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阅读教学(精选12篇)
初中课堂阅读教学 篇1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方面, 即要求学生能够从预习的环节开始入手就能够对教材文本做一个整体的把握, 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针对教师所发的导学案上的内容把握有关的重点、难点, 从朗读课文开始, 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方式, 能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能够自己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对文本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有一个较好的处理。进一步来讲,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还应该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文章结构、写法特点, 还有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能够对作者的思想提出自己的理解。笔者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这个主体来组织课堂教学过程。
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具体是指教师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能够宏观调控学生的思路走向, 把握课堂的整体教学氛围, 能针对学生在具体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的偏离主题的做法能够给以合理的调整, 并提出正确思考方向, 进而帮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指导与自我的合作中探究出新的知识认知。
二、转变观念, 摒弃传统阅读教法学法, 促进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法中, 教师通常是自己先深入钻研好教材, 然后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讲给学生,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自己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而当前的教法改革中, 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实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和教师在课前共同查到的有关资料, 能够对文本出现的作者情况、背景情况有一定的把握之后, 进而考虑作者写这篇文章想流露怎样的思想, 在记叙材料的过程中, 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思想很好地融入对材料的记叙之中的。在与作者一步步的对话之中,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 自然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素养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素养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 就是要学生不但能够准确把握作者当时的思想与写作特点, 而且能够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 对文本的理念能够与时俱进地提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解读, 以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分量为例, 《论雷峰塔的倒掉》《坟》等文章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拿到当前的课堂上, 学生对《拿来主义》等理念就不一定能准确把握, 但这并不表示鲁迅的作品在今天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准确把握作者写作当时思想的情况下, 创造性地联系当前现实, 能够提出其在当前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存在的积极意义, 能够对文本进行辨证式解读, 有了这样的思想, 才能把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以掌握, 对学生一些不恰当的思想及时加以指正, 不能一味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赞扬和肯定。
四、注重诵读
阅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 默读所能记下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 而朗读一遍则会对二分之一的内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相对默读来说朗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默读所用器官只有大脑和眼睛, 且所视信息只有一次输入大脑的机会, 而朗读过程则要调动脑、眼、口、耳这几个主要器官, 所视信息将有两次输入大脑 (看到和听到) 和一次输出大脑 (读出) 的机会, 把学习、检查和复习融合在一起, 效果肯定要好。尽管朗读的速度比默读慢, 但良好的记忆效果足以抵消这点差距。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一生坚持朗读、背书, 到八十岁时, 他仍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所以说, 长期坚持朗读能使记忆更迅速、更牢固。
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首先谈读书计划。所谓“计划”就是未来行动的方案。读书计划就是未来读书的行动方案。初中阶段, 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 但每个学期至少可以读4本书 (一个月1本) 。一年两个学期8本书, 加上两个假期读两本书, 一年下来就是10本书。初一、初二两个学年就是20本书。以每本书平均20万字计, 也有400万字。其次谈读什么书。目前, 我国青少年读书的基本情况是这样:低幼孩子更喜欢动漫、绘本类童话图书;中年级学生偏向于科普、小说类图书;高年级学生对自身生活紧密联系的作品更感兴趣。作为中年级段的初中学生, 正值青春叛逆, 异性交往等问题会一一呈现出来, 建立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进入初二和初三, 又是进行理想教育最好的时机。那么, 小说、人物传记、科普读物就是这一时期的最好读本, 当然, 适当加入一些哲学类的读本, 加强对人生、生命、自然、宇宙的思考和探索就更好。比如说小说类的, 我们不一定要选择官方规定的“初中生课外40部读物”, 时代在变, 学生的心理、认知、喜好、视野也在变。我们可以从《亚洲周刊》编辑部联合评选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名单中去选择, 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寒夜》、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古华的《芙蓉镇》、阿城的《棋王》、余华的《活着》、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阳》、钟肇政的《台湾三部曲》、於梨华《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等。
初中课堂阅读教学 篇2
摘 要: 最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实施,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对初中语文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之外,还要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初中语文教学,要采取措施切实提升阅读教学效率。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促进初中阅读教学质量提升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阅读教学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205-01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观、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尽管新课程教学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本次研究主要结合作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就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阅读教学有所助益。
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存问题分析
1.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动性不强
新课程教学理念实施之后,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处于应试教育大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学生阅读成为了应对考试的一种手段,教师没有意识到学习阅读本身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将高分作为区别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阅读教学成为了一种目的,教师没有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整个阅读教学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性不足,主动性不强,在课堂被动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然就缺乏学习的动力。
2.学生阅读面较为狭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一直不怎么好,学生的阅读量小,阅读面过于狭窄,学生可供阅读的只有教材。很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课外书籍会分散学生学习注意力,对学生正常学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延伸,是拓展学生阅读面和阅读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进入高中乃至大学生阶段的学习都有着巨大的帮助。现阶段,在升学压力的束缚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很差,学生阅读能力不高,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及时改观的话,将会对学生未来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对策分析
1.及时更新阅读教学理念,重新角色定位
首先,及时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精神内涵,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的重要导向。在应用任何一种教学形式之前,都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例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如果不能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就会导致多媒体教学形式化,无法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作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教学活动,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内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其次,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被动接受,同时教师向学生灌输这种单一的模式让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抑制了学生创造性发挥。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按照指导性阅读教学,自由性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教学原则,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意识到学生中主体地位,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2.及时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学生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支撑。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需要要按照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向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后,直接将阅读教材发放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而教师不再一旁进行管理和引导,导致课堂纪律松散,完全失去了课堂阅读教学应有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方式,丰富阅读教学形式,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初中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诞生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等多方面优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阅读题材,选取相应的影视作品或者戏剧作为阅读教学的开场设计。例如在进行《祥林嫂》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祥林嫂用刀砍门槛情节,让提示学生祥林嫂为什么这么做,从而一下子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小组之间的阅读和交流,提高学生合作意识。采用多媒体和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增加教师互动比例,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深入探究文学作品中深刻内涵。
3.拓展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全面认识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针对不同情节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从而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积极利用好这种差异性,开展阅读拓展教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相似的阅读内容,或者以某个主题为线索,积极鼓励学生搜集相似的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保证学生对同一个主题产生多样化的理解,丰富学生想象力。例如在进行《孔乙己》这篇文章阅读教学时,让学生搜集和这篇文章相似的文章如《范进中举》等,让学生去阅读理解,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拓展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面,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阳.浅议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
[2]陈学员.情感启发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
[3]高彩虹.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堂回答评价的有效策略[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2)
[4]肇立新.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J].科技展望.2016(09)
[5]徐进.初中语文学本课堂的构建策略[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3)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世界 有效策略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也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事务中。当学生读的书多了,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会有所提高,就像古人们总结的道理“读书百变,其义自见”。由此可以看出“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新课标中就把“读”放在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上,要求学生不断的去读,去理解,在读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认知,得出自己的感悟。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事务中把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扩充学生读书面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把“读”真真正正的落到实处。
一、有效导读,激发学生阅读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热爱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语言,热爱这些文字中掺杂的感情,这也是语文教学和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更认为这是我们教育过程中的最终追求。语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忘记了,那我们又能依靠他做些什么。我国的母语教育从中学抓起,中学生对母语的情感与老师对母语的情感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有着深厚的语文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把自己对母语的积极地情感传递给学生们。
比如,进入初中之后,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章是《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但是我在讲解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初读,掌握必要的生字词语,疏通文本含义,提升学生的阅读情感。易错的字:憧、裨、博;易写错的字:衰、聊、聚、商;常用词语:阅世、浏览、诠释、缩影、千姿百态、人文、风景线、结晶、憧憬、裨益、潜移默化、智商、危言耸听、共识。只有对这些词语进行初步感知,才能让学生对文学的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感知文学的魅力,从而在内心深处激起对文学的喜爱,最终有效理解文本内容。
二、仔细研读,引发学生阅读共鸣
情感是语言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中流动的血液。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也表达,更是作者内心活动的载体。所谓的研读也是牢牢的抓住文章中的情感,深刻的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情感与书中的情感相互碰撞。
比如,在对《陋室铭》这篇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在学习之前要对刘禹锡的生活以及创作背景进行相应的了解,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处于生活落魄的时候,居住的房屋逐渐变小,最后只剩下小小的一间,但是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安贫乐道,追求着高贵的人生品质。于是,在研读的时候就要深层次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要想很好地理解这就话,就要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文章写道自己的居住地并不简陋,逐步分析之后就能得知“陋室不陋”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环境优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第二是交友情趣方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情趣方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不断研读,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情感交融,从而有效深层次理解文本内容的丰富情感。
三、反复诵读,升华学生阅读感情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语言的教学,你可以不在意学生学会的多少字,多少词,你应该在意的是学生领悟到什么。優秀的课文是作者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情感经历锻造后的结果,是永远不可磨灭的痕迹。在中学生的语言学习中,主要追求的情感理解,然而,我们语文的教学活动往往注重的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恰恰在情感这一环降低了要求,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本末倒置。所以对文章的朗读中必须要把情感熔炼其中,把冰冷的语言化成火热的情感。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学生其实是十分的喜欢诵读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掌握诵读基本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在诵读中无法融入自己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法布尔的《松树金龟子》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动植物都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认识这篇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等内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综合感知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反复诵读,促使学生充分了解金龟子的外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与繁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环境,就没有学生语文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经得起学生揣摩的情感环境,一个能让学生情感迸发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导读、品读、研读、诵读,打造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明忠;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D];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
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4
一、教学前的反思: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
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前的反思,主要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反思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反思,做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为初中学生阅读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教学目标的反思。
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通过直接组织学生翻开课本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不佳,课堂学习兴趣较差,不利于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明确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
教师需要构建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基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兼顾学生的阅读学习与未来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将三维教学目标引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Can you play the guitar?》这一篇内容中,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需要学生掌握“can he/she paint/speak English?”、“What can you do?”相关语法应用方式;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需要学生能够将英语阅读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需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英语阅读学习的乐趣,形成一定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
2. 教学内容的反思。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资源,选择更多具有鲜活性、代表性的阅读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以适当引导,重点突破学生英语阅读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挖掘更多阅读材料中的知识“生长点”,真正展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Don’t eat in class.》这一项内容中,可以在阅读教学指导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课堂学习生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教学中的反思: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力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初中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基于初中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
针对于传统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较差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或者情境创设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兴趣,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英语阅读课堂学习体验。
比如在指导初中学生学习《why do you like pandas?》这一篇内容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于熊猫的图片,为学生讲解熊猫的珍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I will lead you go to the panda's world today”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3人到4人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阅读任务。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引导,通过“I like monkeys because they are cute.(就划线部分提问)”、“Where do people usually go to see the animals?”等问题,检验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平台。
三、教学后的反思: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容
英语教学后的反思也是课堂教学总结的重要方式,对学生英语阅读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够使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更加富含针对性特点。在初中英语教学总结活动中,教师主要可以通过知识的总结以及情感的牵引等方面开展。
首先在知识的总结方面,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按点总结等方式,清晰英语阅读内容的逻辑表达思维,明确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增强学生对整体阅读内容的把握能力。
其次在情感牵引方面,主要是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情感元素。比如在《I’d like some noodles.》这篇内容的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西方人的主食为面包,他们喜欢用叉子与刀吃饭等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四、结束语
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反思,对初中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前的反思: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学中的反思: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力以及教学后的反思:拓展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容等方式,基于初中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英语阅读课堂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陈申.初探翻转课堂方式下的初中英语阅读个性化教学策略——以一堂优秀初中英语翻转阅读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49(25):71-73.
[2]王丽娜.基于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反思[J].西藏教育,2015,25(04):36-38.
初中课堂阅读教学 篇5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英语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英语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
这一点变化尤其体现在语篇阅读教学上。笔者认为,一堂阅读课教学,如同一首交响曲的演奏,扣人心弘的交响曲的前奏能引导观众步入意境,课堂成功的“导语”即“开场白”,能激发并加深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说,要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导入的设计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差。
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千秋,笔者在平时的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基本采用以下办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从趣味性表现入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趣味性表现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可操作性的活动,然后再讲解学生要学习的具体内容。以新目标英语九上Unit 1 What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为例,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problems这个话题一般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所以,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了富有戏剧性的导入手段:小品表演。一群学生模似了生活场景:他们相约周六去听周杰伦的演唱会。谁知周五各科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回到家后,爸妈又增加了新的任务。他们万般无奈,同时又十分沮丧。这一做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并产生了共鸣。除了拼命做作业之外,还能怎么样呢?悬念产生了。这时,由一位学生扮演的Luck Fairy 出现了,她作了自我介绍,屏幕上适时出现了有Luck Fairy 文字的图片。每个学生都问她:Luck Fairy? Can you help me? 她回答说:You are a good boy / girl. I’d like to give you a wish. 于是,小品的气氛转为活跃。孩子们的愿望各种各样:I wish no homework at all. / Jay Chou will come to see me . / I can have a robot to do many things for me …然后,Luck Fairy 又走到讲台下的学生中,询问他们生活学习上的烦恼。这次的导入打破了教学常规,以学生表演的形式第一时间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并因为生活气息浓郁而获得了全体学生的心理认可。Luck Fairy 这一导入自然、适时,在特定的环境中很快被全体学生掌握。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提出新的问题:What do we deal with them when we have problems?顺势引入学生要学习的课文内容。
2. 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课文
以新目标英语九上 Unit 2 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为例,先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标题,Who is he? What does he do? How old is Martin now? What made him change a lot? Did he use to give his mother many problems? Why did his mother have to work? What did his mother tell him on the phone? What changed Martin’s mind?
分析文章的标题,能够使学生简要快捷地弄清文章的中心主旨、写作意图或学习重点,从而深入具体地展开阅读理解,让学生真正地步入到学习佳境中。
3. 从焦点话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索
如教读新目标英语九年级 Unit 6 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一文时,我做过这么一个试验:在所执教的两个平行班中,采用不同的教法。甲班采取惯用的讲授法。课堂上,从单词的拼写、含义到用法,从词组到句型,从句型又到语法、句法,一一进行详细的讲解。一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非常疲劳;学生们也是紧追急赶,气喘吁吁。整整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却很少,对于那些乏味枯燥的语法条框,学生更是如坠云雾之中。乙班则是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去收集有关Food and Drink方面的`资料。学生们非常积极,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向有关人士打听、求教……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不仅用英语把课本上的内容表述出来,还补充了不少知识,甚至还有不少同学谈到了东、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肯德基、麦当劳为什么会风行中国等。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就如何健康饮食这一焦点问题进行辩论。经过一个时期的“搁置”,再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用同一份试题对两班学生测试,试题以课后习题为主。结果表明:甲班优秀答卷仅占全班的38%,而乙班的优秀率达70%。究其原因:教者在乙班从课文的焦点问题切入,相机诱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在学生潜意识中已深深地扎下了根,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即使搁置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仍能得心应手地去解答相关问题。而在甲班,学生仅仅依赖于老师讲解的知识,即使当时心领神会,但未必能长期保存于大脑,更谈不上转化为学生的真正能力。同一个内容,同一位教师,两个班竟出现了不同结果。为什么呢?仅仅是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同吗?追根求源,学生的学习方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后一个班的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4. 从质疑入手导读课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疑、善疑,使之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浅议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教师灵活的方法设计,离不开对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为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初中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作了一些探索。
一、激发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过程,教师的提问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科学合理的设疑提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认识提供“支架式”帮助,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也会激活课堂气氛,渲染学习氛围。我提出的问题大体有两大类:一是要求学生记忆重要简明的信息,如鲁迅先生的生平、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等;二是发展性问题,这类问题往往需要学生理解、比较、想象、联想,对事物作出判断和评价,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高尔基《海燕》讲述的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环境。这些问题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展开思考,获得新的知识。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首先应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写了什么。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还刻画了哪些人??故事情节怎样?找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语句或段落,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样有计划、有重点地布置预习题,能让学生熟悉、感知教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积极发问的习惯。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
二、教给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教给学生阅读各种文体最基本的知识,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读者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对其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教给学生进行层次阅读: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课文,领悟主题;朗读课文,体验情感;熟读课文,积累语言。教给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认真听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最后再升华拓展。“导读”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有效方式。如教学朱自清的《绿》一文时,可设计“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这样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默读过程中,迅速地获知问题的答案,初步了解课文脉络。阅读教学所遵循的程序是从整体——局部,轮廓——细节,而后再回到总体。引读,是教学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学生第一次整体的感知课文,走进文本,是从整体——局部的过程,弄清作者思路是这一阶段教学的重要一步。通过这样的“教师导,学生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较准确地把握重点词句,并借助重点词句这根拐杖理清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思路理清了,学生也就能把课文“读顺”了。一般来说,确定导读的重点词句的标准有以下几条:一是突出中心的词句;二是显现文章结构的词句;三是蕴含强烈感情的词句;四是含义深刻的词句;五是意思含蓄艰深难懂的词句。导读重点词句结束后,立刻指导学生根据重点词句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是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思路理清后,就可以引導学生根据思路归纳出文章主要讲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或什么物等。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内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首要原则,但在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确实存在,怎样能做到关注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小组间的生生互动可以弥补这一差异。如朗读指导时,小组内可分配为指导应该怎样读,讲解为什么这样读,示范看我怎样读,学习我也可以读。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小组活动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热情,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是受每一个学生欢迎的。如,让学生分组交流、探究(小组中要有明确的分工),让学生学会在别人面前陈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把自己的成功之处拿出来让大家分享,不懂之处在小范围内试着解决,把仍不明白的问题保留,准备向别组请教。在热烈的讨论中,合作意识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在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理解了课文所蕴涵的“温晴”的特点后,再进一步鉴赏和比较鉴赏这篇课文,提出以下自主探究的思考范围: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些句子?为什么?你观赏到济南的冬天的景象是怎样的?你印象中的冬景与这篇课文是否一样?你能不能也以冬天为题写一段短文?把你找到的冬天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每个同学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冬天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自己眼中冬天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冬天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图画,有同学到前面表演冬天这个季节的感受,也有同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外收集的精美图片和资料。每個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也不一样。教师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各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自主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张扬了学生的学习个性。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足了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
初中课堂阅读教学 篇7
一、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语文阅读教育中老师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师仍保持惯有的传统教育观念,使得教学上相对滞后,特别是片面的追求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我们的教育更注重的是教方法,让学生从学习中领悟到学习的方法, 成为一个有智慧善于思考的人,而非单单的只会一道题的答案, 只会死记硬背。我国的教育教育还尚未完全开放,大多初中语文的阅读形式单一,学生则只停留在老师指定的阅读资料,然后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阅读资料的自主选择性, 不仅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除此之外就是教师对学生阅读结果的评价了,评论结果单一不说, 根本就不具备任何有效的针对性,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只有老师的肯定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肯定,因此老师的评价也是相当重要的。
( 二) 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俩个方面: 一方面学生本身缺乏对阅读兴趣。对于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不仅是因为教师的作用,学生和家长也都片面的认为阅读就是把文本读透,把精力和重点都放在了高效课堂,完美答卷和优异的成绩上,忽视了阅读本身的含义,无法提高阅读效率。 另一方面,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么阅读,对于刚拿到一本名著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关注的不是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思路等方面,而是在机械的遵循老师的要求硬着头皮阅读的同时,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故事上,整个流程下来只知道讲了一个故事,对于著作中的好词好句,文章的思想价值根本就不注意, 所以也就无法学到写作方法,对于自身的阅读水平也几乎没有提升,仅仅是又知道了一个故事。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 一) 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只有具备了喜欢做这件事的心态,才能有所成功。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为学生打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门的阅读课, 这堂课上学生可以自由阅读课外书,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准备一些书籍,以备不时之需,例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当下流行的《读者》等,利用学校设置的阅读课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心阅读,进行交流,长此以往会有明显的效果,另外,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读书角活动, 以活动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由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
( 二) 教师应当适当的转换教学模式,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 在每堂阅读课上,老师可以将上节课留下的阅读作业,先给学生做个师范,讲讲自己的阅读方法,注意到的重点,以及整个阅读过程和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力, 用自己榜样的作用,启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面,另外,老师也可以在语文课文的讲解中旁征博引,一方面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活跃起来,另一方面,老师的榜样作用充分激发的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感,感受到阅读的潜在好处,慢慢的学生就会不自觉的对阅读产生兴趣,一旦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一遇到问题就会主动找老师交流。
(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修炼养成边读边思边画的习惯。现在很多老师都要学生呆着问题去阅读,这就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画的习惯,这种方法作用好了,就能轻松的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助于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阅读中,我们往往会出现生僻字的情况,有的学生直接略过, 有的学生望文生义,这都是不对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准备字典之类的工具书放在一旁,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边读边学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水平,得出更加精准的心得体会,另一方面在阅读中也认识的新的生词,丰富了知识。
在阅读中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学会质疑阅读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需要学生慢慢的学会自己提出对阅读资料的问题,并且自己分析自己解决,用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总跟着答案和老师的思路走,总之就要学会自主选择能提高自己读物,勤于思考。
小结
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研究,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在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中, 再次加深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想让初中阅读教学走出当前的困境,摆脱现状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丰富的榜样,将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分享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提高阅读水平。
摘要:阅读是一个由读者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浏览而获取信息和情感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读者和作者交流的一个过程,它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使读者获取知识,还可以培养读者的情感。因此,阅读教学是整个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从形式上看它承接着小学阅读和高中阅读,是一个过度阶段同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预想中那样被重视,其中的问题一部分来自于学生自己,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就行分析探讨,给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所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刘云凤.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年第14期.
[2]赵春婷.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年第16期.
[3]董艳芳.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雪莲,2015年第29期.
[4]田洁.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年第06期.
初中课堂阅读教学 篇8
要实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需要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中教师对时间段的设计要做到游刃有余, 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好教学的重难点, 确立教学的难度, 让更多的学生实现充足发展。还需要将语文课堂中的各个要素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只有让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挥有效作用, 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阅读教学。需要坚持把预设同生成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课堂教学是师生的认知交流过程, 不仅要进行科学、精心的预设, 还要捕捉动态生成, 以期达成预设同生成和谐统一, 由此实现提升知识技能教学效率, 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需要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用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促进语文学习的内容, 来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进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效。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
(一) 问题引导, 构建层次式环节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带读加跟读的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跟读的教学方式就仿佛是模仿说话的形式, 在这样的形式下, 学生很难从阅读中得到对文章的思考。由此, 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为问题引导渗透, 以构建层次式环节教学的高效阅读课堂。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孔乙己生活的艰难, 使用渗透问题引导的教学策略, 构建层次式教学。在层次一中可以设计跟读引入问题。请一生读孔乙己到店之后喝酒的人看着他的相关内容。由此引入层次二, 教师适时进行问题引导:想一想, 孔乙己脸上为什么会添了“新伤”?酒馆里的人非但不同情他, 反而去嘲笑他, 又是因为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如:“他是不是做了什么坏事呢?导致他旧伤未除, 新伤又添呢?”像这样激烈的交流引起了学生更深层次对课文阅读的兴趣。再进入到层次三渗透问题, 课件出示孔乙己能够在一月之内还清欠酒馆的钱, 于是粉板上便拭去了他的名字。师引导:看来孔乙己是“被逼无奈”才会去偷窃的!但是他却从不拖欠酒馆的钱, 这又是为什么呢?由此又引出新一轮的讨论。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继续阅读课文, 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新奇, 教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更新阅读教学内容。在《孔乙己》的教学案例中, 教师将传统的带读加跟读的教学方式更换为提问, 引导学生探究, 再通过阅读, 提出问题, 再次引导探究这样的教学, 以问题作为联系各个层次的纽带,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高效阅读课堂。层次式教学能提升语文教学的逻辑性, 培养教师的教学思维意识, 也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为构建高效阅读课堂奠定基础。
(二) 小组合作, 实现交互式学习
阅读教学是课堂内的交流式教学,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同学生之间实现着交互式学习的方式。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场景中, 教师要营造出动态的竞争氛围, 能达到相互融合的教学环境, 在这种汇报交流、目标确立的交互式学习中, 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使用小组合作, 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也是构建高效阅读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如在教学《雪》时, 教师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文。教师先将学生分组, 再提出学习要求, 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思想感情以小组的形式来自行确定阅读的方式, 讨论交流之后进行汇报阅读。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阅读的情况进行评分, 并奖励汇报优秀的小组。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同时需要进行汇报交流, 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小组内学生进行积极交流。有的小组认为课文中描写的北方的雪让其向往, 很想见识一下。小组认为根据课文所描述的内容, 使用集体合读的方式表现出雪的魅力。有的小组认为编排一出小话剧, 以话剧中男女主人公在飘雪的北国偶然相遇, 再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情感来演绎, 从侧面表现出北国之雪的魅力……学生在经过讨论之后, 开始汇报阅读。像这样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 学生有着多样的阅读形式, 有的是通过表演来展现阅读的成果, 有的是分类型阅读的方式, 由此在课堂之中展示出合作竞争的良好氛围。
小组合作这样一种学习竞争的形式, 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去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雪》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激发出学生的竞争意识, 同时对学生的小组合作进行了有效地引导, 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 由此设计出多样的阅读形式, 体现出小组合作的优势, 展现出课堂竞争的魅力, 这样的交互式学习必然会有效地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总结
阅读教学的效果能够体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 采用更多更加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为学生营造出充满着阅读兴趣的课堂环境, 能够让学生在高效阅读中学习语文的精髓。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本文从初中高效课堂的理解入手, 探讨了构建层次式环节、实现交互式学习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余绪富.激活资源·品读感悟·高效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成功 (教育) , 2012 (06) .
[2]汪世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5) .
[3]叶澜.我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 2009 (Z1) .
浅论初中数学课堂的阅读教学 篇9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明确提出阅读要求,制定阅读目标,在必要时给出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在“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就安排了学生自学的环节,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动手操作实验(事先已经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长 度的木棍),探索出我 设定的一个目标:今天我们 要研究拿 三根小木 棍去搭成 一个三角形.在这个大目标下设定三个小目标.(1)三条线段怎样搭成三角形(定义)?(2)可以搭成哪种样子的三角形(种类)?(3)为什么有的就搭不成三角形(条件)?学生阅读、讨论、交流甚至是辩论,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顺利的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满意的效 果.在当堂检 测中发现 大部分学 生对这节知识掌握得非常好,有的学生 还发挥想 象,进行更深 层次的思考.
当然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如“大家读了课文后你能发现什 么?”在教学中 我发现这 样的问题 对学习水平中差的学生来说 等于没说,他们会一 头雾水,就有学生问我:“教师,你要我发现什么呀?”所以,只有目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二、让学生心里有疑问,阅读有动力
集中精力、抓住关键、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是提高效率的保证.而多思善问,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求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分 析和理解 所学的问 题是打开 知识之门 的钥匙[1].
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时,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时就采用设疑的方法.首先我提出疑问:“小学里我们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什么呢?你通过看书以后想想有没有别的方法来说明?”而后在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时,我要求学生自学后提出他们的疑 问,然后教师 与学生共 同寻找答 案.结果有两个学生的问题就很有水平:“多边形边 数越多内 角和越大,那么边数的增加与内角和的增加有什么规律?”,“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那么边数不断增加的图形不是趋向于圆了吗?”在学生非常渴望知道答案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会非常起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会更加顺利.
三、让学生手、口、脑并用,阅读有效率
因此,我们在要求学生阅读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实际,通过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使朗读者眼、脑、口、耳互相配合、互相协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
“乘法公式”是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一节内容,死记硬背的效果很差.我就采用边读边动手拼图的教学手段.把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和边长为a,b的两个长方形拼成边长为a+b的正方形(书本阅读内容),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同时用事先准备的学具,通过先分开来求面积,再合起来求总面积的方法,得到完全平方公式,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减少了最易错的情况———“漏掉二倍项”的发生.因为他们自己通过拼图了解有四块小图形组成了大的正方形,所以记得很牢.然后总结出文字表述: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加上他们积的二倍.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语调自然,停顿恰当,节奏得法,在读中想.在想中读.最后达到自然而然说出来的目的.
手、口、脑并用,要根据阅读内容合理的安排计划好,做到动静合理,读做合时.还要求学生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如事先预习、制作学具等)
四、让学生会合作学习,阅读有合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们更聪明和更有力”.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合作学习,充分发挥集体作用,凝聚成合力,使阅读效果达到最佳[3].
新教材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结束时安排了一篇阅读材料“特殊化”,这是一段语言精练,思维清晰,结构严谨,操作性强而且读后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字.教学时我基本上不讲,任由学生去探索.第一步学生独立地阅读,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符号及图形变化,并能根据数学原理搞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达到对材料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第二步以五六个学生为一组围坐在一起,共同展示阅读成果,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在交流、讨论、探讨完毕后再次要求学生重新阅读这篇短文,体会新的感受.第三步每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共同配合,通过读、做、讲、写等方式向全班汇报成果.
总之,数学阅读需要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需要教师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与兴趣,指导学生 掌握阅读 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让数学阅读进入课堂,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有力途径与方法.
摘要:初中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不断地假设、想象、推理、验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究,抓住其内在的规律,来指导学生的阅读.
初中课堂阅读教学 篇10
1. 拓展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积累
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力求阅读材料内容的丰富和内涵的深入,以便为学生展现多彩的英语阅读文化和独具趣味的英语阅读世界。教师在拓展阅读教学中要在原有的阅读教学基础上,创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和基础,为学生安排大量的课下或者课外阅读拓展内容,并用丰富多样、富有创新和趣味性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视野,让学生在阅读延伸和拓展的环节体会到巨大的阅读乐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完Cultures of the world一课后,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为学生搜集大量其他国家文化的英语文章作为阅读拓展教学的内容,如:
It’s certainly true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their local customs. That is to say, it is necessary to accustom yourself to the culture no matter where you go.
Culture is not only something in perception but also something in daily life.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is various, including folk music, native languages and so on. Here is my description of Chinese culture,which may be quite familiar to us.
Chinese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a long history,therefore, it is still a mystery in the eyes of foreign-ers. For exampl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pop-ular festival in China, and we celebrate it both for fun and for spiritual fulfillment.
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英语报刊作为学生拓展阅读的重要工具,其原因在于英文报刊的内容贴近生活,能够用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文字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英文报刊的题材多种多样,时事新闻、趣味科普、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甚至是体育快讯、娱乐新闻、搞笑文字等素材,都能够极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视野。
2. 优化拓展方式,拓展阅读层次
教师在进行阅读拓展教学时要不断优化拓展方式,进而实现学生阅读层次的全面提升,阅读拓展教学拓展方式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丰富拓展内容。初中英语阅读拓展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也要结合学生所学内容和知识水平,拓展材料必须要有深度和广度。第二,找准拓展时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每一个拓展阅读教学的机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拓展阅读课程,而且拓展课程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学生掌握基础英语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没有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盲目开展英语拓展阅读教学,将会增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第三,优化拓展任务。教师在拓展阅读教学中需要为学生安排大量的英语阅读拓展型任务,如,原文复述、合作探究、发表读后感、在阅读基础上进行创作等。教师在安排阅读拓展任务时要合理控制任务难度,提高任务的可操作性。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完a story of animals后,让学生根据阅读的文章和自己的日常积累,创作出一个英语小故事。
3. 拓展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拓展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的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的支持,因此,教师必须革新教学思想,不断创新和完善拓展阅读教学策略。教师在阅读拓展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拓展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故事教学法。有趣的英语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也能够成为教师开展拓展阅读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天真活泼的特点,在英语阅读课程学习之余搜集大量的英语故事作为学生英语阅读的拓展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拓展阅读教学活动中,为拓展阅读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教师利用现代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拓展和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能够为学生直观呈现大量的英语拓展阅读知识,为学生营建一个轻松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三,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法主要是由教师选择一定的拓展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探究性学习的形式,对阅读内容进行学习,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文章结构以及阅读层次等知识,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初中数学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44-01
阅读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在学习数学的图表分析、曲线变化、定量说明等内容时,数学阅读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阅读这一方式,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引领和点拨作用,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水平,提升他们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更有助于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与提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阅读具有现实意义。
一、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层次化阅读
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方式、生长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当正视这种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给予恰当的处理。如提供具有阶梯型的阅读材料、设计出渐进性的阅读步骤,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来。又如,在教学《不等式及其解集》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为学生制定了不同的阅读达成目标:①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②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③能将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这些目标逐级上升,循序渐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引领学生内化,实施建构式阅读
数学阅读教学活动的宗旨,在于引领学生将对数学语言的感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内化不但取决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专注程度,也离不开教师对阅读活动切实、高效的控制与调节。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结合数学阅读材料展开猜想、对比、预测、反思等思维活动,加强数学阅读文本与学生数学思维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且读且思、不断探索。
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展开数学阅读之前,先唤起学生的关联认知记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画出两条平行线。在这一过程中,三角板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们能不能用两把直尺画出两条平行线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尝试,再阅读教材第21页的“探究”部分。这样的阅读引领方式,使得阅读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新知的生长更加自然,有利于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自发地进行知识的同化和拓展,收到了较好的阅读指导效果。
三、激活学生兴致,实施情境化阅读
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对于新奇、具体的事物很感兴趣,教师要把握住这把“金钥匙”,调动起学生数学阅读的内在动力,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阅读冲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倾向,营造出贴合阅读材料内容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阅读,可以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在营造情境时,教师要努力将情境与阅读材料中的问题融为一体,设置悬念以形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同时要注意避免空洞情境对学生的数学阅读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如在教学《数轴》一课时,在学生展开独立阅读之前,教师设计了如下情境方案:
①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负数的例子;
②出示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让学生读数。
③出示某路公交车的部分站点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某一站点为参照点,确定正负方向后,其他站点怎样表示?
接着教师出示阅读中的核心问题: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呢?给学生指明阅读目标和方向。这样的情境设计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厘清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兴致盎然。
四、重视学生反馈,实施即时性阅读
及时、准确的反馈和评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数学阅读效果,也能够促进他们养成持久的数学阅读习惯,维系长期的数学阅读兴趣。教师不应当仅仅将反馈和评价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之中,通过口头反馈、书面反馈、观察和巡视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师还可以指引学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优化和完善学生的阅读策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一课时,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分段进行反馈。比如结合教材第75页的例1,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后分析例题中③、④小题两个因数之间的关系,再完成第76页中的练习1部分;在阅读教材第75页例2后,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步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归纳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这样的小步骤、快节奏的反馈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更为专注和投入。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以阅读的途径来进行汲取与传承,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符合现代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数学阅读为核心的教学实践,发展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可以为他们的数学学习长期可持续发展蓄满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前行。
初中课堂阅读教学 篇12
一、“超文本阅读”的特点
(一) 作者与读者的融合
“超文本阅读”不同于传统的线性阅读, 读者可以自主选择浏览的顺序, 并控制浏览的速度和进程, 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对内容有疑问时, 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 甚至直接向作者留言提问, 或者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而通过“超文本阅读”, 可以打破现实生活中既定的师生关系, 地位等级划分、权威约束, 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范围更广, 能够让读者在自主阅读后, 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阐述真实的想法。此外, “超文本阅读”还体现出一种现代文本话语的协作化和民主化, 让读者主动参与文本的再次创作。
(二) 文本间的交互性
文本间的交互性, 即文本的互文性。超文本的非线性和超链接可以使文本间的互动以开放式的形态更加明显地变现出来, 强化了文本间的交互性。超文本的内容是多样且丰富的, 属于一种发散性的阅读, 不管是对事物好的评论还是坏的评论, 它都会在它的链接中表现出来, 与多方合作, 把赞扬与贬低都放在读者面前, 让读者自己衡量。而文本间的交互性也正是通过超文本的点击链接的方法得以实现。传统的线性阅读让读者的思维趋向固化, 而超文本思维则是要解放读者的模式限制,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链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在文本与文本间自由地切换, 把知识信息很好的融合贯穿在一起, 在掌握文本的背景知识后, 不仅对文本有更深的认识, 且拓宽了读者的知识面。
二、“超文本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 教师还需要做适当的知识延伸。在文本阅读上要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 不论是教学的方式上还是教学的内容上, 要把课上“活”, 要能满足现代社会进步的要求, 体现出新意。
首先, 新课改要求在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课本, 但这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依据, 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教材, 而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新的内容, 在课本的基础上, 将知识升华提高, 引进有时代特色、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 能够把教学活动搞“活”的内容。“超文本阅读”将阅读的内容由一个点向外全方位的拓展开来,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的链接获得相关的知识, 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课外阅读中 , 做好课内与课外的“超文本阅读”联接。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后, 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外再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文章, 或者从一些视频和图像中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 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 并且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文学功底。
其次, 受新课改影响,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被要求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感悟, 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 而不是生硬的教条分析, 要求有更多的实际运用和训练。且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不应该只是对某一方面的了解、掌握和感悟, 而是应该能够把握全文, 全面思考。因为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所以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够自主阅读, 独立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的能力, 而“超文本阅读”能够很好地检验学生的阅读水平, 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及时地解决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且通过“超文本阅读”学生的语感在逐渐提高, 促进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比如在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时, 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培养语感, 还可以借助课本的配套磁带, 通过朗诵者的语言反复揣摩作者写文章时内心的情绪波动, 并且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索一些鲁迅先生家乡的习俗背景。
三、结语
传统的线性文本阅读, 学生习惯依照文本中的时间轴有序的阅读。而“超文本阅读”是结合了文字、声音、图像, 把内容立体化, 让学生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结点向周围无限的扩散, 不论是知识的深度、高度和宽度都有所发展延伸。如果线性阅读是平面的, 那么“超文本阅读”则是立体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超文本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闫登云.浅谈阅读教学的目标意识与核心价值体现[J].语文教学之友, 2011 (4) .
【初中课堂阅读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02-0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08-08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析多媒体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0-20
初中课堂教学07-17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改革10-21
初中英语课堂趣味教学05-15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05-28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06-26
初中物理课堂情境教学07-06
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