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的课堂

2024-07-28

活力的课堂(共12篇)

活力的课堂 篇1

核心素养在学校层面的落实主要依靠课程重构与课堂重建,一所学校的办学品质,从师生的课堂表现中便可窥见。走进三亚市第九小学,浓郁的海洋气息迎面扑来,走进三亚九小的课堂,蓬勃的生命活力无处不在。

一、活力课堂提出的背景

1. 教师观念转变。从“学科教学观”转向“学科教育观”。通过研究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具体指标是什么,如何建构课程内容,怎样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育人效能评价,切实引领教师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回到“育人本位”,共同解析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得每一节课都朝向育人需要这一终极目标上来,让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落地。

2. 教研方式转变。从指导“研教”转到引领“研学”,从“指导如何教”走向“指导如何研究教”,“引领教师研究怎样学”,给予教师如何研究问题的具体指导。一旦开始从“研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就要回答学生“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好”的问题,就会回到“一个完整的人”成长的角度,以学生的立场思考学科教学的本质,提炼学科教学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教研要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开始,设计出梯次递进的教研主题,使教师对学科教学的理解系统化、层次化。

3. 课程结构改变。从体系迁移的角度重构课程,重视以学生自主经验体系为核心建构内容知识体系。如从单元整体的角度重组语文课程,本着大阅读观、大语文观、大教育观的思想,不仅注重一个课时的教学,而且关注一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建构与之相应的大单元教学体系,遵循整体性原则来组织教学,用“单元主题”统领整个教学流程。

结合学校的“水滴”课程的构建,我校提出了与课程理念相融通的“活力课堂”。

二、活力课堂内涵的理解

活力课堂的本质是容纳开放,价值引领。它应是多元的、目标明确的课堂,是从实效———高效———活力的梯次推进。

对学生而言,“活力”是学生天性的自然流露,解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彰显孩子生动活泼的个性。活力课堂应该是自由、愉悦、自主、探究的。

对教师而言,“活力”意味着魅力,意味着教师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富有激情。活力课堂应该是倾听、尊重、宽容、智慧的。

对课堂而言,“活力”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生命场;“活力”是学习力,是师生、生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活力”是感动力,是师生情感交融、生命引领的暖流。活力课堂应该是开放、分享、合作、生成的。

三、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式

学校确立了“让海蓝浸润生命”的办学理念,因而定位海洋文化所承载的活力课堂本质特点:容纳开放、质疑探究、自主合作,据此构建了“双主体联动,四模块教学”课堂模式。

双主体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引导、点拨和评价,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与同伴交流与合作。双主体联动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的关系:互动、联合,是师生,是同伴,教与学在课堂中相融相长,绽放活力。

四模块指课堂实践中的四个环节:预学分享、导学探究、总结评测、拓展实践。这是一个学校的课堂教学纲领性结构,第二个与第三个环节是活力课堂实施模式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独特学习个性品质的必经之道。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实施中各学科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对这个课堂结构做出适当调整,实现学科课堂教学的特色化。学科模式的构建,是在学校课堂教学总模式下创生出来的更符合各学科特点的教学流程,这样各学科的课程价值更能淋漓尽致的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如语文组的单元整合式主题阅读课、说文解字识字课、阶梯作文指导课等。但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承载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所有学习者的风格。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以模式为引领,一模多法,形成个人风格,为实现理想课堂提供科学导航。

四、活力课堂的实施路径

1. 研课———丰富学习内容,优化教学策略。我们一直用基于单元背景下的三点一体主题研课模式来引领教师研读教材,丰富学习内容,精准定位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策略。(1)知识点。知识点的挖掘就是琢磨教材的第一步———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经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解析,尽可能地捕捉到一切显性的、隐性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补充,精心重构。(2)训练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训练的落实。研究训练点,就是将老师们的各种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进行梳理、比较、筛选,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好”的问题,在研讨中优化教学策略,重视方法的指导和实践,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力,同步确定课堂评测题,保障教学检测的科学性。(3)拓展点。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单元背景下,围绕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有目的的拓展训练,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单元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对情感的内化,唤醒学生的感动力。

我们采用三轮研课制:一是教师个体钻研教材,独立出“个案”;二是学科年级组集体研究,形成“共案”;三是教师在这个共案上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个性化的二次研课,拿出“详案”。三轮研课达到对课堂活动各个环节的有效预设。

2. 上课———组织教学活动,释放课堂活力。

预学分享。活力课堂的第一轮展示就是分享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由地将预学中的收获、思考进行交流、分享,共同讨论、研究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和想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期间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是课堂生成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关注学生独特的学习思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为学生搭设学习支架,并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开展分层学习。搭建分享平台,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是被重视的,被尊重的。

导学探究。“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组织调控学生探究活动时,要给学生的探究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在学生探索新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展示方式如演示、表述、辩论等,对探究思路、过程、方法、结果发表自己(或小组)的独特见解,提出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学生的“导”主要是在其各抒己见时,互相解答,互相纠正,互相补充,培养学习力。这样,教与学的角色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停地变换,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乐学勤思,真正释放每一个生命体蓬勃的学习活力。

总结评测。评测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是落实学习目标的方法,也是一个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这个模块主要是学生对当堂所学进行整体回顾,加强知识的前后连贯梳理和纵横交互整理;是针对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精选典型题目,适量、分层地让学生进行限时练习的学习实践活动。目的是摒弃题海战术,废止重复无效劳动,当练则练,练必深透,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落实教学目标。

拓展实践。“课堂见真功,课后有余功”。课后的拓展是活力课堂的延伸。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这既是对课内学习的巩固,又能探索新知,开拓更宽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3. 反思———沉淀教学思想,提高专业素养。反思,是教师课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高速跑道,不仅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教育更贴近生命。我们强调一课一反思,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总结,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沉淀、清晰、深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和教学风格,永葆生命活力。

五、活力课堂的评价策略

1. 评价原则。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强调在真实生活情境下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包括某一具体领域中可能遇到的那些真实的生活活动、表现或挑战。

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即课堂教学评价本身直接针对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及其历程;二是评价既要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发展过程,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经验的发展过程,要体现个体发展的连续性。

发展性原则。(1)学生的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强调以人为本。(2)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静态、常态因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关注教师积极自主地构建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不断调整教学的组织方法与过程。

生成性原则。强调对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评价,教师能将课堂上有意义的情境化为教和学的资源,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引发和独立的思维及自身的感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追求多维、灵活、开放、动态的课堂教学。

2. 评价内容。

教师的教。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四方面来评价。

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愉悦,在各个学习模块中能否积极主动参与,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有所收获。

教学效果。综合课堂教学整体情况,结合课堂检测结果,针对目标的达成及学生表现进行定性定量的教学评价。

3. 评价方法。

课堂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对其进行记录,并加以整理和分析。重点观察还包括评价者事先与教师拟定评价重点,如重点教学策略、重点课堂生成处理运用等,在随堂听课中有意识地围绕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观察。通过课堂观察,及时地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做出积极反馈。

量表评价法。量表评价法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

课堂调查法。一是随堂检测,包括年级统一的课堂检测和随机出题检测。这可以了解学生对当堂学习的接受情况;二是微型问卷调查,向学生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学习活动你是不是乐意参与?”“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愉快吗?”“老师讲的课都能听懂吗?”“你对这堂课满意吗?”……

生命需要活力,课堂需要活力,探索更需要活力。只有真正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活力,才能够实现“让海蓝浸润生命”这一办学理念,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活力的课堂 篇2

——云阳中学听课感言罗小耀

课改是一个旅程,对于刚刚启程的我来说,更是一个艰难和迷茫的旅程。“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该做些什么?”„„ 带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5月11日,我们平水中学一行30多人,走进了株洲市课改样板校——茶陵县云阳中学。我们深入到云阳中学的课堂,领略了师生们的风采;我们聆听了云阳中学校长颜文祥同志的报告,了解了他们学校课改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课堂----学生的“大讲堂”

一间教室,三面挂上了黑板;40多张小课桌,拼成六个“田”字;黑板前几名学生正在认真书写;其他同学或坐、或站、或蹲,簇拥在黑板前;老师则站在学生中间„„这就是云阳中学课堂教学的一幕。在他们学校,教鞭、粉笔、黑板已不再是老师的专利,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专属舞台。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们的“大讲堂”。

我听了谭辉芳老师八年级的一堂课地理复习课----《中国的河流和山脉》。课堂程序是这样的。首先,老师叫每一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出我国的山脉和长江、黄河的位置图;然后,老师叫本组另一个同学上台给本组同学纠错,接下来就是三个同学上黑板分别讲山脉名称、地形特点,说长江,道黄河,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我在现场看到,学生不再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座位上,可走近黑板看得更清楚,可走近老师问得更多,也可走近同学讨论得更热烈。在课堂50分钟里,老师讲解时间只占10多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给予点拨或补充。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在主宰。他们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展示质疑,都是那么的积极主动,他们回答问题的语言是那样的精炼、流畅,他们善于质疑,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回答问题能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展开,„„我在佩服他们的同时,也深感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上的差距。

课后,我问了一位同学喜不喜欢上这样的课,那位同学一脸兴奋地说:“我很喜欢!”。他对我说:“从前,都是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讲,我听不进了就打瞌睡。”现在同学们成了主角,大家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时都不想下课了,因为有的小组还没展示完呢!”

课外-----老师的“练功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云阳中学在这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第一,实行集智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每位老师编写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导学案,然后由备课组长召集老师讨论、修改、定稿。这样既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让大家共享教学资源,又节约了时间。当然,这也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课外备课时,花更多的时间钻研大纲和文本;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导学案;要花更多的精力考虑问题的生成和预设。第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越能难倒老师越好。云阳中学“三六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以前老师备一个教案用几年,现在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后,每个班、每个学生问的问题都不一样,有的学生的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多、很难,可能是老师知识的盲点,这样

迫使老师在课前要做更多的准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现在的课堂,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具、素材,解答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会老师的创造力,也促使老师成为真正的学习型老师。

“我的孩子终于敢大胆的说话了!”“我的孩子原来粉笔字写得这么好!”“我的孩子俨然像个小老师。”这是颜校长在报告中转述的学生家长的话,是啊,有这样的课堂,有这样的舞台,何愁我们的学生不进步呢?何愁我们的学生不优秀呢?

追寻活力的数学课堂 篇3

关键词:活力;智慧;自主;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86-1

数学是什么?在不少人眼里,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和深奥的,他们觉得数学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冗长的公式、冰冷的符号和复杂的图形;有些人则认为数学教师感情淡漠,缺少审美情趣,没有艺术的品位,数学课堂不像语文课堂那么充满诗情画意、情真意切。他们说得肯定有失偏颇,但综观我们的数学课堂,确实也多多少少地折射出以上的一些问题。

其实,数学课堂理应是精彩洋溢的、智慧飞扬的和富有创造的,数学课堂同样可以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诗意的芳香。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活力呢?

一、善待“差错”——课堂是智慧的

[案例] 在教学“圆的认识”处理“画圆”的环节时。

师:同学们知道画圆的一般用什么工具呢?

生:圆规。

师:你会用圆规画一个圆吗?

生:会。

师:那就请同学们用圆规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要求只允许画一遍,不得重复,同时请一位同学板演一下。

(下面的同学开始画圆,一会儿画好了,板演的同学因圆心滑动怎么也画不成,在老师的协助下终于圆好了,接着老师巡视,挑选了几幅作品进行展示。)

师:同学们觉得这些圆画得怎么样?

生1:不圆,有点像鸡蛋。(一个同学调皮地说)

生2:弧线粗细不均匀,有的地方还断了呀。

生3: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上,不封闭。

生4:(板演的同学):我怎么也画不起来。

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师又展示了两幅画得很圆但大小不一的学生作品。)

生5:画得很好,很圆。

生6(反驳说):不对,两个圆不一样大,因为直径相等,他们肯定有人画错了。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创造了如此“丰富多彩”的作品,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吗?

(学生交流,热烈地讨论从而得到画圆的方法和注意点,并进行汇报)

[感悟]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面对学生的“差错”,数学课堂上比较糟糕的是埋怨学生,殊不知,就因为你这样的表现,学生们还敢再想再说吗?以致教师亲自上阵,帮学生回答,这无疑又使数学学习成为了“灌输式”学习,这样的课堂怎能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上述案例中,教者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点拨,扭转了学生的原有观念,从而使课堂成为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二、适时“放手”——课堂是自主的

[案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饼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圆、写汉字,教者认真地颀赏着他们的板书)

师:同学们真棒!再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你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吗?你们一定能行的!(教师竖起了大拇指,同学们高兴地折着)

师:谁愿意把它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分数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上了黑板)

师:你们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创造出其他一些分数吗?试试看!

(不久,同学们折出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师:“还有吗?”(教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颀赏着孩子们)

(随后,同学们又折出了三分之一、六分之一……)

[感悟]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被教师“填”得太死,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将会丧失个体生命的灵性,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学生怎会喜欢这样的课堂?

上述案例中,教者没有一味包办,而是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学生在这块小天地里尽情地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课堂生成了多种表示“一半”的方法,创造了多个不同的分数。使得一节课下来,整块黑板只看到教者很少的字迹,几乎都是学生零乱的作品和并不工整的字迹。然而,正是这样看起来“乱糟糟”的板书,才真正赋予了黑板新的生命力,体现了教者全新的教育理念。多么精彩的课堂!

我眼中的“活力课堂” 篇4

“功在课外”。

课堂活力的源泉归根结底存在于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一堂课,是平淡无奇还是活力四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是平等的,只有在互相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才能迸发出活力的火花。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外为课内的活力不断“积蓄”。平时与学生交流探讨的话题可以拓宽,绝不能局限于默写、订正、分数,也不一定就非得让学生走进教师的办公室。教师应该经常走进教室,走到学生中间,亲近他们,做他们的亲密伙伴和知心人。在公开课前一天,我也做了点“课外之功”,赶到上课学校,先与那个陌生班级的学生作了一些交流,增进了了解,拉近了距离。上课时,许多学生积极发言,热情参与,让我真切体会到了课外之功的无限价值和“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正内涵。

“灵活驾驭”。

一堂课,特别是语文课,未知性、不可捉摸性很强,教师很难准确预测。一节语文课,若是学生被教师引入一个又一个预设的“埋伏圈”内,这堂课断然不真,活力也无从谈起。一节语文课,教法要灵活,不能总是老一套,总让学生猜出教师下一步将要干什么,要想方设法让语文课每天都是新的。面对课堂内出现的插曲,教师处理要灵活,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课堂的愉悦中欣然接受教师的观点。

“善于挖掘”。

还记得那天上课的情景,我上的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梁衡的散文《夏》。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提出课文首句中的“热烈”一词用得好。我追问:“你认为好在哪里?”这位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我也着急,换了一个角度“浅挖”:“我们平时都喜欢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夏天?”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开来,“炎热”“酷热”“闷热”……我抓住时机“深挖”:“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来看,哪个词语带着感情?”这下学生可有话说了:“热烈一词明显包含着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在语文课堂内,教师若善于捕捉到学生思想流动的每一朵小浪花,加以肯定,进而“追本溯源”,往往能够不断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得活力课堂的意义远远超越这堂课本身,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表演”和“热闹”。

“落实目标”。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5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作者/方静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也是一门永远不会完美的艺术。教师要致力于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就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活力课堂;构建策略

吕叔湘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一、活力,从导入开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等。

二、情境创设,活力课堂的催化剂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可见,语文和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又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层次的节奏美……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我们应努力创设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如,《江雪》一诗,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诗中描绘的场景。这样边吟边画,不仅让学生真切地了解了古诗内容,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三、灵动,活力课堂的主旋律

语文课堂应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在教学“人”字时,教师让学生说说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也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动”起来。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四、让激情成为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激情不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激情进入语文课堂,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活力四射,风采迷人。

生命,因为活力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活力而更动人。让我们一起来构建活力的语文课堂吧。

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篇6

2014年4月1日至4日在宜昌举行的新版PEP教材全国培训光盘课录制活动给我们做出了回答:设置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六节课活动的设置各有特色,但共同点就是活动的设计都努力创设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设计任务型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新版PEP六上第四单元“I have a pen pal”中的B部分阅读教学中,教师牢牢抓住在完成任务活动中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这根线,让学生的学习更实在有效,从而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课堂上,老师以“Make a poster for your group(为你的小组做一张海报)”任务性教学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

在任务启动阶段,通过引出话题“What’s your hobby(你的爱好是什么)”,找出有相同爱好的学生,成立六组不同的clubs。clubs 的创设把教室模拟成真实的语言场景,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真实的语境中,学生储存的语言知识被激活了,他们大胆举手,自由交流,为后面的语言输出做好了准备。

任务准备阶段通过质疑、提问来完成四段文本的阅读。教师要学生讨论“What should be in a poster(海报里面应该有些什么)”。这个问题设置得非常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之前进行预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为文本理解做好铺垫。学生带着问题略读文本,找出四则海报的主题,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四个文本主题和文本中主人公的爱好,为后面精读做好了铺垫。

最后是聚焦语言,完成本课的任务型活动“Make a poster for your group”。此活动将课本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真实的语境中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培养了思维能力,促进了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转化,实现了情感交流,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让每一个孩子都站在课堂的中央。

巧搭语言活动支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巧搭语言支架,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发挥自己的想象,逐渐学会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下完成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技能的提高。新版PEP六上第四单元“I have a pen pal”中的B部分阅读教学,在完成任务活动时搭建了语言支架。在语言支架的引领下,学生可以抓住关键词club,实现以旧带新,通过不断滚动的训练如Football club,Reading club等,完成语言的积累,提高自己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支架的搭建从易到难,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自由交流,完成语言的输出。

创新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想在课堂上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还必须掌握激发学生情感的技巧。教师除了要以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还要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去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创造有利的条件。把评价放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点上,以激励学生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新版六上第四单元B部分“Let’s learn、Listen match and say”单三词汇教学中,老师评价方式和教学主线一致:交qq好友。谁表现得好,谁就能成为老师的qq好友。有效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推动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此外,教师还要真诚地欣赏学生。学生是充满情感和灵性的个体,上课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满亲和力的沟通过程。课堂上要和学生真诚相处,及时捕捉课堂精彩生成,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并及时地表扬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才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打造活力四射的低语课堂 篇7

一、让低语课堂活起来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 旨在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学习。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 把课教“活”更应引起重视。它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达到一种和谐的语文教学境界。

1.活化资源。所谓活化资源, 就是要动态地处理资源。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的插图, 但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语言材料, 要想使图中的人物血肉丰满, “活脱脱”地跃然纸上, 教师首先要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言。如在教学一年级《识字2》时, 教师先启发谈话, 让学生回忆自己从早到晚一整天的生活。接着出示挂图, 启发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 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认识图画所描绘的事物。教师要让学生按顺序观察, 从太阳公公张开笑脸、鸣响的闹钟、啼叫的小鸟感受这一天的开始。在教学中, 教师启发学生把图画中的事物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 只要教师积极引导, 精心设计, 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容易被调动起来的。

2.活化教学过程。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交际, 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活化教学过程, 就是要避免以往那种生硬的讲、听、背、写的过程, 适当灵活地改变、调整教学程序, 把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形式搬上课堂, 变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为师生间的交际活动, 并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情境, 让交际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这个尤其适用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口语交际”的教学。

3.激活学生的活动热情。灵活的资源及教学过程为活跃课堂提供了先决条件, 但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批活跃的参与者。俗话说:“水不激不活, 人不激不奋。”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 有利于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 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 心里感到安全自由时就会思维活跃, 学习轻松。适度宽松的环境, 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发挥。因此,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该大声说出“你真了不起!”“相信自己, 你一定行!”的话语, 可伸出大拇指表示肯定, 可用真诚的抚摸, 欣赏的目光, 肯定的微笑……学生有了愉悦感, 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 知识也就易被吸收。

二、让学生动起来

1.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1) 身势活动。身势活动属于情境教学的范畴, 通过简单的身体语言清楚地表达, 生动活泼, 学生很感兴趣。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间不长, 大部分学生精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四声时, 教师编制儿歌:“一声平, 二声扬, 三声下坡又上坡, 四声一直降到底。”教师指导学生做相对应的手势, 边背儿歌边做动作, 并结合四声的音节, 加上手势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强化记忆, 让学生手、脑并用。

(2) 表演活动。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活泼、好动、爱表演。其实表演是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利用表演进行教学, 有利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后, 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 自由确定角色, 最后, 教师选择一两个小组进行全班汇报表演, 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评一评表演的学生演得如何,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对于童话、寓言等类型的课文, 采用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情节的方法, 不仅切合了学生的学习特点, 使学生乐学、爱学, 而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体验角色的处境, 受到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 在表演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达到多维教育目标的有效整合。

(3) 游戏活动。学中玩, 玩中学。要让学生在玩中长智, 乐中受益, 教师就应投其所好———游戏。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 恰当地运用游戏能调节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来, 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 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游戏形式可以多样化, 如猜谜语、开火车等。

2.师生、生生互动相结合。当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 人人都从中受益时,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小组学习是十分有效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 充满互动合作的学习气氛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1) 师生互动。现代教学论认为,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师生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可以互换。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从“幕前”到“幕后”, 学生由听众变成了实际参与者,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讨状态之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自主学习的效率。通过角色替换, 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营造了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2) 生生互动。除了师生间的交流, 生生互动以其频率快、密度广的特点成为课堂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方式。

三、在活动中创新

1.在想象中创新。想象是创造的源泉,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与中高年级学生相比,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较灵活, 无束缚。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形体语言等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如教学声母“d、t、l、n”时,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书写, 我问这些字母像什么, 学生兴致高涨, 说“d”像反写的“6”, “d”像铅笔座钟, “t”像伞柄朝下的伞, “t”像鱼钩, “l”像一支铅笔, “n”像一扇小门……学生在想象中记住了这些字母的写法。

2.在语言实践情境中创新。儿童很善于模仿。如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中的“经过勤学苦练, 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教师可设计练习:“经过勤学苦练, ___终于成为___。”“经过___, ___。”逐步加大句子的练说难度,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句子结构在头脑中的印象, 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尤其是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 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 能获得发现的乐趣, 这就是孩子心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情境, 让低年级学生多练字词句, 为中高年级习作打下基础。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8

一、让学生在课堂中张扬个性

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的活力, 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的生命力在个性的张扬中显现出内在的活力。所以,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 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 我以“如果你是顾客, 愿意买谁的葡萄?请充分说明理由”“假如你就是当年参与评价的评委, 我是电视台记者, 我现在采访你们, 你们为什么要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评为最佳路径”“当格罗培斯看到老太太管理葡萄园的方法后, 他会想些什么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 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把教材中的“此情此境”变成学生的“我情我境”。这样一来, 学生就融“我”入境, 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 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 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增进了情感体验, 升华了思想认识, 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的内容。不仅如此, 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 便于学生敞开心扉, 宣泄情感。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激情朗读

语文课堂“以人为本”, 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提高的过程, 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所以, 有效性朗读就应创设这种浓浓的教学氛围, 在朗读之前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片段中, 一位教师是这样来教学朗读的,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 但是你们是否明白它的心, 它的情?你们就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老天鹅啊老天鹅, 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一学生回答道:“没有关系, 为了大伙儿的生存, 我愿意。”接着教师又深情地说:“老天鹅啊老天鹅, 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 难道真是钢铁之躯, 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一学生又回答道:“不, 我也知道疼痛与寒冷, 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 我必须这么做!”教师见学生已渐入佳境, 便随即话锋一转道:“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学生便心领神会地朗读起来。最后, 教师让全体学生一起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学生满怀激情、充满个性的朗读给听课的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让语文素养在探究中提升

何为“探究”?“探究”就是探寻、追究, 或者说深入探索、反复研究。对于学生来说, 探究能力的形成, 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 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 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学中, 当学生知道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 乌鸦就喝着水了”时, 竟然有学生提出:“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 那乌鸦该怎么办呢?”于是, 全班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究。学生们各抒己见, 课堂中闪耀着他们思维的火花和个性的光彩。

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灵感, 让学生从课堂、生活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对象或问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 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许多知识, 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研究问题, 丰富了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让思维在赞赏中“助燃”

“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采用语言激励学生, 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 “助燃”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学生发展中不仅要成为促进者和引导者, 更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放大镜, 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适时运用激励语言。我们能用一种赏识、激励性的语言来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能发自内心地给予学生赞美和鼓励, 那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会变成“聚光灯”。

在课堂上, 我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 特别是为学生创造发表与众不同意见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拓展思维, 发展个性, 我经常这样启发:“来, 请你谈谈这个问题。我从你的眼中看出来, 你的心中一定是有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看法。”“勇敢地站起来, 老师特别想听听你个人的看法。”“相信你能行, 再认真想一想, 别着急, 你一定行。”“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 真是了不起!听了你的发言, 我很感动……”即使有的学生说错了, 我也会给予热情的鼓励:“说错是正常的, 老师最喜欢爱说的孩子了。没关系, 再说一遍, 一会儿你想好了再告诉大家, 好吗?”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 体会到了尊重和爱, 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进而产生了自豪感, 这是学生成长的动力。

“有效课堂”需要生命的活力 篇9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 可是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 我有一些思考。

一、精心准备, 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

首先, 要摆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 如果想着:我讲课来了, 学生必须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就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心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 我一定让每个学生学得愉快, 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教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 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 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 忘记师道尊严, 全身心投入, 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 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 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 就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了。上课前, 教师要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的美景, 吸引每个学生向着目标前进。

第三, 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 是主动还是被动, 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 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 旅途中吃不好, 睡不好, 难受极了, 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 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 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 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 不可忽视。

第四, 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 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备课!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备课!

如《一路花香》教学片段:

师:你对三个事物有什么看法?

生:完好无损的水罐非常骄傲, 是一种自豪的骄傲。

师: (板书:骄傲, 提示“傲”字的写法) 对于完好无损的水罐的骄傲, 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是一种了不起的骄傲。

师:带着自己的体会再将写完好无损的水罐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说说其他的角色?

生:有裂缝的水罐很自卑。我认为它不应该自卑,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师:他说到有裂缝的水罐很自卑, 很惭愧。“惭愧”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 说明和什么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 主动思考, 学生表现出惊人的语言悟性和感受能力。“有裂缝的水罐不应该自卑,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多么精辟的回答。可教师因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 对如此精彩的回答却无动于衷, 又怎能吸引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呢?冷漠回应, 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 扼杀了学生的灵性。激情赏识的缺乏导致了课堂的低效。

二、兴趣引导, 带动两厢情愿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的课堂, 出现了多少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的场景?我们要静下心来, 重新审视课堂, 蹲下身子来看看学生的世界, 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捕捉一幅令学生心动的画面来设计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追求分数不是学习的终结, 更不是衡量成绩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让课堂由教师的“一厢情愿”的苦心经营, 变成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 灵感得到激发, 变成师生“两厢情愿”的动感地带。这是建设“长效”课堂教学的起点, 也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游戏、童话、幻想以及儿童自己独特的创作是通向孩子心灵的正确道路。“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把游戏引入课堂, 能巩固知识, 拓展思维, 激发兴趣。

如, 在“识字”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用“找朋友”“玩魔方”的游戏, 让学生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又如, 在“拼音复习”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拼音王国”的情境, 让学生在通往“拼音王国”的旅途中, 通过克服重重困难, 巩固对拼音的认读与书写。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短的特点, 所以在一堂课中, 只设计一个游戏是不够的, 而应多设计几个游戏, 让学生在多个游戏中掌握要学的知识。总之, 在游戏中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让学生眼有所见, 耳有所闻, 口有所尝, 鼻有所嗅, 身有所感, 进而达到心有所悟的目的。

三、生活拓展, 体验情感升华的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 知识的内涵丰富多彩。在教学中,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智力挑战, 使他们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 同时还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和家庭, 走上社会, 到大自然中去探索更多的问题,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学科本位”“教材中心”长久地占据着我们的思想, 课堂与生活成了互不相干的两个世界, 坐井观天式的学习禁锢了学生的视野。事实上, 经验是学生从已知走向新知的桥梁, 是主动探究的中介。再者, 语言的发生本就是因人们表白的需要, 渗透着对生活的感悟。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知识面较窄、抽象思维欠佳, 需要感性认识的支撑。在教学中, 学生的感悟往往不够深, 特别是对阅读课文中蕴涵的情境、潜在的意义把握不准, 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联系生活实际, 开发学生的经验世界,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和体验。

如,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篇, 是一曲旺盛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对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 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 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旺盛, 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痛快和追求。在教学时, 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 他们对腰鼓的认知是从健身、舞蹈中得来的, 让学生讨论印象中腰鼓的特点, 再带着自己的认知走进《安塞腰鼓》, 感受文中的诗意美、跃动美。但由于舞蹈中的腰鼓在声音、声势上都与安塞腰鼓有很大差别, 所以在获得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再借助音乐调动情感, 烘托、渲染气氛,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因为音乐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音乐和文字都能唤起学生心中的感受, 调动已往的经验, 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情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善于把音乐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 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在这种通感中, 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游戏——英语课堂的“活力剂” 篇10

一、歌曲游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歌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歌曲内容编排一些相应的简单动作, 让同学们边唱边跳, 沉浸在学习英语的氛围之中。例如牛津小学英语 (以下均为同教材) 3A Unit 1《Hello》, 我根据歌曲内容, 编排了一些手势动作, 组织学生边表演边演唱, 尽管有些动作很简单, 但是学生却很乐于参与。又如4A Unit 2《We are happy bees》, 我教唱歌曲后, 安排学生以小组为整体, 根据歌曲的意思自己编动作, 孩子们更是喜欢, 创作欲望非常强烈, 小蜜蜂飞、休息、采蜜、戏耍等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这样, 学生学习英语的劲头更足了。

二、故事游戏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所编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同时, 课本中大量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插图为学生创编故事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如3A Unit 1《Hello》中, 教材编排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物类单词, 在我教会学生bird, cat, elephent等单词后, 组织学生自己编一个小故事, 要求学过的动物单词必须用英语来说。如“以前, 在大森林里面, 有一只调皮的monkey…”, 然后开个“小小故事会”, 赛一赛, 比一比。这样, 不仅有效地巩固了动物类单词, 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比赛游戏

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 设计一些比赛性的游戏。如在教祈使句“Stand up”“Sit down”“Open your eyes”“Close the window”时,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教师发令让同学做动作。每组找一个人到前面来, 看谁听力好, 做得快。如“Open the door”, 请一名同学记下第一个做出正确动作的同学的名字和次数, 次数最多者为胜。另外, 一些表示动作的短语也可采用此游戏进行学习与巩固。比赛性游戏既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猜谜游戏

英语中有大量有趣的谜语, 可挑选一些简单的、适合小学生水平的, 或自己根据教学内容编造一些, 在课堂中以一种即兴、随机的方式出现, 每次一两个即可。这样,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让学生休息片刻, 更有精神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五、语音游戏

在进行音标教学的时候, 为使学生流利、准确地朗读音标, 我先设计了一个争做“音标王”的游戏。游戏开始前全班起立, 凡没能正确朗读的同学坐下, 一直到最后还站着的同学为胜者。同时, 结合单词教学, 可进行韵律拼词游戏, 让各组同学同时拼写某一个指定音标的不同单词。如:he[i:]———me, tree, tea, meet, teacher, please等, 速度快且准确的组获胜。

六、角色游戏

牛津小学英语课本中, 作为会话教学延伸的表演类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如在表演5A Unit 3《At a Music lesson》时, 我提供了三个角色, 分别是Mr Green, Helen, Ben, 并为三个人物分别准备了相应的头饰, 还有各自的道具———a songbook, a guitar, a violin等。简单的道具、相应的头饰使学生兴趣大增, “玩”起来有板有眼, 异常地投入。分角色表演给学生创造了机会, 让他们在半真半实的语言环境里进行交际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且尽显了学生的表演才华,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七、课外游戏

英语学习, 除了课堂教学外, 还应让学生在课外有机会多接触多使用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后要尽可能地安排一些有趣的英语游戏活动, 让学生多听、多说, 多进行各种有趣的练习。例如在教完5A Unit 1《The first day at school》后, 我在课外组织学生分小组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进行听、说等方面的训练。方法是:一朵纸花, 一个盒子, 盒子中盛有纸条, 纸条上写着本单元的重点句型:“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room?”“Is there a sports hall in your school?”“Are there any reading rooms in your school?”等。参加者在鼓声停止时, 谁执花谁就从盒子中抽出一纸条, 由组长读问题, 执花者回答问题, 回答不出由其他学生补充。课外游戏使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进行了知识的复习, 并有效地维持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寓教于乐, 能够调节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主动参加课堂言语实践活动, 强化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丰富, 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 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兴趣盎然, 从而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摘要:以形式多样的游戏为切入口进行课堂教学, 使严肃的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场所, 使枯燥乏味的语言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内容,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学生在游戏中玩、在游戏中乐、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益智, 能使课堂焕发出一种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游戏,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少敏.小学教学全书·英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让你的课堂焕发活力 篇11

一、课前活动,让学生兴奋起来

课前一分钟,进行有效课前组织,才能变杂乱为有序,变慵懒为兴奋。所以,要利用自习、阅读课或课外,让学生学唱古诗,学背名篇。每日课前,学生能放声唱古曲,大声诵美文,或讲讲自己身上、身边发生的事例,日复一日,既能强化积累,又能使语文课前灵动,活泼,学生的情绪也就被点燃了。如,在学习《伯牙绝弦》这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讲讲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故事,为新课中很好地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友谊故事奠定了基石。

二、情境导入,让学生好奇起来

在教授本课时我问学生,我们都有好朋友,而且我们和好朋友之间肯定有过许多的故事。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个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两个好朋友之间的故事,大家有没有兴趣?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于是我便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因此,老师教授新课时,如果能够创设情境,用谜语、故事、图片、音乐等贴切引入,从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推出目标,进行指导,那么比起单纯地进行展示,会有趣很多,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被激发起来了。当学生有了探究欲望,那么本节课的铺垫和蓄势也就做好了,而且这样做也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素养。

三、加快节奏,让学生振奋起来

在文言文教学中“读”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读正音—读好节奏—理解—读出感情—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范读到位,目标明确,层层提高,从而不但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而且很好地感知了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学生学习的节奏一步步在无形中被加强了,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势,我也只是粗谈浅究,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就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善学,使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不断开拓创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这样教学效果才会好起来。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12

看似乱哄哄的课堂, 但由于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注意适时点拨, 以平和的心态, 像磁铁一样把每一名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课堂上, 该老师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 课上得精彩纷呈, 教学过程“活”而不乱, “活”而有序, “活”而有效, 充满生命的活力.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由此可见, 该老师具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超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创造出了亲密无间的高效课堂氛围, 为我们学习和探求“高效课堂”提供了范例.

“活”而有效的课堂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如果处理不好, 场面就难以控制;如果放任自流, 课堂上则会乱糟糟, 学习效率低下;如果老师大声呵斥, 又会浇灭学生刚刚燃起的智慧火花, 堵塞学生的言路, 课堂气氛随之沉闷.

笔者以为, 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 要看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形散而神不散, 这样的课堂不叫乱.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同时, 教师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掌握调控策略, 灵活运用教育机制, 才能使课堂“活”而有效.

1.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在学习的问题上, 具有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首先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要让学生静得下, 学会友善, 学会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 并能从中发现问题, 产生自己的想法.其次要让学生敢说, 敢于提出疑问, 发表看法, 声音响亮, 力求说好.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有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第三要求学生勤于思考, 思考知识是怎样获得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他人的意见及所学知识的疑难处提出质疑.

2.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 课堂上不但要把握学生年的龄特点和需求, 而且要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 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权利.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关注每一名学生, 善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 细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同时在交流和碰撞中, 一次又一次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共享他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从步入课堂开始, 教师就必须精神焕发, 情绪饱满, 从言语到动作到眼神, 教师要充满对学生的信任、对学习的热情, 教师的表现将会感染学生, 引领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良好心态, 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从而帮助学生之间建立竞争、合作、交流、信任的学生关系, 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3. 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备课时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 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 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 采撷数学生活实例, 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 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 就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 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 学生就会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 学生就会逐渐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也就达到了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效率高起来的目标,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课堂教学不只是简单地为了实现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的活动场所, 而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是五彩斑斓的、蕴含着无穷生命力的课堂.因此, 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获得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果这样, 我们的课堂一定会高效, 一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摘要:“活”而有效的课堂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获得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同时, 教师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掌握调控策略, 灵活运用教育机制, 才能使课堂“活”而有序, “活”而有效, 充满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居民医疗支出下一篇:哈佛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