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情味(共8篇)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情味 篇1
让中学语文作文评语充满人情味
摘 要: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针对中学生对写作文“头痛”的现状,提出作文评语应注重“真情对白”、作文评语语言要以鼓励为主、作文评语应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等充满人情味的评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评语;人情味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00-01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通过写作文,能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害怕作文,对作文缺乏兴趣,一听要写作文就感头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恰当的评语,极大的挫伤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心。比如说“句子欠通顺,主题不明,语言晦涩,行文不流畅”等。学生看着这些铁面无私的判决书似的评语厌倦极了,燃不起一点写作的欲望。为此,我在作文中尝试评语多样化,让作文评语充满人情味,达到师生情感上的沟通。
一、作文评语应注重“真情对白”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关注一下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展开一场“真情对白”,使作文评语成为一种对话式交流,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首先要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在你《天堂的门是不是已为我敞开》一文中,你向我袒露了你的忧虑,老师知道你得的是病毒性脑炎,这种病的确很严重,文中多处流露出你对病魔的恐惧和对前途的忧虑,但更多的是你对生活强烈的渴望和执着,读来让我忍不住为你流下心酸的眼泪。但是老师要劝你:生活只钟情于那些坚强不屈的人,音乐家贝多芬在失明侍从的情况下捏住命运的喉咙,继续进行创作。海伦凯勒能成为世界级的大作家。老师希望你能坚强的面对现实。虽然你的文章中有一些晦涩的句子,说明你虽然坚强但也有些悲观。你躺在病床上,也不忘记会考复习,并且在半个月病魔折磨中还顺利痛过了会考!老师喜欢你对生活不屈不挠的精神,希望你能变得更坚强。你的文章写得越来越好,这是个明显的进步。加油!别让病魔左右你的生活,痛苦过后便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你是多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老师打心底里喜欢你,我会像你的母亲一样帮助你。
例:在你《这难道是爱情吗》一文中,你向老师袒露了你情感上最隐私的那一部分。尤其是上周你哄骗我请假出去给女同学买生日蛋糕,不顾校警阻拦硬闯校门把蛋糕带进宿舍。老师只想对你说,你现在正处于青春期,人长大了自然会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思慕之情。所以你不必为想着一个漂亮的女孩而苦恼,甚至感到羞耻。你应该和她做好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上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争取考取同一所大学。到那时候如果你仍然喜欢她,放不下她,那么就可以像她表达感情,现在谈爱情有点为时过早,因为你们都是学生,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怎么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相反会破会你们的关系。你是一个德才兼备的男子汉,文章写得情真意切,让老师感受到了一颗纯真而多情的心。老师相信你会处理好这件事情。
通过以上情感交流式评语,学生的作文风格也变了,他们的文章,内容充实,富有真情实感。他们在作文中大多写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叙写自己记忆深处最深刻的事情。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评语滋润了学生干涸的心田,他们也开始喜欢和老师在情感上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作文评语语言要以鼓励为主
在学生作文评语时,要坚持以鼓励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明确其努力方向。在评语中透出爱心,充满期望,激励学生不断地努力。这样,学生会看到希望,得到前进的动力。
由于学生是有个性的自然人,每个学生对自然的感知不同,作文的洞察力、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同样的话题,有的学生写得很糟糕,甚至离题,老师最好不要大笔一挥“离题太远”,而应满怀激励之情。遇到这类作文时,我的评语是:“换个角度去写,一定能写好,相信自己能写好,再试试看!”看着这样带有鼓励性的话语,学生自然会对再次写作文增加信心。当然,鼓励性的评语并不漠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明显缺陷和不足,而是尽量做到用委婉的语言打消学生写作文的恐惧心理,能从评语中得到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树立写作文的自信心。
三、作文评语应引导学生求真向善
1、求真。有一个学生写这样一篇作文《学习要下苦功夫》,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但是作者整篇文章都是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语言晦涩,只是列举周围同学学习很用功,考试取得了好成绩,论证学习下苦功夫就能取得好成绩这个观点,让人读了很是乏味,提不起阅读兴趣。显然这个学生平时很少积累作文素材,所以在写作文时便东拉西扯,不知所云。这样的作文老师如果不正确指正和引导,这个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就没有突破。于是,我在批语中给他列举了冰心的诗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开放时的明艳,却不知道它的芽儿起初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还列举了几则名句,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名句。除此之外,我还列举了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高尔基少年读书的故事。我在批语中告诉他,如果能把这些名言和事例用在自己的作文当中,就会使文章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经过我的建议,这个学生把作文重新写了一遍,效果明显。
2、向善。做人要善良,给学生作文写评语时也要秉承这一原则。教师写评语要理解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如果是他们真实的想法,就给予肯定,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供学生参考。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紧锁的心扉,使学生对评语有认同感。
综上,有人说:“每个学生就如藏在贝壳里的珍珠,而我们就是那个打开贝壳让珍珠发光的人”。老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在写作文中,更多的是反映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领悟和理解。老师充满人情味的评语正是对学生一种人性的教育。他们太需要我们这些老师来给他们做引导,以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他们树立自信,扬起生活的风帆。语文老师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接近学生心灵的机会,请好好地利用作文评语这一方阵地吧!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情味 篇2
关键词:作文评语,人情味,点拨式,谈话式,情感式,交心式,心灵对话
一个苹果供应商为了在市场上独占鳌头, 想了一个绝招——当苹果还长在树上的时候, 把“喜”“福”“吉”“寿”等字样的剪纸贴在苹果上, 由于贴有剪纸的地方阳光照不到, 苹果上就留下了这样的字样, 后来他又有了新的创意:把原来的苹果上的单个字设计成一句句祝福的话:“祝你们爱情甜蜜”“祝您中秋快乐”等等, 这种长出了人情味苹果让他在苹果大战中独领风骚。
受这个苹果商的启发, 我的作文评语也充满了“人情味”, 而我也因此尝到了不少甜头: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不再怕作文, 觉得作文就像在和老师说心里话;在批改作文中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引导了学生;学生提高了作文水平, 老师提高了写作水平。
一、点拨式评语
王文同学皮肤太黑, 个子又矮, 常有人取笑他“刚果人”, 小块的“黑煤球”。父母也常常为他担心, 担心他以后的工作、结婚都会受影响。王文在《我的烦恼》中写道:……听到父母的交谈, 我的心一下子掉进了黑洞里, 也许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如果我的外貌不能改变, 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正常的生活下去……
看到这, 我感到了自卑和失意正在孩子心中滋长。我在给他的评语中写道:你是一个许多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 比如你的作文写得好, 爱帮助同学, 而且你的歌唱的很棒。每个人都有缺陷, 就像老师的眼睛长得太小一样, 可这并不妨碍我们出色, 只要我们充满智慧和自信!有人说,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 而我们是上帝眼里喜爱的苹果, 所以上帝多咬了我们一口。如果你不讨厌老师的小眼睛, 就和老师一起自信的昂起头吧, 因为连上帝都喜欢我们!
这个孩子看了我的评语后写到:我觉得老师脸上充满青春和智慧的光彩, 我也会加倍努力, 让知识来取代我的缺陷。老师, 你放心, 我明白了:一个受人喜欢和佩服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容貌。
二、谈话式评语
一位学生在《我真不明白》中写道:在班里, 我如果做错了什么或成绩不好时, 大家就说:还是班长呢!怎么给同学们作榜样?在家里, 我如果做事不合妈妈的心意, 妈妈就说:还是班长呢!老师怎么教育你的?我真不明白, 班长就不是人吗?班长就不许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吗?……
看了这篇作文, 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学生的迷茫、困惑, 我用评语跟他进行了交谈:你写的作文真实感人!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困惑, 我也有过。但我想做人只要问心无愧就行了。老天爷下雨, 干旱的土地说真好, 晒衣服的人还会诅咒呢!何况是小小的我们。所以, 让别人说吧, 走自己的路。
看了我的评语, 他在日记中写道:没想到老师这么善解人意, 没想到老师也有这样的烦恼, 我把我的“不明白”告诉了老师, 我心里豁然明白了。谢谢老师的坦诚开导。
在他眼里我的作文评语成了开导。
三、情感式的评语
作文训练《老师, 我想对你说》中, 一位学生写道:每当你在全班同学面前指名批评我时, 你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呀!老师, 请你改一改你的教育方法好吗?看到这, 我深感自己的不足, 经过反省后我在旁边评道:老师的教育方法是欠妥当, 下次我们先私下交流, 好吗?还有一位同学写到:上学期, 我被评为三好学生, 发奖的那天, 我听见有人说你偏心, 我心里很难受, 我不敢把证书拿给妈妈看, 妈妈见了都认为你偏心, 我更难受了, 脸红红的。老师, 你还不如评我学习积极分子。我看了之后震动很大, 评道:老师没想到你有这么大的压力, 你这学期进步很快, 三好学生是名副其实的, 老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 用一个三好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用商量的语气就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也都很愿意敞开心灵。这样与学生距离拉近了, 关系融洽了。
四、交心式的评语
作文片断训练《第一次××》, 有位学生写他第一次买菜, 结果却因没有找钱而挨妈妈骂的事, 他在作文中写道:今后, 我再也不去买菜了!我看了之后在评语中写道:第一次买菜, 忘了找钱是很正常的事, 失败总是有的, 再向妈妈要求去买一次菜, 相信肯定能做好的, 试一试, 好吗?这位学生在第二周日记中说, 他真的又去买了一次菜, 这一次妈妈还表扬了他呢!我又在评语中鼓励他把作文给妈妈看看。果然, 妈妈看了之后也很有感触, 特地给老师打了个电话, 感谢老师的教育。
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他爸爸把单位的原稿纸给他用的事, 他很困惑, 说他知道拿公家的东西是不对的, 可又不敢跟爸爸说。这件事虽然很小, 但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影响是深远的, 我在评语中说:你可以试一试把这篇作文悄悄地放到爸爸的书桌上。后来, 孩子告诉老师, 他爸爸第二天就买了两本稿纸, 连同那篇作文一起悄悄地放到了他书包里。父子俩虽然没有面对面的交谈, 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 通过这次悄悄的行动, 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共鸣。
看, 作文评语, 有了意外的收获。
我还针对学生的个性, 针对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 按人借题写出了对话式评语、激励式评语等, 不仅发挥了评语的功能, 而且能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 个别辅导, 及时引导,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让充满“人情味”的作文评语成为我们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的心灵对话吧!
参考文献
[1]《河北教育》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情味 篇3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有情感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1、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通过自由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而又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2、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长城上。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有生气
著名的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1、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
3、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学文成熟之际,教师创设情景:晏子凯旋归来,齐王会说什么,齐国的大臣会说什么,齐国的百姓会说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继续续写故事。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我们要充分利用《曹冲称象》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让语文课堂充满音乐 篇4
云阳县青龙街道复兴小学
邹瑞华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来,借助现代音乐,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倍添几分“声色”。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地运用音乐,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更加多姿多彩,显示了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音乐 小学语文(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课堂教学
国家课程改革指出: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运用信息技术来改革语文课程,它能有效地拓展语文教学视野,有利于学科教育进行新的整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倍添几分“声色”。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地运用音乐,使其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显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种独特魅力。
波兰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曾说过:“音乐是惟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振颤、律动,也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必然也有音乐。”因此,把音乐引进语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提高审美情操,培养人文素养。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跨学科教学,给语文教学注入活性因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就以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所选课文为例,谈谈笔者在实践中得出的几点看法:
一、Mp3在新授课堂的运用“润物细无声”。
配乐朗读,入情入景出心声。朗读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途径。周玉任教授曾经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尝试成功的愉悦。这就是告诉我们在时间、空间上要保证学生的参与。语文课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创设好情境,想办法让学生愿读、乐读、善读,留一点品味和遐想的空间,并以此代替生硬地概括,这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的体现。教学实践中,我每上一篇新课文,都尽量播放带有伴奏的课文朗读,音乐的运用使得课堂洋溢着美的气息,也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让学生们在合适的音乐情景中,小声跟读,从而产生了兴趣、更快更好地进入了课文情境,情感得以激发,读出来的声音、语调自然是有所不同了,学生的情感也会随着朗读自然流露。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投入地感动一次。在不同情调氛围的音乐声中学习,不仅给这堂课增添了美感,也深深吸引着学生,给这堂课开了一个好头,为朗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真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入情入景出心声”。
二、Mp4视频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柳暗花明又一村”。音乐是一门个性化的艺术,它和文学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毛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言于行,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Mp4是一种诉诸于
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因再现课文内容,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生动形象的一帧帧图像,丰富学生表象,触动人的心弦,渲染个体的情感,激发个人丰富的潜能,从而促使个体在对语言文学的感悟中更富于个性化,让学生更快的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知觉的感受中渲染气氛,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个性化的联想和想象,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陶冶人的情操、激荡人的心灵,对渲染情境、创造活跃的课堂的气氛、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有很大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的课前,先让学生跟着mp3读熟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又根据课文的内容这样操作:
学习“升国旗”这一部分。(第1、2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1、2段,体会人们的心情,勾出表现人们心情的有关兔子、词语。
(2)对比朗读“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与“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理解“热切”一词的含义,体会人们当时激动而又急切的心情。(对比朗读与理解词语融合)
(3)学生观看《实拍天安门国庆升旗仪式 十万群众参加[标清版]》的mp4前一部分,说一说从画面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体会“水泄不通”的含义,感受围观的人众多;并从“静静”一词中体会升旗场面的庄严肃穆。
(4)指导朗读本段,注意读出层层递进的语气。
学习“升旗中”这一部分。(第3、4段)
(1)播放《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唱《歌唱祖国》第一句就震住我了 视频[标清版]》中国旗卫士护送国旗这一段录像,读有关段落,体会是怎样写的。
①结合片子感受国旗卫士们的“气宇轩昂”,体会护卫队的精神抖擞。
②标出描写国旗卫士动作的词语,再现升旗仪式的壮观场面。③随着《歌唱祖国》的雄壮乐曲,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2)继续播放《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唱《歌唱祖国》第一句就震住我了 视频[标清版]》,观看国旗冉冉升上天空这一录像,读有关段落,体会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①想一想: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观看升旗仪式的人们表情有了什么变化?勾出相关句子。
②结合片子体会“注视”的意思一表达的情感。③在升旗纪录片的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下来。
学习“升旗后”这一部分。播放《实拍天安门国庆升旗仪式 十万群众参加[标清版]》的mp4最后部分观看,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久久”一词,体会人们对国旗以及祖国的深深眷恋。
整堂课中,既让孩子们欣赏了天安门升国旗的整个过程,又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念,个个兴致盎然,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知识的殿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是古诗、歌词等其它体裁的篇目。如本期我教学的西师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就有六首古诗(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杜牧的《清明》、31.杨万里的《小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36.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维的《鹿柴》。)三首现代诗(1.《春的消息》15.《长城和运河》。25.《三峡情》)当同学们反复诵读,气氛渐趋沉闷时,播放与古诗内容切合的古诗新唱或古诗配乐朗诵等Mp4,音乐声骤起,看着熟悉而陌生的视频,如一石激起千重浪,柳暗花明又一村。老师将音乐一停,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听后的感受,和自己所体会的复杂多变的情感,真是进入审美的至高境界。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恰当的音乐,正如诗句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富有情趣与韵味,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听觉、视觉、思维为一体,使平面的无声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有声的语言,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理的启迪,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融音乐艺术合情感体验于一体的教学,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更能开启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
三、音乐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万紫千红总是春”。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同样是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作文用的是文字,音乐用的是声音符号。显然,两者关系密切。音乐优美的旋
律、明快的节奏、深邃的思想、起伏的感情、铿锵的音韵,能极大地丰富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性情,引起学生联想,促进学生更好的作文。
挖掘音乐丰富的表现内容,给作文提供多样的写作素材。具体来说有:
(1)情景描绘:一首经典的儿歌除了旋律优美,歌词也非常重要。通过体验歌词,解读音乐,唤起学生鲜活的生活,提升音乐解读的深度。学习《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学生赏析歌词,分享护旗手、升旗手的飒爽英姿,感悟神圣庄严和爱国热情。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描绘我们到大自然中的活动。
(2)景物速写:学习杨万里的《小池》,根据视频的画面,阅读有关的资料,写一写心中的小池。
(3)音乐故事:杜牧的《清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首经典古诗背后都有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我们可以挖掘音乐背后的奇闻异事,也可以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合理讲述一个相关的动人情景。甚至围绕着音乐而发生的故事。
(4)想象作文:听了一首乐曲,想象音乐中画面、情景,把脑海中出现的各种音乐形象描绘出来。欣赏的《三峡情》,陶醉在悠扬的钢琴曲中,脑海中出现了长江三峡的波涛、岩石,幽静的环境,温情的画面,想象中发生的动人的故事,根据你的理解,大胆再现音乐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以上体现了作文与音乐的美妙结合。作文教学中还能完美地实现文本与情感的巧妙碰撞:
(1)音乐赏析:《妈妈的吻》记录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体验收获,可以简单介绍乐曲,介绍作曲家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谈谈自己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老师是怎么介绍的,同学是怎么评论的,自己有什么观点等。
(2)创编歌词:为乐曲写歌词,或者模仿歌词创作新的歌词。(3)歌词扩写:欣赏《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想想平时妈妈是怎样关爱你的?你又是怎样对待妈妈的?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歌词,并结合歌词内容扩写成一篇描写母爱的文章;欣赏《童年》,体会歌词: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想想自己曾经走过的日子,写写自己有过的难以忘怀的故事。
四、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注意点“凡事有利必有弊”。实践证明,音乐的确是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但只能是辅助,不能取代。如果把课文的内容都用多媒体等课件代替了,学生还学什么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么能培养?语文课就得让孩子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来感悟,来品味.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的.但音乐在语文教学中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生感觉在学习中比较被动,如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速度及语文素养的积累等。首先,由于多媒体的运用,课堂节奏会加快。其次,学生做笔记有困难,速度慢并且找不到重点。第三,学生反馈信息被忽略,使学生感觉失去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是“一
意孤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钻研、改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让我们也跟随着这些新的事物去改变我们的课堂,高扬人文的旗帜,让学生的感情随着音乐升华,让学生的思想伴着音乐迸发,让学生的想象伴着音乐轻翔,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泉州市丹妮師《让语文课堂乘上歌声的翅膀》馨语筱站博客
2.北京师范大学林子涵 刘蒸蔚 吴晓超《 浅析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让语文课堂充满幸福和诗意 篇5
王建刚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
[关键词]:诗意文本
诗意老师
诗意盎然
语文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俱全的大餐。当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发现朴实,简单,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
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一样,处处有美,处处存在着诗意。它是教人求真,向善,臻美,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事业。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培育诗化了的心境,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源。
纯美的文本——诗情画意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丽与朴实相辅相成,就像银装素裹的北国之春。是虚与实,俗与雅,空灵与厚重于一体。她既要做“下里巴人”,又要成为“阳春白雪”;是“入世”中物质的语文,也是“出世”中精神的语文。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文本那样包罗万象又体察入微。我们所用的苏教版文本是一套富有诗意的教材,一幅精美的画面,一篇篇纯正的文字,流淌指间,是一股浓的诗意。走进文本,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上劈波斩浪,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中荡漾;登临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回望《芦沟桥烽火》,泪湿陆游的遗嘱《示儿》,品尝的是《碧螺春》。诗意的文本,能让学生绽放生命的华彩。《拉萨的天空》那行云流水的优美文字,是一首精巧的诗,课文中的三幅图是一幅幅精美的画,无不透露出拉萨独特的民族风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统一的美,美得无与伦比,美得激荡人心。美文配佳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岂止是一篇课文,更是一幅让人难以割舍的艺术作品。可以说,缺失了诗情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语文教学。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了一种可以复制的技术,语言的习得成了一种可以模仿的技巧。让人深深沉醉的语言成了僵直的图解,美丽的诗的意境被无情地解析,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意蕴被残酷的肢解,语文的文化语境也变得十分苍白,丰富的生存体验成为学生的奢侈梦想。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也被我们的老师简单地当成了宣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工具,而作品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却熟视无睹。这样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的心灵关注了太多他们年龄所不能承载的重负。我们的学生,也因为少了诗情的荡漾,少了诗魂的滋养,成了诗意失落的一代。
前辈们提出“涵泳”,叶圣陶先生把读书称为“美读”,李吉林老师创造情景教学。可见语文教育本身就是有诗意的。他们要把孩子带入情境的世界,美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语文教育就是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课程,是诗意的课程。
语文文本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是文学性的显著特点,它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时间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它总是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它总是选择最精美的文字来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从文本的诗境、诗情,诗的语言中学生能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尤其与经典性的文本对话,学生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境界。所以,教师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
诗意的老师———才华横溢
诗意的教师对人生,他们是渴求冲破功利主义的束缚,走出追仄的生存空间,诗意地栖居在教学的大地上,挥洒意趣,书写人生。诗意语文在于诗意解读。诗意的教师拥有一颗缪斯心性,能够以一颗敏锐、善感的心解读生活、文本、儿童中的种种诗意。“诗意语文在于唤醒诗心”。在诗意的课堂中,老师用一颗诗心,带着几十颗童心交流,以一份情感动另一份情,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诗心荡涤另一颗诗心。文本语言有的或清新、或华美,给人修饰之美;有的或朴实、或简洁,如行云流水;有的则或平缓、或生动,亲切温馨„„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的语言也要富于变化,或纵情渲染、激情回荡,或自然流畅、舒展畅达,或娓娓而谈、舒卷自如„„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让不同文体的课文散发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在不同的美中熏陶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的语言具有了诗意,才能在学生的语言中播下诗意的种子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总是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而不是那种做作的虚情、矫情。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与同学、与文本实现真正的意义的自主对话,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汩汩流淌。
“诗是心灵的自然流露”,诗意语文的美,在于教者自然,不无病呻吟,不把个人的情绪无限夸大。这使我想到老一辈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朴素无华,贾志敏的行云流水,支玉恒的挥洒自如,靳家颜的腹有诗书。他们课堂中对学生风过无痕,大雪无痕的语言训练,是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扎实的训练。而学生却浑然不知是在接受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诗意。语文教师得怀有诗情,得富有教学魅力。诗意需要智慧,需要真情,上课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情感冷漠僵硬的教师与语文课的诗意是无缘的。教师的诗情,教学的魅力哪里来?它源于理想信念的守望,文化底蕴的厚积和语言功底的修炼,在《逆风的蝶》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叙述的“去年的这一天,蔷薇花与蝴蝶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约定,今天就是它们相会的日子。蔷薇忘不了,蝴蝶更忘不了,迎着呼呼的狂风,蝴蝶出发了。我们看到过阳光下、微风中的蝴蝶,舞姿是那样飘逸、轻盈。那么狂风中的蝴蝶还能给我们这种感受吗?”然而,每个人的上课表达方式不一样,青年特级教师王菘舟内蕴深沉,盛新凤老师热情奔放,孙双全的睿智洒脱,都烙上了个人的风格,诗意语文要以教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诗意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诗意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诗意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
斑斓的“土地”———流淌诗意
教师耕耘的是一片诗意盎然的“土地”,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儿童。诗意与年轻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我们脚下是
一片最纯洁、最少污染,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状态的“土地”。每一个儿童都是天使,每一个儿童都是幻想家,心灵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梦,有梦就有诗。如果说几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主要是指青少年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耕耘未来,怎能不激动满怀并引以为豪!培根说:“物资以其感性的诗意光辉向着整个人微笑。”语文,这一“物资”当然也应该应它的诗意光辉向儿童微笑。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忘了想儿童微笑,甚至还会像卢声林堡所说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肝的撞到一个孩子”。而说的好!我们不理解诗意语文是为了孩子的微笑,为了孩子心灵的丰富和自由。雪莱说“诗也是孩子”,这正是语文的追求。面对着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我们要帮助孩子练就一颗慧心,打造一双慧眼,必须“身先士卒”,作出示范,给孩子感性的认识。
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了培养孩子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首先要做捕捉孩子生活亮点的能手。生活是色彩斑斓的,但很多事情是瞬间即逝,需要有较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如果没有拥有一双聪慧的眼睛,没有敏感的心灵,是感受不到宇宙原来就是一个鲜活跳动着的生命啊。教师要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从而享受语文,享受生命。
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慧心。我们习惯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却不知道用孩子的心看生活。这不但影响着教学,而且更会影响着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人评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是“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这正形象而有力的说明了于老师的成功首先就在于他拥有一颗读懂童心的慧心,从而赢得了所有孩子的真心。因此,我们应该蹲下身来,用孩子的心灵去体验孩子的喜怒哀乐,主动接触、用心体察、宽容理解那些为孩子所神往和珍视的文化信息,关注孩子的最新动向,捕捉孩子的兴奋点,探寻教师文化与孩子文化的共鸣区,允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发现和表达。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离谱、荒唐或出人意料,我们都应该真诚地倾听、关注、鼓励。教师的高尚品格,博学多才,与学生思维的多姿多彩,交相呼应,充满灵动之气。
“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然而,一些语文竟然是这样教学,只要字词句章,而没有字词句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和心灵;只要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没有训练中人精神和能力,不是人去训练,而是去训练人;只注重结果,注重效率,而没有过程,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儿童以有经验及其需求;只有教室。以及教室中那本薄薄的被称作“神圣”的教材,而没有田野,没有生活,没有清清的流水,蓝蓝的天,于是孩子把麦子认作草,不知夏天鸣叫的是蝉,只知中心句„„这样的语文,理性胜利了而感性却失败了。
我们所追寻的诗意语文,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把儿童当是真实生活的守护者,当作语文这一“田野”上的牧羊人,儿童天生是诗人,儿童的思维富有先天缪斯性,在《白鹭》第三自然段中,老师出事这样一个题目:谁愿意为第五自然段取名字?有的学生说:“我想取‘碧水中的倩影’,清水虽比不上大海美丽但是它有洁白的白鹭站在其间,白鹭美丽的身影倒影在水田,这倒影使整幅画异常美丽。”有的学生说:“我取名为‘澈’,因为整个画面水波盈盈,清澈见底,看上去晶莹透亮,犹如嵌在玻璃框里的一般。”又有学生站起来说:“我取名为‘出淤泥而不染’因为白鹭仿佛是一枝洁白无瑕的荷花,亭亭玉立。”说的多好啊!只有发自内心才有这么美的语言,然而这一切,并不是老师刻意的要求,而是交流、对话的自然延伸,是学生内在的诗意的升华。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诗意的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全身心地呼唤着语文中的儿童,心目中的人。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情味 篇6
自主学习以情激活课堂
生命哲学家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著名的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1、课文,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军神》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问题,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我班学生就特爱提问题,学《花瓣飘香》时问“为什么只摘一片?”“摘花是一种破坏行为”等为问题。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等等。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3、话题,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学文成熟之际,教师创设情景:
1、如果是你的话,你愿意放吗?
2、爸爸为什么要汤姆必须放掉那条鱼?
3、汤姆的动作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情?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心得体会:
读罢此文感觉受益匪浅。怎样激活课堂,是我一直探究和思考的问题。但总是感觉有些云里雾里之感。本文通过
1、课文,让学生自己读。
2、问题,让学生自己提。
3、话题,让学生自己说。这三方面来说明“自主学习以情激活课堂” 这个问题,有理有据,让我在很多方面感觉豁然开朗。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也要从这三方面出发,成为课堂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非常荒谬可笑的,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我还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篇7
【关键词】“语文味”;书声;阅读;写作;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课堂上,要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展示得自然妥帖,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这就是语文课上语文的味道。
语文味并不是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的。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书声琅琅,读出语文味
“读”是我国传统教学强调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它是理解读物内容,吸收语言资料,表述内心世界不可逾越的途径。古往今来,多少人对“读”做过推崇与肯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与理解的关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是读与表达的关系,“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讲的是读与思考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与写作的关系,而这些,都说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对改变先前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用大部分时间“讲课文”,就是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在此,我主张以“读”为主,以“讲”为辅,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有的放矢地读。我认为应该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去读,通过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字、词,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一堂语文课,我们不妨拿出五分之二的时间来“读”,让语文课书声琅琅。如果是语言精炼、文笔优美的散文、诗词等,时间还可适当延长。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是这样设计朗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遍读,让学生从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弄懂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新词;第二遍读,主要是从读中去理解课文;第三遍读,则是让学生仔细揣摩,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更深入理解,也是对语言文字的反复玩味,主要通过对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来紧抠语言文字。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的鸟多和欢的特点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谁能读出鸟数量多的特点?”“谁能读出鸟欢的特点?”“谁又能读出鸟的天堂的美?”通过这些问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试读。在读与评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美丽景象,体会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之情。这样一来,“读”代替了老师所谓的分析提问,既减轻了负担,又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岂不一举三得?
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改进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既是表达方法的练习,更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练习。特别是学生新学到的词语句子,如果能够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用,对学生内化这些语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不仅是指写作方法上的结合,也应该包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结合。因此,作文练习不仅是作文课的事,也是阅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课的作文和作文课上的作文应该有不同的分工。以扩大学生语言积累,内化课文词句的作文练习,主要应该在阅读课上进行。因此在阅读表达课上,应该结合课文的特点,适当地设计作文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的词句以及一些写作方法。
我们在阅读表达课上设计的作文练习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基本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这种练习的目的既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二是创设新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种练习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语言上的进步。三是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说话写话。比如《白鹅》中描写白鹅各方面特点时采用的是总分结构方法,我们就让学生模仿总分结构的写法来写一种动物的特点。
三、质疑与思辨,点缀语文味
在很多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质疑,例如:省略号的“作用”等等,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课堂上师生生成出了“改一改”“像作者一样写出来”这些智慧的火花。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意味着教师为使学生习得语言可以选择这样的“例子”或者创造性地运用这个“例子”。教师在学生对“这个省略号用得不好”提出质疑时,带着学生打破教材权威性的观念,对学生的看法予以认同,并让学生来改一改,写一写。虽然具体在这里的处理是否恰当有待讨论,但这种做法对培养、树立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影响深远的,课堂上学生思维、语言得到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这不就是“语文味”十足的课堂吗?
总而言之,无论课改如何推进,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该能够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梁丹丹.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J]. 文学教育(中),2012(10).
[2] 陈兰.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J]. 文学教育(下) ,2014(9).
[3] 尹疆捷. 让语文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J]. 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9).
[4] 周理刚.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7).
[5] 邹全胜. 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情味 篇8
一、旧知导入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时,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是这样: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五、音乐导入法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课前用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六、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引用与本课题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教学《晨读》时,出示名言名句:“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老师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设计导入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2)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
(3)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5)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作者邮箱: chenlin04517@sina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情味】推荐阅读: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07-24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08-27
班班通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06-26
让语文课堂在探究学习中充满活力05-11
让导入充满智慧,让课堂富有灵性--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之导入06-06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doc(论文)10-28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08-15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11-23
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08-03
让化学课堂充满爱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