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2024-11-07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共8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篇1

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学习历史,就要掌握历史概念,形成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历史思维活动的“发祥地”。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学科基本能力中的“基本”。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历史概念的体系。掌握历史概念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是历史基础知识的精华所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知识结构。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又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要抓准构成概念的基本内容,要着力选择足以说明问题性质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力求言简意赅,内容准确,要点完整。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注意归类整理,以便抓住同类历史概念的共性,区别其个性,加深其理解。

学习历史,还要掌握历史时间。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可以这么说,离开历史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再谈不上历史思维以及历史学习了。唯其如此,历史时间的学习就有了不可低估的价值。为了更有效地掌握历史时间,学习过程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 所谓顺序性是指历史活动时间的更替承接。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时间先后顺序更替的。在这一更替过程中,外国侵略的逐步扩大加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前赴后继,脉络清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既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相贴近,也符合循序渐进性的学习原则。2.揭示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 所谓连续性是指历史发展的起止、持续时间的长短。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快慢,有助于人们从现象人手探明历史本质。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 3.分析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 历史是一个呈阶段性发展的曲折的变动过程,在不同阶段上历史发展表现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趋势。在历史学习中以时间划分历史阶段是基本的学习手段。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划分为1910~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中期和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如618

用心

爱心

专心

年是7世纪前期,1868年是19世纪中叶,再加下列选择题,也是考察这种技能,公元前594年是:①公元前5世纪,②公元前6世纪初,③公元前5世纪末,④公元前6世纪末。

学习历史还要掌握历史事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

1.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1)弄清历史背景的位置背景出现在事件之前,因此,历史课本中都是放在事件经过前面来叙述。但是,这种先背景后经过的顺序安排,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的背景放在事件经过的前一章节来讲,大的事件往往如此。(2)分析历史背景的性质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需要分别弄清楚,而且要弄懂彼此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有如下几方面的背景:一是自然地理环境,这对事件发生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但它对事件发生是有影响的,有时甚至起重大作用。如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路中心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英国正处于大西洋沿岸。这就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出现圈地运动的背景。二是经济基础。三是政治条件,包括当时的社会矛盾斗争和战争等。四是文化思想因素。如文艺复兴的一方面背景是西欧经历了一个文化低潮,教会垄断文化教育,束缚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3)了解背景和原因的关系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具体的事实,后者是抽象的观点,是从前者概括出来的,所以原因寓于背景之中。因此我们要把两者统一起来,以原因观点统帅背景,用背景的事实论证原因。

2.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经过是事件的中心。事件是背景、原因的必然趋势,历史意义又寓于事件的经过之中。因此,学习好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是掌握事件的经过。(1)要素法

事件经过的基本要素最主要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在学习每一历史事件时,都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可写在书旁,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在总复习时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综合列出一个总表来。这样就做到了一目了然。经过自己辛苦劳动获得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

(2)阶段法

有的历史事件时间比较长,过程曲折,而且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遇到这类事件可分阶段为掌握。关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教材没有明确分出阶段,学生学起来很费劲,难度大。笔者将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89年7月-1792年8月)从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外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战争开始为止。这期间掌握权者是救国的大资产阶级,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宣言》。第二阶段(1792年8月~1793年5月)从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推翻君主统治开始,到处死国王路易十六为止。这期间掌握者是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吉伦特派;瓦尔密大捷是革命的法国反击欧洲反法联军的第一次胜利;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议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宣

用心

爱心

专心

观上完全掌握了。

3.运用求异性思维 所谓“求异”就是在两个以上的历史对象中找出不同点来。那些主要的、带实质性的不同点(不是所有的)就是有关对象的特点。

4.运用提炼性思维 这是指在具体、多样、纵横交织的历史内容中(大跨度),通过归纳、抽象和概括从一定的高度上总结特点。提炼才能出精品,才能达于理性认识。大家都知道,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近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显著地不同于此前的古代,也区别于其后的现代。中华民族近代爱国主义的主体特色就是八个大字:反帝反封、救国救民。表现是: 第一个特点,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边续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第二个特点,学习西方,探索强国之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第三个特点,高度的民族凝聚力。第四个特点,方式多样,人民武装斗争起决定作用。第五个特点,最伟大的成果——缔造了新中国。

总之,通过对这些基本方法的掌握,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就会轻松多了,相信能掌握这些方法的学生在学习上会有很大进步。

用心

爱心

专心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篇2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方法,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欲望, 参与有关历史的思维和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在探究中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从而实现学生历史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空间, 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 挖掘潜力, 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体会学习的轻松和愉悦。在教学中, 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 在历史基本训练过程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形成高尚道德情操。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 创设直观形象, 教材中有不少叙事性强或富有思辨性的内容, 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学科素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 尊重学生, 让学生积极思考, 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用心体味, 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目的多元化, 既顾及学生的知识和智能, 又顾及教材中蕴含的品德、人格教育、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教育等因素, 教师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探究获取学科知识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的规律, 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 因势诱导, 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上, 都必须通盘考虑, 真正将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统一起来, 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心理活动, 善于启发诱导, 促进发展。历史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 又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 教师要考虑运用科学的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规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使学生的历史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有了成就感, 引导他们方向明确、思维对路, 启发学生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 从个别事例归纳出一个道理, 进行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提问, 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 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 历史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和精辟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学生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 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 创设美好的问题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向力,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生动活泼地学习。例如在讲授《北伐战争》这一节课时, 我先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 创设以下问题情境:1.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 (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 (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布置学生阅读50~54页的内容, 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作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 要求人人过关。然后承上启下地讲授,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 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 同共产党合作, 继续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后来终于形成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 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积极交流是良好的学习策略, 教师应激励学生课堂讨论, 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未来创新人才最主要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开展教学活动。面对新的现象和条件, 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寻求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 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 使他们在参与中表现自我, 获得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 提高探索、归纳、概括的能力, 使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发展。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 激活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 同时加强交流, 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工业革命”时, 我拟出了提纲:1.开始的时间、标志:18世纪60年代,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2.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3.重要发明:①蒸汽机:英国瓦特改进蒸汽机。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②火车的诞生: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年, 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③汽船:美国人富尔顿制造 (1807年) 。4.工业革命的影响: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 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工业革命以后,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然后, 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 发表独特见解, 让学生讨论、交流解疑, 最后小结,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巩固及深化基本概念, 揭示问题的实质,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何掌握初中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有效性掌握;实践与思考

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学科的根本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善知得失”,进而获取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在加强认知、努力体会和深化感悟中逐步培养生存、交往与创造的能力素养。由于传统教学及其惯性因素的影响,历史课程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被普遍性地视为“豆芽课”“二等学科”,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收益、低层次发展”的窘境。尤其在学生心目中,他们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面广量大和纷繁复杂深感头疼畏惧。如何才能做到善教乐学和事半功倍呢?本文立足于探究角度,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一、关于历史概念的善教乐学问题

掌握概念既是历史学习的首要性问题,也是理性认识历史的前提与基础,更是有效形成和运用历史思维的发祥地。从某种层面来说,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历史概念的综合体系。许多师生片面地认为历史概念属于死记硬背的类型,用不着去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较、系统综合和灵活运用,照样能够应付各种类型的考试。其实不然。据专项调研的信息统计,中学生在这类题目上的得分率仅在35%左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和纠偏改错。本文从探究实践中总结认为,抓准构成概念的基本内容,选择足以说明问题性质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归类整理中抓住个性、区别个性并加深理解,这才是学习和把握历史概念的自然之道。

二、关于历史时间的善教乐学问题

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离开了时间性知识,也就不存在历史,更谈不上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把握无处不在的历史时间呢?(1)要有效把握顺序性特征。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之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等,在这些事件的更替承接中,紧紧伴随着近代中国被殖民化的逐步加深以及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前赴后继,可谓脉络清晰、顺序自然。(2)要有效把握连续性特征。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时间之漫长,是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辛亥革命结束,前后长达2000多年之久;而美国从1783年独立至今不过2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却能成为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强国呢?从现象入手探究历史本质,有助于把握复杂的历史时间。(3)要有效把握阶段性特征。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这也是历史时间学习的基本手段。

三、关于历史事件的善教乐学问题

历史事件是一种重大现象和主体特征,也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1)要分析其背景、性质以及背景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条件和文化思想等因素。如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路、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西岸,这就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圈地运动”提供了历史背景。(2)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等要素,弄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时间较长、过程曲折、变化较大的历史事件,可用阶段法来引导教学。如“法国大革命”,应以巴黎人民的三次起义为节点划为三个阶段;再如中国抗日战争可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而那些如重要战争和重大战役等路线明确的历史事件,可按实际路线和对比分析来教学。(3)要从历史地位(第一、标志、开端等)、历史作用(破与立)、历史影响(间接性)、思想意义(现实性)等四个方面,掌握历史事件的综合意义。

四、关于历史特征的善教乐学问题

历史特征包括历史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在现象。要实现这种理性化的良好教学,应对学生作出如下引导、点拨和激励:(1)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开阔视野、灵活思路的基础上,运用跳跃性思维捕捉历史事物的特点,关键是其中的聚焦点。(2)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类历史整体,既要从宏观上予以掌握,也要运用多边性思维,抓住方方面面来寻觅历史事物的特征。(3)对于两个以上的历史对象,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性思维,通过寻找其中主要的且实质性的不同点,来寻求历史事物的特征。(4)对于那些具体多样、纵横交错的历史事物,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提炼性思维,从归纳、抽象和概括中寻求特征。

综上所述,以上是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简要实践与点滴思考。俗话说:教学无定法,妙用存一心。然而,我们只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促教”的指导思想,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取得进展,从而逐步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教学效应。

参考文献:

张英.上好初中历史课的几点做法[J].成才之路,2011(03).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历史学科 篇4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 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教育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篇5

【摘 要】通过对2005-2007年漳州市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历史学科试卷的分析,总结试卷的特点,探讨中考复习的策略,提出了中考复习应该重视的二方面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历史中考;复习方法;解题能力

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的考查范围、考查重点、考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考复习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力图通过对2005-2007年三年来漳州市中考历史学科试卷的分析,明晰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与考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中考复习教学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研究复习方法,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在开卷考试形式下,作为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依纲据本,引导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逐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对历史事实有较全面地把握,这样才能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作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要找出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出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都串起来。在这样的总结过程中我们就会逐步提高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即:改革是强国之路。

二、加强联系、综合,引导学生以小专题为主进行复习

例如:关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给学生:

(一)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1、隋唐时期中日之间的往来和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2、明清时期的中日往来;

3、近代史上日本侵华;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

(二)对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几点认识

1、存在的问题: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事件等。

2、对日军侵华的几点反思

(1)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负下累累血债,罄竹难书,令人发指,日本当局应主动承担应尽的历史责任。

(2)所有罪行铁证如山,不容抵赖,日本当局应该深刻反省,向受害国人民真诚道歉,停止一切伤害受害国人民民族感情的言行。

(3)日本当局应有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其后代,铭记历史,走和平发展之路。

(4)军国主义分子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痛苦。军国主义分子应该是人类的共同敌人,要警惕军国主义势力复活。

(5)作为中国人,更应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深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教训,发愤图强,强我中华。

(6)在对待日军侵华问题上我们要一分为二(即区分好历史与现实,日本人与极少数右翼分子,日本人与军国主义势力)。

(7)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表达爱国热情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要冷静、用心

爱心

专心

理智、合法有序。

3、历史经验教训: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日两国应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三、研究复习方法、精选巧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实战水平

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训练。我们要挑选一些材料,精选一些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训练促提高。从对以往试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道题都不会超出考试说明。故在复习中。我们一定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指导学生复习。注重考试说明中的习题,针对其出现的题型训练,提高学生应考能力。从考试说明题型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中考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训练中可以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指导,尽量巧妙地将理论、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揉合在一起设计一些习题来练习,以此提高应试能力。在复习中,选用一些较具代表性的各类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进行判断和分析,以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出命题的角度、考查的知识与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等;在审题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审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如:请你为这幅照片写一个简要说明(限150字以内)。

这道题最重要的就是要考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首先要教会学生对图文信息题应掌握这样的解题思路即:“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这道题“是什么”即毛泽东转战陕北途中;“为什么”即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做什么”即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主动撤离延安,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最后歼敌三万多人;“结果如何”是解放军由被动转为为主动,很快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说明了什么”即照片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艰难困苦,体现了革命领袖与解放军官兵同甘共苦的伟人精神。

通过以上习题的设置,让学生懂得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应试水手自然提高了。

二、加强课内外整合

从这几年的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试卷十分注重课内外整合。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历史课程,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同时,把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复习中要做到二点:一是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的热点信息,将热点信息与学科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二是把学科内的知识作一些小专题的复习,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比较等都应归纳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同时把知识学活、用活、内化、迁移,以提高应试能力。三是创设新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距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平时在历史复习中必须强调学生做到两点:一是坚持历史问题现实的反思。即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反思。二是坚持现实问题历史的反思。中考非常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心社会。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重大社会现象都能从历史中找

用心

爱心

专心

到注脚和渊源。如日本修改教科书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留下的后遗症。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可以就有关日本的问题设计如下材料题: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2003年第21期《读者》)

材料二下图: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杀人竞赛”消息。

材料三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认为,日军在1937年南京攻克战中,杀害了30多万名中国民众。但是,根据当时的资料,南京的人口那时只有20万,在日军攻占南京一个月后,人口增加到25万。除此之外,这个事件的疑点很多,其争论持续至今,因为在战争中即使杀了一些人也不算大屠杀。”

——日本政府审定通过的由右翼学者编撰的教科书请回答:

(1)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谁?日本在古代史上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说出这次改革的名称及其意义。

(2)材料一中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指什么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条约”指什么条约?

(3)材料二反映的事件是什么?

(4)材料三歪曲了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真相,请你简述该事件当时的实际情况。

(5)结合材料一、二和有关时事(如前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次又一次地去参拜靖国神),谈谈你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感想。

答案:

(1)中国:大化改新,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3)南京大屠杀。

(4)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5)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我们要勿忘国耻,更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强大而奋斗;当今社会,我们仍要提防军国主义的复活和法西斯的威胁,争取世界和平。

我们用这样的题目将专题复习和时政结合起来,容易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人类文明史的了解,起到了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用心

爱心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篇6

第二章: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第一节: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原则考点一:教学原则确定的依据 1.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

A.史论结合原则B.重点突出原则C.系统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 【答案】:A。

2.什么是教学原则?确立教学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 ①总结和概括教学经验。②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③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④依据古今中外的有关研究成果。3.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1)过去性是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特征,即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全部实践活动,指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这种过去,从本质上讲都是历史的陈迹。历史不能重复出现,不能通过任何途径如实验室的“观察”或“实验”使其重复出现。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征又决定了它具有间接性特征。我们所学习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即使历史研究也不可能“复原”历史全貌,只有尽最大努力去追求真实,“贴近”历史。

(2)具体性是历史知识的显著特征,即任何历史知识都有着具体内容,是由时间、空间、条件、经过、人物及其活动等具体要素构成的。这主要表现为: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任何历史事件都是有头有尾、有实际情节、有具体经过的;任何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3)综合性,即历史是包罗万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历史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两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仅仅指的是人类史。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历史知识具有综合性特征。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现代著名文学家王蒙说过“一切学科都是历史学科的分支。”历史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是知识的海洋。

(4)科学性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即我们所学习的经过科学整理的历史知识并不包括以往一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而仅仅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选择、分析并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之后的这一部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它们是客观真实的,是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

考点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原则 1.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案】:(1)史论结合原则(2)突出重点原则(3)直观性原则(4)系统性原则

2、简述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事史论结合?

答案:史论结合原则是历史教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必须详细的把握和讲清基本事实,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知材料,为正确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其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史论结合必须做到史实讲述中寓有观点,观点分析中不离史实,要反对只讲理论观点,而不注意讲述基本史实;或者只讲基本史实而不注意讲理论观点的做法。3.在历史教学中,贯彻重点突出原则必须做到哪几点?

【参考答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首先要确定重点。一般而言,在教材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的史实,构成了历史发展基本内容的史实,对联系当前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都属于重点。在历史教学中,贯彻突出重点的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分清主次,详略得当。(2)点面结合,互为补充。(3)围绕重点,补充材料。

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考点一: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 1.什么是教学模式?

将模式一词最先引入到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因此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知道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模式的类型有那些?

【答案】:

1、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2、个性教学模式

3、合作教学模式

4、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3.教学模式的结构是什么?

【答案】:1.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3.操作程序4.实现条件5.教学评价 考点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2.常用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案】:

1、讲述法

2、讲解法:解释和比喻,分析和综合,类比与对比

3、谈话法

4、图文示意教学法

5、学习发现法

6、讨论法

3、讲述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其基本要求包括:

①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②讲究语言艺术③善于设问解疑,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④恰当地运用板书。⑤讲授过程中辅之以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之与讲授相互补充,克服讲授法的弱点。

第三节: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考点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设计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 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

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2.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1)问题情境体现文化底蕴,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各学科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展示,体现各学科学习对自然、历史文化及人类自身的关注和热爱;通过各学科故事或各学科史的讲述,培养学生对各学科学习的兴趣;通过对科学研究,特别是各学科研究工作中的伟大人物介绍,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个性。(2)教学设计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教育规律的基础规律和基本观点.在反映各学科教学观念的案例中,执教者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加以分析,进行教学设计。

(3)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自主精神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精神的充分发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强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的自主精神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活动来体现的,可采用实验、尝试、猜测、讨论等方式进行。

(4)知识建构体现渐进过程。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深入,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5)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在新理念下,计算机课件制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术,体现真实、美观、动感外,特别强调它的交互性,所用数据可以修改,使课堂成为实验室;学生可上机设计并操作,还留有课后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的余地。3.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基本要求集中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体现各学科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各学科内容的特点。一方面,在职业高中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中,应将各学科的文化价值渗透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并采取多种形式,如与具体各学科内容相结合或单独设置栏目作专题介绍;列出课外阅读的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来源,以便学生自己查阅、收集整理.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职业高中各学科教学素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例如,算法是职业高中各学科课程中的新内容之一.在设计教学素材时,要注意突出算法的思想,提供实例,使学生经历模仿、探索、程序框图设计、操作等过程,从而体会算法思想的本质,而不应将算法 内容单纯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教学素材的设计还要注意在能够与算法结合的课程内容中,融入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练习,不断加深学生对算法的认识.

此外,应把“各学科探究”、“各学科建模”和“各学科文化”等新的学习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并注意提供相关的推荐课题、背景材料和示范案例,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课题作业或专题总结报告.

(2)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各学科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a.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b.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各学科非常重要.

c.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各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职业高中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意体现各学科的本质,关注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现实,注意适度的弹性。

教学设计中的素材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各学科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各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各学科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此外,在教学素材的编写时,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4)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要关注相关各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各学科。各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各学科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教学素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职业高中各学科课程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新的职业高中各学科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 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层次展开的.对此,必须引起教学设计的足够关注.同时,处理这些内容时,还要注意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及其前后联系,注意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5)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在高中各学科教学设计中,呈现教学内容应注意反映各学科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各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各学科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各学科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6)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各学科课程内容、各学科教学、各学科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各学科学习提供 更多的帮助,是教学设计值得关注的问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各 学科本质的理解.

考点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1)系统性原则(2)程序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反馈性原则 2.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答案】: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策略划分为三种基本的策略:替代性教学策略与生成性教学策略,指导性教学策略。3.什么是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原则? 【答案】: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及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着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该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该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 综合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考点三: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1.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是什么? 【答案】: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说明本节课用那些理念作指导,并阐述所用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重点分析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学习中易理解和难理解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分析了解所教对象,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答案】:(1)设计理念和思路(2)设计教学内容(3)教学目标的确定(4)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设计(5)教学反思

3.教学目标确立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1)要注意能理性和全面性(2)要有层次性和可测性 第四节: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指导考点一:课前备课兼顾学法 1.课前备课的重要性。【答案】:(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课前备课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1)要考虑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2)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学 3.历史课前预习教师要注意的有哪些? 【答案】:教师在预习中要做好的几点(1)、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培训,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思品知识的预习方法。2)、教师事先设置好预习问题,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将设置的预习问题留给学生,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任务、目标和方向。(3)、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的预习以学习小组单位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的预习集中进行,由于对学生进行督促和监督,使预习有时间保障。(4)、加强对学习小组组长的培训,每次预习结束后由组长对组内学生预习结果进行检查,及时督促预习不认真的同学,并在组内进行预习结果交流,有利于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精神。(5)、为便于提高预习效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应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做好预习笔记,教师要在课堂或课前抽查,督促学生将预习工作落实。

考点二:教学课堂渗透学法

1.学会教学课堂渗透学法的重要性。【答案】: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教师怎样教,直接影响着学生怎样学;而学生的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多少年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往往只单方面地强调教师如何把书教好,却对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则很少过问;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一般也只重视教师教法的研究与改进,而忽略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改进。因而使学生的学习常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的困难境地,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板、思维不灵活、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弱等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实际上,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的,只有重视学,教才有针对性。如果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重视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能使学生更灵活、更轻松地获得更多的知识,有效地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正如陶行知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会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副则学习的责任。对一个问题,不是要学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讲演,发生相类似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也就是第斯多惠说的:不好的教师是向学生传述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由此可见,教师要搞好课堂教学,不仅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并对学生的学法进行具体指导,将教课和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教学课堂渗透学法的要求有哪些? 【答案】(1)教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教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3)教导学生学会总结历史规律,活学活用

(4)教导学生学会对习题进行变异训练,提高解题技巧

3.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应遵循以下的要求: 【答案】(1)、明确学法指导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2)、学法指导要遵循学习规律,运用学习理论。(3)、学法指导要与学情研究相结合,注意因材施教。(4)、学法指导应渗透与课堂教学中,使其经常化,具体化。

第五节: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评价

考点一:教学评价的含义

1.教学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案】: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3.教学评价的核心环节是什么?

【答案】: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考点二:教学评价的作用

1.教学评价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1)导向功能(2)激励改进功能(3)反馈调节功能(4)鉴定,选拔功能

2.激励改进功能对教师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教学评价对教师有一种激发情感,鼓舞斗志,反思改进,积极向上的功能。

3.反馈调节功能对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学习状况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使教师、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对原来的教学设计,学习方式做出必要的,适当的,及时的调节,以取得最佳效果。

考点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1.教学评价的类型有哪些?

【答案】:按评价功能进行分类(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终结性评价 按评价表达分类(1)定性评价(2)定量评价 按评价内容分类(1)过程评价(2)成果评价

按评价的主客体分类(1)他人评价(2)自我评价 2.什么是终结性评价

巧记知识点帮你快速掌握高中历史 篇7

①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③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欧洲共同体”1967是由三个共同机构合并成立的分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

①是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 。成立于1961年9月。

②是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③是国际国币基金组织。(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它是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联盟国家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建立起来的。于1945年12月正式成立,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④是东盟。前身是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总部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⑤是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为“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它是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机构,负责长期货款的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World Bank)是根据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的

⑥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合作组织。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⑦是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北约正式成立。

⑧是联合国。(United Nations, UN)1945年10月,联合国(United Nations)正式成立。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⑨是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1994年4月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WTO) ,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中国加入WTO是在。

⑩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1960年9月,伊拉克、伊朗等国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维护产油国的民族经济利益。宣布成立该组织。总部设在维也纳

3.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文献

①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是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 。

②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成为资产夺取和巩固思想武器的是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布了《人权宣言》。

③被马克思誉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1776年通过的美国《独立宣言》。

④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的是拿破仑《民法典》

⑤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宪法。也是至今资产阶级宪法中存续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是1787年美国宪法

4.古今中国重大科技:

①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在商朝。

②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着是战国时的《甘石星经》。

③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是战国时的《石氏星表》

④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九九乘法口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⑤记载了世界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是东汉时的《九章算术》

⑥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⑦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农业百科全书)的是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⑧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⑨“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5.下列科技出现先后:

①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美国,1946年)

②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年)

③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6年)

④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67年)

⑤国际互联网问世(1969年)

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

⑦袁隆平“南优2号”(1973年)

⑧我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1975年)

⑨“神舟”五号发射

⑩“神舟”六号发射()

6.比较:希腊先哲

①提出“万物皆由水生成”的是泰勒斯(“哲学之父”)②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是普罗泰哥拉

③提出“知识就即美德”(“know yourself”)的是苏格拉底。

④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是亚里斯多德。

7.比较:

①古代希腊城邦政体是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等:

②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③美国确立起总统制、联邦制、代议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

8.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9.中国加入APEC是在1991年,加入WTO是在20。

10.第一个发生剧变东欧国家是波兰。标志着苏共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是“八一九”事件。1991年苏联解体。

1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九届全国人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

13.,中共十六大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14.亚洲四小龙”是指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初中历史学科培训简报 篇8

专家:成学江 助教:杜光胜

2010-11-29

课程简报

专题一主要探讨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概述、课程目标、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实施教学活动建议四个部分。前一课时集中讨论了课程标准的概述和课程目标两个问题。在概述部分,着重分析了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理念、原则、特点以及历史课程标准的构成。第二部分结合案例详细介绍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如知识内容跳跃所带来的时间概念不清晰,前后知识不连贯的问题。如何处理好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问题,怎样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点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老师们预见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活动建议部分中主要从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什么要强调活动、教学活动的类型、“教学活动建议”几个角度帮助老师们分析问题,并提出实效可行的教学建议。

专题二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在中国古代史部分里,首先简单介绍了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课的重要意义,指出历史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然后对课程标准所设置的六个专题的用意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专题式的编排和通史体系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和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要采用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去介绍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两个专题中,补充了《三国鼎立》、《淝水之战》、《社会生活的变迁——区域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文化》等几个案例,结合这几个案例促进老师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答疑合集

 松原哈达山社里中学 任国民: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这样理解是否准确? 专家回答:

在专题一中,有几个老师问到“怎样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下面,我想结合课标和这次培训的课例,给予统一回答。

首先,要明确“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其次,要明确“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在初中的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的教学内容贯穿了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如:人文初祖黄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畏艰辛出生入死出使西域的张骞;“匈奴未灭,何以回家”的霍去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七次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民族大义为重,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这些都是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材料。

 崔成日 吉林省珲春市第五中学: 1.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困惑。2.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3.怎样加强历史课堂上的学生管理。

专家回答:

问题,这就是关键中的关键,大家注意到每有?课标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都是把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作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点的,人的发展就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老师提出首先“教师要活起来”,还有老师说课堂活动设计要趣味化,还有的老师说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有的老师说必须能使学生参与,不然多有趣也没用,有的老师说要想让学生参与,课堂氛围很重要。真是众多思广!

吉林省桦甸市第五中学杨敏:那评价民族英雄的标准是什么?比如岳飞,文天祥,以及左宗棠,他们就不能成为民族英雄了? 专家回答: 的确有这样的一些观点。但我认为,要辩证地看待。“民族英雄”这个词汇里“民族”和“英雄”都很重要,“民族”一词确立该英雄为哪个民族的英雄,而“英雄”一词则是明确这位人物有资格被人称颂为“英雄”。有人用“民族英雄”这个概念来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把许多历史人物归结为因其行为涉及“中华民族内部战争”而非“对抗外族之战争”就否定其“民族英雄”的称号。这些历史人物中以岳飞、文天祥最为突出。

岳飞所在的南宋是有一个秉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正朔,沿袭着自上古尧舜时期、商周、秦汉、唐朝的传统正朔,而其对手金国却是一个女真建立的王朝,不仅留着辫子,还穿着胡服,根本不是归化了“中华文化”的“华族”,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蛮夷”。所以,岳飞和其对抗当然是维护“中华民族”而对抗外族,故岳飞不仅仅是“民族英雄”,而且是“中华民族之民族英雄”。

文天祥也是南宋人,他所针对的蒙元当时也没有归化“中华文化”,而南宋却是中华文化的正朔,南宋人则是中华民族之人,所以文天祥对抗蒙元也是捍卫中华民族之利益的行为,也可以被称为“中华民族之民族英雄”。

 东丰县南屯基中学 张海花:开卷考试中如何引导学生解答材料分析题。历史文献资料很浩繁,对枯燥的古文往往学生不感兴趣,如何突破这一问题?

专家回答:

要从兴趣入手,培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再从对历史事件、历史背景的角度帮助分析和引导,使学生急于想找到历史真相,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利用文献资料。

 王永娟 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怎样渗透? 它和人文精神怎样区别? 专家回答: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训练,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说教,而应当通过教育自觉而又自然地进行。历史课程中蕴含的历史事件是培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 白山市靖宇县第四中学 冯杰 请问讲授教学和探究教学在一节课中可以同时应用吗?

专家回答:

这是毫无疑问的

 杜老师,江老师两位专家您们好,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与专家见面,做为一个历史学科的教研员,重要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科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可是课改进行了七八年了,总感觉效果没能达到课改初期望的那样,甚至我们也困惑,到底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我的问题跟杨敏老师一样,一堂好历史课的基本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桦甸进修学校祝传芝。专家回答:

准确地说,没有标准,因为教无定法,只要是教师的教授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都应该是好的教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东西是可以遵循的,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可供大家参考:

1.是否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一个前提。要通过对好课的评价,使师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日积月累,定会教学相长。

2.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评价的核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3.教学设计是否周密,是否有利于生成性知识的形成。这是评价的关键。没有预设的课是杂乱无章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成功的课。

4.教学效果好不好。这是评价的落脚点。

 贾悦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三中学: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应对开卷考试与学生不重视的矛盾关系 , 如何拉近历史与学生距离 专家回答:

我觉得考试是一个方面,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又是一个方面。学生对历史学科喜欢了,自然就会爱学,当然就会重视。透过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是有利于缩短这样的距离的

 吉林省洮南市二龙乡中学 杨荣艳: 您好:

1、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评价才更有意义?

2、面对农村的学生如何才能上好活动课? 专家回答:

教学界常听的一个说法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认为这句话的第一个法是具体教学方法,第二句的法是教和学的客观规律。另外,教要为学而服务,要重视学生的感觉和体验,也要重视教师的感觉。所以对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

 磐石市黑石中学 姜金生 :历史教学的尴尬之处在于课堂知识过于枯燥,学生更加关心课堂外的历史趣味性知识,教师是否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课前适当收集历史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讲述,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专家回答:

我同意这样的做法  我的问题是我是学习地理的,现在教历史觉得有点吃力,我该如何才能把历史教好呢?还有课堂气氛是怒视越活跃越好呢? 专家回答:

关于非专业教师转行教历史的问题,在很多地区比较普遍。这里有很多因素,我不一一列举。有地以前不是历史专业的老师,改当历史老师后,也有成为名师的,这样的例子我也不一一列举。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认为,提高自己的历史专业素养是主要的,提高自己对历史知识的喜爱是重要的,只有这样,你一定会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 镇赉县第四中学 杨小燕 杜老师您好:镇赉的人口多数是汉族与蒙古族。我想请教您在一个蒙古族班级里,该如何完美的向学生介绍岳飞抗金,如何让学生正确的理解《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专家回答:

上一篇:涨工资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思品优质课的听课收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