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

2024-07-15

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共4篇)

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 篇1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写作的基础, 而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条件。不识字就不能阅读, 也不能写作。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完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任务, 为学生未来学习语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小学,低段,识字教学

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能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而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条件。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会3200个汉字, 而近三分之二的识字任务就集中在低年级完成。因此, 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完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任务, 为学生未来学习语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创造良好的条件。

怎样进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呢?我觉得应该遵循教材编排的体系, 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出发, 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图文并举, 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识字方法

识字教学要采取多种形式, 适当集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拼音识字、看图识字, 以字音、字形、字意归类识字, 在字、词、句中结合识字, 查字典识字等。努力做到使汉字的音、形、意相结合, 学与用相结合。

为什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呢?因为它吸收了识字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改进, 使之科学化。例如:看图归类识字, 有同音字辨形的 (如:然—燃) ;有形近字辨形的 (如:练—炼) ;有反义词辨形的 (如:公—私) ;有基本字带音辨义的 (如:女—妇) 。它把音、形、义紧紧地结合起来。

为什么要适当集中呢?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它便于概括识字的规律, 使学生从字与字的比较中掌握汉字的规律, 利于巩固识字。如“木”字旁的字, 我们可以向学生说明, 或让学生来归纳回答, 这些字大部分与树木有关, 或是树木的名称。

二、强化基本功训练, 提高识字能力

低年级要为识字的基本功打好基础。汉字的笔划、笔顺、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 如同机器的零件部件。而我们教师往往为教而教, 忽视了这项基本功的训练, 结果是事倍功半。这是因为中国文字复杂, 字的难度较大, 汉字有28个基本笔划, 七种笔划笔顺, 四十几个偏旁部首, 七种间架结构、写法。记住在字的哪一部分, 哪个位置, 掌握笔划书写的基本顺序, 而且能真正辨别容易混淆的部件, 识字才有坚实的基础。

要打好基本功的基础, 必须按各年级的要求, 严格抓过关。在低年级要完成从字音到字形的基本功, 学会查字典。例如:在进行字的间架结构教学时, 从一年级第一次教写字时, 首先要教学生认清田字格各个位置的名称, 其次是教学生利用田字格写字, 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按田字格写字, 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所占的比例。写得正确、匀称、整洁、美观、大方。

教学中还要十分重视对难写字的指导, 要讲清结构、笔划顺序, 进行反复地训练。采取用有色粉笔标明易错、易淆的部件, 范写、念笔划、书写等方法。尽可能把音、形、义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掌握。

三、扩词说句, 提高语言能力

充分重视字不离词的教学原则。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如果离开了字义的结合, 就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双音词的字 (如:葡萄) 也一样, 结合了意义就等于结合了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进行由字连词、扩词, 以至用词造句。这样做, 学生既认了字, 理解了词义, 又了解了事物, 也就达到熟练掌握生字词的目的。如教“求”, 扩词“请求、要求”, 再分别说一句话。

四、着眼能力培养是教学的目的

要重视识字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讲是为了用不着“讲”。如何使学生逐步具有自己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具有识字能力, 这是我们教学的着眼点。

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同培养其他能力一样,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汉字产生强烈的兴趣。从大量的观察、训练中找到规律的东西, 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创造条件, 让学生主动地学。培养识字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先学好汉语拼音, 掌握识字的这把“金钥匙”。

2. 多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 利用图画, 启发思维, 以帮助识字, 扣紧图, 一字一词。

3. 利用汉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识字。如:教会意字“拿”, 先让学生分解, 或说“人一口手”, 或说“合手”, 再让学生判断哪种说法正确。教后教师加以指点, 指出有的东西一只手可以拿, 有的东西两只手才能拿。这样学生学习生动又记得牢。对形声字, 可抓住形旁和声旁的分解, 既学本字, 又可辨析其他形近字。

4.充分利用查字典的作用。从二年级开始学会查字典, 利用字典巩固生字, 丰富词汇, 又能为阅读减少困难。

5.精心设计一些作业, 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已学过的字词, 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中又一次得到复习, 进一步巩固字词。

总之,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教给识字方法, 拓宽识字途径, 培养识字能力。同时, 我们也要在识字教学中培植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使他们真正喜欢汉字, 在自主识字中提高识字效率。

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 篇2

高明洁 朗读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记得曾经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朗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的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

低段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要数读“望天书”和“唱读”这两种现象了。这也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朗读中的最大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读“望天书”主要针对一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才进学校,一切的习惯都还有待养成,不认识字,但记忆力特好。所以很容易出现合上书背得滚瓜烂熟,翻开书一字不识的情形,即人们常说的读“望天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于这些孩子不认识字,因此老师的范读和教读尤为重要。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四到”。即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手指指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抽生读,让其他孩子评,说说哪里加了字或漏了字,哪里读错了字等等,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其他组孩子评,比比谁听得最认真?对认真的孩子

进行表扬和奖励小红花等,激起孩子们听的积极性。

3、“小老师”教读。

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来老师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二是选“小老师”这个举动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以上措施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读的是哪个字、词、句。既避免了读“望天书”,又帮助了学生识字,效果非常好。

事实正如我所料,许多孩子回家主动读书了,主动请父母帮自己预习了,并且人人以能当上“小老师”为荣。整个班级掀起一股朗读热潮,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会上很多家长向我反映:孩子爱读书了,还天天缠着父母教呢!

其次,关于“唱读”现象,从教学中我发现出现这个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二是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重点是在让孩子们明白怎么连词、断句、掌握好语速,语调。由于他们组词太少,还不理解词语意思,这时,老师的范读和指导起主要作用,而且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随着孩子们词汇量的增加,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的增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次就是多读多练,然后让学生试着评: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

到了二年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气和读出感情则成了重点。对此,我循序渐进的采取了以下措施:

1、单句训练。

先让学生弄清一句话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明白)怎样读才能做到?哪些字要重读?哪些字又要轻读?这就得通过学生的自读与老师的范读相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然后抽生试读,其他孩子评: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评了再读。不断地实践,总

结。

然后再进一步进行多种形式的赛读:个人赛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既能让所有的孩子参与进来,又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渡。确切的感受到该怎样读出一句话的语气和表达出相应的感情。

2、分角色读课文。

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然后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接着抽人试读,读了大家评,评了又读,然后再抽生分角色读。最后可以按小组分角色读,这样能带动一些弱差生也参与进来,提高课堂效率,在这样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3、演故事。

这是建立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的,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先让大家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了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热烈的掌声久久在教室回荡„„ 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

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全情境式 情境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并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这种论述被后人称之为情境教学法。

在今年九月,笔者在一年级,以全情境的教学方式上了一节公开课——《彩旗飘飘》。通过几次磨课,笔者认为:相较与其他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式似乎更适合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所以,笔者把整节课创设成一个全情境——森林运动会,并分角色扮演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为的就是迎合这些孩子们的童话式心理,并带领他们“玩”转课堂,“玩”动彩旗。

一、低段美术课堂实施全情境式教学方式的基础

(一)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低段是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而其中最特别的是幼小衔接时期的儿童。他们好奇、好动;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不能长时间保持集中。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但是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认为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生命,且情境性较强,能很快融入教师所营造的游戏和故事环节中。

因此,在低段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就要认识到此阶段学生的特点,顺应他们的心理特征,构建合理的半情境甚至全情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

(二)低段美术课堂的特征

浙美版美术教材采用散点式的结构,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的比重,“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根据知识点穿插在各课中。

在多年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程度、自身素质的不同,在完成作品时就一定会形成创造思维、想象能力和技法手段上的差异。所以,每个班的美术综合素质自然会形成几个不同的梯队。针对这样的分层情况,教师需要有所针对,分层教学,才能使这些孩子都有收获。

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识字量少,特别喜欢用画画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的作品有的色彩丰富、天马行空,并且不在乎造型(图1);有的会创设情境,沉醉其中(图2);还有的孩子会自言自语,并急于把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作为引导者,教师就应当了解并顺应此阶段孩子们的特点和需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境式情境教学的构建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态度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这里的全情境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低段学生独特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方式,所创设的符合其认知水平的课堂教学整体环境。而据此所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在此大情境中使学生得到渲染和体验,并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地活动。

笔者在这节《彩旗飘飘》中营造了一整节课的全情境,创设了一个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和心理需求的故事情境。经过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这样以情境导入、情境教学、情境作业、情境点评、情境拓展等部分构建的课堂,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

(一)情境导入

所谓情境导入,就是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其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

在本节课的新课准备阶段,笔者就考虑到一年级新生的学情特点,给彩旗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啦啦旗”。上课时,又利用课件展示图片,创设了一个符合本课教学需要的故事情境——如何才能参加森林运动会?(图3)此举成功的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几个不同性格的动物主角,方便整节课的展开: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就要举行了,总裁判熊猫超人向同学发们出邀请,但是狮子大王却提出:只有制作一面漂亮的“啦啦旗”,组成“啦啦队”的孩子才有资格参加森林运动会,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图4)。借机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什么是“啦啦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被完全调动起来,他们愿意通过努力完成任务,获得这个难得机会。接下来,又适时引出长颈鹿老师和小松鼠助手,指导学生如何制作、打扮“啦啦旗”(图5)。这样的引导很好的调动了学生,使学生全程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非常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目前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地积极性在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游戏操作、角色扮演、音乐辅助等氛围中被充分调动,并促使他们慢慢形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情境教学内容设计

在认识了什么是“啦啦旗”之后,学生们跟着长颈鹿老师开始学习。笔者按照具体的学情和教学安排做了几次调整,把教学步骤精简为三步,力求使学生在既定的课标下“玩”成任务。

①知识点的情境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认识彩旗、制作彩旗、装扮彩旗是最重要的几个知识点。笔者就以手拿旗——“啦啦旗”为本课的主要教学对象,并以此展开情境设计,直至最后任务的完成。

②技能点的情境

笔者把本课的教学技能总结为三步,并以简单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表述给学生——第一步:各色旗面任你挑;第二步:小小旗杆要安好;第三步:好朋友们来帮忙。(图6)这几步分别针对旗面的形状变化,旗杆的安放方式和旗面的装饰打扮作了介绍,学生们一步一步跟着学,并结合长颈鹿老师和小松鼠的提醒,都完成了制作,而且课堂气氛相当的活跃。

③情感点的情境

孩子们永远是最纯真的天使,尤其在低段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无比信任老师,并怀有一颗童真而善良的心。教师在全情境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这一点,以讲故事、做游戏、打擂台等形式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转课堂。

2.情境教学环节设计

笔者以熊猫超人的邀请为引,狮子大王的要求为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设计一面“啦啦旗”。同时用长颈鹿老师的分步教学法把“啦啦旗”教给孩子们。最后还借狮子大王之口对孩子们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整个情境教学环节的设计既符合该情境地整体安排和情节发展,环与环之间又精密相连、承上启下,同时亦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并得到他们良好的课堂反应。

3.情境教学交流设计(情境问题互动的设计)

教师作为整节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把自己也融入整个课堂的全情境中去,即全情投入、无限忘我,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达到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和与学生交流时,要以该课所设计的情境为主体。

①情境式问题设计

如本课中第三步:好朋友们来帮忙。教师以斑马和小鱼引出图形装饰;以花朵和蝴蝶引出图案装饰。

教师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好朋友?他们能帮你怎么装饰你的‘啦啦旗呢?”学生回答:“我喜欢小蜜蜂。”

教师追问:“那么你觉得小蜜蜂身上哪里最美丽,可以帮你装饰你的‘啦啦旗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我喜欢它的颜色和条纹。”

教师总结:“好的,那么就请你用你最喜欢的小蜜蜂的金黄色和它美丽的条纹来装饰你的‘啦啦旗吧!”

教师以学生的视角出发,用了童话式的语言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整节课的大情境。一问一答又增加了进一步的追问环节和教师小结,使得学生对于可以请哪些好朋友来帮忙、怎样来帮忙,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②情境式互动交流

低段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对于成人化的表达和学科术语的接受还需要时间。于是在教授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放低身段,学着用孩子们的思维去思考,用孩子们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们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在他们不能接受的时候马上予以解释和指导(语言和示范),才能更易于孩子们的接受,也更便于他们自主学习。

(三)情境作业

关于本课的课堂作业,在一开始就利用狮子大王之口向学生明确——自己制作的一面“啦啦旗”。

于是,整节课就这个任务做了一系列的设计和安排,每个环节的设置承上启下又符合整节课的全情境。还制造了一些阶梯式的难度,如当孩子们跟着长颈鹿老师制作并安好旗杆拿着挥舞的时候,笔者模仿着狮子大王的口气说:“只有把‘啦啦旗打扮漂亮的小朋友才可以参加森林运动会哦!”(图7)一下子又激起了孩子们的热情,并且顺利的导出第三步:好朋友们来帮忙——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斑马和鱼的条纹演变成的图形,花和蝴蝶演变成的不同图案进行组合,来装扮自己的作品。(图8)

一节课下来,虽然只完成一个作业,但是,为了完成这个作业一整节课都做了合理的安排。

(四)情境点评

因为笔者事先就进行了设计,于是就利用这些孩子们都认可的角色来进行点评。如:当学生们完成了每一步时,长颈鹿老师和小松鼠助手会作一定的鼓励。而在孩子们纷纷完成旗杆的安装,挥舞小旗的时候,万能的狮子大王却通过水晶球,看到未经装饰的“啦啦旗”并不满意,要求孩子们好好打扮旗面,这些都会显得相当自然和有威慑力。

最后,孩子们都打扮好了旗面,狮子大王就对他们进行赞赏,并发出邀请。这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非情境教学所达不到的。(图9)

(五)情境拓展

1.情境运用

在美术教学中,尤其像本课涉及的是 “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不同工具完成作品以外,还要求他们能知晓如何合理应用自己的作品。于是笔者用多媒体视频创设一个体验情境——为动物运动员赛跑加油,并通过动物赛跑的视频片段,使得孩子们在制作完“啦啦旗”后知道应该在什么环境运用自己的作品。同时也给本课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小结。

2.情境展示

在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彩旗还有哪些不同的形式;还有哪些场景可以运用到彩旗等等。也可以对美术社团、兴趣班的学生做进一步的讲解,要求他们从材质的选择和制作、彩旗装饰的不同场景等方面做一个拓展和实践。

三、全情境式美术课堂的价值和意义

全情境的教学课堂对于抽象思维欠缺,形象思维发达的低龄儿童来说,他们在教师创设的全情境中学习,是符合其认知特点的,也是慢慢培养其自主学习力的动力和手段。

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A·比耐的实验证明在儿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书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在低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创造的课堂全情境暗示学生有学习的可能,同时又提示他们如何学习,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自主学习就此培养。

参考文献:

[1]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权手册[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3]林崇德.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6]赫伯.里德,吕廷合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 浙江嘉兴)

赵峰点评:

美术教学的核心依据是学生,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和认知能力后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的难度和深度。本文的课例中,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预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低年级课堂的特征,设计了一个适合低段学生的教学策略——全情境式教学。“森林运动会”这一情境贯穿了整个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情境的导入,有如童话世界向学生敞开的大门,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来。情境的教学,解决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故事中去,使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情境的作业与评价,明晰了创作的思路、为突破教学的难点埋下了一块垫脚石。情境的拓展,更是教学的达成推波助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总而言之,本课的设计正是当下我们所关注的美术素养的核心内容。知识与技能必不可少,但它不等于素养和能力。只有关注如何获得知识与技能和如何用知识与技能进入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才有可能将其转化为素养和能力。将知识与技能放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凸显创意实践的本质才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 篇4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数学是数量的科学。所以教师讲数学, 就要讲数量的规律;学生学数学, 都应当学数量的规律。

统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二年级上下册, 正好缺乏这点, 内容未突出其规律, 显得堆积、零乱, 规律性不强。这是其一。

其二, 强调了横式计算, 削弱了竖式计算。横式计算强调的主要是抽象思维计算, 竖式计算, 强调的主要是形象思维计算。竖式计算, 容易得到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相加的规律性锻炼。所以, 现在的教材强调横式计算, 即心算, 即“加强了对小商小贩接班人的培养, 忽略了对未来科学家苗子的培养”。

其三, 由于缺乏规律性的教学和安排, 内容放多少都会觉得不够。这样, 内容杂而乱, 条理性不强, 使人抓不住要领。以至减轻小学生的负担成了一句空话。

小学生, 是人类的未来, 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 这很重要。我们每个人, 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 都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都来关心他们, 促进他们的成长。这是一项有关人类发展的系统工程。

一、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规律

(一) 关于数的概念及数的由来

1.数的表示

中文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

阿拉伯数字为1、2、3、4、5、6、7、8、9、10…100…

2.数是简单事、物抽象出来的

上面数字,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一 (1) 个苹果、二 (2) 头牛、三 (3) 支铅笔……离开了具体单位, 它就没有意义。反之, 丢掉具体事和物, 可抽象出数字1、2、3、4、…而且还可进行计算。抽象是观察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 数学也不例外。

(二) 数的加法与乘法

由于乘法的本质是加法的集成, 最好把加法与乘法放在一起学习。

1.数的加法

数的加法是把两个加数或两个以上的加数求和的方法, 可用横式相加、竖式相加两种形式来表达。横式相加表征的主要是抽象思维, 现在的教材中加强了该内容。竖式相加表征的主要是形象思维, 它能表现出一位数、两位数及其以上位数加法的宏观规律。后者在现有教材中大大削弱。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 应以形象思维的教育为主, 以后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抽象思维的教育。

竖式相加应以一位数相加为基础, 两位数相加、三位数相加可按一位数相加的规律进行。

(1) 个位数相加

个位数相加有横式相加和竖式相加两种方法。一位数的横式相加与一位数的竖式相加大体上是等效的。因为两者都可以扳手指进行计算。

(2) 多位数竖式相加

二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两位数与两位数相加、三位数与两位数相加、三位数与三位数相加等等, 都可按一位数相加的规律进行。上述内容如用横式相加进行计算, 对小学生来说有点苛求, 本人认为没有必要。就算对大人来说多位数相加也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而且容易出错。对培养人才来说, 横式相加对小学生的启发和教育不是很大, 甚至有副作用。要注意:第一位数相加、第二位数相加、第三位数相加的进位, 都用点表示。如,

2.数的乘法

《三字经》中有关数学的阐述是: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意思是:一个十是十, 十个十是一百, 百个十是一千, 千个十是一万。所以乘法的本质是加法的集成。

用式表示:商数 (1) ×商数 (2) =积。商数 (1) 、商数 (2) 可以相互置换。

(1) 九九乘法口诀非常重要

小孩从识数开始就学习乘法口诀, 记住乘法口诀, 在人的一生中都起作用, 所以非常重要。九九乘法口诀可用于加减乘除的计算。

(2) 乘法的计算

乘法的计算过程, 一定要用竖式进行计算。举例来说:商数 (1) 是两位数79, 商数 (2) 是一位数5, 则:79×5=395。

竖式计算表征计算过程:

计算过程: (1) 个位数相乘, 五九四十五, 只记个位数5, 四十寄存于十位数下; (2) 个位数5与十位数7相乘, 五七三十五, 加四, 为“39”, 写在计算式下面。积为395。

(三) 数的减法与除法

由于除法的本质是减法的集成, 最好把减法与除法放在一起学习。

1.数的减法

用式表示:被减数-减数=差

数的减法是被减数与减数间求差的方法。可用横式相减和竖式相减来表达。横式相减表征的主要是抽象思维, 现在推广的教材, 加强了该内容。竖式相减表征的主要是形象思维。

对于被减数个位≥减数个位的减法, 应让小学生反复练习, 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这可扳手指进行计算。

被减数、减数和差都放大10倍, 就成为了十位数相减。都放大100倍, 就成为百位数相减。被减数个位<减数个位时用退位减法。

2.数的除法

用式表示:被除数÷除数=商

(1) 商≤9, 且为整数者, 可用乘法口诀求商。

(2) 商>9的除法计算。建议采用竖式计算。

三、对学生以表扬为主, 多安排一些在玩中学习的内容

(一) 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

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是要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就足够了。这样, 不必要的作业就不需要安排了。

(二) 在教学法上, 鼓励学生上进是宗旨

教师要关心学生。学生微小的进步, 老师都应当看得见, 学生对老师的鼓励是相当重视的。关于科学的内容, 有些可以安排在玩中学习。

四、讨论

小学初等数学“+、-、×、÷”的教学, 讲什么内容?怎么讲?都值得我们教师深入研究。

笔者的看法是:

1.要讲数学规律性的内容, 让学生听得懂, 好理解。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

2.讲“加法、乘法;减法、除法”的数学规律, 把道理讲清楚。让学生在轻松中学知识。

3.不掌握规律, 无目的地出一大堆习题, 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上一篇:高效药物下一篇:唑来膦酸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