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活力

2024-11-18

阅读课堂活力(精选12篇)

阅读课堂活力 篇1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是枯燥乏味的单向灌输,也不是“庖丁解牛”式的琐碎分析。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相机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交流表达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研读,批注,小组探究

充满活力与生命张力的课堂,是语文课改的追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求是饶有兴趣的,是富有激情的,是动力十足的。为打造如此理想的课堂,笔者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探索,现将自己的一点感受诉诸文字,以求教于同仁。

一、指导学生研读题目,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教学一篇课文,学生首先接触的是文章的题目。俗话说“文好题一半”,意思是说拟一个好的题目,就相当于文章完成了一半,此语虽然有些夸张,但它却说明了题目的重要性。对于阅读教学来说,研读题目也很重要,通过研读可以引发学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热情,使之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的心理。特级教师杨海棠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他引导学生读题目并要求把重音放在“绿绿的”这个词上,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爬山虎一片翠绿的景象,在心中升腾起对爬山虎的好感与喜爱;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题目看,这篇课文是写景的还是写人的?学生回答是写景的。”杨老师又问:“大家预习了课文,文章实际是写什么的?”学生回答是写人的。杨老师质疑:“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了一个写景的题目呢?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于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了阅读探究之旅。

笔者“东施效颦”,借鉴此法,尝试了《小草和大树》的教学导入。笔者板书题目之后问学生:“自然界中的小草和大树各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小草矮矮地长在地上,默默无闻,很不起眼;而大树高大挺拔,直插云霄,引人注目。笔者又问:“单从题目上看,课文是描写自然界中的小草和大树的吗?”学生说不是,笔者质疑:“为什么写人物的文章用了一个写景物的题目呢?文中的‘小草’和‘大树’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学生很快融入到了文本之中,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这就是研读题目的好处,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对文章“眼睛”的关注,要通过研读、揣摩、质疑,来揭开有效阅读的序幕。

二、指导学生作批注,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读书要求。适时写出对人物的评价或者对某一言行的看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欣赏与评价能力,提升思想境界。

笔者在一次全国名师课堂改革研讨活动中有幸欣赏了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的《少年王冕》一课,他那灵动而朴素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成功地指导学生进行了作批注的体验。潘老师的做法是先示范,再体验,循序渐进。在概括出作者通过“辍学放牛”和“学画荷花”两件事,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王冕这一形象之后,潘老师运用媒体呈现了一位评论家对课文中唯一一处描写王冕语言的句子进行评价——“出语更是不凡”,然后,潘老师追问:“‘不凡’在哪里呢?”生生之间开始了一番交流,潘老师适时小结:“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话,有那么多的内涵,难怪‘出语便是不凡’。”接下来,潘老师则要求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于是学生静下心来,揣摩词句,写下评语;师生又一次进行交流、分享,潘老师适时小结:“同学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作批注,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潘老师的阅读课堂上,语言文字训练不是机械的、肤浅的,而是灵动的、深刻的。他善于引导并唤醒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智慧,来领略作者遣词造句之妙,将学生的言语思维引向更深处,让学生感觉到语言文字是好玩的、有意思的。坚持进行这样生动活泼而又富有实效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充满情感,迸发灵感。

三、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是枯燥乏味的单向灌输,也不是庖丁解牛式的琐碎分析;相反,要依据教学内容,相机开展小组探究活动,以此来调动阅读热情,拨动思维之弦,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欲望,进而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比如,特级教师杨海棠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总结学习,迁移运用”这一环节,他引导学生从“成长的收获”与“写作的收获”两个方面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采取的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交流反馈环节,各组代表畅所欲言,有的认为学作文要先学做人,有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作品——这是从叶圣陶身上得到的启迪;有的认为假如肖复兴当时的成绩不优秀,作文未获奖,那么,他得到叶圣陶先生的作文修改与当面指导的可能性是极小的。所以,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有可能遇到生活中的贵人,得到高人的指导、帮助与扶持,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这是从肖复兴身上得到的启迪。以上学生谈的是成长的收获。关于写作方面的收获,学生总结出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明白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这些感悟与发现,都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慧眼来获取的,是非常珍贵的,当然发现的过程更值得珍视。

再如,教学《最后的姿势》,在第2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构思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就成功地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去探究发现。最后各小组代表依次发言,笔者进行总结。有的小组发现课文在描写谭千秋时,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文中谭千秋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属于正面描写,救援人员及学生对谭千秋的评价属于侧面描写;有的小组发现文中有三处描写谭千秋用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同时与文章题目相互照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有的小组发现文章结尾画龙点睛——“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作者借用英雄名字中的“千秋”二字做文章,收尾非常巧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笔者认同学生的重大发现,并佩服他们所表达出的真知灼见。

可见,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解放学生的双眼、嘴巴和大脑,让他们善于发现,敢于在小组内或面向全班同学表达观点,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内心树立起一面自信的旗帜;而这比机械训练、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阅读课堂活力 篇2

一方面,作为个人的信息平台,微博现在已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渠道。人们,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开始越过传统媒体或新媒体的其他方式,依赖微博接受信息,因此也深受微博中的报道和观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微博也是每个人直击信息、进行报道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它既具有媒体功能,还兼有社交网络的功能,它所具有的弥漫式的传播能力和短小精悍的特点都让人着迷。它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既是虚拟世界的新宠,又正在对现实世界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

微博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扩展了中国舆论的空间。人们关注的许多事实都是通过微博播的,让公众更加充分地了解诸多事实。一方面,它通过网民的力量构成众多信息源,可以让人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最直接的现实,极大地促进了舆论监督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表达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同时,许多传统媒体的记者或媒体人也使用微博作为了解事实、交流信息的平台,这成为他们工作的一个便捷的方式。微博还在更多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如娱乐业的信息发布、企业的商业营销、生活信息的.提供和爱好群体的讨论等等。同时,它也是不少公共事务讨论的空间,如转基因、动物权利、同性恋文化等议题都在微博上引发讨论,给了公众更加深入了解这些议题的机会和空间。这些无疑都是积极的,这一点已经为微博的实践充分证实。

当然,像任何新事物一样,微博也是双面刃。微博上每个人都是发布者,没有传统媒体的“守门人”,而且微博的门槛很低,只需要140个字就可以。同时微博里有大量匿名人群,他们发布的信息往往和他们的身份一样无法证实。于是微博从一开始,虚假信息就一直是被人诟病的方面。有些时候,一些人为了博取粉丝或为了商业目的或为了一些难以为外人明了的目的而制造虚假信息。这里有许多不同的情况。有些时候,由于许多人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愿意选择性地面对信息,因此对于一些适合他们的趣味或想法的虚假信息缺少辨别能力,也会出现辟谣不如谣言走得远的情况。这样的虚假信息让人较为容易分辨,也较为容易被辟谣。问题就在于如何使得辟谣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到个人。而真假难辨或真假混杂的“流言”,最难以分辨和辟谣,所产生的影响也最难以预测。这些流言有时会利用一个确实存在的事件,但在叙述中夹杂虚假的信息,这所造成的辟谣的成本往往极高,难度也极大,使得许多“阴谋论”“黑幕论”不胫而走,快速弥散,难以将切实的信息传播,传播了也未必被信任。而且往往一个事情辟谣了,就又会编出另外一个相关的谣言。使得辟谣疲于奔命。同时一些虚假信息往往由匿名者发出,而实名的转发传播,使得对实名者的信任而加速传播。在整个流程中实名者无需负责,匿名者无法负责,而虚假信息经过这样的过程就有了快速的传播。

与此同时,微博因短小精悍,往往需要强化论点而缺少论证。往往会以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而不需要理性的讨论,尤其匿名者更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它激起了微博里骂声一片,客观理性的意见却受到忽视或蔑视。这就使得整个虚拟社会中的言论趋于不同的极端,而复杂的观点难以展开的状态。于是扣帽子多于作讨论、骂人多于说问题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这些当然仍然是可控的,但也应该引起充分重视及关注。

因此,如何在微博建立有效的秩序,珍惜微博的平台,让新的文明和新的媒介一起成长,是大家应该共同关注的。这既需要服务商和社会的努力,也需要所有关心和喜爱这个平台的人的努力。(选自《解放日报》)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微博最近成为人们公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平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80后、90后年轻人现在开始依赖微博接受信息,深受微博中报道和观点影响。

C.微博在娱乐业的信息发布、企业的商业营等各个领域里产生着重要影响。

D.人们关注的事实都是通过微博得到传播,从而让公众更加充分地了解。

E.微博既是虚拟的,也是现实的,它短小精悍,具有弥漫式传播的能力。

13.下列对微博中“虚假信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微博中的虚假信息让人较为容易分辨,也较为容易被辟谣。

B.虚假信息是某些人为了博取粉丝、商业目的等而制造的。

C.虚假信息是微博从一开始就一直被人诟病的一个方面。

D.一些虚假信息由匿名者发出,实名者转发,传播无需或无法负责。

14.微博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何正面影响?请依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15.微博有何局限性?请简要概括作者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2.(5分)B、E(A“一直发挥”有误,应是“在7?23温州的列车严重事故的报道过程中”;C文中是“更多的领域”而不是“各个领域”;D“人们关注的事实都是”以偏全,文中是“关注的许多事实”。)

13.(3分)A(“微博中的虚假信息”有误,从下文可知,很多是“难以分辨和辟谣”。)

14.(4分)①微博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渠道。②微博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③微博扩展了中国舆论的空间。④微博使媒体人的工作更为便捷。⑤微博拓宽了行业信息发布的渠道,⑥微博拓展了公共事务讨论的空间。(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阅读课堂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活力课堂 精彩 好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35

阅读教学要充满活力,活力课堂能发挥师生的阅读潜能,也能够吸引学生,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事实上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堂,却并不能为学生所接受,甚至在有意无意地折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能触动学生的好奇心,不善于改变单调的教学行为,是课堂乏味的主要原因所在。富有魅力的课堂应富于变化,能够撩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一、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充满期待

有些课文内容不难理解,但照本宣科,学生必然味同嚼蜡。原因在于教师片面地把教材内容当做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就应该“用教材教”。

如《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传说故事,该教什么呢?可以借这篇课文教学生讲故事。讲故事不是读课文,读课文需一字不差,讲故事要自由发挥,会讲故事就要善于扮演角色。老牛是神牛,当神奇的老牛开口说话时,怎样把未卜先知的老牛的话讲得富有吸引力呢?特级教师虞大明先生采用回声艺术,渐弱的“……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的回音效果,把老牛的话描绘得神乎其神。而对织女的呼喊:“快去找爸爸!”又采用了拖音艺术:“快——去——找——爸——爸——”声音由大到小,由强而弱,制造出穿透时空的呼告效果。

讲故事应学会设置悬念,强化故事性。《牛郎织女》一文本身就有许多设问,如:“这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课文的最后:“每逢这一天,喜鹊也似乎少了许多,据说它们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为了增强故事性,可以在讲述中添加悬念:“它们干什么去了?原来……”这就使故事富有波澜,一波三折。

讲故事还要运用想象,增强文学性。如文中:“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讲述时可以再宕开一笔,使故事更富传奇色彩:“牛郎不是披着牛皮吗?为什么飞不过天河?谁知牛郎往前飞一尺,天河涨宽一尺,牛郎飞高一尺,天河涨高一尺……”这样的想象,让听者又一次沉浸在神秘的意境之中。这怎能不深深地吸引学生呢?

二、改善教学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满怀好奇

语文课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非拒绝教师的引导。好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充满好奇,使他们进入主动求知的良好状态。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阅读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乐于探究的兴趣。

请看《推敲》一课教学片段。

师:欢迎参加“夺标800超级联想大比拼”活动。老师给你们四个提示语,请说说他是谁。

(1)“和尚、还俗、月夜访友、苦吟诗人”,猜猜看,他是谁?

(2)“丧父、兄嫂、古文运动、昌黎先生”,再猜猜,他是谁?

教师借用电视节目导入新课,既增加了知识性、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可以从外部刺激着手,还可以从教学内容本身出发。《孔子游春》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年代久远,学生有一种疏离感。执教此文,我故作神秘地讲述了一个故事:“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穿越了两千多年,千里迢迢来到孔府,想拜孔子为师,没想到孔夫子看到我的到来喜不自胜,他高兴地说(延长声音让学生引用孔子名言作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是,我满心欢喜地进入‘孔子学堂’。孔子看到我捧起书来,又兴奋地说(仍让学生回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有些疑虑,跟孔子说:‘您看我的头发都花白了,学习恐怕很困难了。’孔子意味深长地说(学生回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此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们兴味十足。过渡到“孔子论水”一段的学习时,我仍“沉浸”在“梦中”,说:“人们常说水流千里终归于海(人走千里终归于家)。我国的河流几乎都东流入海。我在孔子故里看到的泗水河却不一样,它是向西流的。我想,‘时光一去不复返’这话不完全对,你看这泗水河都可以向西流呢!孔夫子观赏泗水河,看出了什么道理呢?”这样,没有斧凿之痕,没有生拖硬拽,自然引入了下一片段的学习。于永正老师说,教学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这样的课才能让学生打心眼里喜欢。

让人好奇的东西,还在于它与众不同,给人以新鲜感。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课堂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默写词语。但我不是一个一个地让学生默写,而是先报了三串词语,让学生完整地听完后再默写。三串词语依次是:“蜜蜂、蝴蝶、蜻蜓、蚂蚱、乱闹”“倭瓜、谷穗、黄瓜、韭菜、乱勾”“拔草、浇菜、铲地、摘花、瞎闹”。三串词语默写完毕,各组词所表现的内容立现。第一组写的是园子里的昆虫,第二组写的是蔬菜,第三组写的是菜园里的劳作。而每组的最后一个词,则是写“我”在园子里的活动。我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活动,他们自然想到了“玩”,由此再引导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内容,那就是:“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这就是专家所说的把长文读短的本领,也是执教者的匠心所在——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三、挖掘文本的言语内涵,让学生跃跃欲试

把教材内容适切地转化为教学内容,是教学艺术的一种境界。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教学为例,学生只读懂了信的内容是告诉儿子一个道理,即“给”永远比“拿”愉快,但并非完全理解信的内容。事实上,高尔基并不是给儿子讲大道理,而是从栽花这件事情出发,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儿子明白道理。先是说儿子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特别指出是在“岛上”,让儿子明白这美好的东西——鲜花,不仅给爸爸带来了愉悦,也愉悦了岛上的其他人;明白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欣赏的,不能把美据为己有,而要学会奉献。接着,让儿子明白,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种花,其他的一些美好的行为、热情的帮助都是美好的东西,意思是让儿子无论在哪里,都要留下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德行。最后,由对事情的认识延伸到谆谆的教诲。这便是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的写法。

维果茨基告诉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薛法根老师教学《爱之链》一文将近结束时,又掀起波澜:“这篇小说很有意思,你一读全知道,而故事中的人物呢?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哪些情节是你知道而他们不知道的?”薛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一般化理解,而是独辟蹊径:“哪些情节是你知道而故事中的人物不知道的?”这让学生感到很新鲜,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就是一种对话形式。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心中装着读者,有着与读者对话的意识。因此,从作者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首先就要读出文章“写什么”。“写什么”往往可以分为“言表之意”(即文字表面的意思)、“言中之意”(即稍加理解可以获得的意思)、“言外之意”(即文字背后的意义)。教学《鞋匠的儿子》时,对于课文中林肯的一句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许多学生仅仅读出了感激,这其实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这一课时,逐步引领学生读出了“言内之意”——林肯的胸怀大度,“言外之意”——林肯的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学生把课文读厚了,吮吸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极其丰厚的语文营养。

四、开放课堂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思绪翩翩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读,又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主动思考,乐于思考,产生一种“诗情绕树雀难安”的思维冲动。执教《半截蜡烛》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我引导他们探究:假如杰克端着蜡烛去取柴火,德国军官没有喝止他,他会怎样做?情节又会怎样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高,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杰克把蜡烛扔掉或藏起来。”马上有学生反驳:“那不行,他搬柴火回来时,敌人发现蜡烛不见了会产生怀疑。”有的说:“杰克把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取出,再端着蜡烛搬着柴火回来。”又有学生质疑:“也不行,那蜡烛的内芯空了,没燃烧到底就熄灭了,更会引起敌人注意。况且,绝密情报藏哪里呢?”有的说:“杰克把蜡烛换掉,换同样的半截蜡烛。”大多数学生反对:“那安放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藏在哪里呢?”学生们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产生着富有深度的理解。

一旦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学生们的思维就会发散开来。有的学生质疑:“伯诺德夫人一计未成,为什么不再急中生智,想出其他的主意,而是让儿子杰克和女儿杰奎琳铤而走险?”有的学生说:“伯诺德夫人其实也正在捉摸着到底用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躲过一劫。”有的说:“伯诺德夫人要是再谈蜡烛的事,恐怕会引起德国军官的警觉,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怀疑。”有的学生又提出疑问:“课文写的为什么不是一整根蜡烛,而是半截蜡烛?”有的学生认为:“假如是一整根蜡烛,贪婪的德国军官很可能顺手牵羊把它占为己有,一旦被他们取走,情报也就泄露了。”有的补充:“就算不被拿走,点燃一整根蜡烛,燃烧到底部藏有金属管处需要一段时间,故事就不会那样扣人心弦,惊心动魄了。”教师顺势点拨:“这就是文章吸引读者的地方,也表现了作者的匠心。”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还有的学生提出:“半截蜡烛是白色还是红色的?”这个问题看似无中生有,没有道理,但学生们思绪放飞,有的认为:“是白色,因为红色表示喜庆,伯诺德一家时时刻刻处在德国鬼子的监视之下,哪有喜庆可言,所以应该是白色。”有的则认为:“是红色,因为白色透光性强,藏着装有情报的金属管容易被发现,而红色相对要暗些,藏在里面的情报不易被看出来。”

语文课堂应学会放手。改变教师统领思维的习惯,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他们可以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灵感火花。

“精彩出于变化,魅力源自好奇。”课堂的吸引力,在于不断地变换方式方法,要让学生时时刻刻对“葫芦里头卖的药”充满好奇感,产生解开谜团、探究问题的动力,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

阅读课堂活力 篇4

课程改革要求以后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和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积极创造精神。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机械重复, 消极被动、死记硬背等学习状况, 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愉悦、富于激情的英语活力课堂学习。活力就是有生命力, 富有生气。几乎每一名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的教师都向往自己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事实上新课程提倡的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目标就是要把活力注入课堂。接下来, 我从下面几个角度来提以下如何利用课堂活力来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一、英语阅读要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

启发学生展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阅读课文, 联想和想象是进入作品“意境”的桥梁,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历史、人文、自然背景, 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西方国家的历史, 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背景知识, 增加新的背景知识, 开展多种活动, 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 围绕问题发表看法, 小组或全班讨论等。充分利用资源, 启发学生的想象, 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情景, 珍惜和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

1.阅读前激发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学习, 就是对学习具有强烈的兴趣。根据教学经验, 如果阅读的内容涉及学生感兴趣或是熟悉的主题, 他们就能比较顺利地理解文章中的信息。相反, 如果语篇缺少兴趣, 就会出现阅读障碍。因此,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教师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篇。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语篇, 老师应注入些催化剂, 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在阅读前教师可以讲述与阅读材料相关的故事, 用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吸引学生;也可以用笑话、猜谜、游戏等导人, 给学生提示阅读的内容;更可以用歌曲、音乐、电视、录像等多媒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给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在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习惯在发问后立刻叫学生回答, 如学生回答不出, 教师或是不停地叫他生回答, 或是不断重复问题, 忙着启发。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只能匆忙寻找只言片语作答, 根本没答到点子上。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应当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他们潜入书中, 认真思考。

3.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差, 往往一遇到生词就手足无措。而询问教师或查阅工具书, 造成了阅读速度过慢,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产生懒惰的思想, 从而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阅读速度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得注意多做些猜词的练习活动, 鼓励学生阅读时大胆猜词。

4.限时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研究发现, 大部分学生看英语材料时喜欢字字计较, 逐句理解, 其阅读能力都比较差。诚然, 学生仔细阅读的精神很可嘉, 但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 这种阅读方式显然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因而, 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已是迫在眉睫。在限时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 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要达到阅读目标就要求学生必需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可以在阅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三、英语实践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拓展阅读是阅读能力的运用, 目前, 各种教材和老师的教学, 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在内容上与课文接近, 也可以扩展有关的时代背景。英语语言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要加强读与写结合。一方面, 让学生从读中学写, 读中悟写;另一方面, 通过适当的写加深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和表达方法的掌握。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 既有利于对课文人文精神的感悟, 又有助于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运用中要加强综合运用, 减少单项训练。学生在读写中应用了字词以后, 教师要创造条件, 把学过的单词在阅读中经常出现,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反复使用, 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这是巩固识字并达到灵活使用的办法, 如让学生阅读文章后拓展词汇, 并且引导学生阅读有水平的读物, 指导学生阅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丰富知识, 而且有助于巩固识字并扩大识字量。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性, 每次阅读都要有分数记录, 张贴在墙上与前一次进行比较, 表扬成绩优异者和进步者。这种训练是计时的, 所以一开始学生的心情是紧张的, 精神是高度集中的, 不容许有拖拉现象,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严谨的作风, 增强观念, 提高效率。

激发课堂活力 篇5

钱琳

小学英语教学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交际,从而自觉地运用英语的思维方式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多方面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英语课堂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是这样做的:

一、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就比较抽象、枯燥,加之学生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不免会产生陌生感,要使小学英语变得形象、具体、有趣,让学生爱学,必然顺其天性,把游戏引入课堂,发挥游戏教学的神奇作用。英语游戏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课堂上,我把游戏活动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在学PEP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1后的单词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比赛,教师报出一种教室设备的名称,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指出该物。在这个游戏环节中,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个游戏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单词,也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又如,在学完PEP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3中的A部分的句型“my friend has ……”之后,我让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画好的怪物图,让学生描述他们自己的图片,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的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且更主要的是复习了句型,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学习兴趣浓,不仅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掌握得也特别扎实。

二、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话题,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活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是用讲课的内容拴住儿童对教师的叙述和讲解的注意力的。”这种“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来体现,如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使之受到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使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调动。

在学习PEP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5时,我根据Let’s eat这个话题(topic),课前叫学生准备各式各样的食物图片,如hamburger, milk, cake, French-fries……等等,将学生带来的食物图片全部放在讲台上,把教室变成了一个小型快餐店,每组选出一名salesman上台销售食物,其余学生扮演顾客。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对waiter/waitress说:“I like some hot dogs.I like ……”;学生直接跑到了柜台边对salesman说:“Can I have some hamburgers?……”而waiters也忙得不亦乐乎,“Here you are.”“Thank you!”……学生都进入了角色,表演得栩栩如生,说得绘声绘色,很自然地感知了语言的音、形、义。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更具有灵活性和主动性。在情境教学中,我还从学生的动手开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如:学习Unit 4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白纸,水彩笔、之类的物品,上课时,要求学生一起跟着我念draw a room, draw a shelf,colour ityellow,draw a fridge,colour it green.draw a phone,colour it red……学生们在我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操作情境中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乐此不疲。

三、巧设课外作业,延续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乐起来

教师在课堂中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知识,是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关键。但仅靠课堂40分钟的时间,毕竟是太有限了。如果能设计布置一些精彩有趣的课外作业,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课外英语,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在学生初学英语的时候,单靠课堂上对句型及词汇的操练是不够的,但如果要学生死记硬背,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对学生说:“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下课后也要尽量用英语交谈。从最简单的开始,如过圣诞节时跟同学说声Merry christmas!”学生们对这个活动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比平时更加认真了,有不会读的地方,他们会问其他同学和我。同时我还将书中的“Story time”进行排练,让他们进行表演,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英语的喜悦,为他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充满活力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阅读 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扩宽自身的视野,还可以锻炼语言能力,是一举多得的。鉴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让课堂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已经成为当前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让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充满活力的措施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以为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古板,这样就使得课堂十分严肃,而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让学生在这样压抑的氛围中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以此来打破严肃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对阅读学习感兴趣。比如说,当教师想要让学生阅读《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图片(如图一所示),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这些小动物画出来的图片都是什么。可能会有同学说小鸡画的像箭头,小鸭画的像燕子等等,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在让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不仅是和学生进行了互动,使课堂阅读氛围更加的轻松,同时还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拓展,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1]。

图一,雪地里的小画家插图

(二)教师应该做好教学设计工作

教师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工作是否科学合理,对整体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大纲,将大纲中所重点提出的知识点内容进行补充,使大纲更加的丰富,不再只是一个框架。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举办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活动,并通过提问、课件等环节来开展教学,以此来使课堂阅读教学更加的丰富多彩,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者共同的事情,其中存在的唯一差别就是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在不同的方面中处于同一地位。但在教学中,若是教师想要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就应该进行互动,两者相互配合,教學质量才能有所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将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采用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提出和阅读材料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若是学生的思考方式不对,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引,而不是打击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有信心、有兴趣去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2]。

(四)教师要合理的设计阅读教学层次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以阅读材料为中心,围绕着材料将阅读进行层次划分,这样学生才能由浅入深的理解阅读材料内容,从而逐渐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要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之所以要开展阅读教学,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让学生阅读更多有内涵的文章而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教师想要让学生读懂文章,了解其内涵,并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知识,就应该应用分层次的方式,通过认读与解读两个环节,来让学生读懂文章。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认读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疑问,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疑问整理起来,然后通过疑问引出更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在解读环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活动内容,让学生从认读到鉴赏,然后到评价,依次来开展各环节的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逐渐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以此来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从多角度入手,将课堂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并使其充满活力,才能调动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洪岩.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充满活力[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5,(3):64-64.

阅读课堂活力 篇7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快乐的氛围中去展示生命的活力,寻求快乐的发展。

怎样才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快乐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将语文阅读课堂创建成学生“生命活力交融的天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自主学习形式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将阅读课构建成孩子们展现个性魅力和生命活力的乐园。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条件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不应是传统的控制者,而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承担起“促进者”的角色并履行相关任务。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相处的氛围是融洽的。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师生互相理解、尊重与信任。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并通过自身语言、动作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从而赢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师生互相分担与分享。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担自己阅读时的困惑,分享自己阅读时的感悟;更应该分担学生碰到问题时产生的痛苦和压力,分享学生取得进步时产生的喜悦、欢乐和成就感。在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一位小女孩发言时因紧张而语无伦次,老师微笑地走过去,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发说:“孩子,别急,慢慢说!”并向她投去了信任和坚定的目光。老师的这一举动,释放了她的压力,也给了她莫大的信心,她有条不紊地回答完了问题,当她害羞地坐下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二、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为本。以读为主,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品读、参读、研读等,不管哪种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始终是“导”,即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方法教给学生,而是领着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获得阅读的技能,培养和发展他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具体的每一节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可侧重组织一种或几种读的活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在学习中,学生是有着强烈的成就心理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最易体现出学生的成就。如学生的朗读有了进步,感悟得到了肯定,妙语得到了称赞,等等,都是成就愿望的实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成就心理,教师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评价可以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实现他们的成就愿望,调动他们“读”的积极性,不仅可以令学生感到有所收获,而且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信念,可以化为一股自持的动力,激发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应努力追求的境界。

三、运用多样化的自主学习形式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来强调阅读教学:“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如果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不能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扼杀了学生的探究热情,那就是无效的阅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有效阅读”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学会精减教学环节,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能每节课都程式化地“组、复、新、巩、布”。例如: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问银河》一课,我就按如下四环节进行: (1) 谈话激趣、据题导疑; (2) 带疑自学、交流评议; (3) 书声琅琅、表情达意; (4) 小结写法、摹写创作,等等。整个的过程既无“复”又无“巩”的环节,但由于多了学生自主质疑、自由交流、自愿摹写等自主学习环节,而让学生兴味十足,很好地学习了课文内容,并由读悟写,提高了读写能力。

(二)阅读教学要根据学情减“师讲”添“众讲”。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讲懂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懂的。否则结果只能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无动于衷,费时而学生无所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不讲,而是要讲在点子上,即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讲课语言要力求简洁、精炼,不浪费课堂上的分分秒秒。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的“一问一答”,往往是少部分学生唱主角,大部分学生坐冷板凳,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以问导思,以中等学生为依据,发挥优生的“小老师”职能,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展示等形式让他们充分经历认知过程,决不能因少数尖子生已完成而“走过场”。

(三)增加学生信息搜集、处理、交流的时间。在许多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或者完全将这一环节置于学生的预习工作内。语文课堂应打破封闭的现状,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建立大语文观,给学生多查、多听、多说、多写、多观察、多交流、多积累的机会,积极开展语文兴趣活动,鼓励学生上网查询,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真正实现“有效阅读”。

阅读课堂活力 篇8

在观摩了精彩纷呈的课堂后, 我开始进行自我反思, 思考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葛炳芳老师所说, “文本是阅读的核心, 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否科学、到位, 是决定阅读教学课堂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和前提条件。“当下, 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但“解读的‘火候’还不够。解读的‘成果’也还不能比较充分地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比较多的现象是, 一堂课的前半部分, 教学活动围绕文本做了一些有效阅读, 但到后半节课, 又回到了脱离教学文本的‘表演’”。

那么, 何为“文本”呢?“百度百科”的解释为:能够直接理解的不是文本, 需要通过解读才能理解的作品才是文本。与英语教学相关联的文本, 即阅读教学的教学材料。文本解读, 是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前, 充分挖掘、理解文本内容, 并依据文本的特征和特点, 来培养学生特定的阅读技巧, 提高其阅读水平和相关素质。根据Mary Lee Field的理论, 文本解读, 要从关注文本的特征和文本特点开始。

文本特征 (text feature) 是指“changes made to printed materials that provide visual aspects different from standard print style” (Field 2008) , 即“对印刷材料所作的改变, 以提供与标准印刷体不同的视觉特征” (郑旺权) 。除了包括字号与字体外, 还包括照片、图表、工具条、线条、方框、说明、简表、颜色等表现形式, 这种特征能够更快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内容。本次活动中, 很多选手进行阅读活动前都引导学生利用标题对阅读材料进行了预测。现行人教版教材课文中具有形式各异的文本特征, 教师在挖掘、整合阅读材料时, 可以进行模仿。例如, 本次大赛所提供的两篇阅读材At Life’s Crossroads和On Self-Esteem and Sport, 针对高一、高二年段的学生, 均存在着生词crossroads, self-esteem。因此, 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在整合好的阅读材料里添加相关图片 (依据需要, 可添加多幅) , 用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使其联想到相关的话题和词汇, 这将更加有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利用图片、文章标题等特征进行预测活动。

Mary Lee Field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本特征, 并将其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辅助手段, 绘制了以下表格 (如表1所示) , 方便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特征, 运用这些特征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 每次在表格上选取2~3个项目,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特征, 形成阅读习惯。

文体特征不仅能够对阅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也有可能起到干扰作用。因此, 教师要充分解读阅读材料, 科学运用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文体特征,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认知活动, 发挥文本特征的积极作用。

文本特点包括文本的题材、体裁、结构、语言、文化等诸多与文本内容有关的因素。题材和体裁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教师只有基于对文本特点的深度解读, 才能确定本节阅读课教学的重点, 只有明确阅读课的基本目标和教学的目的, 才能够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步骤。

一、解读文本主题, 激活学生思维

文本主题内容所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有效阅读,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近或走进主题内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情, 充分了解学生与文本主题间的距离, 设计适当的读前活动, 有效迅速地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对主题内容科学充分的挖掘还有助于教师读后活动的设计,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解读文本结构, 把握文章脉络

文本结构是文本内容的外在表现, 是文章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衔接, 是作者思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具体表现形式。文本的结构往往和文本的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内容是细节, 形式是主线, 内容决定了体裁, 体裁是内容的骨架, 缺少了主线和骨架, 内容就只能是一盘散沙。只有二者真正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读者在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的基础上, 更好地感知文本深层次的内容。

以阅读材料On Self-Esteem and Sport为例。该文体主题为Self-Esteem and Sport, 体裁为议论文, 标题就是很好的体现。该类文章应注意整体把握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提供的论据。以浙师大附中应晓佳老师的教学为例, 她对该篇阅读材料题材和体裁的解读都相当到位。题材方面的解读主要体现在读前、读后活动中;上课前的video使学生和老师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对授课教师有了一定的了解;读前的导入“Who am I?”是课前认识的继续, 且让学生介绍的同时认识自我, 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与读后再依次审视自我, 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soccer, 去earn one’s esteem, 首尾呼应, 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该话题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的示范以及填空形式又降低了学生输出的难度, 设计贴切、巧妙。在文章的分析阶段, 根据文章的体裁, 应老师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文章的阅读技巧, 却又做到了了然无痕, 可谓独具匠心。尤其在最后一段的分析上, 内容与结构紧密相连, 环环相扣, 令人耳目一新, 回味悠长。

三、解读文本语言, 优化阅读策略

“Materials adaptation involves changing existing materials so that they become more suitable for specific learners, teachers or situations” (Brian Tomlinson&Hitomi Masuhara) .为了使所教材料适合特定的学习群体, 文本材料要依据学情进行合理的整合和改编。一般来讲, 改编者依据学情进行改编时, 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文本材料的长度;文本的生词量 (取舍适度) ;文本中的长句。

教师在分析、整合文本语言时, 依据内容和体裁的需要, 保留相关生词和长句, 然后采用相关的阅读策略加以解决。例如, 在改编阅读材料On Self-Es原teem and Sp ort时, “The battle to fit in wore on me.”中的wore应该保留。在解读该词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舟山中学方莉莉老师解读的过程最为合理。该教师从这一段的细节feelings入手, 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同时, 引导学生猜测中心句“The battle to fit in wore on me.”的含义, 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再以阅读材料At life’s crossroads为例, 该文体的体裁为记叙文, 原文材料较长, 且生词较多。教师在整合改编时, 应按照conflict—resolution—moral的线索进行改编, 对于feelings, thought, action等描写性词汇应适当保留, 供读者欣赏或培养相关阅读理解能力。

诚然, 一节好的阅读课会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但教师拿到阅读材料、面对文本时, 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去教, 而是以真实的、所学者的身份来研究如何有效地去读。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决定了教师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明确、到位、具体可行, 决定了教师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去实现所定的教学目标,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阅读课教学的成败。

正如葛炳芳老师书中所说:“面向一线教师、以一线教师日常工作需要面对的疑难问题为主题的研修活动, 能让一线教师真正受益, 能在他们的心里埋下‘种子’。”这些种子, 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我们努力着, 思考着, 期待着种子的发芽!

参考文献

葛炳芳.2013.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阅读教研与行动改进 (第二版)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葛炳芳.2013.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何亚男, 应晓球.2010.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庄志琳, 沈萃萃, 唐明霞, 徐义娟.2013.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材料处理:解读和使用 (第二版)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Brian Tomlinson&Hitomi Masuhara.2015.语言教材的开发、利用与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如何使阅读教学更具活力 篇9

一、引领质疑,点拨指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引导学生有效质疑是相当重要的。质疑是学生深入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在初读《可爱的小蜜蜂》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以及子、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但有些问题比较乱,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的。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这就是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开展学法指导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感知程度的逐步加深,学生往往会进行深沉的质疑,此时收获的主要是以理性为核心的思维能力。学生在用心品读《可爱的小蜜蜂》1—3自然段后,交流阅读中有疑问的句子,我点拨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却又说蜜蜂是多么的高尚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为什么说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问题一个接一个。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看哪个问题最能说明小蜜蜂的特点。在我的引导中,学生自然学会了抓住重点词句提问的方法。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引导能力的提高。

二、张扬个性,品读感悟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是共性多、个性少。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阅读界定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种新理念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越俎代庖式的“教师分析”和“统一标准答案”无疑有震聋发聩的作用。如今,鼓励、尊重、珍惜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

《可爱的小蜜蜂》的第三段是重点段,学生对有些句子的理解有难度,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自己寻找答案。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再圈重点,从“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酿的蜜多,可自己吃的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等句子中悟出蜜蜂的无私。对“一只工蜂最多只能活6个月。活到极限,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面,再也不回来了”一句的理解,学生有的认为是蜜蜂懂事,有的觉得是蜜蜂不愿让家人伤心,有的认为蜜蜂死也不愿意麻烦别人,学生为小蜜蜂短暂的一生感到惋惜、震惊、难过、感动……在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蜜蜂“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蜜的生活”,理解了“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的高尚啊”。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融入到这段话的朗读中,实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对语言文字感悟品读的有机结合。

在强调尊重赏识学生、以人为本的今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点难免有误,认识难免存在偏颇,解决问题时难免出现低效甚至无效劳动。这时,我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如对“一只工蜂最多只能活6个月。活到极限,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面,再也不回来了”一句进行理解时,有学生认为“这是一只孤独的蜜蜂,它死了没有什么依靠,被集体所抛弃。”这显然违背了文本的愿意,我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品读和感悟中生成正确的理解。

三、激发情感,实现对话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脱离情感的认识。而从教学法看,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情感是何等重要。如讲到《可爱的小蜜蜂》中“一只工蜂多只能活6个月。活到极限,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面,再也不回来了”一句时,我提示:“据有关资料统计,一只蜜蜂要酿1千克蜂蜜,需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那如果花丛到蜂窝的距离平均为1公里,那么蜜蜂采1千克蜜就得飞上45万公里的路程,这就等于绕上地球11圈!”读了这份资料,学生都瞪大了眼睛,让他们有了赞美蜜蜂的真切感言,实现了与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

四、内化运用,活跃思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课文情感之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能及时把学到的知识内化运用,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在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文中,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品味,不禁为蜜蜂短暂的生命而惋惜,为蜜蜂不知疲倦的辛勤劳动而感动,为蜜蜂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而震撼。然后,我请学生用手中的笔来倾吐对蜜蜂的无限深情。学生在写作中感悟,在阅读中收获,实现了三维目标立体的有机的融合。

阅读驱动写作,让教学充满活力 篇10

一、把握架构,奠定基础

文章的架构就如同人的骨架,没有完整的结构,就无法支撑起内容,自然也就体现不出要表达的意思,更算不上是一篇文章。考虑到这一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章,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吸取精华,掌握相应的架构形式,加强句子、段落间的“粘合力”,提升架构把握的能力。

比如,牛津英语高三教材中有一篇关于成功人士需要具备的素质的文章《How to Become a Successful Person》写得很不错。暂且不说内容表达,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文章不仅连贯性、过渡性很强,而且主旨明确,思路清晰,读起来很流畅。文章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主要得益于其架构,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点向学生具体地讲解。这篇文章的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主题句、举例和解释句、后续句、结论。这些部分层层相扣进而促成了一篇中心明确、理论到位、举例充分的文章。掌握这些理论后,就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借鉴,帮助其吸收精华,灵活运用。首先,笔者让学生充分阅读,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关于成功人士需要具备的素质的内容。然后,开展合作学习,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针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谈论,在多样化的口语形式中加深记忆,快速掌握。在这个环节,学生表现得很积极,借助不同的方式强化所学内容,充分意识到架构对于文章布局的重要性,进而运用到之后的写作中。

通过这样的阅读引导,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表达中心思想的技巧,还能在实践训练中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避免其在之后的写作出现较大的漏洞。几次之后,学生就能建立其架构意识,在文章谋篇布局上有所进步。

二、提供范例,模仿写作

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很难,而且经常写得不好,不仅是因为写作的要求高,学生自身认知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这主要体现在词汇量贫乏、句式句法不清楚、语法使用混乱等,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表达,写作能力无法提升。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采取范例仿写的方法,借助范文引导学生写作,在降低写作难度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有效提升其写作水平。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积累到更多的词汇,了解句式句法的应用,还能掌握写作技巧,在持续的训练中提高写作能力。比如,在牛津英语教材中有一篇《Campus life》的阅读材料,内容很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在阅读时不存在理解问题,仿写难度不大。于是,笔者就决定以此为范例开展仿写活动,让学生创作一篇相似的文章,在借鉴中尝试着创新。首先,笔者让学生反复阅读这篇文章,对重点部分进行勾画,以便在之后的改写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领其对文章展开全面的分析,主要涉及时态、人称、段落分布、写作方式以及精彩词汇、句式等。在这个环节为了让学生透彻地分析了解,笔者组织了合作学习,让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关键的部分进行转换、替换。等到学生分析得差不多了,再适当地讲解改写的方法、技巧,然后把课堂交给他们,提供其充足的时间思考、改写。学生没有了之前毫无头绪的苦恼,写起来很流畅,最后写出的文章也很不错。

借助这样的阅读仿写,学生的写作信心增强不少,逐渐尝试着运用优秀文章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进行创作。只要坚持训练,学生一定能对比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实现写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拓展范围,丰富文体

在驱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材料的范围,不能仅限于教材和相关的练习,要尽可能地拓展,以多样化的文章丰富学生视野,帮助他们积累大量词汇,为其写作提供更多可能。英语文章会有记叙文、说明文、信件文等多种体裁,学生想要灵活掌握这些文体,就要在阅读中不断汲取知识。

通常,教材只会涉及几种文体,比较单一,其他文体的学习只能交给学生自己借助阅读来掌握。学生通过借鉴经典范例不断规范形式,并且在不断的练习中强化,最终掌握相应文体的写作。比如,在教信件文的写作时,笔者避开了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提供给学生同文体的范文,让其在阅读中归纳、熟悉写信的格式、语体和结构。在此环节中,为了确保学生总结到位,笔者先让其独立分析,然后采取同桌交流,借助合作的力量促进其准确、全面地归纳。很快,学生就意识到书信的开头和结尾有一定的规范,尤其是结尾的地方要根据对象身份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敬辞,像faithfully、respectfully、sincerely等,最后日期、称呼、落款等细节也不能忽视。经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信件文的文体,并且跃跃欲试,想要即时训练。于是,笔者就趁热打铁,布置任务:把你的近况写成一封信,寄给你最想念的人。听到这样的题目,学生很有感触,马上动起手来,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阅读课堂活力 篇11

《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了首位。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应努力不断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并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

还可以让学生自读时发现问题或者教师事先精心设计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笔者具体是这样做的:

1.启发学生展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阅读课文,联想和想象是进入作品“意境”的桥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增加新的背景知识,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围绕问题发表看法,小组或全班讨论等。充分利用资源,启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情景,珍惜和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或学习主题对教学场所(教室)用有英文注解的图片、实物或相关主题的英文资料等进行布置和修饰,选择有关英文歌曲让学生学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机智幽默的语言、色彩鲜艳的图画、栩栩如生的简笔画、悦耳动听的音乐或英文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电脑多媒体CAI教学软件以生动的语言不断地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利用师生问或学生问绘声绘色的对话表演或令人开心的英语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保持课堂气氛活跃,提高学习效率,为后面的学习活动起到铺垫作用。

2.精心设计阅读前、中、后的全过程。首先布置阅读任务,如围绕中心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避免过于简单直白的问题。否则显得淡而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其次,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提问不能仅仅守着教材中的问题。问题要设置的恰当、科学、有高度,能够帮助学生整体处理课文。提问需要面向全体。最后围绕课文,开展多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启发,发表自己的见解,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讨论应分师生之间的讨论、小组问的讨论和师生问的交流,体现师生、生生问思维的互动,同时又产生大量新的信息,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3.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激发提问兴趣。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教材是集科学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好教材。每一单元均涉及一个有关主题(top—ic)这些主题涉及到中外文化习俗、世界名人传记、饮食卫生习惯、环境保护、体育比赛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主题都能唤起中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的任务是把这些主题变为令学生感兴趣,乐于思考并有感而发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巧设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问题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学习任务可探索性的感受。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设计问题情景,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和投入程度,努力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的氛围。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生活常识,结合教材中专题的学习任务,故事设置错误的教学情景,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如何纠正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在文章重点、难点上设置,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精髓。如教(When was it invented)时,笔者特意设计了如下问题:

Which one is the newest?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first invention?

Which one is the newest or the last invention?

通过逐层深入的提问,文章的主题被归纳出来了,学生通过思考,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二、利用活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说是人们认知的强大驱动力。兴趣还常暗示人们在某一方面是有潜在能力。同此,激发学生主体阅读兴趣,是搞好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

如何激发学生主体阅读兴趣?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一个人内在心灵的需求,其次,要拓展学生的读书视野,再次,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文体和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总之,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情趣,提高读书水平。中学生对英语阅读不理解,又不愿反复阅读,甚至对反复阅读难免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引发学生读的兴趣,默读、自由读、小组分角色读。

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效完成文本的学习任务,形成阅读能力,达成阅读目标。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创造;在活动中交流,是英语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按照“文本教学活动化”的思路设计教学环节,也可以体会新课标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这种教学设计是由一个个的活动连缀而成,如朗读活动、竞猜活动、表演活动、模拟活动、探究活动、论辩活动等。

When was it invented由六种活动连缀而成,一是竞猜活动,主要是词汇与词汇的学习对文章内容的解读,采用卡片、抽签的形式由小组完成。二是探究活动,又分整体探究和局部探究,来完成师生和文本的交流。三是人物评点活动,对主要人物联系课文的描写用精要的语言进行评点。四是品读活动,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段落边读边品,边品边读。五是辩论活动,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辩论。六是创造活动,以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为题,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这种教学实践证明是非常理想的,英语阅读教学中链接策略是一种手段,也可以让阅读教学的作用发挥到实践,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来,从而实现“大阅读”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三、英语实践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扩展阅读是阅读能力的运用,目前,各种教材和老师的教学,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扩展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在内容上与课文接近,也可以扩展有关的时代背景。英语语言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要加强读与写结合。一方面,让学生从读中学写,读中悟写;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写加深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和表达方法的掌握。

如何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篇12

一、以读为本, 读出活力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 就是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读是感悟的基础, 读得流利, 读得有情有趣, 感悟才有可能深入。教师要借助朗读,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到读上, 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阅读教学要充分体现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 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起来, 指导到位, 重点突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就是要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 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机会, 让他们潜心读书, 边读边思考, 学习理解地读;要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使他们投入情感地读, 有感悟地读。通过熟读、诵读, 使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懂, 读中学会,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 读出形, 读出情, 读出神, 唤起想象, 获得美感。

二、创设情境, 创现活力

衡量语文课堂是否充满生命活力, 最主要的标志便是师生、生生、生本之间能否有效展开多元、多向的情境互动对话。

1.生本对话, 潜心感悟

在对话教学中, 文本不再只是一堆语言材料, 而变成一种“活的形象”, 一个可以基于多元解读的开放平台。这就要求学生经历潜心读文这一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体验和经验出发, 融入亲历读文和深入思考的过程。在课堂中, 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 (课文中的人物) , 你会怎样说, 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 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以文会友”, 充当其中的角色, 去体验, 去感受。

2.生生对话, 倾听思辨

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对文本产生了一定的见解后, 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创造倾吐、表达的机会, 对学生相互间的对话方式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在交往中碰撞, 在争论中启发, 激发学生创新。如教学《自然之道》, 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联系上下文, 谈对向导的看法, 他们敢于大胆发言, 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学生认为向导做得对, 以此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学生说向导做得不对, 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学生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 也有不对的地方。

3.师生对话, 点拨引导

在生本对话阶段, 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是激发和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让学生渐渐走进教材;在生生对话阶段, 教师要提醒自己做学生的朋友, 耐心倾听, 积极鼓励, 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多元呈现;而到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师生对话阶段, 教师也该“当仁不让”。恰到好处的师生对话, 往往就是这样通过“点一点”“议一议”“变一变”等方式巧妙地点拨、引领学生, 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4.自我对话, 重构生成

人最难能可贵的是善于反观自我, 不断否定自我, 又有不断的建构生成。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之间充分对话的同时, 应与自我进行心灵对话, 将发自内心深处的个性化的独特体验不断完善, 并得以升华。学生与自我对话的方式之一是“我笔记我言”。

三、开拓延伸, 拓出活力

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创造因素, 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沃土, 语文教材中集中反映了人类优秀的科学文化成果, 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资源。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 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 为了挖掘学生的潜力, 教师要认认真真地钻研教材, 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素质和能力。启发学生学完课文后想象说话、写话, 学生的回答无处不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语言训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培养。

上一篇:运营隧道下一篇:后腹膜腹腔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