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邻里

2024-10-22

社区邻里(精选12篇)

社区邻里 篇1

0 引言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 以便民、利民, 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它是城市商业空间的一个重要层次, 基本功能是满足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服务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等。20世纪50年代, 社区商业首先在美国兴起, 之后在其它西方国家逐步大规模发展起来。60年代, 英国、日本、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由于居民的郊区化而出现社区商业, 到70年代, 新加坡的社区商业也开始大规模发展来。虽然, “邻里中心”社区商业模式这一概念早已在美国提出, 但并没有很有效地发挥出它的性质。后来新加坡则采用了“邻里中心”社区商业模式并且有效地结合了他们的国情, 建造出富有新加坡特色的社区商业模式。因此, 本文对新加坡“邻里中心”社区商业模式进行探讨与分析, 并对该社区商业模式给中国的启示提出相应建议。

1 社区商业模式的内涵

1.1 社区商业的内涵

社区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 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在西方社会学史上, 对社区概念的定义、解释差不多有100多种, 最普遍意义上的社区是介于邻里和区域之间的社会实体。城市社会学家帕克 (1987) 认为:“社区一词是指许多个人、家庭、团体以及习俗、制度组合在同一地区之内, 并在这种共同组合形式中形成的种种联系”。国内学者张鸿雁 (2000) 则认为“社区是由建筑结合起来的并由居住关系构成的现实社会的社会空间发展过程”。

从以上的定义出发,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 以便民、利民, 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空间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它是相对于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域型商业和邻里型商业而言的, 其在规模大小、提供的商品种类、服务的商圈范围等方面都界于区域型商业和邻里型商业之间。社区商业的基本功能包括满足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服务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等。

1.2 社区商业的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商业早已成为居民综合消费的载体, 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60%左右。起步中的中国社区商业规划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商业社区的经验, 在学习中发展, 在摸索中创新, 建造富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商业模式。

1.2.1 欧美的社区商业中心

欧美盛行大型新兴社区商业。例如英国伦敦东南郊区的Bluewater购物中心, 在13.9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中, 有57家国际零售商入驻, 集中分布着3个广场, 共330家商铺, 其中包括3家大百货店、200家专卖店、50家餐厅酒吧、13个放映厅组成的多功能电影等等, 满足着周边60分钟汽车车程内10余万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

美国的社区商业中心有两大发展特点:一种是在“中心”内有一主题, 如以一家大超市为主, 附带部份折扣或全部专卖店、厂家直销店等;另一种是突破传统观念, 呈块状型, 与周围的文化娱乐等设施结成联盟, 块状不一定只位于一幢建筑, 而是扩展为一个较大的消费空间。

1.2.2 日本的社区商业中心

“商业街协同组合”是日本颇具传统特色的一种社区商业中心。例如, 日本东京都神乐坂商业街, 就是东京一条极为普通但又富有日本特色的典型社区商业街。在100多米长的步行街两侧, 散落着连户商铺、中型超市、24小时便利店以及传统杂货店等248家店铺, 花店、迷你高尔夫馆、蔬果铺、美容店乃至证券所应有尽有。这种社区商业还同时肩负保护中小商业企业、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的重任。

“造镇计划”下的社区商业中心, 是一种新兴的生活乐园。例如, 日本真库县尾琦市的社区商业中心是一个兼购物、休闲、娱乐、教育文化、聚会社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活园地。250家个性化专门店按商品范围结构分为生鲜馆群、饮食店群、娱乐休闲店群、自我动手店群和购物区群。

日本规划最大、全美式的社区商业中心是东京近郊船桥市的拉拉普多, 除了本身的休闲文化设施外, 中心还设有公共休息区、活动区、儿童娱乐区、艺术造型展示区等, 形成一个生活小区, 使来到这里的顾客得以尽情享受。

1.2.3 新加坡的社区商业中心

“邻里中心 (Neighborhood Center) ”是新加坡社区商业中心的名称, 即按照社区建设的配套建设指标, 根据物业的规模、类型以及居住人口需求配备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 由开发商或物业方进行集中经营与管理,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而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

新加坡发展局将社区商业规划成三个层面, 配置和设置相应的层面, 三个层面划分从1 000户到1 500户配置一个邻里商店。在中国上海叫做街坊商店。第二个8 000户到10 000户建立一个小区商业。第三个40 000户配套一个中心, 这可能是更多开发商关注的地区级商业, 大型的购物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在对国外的社区商业中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社区商业的课题调查, 提出3种可供中国社区商业建设参考的模式:根据常住人口的消费需求和小区结构, 可建立“沿街式”、“团组式”和“多点式”3种类型。比较传统的“沿街式”是以工薪阶层为主要消费群, 其间一般设1家中型超市、1家便利店、1家修配店以及若干中小餐馆等;“团组式”和“多点式”则以中高档消费水平为主, 前者以大型商场为主体, 重点发展便民利民的商业网点, 后者以一定档次的服务和餐饮为主要内容。

2 新加坡“邻里中心”社区商业模式

2.1 新加坡“邻里中心”的概念

新加坡“邻里中心 (Neighborhood Center) ”的概念来源于其政府1965推行并长期实施的组屋计划, 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 已成为新加坡城市规划成功的写照。邻里中心模式出现于1970年, 最初是用来解决城市人口不断扩张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 按照4 hm2~6 hm2的开发区域进行开发, 市镇的开发又由多个邻里中心组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社区商业的规划模式, 在人口约6 000~8 000户规划配套一个邻里中心, 从人口规模来看, 新加坡所指的邻里中心为社区商业的一种模式。邻里中心以经营中档商品为主, 商店组合为普通日常商品商店、诊疗所、餐馆和小贩中心。

综上所述, 新加坡“邻里中心”是指分布于政府组屋区内, 为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的设施, 主要功能是比较齐全的商业、服务、娱乐中心等, 其实质是购物中心。同时, 新加坡“邻里中心”是根据新加坡社会文化情况进行长远考虑而构思和制定的精神内核: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家庭为根, 社会为本;关怀扶持, 同舟共济;求同存异, 协商共识;种族和谐, 宗教宽容。基于这种既充满东方哲学与智慧又与西方人文精神相融合的规划指导思想, 使得“邻里中心”体现现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2.2 新加坡“邻里中心”的特征

(1) 邻里中心以居住人群为中心, 全部设施满足人们在家居附近寻求生活、文化交流的需要, 构成了一套巨大的家庭住宅延伸体系:菜场, 超市是厨房的延伸;浴室, 洗衣房是卫生间的延伸;影院、茶座、歌舞厅是客厅的延伸;图书馆、阅览室是书房的延伸。人们在邻里中心进行这些活动较之在家里更增添了社区文化的氛围。

(2) 邻里中心把既有商业和服务设施集于其中, 既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 又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既便民, 利民, 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

(3) 邻里中心的服务对象以本区居民日常活动为主, 有别于中心商务对外交流为主的城市功能, 但两者又互为交叉, 共同构成城市人民活动中心的完整系统。

(4) 邻里中心是政府调控下的商业行为, 在政府的支持下, 邻里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体育、生活福利等服务, 这种不断完善的商业组合, 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还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因此, 邻里中心妥善地解决了城市民居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中的若干实际问题, 对新加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群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根本的保障作用, 引起许多发达国家的关注。

2.3“邻里中心”成功案例——以新加坡第一乐广场为例

第一乐广场坐落于新加坡西部的蔡厝港, 这里是新加坡政府规划的高密度组屋住宅区, 周边居住人口近50万人。

第一乐广场位于整个社区的中心, 交通便捷, 连接了主要公路, 广场边上就是蔡厝港地铁站、轻轨列车站及巴士转换站。走进商场, 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忙碌了一周的全家老少齐出动, 或选购商品等, 一派热闹的生活场景。

第一乐广场的成功之处是亲民设施增加社区商业粘度。这是一个家庭消费为主题的社区购物中心, 营业面积仅有2万多平方米, 却有150多家零售商家。因为是社区商业, 他们就把这个物业形态分割小, 分割小了以后, 引进了很多符合生活消费的店。地下一层的“食物小巷”和四楼的食阁, 为社区居民提供美味的食品。位于一楼和二楼的BHG, 是北京华联集团试水新加坡的项目之一, 针对的是有时尚和美容意识的消费者。三楼则是售卖家庭用具、电脑、电器及美容美发等配套商铺。四楼映入眼帘的是蔡厝港的公共图书馆, 这是一个社区商业与公共设施结合的案例, 居民在此可享受便捷的阅读乐趣, 而且该图书馆是免费开放的。五楼则是休闲和娱乐为主的楼层。看电影、打电玩, 或者在露天游乐场上奔跑玩耍。

新加坡的“邻里中心”社区商业, 它主要考虑的是为居民服务、为生活服务。它的业态组合的特征有三大块。第一块是餐饮, 这个餐饮是以家庭餐饮为主。第二块是生活消费, 也就是购物, 包括超市购物。第三块是娱乐。在这种社区商业中, 其业种的特征是有两个的比重分配得很重。第一是未成年人的, 也就是儿童、学生的消费比重特别大, 因为在整个第一乐广场的购物商场里面, 儿童玩具和用品的这一类店有十家, 而女性购物店的比例和数量比它还少一点。第二是以家庭妇女的消费为主, 主要都是一般的衣服、鞋子、包袋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 这块配得比较多一点。此外,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是很家庭化, 因为他们的家具店, 卖沙发的店也配到了社区商业里面, 完全是为生活服务。第一乐广场的业态比例, 它的购物比例是26%左右。家电这块, 因为是居民区, 家电生活, 包括孩子的电子数码、电脑类产品也都有, 它的比例大约在7%。餐饮的比例在25%左右, 另外还有就是娱乐, 娱乐的比例很高, 大约占到15%~17%。

新加坡第一乐广场, 它这种贴近生活, 实实在在为居住区的居民提供生活消费的便利, 以及它的这个比例是值得我们借鉴。因此, 社区商业一定要做到心中有“亲民”二字, 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贴近百姓, 才能更加有活力。

3 新加坡“邻里中心”社区商业模式给中国的启示

3.1 加强政府规划的实施力度

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在房产开发前期介入, 与统筹规划社区商业的开发商进行沟通, 对商业网点、设施等进行预先科学规划。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 很多开发商独立行事, 只看中短期眼前的利益, 缺乏站在社会商业的整体角度来看待社区商业规划的重要性, 因此政府在中国社区商业的

发展中应该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通过正确引导, 市场机制运作, 让开发商从整体规划中受益, 就会逐渐明了科学规划是利民、利国、利己的选择。

3.2 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符合商业发展规律

社区商业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为中心。尤其要适应家务劳动社会化和日常生活现代化的趋势, 在提高传统服务业水平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符合社区特点的大众餐厅、家政服务、网上购物等现代生活服务业, 不断提高生活服务水平、形成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体系来满足该社区居民的需求。

3.3 结合中国国情制定适合我国特点的社区商业模式

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的经验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国情, 如果结合得好, 就可以事半功倍, 反之则会失败。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商业社区模式是在一个完善的社会体制和法律制度、政府规划实施力度高、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环境下实行。由于, 国外的社区商业起点高, 一开始就是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形式。而中国许多城市的社区商业处于一种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并存的状态。因此, 在中国, 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才适合设置邻里中心, 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五种, 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治安条件、文化条件、市场条件以及居住规模。根据中国实际情况, 把改造旧的社区商业与发展新的社区商业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帕克 (美) 等.宋俊岭, 等.译.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2]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3]社区商业模式应博采众长突出民族特色[N].北京娱乐信报, 2002-8-1.

[4]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理念, 积极探索园区商业开发的新思路[OB/OL].2006-11.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343.

[5]冯岚.决战商场:实战案例揭秘[M].学林出版社, 2010.

[6]王晓玉.国外社区商业的发展及其启示与借鉴[J].江苏商论, 2003, (6) :6-8.

[7]王晓玉.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 2002, (11) :68-73.

[8]李盛.新加坡邻里中心及其在我国的借鉴意义[J].国外城市规划, 1999, (4) :30-33.

[9]沈萌萌.社区商业的理论与模式[J].经社问题, 2003, (2) :40-44.

[10]殷杰.社区商业新方向[J].北京房地产, 2007, (1) :21-24.

[11]郑淑蓉.社区商业的发展模式及其运作[J].商业经济文荟, 2004, (3) :1-3.

社区邻里 篇2

——暨道坡小区社区公园落成答谢晚会

2011年8月10日道坡小区社区公园完美落成,小区居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充分展示社区居民自己的创作热情,于14日晚上,自发组织了一台答谢晚会。本次晚会节目主要围绕“幸福邻里,和谐社区”魏主题,展现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园,为了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罗桂英

成员:肖佳、陈琼、骆红英、王红

二、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2011年8月14日19:30-22:00 活动地点:道坡小区社区公园

主办单位:社区居委会、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三、活动要求

1、作品内容以表现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为主,形式多样化,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突出短小精悍,生动鲜活,风趣幽默,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2、表演的节目内容形式有:舞蹈、曲艺等形式

3、凡是在本区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均可参加此次表演活动。

4、活动纪律要求:现场的秩序由社区警务室的义务巡防队员队长罗士杰负责

另附:节目表演单

府后路社区居委会

2011-8-12

小区居民正在表演《南泥湾,麦浪滚滚》手绢舞

“幸福邻里 和谐社区”文艺晚会活动小结

2011年8月10日道坡小区社区公园完美落成,小区居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于14日晚上,自发组织了一台答谢晚会,晚会以喜庆的腰鼓舞开场,营造了热烈祥和的氛围。社区居委会的领导干部纷纷也前来助兴,警务室的义务巡防队自发组织起来,担负起了整个晚会现场的维护责任,为整个晚会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接下来的节目更是精彩纷呈,现场的气氛也感染了每一个人,既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朋友主持的三句半,还有新潮的广场舞,又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湖南花鼓戏《张先生讨学钱》,和老人们精心编制的功夫扇,展现了中老年人健朗的体魄,一首东北二人转《大妹子美,大妹子浪》将整场晚会气氛推向高潮,赢得了前来观赏节目居民的阵阵欢呼,最后以《南泥湾,麦浪滚滚》手绢舞结束,整场晚会喜气洋洋,表达了小区居民对道坡社区公园落成的高兴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此次晚会是为了答谢居委会领导干部对道坡小区居民的关心,为小区居民创建了优越的居住环境。整场晚会由陈琼、骆红英、王红三人策划、编排,表演人员从10多岁的娃娃到70岁的老年人,既有利于促进邻里之间的友爱和睦,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同时也给小区居民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为文明创建创造了良好的社区氛围。

府后路社区居委会

社区邻里 篇3

关键词:社区邻里空间;公共艺术;表达

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活动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一个社区整体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现在,又因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不断减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在公共的区域中,很少见到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多建设在一些在城市边缘,住房质量较高的高档小区内,由此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还未在城市中广泛应用,仍需加大推广力度进行推广。

一、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定位

公共艺术在东西方国家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是指自然景观逐渐移入城市,并在城市中应用,体现出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在我国则是把雕塑艺术加入到城市景观中,让人们与环境变成一个整体,让艺术为社会公众服务,美化城市环境[1]。

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随着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公众服务的建筑与设施也在不断增多,政府服务部门也加大了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建设力度,在各个社会和部分公共区域中都运用了公共艺术美化环境,促进我国城市文化景观的发展。并且,公共艺术在社会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也让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向公益化转变。

二、公共艺术的种类与应用

公共艺术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包括雕塑、壁画等,这些艺术形势在社区环境中的应用,能够让人们与公共艺术的关系变得和谐,而如果加入涂鸦或艺术墙的形式,既可以丰富人们生活的色彩,也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在人们和环境之间建立对话,让人们的生活逐渐多样化[2]。

公共艺术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文化与信息可以通过艺术的展示,向人们传递文化理念与信息。公共艺术根据种类的不同,可以划分成多个空间类别,包括纪念性、标志性以及市民空间等。这些空间的明确划分,可以让不同的文化和信息有各自的展示区,美化城市环境,形成各个区域独特的标志,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品味,满足其精神需求。城市环境是艺术展示的平台,而公共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居民真正使用公众艺术,才能让公众艺术具有价值,让其与周围的环境变成一个整体,增强艺术的生命力[3]。

三、公共艺术在社区中的应用

目前,公共艺术已经在很多城市建设中应用,并以此带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并且,城市建设的重心也逐渐调整为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以增强社区文化精神为基础,优化社区环境。通过社区公共艺术的建设,可以强化人们的公民意识,让其产生归属感,提高其审美[4]。

比如,以台湾的社区公共景观建设为例,就大量的采用艺术家的雕刻作品,以社区环境为平台,进行创作。像是杨英风的“景观雕塑”,其作品的风格为抽象派,或是朱铭的雕刻作品,其作品具有乡土写实风格。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要求,雕刻者必须根据周围的环境,雕刻出符合其文化气息和艺术特点的作品,让两者紧密相连,由两个各自独立的空间变成一个整体,让环境和雕塑互相辉映。并且,台湾社区的公共艺术建设,居民可以实时参与。在艺术家雕刻的过程中,作为社区的主人,居民可以提出的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除了运用雕刻技术外,社会还可以加入壁画、装置或家具的艺术形式,在某些社区,还可以加入墙壁上的涂鸦,丰富社区的整体颜色。像是壁画、装置的应用,能够在社区的不同位置插入这些艺术形式,让整个社区的公众艺术具有整体性,可以使生活在社会不同的位置的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公众艺术的魅力。而涂鸦的使用,虽然在颜色上过于杂乱,却可以丰富社区的色彩,避免社区的颜色过于单调,与社区的整体环境相结合。

在社区中加入这几种艺术形式,不仅可以改变社区的整体景观,让其具有观赏性,还可以把社区中空余的土地利用起来,让社区居民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公共艺术是否与环境融合,对环境是否有美化作用,除了分析其艺术手法外,还要考虑它的实用性,确定这一艺术形式是否可以满足社会化的要求,让社区居民参与创作,从而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乐趣。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公共艺术的建设是社区文化的体现,也是居民精神的寄托,所以,社区管理者要以丰富居民生活为目标,营造一个生活内容多样化的日常居所,让居民在舒适、美感的环境中生活,并以此优化社区的管理结构。

四、结语

公共艺术作为社区新加入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体现出社区整体的精神,以及居民的审美,让其对社会产生归属感。因此,公共艺术在最初的设计阶段,要考虑多种艺术形式,选择与社区形象更相符的形式,反应出这一地域特有的文化特点。但公共艺术除了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还要社区整体环境相融合,让居民参于到作品的设计中来,体现出文化的传承,让居民对社会环境有归属感与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詹俊,刘玮.剖析社区邻里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表达——以杭州新老社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05):178-179.

[2]何正强.社会网络视角下改造型社区公共空间有效性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张怡琳.装置艺术介入城市邻里空间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08):67-68.

社区邻里 篇4

社区O2O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采用大数据模式, 同时综合了电商模式低成本与本地资源的特点和传统模式服务与体验兼具的优点, 实现居民足不出户的消费方式, 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目前, 社区O2O行业发展还处在浅水区, 主要的探索运营模式有:

1.1 以社区001 为代表的物流型社区O2O

这类社区O2O, 他们的服务主要是以物流为切入点, 提供的主题服务均与物流有关。比如:社区001 提供商场超市的零售商品配送上门, 爱鲜蜂主打生鲜配送上门, 顺丰嘿客在校区门口展开电商零售, 小区无忧也同样提供商场、超市和外卖的配送上门。这种模式遇到的一些问题:第一, 物流成本;第二, 平台与实体商超在SKU的数据上对接上是否实时一致等等。

1.2 以彩生活为代表的物业型社区O2O

这类社区O2O以物业为切入点的优势在于:了解用户 (小区居住者) 的背景信息 (用户的工作单位、家庭组成、消费水平、生活习性等) 、清楚社区周边情况、知道相关区域和本地的状况。但是这类社区O2O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线上服务项目与线下服务内容是否真正落到实处;覆盖范围小, 只限定了本物业所管辖的小区;大部分物业公司不具备开发和信息化的能力。

1.3 以e袋洗为代表的服务型社区O2O

这类社区O2O的策略是:从垂直细分的某个服务入手, 提高用户体验质量, 获取用户信任, 然后, 再逐步增加其他服务内容。比如:e袋洗, 从简单的洗衣服务切入, 但未来会涉及用户居家保洁、居家保养等服务;云家政, 从开始的家政服务切入, 慢慢提供社区居民的生活顾问服务, 未来可涉及的服务内容可能会更加广泛。这种模式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怎样培养用户习惯;如何实现可批量复制的标准化服务。

1.4 以叮咚小区为代表的社交型社区O2O

这类社区O2O以用户社交需求为切入点, 进而附加社区生活的各类服务。当然, 实践证明, 它的社交是失败的。

2 邻里间———“一站式”社区O2O开放平台创新模式

从上述几种路径来看, 各有长短, 但都没有取得一个成熟的、可复制的成功案例。无论从哪一个口子切入, 都面临不小的阻力。一般社区会涉及几个关系:住户、商户、物业。作为一个运营良好的社区服务平台, 应该要让各方受益、相互依存、各取所需, 这样才能构建出良好的生态环境。邻里间正是以———第三方平台帮助物业和住户解决问题, 提高收入为切入点, 进入社区O2O。

在社区O2O平台的地推过程中, 很多物业公司的响应并不积极, 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共赢点。传统物业公司最痛的点在于管理模式传统落后、收入渠道单一、信息化水平低等。邻里间采用的商业模式是:“与社区深度合作, 与物业共赢”, 帮助社区提高收入, 让物业公司收入不再像传统一样, 只来自物业管理费, 而是通过平台获得更多的其他增值收入。

邻里间作为一个“一站式”社区O2O服务平台, 其运作模式是:物业公司简单的将平台部署到公众号, 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网化的物业管理, 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物业公司接入增值营收平台, 从日常生活用品、生鲜特产的配送, 再到各种家政、维修、维护的生活服务, 都可以借助邻里间的平台接入第三方服务;邻里间通过物业将相关服务推送给业主, 交易完成后, 平台和物业分享交易收入。

对于用户:通过关注微信号, 可在微信里实现投诉、报修和其他服务请求, 实现与物业的零距离沟通。

对于物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快速处理业务, 提高工作效率;简单直观的数据分类展示和系统分析;多维度上, 同时满足物业公司和用户的各种需求。

这种创新的社区O2O模式, 让传统的物业公司很快理解了项目的商业模式和广阔前景, 所以物业公司反应积极。邻社区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 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多个城市, 近千家物业公司加入, 覆盖了几十万小区住户。

3 结束语

目前在国内, 移动互联时代的社区O2O产业依然处于激烈竞争、抢夺市场份额的阶段, 社区O2O行业的产业链条尚未搭建完成, 理论体系尚未配套形成。以邻里间为代表的把“社区入口做支持、同时接入其他服务”作为切入点的社区O2O, 目前来看, 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社区O2O应用开放平台。

参考文献

[1]顾晓慧.“社交+个性化”社区O2O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8.

[2]彭成京.社区O2O的伪命题[EB/OL].品途网.

[3]李英.社区服务O2O模式探究[J].科技与创新, 2015, 8.

[4]陈建飞.智慧社区移动互联网O2O服务平台应用探究[Z].厦门纵横集团通信发展有限公司.

社区邻里节总结(最终版) 篇5

金秋送爽,丹挂飘香。在中秋国庆即将来临之际,9月26日下午,以“情系孤老残,爱在九龙洼”为主题的首届社区邻里节在南钢社区服务中心大会议室隆重开幕!

在年初“时间银行”志愿者表彰大会暨龙年新春联欢会上,九龙洼社区党委提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活动要向爱心助老助残方向推进,并将此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让社区的独居、空巢老人和残疾人、困难群众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扶助。并将“情系孤老残,爱在九龙洼”结对帮扶活动作为今年“一居一品”特色支部建设项目进行了申报。

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年龄的增长,“空巢老人”的队伍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似乎越来越远了,有的甚至相邻多年却素不相识。生活在小环境里的人们,难免有求人帮忙的时候。远水解不了近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一只手与另一只手相握,就会叠加两种温度;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相连,就可以分享两种温馨。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为了让左邻右舍不再陌生,让共同生活的楼院多一些暖意,经过积极筹备酝酿,九龙洼社区正式推出首届邻里节。

“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让年轻人、准老年人以及身体健康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为“空巢老人”提供必要服务,以一种新型的社区互助模式,从制度上创新了社区工作,更从心灵上为高尚道德行为创造了无限的拓展空间。

“情系孤老残,爱在九龙洼”以结对帮扶活动为载体,按照就近、就熟的原则,由志愿者组成互助小组,通过多对一的形式为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空巢老人”、城市“三无”老人、残疾人、困难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倡导主动接近“空巢老人”,邻里互助,读读报、聊聊天、洗洗衣服,哪怕只是敲敲邻家门,道一声问候,也可以让他们感到爱和温暖。一份尊老敬老的温情,足以融化钢筋水泥的冷漠;一份超越血缘的守望,足以诠释和谐家园的蓝图。

在邻里节开幕式上,社区书记进行了宣传动员,介绍了九龙洼社区获得南京市“好邻里”荣誉称号的李桂英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学生村官宣读了《“情系孤老残,爱在九龙洼”结对帮扶协议书》和参加首批结对帮扶人员名单;部分志愿者与帮扶对象签定了协议书。首批41名志愿者组成16个帮扶小组,参加“情系孤老残,爱在九龙洼”结对帮扶活动,帮扶孤老残困家庭30户。志愿者每周与帮扶对象有一次问候联系,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对帮扶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难事给予一些帮助和照顾;每月为帮扶对象提供不少于4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当帮扶对象遇到特殊困难时及时向社区反映,积极协助解决。

邻里节开幕式特别邀请百信药房的罗老师进行了健康养生知识讲座。罗老师的讲课通俗易懂,深受欢迎。

邻里节是社区居民自己的节日,又逢中秋国庆喜相连,九龙洼社区大家乐艺术团带来了精彩的歌舞节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节前,邻里互助小组的志愿者们将带上一份礼品走访慰问帮扶对象。

泊车邻里情 篇6

先生会心一笑:“还用你提醒?我也早想到了。”

孩子笑着打趣我:“老妈你现在开始接地气了,竟然和邻居打得这么火热。”

孩子的话让我哈哈大笑:“也没有火热啦,反正我们去外婆家了,车位空着也是空着。这个邻居家没有车位,每天见缝插针地找地方停车,以前妈妈也是这么辛苦过来的,既然现在可以顺手推舟做个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予人方便,也就是予己方便。这也是我几年来在泊车经历中感受到的真理。

停车难,难于上青天。当初买房子的时候没有远虑,根本没把买车库的事情纳入预算。哪里想到,才几年时间,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了汽车。既然有了一点余钱,我们也买了一辆代步的汽车。可是,还没有好好感受拥有新车的快乐,停车的烦恼就让我们苦不堪言。下班回家的路上,心情是纠结的,一边享受着驾驶的乐趣,一边又忧心忡忡,不知道回家有地儿停车吗?

于是,每天把车停在哪里,就是一场邻里之间斗智斗勇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们家楼下有一块小空地,可以停三辆车。而我们这个单元楼里,没有车库也没有车位但拥有汽车的人家却有6户,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外来单元楼车辆的“入侵抢占”,光我们自己这幢楼,每天就得有3辆汽车无家可归,流浪在外。开始,本着先到先停的原则,6户人家还能相安无事。运气好,有空位,自然就欢天喜地;运气不好,位置没了,也自认倒霉,只得再四处兜圈子找地。

可是有一天,我们家对门邻居却破坏了这自然法则。

我们家对门邻居,是一对小夫妻。平时不在自个家开伙,连孩子也放在父母家,所以这对小夫妻每天回家都很晚,自然也就占不到位置停车。可能也是实在找不到其他的停车位吧,有好几回,他们的车就直接堵在了我们的汽车后面,楼下别的邻居也提醒过他们,可他们却充耳不闻。

平时我不愿和他们争执,总是息事宁人。可有天早上送孩子上学,发现车又被堵了,上学耽搁不得啊,我就去按他们家的门铃——屋里有人,可就是不开门,最后实在没辙了,只好打车送孩子上学。没过几天,同样的剧情上演,这回我不依不绕地按门铃,足足在楼下等了近20分钟,才等到满脸不耐烦的邻居下来移车。

那以后,我们的关系就有些剑拔弩张。本来在楼梯上碰到还会相视一笑,现在呢,连路人都算不上,倒有点像仇人,彼此心里郁积的怨气通过面部表情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有一次,我们又在楼道上狭路相逢。我目无表情低头走路,而我那才不到10岁的孩子,似乎对我们大人的这些“江湖恩怨”视而不见,依然和往常一样,咧着嘴,清脆地叫:叔叔好,阿姨好!

“叔叔”和“阿姨”先是一愣怔,回过神儿来倒也迅速地在脸上挤出一个尴尬的笑容,我也只好皮笑肉不笑地咧了一下嘴巴。

这样的情形几次发生之后,再见到邻居,心里的不满被孩子暖暖的笑容吹散了,再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一下:谁也不会憋着坏心思专门去堵别人家的车对不对?若不是实在找不到法子,他们也断然不会这样随意停车的。

后来,就长了点心思。临睡前会到窗台上看一眼,哪天看到自己的车又被堵住了,就去敲邻居家的门,礼貌地问他们,是否可以和他们交换一下位置,因为我隔天早上要起早,省得一大早就吵醒他们。他们就满脸歉意地说,是他们不好,堵了我们的车,还要我们费心。于是一起笑着下楼挪车,至此,干戈化为玉帛,相逢一笑冺恩愁。

有一天上班,我接到物业公司的电话,让我速速去办车位租用手续。

这个电话让我感觉突然,我根本没有想到车位竟然还有我们家的份。先生和我做事总是后知后觉,物业在我们楼下动工开发新停车位,我一直就没想到去预定一个,直到有一天邻居提醒我,才恍然惊醒。匆忙赶去物业处,沮丧地得知,预定的已有七八家了。

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馅饼怎么突如其来幸运地降临到我们身上呢?办租用手续时,我仔细询问了物业,才知道,原本我们的这个车位是隔壁的小夫妻预订的,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取消了预订,并请求物业将他们的预订位置转让给了我们。

当天晚上,我和先生带了一盆自己家种的铜钱草敲开了邻居家的门,铜钱草送给他们表达我们的谢意。小夫妻告诉我们,他们不久就要离开这个城市,因为就在他们预订车位的几天之后,他家先生接到调令,就要去西北地区工作,他的妻子,也决定随他同往。这里的房子,他们也已经委托中介出租了。

真没想到,才刚刚开始和他们和平共处,并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就要告别,心里不免怅然若失。回家和先生说起头几年和小夫妻濒临崩溃的邻里关系,不禁也哑然失笑。其实,双方各退一步,就早应该春风化雨了。

社区邻里 篇7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将贯穿于整个21世纪, 其具有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城乡区域间老龄化水平不平衡、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迎来老龄化以及人口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等特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日渐式微, 社会机构养老模式同样遭遇困境, 找出一种经济可行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养老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 开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 如北京市的静安区、宁波市的海曙区、南京的鼓楼区和苏州市的姑苏区。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 但主要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在国外也称做“社区照顾”, 包括“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方面的结合。

一、政府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中, 政府应该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如何发挥自身职能、如何做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等问题,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选择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框架下讨论该问题。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从公共产品理论来看, 养老保障是由老人养老这个社会公共需求衍生出来的准公共物品, 而居家养老服务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已不再是政府的专属职责, 社会力量和私人力量同样可以参与到该领域中来。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来说, 政府可以将养老服务的生产与提供外移、外包或让渡, 以“让利”和“诱导”等方式吸引社会组织和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行业中来。但不可否认的是, 养老服务的提供及养老体系的建设始终是一个准公共产品建设, 政府所负的一定是主导性的责任, 这是不可以外包、外移或让渡的。

(二) 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

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理论来看, 现代政府的实质是公共服务型政府, 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 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合法性。政府应当正视自己是社会养老风险的第一承担者,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 其质量的好坏, 将直接问责于政府;政府并不需要直接参与到养老服务的生产中, 可以通过“让利”和“诱导”的方式将养老服务的生产外保、外移或让渡给社会力量来完成, 但在法规政策和财政支持等方面要及时走在前面, 引导养老服务产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是在反思福利国家困境, 为解决危机而积极探索出的替代方案之一。福利多元主义力图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找出第三种力量, 这种力量拥有前两者所没有的优势, 在整合进社会福利体系之后, 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自身的不足, 可以说是在“左”和“右”的争论中形成的较为稳妥、折中的指导理论。因此, 福利多元主义为政府分权、放权等方面的职能改革, 社区、家庭以及社会组织的进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我国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的职能定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苏州市“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实践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苏州市原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成立于2007年, 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 将购买服务的老人和提供服务的公司连接于信息化平台之上。老人及其子女在家通过电话的方式预订、选购养老服务, 工作人员则在信息平台上为老人调配服务人员上门服务。

(一) “邻里情”虚拟养老院的典型特征

在苏州市“邻里情”虚拟养老院的探索实践中, 政府职能的良好发挥主要体现在定位宏观管理, 向社会组织放权, 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中来。其产生的正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

苏州市原沧浪区的“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服务模式是一种“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创新型公共服务模式, 引导社会营利和非营利力量以加盟的方式参与到养老产业中来, 其产生发展符合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转型趋势。

2.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平台是该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核心, 信息员根据系统生成的客户所需服务项目向自己所负责的区域里的老人确认当天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时间, 等服务工单确认后, 再进行工单分配, 即把服务的项目、时间、对象进一步具体分配到每位服务员, 服务员根据工单提供上门服务。

3. 市场化运作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为虚拟养老院加盟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了可能。目前虚拟养老院已经加盟了家政服务、物业维修、医疗保健、粮油配送等多家社会企业, 大大地扩充了养老服务项目。此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市场化运作, 让各类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加盟成为可能, 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提供了基础。

4. 专业化服务

虚拟养老院将享受养老服务的老人分为A、B、C三个层面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 目前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有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救助等6大类53项服务, 几乎涵盖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内容。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行业还没有统一的资质认证, 因此, 上门的服务的人员需要经过虚拟养老院安排的家政培训和养老服务培训, 持双证上岗, 成为一支较为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

(二) “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实践中的政府职能误区

作为政府主导下的新养老模式的实践, 苏州市“邻里情”虚拟养老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 政府养老与家庭养老职能重叠

2013年苏州市发布的《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规定, 84岁及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每月一次的免费服务, 并在3年内扩大到8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在此政策的指导实施下, 虚拟养老院的提供的服务在部分家庭中产生了偏差。在一些老人与儿女共同居住的家庭中, 将家庭中的重活累活留给服务人员上门的那一天来完成, 在基本的家政养老服务中, 服务人员常遇到替老人子女洗衣服、洗碗的情况。不难看出, 政府在养老领域与家庭功能出现了重叠。

2. 行业中多领域亟待规范

第一, 目前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资质认证, 其培训、上岗的标准由各个地方自主把握, 存在着不确定性。第二, 在运营过程中, 对于虚拟养老院中人员和岗位的补贴,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意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的财政实力和重视程度。第三, 随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兴起, 有条件的地区开始大面积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培育相关社会组织和民非企业。随之而来的是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 业内急需统一的规范考核与认证。

三、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职能定位

结合前文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服务型政府理论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政府职能定位的探讨, 笔者认为, 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应该发挥好管理、计划、协调和评估监督四项职能。

(一) 管理职能

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发展路径的选择上。目前, 我国还缺乏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全局性的法律法规, 使得该模式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相应的约束。仅凭地方政府的文件精神和即时性政策, 还难以保证各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能够良性发展。

(二) 计划职能

目前, 资金短缺依然是虚拟养老院发展的最大难题。政府的财政支出应当对社区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给予资金投入、对加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社会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对于需要购买养老服务的困难老人给予资金补贴。做大蛋糕, 使得更多的社会组织愿意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中来。其次要做好的是人才队伍扩充规划, 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素质, 相配套的还应该做好养老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规划和从业资格认证规划。因此, 服务人员队伍素质不高、规模难以扩大是虚拟养老院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瓶颈”。

(三) 协调职能

目前参与到养老服务领域的社会力量还稍显薄弱, 政府应该发挥有效的激励和协调职能。对于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社会组织,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提供税收、水电费等方面的优惠, 以及贷款扶持, 免除社会组织进入行业的后顾之忧。对于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 政府应当配套相应的培训措施, 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 使其服务更加专业、科学和规范, 能够为老年人群体认可。对于难以自费购买服务的困难老人, 政府提供多元渠道的资金补贴, 使得这部分老人可以低偿或是无偿享受养老服务, 安度晚年。

(四) 评估监督职能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 本质上是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 原来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转移给社会组织、市场力量来提供, 政府购买或推进这项服务。随着“四二一”家庭的逐渐增多, 以及养老服务市场的逐渐做大, 会有更多的老人或其子女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该加强对参与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和加盟的社会机构的监管, 考核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准入资质, 维护养老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 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成威.公共产品理论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1.

[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3]李永清.胡冰.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6.

[4]张国平.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3) .

[5]张艳.快速老龄化背景下苏州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5) .

[6]秦艳艳, 邬沧萍.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职能分析[J].兰州学刊, 2012, (1) .

“邻里关系”中的情景创设 篇8

最近,我上了一堂七年级“我们需要怎样的邻里关系”的思想品德研究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试教了几次,但是都不满意,我反复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对教材也作了一番调整了,教学的思路也比较顺畅,但就是课堂教学的亮点出不来,教学过程显得很平淡,最后我认识到关键问题是对学生还比较陌生,对于他们的了解还不够,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的把握还不到位。

问题找到后,我对教案作了修改,重点是对学生平时生活中了解不多又有兴趣的领域作了拓展。考虑到学生对于国外的邻里关系了解甚少,我补充了国外邻里关系的内容,介绍了法国、日本和美国的邻里关系。

法国:5月25日是法国的“邻里联欢节”,全法国有300万人在自己居住楼房的门厅或院子里和左邻右舍一起欢庆这个节日。大部分法国人(58%)对邻里关系要求不高,只求毗邻而居、相安无事。

日本:日本人在搬到新社区后的第一天会给自己的邻居送上毛巾、香皂等小礼物作为“见面礼”。日本社区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卫生日,全社区的人在一起打扫卫生,还会定期举办春季远足活动,以加强邻居间的交往。

美国:美国人非常重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视邻居的素质。如果是一家新搬来的住户,一般都会去周围的邻居家做一次礼节性的拜访。这样做不仅可以熟悉一下周围的社区环境,还可以很快地与邻居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在学以致用、导之以行的环节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

情景一:中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面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不可能大量建造低层住宅来营造良好的邻里气氛。因此,大量多层、高层住宅的出现是必然的。然而,建造多层、高层并不意味着加强邻里交流就无计可施了。假如你是住房设计师,在住区规划时,要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在住房平面设计时可以考虑采取哪些措施?

情景二:上海是一个多元的城市,随着改革开放,更多的外地人和外国人来到了上海,成为了上海的新一代居民,他们给这个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假如我的隔壁新来了一对外国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我们又如何与他们相处,成为好邻居呢?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兼顾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和生活经验,课堂教学就呈现出了亮点。在对情景一的讨论中,学生提出了:在相邻两户间可适当设置共享平台,增加邻里间公共活动空间,提供人与人交流的良好平台;在小区规划中一定要合理布置公共活动场所,让居民在锻炼、散步等日常活动中,加强接触和了解,并为不愿到对方家中打扰的邻里们提供交往的场所。

在对情景二的讨论中,学生提出了:主动与外国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微笑、点头、打招呼,开始邻里间的友好交往。“你好!”“上学啦!”“上班啦!”“最近作业多吗?”“搬东西需要我们帮忙吗?”学生们还建议主动带外国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到周边地方旅游等。

案例反思:

启示之一:经常讲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我感觉到备教材对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来说并不难,而教学的难点在于备学生。学生们对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的认知差异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奋点在哪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经验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研究、总结和调整。

浅析居住区邻里空间设计 篇9

1 目前居住区的概况

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人口大量聚集, 城市居住形态发生了变迁, 大量居住建筑从开敝、自然式的状态演变成当今大都市里高楼林立、封闭冷漠的住宅。住宅成为了“居住的容器”。越来越独立的个人空间隔断了邻里之情, 人们从传统的杂院式的街巷模式, 机关大院模式发展到现在的居住区模式。生活模式和空间环境发生了变化, 缺乏血缘关系的人们聚居在一起, 人与人之间形成的防范心理造成了邻里关系淡漠。城市中的住宅, 将居住的内涵简化为简单的住, 忽视了人类聚居的社会性内容使得城市生活变得简单, 无法满足人类聚居中相互交往和交流情感的需求。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单元楼中的人们对精神生活渴望逐渐强烈, 居住区邻里交往及邻里空间设计问题开始日益重视。但是很多设计只是在满足开发商最大利益、容积率最大基础上对剩余空间的布置, 在营造场所感、领域感方面缺少统一规划, 在对居民的交往特点、活动时间、不同年龄居民的相对交往内容等需求方面也缺少调研和分析。一些楼盘也提出了人性化小区、健康小区等口号, 并在小区中设计了中心花园、景观水体等。但由于缺乏精细化设计, 追求时间、进度、效益, 使一些很好的理念成为纸上谈兵。喷泉、绿化成为了摆设, 缺少必要的活动设施, 从而很难形成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邻里空间。

2 对邻里空间的认知

(1) 所谓邻里空间, 是邻里或社区中的任何空间建构, 是能够反应和承载邻里关系的空间, 是居民能与他人共同使用和停留, 并且发生交往行为的空间。物质空间和人的行为相配合, 共同界定了这个空间。它是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产生的社会基础之一, 也可以通过影响住区由人际行为来进一步影响社区居民无法观测衡量的个人特征 (经验、习惯等) 。

在建筑领域, “邻里”思想在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中, 是指可识别、低层次的单元, 其中设有满足日常需要的服务设施, 并存在于居民的住宅和城市之间。研究人员将规划制定的邻里规模和居民能感受到的邻里规模结合到一个统一的邻里类型学中, 将邻里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5~1 2户, 居民间能建立较强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第二层次约5 0户, 为邻居之间能见面打招呼。第三层次500~1500户, 偶尔见面, 但认为他们是社区一部分。

(2) 邻里空间的特征。根据住居民的交往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邻里空间一般有下列特征。

(1) 领域性。领域性使居民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形成领域的方式是通过对空间的界定。利用住宅的立面、围墙、隔断、篱笆或灌木等对邻里空间进行垂直空间上的分隔;利用道路、铺装、地面的高差、小桥、流水等对邻里空间进行平面领域的界定。住宅的建筑风格会形成鲜明的特征, 而建筑材料, 颜色等共同赋予小区整体形象, 形成富有个性的领域空间, 吸引居民休憩、游、活动。

(2) 层次性。城市居民由城市进入到自己家中, 经历一个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空间序列。空间变化也由开敞变为封闭, 不同层次的邻里空间给居民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居民从相遇, 相识, 相知到建立社交圈的可能性会随着人群的减少而增加。

休闲性。家是心情放松的地方, 居民在邻里空间的活动是休息、玩耍、健身、聊天、散步。活动交往一般在步行道, 小院内、树下、休闲设施等地方展开。

多功能性。从交往行为上分析, 邻里空间的功能不应该是单一的, 这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群, 不同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所决定。如底层的架空空间, 小孩玩耍, 老人聊天、打牌、娱乐, 各得其乐。

3 营造多层次的邻里空间

中国传统的邻里空间布局是街→巷→院模式, 空间序列是公共到私密, 现代邻里空间经过螺施式发展, 形成了现在“邻里中心花园→宅前院落空间→入住户花园”的空间序列。

(1) 邻里中心花园一般设置在居住区的中间位置或者入口位置, 与商业中心、会所、运动中心结合在一起, 形成居住区最居活力的场所。它便于到达并且富有个性, 属于邻里空间中的公共区域。中心花园一般由道路, 活动场地和绿化区域等组成, 空间内的交往对象为小区的所有居民。

中心花园的道路设计, 要注重安全易达性和多功能性。人车混杂和车速过快是威胁道路安全的祸手, 因此, 采用人车分流 (在平面上或立体上) 和曲线型的道路设计, 既能形成丰富的景观, 又能吸引居民前来散步、遛狗、逗留, 从而增加居民接触机会, 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

(2) 宅前院落空间。宅前院落空间是邻里交往的第二层次, 也是居民回家的第二道院门, 在这里人们更加熟悉, 相互交往的可能性更高。作为半私密的邻里交往空间, 它一般由一个组团内的居民共享, 由建筑、围墙、走廊来围合, 围墙或采用或实或虚的手段, 创造一个相对静谥的交往空间。宅前院落空间具有较强的领域性, 往往会在入口处设置信报箱, 书报架、信息栏, 促使现代居民的交往行为的发生。在设计中, 也常采用底层架空的手法, 设置居民共享空间。

(3) 户前邻里交往空间。

(1) 户前邻里交往空间形式多样。

底层围合院落中的邻里交往, 院落间通过绿篱、透空的隔断、邻里之间可亲切交流, 它是沿袭传统民居中带有私家前院的基础上, 又受西方联排住宅布局影响的新型邻里空间模式, 是传统的发展。

(2) 空间私家院落。

在住宅户型设计中, 设计两层高的空中庭院。该庭院与隔壁住户的院落相邻的同时, 楼上的住户也能享受到花园的上空, 也就是说, 每个单位除在本层有一个私家空中院落外, 也在另一个方面上共享了楼下空中院落的上部。这种空间的意义除了在空间本身所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丰富变化外, 也给住户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和接触的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传统邻里空间在竖直方向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台的邻里空间, 而是在交往的同时又保证了相互的私密性, 具有极高的空间领域感。

4 结语

舒尔茨说:居住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生活的遮蔽所, 而且意味着人与周围环境建立起来的富有意义的关系。

村落空间格局与邻里关系研究 篇10

调研中,通过与村民交谈,得知太子村全村均为杨姓人家,且彼此之间存在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故而得知:该村落的形成是由于家族或族群迁移至此从事农业生产,进而营建家族或族群聚居的村庄。即开垦型农业基础类型的乡村聚落营建基础。而小鱼洞村和太子村同样存在“由对农业资源相同或相似利用方式以及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乡村聚落”这种营建成因。即地缘性农业基础类型的村落营建基础。

对应于开垦性农业基础类型,由宗族血缘或民族族缘建立起来的乡村聚落,在形态上表现为具有强烈中心实体化的聚居结构类型。此种类型的乡村聚落结构,其中心往往有为纪念同一宗族的祖先或共同信仰的神灵而设的供奉敬拜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既是族群中成员礼教或愿景的行表之处,同时也以共同的祭拜活动,使得整个族群产生向心凝聚力。并且由于村落的营建始于一个族群,乡村聚落的结构表现为往往有相对明显且比较完整的边界。

对应于地缘性农业基础类型,独立家庭作为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元分布于村庄集聚地,承载家庭生存繁衍功能的同质居民单元汇聚构成了乡村聚落。存在着聚落其规模与村庄周边可利用土地及其他可为农业生产而利用之资源的多少之间有对应关系。在农田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也表现为均质化的聚居结构类型,但在村庄的集聚规模上则相对较小。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居住格局其居民之组成表现为:社会关系日益薄弱,同时旧时密切的亲缘、地缘、文缘、商缘、神缘基础也在日益于而变得分散,居民难以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交际网路。又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在远距离通讯和娱乐方式多元化方面的实现,室内之吸引于很多人的吸引甚至超过室外活动,此时若忽略对于室外活动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则又会对邻里关系的形成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

针对遭遇地震的不同空间形态村落在震后的空间形态及其人类活动进行实地调研,与前期二手资料及从当地通过问卷,访谈,观察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针对地震地区在空间建设和行为引导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可能的有效措施。

2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与邻里关系之实地调研与发现

2.1 小鱼洞镇

震前:分散居住,各家各户间有一定距离,其距离不便统一管理和组织,

现状:集中居住。小鱼洞镇的村庄聚落形态为在两侧的道路及渠道间成带状分布,分布状态疏密相间,在独立的各住户建筑用地之间,起到分格过渡作用的多为住户的外院、种植有当地植种如银杏等的小面积庭园、或小规模自给型的农作物田地。家家户户的玉米地、洋芋地都在。村民居住房屋规划为几户围合的形式,且有共用庭园,以使共庭住户能在共用空间的连接下相互间一定程度上了解彼此生活,及由对彼此生活的熟悉而逐渐产生彼此关系较为亲近的心理认同。

问题:虽然由心理认同及外部共用庭园之场所双重层面上的引导已具备,但是除了毗邻道路的院前院后空间之外,规划中缺乏院落与院落之间更大范围较集中的可使乡民共同活动的交流场所。

建议:对于公共活动空间如广场或文化活动室等加以设置,则邻里和睦相处与友善交往之目标有望得以逐步实现。

震前震后聚落形态对比之评价:相比于震前的分散居住,震后采取集中居住的结构一方面增强了村庄聚落的组织性,使得村民各户间产生了联系,便于村民间产生联结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村庄的管理,在应灾方面便于通知与组织逃生或救灾等工作的展开;另一方面在震后除了集中居住拉近村民的物理距离之外,四户围院的建筑单元使得村民在彼此生活方式方面的了解更在村民的习惯认知与心理距离上起到了联系增进感情的作用。但在公共活动上应有更多元的文化体育活动空间来丰富村民劳作经营之余的生活。由此,一方面对于村民内部其和谐与团结起到增益作用;另一方面,除了其生态优势外,可以因由其融洽的邻里关系与村民的淳朴个性而在其人、地之“平凡的特色”上对其农家乐观光产业起到长远且实质的助益。

2.2 太子村

现状:太子村的聚落形态则表现为较为典型的均质性分布,其基本单元为两户共同连成的C型两层住宅及其围合起的半开放院子,在院前植有各家自己打理的植物。单元之间平行排列,形成网格状宅间道路。23幢木结构小洋楼,形成了一个聚落,目前已经在彭白公路旁崛起,交通非常便利。这些小洋楼,背靠连绵的青山,木屋的前方,过了彭白路,是一望无垠的平坝,13.3hm2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在太子村临道路边界一路相隔的一边,为规划建设的服务于村民健身活动的约300m2的公共活动活动场地,包括篮球场场地一个,乒乓球桌一副,以及配套设施及活动用房若干。邻里间活动成人多为在一层房间打麻将或者三三两两于院前空地聊天,小孩子在宅间路上穿梭嬉戏或跑到屋后的空地、山脚边的护坡上玩耍。

问题:由于相隔于一条车行道,虽然道路车流量不大,但村民特别是小朋友去到对面的活动场地并不十分方便,且在规划中存在没有针对特定对象进行设计的问题,房间也尚未投入使用。

建议:在聚落的规划营建上,建议考虑其聚落构成成员为同一宗族之事实而进行“开垦行农业基础类型”与“地缘性农业基础类型”相结合的规划设计,亦即现已建成模式的“均质实体化”与考量“中心实体化”的结合。较具体的做法为可以增加向心性强的空间,考虑其规模及地块总体形态及现有边界,可不在其村落最中心选点建设,但可以结合村民老、少之不同需求,亦即根据村民的年龄、生活习惯等进行活动场地的设计,在村落内部空间内增加一定面积的点型活动空间,可以分解在边界外部已设活动场地之功能在其中,如此可以使村民更好的利用空间进行有趣味的活动,避免土地浪费,又因设在其内部,可以增加活动的安全性、参与性,亦可达到通过活动来增进邻里间沟通情感之效用。

震前震后聚落形态对比之评价:设计方案仅考虑了村民的居住问题,对村民住房的生产性功能未予重视,环保等要素也没得到关注。

业态发展与规划结构:

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乡村聚落及其发展也深受市场性影响,自给型传统农业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而在产品或资源的流通以及宣传上使其能产生商品性消费及高效流通则显得日益重要。典型的资源型农业则在以业缘关系为连结形成的有集有张的聚落形态可以更好的发挥整合村庄其优势:长短互补,优势发展。

当地村民的农业生产现状:当地农业生产土地多向外出租给了承包商,承包商利用土地进行成规模种植猕猴桃,原著村民或者不剩土地,或者只留有承包商不便利用的边角土地,难以进行有效的农耕开垦。且当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基本为比较传统的耕作方式。又因当地生产规模小,生产也较分散,彼此之间及与相邻村庄之间联系不紧密。

在调研过程中得知,政府为小鱼洞村,太子村一片所做的产业发展定位为“发展农家乐”,当地的生态环境很好,可以说对于久居市区的人来说应该有很大的吸引,但由于当地没有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对于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建设与整合管理,加之其建设房屋在配备标准上也存在如一家农家乐只有一间卫生间,不能实现带独立卫浴的标间等问题,因此其“农家乐”之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只有在暑期才会有数量有限的人到此片区避暑。荒业以待的村民多选择在一年之中的暑期以外时日外出打工以养家糊口,这些时间里,村子的活力明显降低,资源也没有利用起来,有“好山,好水,好浪费”之感。

建议:介于乡民土地大多为承包商所租用之事实,以及当地生态资源之优势,建议规划时明确其“农家乐”之发展明确方向如“生态?都市休闲旅游”,并依循定位方向对该地域进行整合发展。其中,介于当地的生态格局形态以及村落其规模与连接距离,建议周边相邻村庄联合发展,一方面避免竞争之挫伤,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规模,以更有机协调的“组群”单位之整体调度来响应更多元的要求。以业缘关系为纽带构成开放和集中的聚居形态。以求“好山好水不浪费”。

2.3 映秀镇

震前映秀:方盒子楼群,没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处于周遭的山包围之中,但没有有张有弛的空间形态,基本生活空间为河流、楼房与道路构成的没有明确组织的结构,并且缺乏趣味性。

重新规划:

映秀镇辖7村1社区,集镇规划面积1.04km2,近期人口6000人(不含流动人口),总建筑面积约28万m2,分别为20万m2的城镇住房,8万m2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农贸市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地震纪念地等建筑以及供水厂、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成后的集镇配套齐全、功能齐备,完全能够满足居民生活和旅游发展需求。

震后的映秀旨在于公共空间与生态的建设上做出改变。映秀镇作为地震震中,是国家公祭场所之一,重要的公共建筑众多,外部公共空间更多的作为图底和背景,让建筑更好的呈现。特别是建筑主立面的观赏区域,预留出一个无障碍的视线穿越区,以满足人眼舒适的视野范围。在映秀镇的规划中,针对对外交通的引导与疏散,设有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并在秀坪片区有一条主要的步行街道并在。

步行街及与之连接的若干条小街巷又联通了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院落组团,这既给当地居民以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也让外地游客可以真正深入到城镇的生活领域。除此以外,穿插布置在于院落和院落之间的在联通的街道上的公共空间。形成街巷的建筑其外廊及其附属院落连同公共活动空间,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为人们提供建筑之外的活动空间。

在这些活动场地上设有儿童游乐及居民健身设施,这样的空间一方面使灾后人们多多在室外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发生与邻里可能的交流活动,为映秀增添一份活力,不仅对本地之生活之积极乐观有助益,亦是,在旅游开发方面其本身传达的正能量对游人吸引的一个因素。图底景观在商业区和居住区,外部空间则从图底转变为图案,成为重要的场所控制元素,并形成疏密有致的体系,增加视觉趣味。

评价:空间格局由内向型城镇空间转变为外向型旅游景区,并且对地震所造成的散布河卵石及其原有河流有很好的利用而形成景观。在街道空间的部分,使得住房与公共空间以街道、活动空间等流畅地结合在了一起,并因人的活动而为地区注入了活力,同时又产生了向外的吸引力。

2.4 水磨镇

震前水磨镇:靠着河流的污染严重的工厂现代式的方盒子办公楼与厂房,烟囱和山地间的川西民居混合,没有自己的地域特色,看起来是灰暗的色彩,也没有明显和有序的街道、空间结构与秩序。

重新规划:水磨镇所在为山地,又为羌族同胞所居住的地区,故而在规划重建中将建筑控制为:整体城镇色调采用羌藏传统色彩,建筑以多层为主,屋顶大量采用坡屋顶的形式,形成与地形相呼应平缓起伏的空间效果,达到与传统建筑形式相协调的丰富空间形态。

除了保留老街的街巷风貌以外,将老街的内部街道使其布局更加紧凑以减少寒冷气候的影响。除了保留质量良好的建筑以外,在各个片区的核心设置标志建筑或构筑物以形成空间的视觉焦点。在色彩的选择上,主要以藏羌传统的灰黄色彩为主调,其间以建筑物及构筑物及绿化和河流为空间丰富,一方面也起到视觉亮点的作用。使整个镇的空间序列丰富有序。街道弯曲延伸使得空间体验避免疲乏感,整个镇子以低落在外的车、人行道为联结的,为滨水特色景观带,沿着滨水长带,既可以沿着步道游赏精心打造的滨水景区,又可以回看水磨镇高低有致而又富有浓郁藏羌风情的民居建筑以及有强烈色彩的纪念性建筑构筑物。

戏曲文化在四川的古镇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般是地域公共文化活动中心,重建戏台与广场将为老街居民以及整个汶川新城在灾后提供一个重要的活动中心与交流场所,同时也将成为古镇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其使用方式上使居民与游人居住区域混合布置,使得居民可以与外来游人产生可能的交流和了解,亦使游人可以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有所体验式的了解,使得居民本身以及与游客双方的互动可以提升镇子的活力与亲和力。

评价与建议:在城镇布局方面,尊重自然地形地貌,空间布局和组织顺应地形,尽可能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的紧密结合。文化决定了形态的外在表现,不同的形态透漏出不同的文化本底。更应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及生态环境。保留生活才是规划中最应保留的部分,可通过建筑及其空间趣味的保留与改善得以实现。即应更多考虑和致力于三维乃至更多维的建筑空间环境、场所性、地域性及人性化问题。

3 对村庄聚落规划结构基于人的行为活动以及邻里关系形成的思考

通过前期浏览前人文献以及实地调研中的发现及后期分析,对于乡村聚落之空间营造方面产生如下思考。

3.1 由于宗族亲缘关系形成的村落

宜以适宜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及邻里交往密切程度的密度营建向心型的村落结构。在村落中心宜建造有承载宗族祭祀等传统集体活动的空间,这样建设有利于宗族成员之间亲缘关系的保持和发展,基于共同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同一家族中凝聚力的加强。聚集性的空间场所易于引导人们形成共同活动的心理导向,在保证不同住户间可见范围的情况下,可消除不同代际间在生活习惯上的隔阂。同时,在沿袭传统向心型空间格局的前提下,应注意到现代社会生活对于多元活动的需求,因此,应该在传统的空间布置中加入社交性公共空间,促使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有足够且丰富的“户”外平台。

3.2 由于地缘性关系形成的村落

因为从事相同的职业,或用有相同的资源条件而形成的村落中,村民独户独院的传统居住形式可进行演绎,在保留院落空间的基础上,将2-3户人家整合为一个大院,既有利于互相之间的了解和交往,并且尤其在灾害易发的地区,尤其利于灾害的共同应对及互救,即是通过改变居住构成单元的方法来调整邻里的交往方式及关系,另一方面,又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同时,应在村民的居住房屋之间有效的置入公共空间及生态要素,并以合理规划的行线串联,旨在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对于以旅游为地区产业之一的村落,应考量游客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游与停的空间设计,保证其丰富性。但应特别注意,塑造游客与当地原住民互动可能的前提为不打扰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并且对于现有林地及湿地,应进行保护,但避免干扰其自然的生态交流。在川西地区,基于生活习惯和生态维持的考量,宜保留传统川西林盘模式。

摘要:本次研究经过文献阅读整理与对四川经历地震的四个村落进行调研,对村落的空间布局及其对邻里关系的影响做出思考和分析。试图通过这些村落地震前后空间布局使得邻里关系发生变化的比较,总结问题和经验,进而为以后的村落规划提出建议。

关键词:村落,空间格局,邻里关系

参考文献

[1]范霄鹏.新乡村聚落的营建基础研究[R]KM200710016002,北京: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7.

[2]许鹏程,黄耀志.转变住区规划思想促进邻里关系发展[J]山西建筑.2009.04.18-19.

[3]何强,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片区外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实践[J]城市生态与城市景观.第四编.127-130.

[4]陈可石,卢一华.形态完整城市设计在小城镇规划中的意义[Z]6414-6422.

邻里关怀 永不褪色 篇11

邻居,这个无需过多解释的词语,随着城市化的进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还有4G、5G时代的到来,似乎变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发言权,但事实的确如此吗?

缓闭双眼,任思绪乱飞,脑海中闪现无数过往的画面,猛地就来到了25年前……

25年前,旧街、胡同、未被拆迁的房子,七八岁的我正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心里惦记着妈妈中午说的话:“小展,爸妈下午去趟县城,晚上赶不回来的话就去你昌子哥家吃饭,不要到处跑,记住了吗?”昌子哥,大我一岁,我们两家住前后院,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远远的,昌子妈系着围裙在胡同口站着,我马上跑过去,叫了声“二婶子”,扑到她怀里,像是见到自己的妈妈似的,心里顿时感觉踏实了很多。“咋才回來?你昌子哥已经回来很大一会了,快跟我回家吧,婶子今天给你们两个小馋猫做了你们最喜欢吃的馅饼。”二婶子搂着我,走进了巷子。

这是最平凡不过的画面,却处处装饰着温馨,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着邻居的关怀:二婶子端过来一杯自家产的羊奶,后院的三大娘送来了自家的鸡蛋,一家老小都忙活起来,这个时候,全巷子里的人都会过来搭把手,村里发东西大家都自觉排队,热闹却不吵闹,逢年过节邻居们都会凑到一起包饺子……

邻里的关怀滋润了我的整个童年,如潺潺的溪流滋润了庄稼,缤纷落英滋润了土壤,邻里关怀让我茁壮成长。

缓缓睁开双眼,把自己从回忆拉回现实,身边充斥着各种智能科技,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大事,邻居仿佛变得不再重要了。是吗?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

每年高考、中考期间,会让我们觉得这几天和往常不一样,仔细想想:原来是变得安静了。楼下的篮球场没人打球了,大妈们傍晚也不跳广场舞了,就连楼下经常聊天的大爷们的声音也变小了。出门闲逛,看到小区物业也打出了温馨提示:中高考期间麻烦业主给孩子们营造安静的环境。小区的奶奶们自发组织清扫街道,为考生“开路”,刹那间,我的眼眶湿润了,看到这温馨的画面,我觉得邻居的热心就像25年前的老巷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巷子没了,但邻居之间的互帮互助依旧闪耀着光芒。

任凭时代变迁,任凭世事变幻,邻居始终在你我左右,他们的关怀从未缩水。邻居,我生命中的摆渡人,他们的关怀,永不褪色。

幸福邻里二期草坪病虫害防治调查 篇12

幸福邻里二期位于昆明主城东北, 该小区的草坪绿化于2013 年11 月完工, 草坪草种主要是选择紫羊茅、早熟禾、黑麦草等, 小区内绿化面积达到了60%以上。本次对幸福邻里小区的草坪常规养护、病虫害种类及常规防治措施进行调查, 分析了病虫害在小区内的发生规律以及影响因子, 探讨主要病虫害的治理途径,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案。

1草坪病害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幸福邻里小区草坪发生褐斑病和白粉病, 少量混有腐霉枯萎病和锈病, 虽然也有其他一些病害的发病迹象, 但均不严重, 随着气温的升高、雨季的到来, 病害将会大面积发生, 所以应做好提前预防治理。褐斑病 (Brown patch) 是草坪上最为广泛的病害, 是早熟禾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常造成大面积草坪枯死。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主要为害早熟禾、细羊茅和狗牙根等。腐霉枯萎病主要为害高羊茅属、早熟禾属、黑麦属混播草坪或单一品种种植的草坪病。锈病 (Rust) 是草坪禾草最重要, 分布较广的一类病害。草坪植物的虫害, 相对于草坪病害来讲, 对于草坪的危害较轻, 比较容易防治, 但如果防治不及时, 亦会对草坪造成大面积的危害。幸福邻里小区属新建草坪, 经调查, 该小区暂未发现虫害的发生, 但是在养护管理中的监控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褐斑病:目前幸福邻里小区内草坪的褐斑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采用代森锰锌。白粉病:目前草坪属于发病初期, 幸福邻里小区园林绿化部门使用坪安10 号-必菌鲨1000~1500 倍液进行喷雾, 来控制病情的恶化。此次幸福邻里小区内草坪褐斑病和白粉病发病面积较大, 病势严重, 预防和治疗主要采用加强草坪日常养护管理和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人工喷洒药物, 隔10d左右喷1 次, 连续2~3 次。其他病害的发病情况较为轻缓, 面积也较小。

2加强养护管理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幸福邻里小区草坪分散, 管理不到位, 养护水平落后, 影响草坪健康生长, 以致大面积发生病虫害。因此, 先进的养护管理技术、科学的养护管理标准是保证质量, 维护成果的关键所在。“养”的工作要点:

2.1 修剪

草坪修剪期一般在3~11 月份, 有时遇暖冬年冬季也要修剪。草坪修剪高度一般遵循1/3 原则, 第1 次修剪在草坪高10~12cm时进行, 留茬高度为6~8cm。修剪次数取决于草坪生长速度。修剪草坪时, 修剪带一定要平行, 且每次修剪要改变方向。干旱时可将修剪掉的草放置草坪上降温, 但不能长久放置, 否则易使草坪变软, 生长缓慢并滋生杂菌。草坪边缘一般用剪刀修齐, 才能保持美观。

2.2 施肥

施肥是草坪养护中又一重要环节。草坪修剪的次数越多, 从土壤中带走的营养越多, 因此, 必须补充足够的营养, 以恢复生长。草坪施肥一般以施氮肥为主, 兼施复合肥。施肥量15~18g/m2, 施肥次数根据草坪种类不同有差别。施肥集中时间在4~10 月间, 特别是10月份的秋肥尤其为重要。施肥时, 在草坪生长季节拌土拌肥撒1 次, 可促进草坪根部生长, 又能使草坪在冬季时间保持绿色。草坪施肥要均匀, 为此可将肥料分半从2 个方向施入。施肥后要及时浇水, 使肥料充分溶解, 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2.3 浇水

浇水是管理新建草坪比较关键的措施之一。草坪草由于品种不同, 其抗旱性有些差别, 其旺盛生长阶段, 均需要足够的水分。因此, 适时浇水是养护好草坪的又一项措施。一般在高温干旱季节每5~7 天早晚各浇1 次透水, 湿润根部达10~15cm。其他季节浇水以保护土壤根部有一定的湿度为宜, 但浇水时最好采用多向喷, 如没有喷灌, 应保持浇灌均匀, 节约用水, 同时又清除了草面灰尘。出苗前后浇水的管理特别重要, 应以雾状喷灌为好, 千万不要高强度喷灌, 夏天要早晚浇水, 中午不要浇水。成坪后浇水的次数逐渐减少, 但每次浇水量则应增大, 以保持草坪的鲜绿为准。

2.4 打孔、叉土通气

草坪地每年需打孔、叉土通气1~2 次, 大面积草坪用打孔机。打孔后, 在草坪上填盖沙子, 然后用齿耙、硬扫帚将沙子堆扫均匀, 使沙子深入孔中, 持续透气, 同时改善深层土壤渗水状况。打孔、叉土通气最佳时间在每年的早春[3]。

3以“防”为主, 以“养”为辅

幸福邻里小区草坪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基本上是通过喷洒农药来进行, 采用喷洒化学农药防治草坪病虫害, 不仅会杀伤天敌, 污染环境, 容易造成人畜中毒, 还会使害虫产生抗性。大量的实践证明, 草坪病虫害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 从草坪草种的选择, 植草皮块的合理设计与施工, 草坪的综合养护管理等几个方面出发, 坚持“以预防为主, 以养护为辅”, 从而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3.1 加强草种的检疫工作

降低从种子传播草坪病虫害的危险性。

3.2 正确选择草坪草种

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那些适合于本地区生长, 抗逆性较强的品种, 南方地区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同时, 还应兼顾草种的耐热性。

3.3 通过改善离地条件等基础提高建坪质量

在建植草坪前, 通过清理石块、杂物、防除多年宿根杂草、增施腐熟有机肥、平整土地等措施, 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及保水、保肥和排、灌能力, 这样可以提高草坪的生长势, 从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3.4 加强草坪的养护管理, 提高科学管护水平

根据草坪不同生长时期科学合理施肥, 如春季多施氮肥, 秋季多施磷肥, 夏季适当提高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 草坪施肥以叶面施肥为主,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肥效, 也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合理排灌可以提高植株的生长势, 从而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排灌能防止局部水淹, 减轻腐霉菌、丝核菌及白绢病菌等侵染, 冬灌充足能够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生境。适度修剪可以减少枯草层, 防止病虫害的滋生, 剪下的发病草坪部分, 必须及时从草坪清除净, 以免病菌的传播[4]。

3.5 采用杀虫剂和杀菌剂科学防治

对草坪病虫害进行科学诊断, 并使用有效杀虫、杀菌剂进行防治, 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杀虫剂和杀菌剂的使用要科学合理, 注意不同品种的交叉及混用, 防止产生抗药性[5]。

4生物防治, 降低污染

相对于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有环境污染小, 无农药残毒, 不杀伤有益生物等优点。一旦天敌在草坪上建立了自己的种群, 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 减少虫害;人工培养的拮抗微生物施入土壤、喷撒在草坪表面或制成种衣剂粘附在种子表面, 可以改变根围、叶围、种子周围或其它部位的微生物区系, 建立拮抗微生物的优势, 从而控制病原物, 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在日常防治草坪病虫害过程中, 应该在养护管理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 以养护为辅”, 不能一味地使用农药喷洒, 采用生物防治措施, 降低农药残毒, 减少环境污染。草坪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 要时时掌握病虫害发生的情况, 并深刻了解其生态、危害方式、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有效防治措施, 不能把工作重心只简单地放在能防病除虫这一点上, 而是要充分考虑人, 环境及资源等诸多问题。

摘要:随着草坪业迅速发展, 大面积的草坪建植提高了城市绿化水平和生态水平;然而, 养护管理水平落后致使草坪病虫害发生频率越加频繁。本文对幸福邻里二期草坪常规养护、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小区内部分草坪已有褐斑病和白粉病的发生, 也有其他一些病害的发病迹象, 暂未发现虫害发生, 防治过程中养护管理不到位。

关键词:草坪,病虫害,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康天芳, 马文生, 孙俊春.兰州市雁滩公园草坪草病虫害调查及防治[J].四川草原, 2004, (10) :22-25.

[2]董爱香, 胡林, 徐荣.城市园林绿化草坪[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 69-72.

[3]王再平, 韩树文.浅谈北方草坪的养护与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55-59.

[4]凌继华.草坪养护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0) , 44-48.

上一篇:初中历史轻松教学策略下一篇:排放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