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精选12篇)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上好语文课, 就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优势, 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尽情释放,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在课堂中张扬个性
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的活力, 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的生命力在个性的张扬中显现出内在的活力。所以,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 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 我以“如果你是顾客, 愿意买谁的葡萄?请充分说明理由”“假如你就是当年参与评价的评委, 我是电视台记者, 我现在采访你们, 你们为什么要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评为最佳路径”“当格罗培斯看到老太太管理葡萄园的方法后, 他会想些什么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 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把教材中的“此情此境”变成学生的“我情我境”。这样一来, 学生就融“我”入境, 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 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 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增进了情感体验, 升华了思想认识, 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的内容。不仅如此, 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 便于学生敞开心扉, 宣泄情感。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激情朗读
语文课堂“以人为本”, 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提高的过程, 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所以, 有效性朗读就应创设这种浓浓的教学氛围, 在朗读之前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片段中, 一位教师是这样来教学朗读的,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 但是你们是否明白它的心, 它的情?你们就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老天鹅啊老天鹅, 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一学生回答道:“没有关系, 为了大伙儿的生存, 我愿意。”接着教师又深情地说:“老天鹅啊老天鹅, 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 难道真是钢铁之躯, 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一学生又回答道:“不, 我也知道疼痛与寒冷, 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 我必须这么做!”教师见学生已渐入佳境, 便随即话锋一转道:“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学生便心领神会地朗读起来。最后, 教师让全体学生一起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学生满怀激情、充满个性的朗读给听课的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让语文素养在探究中提升
何为“探究”?“探究”就是探寻、追究, 或者说深入探索、反复研究。对于学生来说, 探究能力的形成, 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 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 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学中, 当学生知道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 乌鸦就喝着水了”时, 竟然有学生提出:“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 那乌鸦该怎么办呢?”于是, 全班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究。学生们各抒己见, 课堂中闪耀着他们思维的火花和个性的光彩。
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灵感, 让学生从课堂、生活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对象或问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 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许多知识, 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研究问题, 丰富了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让思维在赞赏中“助燃”
“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采用语言激励学生, 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 “助燃”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学生发展中不仅要成为促进者和引导者, 更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放大镜, 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适时运用激励语言。我们能用一种赏识、激励性的语言来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能发自内心地给予学生赞美和鼓励, 那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会变成“聚光灯”。
在课堂上, 我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 特别是为学生创造发表与众不同意见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拓展思维, 发展个性, 我经常这样启发:“来, 请你谈谈这个问题。我从你的眼中看出来, 你的心中一定是有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看法。”“勇敢地站起来, 老师特别想听听你个人的看法。”“相信你能行, 再认真想一想, 别着急, 你一定行。”“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 真是了不起!听了你的发言, 我很感动……”即使有的学生说错了, 我也会给予热情的鼓励:“说错是正常的, 老师最喜欢爱说的孩子了。没关系, 再说一遍, 一会儿你想好了再告诉大家, 好吗?”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 体会到了尊重和爱, 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进而产生了自豪感, 这是学生成长的动力。
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 是学生求知路上的泉水, 探索求知的动力, 发挥想象的点火石, 启蒙创新的导火索, 让我们一起将语文的生命融入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中, 和学生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吧!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2
威宁二小李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习惯的主渠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好每一堂语文课,让语文课堂活满活力。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如果再加上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就会坐如针毡。语文界的前辈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舞台变得精彩?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我从这些年的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灿烂的微笑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还记得刚调到这所学校时,不知是因为环境陌生、同事也陌生?还是接任的六年级大个子学生太调皮?或是对职业有了怠倦感?反正我总是摆出一副严师的脸孔出入。记得那次上了一堂公开课下来,许多老师的评价是:“课上得不错,只是从头到尾没见你笑过。”我能笑得出来吗?这是六个班分出来的,“大杂汇”,差生聚集,淘气包大全,打架斗殴是常有的事,学生对老师充满了敌意……哎!明天装一个笑容进教室吧!第二天,我一改常态,带着灿烂的笑容走上讲
台,学生惊奇地望着我,整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孩子还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原来,李老师也会笑啊!”
从此,我常常提醒自己:微笑!记得微笑!
学生犯错时,我会微笑着询问:“为什么?”他们对老师的这种温和的态度是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在仅有的一道心理防线溃败而无足够应变的情况下,只能以羞愧、诚实的态度来面对老师,袒露内心的真诚;上课铃响了,我会挂着真诚的微笑走进教室,学生也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手心朝上,一个优美的“请”,让学生倍感亲切;当他们答对问题时,微笑着说一声“我喜欢你的回答!”“来!老师和你握个手!”“来,咱俩击个掌!”让孩子们在整堂课中充满了信心;下课后,我不会忘记微笑着向学生道一声“再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从而对老师下节课有深深的期待。这样,学生从心灵深处,对老师产生一种近距离的亲切感和深深的折服感!
一年下来,恶习基本杜绝,学生也深深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课,成绩也明显进步。我最大的秘诀就是:微笑!
可见,教师的微笑给学生的影响有多重要!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语文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深深地记得那天在三(5)班上的《画杨桃》,其中我问学生“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时,一个女孩子大声说:“老
师,就是您这个样儿啊!”我再次笑了!“言教不如身教”果然如此啊!
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给了他们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以至学生会相信老师不会轻易否定他们,更不会批评他们。这样,学生就找到了张扬个性的空间。何愁语文课堂没有活力与激情?
二、抑扬顿挫的语言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三尺讲台,其实就是教师每天的“舞台”,如果一支曲子千篇一律是一个曲调,那谁还愿意去听呢?如果每天嚼着同样的“馍馍”,谁还愿意“吃呢”?同样的道理,成年累月的课堂,一成不变的语调,那和寺庙的和尚念经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
记得那次优质课评比,我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地震带来的巨大伤害,我出示了汶川大地震中体现父爱母爱的相关图片,加上我深情并茂的旁白:“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父亲,当他经历了万般曲折找到自己的儿子时,儿子早已被倒塌的房屋夺去了生命。但父亲毫不犹豫地脱下外套盖在儿子头上,并背起儿子,目的只有一个:带儿子回家„„”学生被深
深地打动了。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时,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位父亲挖的时间长,再想想他在挖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带不同语气读这句话,读出父亲的劳累,读出父亲的疲惫,读出父亲的焦急,读出时间的绵长„„读到第三遍时,孩子们早已声音哽咽,再看评委和其他老师也是泪光闪闪了„„
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如火,熊熊燃烧;激情似水,汹涌澎湃;激情若风,遒劲浩荡。可时而高山流水,可时而小溪潺潺;可时而熊咆龙吟,可时而幽咽泉流„„这样,学生上你的课堂,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激情进入语文课堂,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三、优雅的教态是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你这个人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
教师同样是角色的扮演者,如果能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亲近,老师的引导就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老师抱着手臂对学生说话,学生对老师的感觉肯定很
差。如果老师改变了这种肢体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但这并不是说每位老师都要对学生张牙舞爪,而是要注重体态的节奏和韵律美。身体和语言的协调应该是和谐的。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你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也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这对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堂。我们在重视工具性的同时,莫要忽视了它的另一个重要性,那就是人文性——培养人的优秀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所以,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甚至是学生的人生发展。切记,莫信口开河。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力课堂;构建策略
吕叔湘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一、活力,从导入开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等。
二、情境创设,活力课堂的催化剂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可见,语文和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又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层次的节奏美……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我们应努力创设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加強学科之间的联系。如,《江雪》一诗,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诗中描绘的场景。这样边吟边画,不仅让学生真切地了解了古诗内容,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三、灵动,活力课堂的主旋律
语文课堂应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在教学“人”字时,教师让学生说说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也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动”起来。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四、让激情成为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激情不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激情进入语文课堂,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活力四射,风采迷人。
生命,因为活力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活力而更动人。让我们一起来构建活力的语文课堂吧。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4
关键词:形象,精神,微笑,语言,多媒体,幽默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导演”水平。课堂乏味, 没有活力, 缺少激情, 这不能说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本人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不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究其原因, 恐怕主要是我们的语文课缺少活力。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下面我就谈一下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以良好的形象、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课堂
形象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创造能力和职业特征;也反映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以及对自身价值的重视程度。作为教师不必刻意打扮自己, 但衣着要整洁得体, 都说“形象重于生命”, 不少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提出: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 只有美丽的教师才能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更美丽!饱满的精神状态能给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能让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了愉悦的精神准备。当然, 作为一线的广大教师, 平时难免会有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抑, 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排遣心中的不愉快, 适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 切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更不能把自己的精神垃圾扔到学生的心田, 甚至拿学生当出气筒。试想, 一个衣着不整、垂头丧气、满嘴脏话的教师, 即使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 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他的课呢?他的课堂必定是一汪死水, 还有什么活力可谈?因此, 良好的形象, 饱满的精神状态是我们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
二、微笑, 充满活力课堂的催化剂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 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 这句话很有道理。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孩子们最想看到的就是老师的笑脸, 你的笑容会让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得到极大的放松, 想上好一堂课, 我认为, 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 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亲其师, 信其道, 让他们能够走进你的心灵。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沟通。这样, 你的笑容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为你的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上, 教师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 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 更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课堂气氛。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那么你的语文课堂不就充满了和谐, 充满了活力吗?试想, 一个愁眉苦脸的教师怎么能生发活力?一个没有笑声的课堂是很可怕的。
三、抑扬顿挫的语言, 是充满活力课堂的关键
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 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语言平淡, 一节课上总是一个腔调, 一种语速, 没有节奏, 没有重音, 没有变化。睡, 语文课上总会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些厌学情绪, 常常以搞小动作、低声讲话和睡觉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产生, 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课时缺少一个“情”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而没有情感交流的语文课不能算是好课。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 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 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教育家李镇西也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 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 充满激情。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 而且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 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这样的语文课堂, 学生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 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 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激情进入语文课堂, 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 风采迷人, 更具活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为充满活力的课堂加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愉快、主动地学习,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兴趣是一种与情感相联系的积极情绪, 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多媒体教学的动态画面, 逼真的声响效果, 丰富的色彩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我在上《苏州园林》一课时, 搜集了有关苏州园林的一些图片及相关资料, 制作了一个课件,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学生的兴趣极大,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很多同学希望更多课文能到多媒体上。在学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举行》这则新闻时, 我下载了当年交接仪式的视频,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让学生全体起立参加视频中的升旗仪式,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尽管时间很短, 但它胜于一切的空口说教, 那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教学任务高效完成。
五、巧用幽默, 提升语文课堂的活力
语文课堂学习中, 学生难免会有疲劳的时候, 如果教师适当地幽默一下, 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活力。比如, 春季的课堂, 温暖的春风吹得一些学生睡意很浓。看到这样, 我也佯装打瞌睡, 并絮絮呓语:“暖风吹得师生醉, 直把教室当卧室……‘春眠不觉晓’, 还是睡觉好。”语调抑扬顿挫, 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学生们立刻被逗乐了, 立即投入到愉快地学习中去。还有一次, 作文课上有个女同学偷偷做英语作业, 我发现后, 没有点名批评, 而是说:“我们班有位女同学在用英语写作文, 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那位女同学很不好意思地收起了英语作业, 马上开始写作文。我想, 这种幽默感的提醒, 比声色俱厉的指责效果要好得多,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升语文课堂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教学论文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应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状况,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
一、让语文教材“趣味化”
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趣味之所在,使学生产生兴趣,时刻对教材处于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中。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一年级小朋友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会汉语拼音,在教汉语拼音时,可以让学生做拼音形体操。如学习b时,用讲桌挡住下身,桌子以上的身体当作b的一竖,伸出左臂(学生伸出右臂)掐在腰间,手要紧贴桌面。教会学生表演后,再教给儿歌:右下半圆bbb。接着学习p时,教学生抱住头即形成p的形状,并教给儿歌:右上半圆ppp。这样通过表演,增加了拼音教学的趣味性。
二、让语文课堂“生活化”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如:苏教版第一册有一首优美的儿歌《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来说一句话,学生们都说得很好:夜空是星星的家,夜空是月亮的家;宇宙是飞船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蓝天是太阳的家;大海是浪花的家……听了学生的回答,我高兴地说;“希望你们注意观察,写出更好的诗。”学生们听了,个个神采奕奕,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语文教学“活动化”
活动化的语文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别性,主张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加强真正意义上的分组教学或个别化教学,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形成积极的课堂集体动力。真正地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6
关键词:情感 课堂 兴趣 活力
G633.3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学习是在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我们在课堂中提倡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標、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因此,我认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学习事半功倍。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活力与成长。
一、“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学生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我的母亲》一课,这篇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是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的情感。
2、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俗世奇人》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奇人异事,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文中泥人张的“奇”在于他沉稳、干练,面对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他善于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这是一个个性内敛、技艺精湛的奇人。杨七旳“奇”主要在于小吃制作中构思的奇妙和手艺的精巧;杨巴的“奇”在于随机应变,处惊不乱。冯骥才在描写“手艺人”形象的时候,不仅用文字为地方文化保存了鲜活的案例,而且倾注了对手艺人的钦佩与肯定。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奇”人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有生气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著名的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敢于放手。
1、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吆喝》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学生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佳。我班学生爱提问题,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等等。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代答,让学生去作答,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3、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5分钟,老师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教师创设情景:晏子凯旋归来,齐王会说什么,齐国的大臣会说什么,齐国的百姓会说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三、有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话引起我的注意:“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
四、有创新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课文中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是学生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我们要充分利用《草船借箭》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篇7
语文是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它有很强的工具性。学生只有在学好语文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培养其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首先, 阅读、理解并掌握课文及其相关知识点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 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促进其终身学习的可能。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在学习之余更广泛地参与阅读, 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再次, 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只有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可以做到终身学习,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最后, 语文教学还担负着培养学生个人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
二、语文课堂进行创新的原则
首先,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语文课堂创新的关键。教师是学生精神上的引导者, 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之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极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培养。其次, 活泼向上的课堂氛围是语文课堂创新的基础。这一阵地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活泼向上的课堂上, 学生积极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 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进行自我思考。再次, 培养学生善于接纳其他观点是语文创新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各抒己见时必然会出现观念冲突, 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容忍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存在。在接纳吸收他人观点的同时, 互相启发, 互相帮助, 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三、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创新教学的措施
1. 教师应进行观念革新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只有革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才有可能带领语文课堂进入创新的轨道。传统的教学里, 教师大多只是进行知识的讲解, 并未以创新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观念的革新,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2. 教师应该改革教学前的准备
在传统的教案准备中, 教师多根据个人教学经验, 撰写相关教学步骤。而这些步骤往往只涉及教学效果, 即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 而忽略了学生接受这些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中就应该设计好如何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教师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接受能力, 合理安排知识容量以及学习速度。在课堂教学中, 不应该因为部分尖子生的接受能力较快而加快课程的进程。同时更不能因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而随意放缓教学进程。其次,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 制定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案,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情境中。再次,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前, 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师生间的互动, 做好课堂预测, 才可以得心应手地实施创新教学。
3. 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方案中, 教师多是“讲”课, 将大量的知识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枯燥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接受知识, 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 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 教师应进行合理讲解。教师应在教授时合理科学地安排时间, 进行多样讲授, 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再次, 合理设计提问。提出问题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课堂气氛。同时, 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最后, 活泼生动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学生讨论等活动时应注重科学性, 使学生真正进入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尤其是教师组织课堂探究活动时, 应从实际出发, 以免创新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4. 进行多样性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即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这种评价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课前预习、课上提问以及课后练习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有效时机。良好的课堂评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并掌握课堂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应该一刀切, 将评价标准制定得过于死板。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多样性思维, 肯定学生的思考过程, 制定活泼多样的教学评价。同时,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 让他们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素质。
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方面确有一定的成效。然而, 我们应该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总结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 革新理念进行创新, 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摘要:创新教育就是旨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提升学生个人境界,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1世纪是素质教育的世纪, 更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本文在分析语文教育特点的同时, 指出在语文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原则,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学的措施, 旨在表明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益, 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8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教学,生命活力
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人生长河中一段特殊的经历。如何让课堂为师生彼此的人生打底奠基、增色添彩呢?没有比构建充盈生命活力的课堂更吸引我们了。作为培养学生基本交际能力,滋润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师生共同用心去经营。那么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一、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情思交融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目标达成的优劣。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首先要有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师德高尚,关心爱护学生,善解人意,宽容开明,平等待人,渴望学生人人发展进步、健康成长。学生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一般所带班级不多,要不断寻找机会,深入班级,同学生打成一片。在同学生的交往和观察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好记录和心理分析,课堂上就好因材施教了。课前让性格开朗、喜爱唱歌的学生展示自己优美的歌喉,活跃课堂氛围,放松紧张的心情;课中请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配乐朗读,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课余让表现欲望强烈、表演水平高的学生排演课本剧,以演促学……总之,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同学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在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获得成就感。在师生的积极沟通交往中,双方逐渐敞开了心扉,集聚了情感,产生了默契。
二、课堂氛围:情趣横溢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必定是情趣横生的。现在有不少学生厌学,其实干瘪、枯燥的课堂教学难辞其咎。当我们抱怨学生不思进取,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时,是否也应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语文学习不仅是求知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们情感参与和情绪生活的过程。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学生才会爱上语文这门课程。
语文课堂上教师须持续着力启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课始要创情激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轨道;课中要张弛有度,让学生充实愉悦;课尾要余音绕梁,善于留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师的引导、组织、点拨要激情飞扬、机智幽默。语文教师要努力锤炼教学语言,锻炼课堂驾驭能力,像节目主持人一样,拥有良好掌控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善于用情感激发情感,用心灵召唤心灵,用思维点燃思维。
教师要创设妙趣浓厚的教学情境。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融情入境,体验到生活语文的乐趣。学习鲁迅的《风筝》,让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因琐事与亲人产生误解和冲突的故事,体会别样的亲情。学习《皇帝的新装》,假设你就是文中的各色人物,设身处地想,你会怎样做。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欢歌笑语,洋溢勃勃生机,彰显情思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一清如水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清晰简约的。首先,教学目标明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和指导整个教学活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三维齐全,精炼实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其次,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清晰流畅。围绕学习目标,设置教学线索,抓住教学的“眼睛”切入,然后逐步展开学习活动。整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要清清楚楚;学法指导要到位,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头脑明明白白。
当然,语文教师的语言也要清晰明了。话语严密准确,简明扼要,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充满磁性吸引力;要求清晰明了,点拨精辟到位,引导要言不烦。
一清如水的教学过程来自课前精心的预设与课中巧妙的动态实施。教师首先要沉入教材,深入解读文本,从文章的布局谋篇、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出发,反复推敲,创意阐释,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体会角色心理情感。对教材洞若观火,方能心中透亮;烂熟于心,才会任情发挥。总之,语文课堂要体现明晰之美、简约之妙。
四、教学策略:丰富多变
1.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新课程倡导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也要多放手,敢放手,把课堂和学习还给学生。一些浅显易懂的课内自读课文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针对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展开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再借助全班的互动探究深化归纳;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文可直接把学生带入社会生活之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应用语文知识;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课文,教师可以发挥学案导学的功效,让学生们在学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导学提纲,循序渐进,展开学习。
2. 教学手段形象直观。
活力语文课堂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撑。语文学科人文气息浓厚,环境景物描写细腻。借助多媒体课件声音、图像、视频等直观手段会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散发魅力。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制作了以故宫的视频、图片为主,并伴随相关解说的课件。按照作者介绍的顺序,一一呈现,同时还结合我2009年暑假游故宫的真切体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增强了学生对故宫的直观印象。学生们很好地理解了本文由外到内、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又如学习《爱莲说》,直接把摘取的新鲜荷叶荷花带入课堂。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个性不言自明。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开发出简洁、实用、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同社会生活的距离。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必定是高效的,通过师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让师生流连忘返于充满生机、活力和灵性的高效语文课堂,应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9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应力求做到:
一、依托文本, 拓展教学空间
(一) 感受文本语言, 体会魅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其审美功能的, 对作品语言的揣摩, 应当是语文教学首先关注的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当从语言切入, 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只有回归文本, 感受文本语言, 才能体会其独特的魅力。
(二) 寻找文本空白, 丰富想象
引起思考, 激发联想, 是文学欣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 而对文本中有意义的空白点的发现, 正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努力寻找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点, 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 小到人物对话的神情、细节产生的缘由等。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三) 挖掘文本内涵, 提高认识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对作品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有时需要被学生逐渐地发掘出来。这就要求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应当设计得尽可能单一一点, 不必面面俱到。同时, 还可以对学生过去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复读, 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 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着眼主体, 提升语文素养
(一) 以教材为出发点
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变得越发重要, 但它们不能完全替代文本。语文教师要适时地教会学生通过语言信息去捕捉形象, 启发他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作品, 积极调动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 鼓励他们在所阅读的作品中发现问题, 提出自己的看法, 敢于对传统的观念作补充或修正, 并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 以课堂为突破口
独立思考, 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前提, 也是当今学生十分缺乏的一种品质。文本的解读, 应该有接受者能动地参与, 通过讨论交流, 把文字材料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变成充满哲理光辉的思辨材料。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 读者会看到于勒这个人物形象的可怜、可恨之处, 但如果从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思考, 就会发现这一形象的可悲之处。分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人们常常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多余人的代表, 其实, 在他身上多发现一点人性的东西, 或许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些。
(三) 以实际为着力点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着想, 更要着眼于实际, 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虑。进入初中, 由于练习考试往往更多的侧重于课外知识, 所以学生常常产生“上语文课无用”的错误认识。这就必须从激活课堂教学入手, 一方面从研究教材多元功能出发, 发现教材的实用点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点, 因人施教,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 学得有用。教师只有把“活”这把钥匙真正地交到学生的手里, 才算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三、重视教法, 整合各种因素
(一) 激发情趣, 营造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教师这两者应该是共生互动的, 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力求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情”字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也是把语文课堂搞活的关键。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 教师要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地投入”, 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 改变角度, 学会取舍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 不仅要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特色, 而且要把相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风格。一句话, 要使自己所教的每节语文课, 其教学方式方法力求不雷同, 有个性。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学会取舍, 学会变换角度。
(三) 探索教法, 利用资源
新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全新的技术。对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不能总是“门外汉”, 而要设法拓展课堂的空间, 把课堂延伸到网络,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相整合。
四、学会赞赏, 实施激励评价
(一) 帮助树立信心
让学生准确写出一个成语, 背会一首诗, 回答一个问题, 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 多说“你真棒”“说得真好”之类的句子, 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即使学生出了错, 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 和缓的语气加以鼓励, 让他们在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同时得到进步, 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 最终获得知识, 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
(二) 给予成功体验
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评比方法, 在学生表现出色时, 及时地给予奖励, 一堂课结束时, 进行小结和评比。这样, 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思维, 活跃课堂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而且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有很大的作用。另外, 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文训练, 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10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一)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 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读思结合, 动静配合, 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其背后, 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 难免碰壁, 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启导, 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朗。
(二) 在语文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 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 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 使语文教学活起来, 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
我们要改变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研读为主体, 探究发现为手段,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交流中, 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 读思结合, 动静配合, 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 三 ) 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课堂之中,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功能。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合作交流中, 在活动参与中得以反映, 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
(四) 倡导合作学习的氛围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容忍、赞许他们参与集体合作。在学习小组中,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通过分析、比较, 甚至经过激烈的争论, 各抒己见, 但他们在鉴别、优选后会发现最佳的思路和方法, 个人的思维在学习小组的合作中得到发展。例如, 我在教学《古诗三首》之《宿建德江》时, 先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然后让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每一句诗歌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讨论, 很快就明白了诗句的意思, 也很快地理解了文章蕴含的意境。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破学科界限, 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教学,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 可融合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数学等, 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理解。例如, 在《丰碑》教学中, 为了赞扬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教师可引导学生唱《英雄赞歌》以缅怀军需处长;再如《颐和园》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 用简笔画勾勒出颐和园的大致游览图, 直观而生动、有趣。
现在的孩子阅读面广, 学习的自主性比较强。特别是像外校的学生, 家长比较注重对孩子的培养, 学生素质比较高, 各有所长。在课堂上, 我曾在《卢沟桥的狮子》教学中理解“大概”词时, 提出“也许”“可能”用英语怎么说, 学生竟脱口而出“maybe”英语单词, 学生虽感陌生, 但新奇吸引注意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就不会去独立思维, 更谈不上创新。
(一) “问题全解决了”吗?
语文课上, 教师为了“紧扣教材”, 为了“调动”学生, 便把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 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 甚至会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形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 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 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 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 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 课上学生自能“读懂”, 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 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 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二)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如何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出学生质疑的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 让学生具有主动探索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 我在教学阅读短文《登汇波楼》时, 首先,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后, 师生基本上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本阅读任务。我就鼓励学生质疑、释疑。其中, 有一处较为精彩:百米喷泉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呢?当一生提出后, 马上有一生指出:百米喷泉有103个喷头, 像一朵盛开的美丽的“水晶花”, 如果是天然怎会如此?我认为喷泉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当然也有不同的争议。但, 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而又令我们激动之处吗?
因此, 在课堂上, 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敢于不断质疑, 大胆发问, 语文课堂才会高潮迭起, 才会时时、处处闪烁着学生创造的火花, 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摘要:在新课标下, 如何把一节语文课上好, 基于本人教学实践, 一节课能否唤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关系到教学与学习质量!
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1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动力和追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如教学《荷花》时,我在演示课件(生机勃勃的荷花和动听的音乐)时说:“同学们,你们想去欣赏那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荷花》一文,共同去感受荷花的美丽吧!”接着,让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随风舞蹈,蜻蜓飞来,小鱼游过去”的情景。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
二、自主探索,体验合作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进行主动的学习。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语文学科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學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以人为本,培养创新
“只有当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的大舞台。如苏教版第七册《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我想方设法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设计别具一格的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接着播放九寨沟的视频,学生们在观看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看完之后,我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此时,我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九寨沟,好吗?”同学们无比兴奋地说:“好!”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兴奋。接下来的教学,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枯燥、乏味、抽象的内容融入直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觉得生动有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精神、个性丰富的人。
四、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需要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生活。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来时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点燃火花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所产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则是无穷的。如《一株紫丁香》是一首语言清新生动、感情真挚动人的散文诗,在教学中我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接着,我设计了“讲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往事”“如果让你去陪伴老师,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话题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又用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来结尾,课堂的教学气氛、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要充满活力,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合作努力,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给教师的启示是无穷的,教师的探索是无尽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审视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 篇12
一、激活主体意识, 让语文课堂闪耀智慧的火花
学生是能动的个体, 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替代不了学生。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只有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他们思维的闸门在语文课堂上洞开, 与教师的情感产生碰撞, 他们才会真正地参与其间, 不游离于课堂。为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我, 释放自我。语文学科主要是以阅读为主,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他们深化阅读体验, 提高审美乐趣和升华思想感悟的必然途径。因此, 教师要切实做好引导作用, 给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 让他们通过自主体验, 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也只有在自主的课堂上, 学生才会思维活跃, 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装点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二、打造“对话式”教学, 让语文课堂实现生命互动
“对话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互动, 极大地凸显出学生的人性本质和创造意识, 并让师生之间的情感在互动中得以升华。然而, 这样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 在我们部分教师的实践中, 却被演变成了虚假的表演, 互动流于形式, “对话”也显得做作虚假:师生的互动要么无病呻吟, 矫揉造作, 要么画蛇添足, 空洞乏味, 无丝毫真情的流露。这样的互动不仅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 更让课堂教学走向了反面, 弱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在富有生命活力, 真情流淌的对话式语文课堂中, 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渲染引导下, 能够与文本、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 学生爱作者所爱, 恨作者所恨, 他们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实现灵魂与思想的升华。
三、巧用多媒体, 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使原本单一的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让学生耳目一新。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巧妙融合, 更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现代课堂带给学生的心灵享受。如传统的课堂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以及黑板版面的制约, 老师无法把许多学生倍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拓展资料展现给他们, 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可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诗词, 在学生学习课本基本篇目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拓展学生视野, 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名篇。如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芙蓉楼送辛渐》、《送友人》等, 供学生欣赏。此外, 教师还可以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对于教学重点, 可以采用“板书”的方式, 而对于那些学生只需大致了解的背景知识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而且还契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迎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提升教师素养, 用语文教师的魅力吸引学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 不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 更需要在课堂上流淌出诚挚的情感, 用风趣的语言, 最大限度地感染每一个学生, 吸引学生。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 学生的语文兴趣来自哪里呢?毋容置疑, 它来自于课堂, 来自于教师。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不散发着某一特质, 这种特质时刻吸引着学生, 让他们随着教师的思维共舞, 与教师的思想共振, 让他们的注意力时刻聚集在教师身上, 从而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 如果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照本宣科, 照搬课本, 机械呆板地解释课文, 不能以幽默风趣、激情满怀的语言带领学生感悟课文, 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 就会游离于课堂, 身在曹营心在汉, 昏昏欲睡, 使课堂陷入死气沉沉的境地。
五、及时赏识学生, 让学生沉浸在自信中
赏识学生就是要认同学生、欣赏学生和信任学生。教师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心境愉悦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能力。语文课堂本身就是富含情感的课堂, 在教学中, 教师一句简单的鼓励都会让学生更加自信, 使整个课堂处于活跃的状态中。因此, 我们教师不应吝惜鼓励赏识之语, 要适时恰当地表扬学生, 时刻让学生处于快乐之中, 并不断迸发出浓浓的自豪感和价值感, 进而对语文课堂产生发自内心的期待与向往。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推荐阅读:
班班通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06-26
充满活力的课堂05-29
让语文课堂在探究学习中充满活力05-11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doc(论文)10-28
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08-03
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10-02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区“高效课堂”教师论坛演讲稿06-27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2-08
充满活力的导语设计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