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

2024-06-06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精选12篇)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 篇1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语言知识, 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以及今后的发展。教学效果与课堂氛围密切相关, 而后者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语言。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创建激情课堂。

一、善于运用技巧性语言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但是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 这些内容很容易丧失了自身的吸引力, 变得无比乏味。为了确保学生乐于听课, 享受语文课堂, 教师应当充分进行课堂准备, 并且善于运用技巧性语言, 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将课堂赋予趣味性与勃勃生机, 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当教学方式富有技巧时, 才最有可能获得到预期的教学氛围, 运用技巧性语言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 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也会更加直观。具体而言, 主要是在讲解时多运用比喻、拟人化等语言, 用形象的描述代替乏味的灌输。

例如, 在讲解如何记忆“解”字时, 教师可以说:“解字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 你们在记这个字时可以想象自己家在过年时为了庆祝, 用了一角钱买了一把刀, 并用这把刀把一头牛杀了。”在讲解如何记忆“碧”字时, 教师可以说:“碧的组成部分一共三个, 王和白在一起, 下边还有个石, 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想到的是一个姓白的老爷爷和一个姓王的老爷爷坐在大石头上面下象棋。”这种技巧性语言既生动又富有趣味性, 学生会感到很有趣,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想出独特的记忆方法, 这样更能够调动其学习兴趣, 改善教学质量。

二、灵活运用生活性语言

小学生天性爱玩, 很难稳定地听课, 尤其是在下课活动之后, 短时间内心思还没有回到课堂之上, 经常走神, 如果教师还是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方法开展教学, 学生很可能无法融入课堂, 在这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中, 一些学生甚至昏昏欲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吸引学生, 调动其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而实现这个目的的关键就是了解学生, 让教学成为师生间的桥梁, 而不是教师自己的事。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语气与词语, 增加亲切感, 这样学生自然会主动听课, 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

比如, 在讲解课文《成语故事》时, 由于课文中一共包括《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二个故事, 教学内容较多, 但是绝不能为了追赶课程进度而一味灌输知识, 这样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毫无帮助, 在具体讲解成语时,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趣味性、生活性语言,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并且享受教师的讲解过程, 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在讲解《自相矛盾》时绘声绘色地说:“卖盾的人夸自己的盾说, 大家快来看我的盾, 它是世界上最结实了东西啦, 无论用什么都不会使它被损坏!”运用生活性语言讲故事, 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三、适当运用赞扬性语言

小学生年龄较低, 在课堂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思想上经常“开小差”。在每堂课45分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开始学生可能还会将心思放在课堂之上, 当进入后半堂课时, 大部分学生逐渐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无法跟随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这种情况下, 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情绪对于其学习效率的影响,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适当运用赞扬性语言,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和称赞, 增强其学习热情, 促使其学习积极性提高。

比如,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一项内容, 许多学生由于不懂诗词的意思而感到乏味无趣, 丝毫没有兴趣对具体的含义进行思考与探索, 这时教师需要积极运用赞扬性语言, 调节、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热情高涨, 纷纷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教授《古诗两首》时, 为了避免单纯的讲解与知识灌输使学生感到厌烦,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或者查阅工具书来了解诗词, 并且说出自己最后总结的诗词含义。另外, 教师还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 如“谁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水村山郭酒旗风’呢?”之后从举手的学生中挑选中一名或几名作答, 教师应当仔细聆听每个学生的回答, 即使学生的解释并不是完全准确的, 但是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运用了自己的思维, 所以应当运用赞扬性语言肯定学生的回答, 如:“X X (学生的名字) 同学回答得很好, 对‘酒旗风’的理解十分到位, 希望你继续努力!”如果学生说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也应及时给予肯定, 接着委婉的提出建议:“你的想法很新颖, 融入了自己的创造, 但是在这句话中某个字的理解需要更正一下。”每个学生积极回答后都能得到肯定和赞扬, 自然会学习热情高涨, 注意力集中, 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善于运用有活力、具体且生动的教学语言, 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语文学科和语言艺术紧密结合。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丰富、提升自己, 掌握语言技巧, 善于运用技巧性语言, 灵活运用生活性语言, 适当运用赞扬性语言, 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 篇2

摘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欣赏能力来看,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需要加入教师的激情。教师具备的教学激情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小学低年级教学实例,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激情教学方法,能调动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成长,创新课堂教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低年级;激情教学

任教音乐学科已有十多年,笔者发现只有激情才能成就魅力课堂。一旦教师具有激情,学生就能跟着教师的步调走。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激情教学方法让音乐课堂焕发教学生机。文章结合小学低年级教学经验,选取部分教学课堂实例,从三个方面论述教师激情成就魅力课堂。

一、激情教学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知识库。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有了激情,其语言便富有了感染力,必定能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妙语连珠。在某一个新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中,由于缺少音像资料,笔者就让学生翻开音乐课本预习新歌,读歌词,并尝试使用“师生接读”的教学方法。刚开始,学生们兴趣盎然,但是随着教学的进展,在引导学生读《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出现了问题。《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有很多字学生不认识,笔者于是先示范朗读。然而,课堂气氛却变得嘈杂、无序。经过分析发现,这首歌的歌词充满想象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对艰难。一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的特殊情况,笔者暂停了“师生接读”的教学方法,开始提问学生,试图通过教师的激情来调动课堂氛围。在读完“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一句后,笔者问学生:“你看到了春笋吗?”学生们听到问题后先是一怔,不知怎么回答。然后就有学生带头断断续续发表了一些“有”或“没有”的观点。对说“有”的学生,笔者进行了及时的表扬:“你太有想象力了。你真是一个幸福的孩子!”笔者特别强调了一下“幸福”这两个字,并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到教师的夸奖,其他学生立即精神抖擞,纷纷作答。笔者接着读和问,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回答“有”。趁热打铁,笔者此时说到:“你们之所以看到了这一幅幅春天的美丽景色,是因为你们这群可爱的孩子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就这样,在激情的启发引导下,教师读一句,学生就在自己的语言里想象一句。他们的小眼闪闪发亮,小嘴乐开了花,教室里又恢复了之前的安静。笔者不费吹灰之力便让杂乱无章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实践证明,保持激情的态度进行教学,可以感染学生,渲染、活跃课堂氛围,使师生共同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探讨互动,进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激情教学利于学生树立自信

年级中有一些“特殊”学生,他们对笔者的劝导往往不在意,着实让人头疼。笔者想帮助他们但却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效果不佳。然而,在笔者一次偶然的尝试之下,其中一个“特殊”学生竟然停止了捣乱,树立起了学习的自信心。这个学生在一年级(4)班,爱打架,上课习惯做小动作,音乐课特别会捣乱。笔者也曾尝试过很多方法,但都收效甚微。某一天,笔者发现这个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座位上,良久不说话。借此机会,笔者夸奖了他:“某某今天的表现真是太棒了,好久都没有说话,老师要奖励他。”说到这里,笔者“隆重”地给他贴了一面“小红旗”。当时,全班学生反应不一,有的觉得应该奖励,有的则表示不满。笔者没有解释,继续上课。十多分钟过去后,这个学生依旧没有说话,还同其他学生一起学唱歌曲。于是,笔者又当场奖励给了他一面“小红旗”。这下,其他学生都心服口服了,并不约而同地坐得笔直。这个学生因为受到了两次“隆重”的奖励,十分感激,于是在后半节课上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自言自语,音乐课堂纪律也因此变好。自此之后,笔者在上课时都会饱含激情地进行音乐授课,以引导更多的“特殊”学生爱上音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也许正是因为“隆重”的鼓励,让他们在“受宠若惊”中收获了喜悦,为了“回报”教师,自然会收敛许多不良的行为。可见,激情鼓励真是一股无所不能的力量。当教师充满激情时,教师的话语里一定充满了比平时多数倍的真诚,其赞扬里一定也夹杂着比平时多数倍的坚定与执着。当教师充满激情时,学生们感受到的是教师那暖暖的爱和由衷的欣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满含激情和热情,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与鼓励,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并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主思考,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吸收、理解课堂知识内容,从中总结学习技巧,在提高学习水平的同时不断强大自己。

三、保持激情利于创新教学方法

每当在一个班级突发奇想地用了某种教学方法后,学生的反应往往是异常剧烈的。这会给笔者带来更多的“欣喜若狂”和“激情澎湃”。通常,笔者会将成功的做法在其余的各班进行推广。然而现实中却不尽人意,为此,笔者认为需要不断地针对班级情况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大鼓和小鼓》这首歌曲时,笔者根据歌词的内容设计了很有趣的动作。然而,笔者发现学生却对此并不太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流露出目光呆滞、茫然不解的`表情,只有个别学生在认真学习。这时,笔者联想到学生喜爱的猜谜语游戏,便开始让学生看动作猜歌词。笔者以身作则,亲自表演动作,学生们根据动作猜出对应的歌词。笔者让几个学生先单独猜,之后四个小组一组一组猜,然后两组两组猜,最后全班猜。学生们纷纷来了兴致,且到最后竟欲罢不能,课堂进入了高潮。由于学生们兴趣高涨,反应热烈,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们收获了快乐,同时笔者也收获了喜悦。笔者以为自己积累了这样一个成功的经验,应用到任何班级都会事半功倍。然而,在第二个班级授课时,笔者尝试“依葫芦画瓢”,迫不及待地边读歌词边做动作,几遍后,效果与上次大相径庭。学生们不仅没有表现出之前那个班的热情和兴奋,反而一副索然无味的样子。接着又到了第三个、第四个班级授课,笔者还是满怀希望地按照第一个班级的方法和环节,可是课堂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原来,笔者在第一个班级因为是第一次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所有的探索实践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就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人兴奋、激动和期待。可以想象,也许当时笔者语调更高了,语速更快了,自己也产生了激情与兴奋。这是一种令人充满无限潜能的力量,一种令人不知疲倦的状态,一种无法复制情感体验和令人陶醉的默契。教师的激情在课堂教学中意味着对学生的爱和关心。因此,尽管教学设计再好,没有激情的参与,“依葫芦画瓢”也只能是一种苍白与无力。由此可见,教师在保持激情教学的过程中,应同时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把握,从班级及个人的各自不同特点出发,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学习、吸收、创新更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新颖、有趣的课堂形式中收获不同的知识和体验,从而对每一节课都充满期待,对所学习的内容也始终保持热情和探索精神。

四、结语

音乐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音乐课堂必须是饱含激情的。音乐课堂呼唤激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才能热情洋溢,心和课堂一起飞。对于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更需要教师的激情,没有教师的激情,何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何谈让音乐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课堂因激情而生动,激情成就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蔡敏.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实施[J].小学时代(教师版),(7):85.

[2]吴迎华.如何把握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J].读与写(下旬刊),2012,9(5):67.

试论小语教学中的激情艺术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激情 艺术

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亟待发掘的情感世界,而“情”就是打开学生心灵世界的金钥匙。可以说,“情” 给语文课堂赋予了新的内涵,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要使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锻炼,让师生情感行走在语文天地间,让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一、让点化渲染成为激情助澜的媒介

语言既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工具和载体,又是文章的血肉。语言的“点化”如同中国画之“渲染”技法,能激发情绪,创设情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可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描述,是点化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开头就勾勒出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作《纤夫》的画面。在教学时,可这样导入课文,课件展示《纤夫》挂图后,并做深情的渲染:这篇课文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地方,前苏联的伏尔加河畔。在很多年以前,船上还没有安上蒸汽机,在没有风或者顶风的时候,因为不能前行,只有靠岸上的人背着纤绳向前拽行。这背纤的人就是纤夫。船行几十里,几百里,船夫就日夜不停地一步一步地沿着河岸背几十里,几百里,就这样长年累月的背呀,背呀……读这篇课文,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曲,接着哼几句沉重的号子,动情的语言渲染和低沉的曲调,可以使学生一下子浮想联翩,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让合理想象成为渐入情境的捷径

叶老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其实,他所强调的就是想象,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就能把已占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或创造种种新形象。

运用合理的想象可以激活语言刺激,加深阅读印象。教学中,只有善于在有限的课堂内展开无限的想象,那么学生才会因为身临其境最终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当然,想象的类型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首先强调的是“遵路入境”,抓住课文的描写,诱导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情境。如上《草原》一文对草原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合理想象。首先要学生抓住“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轻轻流人云际”等短语,想象草原辽阔的特点,对草原获得整体印象;然后,提示学生根据“一碧千里”中的“碧”、“无边的绿毯”中的“绿”、“绿色渲染”、“翠色欲流”等词句,想象草原无边的绿色;接下,诱导学生抓住羊群像“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四面都有小丘”,因而“并不茫茫”、“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以突出草原的美丽,让学生想象。最后让学生把草原的这几个特点联系起来想象,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一幅完美的草原图画:辽阔与美丽。教者趁兴问学生:“如果你此刻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都想尝试着当一回小诗人,情绪也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让理解感悟成为启迪心智情感的钥匙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把审美称作“充满敏感的观照”。在阅读观照中深刻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内核,才能获得审美快感,情感愉悦。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所以教者要独具慧眼,在关键处,层层启发,披文以入境;在疑难处,启疑导思,化难为易;于无疑难处生疑,化平谈为神奇。

小语教材《月光曲》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完一首曲子,还要再弹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一个疑点,也是一个难点,人们多采用“激动”说和“知音”说,参考书上就说“他在此遇到了知音,很激动,因而弹了一首又一首。”说贝多芬激动,倒是事实,诚如文中所言,那位盲姑娘不仅酷爱音乐,而且还蛮在行;说他是因为遇到了知音,由此激动而想再弹一首,理解未免肤浅甚至谬误了。教师在此激疑设问:“贝多芬再弹一首是由于遇到知音吗?”必会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其实,贝多芬的乐曲、演奏享誉世界,知音可谓多矣,何至于在此遇到知音而激动呢?我们应该抓住“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句话来理解。贝多芬从姑娘的神态和语言中感到,这位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也看到她“爱听”自己的演奏,为使盲姑娘得到最大的满足,他便想为她再弹一首,以满足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的强烈愿望。你看,这样理解,不就使学生感受到同贝多芬的真实情感、美好心灵了吗?

四、让朗读表演成为激发情感的催化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语言学习的真谛。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含义。朗读能整体把握课文,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词、句子进行品味与琢磨,于不知不觉中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成为激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如《桂林山水》是一首流动的诗,一幅凝固的画,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所激荡起来的情感。一位特级教师就是通过师生精彩的朗读完成的,效果出奇的好。教者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初步感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后引导学生多读,边读边体会,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的山水。为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教者还展示课件,播放舒缓的音乐来渲染情境,学生心中的美感渐渐被激发起来。中间,还通过精彩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籫”的美景之中。为了使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并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教者还可做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词加以强调,同时注意读准这些词后缀的语气词的音变。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然,情的运用是否恰当,则要看能否将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起来。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情艺术 篇4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创设富有情感教学情境, 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同时, 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何为情感?从心理学角度讲,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态度和心理反应。从语文角度来讲, 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而洋溢于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色彩。情感这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 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有着特殊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氛围, 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得积极、主动, 让他们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树立信心, 增强能力, 发展个性,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努力实现“三情”统一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应当是教情、学情、文情三情的统一。语文课文中有祖国壮丽的山河、世界重大的事件;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爱的博大与永恒、情的纤细与激荡;有生命的真实与完美、宇宙的依存与和谐;有历史兴衰, 万家忧乐;有民族精神, 人类智慧……所有这些, 都需要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碰撞、激发, 从而实现生命对生命的感召, 引发生命的递进与升华。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心灵彩虹。如果在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不能“披文入情”, 和作者在情感上不能共鸣, 那还有什么魅力可言?语文教材的选文要求文质兼美、言情并茂, 每篇课文都是作者心灵的感应, 充满丰富的情愫, 都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理想的追求、艺术的崇尚。创设情感氛围的教学过程, 不仅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 也是学生心灵的体验过程。鉴赏一篇课文, 需要师生的心灵共同感悟、体验和接受, 这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接触, 情感上最细腻的交流。于漪曾说:“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 叩击学生的心弦, 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感是高尚的, 健康的, 向上的, 火热的。”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以情育人的过程, 而且也是爱的传递过程。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认为:“教育者不能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 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由此可知, 爱的情感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前提。教师要用爱来教育学生, 创造爱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沉浸在爱的阳光里, 吸取知识的营养, 用真诚和善意去关爱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和生活中充满着爱, 用爱拨动学生的心弦, 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学生的情感一旦被充分激发起来, 课堂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爱是一种最美好的情感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犹如玫瑰花静悄悄地散发芳香一样。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注意到这种奇异的力量, 但我们现在绝对不能否认它的作用。

二、精心设计, 努力营造情境

要做到“三情”统一, 教师必须储情于心, 并用激情引导学生入境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 是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语文教师应该运用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语言, 把美好的情感生动地灌注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 来达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最佳课堂效果。一个意识到自己崇高使命的教师, 总是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学生, 使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要用文章中的情感、自己的情感去诱导学生的情感, 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 使他们完全沉浸在情感波涛之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陈情表》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古代的文言文属于古代散文,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 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 以情动人的文言文。从学情来分析, 文言文模块一直是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 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前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挖掘资料,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目的等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音响、多媒体等手段来创设特定的情境, 去感染学生, 架起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感情桥梁, 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之中, 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深刻领悟文本的思想精髓。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相赏识, 这是师生间情感的真实流露, 是师生间相互的肯定和鼓励。学生因为得到教师的赏识, 获得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和快乐, 教师因为得到学生的肯定, 也能获得语文教学的满足与愉悦, 这种最佳的教学状态能够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篇5

中和小学 吕莉

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一书,其中的“经典深例”“观点”“解读”“讲述”等板块详细展示了小学名师的各种教学艺术,让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一)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

人们常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喻技能上极高的境界。将于永正老师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庖丁”,绝非其实。他说:“没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综观于永正老师的课文,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时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导向正确的一面。

于永正老师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二)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

孙双金老师常说,他的成功归功于课堂,课堂给了他一块金光闪闪的金牌,他要还课堂一座金库,他课堂变成点石成金的地方。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可是好课,即好课标准问题。拿语文课来说,孙双金老师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近两年来,孙双金老师又发展了他的好课观。他以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又重新总结了16字好课观,即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孙双金老师把从课堂里、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经验,及时地与同行交流,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者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改设想传播给更多的同行,带动语文教学攀登新的高峰。

(三)王崧舟老师的“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

细致解读了王崧舟老师不同时期语文经典课例后,总结出他诗意语文教学的一个连续谱系,贯通这个教学谱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就是王崧舟老师对自己的永无止境的超越。他的课堂教学之一:读出画面——教学构思的超越;之二;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之三: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之四: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之五:归于平淡——教学风格的超越。纵观课堂,王崧舟老师坚信“人品、师品、学品、课品”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他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事业境界: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四)赵景瑞老师:追求课堂教学魅力

已退休的赵老师像一个省略号,他退而不休,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他那深湛的造诣、通俗的讲述、幽默的活语、谦虚的态度常常引起场下的共鸣与笑声,受到热烈欢迎,也是我们细致学习的典范。他在《语文教学的真谛》一文中提到“教文要育人,作文学做人;语文是生活,生活中有语文;语文要训练,语文需交际;‘教材观’的三部曲——看透、转透、用透;激学生主动地学,启学生创造地学;重视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过程”等观点都看透了赵老师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五)闫学老师追求的语文之道

有人说,好课种种,韵味各异:有的像美酒,芬芳浓烈,饮之醉人;有的似白水,纯极淡极,却不是本真;有的则如清茶,香在隐约之中,味在有无之间,然品只却自有一种回味久久不散——这便是一种境界,是课的境界,也是人的境界。

闫学老师心中的语文是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的语文。她探索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演绎精致美丽的语文,追求灵动的语文,走进远方的语文„„

执着追求,不断反思,超与自我,永不言弃——这就是闫学老师,一个永远在求真、求善、求美的人。

(六)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

盛老师曾这样说过:“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个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活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此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可谓过瘾。

“以两极端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语文”,是盛新凤老师在借鉴古今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诣在平衡小学语文于都课堂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境界,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盛老师的“和美语文”扎根于课堂实践,从她的几个经典课堂案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和美语文”的理念,感受到了盛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 篇6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智力,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而能使教师真心蹲下来与学生平视的,是爱、是母亲对孩子般发自内心的爱。所以,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思维的波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给予肯定表扬,及用手轻轻地在他的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小伙伴”,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等,这既能检验“小老师”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

首先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无穷的奥妙,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如:学生已认识了平、闰年之后,让学生随意说一个年份,教师顺口就能答出是平年或闰年,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为什么这么“神”?接着教会学生巧算方法。从学生恍然大悟、会心的笑中,学生已体验到了数学的趣味和奥妙。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每建立一面积单位的表象,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如:一平方厘米,学生会说“大拇指甲盖”“纽扣”等,有个学生说“门牙”,这时我拿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比了比,并说,“长这么大的两颗门牙,漂亮吗?”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笑声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愉快,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8、80、8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就是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和同桌同学讨论开了,争先恐后地说:8元=8.0元=8.00元,8米=8.0米=8.00米,……当学生听到老师的热情赞语后,觉得自己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从而也消除了“数学可怕”的心理,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三、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课时,创设了“48人去游天门山,门票每人100元,50人可以享受团体八折优惠,他们怎样购票较为合理?”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创设了“我们班要去张家界森林公园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要了解景点之间的路线图,乘车所需的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开展争论,激发创新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创新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他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并不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塑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抓住小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进入角色”,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学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那么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说:“比的后项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真诚探讨,终于明确其道理。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 篇7

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 《品德与社会》知识性题材教学中知识点学习与情感教育激情点的和谐统一值得我们探究。

“激情”是品德课堂的催化剂, 学生情感体验的源泉, 能让教学走向“对话”。笔者对于在知识性题材教学中如何运用激情艺术作了探索。

一、走近情感心路, 找准激情基点

情感的水到渠成是促成知识掌握的最有力保障。教师首先要明确什么时候才是知识与情感交融的落脚点,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两者和谐统一。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几个基点去找准情感的激情点。

1. 课前调查酿激情

知识点的学习有时依赖于学生课前调查是否到位, 因为每个学生生活的领域各具特色, 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 为课堂有感而发奠定基础。如殷老师在教学自然常识题材《让我们远离火灾》这课时, 课前就布置学生收集捕捉点点滴滴的火灾隐患, 并把它拍摄下来, 课堂上重现这一幕幕, 为学生深刻反思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道理奠定了情感基础, 这样的激情点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进入自救知识的学习, 学会火灾逃生的本领。

2. 课中穿插融激情

课堂是激情点融入的广阔天地, 教材只是一个范例, 老师们在开发知识性题材时, 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合理挖掘激情点, 力求寻找知识与道德情感的深度内涵。周老师执教地理题材《我国的行政区》, 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疆域辽阔, 让学生把最西的新疆自治区与祖国最东部比较, 体会到神奇的时差;找找最南与最北的省, 结合图片的呈现, 领会同一时间南北截然不同的温差之别。课中融入这样的激情点, 对祖国的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品德课堂随时期盼这样的情感所在!

3. 课后延伸辟激情

品德课堂课内向课后延伸, 努力开辟情感新天地, 与生活实际链接, 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让品德课堂意犹未尽。如孙老师教学《美好的家园》, 课末, 教师让学生为家园的环境保护立公约,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对这样实际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堂上深入的探讨, 延伸到制订活动计划, 学生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走向情感外延, 找寻激情策略

知识性题材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要在准确地把握教材知识目标的前提下,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 组织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 挖掘情感体验激情点, 提升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可从以下策略去努力挖掘。

1. 利用语言魅力———提升情感内化

知识性题材呈现的大都是专业术语, 语言精练, 概括性强, 文字理论化。不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 因此需要教师用迷人的语言来美化, 激起学生的情感。

笔者执教《我国的行政区》时, 整堂课中把祖国称为祖国妈妈, 34个省级行政区称为祖国妈妈的孩子。这样采用拟人化的称呼,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如果单纯地与学生一起探讨祖国34个行政区的名称位置, 犹如上地理课, 学生必然不会欢迎。因而拟人化语言的转变使学生感到亲切, 愿意参与其中, 在融洽的气氛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 启用数字巧算, 挖掘情感深度

知识性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 许多知识点需要借助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师生可通过计算与对比, 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 让那些原本既无形象又不能抒情言志的简单数字, 经过巧妙的点化和运用, 进而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如应老师执教地理题材《高峡出平湖》, 为了让学生感受三峡大坝的长度与高度, 让学生算一算:“三峡大坝长2309.47米, 学校操场一圈有200米, 要跑操场几圈;大坝高181米, 教室高8米, 大约有几层?”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了大约要跑操场11圈多, 有22层教学楼那么高时, 学生形象感知, 体验深刻, 发出一声声“哇噻”的惊叹!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了大坝规模之宏大。数字巧算, 挖掘了一个个真实情感!

3. 巧用知识抢答, 收获情感启迪

我们知道没有情感的交融, 就没有教学的生命力。笔者教学科技题材《科技造福人类》这课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航天科技的发展, 把世界各国对人造卫星的研发历程和中国神舟号飞船的航天事业进行罗列, 转化为各个知识点, 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抢答赛, 在分组抢答的激烈竞争中, 大家主动参与, 各抒己见, 激发了思维, 启迪了情感。如果单纯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科技的发展, 这些知识离学生生活实际过于遥远, 可能会流于形式。巧用抢答赛, 为学生创设了演绎激情的舞台, 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在互动中升华。

4. 模拟演练活动, 保障情感实践

品德课的减负提质体现在能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个体认知的过程, 如何检测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是否内化为他们的行动?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模拟演练活动, 保障情感的实践。如张老师执教的《让我们远离火灾》, 活动三:模拟演练, 学习自救。学生在明白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道理后, 让他们进行火灾模拟演练, 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明确了火灾自救的方法。在逼真的场景中, 检测到学生是否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个体认知的过程。组织火灾来临紧急疏散演练, 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学会了自救, 学会了关心, 道德情感得到实践, 升华了主题。

知识性题材品德课堂还可以通过我们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挖掘更多的策略, 如辩论会、角色体验等, 恰到好处地实现情感的抒发。

略论小学语文激情教学的实施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情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能手是满怀激情地讲课的。”“有激情的课堂教学, 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所谓激情教学就是用激情去进行教学, 用激情去学习和传授知识, 用一种精神百倍的状态、真挚的情感, 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 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 完成教学的目标, 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 潜能得以挖掘。教师的教学激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内涵不可或缺的要素, 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内涵。

而何谓小学语文激情教学呢?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激情教学, 用自己教之激情点燃全班学生学之激情,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建设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小学语文激情教学实施与注意事项

1、小学语文激情教学实施

激情教学方法包括多种策略, 如有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尝试了以情激情、以理激情、以景激情、以趣激情四种激情教学方法, 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做到“以情引情、以趣激情、以境生情”, 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在师生情感交融中, 使学生把我们的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还有人认为, 具体教学时, 可从语言激情、幽默激情、情境激情、手段激情、结构激情和热点激情六个方面着手。

综合目前的探讨, 结合实际,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激情教学实施应包括三方面:

其一是发掘教育内容的情感内涵, 激发学生的“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离开了教材, 课堂教学的情感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此,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 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要带领学生走近教材中的事件、人物, 领略文章所表达的内涵, 使学生思想与教材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 达到共鸣。教学中, 找准打动学生情感的纽带, 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激发学生的情, 使作品和学生发生共振、共鸣。教师要善于同中求异, 选取不同的切入点, 去唤起学生相应的细腻的情感体验等。

其二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激情。

瑞士心理学家批亚杰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激情艺术, 唤起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地调动, 激发学生热情。教学中要使学生入情、入理、入耳、入脑、入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激发学生对文章情感理解的升华。

其三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

教学活动不单是传播信息的认知活动, 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 同时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丰富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激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情感的启发者, 应具备一定的情感素养, 成功的中学语文教师, 要具备高尚的情操、优雅的风度、赤诚的爱心、丰富的情趣、幽默与机智、活泼与开朗的性格等。

二、小学语文激情教学注意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 实施小学语文激情教学要合理、真诚。

首先, 要进行激情教学, 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热爱教育教学工作, 热爱学生, 并时刻牢记: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二是要对激情教学有长期的热诚, 不能几分钟的热情, 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预期。

其次, 激情教学需要情真意切。洋溢激情的老师、展开激情洋溢的教学、相对于寡情淡味的四重 (重知识、重训练、重技巧、重理析) 传统语文课堂而言, 已经实现了毋庸置疑的跨跃。但是, 没有情真意切的激情教学, 也难以有效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最后, 实施小学语文激情小学要有度, 切忌激情过度。课堂教学不仅存在教师激情不足的问题, 还存在激情过度的问题。从教学激情的本义看, 激情过度是对教学激情及其作用的误读;从教学语言艺术看, 激情过度是对教学语言艺术求而不迭的体现;从学习心理看, 激情过度容易导致学生过度亢奋, 久之反而审美疲劳, 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总之, 激情是语文本身的呼唤, 激情是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 激情教学也是当前语文人文性的要求和情感教育的呼唤。激情教学呼唤智能型、情感型、艺术型兼具的教师, 激情教学呼唤敏感多情、激情四射的主体性、自主性兼具的学生, 激情教学呼唤灵活多样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杜殿坤编译:《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2]左艳罗:《呼吁激情教学, 点燃教师激情》,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9 (7) 。

[3]梁书芳:《“激情法”在政治教学中的尝试》, 《散文选刊·理论版》, 2010 (5) 。

[4]谢远志:《激情教学的三种方式各界》, 《科技与教育》, 2009 (4) 。

[5]程淑娟:《激情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职业时空》, 2010 (5) 。

[6]姚巍:《激情教学:需要情真意切》, 《广东教育 (综合版) 》, 2009 (2) 。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 篇9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学生对阅读难以提起兴趣

小孩子都有着爱玩的天性, 有很多都不喜欢看课外书, 而是喜欢玩。学生上课期间的阅读也比较少, 这说明了学生有着很重的学习负担, 而这也是学生不喜欢阅读的原因之一。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太少, 作用不大, 使得他们不愿阅读。

(二) 阅读的对象较为单一

小学生喜欢听各种各样的故事, 这也就使得他们很喜欢故事书, 而其他类别的书则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虽然这种现象不能说不好, 但是教师却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去读对他们的成长有利的书籍, 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正因为学生的阅读对象较为单一, 使得他们对很多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都不熟悉, 他们对很多的文学作品故事的了解基本都是从电影或者是电视剧中得知的, 例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

(三) 缺乏有效的阅读引导

教师对他们的引导十分重要, 如果教师引导得比较好, 阅读效果也会比较好, 不管是阅读的习惯、范围等会有一定的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可以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让学生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进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急功近利, 放弃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四) 缺乏有效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并不仅仅只有学校、教师, 它还包括家庭与家长。如果家长有看书读报的习惯, 就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如果家庭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有着丰富的报刊书籍, 那么学生就会有书可以读, 相反如果没有书报可以看, 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只能够是纸上谈兵。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 如果家长爱看报读书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如果家长爱好低俗, 没有读书看报的兴趣, 而是整天沉醉于打牌酗酒, 那样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二、运用“教学做合一”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 利用“教学做合一”构建多向对话,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采用了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方式来对阅读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建议———“阅读教学是一个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的阅读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从文字中去建构意义的过程。而这个体验、交流的过程就是对话, 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的学做合一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表达出来, 与他人进行交流。这个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了进行一个准确的判断, 同时决定自己要怎样去进行引导, 这个引导的过程就是“教”。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长期引导学生进入台上台下、组内组际互相呼应的对话状态, 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一个互动式的对话网络, 通过这个网络之间的交流来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 “教学做合一”, 将阅读与生活相关联

生活是一本无字书, 语文中的教材都来自于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因此, 加强学生对生活与知识的积累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就要让生活进入学生的阅读, 让阅读去亲近生活, 将学生拥有的生活引入到阅读中来, 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概念性。让学生学会用生活的体验去对文本进行感受, 从而对获取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见解。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出生活的氛围, 将文本带入到生活中去领悟。通过“教学做合一”, 让阅读融入生活中, 就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 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从生活不同角度去感受文本。

例如, 学习《春天的手》时, 对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春天到底是什么景象,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阅读理解能力, 感受与领悟自然也不同。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到阅读的过程中去,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小朋友们, 春天到了, 树叶都绿了, 大地呈现万物复苏的景象, 你最想干什么?”让孩子们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后说:“春天带来了美,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吧!”在学生明白了自己在此文中的体会时, 可以配乐《春天在哪里》进行朗读, 体会诗的意境, 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想象“春天的手”是什么样子, “春天的手”到底改变了什么, 从而感受春天的河水声、春天的鸟叫声。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的培养, 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出发点, 然后映射到课文中去, 充分结合生活体验。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融入到课文中去, 焕发了阅读生机, 从而进行了独立阅读, 提高了阅读兴趣。

总之, “教学做合一”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 将其融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去, 将会让阅读教学的效果更加有效, 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 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其他学者对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做合一”理论来进行教学做更为深层次的分析, 将对如何通过该理论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出更趋完善的诠释。

摘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先进教学理论。该理论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运用“教学做合一”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吕宣杰.教学做合一让语文教学情趣盎然[J].小学时代:教师, 2010 (8) :58.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 篇10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 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且多好动, 虽然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 但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 这种兴趣也就逐渐消退, 这给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抓住学生们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小学生非常喜爱听故事, 在新课导入时, 通过感人和励志的故事,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同时还能够将课堂氛围带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规律”时, 我为学生们讲述了一则德国数学家高斯年幼时的故事:1787年, 这一年学校首次开办了数学班, 10岁的高斯也正好进入了这个班级学习, 正是由于第一次听说算术, 大家都非常的茫然.这时非常不巧的是数学老师因为临时有事需要暂时离开, 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下什么是算术,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心想这下可得让你们这些小捣蛋算上一段时间了, 当老师回到教室后, 看到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苦算, 将每个数字都依次相加, 这时高斯大声说:老师, 我已经算出来了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吃惊中, 高斯解释到:1+100=101, 2+99=101, 以此类推, 总共有50个101, 因此只需将50×101=5050.这个“10岁成名的高斯”最后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这个故事学生均听得非常入迷, 这时我及时结束故事, 告知大家“规律”的重要性, 通过规律能够快速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的重点就是一起来找“规律”.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进而有效带动他们的思维, 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悬念引入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非常重, 通过悬念的设定, 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追根问底, 并在探讨的过程中, 体会真正的数学.正如《名侦探柯南》一样, 通过悬念设定来吸引学生, 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

例如:在学习“梯形”时,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这时梯形的特征相对而言就较为简单了, 但为了避免学生们将两种图形的定义和特征混淆, 我通过悬念设定的方法, 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分别画在黑板上, 让学生们首先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辨识, 随后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有高、有底, 那么梯形又该如何计算高和底呢?平行四边形对边是相等且平行的, 那么梯形是否也相同呢?”通过悬念的设定, 有效带动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进行再次复习, 同时还掌握了知识迁移的方法, 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联系起来分析, 进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生活中各个环节均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 而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也能够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和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圆”时, 我首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列举出来, 学生提到了太阳、盘子、瓶盖等, 学生们争相发言,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成功地将圆形的特征带入到了课堂中.这时我提出“假如学校要造一个圆形的操场, 要怎么样我们才能够保证这个操场一定是圆形的呢?”这时再引入上述提到的悬念法, 将其与生活导入法联系起来, 再逐渐为学生解析圆形的特性.首先通过生活实物导入使学生有了一定感触, 再通过操场搭建的方法,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知识, 加深了对圆形的认识,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动手操作导入法

曾经有位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由此可知, 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的感触更深, 可以说是用身体记忆了知识, 并且亲自操作也能够改变单纯老师教学生听的枯燥局面, 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例如:在学习“平行和相交”时, 由于这两方面知识均与直线有关, 此外, 这也与学生下一步学习图形和空间有着重要关系.我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 首先给每一名学生发放了两根小棒, 这时让学生自行摆弄两个小棒, 再让学生自行将摆出的图样画下来, 然后选择一名学生所绘出的图样, 分析他所画的属于平行还是相交, 随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对自己所画图样进行分析, 最后各个小组对平行和相交进行分析在课堂中分别运用了动手操作、悬念、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 不仅带活了课堂氛围,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认识, 为课堂的深入探讨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静.从六个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J].课程导学, 2011 (3) :52.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 篇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试图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让语文阅读教学返璞归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努力方向。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思考

纵观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的指向性不够明确、朗读指导的技巧匮乏、朗读时只求形式不重实效,还有一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虽然时间长,次数多,也能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效果,但缺乏入情入境的朗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读的指向性不明,读的方法单一,教师缺乏激情,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虽然读的量足了,质却浅了,朗读没有起到培养语感、激发情感、促进理解的作用。

由此看来,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层层深入文本,披文入情,又以声传情,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现“读”的深度和广度呢?为此,我校的语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探索一条新的朗读指导教学途径。在经过不断地研讨和进行朗读指导教学的实践与尝试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并在学校推广,鼓励教师们把这种导读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其不断完善,创造出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内涵和价值

“一唱三叹”最初指一个人歌唱,三个人跟着唱,后用来形容诗词婉转而含义深刻,成为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诗经》中,“一唱三叹”结构被广泛采用,因为这种结构既符合古人的审美习惯,又具有内在与外在的形式美,通过重章叠句、反复渲染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再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也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读来更有节奏感、音乐感,含蓄蕴藉而余味无穷。小学一年级教材有一首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后五句几乎全部相同,只是每句的最后一字有所改动。五个“鱼戏莲叶”的画面叠加给人一种游鱼众多的视觉效果,使人不禁联想到采莲人泛舟来往、歌声应和的情景,读来顿觉唇齿留香,心向往之,这就是“一唱三叹”。

“一唱三叹”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突出了主题,又加重了感情。我们借鉴这样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激情导读,称之为“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唱”的可以是一句诗、整首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需要理解和突破、最值得欣赏和品味的句子或段落。“叹”就是反复多次的激情朗读,可以读一句话、一段话,甚至是读全文。为了达到步步深入、荡气回肠的效果,通过教者多次的激情引领,学生回环往复地朗读,谓之“三叹”,目的是层层推进感情,螺旋式升华主题,拓展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入情入境,最终与文本融为一体。

三、“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读懂课题,加深理解。课文的题目或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或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现,或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含义隽永、深刻,学生不是很好理解,通过老师的激情引领,“一唱三叹”式地朗读,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题的理解。

2.深化主题,感悟内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影响。避开繁琐的分析,在“一唱三叹”式的朗读过程中,文章的主题思想会得到升华,在感悟语言文字时,文章的主旨在潜移默化中便根植于学生心底。

3.激活文本,入情入境。在“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中,教师导读的语言一定是充满激情的,通过朗读,把静态的文字化作生动的形象,可触可感,使学生步入课文的情境,融入课文的意境,创设朗读的佳境,使心灵得以满足,精神得以慰藉,情感得以温润。

四、“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几种策略

“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明确找出朗读训练点、思维训练点、激情训练点,通过“一唱三叹”,使学生在朗读时做到激动时还它一个激动,热烈时还它一个热烈,委婉处还它一个委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共总结出了六种“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形式。

1.排比设境,一唱三叹,读懂课题。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题时,不妨通过排比、层递、对仗、复现等修辞手法来铺排造势,对课题进行导读,以达到先声夺人、直抒胸臆的效果,同时为学生学好整篇文章打下基调,营造氛围。我校黎莉老师在执教《生命 生命》一课时,把目标定为“人文合一”。黎老师恰当地使用了一组激情的排比句式加强朗读的气势,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多次引读课题,通过“一唱三叹”,铺陈渲染,使文字排列具有了诗句的结构特点,再与诗意语言融合在一起,缩短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文中”,悄然与“生命”相遇,教学效果很好。

2.品词赏句,一唱三叹,升华主题。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朗读指导时,可以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通过赏词析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通过激情导读,学生自然就读出了文章的感情。我校符煜莹老师在执教《麻雀》一课时,通过抓住本文的一个重点句“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让学生用去掉重点词和增加重点词的方法进行对比,通过“一唱三叹”式的激情导读,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中心,从而升华了主题,达到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目的。

3.启发想象,一唱三叹,激活文本。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想象力丰富,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配以激情导读,那么学生的理解可以层层深入。我校吴琳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成功运用了启发想象、“一唱三叹”的指导方法。吴老师紧扣文中重要句段,通过拓展、启发想象,让学生体会阿炳坎坷的一生,化抽象为形象,层层递进,反复诵读此句,“一唱三叹”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入脑、入心的传神朗读,把文本读活了。

4.创设情境,一唱三叹,入情入境。在教学情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表层意思的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通过“顿悟”理解语言的内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充满激情的语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进行激情导读,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和朗读水平。我校李丽老师在执教《木兰从军》一课时,巧用图片、音乐、语言渲染气氛,通过穿插《木兰诗》和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反复吟诵,“一唱三叹”,化文中的语言文字为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木兰从军路上的艰辛和她的坚强品质,领悟了相同的语句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的朗读方法。

5.适时拓展,一唱三叹,感悟内涵。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因此,教师如果适时的补充,进行激情导读,可以让教材变得丰满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的朗读就能情真意切。笔者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感到困难,于是在教学时,我拓展和补充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同时进行“一唱三叹”,激情导读,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重复推进了“现在,在你的眼里,这是怎样的两棵树?”“现在,在你的心目中,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学生每次获得的信息并不是重复的,每次回答对树对人的理解都有所提升,不少学生在交流中说到了宋庆龄有着和樟树一样可贵的品质,樟树有一身香气,宋庆龄有一身正气;樟树不怕虫子,宋庆龄不怕敌人,等等。在“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的引导下,学生读深、读透,悟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意义,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通过这样的导读,原本平面单薄的文本变得立体丰满起来,学生由树及人,充分感受到了宋庆龄高贵的品质,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6.学生主导,一唱三叹,师生动情。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唱”,自己“叹”,或者学生“唱”,老师“叹”,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更活跃。我校黄芳老师在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令人感动的细节。学生找到了“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等句子。接着黄老师请一些同学当小老师,先谈自己的感受,再用激情的语言引导其他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句子。通过示范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师生一道走进肖邦的内心,感受他的痛苦、不舍和对祖国炽热的爱。学生通过自己的“一唱三叹”,获得了新的体验,与作者、文本产生了共鸣。

“导读”就是要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采用激情的导语、自主设计的语言、承载了大量信息和丰富内涵的句子来指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情”就是要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师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一唱三叹”就是回旋往复,步步升华,突出主题,读出美感,释放激情。“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把朗读、品读升华到美读的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使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和艺术性。

激情教学小学教学艺术 篇12

一、在和谐教学关系中让小学生感知英语学习的快乐

有快乐才有激情, 有激情才有深刻体验。“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工程, 这需要爱心和快乐进行共同地涵养与滋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心和快乐究竟从何而来?“有了爱, 就有了爱的一切。”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倾向性和被传导性, 其快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大爱”和“真爱”。首先, 教师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才是真正而有意义的“爱心教育”。否则,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其次, 教师要以良师益友和宽容大度的心理去关爱学生, 努力营造一种善教乐学的良好氛围, 不断增强他们的向师情感, 充分发挥和不断放大亲师信道的良好作用。再次,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赏识性为主的激励评价机制, 把更多激励人心的话语和催人奋进的温暖传递给学生, 为他们源源不断地注入情感活力元素, 从而在“以爱促情、以情促行”中逐步赢得千里跬步的良好教学效应 (张莺、付丽萍2004) 。

二、在良好情境创设中让小学生感知英语学习的快乐

(一) 游戏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应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情境下不仅学习效果好, 而且思维活跃, 最能诱发创造性思维潜能。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和充分利用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活跃状态, 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游戏教学活动, 为他们创造激情体验、同振共鸣的学习环境。如教学red/white/yellow等表示颜色的单词时, 教师可创设如下游戏活动:每个小朋友拿着一种颜色不同的纸牌, 根据教师发出指令迅速行事“red—red—red—stand up, please.”“White—white—white, touch your nose.”“Yellow—yellow—yellow, open your book.”如此而为, 不仅可以避免反复诵读和记忆英语单词的枯燥乏味, 而且在词汇训练游戏交际活动中能够让小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激情式体验。除此之外, 将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应用到小学英语其他内容教学活动中, 同样能够赢得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刘红莉、周瑜2007) 。

(二) 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应用

英语虽说来自于异域, 但从性质上来讲与语文都属于语言类学科, 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因而, 它们的学习方式在本质上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情境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而且能够促进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 让他们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都能轻松学习、快乐感知、激情体验。如在“Do you like...?Yes, I do./No, I don’t.”的句型训练中, 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小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简单的餐厅格局, 在里面画有各种食物和饮料, 让学生在“模拟餐厅”中发挥想象并开展如下问答活动:—Do you like chicken curry?—Yes, I do.I like spicy food./—Do you like pineapple juice?—No, I don’t.I don’t like pineapple./...在如此生动的情境下, 怎么会取得不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三) 科技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应用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盐之于汤;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现无限的活力和美感。小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 教师若能创设生动活泼的良好情境, 既可有效地激发学习情趣, 又能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自多媒体广泛应用以来, 在图文并茂、音像和谐、储备海量、动静自如和操作简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功能, 为各类课程活动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良好支撑。比如, 教学“打招呼”用语时, 教师可自制课件, 把儿童酷爱的卡通猫制成小动画并加以拟人化配音。动画一播放, 卡通猫做着鬼脸热情地打招呼:“Hi!同学们好, 我是cat。喜欢我的话就请记住我的名字cat。”学生迫不及待地喊起来“:Hi!cat, 我喜欢你!”“Hi!我想与你交朋友。”小猫非常高兴地回答道:“Hi!Good!”或者“Hello!你真热情!”……得到卡通猫的夸赞, 学生的热情更高了!

(四) 自主情境的有效创设与应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既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元素, 又是素质教育中重点强调的关键词。“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也就是说,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积极开展以个体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形式的自主化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而且能够让小学生“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 长此以往, 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和厚积薄发中获得积极有效的自主式发展。如教学pen/pencil/eraser/ruler/crayon等单词后, 为了让小学生快乐体验、牢靠掌握, 有教师鼓励学生改编hell歌曲的歌词, 用上述词分别替代原歌词中的sarah/john/mike, 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先分组在各小组内初步赛唱, 后进行集体评比。学生在课堂内外唱着自己改编的歌词, 在自主教学中享受成功的欢乐。

综上所述,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只要坚持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认真负责地抓好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科技情境和自主情境等有效创设与应用, 就能逐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快乐学习和情感体验, 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教学效果。

摘要: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 小学生属于“唯情趣一族”, 他们对于情趣化教学存在强烈的依赖性。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 如果缺乏欢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及喜闻乐见的激情体验, 则难以取得令人期待的学习效果。就如何创设良好情境加强小学生的英语激情体验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境,和谐,实践与感悟

参考文献

刘红莉, 周瑜.2007.情境教学法:英语教学探索之路[J].中国科技信息, (9) :213-214.

上一篇:初中数学作业创新设计下一篇:摩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