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2024-11-01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

所谓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优秀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可见, 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十三年的时间里, 深感历史教学并不是“小副课”, 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 同时也感受到在历史教学中的乐趣。面对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年, 如何让他们对上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主动性, 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的教学方式下,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教师大都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学生则是当听众。教师概括好重点, 强调学生都要一字不差地记住, 历史课一点新鲜感都没有。现在课改后, 教学内容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 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改变教学方法, 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 在讲三大战役时, 我就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参与性, 课下带学生去参观西柏坡纪念馆, 从中了解了许多有关三大战役和毛泽东等一些党的领导人的事情,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交流, 同时, 教师进行引导,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许许多多的前辈用生命换来的,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更应该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学生能够把自己身边的事物和课本联系起来,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现在的学生都生长在千变万化的新时代, 接受的思想、事物不是单一的, 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 因此, 得到的知识是千变万化的, 也是有真有假的。当然, 这些知识中包括很多的历史知识, 这就给历史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也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例如, 现在的一些宫廷剧, 在内容上和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区别, 这就要求教师告诉学生, 电视剧的内容有一些夸大, 有一些虚构, 我们不能认为电视剧的内容就是历史, 真正的历史在课本中。传统教学中, 在追求升学率下, 历史学科成为单纯的复制性学科, 记忆知识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 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 很少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例如, 从教学方法来看, 还是单一、陈旧的, 都是以教师讲课为主, 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让历史课上得有滋有味, 让学生都喜欢历史课, 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框架来看,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是把历史知识复制给学生, 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人翁感, 这一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从教学内容来看, 历史知识有着鲜明性, 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影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 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偏重于具体内容的传授, 而不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学生在做解析材料题时普遍得分很低, 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材料题相互结合, 不会迁移知识。新课改后, 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成为历史教师必须面队的一个问题。从对学生的教育方面来看, 教师进行爱国教育时, 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 告诉学生他们是爱国的, 他们是为国捐躯的, 而是要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熟悉的人物来讲, 例如, 平山的戎冠秀, 抗日英雄王二小。这样, 学生感受到教育不是苍白的, 而是有血有肉的, 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成为一位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合格教师, 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课堂学生反映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很好的洞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那一定是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有些问题。例如, 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让几个同学来回答, 教师再进行总结。有位同学平时回答问题很积极, 但那节课却一句话也没有说, 显得很沉默。下课后,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说, 对抗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为解决经济危机而对外进行侵略不理解, 原因是对当时的日本发生经济危机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于是, 我对如何讲这节课进行了教学反思, 改变了一些方法, 在其他班级上课时, 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 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好的帮助。

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反映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 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要让学生对上历史课有兴趣, 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要用一些有趣的话或有趣的故事穿插在课堂当中。如果教师所作的努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师就是失败的, 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课, 就需要教师课后进行反思。例如, 教师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留一些问题,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上课时, 以小组为单位来回答问题。在课堂上, 学生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学生的答案有一些偏离, 而教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 没有进行有效地引导。所以,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 还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 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如果教师把课准备得很好, 课堂效果也很好, 就觉得是一节好课。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自己深陷其中, 什么问题也是看不到的。但要别的教师来听一听, 就会找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从而使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

四、通过观摩优质课来进行反思

我们可以观摩其他教师的优质课, 从中看到其他教师在一些方面的独特的做法, 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习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从而使自己不断地成长, 逐渐成熟起来。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2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

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为创造而教学"将成为教师的重要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创造思维能力,也已成为所有历史教师的共识。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信息和以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 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加以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 进展的思维活动。"(参见卢明森《思维奥秘探索》)调查研究表明: "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從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 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 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4 重视积累,扩大信息输入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源泉,因而创造性思维更要加强"双基"教学,不能丢掉"双基"讲创造,只有"双基"牢固,才能有更 好的创造意识和思维。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 新。我在教学中,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经常把我从其他资料、专著上的有关材料及时向学生介绍,此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也把其他学科 如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学科纵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了学生的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了信息容量的输入。在长期的"能 源补给"中,我发觉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途径 篇4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 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 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 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 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 学生则是听众, 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 让学生死记硬背, 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 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 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 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互动的, 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情感, 体验观念, 从而达到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 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 然后以点拨为主, 让学生发挥想象, 联系已知知识,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与老师共同探讨, 步步引申,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 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 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 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 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 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各方面都知道一些, 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 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 关注现实, 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 却似是而非, 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 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 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 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 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 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 从教学方法来看, 还比较单一、陈旧,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 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 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 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对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 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 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 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 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 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 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 那个人物是爱国的, 学生则茫茫然、似懂非懂, 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 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 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 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 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 我在上七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 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 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 思维活跃, 发言踊跃, 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 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 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 原因是对当时中英之间商品贸易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鸦片战争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中国贫穷落后, 国力不强, 而这个时候英国急需扩大对华贸易,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不利局面。问题在于一般英国货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打开销路, 于是英国就选择了鸦片这种东西, 既能为大英帝国赢得中国市场, 又能麻痹中国人的意志, 未亡其国先亡其志。鸦片贸易开始不久, 即遭到了清廷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干官员的反对, 于是林则徐上书光绪帝, 要求查禁鸦片。1839年, 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了鸦片。英国即以此为借口, 于1840年挑起鸦片战争。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 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 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 时常卡壳, 使得学生满腹疑虑, 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 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一次我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复习公开课, 课后市里的部分教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通过点评我发现, 可以用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两条线索把这一单元的知识串连起来。这样学生就能更清楚地掌握日本怎样一步步侵华, 中国人民又怎样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 上课时得心应手, 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 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 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教师应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 从中吸取营养, 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 不断反思, 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 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 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摘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创造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如通过创造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教学反思,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5

张掖铁路学校陈多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的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学习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小组及个人为考察对象的量化考核,与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

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近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对诸子百家思想学习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在我们班级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张比较实用?”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同学甲主张以儒家的“仁、礼”思想管理班级,滔滔不绝的阐明理由;同学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举得老高,他主张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就应该以严格的班规进行处

初中历史教学之现状反思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全民族的素质

20世纪80年代历史课可有可无,初中二年级结业考试,学生和老师都不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初中历史进入毕业会考,渐为人们所认可,20世纪90年代末历史进入中考,被国家和社会所重视,热爱历史的我在升学志愿中选择了历史教育。

历史被人们认为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因此有人认为历史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历史教学的现状让人担心。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本人认为原因有三方面:

其一,历史学科特点决定的,他是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但是这种道德水平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像数理化等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二,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教材编者和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地方化,各地教材各具特色,五花八门,相比以前虽是图文并茂,但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却难找了,教材编写亦是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試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

其三,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习的困难。历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那么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明白。如在一次考试中,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也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实际上,历史离我们并不远。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人类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这一切都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历史能使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此,本人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在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假若在中考中取消历史考试,历史将更为人们所轻视。至于那种取消中学历史教学的论调,更是危险的。教育部门在发挥历史作用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经济上支持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政府公务员考试中,增试有关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教育功能的社会宣传等等。这样,就能有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增强人们学习历史的意识。

其次,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这有赖于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一是要求我们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历史的魅力,激发人们学习历史,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和历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还有在历史考试中应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不要对那些纯粹的死知识追的太深太细。

总之,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如纠正管理者轻视历史教学的思想,改变教师的被动性,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历史教学的技能技巧,全面落实历史教育教学目标等。主要的还是端正对历史教学的态度,认识历史的作用,积极推进历史教学改革,适应时代的需要。

当然,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扬长避短,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理论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将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初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 篇7

教师的工作是对单调重复的,所以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很少对已成习惯的工作活动进行反思。很多教师即使教龄十年、二十年,真正的工作经验也就相当于一两年的程度,因为他们只是把一两年的工作经验重复运用了。杜威曾指出,教育工作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重组,从而不断提高经验的意义。不善于反思的教师,只是整日不断重复地完成教学工作,并不断完善教学结论。而善于反思的教师是不仅寻求他们在的教学结论,还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炼出其中的意义。杜威为我们认识反思教学提供了历史与思想基础,他的观点成为我们理解反思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对反思性教学有如下理解: 教师在多变的教学环境中,以自身拥有的教学原则为指导,以不断更新的教学实践为参考的主要对象,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分析理论基础,并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复周密的思考,这样便能赋予教学实践具体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作者从反思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开始论述,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定层面的阐述,本文交代了反思性教学的应用方法与应用原则,势必会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工作起到相当的意义。本文的论述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历史一线教师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 实践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改变陈旧传统的讲授理念,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体现出创新性,逐步使自己转变成为具有反思精神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机械复制式的教学思路,进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转型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合格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反思性教学这一课题的探讨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为改进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工作的效率具有相当高的实际意义。

三、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1. 总结反思法

简单的说,反思教学法的意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自己或者他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教师在工作中可以反思的内容相当广泛: 首先,教师可以总结反思教材中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可以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学生和同事给自己提出的意见; 也可以对其他教师在教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或他人工作中存在的失误进行总结反思; 还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突出成功或者存在的失误。当教师对这些事件进行反思的时候就会把在所得的经验进行全面的记录,方便自己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查看反思记录,以便在自己将来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状态和工作能力。

2. 录像反思法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制出来,以便自己事后观看,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也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录像,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录像中的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录像反思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1) 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录像。

( 2) 课堂教学结束后观看录像,比较课前的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 3) 针对教学录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

( 4) 根据教学录像的评价内容,对自己的以后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佳的反思性总结效果。

3. 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心得的交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方法。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1) 几名初中历史教师围绕某个历史专题进行研讨。

( 2) 针对研讨的结果总结出重点,并在授课中体现出这些重点,让其他几名教师听课。

( 3) 课后教学实践教师与听课教师进行的交流研讨,共同反思是否存在问题。

( 4) 将共同的反思结果应用于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以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4. 档案袋法

教师可以运用档案袋把自己对教学工作的反思结果分类归纳,建立专题性的分类反思档案用以促进教师的反思活动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反思的专题分类,如可以分为: 课程开发类、教育创新类、学生接受类等。建立专题后,教师一定要对每个专题下保存的结果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升。

四、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原则

运用反思性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工作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方向性

反思性教学的应用,一定要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完成。如果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在的反思结果来自我纠正,重新设定教学策略; 如果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则要根据对合理教学过程的反思来自我完善,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

2. 循环性

反思性教学一定要做到良性循环,这样具体的循环过程才可以转化为一组真实反映教育活动的论述。当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被教育实践否定时,具体的循环过程应该是: 出现问题———设想解决这个问题———想象中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出现,应当这样循环才是反思性教学的最佳循环方式。

3. 深刻性

现在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仅仅局限于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经验进行思考总结,实际上反思的核心问题并不局限于“思”。更重要的是在于“反”。“反”字的一层意思在于“返回去”寻找问题所在,另一层意思在于“跳出来”思考自己的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

五、结语

随着教育届对反思性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更多的一线历史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平台上,通过对自己的分析,为教学实践工作积累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从而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使教学工作更有效率。此外,教学过程的不断反思,既是对教学实践工作的得与失的分析,又是对自身素养的提升。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一直就是怎样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反思性教学则被公认为是最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合理的历史反思性教学方法的推行,为一线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借鉴的标准,推动了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发展。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篇8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学科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一个十分必要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但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内容。另外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仅此而已,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辨。

诚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在图象的处理上要简洁,大量的讲解和分析应让老师去完成,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篇9

一、梳理知识脉络,提高课堂效率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说在进行课程开始的时候,为了能够激发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气质的欲望,这样才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一方面就是要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另一方面就是要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启发,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在两部分的知识点之间形成衔接,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在进行新的课程讲解之前,教师就引导学生来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里面,分别经历了太平天国(农民的抗争)、洋务运动(守旧派的抗争)、维新变法(革新派的抗争)这三段的历史,但是有没有成功,因此就需要辛亥革命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对于近代史的知识脉络就会很清晰,然后在进行新课的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讲解的时候,要让学生去历史的思维来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比如像辛亥革命,尽管通过革命造成了少部分的伤亡,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来说却是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对历史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合作,全面思考问题

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来进行反思。学生在对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一定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还需要注重自己在进行具体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反思,需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养成合作的精神和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而且学生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主动来向别的同学来进行请教,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历史水平的不断提高。

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就可以让合作来寻找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是比较表面浅显的内容,而学生通过合作查找资料就能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比如有的学生对辛亥革命中涉及到的地点背景来进行查询,有的同学来对相关的人物背景来进行查询,而有的学生来查找后人对辛亥革命评价的资料,最后学生将自己找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每个人对于知识又有新的理解,这样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在遇到开放性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也能够按照要求来进行回答。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来进行反思,使得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仅是能够掌握知识性的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将这种能力迁移出去,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善于进行总结,改善学习方法

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时候,还需要对总结的过程来进行反思。尽管历史教学以事实性的教学为主,看似事情的发生有随机性,但是从整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来考虑,事件与事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发现这样的事件逻辑,这就需要通过总结过程来进行完成。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对事件的逻辑进行把握,这样就能够从整体上对知识点有所了解,学生在总结反思过程中也会获得成功的快乐。

比如在对“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刚开始进行学习时候,对于该事件的理解只是一次革命事件而已,并没有与前面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维新变法联系起来,因此让学生来谈一谈为什么会发生辛亥革命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够正确分析。因此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于近代史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来进行梳理,这样学生在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的时候,学生也都能够正确分析。比如在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分析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具备一种全面思考的思维,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要看到事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事件不好的一面。通过这样的分析,然后再讲解后面的“五四运动”的发生的时候,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该事件会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自己教学的总结过程来进行反思,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总结水平来进行反思,然后不断加强学生的总结训练,使得学生的总结能力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反思性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学生也需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改变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对知识全面的掌握。

摘要: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反思性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学生也需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改变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对知识全面的掌握。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0

历史学科是一门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社会学科。历史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要掌握与之相关的语文、政治、地理知识,而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和艺术、体育、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了解。专业而广博的知识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在讲“百万雄师过大江”一目时,我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使学生充分体会毛泽东在听到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推翻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时的喜悦心情, 同时让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的情景, 这样不仅增强了授课的感染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多读书、多总结、多反思,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吐故纳新。只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加上优秀的人格魅力,学生才会信服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 师注重整合教学资源和开发课程资源 , 传统的教材观有所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材是重要的资源和工具而不是唯一资源。教师注重整合教学资源,不视教材为“圣经”。教师不为教材所缚,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重组整合,拓宽加深,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要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可能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注重了导课的功能

老师都了解导课的真正目的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老师要注重导入新课的设计。如我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导课是如此设计的:出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条约签约图片,说明三个条约使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很多侵略权益,然而他们并不满足,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自然导入新课。导入不新颖,但很实用,将学生前边学过的知识联系了起来,贴切自然。

4.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性

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小结—检测—结课, 能增强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要注意到这一点,不再出现虎头蛇尾的课堂,课堂结构更趋于完整和合理。

5.教师备课时要注意不要背课本和教参 、完全照书本讲

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所讲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易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做法是,不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把“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运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另外,对学生而言,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就把历史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使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成为一把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语言锤炼,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工夫, 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教师。

6.精 心设计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学生兴趣和创新之门的钥匙。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激发、思维活跃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展开主动思考、积极交流,以期解决心中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性过程中思维得到激活,智力得到开发,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7.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而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学生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

让学生动 起来 ,让历史课 活起来 ,可以通过 多种形式 :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点评历史; 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感受历史;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如讲“西安事变”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是教学难点。通过剪辑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 何应钦兵围西安, 轰炸渭南、华县;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提问学生:蒋介石该不该杀? 为什么不能杀? 当时有哪几种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西安事变为何能得到和平解决? 学生联系几个片断,经过思考, 就弄清了国内外各派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解决了难点。

8.按单元进行复习 ,构架知识结构框架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1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它使得教学成为人的解放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的本质看做是学习者调适心理的过程,这种心理,既包括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可以从多种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也包括在具体情景中所形成、与具体情景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观也要求师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生活世界的多元理解,并通过合作性探讨建构起世界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学习者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或支架式教学的模式,主动创设开放的、充满意义和建构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快乐、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在情景教学中,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历史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诚然,在历史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音乐、电视、广播、多媒体教室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要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还得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去下工夫。

1.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

坚持启发式教学,是历史课教学的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之一。特别是在实施思想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坚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作为思想历史课教学的总方法,是历史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也是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近几年,一些有责任感的教师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以下

条件:

(1)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

(2)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

(3)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理论联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的历史教学穿插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历史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很重要。因为历史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就会觉得,历史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它要解决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之后有用,如此,自然就能产生要学好历史课的动机与兴趣。不过,要贯彻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把握它在不同教学阶段上的不同要求:

(1)在阐明教材理论知识阶段,也就是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材料使学生感知与理解教材。这时我们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又能准确反映教材理论知识的实质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

(2)在运用理论分析说明实际问题阶段,即课本知识的应用。这时,我们要着重联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重大社会实际,以及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行为问题应用知识,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

三、倡导研究性学习,以问题贯穿课堂始终,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通过对所要学习的对象进行探索、体验、分析、提炼、总结,以便获得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与技能。这显然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必然要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要能解决问题,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任务。历史课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我们可以主导学生自己去通过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出提纲(搭起知识的支架),分析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最终解决,自主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和世界的意义;而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我自己先行为学生制订好知识学习提纲(即知识支架),让学生带着所列问题去预习教材,并试着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参与课堂学习,以最终解决“所有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理解和世界意义的建构。

另外,研究性地完成作业也很重要,要正确发挥作业本后面的参考答案的作用。时下,大部分历史教师都是把历史作业本中的参考答案直接撕掉的,这当然有一定道理。而我的做法是保留这个参考答案,让学生根据课内、课外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首先试着做完作业,再行对照订正,并在错误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也可以直接参考解答作完题目,但要求必须在作业本上分析清楚作答理由与过程。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效果也不错。

(作者单位 四川省隆昌县第二初级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2

首先,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往往是教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讲或者记录,这种单方面的教学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导致学生缺乏思维的发散,因而不能在课堂上与老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的教学存在的一些失误也就很难得到师生之间的共同关注,故难以达到一个协同上的共识,从而不能很好地做好课堂的反思。

其次,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依据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很少引入课外知识,这样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往往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从而无法建立起知识网络,一旦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什么讲解上的偏差,学生由于知识量的限制也很难注意到,也就无法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

最后,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一般只是对一些重点知识加以板书,而没有一些新颖的上课方式,这样的课堂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缺乏对初中历史课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学不好历史科目,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往往就会在这个时候出现,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反思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做好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改善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往往都和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有关,由于他们心理素质的不够成熟,加之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很大的抑制,从而在课堂上表现为消极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穿插有趣的课外知识来吸引学生们的关注,这样一来,课堂上的一些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反思性教学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在讲到《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的时候,我便会就汉高祖刘邦进行课外的延伸讲解,具体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市井之徒变成一代君王的。通过我所讲的刘邦的一些趣事,特别是他还是小混混时的一些传闻,学生便会充满兴趣,对这样一个人特别好奇,等吊足了他们的胃口,我再对课本知识进行讲授,学生便会听得津津有味。再如,教学《明朝君权的加强》时,我会以朱元璋少时被人所救爱上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切入,让学生的思绪紧紧围绕课堂,在其兴趣被激发出的时候再来对加强明朝君权的具体内容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他们的上课效率,还能做好一些教学中的反思,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往往都是教师根据课本和备课笔记来向学生口头讲述大概的知识概要或者板书一些关键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虽清晰简便,但很容易使学生听了新讲的知识又忘了刚刚提的知识要点,更来不及做好记录,再加上教师有些时候的口头表述会有一些不清楚或者逻辑上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偏差,所以教师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以打造一个错误率相对较低的高效课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板书方式,通过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多媒体课件来节省上课的时间,一个好的课件能让教师上课的层次变得明朗,在讲不重要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浏览PPT上的内容而一带而过,在讲重要知识时可以依据PPT来展开重点讲解,这样学生上课时便能理清思路,跟上教师的进度听讲下去。同时,教师在必要时还可以播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视频来辅助教学,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例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会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二战的电影片段,如《兵临城下》、《辛德勒的名单》等,这些电影片段的播放会让学生对二战有更多的认识,能使学生体悟到其中人性的残暴与美的对比,有利于他们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课堂上的一些学术性的错误,做好反思性教学。

(三)改正教学偏差,做好课堂总结

当然,对于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及时改正,做到防微杜渐,方能有效避免陷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困境。鉴于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总结和反思,以改正教学中所产生的一些偏差。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教师一是可以在正常上课时注意在讲一些难点的时候,学生们是否能很好地消化理解,如果发现学生有理解上的困难时就需多加解释,总结的时候也要拿出来继续让学生们巩固学习,这样反复地讲解下来,学生们的错误理解才会修正过来,以起到反思性教学的作用;二是可以让学生自行提问,通过搜集学生们听课时听不明白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总结修正,这样才能不漏过学生的任何一个知识上的盲区,让反思性教学进行得更加彻底。

三、结语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反思性教学,以争取把这些问题尽早解决掉,这样学生们才能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做到知识理解上的不偏不倚。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进,学生的成绩已经不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必然少不了教学中的一些反思。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做好反思性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杭华.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2015(16).

上一篇:建筑裂缝防治技术分析下一篇:临床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