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共12篇)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 篇1
由于初中历史课程是学习历史文化的基础阶段,内容里面涵括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文化内涵,读历史可以让人理智,读历史可以使国家把握发展规律,汲取经验教诲,所以,初中历史教学非常关键。但是因为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通常让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初中历史知识,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时,使学生产生一种害怕、厌烦的情绪。基于此,老师要深入分析研究,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源头,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面对着充满青春活力的初中生,老师的教学应当富有活力,活跃课堂气氛、感染学生。老师的教学必须有热情,才可以使学生充满活力地融入历史学习之中。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作用十分关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老师通常随意地采用一言半语导入新课,使学生听起来十分枯燥,以至难以集中注意力。我在教学中采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导入新课,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忱,获得不错的成效。在学习《收复新疆》这一课时,我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播放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上的轰动场景片段视频作为导入,斗志昂扬、英姿勃勃的队伍,高技能的武器车队,使学生的内心体悟到极大程度的震撼。此时,点燃了学生内心的热情,我再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何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属于我们中国的领土?请大家阅读《收复新疆》这篇课文,并找出答案。”学生都认真地阅读课文,并积极地发表各自的观点。然后,我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经过、结果、胜利原因。这一节课下来,学生注意力都很集中,都积极地融入历史的学习中。显而易见,用富有活力的方式导入新课,使课堂充满活力,可以从上课之前就吸引学生的心,使他们热爱历史学习,调动他们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此是搭建兴趣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对导入新课这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逐步推进、环环紧扣,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忱。
二、通过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历史课程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及文化内涵,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及精神,是一门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科目。但是由于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老师通常是让学生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及历史数字,使有意义的历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此会直接制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老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抑或是名人轶事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发学生的兴致及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历史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文时,老师在上课前导入新课时,先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前中日钓鱼岛纠纷事件,再告诉学生钓鱼岛是在中国在甲午之战战败后,被逼签订《马关条约》后被日本霸占的中国领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被极大程度地吸引过来了,从而引发他们继续探究《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兴趣。接着,老师再指引学生针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中国当前的国内情况及此场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研究。进而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唯有振兴民族、壮大国家,才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维护主权及领土的完整。如此不但培育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更深层次地让学生懂得要认真学习,树立自己长大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职责感。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授课的进程中,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身的独特见解并提出自身的疑惑,从而带动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及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紧扣学生的生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初中的历史是一门博大深奥、内容丰富的科目,我们学习历史不可以只是限制在记忆历史事件、学会历史知识方面,而应当指引学生探索历史发展法则,从历史发展中获得智慧,进而推进个人和当前的社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初中历史教学非常关键。在初中的历史授课进程中,老师需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需把历史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历史融入生活之中。基于此,老师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进行课外实践活动。(1)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本地的博物馆,从观赏古物中认知每个历史时段的文化特点,体验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奥和悠久;(2)老师亦可组织历史知识比赛,使学生在比赛答题中学习历史知识,扩展见识;(3)老师还可以举行唱爱国主义歌曲的活动,让学生经过演唱如《团结就是力量》《保卫黄河》等,使他们领悟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及伟大意义。这些灵活生动的课外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主人翁的地位,有益于调动学生参与了解历史的积极性,培育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致。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老师需努力开拓此类课堂,注重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忱。
总而言之,培养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作为初中历史老师,需多方面及多渠道去发掘这些兴趣的源头,为学生打造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兴趣课堂,唯有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致,才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而使学生对历史课程更加重视。
参考文献
[1]徐莲花.浅谈农村中学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弊端[J].成才之路,2009(10).
[2]董娟,王晓友.浅析多媒体历史课件powerpoint的制作[J].现代教育科学,2008(02).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 篇2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就得先让学生对历史教师感“兴趣”。
教师不仅要扮演师长的角色,更应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成绩,更应尊重他们的思想。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从而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熟悉、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了解学生喜欢怎么样的老师上课是大前提?
学生普遍喜欢的是不仅能上好课的老师,而且还要相信他们,理解他们的老师。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
02让每个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我常说这样两句话:“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并不比别人笨,只是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
这句话就像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因此,不少差生进步很快。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热情。
03精于备课,巧用方法, 新颖独特的课堂形式是关键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师教、学生学,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堂课,在关注课堂内容教授的同时兼顾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入新的课堂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
如对问题展开辩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过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要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辩论。
辩论是非常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的,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如对于“是不是华盛顿拯救了美国?”、“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辩论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辩论的技巧。
如对历史进行演绎。教古代政治制度时,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假设你作为当时的皇帝,如何制定出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巩固自己的江山,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参与的热情,当进入到角色中来以后,再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时他们就会在比较中得出一些历史的智慧和历史的规律,从浅入深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研究的能力。
历史是一门很有故事性的学科,或是很感人很悲壮的故事,或是很幽默的故事,通过穿插一些在历史小故事,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一些历史名人。
寓教娱乐于历史。在知识的复习和归纳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很多娱乐节目的做法来个比赛,如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复习,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不管他们讲述的结果怎样,大家都给予掌声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04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过程。同样,学习每一学科时也不能孤立去学,而应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是相互依托、相互辅助的。
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往往就要涉及到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直接的联系。这样就要涉及到政治学科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当学习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成就时,就会联系语文学科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分析文人的作品体味其中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局势。通过语文知识的引入,学生们思维活泼而且能够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文学成就的特色和文学作品的时代环境。
还可引入音乐与美术, 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候,放上一段《义勇军进行曲》,学生们产生了许多的感触,有的说这首歌充满了战斗的顽强斗志;有的说,紧急的节拍就犹如催人奋进的鼓点,催动人们奔赴沙场,奋勇杀敌卫国,通过分析都能认识这首歌曲的激励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兴趣;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看似生硬的课堂教学,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出课本中历史故事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说教,不空洞,寻求历史知识的载体,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文试图从历史课程教学中探寻利用情景活动的方式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一些总结,以期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更好的服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对学科产生兴趣,引导学生在浓厚兴趣中学史、在“兴趣”中悟史、在“兴趣”中明理。让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 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例如,我在讲述七年级下《宋金南北对峙》一课时,让学生表演岳飞将军抗今斗争的情节,朗诵岳将军的词《满江红》,学生在表演时便将岳将军说成是名族英雄,这肯定是不对的,待到表演结束,我及时给学生指出了错误,岳飞将军应为抗金英雄,并将话题引到到我们中华名族大家庭是如何在对峙中共同进步,在交融推动祖国大发展的进行了情感教育。因此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记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例如,从七年上册开始,我们在教学中就有几十个成语故事,从这些成语故事中,我和学生们一道,总结出了近100个成语,我在任教的班级上,都成立了历史兴趣小组,让学生将这些成语归纳起来,每一学期举行一次成语故事演讲比赛,一次历史情景剧比赛,通过这样比赛,学生们不仅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学生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不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历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我们每设计一个学生活动都应该想到:此活动要使学生记住什么历史知识?理解什么历史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有什么样的思考启示?如历史剧的表演“活动”,首先得让引导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中既要有知识又要情感,表演中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我曾让学生表演过“西安事变”背景和过程,之前下了大量的功夫做准备,课堂里小“张学良”绘声绘色的劝谏到“哭谏”让好多学生眼中闪动着泪花,这样让他们非常容易的理解了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并突破了这个难点;表演“西安事变过程”中“蒋介石”悲愤地反复仰天长叹:“‘1936,12月12日,西安’,辱死我啊!”让大家终身难忘。这样学生们自然记住了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基础知识也完成了这些知识目标。最终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 篇4
一、巧用课前导言法
导言, 就像一出好戏的序幕, 这是能否一下子抓住观众, 使他们发生兴趣的关键。历史课的导言, 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
新颖而精巧的导言, 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有效手段, 是把学生导入学习佳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好的导言就像一支“兴奋剂”, 一上课就能注入学生的心田, 启迪学生的思维, 协助学生摘取历史知识的花朵。例如, 在讲初二历史《难忘九一八》一课时, 事先让学生听导言中的《松花江上》这首歌曲, 在音乐的渲染下,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目睹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场面。此举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而且可以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去认识、分析历史, 使学生加深记忆, 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
二、运用媒体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重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教学手段。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信息的呈现有声音、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各种媒体类型。这使得教学内容通过课件设计能呈现多种表现形式, 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生动、形象、具体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耳听眼观等多种感官参与, 能赋予他们以鲜活的感性认识, 避免枯燥、死板。运用媒体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 使注意力高度集中, 在主动参与中愉快地学习。
如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 我就先播放《七子之歌》, 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使学生感受香港、澳门被列强侵占后渴望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学习《五四运动》一目时, 可再现当时学生高呼口号, 举着标语游行的场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感受时代氛围, 进而认识当时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 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
三、穿插故事教学法
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知者。”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人的情感与认识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愉快时感知敏锐, 记忆牢固, 想象活跃;反之, 消极情绪则会压抑认识活动的开展。因此, 教学中, 只有首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 才能使教学变得充满活力, 引人入胜。在教学中, 对一些主要的历史内容作有细节、有场面的具体描绘, 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样使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鲜明起来, 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讲述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 据史实向学生讲述《三皇五帝》的故事, 通过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 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 既获得了知识, 又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 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创设情境教学法
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的, 但它是过去的事情, 学生既看不到又摸不着, 因此,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成课件, 把简单的文字、抽象的描述变成了一幅幅真真切切的历史画卷, 引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 回到历史的“当年”。无疑, 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 充分刺激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西安事变》一目时, 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 因而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不能到位。若通过多媒体技术, 则可以创设和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 从而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于是, 在学习前, 我就播放了剪辑的电影《西安事变》, 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达成了学习目标。
五、变换教学方式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我在教学中注重变换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去学习, 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 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时时有新奇感、探究欲, 发现学习的巨大乐趣,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如我在《日本明治维新》这一目的教学中, 尝试运用“头脑风暴法”, 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当他们经过思考, 提出自己的见解后, 会形成一种“成就”心理, 获得成功的满足。这样,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和思考历史的积极性, 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又如, 在讲完《明治维新》一目后, 我又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 为什么一个成功, 一个失败了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 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和意见,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 篇5
第19课是《钱学森》,与第20课《詹天佑》属于同类文体,都选择了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场景、事例进行介绍,且都引用了人物的语言来画龙点睛、提升中心。
名人,不像明星,孩子们不会追捧,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定会尊崇,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对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
继“走近文学巨匠巴金”之后,我又开始寻找这两课的教育切入点。
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中国的导弹之父。央视一套电视剧《国家命运》中也有大量对两弹一星研制的过程内容。与邓稼先、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一样,他在祖国科技发展过程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隔天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班里的“二钱”显得特别兴奋:钱文宇,福建人,父母是珠宝商,生意经不错;钱进益,单亲家庭的孩子,随祖父生活,生性开朗,喜爱唱歌但容易跑调。两人成绩在班里仅一般,但活动中是积极分子。只见钱文宇把手举得高高的,说:“老师、老师,我已经把钱学森的所有资料都搜集下来了。”话音未落,钱进益也凑过来说:“老师,我也提前搜集了!”好事情啊!难得“二钱”在学习上这么主动积极,都是与钱学森是他们的本家分不开的。于是就趁热打铁:“好,不错,明天课上会让你们发挥的!”
课文的主旨,是让学生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揭题之后,让孩子们交流预习中了解的钱学森,“二钱”手举得高高,但我没有让他们说长篇大论、照本宣科,而要求用三句话把他们最想介绍的说出来。钱文宇挑了生卒年、毕业学校、任教情况,钱进益选了研究成果,同时,其他孩子作了补充。看来大家对钱学森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在我准备的课件中,同样包括了钱学森孜孜不倦、严谨勤学的图片,当看到钱学森帅气的毕业照、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神六发射成功、钱学森授奖的照片时,“二钱”带头鼓起掌来。我微笑着说:“钱家有如此杰出的前辈,想来晚辈更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二钱”咧嘴笑,很是得意。
与介绍巴金的材料不同,我还增加了钱学森富有正气的几段语言,让孩子们还没有进入课文就全面感受钱学森的人格魅力,感受他的爱国、治学、做人等的风范。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孩子们读着这句,眼神都飘向了钱文宇,我知道,那是在进行对比、提示,果其不然,小钱脸上略显羞涩,但调整之后,马上腰杆挺直,声音响亮,继续朗读。不用说,他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碰撞。
第一课时就着重研读钱学森说的两段话,通过语境还原、对比体会,大家对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有了深刻的理解。《我的中国心》原来是想读歌词体会,但应孩子们要求,播放了张敏明的原唱,课堂气氛在孩子们不熟练的歌声中更加热烈,再回到钱学森说的两端话朗读,气势明显增强……
整堂课,“二钱”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我想,钱学森,一定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那《詹天佑》呢?《詹天佑》是一篇老课文,老师们一般是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来探究品质,通过三个典型事例的分析来得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内涵。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解决课文难点不是问题,既然与19课由共通之处,是否能放手让孩子们来主宰课堂呢?这可是孩子们期盼已久的自助式教学哦!
适逢双休日,准备时间绰绰有余!研究小组学习和汇报可以实施!
6人为一组,分工合作,解决如下问题:
1、搜集詹天佑相关信息,对比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选材用意。
2、练读课文,课上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开火车朗读,即每个小组读一节,哪一节由我随机定。(每人各自练习,周一早读课合练。)
3、说词解字,每个小组自主画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关键词,用拆词法、找近义词等方法自我解决字词意思,并在课上向他组提问。(每人必须全面预习,早读结束分享。)
4、完成《三级训练》内容,并分工做好分析、阐释工作。(《三级训练》习题基本将课文重难点突出,解决了练习,就解决了课文要点。但学生理解有梯度,需要在交流中把控和提炼,教师参与引导。)
教学仍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资料介绍,全面了解人物;回归文本,通读课文理解字词;小组碰撞,寻找中心定小标题。作业是校对三级训练一到三题字词训练。第二课时围绕“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进行寻文阐述,找出说他“杰出”和“爱国”的理由,完成感情朗读,校对剩余练习,积分评选最佳学习小组。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激发兴趣 多元化教学 提高效益
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确实如此,学生对学习提起兴趣之后才可能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才可能取得更理想的课堂学习效率。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趣味教学法呢?下面,笔者总结其中的几点进行简要论述。
一、结合影像资料运用趣味教学法
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历史事件已经被拍成电视剧、电影或纪录片。为了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地运用趣味教学法,教师可以结合已有的影像资料进行课堂教学。有教学实践表明,结合影像资料进行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执教《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截取了电影《甲午海战》的部分片断在课堂导入阶段播放。看完短短五分钟的电影片断之后,学生个个义愤填膺。笔者趁热打铁,请几名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当时的中国海军装备真的是太差了,尽管北洋舰队全体官兵和敌人奋勇厮杀,战斗还是以失败告终。国家只有强大起来才能不被外敌欺辱。”有的学生说:“政府的腐败是造成一个国家落后的根源。慈禧太后宁肯花大笔的银子修建花园也不愿意给海军增添一艘军舰,这样的政府就应该被推翻。”学生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其爱国热情被充分激发起来。笔者顺势进行了新课的教学。在正式授课期间,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听得非常认真,本节课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历史故事运用趣味教学法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对于历史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对历史故事的讲解,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灵动、多彩。
例如,执教《近代工业的兴起》一课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讲述了“状元实业家张謇”的故事。故事描述了张謇弃官从商的大致过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个故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作用,学生可以从张謇思想的转变过程中,理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想对于国民的重大影响。又如,执教《图说红军长征》一课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讲述了几个红军长征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听完这些故事之后,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以及长征的意义。而且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兴趣高昂,这正是历史故事所起到的教学功效。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记载与沉淀,其中拥有璀璨的文化,也含有动人的历史故事。但是,初中历史学科却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学生需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面对大量的文字,也需要接受教师大量的讲述。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没有较高的效率,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
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例如,在“秦王扫六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秦始皇横扫六合八荒的豪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始皇帝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挑选几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相关的史料为基础组织学生分别扮演秦始皇以及其他的王。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能感受到秦始皇气吞山河的豪迈,同时领悟天下一统的壮志豪情。通过情境教学,教师将历史中的积淀展现出来,给予学生冲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以及学习的欲望。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结合历史故事运用趣味教学法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多搜集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在课堂中讲述给学生听。历史故事虽然只是课堂教学的小小调味剂,但是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却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趣味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内容大都是远离现实生活的。初中生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往往很难去完全理解教材中的很多历史问题。长此以往,会很容易消减他们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为了有效突破这一现实困境,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趣味教学法来解决。
例如,执教《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讲授到“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时,笔者结合生活实际,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的角色。然后让他们分别用笨重的铜钱以及轻便的纸钱来进行交易。在交易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体验到了用铜钱交易的不方便,从而理解了纸币——交子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这个教学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又是非常有趣的,他们既参与了相关的实践活动,又在活动中充分学习和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趣味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初中生可以运用现代生活的观点来审视历史,充分感受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种效果光靠教师的讲述是很难达到的。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 篇7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大。究其原因,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历史学科是技能课程, 没有中考的压力。但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 历史学科列入了中考范畴, 这一问题已迎刃而解。另一方面, 与历史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关系。以前的教材是指导教师如何去教, 编写是以教师为出发点, 加上历史学科的特点:史实的过去性, 表述的抽象性, 记载的机械性, 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有的教师照本宣科, 搞一言堂, 忽略了作为活生生学习主体的学生。而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则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 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减少了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 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新教材对历史教师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情境教学法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给学生提供并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把自己放进特定的历史背景当中, 使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一定的历史情境使书本上抽象、枯燥、远离学生生活的历史事物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使所有的历史知识立体地、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在《先进的秦汉文化》一课中, 学习新知识之前就以一个历史课堂情景剧呈现给学生:东汉末年, 一个病人到中医诊所看病, 剧情里出现了医生用“望、闻、问、切”看病、用麻醉药剂手术、用纸张写治病处方、伙计抓药计算费用等情节。学生观看了这一情景剧后, 学习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生积极地探讨着秦汉时期纸张、医学和数学成就等相关的历史知识。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 讨论积极, 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以说, 正是这一历史情景剧拉近了历史课程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也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的过程教育和体验教育, 并通过学习,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也能受到浸润。
当然, 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 各种历史资料的日益丰富、全面, 现代教育技术也在飞快发展、日臻完善, 这些使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时条件更好、渠道更广、形式更多。例如把教室布置成历史会议的会场, 让学生编演历史剧, 展现历史文物、音乐渲染、电视和电影等视频播放等。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育教学的空间, 例如选择典型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作为学生历史实践活动的场所。
那么, 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运用好历史情境教学法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原则: (1) 忠于史实的原则。教师要坚持实事求是, 让学生从史实出发,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在特定的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下, 不能超脱历史, 更不能凭空设想背离历史。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考虑学生的个人阅历、经验、知识结构、理解力、感兴趣度, 要充分体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3) 史实全面而联系的原则。初中历史的时间跨度大, 往往课中涉及的内容多、头绪多, 如经济史、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情境能把相关的史实联系贯通。 (4) 课堂教学民主化。教师要改变角色, 转变观念, 真正地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 在设计教学情境过程中还要注意的几个事项:首先, 以新课标为依据, 不可脱离;其次, 情境要形象感人、自然合理, 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不仅为提高学生兴趣, 更重要的是还原历史、再现历史, 因此, 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形象鲜明、真实可信, 这样才能达到打动人的心弦、感人动情的目的,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第三, 根据学生的理解力, 在创设具体的情境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生活经验, 不要超出学生的实际, 过分追求情境;第四, 设计的情境要简单并且有可拓展性, 情境要新颖而富于启发。一方面创设情境只有新颖奇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索愿望时, 才能发挥情境对教学的作用。否则, 学生对创设的情境无动于衷, 习以为常, 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 简单可行而有拓展性, 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 篇8
一、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 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 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 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新历史教学的手段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 创新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营造教学氛围, 使历史教学妙趣横生。
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 让学生重温历史,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 举行历史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 采访历史见证人, 编演历史剧, 撰写历史小论文, 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 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 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 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用足历史课程的资源
1. 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资源
(1) 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运用地图册、教材插图、彩图、历史挂图等多种直观形象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习更易理解和记忆, 引起学生兴趣。如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 我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插图《时局图》, 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后, 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蛇、熊、狐狸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 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 从而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 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 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 抚慰人的心灵, 渲染情景, 创造气氛。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 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具有时代的气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革命歌曲。如《长征组歌》《南泥湾》《松花江上》等。在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革命歌曲。如讲“九一八”事变时, 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 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 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 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景之中。通过内容的学习, 学生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 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就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 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 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 篇9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是造成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音体美这12门课程, 有些课程是中考中所占分值比较高的, 有些课程是形式多种多样的, 所以学生都有很多人喜欢, 但是历史分值不高, 形式比较沉闷, 所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因此, 我们要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目的,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告诉他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使他们正确对待历史, 这是最首要的一个任务。
二、巧设“悬念”, 调动兴趣
学生喜欢有趣、有悬念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可以在教材的过渡中设计悬念, 或者在重难点上设置悬念, 使学生在这些关键时刻更具有积极性和参与性。
首先, 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 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 要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 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其次, 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 是很难的。因此, 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 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 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 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 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 那么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是如何开展局部抗战的?”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 又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当然, 课堂上有很多设置悬念的机会, 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悬念, 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通过解读悬念来认真学习历史知识。
三、利用故事, 激发兴趣
在讲授历史课当中, 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 可以考虑将一些历史故事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但是在选择历史故事之前, 一定要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以及将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以确保所选择的故事能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而且不要讲陌生的故事。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故事提出若干个问题,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 得出自己的处理意见, 最后由老师来评判。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 先讲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故事, 之后问学生那一时期都有哪些政治集团?你支持哪一方?为什么?提出适合的问题, 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 营造历史情境, 能从中得到启迪。历史是鲜活的, 若能再现当时情境, 那将会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感受。在营造情境中一定要以书本为依据, 做到与当时的情况相符。如在讲到西周分封制时教师可根据内容的需要事先准备好道具, 让学生来扮演当时的人物, 并对学生的表演行为进行指导。在表演结束后, 老师即使不讲解, 大家也都会知晓分封制的含义。如果不营造情境, 而是让学生直接看书来了解分封制, 虽然学生也能根据书本的内容将相关的内容记下来, 但是当过一段时间再提问分封制的内容时, 他很可能已忘记了。而经过这种情境教学之后, 他们对相关内容的记忆会保存很长的时间。教师在对表演结果进行评价时, 除了要表扬角色扮演出色的同学之外, 还要对存在缺点的同学进行鼓励, 而不能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批评。因为批评会打消他们参与扮演的积极性, 使他们怯于课堂发言, 从而不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
四、组织活动, 培养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与其它课相比具有较大的自由度, 主要体现在它的形式可由组织者自行选择。因此, 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 根据自己的意愿轻松地进行交流,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并给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类活动课可供选择的形式有不少:有的是针对历史上某一有深刻意义的内容举办故事会, 让学生通过故事的描述, 将这段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有的是开展“历史辩论”, 将学生分成两派, 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或人物畅谈各自的见解。此外还有的是历史知识竞赛形式与研讨会的形式等。我校在前不久举办了辩论形式的活动, 题目是“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大家参与热情很高, 提出了很好的见解。
历史课外活动课属于课堂之外的教学, 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以及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具有很大作用。
五、结语
总之,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兴趣是引导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钥匙。初中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应明确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并努力探求和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效率,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视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任何一个学科都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 而积极参与的前提便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由于历史是年代久远的事情,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 课堂参与度并不高。为此, 笔者作出一些探索, 与大家共享。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慧玲.新课程背景下谈历史兴趣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 (3) .
[2]张淑芹.史书阅览——激发学习历史兴趣, 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5 (1) .
[3]王玉秀.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调动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 (5) .
[4]蔡友灵.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2007 (05) .
[5]胡加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学大众, 2007 (4) .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 篇10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一味地讲解知识, 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划重点, 要求学生背诵, 这样的历史课比较枯燥乏味, 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学习效率也比较低下, 长此以往,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明显的下降。实施新课程改革后, 初中历史教师比较重视时代特点, 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师生双方能够通过互动进行更好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更好地和学生交流, 这样, 师生之间才更容易达成共识, 教学目的才可能达到 (1) 。教师可以利用描述法来进行教学, 这不但能够让历史内容更加形象, 也会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很多历史内容都是教育学生的好素材, 而教师仅通过语言描述很难进行情景再现。历史教师不仅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让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如在讲到戊戌变法时, 教师可以描述谭嗣同就义的悲壮, 让学生感受谭嗣同的形象, 这样,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够得到激发。
二、重视起始课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不少初中生将历史看成副科, 没有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是不可能学好历史的。想要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和起点比较高, 教师必须要上好起始课。对于起始课, 教师应该进行精心的准备, 在课堂上深入探讨历史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2)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 历史教师若是能够上好起始课, 便能够抓住学生的求知心里, 让他们对历史学习充满期待。笔者在上起始课时, 通过历史事件来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 并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和评价, 并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情况, 这样, 学生便能够对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上好起始课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还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始终对历史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深入浅出的讲解、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展探究性活动、提出一系列挑战性较强的问题,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3) 。
三、引导学生讨论,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 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讨论, 并根据需要进行引导和点评。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疑问设置, 让学生直面疑问, 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思考。如在讲到中法战争时, 教师可以问学生中法战争的结果, 学生会比较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了胜利。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语气沉重地跟学生说:“但是最终结果却是法国不胜而胜。”这个时候, 学生会比较愕然。教师可以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讨论也会比较积极, 他们会更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得出这个结果出现是清政府卖国和妥协的结果。通过这个例子, 学生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4) 。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疑问时, 其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历史学习兴趣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合理利用历史故事,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历史这门课程并不像表面上那么无趣, 其内容丰富, 有较强的趣味性。历史是具备过程和情节的, 由无数个不同的故事构成的。初中历史内容较少, 对于史实往往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梗概, 若是历史教师教学时仅仅照本宣科, 学生只能学习条条框框, 没有过程和情节, 学习起来感到乏味 (5) 。初中生求知欲望比较强烈, 对于那些新鲜事物兴趣较高, 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将历史知识掺杂到故事情节中去, 还可以穿插一些有关的故事, 这样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进而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如在讲到春秋五霸的时候, 教师可以讲卧薪尝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等故事, 面对故事, 学生的兴趣往往会比较浓厚, 掌握知识也会更加快速, 记忆也会更牢固。
总而言之,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 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的需要, 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研究, 改进教学手段, 切实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激发出来, 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 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历史。
摘要: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 直接导致了他们历史学习效率低下。教师想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对学生的点拨, 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切实发挥出来, 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历史,兴趣,培养
注释
1 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7) :85-86.
2 马心良.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新闻世界, 2011 (7) :251-252.
3 崔清哲.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 2015 (7) :71.
4 李晓宁.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 2015 (13) :56.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篇11
【关键词】历史兴趣 教学方法 现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师实施高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在态度上从不问到问为什么,在探究中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没有信心到有信心, 最后学生在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达成一种良性循环,教师在只有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的积极性、主动性才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尝试。
一、精心设置趣味性导入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关键,做好课堂的导入对于上好一节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核心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和引向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讲《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时,可以首先展示关于秦兵马俑壮观的战阵图片,接下来向学生提问:秦朝的军队有哪些辉煌的战绩?秦亡时这支强军还在不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再递进式具体发问公元前230年17岁的士兵和30岁的将领到秦亡时的有多大年龄?秦军犹在,强秦却亡原因?如此一浪又一浪的兴趣激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秦亡的原因。又如在讲述中国近代史俄国鲸吞中国大量领土时,可以出示中国版图,问我们的祖国形似?同学们可知这一版图是被哪一个强盗几口咬出个鸡头, 几口又咬出个鸡屁股?这种形象生动提问反映出了俄国对中国的领土鲸吞,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学习。
二、让课堂具备美感
在教学中,重视对历史美感的研究与挖掘,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通过美的典型和美的境界的熏陶作用及诱导作用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的意向,能唤醒学生强烈的审美情绪与学习的兴趣愿望,能引导启发学生去思索人生及人类社会历史问题,最终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极力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把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光辉业迹引入课堂,让原本枯燥的历史课成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讲玄奘时突出其追寻信仰,造福苍生的执着和坚毅。讲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明代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清代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时心忧天下,以身报国的热忱和勇气。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朝鲜战争时的董存瑞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英雄,教师可用具备美感的加工,让这些人物具象为史诗时代环境中史诗色调的英雄人物,这种极具美感的历史摹画,对有英雄敬仰和崇拜心理情结的学生,无疑会产生对于英雄的事迹的求知欲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要注意在讲具备美感的历史人物故事的时候也不可以脱离真实,区分好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界限。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历史课堂上,教师教学的内容和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须灵活采用各种教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点面结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各种教法教学历史。
1、创设各种疑问情境
创设疑问情境,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向学生提出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易适当,富有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可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如讲述玄奘西行取经时,展示热播剧《荒野生存》主角在沙漠中的求生,引导学生思考:是玄奘还是男主角厉害? 是谁要面对真正的生与死?玄奘为是么这样义无反顾?从而让学生为玄奘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而震撼,从而激发学生更多了解这位孤独行者的事迹和埋下一种类似玄奘精神的崇高因子。
讲述义和团运动被镇压的原因时,展示书上斩杀义和团团员的图片,告诉同学这副图隐藏着“达芬齐密码”, 看哪位同学最具福尔摩斯潜质,找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学生据图,一点点聚焦到“两个交战者八国联军和清军和平的站在一起, 刀下是义和团战士”这一信息, 从而得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结论。 学生在这种激发疑问的情境下,探究的兴趣高涨,又有获得认知的快乐。
再如“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一问题涉及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这种具有一定对抗性、辩论性深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们积极地谈出自己的看法。恰当而有深度的提问,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采取角色扮演法
历史学科的特点为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扮演,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了便利。老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体验,比如,在讲到“明清经济的发展时,可以同学们以鉴宝参竞买者身份,对展示的宝物, 青花瓷, 松江布等进行鉴宝竞拍,出价和最接近市场拍卖价者获得胜利和拍品, 20万、200万、2000万、2亿一个个竞拍记录的诞生,学生的参与热度不断高涨。角色扮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更深的认识。
3.运用诗画、小说、歌曲、影像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活泼生动的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将诗画,小说,歌曲,影像资料,多媒体技术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人物的具体感受,把过去的历史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得教学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通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人生自古谁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的民族气节;讲北宋文化时,出示《清明上河图》,此图生动的展示了北宋都城汴京附近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和社会风貌,讲新文化运动时,通过小说人物祥林嫂的命运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新道德提倡的历史进步, 在讲北伐战争时,用北伐军歌词和两只老虎的童谣引出学生齐声高唱出北伐军歌的激昂氛围,讲南北战争南方奴隶制时候,播放《被解救的姜戈》片段,体现奴隶的被压迫状况。讲丝绸之路时,用Flash动态演示丝路的延展,动态再现历史。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教师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
专业素质是一名教师教学的基石,丰富而厚重的知识体系拓展会让专业知识更加生动精彩,文学、绘画、音乐涵养会使整个历史教学内容血肉丰富,使描述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使叙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如临其境。心理学、宗教知识,历史教师可以具体而微的让学生体会理解历史长廊不同时代人的心理和道德状况,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历史老师都可找到切入点和历史学科结合适时、适当、适度、适量介绍给学生,达到耳目一新的观感,更启迪学生一个看问题的新角度。如大数据历史研究,量子时空和历史时空,黑死病和欧洲资本主义议题,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师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是山外看山,这极大开阔了历史教学的视野和很大程度促发了多个历史兴趣点的形成。
2、教师的可以运用生动幽默的表情,肢体,声音语言
历史的情境再现,在课堂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饱满的的情感,抑扬顿挫的声音,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历史现场”。 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历史,又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讲述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节时,介绍中国画注重写意的特点,我先向学生展示《步辇图》,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的政治家, 看着图我故作十分惊讶道,“看看阎立本把唐太宗描述成巨人了。”当同学们发现画家的笔法, 笑称唐唐宗怎么成了大头爸爸时, 中国画写意的特点和这幅画作就烙印在学生心里了。肢体语言不要求教师有说书先生“秀”的高造诣,也不必过多的追寻潮流游戏和戏说历史的节奏,但必须适时契合当时教学情境, 如讲《最可爱的人》时,可用力握拳微举晃动形象表达志愿军捍卫国家的决心和坚强的力量,这远远好过此处老僧枯站式的讲课方式,讲北宋瓷都景德镇时, 教师模仿外国人昌南到到china的大舌头语音变化,学生在一片笑声中意会了景德镇的影响力, 当然,教师应到抓住一切有利于活跃气氛, 有利教学的时机, 如在展示年轻时周恩来图片肖像,谈及其英俊被誉为民国美男子时,正逢有男生在课堂下偷照小镜子, “同学们, 刚讲过周恩来英俊,我们有同学就不服气了,拿出镜子欲与周公试比高”,全班同学大笑, 在这个轻松的氛围中,教师适时点出,周公名声天下可不是因为他的英俊, 而是他所从事的事业……,走神学生到此时也是心有所获,教师用教学内容幽默了走神学生一回, 隐含轻松不生硬的引导, 这种快乐的氛围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接触历史, 喜欢历史。
五、将历史和现实结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已经过去的历史对今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历史对现实有意义。把现实的东西引入课堂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现实的体会。
中国的如何复兴和崛起是重大现实问题,我曾对让学生做过小问题探究:汉唐明清从建国到繁荣时代到来的时间?现今中国的繁荣时间窗口是否到来?历史上有值得参照的经验么?学生极富兴趣的计算时间和找出了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明成祖、康熙等历史人物加以分析,得出了很有趣味的答案, 要加深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和现实中活的历史有机结合,会极大引起学生的关注。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现实化,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提高学生兴趣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让这门艺术变得有声有色,需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对学生未来学习起到长效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 篇12
一、让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
很多初中学生认为, 历史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 对生活和学习没有什么实际帮助和影响。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首先就要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内容、作用、意义等的了解, 让学生明白历史学科对自身思维、素养等的重要性。
教师要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错误认识, 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政治、经济, 对于学生热爱祖国、培养爱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懂得, 学习历史学科不仅可以获得诸多历史知识, 还可以加强德育、情感和人文教育,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从历史学科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出发, 告诉学生历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 也不是堆积起来的死板教材, 而是一部鲜活记录了人类文化、政治、人文、经济、科技的画卷, 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做好充分准备, 注重课前引导
历史科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学科门类, 且历史知识在时空和地域方面是很广阔的。因此, 一名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绝不是仅仅只会照本宣科, 应该是学识渊博,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课外知识。
教师要认真备课, 对于教学课堂中的教学程序、内容、方式、突发状况处理等进行合理预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历史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已经滚瓜烂熟, 认为驾驭教学课堂是轻而易举的。然而, 当一节课结束后, 学生只是知道哪些知识该记忆, 哪些知识不重要, 却对历史不感兴趣。因此, 认真备课的作用不容小视。
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课前引导。遥远的历史与现实差距甚远, 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只会让学生谈历史色变, 因而不是明智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前引导, 让学生明白课程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 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 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三、运用恰当方法, 创设良好情境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发挥。例如巧设悬念、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等。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 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使得他们喜欢追根问底, 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 在导语或过渡语中设置悬念, 一则培养学生的探索习惯, 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以及设置探究性问题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并开展小组讨论, 层层推理地解决, 培养学生爱思考爱提问的好习惯,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 结合课堂内容设置合理的生动场景,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帮助学生“穿越”到课本内容中的那个时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或具体场景将直观生动的信息和情境传达给学生, 比枯燥的知识讲解更有吸引力, 既促进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关于“红军长征”的教学, 教师可以播放《十送红军》《飞夺泸定桥》等多媒体资料, 帮助学生感受长征气氛。
四、开展多种活动, 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保持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主要是由现代学习方式的主体性、独特性和体验性来决定的, 符合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让学生产生成功感和喜悦感,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1. 分组表演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小短剧
例如, 在上到《赤壁之战》这一节时, 可以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 一组扮演曹军一方, 另一组扮演孙刘联军一方。通过这样的短剧表演, 不仅能让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大事记, 加深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印象, 同时还能加强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 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 扮演记者进行采访
例如, 在上到遵义会议时, 笔者就采用了采访这种方法。教师先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一些作为现场报道的记者, 一些作为开会人员, 一些作为维护现场的人员等。分好组以后, 工作人员马上就开始布置会议场地, 然后会议开始, “记者”们都争先恐后地进行着现场“报道”。通过这个活动下来, 各个小组都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 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比较真实地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3.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重现情境
电化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历史”角色, 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一些具体的历史场景。比如说, 教师可以找一些能够反映历史原貌的电影片给学生放, 如《台儿庄战役》《长征》等。另外, 还可以找一些记载重大历史事件或场面的纪录片, 如《开国大典》的纪录片, 或关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内容的纪录片等, 这些不仅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更能让学生置身现场感受, 收到耳濡目染的效果。
五、及时肯定学生, 激励学生前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鼓励和认可,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学生得到了满足, 学习信心得到了增强, 也就形成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了。
首先, 建立一个多元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光点, 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避免评价过于片面、主观。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后, 要毫不吝啬地进行表扬和鼓励, 促进学生继续前进。课堂上, 教师可以公开表扬学生;课堂外, 教师可以在作业批改或单元测试中对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让学生充满信心。其次, 教师要层层启迪学生、教育学生, 让学生正确看待评价结果, 及时发现同学的闪光点, 并扬长避短, 使自己不断前进。另外, 由于初中生的自尊心较强, 且心理还不是很成熟, 学习中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苦难或挫折而失去信心, 如果长时间的失败就有可能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 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难度的把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除了要制订总的教学目标以外, 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出适合各人的近期目标, 在这个目标达到以后, 再制订下一个目标, 但要注意这些目标的跳跃性不能太大, 只要学生努力了, 就一定可以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攻破, 学生会越来越有成就感, 对学习自然也越来越有兴趣。
总之, 要改变现在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这一历史教学局面, 就必须从根源入手, 通过各种手段来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爱学历史、乐学历史的好习惯, 变被动为主动, 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婕.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新[J].宁夏教育科研, 2010 (02) .
[2]杨芸.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写作, 2007 (20) .
【初中历史教学兴趣课堂】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改革10-21
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10-1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07-23
初中学生历史课堂教学08-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09-29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07-22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论文06-07
课堂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06-28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提升途径研究08-23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