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2024-05-10

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通用8篇)

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1

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周记

20xx年x月27日下午第二节课,我很荣幸的参加了东海二中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我上的是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三第二课时《新文化运动》一课,一节课下来,感受颇多,反思如下:

一、教学设计反思:

1.关于本节课的主线索。我觉得新课程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在教材的编写上:用更加准确、精练、通俗易懂的词语来编写课本的目录、大小标题。所以教师授课时如能把课本的目录、大小标题或历史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于这样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主要的上课思路就是围绕着解读新文化运动这个标题来展开,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首先它是一场文化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其次它新在哪些方面;再次这些方面怎么样新最后分析出现这些新的原因。

2.关于本节课几个环节的处理

1)、导入问题。通过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北大校园、《青年杂志》封面、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新文化运动闯将的照片,在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图片历史进行简介,由此导入新课。

2)、前后呼应问题。我觉得前后呼应对一节课是比较重要的。因此这节课我在两个地方设计了前后呼应。一是开头和结尾都用一组图片来呼应;二是问题新文化运动新在哪些方面和课后问题测一测,你对新的了解来呼应,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呼应来进行课堂小节。

3)相关问题的点拨比较恰当。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材料教学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选取的材料,注重典型性与趣味性,即说明了问题,又通过生动有趣的材料激发了学生积极性。

4)、关于课堂内容的展开。本节课我的思路是围绕着新字来展开教学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是运用了材料来进行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读透材料,从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在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时,我还运用了一段视屏来进行教学,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日本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来反思我们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后的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一些地方不够理想,课后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

1.关于课程适合对象问题。有些问题的设计和要求超出了高一学生的能力要求,比如课程设计时想运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原理来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原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可是由于高二学生对于此原理不甚了解,自己上课时对这一原理分析的又不够形象、透彻,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关于课堂提问的问题。这节课的上课思路主要是采用借助材料来使学生分析结论的方法,整节课上下来之后自我觉得设问太多,这样就会导致因为时间关系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少了一些,提问的学生范围就不够广,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于程度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3.对于课堂设计和上课的一些环节处理不是很恰当。如测一测,你对新的`了解这个环节,幻灯片给出了中外史上带有新字的七个历史概念,本来课堂设计时想达到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解读,二是想达到再次突出新文化运动的新以达到课堂小节的目的,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点处理不当,前面的几个新花的时间多了一些,以致于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的新所给的时间太少了。事后想想前面几个新应当不要展开,只是幻灯片展出就行了,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新文化运动的新,这样一来就可以既达到了课堂小结的目的,同时又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4.语言不够精练,表情不够丰富。在准备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时,我查找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发现这节课的资料和课件太多。所以我希望用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课后自我觉得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新颖的,知识和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好的落实,可是由于自己语言和表情的缺陷,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本节课虽有成功之亮点、特色,但仍需改进与提升,希望通过自己的认真反思能够使自己在教学水平上有一个更大的突破。

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2

在笔者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十三年的时间里, 深感历史教学并不是“小副课”, 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 同时也感受到在历史教学中的乐趣。面对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年, 如何让他们对上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主动性, 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的教学方式下,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教师大都是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学生则是当听众。教师概括好重点, 强调学生都要一字不差地记住, 历史课一点新鲜感都没有。现在课改后, 教学内容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 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改变教学方法, 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 在讲三大战役时, 我就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参与性, 课下带学生去参观西柏坡纪念馆, 从中了解了许多有关三大战役和毛泽东等一些党的领导人的事情,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交流, 同时, 教师进行引导,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许许多多的前辈用生命换来的,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更应该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学生能够把自己身边的事物和课本联系起来, 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现在的学生都生长在千变万化的新时代, 接受的思想、事物不是单一的, 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通过网络、影视、书籍等, 因此, 得到的知识是千变万化的, 也是有真有假的。当然, 这些知识中包括很多的历史知识, 这就给历史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也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例如, 现在的一些宫廷剧, 在内容上和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区别, 这就要求教师告诉学生, 电视剧的内容有一些夸大, 有一些虚构, 我们不能认为电视剧的内容就是历史, 真正的历史在课本中。传统教学中, 在追求升学率下, 历史学科成为单纯的复制性学科, 记忆知识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 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 很少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例如, 从教学方法来看, 还是单一、陈旧的, 都是以教师讲课为主, 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唱独角戏,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让历史课上得有滋有味, 让学生都喜欢历史课, 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框架来看,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是把历史知识复制给学生, 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主人翁感, 这一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从教学内容来看, 历史知识有着鲜明性, 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影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 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偏重于具体内容的传授, 而不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学生在做解析材料题时普遍得分很低, 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材料题相互结合, 不会迁移知识。新课改后, 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成为历史教师必须面队的一个问题。从对学生的教育方面来看, 教师进行爱国教育时, 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 告诉学生他们是爱国的, 他们是为国捐躯的, 而是要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熟悉的人物来讲, 例如, 平山的戎冠秀, 抗日英雄王二小。这样, 学生感受到教育不是苍白的, 而是有血有肉的, 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成为一位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合格教师, 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课堂学生反映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很好的洞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那一定是教师的教学环节中有些问题。例如, 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让几个同学来回答, 教师再进行总结。有位同学平时回答问题很积极, 但那节课却一句话也没有说, 显得很沉默。下课后,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说, 对抗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为解决经济危机而对外进行侵略不理解, 原因是对当时的日本发生经济危机的历史知识缺乏了解。于是, 我对如何讲这节课进行了教学反思, 改变了一些方法, 在其他班级上课时, 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 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好的帮助。

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反映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 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要让学生对上历史课有兴趣, 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要用一些有趣的话或有趣的故事穿插在课堂当中。如果教师所作的努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教师就是失败的, 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课, 就需要教师课后进行反思。例如, 教师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 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留一些问题,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上课时, 以小组为单位来回答问题。在课堂上, 学生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很活跃, 但学生的答案有一些偏离, 而教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 没有进行有效地引导。所以,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 还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 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如果教师把课准备得很好, 课堂效果也很好, 就觉得是一节好课。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自己深陷其中, 什么问题也是看不到的。但要别的教师来听一听, 就会找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从而使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

四、通过观摩优质课来进行反思

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点滴反思 篇3

一、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在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历史人物事迹和故事。我们现在使用的新编历史教材,里面有好多历史图画、历史地图、黑体字史料等,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性、趣味性强,教师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教材的这一特点,对学生因势利导。如讲“陈胜、吴广起义”的内容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大泽乡起义》这幅图来讲起义爆发时的激烈场面,可以这样叙述:“同学们请看图,当时天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号,农民兄弟们斩木为兵,揭竿而起,杀死了押解他们的官吏,发动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就这样在大泽乡点燃了。”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仿佛进入了图中,亲眼目睹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壮烈情景。这样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包括三个方面:①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②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③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对于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重视不够。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我们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等。教师对此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的内容时,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使其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的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三、要善于运用“教学留白”的策略

“教学留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教师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语言激发、提出问题、布置作业等方式留下“空白”,诱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留白”不是避而不谈,也不是简省,更不是避重就轻,而是引而不发。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留白”中、在表面上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如在教学“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议论起眼下的热点新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开始分散了。这时不妨提出一个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由动变静,使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问题上来,起到欲擒故纵的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4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又一个学期不知不觉结束。经过历史教学,我觉得历史教学任重道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同时,它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一些事情我无法挖掘。接下来,我将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以下反思,并鼓励大家。

首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一个关键问题。联想教学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特点,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动性,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前,大部分教学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所以大部分教师注重讲解和概括,而学生是听众。目前,新课程实施后的信息化更是与学生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喂鸭”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事实上,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师和学生相互激励、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和经验观念,达成共识,实现教与学的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根据教材,我以教学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接触已知知识,发挥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和老师一步一步地讨论和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生活的海洋中尽情享受。这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讨论和交流的教学方法称为联想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正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对思想的理解是多元化的。你脑子里没有太多的规则。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互联网等。因此,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样的,包括真假。从天文学到地理学,他们无所不知。他们的知识是多样的。当然,这也包括了很多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反思。他们理解布什连任美国总统和“海啸”带来的灾难,理解中国被“韩流”掠夺。他们勤于思考,经常问为什么要解决实际问题,但他们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广,善于独立思考。

事实上,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索心理如此相似,历史教学过程应该丰富多彩,关键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它是适应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试图让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让学生意识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这不是遥不可及的。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实际上被称为“回顾旧,了解新”。首先,通过回顾历史的“过去”来学习新知识。比如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可以先以商鞅的改革为例来分析。商鞅改革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历史事实使学生们认识到,商鞅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样,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也正是因为在新形势下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回顾以往的旧知识来理解和深化当前的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其次,从其他部门的“过去”中学习新知识(联系各个学科的知识)。历史是包罗万象的,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例如,商鞅改革的例子也可以与汉语中的典故联系在一起:;移动木材奖励”“信仰的立木&。在数学方面,有祖冲之、π的计算器等。汉语文本的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发展过程,是历史的思维方式。唯物史观本身属于政治范畴,地理与历史关系密切。再次回顾“过去”的课外知识,了解新知识。这“;所以”;并非所有学生都理解,但正是这一点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给学生自我实现的空间,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不可避免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当谈到英国占领西藏时,我们可以提到电影《红河谷》。这部电影展示了藏族民俗的朴素和落后的威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

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既相互竞争(大组之间),又相互合作(四人小组和大组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我作出要求后,学生很快积极进行准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并作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小组讨论问题热烈;大组对之间质疑问题十分积极。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兴趣;

二是竞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在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不熟练,与地图结合的能力较差;

二是有的学生在活动的具体要求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匆匆去完成任务,学习目标不很明确;

三是在学生在质疑时,虽然都很积极,但质疑的质量不高;

四是落后较大的组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不如其它组高。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战役的经过难度较大,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如果我提前将简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效果会更好。

通过本节课,我想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在上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坚持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多种活动,并对活动过程加强调控;在学生进行活动前一定要强调活动要求,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在教学中及时做好评价、激励与帮助;在设计活动时,竞争方式可采取更多的办法,使更多的人参与才是最终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

“教学”顾明思议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的自信心,以及对学生的关爱,教师们付出了很多。怎样让老师的付出收到更好的效果?还需要培养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尊其师,才能信其道”,我认为,培养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用丰富的知识,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二,工作中,面对学生,老师们要相互维护,不要相互拆台;

三,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要告诉学生:你即使有理,也要用合适的方法与老师交流,要学会适应老师,与老师顶撞是不尊重老师,是不对的。同时也要通过恰当的方式与老师坦诚交流,指出老师工作中的不当之处,而不要幸灾乐祸。

四,学校要经常开展尊敬师长,感恩社会的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

反思

在历史课的讲授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回味,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感情丰富的语言做铺垫,讲解适可而止。如果把所有问题都讲尽讲透,就大大损害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懒于思考的习惯,使本应“育人”的过程变成“愚人”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分析、思考,从而自己明白事理,掌握规律。而引导学生学习,就需要从教师的讲授开始。所以历史课堂既离不开教师的讲授,也要给学生留下思考回味的时间和实践。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难点:

本课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

本课的地位:

这节课主要介绍唐代开放与交流的的外交关系。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唐朝的威名远播四方,出现了自西汉以来中外交往的第二个高潮。学习本课将更加有助于全面完整的了解唐朝。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有关通俗读物,对剧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学习热情高涨,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师点拨帮助。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叙述,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鉴真、玄奘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日本和服图》和《唐代女俑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两幅图片的异同点?这说明了什么?(目的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第一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主要介绍唐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鉴真异域传道的情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遣唐使?

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么?

③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

这三个问题答案明确,学生在阅读后能够自己解决。

(2)为了使学生对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产生感性认识,我又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今天的日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阳节登高、菜肴的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图片中轻松突破重点。

(3)接着出示《鉴真》的画片,学生介绍鉴真的生平,教师补充。

(4)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鉴真六次东渡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

①“鉴真盲目航东海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②“鉴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我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图》并介绍这幅图,使学生认识鉴真这位友好使者对促进中日文化做出的贡献。

第二目:玄奘西行。

主要介绍玄奘西行求法的情况,是本课重点。我采用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和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具体步骤: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部片子的主题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西游记》是部神话小说,带有一定的夸张手法,但历史上确有玄奘西行取经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个人和一匹老马,而不是3个徒弟的。

(2)出示“玄奘画像”,请学生介绍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师补充。

(3)出示“玄奘西行路线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其经过的地方,解释天竺地理位置,请学生思考:

①观看这个路线图你有何感想?

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贡献?

(4)为了了解学生对前两目的掌握情况,升华前两目的教学内容。我又设计一道题:“列表对比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目: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主要介绍唐朝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城市建筑布局特点。这部分内容课标虽然没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为此,我采用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方式,具体步骤:

(1)出示“敦煌壁画中反映长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图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图片。(教师做简要介绍)。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了解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

(2)指导学生观看《长安城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

①长安城分成几部分?

②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又出示了《大明宫复原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使学生了解长安城的宏伟。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部分构成?与长安城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认识长安城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课堂小结

我请同学们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在此基础进行小结。

教师总结: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帝国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势,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出现了开放与交流的盛况。大唐帝国又以汇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开放与交流,才会发展与进步。

4、课堂练习:通过对唐都长安城的学习,结合课文资料,想象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用30字左右概述。(培养学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复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显得很有必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

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6

九年级历史教学涉及中考,而当前新课程改革也正在进行中。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如何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兼顾中考和新课程改革,追随上形势的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挖掘和反思。

一、新课中,课堂教学要注意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并重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同时”,反对那种填鸭式教学,改革应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应该在普及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说知识是基础,是学生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更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淘教案网之处。比如,我在复习《戊戌变法》的时候,我把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放在一起比较着复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改革需要从原因、国际环境、内容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去掌握。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二、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

我在进行《侵略与反抗》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三、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

对于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对各科的特点也是比较了解,面对着升学压力,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有所加强,但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对历史缺乏重视,因此初三年级的历史课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牢固确立中考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中考的残酷性和成绩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分分必争的必要性。

2.要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将课堂教学内容突破课本,广泛的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增强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在课堂教学时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记住知识点。

3.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4.课下巩固是非常重要的,初三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节课都给学生制定一个导学案,将知识点以更加直观和系统的方式展现出来,后边补充上相应的中考习题。做到知识当堂巩固,当堂掌握。同时我提出每天在课后复习历史十分钟,天天如此,把知识点巩固住。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7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加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变成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引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感到不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并给予评价和指点,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案例来进行教学反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汲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进行对比,不断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8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人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是通过不断的薰陶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历史是这种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这种学科特征,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种道德水平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象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在这种情况下,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这种不能创造现实的利润和价值的知识。因此,历史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其次,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

自会考制度实行以来,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发奋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后,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习的困难。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习地理,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历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那么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

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国别,不分时代,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记硬背难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如在一次考试中,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也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因为没有地理坐标,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了。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精减了科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识结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我想,历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发挥,首要的是在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假若在高考中取消历史考试,历史将更为人们所轻视。至于那种取消中学历史教学的论调,更是危险的。现在学生中不学历史的风气极盛,不懂得中国历史也不觉得耻辱,历史课上常出一些荒谬的笑话;在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历史盲的活剧。

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国必先去其史。”日本侵华时,在沦陷区曾不准中国人民学习历史,以期奴化中国人民.现在如果我们自弃国史,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因此,教育部门在发挥历史作用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经济上支持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政府公务员考试中,增试有关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教育功能的社会宣传等等。这样,就能有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增强人们学习历史的意识。

另外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还有赖于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这里,一是要求我们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历史的魅力,激发人们学习历史,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和历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国计民生方面,主动研究与现实社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主动为政府、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服务,使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认识到历史的现实意义。在历史著述方面,我们要力诫文字深奥难懂,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以生动形象的论述向人们展示历史上的善恶美丑、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人们喜欢读历史著述,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教育。对于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要力求做到内容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强化教育功能等等。还有在历史考试中应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不要对那些纯粹的死知识追的太深太细。读史使人明智,通达事理,同时还能提高理论修养,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单纯考察知识,就会陷入学究式的误区,自然是越学越枯燥,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9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就要多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已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师生不断辉煌的过程。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都会大有好处。同时,反思教学的不足。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不确切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0

初中历史课堂优化原因

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人类发展史的脉络,了解中外著名历史人物、事件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培养正确的认识能力,强化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汲取历史文化的精华,传承历史文化的思想,摒弃糟粕,在学习、运用和发展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步骤的确定、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立足核心素养,进行不断的创新优化,使每个教学步骤都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历史文化的能力,能够科学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促进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高“以学促用,学用结合”的素质,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的。

立足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下,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围绕中考的内容,讲解考试知识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尖子生来说,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对于多数一般的学生来说,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状态中,教学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立足核心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教学重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教学目的,提出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这样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查找资料、探究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为充分的思考,使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分组讨论东汉末年政权崩溃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中重要人物、事件的作用,明白维护祖国统一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立足核心素养,深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有差别,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就有了好中差的档次之分。历史课程教学也是一样,教师通过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类,就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立足核心素养,就要把每个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使大家围绕学习目标共同努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都具有不同的潜能。潜能的开发本质是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学生具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况,不断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做起,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学习目标,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立足核心素养,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

历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精神,灵活的学以致用的能力。立足核心素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会用全面、客观、公正的方法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一系列问题,端正学习思想和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已经具有了独立意识,依赖心理不断减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个特点,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管理者,自觉承担学习责任,针对每堂历史课、每个单元的学习,明确课前如何预习,课上如何思考、听讲,课后如何做练习或者参加实践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诚然,教学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师再次备课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主要的是: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呢?怎样撰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呢?本人认为主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的时间内容安排得当

一、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 述。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以后再叫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简单重复。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

学校进行的“三生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历史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转变旧有的不科学的教育观念,使历史教育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践。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怎样在历史课堂中体现“生命、生存、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懂得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健康生活。在这次“三生课堂”观摩活动中,我们历史组精心设计、认真打磨了《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获得了较多的好评,也收获了听课老师的宝贵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此次“三生”课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的教学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可以紧密联系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例如在本课的设计上,“郑和下西洋”是本课的重点,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影响对于初中生来讲是较难理解的。我设计了“小小航海家”的环节:假如你回到明朝随郑和船队一起远航,你会做一些什么准备呢(说明理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通过情景假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话说,在交流中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他们既获得了知识,更能体验成功。同时体现了“生存”理念。学生讨论很热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再引导得出物质上的准备、技术上的准备、心态上的准备等。

同时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图片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了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看图说史”的环节,多媒体展示了三张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让学生讲出邮票上反映的史实,从而得出郑和下西洋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又如在讲“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我设计展示:澳门主要景点图片,配音乐《七子之歌》,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爱国情感。

二、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时,视频展示记录片片断《1405,郑和下西洋》,提醒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然后让学生说出所见、所闻、所想,给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说,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然的记住了相关知识点;对于“下西洋的路线”的设计,我用多媒体展示地图,请学生上台指出下西洋的路线(可能到过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我再强调最远到达的地区和“西洋”的位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如在讲到“郑和是和平、亲善的使者”时,我及时抛出问题“在中外交往中作出同样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还有哪些?”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横向联系加强历史知识的储备。又如讲到“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补充了澳门的回归的史实,设问:“澳门的一得一失说明了什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在课堂实践中只有“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才能构建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以“活动”为主,以“发现”为主,以“鼓励”为主。例如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快乐自主探究”“畅所欲言”等环节,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气氛活跃,整体效果不错,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时间分配合理性不够。为了突出重点“郑和下西洋”,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较多,所以花的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时间较紧。

其次,把教学引向深入不够。在“郑和下西洋”的设计中,没有跟“新航路的开辟”联系,提出层次较高的问题,若能跟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概况、结果比较一下,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再次,个别过渡不自然。在讲到“戚继光抗倭”时,本想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但没有做到很自然的情感升华,过渡较生硬。

总之,三生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把历史教育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学会生存、科学生存、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生活的三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3

20xx年X月X日 X天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4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一: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它特别重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它着力扭转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仿效。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去探索,去行动,使新课程理念能够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上。这种探索、行动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困难、误区,但只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把握新课程理念,就会在实践中予以调整、改进。在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误区、分析和研究误区、形成应对误区措施、办法的过程。旧的误区消除了,又会出现新的误区。当然,这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新的误区的出现常常意味着新课程进一步开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的误区就是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加以内化为个人的信念,才能使新课改切实向纵深推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如果看到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着误区(有时是不是误区还很难说)就大惊小怪,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么就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就会使新课程的实施在低层次上徘徊。人们经常说,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也许能够说,新课程的课堂上,没有误区才是最大的误区。人们谈论新课堂误区,几乎都要列举一条“滥用现代教学手段”之类,常常要责怪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种种弊端。而事实上,以多媒体课件为特征的教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滥用”的程度,即便对某一个教师来说最多也是偶一为之。能够独立制作供自己教学使用的

多媒体课件的老师少之又少,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机会也非常有限。也许,不用这些“花里胡哨”手段照样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单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魅力,领略一种特有的氛围,使学生受到一种感染和熏陶。所以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三: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

《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参与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以往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

一、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

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繁荣;

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视频资料和设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②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③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结合动态示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日益表现为以逻辑思维为主,但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①导学法,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隋经济发展和大运河的资料,准备历史短剧的表演。

②探究式,通过采用图片、视频资料、学生制作的模型等直观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并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③体验式,采用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在主动体验、感受历史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前期教学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逐步提高,需要教师引导改进。布置课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多渠道搜集史料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整理并运用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准备历史短剧,在搜集、阅读、编、演的过程中将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教师制作课件资料,设计探究问题。

三、教学资源与资源准备

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自制多媒体课件。

网站资料、材料。

四、多媒体应用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5

有人说,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xx教师从课件的设计,到课堂的活动都精心设计,用尽苦心。从形象直观的图表,精美的图片到中考链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形式各异。使单调的历史复习课的形象,在教师,学生的脑海中鲜活起来,丰满起来。整节课时时处处无不彰显着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益而设计。有人说:课堂教学分为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遭受——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第二种境界忍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第三种境界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种境界享受——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要想到达第四种境界,我认为应做到向xx教师那样用“心”备课、上课。

感悟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活力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事业。如果教师自身死水微澜,而期待学生汹涌澎湃,只能是痴心妄想。xx教师活力高昂,妙语连珠,实属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样的课堂学生难拒诱惑,“亲其师,信其道”怎能不学好历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回眸xx教师这堂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专业知识——深挖井,广积粮

在学科知识方面,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建立起初中学段的历史学科知识树,做到深挖井。在教育科学知识方面,要广泛阅读,做到广积粮。仅有输入,才有输出,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二、专业技能——多实践,练真功

加强专业技能的提高。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大胆的开发、整合教材,不唯教材。

总之,正如中学教师所说的那样,暖暖的三月,我们蓄势待发,播下期望的种子,在我们细心的呵护下,期待六月绚丽的开放。

★ 新手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反思

★ 初三下学期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 初一初中历史教学总结与反思

★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 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

★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 初中历史教学小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6

【篇一】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本学期我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历史学科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我所教的3个班,学生比较喜爱历史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六、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在我的努力下,历史学科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尤其在毕业班第一、二次质量预测中效果明显,但离学校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已成为宝贵的财富,将引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篇二】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校领导、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八年级历史备课组活动按时、有序召开,每周一次,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制订工作计划本学期初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真制订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并按计划有序地开展工作。

二、加强教学管理,贯彻新课标,提高课堂效率1、定期进行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学习新课标,坚持集体备课(即备教材又备学生),认真写好教案,教案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板书设计、课堂练习、作业安排等内容;2、备课组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并紧扣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谈话式教学、直观教学等等)。5、教学过程中关注学困生,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6、学生作业布置少而精,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并找学生谈心和讨论,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果。7、积极参加区、市教研活动,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学习他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1、重点基础知识的巩固性不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错别字丢分现象还是较严重。2、细心、耐心辅导学生不够。各班级低分人数普遍存在。3、解题技巧和题型分析训练不够,学生答题灵活性不强。4、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而教师只在课堂上重视引导点拨?5、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在历史学习中又能感觉到无限的快乐?

四、整改措施及下学期工作思路:1、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从历史的学科特点出发,帮助学生主体建构知识体系,强化对知识点的识记,同时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3、钻研教材,认真备好,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和质量。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4、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及时指导学生订正,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5、备课组充分交流,多听课,提高业务水平。

【篇三】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级二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为把以后的教学工作做的更好,特将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好计划,备好课,备好学生,上好课

针对目前初三学生在校学习状况,要完成新授课程并复习好迎接中考,必须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时的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使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是事实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兴趣性,但对偏理的学生来说,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一味的记忆易失去兴趣。因此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作为教初三历史课的老师,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关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我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差生的培养。做到面向全体,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并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从中考结果证明,在教学成绩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积极参加教科研工作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教学与教科研相联系。尤其是现在正处于课堂改革浪潮中,教学工作中积极撰写教学体会,论文,参加课题研究,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今学期,我写的数篇论文获得省教科所、县级论文,还参加了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积极编写教育教学信息等。

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全镇的两次拉练考试和中考都取得了另人满意的成绩。这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也明白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和完善,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争取取的更好的成绩。

【篇四】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回顾一学期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增加数倍、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知难而进,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的成绩。反思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我们值得珍存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先说几点成功的经验

1、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学期历史教学,我们两位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学期,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45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学期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为什么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11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4、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2、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总结可能还不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篇五】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政史地教研组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8、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三、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今天小编就整理了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帮助,欢迎阅读!

【篇一】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本学期我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历史学科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我所教的3个班,学生比较喜爱历史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六、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在我的努力下,历史学科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尤其在毕业班第一、二次质量预测中效果明显,但离学校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已成为宝贵的财富,将引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篇二】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校领导、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八年级历史备课组活动按时、有序召开,每周一次,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制订工作计划本学期初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真制订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并按计划有序地开展工作。

二、加强教学管理,贯彻新课标,提高课堂效率1、定期进行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学习新课标,坚持集体备课(即备教材又备学生),认真写好教案,教案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板书设计、课堂练习、作业安排等内容;2、备课组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并紧扣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谈话式教学、直观教学等等)。5、教学过程中关注学困生,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6、学生作业布置少而精,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并找学生谈心和讨论,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果。7、积极参加区、市教研活动,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学习他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1、重点基础知识的巩固性不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错别字丢分现象还是较严重。2、细心、耐心辅导学生不够。各班级低分人数普遍存在。3、解题技巧和题型分析训练不够,学生答题灵活性不强。4、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而教师只在课堂上重视引导点拨?5、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在历史学习中又能感觉到无限的快乐?

四、整改措施及下学期工作思路:1、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从历史的学科特点出发,帮助学生主体建构知识体系,强化对知识点的识记,同时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3、钻研教材,认真备好,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和质量。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4、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及时指导学生订正,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5、备课组充分交流,多听课,提高业务水平。

【篇三】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级二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为把以后的教学工作做的更好,特将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好计划,备好课,备好学生,上好课

针对目前初三学生在校学习状况,要完成新授课程并复习好迎接中考,必须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时的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使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是事实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兴趣性,但对偏理的学生来说,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一味的记忆易失去兴趣。因此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作为教初三历史课的老师,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关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我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差生的培养。做到面向全体,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并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从中考结果证明,在教学成绩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积极参加教科研工作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教学与教科研相联系。尤其是现在正处于课堂改革浪潮中,教学工作中积极撰写教学体会,论文,参加课题研究,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今学期,我写的数篇论文获得省教科所、县级论文,还参加了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积极编写教育教学信息等。

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全镇的两次拉练考试和中考都取得了另人满意的成绩。这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也明白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和完善,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争取取的更好的成绩。

【篇四】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回顾一学期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增加数倍、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知难而进,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的成绩。反思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我们值得珍存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先说几点成功的经验

1、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学期历史教学,我们两位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学期,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45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2、集体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学期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集体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3、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为什么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11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4、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5、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2、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总结可能还不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篇五】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政史地教研组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8、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三、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7

历史学科是一门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社会学科。历史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要掌握与之相关的语文、政治、地理知识,而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和艺术、体育、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了解。专业而广博的知识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在讲“百万雄师过大江”一目时,我先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使学生充分体会毛泽东在听到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推翻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时的喜悦心情, 同时让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的情景, 这样不仅增强了授课的感染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多读书、多总结、多反思,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吐故纳新。只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加上优秀的人格魅力,学生才会信服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 师注重整合教学资源和开发课程资源 , 传统的教材观有所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材是重要的资源和工具而不是唯一资源。教师注重整合教学资源,不视教材为“圣经”。教师不为教材所缚,能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重组整合,拓宽加深,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师要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可能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注重了导课的功能

老师都了解导课的真正目的是: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老师要注重导入新课的设计。如我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导课是如此设计的:出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三个条约签约图片,说明三个条约使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很多侵略权益,然而他们并不满足,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自然导入新课。导入不新颖,但很实用,将学生前边学过的知识联系了起来,贴切自然。

4.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性

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小结—检测—结课, 能增强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要注意到这一点,不再出现虎头蛇尾的课堂,课堂结构更趋于完整和合理。

5.教师备课时要注意不要背课本和教参 、完全照书本讲

这样做,尽管讲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但是所讲内容和课本上的一字不差,易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而且会使老师给学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做法是,不做课本﹑教参的传声筒,而应在对课本﹑教参内容准确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处理,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表述出来,并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这样把“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使讲授的内容完全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运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另外,对学生而言,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就把历史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使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成为一把开启心智之门的钥匙。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语言锤炼,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要做到这点很难,不仅备课时要下工夫, 而且平时就要注重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就有声有色、风趣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语言贫乏呆板的人更容易当好教师。

6.精 心设计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学生兴趣和创新之门的钥匙。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激发、思维活跃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教师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一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展开主动思考、积极交流,以期解决心中的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性过程中思维得到激活,智力得到开发,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7.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而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学生思维,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

让学生动 起来 ,让历史课 活起来 ,可以通过 多种形式 :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点评历史; 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感受历史;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如讲“西安事变”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是教学难点。通过剪辑电影《西安事变》的几个片断: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宋美龄、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 何应钦兵围西安, 轰炸渭南、华县;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提问学生:蒋介石该不该杀? 为什么不能杀? 当时有哪几种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西安事变为何能得到和平解决? 学生联系几个片断,经过思考, 就弄清了国内外各派力量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和目的,解决了难点。

8.按单元进行复习 ,构架知识结构框架

对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若干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新课程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途径,故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即便明确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还是有着主导地位。故而,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教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是笔者的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教师需要定时定期进行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是一门较为有意义的学科,但倘若教师没有寻找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集中精神进行历史的学习。故而,教师需要定时定期地进行教学反思,如此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而这主要包括教师的成长经历、教学经历、教学方式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历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的相关学习。由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明确素质教育的意义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样才能积极转变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针对学生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的教学反思,如此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更有意义的历史学习。对此,笔者认为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观察力,如此才能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以及课外的一些行为举止来进行相关的教学反思。如此,教师才能设计同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进行探讨,然后根据学生的推荐选出几位代言人进行发言。这样,有效地促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与总结能力。同时,教师应针对此次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设计下堂课的教学模式。倘若学生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并积极寻找答案,教师就可以下次沿用此类方式,而学生反应平平,教师还需要继续实践,以此找到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习。

三、通过扩大阅读范围来进行教学反思

历史这门学科本就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故而教师要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教师还需要加大自身的阅读范围,并且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阅读。这样一来,不仅促使学生对历史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促进学生阅读范围的扩大。由此,教师在每进行一次教学时,都可以根据要教学的历史内容翻阅资料,寻找相关的书籍。比如,在进行《秦王扫六合》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过秦论》找出来,让学生看一下,以此导入教学。如此,不但提高了历史教学水平,并且为学生今后相关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是笔者对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所有思考,教学反思对于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当然,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希望通过笔者的一些分析,能够帮助更多的历史教师进行更好的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梁永胜.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8(04).

[2]刘为民.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方法浅析[J].学周刊,2011(04).

[3]詹航.浅谈新课标下的反思性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5).

上一篇:洗碗间人员管理制度下一篇:试析煤矿企业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的要点和改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