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

2024-09-22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精选12篇)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 篇1

摘要:阅读是通过心理完成的, 是读者心灵与文本伟大的思想进行交流、对话的心理过程。体会学习和阅读是一种乐趣, 是一种享受, 也只有这时学习和阅读才最有效。

关键词:阅读,有效互动,创新,开发

阅读是通过心理完成的, 是读者心灵与文本伟大的思想进行交流、对话的心理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 实现知识构建, 通过语言文字完成再造想象, 激发读者的感情。读者的心灵紧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情有所动, 思有所发, 悟有所得。真切地感受作者的内心, 随作品的喜怒哀乐, 而足之, 蹈之。同化真、善、美, 清除假、丑、恶, 净化心灵。促使读者反省自悟, 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灵, 使其得以升华。从而达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的最终目的。在这种心灵内化、生成中, 教师要艺术性地启发、诱导学生, 深入文本, 超越文本。欣赏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 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学生自然地获得内心愉悦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化阅读的心理体验。彰显高质量的思维交锋, 灵感碰撞, 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流淌着心灵的清泉, 包蕴着思想的蜜浆, 生成创造的萌芽, 体会到学习和阅读是一种乐趣, 是一种享受, 也只有这时学习和阅读才最有效。

一、有效互动, 孕育智慧

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 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因为教师是影响课堂有效互动的最有效的、最积极的、最活跃的因素。在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士就是因为他总是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 心中总保持着像宝石一样熊熊燃烧的激情, 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无往而不克。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 学生永远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学习热情, 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饱满的激情, 不仅辐射、波及整个身心, 而且辐射、波及课堂环境, 使全体学生受到传染, 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状况, 气血状况, 调整整个生命, 使情绪进入最佳状态。教师不仅善于调整自己的情感, 而且教师要善于调整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运用表情、动作、语言、语调等感染学生, 激活学生的情感, 运用肢体语言、情境安排、气氛烘托、心理暗示、幽默等等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情绪饱满, 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使课堂精彩纷呈, 充满活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情绪力度, 让学生进入角色, 真正的“动”起来, 实现有效互动。让每个人都感到生命的充溢, 享受学习的快乐, 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活潜能。总之, 要让学生感到同是一副面孔, 却是不同的表情, 不同的感受, 不同的享受。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主动吸引到课堂中来, 有效地实现师生情感的交流, 无遮的对话;实现与文本对话中, 吸收营养, 受到艺术的熏陶, 得到心灵的启迪, 开发心智。

二、课程创新与开发, 充满智慧

语文教学中, 要勇于放弃通常观念, 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 排除习惯性思维形式, 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 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深入挖掘文本所含的思想及哲理, 实现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 总结概括, 实现超越文本的解读。比如在讲《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第二课时, 我安排了多角度阅读, 老师先讲解多角度阅读方法, 然后分组分角度进行阅读, 并对所选的角度做出评价, 关于对“我”的评价, 学生是这样汇报的。文中的“我”爬上爬下6、7米高的悬崖, 上, 上不去, 下又怕摔死, 说明我是胆小的人。多数教师教学中, 教师不会再深追, 而这时我引导说:6、7米高的悬崖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 是不是困难?

学生齐答:“不是困难。”

师:“不是困难, 我为什么把它当作困难, 上不敢上, 下不敢下”。

生:“心理害怕。”

师:“对, 害怕是怎样造成的?”

生齐答:“心理造成的”

师:“非常正确, 害怕是由心理造成的, 也就是说困难由心造, 由此可知———”

生齐答:“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师小结:“害怕是心理造成的, 也就是说困难皆由心造, 之所以有难事, 是因为你心理认为难, 因此世上本来无难事, 只怕世上有心人。”

老师充分发挥了导的作用, 在充满灵动的对话中, 完成了师生心灵的撞击, 智慧的碰撞。把人的害怕的心理因素开掘出来, 达到了明理启智, 提升心灵, 开发智慧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大胆质疑问难, 不人云亦云, 不迷信权威, 敢于超越世俗的偏见。敢说、敢做、敢思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 放飞学生的心灵, 不唯书, 不唯师, 敢于挑战教材, 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问题在教师层层深入的启发诱导中得到了解决, 不仅提高了学生质疑好问的兴趣, 而且获得了愉快学习的心理体验, 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自己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交流看法的时候, 他们就敞开了心扉, 既能从文本中学到写作的方法, 又能受到思想的熏陶, 达到了开发心智的目的。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 篇2

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山小学校 熊淑芳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人文精神及智慧的学科。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充分发展,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魅力,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效地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魅力,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有效地引领学生智慧地学习。

一、善于激情设境,导拨心弦

教师要深入剖析作品,善于捕捉文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设身处地地体味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心与之相亲,用灵魂与之碰撞,形成一种激情,然后借助各种手段把激情释放出来,打动学生,使“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效应。”

有些课文内容的选材远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单凭光秃秃的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无法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时,教师就要从教材中充分挖掘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因素,借助于一定的辅助条件来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境。第一次,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第二次,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当歌曲进行到“长城长,长城内外是故乡”这一高潮时,有的学生眼里已经闪着激动的泪光。学生的真情被释放了,深植于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被激发出来了,情感目标顺利完成。

二、善于设疑引思,循循善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常常就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引发解决难题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动口、动脑、动手。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名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人,用他那精妙的语言让每一堂课“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以重点句为契入点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读完课文,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哪句?”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止,个个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你想,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含义深奥、不易理解:周围怎么会黑洞洞的呢?难道他常常走夜路?鼻子又怎么会碰壁?难道他眼睛不好使?面对质疑,我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进行思考:

(一)鲁迅先生为什么说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是“黑洞洞的”?“碰壁”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经常碰壁?

(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这句话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三)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

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学生最终懂得了这句双关语的含义:在那个军阀肆虐,动荡黑暗的社会里,一切敢于向它宣战的人都会遭到无情的迫害。它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坚韧斗争的精神。而课文的难点也在层层探索、拨云见日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得到了解决。

三、善于捕捉灵感,合理驾驭生成

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善于调控现场的高手,让每一节课都不断生成“精彩”,甚至“高潮迭起”。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内生成资源,随时调整教学过程,拓宽教与学的领域,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偏差,通过负反馈引导学生补救;对优点,通过正反馈引导学生扬长。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自己所应该得到的发展。

如我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中,学完课文后,我问学生:“同学们,农夫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兔子来撞死,他还在那儿傻傻地等呢!你准备怎样劝他?”一学生说:“农夫,兔子是不会来送死了,你还是快点把田里的草除掉种庄稼吧。”“要是农夫还是执迷不悟,不听你的话怎么办?”这时,学生面面相觑,一时无以应答。看着学生一脸的茫然,我想:可能是学生想象不出当时的情景的缘故。只有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才有话可说。这时,我看到了讲台边的`椅子,灵机一动,坐了上去扮起了农夫,自言自语地说:“哎!兔子啊,你怎么还不来撞死呢?我都饿了好几天了,你就行行好吧,让我填填肚子呀!”马上,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有的学生甚至激动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迫不急待地想去劝说。

生一说:“农夫,你别傻了,还是快快下地除草吧。再不然,你真的要没吃的了!”

生二说:“农夫啊,兔子撞死在树上,那是巧合,哪有兔子会经常撞死在树上呢?”

生三说:“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心存侥幸,不劳而获,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听听,说得多好!如果当时我没有扮农夫,没有利用好自身的这一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入情境,那美丽的“生成之花”就不可能有了。所以,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对教学过程做出调整,进行巧妙的点拨。让课堂上的“生成之花”开得更美!

四、善于张扬个性,鼓励多元感悟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一个智慧的语文老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一定是抱着乐于接受的态度,不会被课本教参牵着走。在他的课堂中,尊重并激励学生尽情彰显自我,合理进行多元化的感悟和体验,使教学中的对话真正成为点亮智慧的火炬。

以下是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中交流品读“漓江水”的片段。

师:你读这段话时有什么感受?

生一:我爱漓江的水。

师:请带着你的喜爱之情来读这段吧。

生二:我陶醉在这漓江的水中。

师:请把你的陶醉带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三:我赞叹这漓江的水。

师:那你在大家面前把你的赞叹表达出来吧。

……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 篇3

一、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学习的快乐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课堂的教学观念,创造条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而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致。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事物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日常观察、具体感悟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如低年级段的小语教学中,对于古诗诵读的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入情入境,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如诗如画般的生活世界,解决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的难题。这一方面,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克服这一难题,创设也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教师设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随着教学的进程进行播放,PPT中的色彩可以随着情节而变化,播放的速度可以由教师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字背后的画面,更好地朗读古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古诗《画》的教学中,学习“远看山有色”一句时,教师通过多媒课件演示“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青山的美丽;学习“近听水无声”时,用多媒课件演示“水”的多维图片,让学生们倾听流水哗哗的声音;学习“春去花还在”,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花”的图片,让学生们欣赏百花盛开的美丽壮观。学习“人来鸟不惊”时,用多媒课件演示活灵活现的“鸟”的图片,让学生和小鸟儿打招呼。……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唤醒了学生的知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古诗的趣味,激发起他们阅读古诗的高涨热情。……把学生置于生活的情境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生命飞扬的个体、自主创新的小能人。

二、 拓展时空环境,让课堂充盈互动生成火花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教学互动,进而引领学生自主地走向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团队合作等方式自主地获得知识。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独特个体,都有着特有的生活经历、生活智慧和业已形成的个体经验和思想观念。因此,学生们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学习的时候,不妨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主动支配,可以质疑、讨论、交流,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延伸拓展。这样一段自主支配的时间,往往成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链接,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在教学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句时,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我没有急着解释这个词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学生的回答中,有的说:“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到海边去玩。我在沙滩上走的时候,很多沙子都跑到我的脚指头中间去了。”这是多么真切的体验啊!有的说:“我从电视里看到,海鸥全身的羽毛都是白的,只有翅膀尖上是黑色的。”学生观察地真仔细!有一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港湾就像是渔船的家。”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句子!有孩子反问:“老师,贝壳的身体里怎么会有珍珠呢?”有孩子抢着说:“我知道,当一粒沙子进入贝壳后,它的身体觉得很难受,就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液体把它包裹起来,一层又一层,最后就变成了珍珠。”多么专业的术语!教者还用说什么?所有的这些,鲜活、生动、有趣,都是课本上所没有的。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一下,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课堂上为孩子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积极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在这里迸发。它给学生带来的信息量远胜于教材本身,也远胜于学生个体头脑中的原有储备。

三、 点击联想,让课堂融入现实生活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教学《冰花》一文,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由于地域与气候的因素,我们这里的孩子们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不过,“冰花”虽然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但“雪花”则为大家都很熟悉。于是,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就可以从这儿开始。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雪绒花》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教室的墙壁上,很快就贴上了好多有趣的雪景图,窗玻璃上更是贴上了数不清的“雪花”。教室里的气氛温馨、热烈而又充满诗意。笔者即兴改编课文:“我走进教室,看见玻璃窗上贴了一朵朵美丽的雪花。……”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顺着老师的话继续创编起课文来:“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这不是一篇新课文《雪花》吗?几天后的元旦联欢会上,孩子们的作品成立最有创意的环境布置。从“冰花”到“雪花”的联想,实现了语文课与生活的连接。我不仅发现孩子们超乎想象的创造潜能和感悟能力,也得到了一点启示:语文课堂,必须有生活融入其中。只有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深入其中,有感悟产生!

四、 阅读延伸,让课堂在品悟中超越生活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和智慧 篇4

一、静水投石,打破语文课堂的沉闷氛围

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教学是新理念下依托新教材上演的教学“新戏”,而使“新戏”流光溢彩的关键是作为“导演”的教师。每部“戏”的演出,作为“导演”的教师都应精心琢磨与学生的对白,在需要引起学生特别注意和思考的地方,有意识地借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用学生喜闻乐听、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如上课发现部分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时,灵机一动说:“哇!我们教室不知什么时候飞进一只瞌睡虫?”学生一阵悚然,我又笑嘻嘻地说:“现在瞌睡虫已经飞出教室了。”学生会心一笑。这种风趣、幽默的语言,犹如静水投石,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使课堂活起来了,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二、创设动境,调动学生亲历探究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究,从而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丰富其认知、情感和体验。

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美丽的校园》时,结合学校的变化,课后我让学生分组对整个校园进行观察,看看校园的各个位置都有什么建筑和特点,然后利用数学课上所学的绘制平面图的方法绘制一幅美丽的校园图,之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绘制的图画,看着图讲述美丽的校园,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带着自己的图在全班交流,并将图画利用投影仪显示出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关注了学科间的融合,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精心预设,让课堂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所谓“精心预设”,正如于永正先生提倡的:课前备课翻来覆去,诵读默想,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现代阅读教学认为:使学生进入主动阅读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问题驱动,当阅读者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就不会产生阅读期待,更不会产生迫切阅读的动机。为此,课前教师应精心做好预设。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 篇5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了,老师拿着书和备课本大步大步地走进教室,走上讲台,老师告诉我们说:今天这节语文课来学习我的智慧校园,需要去校园里观察、探索,发现一下校园智慧在哪里?美在哪里?同学们一听高兴极了,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议论纷纷,老师说拿好自己的书和本子一块去校园,这时候同学们的以最快的速度飞快地跑出教室。

我们来到操场上,我东瞧瞧西瞧瞧,左看看右看看,发现我们的校园真美啊!每次进校园都是匆匆忙忙,还真是很少这么留下脚步来看校园,我们学校分为两个校区,一个在丰庆路,那是一、二、三年级的学生上课教室,一个在博颂路上,那是四、五、六年级学生上课的教室,我们四年级在博颂路上,走进校园左手边有一面墙是浅绿色的,上面有八个大字:绿意盎然、文质彬彬,我自己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老师希望我们每个学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盛开,像春天的草叶一样不怕困难的成长,举止文雅有礼貌,这也是学校对我们每一个文绿学生的期望,再往里走左手边和右手边是我们学生上课的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接着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我们的最爱-----操场,我们喜欢下课后在操场上奔跑、玩耍、嬉戏,喜欢在操场上玩我们的空竹,喜欢在操场上上体育课,喜欢在操场上······,我喜欢上语文课,喜欢读课文里的每一篇文章,有时看到一些好句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一样,喜欢上数学课,+、—、×、÷把我们带进了数学王国,喜欢上英语课,一句:goodmorning,听!我们英语燕老师英语发音多好听啊!我喜欢上音乐课,喜欢里面优美的旋律,喜欢里面跳动的小音符,喜欢上美术课,愿意用画笔记录美好的一切,喜欢上品生课,老师可以给我们讲解怎样才是一个好孩子,喜欢上所有的课,听!别的`班传出的书声朗朗,真是动听,我们学校还开设了好多社团:足球、篮球、篆刻、书法、葫芦丝······,学校不光注重我们的学习,还注重培养我们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文绿上学我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智慧课堂 构建方式

智慧课堂是教学改革以来针对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又一创新和创造,旨在通过增加更多探究式、自主式学习成分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以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辅助发展。

一、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的必要性

构建智慧课堂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造成的局限与制约难以彻底根除。从小学阶段开始构建智慧课堂有助于小学生从受教育伊始即尝试更多自主学习的摸索,避免传统中以死记硬背应付教师和考试等问题的不断出现。智慧课堂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让学生从墨守成规的框架中跳脱出来,始终保有一种从多个角度看待知识、对待学习的热忱和质朴情怀。

二、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的可行性

前沿科技的普及与应用已经让当前的学校教育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也就是从过去只有教师口述加板书的老传统走向现在的多媒体、网络和信息教学。技术的进步给更智慧的课堂构建创造了软硬件上的条件,也在无形中给了教师拓展教学多元模式的工具。无论是图片、图像,还是音频、视频,当下的科学技术已经让小学语文教师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可以说,只要教师选择得当,那么以更丰富、趣味性强的多重手段构建智慧课堂将水到渠成。

三、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举措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快速导入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性决定了其既对环境充满好奇又容易被各种事物分散精力,在传统课堂教学时常常需要耗费教师不少时间让过于活跃的学生将注意力转向教学主题。而在当下这个多媒体已基本普及的时代,技术的应用则往往能够避免珍贵的教学时间的不必要浪费,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快速导入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特别是在学习诸如《草原的早晨》、《月亮和云彩》、《小河与青草》、《一株紫丁香》等散文类、科普类课文时,一开场就播放三到五分钟色彩炫丽、动感十足的视频画面,通常就能将学生原本涣散的精神集中到即将开始的教学上。除此以外,在涉及与环境、生物相关的教学主题时,引入恰当的环保题材资源则能够在既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番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生活的素质教育。例如有一则只有画面和背景音乐无解说的视频,就是比较直观的环保教育:一片郁郁葱葱的丘陵上植被茂密繁盛,不过这片丘陵却依托在一个巨大的水龙头之上。伴随水龙头如注水流的倾泻而下,丘陵上茂密的植被渐渐变得枯黄,直至化为片片烟尘被风吹散。当最后一点绿色消失殆尽时,丘陵变成了荒漠,而曾经丰沛的水流也渐变为水滴直至一滴不剩。这类公益广告的引入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口头解释,有正常智力的小学生都能较容易地自行理解其中隐含的环保意义。只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穿插到课本教学当中,学生就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二)引入更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辅助资源。

当今未成年人利用前沿科技获取资讯的能力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但是,与技术的飞跃相伴的除了愈发优越的生活条件外,还有学生对于曾经艰苦的历史岁月的隔膜,反映到现实中就是学生对不少语文课程难以理解。比如学习《七律·长征》,小学生对于战争、革命、军人铁血之类的人事物无法建立起情感和精神上的纽带联系,以致不少学生很难对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与生命转瞬即逝的危难现实及和平得来之不易感同身受。

此时此刻,与其白费唇舌,不如引入之间既已学过的革命战争题材课文资料资源进行补充式、对比式综合教学,让学生从真实、客观的真人真事中自主体验、感悟式学习。比如《陈毅探母》、《朱德的扁担》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置身真正的战场,明知斗争的危险和生存的艰难,但为了理想、信仰、最终的和平,他们仍然做好放弃生的希望换来革命胜利的准备。

还有一个极佳的资源就是央视记录频道曾经播出的《中国维和行动》,当中有一段中国维和士兵排雷的视频记录——联黎司令部给中国维和士兵下达了排除指定区域内地雷的命令,由于地理环境限制,机械设备无法使用,只能采取人工排雷。当画面中一位中国维和士兵以跪姿轻轻拂去红色标记框内疑似地雷物上面的土块时,话外音开始解说:“……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排雷兵,他曾经多次被记者采访和报道。甚至曾有记者以‘如刨地瓜般形容他排雷的稳健和迅速。而现实却是,每次排雷时,他都必须如考古学家对待文物般小心翼翼,不敢有一丝大意……”随着镜头移动,士兵顶着厚重排爆头盔的面颊上滚滚而下的汗滴清晰地呈现在特写镜头中,虽然鼻尖和下巴上的汗滴不断聚集,但士兵却恍如无知觉般大睁着双眼,直直地盯着眼前的地面。当灰黑色的地雷终于露出一小片狰狞的外皮时,镜头中的士兵显而易见地松了口气……

有了这样真实、客观的记录资料,再返回课文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展开对比和递进的阐释——在貌似回归和平的黎巴嫩,战争遗留的地雷让中国维和士兵面对的依然是和战场相当的雷场。面对地雷的士兵就是面对死亡。然而中国维和士兵为什么没有转身逃跑?为什么明知危险仍然义无反顾、挺身向前?答案就是,他们身为中国军人的铁血精神,这是一份维护和平的勇气和坚毅。无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现在的和平时期,中国军人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也有作为普通人面对死亡威胁时自然产生的恐惧。但是,军人又不是普通人,军营和战场的磨砺让他们拥有勇气,那就是即使心怀恐惧,也镇定自若、勇往直前。

现实主义题材的学习资源对于构建智慧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些素材的使用不仅是对既定的课本内容的陪衬,更是让相对平面的教材产生具象化升华。现实主义题材资源的引入能让学生在快速成长的阶段形成一定的生存智慧、学习智慧,也能使这些“温室中的花朵”通过接触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品质。

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同样旨在克服传统应试教学造成的种种弊端,让小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语文教学就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构建智慧课堂并非仅对语文教学具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类课堂的构建其实是对行业水平提升的帮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唐烨伟.唐敬文.钟绍春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6.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 篇7

“自由地思考与实践”有赖于教师的智慧。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这里的“学会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蓄势待发, 学会准备

学生进入课堂学语文, 就应有所准备。我校第一学段的语文老师定的研究课题是“强化语文课前预习,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他们着力于———明确预习任务, 激发学习动机, 教给预习方法, 培养预习习惯, 进行有效检查, 强化学习作为。到了高年级, 教师提出了“五步预习法”, 首先要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找一找以前学过的同音字, 如何有效区分?找一找以前学过的形近字, 如何有效记忆?其次要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用一两句话概括。再是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精彩语段, 加深印象。重要的是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课堂上提出疑问。当然, 对于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也需要了解一些。一切准备就绪, 学生就可以带着教材走进教室, 走向老师。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在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时, 我和我的语文老师们, 会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预习, 以后, 每当拿到一篇新的课文时, 学生的行动就完全地自动化了。

二、主动参与, 学会感悟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有的是渐渐的领悟, 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看到许多特级教师上课, 他们总会使出浑身解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就像孙双金老师所说的“两眼发光, 小手直举, 小脸通红”。可是, 要达到这种境界, 需要教师的努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好多老师有这样的意识, 在课堂上, 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写一写, 但是, 我们发现学生不会感悟。交流的时候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只手。我在思考, 学生为什么不会感悟?老师教给学生方法了吗?老师耐心地教给学生感悟的方法了吗?我觉得教师需要“授人以渔”。一次, 在听四年级的《金子》一课时, 我看到了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感悟。为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找金子付出的艰辛, 教师先做了一个示范:默读这一段课文, 思考哪些词准确地表达出了艰辛?把它画出来, 想想它的意思, 结合这段话说一说。在教师的示范下, 学生知道怎么感悟了。

三、实践练习, 学会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最近, 听了几堂一年级的语文课, 发现我们的老师较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奔驰”一词时, 老师先让学生看图, 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奔驰?学生马上说“马儿在草地上奔驰”。老师又问:“还有什么会奔驰的?”学生说道“汽车在马路上奔驰”、“火车在铁路上奔驰”……“万丈高楼平地起”, 在老师一点一滴地指导下, 学生怎么不会表达?而高年级的课堂, 更应提供学生表达的机会。如教《孔子游春》一文时, 学到:“水奔流不息, 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或方或长, 流必向下, 和顺温柔, 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 凿石壁, 从无惧色, 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 必能荡涤污垢, 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 水是真君子啊!”出示句式:水__________, 它好像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仿照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学生的答问很精彩:“水清澈透明, 它好像有纯洁的心灵。”“水追风逐浪, 汹涌澎湃, 它好像有力量。”“水缓缓流淌, 它好像很从容。”“水无边无际, 它好像有宽广的胸怀。”再如教《莫高窟》一文时, 文章对飞天的描写, 语句整齐, 富有音律美和动感美, 读来让人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教学时, 在让学生充分诵读, 个人读、齐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 体会排比句的气势, 四字词语的精炼准确的基础上, 请学生仿照句式, 用上四字词语说说不同的飞天形象。于是多姿多彩的飞天在学生的笔下诞生了:有的手持竖笛, 尽情吹奏;有的侧耳倾听, 凝视远方;有的彩带交缠, 互相嬉戏……

四、拓展延伸, 学会“反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总会选择那些语句优美, 富有情感的文章供学生阅读, 以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有责任用好这些“例子”, 发挥它的最大功效。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 合理地拓展教材, 让语文知识更加丰富, 语文技能更加娴熟。

教材中讲到的有关知识, 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文, 那么在理解课文内容时, 容易片面, 不能很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应有意识地查找相关的资料, 把它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料面前, 准确地把握文中的主要内容, 进而较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如教学《梦圆飞天》一课,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神六、神七飞天的情况, 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我国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 体会到克隆的神奇, 他们觉得课文中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对克隆的好奇, 于是, 我要求他们自己查找有关克隆的文章读一读, 在班中举行一个“克隆知识知多少”的主题会。实践证明, 有效的合理的知识拓展能很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观”, 要致力于阅读推进。在课堂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作品,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延伸至课外。如教《嫦娥奔月》, 向学生推荐《月兔捣药》、《吴刚伐桂》;教《只拣儿童多处行》, 向学生推荐《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教《海伦·凯勒》, 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阅读推进还可伸向网络, 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 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畅游电子书城, 建立网上个人图书馆……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 篇8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 在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中就夹杂着为数众多的阿拉伯数字, 当然也有一些是汉字数字。语文和数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因而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 常常有一些老师忽略了对涉及数字的语句的导学, 而事实上, 这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大好机会。老师若能认真解读文本, 体会数字中蕴含的意义, 从而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数字之美, 那么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精确性、细致性, 使语文课堂充满智慧。

一、解读数字的说明作用, 帮助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无论记叙文, 还是说明文、议论文中, 数字都广泛出现, 其表达的内容涉及数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温度、时间、年代等方方面面;其表现形式有整数、分数、确数、约数、基数、序数等多种多样。作者在使用这些数词时都经过测算, 统计与调查, 大都思考过用还是不用这些数词。在对这些数字的阅读理解中, 我们抓住了数字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思想。其中, 有的数字的使用恰恰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决不能放过。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的二三自然段内容, 就是对第一自然段的具体阐述。如, 前文提到“一座座”, 这里具体地写“70多座”;前面写了“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这里则具体写了“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课文不仅列举了较为精确的数字, 还把这些数字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建造金字塔的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一点, 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予以关注, 比如可以让学生算一算, 如果让一列拥有30节车皮的列车来运石块, 大约要拉多少趟;仅一座胡夫金字塔所需要的石料有多重;在30年中, 参加修筑的民工达多少人次, 等等。

初读课文, 学生此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并没有在心中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 很可能过目即忘。怎么办?学生理解不深入, 有待老师来引导。引导得好, 就不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这样的含有数字的关键句在很多课文中都有, 大多数都可以以对数字的理解为突破口来组织教学。学习这一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 在默读中思考感受, 在朗读中想象, 再现埃及金字塔外形的宏伟和结构的精巧, 凭借语言文字, 感悟课文的说明方法。

在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摘抄课文里表示数字的词语, 然后分组进行说话接龙, 以此达到复述课文的目的。比如在教学《郑和远航》一课, “六十二艘大船”“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十多层楼房那么高”“九根桅杆”“十二面风帆”等词时, 就可以让学生对“宝船”进行一番描述。《秦兵马俑》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种“宏大”也是通过几个具体的数字展示的:“已发掘的三个俑坑, 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 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 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一号坑“东西长230米, 南北宽62米, 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 坑内兵马俑共有“6000个左右”。教学这一段, 可以通过实景录像、教学挂图来加深学生对“规模宏大”的理解, 进而通过对数字的朗读再现这种“恢弘气势”,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由此可见, 文本中的数字真的不是无足轻重的, 而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 是语言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阅读这类文章时, 教师一定要善于紧扣文本中这些关键的数字, 引导学生细细地琢磨、品味, 体会数字表达的特殊性, 体会数字在文本中的说明作用, 从而深入领悟课文的内容。

二、解读记叙文中的数字, 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

有很多学生不爱学语文, 问其原因, 大都答曰语文枯燥无味, 不像数学要动脑筋, 等等。实在令人痛心。诚然, 文字本身是枯燥的, 语言分析也是枯燥的, 但文字中蕴含的形象则是鲜活的, 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真正理解文章, 又开发大脑的思维, 知道文章和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 就会觉得语文枯燥吗?

在读《郑和远航》的第六、七自然段时, 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其中的几个数字。在前后28年 (1405—1433) 的时间里, 郑和先后“七次”, 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 仍然在海上漂泊了“三年”之久才回到祖国。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郑和远航, 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有着顽强的探索精神。郑和远航, 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架起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第一段就写了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400多万字的《国榷》。在本段中, 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作者运用了多个数字, 如“一百多里路”、“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400多万字”等, 可引导学生体会:读到这几个数字, 你感受到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二段讲了年老体弱的谈迁重编《国榷》, 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 “104卷”、“428万4千字”, 说明谈迁为了《国榷》倾注了毕生心血。在教学本课时, 可以结合课后练习3, 安排小组学习。让学生找一找, 议一议, 充分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文中共有8处用了数字, 由此能更清晰地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 更突出地表现他的品质。

再如,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写道:就这样, 司马迁发愤写作, 用了整整13年时间, 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光辉巨著———《史记》。“13年”、“52万字”, 不仅仅是时间和字数的显示吗, 还是有血有肉的。老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对文本内容深入挖掘、品味的同时, 关注这些数字、聚焦这些数字, 相信这些数字肯定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学生的感受也会因此而丰厚起来, 从而真正走进文本, 真正理解数字背后蕴涵着的司马迁的艰辛、汗水和坚韧。

因此, 数字绝不仅仅是干巴巴的量的代表, 它是有生命的, 是包罗万象的。它的背后是欲语还休的余味, 是言近而意远的蕴涵, 是语言难以言传的五味杂陈。在文章的赏读中, 我们若能适宜地引领学生去品味数字, 挖掘数字背后的意蕴, 就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升华学生的感悟。

三、解读古诗词中的数字,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古诗中, 诗人为了表达的需要, 往往要运用一些数字, 在小语教材及新课标推荐学习的几十首古诗中, 运用数字的诗句比比皆是, 它们在描写美景及表达诗人的情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诗文教学中上, 我们如果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数字, 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体会数字在诗句中的作用。有些诗中运用数字使诗句对仗工整, 富有韵律美,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千山”与“万径”相对, 读来朗朗上口, 节律优美。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两”与“一”相对, 显示了诗的整齐美。在教学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吟诵中体会祖国语言的音律美, 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有时, 古诗中的数字并非实指, 而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 进行对比或者巧妙的夸张的工具。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是一个虚数, 形容白帝城与江陵相距遥远。而一日是实指, 写出了行舟时间之短, 诗歌通过“千里”与“一日”这一虚一实的悬殊对比, 我们体会到了轻舟之快, 诗人之乐。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肯定非实指, 但通过它, 我们领略到了庐山山势险峻、高大雄伟、瀑布水流飞驰、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 也体会到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风格。他写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也运用了夸张手法, 它为“缘愁似个长”一句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使人读后, 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愁思如“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另外, 有的古诗中的数字还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如“更上一层楼”一句, “一”字自然而然使人产生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上述诗歌中的数字都运用得十分贴切、自然, 言简意赅, 情趣盎然, 显示了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 篇9

一、充满活力地用英语做事情当以小学生为本

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总发现不少同仁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堂教学的诸多精彩出在自己的身上, 根本不能顾及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感受。小学生虽然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英语去做事情, 但总是体现不出小学生所应有的勃勃生机。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必须真正意义上让孩子们去充满精彩, 让小学生去活力四射地用英语做事情。平时的教学让笔者深深意识到, 多去以我们的小学生为本, 才是其唯一的出路。譬如在平素的教学中, 我们充分注意了课型的转化处理,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应当说我们所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特色是比较明显的, 单元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去实施课堂教学, 课堂上就显现不出生气。因此, 注意抓住单元教学内容的“神”。如教学《阅读与欣赏》4B How are you blue blue sky Greetings and free talk笔者感到先与4年级的小朋友做个简短的交流, 谈及今天美好的天气, 可以让学生的心情得以充分舒展比较好, 因为小学生也有小学生自个儿的心情, 而且有时是我们英语教师所猜不着摸不透的心思。事实上, 在教学下面小诗内容时就因为这比较理想的铺垫使得小学生能够充满活力地用英语去做许多方面的事情。

二、充满活力地用英语做事情当以小优化为本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当以小学生为本, 这是我们英语教学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在我们所见到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多半是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是一个近乎没有任何改变的模式, 应当说这样也就显得不是很好了。小学生虽然不能跟初高中学生去比, 但随着年龄的变化, 其学习英语的需求和方式方法也应当做出一定的调整, 及时达成优化的目标。还以教学《阅读与欣赏》4B How are you blue blue sky Greetings and free talk为例, 我们在和学生进行简短交流以及学生在进行前置性的单词预习的基础上, 开始让学生进行广泛的朗读训练。怎样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 而且要读得准确优美呢?笔者就充分利用学生相互之间的朗读和评价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在读之前教师交待评价的标准。

T:Now, you can read this rhyme by yourselves. (语音、语调准确, 可以给一个星;如果要给同位置的两颗星, 那朗读时一定要是语音、语调优美的。)

读者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读到位, 极力争取语音、语调的准确优美;听者也是那样认认真真。读第一遍时, 没得到两颗星的, 第二遍时极力争取。尤其笔者还比较欣喜地发现, 评价者不仅仅就是简单的评价, 而且在做着比较恰当的指点和矫正的事情。

三、充满活力地用英语做事情当以小创造为本

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 没有失败,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享受学习的快乐。”对于创造, 应当面对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个性差异, 促使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可能;对于创造, 我们必须努力思考小学生创新创造的成功。以下是笔者教学《阅读与欣赏》4B How are you, blue blue sky Greetings and free talk的最后一个环节:

T:Yes.If we don’t love our earth, what will happen then?Maybe, it will be like this... (Flash, 关于环境污染) Look, there’s pollution everywhere...

T:Look, if we don’t protect our earth.Our earth will be sickly.What can we do then?Now, here are some exercises for you, let’s try! (出示两道关于环境保护的题目)

Let’s say

紧接着给出两个句子, 让学生读。Protect our earth, and try from today.Love our earth, protect our world.

(1) T:Now, boys and girls, let’s lookat the picture and try to recite this rhyme.

小组合作形式多样去表演。

(2) 表演结束, 学生全体站立宣誓:Our earth—Our world—please save it!

T:We know, this is a nice rhyme.Do you know?This is a beautiful song, too.Now, let’s listen.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 篇10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数学,理性逻辑思维

前言

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因此小学教学工作应该充分结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与认知特点;这个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尚未系统,因此应该关注小学教学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数学抽象复杂的学科特征和小学生理性逻辑特点都会造成该阶段数学知识理解的困难. 但是这也从侧面突出了孩子良好的形象理解能力与感性认知水平.因此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应充分结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偏好,通过清晰客观的道具或生活形象,来为孩子创造一种自由欢乐的学习氛围,降低理性知识的乏味与枯燥.

一、引入实例,让孩子在趣味中开始课程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就强调了小学教学工作中方法的重要性,如何充分发掘孩子的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考量的问题.小学阶段的孩子,虽然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尚未系统,但是却充满着对新鲜事物强大的理解力,认知兴趣也较为强烈.鉴于这种特殊的认知特点,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用形象具体的道具和教学模型代替单纯枯燥的理论条框,将教师的职业定位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让孩子在“乐中学”.

以“数一数”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学重点应该定位为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计数”的概念.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以身边的事物为观察对象,互相数一数.为小朋友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的课堂环境,引导孩子互相提出一些有关身边事物的数量问题,如我的文具盒里有几根铅笔、衣服上有几个扣子等,然后鼓励被问的学生计数回答;与此同时,通过“数字抢答”游戏的穿插加深学生的计数观念,即把孩子划分为人数不同的几个小组,老师根据人员数为每组对应一个数字,当老师喊到数字的时候,对应数字人数的小组举手示意. 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保障了“数一数”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寓乐于学,让孩子在生活中感知数学

由于数学本身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其兴趣培养的难度较其他学科而言要高得多,而且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有效保障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保持, 往往会出现虽然课堂效果很好,但是一旦课堂学习结束孩子就会遗忘大部分知识的问题.这就说明了数学兴趣内涵有效延伸的重要性,即对于课堂之外的巩固渗透也不能忽视,要通过一些有趣而简单的小游戏或是课外作业,加深教学效果,保持孩子对数学的关注度、敏感度,通过课堂内外的全过程兴趣培养,让学生充分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小学生知识储备尚未完善, 对数学的概念还很模糊,因此,要避免一味的理论知识灌输,这种强制性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孩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长度单位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常见的铅笔来作对比, 直观地感受分米、厘米及毫米的概念. 由于小学生对于自己日常使用的东西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铅笔更是如此,当铅笔变成了教学的一部分时,孩子学习的兴趣必然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课堂学习结束后,许多孩子甚至在课下也愿意使用格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来不断地比较铅笔长度,这是非常典型的教学延伸.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通过铅笔的测量发散到任何看得见的事物,许多孩子甚至就度量的问题展开提问,如为什么盘子和碗的边缘长度不能用格尺直接度量等问题,这也是对后续周长学习的有效引导和带动,方便下一次的教学开展.

三、加强实践,让孩子在社会中开拓眼界

教育社会性的内在体现, 是在社会环境中验证课本知识,这充分说明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将教育从课堂中、从学校中解放,延伸到课外乃至社会,把握好实践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将数学的学习发散到社会生活中,将传统教学“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中捉来关在笼子里”改变为“将笼子中的小鸟放飞到大自然中去”.数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而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便是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因此,要强化数学的功能性,并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学习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例如一年级上学期关于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学习内容.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具备抽象形象思维,缺乏立体事物的理论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有效实例的引入便显得尤为重要.日常生活中的文具盒、粉笔盒等,都是立方体形态,暖壶、玻璃杯等是圆柱体的变异形象. 这些有效的引导对于该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考,即便学生无法建立起直接的抽象形象,但是一旦联想到这些具体事物,总能随之产生概念.教师要认识到这种“代替”的学习方式的巨大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布置在家中寻找圆柱体、立方体的课后作业,并就学生的观察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循序渐进地进行立方体、圆柱体概念的传授.

四、学以致用,让孩子在操作中提升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学有所学和学以致用,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更加强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对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更应该得到强化,旨在从基础阶段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与实践操作的能力,深入贯彻学以致用的教育学宗旨.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并且具有非常高的实践领悟能力,如果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这些特征能够准确把握并加以引导,也许会对数学教学乃至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带来巨大的突破.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单元的课程设置中,包括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具体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要求学生发挥动手能力,用剪刀在硬纸板上裁剪出多种不同形状的多边形,并通过尺规等工具来自行测量边长, 以此来加深对多边形相关特征概念的理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阶段,就多边形的整体特质及各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的计算关系进行探讨和提问,并由教师在全班展示引导性的推理和验证阶段,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完成教材任务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小组间相互出题的活动,以教室中一些特定物体的投影面或截面为对象,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通过拼接、拆分等转化方式,提出相应的计算方案并实施,最后由老师就计算思路与结果作出判断与总结, 给予鼓励或说明,以求实现数学教学的“学以致用”.

总结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教学情境;智慧;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8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78—001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构建和谐生态课堂。

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

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实践性比较强,有一些技能的学习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教学中应根据自身特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建立一种“技术、竞争、游戏”融为一体的愉快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如以往“师问生答…‘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性”逐步被“民主性”所取代,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和谐生态课堂,课堂上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諧,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堂上每位教师都能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教师选择和创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有趣、活泼,将技能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掌握融入于具体的、有趣的游戏活动或竞技比赛中,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或竞技比赛中感悟学科的魅力,从而达到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的目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平等、充满活力的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我,挑战自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去想、去看、去练、去比。我们应该坚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能,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学习和练习机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究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应由学生的管理者向学生的引导者转化。

二、真诚尊重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从而构建生态和谐高效的课堂

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及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要想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都能自觉地动起来,教师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教与学活动,让学生一听到活动的内容,就蠢蠢欲动,跃跃欲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其必要的学科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一节体育课上。教学《左、右手高、低运球及反弹球练习》,老师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进行,老师对同学提出练习的纪律和要求,组织学生练习并进行指导,绝大部分学生都在按老师的要求练习,这时老师发现有两对躲在一旁忘乎所以的同学在玩手指旋转球、手臂前胸滚动球比赛,不好!这几名学生已经“越轨”了,老师生气地走向他们。此时,老师身后的同学全都模仿那几位玩起了转球来;老师立即叫停,出乎意料的是。老师没有对这几位同学进行批评,而是及时表扬了他的这一创举,同时让他们进行展示,并鼓励全班同学也这样试一试。组织进行了手指旋转球、手臂前胸滚动球比赛,看看谁做得最好;学生用尽混身解数,互相之间还有模仿、比赛。结果竟然使课堂一下子更加活跃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富有创造性和差异性的真实发展历程,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灵活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其实,作为老师不要害怕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发现苗头就立即制止。可能每一次的“意外”都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宽容、理性地对待意外,不要轻易地制止否定;很显然,这节课因几位同学的不听话,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充满智慧的导入,让课堂富有灵性 篇12

一、揭题导入, 开门见山

俗话说:好题文一半。好的课题就是凝聚了文章精华的眼睛。听王菘舟老师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让我受益匪浅。王老师在板书课题的过程中, 以组词的方式导入, 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 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毁灭了。然后学生齐读课题。从课题入手导入课文, 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轻松谈话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过渡到教学内容中来。还有不少文章, 比如《将相和》《酸的和甜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一定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二、音乐导入, 入情入境

歌曲就是流淌的艺术, 美好的音乐, 让人心情舒畅, 如沐春风。讲课文之前, 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乐曲, 能在情感上唤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小英雄王二小》时, 我先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使学生对文章倍感亲切。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这一课时, 让学生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 歌唱家那圆润的歌喉, 那动听的歌声, 那优美的歌词, 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让学生带着对美丽草原的向往走进文本。

三、复习导入, 新旧链接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第二课时, 通过回忆再现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意地链接下一节课, 使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 为本节课学习作好铺垫。一般适用在回忆录、古诗之类的导入。利用回忆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咏柳》的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积累了不少关于春天的古诗, 谁能来朗诵一首? (学生汇报)

师: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咏柳》, 感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异同?

四、谈话导入, 活跃气氛

我在执教《小鹿的减法》公开课时, 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很多, 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面, 不少学生有些紧张, 为活跃气氛, 我以轻松地谈话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这么多老师听课, 紧张吗?

生1:不紧张

生2:紧张

师: (对生2) 咱们握个手, 我来给你力量。好吗?

生2: (大声地) 好!

师:同桌互相握握手, 鼓励一下对方。是不是感觉信心倍增啊! (孩子们状态好了很多。) 让我们先用歌声欢迎听课的老师们。 (上课铃响) 一握手, 同桌成了好朋友, 课文中的词语朋友也来了, 谁能跟它们打个招呼?就这样顺利走进课堂。

五、猜谜导入, 激发情趣

教学《风娃娃》一课时, 抓住低年级孩子思维活跃, 喜欢猜谜语的特点,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 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 看谁最快猜出谜底!大屏幕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 花儿见它点头。 (学生思考, 汇报答案。)

此时老师揭示谜底, 鼓励表扬猜得又快又对的孩子。师:你知道风有什么用处吗? (鼓励、指导孩子用完整流利的话说清楚。学生汇报) 师:可是做了好事的风娃娃却有一个烦恼, 让我们来看一封信。 (出示:风娃娃的一封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风有关的课文, 一起来帮帮它。请看课题——《风娃娃》。

比如教学《小小的船》, 也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点燃起孩子们思考的小火苗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六、游戏导入, 加深理解

英国一位教育家说:“只管学习不玩耍, 聪明的孩子也变傻”。我根据学生爱动手、爱探索的心理特点, 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 使学生学得开心愉快,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先准备了下列教具:一个装了半瓶水的饮料瓶, 一堆小石子。指名两个孩子上台, 自己动手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孩子的兴趣瞬间高涨, 一个个聚精会神地看着, 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然后老师自然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心读读课文, 说一说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乌鸦喝水》涉及物理原理, 低年级的孩子光凭想象难以理解, 采用这个小游戏的形式,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轻松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样避免了学生在文字上兜圈子, 同时也使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活跃了课堂气氛, 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导入有法, 也无定法。通过教学实践, 我认为导入语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导入要简洁精炼。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 它的作用只是为教学打开思路, 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的导入语不可叙述过多, 语言一定要尽量简洁, 否则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失去导入语的原本目的。切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

(2) 导入要妙趣横生。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表现出积极主动性, 学习过程亦变得轻松愉快, 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导入要有启发性, 课堂不只是在于传授本领, 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导入的设计因文而异, 因班而异, 灵活多样。新课的导入既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创作。在设计导语时, 我们要充分发掘自己的智慧, 拓宽学生思路, 真正做到“课伊始, 趣亦生”。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音符”, 定好动人乐曲的基调, 让课堂富有灵性!

摘要: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课堂伊始, 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而富有智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让课堂灵动起来。

上一篇:影响方法下一篇:生物遗传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