺乏规律性的教学和安排, 内容放多少都会觉得不够。这样, 内容杂而乱, 条理性不强, 使人抓不住要领。以至减轻小学生的负担成了一句空话。

小学生, 是人类的未来, 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这很重要。我们每个人, 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 都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都来关心他们, 促进他们的成长。这是一项有关人类发展的系统工程。

一、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规律

(一) 关于数的概念及数的由来

1.数的表示

中文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

阿拉伯数字为1、2、3、4、5、6、7、8、9、10…100…

2.数是简单事、物抽象出来的

上面数字,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一 (1) 个苹果、二 (2) 头牛、三 (3) 支铅笔……离开了具体单位, 它就没有意义。反之, 丢掉具体事和物, 可抽象出数字1、2、3、4、…而且还可进行计算。抽象是观察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 数学也不例外。

(二) 数的加法与乘法

由于乘法的本质是加法的集成, 最好把加法与乘法放在一起学习。

1.数的加法

数的加法是把两个加数或两个以上的加数求和的方法, 可用横式相加、竖式相加两种形式来表达。横式相加表征的主要是抽象思维, 现在的教材中加强了该内容。竖式相加表征的主要是形象思维, 它能表现出一位数、两位数及其以上位数加法的宏观规律。后者在现有教材中大大削弱。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 应以形象思维的教育为主, 以后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抽象思维的教育。

竖式相加应以一位数相加为基础, 两位数相加、三位数相加可按一位数相加的规律进行。

(1) 个位数相加

个位数相加有横式相加和竖式相加两种方法。一位数的横式相加与一位数的竖式相加大体上是等效的。因为两者都可以扳手指进行计算。

(2) 多位数竖式相加

二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两位数与两位数相加、三位数与两位数相加、三位数与三位数相加等等, 都可按一位数相加的规律进行。上述内容如用横式相加进行计算, 对小学生来说有点苛求, 本人认为没有必要。就算对大人来说多位数相加也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而且容易出错。对培养人才来说, 横式相加对小学生的启发和教育不是很大, 甚至有副作用。要注意:第一位数相加、第二位数相加、第三位数相加的进位, 都用点表示。如,

2.数的乘法

《三字经》中有关数学的阐述是: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意思是:一个十是十, 十个十是一百, 百个十是一千, 千个十是一万。所以乘法的本质是加法的集成。

用式表示:商数 (1) ×商数 (2) =积。商数 (1) 、商数 (2) 可以相互置换。

(1) 九九乘法口诀非常重要

小孩从识数开始就学习乘法口诀, 记住乘法口诀, 在人的一生中都起作用, 所以非常重要。九九乘法口诀可用于加减乘除的计算。

(2) 乘法的计算

乘法的计算过程, 一定要用竖式进行计算。举例来说:商数 (1) 是两位数79, 商数 (2) 是一位数5, 则:79×5=395。

竖式计算表征计算过程:

计算过程: (1) 个位数相乘, 五九四十五, 只记个位数5, 四十寄存于十位数下; (2) 个位数5与十位数7相乘, 五七三十五, 加四, 为“39”, 写在计算式下面。积为395。

(三) 数的减法与除法

由于除法的本质是减法的集成, 最好把减法与除法放在一起学习。

1.数的减法

用式表示:被减数-减数=差

数的减法是被减数与减数间求差的方法。可用横式相减和竖式相减来表达。横式相减表征的主要是抽象思维, 现在推广的教材, 加强了该内容。竖式相减表征的主要是形象思维。

对于被减数个位≥减数个位的减法, 应让小学生反复练习, 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这可扳手指进行计算。

被减数、减数和差都放大10倍, 就成为了十位数相减。都放大100倍, 就成为百位数相减。被减数个位<减数个位时用退位减法。

2.数的除法

用式表示:被除数÷除数=商

(1) 商≤9, 且为整数者, 可用乘法口诀求商。

(2) 商>9的除法计算。建议采用竖式计算。

三、对学生以表扬为主, 多安排一些在玩中学习的内容

(一) 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

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是要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就足够了。这样, 不必要的作业就不需要安排了。

(二) 在教学法上, 鼓励学生上进是宗旨

教师要关心学生。学生微小的进步, 老师都应当看得见, 学生对老师的鼓励是相当重视的。关于科学的内容, 有些可以安排在玩中学习。

四、讨论

小学初等数学“+、-、×、÷”的教学, 讲什么内容?怎么讲?都值得我们教师深入研究。

笔者的看法是:

1.要讲数学规律性的内容, 让学生听得懂, 好理解。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

2.讲“加法、乘法;减法、除法”的数学规律, 把道理讲清楚。让学生在轻松中学知识。

3.不掌握规律, 无目的地出一大堆习题, 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篇8

【关 键 词】 教学引导;小学低段;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不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师空间支配的权威者向数学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进行角色转换。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三对父子到公园游玩。孩子在花丛中追逐着漂亮的蝴蝶。这时候,飞来了一群蜜蜂,嗡嗡的声音引发了孩子们的疑问,为什么蝴蝶飞起来没有声音,而蜜蜂飞起来却有嗡嗡的声音呢?回到家中,孩子们提问了各自的父亲。三个父亲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回答了孩子们的问题。第一位父亲说:管那么多干嘛,只要读好书就行了;第二位父亲说:因为蜜蜂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非常快,就发出了声音。而蝴蝶飞起来的时候,翅膀抖动得比较慢,所以就发不出声音;第三位父亲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而是拿出一张纸,先慢慢地抖动,纸并没有发出声音,然后逐渐加快,直到发出“哗哗”的声音,随后让孩子试一试。孩子拿起纸做了同样的试验,又思考了一会,终于高兴地叫了起来:“我知道了”,并把答案告诉了父亲。

作为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教师,我们就要做像第三位父亲一样的引导者。下面,我就自己平常教学中的感悟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引导学生会“看”

这源于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他们年龄小,所学知识少,因而经常他们都是漫无目的地“看”。在此,老师的引导就必不可少了。以下列举几个教学片段来说明:

1. 在做应用题时,引导学生看清楚问题要求再作答,找出问题中的关键字。如“还剩多少”“还差多少”“一共多少”“多多少”“少多少”等。找准关键字之后就会有目的地去做题。

2. 低段教学的特点是重视直观教学。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学习整时刻时,可以先通过教具拨出3:00、8:00、10:00三个时刻并把相应的钟面挂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三组画面对比总结出:分钟都指向“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这样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法的教学,比老师直接告诉结果,学生理解得更深刻。

3.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时,要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边张口大小有关。让学生先观察:拿两只粉笔做边,张口由小到大慢慢张开成一个钝角,接着又拿两根筷子做边,张口慢慢张大成一个锐角,这时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两个角的差别。通过引导,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角的大小只与张口有关。

4.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如在数图形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从上往下,从左往右,同一类物体数完一个划掉一个。这样有顺序地看,就既不会漏数也不会多数。

5. 在练习北师大一年级教学《一共有多少》小白兔拔萝卜的题时,很多学生错把萝卜和兔子加在一起。对此,老师可以反问学生:小红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一只小花猫,小红家里共有几个人?学生都会说3人,接着再问:“小花猫为什么不算在一起呢?”学生说:“因为小花猫不是人所以不能加在一起。”再问:“那兔子和萝卜能加在一起吗?”学生恍然大悟,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同类事物才能相加减。

二、引导学生会“听”

1. 引导孩子认真听老师讲课。听是学生上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低段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少,上课认真听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在平常教学中,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听课:采取小组赛一赛加分,个人比一比奖红花制度。哪个小组最认真听课给予加分,哪一小组有同学不认真听课就扣分,同时该组扣了几分其他几组就奖励几分。每周结束时对累计积分最高的小组每人发礼物。这样学生听课状态就会越来越好了。

2. 引导孩子认真听同学回答。由于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孩子的表现欲望,课堂常出现孩子“接嘴”“插嘴”的现象。老师这时可以这么做:表扬认真听课的同学,引导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若能听出别人回答中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的小朋友给予奖励。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表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在听课时,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赞扬,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听课带来的愉悦感。

三、引导学生学会“说”

1. 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在数学课堂上,语言表达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如学生在回答“3+2=( )”时,刚开始很多学生只会说“5”,老师应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回答“3+2=5”。

2. 引导鼓励学生说数学专业语言。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教室》第4题练习题时,问:去火车站怎么走?很多学生会用箭头画出路线图,说先往这边走到哪里,再往这边走到哪里。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用所学过的6个位置方向“前后上下左右”来具体描述。课后让学生回家说说自己家里物品的摆放位置。

3. 引导学生练习“说”,在“说”中,更加明白题意。巧妙地引导能帮助学生理解得更加清楚。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上下》时,问小鸟在小兔的( )面。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问:“谁和谁比?”学生说:“是小鸟和小兔比。”接着再问:“问题是在问谁在哪里?”学生说:“问小鸟在哪里?”老师说:“那小鸟在哪里啊?”学生答:“小鸟在上面。”老师接着又问:“小鸟在谁的上面?”学生说:“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就这样步步引导,学生就会很明白:为什么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再通过类似题的反复说练,学生对这种方法引导掌握的内容会铭记于心。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改版,更彰显了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更要做好一名引导者的模范。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一共有多少》课时,老师可以这样做:左手拿3支铅笔,右手拿2支铅笔,最后双手做了一个合在一起的动作,问:“一共多少支铅笔?”学生答:“一共5支。”“怎么列式呢?”“3+2=5。”然后问学生:“3、2、5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引导学生回答能更明白加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接着再问:“3+2=5可以表示左手有3支铅笔,右手有2支铅笔,一共有5只铅笔。那3+2=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此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有学生回答说:“可以表示左手拿了3朵花,右手拿了2朵花,一共有5朵花。”瞧,这是多么好的回答啊!接着班里更多的同学开始滔滔不绝地讨论起来。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改版后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在看图列式方面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让学生说出图画所表达的意思。

四、引导学生会“读”

1. 读懂题。由于低年级孩子的不定性,所以引导孩子在读题时要用小手指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题。当读题时,遇到重点字、关键词时要动笔圈划,圈出关键词,重要的句子,让学生细细品味,重点理解,数学读题也要做到“咬文嚼字”。如在比多、比少题目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句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动物乐园》练一练的第4题:“在9、6、4、7、3、5、1、10中,把大于4的数写在下面______。”老师应引导学生读完题后第一步找出关键字,把“大于4”圈出来,再次明确题意是找大于4的数;第二步在这些数中去找比4大的数并在下面打√;第三步找完所有数之后再把找出来的数写在横线上,同时,引导学生写了一个数就划掉一个数,以防漏写。

2. 读数学儿歌及顺口溜。儿童的语言都是赋予天真和童真的,在低段数学课堂上编制一些儿歌及顺口溜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点。如在教学认识“>、<”时,在“>、<”本身基础上画两笔形象地变成一条嘴巴张大的大鱼和嘴巴尖尖的小鱼,学生很形象地就记住了他们各自的区别及名字。同时引导学生读顺口溜:“张开大嘴对大数,尖尖对小数。”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分苹果》,引导学生读儿歌凑十歌:“1、9、1、9好朋友,2、8、2、8手牵手;3、7、3、7不分离;4、6、4、6不能少;5、5、5、5一双手;合起来都是10。”又如,在用“凑十法”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时,引导学生读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通过这样的儿歌形式的引导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点。

五、引导学生会“写”

这里的“写”,即练习。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师设计的练习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其中,如运用猜谜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引导,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理想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做练习的主人,老师做练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看”“听”“说”“读”“想”“写”六个方面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巧妙引导、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引导能有效开发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了使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有意义、有价值,因此,我们教师自身要不断完善自己倾听、提问、解释和积极获取信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钟标秀. 引导小学低段儿童主动参与数学学习[J].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

浅谈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篇9

啊喇中心校 钱 梅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状况,为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能促使有效教学的生成。本人就如何进行有效性提问促进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效性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可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技巧是多么重。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是增强阅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感悟课 文的内容,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提高其阅读素养。语文教师合理、科学的提问,具有较高提问的艺术技巧,就能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既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这样进行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目的性要强。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带有典型性、目的性,紧紧围绕课堂和文本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难易程度,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去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设计问题的内容和方式上也应有所区别。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两到三个词语说一段话,可针对本班不同学力层次的同学提出三个不同难度的要求,针对差生,要求能在一句话中将这几个词语用进去,基本做到句子通顺,针对中等生,要求在一段话中较准确的运用这几个词语,且句子通顺,有一定的语境,针对优等生要求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境优美。这样的分层要求,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寻求发展。

二、围绕目标,优化提问。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随意,要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设计提问。何时提问,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问哪些学生,因回答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如何处理都应有明确全盘考虑和设计。否则整堂课就会层次不清,条理紊乱。以至于老师无法驾驭。如在教学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清新秀丽的环境,我先抓住一二两句诗进行设问,词人辛弃疾眼中的乡村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语可看出然后再抓住三四两句诗进行设问,这一对老夫妻生活得怎样,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这样通过有目的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到训练要点“虽然翁媪一家生活清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上来,从而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到作者将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融合起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宁的特点。又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写道“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旋律由音符构成音符是作曲家用笔写成,肖邦的一腔热血怎么会化成音符,在看似矛盾不可能的地方发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答案。答案就在下文“肖邦日夜思念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这种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说话要简练,要有可行性。老师在课堂中提问题语言要简练,不能太繁杂,问题不能太细碎,这样孩子没有思考的时 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在问题设计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低坡度,密台阶,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正确牢靠地掌握所学知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层次的渐进上下功夫,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教学《诺贝尔》一文中的“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这几句,教师如果在学生阅读以后笼统地提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诺贝尔什么精神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此很容易就能说出答案但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故教师如作以下提问:1.这段话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诺贝尔的专注2.他为什么要亲自实验呢,说明了什么。3.这儿连用了三个”近了!”,是什么近了?意味着什么近了?这又能反映出诺贝尔什么精神呢,教师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引入精彩,引入成功,学生对本文重难点的学习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应思考如何引发学生对文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文本的思想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 只有这样的提问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实践表明,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定会多姿多彩,定能收获精彩纷呈的回答。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低段教学的尝试 篇10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单一的学习模式正在逐渐改变。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正在成为重要的、新的学习方式。《标准》呼唤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氛围,呼唤教师转变角色,走下讲台到孩子中去,成为孩子的朋友。教师通过创设平等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民主、和谐的共同讨论,营造热烈而有序的学习氛围。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使学生的学习开始成为一个生动、丰富、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思考和实践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促进自己的课堂行为往适合学生的方向去做。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通过实践,我认为:在低段教学中,应从这几个方面去把握角色转换。

1、教师是组织者。在每节课的开始,用激励的语言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数学课堂。学生有关注点了,才会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在数学内容教学中、小组合作中,教师要组织好小组成员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并相互汇报。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合作中的任务,有一种受关注的感觉,才会自己努力去完成任务。在每节课的总结时,组织好学生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对新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知识点,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叙述出来。把他人的汇报和自己的实践放在一起,对简洁的数学语言才不陌生。

2、教师是引导者。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量一量、算一算等方式去迁移,学生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他才有探究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探究一阵没方法时,或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时,适时抛出教师的一点想法,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师是合作者。小组合作中,加入到学生中,把他们没探究到的一个问题展示出来;课堂游戏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课堂练习中有笔误或语误时,真心接受学生的意见。

二、创设教学问题情境,营造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情境创设要有童趣,也要合理。低段的学生毕竟年龄小,身心还待发展,仍然具有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情境创设时要能反映儿童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事情和道理,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好奇、好胜心理。如在一、二年级讲故事:主要用学生所喜欢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作主角来讲,并且要有一定的情节渲染和教师饱满的热情。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篇11

【关键词】针对性;可答性;连续性;多样性

曾经听过别人的一次听课经历,听后颇有感触。说有一位乡村老师为检查的领导准备了一节公开课,课进行得非常顺利,后来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都吃过什么水果?”学生们纷纷举手,答案也很丰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是,老师还在张望,这时有一位学生怯生生的站起来:“老师,说桃子的同学生病了,我是说葡萄的。”且不说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是如何设计精心,单说其中的课堂提问,却是失却了本身的意义,只成了渲染气氛的一种手段。而这不仅仅是个个例,在笔者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观察一年多以来,发现在我们的一线课堂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课堂提问过于简单;问题太大、太多;存在无效提问;对于回答教师简单复述或者缺少鼓励、追问等等。对此,笔者造诣不深,所以只能就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问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首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分析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现状,问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老师先让学生计算17÷5、18÷5、19÷5…25÷5。然后就让学生回答:观察余数和除数,发现了什么?笔者认为这样的提问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泛了,他们还不知道从何观察起,都是茫茫然的。当然,这种提问也达不到效果了。

其次要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数学学科的包容性强,因此可问性比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时刻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进行,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探讨中,达成教学目标。比如说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老师设计了以下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和探索中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可以说是紧紧围绕了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

二、问的难度要有可答性

也就是说,问题既不能太简单,又要有适当的难度。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已学”,所提问题应当介于学生的“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使学生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有质量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既感觉到压力,又让他们跃跃欲试,有自行解决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是提问产生的“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

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中,老师用课件演示了把圆柱切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后提出了以下问题:①圆柱切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圆柱的底面积和长方体哪部分的面积有关系?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④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而且对于自己发现的新知非常有成就感,所以积极性很高。

三、问的过程要有连续性

质量高的问题,有助于展开讨论,成为学生持续讨论的和不断争论的原动力,使学生思维能够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做连续的活动。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中,老师先让学生观察日历,回答:一年中有几个月?然后追问:观察每个月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有的31天,有的30天,有的29天。老师又提问:哪些月是31天?哪些月是30天?从而过渡到大月和小月的学习。如果把这些问题割裂开,教学环节可能就没有这么流畅了。

四、问的形式要有多样性

不同内容的教学,不同类型的课堂,应该有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既可以是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还可以是同学相互之间发问。这一点,对于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中,老师让学生合作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汇报:你是如何想的?你又是如何计算的?老师正是充分地利用学生“质疑”与“答疑”的兴趣与能力,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得出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

当然,笔者还想说的是,无论是谁提出问题,都要给大家留一定的时间予以思考,最忌讳的是老师自问自答,用预先设想好的答案来代替学生的思考成果。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地展示学生的答案,而不要急于公布自己的“权威”结论。

上一篇:段喜中讲话2010-10.30下一篇:穿戴衣着类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