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方案

2024-09-07

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方案(精选8篇)

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方案 篇1

初中历史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探究活动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历史教学从来就是按教本把当时权威史家的 “断言”(且中学教本常常是“独断言”)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学生------这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天经地义”。这种教学观念严重钳制了师生的创新潜能,老师真是传声筒,学生也真成为被动接受的“学习机”,死记硬背那些与自己一生没多大作用的繁杂的时间、地点、人名、琐事,使得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变得极其枯燥乏味,历史教学是最典型的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有一件事令我终生有愧: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时,有位同学把出自张僧繇的成语“画龙点睛”与顾恺之“混为一谈”,被我立即当堂纠正。而学内地版初中历史教材时,教参上指明该成语恰好出自顾恺之。又如,现行教材中说成语“一鸣惊人”出自楚庄王,而现行《成语词典》中则说出自齐威王。权威们都如此矛盾,教师却硬逼学生去与教材绝对的“高度一致”,真是岂有此理。这说明不应强求学生照本死记非关键的知识点,记错了无所谓,也许还与其它历史记载“歪打正着”呢。说不定史书记录压根就有误哩。是否“记准”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运用教材知识点去创新学习,培养素质能力。的确,历史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但如果历史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永远照“本”宣科,没有观念上的“大革命”的话,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很少发挥创新能力的,即使有,就多在死记硬背的方法、途径上罢了。创新教起来、学起来都真的十分的痛苦-----据专家的权威调查,历史学科是学生最讨厌的学科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教学史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躺在祖先光辉成就的彩旗下弦耀吹嘘家底绝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反思。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课程标准》 “前言”指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提出一种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含导师)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的“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探究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观念上的“开天辟地”------真正将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记忆既定结论型教学扭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探究预定(未定)结果型教学,重视创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煅练和培养师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学生乐学愿学。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和传播机,而是导师、伯乐,是点燃学生创造潜力的火把,乐教愿教。

我认为用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初中历史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肯定能使历史的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创新,给历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吸引力!

二、实验目标和内容

(一)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改革陈旧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初中历史“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大胆质疑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4、探究新的测评方式。

(二)实验内容

本课题研究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式、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立体思维。

具体一点讲,这种模式大致可有如下流程(及各流程作用):

1、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关上书,最好叫学生不受“预习”的影响,使学生“远离历史教本”;老师据教本中的情景创设类似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时可以避免历史人名、地名、而以与历史课堂“毫无关系”的面目出现更佳,因为这能使学生摆脱“预习”的牵制)提出链锁的问题,有时还敦促学生们在不受教本和教师牵制下,自由、轻松地思考。

2、探究策略:师生根据“历史情境”提出链锁的问题,分析问题,在讨论争鸣中无拘无束的各抒己见,甚至七觜八舌的“乱弹琴”,提出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中“抉择”出自己认为的“上上策”(注意:猜测偏重发散思考“历史发展的可能走向”及相应策略,而并非大纲和目标中规定的具体时间、人名、地名、琐事)。这过程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要大胆,在轻松愉悦中自主地猜测探究。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要容忍,甚至有意鼓动荒唐的“空想”“假设”。因为创新的灵感来源于“突发奇想”。任何“胡思乱想”和“异想天开”都不能被压抑和批评,容许并鼓励学生间争鸣。促使发散的创新思维向各个角度辐射。不绝对把学生们的意见都“统一”到课本上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其特长。都说历史由后人评说,如果按教本绝对化地,同时又不准有怀疑的精神,作为后人的学生恐怕不会去评说。况且,“盖棺定论”后的历史也可“开棺验尸”哩。后人研究历史的最终目的不应是记忆前人已下的历史结论,而应在争鸣中总结出适人适地适时的实用的方案,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使哪些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先人灵魂万古流芳,又让哪些危害劳苦大众的历史罪人遗臭万年!如果硬要把课本的结论塞给学生那肯定不是“探究式学习”,起码不叫真正探究。分小组探讨,在组内综合“抉择”出“上上策”,这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等探讨品质。教师有意让组内“抉择”和个别主张有表现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教材中无法找到的提法和结论,越是独道越要首肯其探究精神和方法(但不一定肯否对错)。这是一堂课的核心部分,这也就是历史教育教学中创新的最好办法;

3、以史为鉴:打开教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上上策”与教本中的“历史真面目”比一比,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甚至可以“指责”历史前人的“过失”--------如果不那么办,可能会怎么样?”“按我的办法去做,会怎么呢?”,这样既回归教本,又不禁于教本。

4、提高升华:①教师将设计(也可师生共同设计)的适当试题板书在黑板上,学生据教本答上即为作业,也可作《学习指导》-----鼓励学生将自己猜测与“历史真面目”相同或相似的作为作业,便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最好写点心得。如果能结合现实中类似历史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②根据当堂课的思想品德培养要求,在水到渠成的最佳时机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最好是叫学生课后去调查自己信得过的人,从而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同时培养社会调查的能力和习惯。

[注:流程是灵活多变的,以情趣猜测策略为重,如果学生对某(几)个问题特别感兴趣,就可以“纠缠不休”,暂放其余。即使争论不出结论来,甚至不知所云,似是而非都是可以的,因为学生的收获很可能已超出预期]

此模式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不僵化。适合新授课,又适合专题复习课,如专人、专事的专题,对某方面知识的大跨度 “专题研习”----如人才制度的沿革、历史上的税费改革、历史上的伊拉克。最能达到中考试要求的“处理历史信息,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单的评述,以及将中国史、世界史联系”,特别是能用“历史的老眼光”(历史经验教训)来“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 “情境--探究--史鉴--升华”探究方案

三、实验研究的阶段成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一)促进了学生的品德发展

1、学生非智力因素和学习能力测试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意志坚强,学习习惯良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了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的生活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历史课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处理能力、自我防护能力、安全意识、挫折意识、国家意识、科学意识、人文意识、危机意识、挑战意识、竞争意识、互助意识、公共意识等都得到了很大增强。

3、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真正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4、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到了提高,并能自觉地运用于生活之中,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业务能力提到增强

1、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实验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不但培养了学生,还锻炼提高了自己。

教学观念得到改变,老师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后,在教学中不断体验,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三个理念:一是历史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生活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二是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欣赏者,学习者、服务者、学生的一切活动不能由教师来代替。三是明白了热爱学生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对学生的爱的德育是失败的德育。教学中精选学生终身有用的内容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心得。

2、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在实验研究中,老师通过实验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3、业务得到增强。具体表现在能将理论知识,动用于教学实践,敢于发表实验铁体会见解,会上探究式历史课,会写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作为德育工作者,明白了为人师表的道理。

4、加强了教师的修养,使教育做生活的强者,实验研究老师在教学研究中体会了成功的艰辛,失败后的顽强,跌倒后的爬起……不论怎样,始终坦然面对,宠辱不惊,淡泊名利,不断陶冶情操,做一个真实的生活者。

四、对实验研究的认识

1、“情境--探索--史鉴--升华”实验研究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突出了历史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创造性。历史探究理论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历史是离不开生活的,历史教育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才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因而,历史探究实验研究更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2、加强过程研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课题实验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可模仿,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将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影响着鹤立鸡群伯进度和成败。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反复学习讨论相关理论,及时调控实验偏差,讨论研究教学模式雏形,探讨考核及考核标准,却离不开集体的研究活动,因此加强过程研究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3、联系生活是实验研究的关键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生活中有值得歌颂的真善美的东西,但还存在着丑恶。历史教育如何与矛盾的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历史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实事求是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生活实际等,也包含了模式设计、评价、修改等实验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保证实验成功。

五、实验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一年来,尽管实验课题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不足,须不断改进。

1、由于考试的约束,实验敢断远离“指挥棒”,不敢放开手脚,不可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灵魂!

2、由于工作量很大,挤不出充分的实验时间和空间,有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

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方案 篇2

一、更新观念

长期以来, 我们很多认真的历史老师往往在课堂讲得滔滔不绝、大汗淋漓, 甚至是手舞足蹈, 而学生缺乏参与甚至昏昏欲睡, 导致课堂毫无生气, 这样长期下去, 教师成了课堂的“主演”, 学生却成为可有可无的观众, 而新课改要求我们老师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合作者以及学生合作学习的主持者, 所以我们要努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让教师从“主演”变“主导”。切记我们是“主导”而不是“主演”, “主演”是学生。

二、精心备课

我认为课前精心备课, 一要备教材, 二要备学生, 三要备教法, 四要备教学手段。但就初中历史课而言, 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 因为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往往容量大, 所以还必须让学生也参与, 只有师生课前都精心准备了的课堂, 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学生的课前准备, 需要教师提前布置, 具体情况因教学内容而定。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 才能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保证。

三、精心上课

(一) 注重导入, 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我用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践证明, 历史课堂上运用生活中的与历史有关的事可以烘托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兴趣, 促进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 从每年的端午节讲到屈原, 从“忠字舞”到文化大革命, 从南海沉船打捞到宋代的瓷器等等。

(二) 确定目标, 明确任务

课堂上要指明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及学到什么程度, 如是识记、理解还是应用, 学生只有知道了, 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教师才会有针对性的教学, 所以在上新课前, 我习惯利用川教版的达标训练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的水平, 并且通过根据这一目标和水平来设计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三)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目标确定后要指导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要把自主学习的结果在书上做适当的标注,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 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中,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尤其在学生分组合作交流, 相互质疑的过程中, 更有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更有利于教师在点评中有的放矢,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 在学学习郑和下西洋的时候, 有学生就问为什么说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那么在下一环节中老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点拨。

(四) 展示点评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后, 通过语言表达、上黑板展示、写在纸上展示以及情景展示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结果。只有通过展示, 老师才能知道学生探究的情况, 才能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展示,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学生展示后, 老师有针对性的点拨、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真正做到少讲精讲,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 提高升华

前面几个环节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呈现, 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得, 如何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还需要老师进一步通过迁移、拓展、训练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感悟,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最终达到情感与知识的有机统一, 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以史为鉴、服务人生的社会功能。例如, 在复习西藏的有关史实时通过设计以下环节:1、回顾唐朝、元朝以及清朝时有关西藏的史实。2、回顾新中国民族政策、西藏地区今昔对比。3、2008年8月是中国人实现百年奥运梦想的时刻, 然而3月14日西藏拉萨等地却发生了破坏和平安宁打砸抢烧的“3.14事件”, 你知道是哪股势力在闹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行径的?做为中学生应怎样维护国家统一?通过这样的设计将学生已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拓展,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的教育的功效。

总之, 以上是本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尝试, 当然构建历史高效课堂还需要我们每个历史老师进行不断探索、实践与反思。它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希望我们的历史老师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 让高效课堂成为一种常态, 相信高效课堂就不会遥远。

参考文献

[1]廖蓉.《浅议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2.1.

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方案 篇3

关键词:川教版;初中历史;解读;导入法

一、解读川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

1.依据“课标”而不拘泥“课标”。历史课是一门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一门学科。川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史料详实,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标》是教材编写的唯一依据,在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不仅鲜明的展现了课标规定的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而且也不拘泥于课标,在遵循《课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史学时序性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补充。比如《课标》“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未提到隋朝的繁荣,而在川教版中补充了“开皇之治”,如此安排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细致与精密;2.适当增加了课标中没有的内容。比如屈原和雷锋在課标中并未作出要求,而川教版历史教材中对其有关内容进行了介绍,有助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增加了女性活动内容,体现了性别平等理念。如在中国近代史部分,插入了女代表当选人大代表的部分照片。

2.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而不忽视知识基础。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非常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处理关系,增加了主题辩论、活动设计、图表绘制、登台演讲等内容,对培养学生欣赏、表达、表演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编者还在教材中着重加入了数字教育相关内容,这也是实现课程目标规定的基础表现。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除了用大字凸显课标要求之外,还添加了小字辅助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在测评阶段,基础知识题目与应用题各占一定比例,这也是川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

3.从编排结构到装帧设计都体现自身的风格和特色。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每课都有导语、栏目和学习探究部分,可操作性极强,其中“心得与疑问”这个栏目的设计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重要作用,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的所得所悟,也可以对老师的讲授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在装帧和设计上,川教版教材讲究图文并茂,画面清晰,封面紧扣课程内容,具有深刻内涵,在文字和图片排版上也严谨准确,整体表达了“川教版”历史教材的装帧设计特点。

二、川教版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法

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不管从设计理念还是排版细节上都极为实用的,达到了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如果在教学课中加入导入语的设计,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度也会大大提高。课堂导入法其实是指在一个新教学内容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教师只有熟读教材,了解学生特点,拥有广阔的知识面,才能做好课堂导入。

1.疑问导入法。川教版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课堂导入方案设计时,也可以此为依据,设计问题导入。初中生正处在好奇心最重的年龄,他们有着强烈的探知欲,疑问导入法能够迅将其迅速激发出来。以川教版课程中“五四运动”为例,教师可以先提出有关五四青年节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五四运动的故事,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学习中来。

2.情境导入法。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情景和代表性的作品,比如诗歌或是故事,创造一个与历史相配的情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历史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比如在介绍红军长征时,可以以毛泽东的诗《长征》作为引入,极具感染力;在介绍“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介绍三国鼎立时,可以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引入,都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情境搭建的作业,比如收集故事,开展故事大赛等,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还对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比单纯的死记书本知识有用得多。

3.实物(图片)导入法。初中历史学习并不只是了解史实,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认识到先人们留下的财富,对人类文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进入课程之前可以为学生陈列一些相关历史时期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对古人智慧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比如在介绍秦朝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秦朝的钱币或是文字图片,也可以与秦统一之前的钱币进行对比,加深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历史只是书本上的故事,而是曾经发生和存在过的事实。

4.复习提问导入法。开课前的复习提问导入法是大多数历史教师都会使用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掌握的知识,同时对课程引入也有一定的帮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有利于指导学生建立课程之间的联系,比如在介绍新中国外交建设课程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旧中国的外交状况,然后开展新中国外交的客体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复习提问导入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程中,教师是课程的指导者,就如同训练场的教练一样。教师需要熟悉整个川教版教材内容和导入法的运用,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在知识的大海中遨游。当然,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完成知识与情感的统一交流。

三、川教版教材下的课堂故事导入方案的设计

讲历史是在说故事,初中川教版历史教材增加了很多对历史典故,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导入法是笔者重点研究的课堂导入方案,通过故事导入创设新、奇、异、趣的情境,吸引学生,吊住学生胃口,为知道故事的结果,学生欲罢不能、孜孜不倦地探求,在探究中获得思维的发展,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接下来进行重点的分析和介绍。

1.激趣揭题,故事导入。故事对初中学生很有吸引力,尤其是人物故事,能够很快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在课程开始之前,先用几句精炼的话进行引语导入,也就是激发兴趣揭露主题。这就好像是用一把钥匙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课程之前,笔者都会说这样一句话:“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学生马上就会瞬间安静下来,充满期待的听。比如讲战国七雄和诸子百家就有好多故事资源可挖掘。

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当打上课铃,学生就知道,老师已经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开题故事,甚至有学生抢说老师的招牌导入语,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当然故事导入必然是为了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故事导入的形式也并不只局限于老师讲故事,也有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故事,或是让学生讲述,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2.借题发挥,故事提问。在进行故事导入具体操作中,笔者会特别留言学生的眼神,并且抓住时机做好故事与课题的承接,一般会使用故事提问法。即提出一个简单的与故事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初中学生的表现欲都是极强的,如果老師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有兴趣的、渴望知道的,或者是知道答案的,他们都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尤其是有趣的故事和有悬念的故事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探索的热情。

比如在讲述北方的民族汇聚时,可以引用《孝文帝迁都》的故事,在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亲率20万步兵南下,迁都洛阳,路途中遇到大雨阻拦,大臣纷纷表示不赞成迁都,但孝文帝巧妙的让大家同意了。当学生很有兴趣的听完这个故事,可以通过两个问题将故事承接到课程中来,第一个问题,问故事发生的朝代,第二个问题,问学生他眼中的孝文帝。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踊跃,而且也可以顺利的抛出导读提纲。

3.走入生活,故事哲理。社会是一个大网,初中生也会有压力,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掌握十八搬武艺,将课程所学用于生活。历史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通过兴趣激发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最能彰显历史教学的价值。

讲一个富有哲理、充满悬念而又扣人心弦的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还能够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欣赏力。比如在学习希腊文化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讲述“木马计”、“马拉松长跑”等故事,与生活有极好的联系。比如在讲“拿破仑”时,可以讲“雾月政变”“滑铁卢战役”,一下子就能把这位具有传奇色彩,同时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推到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人物加深对法国的认识的了解,也可以将故事讲述给他人听,获取成就感。用故事进入新课讲授,学生必然兴致盎然。

四、结语

随着教学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初中历史教学法的导入方案也更加多样,除了上述介绍的几种导入方案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导入方式,只有对教材认真研究才能完成更好的导入方案设计。在导入法的选择上,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课程合理选择,有时候也能进行多种导入方法的结合使用。初中历史教师只要在平时工作中勤思考,勤动脑,多积累教学经验,就一定能找出更好的导入方法,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楚筱辉《.新课程视野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2).

[2]张忠良.《历史课导入法例谈》[J].学周刊.2011(30).

[3]张璐《.浅议川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之特点》[J].快乐作文.2011(04).

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方案 篇4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和中考压力,如何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同时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迎接中考挑战,本人就课堂教学实践体会方面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幽默更好地实现课改精神,改变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枯燥无味”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幽默

促进发展

历史教师要学会讲故事,而幽默则是故事中的点睛之笔。教学中的幽默不仅能给课堂带来轻松与欢笑,而且能促进学生启迪与思考,它就是巧妙思考和深刻体会的有机统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运用幽默,往往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收和记忆新知识”,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运用幽默来点亮我的历史课堂。

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在课堂导入,内容枯燥难学时,幽默是“开胃菜”,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兴趣”: 如在讲大跃进时,由于大跃进的原因对初中生来说枯燥又难以理解,所以我先从大跃进的现象入手,边配合图片,边用夸张的语气念了一首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洲。”,学生哄堂大笑,顺势我问学生:“世界上有没有这样的芝麻和南瓜呢?”,学生齐声说:“没有!”,我告诉学生:“当时类似的宣传画和歌谣是相当普遍的,为什么大家都要说谎呢?”,由此,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激了起来,主动的开始翻书找答案,这为我接下来的进一步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当学生上课疲倦时,幽默是“川菜”,可以“提神醒脑,提高效率”:

历史教学中,课程大多安排在下午,学生们可能会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打瞌睡,此时,教师靠单纯的提醒也许效果并不见好。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来一段幽默,不仅提醒了学生,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讲工农武装割据内容的时候,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们都觉得挺疲惫,个个耷拉着脑袋,当时我心中很是着急,怎么办呢,忽然灵光一闪,想到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我清了清嗓子说“毛泽东曾经说过井冈山根据地之于部队,就像屁股之于人一样,知道为什么吗?”当即所有同学抬起了头爆笑,然而笑过后仔细思考,发现这个看似不雅的比喻揭示了一个不俗的真理,即红军不能一直处在游动作战中,需要像人一样坐下来休息,革命力量才能发展壮大,因此根据地对红军有着重要的作用。想出这个方法可能有些“下里巴人”的感觉,但是课堂又恢复了正常的秩序,接下来的半节课同学们的听课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3、当学生不守纪律时,幽默是“特色菜”,可以“提醒教育,和谐课堂”:

在课堂管理中难免会出点状况,如果教师能够适时捕捉各种契机,然后及时加以幽默处理,便可避免师生的直接冲突,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记》)。上半学期,八(3)班有一名叫李佳成的学生,上课行为习惯很差,屡教不改。一次,在讲香港回归的时候,我发现他在正大光明的抄别人的英语作业,虽然可气,但我忍了下来,沉声说到:“李佳成同学,你知道香港首富是谁?”,全班的目光一下子都聚到了他身上,齐喊“李佳成”,他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挠了挠头,我继续问:“李佳成,你知道为什么富商李嘉诚在香港回归之后他的事业仍然蒸蒸日上吗?是不是依赖别人的帮助啊?”,“不是。”他咕哝了一句,迅速的把英语作业塞到了课桌里。“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低着头不说话,此时大家都来了兴致,纷纷举手说:“因为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现行制度50年不变”,“因为祖国大陆经济实力强,在全力支持着香港”,“因为李嘉诚有经商头脑”,“李嘉诚是白手起家,都是靠他

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就在同学们讨论的时候,接着我语带双关地说:“我真的很希望李佳成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也能成为一个亿万富翁,到时,老师脸上就有光啦!”。可见,用幽默的方式,不仅指出了这个学生的错误,还拉近了师生关系。

二、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幽默

课堂教学中怎样运用幽默,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呢?

1、上课前,精选“佐料与食材”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化为一眼泉。要在课堂中创造智慧幽默,首先应该在平日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特别是要留意和搜寻与课本知识有关的资料(如逸事、对联、诗歌、谚语、民谣、歇后语、漫画、歌曲等),并从中挖掘幽默精华,给教学预设备好足够的精选“佐料”。比如,讲到国民政府黑暗统治时,我找了当时的一些对联和数据,如: ①“这征税,那征税,除却菩萨都征税;英自由,美自由,只有国人不自由。” ②“民国万税(岁),天下太贫(平)。”(刘师亮)

③“为了堵赤字漏洞,国民政府来了个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一手是增加苛捐杂税,一手是开足马力印钞票。上海5家1分钟就可印制1600万元纸币的印刷厂日夜赶制,仍不能满足需要,甚至还要到英国和美国去印,后来又发行10万元面额的大钞。物以稀为贵,钱多了就不值钱,而是废纸一张,当卫生纸都不够格,太硬。同样的100元钞票,1937年能买一头牛,10年之后只能买三分之一盒火柴。”

2、课堂中,修炼“厨艺”

如何让这些精选“佐料”让菜肴更加美味呢?当然需要一个好厨师。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通过许多实验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强+55%的面部表情。可见,有了幽默材料远远不够,还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推敲和揣摩表达技巧。而教学表达技巧的构成要素包括语音、吐字、音量、语调、节奏、语速、语汇、逻辑以及身态语等十几项,要驾轻就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成,但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回顾教学4年,我从当初上课的惴惴不安,到现在胸有成竹,幽默运用也越来越娴熟。幽默教学时教师的眉眼都要动起来,有时需要用到神秘的口吻,有时需要夸张的语气,有时需要用讥讽的态度,有时需要故意严肃,有时需要故意傻笑,而有时甚至需要以上的综合版,如和学生探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原因时,为体现清政府腐败无能,我讲了奕经“五虎制敌”浙东反攻战的故事,在讲述中就需要我“翻脸”比翻书还快,所以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演技派演员。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不断出现,严格的遵循“预设”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急中生智下制造的幽默能收到意外的效果。这也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和课堂灵活的反应。去年在讲八年级期中复习卷时,学生总记不住清朝灭亡的时间,当时我突然灵光一闪,教了大家一句口诀:药酒一两,清朝完了。至今提及,学生还记忆犹新。

3、课后,完善“菜谱”

对于课上智慧的火花在课后应及时的记录补充,如果不及时把火花捕捉住,它就很可能就此熄灭。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案例、教学反思、甚至是只言片语。

此外,为具备幽默素养,教师平时可以多看一些有关幽默的报刊、杂志,如《演讲与口才》、《幽默大师》等,养成幽默达观的开朗气质。这样,不仅对教学有帮助,而且对整个人生都大有裨益。

4、厨师备忘录

切记一,运用幽默的首要条件是有正确的师生观。首先,教师不能把嘲讽学生当幽默,与学

生没大没小,乱开玩笑也不是幽默。

切记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精选材料设计教案,和教学风马牛不相及的或不能点题的幽默放在教学中就是一种失败。

在此本人有一例败笔,聊以自嘲和他鉴。在介绍古希腊文学时,为增强学生对“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认识,我特意讲了一个故事:“埃斯库罗斯连死亡都带有悲剧性,传说他是被一只鹰从空中丢下来的乌龟砸死的,因为老鹰为了要吃到乌龟肉,误把他的脑袋当作了石头——原来埃斯库罗斯是一个光头!” 本认为是一个不错的点子,然而今年开学初在分析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子时,再次提到“悲剧之父”,学生唯一记得的仅是乌龟,老鹰和光头。我的目的是要学生记住人名,而要学生以一个感性的故事记住一个抽象的外国人名,这无疑是不可能的。但让他们记“哀思哭螺丝”的话,往后名字肯定要写错,如何让学生巧记人名,目前我还是无法做到。

切记三,一切为了学生,所以精选的材料必须要通俗易懂。有位教师在分析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引用了一首当时的民谣:“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嘴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刮脂油,亏老先生下手。”(李开先《一笑散》)此民谣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但是这样的诗句学生一时理解不了,教师要浪费课堂宝贵时间解释整首诗,教学效果也就削弱了。

切记四,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使用幽默的最佳时机,如课堂导入时、学生疲倦时、不守纪律时、课文内容枯燥难懂时等。以上已有论述,不再重复。

切忌教师兴之所至,到处“幽默”,否则就会给人以油腔滑调,哗众取宠之感,因为上课不是教师自我表演,教是为了学,幽默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初中历史第二课堂方案 篇5

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这种“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开始深深地扎根在我们教师的心中。有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就该有新的教学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在有限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因材施教。我认为有效率的“课堂”积累,势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下面就我的专业教学环境――初中历史课堂谈几点拙识。

一、历史课堂是学生心智得到发展、身心获得愉悦的场所

营造学生适度学习压力,释放学生心智,激发其自身求知欲,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历史课堂是彰显教师个性、显现教师教学素养的舞台

我们有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回答问题,且要求学生按照早已设计好的思路或答案来回答问题,课堂上越热闹越好,其实我不以为然。历史教改的关键是老师设计出优秀的教案学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观点,且对学生中的不同想法,尤其是有创造性的主张加以表扬,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我记得在上《三国演义》时,就有学生提出:“既然诸葛亮那么聪明那么有才华,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而要让别人当呢?”这个问题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补充,最终达到设疑、解惑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积累的知识素养。教师采用自己喜欢并熟悉的模式,历史故事信手拈来,教学方法得心应手,老师也会有教学成功的成就感。

三、历史课堂是师生和谐交流、互动共生的.精神乐园

创设历史课堂教学的良好状态,提倡构建平等、民主、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改变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模式,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方案,做到能学不教,以学促教。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存在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需进行正面评价,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树立信心,勇于表现自己。现在很多学校一搞教学开放活动就强调一定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且把它当作是否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从表面上看,这节课形式上显得很赏心悦目,但我倒觉得这种课有点形式主义。我个人认为一堂优课,标准是课堂结构是否出新意,课堂提问的设计角度好不好,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没有得到优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有没有学以致用。例如,我在讲日本历史的时候,提问:大化改新时,日本比中国要落后得多,而现在的日本却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为什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找答案,通过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学生纠正、补充,教师进行引导,从而完成学习、探究、深化的过程。

四、历史课堂是构建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桥梁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的发生,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在立足于课本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历史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如,在学习古代文明传播途径时,大家熟悉的阿拉伯数字却是由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改造并加以传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顺利地实现“链接”,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历史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学生情商的培育,少些单向教育,多些互动教学,只要学生真正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特定的必然环境,就会有心灵的共鸣,从而自然而然掌握所学知识要点了,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之翻转课堂的应用 篇6

摘要: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转变。为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将眼光投向了更为科学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地位,从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优势,并就其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教育;历史教学;应用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例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更提倡学生进行即时的学习和答疑,而不是将疑问搁置到课后再进行自主的探究。其在教学过程当中更注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与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相比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欠发展的状态。虽然部分中学的历史教学已经引入了这种教学模式,但其应用效果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优化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我国初中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翻转教学模式的引入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翻转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通常会借助视频进行课堂教学。与普通的网课相比,翻转教学中运用的视频往往较短,一般为10分钟左右。这种精简的教学视频可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当学生对课堂知识有充分的预习后,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便可带着疑问进行学习,从而减少课堂用时并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辛亥革命的核心内容编辑成精简的教学视频,以供课堂教学的使用。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及作用等存在疑虑时,便可在观看视频的过程当中进行自主的查漏补缺,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由于历史学科的开放性,学生对固定的历史事件很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见解。例如,部分学生可能认为辛亥革命具有积极作用,而部分学生则可能认为辛亥革命具有消极作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安排小组讨论,使学生达成意见的统一。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质疑精神等核心素养便可以得到有效地培养。

二、现阶段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翻转课堂培养模式的建设不够重视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时间进行了重新分配,对教学重点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重点学习;对一些较为边缘的知识,教师则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一定量的自主学习。但由于教师、家长等群体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历史教育模式中,其对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且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抓住相关章节的精髓才能保证翻转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不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上文提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科学的初中教育模式当中,各个科目之间不应该存在绝对的主次关系。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学生仍将历史学科当作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辅助学科。这种存在偏颇的观念并不利于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育中的推广。

三、优化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相关策略

(一)主题性突出的教学内容选择

翻转课堂是一种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和课内研讨两方面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教学导向,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因此,翻转课堂深度融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开始,翻转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前涉及视频的制作和网络资源的选择,所以教师要选择主体性突出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部分为主体。教师要仔细研读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按既定的教学方向展开教学。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历史知识掌握能力等。在把握学生历史掌握综合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进行农民起义相关知识教学时,如三国黄巾起义。教师应先行把握学生自主学习性,对汉灵帝、汉献帝时期政治、民生知识的了解程度等,将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对后来三国的影响相联系,以史料实证,将封建末代皇朝下农民的无奈和无从选择性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设计。

(二)校园平台的建设

翻转课堂教学的进行是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为了长期开展历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建立专门的资源收集、整理、管理的平台。学校应加快校园平台的建立,使之方便教师收集和归纳教学视频的网络素材,并能方便学生搜寻、查看教师上传的微视频课程和校外网络资源上的优质课程。校园平台应包含丰富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通过视频学习后的同步测评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的题型应包括针对个人的客观题和针对小组的开放性题目,难度有高中低之分,供学生自我测评。针对开放性的试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以小组讨论、观察、实践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及疑问点,以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在进行“辛亥革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针对辛亥革命对后期革命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等内容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成立调查小组,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观看微课程等方式,自主收集、整理、归纳资料,并形成最后的学习报告。

(三)翻转课堂的历史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是翻转课堂和历史教学的共生机制,翻转的历史教学应在实践中实现创新。翻转课堂和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实践应从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和掌握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共性疑难问题入手,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将学生确定为教学主体,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提供机会和空间。在保障学生学习主动权后,再通过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共性疑难问题,高效的翻转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翻转的初中历史教学,是以技术为支撑,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先从尝试为主,包括教师教的尝试和学生学的尝试。只有在尝试中获得了深刻的体悟和成就感,才能不断触发和强化教师教学动机和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翻转的历史教学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付丽娜.翻转课堂深度融合历史教学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32):53-54.[2]许双成,张立昌.翻转课堂深度融合历史教学路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04):45-48.作者简介:

初中历史简约课堂的构建 篇7

因此,构建简约课堂,是对时下课堂浮华现象和错位之风的一种拨乱反正,是对冗繁课堂教学的“涤荡”,是对教学本质的真实“回归”,其教学价值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回归;探寻有效教学的真实轨迹;促进教学品质的真实有效和课堂特征的结构优化。

一、简约课堂的设计

遵循新课程理念,借鉴现代教学设计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现代工程学 “时动”原理对教学的启示,本文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以“盛唐气象”的教学实践为例,结合简约课堂的简明教学目标、精简教学内容、简朴教学情境、简洁教学过程、简练习题作业等基本特征,从简约理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实践四个角度,构建删繁就简、 夯实简约课堂的理念,聚焦学情、简明教学目标,凝练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以简驭繁、优化教学过程,精选精练、强化巩固拓展等教学策略,进而推动课堂结构的变革与优化, 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与高效(见图1)。

二、简约课堂的实施

1.聚焦学情,简明教学目标

简约课堂应立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发展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他们的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发展桥梁。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诉求主要表现为:教师拖课;课堂任务完不成;作业任务繁重;课堂师生虽忙但学习效果欠佳等。而课堂任务完不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的设计过多,因此, 推进简约课堂,必须简明教学目标,明确探究主题,整合教学环节。

(1)三维目标,集中整合

在保持教学目标完整的基础上,教师要简明教学目标,删去细枝末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避免只见枝叶不见树干的情况。因此,针对“盛唐气象”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简要了解唐朝历史从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及后期“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说出开元时期经济繁荣及社会生活发展情况,尝试分析盛唐气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唐朝兴衰的过程、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结合中国文化精髓之唐诗,解读当时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地图、 图片、视频等史料的观察及自主探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提升历史厚重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略)。

这一定位既紧密结合教材体系,又做了优化处理,以唐诗这一文化精髓统领课堂,是一种整合和凝练,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和可操作性。

(2)阶段目标,阶梯分明

教学目标应根据学情制定,做到阶梯分明、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知识迁移,有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盛唐气象”以“诗说唐朝盛衰”为脉络,引导学生从唐朝诗歌出发分析唐朝社会状况及由盛转衰的走向、原因、影响,辅助史料全面了解唐朝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达成“赏诗歌之优美、品历史之厚重、 补史说之缺憾、还历史以真实”的教学目标,这一定位科学、合理,具有适切性、 创造性和应用性。

(3)重点、难点和考点突出

要想掌握教学重难点,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突出重点、难点和考点,且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如过高则教学难以达成,如过低则会让教学失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准学习起点, 准确处理教材,恰当划分课时任务。

例如,教师可以将“盛唐气象”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唐朝盛衰的过程、原因、 影响;盛世经济的繁荣现象和具体内容, 即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分析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为教学难点。教师可以从 《忆昔》中解读唐朝兴盛,从《春望》中解读唐朝衰亡,从《月夜忆舍弟》中巩固历史知识,并同时辅之一定的教学资源,如史料等,让学生探究了解历史进程和因果关系。这一教学流程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定位科学、合理,符合本课教学主题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诗词,让学生以独特视角全面了解历史进程。

2.整合资源,凝练教学内容

整合资源是凝练教学内容的前提,通过对教材资源、配套资源、授课内容、课外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和浓缩,实现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凸显资源的简约性和实效性,实现选材的“少而精”和用材的“简而丰”。

(1)凝练教学内容

恰当的学习内容,其主题突出,特别能抓住课堂本质,既充实又简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简化等再加工,重新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材料。教师在讲授“盛唐气象”这一课时,可以“诗说”的方式重构教学模块“诗说唐朝”,选择杜甫、白居易的诗词,深度挖掘其所隐含的唐朝兴衰的现象、原因、过程和影响。通过《忆昔》 让学生探寻“诗中体现出唐朝哪些盛世景象”,通过《春望》让学生探寻“诗中描写出当时唐朝怎样的社会现象”,通过《长恨歌》(节选)来揭示“安史之乱”的原因。

在教学中,以诗词为教学内容,凝练且深刻;将其作为教学载体,新颖又有情趣。这不仅让课堂充满诗意和文化,也让教学展示出历史的厚重与教学的精致。

(2)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简练是简约课堂的基础,通过对教材资源、配套资源、授课内容、课外资源等方面的整合和精选,实现资源的重组与优化,凸显资源的简约性和实效性, 达成以少胜多的简约效果。

选材要“少而精”,用材要“简而丰”, 表面看素材单一,但实质内涵丰厚。这就要求教师高度整合教学资源,让每种资源服务课堂、每个教学内容服务学生。同时, 教师也要将这些资源重复利用,以递进的方式挖掘材料所隐含的价值,实现“一材多用、一物多用”,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和效益化。

例如,教学“盛唐气象”一课时,教师可以独特视角挖掘“唐诗”这一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将《忆昔》《春望》《长恨歌》等资源发挥到极致;让学生阅读课文, 理清经济空前繁荣的具体表现,让学生归纳和整理唐朝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与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与成就;充分利用曲辕犁等引导学生探索唐朝农业发展的原因; 结合“安史之乱”等地图解析历史事件进程。这可以有效地串联教学板块,又可以精巧地串联起唐朝兴衰的历史演变,充分利用其他教材资源,真正做到精选、巧用, 实现教学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3)精简教学媒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媒体的“布白”,精用,巧用,活用,让学生有消化、思考、想象、探究的时空,内容选择要适度, 教学密度要适量,对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应大胆割舍,因为思考比“观赏”更重要。

精用是指要对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 内容及过程进行整合,在精心设计中找准最佳作用点及最佳作用时机,以达到最佳效果。巧用是指对主干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示其逻辑过程,或为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递进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 活用是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借助录像、照片等生活素材, 以有效唤醒学生的心灵记忆,触动情感之弦。例如,“盛唐气象”的教学不需要华丽的课件或视频材料,可选取杜甫、白居易等的诗词,通过诗词这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把唐朝的兴衰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丰富的唐朝历史中,教师可大胆地舍去视频资料,利用诗词组织教学,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优化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简练课堂的情境设计包括问题情境的优化和材料情境的优化等。在教学中,我们应设置简洁、直奔中心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主动探究能力。此外,材料情境设计要主旨明确,以服务教学为主中心,在呈现材料的同时出示问题。

(1)优化问题情境,丰富课堂思维含量

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 “土壤”。在简约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体现思维含量,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快要结束时,以高度凝练的设问,开启学生思维的深度思考,既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教学视野的一种拓展;既可以呈现设问的有效价值,又能拓展开放式的教学魅力, 引导学生从国家、个人视角或从过去、现在与将来等角度审视社会形势。

如何才能做到优化问题情境呢?有效的方法是:第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适切性,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生的原有经验和知识水平。例如,观察《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教师可以从唐朝长安的布局特点、长安城中云集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说明的问题及唐朝长安的地位等方面设计问题。这些问题的难度虽然不大,但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且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也会帮助部分学困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第二,注意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价值。情境创设应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做到深度、力度和广度有机结合。例如,通过对武则天陵墓“无字碑” 的背景介绍,要求学生为武则天“无字碑” 撰写(补充)碑文。这一作业设计富有思维含量和哲理思想,对优秀生来说,如何更好地撰写“碑文”,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性挑战。第三,问题情境的创设紧扣重难点。 在复习“唐朝的衰落”一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组唐朝人口增减资料,通过问题设置,引发思考,让学生认识到政治稳定是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第四,问题整合视角要具有辐射性, 学会根据图表和数据来说明有关历史现象, 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初步具备阅读、 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简约作业的要求。 图表+问题的设计,不但能够增添作业的情趣,还能有效拓展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时空。以诗词、表格的方式呈现问题,简约而深刻, 简洁而丰富,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读图寻找史料的信息,又能学会问题筛选和比较能力。

(2)优化材料情境创设,凸显一材多用价值

材料情境应以服务教学为中心。问题既是材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材料的一种途径,因此,呈现材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结合历史知识寻找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的有效信息。

例如,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时,可以根据图1、图2所示的图片信息提问。

(1)图1、图2反映的是哪个朝代发明的什么先进生产工具?除此之外,当时还有什么农业工具?

(2)这些工具主要适用于哪些地区?

(3)简要分析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对农业发展有何重大作用(至少两个方面)?

(4)图1、图2的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些题目以图片为材料,虽是简图,但隐含唐宋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体现作业的深度,教师对材料所承载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在第一个问题中增加“除此之外,当时还有哪些农业工具”以拓展学生视野,在第二个问题中增加“这些工具主要适用于哪些地区”,来促进学生对其他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提炼。第四个问题看似简单, 但需要学生提取大量的已知信息。因此,在简约课堂中,材料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体验和生活经验。

有效材料情境的设置应具有贯穿性, 使它在整节或整章的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好的教学情境应具有朴素性,使其在课堂上起到增添情趣、激活思维、凸显内涵的作用。

4.以简驭繁,优化教学过程

简中求质,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生态, 这是优化课堂结构、实现简约生态的关键步骤,是从宏观视角建构简约课堂的重要举措。

(1)优化课堂结构,凸显学习主体

优化课堂结构的核心是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应做到:(1)凝练教学环节,为学生腾出时间,推进教学环节的简化。导入环节设计中,我们或以旧引新, 开门见山,或激趣导入,彰显美感;在处理新授内容时,把主干知识设计成生活板块学习等[2]。因此,在本课教学时,可以《忆昔》《春望》串联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对历史开展深度探究,深刻且富有情趣,深邃而富有史味,凝练并富有内涵,让学生在诗意中解读历史,实现个性与情趣的自然迸发,在《忆昔》探究中揭示唐朝的兴盛,在《春望》探究中逐渐了解唐朝的衰败。这既可以展示教学环节凝练的魅力,又可以为其他知识的学习腾出时间。(2)任务分层合理,分层设计目标,促进差异性发展。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和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使各个层面的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期待和愉悦的情感体验,并有效开展分层差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和作业的分层。

(2)明细教学脉络,优化教学方法

明细教学脉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抓手,是教学活动的“纲”,统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教材体系为主线,按照教材编排中比较合理的体系对线索进行梳理,勾勒清晰的主线实现课堂简约;也可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还可以训练为主线,设计合理、科学的训练主线,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例如,教师在讲授该课时,可以唐诗为主线,既统领课堂教学,又统领唐朝兴衰存亡之“路”。用杜甫《忆昔》之线串联唐朝兴盛的现象与原因,凭借杜甫《春望》之线串联唐朝衰败之迹,拎起《长恨歌》之线串联唐朝衰退之因,以元稹《估客行》与杜甫 《月夜忆舍弟》回溯唐朝的盛与衰。

(3)广度深度契合,展示课堂精彩

有深度和广度的课堂教学应是“简约” 基础之上的“丰满”。

一是凝练乐学场景,让学生从会学到乐学。从教师情感、课堂语言、教学策略等角度营造乐学场景,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会学”走向 “乐学”,以此培养学生乐于创造、善于实践的能力[3]。例如,教师可以诗词串联“盛唐气象”,不但给喜欢文学的学生以惊喜,也会给喜欢历史与社会的学生以好奇。《忆昔》和 《春望》两个探究主题的开展,是在学生品读诗词和意境中逐渐得出结论,将时间和方法充分留给学生,并在课快结束时师生兴趣盎然地在探索《唐女祸》中重温历史与文学。

二是提炼生成性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在“诗说唐之衰— 安史之乱”环节中,通过预设《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长恨歌》来引导解读“安史之乱”的原因。

三是删除花边摆设,让课堂教学更精练。依据“时动”原理,对无效、无用、 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形式或行为等予以删除,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 同时,删除无效提问和无谓教学行为[4]。

5.精选精练,强化巩固与拓展

精练作业可以摆脱题海战术,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真正实现优质轻负和简约教学。为此,教师要根据学情设计作业, 减少学生对作业的厌倦和恐惧,调和轻负与优质的矛盾。

(1)聚焦教学重难点,设计典型性作业

在设计、编制学生练习或试卷时,应充分体现教学重难点,通过典型性作业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标。例如,在“盛唐气象”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下列作业: 1“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2当政时被称为有“贞观遗风”的皇帝是( )。 3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如果我们生活在当时,不能看到( )。以组合、变式设计题目,会让学生容易掌握知识,也会让教学难点在习题设置中得以有效突破。

(2)紧扣时代热点,设计彰显时代性作业

在教学中,我们应紧扣热点内容,设计相关习题,以达到进行针对性练习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唐太宗的“君, 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论述,运用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史料,让学生谈谈对改变现实的看法。这种利用时代主题和翔实史料,组织学生探索国家治理的政策,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增添作业的趣味性、深刻性、时代性和启迪性,也会增强学生读史明志、借古喻今的历史教学价值,正所谓“材料热点化,知识教材化”。

(3)围绕学生易错点,设计针对性作业

编撰练习和设计题目时,教师应尽可能围绕学生的易错点,精选并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降低答题错误率。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关盛世经济的繁荣现象和具体内容是重点,其难点是盛世气象出现的原因。为此,教师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就农业、手工业、商业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比较。

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新方法

历史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内容量大、记忆量大,远离实际生活,这就很容易使得历史课堂枯燥、冗长、呆板,致使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课堂效果自然就低下。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就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比起教师硬将知识塞给学生,不如让学生主动汲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是高效课堂的重点。首先,合理地运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例如,幻灯片、录像、老电影片段,等等。为学生增加多感官的刺激,让原本单一的课堂更加立体化,内容更多样化、更丰盈。可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能更容易地走进历史、接受历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运用一些有趣的历史典故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语文课上学习的成语,大多有历史典故,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典故,见缝插针地分享给学生。例如,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部分,“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就能让诸葛亮的形象更生动;“望梅止渴”就可以让学生客观地刻画出曹操的形象……一个小小的典故,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一举两得。一个高效的课堂不仅要学生的配合,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设计课堂,只有经过精心安排,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学习了书本知识,又可以达到知史明志的目的。

二、提高教师本身水平

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首先,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要求。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历史课本中的每个章节在整个历史中的作用,这样才不会在不太重要的知识点上浪费太多时间。提高了对整个课本知识的掌控,就可以对整个知识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删繁就简,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具有针对性,强化重点,解决难点。其次,学生最终要面对的是考试,所以教师应该研究更多的题型。了解每个知识点的出题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有的放矢。大致掌握出题思路后,教师还可以做延展,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只有老师不懈地学习,不断地进步,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做到学生的引路人。

三、学生成为主体

要想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就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掌握主动权。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要做到让学生动作和教师同步,更重要的是思路,情感都要与教师在一个频道中。参与的过程中,不仅是某个学生个人,还要有全员参与,全场参与,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多样的教学手段

若要丰富课堂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高效课堂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手段,组织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结合课内要求,辅以课外的资源,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例如,举行课堂小组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分组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等,对历史有一个全方位的实际接触。

五、课堂小结条理化

历史知识点本身就具有背诵量大、种类多的特点。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抽象总结,小结中知识结构一定要有条理化,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整堂课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结尾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后的理解、总结、记忆。当然,這里的归纳如果是普通的口头或板书总结也可以,但是,如果通过幻灯片或是一目了然的表格、或树状图,效果更好。也可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包含的知识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在学生列举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及时评价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比起课堂上的教授,课后的巩固也是不容忽视的。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给予学生正确及时的评价。这不仅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还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1)小测试。考试是对课堂知识的检验,发现更直观。(2)作业。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进行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估,及时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需要全方位提高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状态,精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要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做到高效可控,在确保课堂教学任务正常完成的情况下,再开展其他活动,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真正做好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历史课堂会真正高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2]张广利.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天津教育,2008.

上一篇:钢桁架制作及安装方案下一篇:对函数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