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充满激情

2024-08-19

教学充满激情(共9篇)

教学充满激情 篇1

教学充满激情,效果相应而生

―――在学校举行的“名师在我身边”讲坛上的发言

忻城县高级中学

覃文政

我在讲台上从事教学十多年,听过我讲课的学生不计其数,学生普遍对我的教学予以好评,他们喜欢听我讲课,说我上课思路清晰,言语幽默,充满激情,令人振奋,像在听故事,像在看电影,一节课不知不觉过去,下课铃响,意犹未尽。有的教师听见我的课堂笑声不断,甚为惊奇,常驻足倾听,有时甚至要求进课堂听课,顿悟:此亦无他,唯激情耳!的确,我上课富有激情,学生为之振奋,教学效果也相应而生: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几乎没有课堂睡觉的现象,没有早退的行为,学生段、期考总成绩常居于年级前列,我多次获得市、县教学质量优秀奖及其他相应荣誉。

那么,我是如何在教学中让课堂充满激情,从而产生良好效果呢?

课前,要有良好心态。当老师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充满激情地走进课堂时,就会给学生很大的感染力。老师的激情就像一粒火种,一下子点燃学生高涨的情绪,课堂气氛会随之活跃起来。当老师走进教室,班干一声招呼“起立!”、学生齐声大喊“老师好!”、老师回一声 “同学们好!” 师生如此这般问好,精神都为之一振,激情马上来临。如果老师对课前师生相互问好不在乎、不重视,一进教室二话不说,便立即讲课,甚至把一脸的阴云和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学生就会感到不安,不知课堂上要发生什么,由于紧张、害怕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对课堂效果十分不利。所以,课前要保持良好心态,即使教师有不愉快的情绪,也千万不要把这种情绪带进课堂。

课中,要有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有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授业解惑,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育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中,教师要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营造快乐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必不可少的。而营造快乐愉悦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激情,其方法有很多,就此强调几点:

第一,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催化。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他的语言表达应是深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言语应是富有哲理而幽默的。如果教师教学语言平淡无味,好像是弹着单弦古琴,没有抑扬顿挫,一个声调从头讲到尾。有时是有气无力的样子,好像三天没吃饭,让人昏昏欲睡(学生不在课堂上睡觉才怪!)。如果教师面部表情没有丝毫的微笑,铁青着脸,严肃而又庄重,就好像不是进行教学,而是在举行追悼会,那么同学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听课,多呆一分钟,都浑身难受。如果老师充满激情,声音洪亮,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有时候声音高亢起伏令人振奋,有时候语调低沉令人伤感,有时候一句南腔北调令人合不拢嘴;有时候一两句不标准的普通话引人发笑„„这就是激情的催化剂,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但是过多重复的“口头禅”,如“啊„”、“这个的话„”、“也就是说„”等这类的语言,则令人反感。

第二、巧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加以辅助。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果教师站在讲台上手扶讲桌,动口不动手,犹如一台发声机,索然无味,呆板无趣,是不能引人注目的。如果头望“天花板”,或者目不转睛地看某个地方讲课,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厌烦,甚至误会。因此,上课时应经常扫视每一位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我有时适当走下讲台讲课,对个别昏昏欲睡或初入梦乡的学生点击提醒,或提问催答,或以幽默语言引人发笑,活跃课堂气氛。当然,说到幽默语言引人发笑之时,学生有笑声老师也应有笑容,不要板着面孔,使学生笑都不敢笑,那就失去意义了。我讲课时往往充满激情,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讲到兴奋时手舞足蹈。我常运用“课前提问、课中设问、课后留问”的“三问式”启发教学法,学生积极响应,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流露出敬佩、赞赏的眼神。下课铃响,意犹未尽。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引人入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说教式教学法,其理念滞后落伍,缺乏激情,无法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的需求。为什么学生比较喜欢年轻教师讲课,主要是年轻教师与时俱进,上课富有激情,理论联系实际,引人入胜。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多,人的感官要求就越高,学生需要不断有新的感官刺激,使他们保持振奋。而说教式的教学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是难以引人入胜的,单纯的理论叙说是枯燥无味的,就像节奏缓慢的戏剧,逐渐被打入冷宫一般。而许多新的教学法,其共同点就是充满激情,它们更能点燃和释放人的激情。所以,我们要设法保持对上课的新鲜感,不能墨守成规,老调重弹,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自己处在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每天都是新的尝试,新的感受,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激情在教学中得到更大的发挥。要想使教学富有激情,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引人入胜。例如当我讲到“商品的质量”我就联系到“三鹿奶粉事件”;当我讲到“股票”时我就联系到现在的“金融危机”及我购买“基金”的悲伤;当我讲到“矛盾的普遍性”时,我谈到我校的教与学、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当我讲到“国际关系”时,我列举并分析了当今世界的格局及其纷繁复杂的关系„„如此这般,学生好奇心切,睡意全无!

课后,要与学生保持亲切的友谊,让激情得以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生动有效的学习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后与学生保持亲切的友谊,让激情延伸也是很重要的。下课后,学生如有问题可以到教师的办公室提问,教师应耐心解答,不要自顾休息,满脸不耐烦;学生与教师迎面打招呼问好时,教师要面带笑容回礼问好,不要爱理不理,一声不吭;平时学生有困难,应主动问候,热心帮助。当然,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所“分寸”。距离产生美和神秘感,而这种 “距离”的状态使人保持一种好奇心,就像在熟人面前,可以肆无忌惮,不加掩饰,但在陌生人面前,你却会在乎他们的看法,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希望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形象。有“距离”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放肆”,适当的“距离” 又可以使学生感到亲近,让教师的激情在课后仍感染每一位学生,保持对你热情,期待着上你的下一节课,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

当然,在教学中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让课堂充满激情,有时不合时宜的激情反而影响教学,恰得其反。因此,教师的激情教学应避免几个误区。

一是见到“差生”心就烦,无法点燃激情。我们每天同学生打交道,特别是普通班的一些差生,总是不停地重复着错误,如上课老是睡觉,或看小说,看见这样的学生就非常生气,心烦意乱,激情自然缺失,刚进教室时的那份热情都被同学们的“顽劣”弄飞了。对此,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正确看待同学们的“顽劣”。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端正教学态度,从班集体、学校教育出发,不求学生有好成绩,但求课堂有个好纪律,在完成教学任务、不违反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讲些笑话,开些玩笑又何妨。努力使自己爱学生,学生爱自己,岂不是皆大欢喜。其次我们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作为成年人,有时都会管不住自己,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何况正在成长的学生?!有时不是学生都想睡,而是我们有的老师上课太无味;不是学生不想学,而是我们有的老师讲解的知识太深奥、太难学;不是学生启而示发,问而不答,而是我们有的老师有时只讲不问,或问而学生来不及答,老师便急于自问自答,自然是应者寥寥,死气沉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让课堂充满激情,学生想睡都睡不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举些实例,引人深省,令人发笑,寓教于乐,学生从乐中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常用探讨式启发教学,问答相间,抑扬并举,学生自然乐此不疲,怎会郁郁寡欢?

二是不考虑课堂纪律和教学成绩,为取悦学生,乱放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它使人兴奋,充满活力。激情教学就是用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去进行教学,用激情去吸纳和传播知识,用真挚深沉的情感,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的目标。激情教学不是为了取悦学生,乱放激情。有的老师为了取悦学生,整节课讲故事,或讲笑话,课文内容讲不去一点,下课铃响勿勿收场,或久久拖堂。其结果是教学环节脱节,教学内容缺漏,教学效果低下。其实激情教学应有益于教学,有助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手段的最终指标,有益于教学的激情值得推崇,无益于教学的激情不要也罢!

三是认为只有文科教学才有激情,理科教学难有激情。目前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不仅对文科科目如此,对理科科目也是如此。这更需要教师用激情去影响学生,因为教师对的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学生喜欢的教师,就会为他而努力发奋学习。例如有许多学生本来不喜欢物理、化学,但在某些教师的影响下,却喜欢上了物理、化学,觉得有趣,容易学。我在理科班上政治课,非高考科目,他们本不在乎,可是在我的教学引导下,他们不仅不厌学,反而学得很愉快,结果高中会考几乎全部通过。可见这便与教学激情有关,缺乏激情时,声音低小,面无表情,两眼无神,没有一种表现的欲望和冲动,话都懒得讲,有气无力,课堂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有的无精打采,打瞌睡,做其他事情,效果自然就差;如果老师上课富有激情时,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讲到兴奋时手舞足蹈,津津有味,学生积极响应,课堂充满欢乐和笑声,教学效果就会好。

当然,激情不可能是一种持久的状态,激情的短暂性和工作的持久性是矛盾的,我们往往难以保持持久的良好的激情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处理好激情的培养、创造和维持三者的关系,就像皮肤的保养一样,需要精心的耐心的科学的护理,注意适度,不要过度频繁地使用,要做到细水长流。否则无节制的消耗,乱放激情,总有一天激情会变得麻木、枯竭。作为教学工作者,我正关注着这种激情的短暂性和工作的持久性的冲突,思考着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值此机会,抛砖引玉。

教学充满激情 篇2

一、转变观念, 摆正音乐教学位置

国家前副总理李岚清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任何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 文化事业也一定不能荒废, 要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学, 让美育教学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讲话强调要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就要从学生抓起, 并宣布从当年起, 全国的中学将恢复音乐教学。讲话也指出了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然而, 从整体上看, 由于种种原因, 忽视中学音乐教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音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设施落后, 不开和随意停开音乐课的情况比比皆是, 有关部门在学校教育的督导、检查、评估中都普遍缺乏音乐教育方面的标准, 对学生升级、升学和优秀与否的评定, 很少作音乐方面的要求。这种情况, 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学校尤为突出。这些现象表明, 中学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还没有确立, 主要原因还是思想认识没有转变。因此, 必须改变人们 (包括教育部门及家长) 的观念, 真正理解中学开设音乐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打开情感之门, 感悟音乐之美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 是不可造型的艺术, 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 通过音乐内容本身的美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如, 欣赏钢琴作品《波兰舞曲》, 这首作品很多同学虽然听过, 但对这首曲子传达的音乐情感和思想内容都不解。因此在欣赏作品之前, 可以为学生们播放介绍波兰作曲家肖邦的著名影片《一曲难忘》, 影片中肖邦精妙的演奏技巧、高超的创作水平和他用自己的坚强意志与病魔作战为自己祖国的解放事业演奏筹集募捐最终倒在了舞台上的高尚情操一定会深深震撼每位同学的心, 使他们体会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曲家创作这样一首作品的意义所在。同时通过老师对作品的曲式的分析讲解, 使学生对波兰及这种舞曲风格留下深刻印象。

三、提供课上交流平台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加以引导, 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学生生活的音乐作品。在课堂播放时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聆听, 相互交流, 感受乐曲的意境, 从比较中有所发现, 从发现中有所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师生要互相点评, 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舞蹈实践课上, 针对不同学生对节奏和动作的感知, 对学生进行分组组合, 让他们根据舞蹈音乐节奏和风格自己编排动作、设计服装, 让每个小组之间相互观摩、相互比较、相互竞争, 看哪个组的动作组合更优美、更顺畅、更能体现意境和主题, 使他们在合作和竞争中有所提高、有所创造。

四、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许多人一谈到流行音乐, 就会把它与不健康、低俗划等号, 因为在他们心中流行音乐多是有关情啊, 爱啊什么的内容象征, 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谈论。好像爱啊, 情啊就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任何人的一生中都能缺失她, 绕开她似的;讲到教学, 更是坚决反对, 一棒子打死。认为教流行音乐有害学生身心健康, 是误人子弟。这种思想教育观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单纯的品德教育, 真是天大的误解。“歌为心声”, 正是流行歌曲反映了各个时代广大人民, 尤其是年轻人的心声, 才会长盛不衰, 从而形成了音乐艺术天地之间不可或缺的广阔的地带。现行的教材内容, 有相当一部分作品, 特别是有些器乐曲, 冗长且没有特点, 离当今学生生活时代相距甚远, 加之音乐教师又不是历史老师, 无法也没充足时间为他们作更多更详细的解释, 因此现实音乐课堂状况很多时候常常是这样的:教师越是做详尽的分析讲解, 学生越是表现出不爱听的状态来。

五、建立新理念下的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多元化, 评价形式多样化, 我们应当人文性地将评价视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和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有效手段, 评价既要关注结果, 更要重视过程, 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记得在一次音乐评价中, 我要求学生自由组合, 在集体面前用各种表现方式展示自己。课后有个别学生心事重重地找到我, 他们怕在集体面前露脸, 我耐心地与他们分析了锻炼的好处, 再给他们一个适度的、能接受的退路, 允许他们先在老师面前表演, 然后再鼓励他们下次大胆地在同学中表现自己, 激励他们敢于表现的勇气, 效果很好。这种开放的形式, 让学生明白自己也有主动选择音乐活动的权利,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那么他们对音乐的学习会更加积极。

让激情充满课堂 篇3

情商涵盖了一个人对事对人的自制力、刚毅力,包括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品德、人格、志向、理想、毅力、信心、恒心、勤奋以及与他人的友好相处、仁爱于人。

激情教育,即启动学生心底最原始的情感,做一个热情的人,为美而感动,为丑而痛恨,为渴望而追求,为自强而拼搏。

在语文课堂上,放弃一板一眼的规范式教学,打破教材与大纲的禁锢,提炼课文中的抒情成分,大量地进行情感渗透,把大学里面的文学审美纳入高中课堂,触动学生的每一根神经。先是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体验文学中的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自己学会用情去体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文学中的人物,来自于社会中的典型,在他们身上,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以人为本位,剖析其灵魂,以人去活生生地影响人,而不是用书本说教人。

以《祝福》为例。刚接触课本,学生都是以一种不痛不痒的心情与口吻去讨论那个与己无关的可怜的祥林嫂,那个穿着月白背心、蓝色夹袄的祥林嫂也许离学生太过遥远。当她拄着下端开裂的竹竿沦为乞丐,最终在祝福的夜里悲惨孤独地死去时,二十一世纪的高中生没有人为她掉泪,甚至连叹息也少有一声。于是我把话题转到了当时正热播的电视剧《橘子红了》。《橘》剧中的归亚蕾、周迅、黄磊、寇世勋是现今炙手可熱的明星,学生对于他(她)们可以说是津津乐道,于是,一反起初的漠然,他们激动了。楚楚动人、凄美绝伦的秀禾,具有新思想却又总是软弱、无能为力、充满矛盾的耀辉,固执、守旧但又不失善良的老爷,还有那个牺牲了终身幸福的封建婚姻的殉葬品大太太,顿时如在眼前。同学们纷纷发言,或为之悲,或为之怒,群情激愤,矛头指向最多的竟然是大太太。有人说她是悲剧的制造者,有人说她是剧中看起来最无私实则是最自私的女人,但也有人说她才是真正的可怜人。同学们唏嘘着秀禾的善良,也痛恨着老爷的跋扈,惋惜着耀辉的“总差那么一点点”,怨恨着大太太编织的那张无形的网住秀禾的自由与幸福的大网,甚至有同学站起来,提到了琼瑶作品《水云间》中的白吟霞,一个同样善良却又命运坎坷的女孩,也有人提到了《雷雨》中的周朴园,一个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同学们侃侃而谈,口若悬河。激情过后,我轻轻问了一句:“那么祥林嫂呢?”余波未止,高潮又起。同学们再不是用无所谓的眼光去看待祥林嫂的凄惨。他们激烈地抨击鲁四爷、卫老婆子,甚至还有文中的“我”,但最后也得出了结论:真正的杀人凶手是封建礼教。课程接近尾声,我又说道:“秀禾也好,耀辉也罢,还有祥林嫂,她们其实都抗争过,但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导致了悲惨的结局。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当你去追求去奋进时,也会有些些许许的阻碍。它会让你沮丧,灰心,甚至绝望,但最重要的就是你千万不能放弃,在不摒弃善良的同时,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想,祥林嫂、秀禾是走进了学生的心中的,因为在这些人物身上,学生倾注了太多的激情,因此令人难忘。

在课堂上调动学生激情,其主要手段应是教会学生审美,而情感又是审美心理最活跃的因素,二者应是互动的。“真正审美情感的获得,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净化人的心灵,激发人们对于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提高到做一个真正的、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自觉性。”

情感是同人的需求、愿望、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美感是净化了的情感。因此,教会学生审美是重中之重。学生在课堂上从不同的章节、不同的篇目去感受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去体会一种又一种的人生,并且从中“移情”。别里科夫让他感受守旧、顽固的令人窒息,《边城》中的翠翠让他们领悟最纯朴的人风与人性,《荷花淀》让他们在战争中寻得纯美、和谐,《罗密欧与朱丽叶》让他们为悲剧之外还能去咀嚼莎翁诗一样的华丽的人生。学生会很快地在各种各样的人物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与灵魂的皈依,并且迅速地成熟。他们可以叹夕阳之壮美,也可以感秋叶之悲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于是,课文便不再是学习的任务,而是学生审美的载体,是他们完善人生的手段。客观的制度与强迫便过渡为一种自我追求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完美自己的一生而选择的一种方式。

当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审美激情时,他绝对不会放弃追求,不会停止追求。

充满激情的工作(精选)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朋友:

大家好!

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对待工作常常消极应付;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对待工作常常抱怨不断。之所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工作,是因为这些人还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到底在为谁工作,没有深刻意识到,正是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重重困难锤炼了我们的能力;正是与同事的密切合作,陶冶了我们的人格;正是与纳税人的交流沟通,培养了我们的品性。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成长,在工作中收获,归集到一点,我们都在为自己工作!

是的,我们都在为自己工作!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保持永远的激情来对待工作;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释放无限的激情来做好工作。激情是什么?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激情是成功的基石,激情是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赛场上,运动员在苦战中不屈不挠,奋力拼搏,是为激情;台灯下,作家时而凝眸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是为激情;花丛中,双飞蝴蝶相嬉戏,不离不弃,是为激情。激情无处不在,激情能够创造奇迹,它能让从事最平凡工作的人,成为受人景仰的成功者

美国旅馆业巨头希尔顿,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刷马桶,面对这样一个众人都不屑的工作,希尔顿没有退缩,因为他心中有激情。他下定决心,要将刷马桶这个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哪怕是刷一辈子

马桶,也要做个最优秀的马桶洗刷工!正是秉持了这样的信念,正是践行了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作风,他刷洗的马桶不但“光洁如新”,马桶中的水更是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为了证实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为了强化自己的敬业心,他多次喝过自己洗刷后的马桶水。正是这种对待工作的激情与认真,最终成就了日后的世界旅馆大王。

激情就是在你做简单工作时多一点点认真,在你做复杂任务时多一点点细致,在你遇到困难时多一点点自信,在你遭受挫折时多一点点坚持。激情是做好任何工作所不可或缺的。作为办税服务厅的一员,面对每天机械化的电脑操作,高节奏的重复输入各类数据,有时甚至忙得连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时常甚至会有个别纳税人将怨气发泄在我们前台,这些都会让我们在工作中产生情绪,加上还有学习充电、照顾家庭、教育孩子等等一些日常琐事的困扰,如此种种,我们的工作压力、工作责任非常大。但我们深知,这些困难是我们工作所必须面对和克服的,必须尽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投入更多的激情,用认真、细致、自信与坚持去好好对待;我们牢记,在就业难,就一个好业更难的今天,要将更多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每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而不是抱怨的心态去工作,时刻保持愉快、积极的心情对待每一位纳税人。

所以,不为别的,只为这份工作的报答,只为这份工作的拥有。我们应当充满激情的工作。付出我们的热情和努力,从熟练操作上下功夫,从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任务,把自己

所在岗位上的每一件事做成功,做到位,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不简单、不平凡的工作。

我们应当充满激情的工作。奉献我们的人生价值,怀着深情,竭尽所能,让别人无可挑剔,不忍挑剔。也许会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但我相信那将会收获比别人更丰硕、更甜美的果实。也许我们尽力了却未必完美,也许机遇和境地无法实现完美,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和表现出职业素养、工作激情。

我们在为社会工作,我们也是在为自己工作,只要我们拥有激情,只要我们勇于坚持,敢于付出,蓝色的税服,将印证我们青春的豪迈;庄严的国徽,将记载我们赤诚的奉献;沉甸的税徽,将聆听我们无怨无悔的蓝色情怀!

做一名充满激情的教师 篇5

武穴市实验中学 刘珊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名充满激情的教师》

一股激动人心的热潮在荆楚大地涌动。

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在我们身边响起。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这是历史的深情呼唤,这是时代的迫切需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看似一句平凡而质朴的话语,但蕴含着教书育人的真谛。

参与这场活动,主体是我们教师,而理想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细数成功的教师,无不是一名充满激情的教师。

激情是我们尊崇高尚师爱的出发点。教育是崇高而神圣的事业,需要教师饱含激情,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责任意识,在极其琐碎的教育场景中保持爱心和耐心,在大灾大难面前突显大爱和大勇。玉村地震,大地开裂,苍天失色。在危难中,人民教师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学生。今天,我们面对可爱的学生,有什么理由嫌弃他!抛弃他!关爱每一位学生,关爱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内比教学,就是要促使我们广大教师理解教材、钻研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效。师爱高尚,点燃着教师的激情。

激情是我们追求事业成功的原动力。教育工作是一项不可以仅仅用数学来衡量、也无法立竿见影出成效的工作,因为教育工作周期长,需要细心和耐心,这就要求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其中。当前,有的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对工作缺乏热情,出勤不出力;有的教师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其原因在于我们教师失去了工作激情,缺乏进取心,这也与教育体制僵化,教育观念、手段、方法落后有关。对于我们来说,重新点燃教师的工作激情,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比教学,就是要比基本功,比教法学法,在“比”中,看教师素质,练教师本领。“访万家”就要以“访”为手段,倡导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互信的家校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校兴我荣,校衰我耻”,视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这是我们实中人不懈的追求。教育教学成效,激发着教师的激情。

激情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催化剂。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教育事业的激情。激情能够化困难为动力,化腐朽为神奇,能够让教师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超越。如果单纯把教育工作当成谋生的工具和手段,把学生成绩当作自己唯一的工作业绩,把充满创意的备、讲、练、辅、考变成机械化的工作流程,那么教师将不可避免地庸俗化。教师只要以对事业的满腔热诚,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细小环节上,以人为本,精益求精,必将赢来事业的成功、学生的尊重、社会的认可,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梦想。事业成功,升华着教师的激情。

充满激情的班主任工作 篇6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就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我们现在身上最缺乏的是什么?是激情。什么是激情,激情是一种精神状态,人只有在高度专注,高度投入时才会产生的一种状态。作为老师没有激情,那是很可怕的事情,那你的课堂也好,你的专业发展也罢,都会老气横秋,暮气沉沉。而有激情,就会生命旺盛,活力四射。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工作,需付出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每位班主任的心愿。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班主任讲求方方面面的管理艺术。关于班级管理,结合自己几年来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些体会。

班主任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才艺,才能胜任这一神圣的职责,要想育他人,必先强自身,几年来,我坚持不断学习,强化自身德行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伟大的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是教师的德和才,无德无才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受到爱戴和尊重的。”可见班主任的德才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并将直接影响班级管理效果。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和导师,班主任的良好风度、仪表、气度、胸怀等都是学生无言的教导。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说,用自己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至关重要,作为班主任应时刻提醒自己:言谈举止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

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是绝对的,任何情况下,学生总会有差异;作为班主任接受每一个学生是无条件的。学生都希望得到班主任的尊重、关心、爱护。对于学生来讲,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认可。我们应该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来鼓励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来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以耐心期待他们的转化,班主任要善于捕捉,要做有心人,千万不要吝惜“好话”,一句话,一个眼神,都有可能使后进生看到希望和尊重。

巧妙解脱自己,要由事务型班主任转变成管理型班主任,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学生与学生是同一层面的人,对问题的理解更接近,他们更易沟通,有时候同样一句话,从同龄人角度说出来,效果的确不一样。我们尽可能把班级管理看作学生们自己的事,不是班主任的事情;我们则应善于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达到了理解执行班主任意图目的。班级管理中要做到宽松环境和严明纪律相结合,在生活上要细心和无微不至的关心;对待他们的错误,则需严明,不可放松。

如何看待问题学生这是每个班主任都会遇到的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曾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我们的学生再怎么调皮也不至于将他们同罪犯等同起来吧!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学生时,首先应注重平时多用情,少用气,多关心,少批评,这样一来他们也体会到你在关心、爱护他,减轻教育难度。当他们犯事时,不可一味的发脾气批评,这种方式即使学生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心理仍不服气,这样则可采取冷处理,让他们的火气降降温,在处理,这样会更好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好班会要把一个班级管理好,随意是不行的,必须讲究科学和方法,不断研究和分析、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找准主题,组织类似“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班会。学期中期应以调整状态,积极配合老师等为主题,组织“换位思考,从聆听每一节课开始做起”的主题班会,还可根据不同层次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普通班应注重学生的习惯的养成、理想的树立、感恩意识培养等为主题,成功的班会是一个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班会的开展,同学们会看到自己生活的班级多么温暖和团结,这自然而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他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努力添彩呢?总之,班会的多样性和及时性为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心理状态起到积极作用。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做好笔谈。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有思想的,而且是很复杂的,也是发展的,我们必须对他们有深层次细致的了解,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采用不同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可能的话,可让他们写写周记,适当情况下班主任老师可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通过交流,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很有见解,会看到他们心灵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这样会提醒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了,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通过笔谈,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寻找兴趣和快乐,并享受快乐,也为他们的迷茫指明方向,为他们的伤痛敷点外用药等,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他们把老师当作朋友一样,这时候,我们再去做一些事情,就显得很容易了。

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管理细节中的“跌宕起伏”,那么我们就一定会看到班级工作中美丽的“涟漪”,所谓的一潭死水也就只能在我们的激情行为中化为汩汩潺潺的活水、好水,成为我们成功的源泉。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想,作为一名班主任,那就更需要充满激情地去点燃学生们求知的火焰、希望的火焰,让学生们信心满满、激情澎湃地去迎接他们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构建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 篇7

1 营造和谐氛围

有道是:“亲其师, 信其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一副冷若冰霜、波澜不惊、毫无生气的面孔, 师生之间没有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自得其乐”, 其“收获”便是学生的漠然。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 一扇急需开启的大门。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心灵去沟通心灵, 用兴趣去激发兴趣, 用智慧去启迪智慧, 用情感去点燃激情。教师对学生的热情, 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因此, 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只有师生之间平等, 学生才能向教师袒露胸怀, 才能营造生动、和谐的学习气氛, 才能最大限度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2 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 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讲课的导语设计十分重要, 充满激情、引人入胜的导语极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把握文章基调, 感情投入地“导”, 给学生一把理解文章内容、进入意境的“钥匙”, 形成“双向投入”。

如在讲解老舍《我的母亲》一文时, 笔者曾满怀激情地作了如下导语设计:“亲子之爱,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同学们, 说到‘母亲’这两个字, 你们会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是啊, 我们会想到慈祥、勤劳、无私等。正如歌曲中所唱的, 母亲‘把爱全给了我, 把世界给了我’。母爱就像贴身的背心, 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 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 这怎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 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 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 于是, 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 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堂课, 正是学生思念家乡、思念父母之时, 作品的主题与他们此时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他们的激情被点燃了。

3 激情感悟作者

语文文本的激情之流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之源。只有借助于对作者的了解, 把握作者人生阅历中蕴藏的情感因素, 才能由“知人”而“动情”, 才能将语文的激情转变为学习的激情, 进而营造出“激情语文”课堂所需的良好氛围。屈原的爱国、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忧患、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知其人, 才能使我们穿越时空, 品尝道道情感佳肴, 感悟到作者的情怀。

在讲授《宝玉挨打》一文时, 笔者将曹雪芹的身世及创作《红楼梦》的过程详细地向学生进行了介绍, 使学生对这部“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的原作有了更大的期待, 产生了迫不及待欣赏文本的热情。

4 激情亲近文本

语文的激情, 是生长于文本之中的。亲近文本, 是构建激情语文课堂的基础环节。因此, 要寻找并发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只有当我们的心灵与这些情感因素碰撞而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时, 语文的激情才能被焕发。

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 而要让他们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 是一种享受, 而不是负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 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 还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美的欲望, 而后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 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这样一来文字表面的意义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领悟, 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才能在思维的逐步深入中得以显现, 构成“激情语文”的各个要素, 在学习过程中一点点被捕捉、被发掘出来, 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自然、被人类活动、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激活”, 课堂才能因为“情动”而摆脱死气沉沉的状况。

5 激情朗读华章

在中职卫校很少能听到语文课堂上像小学课堂上那样的朗朗书声。其实, 精美的文章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反复朗读, 才有可能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因为朗读能把无声的语言转变为有声的语言, 这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情意盎然的朗读, 或使人凝思静想, 心驰神往;或使人激情澎湃, 荡气回肠。学生读书一旦进入角色, 久而久之, 便会有所发现、有所顿悟。

如讲授舒婷的《致橡树》这首感情浓厚的诗时, 如果不断地去分析诗歌的内容:这句诗有什么含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效果可想而知。再好的课文, 如果教师讲解时缺少了情感, 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 笔者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 语调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坚定, 成功地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在诵读中, 学生被女诗人平等、独立的爱情观深深感染。因此, 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有一种“高峰体验”, 这样语文课才能变得美妙无比, 语文学习才能变成一件愉快、幸福的事情, 这也是返璞归真的教学艺术。

其实, 构建理想的“激情语文”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环节还是教师自身的“激情”构建。教师的激情是建立在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 不断丰富阅历、提高修养、认真备课、充满自信、注重授课艺术等方面。

让激情充满语文课堂 篇8

首先,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互动,营造良好的、活泼的课堂气氛。

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课堂也是一个舞台,一堂课是一场精彩的演出,老师只有用自己深厚的知识、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真心与学生交流,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思老师所想,答老师所问,积极配合,共同活动。而教师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尊重为准则,鼓励学生的创见。使他们主动而真心言谈,畅快言语,并达成共识。这样可达到语文课堂教学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目的。

其次,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激情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优美的导入语,有先声夺人之效,犹如一篇好文章,开头就能吸引人不由地往下看;老师对课文画龙点睛的点拔,让他们茅塞顿开;老师意味深长的提问,让他们联想翩翩;老师的引导与鼓励,使他们求知欲沸腾,全身心地投入到丰富思维空间,满腔热情地对待语文课堂。在教学《荷糖月色》一文时,我让同学们谈谈学习此优美散文,你对此文的美是如何感受的?作者的思想境界是怎样的……他们各抒己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通过点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课文的要点、重点、词句,并且都兴奋不已,都为自己的努力成果得到赞赏而激动,这在他们的心中更增强了探究知识的兴趣而对学习充满激情。

再次,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个性飞扬。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一堂课并不是老师讲得有多好,学生就能学好,而是老师要在语文课上,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深刻感知课文的重点,在课堂上发挥思维的能量,激扬个性运用想象翅膀,异想天开地思考每一个语文课题。学生在争论中无拘无束,使激扬的思维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在柳永诗《雨霖铃》中,我让学生谈诗里作者在离愁别绪中所蕴含的情趣之感。学生带着诗意的心境,敞亮视界,舒展心灵,翱翔思想,展现各自生命深处的生机,放飞个性,独抒一见。课堂上阵阵善意的笑声,鼓舞了每一个同学的胆量,由谈吐的遮遮掩掩变得大大方方,思维与个性的差异,带给学生是全方位的启发。

作为语文教师,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而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相一致,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点燃智慧的火花,放飞想象的翅膀,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活力绽放!

英语演讲稿《让生活充满激情》 篇9

Thirty college students across the country attended the Tenth 21st Century Cup National English Speaking Contest in Beijing on April 10.Eventually, Xia peng,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was named the champion.The second and third places went to Zhang Jing, a sophomore from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and Zhang A Xu, from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respectively.More than 1000 college students in Beijing are lucky birds to listen to the speeches on the spot in Friendship Hotel.Just make to it the finals, they had to get past 60 others speaking on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That was at the semi-final on April 8-9.What will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ink about the impact? Each contestant had his own take on the subject.Xia summed up globalization by saying: “It’s just controversial and hard to say whether it is good or bad.” Xia took the old wall of his city, Nanjing, as a metaphor.He spoke about the conflict over whether to protect the old walls or tear them down to represent the conflict of ideas.He suggested that people protect the wall as a valuable relic while tearing down the “intangible walls” of their minds that prevent communication.While some other students are more focusing on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family relations, attitudes towards love, and job-hunting.Over the past 10 years, the national English speaking competition has given contestants a chance to speak on a variety of topic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lives.Chinese students become more open-minded and receive various ideas and thinking over the decade.Diversity becomes more obvious on campus, students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express and show themselves.It’s not an easy task for the contestants to win through the fierce competition.Owning to their passion, hard work and persistence, they finally succeeded in the contest.Liu Xin, the first champion of the national contest, is now an anchorperson of CCTV-9.Recalling the passion of study on campus, she said: “When you want to express your idea by a foreign language without finding a right way, you’re really upset.Then you have to encourage yourself, and after a long term of bitterness, suddenly you find you get the right way with joy.” With the champion title in 21st Century Cup, Liu attended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Speaking competition in London in May 1996 afterward and got the first prize historically.The winner in 2003 surprised the audience, since she came from accounting major instead of English major.Gu Qiubei, then 22 years old, was a senior in Shanghai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While being asked whether she had some good methods to learn English, she said: “Learn English with passion and enthusiasm.” Attracted by the great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Gu even changed her major from accounting to English in her postgraduate study.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English learning process she pointed out is personal interests.Only people interested in English benefit a lot from the learning methods and those with passion will finally achieve their dreams.When chief of global media giant Viacom Sumner Redstone gave a speech in Tsinghua University on his autobiography A passion to Win, he was asked what made him to restart his career at the age of 60, the 81-year-old media tycoon said: “Firstly, there’s a self-driving force in my deep heart, which keeps my passion to succeed and surpass others;secondly, I don’t think I’m too old to leave work, actually I love my work very much.”

Some of the contestants have achieved their dreams as Redstone;still others are on the way to their dream.With a passion to win, you will overcome obstacles and succeed at the end.I’m studying in a city that’s famous for its walls.people who visit my city are amazed at the imposing sight of its walls, especially when silhouetted against the setting sun with gold, shining streaks.The old, cracked bricks are covered with lichens and the walls are weather-beaten guards standing still for centuries.Our ancestors liked to build walls.They built walls in Beijing, Xi’an, Nanjing and many other cities, and they built the Great Wall, which snakes across half our country.They built walls to protect against enemies and evil spirits.This tradition has survived to this day: we still have many parks and schools walled off from the public.For a long time, walls were one of the most natural things in the world to me.My perceptions, however, changed after I made a hiking trip to the eastern suburbs of my city.My classmates and I were walking with some foreign students.As we walked out of the city, we found ourselves flanked by tall trees, which formed a wide canopy above our heads.Suddenly one foreign student asked me, “Where is the entrance to the eastern suburbs?”

“We’re already in the eastern suburbs,” I replied.He seemed taken aback, “I thought you Chinese had walls for everything.” His remark set off a heated debate.At one point, he likened our walled cities to “jails”, while I insisted that the eastern suburbs were one of the many places in China that had no walls.That debate had no winners, but I did learn a lot from this student.For instance, he told me that some major universities like Oxford and Cambridge were not surrounded by walls.I have to admit that we do have many walls in China, and as we develop our country, we must look carefully at them and decide whether they are physical or intangible.We will keep some walls but tear down those that impede our development.Let me give another example.A year ago, when I was working on a term paper, I needed a book on business law and found a copy in the law school library.However, the librarian coldly rejected my request to borrow it, saying, “You can’t borrow this book, you’re not a student here.” In the end, I had to spend 200 yuan to buy a copy.Meanwhile, the copy in the law school gathered dust on the shelf.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semester, I heard that my university had started to think of unifying its libraries and linking them to libraries at other universities, so my experience wouldn’t be repeated.Barriers would be replaced by bridges.An inter-library loan system would give us access to books from any library.With globalization and China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I believe many of these intangible walls will be knocked down.I know that globalization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 and it is hard to say whether it is good or bad.But one thing is for sure: it draws our attention to China’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walls and forces us to examine their role in the modern world.And how about the ancient walls of mine and other cities? Should we tear them down? Definitely not.My city, like Beijing and other cities, is actually making a great effort to preserve the walls.These walls attract historians, archaeologists, and many schoolchildren who are trying to study our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Walls have become bridges to our past and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If the ancient builders of these walls were still alive today, they would be proud to see such great changes in the role of their walls.They are now bridges that link East and West, South and North, and all countries of the world.Our cultural heritage will survive globalization.

上一篇:关于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下一篇:商业调研报告社区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