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轻松教学策略

2024-10-22

初中历史轻松教学策略(共12篇)

初中历史轻松教学策略 篇1

对初中学生来说,历史课就是讲故事课,他们对历史人物及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学中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人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非常重要。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人物教学的方法。

1.就地取材,调节课堂

调整教材顺序,以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历史人物形象更丰满。这种教学方式在《商鞅变法》一课中较典型。教材是按历史背景,变法过程,变法影响三个部分进行讲述。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做比较。一些班级按教材顺序,先讲清历史背景: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为一家一户生产提供了条件;一些开明奴隶主贵族将土地租给奴隶耕种,收取地租……最后让学生分析总结变法的历史意义。整堂课气氛很沉闷,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另一些班级则按商鞅与整个变法有关的历史活动组织教学。我直接从战国七雄中秦国最落后,被其它六国看不起,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与秦孝公几次谈话,商鞅舌辩群臣,“立木取信”,并将情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再提出变法中面临的棘手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帮助商鞅想办法,这样的安排也让后面的变法内容,历史意义容易理解和记忆。最后讲述商鞅的悲惨遭遇,并让学生评价商鞅。整堂课学生都非常活跃,对历史意义的归纳,人物评价水到渠成。

2.利用资源,活跃氛围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和优秀的影视资料图画具有文字叙述无法比拟的形象直观性,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为教师进行历史人物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借助这些人物的外貌,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心理活动,立体的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战国争雄》中合纵与连横一目,我让学生认真阅读张仪说秦图,想象张仪的表情,动作,语言,并进行表演,这样,张仪作为优秀外交家的形象鲜活的表现了出来,而且,学生更能理解外交政策在争雄中的作用。现在很多历史人物,历史故事都拍成了电影电视,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形象直观的再现了历史场面,教师可节选其中贴近历史,又能形象生动展现历史人物性格,思想方面的部分情节让学生欣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印象。

3.师生同台,共话历史

师生合创表演历史短剧这种再现历史情景的教学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又起到互动作用。如:唐朝对外交往中的“鉴真东渡”,书中描述鉴真七十多岁高龄,双目失明,第六次东渡终于到了日本。可由学生共同表演历史短剧:双目失明的鉴真在他人搀扶下,接见日本僧人的情景,用鉴真的动作,语言来表达他东渡的坚定决心,对传播佛教文化的执着追求。又如:商鞅变法中,商鞅舌辩群臣,由教师一人扮演群臣,全班学生扮演商鞅,通过教师问,学生抢答的方式,将秦国要不要变法,可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现实中的几大棘手问题进行演示。

这样学生在辩论中积极思考,同时对比自己与商鞅的措施,感受商鞅作为改革家的勇敢,机智,善辩。这样,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以及公正,客观的评价商鞅就容易了。

4.创设情景,调动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的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学唱历史歌曲,编写家庭史、社会史,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5.激发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进行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总之,我们抓好历史人物的教学,就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课中增加兴趣,进一步地理解认识历史的发展进程,提高学生的素质。

摘要:历史的教学和其它的学科教学一样都要给学生一个愉悦轻松的心情,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记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本文结合课文教学,谈了几点个人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氛围营造

初中历史轻松教学策略 篇2

新编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形象的插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插图结合教材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将教材内容与插图有机结合,给学生细致讲解,引发学生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战国七雄》时,教材中有一幅《商鞅舌战图》,而该课的重点内容是商鞅变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鞅变法的情况,我先从这幅图开始讲起。这幅图画的是当时商鞅与大臣们舌战的情景,中间坐着的就是秦孝公,手拿竹简、振振有词,与大臣进行辩论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在辩论中喊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意思是说只要变法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这一历史性的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做决定,他同意商鞅进行变法,这才使得商鞅变法得以实施。学生深深地被这个故事吸引,产生了求知欲望,接下来再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商鞅本人的气概和才华、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从历史事实中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为其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打下基础。这样,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学生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记忆更为深刻,对这一事实引发的历史作用以及对历史趋势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表达观点。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产生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然后经过点拨、引导,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他们解决掉一个疑问之后,得到了成功的快感,激发了求知欲望,从而又带着兴趣去探究下一个疑问,这样层层深入、不断进步。如在讲“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我首先从现代生活中离不开纸让学生感受到纸的重要性,然后再围绕纸的作用展开疑问,如纸的发明时间是什么时候,造纸用的原料是什么,纸的特点有什么,纸和古代竹简、帛书比起来有什么优点,这样环环相扣,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不断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又使他们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境,在体验中激发兴趣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构建;高效课堂

一、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先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历史课程内容特点本身决定着课程教学的“枯燥性”,如果教师在教学策略上不作以必要的思考与选择,采用传统的 “满堂灌” 课堂教学,一味地传授现成的知识,而不是带领学生去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那学生是不会有多大的学习兴趣的,当然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1.“历史上的今天” 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开课篇,先让学生课前去了解过去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然后让学生将了解到的历史事件与同学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在过去的历史事件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明白历史的“可借鉴性”。上课前我都会提前收集一些资料与学生进行“实事开讲”,激发学生情感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2.变“教案”为“学案” 教学是双向互动的,教师应当变知识灌输为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利用“学案”,把教师教什么变为学生学什么,把课堂教学向两端延伸,课前预习、课后作业,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现历史事件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让课堂“活”起来,利用图片、课件、视频等手段较大程度地展现过去的历史事件,可以较大地激发学生兴趣。

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流行。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在历史课堂上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效“模块式”课堂特点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有效地落实了新課程的教学理念,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不再是学生生疏的学习方式。一堂45分钟的课可以是一个模块,也可以是几个模块,但并不是模块的堆砌,要有机地衔接。可以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涵盖学习的完整过程。高效“模块式”课堂包括: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等。教者要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

三、提倡“探究性”学习

探究是人类的本能,“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将研究性学习更多的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一种模式促进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科研水平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要避免死记硬背,实现高效课堂就要力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对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人格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新课程体系下的研究性学习,现已构建出一个可供参考具有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实质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要领具有四个基本点:

第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历史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自己善于把握教学材料中的内容,提炼出引领教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与重构历史。

第二:教师要给予学生进行历史问题讨论。教学中抓住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们在共同交流中提高,让学习要点落到实处。教师在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一定要符合所要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探究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探究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

第三: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构筑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历史课堂“回到”历史事件中去。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为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带来的“成功”而高兴。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自己的特点创造性开展历史研究性教学

第四: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师生充分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老师的指导性、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索精神,从而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独立开展对历史问题的研究。

四、开拓学生想象力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走向战略进攻》一课时,在讲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设问:“假如你率领2万人的军队,你的敌人是20万,你如何克敌制胜?”在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时设问“假如你是中共领导、国军高参、美军顾问……,你想对蒋介石说点什么?同学们对前一假设积极出谋划策,后一假设扮演各种角色,让人不得不佩服学生的创造性。这些设问能够调动学生的思考和热情,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十分清楚“学生的想象力往往就是他们追求历史知识的动力,而抹煞学生的想象力往往就会阻断了他们继续学习历史的道路”学生的想象力的发展,有助于他们习史兴趣的不断提高,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他们的逻辑思维的展开。

总之,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对如何在新课程体系下进行研究性教学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概括而言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促进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科研水平的提高。

初中历史轻松教学策略 篇4

1.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现如今的历史教学中, 很多初中生对历史学科提不起兴趣, 学习历史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墨守成规、认识不足, 导致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 失去自由思考的空间, 忽略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及对学生价值观、情感的培养,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开展[1]。 新课程的发展理念是关心学生真正的内心需要, 以学生发展为主, 让学生学会生存, 并将学习作为乐趣。 在面对生活化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时, 教师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生活相匹配, 力求构建生活化历史教学。

2.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2.1促进综合素质水平提高

目前, 对初中生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 过于注重知识单方面的灌输,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良好培养。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分析、获取并应用历史知识的习惯,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2.2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 具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当历史课堂上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情况背道而驰时, 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无味的心理, 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注意力。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上一定的生活化内容, 就会使学生有种熟悉感, 激发对历史教学知识的联想, 自然而然地对历史的兴趣就有所提升。

2.3强化学生观察视角

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特征, 能很好地弥补初中生缺乏接触社会的经验, 而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在社会与学生之间充当桥梁角色,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认识, 而且能通过历史了解社会, 二者之间有紧密联系, 并使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得到有效延伸。

3.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3.1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实践能力, 就要善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运用问题情境生活化、作业设计生活化、课堂融入生活化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 比如在学习历史人物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讨论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历史人物? 然后通过结合当时的人物背景进行角色扮演, 感受当时的历史情境, 强化和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从而提高历史素养。

3.2导入生活化课堂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内容是直接相联系的, 所以在课堂中细化导入环节比较关键。 让学生贴近生活、巧设生活情境, 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让学生改变以往学习历史的懒惰、随意、无所谓的消极心态, 积极进入有趣、紧张的学习氛围中。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时, 可以从学生关注时尚音乐方面着手, 周杰伦的《青花瓷》是众多学生喜爱的歌曲, 教师可采用这首流行歌导入, 抛出问题:宋代景德镇瓷业有怎样的辉煌历史? 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就激发出来, 课堂也因此而活跃起来, 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中内化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3.3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和探索知识, 以学生为主体, 强化历史教学的效果[3]。 利用历史课程是过去社会生活的一种体现的特殊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与历史中产生共鸣, 切身体会到历史的吸引力。 比如在学习蒙古族文化时, 教师可以把蒙古族人的衣食住行都详细展示出来, 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对比发现历史其实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贴近, 促进自己的观点、知识及态度的形成。

4.结语

生活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 也是生活化教学的来源。 要实现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 历史教师就要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 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 努力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树立良好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知识的体现, 再用获得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初中历史老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善于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 为初中历史课堂带来新的动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良福.初中历史课堂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分析[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15 (11) :412-413.

[2]王璐.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5, 02 (8) :111-112.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篇5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明显较低。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无疑就成为了广大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

引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可否认,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那么,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前预习的效果,教师首先就应该采取科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预习当中,才能够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例:在相关秦朝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即可以为学生讲述与秦朝历史相关的小故事,如“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等。当然,故事的讲述并不一定是口述,教师也可以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剧作品入手,让学生感受秦朝历史,如《寻秦记》、《大秦帝国》等。在故事讲述完成之后,教师即可以提出对应问题:“故事中(影视剧中)所反映的秦朝历史是否真实?我们的教材上是如何介绍秦朝历史的?”带着这样的疑问,让学生在此对课文进行阅读。显然,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也能够产生更好的预习效果,最终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增加互动、优化讨论,活跃课堂氛围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与基础。那么,要想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就应该适时引导课堂讨论,在确保讨论方向性的基础上来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行为与反应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控、管理,促使学生的讨论内容始终都紧紧围绕着相应的主题,从而实现开展讨论活动的预期目标[1]。

例:在“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即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比如五代十国时期为什么频繁出现政权更替的现象?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通常都会很快得出答案:“这种政权更替频繁的现象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j结果。”此时,教师既可提出延伸性问题:“五代十国之后,赵匡胤(北宋政权建立者)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对五代十国的政权频繁更替现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这样的做法对北宋带来了怎样的局面?

通过小组讨论,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必然会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认识,从而得出答案:“杯酒释兵权的做法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实现对地方财政、军事的控制。而其根本目的则在于削弱地方权力,有效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有效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次出现,但却给宋朝埋下了积贫积弱的伏笔,导致出现了实力较强的宋朝却屡战屡败的现象。”

显然,通过对这些议题的讨论,必然将引导学生充分神话与挖掘历史的内在联系,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同时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格局,改变了“言传身教”的传统静态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的特征来实现了对“形”、“声”、“色”的有机结合,以挂图、实物模板等形式来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带来了更加逼真的直观感受,在这种生动的教学情景下,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刺激着学生的感官[2]。

例: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即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播放相关于开国大典的视频录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昂首走过天安门的那一瞬间、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刹那,学生的自豪感势必将在心中油然而生。基于这种自豪感,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必然将更加投入。这不但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谈谈初中历史教学新策略 篇6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状况下,有些历史教师的上课方式难免会比较传统,如果课堂上历史教师只是很古板、严肃地给学生上课,不注重与学生互动,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会显得很无聊。因此,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历史教师只有多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并且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都想有机会表现自己,课堂互动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一、积极开展多样化教学

多样化教学方式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是现代教师必须进行探索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是教学创新的方式,同时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历史题材的视频来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够让学生牢记视频资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又如,我们在讲到一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时,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法来吸引学生来共同讨论这一话题,这样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只有高效、实用的授课方法才能达到教学要求。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时空跨越大,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陌生感、隔阂感,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历史教师如果能有目的地还原生动丰富的历史本色,再现历史风貌,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必然能够缩小历史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二、在教学中要注重历史教学的客观规律性

我们知道历史课不是语文课,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倾听、感受老师对历史的心得体会。一部分历史教师的教学完全按教参的分析进行,这就使丰富的历史教学走进了封闭僵化的死胡同。如果学生能够成为历史学习活动的主人,其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会有利于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看到繁花时能够想到夜晚的星空,看到红扑扑的脸蛋时能够想到诱人的苹果,看到烛光时能够想到辛勤的老师在埋头苦干等等。学生是一个活力四射的群体,他们正处于我们教师的呵护之下,我们要以一种负责、积极的心态去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培养学生语言的个性,是培养个性学生的一个途径。我们都知道学生各不相同,正是因为他们差异性的存在才使他们有各自的特色、各自的成功。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强。将竞争机制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可以将日常用语变成竞赛用语,开展传悄悄话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用积分法给予鼓励,这样效果更佳。课堂上的学习竞赛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及时地把学过的知识重新拿来复习,以加深印象。学习历史要重视对旧知识的复习,不断地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初中历史是一门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的课程,需要我们师生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把我们的教学效率提上去,使得教师易教、学生善学。我们这些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要共同努力,不断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妥善解决,提高我们的历史教学效率,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以学生为本,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更要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全心全意投身到历史教学事业当中。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轻松教学策略 篇7

一、初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现状

翻开教材, 有很多能体现这方面的素材。但每个历史教师面临的难题是如何通过教学,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讲《文化大革命》这课时, 课文后面的“自由阅读卡”介绍了“上山下乡”, 学生读完一脸茫然, 我脑中闪过了《山楂树之恋》, 我问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这部影片, 可是我话音刚落, 一个女同学插话了:“老师, 我知道, 就是那个男女主角躺在床上什么也没干的电影。”全班哄堂大笑, 更有男生起哄:“那你希望他们干点什么?”这场景出乎我的意料, 我记不清我是怎样收场的, 但这两句话一直在我的耳畔回荡。

这份材料, 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却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这样的经历让我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落实?

之所以出现这样难以掌控的情况, 我觉得一方面是教者的原因:教育流于形式, 方法过于简单。历史教学内容陈旧, 使历史教育失去了它应有的鲜活性, 但仔细揣度, 历史教师在课堂里能做的绝不是交代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意义, 更不是按部就班, 没有惊喜, 没有激情。

另一方面跟社会的剧烈变化有关, 学生的心态、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变化改变了, 而且有愈来愈复杂的趋势, 很多老师都有感触, 现在的孩子很不简单, 他们的价值观特现实。岁月变迁, 他们更不能感悟过去时代的一些积极精神, 不少学生对课堂中老师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嗤之以鼻, 对有些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也冠以“矫情”, 因而在课堂中学生真情实感自然流露的现象就很少能见到了。

这件事给我的启迪是:历史教师要教书, 更要育人, 必须把目光从盯着课本移向学生, 走入学生心灵。

二、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情感教育, 其教育方式没有固定模式, 具有非理性特点, 所以笔者认为当以渗透为主。结合历史教学的本身需要, 我觉得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

1.激情感波澜, 增感染效果

我观察了许多老师的课, 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通常会为逝去的历史画面进行最动人的着色, 他们讴歌时富于激情, 谴责时寓于愤恨, 毫无疑问, 他们的声调、表情等对学生接受效果的影响是很显著的。惊叹之余, 在教学中我试着在语言上下功夫, 《九一八事变》导入时, 我做了如下设计:播放《松花江上》, 用字幕逐字发送歌词, 用低缓的音乐与学生作着心灵上的交流, 让大家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侵占我东三省的愤懑;以及家破人亡的惨痛。随后课堂上大概有半分钟的沉默。然后我用低沉的语调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我在课后反思中写道, 如果换作平铺直叙的方式, 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与培养, 在心灵体验上的作用是不可类比的。这次成功的实践让我体会到:在历史教学中“导入”语言的新颖, “小结”语言的理性, 都能使学生主动地与历史“对话”, 使师生间产生共鸣, 在愉悦中接受知识。

2.设置情境, 优化教学内容

历史对初中生来说有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感, 因为他们经验、阅历都不够。如果课堂上我们老师总是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为什么”、“怎么样”, 往往很难吸引学生。相反, 如果我们教师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创设一种情境或渲染一种氛围, 把思绪带回从前, 体验成败兴衰的历史沧桑, 感受历史人物的酸甜苦辣,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时, 我组织学生布置记者招待会, 对“张謇”先生进行专访, 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体会到张謇“实业救国”的艰辛, 更加感受到先生的爱国热忱。这样的设计增强了学生与历史的“亲近感”, 调动了学生主动体验历史的情感。

3.躬身情感实践, 用心感悟成长

那么, 该怎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教学实践, 我觉得历史教师不能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我觉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是每个人通过选择学习, 参与发展, 体验认知而逐渐习得的。所以, 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用自己健康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 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体验的机会, 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国后的十年探索和文化大革命, 我以“身边的历史”为主题, 让孩子们先问问爷爷奶奶经历的这段历史, 然后用一节课分享了“我身边的历史”,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历史, 学生真正投入到了历史的情绪当中, 学生的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真正的变化。

浅谈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篇8

一、以学定教,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的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如与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配套的地图册的设计就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根据学情的不同实施教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要将目标定到人、课堂教到人、作业练到人, 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 并运用历史知识解决新授课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或现实问题。

二、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互动。上课前, 教师应认真备课, 在课上随时出现的情况要做好应对准备。虽然做好了精心的课程设计, 但教学活动本就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课上免不了会出现不可预期的事情, 如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超出了教师的预设, 提出了一些较为刁钻的问题等。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 有些具有思考意义;有些较为偏题;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等, 这时教师应认真对待这些问题, 并加以利用, 而不能给予贬低的评价。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 应加以引导, 循循善诱,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偏题的问题, 可引导学生课下自己收集相关资料, 然后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错误的问题, 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错误的地方, 以免以后再次发生相同的错误。无论如何, 教师应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提高教学活动, 不要让课堂互动流于形式。有效的课堂互动, 需要教师借鉴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以及自身的经验总结, 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变能力。

三、设计有效的设问

有效的设问应该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 且具有价值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比如, 在学习商鞅变法时, 先让学生看书整理出商鞅变法内容:①废除土地国有制,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农耕,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 可以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 立了军功的人, 按功劳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④建立县制, 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 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然后设计问题:

1.“假如你是秦国的农民, 依据内容 (2) , 你会怎么做?”

学生应该会回答:“我会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布帛。”

2. 如果你是秦国战场上的士兵, 依据内容③, 你会怎么做?”

生:“我要在战场上英勇杀敌, 这样就可以获得爵位和田宅。”

3.“按你们这样做了, 对秦国会有什么样的有利之处?”

生:“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 鼓舞了士气, 使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样设问、分析, 使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商鞅变法的作用, 使秦国很快强起来, 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四、与实践结合

历史学习由于学科和时代的特点往往让我们现在的学生产生一种历史无用论的思想, 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还要讲究历史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例如, 在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学习内容时, 事先布置学生因地制宜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文革史料, 在此基础上再上课。课下, 学生们有的上网查询文革的史实和各方对文革的认识;有的从亲戚朋友那找到了文革期间的传单、徽章、红卫兵证等;有的在图书馆查询资料;有的观看了有关的电影电视;有的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询问他们在文革期间的亲身经历……课堂上学生代表展示着自己的所获非常兴奋, 同学们听得也非常专注, 最后教师将这些史实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条理化, 整个文革的面貌、原因、评价等就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并且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这堂课就做到了历史与实践的结合, 不仅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提高了兴趣, 更加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教学效果自然好。

五、布置前置性作业

初中历史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课标、教材的相关内容设计些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前置性作业,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思考, 在课中能够深入探究, 在课后能够延伸拓展。教师要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方法。而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上, 教师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养分, 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目标。为此教师要立足新课标、课本,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具有探究价值和现实价值的作业,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当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作业的时候,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 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拓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总之, 我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实验中把上述的探索施行于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 我的探索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来说还远远不够, 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索和实践。

摘要: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片面追求教学成绩, 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如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教学效率低下等等。由此, 初中历史教学的提高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如何做到有效教学,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每个教师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策略。

浅析创设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策略 篇9

一、借助图文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历史课本在利用文字阐述历史的过程中插入了很多图文资料, 图文资料进一步充实了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很多历史事件的配图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 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配图的讲解, 将配图的背景、内容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总之, 合理使用教材里的图文资料有助于学生想象历史情境。

二、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能够表达人们的感情也能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一些特定背景下的音乐很容易渲染氛围, 从而营造特定的情境。在讲述近现代历史的过程中, 一大批和时代有关的经典革命歌曲, 使无数中华儿女的心情为之澎湃。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事件时, 可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 营造当时的历史氛围, 使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感受历史。

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时, 教师可先播放《松花江上》, 然后再讲述内容。学生们在听歌的过程中将会感受到当时东北劳动人民被迫离开故乡的悲痛以及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从而融入到歌曲营造的情境中。在随后的学习中, 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对这段历史认识得更深刻。

三、表演历史小短剧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模拟相关的历史事件, 扮演相关的历史人物。学生们在扮演这些历史人物之前需要对相关的历史资料了然于胸, 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角色, 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 最大限度地深入了解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比如, 在讲述明清经济发展时, 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编演一个小短剧。《醒世恒言》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个手工业者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机户的故事, 同学们根据内容演一个小短剧, 大致剧情为:明朝中期, 苏州丝织业发达, 有一对名叫施复的夫妻边说话边挑拣蚕茧。丈夫夸媳妇织出的绸布供不应求, 他们最后关于如何处置银两出现争执, 媳妇想多买几张织布机, 丈夫希望买田置地。在一番谈论之后, 最后决定多买几张织布机, 招帮工。在这时, 桥头两个机工正等待雇佣, 希望找点活养活家里。施复夫妇决定雇佣他们, 在商量好报酬之后开始纺纱织布。十年后, 这对夫妇攒够了几千金成为当地的机户, 又买了几十张织布机, 继续招人织绸。在准备这个小短剧的过程中, 表演的同学需要自编、自演以及准备道具等等。同学们在观看完小短剧后,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比如:机工与机户产生的历史背景, 两者间的关系, 机户与地主的区别等等。通过表演小短剧活动, 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 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 使学生对历史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

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 录音、投影、计算机等技术不仅更新了教学手段而且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改变了视觉与听觉途径, 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借助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场景和情境的再现, 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熏染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感知历史, 活跃思维。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计算机的文字与画面体现出来, 制成教学识课件。通过计算机剪辑电视画面、电影以及教师的解说词, 将过去的历史情境尽可能真实地展现在课堂上, 做好声、形、光、色等方面的处理, 使其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较深的印记, 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例如在讲解“南京大屠杀”时, 教师可先播放剪辑好的录像, 录像中呈现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南京居民的画面, 有的被活埋, 有的被枪击等。让他们知道有时候历史是残忍的, 它提醒着我们需要谨记历史, 肩负起我们身上的责任。学生在观看这些录像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南京大屠杀, 铭记曾经的历史, 引起他们对以前、现在以及将来的思考。现代教学手段是实现历史情境再现的重要手段, 在往后的历史课堂中要充分借助这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开展有效、科学的课外活动是实现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 比如, 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址等, 使学生直接面对这些历史遗迹, 在自己的脑海中回想特定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在回忆这些历史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加深理解。

初中历史轻松教学策略 篇10

一、历史故事的情节构建策略

历史故事的情节是历史故事的重要基础, 一个完整有趣的历史故事需要有吸引人的开头、充实的内容和有力的结尾, 因而合理设计历史故事的情节构建策略, 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对历史故事的情节构建, 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 历史故事的开头要引人入胜, 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例如, 我在进行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开元盛世》的教学时, 就采用了诗词开头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我利用杜甫的诗词《忆昔》为学生引出了关于开元盛世的历史故事, 诗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因而通过杜甫的诗词, 学生很快就了解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课堂氛围愈加高涨。

其次, 历史故事的内容要简洁明快。历史故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因而不应当过分地占用教学时间, 历史故事的内容需要短小精悍, 切合教学内容, 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 在学习《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课时, 我利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的故事, 通过该历史故事, 学生对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理解也更加透彻。

最后, 历史故事需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 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结尾向学生传达一定的思想观点, 从而启迪学生。例如, 我在进行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教学时, 我向学生讲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故事, 在故事的结尾我突出了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赞扬, 学生通过这个历史故事, 理解了爱国主义情怀,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故事的时机运用策略

历史故事与历史教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因而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在恰当的时机运用历史故事, 进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历史故事的运用时机,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导入阶段, 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活动中。例如, 在教学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 我利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引出了教学内容, 突出了明朝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增强国力, 扩大政治影响, 于是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加强与海外的联系。通过这个历史故事, 学生更快地进入了课文学习中,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个阶段是补充阶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历史故事, 丰富课堂内容,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帮助学生将复杂的课堂知识转化为简单的故事来理解, 提高学习质量。例如, 教学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这一课时, 我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废丞相, 设三司”、“八股取士”、“厂卫制度”等历史故事, 这些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了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的表现, 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历史教学内容。

第三个阶段是收尾阶段, 在历史教学中课堂的结尾往往是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环节, 因而教师应当提高对课堂结尾的重视程度, 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通过历史故事来进行课堂收尾, 可以把控课堂气氛, 为学生设置教学悬念。例如, 在七年级岳麓版初中历史第二十二课《盛世危机》的教学中, 我利用康熙皇帝的相关历史故事来进行结尾, 并让学生根据历史故事来对康熙皇帝做出评价。通过这样的结尾,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 表达个人观点, 进而培养其综合能力, 使其对本堂课的内容有所总结。

三、历史故事的语言使用策略

教师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历史故事的语言艺术, 从而提高历史故事的艺术魅力, 使其更加引人入胜, 提升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时, 我为学生讲述了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取材内容,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表达了对英雄传奇的赞美之情,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具有文学魅力的语言来讲述该历史故事, 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水浒传》的艺术价值, 进而加强学生对明清时期小说和艺术的理解。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初中历史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还将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完善教学方法, 采用恰当的策略为学生讲述不同的历史故事, 从而让历史知识深入人心,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孟庆建.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3) :102.

[2]王芳东.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4.

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历史课堂;搜集史料;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69-01

历史教学中,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图片、故事、多媒体、史料等等。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为创造有活力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史料”又是这些资源中效果非常好的方法之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史料”,又称为“历史资料”、“历史材料”,是中学历史教学与教研的基本素材,可分为文字史料、图片(表)史料、口碑史料、实物史料、声像史料和数字化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运用史料教学不失为一剂良方。

一、搜集史料,进行研究学习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搜集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一些史料,为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索作准备。学校以外的社会资源更为丰富多彩,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都是直观形象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游览、参观、访问。计算机多媒体资源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的领域,弥补了图书馆资料的不足,影视信息的片面。教师要利用周围的环境和所见所闻,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历史问题, 帮助学生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解决一些疑问。例如,对明清时期的衣食住行的习俗和现代的衣食住行相比较有哪些变化,可以通过调查自己的长辈,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找到答案。 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梯度适当,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生活素材的积累,成了建构知识大厦的根基。教师的指导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在学校,我充分利用兴趣学习小组,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室等 ,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提高。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可以利用广播、影视节目、视频等网络资源、也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等信息资源。一旦播出与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影视节目,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真实,如闭关锁国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等。各种资源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利于学生保持对历史知识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学习欲望。

二、史料的选用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教学工作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我们的史料教学,不应该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下,也不能过于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在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水平上。例如:在在学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一課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一名记者,请你就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对周恩来总理进行一次访问,那么,你会怎样问?总理会怎样答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在班内进行展示。同时又组建了评委制定评选标准,看哪个小组的设计能更好的体现出周总理的贡献以及他的睿智,活动时所有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设计中,对他们每一种设计,我都给予肯定和赞赏,并鼓励他们设计出更漂亮的方案来,通过竞争,把学生学习的情绪推到最高点。这样使教学目标在学生竞练中进一步升华。这样,紧张的学习竞争以及教师的不断激励、唤醒和鼓舞取而代之的是自信与成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三、多角度观察史料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段穿在身上的历史。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点点滴滴都可以透过不同时期人们的穿衣变化来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在讲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时,在服饰变化讲解中出示了西服、中山装、满族旗袍、高领服装、现代旗袍等史料,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一系列问题:清朝时,中国男子的传统服装是什么?西装大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当时人们对西装的态度是怎样的?西装大约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为何流行?中山装是怎么来的?通过对服装变化的学习、探究、讨论,使学生感受这一时期的新事物、新气象,从思想上体会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三省吾身”的理念。最后从理论上归纳出服饰是一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映这一结论。

四、将史料用于实践,进行情感教育

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历史源于发展,又用于学习”的道理。真正感悟到历史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真实地展示学习的魅力。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中,对战争的原因,有学生们认为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国家任人宰割,受外国的侵略,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仍有未尽之感,能不能让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呢?接着我说:“现在我们国家还受人侵略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积极发言,指出我国已经强大起来,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举例,中国已屹立于民族之林,别国不敢小看。从历史联系现实,不仅学到历史知识,更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效果事半功倍。学生也可在学习中自己制作图表、教具,例如绘制“大事年表表”,制作“竹简”、放制“商鼎”等,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更能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培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分析、利用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和非能力因素的发展。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而史料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张瑞琪. 课本为主史料为辅构建丰富的历史课堂[J]. 广西教育. 2015(38)

[2]左卫星. 文字史料引用中可读性问题的思考[J]. 历史教学问题. 2014(04)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之提问策略 篇12

一要充分挖掘提问功能的有效性

精妙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1. 开端引趣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 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除了“开端引趣”的方式以外, 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

2. 有效地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

通过科学的设问, 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检查旧知识基础上, 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领域, 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3.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 能够加强学生对重要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其次,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4. 精心设疑, 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疑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去探究知识, 乐在其中, 为后续课程做好了准备, 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5. 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历史教学的情境环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上《鸦片战争》这一课时, 通过课件的展示加上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展示, 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 学生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 就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要有效地优化设计提出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课堂教学中, 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 就能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

1. 导入新课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的提问, 可因生、因时、因材, 细观察、巧琢磨, 创设新颖的情景, 设计新奇的问题。要巧妙、生动、形象、直观、贴近学生实际经验, 发人深省。

2. 主题学习

历史教材的每一节内容就是学习的一个大主题, 其下的每一个子目就是一个小主题。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 科学地设计问题。

第一, 巧妙设疑, 启发心智:“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 创设科学的诱导源或启发源, 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设疑启智的要旨在于“设疑—探疑—质疑—释疑”, 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 体验成功与快乐, 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第二, 注意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从社会热点与生活热点入手, 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 设计问题, 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讲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台湾问题时, 教师可提供当前的材料, 进行问题设计, 引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第三, 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以旧促新: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景, 以旧启新, 新旧整合。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制定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文件及图片、引用这些法律文件的原文等进行设问, 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

3. 注重归纳概括, 有效小结课堂

利用提问进行小结, 可以复习所学知识, 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可以画龙点睛, 拓展学生的思维, 探究历史发展规律。

三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有效性原则

1. 提问的内容应是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

每一节课都有其中心内容, 这些中心内容, 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等。如《洋务运动》一节, 其重点有洋务派、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是对洋务运动与洋务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评价, 热点是中国军事、企业、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近代化问题。教师就要围绕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 巧妙提问。

2. 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切忌平、淡、浅、直, 要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 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的探究与争鸣, 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辨、迁移、整合,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关于李鸿章的评价,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启发学生的思维。

3. 提问要适生、适时、适量、适度

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 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提问时, 问题过难, 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 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倦怠。问题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提高教学课堂中的提问有效性, 打造高效课堂, 历史教师有必要更新理念, 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 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历史教学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还是一门教学艺术。只有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提问,策略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海量实时数据下一篇:社区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