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2024-12-02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通用12篇)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1

王仲孚教授说:“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而历史是基础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我校历史组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七年级开始实施为期二年的“发挥历史功能,激发爱国情感”的实验。作为实验组的一员,我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模式,寻求“发挥历史功能,激发爱国情感”的方式、方法。本文根据实验心得,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的经验,对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入法作一些探讨。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与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从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与实验组其他人员注重研究导入方式。在备课中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入方法,有些课有三种导入方式,在上课时根据班级情况再灵活运用。导入方式重视抓住学生兴趣,重视投入小而收效大,抛弃了以前纯粹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陈旧方法。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

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渗理论,强调观点

对于知识尚少、抽象思维能力尚差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的七年级学生还不能进行纯粹的历史理论教育,必须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历史理论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达到教学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也注意将历史理论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渗透到导入方法中去,这样的导入方法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2

摘要:当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逐渐地由“愿学”走向“会学”,那么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经验,从五个不同层面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通过范例创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三、精心创设历史作业,注意知识的串联,培养学生解题技巧及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开展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通过历史知识竞赛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关键词:创新能力;历史知识;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贵在把知识内容教活,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只凭教师讲几个历史故事哄学生开心就行,要指导学生通过“谈古论今”,从历史知识中获取收益,使知识载体鲜活起来,这就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取决于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求知欲,使学生尝到获取知识成功的喜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觉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历史教学目前任然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学成绩难以提高”的突出问题,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堂,病根何在?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的认识局限于“教参”,方法是“家长式作风”、“保姆式服务”,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这样,学生的认识屈服于“标准”,没有乐趣,燃不起思维的火花,这无疑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失去了教学的内在动力,教学效果往往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有的甚至是低分低能。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自身规律的需要,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那么什么是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指的是能产生新的认识或新的事物的结果的认识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被人意识到了,就转化为人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就是一种创新的认识本领。人运用这种认识本领去认识某一未知对象,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或一种新的事物。”我们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

当前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由“愿学”到“会学”。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最大潜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讲”上动脑筋,精心布置台阶,把学生引入到发生疑问——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手、互相合作,在互动中以发现者段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到学习的充实感,体验获得知识、迈向成功的快乐。教师的“教”,贵在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式的课堂学习。因此,本人在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结构,以及研究对课本中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表述方法时,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中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尽可能设计的使学生能调动起自己的经验、认识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形式,形成答案。在提问时注意启发性,即依据教学重点、难点,提出富于启

发性的问题。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引申处等提问,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份量,也要难易适度,同时也要指给学生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先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标,展示教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1、假如你是7世纪40年代的大和国的归唐使,你想国家强大,你有机会上书天皇,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要仿效唐朝进行改革。(提示:劝他仿效唐朝进行改革。因为: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

2、教材25页“动脑筋”: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了中国唐朝的哪些习俗?(提示: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日本人今天的和服、文字、家具等等,还保留着中国唐朝的习俗。)

3、讨论:日本是怎样对待其他民族长处的?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如何对待其他民族的长处呢?(提示:学习其他民族长处。我们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长处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伊斯兰教为什么会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产生?(提示:讲述当时阿拉伯的社会状况,人民渴望统一。)

5、伊斯兰教的作用是什么?(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6、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伊斯兰教宣称:“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然后本人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既增加了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训练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题、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系统、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知识面。

二、通过范例创新,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范例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供个别典型的历史事件的具体学习,促使学生掌握同类历史知识的普遍性和共性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本质的、规律的知识。在对个别典型认知的基础上,以个案为起点,与同类知识内比,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得出同类知识的认知结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历史知识繁多的困难,使内容典型化、系列化,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在中国古代历史教学中,笔者着重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每个朝代的内容:(1)要熟记各朝代历史演变:时间、地点、人物、朝代名称、统治者的政策内容、结果、瓦解。(2)文化上:掌握科技、文学、思想、艺术方面的成就。(3)人物评价:应以史实为依据,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着重看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否推进历史的进步,来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应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做出全面评价。再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一方面是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史:西方列强先后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应从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结果、影响做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是怎样由封建社会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建立新中国并使国家逐步走向强盛。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切实感到“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立志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刻苦读书。

三、精心创设历史作业,注意知识串联,培养学生解题技巧及整合历史知识能力。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

力的训练上。习题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为了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笔者认为使学生学友乐趣,同时兼顾减轻学生负担,提升作业品味,在设计作业时尽量用表格和图来直观再现历史。例如:

1、每一课主要让学生写本课历史知识框架;

2、对于每一朝代要求用列表再现它建立进程;

3、对于重要历史人物评价和重要年代的大事记,都要求用列表方式进行认知;

4、归类题:如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及建国皇帝;

5、思维训练题:(1)猜人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联、下联分别指谁?(2)判断说明题:隋唐辽宋夏金元完成国家统一的朝代有那些?在国家政治制度及边疆管辖方面有哪些创置?(用表格归纳)

6、读图识图题,培养学生再现历史,进一步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如战国七雄位置图、三国鼎立示意图等。

四、开展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从选题到制定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终呈现成果的主动探究过程,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学完《中国历史》四册内容以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设计了这样的课题:北京是我国历史名城,假如你是导游,将会带领我们去参观哪些景区,并就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对这些景区作相关的介绍。要求每班以小组长为核心,带领自己的组员分工协作,主要从课本上查找资料、图片,发挥集体智慧,办一期《北京名胜古迹》墙报,课题布置后,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不久,饱含同学们心血的作品交上来了,形式多种多样,编辑非常别致,经过挑选,所办的墙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也得到领导的好评。而本人也通过网上下载办了两份图文并茂的墙报,师生共同观赏、切磋。此次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同学们不仅增强了学习主动性,而且学习历史的劲头更足了,纷纷表示将来要上北京的大学。目前我正打算组织学生对家乡历史进行调研,进一步把研究性学习深入下去,使历史知识生活化,开拓学生眼界,增长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通过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当初三学生学完《世界历史》进入综合复习阶段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曾在这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通过组织初三历史知识竞赛,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即将初中历史知识划分为古今中外的改革、杰出的政治家、党的重要会议、三次科技革命等16个专题,并将全年级各班划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两个专题,但不能重复,代表本班与其他班级比赛,由四个班同一专题小组进行相互交流、评选,然后老师再集中把关,把获得第一名的16个专题材料在各班展示。其中很多专题形式独特,内容详实,学生花了很多功夫,令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同学们看后,学习劲头、兴趣、态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组织材料的同学都表示这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创新

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创新"已成了时髦的名词。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不能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上,必须努力"创新",给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蓝天绿地。

一、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2、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2、从学科属性来看。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能否以积极的态度投身社会发展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努力创新的保证。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自己,决定着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自己,历史上的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二、初中历史创新教育的策略

1、创新教学内容。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因教材容量限制,选材不够,与突出创新有一定差距,有些与创新教育因素特别突出的实例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大功夫。根据学生知识底细和教学目标,恰当添删内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带着满腹疑问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最大现度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广大历史教师注意的是,教材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能否从新的角度去处理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其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创新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2、创新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犹如"死水一潭",缺乏生机和活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生绝不会对自己感到索然无味的课程倾注热情。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创新适宜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1)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课堂上增加一些学生活动内容(讨论、讲述、辩论、扮演等等),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给他们展示自我、自主学习的机会,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教师只有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体,才能亲身体验和感悟历史的脉搏。

(2)教学环境要优化。好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好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心理和思维得到解放。这就要求教学环境是民主性和开放性的。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是不受压抑的,学生能够突破教师和教材的束缚,敢于和能够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创新教学评价。一是以过程评价为重点,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对学生随时表现出来的创新信念和欲望、创新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创新的灵感,及时发现与评价,既能准确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情况,同时又能导引学生的学习活动;二是结果评价应尽量减少记忆性和理解性的题目,增加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内容,让学生活学活用,这也能改变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激发学习的热情;三是变横向评价模式为纵向评价模式,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即从创新能力发展要求和创新型人才特征出发,承认个性发展差异,不以统一标尺抹杀和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

4、创新教学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演示教学是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我在教学《美国南北战争》时,为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爱憎分明的情感,用演示文稿插入了林肯遇刺的情境图(1865年4月14日,剧院里,凶手蒲斯用枪对准林肯后脑),并绘声绘色介绍林肯遇刺的简要经过,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罪人的憎恶和对历史伟人的爱戴,从而使自己立下远大的志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实践证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不仅能使历史知识表象更能直观地跃入学生的脑海,还能使学生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和清晰的記忆,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形成完整而全面的知识体系。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围绕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创造性地挖掘和使用历史教材,是受教育者的品格、意识、思维等素质得到发展。经过努力,我相信我们初中历史教学阵地一定会结满硕果。

【参考文献】

[1]闫书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创新[J].科学新时代,2011,(07).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 篇4

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中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各种感情色彩, 大多数学生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感情, 而是用感情来支配理智。因此, 中学生是否喜欢历史课, 对历史是不是感兴趣,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老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有了人格魅力, 学生就会崇拜, 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 那么怎样的教学构思设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要在备课中多下功夫, 要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 想方设法寻找与课本密切相关的知识。我在教学中, 一直坚持不断探索, 不断钻研教材, 不断创新我的教学方式,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采取宽松的教学氛围, 给学生营造一个开心快乐的教学情境, 所以, 每堂课都能够上得很精彩, 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听历史课的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 创新出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说, 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很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 在这对矛盾中, 双方都是积极因素, 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 以教促学, 以学促教, 以学促学, 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 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历史知识的学习, 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大胆质疑, 对重要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另外, 也可以将一些合适的内容或材料在课前让同学将其排练成小品。有些课是活动课, 我提前让学生进行分组排练, 到上课时我就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出历史剧, 比如文成公主出嫁的历史剧等。事实证明, 我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学生自己演出历史剧, 使得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治史能力。

三、巧妙构思, 优化教学设计, 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 我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 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课一开始播放了一段《松花江上》的音乐, 学生听了之后, 被激昂的旋律、悲壮的气势和东北人民的抗争激情感染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接着简单地向学生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内容和目的, 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课题。这样的开场, 使得学生很快进入了教学的文本, 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然后我又向学生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发动这场侵略战争呢?目的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后就争先恐后地回答。在学生的回答中, 有他们看过的抗日战争影片中的日寇是如何践踏中国百姓的, 如何烧杀抢掠中国人的;有的是学生在百度网上查阅到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全班同学义愤填膺, 大家积极踊跃地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最后老师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然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懂得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整堂课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的气氛当中, 重点和难点也在环环相扣中得到突破。其实在历史课的教学中, 有时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还是要更多地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的。要知道, 历史课的课堂气氛一旦被调动起来, 学生就会感到历史课很有情趣, 同时也就受益匪浅。那么要达到此目的, 我们就要在精心设计、巧妙构思上下苦功。

四、巧设课堂结尾, 激发学生兴趣

在多年的教学中, 每当到了快下课的时候, 我总是要将我备课时预设的一些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结尾语言说给学生听, 有些是与下一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 有些是带有哲理感悟的格言, 有些是一段催人泪下的辛酸史实, 有些是对本节课的充分的概况和总结。这些巧妙的结尾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它永远胜过责任感, 只要我们努力地去探索,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无论什么课, 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那么课堂质量就会提高。其实历史课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尤其是这门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以及人类文化传播等起到重大作用。总之, 每当教师在小结时都要设置好悬念, 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 并且还要有激情, 要能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共鸣, 乐于去探索、探究, 起到耐人寻味, 课断而思不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5

摘要:

创新是历史教学中被热切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化教学背景下极具研究价值的重要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历史教学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历史教学的意义体现的日益明显。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历史教学也要基于这一目标开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创新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真正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推动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实现民族兴旺,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要求。

关键词:

初中历史创新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创新教学 初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灵魂和核心,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和教學改革并进的今天,判断教师水平的标准已不是学生的考试结果。高分低能已经不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所以教学工作者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历史,平时学习历史知识时,很多学生都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完全死记硬背。这时教师就有义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只有当学生真正喜欢上历史,一切教学计划和目标才有意义,否则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一、以学生为本,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老师与学生传授与接受知识的地方,我眼中课堂很神圣。学生和教师之间无论在课上还是下课都应该是互动交流的关系,而不是管和被管的关系。首先教师对学生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坚信只有不努力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对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其次一定要主动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允许学生犯错,谁都会犯错,何况是在学习阶段的学生,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走进他们的心里,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和难点。只有当师生之间构建起了平等交流的桥梁,学生才能更投入地接受你所教授的知识。最后,教师一定要经常激励学生,让他们有进步的动力。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渐渐接受教师的一切,包括他所传授的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教学任务就可以更加轻松地推进。

二、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

万事开头难,教学课堂也是这样。在尝试以一种新的方式改变课堂的一开始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只要你够用心思,想法够好,就可以慢慢为学生所接收。你讲的东西学生喜欢听了,那就可以顺利展开其他教学工作了。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导入,笔者有以下几个建议:

1.故事导入法。这种方法屡试不爽,因为对学生来说每日千篇一律的课堂是枯燥的,所以在课堂一开始,教师所讲述的小故事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以表演小短剧的方式拉开课堂序幕,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

2.视频引入法。引导学生进入状态的方法纷繁多样,开课前播放视频也是方法之一。纪录片、历史剧等都可以。播放视频比故事更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热身,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既吸收了课堂知识,又多了学习热情,还发挥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3.提问导入法。提问可以在上节课结束前也可以在本节课开始前,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用一个学生还没有掌握的问题导入一堂课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可以训练学生自主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三、充分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兴趣

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爱上历史。这是一个态度问题,当一个人喜欢一种东西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容易接受这种东西,学习历史也是如此,当学生产生了对学习历史积极性,那么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就会十分主动。以下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策略。

1.发挥感情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在很多时候都会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起到导向性作用。所以情感在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实践中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其爱好、兴趣所在。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人格魅力、优良习性、对学生的热爱程度、渊博的知识面、出众的形象、优良的口才都是感染学生的因素。因此,作为课堂教育的引路人,教师必须主动展现自己的情感,让学生为自己所感染,成为与教师“志同道合”的人。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不应该是一个管理者,而应该是一些其的他亲近角色,如朋友、家人等。所以如果教师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感情,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很有帮助的。

2.展现自己的语言魅力。语言是展示一个人的个人魅力的很重要的方式。幽默诙谐的语言能使学生以一种更加轻松的状态听课,当学生处在这种状态中时,更容易接受来自外界的知识信息,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利用课堂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出他们更加喜欢的教学环境。比如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部分年轻老师的电脑水平高,会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一些图片、音乐、动画等效果,学生会对这些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再加以适当指引,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然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课程。

四、结语

历史教学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展现历史原景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一定要注重他们的反响,因为他们的热情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的气氛及课堂教学效率。只要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有足够的兴趣,再加上教师悉心的教导,学好初中历史就不难,每一个历史教师都要认真做到。

【参考文献】

[1]董秀芳.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 篇7

一、初中历史课创新教育的目标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首先必须弄清自己所开展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这样才可以去开展教学活动。

1.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 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释放创新激情, 开展创新活动, 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

2.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简单地说, 就是发现一种新方法, 并用来创造性地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是学生正确分析新情境, 解决新问题, 并将此迁移到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中, 顺利完成任务的保证。在历史科教学中, 要求贯穿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 分析历史事件, 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史为鉴, 以古鉴今, 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是历史学科所独具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 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3.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 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对中学生而言, 主要体现在自学、探究、表达等方面, 有效的预见性和主动参与性是创新教育作用于学生的两大特征。因此, 初中历史教学首先要注重以基本技能为中心的学科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发展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 并运用它来创造性地获取信息和解决各种问题。如自学能力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能力, 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 是知识经济对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这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 是创新活动成败的关键, 它集中地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执蓍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的创新行为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创新人格是形成和发挥新能力的底蕴。其中, 创新情感尤其重要, 历史教学中的创新, 并非是纯粹的智力活动,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创新正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和活动。

二、怎样去开展创新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正确的教育观念确立了, 思路就会清晰, 教育的机制就会灵活, 才可能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教育。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充实、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 才能日日见新, 才能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由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 独占课堂代替学生思维的局面, 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探索情境, 鼓励学生不因循守旧, 敢于创新。学生能够做到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 教师起指导、点拨的作用。要精讲巧练, 要实现做中学、玩中学、实践中学。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 要重视历史学科自身特点, 加强学科本身的研究

历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过去性, 客观的历史事实本身无法重演, 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要认识历史, 学好历史, 主要借助的是文字形态存在的资料。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 就能从未学过 (未见过) 的历史材料中, 通过独自的研读发现、汲取、整理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 并由此独立形成相应的认识, 或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本身就极其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如若再能从发现史实, 诠释或评论史实中, 提出自己新的见解, 即是从探究迈向了创新。因此, 要求历史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展思维的价值考虑, 设计问题可不必过于具体, 可留有余地;在诱发、引导学生思考、解答问题时, 可尽量减少过多的限制条件, 使学生用直觉判断, 猜测甚至非常规的方式、方法来表达意见等。如在学生阅读史料时, 可先提出““读了这段 (这些) 史料后, 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想了解哪些问题?有什么样的想法?”学生回答后, 教师对其表述要尽量给予鼓励, 学生的观点无论你觉得如何幼稚和可笑, 绝不能给予斥骂和嘲讽。现在学生的见识十分广阔, 其信息的来源也非常多, 如对其回答给予粗暴的否定,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渐渐地淡漠。坚持这种训练,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是极有好处的, 不断向创新迈进, 这是历史学科进行创新教学的关键一环。

2. 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 重视教材的整体研究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无疑也是历史学科进行教育的最主要途径, 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会学生掌握前人总结出的书本知识并不十分难, 重要的是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在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和初步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上, 着重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因此, 在充分研究教材, 挖掘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各种因素。如学习中国古代史, 中国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 而16世纪以后, 中国的近代科技没有能像欧洲那样发展, 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其中的原因。又如在分析“反右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原因时, 不妨提出“与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和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形态有无关系”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了解更深层的原因。另外创设新情境, 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资料, 并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介绍史学观点、史学动态时, 渗透史学理论和方法。

3. 调整师生关系, 以思维训练为中心, 注重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创造性、独立见解和开拓能力的人才。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规律,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助力, 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包括现代化手段) ,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变“主动获取知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他们逐渐摆脱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 主动探索学习新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研究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讨论、开展活动等等,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将学科知识与解决、探索问题所需知识, 结合起来。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养成观察、分析、探索、猜想等习惯, 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求异、迁移和发散思维, 以形成创新思维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好胜、求索等心理因素, 让他们在掌握和运用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 形成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 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4.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想象是创造的先导, 是创造力的灵魂。想象力愈丰富, 创造力愈强。在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想象的时候, 适度进行逻辑性的说理评价, 这不仅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有益, 而且对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大有益处。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师要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有清晰的认识

不能一谈到创新、创造就认为高不可攀、深不可测, 不是初中历史教育所能做到的, 实际上科技发明是创新, 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新颖、独到之处也是创新,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创新,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识水平、动手能力等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确定梯度、途径和目标。

2. 要对创新教育的长期性有清楚的认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创新必须具备比较牢固的知识基础, 有着良好的思维习惯, 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乐于实践勤于动手的好习惯。而这些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 我们应当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贵在坚持养成习惯, 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仅以一两次考试的成绩来论英雄。

3. 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复杂性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不能认为仅靠开设几次讲座, 组织几次讨论, 让学生写几篇小论文, 或在某一阶段集中打“歼灭战”搞突击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学生开展基本认识活动和基本实践活动的效果, 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 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思维品质, 特别是要加强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的训练;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原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意识的综合训练, 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 培养学生乐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4. 要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艰巨性

首先是社会观念的陈旧,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 但现行的学校评估制度、考试指挥棒、僵硬的教学模式, 重维持轻创新, 培育着一批又一批的“考试机器”。其次是教师自身创新素质要提高。部分教师对创新的理解、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教师还缺乏从事创新教育所必备的素质, 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认识不足, 对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不够。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 篇8

随着教改的深入推行, 初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创新, 但是大都是借用现代化手段来活跃课堂氛围, 以达到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之目的。然而这种行为往往停留在治标层面上, 只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时间一长他们依然对具体问题较为茫然。因此, 创新初中历史教学应该立足于教学课堂, 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一) 标新立异, 构建新的教学形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老师是“发射器”, 学生是“接收器”。把学生的思维锁定在书本之内, 读死书, 死记硬背, 考试分数成为评判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教学方式, 课堂没有活力, 体现不出教学的价值所在。全新教学模式是构建生动、富有活力的课堂, 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挑战自我, 表现自我;以学生为主, 老师为辅, 辅导学生在自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 改变教学理念, 体现学的价值。

历史包含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变迁。历史的发展是以人为本, 作为历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心里动态。变传统的“老师让学生学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为“学生希望学到什么, 老师就教什么”的教学方式。把理论教学变成兴趣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针对历史教学, 通常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首先, 从整体上感受教材, 明确哪些知识需要了解, 哪些知识必须掌握, 这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理解其意义。其次, 学生通过对教材的了解, 提出质疑的问题, 与老师共同探讨,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后, 老师提出问题, 供学生讨论,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历史事件中折射现实的生活事例, 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2. 进行教学资源整合。

在我们现有的历史教材中, 所有的内容成条块状, 学习难度大, 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网。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取舍, 将现有教材进行整合, 把知识面拓宽,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我国近代史的内容时, 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 一方面以外国侵略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 为题纲讲述各国对我们进行的侵略掠夺;另一方面以国内人民的阶级斗争 (太平天国、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 进述我国近代史上涌现出的民族英雄, 为了推翻封建社会、抗击侵略做出的不懈努力。学习民族英雄为国捐躯的精神、气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课的过程中, 分清重难点, 拓宽知识面, 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

3. 改变方式, 考察学生学习历史的综合能力。

以分数论成败, 这只能从单一的理论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容易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抹杀了。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综合评价法, 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首先是对基础知识的考察, 通过测验, 要求学生对知识从浅到深地掌握, 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其次, 通过对历史事件了解情况及能力评测, 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课堂答辩, 写历史事件之我见, 考察学生对历史的掌握程度;最后,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这需要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生活作为进行观察, 在无形的生活中, 进行有形的评测活动, 长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

(二)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初中学生本身就属于好动型, 如果让他们天天静坐在课堂上听课, 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必须要结合初中学生自身特征进行实践,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1. 走出教室探寻历史。

如果历史理论太多, 学生自然感觉乏味, 因此教师必须要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走出课堂, 探寻历史。在讲到抗日战争历史时, 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讲述, 学生可能体会不到那段历史的切肤之痛, 而且教师也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 也讲不出那种应有的激情。于是笔者就带着学生一起拜访了当年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 让他们以亲身经历控诉当年日军的残忍凶恶, 学生的印象就能够深刻。走出教学课堂不但能够丰富学生阅历, 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情感。

2. 以教材为基础查访历史。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教材中的历史信息量仅仅属于沧海一栗, 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吸取历史知识。其一是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 丰富自身学识;其二是借助网络, 做好网络知识与教材之间的链接, 同时正确引导学生, 让他们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其三是衔接好边沿学科, 通过其他的科学知识对历史进行分析, 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历史教师不仅应是一位历史的讲述者, 还应是一位历史教学的创新者, 要不断地从教学之中积累经验, 促进教学的革新。

当然, 创新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与不足, 就需要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增强教学质量, 灵活调整教师自身教学行为, 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创新初中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通过教学改革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才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努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强化综合修养, 同时还要和社会接轨, 营造出创新历史教学的环境, 让学生成为历史教学中真正的主体, 切实掌握历史知识。通过历史教学, 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学习民族英雄为国捐躯的精神与气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摘要:新课程下教学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初中历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发展史, 同时也枯燥无味, 因此就需要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就是笔者根据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 探究对教学创新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研究,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章灿.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活动课[J].职业时空, 2009, (12) .

[2]宋淑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0) .

[3]马彦平.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10, (04) .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理念 篇9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但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还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需求, 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 就要对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重点做好教学理念的创新工作, 具体应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等方面入手, 使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二、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学理念的创新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创新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初中历史教学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理念创新中,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并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难度, 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地位相对被动, 主动性不强, 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只有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才能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 创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再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探究式教学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理念, 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主动精神, 也有助于教师做好教学引导。

三、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创新过程中, 学生的作为主要的参与者, 其地位和作用是比较特殊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多数时间都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 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够, 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严重的制约。基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是教学理念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为此,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不但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同时还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实现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良好互动,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将学生作为课堂中心, 并做到围绕学生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 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四、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创新, 应启发式教学的观念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学记》中讲道而弗牵, 开而弗达, 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启发式教学关键是问题设臵要有梯度, 要有循序渐进的引导作用, 一步步开户学生智慧的大门,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 更何况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 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恰当的给学生设臵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外在的信息刺激, 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品质。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但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还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基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需求, 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 就要对初中历史教学理念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重点做好教学理念的创新工作, 具体应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等方面入手, 使初中历史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上官忠芬;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 (教师) ;2014年02期

[2]赵振;浅论初中历史德育教学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3年03期

[3]韩雪女;如何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J];青年科学;2014年03期

[4]程维玉;对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06期

[5]孔书绵;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整合[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2014年02期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10

1. 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和掌握教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利器”就是自身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历史研究既是学者们的工作,又是初中历史教师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的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限制学生发表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应该循循善诱。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因此,青年教师在大学毕业以后,就要继续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不断补充知识,不断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一位初中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可见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具备新型课堂教育能力,具备历史科研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初中生具有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一是利用假设训练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变通性指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假设,让学生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二是用延迟思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指对刺激做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延迟思考,即不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以求见解的开拓性、独创性。三是多角度思考,提高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指对刺激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思维量。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短时间内寻求尽量多的答案。对历史人物左宗棠的评价,从发散思维来看,可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再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从左宗棠自身来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放历史时刻;再以聚合思维来看,历史上与左宗棠相似的人物有哪些?假若你是左宗棠,假若左宗棠是李鸿章……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分析,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

3. 以师生交往为中心设计课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的职责在于参与师生之间的“商谈”。教师是倾听者、帮助者、伴奏者。新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交往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师生之间都要成功地进行对话与交流。应该本着学术讨论的精神,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真正营造一种自由、平和、轻松、真诚的交谈气氛。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环保意识、人文意识、和平意识、世界公民意识等。课型设计可分为两种基本情形。第一是生问师答式。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生问师答式”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历史教科书文本后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发现问题,将其置于课堂之中,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是师问生答式。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并给予鼓励式的点评,师生之间可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论,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注重实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是注重让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不同的分析和对同一事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重性。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解答的问题或做出的练习和作业,特别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大胆地提出更多的新观点、新见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的参与不能浮于表面,要注重实际,注重参与的效果,真正教会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二是注重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以提高学生参与的效果,减少无效或低效参与。要求中学生都有完全意义上的创新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只要学生的“发现”是经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的,就可以视为创新—————相对于学生已知领域的创新,我们所寻求的主要是这种“相对创新”。这样的要求是符合中学生发展实际的。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这种“相对创新”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现在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更有助于他们将来作出超越他人的真正创新。在学习《世界历史》上册的《德意志、意大利统一》这一课时,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图表归纳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经过提示,95%的学生都能归纳出来,且效果较好。三是注重全面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看学生是否记住了,更要看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有所发展,情感是否得到陶冶。学生通过参与,能培养勤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自我创造。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相应提高。四是注重总结,及时反馈。如在教古代文明之一的金字塔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对其建造之谜、众多科学家考察之谜作诱因,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又如在“5.12大地震”后,通过教学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我诱发他们对“入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安娜初中历史创新思维策略运用探析[J].宁德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4, 68 (1) :105-106.

[2]殷俊.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J].历史教学, 2001.6:40-41.

漫谈初中历史教学创新 篇11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历史教学的激活,教师肩负着重要责任,教师应从多方面下功夫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灵活应对新教材的学习和历史开卷考试,真正达到“开卷有益”,同时也为自己的教学创造一片新天地。为了适应历史教学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遵照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创新历史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等。本人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注意历史教学原则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教师要注意历史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教师要注意历史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势在必行。进行创新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历史教师创新性劳动的环境,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进修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篇12

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 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 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 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实践中,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 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 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 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 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 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 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 使学生各抒己见, 想人之所不想, 见人之所不见, 做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 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 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能, 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二、教会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 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 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 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 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 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 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 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一篇:企业绿化的合理规划下一篇:艺术的觉醒与收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