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

2024-07-24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共8篇)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 篇1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新课程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走向真实、追求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在这个历程里,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扬他们的个性,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机会发掘他们的潜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一、创设情境,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思考,激活语文课堂活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精心设计导语,唤醒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席慕容《乡愁》时,先深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也许,乡愁袭来时,我们会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那清澈娴静的小河,黄昏袅袅升起的炊烟,清晨淡淡弥漫的晓雾„„今天我们去体味一下席慕容独特的《乡愁》感悟”。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情感体验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中,同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效果也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欣赏美妙音乐,调动学生情感。音乐一直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是一种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声音,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海燕》,可以播放有关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涛声,海燕勇敢翱翔的鸣叫声的录音磁带,激发学生想象海燕迎接暴风雨的英勇形象,这样学生定能很好进入课文的氛围和意境中去。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面 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这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导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展示课件图片,融合学生情感。如教学《沁园春·雪》,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雄伟景象,然后再结合词中优美的描写,学生会很快地融情入境。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播放故宫博物院图片,按课堂介绍的顺序加以说明,面对座座雄伟的宫殿,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鼓励创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源泉。

让学生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发挥创造潜能,释放创造的激情,是语文教学迈进创新境界的前提,也是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水的源泉。

(一)引导质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 2 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教参上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但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提出如下质疑:木兰对年老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木兰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以及作品折射出的男女平等思想不也应该是这首民歌表现出来的主题吗?《夸父逐日》一文,短小而意味深长,学生提出质疑,认为也可提炼出“自不量力的结果是死在半路上,遇事要量力而行。”的主题。

学贵于思,成于思。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旦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思维敏捷,促进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才思就会永不枯竭。

(二)角色表演,洋溢课堂生命的活力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也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表演体会教材,让学生担当角色,使教材中的角色鲜活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很快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景之中。如教《皇帝的新装》,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扮演角色的,或当观众的,个个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课文中角色不再是书本上,而就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高傲的皇帝,狡猾的骗子,愚蠢的大臣,诚实的孩子,个个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于是,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学生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恣意流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才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三)激发想象,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 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借助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教师提问:“孔乙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当学生想象出了十多种结局后,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看看课文,这些结局在当时的社会是否会出现。学生以课文描写的情境为据,一一分析,最后在争辩中达到共识,在那个冷漠残酷的社会里孔乙己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这样,教学中不是硬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鼓励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总是引发讨论,然后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在教学《乡愁》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课堂上选取其中的一小节改成散文口头作文,然后评比。课后,教师提供“小时候,母爱是香甜的乳汗,长大后,母爱是 ”的格式,要求学生仿照《乡愁》学写几节诗,力求用想象这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只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才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

三、课堂评价,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激励和赏识,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而理想的课堂评价是一个美好的境界,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 动发展,促进师生思维的生成与碰撞,从而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课堂上,教师充满魅力的即时评价,就像一缕缕阳光带来温暖、成长、闪光、成熟,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以互动方式进行提问:“孔子是个大学问家,怎么连小孩的问题也答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文中所说的现象?”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使孩子的内心得到了满足,保护了一棵棵创新的萌芽。再如《观舞记》的课堂上,老师要一生朗读,其他学生听后评价。一位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得磕磕绊绊,但很认真很投入。老师要同学们评论一下。同学们小声议论“有错字,停顿也不对!”学生深深的低下了头。这时老师评价说:“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太流利,这可能和老师没有叫大家预习有关,但是这位同学很有朗读的潜力,那就是感情非常投入,而这恰恰是朗读成功重要的因素。”一句话极大地激励了这位同学,后来他的手一直高高地举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 “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 “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教学活动充满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时的课堂评价会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这样孩子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就能发挥到极至,让课堂中的美丽生命随地绽放。

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要用心创设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创新和即时的课堂评价,激活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 篇2

一、激发情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会细细地阅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描绘剪裁,满怀喜悦地戴在头上,憧憬着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在这之前,我还曾担忧他们做得出来吗?看来,我确实低估了学生,他们真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启迪。课堂上充满生机,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学生们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卡通画,贴在相应的位置。他们开始进入自己的角色了,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让我们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如:在听谢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谢老师总是用“OK”、“真棒!”或伸大姆指来响应,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平常,谢老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全班学生会一起呼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掌声响起,鼓励自己,我能行,我最棒。”被鼓励的学生像汲取了信心和勇气,声音洪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让人感动的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时,一位较差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深,我比较笨,没学会。”谢老师马上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孩子回答出来了,谢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的收获,你又进步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禁不住看了孩子一眼,他那懊丧的神情不见了,眼中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的神情。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回来后,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而且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互动在课堂教学中

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比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三册《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在指名初读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你想怎样读。在范读、赛读时,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么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评出本课的“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的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师生、生生在有效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种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从根本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了整体的关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品格、学习智慧和个性发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索历程,进行有效学习,全力打造充满生命力的活力课堂。叶澜教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所以,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构建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一、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需求

一堂具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学生应当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因此,教师不能总是按以往的经验和方法教学,而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关注学生的人生体验,关注他们在语文探索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充分考虑学生获得成功的能力,适时进行点拨和鼓励。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具有怎样的人生经历?怎样才能在语文思维活动中迸发出新的火花?如果充分地考虑了这些,那么语文教学就能很好地避免过去枯燥、乏味的状况,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主人,就能自主地汲取知识。在一次语文备课活动中,有老师就提出,《背影》一文确实很美,美在淳朴自然之间,但这种真挚的父子深情学生能体会吗?确实如此,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拥有着太多的关爱,以致于产生了叛逆。如果就这样单纯地讲解学习,效果定然大打折扣。于是大家重新备课,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分析,对父子内心世界的剖析,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从现实出发,让他们真正去感悟洋溢在朴实文字之间的父子深情。

二、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也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地思考,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因为各自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不同,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会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理想的阅读境界应该是一种带有个性化的选择与吸收的过程。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似乎总有一双无形的手,它把所有的学生牵引到同一目标上。

其实,每篇文章中都涌动着作者生活经验的积累,人生情感的抒发,人格精神的建构。同样,我们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章时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思想的交流,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以学习语文必须摒弃繁琐的分析,让学生自主地分析、感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有些看法可能是稚嫩的,甚至是可笑的,但这些却是最可贵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个性差异,转变教学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把学习的权利留给学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创造性阅读。

例如,在一次市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某个老师在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时在学生分析事例作用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这篇议论文中列举了阿基米德、王尔德和一个少女的事例,为什么没有列举中国古代名人的事例呢?是否这样才能涵盖古今中外,才能更具有代表性呢?同学们由此展开了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水到渠成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议论文中事实论据运用的基本原则。

三、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本来具有好奇、好问的特点,一旦到了课堂上反而没了问题。难道真的没有问题了吗?事实上是我们的课堂没有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机制,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己思维探究过程的展示,就是他内心的全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李镇西老师在一次报告中曾说:“衡量学生是否读懂了一篇课文的标准是什么?其中一条就是看他是否读出了问题。”所以,对于学生的诸多问题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培养其质疑的能力。一位老师在教学《药》时,提问:文章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的双线结构呢?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也有着一定的道理,但他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位老师并没有直接对这个同学的答案给予否定,而是和其他同学共同分析文章,在分析的过程中,这位同学渐渐明白了自己答案的片面性。这样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既让学生能从错误中学习,又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老师要善于激起学生思维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追问,追根究底,释疑求真,直至得出真知。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的人生体验,满足其知识需求,构建起开放、有序、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受到人类的文明,感受生命的灿烂与辉煌,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完善。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 篇4

-------听名师讲课的心得体会

星期五,我们孙娄中学一行三人到皇城第一中学听了三位名师的讲课,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淄博新元中学房文慧老师《镶嵌》一课。房老师针对什么图形能进行平面镶嵌,分成三个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一:仅用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图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探究问题二: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些组合能镶嵌成一个平图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探究问题三:用同一种任意三角形、任意四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图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全班学生围绕着这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如何拼接图形问题,进行了三个轮次的交流与展示。房老师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主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房教师,她甘愿放弃课堂“霸主”的地位,而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以生为本”。房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激励者,在本堂课中,房老师参与到小组中去,看学生如何拼接,发现问题,释疑问题。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 篇5

参加“全国中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示

暨魅力课程研讨会“心得体会

受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委托,有幸参加了2011年5月21日至23日在西安市省军区招待所隆重召开的“全国中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新课程教学艺术展示暨魅力课程研讨会”,这堪称一次中学数学教学盛宴,大会邀请了五位全国数学知名专家: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特级教师符永平;北京市十一学校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于会祥;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首都师大附中数学教师张文娣;陕西省西安市教科所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汪香志。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他们带来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强力的教科研理论支撑、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虚怀若谷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激情澎湃的工作热情给了我以强烈震撼和启迪。

5月21日上午符永平老师做了示范课“一元二次方程”,下午做了题为《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说说我的“引导学生“再创造”发现式系列新科型”》专题报告。付老师的“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教学让人耳目一新,他被专家喻为“全国第一个用好数学教材章头图的教师”,章头图是教材编写专家从大量图片中精选出的每一章的开头图,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在一章的开始教学稍微涉及到一点或干脆弃之不用,但符永平老师却为此专门开发了一类课型——“章头图”导学探 索课。利用章头图在学生面前展现整章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及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在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中安排了三个图:滑动的梯子、海豚、从悬崖上自由下落的石子,符老师从中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梯子出发,精心设计了三个导入题,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列出了相应方程,并以此为基础,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研究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解法、应用,凡一元二次方程整章要学的内容,符老师在这一课时中都涉及到了,老师始终在强调鼓励学生自己编写这一章的教材内容,一堂课下来,学生确实自己建构起了全章的整体框架。课上对应用题题意的理解审题是学生在自己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基础上自己通过实际例子观察、分析、比较、讨论一系列活动,最后自己总结出来的,对一般形式的概括和理解则是在一次函数的认知基础上进行的,解法是从方程2x2-25=0开始,以平方根为基础展开的,“老师不讲你们也能解!”在老师的这种鼓励下,学生一鼓作气,把分解因式法、配方法、公式法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练习的处理更别具一格,让学生一开始做题就从命题人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题目,自己设计题目陷井,自己把握问题情境,让学生站在高处去认识题目,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提高了自学能力,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相比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义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索,错误认为定义是人为规定,让学生自己探索耽误时间,不如老师直接给学生讲清楚就可以,练习也是老师直接给出学生被动解答,每课时的学习也只停留在完成本课时内容,没有给学生在知识整体结 构中认识当堂内容,与符老师的课堂教学相比,我的课堂教学真是拙劣的很,符老师的教学关键是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出发,每个问题的提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每一个练习的处理,每一新知的探索总结,付老师的举手投足都在极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上,他的这种新课程理念已举重若轻贯串于课堂始终,象空气一样弥漫于教学的细枝末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符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已不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成了自然的流露且不留痕迹,在符老师课后的学术报告中说到:“数学思想方法要让学生自然生长”,确实他的课堂上的确做到了学生的“自然生长”,不能不令人信服大家风范,他的教学思想是犀利的:“章头图”导学探索课、“再创造式”概念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公式教学新授课、“再创造式”定理教学新授课、“问题设计”习题课、“问题设计”新授课、“三维”开放式复心课、“再创造”式试卷评讲课、指导学生的“教材编写”课、课题学习课、数学论文撰写指导课、以学生小论文为教材的导学课、学案导学课、引导“学生上课”的学习课、学生作业自评指导课、帮学指导课,他研究的这十八种课型,已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的思想犀利到不给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以些许纰漏,他的教学研究是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出发的,是走自己的路出来的,别人没研究的他敢开拓,在他学术报告中可以体会到他是有强烈责任心的人,他把自己的数学教学提高到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高度,提到了时代要求高度,提高到了中国前途角度,这些我们看来高不可及的东西,符老师的数学课堂上都能看到影子,他确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他确实是在“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他的课堂教学 “是师生实现教学的知识增长、文化熏染、品格濡染与学生的文化发展、心理成长、生命自由与生命自然生长的同构共生”,他的课堂教学让人感觉到“数学课堂是美好的,美好的数学课堂是充满创造的”,他的课堂教学让人感觉到“数学本色的美是可以滋养民族的科学精神”的,他的课堂教学力求让学生在追问中感受思维的神奇光辉,寻找创造的幸福感觉。他的大容量不只是体现在做多少题目上的,而是知识、题目、数学思想、解题方法、自学能力培养等诸方面立体丰满的大容量,一节课下来想想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符老师却在一堂课中确确实实完成了,且让人感到是水到渠成的、不着痕迹的、不生硬的。从他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教学确实是一门艺术,教学确实是一种责任。

5月22日下午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张文娣老师执教的一堂九年级数学展示课《题目的变式途径与方法》,之后又听取了她的《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学术报告。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几十种快乐人生图片,不时的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快乐吗?如何面对中考?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现在最不想做的是什么?你们想考上理想的高中吗?你们想快速提高中考数学成绩吗?利用这些问题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心灵的交流。张老师的这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训练,由一道变出了六道题,难度逐步增加,而且与中考紧密联系,最后的点睛之笔是将原题中的六个元素其中三个作为条件另外三个就可以作为结论进行变式,可以得到六十个命题,含盖了许多定义、定理、性 质和判定,充分显示了变式教学的魅力所在,她总结的一题多解变式,一题多变变式,一法多用变式,一题多用变式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接下来是她的学术报告--《变式教学下的课堂》,对变式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尤其是复习阶段,在复习时间少,复习内容多的情况下,如果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变式教学,把互相关联的知识通过变式教学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合理的变式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每一道例题、每一个知识点都适合变式教学。只有有相互联系,或解题的思想、方法、技巧相接近,相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用来进行变式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有关例题、习题和知识点很熟悉,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有相互关联的知识和例题、习题揉合在一起,通过一题多变,举一反三,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张文娣老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形成信任合作的人际关系,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各种条件和情境,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表现出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去探索。

致力于教科研研究是五位专家的共同特点,符永平老师开发了 十八种课型之多,张文娣老师更是二十年如一日的积极进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新途径,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间与探索,她们把教学研究视为工作的必需品,正是深入细致的教学研究才使他们有了现在的成就,他们走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成功之路。激情澎湃的工作热情是他们的又一个共同特征。

反思自己的做法: 1.让氛围愉快紧张

每一节课我都会设置一些情节,来创造一个让同学感到愉快的学习氛围,然后再把同学引入到我们要学习的问题之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逐渐进入一种紧张的状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的学习之中,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沉闷的课堂氛围常常抑制学生的思维,因而使课堂教学陷入一潭死水,不利于知识的生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中,老师如能通过精心策划,有意识的设计一种有趣的问题,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愉快的学习氛围,则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持久地保持愉快的心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效率自然可以得到较大得提高。

2.将讨论进行到底

讨论不只是为了活跃气氛,也是为了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我常常请同学们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与前面或后面的同学进行第二轮讨论。这样直至多数问题解决,再让他们不能解决的难题抛给我,我在和大家一 起讨论。课堂讨论有益于知识达成,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于受时间、同学水平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老师不愿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即使不得不进行讨论(如公开课),也只是蜻蜓点水。如能精心策划,大胆放手,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愉快和学习的高度。

3.让讲解恰到好处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花大量的精力去思考:课堂上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我一直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厢情愿而已。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始终不能摆脱“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的怪圈吧。在让学生将讨论进行到底的课堂上,我总是穿梭于热烈讨论的同学之间,及时地给他们以点拨,讲解力求及时。当大家把最后的问题抛给我时,我则能有效的把握哪些才是他们需要我去讲解的,找准他们不懂的原因后往往能通过引导,以讨论的方式,最终把难题顺利解决。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在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应该巧妙的把握好学生的个性。让每位同学找出自己知识的盲点,然后逐个击破,无疑是从更高的层次、更细的层面达成课堂的高效。

4.让思考贯穿始终

思考是一种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引领学生不断地思考,不仅可以有效的达成知识目标,更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在一段时间内的遗忘率远低于看来或 者听来的内容。

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教师要学会挖掘,要依靠相信我们的学生,让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 篇6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

边 五 小

娟1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

——激趣为先 精彩纷呈 高效生成

靖边五小 宋娟娟

【内容提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如何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道呢?这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课堂。我以为语文教学要大气,不要小气。宁要大气下的不完美,不要小气下的精雕细琢。

【关键词】 教育教学 语文 高效课堂 激情

“如何上好语文课“,这是个永恒的话题,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都为其探索不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做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 语文的热爱?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道?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都在用一辈子的学习来准备上好一堂课。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不敢说自己就已经能够上好一堂语文课。正如诗曰:“有好句无佳篇”一样。我在教学的路上只是有了一些粗浅、零星的感悟而已,所以,在此,我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对课堂教学的肤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它关涉到教师的素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怎么为学,怎么做人”吧。既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先得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能否做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提升。这是一个立体型、动态的语文课堂,我远远没有这么高的境界,很难说好,故避而不谈。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道”,也是一个很小的话题,说来无非是课前准备、课中演绎、课后练思这样的三个过程。把这三个过程做好,就算得上是一堂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吧!这是一个平面的、线性的语文课堂,较好把握,也不难理解,我便捡个便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这儿说起,望大家不吝赐教。

一、课前准备

1、开阔的眼界

我以为,一个语文教师的眼界应该开阔,要多做一些资料收集的工作,这样备起课来便会信手拈来、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如教学古诗词,课前就可以去收集一些譬如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背景资料及相关古诗佳句等来备课;教学《丝绸之路》则可以多搜集一些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资料等内容来备课。

有了这样的视野,我们还用担心备不好课吗?还用担心没有新意吗?

2、丰富的创意

网络的发达,杂志的丰富,书籍的充实,使得我们备课不再是 一个难题,当然,这也为教师偷懒种下了祸根。我主张有自己的教学创意。创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班情、学情的教学案例来。

找准一个好的教学支点,抓住一两个主问题,带动全篇的学习。这样的创意,正如余映潮所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

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样的创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与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创意,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由于是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适合班级的,因而也是最好的。

二、课中演绎

1、自然

课堂教学只有教的自然,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一如鱼儿离不开水。这几年,语文课模式层出不穷。殊不知语文课一旦形成某种模式,就没有语文味了。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深有体会的。素质教育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语文课要把语文还给语文课。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满堂练”,都忽视了“读”这一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语文教改。散文要朗读,自不待说,其他文体的文章也离不开读。例如老舍的《草原》,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读等形式,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读出富有表现力的祖国语言的语感。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不同的课文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读,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美国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提出一个高明的办法——给学生读书听,效果很好。他说:“我们过去重视孩子如何阅读,而忘记了他们如何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这话说到点儿上了,很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

2、丰美

一堂课的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语文味道、极具美感,形式多样又主次分明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大面积、长时间地占有课堂,让课堂生机勃勃。

案例一:

我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环节,意图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在语言的熏陶感染中感受这户农村人家和平宁静、朴素安适、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扮演“翁”,孩子们扮演“媪”。我这个“翁”先夸赞“媪”:老伴呀!你真是太棒了,给咱们生下了这三个勤劳、孝顺、可爱的儿子。孩子们也学着夸赞我这个“翁”,有的说:老头子啊!咱们一辈子风风雨雨中走来,还说什么感谢啊!有你,我才感到幸福啊!还有的说:老头子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像这样喝点小酒、聊聊家常,是我最高兴的呀!也有的孩子说:老头子啊!这也有你一半的功劳啊!孩子们的夸赞引来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我以为这就是所谓的“语文味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受到拘束时,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了这样不同的活动,课堂也就有了不同的美感。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活动,一般不是独立进行的,往往是交互穿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激情

面对情感丰富的文本,面对朝气蓬勃的小学生,我们的语文课 堂需要激情,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常听人说,有的老师往台上一站,举手投足之间就像一个老师。这里面恐怕跟激情有很大的关系吧!

何为激情?我以为是老师那满含的微笑,是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那脱口而出富有才气的谈吐,是那信任与鼓励的眼神,是那会说话的手势,是那忘情的、会心的、痴迷的投入。

做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努力打磨自己的语言,力图让它变得幽默。注意自己的手势与肢体,让它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情态。

案例二:

还记得我校的马德平老师在执教《望庐山瀑布》中的拓展延伸环节时,出示了《水浒传》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潘金莲。问孩子们:“美吗?漂亮吗?喜欢吗?”孩子们都说美,不少男孩子则不好意思的说喜欢。继而老师话题一转,谈及潘金莲的丑恶行径,再追问:“现在你们觉得她还美吗?漂亮吗?喜欢吗?”孩子们纷纷摇头。老师巧妙地回归到课堂,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正是这个理。

马德平老师在课堂上不经意流露出的洒脱与豁达、渊博与灵秀、从容与大度,以及那幽默风趣、谈吐不凡的语言,无不深深吸引着每位学生,引来台下听课老师的阵阵欢笑声。

感悟:语文教学要大气,不要小气。宁要大气下的不完美,不要小气下的精雕细琢。

步入靖边五小的这两年,我深深明白了“要向身边的人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现在的一点一滴的成绩可以说是向身边熟悉的和陌生的人学习的结果啊!

喜欢看上海卫视的《壹周·立波秀》,拜服于周立波幽默的谈吐,折服于周立波丰富的肢体语言。我常常想,这样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语文课本中找到乐趣,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掌握知识。

感悟:当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拥有不凡的谈吐,高超的演技。

4、过渡语

过渡语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助学生归纳 总结学过的内容,并且对下文所学的内容进行启发,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在思维上平稳过渡,在引人入胜、浑然不觉中学习新的内容。过渡语的设计要巧妙、要有语文的味道,也可以是课文中的某句话,过渡语就是串成语文课堂上各个环节的闪亮的珍珠,虽然小,确可以串成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这枚闪亮的珠链,每一位教师应做到会用、善用、巧用课堂教学过渡语。

三、课后练思

1、余韵

一堂课上完了,教师不能夹着书一走就完事了。语文的课堂教 学也需要作业,也呼唤训练。只不过语文的练习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应着眼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

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布置写课后生字,并让在字典中找它的同音字,既培养了动手查字典的能力又丰富了词汇积累量。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布置一些诸如雅词摘抄、名句积累、精段记诵、编写诗歌、仿写文章等有效作业。

2、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历了课堂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后,我们往往会获得一些深切的认识。写反思,我们往往会获得一些深切的认识。写反思,是现代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以为写反思,可以不拘形式,记录一些零星的感受。

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向前跨进一步,写教育教学论文,将零星的反思进行放大、进行规律提取,形成2000字左右的教学反思小论文,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研究迈进了,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开始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了。

案例三:

我在四年级时执教《麦哨》一课,孩子们在课堂上写得一首首虽略显稚气确情感真挚的小诗带给我很大的启发,由此我写了论文《麦哨声声 诗意浓浓》,获得了国庆杯论文评选二等奖。

叶圣陶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

正如学无定法一样,教无止境!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来不需要昏天黑地地讲解、居高临下地灌输,而是以首席读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探讨,携手走进课本。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情景就

会踏足我们的课堂。

让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厚积薄发,与时俱进,努力成就课堂的精彩与个性,持之以恒,用实践去体悟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最后,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句我最近在微博上读到的句子:“如果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就转行,如果不想转行就努力工作。”是啊!如果我们总是做一行,怨一行,那只能是到老不在行!我的一个要好的同事在微博上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三十才解师之语。”我这样回复她:“三十醒悟,犹未晚也。”是啊!我们千万不要留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遗憾。

【参考文献】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7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教学,生命活力

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人生长河中一段特殊的经历。如何让课堂为师生彼此的人生打底奠基、增色添彩呢?没有比构建充盈生命活力的课堂更吸引我们了。作为培养学生基本交际能力,滋润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师生共同用心去经营。那么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一、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情思交融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目标达成的优劣。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首先要有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师德高尚,关心爱护学生,善解人意,宽容开明,平等待人,渴望学生人人发展进步、健康成长。学生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一般所带班级不多,要不断寻找机会,深入班级,同学生打成一片。在同学生的交往和观察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好记录和心理分析,课堂上就好因材施教了。课前让性格开朗、喜爱唱歌的学生展示自己优美的歌喉,活跃课堂氛围,放松紧张的心情;课中请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配乐朗读,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课余让表现欲望强烈、表演水平高的学生排演课本剧,以演促学……总之,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同学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在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获得成就感。在师生的积极沟通交往中,双方逐渐敞开了心扉,集聚了情感,产生了默契。

二、课堂氛围:情趣横溢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必定是情趣横生的。现在有不少学生厌学,其实干瘪、枯燥的课堂教学难辞其咎。当我们抱怨学生不思进取,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是否也应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语文学习不仅是求知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们情感参与和情绪生活的过程。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学生才会爱上语文这门课程。

语文课堂上教师须持续着力启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课始要创情激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轨道;课中要张弛有度,让学生充实愉悦;课尾要余音绕梁,善于留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师的引导、组织、点拨要激情飞扬、机智幽默。语文教师要努力锤炼教学语言,锻炼课堂驾驭能力,像节目主持人一样,拥有良好掌控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善于用情感激发情感,用心灵召唤心灵,用思维点燃思维。

教师要创设妙趣浓厚的教学情境。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融情入境,体验到生活语文的乐趣。学习鲁迅的《风筝》,让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因琐事与亲人产生误解和冲突的故事,体会别样的亲情。学习《皇帝的新装》,假设你就是文中的各色人物,设身处地想,你会怎样做。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欢歌笑语,洋溢勃勃生机,彰显情思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一清如水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清晰简约的。首先,教学目标明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和指导整个教学活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三维齐全,精炼实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其次,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清晰流畅。围绕学习目标,设置教学线索,抓住教学的“眼睛”切入,然后逐步展开学习活动。整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学法指导要到位,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头脑明明白白。

当然,语文教师的语言也要清晰明了。话语严密准确,简明扼要,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充满磁性吸引力;要求清晰明了,点拨精辟到位,引导要言不烦。

一清如水的教学过程来自课前精心的预设与课中巧妙的动态实施。教师首先要沉入教材,深入解读文本,从文章的布局谋篇、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出发,反复推敲,创意阐释,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体会角色心理情感。对教材洞若观火,方能心中透亮;烂熟于心,才会任情发挥。总之,语文课堂要体现明晰之美、简约之妙。

四、教学策略:丰富多变

1.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新课程倡导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也要多放手,敢放手,把课堂和学习还给学生。一些浅显易懂的课内自读课文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展开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再借助全班的互动探究深化归纳;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文可直接把学生带入社会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应用语文知识;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课文,教师可以发挥学案导学的功效,让学生们在学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导学提纲,循序渐进,展开学习。

2. 教学手段形象直观。

活力语文课堂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撑。语文学科人文气息浓厚,环境景物描写细腻。借助多媒体课件声音、图像、视频等直观手段会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散发魅力。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制作了以故宫的视频、图片为主,并伴随相关解说的课件。按照作者介绍的顺序,一一呈现,同时还结合我2009年暑假游故宫的真切体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增强了学生对故宫的直观印象。学生们很好地理解了本文由外到内、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又如学习《爱莲说》,直接把摘取的新鲜荷叶荷花带入课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个性不言自明。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开发出简洁、实用、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同社会生活的距离。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必定是高效的,通过师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让师生流连忘返于充满生机、活力和灵性的高效语文课堂,应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 篇8

关键词 语文课堂;情感

一、有情感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而又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2.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傳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有生气

生命哲学家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著名的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1.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

2.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

3.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三、有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引起我的注意:“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们的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四、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上一篇: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下一篇:武汉大学2014年考研社保专业政治经济学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