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2024-09-29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共12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篇1

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 不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 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 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 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 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 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 (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 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 , 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 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 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 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引导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 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 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 开拓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 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 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 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 激活思路, 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 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 在讲授西安事变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介石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 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介石?”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 由此, 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

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 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后习题, 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 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 使学生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比如, 针对“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问题, 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为此, 教师可举例从历史事件来说明:三国时期, 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 (即台湾) , 增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即台湾) ;1662年, 郑成功收回台湾;1684年, 清政府设台湾府, 1885年清政府设台湾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举出历史事件后, 教师可以结合现实新闻“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台遥祭黄帝陵”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样便很好地结合了现实和历史, 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从而激发了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访谈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讲座、专题辩论、社会调查、或者历史知识竞赛等, 在课堂上互相交流, 从而把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各方面历史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教师在平时测验时, 还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 这是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

基于问题探究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浙江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

夏陈伟

要】基于问题探究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其实质就是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 由未知到已知, 或由困惑到掌握的过程。其中, 发现问题和合作交流是问题探究的两个关键, 本文着重强调了探究性问题的内涵和特征及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问题探究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问题探究历史与社会课堂探究性问题情境迁移

从近三年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来看, 初中文科综合学科———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问题的拥有者和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非学生;学生习惯于由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甚至不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 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并解答探究性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该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精髓所在。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早已有之, 但在探究性学习中, 它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 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鲜的信息, 使其不断释放出历久常新的魅力。

一、问题探究的两个关键

问题探究在其外在形态上, 突出体现为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 每一节课或者每一次学习活动都借助问题来展开或完成。课堂教学过程往往围绕着一个或多个核心问题进行, 并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 发现问题和合作交流是问题探究的

原则, 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消化、创新, 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 维持其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 使之乐于学习, 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 用多种方法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两个关键。

1. 发现问题是问题探究的前提。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问题探究中, 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进行分析、思考, 从而提出问题。问题的来源可以多种多样, 但必须是学生所难以理解的, 可以联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探究主题, 不能不着边际, 离题万里。

2. 合作交流是问题探究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手段, 贯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所有环节。学生可以在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认识。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学生交流、师生交流, 也可以是组际交流和组内交流等。在一堂问题探究课中, 交流是围绕问题的交流, 目的是假设并选择合理的答案, 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换信息, 提出可能的解答或假设。鼓励学生积极加入讨论, 在充分自由、轻松的环境里讨论问题, 畅所欲言。在问题探究教学中, 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

[4]林桂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历史课堂“活”起来[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12) .

[5]谢卫国.评析性历史复习方法的研究———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探索[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12) .

[6]刘妍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谈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及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12) .

[7]任陶枫.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12) .

[8]赵月红.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教研版) , 2009, (3) .

[9]张林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J].教育艺术, 2009, (4) .

[10]周学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渗透[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2) .

[11]周秉承.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与评价[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参考文献

[1]程剑雄.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7) .

[2]张宪科.中学历史“讨论——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7) .

[3]马绍骏.“问题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7) .

[4]林桂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历史课堂“活”起来[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12) .

[5]谢卫国.评析性历史复习方法的研究——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探索[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12) .

[6]刘妍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谈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及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12) .

[7]任陶枫.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 2008, (12) .

[8]赵月红.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教研版) , 2009, (3) .

[9]张林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J].教育艺术, 2009, (4) .

[10]周学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渗透[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2) .

[11]周秉承.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与评价[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4) .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篇2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摘要:历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寻找最佳方案,从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参与、合理使用历史材料、调动情感力量到把握教材,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要用心思考,才能出现功倍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方法;实践探究

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是指向学生发展的,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体现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思想。教师要“还学于生”,使教学课堂回归学生本体。因此,要想焕发课堂生命力,就得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着手,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执教者都应实践探究的课题。

一、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目前不少学生觉得历史课比较闷,不喜欢学历史。其实“历史”原本是有生命、是很生动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他的学习动力与自信心是学好的前提;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象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一样,生动睿智,善于设问,用老师的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在教学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人”在历史之中真切“跃动”着的生命;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很近,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历史教学要利用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

三、科学合理使用历史材料

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彩图、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与课文结合,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秋瑾》;有的描摹器物的形态,如《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上海的美国军队》。这些直观的画面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对历史材料的使用,要仔细斟酌、恰当选用,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材料得到自己的观点,做到“论从史出”,从而把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这一内容,我采取的方式是先向学生展示了三段相关的材料:其一是经济危机发生前美国社会财富分配悬殊的情况,其二是危机前美国的各行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及工人工资增长相对缓慢的材料,其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股票价格不正常地暴涨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从中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无政府干预下会盲目扩大生产。同时也因其贪婪的本性,使工人实际收入增加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悬殊,社会总体需求相对狭小,加上当时人们把投机证券视为发家致富的捷径,使股票价格飞涨,掩藏了供需矛盾,使危机更具破坏性。从而,学生对教材中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的阐述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多利用一些知识媒介,不仅能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结论,甚至还能发现新问题,得出新颖的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历史教学要运用语言与情感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 “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思考,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才能。为此教学过程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设置问题,促使深入研究。在讲课的开头、重难点、街接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文讲解中加强历史知识的连接,对各个时期历史进行联系比较。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变法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在教学中把历史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很多时候学生可以为我们提供比我们讲解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要粗暴的打断学生的语言,最后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于方向正确的内容给予引导,若方向有误,就要及时的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探讨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通过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来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更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①引用古典诗歌。在讲东汉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时,我引用当时诗人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凄惨的情景。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很能拨动学生心弦,激发情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理想效果。②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③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二、对抗式讨论法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四、历史故事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五、多媒体法

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历史教学教改中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能将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思维,.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六、點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西藏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七、讨论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讨论法也是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讨论前教师先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当出现争执时,不轻意否定任何一方,并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史无定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十多年教师工作所积累得的这些点滴经验,只不过是我在教学海洋的岸边所捡得的几枚贝壳而已,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篇4

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 我们开始思考, 到底怎样进行历史教学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历史到底是学习什么?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那么, 学生还会排斥历史吗?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 下面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精彩的课堂开幕, 赢得学生的喝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如果老师在导入历史课堂时能够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那么这一堂历史课就会进行地相对顺利。所以, 在老师开始历史教学之前, 完全可以设计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的目光专注着课堂, 这样他们才能去倾听每一段历史。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来播放一段历史记录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细细品味视频中所传达的信息。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唐朝的繁荣”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那么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可以选择一段与唐朝有关的记录视频, 其中, 视频中最好包含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等内容, 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唐朝的繁荣, 而且老师播放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 当课堂导入进行到最后阶段时, 老师可以说:“唐朝后面的故事, 将由老师来给你们聊聊。”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想要学习有关唐朝的故事, 而且在学生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慢慢地为唐朝的统治感到自豪。

所以, 课堂导入不仅需要艺术感, 同时也需要技术, 如果老师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 那么, 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相对简单。

二、适当提问, 活跃学生思维

提问也是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术的, 如果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以一副严肃的口吻问学生, 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感到紧张, 或者感到无趣。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也很少提问, 所以, 整个历史课堂就显得很沉闷, 这样学生也不会感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也可以适当向学生提一些灵活的问题, 这样课堂才会显得有活力。

比如, 当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 很多老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中国古代人很伟大的信息, 这样, 学生也不会思考, 自然也会认为中国古代人的伟大。但是, 当老师真正在进行教学时, 则应该适当引导学生, 向学生传达一些信息, 比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但是他们却用来放鞭炮, 而外国人却用它来发明了大炮, 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 但是他们却用来算命, 而外国人却用来航海。”关于这一段话, 自然也传达了一些信息, 那么, 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一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理解不一样, 那么他们思考的问题不一样, 那么, 作为老师, 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 这样整个历史课堂才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发表看法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的弊端, 最后才能让学生去感悟历史。

三、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感悟历史, 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如果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讲道理, 或者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枯燥的历史时间, 那么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显得很呆滞, 当他们的脑袋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时, 那么, 他们学习再多的历史知识也是没有用处的。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这样他们在探索历史的时候才会不断地收获到新的知识和感悟。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相关内容时, 老师则可以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再让每个组里的成员分任务进行学习, 老师留下一些问题, 如:“星星之火, 代表的是什么?这些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的?他们在其中做了哪些努力?“等等问题。那么, 当正式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 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或者向其他学生介绍相关的内容, 最后, 当学生展示完以后, 老师则可以做适当的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感受到交流的乐趣, 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会慢慢地感悟历史所带来的道理与教训。

四、总结

倾听历史, 需要用心去静静地听;感悟历史, 需要用心去细细地品。学习历史, 不是一种任务, 而是一种态度。不管是老师, 还是学生, 只要带着激情去面对历史, 那么, 我们自然也会感受历史所带来的巨大魔力。

摘要:历史, 是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的, 而不是一味地听别人讲解。每个历史包含着很多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也需要每个人去感悟。如果, 一个人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 那么他也很难感受到历史故事的博大精深。所以, 想要学生真正学好历史, 那么, 老师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够用心去倾听历史, 去感悟历史, 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博大精深,倾听,感悟

参考文献

[1]李宏.《初中历史之我见》[J].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初探 篇5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初探

郭贤锋

摘要:教学是一种受多因素制约的极其复杂的工作,要想抓好这项工作,必须运用相对合理且卓有成效的方法。教学方法总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指导思想、教师个人能力素质、所教学生身心条件等等因素制约,不同学科,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而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学方法更处在改革变化的过程中。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教学方法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能否展示她诱人的风采,能否开拓出远大的前程,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

关键词:教学方法 历史课堂 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种受多因素制约的极其复杂的工作,要了解,初中阶段只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拔高;

想抓好这项工作,必须运用相对合理且卓有成效的方

2、本学科不像其它学科,具有很强的循序渐进法。古今中外,多少教育工作者乃至大教育家都对这性,必须掌握前一阶段牢固的基础知识;

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讨,并总结出许多宝贵

3、本学科注重形象思维,较少逻辑思维,要求的经验,也汲取过许多深刻的教训,形成了一些由基记忆的多;

本教训活动系列按照特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具有

4、本学科多为文字叙述,便于自学,学生只要更高综合程度的教学活动系列,即“教学方法”。借助工具书就可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总要受一定社会历根据这些特点,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过程中,可

史条件、指导思想、教师个人能力素质、所教学生身采取“布题、答题、讲解、小结”四步教学方法,简心条件等等因素制约,不同学科,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称“四步法”。

也不尽相同。而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以《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的教学为例,简述教学方法更处在改革变化的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以“四步法”教学过程。

下的两个方面:

1、布题

1、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上课后,首先导入新课:“太平天国前期轰轰烈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综烈,曾占领了半个中国,但后来却失败了,其失败原

合素质,不应是“高分低能”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何在?本课我们将具体学习。”同时板书课题《太应注重其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平天国后期的斗争》。接着出示思考题,要求学生默分析、概括、综合、理解、联想、想象等方面的能力,读课文,围绕思考题进行思考,并用铅笔在课文中划使其不仅具有优秀的成绩,而且还要具备驾驭生活、出答案。

挑战社会的本领。思考题一:

2、有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到注重学生

一、填空

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1)、太平天国领导人之间为发生了尖

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打破教师“满堂灌”的被动锐的斗争,被杀,被处死,被

局面,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把“要迫离开。

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学生自学努力不断提高的(2)、太平天国一时出现的危机局面,前提下,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配提拔、等一批将领,稳定了合、相互促进、和谐统一,教学效果也将得到不断提的局势。

高。(3)、年,的湘军包围了天京的针对初中历史学科而言,这门学科有其相应的特西大门在这场会战中太平军有多

点: 少人壮烈牺牲,1、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被俘就义。

二、简答(1)、列举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军队的事例。(2)、列举1862年春曾国藩指挥的三路军队。(3)、简述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2、答题

这时教师可点名回答问题,同时用彩色粉笔把学生的答案填在“空”中。在回答填空题时,教师可同时进行下一步,点评,即把讲评适当穿插在答案中。

3、讲评

教师可针对填空题前两小题进行讲述,并在黑板上板书: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生活腐化,脱离群众;内部分裂,互相残杀。接着克引导学生对表述上面意思的重点段落进行齐读,进一步加深印象。当学生回答完两个列举题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中外反动军队的扼杀:华尔的“洋枪对”、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这时教师问;那么,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同学们一般可争相回答。于是教师完善板书: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内因)【生活腐化,脱离群众,内部分裂,互相残杀】,中外反动军队的扼杀(外因),【华尔的“洋枪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水到渠成。

在教师讲述的过程中,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答题进行评价外,对课文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其他内容也要强调指出,以增强课文内容的有机联系。

4、小结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在必要时教师作总结。此后教师可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简介洪仁玕和他的《资政新篇》,所剩时间要求学生做课后练习题。

可见,上述“布题、答题、讲评、小结”四步不是严格区分开来的,而是互相穿插、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利用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授课是如何灵活把握,当好向导。

当然,这只是在最普通的场景下的教学设计,如果有条件采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参与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种直观欣赏的氛围,赢得更良好的效果,那另当别论。

上述的“四步法”自认为有以下一些优点:

1、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出示什么思考题,正确评价学生答题、补充、讲述、强调、提示课文内容,简洁概括的板书设计,教师课后作小结以及指导学生分析理解、科学记忆等,都必须充分展示教师的指导才能,都是在教师有准备有计划的情况下实施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默读课文,自我思考答题,对答案进行小议,举手答题,朗读课文以及概括小结等,均由学生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3、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

学生魔都是第一次了解;小议是第二次了解;答题是,其他人旁听是第三次了解;教师讲评是第四次了解;学生朗读是第五次了解;学生、教师小结是第六次了解;课后练习是第七次了解。在一堂课中,学生对课文进行过如此多的接触,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果课前学生进行预习,效果更佳。

4、提高教学效率。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课程安排,历史课一般必须一课时完成一课书的教学,在45分钟内完成如此大容量的任务,并达到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师泛讲所绝不能及的。

5、培养了学生用脑用手的良好习惯。

任务下达之后,所有同学都在认真思考,准备答题,这给个别懒惰的后劲同学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不得不自己去读课文,找答案,哪怕当时有些答案未能找准,但也能得到教师的肯定,说明他自己在动脑筋,想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 篇6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

近几年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了历史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学获得了事半功倍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课不太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借助多媒体声、光、色、像的特点吸引、感染学生,可以更好的创设情景、还原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动地再现历史事实,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比如在讲《红军长征》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那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知之不多,要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老师的讲解就理解长征的艰难和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是很难的。我在教学,先制作了一个课件,在上课前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电视剧《长征》里的歌曲《十送红军》渲染气氛,在引入新课时我播放了从网上剪辑了一个湘江战役慘烈的战斗场面。这样学生一下就进入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然后结合课本边学习边讨论,最后水到渠成的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由于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候,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很轻松的理解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学自始至终要突出思想教育,要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我们借助多媒体就能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使历史教学达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

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内容时,播放经剪辑的《火烧圆明园》片断,那一幕幕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使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影片中,当学生的感情迸发出来后,再结合课本的阅读理解,是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这种思想教育作用是传统教育难以企及的。

四、课堂导入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方案。在21世纪开始,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老师不仅要在教学方案上转变,还要转变教学理念。学习好历史不仅仅是光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就能学好的,在学生已经对课本知识开始厌恶时,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在上课前几分钟然个学生讲一个关于历史的小故事,或者电视剧里有关历史的有趣的情节。要告别过去老师站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的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上课气氛,如何调节,课后如何与学生做朋友。教学不仅是在课堂上,课后也可以在师生交流时进行疏导。

2、转变教育理念。目前新世纪以来各种低俗文化的冲击,当前部分中学生存在纪律性差、道德观薄弱、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的现象。想要改善此现象就要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而作为担负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中学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十分有必要,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这是我们中学老师目前的重任,这就意味着更新教育理念十分的有必要,而且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爱国,一个不懂得爱国的人,未来如何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3、转换教育目的。“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初中历史课本上已经明确指出的教学目的。老师教授学生知识是其次,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书中学会做事的道理,能够树立起自己的理想,在社会中能够一展宏图。

4、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如同父母喂孩子吃饭不如让孩子自己吃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历史,才是找到了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中学老师的任务,不管在哪一门科目上教师的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而能够引起学生对教课内容主意的可是有声有色的电影,如何把电影片段融合进教学课堂中,就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用图像,声像更直接的把意思表达给学生。

5、激趣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才能把历史学好,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老师主讲学生听,过渡到学生自己愿意学。如何激趣很重要,每次上课让学生和老师一块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那种喜悦会让学生爱上历史,从而自主学习历史。而师生之间互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历史更加的感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和老师的感情,一举两得。

五、可以扩大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板书多,比较花费时间,课堂容量也相应的缩小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地图、图示、表格、练习题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反映出来,扩大了信息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

比如在讲解《汉字的演变》一课时,我把甲骨文的图片、甲骨文和今天汉字的比较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既形象又便于理解,学生一看就理解了最古老的文字雏形,课上完之后练习除了课本后的内容还可以补充许多练习,进行巩固,这样增加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习范围,达到的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率,提高了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方法探讨 篇7

一、运用讲述法, 陈述历史内容

讲述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法, 在教学中应用广泛。通常以老师的说明与叙述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 也就是老师通过口头语言来直接地对学生进行事例描绘、事理阐述的一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 教师讲述与说明, 而学生静听。讲述法有概述、描述与叙述三种形式。在教学中运用讲述这一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内容、历史过程。这既适用于新知识的教学, 也适用于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在采用叙述时, 其史实应确切。所述史实须源于切实的史料, 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历史表象。同时, 叙述应具体、形象、生动, 这样才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让他们如置身于历史场景中。而对那些次要的而又必须讲到的内容, 则可以利用概述法, 以勾勒历史线索与全貌。

二、利用图示法, 调动学生感官

在历史教学中, 图示法即用文字、符号、数字来组成图形, 以体现历史过程的内在联系及本质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材中, 知识的叙述是有结构、有选择的, 因而教师可将其图示化, 以图示方式来表达某章节或某事件的内容。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意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但这一方法只用于辅助教学。

第一, 浓缩教材内容, 突出知识重点。

图示法的关键是图示的设计, 就是以文字叙述历史知识结构, 再以图示进行表现。简约性是其特点之一, 除以符号外也有文字, 通常用词组, 所以叙述应简约。例如:“殖民主义罪恶”的讲解, 其中“奴隶贸易”可通过图示来表示:出程:欧洲殖民商船于欧洲装一些廉价商品开往非洲;中程:于非洲海岸抢掠或购买奴隶运至大西洋;归程:用这些奴隶于美洲换得巨额货物再返回欧洲。在三角贸易过程中, 奴隶变为真正商品, 为西方带来灿烂黄金。此图示法形象反映出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

第二, 将复习内容进行纵横串连, 加以知识归类。

图示法教学的另一特点:系统性。通过图示法, 可展现历史事件的纵横关系, 构成完整知识系统。在历史复习课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学活知识, 可将教材章节打乱, 割块连线, 并纵横相联, 将同意义、同类型、同性质的历史事件进行贯联以便专题复习。

第三, 使复杂历史问题变得条理化。

例如: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内容的学习, 学生感觉有难度, 教师则可借助图示法将该问题简化为纲要信号, 统摄全貌, 以提示全章内容。于是, 学生在阅读教材时, 思考法国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然后读图示, 该复杂问题则简单易懂了。 第四、利用图示法, 将练习编制为投影片, 创设问题, 提高能力。历史考试也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图示法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中有独特优势。教师可用图示法来制作习题, 通过投影片的图表、文字的可加性、可遮性特点, 先显示需解答的试题 “主干”, 再依次显示所有题目的“支干”, 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审题与分析、 综合与评述等。这样通过师生双边活动, 不但避免题海泛滥, 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提高知识记忆。

三、使用讨论法, 培养自主意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讨论法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 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活跃教学氛围。同时还可发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积极学习态度。这一方法注重学生自由发言, 借助具体史实阐明观点。具体而言, 应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 讨论题的创设。

这是讨论法运用的前提, 影响着课堂讨论效果。所以,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在教学中, 讨论题既可由老师提出, 也可试着让学生提出。同时, 讨论题应以学生爱好为出发点, 与学生实际相贴近, 尽量联系现实, 展现时代特点, 体现社会热点。其次, 难易适中, 有综合性, 可发散学生多向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例如:“辛亥革命”的教学, 设计讨论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又如:“隋唐科举制度”的学习, 先不急于讨论“隋唐科举制的作用。”在教学完明清历史之后, 可设计讨论题, “科举制度评说”, 其效果更好。这样, 不但让学生从整体上熟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还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事件。

第二, 学生应充分预备, 如资料预备与充足时间等。

若想取得高效讨论, 首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讨论题。因而, 教师在讨论前, 可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 抑或学生自己查阅、搜集有关资料。这样在讨论时, 学生才有话可说, 并有理有据。同时, 保证讨论时间。若讨论时间足够, 学生才可充分动脑, 深入讨论, 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 不然讨论会流于形式, 难有实效。

第三, 注意有效组合, 确定分工。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谈 篇8

1.改变观念。(1)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探究知识转变。改变传统的讲述方法,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不能什么都依赖老师。(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引述相关历史资料,讲述相关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认为初三课程紧,必须把知识全盘倒给学生,这样只能让学生感觉疲惫乏味,长此以往就失去兴趣,更谈不上成绩。

2.培养课前预习习惯。从初三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在课前对新课进行预习的习惯,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注意运用彩笔画出重点,标出难点,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最主要的是完成预习案,在课堂上用1~2分钟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对没有完成的学生采取适当的督促、批评。

3.立足课堂,提高效率。(1)优化课堂模式。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采用课堂评价加分模式对每一小组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等各个环节及时有效地加分评价。例如,“美国的南北战争”的原因,我在黑板上写出南方种植园经济阻碍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矛盾的焦点是什么,什么又加剧了这一矛盾。学生按着这个思路思考,最后分小组回答,并对回答准确,分析透彻的学生加分表扬。(2)强化练习,及时巩固。每节课必须留一定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检测,及时巩固落实。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思考、多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材料解析题的方法)

1.要认真审题,一般在题目中有一些限定语、提示语、求答语等。例如这样一道:“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在此问中,限定语包括答题限定语“根据材料一,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时间限定语“10至19世纪中叶,16至19世纪中叶”;空间限定语“与欧洲相比”;求答语“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限定语和求答语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并加以概括和提炼,组织答案。

三、寻找规律,运用比较,发现特点

1.寻找历史之间的联系,发现规律。如,英国的工业革命之后为了拓展市场,开始殖民扩张,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断节的,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联系的,都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且世界是发展的,世界一体化的形成等。

2.运用比较,发现特点。例如,在学习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同的是美国还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影响都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构建知识网络,整合教材,把握时代特征

1.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对教材分专题进行整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以中国近代史为例,首先让学生知道这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所以近代史可以围绕两条主线:一是列强的入侵,二是中国人民的反抗。构建一条系统的知识网络。

2.把握时代特征。学生对历史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概念,所以记住时间的首要条件是了解时代特征,每一个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等的特点。

五、关注时政热点、焦点问题

1.时间热点。尤其注意时间背后的历史事件尾数为“4”“5”年:如 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1945 日本投降,二战结束等。

2.外交热点。包括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或中美俄三国关系、中美日三国等,如中日关系问题。

(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3)日本侵华史实;抗战中中国人民的斗争。

3.重大事件:改革、会议、反腐等

4.科教兴国热点。(1)科技:信息技术、相对论、进化论、三次科技革命等。(2)教育:孔子、科举制、现代教育等。

5.国际热点:二战、亚太经合会议、乌克兰局势等。

6.地方历史:周礼文明,汉唐文化,青铜器等。

四、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1.耐心、爱心。学困生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转化一个学困生需要教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教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不抛弃、不放弃”。作为教师,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找他们谈心,在生活上多关系,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自己。

探究初中历史高效教学新方法 篇9

一、优化导入环节,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要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 需要从导入环节开始进行教学优化, 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进行知识探究。 在设计导入环节时, 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新颖的导入方式进行。 好的导入环节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为顺利、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和学生的距离较大, 很多学生意识不到历史学习对自己的作用, 认为历史学习不重要, 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积极性不高。 有趣的导入环节, 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探究学习, 拉近学生和历史学科的距离, 促进他们历史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 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纸质一分钱”的图片, 让他们通过认真观察一分钱上有什么? 通过有趣的导入环节, 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总结, 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历史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 通过比较新旧知识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 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分析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对比, 通过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导火索等因素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例如在教学《辛丑条约》时, 教师让学生对学过的几个不平等条约进行分析比较。 通过深入探究和分析, 学生有效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危害。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比较, 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提高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历史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开展丰富的历史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创新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历史课堂的教学, 还要结合历史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面, 获得新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活动的开展,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时, 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组织历史讲座。 在课外时间组织历史讲座, 向学生介绍一些和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资料的阅读, 让学生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增加他们的知识量, 促进他们历史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历史讲座中, 由于氛围轻松, 方式灵活, 深受学生的喜欢。 通过历史知识讲座, 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的历史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让他们直接地接触历史古迹, 加深感受。 同时, 在倾听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过程中, 要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让他们树立学好历史知识的信念。

3.制作历史画报。 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后, 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自定主题, 根据主题制作历史画报, 通过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设计。 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积极地寻找素材, 使画报内容充实, 布局新颖, 在积极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四、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打造开放式的历史课堂,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他们积极思考, 促进思维不断发展,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在开放的模式中, 讨论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讨论方法可分小组进行, 也可自由组合, 教师可参与其中指导, 然后各组形成的观点由代表进行展示, 最后由教师进行鼓励性评述, 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 符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 他们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会认真查阅大量资料, 在活跃的氛围中讨论, 促进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在讨论和辩论中, 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好的开发和锻炼, 他们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这种变“说教式”为“讨论式”, 变“重结论”为“重过程”, 变 “一言谈”为 “群言谈”, 变 “教师讲”为 “学生说”的观念的转变, 激发并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使他们成为评论者、评判者、模拟决策者,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既能启迪和诱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 又不会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枯燥的感觉,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知识探究, 对他们的历史思维进行启发, 让学生经历探究、思考、发现的知识过程, 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引导他们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同时, 教师也要开展丰富的课外历史获得,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使他们的历史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符合新课标发展的要求,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新教学模式中, 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思考, 积极地解决。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的历史思维获得发展, 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打造高效历史教学课堂。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篇10

一、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能力, 就能增强学习的独立性, 从而独立自主地获取新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材中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理解。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注释及图画说明等历史资料, 很多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它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逐步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否则有些学生只是把课本中的插图当成好玩的图画来欣赏, 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进行人格情感的体验, 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用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而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学习历史课只要把知识点背熟就行, 学生对它的难度认识不够, 所以对它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自己精心设置问题外, 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因为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准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鼓励学生提问。我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 通常情况下, 在课上我会先提出一个问题, 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长此以往, 学生对于提问就不会再胆怯, 而且提出问题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这样一来,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升。

三、用讨论指导学生学习,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应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方式, 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当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或者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阐明一个问题时, 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讨论、彼此交流, 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气氛下, 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仅锻炼了口才, 更突出了主体地位, 其思维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四、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做到学以致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 我们学习历史, 就是要让它为我们所用。历史中包含了前人的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我们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 总结他们失败的教训, 把这些经验和教训与当今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作为我们行事参谋和借鉴的对象, 让历史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学习历史的最高目标就是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比如, 在学习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观察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凡是经济发达、出现盛世局面的朝代,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社会安定, 只有社会安定, 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 明白稳定压倒一切的道理,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过去, 对现在来说也是一样。还有: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治国方式不同, 其最终结果必然也会有所不同, 像商纣王、隋炀帝这样的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暴君, 他们采取强权政治, 最后各个都是身死国亡;而汉文帝、汉景帝和唐太宗这样注重体察民情, 推行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的明君, 则使国家繁荣昌盛, 同时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护。由此看来, 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在现实社会, 我们祖国能有今天这种繁荣昌盛的局面, 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注重全国人民的利益, 从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通过我引用的这些史例, 一正一反, 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史实中所蕴含的辩证原理, 从而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五、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创造力的开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开发创造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创造力:

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课堂训练题。要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这其中转换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变换角色, 站在教师的角度上, 自己动手设计一些练习题, 既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同时也对教师加深了理解,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可以起到帮助作用。

2.对历史实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假设。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学生肯定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认识, 接着就是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没有下定论的问题大胆的进行假设, 并说成自己的理论依据。学生如果可以提出假设, 则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课堂就是学堂,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知识, 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来解放学生的思想,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能力。

摘要:历史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文分析了初中历史的一些教学方法, 以期为广大师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借鉴。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刍议 篇11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避免以往传统模式下运用方法时的弊端,或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的效用,以为某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哪里都会灵”;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种方法,而不去考虑学生、教材等具体情况;或是只注重方法运用时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而忽略学生的心理活动反应等等。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历史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的探讨 篇12

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他们学习成功的关键。这可以通过教师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引导。“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所以历史课堂导入应重视和研究, 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课堂导入方法:

1. 故事导入法

中国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 我们要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我们可以在课堂导入时巧妙地运用故事, 言简意赅, 事半功倍。如在上《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引用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 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 视为珍宝。后来他要考验臣子有没有学问, 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诗念错, 考考这个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诗句, 若是熟, 就代表这个臣子很强。这个故事既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又让学生领略了隋唐文化的辉煌, 一举多得。

2. 图表导入法

图表形象直观, 容易将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一类是利用插图导入。如在上《经济大危机》一课时, 考虑到该课理论性较强, 初中学生逻辑性知觉能力不强, 所以我在导入时, 用多媒体把“将牛奶倒入臭水沟中”、“华尔街股灾”、“煤炭工人家庭没煤烧”等图片展示给学生, 通过这些匪夷所思的图片, 学生们都很好奇地向我问为什么,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情境中来, 实现了有效教学。另一类是从示意图引入。如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时, 先画一只简单的三足鼎示意图, 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 配上地图轮廓线, 再解释“鼎立”的含意, 形象生动地导入新课。

3. 复习导入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历史的发展又恰好具有因果性、连续性, 所以复习导入, 是常用的课堂导入法。复习导入的设计应该与新知识密切相关, 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方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 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 实现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在上《中外交往与冲突》一课时, 我先复习汉朝的“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 唐朝的“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自然过渡到明朝的对外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既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又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宏观的历史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4. 生活导入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在很大程度上, 还属于经验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社会热点、影视资料、生活经历等他们比较熟悉的知识来进行导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改革开放》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先播放影像资料《90年代以来的苏州》, 改革开放后的苏州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便能充满家乡自豪感地进入教学中来, 并油然而生我也要为苏州做贡献的信念。我想这样的历史课才是真正达到了效果。

5. 文学导入法

文史哲不分家, 历史教学中运用一些文学因素会大大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课的内涵也会变得丰富多彩。一类可以运用诗歌、对联等作为课堂的导入语。如在上《洋务运动》时, 引用清代大学士徐桐的一副对联:“与鬼为邻, 望洋兴叹。”进行导入, 说明当时封建顽固派愚昧落后、保守封闭,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艰难与认识上的先天性不足。另一类可以用设问、排比等手法来进行导入。如上《科举制的创立》时, 我用唐太宗的“天下英雄, 入吾彀中”来进行设问, “用什么方式让天下英雄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学生们非常踊跃地提出自己想法, 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科举制这一教学重点。

最后, 在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用材料一定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 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 不能牵强附会, 脱离主题。同时又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

2.方法要灵活多变,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不要千篇一律。只要求设计要有趣味性或启迪性就可以了。

3.时间一般在三分钟左右为宜, 时间长了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

并且导语的设计要追求生动活泼, 但决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否则会冲淡和影响新课的教学。

精彩导入, 打造高效课堂。导入技巧如果能够运用得恰如其分, 对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加历史的趣味性, 强化学生积累历史素材, 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历史课堂的“导入”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 设计导入, 关键在于要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的迁移原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使人智慧”。我们进行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就是要不断地培养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能力,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历史课堂导入方法:故事导入法、图表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生活导入法、文学导入法。并浅谈了设计导入语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课堂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3]梁武月.《浅谈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问题》.

[4]郭弘.历史课堂导入新课的常见方法》.

[5]柯云路.《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会展经济发展下一篇:思想政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