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的教学

2024-07-29

段的教学(精选12篇)

段的教学 篇1

段的训练是一项承上启下的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它既是低年级的词句训练的加强和发展, 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段的教学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充分展现思维过程, 注重学法传授,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整体感知, 把握结构

段的训练, 首先是认识自然段。认识小段必须经历一个逐句阅读、分析归纳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从内容入手, 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 逐句阅读, 掌握几种典型式。

认识自然段, 一般分两步:首先, 让学生把一段话有几句话标出来, 读懂每句的意思。其次, 让学生读懂哪几句是围绕一个意思说的, 一段里说了几个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可抓几种典型段的结构形式教给学生分层方法, 如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转折式等。

2. 分析归纳, 概括小段。

总分式, 总述句直接做段意。并列式, 每层意思都不能省略。因果式, 一般以事物结果为段意。转折式, 以转折后的层意为段意。

二、逐段阅读, 划分段落

1. 以读促思, 读思结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划分段落一般分三步:首先, 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其次, 细读课文, 读懂每个自然段。最后, 精读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后分段。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按时间变化分段。 (2) 按空间位置变化分段。 (3)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4) 按文章“总分总”结构分段。

2. 探寻规律, 划分段落。

(1) 小段归并法。小段归并法是最基本的分段方法, 它是指把临近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归并为结构段的方法。如《颐和园》第2、3自然段分别讲了“长廊的样儿”“长廊两旁的花草树木”, 可归并为“长廊的美丽景色”。 (2) 提取中心段法。分段一般沿着文章叙述的顺序, 从前往后分下去。但也可以另辟路径, 采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 (3) 找过渡段或过渡句。文章中过渡段或过渡句是文章意思转折的标志, 它们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段或过渡句前后可各分为一段, 一般把过渡段划分到后一段。

三、教给教法, 概括段意

概括段意是学生阅读又一项重要基本功训练, 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总之,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段的教学方法要“因段而异”, 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切合段的特点, 讲究实效, 不能追求形式, 生搬硬套, 要以教师为主导,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 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段的教学 篇2

[作者] 李中璋

[内容]

《注意段与段的联系》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读写例话”。从课题可知,这则读写例话是侧重指导学生作文的。要想通过一篇不足400字的例话,指导学生懂得在作文时怎样做到段与段之间紧密联系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是必须动一番脑筋的。

一、明确目的。

教学这则读写例话,要让学生明确两点:一是懂得一篇文章的段落之间总是有联系的;二是知道作文时怎样做到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抓住这两点,整个教学就有了纲。

二、注意教法。

浅谈小学语文低段的朗读教学 篇3

关键词:朗读训练;朗读教学;朗读兴趣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教学中朗读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基本任务。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段好的导语,也能引起学生朗读的极大兴趣。如,我在教学《比尾巴》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各有怎样的特点?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地抢着回答。接着我激趣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看看一群小动物比尾巴的活动吧。”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小学低段的朗读教学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在朗读教学中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一年级的朗读教学中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能说清楚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就足矣。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就要高一层,不仅要读懂一段话,一篇文章,还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通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朗读教学,应以“读”为本,体会情感

要读好一篇文章,读得有感情,必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朗读根据小女孩每擦一根火柴时内心的情感变化适当变换语气、语音、语速,这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生动地表现出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因此,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阅读课文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再做适当的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总之,朗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理想的途径。

参考文献:

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初探 篇4

关键词:小学,低段,识字教学

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是能阅读和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而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条件。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会3200个汉字, 而近三分之二的识字任务就集中在低年级完成。因此, 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完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任务, 为学生未来学习语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创造良好的条件。

怎样进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呢?我觉得应该遵循教材编排的体系, 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出发, 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图文并举, 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识字方法

识字教学要采取多种形式, 适当集中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拼音识字、看图识字, 以字音、字形、字意归类识字, 在字、词、句中结合识字, 查字典识字等。努力做到使汉字的音、形、意相结合, 学与用相结合。

为什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识字方法呢?因为它吸收了识字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改进, 使之科学化。例如:看图归类识字, 有同音字辨形的 (如:然—燃) ;有形近字辨形的 (如:练—炼) ;有反义词辨形的 (如:公—私) ;有基本字带音辨义的 (如:女—妇) 。它把音、形、义紧紧地结合起来。

为什么要适当集中呢?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它便于概括识字的规律, 使学生从字与字的比较中掌握汉字的规律, 利于巩固识字。如“木”字旁的字, 我们可以向学生说明, 或让学生来归纳回答, 这些字大部分与树木有关, 或是树木的名称。

二、强化基本功训练, 提高识字能力

低年级要为识字的基本功打好基础。汉字的笔划、笔顺、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 如同机器的零件部件。而我们教师往往为教而教, 忽视了这项基本功的训练, 结果是事倍功半。这是因为中国文字复杂, 字的难度较大, 汉字有28个基本笔划, 七种笔划笔顺, 四十几个偏旁部首, 七种间架结构、写法。记住在字的哪一部分, 哪个位置, 掌握笔划书写的基本顺序, 而且能真正辨别容易混淆的部件, 识字才有坚实的基础。

要打好基本功的基础, 必须按各年级的要求, 严格抓过关。在低年级要完成从字音到字形的基本功, 学会查字典。例如:在进行字的间架结构教学时, 从一年级第一次教写字时, 首先要教学生认清田字格各个位置的名称, 其次是教学生利用田字格写字, 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按田字格写字, 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所占的比例。写得正确、匀称、整洁、美观、大方。

教学中还要十分重视对难写字的指导, 要讲清结构、笔划顺序, 进行反复地训练。采取用有色粉笔标明易错、易淆的部件, 范写、念笔划、书写等方法。尽可能把音、形、义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掌握。

三、扩词说句, 提高语言能力

充分重视字不离词的教学原则。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如果离开了字义的结合, 就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双音词的字 (如:葡萄) 也一样, 结合了意义就等于结合了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进行由字连词、扩词, 以至用词造句。这样做, 学生既认了字, 理解了词义, 又了解了事物, 也就达到熟练掌握生字词的目的。如教“求”, 扩词“请求、要求”, 再分别说一句话。

四、着眼能力培养是教学的目的

要重视识字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讲是为了用不着“讲”。如何使学生逐步具有自己读准字音、分析字形、了解字义, 具有识字能力, 这是我们教学的着眼点。

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同培养其他能力一样,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汉字产生强烈的兴趣。从大量的观察、训练中找到规律的东西, 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创造条件, 让学生主动地学。培养识字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先学好汉语拼音, 掌握识字的这把“金钥匙”。

2. 多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 利用图画, 启发思维, 以帮助识字, 扣紧图, 一字一词。

3. 利用汉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识字。如:教会意字“拿”, 先让学生分解, 或说“人一口手”, 或说“合手”, 再让学生判断哪种说法正确。教后教师加以指点, 指出有的东西一只手可以拿, 有的东西两只手才能拿。这样学生学习生动又记得牢。对形声字, 可抓住形旁和声旁的分解, 既学本字, 又可辨析其他形近字。

4.充分利用查字典的作用。从二年级开始学会查字典, 利用字典巩固生字, 丰富词汇, 又能为阅读减少困难。

5.精心设计一些作业, 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已学过的字词, 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中又一次得到复习, 进一步巩固字词。

段的教学 篇5

陈默

一、积极引导,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教学就会事半功倍。那么怎样让一年级学生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呢?给他们讲识字的意义是行不通的,只能通过老师巧妙地引导,让他们从思想上产生一种需求,即:我要学会各种本领,首先要认识汉字。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故事引导:爱听故事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因此,一开学,我每天选几篇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有声有色地读给他们听,几天以后问大家:“好听吗?还想听吗?”孩子们当然想听。我再问:“有谁能像老师一样读给大家听呢?”有的学生虽然认识了一些字,但读起故事来可没那么容易了。这时,我又说:“这么好听的故事。只听老师读,听不了多少。如果我们认识了汉字,就能自己读许许多多的故事。你们想自己学会读吗?”此时,孩子们强烈的识字欲望已产生,为以后学习汉字提供了动力。

2、障碍引导:好强是孩子的天性。小小的障碍有时能触动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产生解决困难的心理需求。为了让孩子有强烈的主动识字的愿望,开学不久,我请其他课任老师协助,巧设学习上的一个小小的障碍。我与数学老师联系,这一天的数学作业不读题目,独立完成。批改完作业,发现识字多的小朋友明显优于识字少的小朋友,有的小朋友因为识字少,遇到了许多的困难。这一天的作业由我进行讲评,我首先表扬了识字多的小朋友,然后讲了识字与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原来识字这么重要。最后请那些识字多的小朋友介绍自己识字的方法。这样,课内、课外,识字就渐渐地成了小朋友的主动行为,时不时会有小朋友问:“老师,这是什么字?”

3、活动引导: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从儿童生活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来确定有趣的活动,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如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我就开展“我有一个好名字”的识字活动,让学生认识名字里的汉字。开学第一周,我让同学发作业本,结果小朋友束手无策,因为他们不认识别人的名字,这时,每个小朋友的内心都产生了一种认识小朋友名字的强烈欲望。我又鼓励他们:“谁先认识小朋友的名字,谁就当小老师,天天帮老师发作业本。”听了这话,小朋友更来劲了。我就先给自己设计了一张小名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小朋友也纷纷做了非常有个性的名片,在上面写了自己的名字,课间小朋友边玩边认识名字,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许多生字。过了一个星期,我利用黑板报,把小朋友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每节课利用几分钟读一读。没想到,一个月过去,小朋友认识了许多名字,别的班级还在为发本子烦恼,而我们班发本子时,已经井然有序。另外,如“邮递员送信”、“放鞭炮”、“叫号游戏”、“听音取卡片”、“芝麻开门”、“更上一层楼”、“钻山洞”„„孩子们身心放松,在唱唱、听听、玩玩中获得了无尽的学习乐趣,产生了强烈的识字愿望。

二、探究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新教材打破以往汉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编排思路,识字教学的设计较以往单一的识字更偏重于学生兴趣识字、教会学生识字的途径和方法。

1、学会观察,发现方法:中国的汉字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它变化微妙,神形兼备,可只要仔细观察分析,这千奇百怪的汉字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那么,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呢?

⑴对比中发现规律:如《语文园地一》中“我的发现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自己读一读,争取读准字音,学生认真朗读:郊──交(立交桥)球──求(要求)枝──支(一支歌)帆──凡(平凡)笼──龙(龙灯)梨──利(利用)等学生读完,我让同桌讨论,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学生很快就发现:可以用去偏旁的方法学习生字。同样,“加偏旁”“加笔画”“去笔画”“分一分”“合一合”等方法,都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

⑵韵文中发现规律:儿歌、韵文简洁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朗读,而本套教材中又出现了许多蕴涵识字方法的韵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如教学生字“跑、炮、泡、袍、饱”时,先让学生朗读韵文“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我发现泡茶是用水的,因此是三点水;我发现抱跟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我发现跑、炮、泡、袍的读音都与包很接近„„我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是呀,这些字左边的偏旁跟字义有关,右边的部分与读音有关,我们说这样的字叫形声字。学生在朗读韵文中发现了形声字的特点,轻松自如的识记了五个生字。又如《日月明》一文“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形象的描述了会意字的特点。“三横王,草头黄,弓长张,立早章,古月胡,口天吴„„”“千口舌,舌甘甜。土里埋,木帛棉。人门闪,马门闯„„”都蕴涵着识字方法,学生在朗读中,发现规律,同时也认识了汉字。这样的识字过程轻松有趣。

2、运用方法,感受识字乐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识字方法,寓教于乐,能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⑴猜谜法:教师根据字形特点创编谜面,学生猜谜底,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如教“秋”字时,我出示谜语:一半绿油油,一半红通通,待到丰收时,农民笑呵呵。“十张口,早就有”──“古”字。“一只手遮着眼”──“看”字。而且,可以逐渐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字谜,展开联想,和同学合作或者独自创编字谜,让大家来猜。当学生看到同学猜出或者猜不出自己的字谜都会开心地大笑,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一种学习的乐趣。

⑵编顺口溜: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区别“有、友、左、右”等字时,我把这些字编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的顺口溜;如教“朋”时,可编成儿歌“两个月亮并排走,一会就成好朋友”。孩子们读着顺口溜,开开心心地就记住了生字,久而久之,就喜欢上了识字活动。

⑶想象识字:低年级的小孩子爱想象,教学中鼓励孩子仔细观察,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形象的方式记忆生字。

例如:《棉鞋里的阳光》一课,在“合”字的教学时,教师先用课件出示“合”问:“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位新朋友? 师:“能借助老朋友记住新朋友,这个方法很好。你们再看看‘合’像什么呀?”

生:“合”字的形状像一座房子。

生:“合”字上面的一撇一捺是房顶,中间一横是房梁,下面的“口”是房子的墙。

师:真会想象!你们在课外见过“合”字吗? 师:想一想,我们身边有什么事物与“合”有关? 生:(拿出一本合着的书)这本书是合着的。生:(把打开的铅笔盒合起来)我把铅笔盒合上了。生:(指着紧闭的眼睛)这就是“合”。孩子们在丰富的想象中识记了生字。这样的识字过程是一种快乐的学习,孩子怎能不喜欢呢? ⑷猜测法:我们的教材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课文形式──连环画课文。如《雪孩子》、《小熊住山洞》,这种课文图画和文字紧密结合,每幅图下面有一两句话,全文没有一个注音。如:我们砍一些树,造一间木头房子住。他往火里加了一些柴。雪孩子从火里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却化了。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画面意思,故事情节,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生字,学生兴趣浓厚,他们一旦猜中,兴奋不已,猜中的字记忆也特别深刻。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自主识字的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猜测,去证实,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识字的能力。

⑸多法并用,整体认记:“整体识记”“多次见面”是识字教学的一种新理念。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理念以来,“会认”的字到底怎么教‘一直困惑着许多老师。崔峦先生明确提出:要认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强调的是整体记忆,不要求分析字形结构,不要求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整体记忆”不是机械记忆,而是凭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激起学生的认识情感,激活学生的认记思维,让学生乐记乐认,想认想记,会认会记。如分小组玩字卡、摘苹果、找朋友等游戏,让每个学生与该认的生字在游戏、活动中多次见面,“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

三、立足生活,开放识字空间 新课标提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就识字来说,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资源?就是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自己去发现汉字的资源,感受社会生活中的汉字文化。因此,以生活为课堂,走开放识字之路,是一条科学之路,轻松之路,有效之路。

1、家庭生活,识字的温床:在家长会上,我告诉家长:每个人从降生到人间就开始了学习。从熟悉环境,认识父母,到学会说话,接触汉字,无一不体现了人的学习过程。而家庭生活中有意识的识字教育,在儿童0~6岁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也许,不经意地在诱人的零食袋上随手指点,孩子却在无意中认识了不少汉字。也许,在电视屏幕上信口逗逗,孩子却在娱乐时对汉字产生了兴趣„„家长重视了,家庭识字氛围也就浓厚了,学生的识字量也在悄悄增加。

⑴利用“用具”识字:“用具”识字,包括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玩具识字,文具识字,生活用品识字。如在学习了《在家里》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在自己的玩具上,在家具上,在电器上,在生活用品上都相应贴上名称标签,每当学生用到或是看到它们时就顺便读一读,认一认,不认识的问问爸爸妈妈,然后再把这些标签带到学校与小伙伴交流。许多同学在与爸爸妈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得相当出色。

⑵利用“电视、广告、门牌和报纸”识字:与家长沟通,调动家长参与识字活动设立“家庭识字档案”,帮助学生把在电视、广告、门牌中认识的字写下来,以便学生反复识记和积累,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许多生字,而且丝毫不增加学生的负担。2、校园生活,识字的乐园:

⑴室外校园环境:学校教育的第一课,我引导学生参观校园,介绍自己。校园美丽的环境就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学校、班级、功能室的标志和名称,宣传标语,校风、校训,画廊、板报等等,这些,在过去它们只是作为一种装饰,老师并不意识这些就是课程的资源。如今,经过我适当的点拨,已经拉开了儿童识字的第一幕,孩子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快乐地识字。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中的那些汉字还为学生提供了导向,更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⑵室内班级活动:学生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生活都在学校,又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老师如果能够做有心人,精心打造班级环境,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就可以为孩子们学习成长服务,让班集体成为识字乐园。学生的一个个小小的标本,一件件制作,上面都配上汉字,让孩子认一认,念一念;同样,老师的自我介绍,同学们畅谈名字的由来,以及春游中同学所带食品的交流等等。这些一个个小小活动的开展,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扩大了识字量。

3、社会生活,识字的天地: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泉活水。一块块普普通通的公交车站牌,在有些人的眼里不过是一种便民的交通提示工具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识字的课本,也许孩子们学得会更起劲。如:利用“食品包装”识字,学生对儿童食品情有独钟,为迎合这一心理特点,商家在食品包装上大做文章,充分刺激了小学生的感官,香甜可口的食品学生爱吃,五彩缤纷的包装学生爱看,为何不很好的利用它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呢?我引导学生收集食品包装并把上面写有生字的商标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并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积累和认识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商标,以此来扩展识字的途径。学完《自选商场》一文,布置学生到超市认识各种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食品„„的名称,学生在商场里积累了许多的汉字。

段的教学 篇6

[关键词]中段语文;扎实有效

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尴尬:面对同一教材,不同的语文老师对教材关注角度的不同,教学设计就会不同,教学设计不同,教学的效果也就不同。面对如此多的不同,我们却很难借助一个正确的标准评判自己的语文教学。

笔者认为我们纵向来看小学语文各阶段的教学侧重点。低段:落实字词教学,重点研究的是词和词之间的联结;中段:落實段落教学,包括段落的理解、积累和实践;高段:落实篇章教学,包括篇章的理解、积累和实践。三个学段,每一个学段抓实抓透侧重点,最后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才能完全过关。在中段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扎实地进行段的教学呢?

一、关注句子的有序表达

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一定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的,句与句之间的组合必定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在句子教学中,句子表达的条理性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句子概念,理解句意和感知句式的基础之上。为了让学生言之有序,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典型的句子间的表达顺序和句子组合方式。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的《颐和园》一课,我们看这些句子:“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按游览顺序描写颐和园的风景,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连接词,不仅内容理解了,写作顺序、句和句之间的关联也清晰明了。

如果我们中段的语文课堂,能经常关注到一段话的表达,那么到了高段,学生就不太会出现一段话前后矛盾,牛头不对马嘴,或者颠三倒四说来说去还说不清楚一个意思这些问题。

二、掌握段落的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教给捕鱼的方法要比馈赠几条鱼重要得多。就是说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这样。我们可以交给学生哪些读懂一段话的阅读方法呢?

1.让学生学会动笔批注

我们常常讲,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一篇文章如此,读一段话,也是一样的。比如,有的段落,很明显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到段落中画一画中心句,在寻找中心句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发现了这个中心句和别的句子之间的联系。有的段落,很明显是几方面的并列关系,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小标题来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写在句子旁边。

2.让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段落大意是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进行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训练。它不仅是一种语文能力,到一定的时候,还会转变为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因此,在中段的阅读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概括一段话或几段话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平时段落教学中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段落采用摘句法、串连法(串连层意、句意、关键词)、根据文章中心“取主舍次”法、缩句法等方法对段意进行概括。 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3.让学生学会寻找关键词

很多段落,都是有关键词的。关键词往往是文章的核心,它们可以是内容上的关键词,也可以是中心思想方面的关键词,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学生能养成寻找关键词的习惯,把书读薄,读成一个词语,那么,对整段话的把握,肯定是会越来越到位的。

三、习得段的写作方法

说到写作方法,就不得不提“读写结合”。什么是读写结合?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这样一段话“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设计的语言训练活动必须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发展,而不是已有水平的简单复现”。

有的教师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思想内容之后,往往让学生将自己此时的感想用文字写下来,以为这是进行写的训练。其实,这样的写的活动仅仅是写作业而已,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基本上没有什么促进作用。有效的写是要有要求与指导的。怎样才是读写结合呢?

如《祖父的园子》中有一段话是这样描写园子里的动植物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这段话表面上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为了让学生体会文字传递的情感和文字表达的语言形式,薛法根老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他先鼓励学生将课文中描写作物自由自在的段落背诵下来,并模仿这样特殊的表达方式“……愿意……就……;想……就……”写一写“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同样是要表达“自由自在”,学生能够借鉴课文的特殊句式、特别的表达方式,在仿写中进一步加深对“自由、快乐、幸福”的体会,这样的写作活动才是有宽度的,才能进一步丰富学生不同的表达方式,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从中段语文阅读教学开始,利用教材找准练笔点进行随文练笔,实现读写结合,相信不仅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小学中段语文教学,必须抓住段这个重心,让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段的阅读方法,领会段的表达方法,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研究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比如并列、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学会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将一段话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卢玮芳.“四段式阅读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15,(6).

[2]顾景红.激发情感,开启学生阅读之旅[J].小学教学参考,2015,(9).

[3]陈薇.例谈导图式语段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5,(7).

例谈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教学 篇7

[存在问题]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包罗万象,它们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还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在第一学段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来自学生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来自教师的:教师对数学概念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对所学的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解决策略]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字斟句酌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试一试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对概念理解起来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要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在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全部数字的钟面,只有3、6、9、12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而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如果我们能让一个概念变得丰满,变得多彩,让它能从书的平面描述中凸现出来,那么孩子们掌握概念的过程便也会变得立体、多维,他们的学习过程也就变得积极、主动,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所需要的吗?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惫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去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不清楚,才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加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段的教学 篇8

一、讨论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讨论式教学并非新课题, 早在70年代, 语言学家就对这种教学手段做过不少探讨和研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出:儿童通过成份指导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 会表现出潜在的发展水平。同样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认为人的行为的内驱力来自于自身的需要, 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交流需要、表现需要、求援需要、游戏需要。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处于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 他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在交流的撞击中, 产生新的认识, 上升到新的水平, 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学习任务, 这也正是“集体动力”理念所在。以讨论为基础的教学法, 可以引发学习者的自然习得机制。讨论型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就是一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形式, 转而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 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富有创造性和主动性, 其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远远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二、讨论式教学的开展

1. 听力教学环节中的讨论。

现代英语教学高度重视听在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中的作用。在PEP小学英语教材的高段教学中, 每单元至少有两次的Let’s try的教学, 这些听力材料的语速较快, 如果在听力前展开适当的讨论活动, 则会拓宽学生听的输入渠道, 并能排除某些信息给学生的听所造成的障碍。

2. 单词和句子教学环节中的讨论。

我经常在课堂上离开多媒体教学的辅助, 给学生和自己更多时间去思考。如:在黑板上写出学生学过的单词“Monday”, 让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个单词提问或说几句话, 把发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去想像、去发挥。在新句子的操练中, 每单元的对话课为我们设计交际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它给予学生较宽的理解和思维空间。但在操练环节中, 学生的口语操练很难避免内容枯燥、句子相互协同的状况。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新语言的理解, 教师若能在课前安排某一语言点的讨论话题, 便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点, 达到当堂巩固新语言的效果。

3. Read and write教学环节中的讨论。

阅读是获取局面信息的解码过程, 是作者和读者之间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进行文化信息和情感交流的过程。讨论式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将讨论活动安排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阅读前的讨论是围绕即将阅读的材料提出话题和问题, 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所要阅读的短文或对话发生的背景进行粗略的认识,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 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 使他们处于认识的主动状态, 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阅读中的讨论往往与略读、跳读、阅读等不同层次的阅读相对应,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后的讨论是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交流讨论, 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三、讨论式教学的实践效果与分析

1. 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感, 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内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 他们乐于上英语课, 且参与面在不断加大, 参与度也迅速提高

2. 消除了紧张情绪, 调节了心理状态。

在小组讨论活动中, 全体学生平等地参与、自由地使用语言, 有较多的独立性。可以自己决定使用什么语言来完成某一讨论任务, 由于面对组内三、四个成员的心理压力要比面对全班同学的压力要小得多, 以致于组内每个成员也都敢于与别人交流意见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许多学生从一开始不敢开口说到敢于开口说, 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 并且能把它说好, 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不断得到增强。

3. 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 促进语言交际能力。

在讨论式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让操作者在明确了讨论任务后, 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讨论活动, 创设能让学生主动交流的语言环境, 让每一位学生进入活动角色, 积极地用英语思维, 通过小组合作, 把书本知识内化为实实在在的语言交际能力。

4.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

大量的讨论活动需要组内的合作和组的竞争, 久而久之, 班内、组内每个人都树立了良好的自身形象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这种温暖的、积极上进的班级情感创造了一种相互支持和热情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段的教学 篇9

一把语文课程的有效阅读常态化

语文是一门交流型的语言学科, 阅读是这一学科的根本所在, 只有良好的阅读, 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对于小学语文中年级学段的教学而言, 阅读特别重要, 所以要把有效的阅读教学常态化。首先, 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 制订明确的阅读目标。在新课改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对小学各年级段都有明确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 通过导读、预习、思考、练习的方式对每篇课文的阅读作出要求。给小学生制订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他们对阅读学习就有了方向感和指向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其次, 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重点指导, 帮助学生达到阅读的目标。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 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 理解性和质疑性地阅读, 基本做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划分段落、简述内容、答题质疑”。最后,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疑难解答, 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给予学生引导、启发和点拨, 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做到检测和总结梳理。不能面面俱到或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 也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语文课程的习作起步深度化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 写作的启蒙是要重点培养的, 这也是一大难题。因此, 写作启蒙的教学要分为三部分深度化地进行。首先, 对学生进行初级写作的训练, 通过小学生对自由命题的写作, 达到“能说会道”的水平。在这个阶段, 教师需要做到:畅学生所想, 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师生一起参与, 从不同角度出发, 认真配合, 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写作关系;注重引导, 要把学生培养成“潜力股”。其次, 对学生进行更具体的写作训练, 通过小学生对半命题式作文的写作, 达到“随意发挥”的水平。对于具体的写作训练, 就是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思想状态, 引导他们在故事描绘和句式训练之中慢慢进步。最后, 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写作要求, 让小学生在统一命题中“全面发挥”。这一过程就是在统一命题范围内, 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 通过学生的合作与探究,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和学习能力。把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深度化, 有助于语文知识的传承教育。

三把语文课程的口语训练规范化

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阅读能力, 口语的表达也很重要, 理解得再好不会表达也不行。在中年级学段的教育中, 语文课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结合, 不能只在书面写作上下工夫, 对口语的表达也要加强训练。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 多数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好, 这不仅表现在语文学科。很多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能够理解, 但因为表达能力差, 只会写而不会口语表达。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是指导学生正确地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这里的使用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中年级学段的口语训练教学中, 要遵循先简后繁、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时, 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只有掌握的词汇、知识达到一定量时, 才能表达得尽善尽美。在掌握大量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 将语言组织通顺, 条理清晰, 再结合所学知识就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 对于交流就会更加积极, 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把语文课程的良好习惯培养日常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 习惯能改变一个人, 它的力量是具有持久性的, 它对于每个人来说, 都是影响其一生的。对于教育而言, 要想学生好好学习, 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教育中,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把全部所学真正地掌握。小学生刚刚步入学习的大门, 在这个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化教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视。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让学生了解到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他们的学习更轻松, 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

五结论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 要把中年级学段的传承教学放在首要位置。这个阶段处于低级学段和高级学段之间,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以后的学习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培养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寻找适合学生的方法来教学,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达到语文知识的传承教育目的。

摘要:对于小学生的教育,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创新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从有效的阅读、习作的起步训练、口语交际的练习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四个方面, 对如何做好这一阶段的传承教学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学段,传承教学

参考文献

[1]舒红霞.师生情感交流实证研究[J].教书育人, 2008 (9)

[2]李文.授课语言要富有情感[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

段的教学 篇10

一、合理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组织游戏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上运用英语教学游戏首要目的也就在于借助游戏的趣味性,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语言知识和掌握语言技能的各项训练活动中去。但是,不能将游戏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那样就应该考虑它是否应该出现了。游戏是为接来的教学任务进行铺垫的。我们每设计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同时,我们在设计游戏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形式的多样性。既要注意游戏本身的多样,也要注意到活动范围的多样。再有意思的游戏活动,玩得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烦。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创新,不断翻新游戏的做法,进行多种多样的游戏。还有,我们可以在师生之间展开游戏活动,也可以在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男女生之间,等等,让学生时刻都能感觉到这个游戏能吸引他。总之,游戏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为学生的兴趣服务,为英语课堂教学服务。

2.巧用体态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众所周知,三年级的孩子还是很好动的,行为方面自制力不强,上课很容易走神。那么,我们怎样来把他们重新拉回我们的课堂呢?这时候就需要老师通过一些体态语暗示的巧妙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的老师才是受欢迎的,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受学生喜欢的,学生才有兴趣可言。那么,什么是体态语呢?我们所说的体态语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也可称之为体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补充,通过体态语的运用及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能达到“眉来眼去传情意,举手投足皆语言”的境地。比如说,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英语,这个时候培养他们的兴趣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如果不重视,就可能导致学生有厌烦学英语的情绪。在三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我喜欢让学生进行课文的表演。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表演。这样既复习了本节课的句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3AUnit5 Look at me!这课时,主要通过对衣着类单词的复现来学习句型“Look at my…”及其回答“How nice/great!It’s nice/great.”我分别运用了一些手势进行男女生操练,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模仿能力很强,语音也都很完美,可以说都是表演的天才。后来在第二课时的复习环节,学生也都能一边跟着动画内容,一边顺其自然地做着手势。由此,我发现体态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体态语可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的时候,我会将手放于耳边作喇叭状,边笑眯眯地说“Sorry,I can’t hear you.Say it again,OK?”学生会对这个善意的动作欣然接受。同时会让他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这就是我所期望的课堂效果。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3.直观实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3BUnit3《Is this your pencil?》第一课时时,我进行了一组对话练习。(教师手上拿一支铅笔问)T:What’s this?S:It’s a pencil.T:Yes,you’re right.再呈现和“pencil”一词相关的“pen,pencil—box/case”和“pencil sharpener”这样让学生明白课后我应该怎样快速的记忆这些单词,并能做到拼写准确。我想这样不会让学生在这一方面烦恼。从而,提高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由此看来,运用直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理解和记忆英语单词、语句创造条件,同时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渗透信息技术,优化英语教学

将英语学科和信息技术相整合,在多年以前就已经盛行。但是,后来发现有的教师会把信息技术之一的多媒体课件做得很精致,以至于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的课件上,使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学生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更主要的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英语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关系呢?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课,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而我们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多媒体课件可以帮我们弥补这一不足。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英语一点兴趣都没有,并且厌烦学英语,那我们的英语课堂就不会生动。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多种途径,本文只是简单说了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努力钻研,让每个学生都对英语充满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乐学,想学,要学。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句话,也正是我们英语教师奋斗的目标。

英语绘本教学在小学低年段的运用 篇11

小学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近两年,我们在低年段开展英语绘本教学,合理開发英语绘本,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充满快乐。

第一步:大量“磨耳朵”

我们在给一年级学生读绘本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针对低年级学生先听后读的认知规律,科组老师在网上寻找了大量的音频资料,“磨耳朵”是英语语音输入积累的总称。儿歌、童谣、动画、绘本音频都属于磨耳朵的素材,这在《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这本书上有体现,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际的做法参考,我们建议家长阅读这本书,同时可以借鉴这本书的一些做法,使家长不会对绘本教学一无所知、无所适从。我们还利用每学期的新生家长会对家长进行绘本教学讲座培训,做到家校合力。

第二步:Phonics和sight words的有效结合

在英语母语国家被普遍运用的自然拼读法(Phonics)是解读单词的一个重要技巧,掌握一定数量的sight words(常见字、高频词)也是帮助学生解决单词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这两种学习必须同时并行,相辅相成,依靠Phonics技能进行大量阅读,进而扩大词汇量(Vocabulary),提高阅读流利性(Fluency),最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Comprehension)。在一二年级,我们分别将每个学期的sight words制成卡片,给学生人手一套,老师每节课花五分钟左右,带领学生学习和巩固这些单词,同时让家长在家利用卡片帮助孩子复习。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学期的sight words,为下一步的绘本阅读奠定了基础。从二年级下学期,我们在每一节课中渗透phonics的学习。把字母的读音分类分批进行教学,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phonics的学习方法。

第三步:精心挑选绘本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情感体验程度都是不同的,所以,在绘本的选择上,教师也应考虑学生年龄段及知识层次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选择有声书,这样家长和孩子都不会因为自己的发音有压力,而且还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网络资源不可忽视,网络上有很多电子的英语绘本,打开可以同时看到绘本自己翻页,听到配好的声音,有些还配了歌曲或有节奏的小诗,如廖彩杏书单里介绍的书很多网站上都有。这样,学生可以先在电脑进行筛选,对那些喜欢和适合的书,可以去当地的外文书店或者购物网购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参考了廖彩杏《一年52周100本英文绘本阅读计划》,如在一年级学习了“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Mouse likes”“Whose mouse are you?”“Go away, Mr. wolf”等原版读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四步:建立英文绘本资源库、英文绘本馆

优质绘本里,精美的图画和内涵丰富的故事情节能够很快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但如何有系统、有层次地选择、运用绘本,使绘本与教材有机结合,从而成为英语课的有效辅助教材,则需要英语教师广泛收集绘本,并运用专业知识判断其内容的可教性,建立绘本教材的资源库。按照我们的课题计划,我们将在每个年级建立绘本资源库,将所有的信息进行共享。同时在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正在认真筹备英文绘本馆的建设。

英语绘本教学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我们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能只停留在浅显的对话练习上,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拥有更多的智慧。英语学习建立在内容扎实的作品阅读上,才能确实掌握语言的精髓。我们希望我们的做法能够给学生带来英语学习最大效益,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

段的教学 篇12

关键词:小练笔,指导与训练,兴趣

在跨越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每节语文课我们都严格按照跨越式模式进行授课, 故而每节课都会对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与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一提到小练笔就感到头疼。 针对这一现象, 我认为小练笔的指导与训练应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这是关键;其次就是加强说话训练, 重视课内、课外阅读和积累;再次是做到指导有方。 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阅读, 重视积累

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每节课有十分钟的针对教材的拓展阅读训练, 每天如此, 这样既读了我们教材上的课文, 也读了和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课外, 我要求学生读适于他们的课外书, 以增加阅读量, 拓宽视野。 特别是跨越式拓展材料, 因为每节语文课上都有10 分钟的阅读时间, 这就给学生的阅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也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识字量。

二、重视说话训练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 课堂上我始终坚持“ 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理念, 不断进行说话训练, 班会课, 品德课, 这些课堂我也不例外, 总是对学生恰当引导, 进行说话训练。 班会课除了教师必须讲的事情外, 班干部还要说说上一周我们班在纪律、卫生、学习各方面的情况, 其余学生也要说说自己这一周的表现。 这样既可以对学生情况掌握于心, 对他们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三、指导写话循序渐进

( 1) 从组词、造句入手。 根据所学生字写一个词, 再用这个词写一句话, 要求说话要清楚、完整, 如果学生积累的词语多, 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形容词让句子更具体、 生动。

( 2) 坚持写话训练。 依据跨越式教学理念, 在每一节语文课我都会留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写话。 有时是让学生把近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特别想要倾诉的话写下来, 要求无错别字, 句子通顺,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也是需要强调的。

( 3) 逐步提高写话要求, 规定主题。 如学习了“ 棉鞋里的阳光”这一课, 它的主题是孝敬老人, 我就要求学生写写自己或别人孝敬老人的事, 可以写一段话,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最好能用上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通过这样的训练, 使学生的写话内容能表现一个主题, 同时也顺理成章完成了本课情感目标的教学。

四、呵护学生自尊心, 培养写话兴趣

学生的写话作品应以赞赏的眼光来看, 评价时尽量找出作品的优点, 及时鼓励。对写得好的作品应大力表扬。后来我发现我班部分学生在小练笔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由此可见, 在学生小练笔的指导上, 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这样学生在写话时, 就再也看不到两眼发愣的现象, 而是看到他们一脸的快乐与兴奋。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促进学生写作

1.设置情境, 以读促写

在以读促写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 常用方法如下:一是仿:仿照例句、例文写话。 一年级上学期我重点训练词组与句子, 一年级下学期则重点是句子与段及篇的训练。 二是变:变是指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按某种需要, 适时、恰当的把写话内容表现出来。 其三是创:创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2.玩中“ 取”乐, 玩中促写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 所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需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出发, 采用形象、生动的方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而爱玩是儿童的天性, 玩也是儿童的权利, 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式。 先让学生尽情地玩, 再让学生尽情地写, 这样会给学生增添许多写话的乐趣, 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话可写。

3.体验快乐, 乐中促写

我在评价学生作品时, 当堂完成的作品尽可能当堂评价, 当堂完成不了, 课后交给我的, 我会用笑脸符号、星星等级或文字形式及时评价, 最主要的是我注重作品中的闪光点。 如一个学生在写《 我的妹妹》 时, 只写了一句话:“ 我的妹妹非常漂亮, 她的脸红扑扑的, 就像一个熟透了的大苹果。 ”当我把他的作品在班上大声朗读时, 其他同学窃窃私语:“ 这么少啊! ”而我却对同学们说:“ 张彦强同学今天的写话虽然只有一句话, 但是他用了‘ 红扑扑’这个词, 而且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妹妹的脸比成了大苹果, 我觉得他的妹妹好像在我眼前出现了。 ”我话音刚落, 他低着的头突然抬了起来, 满脸的笑容, 那兴奋的劲儿甭提了。

4.宏扬个性, 以情促写

例如:我在训练写动物的写话中, 我让同学们用泥巴做自己喜欢的动物, 做好后再把所做的动物介绍给大家, 并写下来, 当然也可以编一个故事。 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我做的是一头大水牛, 胖胖的身子, 粗粗的腿, 眼睛鼓鼓的, 头上的角像香蕉, 耳朵带着一副银耳环, 尾巴长长的, 它的身上沾满了泥, 因为它刚从泥田里洗澡回来。 ”从这里, 我们看到了儿童作品避免了“ 千人一面, 众口一词”的缺陷, 他们的语言个性在这里得到发挥, 得到张扬。

上一篇:科技学术期刊下一篇:建筑方案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