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2024-09-18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通用11篇)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篇1

历史, 本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 很多初中学生却很难感受到历史的丰富多彩。每当他们学习历史时, 他们就会发出痛苦的声音, 当问到学生学习历史最烦的地方是什么时, 他们总会说历史时间很难记, 而且他们不理解自己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学习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也许很多老师也不清楚, 为了应付考试, 很多老师都将历史当做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 所以, 当他们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总爱提醒学生把重要的地方背下来, 特别是历史时间, 最后, 老师的教学便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的评价, 而且也让学生逐渐讨厌历史。

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 我们开始思考, 到底怎样进行历史教学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历史到底是学习什么?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那么, 学生还会排斥历史吗?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 下面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精彩的课堂开幕, 赢得学生的喝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如果老师在导入历史课堂时能够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那么这一堂历史课就会进行地相对顺利。所以, 在老师开始历史教学之前, 完全可以设计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的目光专注着课堂, 这样他们才能去倾听每一段历史。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来播放一段历史记录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细细品味视频中所传达的信息。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唐朝的繁荣”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那么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可以选择一段与唐朝有关的记录视频, 其中, 视频中最好包含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等内容, 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唐朝的繁荣, 而且老师播放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 当课堂导入进行到最后阶段时, 老师可以说:“唐朝后面的故事, 将由老师来给你们聊聊。”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想要学习有关唐朝的故事, 而且在学生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慢慢地为唐朝的统治感到自豪。

所以, 课堂导入不仅需要艺术感, 同时也需要技术, 如果老师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 那么, 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相对简单。

二、适当提问, 活跃学生思维

提问也是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术的, 如果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以一副严肃的口吻问学生, 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感到紧张, 或者感到无趣。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也很少提问, 所以, 整个历史课堂就显得很沉闷, 这样学生也不会感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也可以适当向学生提一些灵活的问题, 这样课堂才会显得有活力。

比如, 当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 很多老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中国古代人很伟大的信息, 这样, 学生也不会思考, 自然也会认为中国古代人的伟大。但是, 当老师真正在进行教学时, 则应该适当引导学生, 向学生传达一些信息, 比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但是他们却用来放鞭炮, 而外国人却用它来发明了大炮, 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 但是他们却用来算命, 而外国人却用来航海。”关于这一段话, 自然也传达了一些信息, 那么, 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一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理解不一样, 那么他们思考的问题不一样, 那么, 作为老师, 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 这样整个历史课堂才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发表看法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的弊端, 最后才能让学生去感悟历史。

三、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感悟历史, 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如果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讲道理, 或者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枯燥的历史时间, 那么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显得很呆滞, 当他们的脑袋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时, 那么, 他们学习再多的历史知识也是没有用处的。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这样他们在探索历史的时候才会不断地收获到新的知识和感悟。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相关内容时, 老师则可以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再让每个组里的成员分任务进行学习, 老师留下一些问题, 如:“星星之火, 代表的是什么?这些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的?他们在其中做了哪些努力?“等等问题。那么, 当正式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 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或者向其他学生介绍相关的内容, 最后, 当学生展示完以后, 老师则可以做适当的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感受到交流的乐趣, 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会慢慢地感悟历史所带来的道理与教训。

四、总结

倾听历史, 需要用心去静静地听;感悟历史, 需要用心去细细地品。学习历史, 不是一种任务, 而是一种态度。不管是老师, 还是学生, 只要带着激情去面对历史, 那么, 我们自然也会感受历史所带来的巨大魔力。

摘要:历史, 是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的, 而不是一味地听别人讲解。每个历史包含着很多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也需要每个人去感悟。如果, 一个人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 那么他也很难感受到历史故事的博大精深。所以, 想要学生真正学好历史, 那么, 老师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够用心去倾听历史, 去感悟历史, 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博大精深,倾听,感悟

参考文献

[1]李宏.《初中历史之我见》[J].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2]龚娟.《初中生历史课堂心理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 2013年5月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 篇2

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教育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勤劳勇敢的智慧,了解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及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这些忠贞的民族气节就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清正廉洁观念

首先,以历史人物的廉洁风范教育学生。在教育学生了解清正廉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或网络搜集古今勤俭廉洁人物事迹。如:宋代廉吏包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明代海瑞,一身正气,当面直言,弹劾百官;清代于成龙,甘守清贫,一生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身居要职,却生活俭朴,一心为民等。这些历史和当代人物勤政廉洁的故事,使学生触摸人物的美好心灵,感知感悟廉洁文化。

其次,用历史发展进程和兴衰成败教育学生要清正廉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廉政教育资源,特别是一个朝代的建立、兴旺、鼎盛、衰弱乃至灭亡,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提示和讲解,有目的地向学生讲述古今廉政勤政的故事,努力达到渗透德育的效果。如:以“秦朝的灭亡”为例,秦朝大一统的伟业由秦始皇完成,秦国经四代明君励精图治,修明政治,富国强兵,赢得天下归心。但是秦朝很快就灭亡,主要原因就是秦二世推行独揽大权政策,为赵高做大嫁衣。自上而下追逐权力为第一要务,享受富贵为副产品,不用清正廉明之人,专用贪图富贵之徒;用顺从奉迎之人,不准议谏;以多收税为明吏,以杀百姓为忠诚。如此暴政,如此倒行逆施,岂能不亡?

再次,通过学习古今名人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从小勤政廉洁。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古往今来,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是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诸多史实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刚正不阿、坚贞不屈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当然也夹杂一些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民族败类,教学中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引以为戒。引导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如大卖国贼汪精卫,他认贼作父,丧尽天良,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国民政府,他是日本人侵华的一个工具。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历史长河中,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各民族虽然有过争斗,但是民族之间的交往是长存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发扬先辈们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献出生命的精神。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发挥历史课堂的德育功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应该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灵魂。只有融进情感教育,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七中学)

初中历史的趣味化教学方法探析 篇3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的历史教材包含了许多生活方面的内容,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内容, 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把生活常识与课本内容相结合, 使内容更加丰富, 吸引学生, 使学生感到亲切, 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 丰富常识。

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时, 在涉及本土人物时, 适时引入会拉近学生与历史课本之间的距离。把历史课本中的人物与学生熟知的人物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本中讲授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有利于学生对家乡人文历史的认识。

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关联, 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 使学生在轻松娱乐中博古通今, 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 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

二、教学课堂有趣化

1.疑 点 化 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每堂课结束时如果巧妙设置疑点, 则会激起学生了解更多的欲望。因此, 在结束时, 我们除点明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之外, 还要巧妙地设置疑点, 制造悬念, 为下节课的进行打下基础。比如在辛亥革命课的教学中, “辛亥革命虽然有局限性, 但这毕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 看到那些复辟的下场就会明白”, 这样设置疑点, 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2.问题 化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强调的。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提出问题, 寻找答案, 最后得出结论围绕问题教学。学生通过思考, 搜集资料, 通过理解, 得出相应结论。这样, 问题解决了, 学生学到了知识,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 更快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点。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3.趣 味 化教学

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 把新颖有趣的内容导入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时, 运用互联网搜集关于华盛顿、林肯等多位总统的图像与事迹等, 让大家猜想哪位总统在人民的心目中地位比较高, 用猜谜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告诉学生调查显示美国总统的历史排名, 林肯位列前茅。为什么林肯的地位在美国人民心目中这么重要呢? 这样一步步把他们带入新课的教学中。好的开始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这样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就会有进一步理解学习的愿望, 接下来的课堂讲授就会事半功倍。

三、教学内容多样化

1.讲 课 多 媒 体 化

现代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多媒体已经普及, 我们可以利用辅助手段, 运用图片、影视作品等显示历史情节, 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情节的印象, 提高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这样学生学起来非常容易, 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

2.讲 课 故 事 化

我们要学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把课本内容融会贯通,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学习到所要掌握的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记忆深刻。例如, 讲述八年级课本中的战略大决战时, 教师可以形象生动描绘三大战役, 包括战场范围和规模大小及毛主席的“运筹帷幄, 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这样,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把学生带入到故事当中, 轻松愉快地学习历史知识。

3.讲 课 学科 渗透 化

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插入如地理、政治方面的知识, 就会使学生感到新鲜刺激,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相互贯通会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易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4.讲 课 巧 用 对 联 诗 歌

“袁世凯千古 , 中国人民万岁 ( 暗含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 ”, “一二三四 五六七孝 悌忠信礼 义廉” (暗含了王 八、无耻) , 学习辛亥革命, 介绍袁世凯这个历史人物时, 讲解这副世人为袁世凯专门写的对联, 首先让学生了解世人对这个人物的评价, 引起学生对这个任务的好奇, 想要了解袁世凯的生平, 想要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事, 才会引起人民的愤怒, 学生抱着这样的态度学习就会加深对袁世凯的认识。

5.开 展 社会实 践 活 动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如围绕某项历史主题出板报和写历史小论文等。这样,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又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了兴趣才会学习。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必须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 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使教学内容多样化使用多媒体, 讲课故事化, 运用诗歌对联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历史老师都行动起来, 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使历史课堂更生动。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甚至爱上历史课。只要找对方法, 授课就会变得简单, 学生学习也会变得容易。

参考文献

[1]周秀琼.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信息教研周刊, 2012 (3) :134-134.

[2]胡维云.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旬, 2013 (4) :116-116.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篇4

【摘 要】传统的历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按照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向初中历史课堂要效率、要效果和要效益,这就必须要求我们要实现历史课的有效教学。要实现初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必须师生共同的努力,本文主要阐述了有效教学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初中 历史课 有效教学 方法

一、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首先,设计启发性问题,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讲解“九?一八”事变时,设计这样的情境: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大本营。”教师问:这首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九?一八”事变。”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从九?一八事变说起。”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本课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时事热点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在讲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联系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也联系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现角色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可以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实地参观走进历史。如讲“西安事变”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剪辑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进而提问学生:蒋介石该不该杀?为什么不能杀?当时有哪几种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事变为何能得到和平解决?学生联系几个片断,经过思考,就弄清了国内外各派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教师需要时刻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由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不被市场所淘汰。与此同时需要历史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的历史知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或者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例如,对于历史课本中难度比较大的历史知识,可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了解或者知道该内容即可,然而对于那些学生能力比较强或者对于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其进行掌握。

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有其自身的优势,其信息流通快、可以更形象更生动的把知识呈献给学,这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师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我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

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行中,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上坚定不移的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课下与学生多交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成功,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历史课才能“美”起来。要想彻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进行大胆地尝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教学,掌握到历史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冯东生.新课改下历史课的有效教学[J].中国教师,2007(2)

[2]邹靖.初中历史课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2011(5)

初中历史幽默教学的有效方法探析 篇5

【关键词】幽默教学 趣味 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幽默教学,将趣味性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营造更生动活泼、更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富有艺术魅力,充满欢声笑语,如此,可唤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树立主动学习态度,获取知识,升华情感,

一、巧用谐音口诀,趣味记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一些历史知识借助谐音法灵活编写出易于记忆、富有趣味的词语或事物,让复杂知识变得更简练、更生动,让学生在幽默风趣的学习氛围中更牢固的记忆知识,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如教学世界史时,学生要把握的历史事件与时间较多,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能持久记忆,甚至易混淆时间。而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谐音法来引导学生记忆这些事件与时间,则有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可以将1775谐音为“一起骑虎”,合起来可以将其说成:敌人强大,骑虎难下;1789年,谐音“要吃罚酒”(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敬酒不吃吃罚酒),结果:法国大革命爆发;1799年,谐音“一气就走”,相应事件:雾月政变 ——拿破仑夺取了政权,旧的统治者一气之下就出走了;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其中,1865谐音“要把路铺”,即美国内战结束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另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将一些知识变为顺口溜或口诀,这样知识讲解会变得更生动有趣,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学会巧妙记忆知识,学会总结归纳,避免机械记忆,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历史朝代记忆口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样,通过琅琅上口的口诀、顺口溜,可以将历史朝代知识总结归纳起来,让学生整体学习知识,渗透学习方法,而后可要求学生补充具体细目,完善知识结构。

二、巧用艺术作品,别样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幽默艺术作品也是强化幽默表达、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一般而言,常见的幽默艺术作品主要包括小品相声、漫画、歇后语、谜语趣联、幽默影视以及歌曲等,可以让历史教学变得妙趣横生。

如运用漫画,幽默教学。漫画融合了幽默性与讽刺性,给人想象与思考。由初中历史教材看,本身就编排了不少漫画,给幽默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课本漫画,适当引入课后漫画,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例如:历史漫画《巴黎和会》,通过夸张幽默手法,借助图文并茂形式,出神入化地展现了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以及由此暗埋的复仇战争隐患,极具历史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这一漫画灵活创设教学情境,设悬置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激活学生历史思维。

再如引入小品相声等,开展别样教学。如教学《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时,可以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改编成小品穿插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以历史剧探究课形式组织本次教学活动,把知识巧妙融入到生动的情景表演中,整堂课生动活泼,打破了“填鸭式”灌输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升华情感,润物细无声。首先,由学生表演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发出感慨:“我终于到印度了。”让学生思考哥伦布是否真到了印度,从而得出哥伦布航海路线。另外,还利用相关图片资料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举措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出对哥伦布的客观评价。而后还引导学生回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将古今史有机的融合。这样,通过把小品等灵活的引入历史课堂,对历史情景进行了再现,教学形式新颖独特,将讲台与舞台融为一体,更具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得历史教学更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学生也更有学习的激情,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更深刻、牢固,并且水到渠成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三、引用史料,幽默表达

正所谓:“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善于引进史料知识,这样,既突显了历史课程特色,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升华情感,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同样,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灵活运用一些幽默的历史典故史料,强化教学表达,给历史教学增添风趣、幽默,从而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体验历史学习的趣味,更持久地保持学习注意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维应用直观性音视频与图文资料,配上丰富幽默的史料,加之生动趣味的语言,可让历史内容增添几许亲近感,减少几分艰涩感,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的距离,使其有重回历史、如临其境之感,被历史真相深深吸引,激发强烈的学习热情,不由自主地想听,乐学。

当然,历史幽默教学方法是多样的,还有如联系现实法、有意曲解法、借题发挥法等。同时,在运用这些幽默教学法时,教师需要结合自身能力水平,考虑学生实际以及教学条件,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而灵活地运用,适时适度运用,避免东拉西扯,以免画虎不成反类犬。

【参考文献】

[1] 邹永发. 情境式教学在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甘立文. 关于中学历史课教学方法的新思考[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篇6

一、故事导入法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效果,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的方法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谓的故事导入法是指在初中历史课堂中, 教师利用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导入教学内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故事导入的方法来进行课堂的导入, 故事导入法比较适合故事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例如, 在进行辛亥革命的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使用故事导入的教学方式, 比如, 教师可以讲述孙中山在黄花岗起义的事情, 比如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同学们认识孙中山吗?”然后在引起接下来的故事, 从而进行辛亥革命教学的导入。通过故事导入的方法进行初中历史的课堂导入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星期, 从而更好地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二、图片导入法

为了更好地增强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趣味性, 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使用图片导入的教学方式, 借助对图片的讲解来进行课堂的导入。比如, 在进行抗日战争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的帮助来播放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图片, 比如教师可以在网上截取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的图片, 例如教师可以截图电影《南京!南京!》中的相关图片, 然后通过对图片的讲解来导入抗日战争的教学。除了可以从网上截取相关电影的图片, 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播放书中的图片, 比如正在进行两弹元勋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邓稼先的图片, 通过对邓稼先的介绍来进行课堂导入。所以, 在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的时候, 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导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三、游戏导入法

除了可以通过图片导入和故事导入的方法,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使用游戏的课堂导入方法。在游戏中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导入,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从而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三大改造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事先收集关于三大改造的词汇, 例如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就将全班分组, 每组10人左右, 然后进行你画我猜的游戏。每组选择一位同学上台进行比划, 然后在讲台下的其他组员就要根据台上同学的比划来进行猜词。台下的组员每答对一题就可以加一分, 如果台下的组员没有在第一次答对台上同学所比划的词语, 那么台下的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进行抢答, 每抢答对一题, 就可以相应地加上一分, 最后总计每组分数, 分数最低的同学要接受惩罚, 通过惩罚大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从而加强学生对于三大改造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游戏来增强同学们对三大改造里面的重要事件的大概认识, 从而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基础。故此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四、视频导入法

历史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 如果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初中历史无法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将会大大地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从而无法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无法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故此, 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初中历史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使用视频的导入方法, 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来提高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的学习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视频, 比如教师可以播放《南京!南京!》, 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占中国后是如何地残杀中国人, 教师也可以播放《举起手来!》, 让学生了解在中国的农村, 农民们是如何进行抗日的, 如何进行保家卫国的。通过播放相关视频, 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抗日战争中, 我们中国人受到了多大的侵略, 而日本人又是如何地残忍。故此, 通过视频, 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识。

五、歌曲导入法

除了可以通过视频导入法, 初中历史教师也可以使用歌曲导入的课堂导入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播放《东方红》, 《东方红》主要是歌颂毛主席的功绩, 故此,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东方红》来引入关于毛主席的教学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此, 歌曲导入法也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课堂导入方法之一。

总的来说, 本文一共分析了五个关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效率的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比如图片导入法主要是从学生的视觉来着手, 从视觉上来提高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故此, 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初中历史应该加强课堂导入教学, 努力从不同角度来完善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教学方法。

摘要:我们接触历史是在初中, 故此时学好初中历史对我们以后学习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学生刚接触历史, 虽说对历史会感兴趣,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 由于历史教师的课堂导入教学方法的问题, 无法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导致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不高。故此, 本文就对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作出了以下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田炜.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案的设计[D].天津师范大学, 2013.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赏识,方法

教育, 从赏识开始。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在七 (1) 班通过调查问卷发现, 如采取赏识教育, 95%的学生认为能调动积极性、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效果会提高;如教师的批评及讽刺挖苦, 100%学生认为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融洽和学习效果。因此从调查反馈可知采取“赏识”教育, 就会让学生因为被欣赏而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 就会更加努力向善向上, 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还能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最渴望的就是得到他人的赏识, 所有学生的心灵都是有待浇灌的花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 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露珠滚落, 就会破碎, 不复存在。”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们教师管束学生的意识较强, 当学生犯错时, 小至语言节奏上的变化, 表情上的流露、示意, 大至明确的批评、谩骂和体罚。有的老师说不训学生不行, 我训他就是对他负责, 是爱他。可是如果教师老是对学生训斥, 其结果大大挫败学生的自信, 更不用对学习产生兴趣。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不单是教学者, 更是一名教育者。当前, 赏识教育是经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赏识教育的六大原则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它倡导教育者树立民主融洽的师生观, 满腔热情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非常理智地去引导每一个学生,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方法

(一) 要学会去爱学生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爱, 会爱, 懂得爱。没有爱就没有赏识,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 就精神生命而言, 每个学生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二) 要及时表扬

表扬是我们教师经常用的, 这也是用的最普遍的。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 大部分学生, 很在乎教师对在的欣赏。一个信任的微笑, 一回肯定的颌首, 一个激励的眼神, 一句鼓动的话语, 可以驱散他们积聚心底的自卑的阴影, 可以找回他们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 可以唤醒他们早已尘封的潜质, 可以诱发他们心中处于萌芽中的创造冲动。作为一个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语言, 要多用鼓励、赞美的话语使学生充满自信心, 迎接挑战, 深信每个学生都是人才, 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让每一个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快乐。在学生阐明观点或发表看法时, 教师要学会倾听。如笔者在上八年级《工业化的起步》时, 在展示问题时, 有个平常坐不住的学生说:“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 那我们南京长江大桥是何时建成的?”面对跑题, 笔者没有对其批评, 而是认真倾听, 和颜悦色听其讲完后, 笔者回答:“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 比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迟。”笔者解释完之后, 及时对其鼓励, 赞扬他善于联系, 善于想象。这样,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 而且还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在观念的阐述中懂得参与就是成功, 进而产生了学习的信心。

(三) 要学会宽容

赏识教育的奥秘是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觉醒, 让生命状态得以舒展。笔者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 七年级 (1) 班学生周同学, 个子比同龄人高许多, 圆圆的脸, 较聪明, 平时喜欢提问, 但上课时总爱借着回答问题时讲几句俏皮话或者故意说傻话, 以引起同学的笑, 特别是女生的笑。一天, 我正在上七年级历史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布置了自主学习的问题:1.从古代到秦汉时, 书写材料经历了哪些变化?2.世界上最早的纸是何时产生的?3.东汉时谁改进了纸?这种纸的原料是什么?

当学生回答讲到纸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时, 周同学突然急切的举手说“:老师、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说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周同学说:“老师!没有纸, 西汉以前的人大便怎么办?”我未料到他说出这样的问题, 不等我回答, 全班同学都大笑, 特别是女同学更是大笑, 顿时课堂秩序大乱。面对这种情况, 我没有发火, 而是冷静了一下, 待大家安静以后, 我真诚的说:“周同学, 你提的很好, 你说呢?我对这个问题还真不太清楚, 你能不能回家上网查一下, 明天向我们全班解答一下?”不管周同学提出问题的用意是什么, 我先从正面肯定他提问的动机, , 顺势引导他自己去解决问题。

下节课时, 我让周同学在课堂上回答了问题, 从下课后周同学的洋洋自得神情, 看得出周同学很高兴。借此机会, 我自己还查了资料, 尽管听起来觉得不雅, 我还顺带讲了我国的厕所文化, 学生听得很感兴趣, 不时插问, 笑声阵阵, 整节课的互动很多, 气氛热烈。

过后笔者反思, 如果我采取简单的方法“维护课堂秩序”, 向周同学发火或呵斥他, 那样的结果会是另一种局面, 可能周同学的积极性被打击了, 可能探索问题的信念也会被扼杀了, 以后的课堂肯定还是死气沉沉的。为此我体会到, 教师要善于学会宽容, 变不利为有利, 变被动为主动。教师有时候要“示弱”, 不要太看重自己的面子。学生有时在课堂上的随意举动并不是一种“恶意” (即便是学生的故意捣乱, 也需要谅解) 。当这样的非正常情况在课堂上发生时, 需要老师冷静对待, 做到抓大放小, 趋利避害, 不人为地激化矛盾, 以此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 利用小组合作进行赏识教育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 对回答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及时肯定,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但过多的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 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 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避免课堂评价失真。如《大一统的汉朝》, 笔者在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片段时, 其中出现了焰火情景, 笔者及时问在当时对不对?正当同学们思考时, 班级中的潜能生朱某脱口而出:“不可能, 火药是在唐朝出现的。”笔者问:“你怎么知道的?”朱某说我看过课外书。尽管朱某未举手, 但笔者还是及时表扬了他, 看得出, 朱某喜形于色, 以后上课时, 朱某无论是行为还是学习都有了明显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主体,教学方法

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功能的基础之上的。初中历史教育也同样担负着自己的教学使命,除了了让学生认识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除了发挥“以史为鉴”的教育功能外,还必须发展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当然,在科目划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内,历史所承担的素质培养,更多的是从认知历史,挖掘历史的角度上进行,要求的是培养学生在历史知识之上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发展必须得到重视,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要得到体现。事实上,在当前的教育理论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在教育发展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权利”进行平衡,一直是主体教学的所围绕的核心问题。在理论上要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更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个体的智慧,就必须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毕竟,初中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人生阅历,都还有待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还有很强的依赖性,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不是很强烈。而学生主体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必须要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意识,只有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之下,学生才会把个体的学习建立在个人主动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学生主体地位,并由此从学习中贯彻执行。要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萌发,主要是靠教师在教学细节中进行引导和启发。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把课堂“话语权”教给学生,如在学习“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半个课时进行“民族汇聚”的专题教学,让不同民族的学生谈谈自己“民族身份”的感受,在此基础之上,把自己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相处氛围进行一个陈述,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一个自我评价。通过一系列的个人阐述,学生会对自身的各种价值感有所体验,在学习中发现自我的价值。而发现“自我价值”正是教师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只有意识到个体的作用,才可能确立主体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主体地位下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具备个体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才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独立完成历史学习的任务。因此,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实也就是创新的思维。如果学生的思维总是局限在某一个问题,或者总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在走,那主体性的地位也就是丧失了,因此,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在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背景下。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就是要让学生拓宽视野,把有联系的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思考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慢慢的贯穿,逐步让学生形成发散式的思维。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单元中,在讲到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社会主义的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如果说十月革命一声饱响给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那么能不能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通过两个具有相似的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索,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比较探究。

三、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意识

如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不是决策作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权利的分配中寻找平衡点,既保证教师的职责得以体现,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但是,无论如何,教师都必须要对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行适当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独立的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索,实现主体地位的学习功能。对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贯穿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这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规划,在进行实际教学前完成目标规划。如在七年级上册中学习关于“政权分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其实已经可以把中国整个古代乃至到近代的政局变化进行一个系统总结,然后随着课程的发展,不断的提出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应该具有预见性,让学生在没有进入这一知识学习的时候,已经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意识,让学生对未学到的知识产生探求欲望,促使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学习。如讲到“战国”的政权分立时,教师完全可以问“秦汉统一之后,还会出现政权分立吗?是什么时候?与战国政权分立有何区别?”等等具有超前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独立探索,这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到体系,主体地位的功能也得到发挥。

四、结束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不断的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不断的被重视。初中历史教师从学生长远发展出发,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功能,让学生个体成为学习的主要执行者,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邱俊香;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历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孙阳华;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新课程下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之探 篇9

一、改变教材功能观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 教材是权威、是真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它凝聚了人类的文明与智慧的精华,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是一种单向性的传播过程。当然教学是以教材为根本, 作为教师肯定要吃透教材, 做为学生也要努力掌握教材的知识,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冲击, 单纯的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 所以传统的教材功能观受到一种新的教材功能观的严峻挑战, 新的教材功能观这样认为:教学, 不是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掌握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就要充分挖掘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二、把当今实事与历史事实相结合

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添加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作为历史教师要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全部讲述, 让学生知道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比如说, 我们可以把香港、澳门失陷和香港、澳门回归结合起来, 把日本人侵略台湾和当前的台湾问题相结合, 让学生感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 我们在讲授《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时, 新课标要求从原因、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授课, 如果单纯的靠教材, 则无法达到课标要求, 实际授课中, 我们就要把历史和当今实事相结合, 拉近现在与历史的距离, 让德育有机渗透在整个历史教学中。再如, 在讲授《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中欧共体的形成时, 就要联系欧洲联盟来讲解,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和掌握, 我们教师可以扩充欧盟的东扩过程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还有欧盟主席普罗迪与我国温家宝总理的互访, 让学生深刻懂得合作的重要性。还有在讲授《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时, 我给学生讲到当今世界的动荡局势, 联系到前不久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现在的利比亚战争, 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十分投入, 这也让他们知道我国周边局势, 懂得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也深刻感悟到加强综合国力在世界上的重要性。

三、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作为教学, 有一个精彩的开端,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显得十分重要。

1.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

新课程下的历史学科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 而是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学科,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充分利用多媒体, 制造历史事件音频, 或者下载历史事件视频, 把历史事实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们眼前, 而现代史的一些科技发展, 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让学生亲切感受到我国的伟大成就, 让学生受到科技的感染和熏陶, 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记忆起来更轻松。

2.用历史故事进行导入

大多初中生都处于生理和心理有待完善的青春期阶段, 他们对古老的故事充满着疑问和好奇, 喜欢古老的历史传说, 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好奇的、喜欢的历史传说故事作为教学的引题, 让学生跟着传说, 不知不觉跟着教师走向历史,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比如说, 我在讲授《罗马共和国兴衰》一课时, 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母狼乳婴》的传说故事, 以此引出罗马城的兴起和发展, 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罗马兴衰的兴趣。

四、给予学生以赞赏和鼓励

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 所有的学生都想得到教师的赞赏, 做得不好的也想得到教师的鼓励, 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作为教师, 我们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 对学生要一直都有希望, 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时, 学生表现优秀要给予及时赞赏, 增加自己的自信感;如果学生犯错, 我们也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让学生再接再厉, 继续奋斗, 争创辉煌。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 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就要改变教材功能观, 注重古今中外结合, 做好课堂导入设计,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势在必行。作为历史教师, 我们努力做好教学, 力争让所有学生都做到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参考文献

[1]韩淑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交流版) , 2010, (12)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新方法 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方法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给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们教师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水平,我们知道,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之一,之一试行的是应试教育,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去适应考试,而且学生学习好坏的评判标准也是通过考试来确定的,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局限在死记硬背上面。而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今天本文就是通过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分析了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下面,我们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一、就要求我们教师创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原则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艺术发展、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开展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多方面联系性等多方面特点,其具体表现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联系,人类历史发展的横向性与纵向性,以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政治、经济的变更与联系等。所以,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学课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那点历史知识,我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视野,将地理知识、政治知识以及语文数学知识融会到历史教学中去,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学,才能适合新时代下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用多角度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就要求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历史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与创新教学观念是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灵魂与精神所指,打个比喻来说,教学理念就展开教学活动的统帅。但是,由于我国初中历史由于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严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与影响下,还为真正意义完成课程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所以,就要求我们从教育理念上开始进行转变与创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艺术的培养以及历史素养的提高。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从而建立一种自由、宽松、合作、探索性的新型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历史素养、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实现质的飞跃。

三、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方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因此,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不同背景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可以通过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展现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现状,实行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历史情境,将情境中不同角色的具体分配给学生小组,通过各学生小组的角色扮演,将特定的历史过程模拟出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

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因为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1]杨同风.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习之友,2011,09.

[2] 张录珍.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问题[J].教学研究,2011,07.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篇11

一、转变观念,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形势下,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输者, 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 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的探索者。迅速转变观念, 提高专业水平, 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现实。为回应这种挑战, 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对教师的角色重新理解和定位。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实行“因材施教”。另外, 历史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首先要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努力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 理清线索, 建构知识框架, 同时把新旧教材作比较, 研究体会“新”的优点和妙处, 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渗透;其次, 及时把握当今发展动态和了解新的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史学研究不断发展, 原有的结论随着时日推进逐渐显得陈旧和落后, 所以教师要经常研究政治学动态和时政新观点, 刻苦钻研, 深化自己的知识及理论水平, 扩大视野, 广征博引, 增加教学信息量。这样教学的内容才能常讲常新, 使课本知识系统完整又富有时代感及丰富内涵, 从而更好地推进新课改。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体现, 是教育领域里人际关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而师生关系更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也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应追求的完美境界。在课程改革中, 教师必须明确师生双方的角色定位, 树立和落实适应课改要求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进而丰富情感, 健全人格, 实现教学知识传授与品德重塑的育人功能。另外, 要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 教师自身的情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和师生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面带微笑, 学生会感到亲切、温暖, 学习就会很有劲头, 反之, 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 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利用情绪的感染力, 使知识、信息带有情感色彩, 使课堂具有融洽、亲切、充满温暖的氛围。

三、课堂教学形式应当多样化

在教学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创新的当今时代, 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讲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且应探寻教法方式的多样化。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然后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 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我们教师不能仅仅重视使用教材, 也要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历史的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 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 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 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教师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参观历史遗迹,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外书籍, 使教与学的重点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探究性学习, 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研读历史的良好习惯, 并能逐渐养成他们终身自我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 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包涵着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 历史人物千千万万, 历史事件层出不穷, 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下, 仅依靠教师“一言堂”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

传统的历史教学, 一般都是靠嘴巴讲, 有时会挂上一些地图, 以增加感性认识, 但形式仍比较单一, 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文字、声音、图形等信息的载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 利用文字、实物等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 以实现一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 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 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 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 学习效果当然会明显提高。

五、历史课堂教学要做到“趣、细、新、实”

课堂教学活动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是我们每个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历史课内容繁多, 上下几千年, 纵横几万里, 涉及面较广, 如何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深入浅出地讲解课文, 让学生在45分钟内领会教学意图, 掌握所学知识, 这方面许多前辈和同行们各有自己独到做法和绝招。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感觉到, 要教好一堂课, 作为教师, 应该在趣、细、新、实四字上下苦工夫。每一堂课基本上都本着四个字的要求。尤其是这个字, 提出问题要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是对两方面而言, 一是教师的教法, 特别是语言要有“趣”能提的问题有“趣”。二是对学生来说, 要使之从内心对老师所说的话, 所提的问题感到有趣, 从而引起他们积极学习的兴趣。教师怎样讲课才有趣呢?比如一堂新课刚开始,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分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就要使学生对新课立即产生兴趣。

总之, 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很多样。我们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思考就会总结出符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就能真正地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 使教与学有效结合, 发挥出最大的成效。

摘要: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我们必须迅速走进新课程, 理解新课程, 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 接受各种培训, 从实际出发, 改进原有的教学行为, 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上一篇:双馈式风电机组下一篇: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