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分析

2024-05-26

初中历史教学分析(通用12篇)

初中历史教学分析 篇1

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往往出现许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师生都应该给予一定的评价和客观的分析。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进行人物分析的时候,容易彷徨,无从下手。抑或受到课本教学内容的影响,加之自己缺乏对于人物的独到见解,因此分析的过程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也没有体现出初中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必要性

( 一) 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往往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就要求学生更多地去阅读历史课本和相关的历史拓展教材。但是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加之历史学科主要是针对历史事件的重现和反思。所以学生不可避免有一种历史局限性和枯燥感,很难真正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考,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评价,既全面科学又不失真实。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从其功绩和败笔两个方面分析,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既没有颠覆历史,也可以更加客观地对人物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和严谨的思维模式。

( 二) 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历史学科的许多知识往往都可以应用到现代社会发展当中,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从正面的人物身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正直和善良,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相反如果是反面人物,学生应该明确其身上的弱点和错误,更好的注意和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进而在人生的发展轨迹当中少走弯路。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任务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实施

( 一) 历史人物教学实施的理论

1. 说明人物的社会称谓

说明人物称谓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的首要要求和基本环节。例如,郑和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发展当中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这样一个总领式的概括往往可以从整体上体现出历史人物的社会称谓,并且开门见山地讲述了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2. 对其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历史事件的分析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如秦始皇修建长城,建造阿房宫,但是焚书坑儒、暴政使得国家灭亡。对其功绩和劣迹都有客观的讲述,这也是历史人物一生当中重要的事件罗列,对于历史人物教学有着依据的作用。

3. 明确体现个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和评述

初中历史中历史人物的教学,个人的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亦是重要的论证标志。先前的铺垫和内容主要是对历史人物进行宏观的历史介绍,但是对于其独特的认识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阐述。例如,某学生可以评价“我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也是我国历史发展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皇帝之一”。这样的观点陈述更加有利于实现对人物的客观评述。

( 二) 实践操作

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历史人物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评述历史人物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进而具备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和思维模式。图文并茂的教学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慷慨激昂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格,进而对学生的发展和历史的学习带来帮助。

2. 设计相关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安排是辅助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的,因此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对于初中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意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课堂教授的方法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练习,进而掌握方式和方法。另外还可以依据地理环境开展教学。

3. 开展相应的辩论会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必然是客观的,因此也就具有两面性,既有功也有过。所以开展辩论会是非常好的一种评述历史人物的方法。正方充分找到历史人物的功绩,而反方更好的抓住弱点,提出劣迹,形成鲜明的对抗。对于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了这一历史人物。

三、结束语

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述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把握,进而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任务。

摘要: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客观分析和讲解还相对缺乏,大部分学校尚未客观针对历史当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进行必要分析。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历史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亦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的方法。文章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分析的必要性展开论述,重点针对初中历史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人物,教学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分析 篇2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三国鼎

本节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篇3

一、关键信息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导入过程围绕知识点,采用再现史实的方法,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体现出“承上”这一环节。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选择联系特征较强的材料,通过幻灯片,让学生对三种字体有直观的认识,总结出字体特点,在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感情体验的产生,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上台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与自豪感。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认识,寻找真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通过幻灯片展示、学生体验总结、教师讲述补充三者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特点及艺术成就,体现师生互动的优点。

简单直观的知识,由学生自学完成。难度较大的知识,通过观看视频产生感性认识。通过艺术比较,不断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解惑,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让学生有迫切追求真相的心理,产生学习冲动与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鉴赏历史古迹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文化是由历史环境产生的,石窟艺术之间的传承与发扬体现出“承上启下”的特色。

每个学生都是有着独立意识的客观存在,学生获得合作交流、独立思考与探究问题的空间和时间,真正落实了主体地位,并提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如,范缜的《神灭论》作为自读教材,不重点讲述,在评价环节略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物古迹观,形成爱护文物的良好意识。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

当今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自主意识相对强烈。但是他们知识积累太少,同时也缺乏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政治、经济史和之前的中国文化史,这是学习本课的基础前提。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并通过适当拓展背景材料,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以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归纳其艺术特点。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艺术成果丰硕。通过对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雕塑艺术。教学难点:书法、绘画艺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书法、绘画的了解和鉴赏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而历史教师对这部分的研究也不一定专业。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和历史挂图等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情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教学方式

采用了“自学—指导”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为了“激其情,发其智”又使用了讨论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自学—指导”模式由“自学—展示—质疑—指导—达标”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具体到本课,“自学—指导”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法珠联璧合,把整课分成课前导学、展示成果、质疑讨论、小结巩固、当堂达标五环节。

2.教学评价方式

(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通过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可以加深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伟大。

(3)个人自评及师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①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本节课学到的历史情节,对自己进行客观定位,给自己一个客观评价。②在本节课上,教师为每个学生,特别是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学生也对教师本节课的表现进行纵向的评点。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4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忽视历史科目的重要性

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内含丰富的基础知识,富有强烈的文化底蕴。但是,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问题,历史学科一直被视为小副学科,尤其是到了初中三年级的中考冲刺阶段,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主科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很多学校对历史不够重视,甚至把大部分时间都分给了主科的复习。很多主科老师会布置很多作业,学生们大部分都完不成,迫于老师的压力,他们就会选择牺牲历史等副科的学习时间来完成主科的学习任务。由于这种“潜规则”,历史教师也放松了对历史课程的教学研究,上课时将主要内容灌输给学生就草草了事,作业布置量少,学生相对自由地自己支配学习时间,历史课逐渐演变成消遣课。

2. 教学方式陈旧

虽然已经经历过多次新课程的改革,但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很陈旧。

这类教学方式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中心,虽然很多老师也尝试过让学生提出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兴趣不高、提问方式单一、问题内容枯燥等问题,学生在讲台下,依然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结合前面所述,安排历史课程的时间较短,考点又多,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忽视了教学质量,上课时尽可能多地将考点灌输给学生们,殊不知,这样会降低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会使课堂气氛降低,影响学习效率,这样反而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最好保证,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就会形成教育死区,很难再提升教学质量。

3. 教师教学功底较弱

经调查,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历史作为一门小副科,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的历史老师经常更换,甚至跨科教学;第二,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不善于引导开发学生兴趣,历史方面的专业性知识不够扎实,文学艺术方面知识严重不足;第三,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目的不明确。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进的对策分析

1. 明确教学目的,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

“欲知大道,必先读史”,历史教学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我国国情教育的必然条件,也是提高我国国民人文素质的根本保证。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历史教学的目的,学校领导一定要端正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学习知识为导向,重视历史学科,并将行动付诸于其中。

2. 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历史教学趣味性

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好任何一个学科都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堂开始时,应用兴趣导入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探索心理,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手段有很多,可以开展历史课堂小游戏、知识竞猜等类似的小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在快乐中培养学生兴趣,达到师生互动。

3. 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篇5

----祖国统一

本课的主题: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渴望求知的发展期,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问题,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查阅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典故或历史情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当台朗诵优秀文学作品的技巧,声情并茂的再现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忧国忧民,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了解“合作学习”小组形式的开展应注意的方面,增强讨论辩论的能力。

二、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运用播放有关港、澳回归和反映港澳台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资料片等手段,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加深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的感性认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力争使学生知道: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领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说明它确实是一个代表了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三、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评价方式:

(1)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2)通过学生朗诵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可以加深理解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和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对策分析 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教学现状 解决对策

初中历史是一门趣味性十足的课程,从现代社会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从中可以学到各王朝的兴衰变化、人类的工业革命,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讲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义务教育中,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积累历史文化的重要学科,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初中历史的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扩充新的历史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更易掌握和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学主要现状

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面临很多困难,教学目标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限制,严重阻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剖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从而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1.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通过多年来研究和调查发现,初中历史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历史课堂上以老师教学为中心,学生围绕老师学习,大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只注重重点知识学习和积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十分不利。

2.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绝大部分老师认为把课本上的考试内容传授给学生就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学生记忆为主,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意识。随着我国现代化教学发展,部分老师的教学停留在使用插图的落后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手段需要进一步应用和加强,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致使我们很难达到初中历史教学目的。

3.不重视课堂外的学习和积累。

初中历史作业一般较少,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完成。由于历史学科不是主要学科,因此课下同学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兴趣不足。对于知识的学习需要日常学习和积累,课堂上的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课外思考和学习,势必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果[1]。

二、解决初中历史现状的实施措施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筑建和谐教学环境。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一方面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将时事政治、历史大事、社会新闻引入课堂上,逐渐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新闻、热爱历史的兴趣。

2.学会看书,从书中找出答案。

初中历史课本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最重要的理论依据。课本上的内容从古至今涉及广泛,学生应该学会看书,从宏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把握,这样做事半功倍,有利于历史学习。首先,看标题,目的是了解每一章节讲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其次,看标题注释,了解每章内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再次,看文章最后的问题,通读课本时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边阅读边做标记,将文中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2]。

3.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教学模式的创新、网络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教育课堂上。历史老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擅用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当前,绝大部分初中生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基于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播放影音资料的形式,刺激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3]。

4.扩展历史教学空间。

历史来源于生活,历史是在人类长期生活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如针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与我国都将举行大型阅兵活动,通过阅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牢记光荣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辱观。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历史学科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整改措施有效解决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历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羽明.挖掘历史教育的内在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7).

[2]黄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开展[J].中学历史教学,2008(07).

初中历史教学分析 篇7

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历史课程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而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展现我国历史的魅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最终,推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发展。

一、导入:故事教学,激发兴趣

故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然而,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老师自己讲让学生听,听过之后发表感想,还可以是通过老师和同学一起阅读一些东西或者看一些影视作品,然后各自讲出这个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的东西有所学,还可以了解一些热点民生话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同时有些众所周知的故事,应该让学生来讲,这样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控能力。

比如:《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故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很多电视剧,那你们知道哪些电视剧是清朝的么?

生1:有《甄嬛传》《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

生2:还有《步步惊心》《康熙王朝》。

生3:我曾经看过名人传,讲的是年羹尧,就是《甄嬛传》里华妃娘娘的哥哥,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武将,但是结局不是很好,因为他想要的东西太多。

师:下面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明代的故事,这个人是监察御史名叫袁凯,有一次朱元璋派了一个工作给他,把处决人犯的名单交给太子朱标,太子看见处决名单时觉得上面的人太多,主张从宽处理,他就让袁凯去和朱元璋说,袁凯将朱标的想法转告给朱元璋,朱元璋问袁凯,我和太子的意见不同,你觉得谁的对呀?袁凯左右为难,最后说皇上也没错,太子也没错,皇上杀人是为了维持法纪,太子放人是发善心。朱元璋听后大怒,斥责袁凯,把他赶了出去,回到家中决定装病,朱元璋不相信他是真的生病了,就派当时的检校去查看袁凯的情况,说到这里,大家知道检校是做什么的吗?

生1:和现在的狗仔队差不多吧?

生2:是不是间谍呀,奸细?师:差不多吧,他们是一个群体,专门窥探人家的隐私,那为什么会有这个群体的存在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那就请同学们看《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有机会正确的看待历史,了解历史,正视历史。

二、课中:故事教学,突破难点

课中历史教学时,要选择一些可靠的教科书,从中摘取一些篇幅小但是内容丰富的故事,这样既可以保证故事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所帮助还可以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要根据课程的需要去讲解一些有意义的故事。如讲“三顾茅庐”,可增加介绍《隆中对》以加深学生对三国鼎立局而形成的认识。这时,就需要老师多多上心,要根据课程的需要选取不同的故事来为学生们讲授,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和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选取不同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弥补一些在书本课程中缺少的东西。

比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教学片断

展台投影:出示图片(图片上是一位军人与一个小女孩的合影)

师:同学们知道照片上的都是谁么吗?生1:军人是聂荣臻将军,小女孩是日本的小姑娘,叫什么忘记了。生2:这是在小学时学过的一个人物故事。师:能给大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么?生: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抗日战争中,再一次战斗结束后,战士们发现了两个小女孩,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据说是在战争中死了,聂荣臻将军抚养了这两个孩子,最后将他们送回了自己的国家日本。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生1:战争真的太可怕了,破坏了多少无辜的家庭啊!生2:在战争中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生3:远离战争是我们大家所希望的。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提到的鸦片战争,这不仅是要让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的起源、发展和原因,还要明白一些政治、时事上的原因,借助道光帝的这个故事就会吸引学生的更多的兴趣,也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想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

三、复习:用故事,训练解题

复习时,可以利用历史故事命题,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因为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是中考复习压力更大,也没有精力编演历史故事了。教师在这个时候应把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试卷命题上,这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大有好处。如有一位教师把“岳飞抗金”的历史故事编成试题:“秦桧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众口谴斥;岳飞精忠报国名扬天下百姓颂扬。”由于题目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学生感觉很亲切,答题时也有话可说。

四、结束语

本文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研究和分析,旨在为我国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参考,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进一份绵薄之力。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历史故事的教育价值,借助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运用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8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够。目前在历史教学时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以使学生完全融入历史的学习氛围之中。二是课堂形式不够多样化, 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较为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 而忽略了将学到的知识带出课堂, 进行生活化地融入。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在思维上有“四性”, 即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和浅陋性。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传授, 缺乏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 发散性思维缺失;理不清知识的层次, 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构成一个全面整体的知识网络;思维较片面, 流于表面, 不善于深入挖掘与思考深层内涵。就以上几点问题,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对策。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对策研究

1.课堂形式多样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分析表明:学生只有产生欲望, 才会主动去学习。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引导, 调节课堂气氛, 丰富课堂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设备, 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影片、文献资料、图片等, 一一展示给学生。

例如, 在讲“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一课时, 可以截取《渡江战役》中精彩的片段播放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民族荣誉感与责任感。另外, 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也可以进行调整。比如说, 可以将一节课分成三部分, 先是教师从生活中的历史常识引导到课程的内容进行讲授;然后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探讨, 交流心得;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视频, 或是让学生进行自我发挥, 上演历史小品或互相提问, 去体现历史人物的性格与特征。在有限的时间里,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历史史实有了深入的了解, 还能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寻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与真谛。在这样多元化的课堂下, 学生往往能迸发出不一样的思想火花。

例如, 在学习唐朝的文化时, 可以从学生了解并且感兴趣的《西游记》入手, 从而引导他们思索唐朝的兴盛程度, 以及各民族、甚至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思维气氛, 引导学生去思考, 激发他们的潜力,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创造和谐的氛围,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转变思路, 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 才能加深他们的记忆, 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舒适、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能开心地学、轻松地学、自主地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同时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多去探索, 从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讲授“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时, 教师可以先播放影片介绍“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背景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什么?影响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从而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 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另外, 如果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往往会产生思维限制和依赖性, 难以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然而, 对于一件史实、一个人物, 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 提出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找到最合理的答案。

例如, 在讲授“三国历史”这一课时, 结合学生们在《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知识, 对于曹操的评价, 就可能得出是英雄或是枭雄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样多元化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 更能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会主动探索历史这一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素质和综合素质

在信息化的今天,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息正在成为历史。教材上的内容是有限的, 要真正做到将历史学以致用, 就要有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将教材上学习到的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毕竟教师和家长无法一直教导学生, 教会他们自主学习才是真正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实践, 取得收获。

比如, 在讲授宋朝这部分内容之前的一个星期,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 在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中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学生通过确立课题、提出问题、查询资料、互相交流、得出结论以及最后在课堂上总结心得等过程, 对宋朝加深了了解, 同时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时政新闻、历史事件及社会热点等融入历史教学中, 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热爱历史, 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多观察、多思考, 让自主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正如上文所述, 初中是学习的黄金时段, 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 还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学习并不是暂时的, 而是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人生。然而, 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教会学生处理问题, 使他们善于发现, 善于思考, 为更灿烂的明天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贠喜红.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常丽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全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思维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分析 篇9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性教学的作用

1.拓 宽 学 生 的 历 史知识 面

历史是一门人文课程, 实现教学大纲的目标是扩展其他要求的基础。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浩繁渊博, 可谓纵横古今既有悠久的历史底蕴, 又有生动的现实生活,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历史学科优势, 按照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淡化考试量化要求, 注重提高学生素质, 多利用历史故事启迪学生, 以艺术化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学科知识背后的人文内涵。

2.培 养 学 生 的 民 族 精 神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本民族的关于价值观念方面的共同特质, 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核心。目前一些初中学生不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概况, 直接导致民族情感的缺失与民族意志的淡薄。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哲理性较强的课程, 应当利用好本学科故事性强、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 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用优秀的华夏民族精神熏陶青年学生,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与竞争精神。

3.提 高学 生 的 思 考 能力

初中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很强, 思维活跃, 发散度高, 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师应当把握优势, 以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引导学生的逻辑与思维。在课程教学中, 穿插人文学科研究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方法。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与能力, 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科的问题探究思路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人文思辨精神。

4.树 立 学 生 的 国 际 意识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包括文化交流在内的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对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一味闭门造车显然是不可取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应把握机遇, 积极与国际接轨, 促使学生树立和平精神与团结精神。从初中生做起, 通过历史教育, 引导学生正视民族问题与其他文化艺术, 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以一衣带水的现实做好学生的求同存异精神的启蒙工作, 促使学生树立公民责任意识与和平发展意识。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性教学的方法

1.艺 术 化的 教 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展示。历史与社会学科在注重传递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了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与单一性, 应当讲求灵活的叙述方式, 利用多样化的教授方法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着力将历史学的深刻内涵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联, 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精神熏陶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2.多 维 度 的分 析 思 维

人文学科提倡营造“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氛围,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讲求以多种观念多种方式解读历史与社会知识。应当利用初中时期青少年好奇心强的特点, 在一定方向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在一个历史事件中引述不同学者多角度的思考与解读, 针对学生的想法,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与引导,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3.多 样 化的 教 学 内容

历史与社会学科可谓包罗万象, 很难在教材上体现与概括所有知识内容。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应当以课本为基础, 积极扩充课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应当以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述、灵活的教学手段, 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将成语故事、名人逸事、生活小技巧等趣味性强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并借此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升华, 在寓教于乐之中诠释出历史与社会学的内涵精神, 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精神与人文道德素养。

历史与社会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在中学教育阶段, 应当充分认识该学科的教学目的, 以素质教育为基本要求, 把握好初中学生的个体优势, 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正确的教学方法, 力求让学生了解基本历史事件的脉络, 掌握当代社会的基本知识, 能够以人文主义精神研究思考问题, 培养完善的人格特征与社会意识,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传道授业的任务。

摘要:作为一门初中阶段基础性课程, 历史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征, 对于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习得与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人文性分析, 针对如何以该课程为依托,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提高当代中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对于初中阶段的人文教育与学生教育工作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与社会,人文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杜阿平.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J].中学教学参考, 2010-03-30.

[2]宋庆兰.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电教, 2012-08-10.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篇10

一、提高农村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内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促进素质教育, 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地, 课堂教学效率低, 无法完成既定的历史教学任务, 就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补课, 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其实在90年代, 我国就提出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更新教学观念, 实现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改革, 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及题海战术, 实现启发式教学方式,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推进, 就是为了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善, 提高教学质量,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进而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 历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 大多使用题海战术, 课堂教学时满堂灌的现象依旧十分普遍, 教师甚至还占用学生的自习时间, 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不符合我国教育规律, 教师与学生都付出了大量时间, 但是历史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好造成不利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近视率达到80%, 并且存在焦虑、紧张等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历史成为初中阶段中比较重要的学科, 也是评价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 因此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历史教学, 促进历史教学有效性提升, 甚至使新课程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二、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 农村初中教学中, 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处于强势地位, 所有教学的开展都是为了中考, 历史作为会考科目并没有受到广大教师及学生的重视,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数量及质量并不高。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从教时间都比较长, 观念等比较落后, 不愿意接受新思想及理念的洗礼[1], 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狭窄, 有时甚至无法回答学生提问。 由于教师的素质能力不高,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不够先进、科学。 教师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 教学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 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的自主发展得不到培养与提升。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使得历史在师生心中成为一门纯记忆学科, 对历史内容的思考认识不到位, 学生不能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 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对课本内容的整体性把握不够, 使得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都是零散的,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强。

三、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1.强化有效性教学的理念

为了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树立有效性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 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 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而且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人格魅力。 历史教学内容应突出时代特点, 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减少历史概念及理论性的教学内容, 尊重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价值,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 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历史的学习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与途径将其展示出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 使学生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对于历史事件,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学生有兴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最终为什么还是没有杀掉蒋介石反而把他给释放了? ”[2]再如学习《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时, 教师设计了一个比较型的问题: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 中国却用它制造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 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 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提问学生, 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遭遇说明了什么? 请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说明。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实现有效历史教学。

3.加强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历史是记录过去的生活的,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加强历史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深入挖掘历史, 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学生熟悉的场景、生活事例、语言等, 强化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实现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关于改革开放的问题后, 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学生查阅资料, 也可以向身边的长辈等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 通过布置生活化的作业, 学生不会感到作业的负担与压力, 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

4.科学利用多媒体

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 通过图片、影像等展示, 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促进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展示课程教学的配套图像与视频等,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通过图文并茂的知识展现, 使学生的思维认识更加丰富, 更快地接受历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问题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纪录片:“圆明园从1860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历经灾难:英法联军火烧, 普通百姓伐木烧炭, 民国初期军阀挖尽石材, 1940年北平粮食紧张, 农民进圆明园平山填湖, 可怜的圆明园到今天已经是面目全非。 ”[3]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 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感,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四、结语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要提高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通过情境创设、多媒体、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 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 在历史教学中获取知识, 强化能力, 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伟, 白前静, 段谟发, 梁娟, 吴境.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初探——基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J].沧桑, 2011, 01:147-148-156.

[2]贺兰县第四中学课题组, 张秀萍.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 2015, 02:26-28.

初中历史教学分析 篇11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46

有很多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极为严肃的学科,不应当将史实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认为这种方式会扭曲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故事之所以到现代社会依然广为流传,所依靠的正是该历史事件引人入胜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真实事件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

一、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历史故事来呈现历史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

故事通过文字以及话语的形式在人们之间传播,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会使人有较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同时优秀的历史故事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历史故事来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可以增强历史故事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更加全神贯注。在生动的历史故事的聆听之中就能够实现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提高[1]。

(二)历史故事能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正是思维活跃的年龄,比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鲜事物,如果历史教学过于单板,就会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会对历史学习感到厌烦,而将历史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则成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2]。通过历史故事来讲述真实历史事件,可以增加历史事件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二、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将故事应用到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历史故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针对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做好备课的相关工作,要对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教材内容来选取与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所选取的历史故事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要有深刻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引入陈独秀在东京留学,强行剪去留学监督姚煜的辫子的故事。教师顺势引导,这一瞬间对陈独秀而言,极富象征意义——他为之终生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故事的引入,紧扣陈独秀除旧布新,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拯救国民灵魂的主题,针对性强,又能加强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实性和准确性

教师应避免在历史故事的叙述过程当中扭曲真实历史或进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聆听过后拥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对于历史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将历史与现实进行结合和思考[3]。比如在学习《走向全盛的唐朝》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对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无字碑和治国策略等向学生进行讲述,在故事的讲述过程当中要遵循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原则。而对于与之相关的电视剧的内容可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电视剧当中与历史事实相悖或者虚构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真实的历史故事与电视剧虚构内容的不同之处。

三、不同种类的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应用

(一)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的应用

将历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物为中心和以事件为中心。

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故事,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和举止以及性格特征来开展事件。在课堂上对这类纪传体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时,重视的是人物的性格与特色,而不只是这个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对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对事情的意义有所认识。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这一课,可选用史书中的一段故事:汉武帝刘彻16岁即位后,经常带领一批随从,四处游玩,践踏田里的庄稼,捕食民间的鸡狗,官府的人看到他们的身份证明(乘舆物),当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们到一家人要水喝,这位主人怀疑来的都是坏人,唤来不少人,要把这批家伙抓起来。主人的妻子看到领头的青年(刘彻),气宇轩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将唤来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这伙年轻的客人。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汉武帝的性格和禀赋清楚呈现,了解他刚强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为理解他的治国政策打下基础。

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故事,应注重故事细节描述,在将这类历史故事应用到教学中时,要对历史事件所发生的细节和相关过程进行生动的讲解,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的应用

按照历史事实与故事的关系这个标准对历史故事进行划分,可以将历史故事划分为三类:史实故事、文学创作和传说故事。

对于真实发生过的史实性故事,来源一般都有史书记载,因此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事件都可以根据史实资料进行查证,比如荆轲刺秦王,因此在向学生讲述时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性,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文学作品中和历史有关的故事有很多:成语故事,如“夜郎自大”“问鼎中原”等;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如《水浒传》。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背景,但在具体情节上和历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时,如对曹操的评价,不要被文学作品误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历史的真实。

传说故事大都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如远古的传说有禅让的故事、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状态,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历史。而孟姜女哭长城这类故事大多以虚构为主,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述这类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它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

初中历史教学分析 篇12

纵观我县初中历史学科, 无论是在学科教学上, 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无论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掌控方面, 还是对教育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方面;无论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上, 还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上, 个人认为, 都有了新的变化。

(一) 备课方面

教学过程设计得死板, 缺乏学生创新的空间。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注重外, 往往想法更多的是教学过程的整个设计, 且详详细细, 包括每一个子目怎么讲, 每一句话怎么问, 学生如何回答, 板书写哪些字等, 这样看起来似乎是特别认真, 然而, 这样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 而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忽视了学生个体认知, 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哪些途径。在这样教案的误导下, 学生很可能变成机器人, 影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 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 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二) 课堂教学方面

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过程中, 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 以教师传授为主, “规范”操作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课上口若悬河, 而学生死记硬背, 基础性知识倒是背得很熟, 但不会应用, 时间长了还容易忘记。学生综合、判断、分析、思维等能力都受到了束缚, 影响了发展。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这个弊端, 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考虑我怎样才能开发学生智力,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分析, 总结出规律、方法, 特别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时, 有的东西不理解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 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养成创造性学习的好习惯。

(三) 专业知识方面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知识点的把握仍然不够到位。由于历史新课程教材缺乏整体融合的大历史观, 教材呈现的是编写者的单方面理念, 教学内容庞杂且跳跃性过大。因此, 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仍然是制约多数历史教师, 特别是薄弱学校历史教师和年轻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具体表现在:教材处理不够简明、历史问题挖掘没有深度和厚度、课程资源的运用不够多样、有效等。

(四) 工作态度方面

部分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还不够明确, 研究教学的劲头不足。获得高级职称的部分历史教师存在着明显的惰性;部分年龄稍高的历史教师存在眼高手低现象, 主动学习热情欠缺;缺乏课题 (项目) 研究的兴致。

二、基于以上问题, 提出几点建议

(一) 教师自身的角色要改变, 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前提下的关键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更要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综合能力。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生硬地问, 学生老老实实地听, 认认真真地记笔记。只有师生平等、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才会主动探究、研讨,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 教学方法要革新

我们提倡“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要求任课教师追求一种个性生动、富有激情的授课境界, 以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上出历史课的“味道”, 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 发掘历史内在的真、善、美和智慧, 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历史, 建构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 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作用。

(三) 教材使用要灵活

灵活使用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 不会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 把教材进行进一步梳理, 前后章节、单元、课时量等照搬照用;还有的教师不会进行学科整合, 浪费了大好的资源。实际上, 灵活挖掘新教材, 会有无限的效果。

(四) 业务素质要提高

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博览群书,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 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历史知识涉及方方面面, 有政治、经济、文化等,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 有的学生所见所闻远远超过教师的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教师知识不能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 必须对各种知识都要了解, 才能把课上得生动、丰富、有趣。

(五) 注意知识的积淀

由于受中考开卷考试的影响, 高一新生时, 往往缺乏历史学习的知识基础。而历史作为一门小学科, 又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要精讲多练, 且不要放弃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有哲人说:“你站在何处, 你就深深地挖掘!下面就是清泉!”同样, 在学科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可能没有成为一个美丽的故事, 但我们却依然是其中的一分子, 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谓“芳菲馥郁各千秋”, 让我们一起努力, 为新一轮课改带来更多的精彩。

摘要:教育形势的发展日新月异, 用发展的眼光看, 部分教师在思想理念、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 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上一篇:UG注射模模具设计下一篇:影视作品的时间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