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

2024-05-28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精选12篇)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 篇1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素质和能力。以下是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浅显认识:

一、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设计相应的问题, 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相应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的思维意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从而促使学生总体素质的提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或“满堂灌”的灌输教育, 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格格不入, 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视野狭窄, 独立思考能力差的现象。而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实现了课堂教学从“单向传输”向“共同探讨”的转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不应该是真理的奉送过程, 而应该是真理的发现过程。”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恰恰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双边互动活动来挖掘真理、掌握知识。通过创设情境实施教学, 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其获得巨大的学习动力。情境互动教学可以将抽象、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例如, 在教学《干旱的宝地》时, 可以列举新疆和波斯湾两地的实例, 要求学生运用图表的形式分析概括当地的地理环境, 分析其中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对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等等, 通过分析、比较, 最终总结出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如何合理利用资源、改造不良生态环境、创造新的生活, 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与理念。情境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了, 合作教学的课堂氛围也变得非常活跃,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战争场面是经常碰到的学习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一般采用简单介绍或略读的方式进行讲授。而在情境教学模式下, 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再现这些历史战争场面。以《甲午中日战争》为例, 教师可以这样讲述黄海海战的情形:“致远舰在海战中遭受多处重创仍顽强战斗, 最后不幸被鱼雷击中, 舰上所有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在战舰即将沉没时, 邓世昌的手下把救生圈扔给他, 想让他活下去, 可他断然拒绝, 不愿偷生于世。他养的那只爱犬拼命叼住他不让他沉下去, 可他却紧紧抱住爱犬一起没入了滔滔的黄海中……”教师要在讲述的语言中注入情感, 再配合一些肢体语言, 营造浓厚情境气氛的同时, 也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通过辩论,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辩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掌握教材中的历史知识, 培养良好的态度和情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欣赏历史题材的电影与音乐、模仿制作历史文物、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后就相关问题组织辩论会。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也能帮助他们明辨是非, 帮助他们更轻松地学习历史, 培养他们崇拜英雄人物的良好情感,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学完秦朝历史后, 可以就“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组织一次辩论会, 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从而做到正视自身存在的优缺点, 并在学习中通过努力改正这些缺点, 培养起积极的情感。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效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不仅具备生动、形象的特点, 还具备存储、再现等多种功能, 一个屏幕可以同时显示文字、图像、动画等多项内容。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选择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媒体技术, 变抽象为形象, 变静为动, 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理解伪满洲国政权的傀儡性质,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末代皇帝》, 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伪满洲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溥仪是真正的皇帝吗?学生便会结合所看影片, 积极思考、互相讨论, 最后自己得出结论:溥仪的所有行动都受制于关东军, 日军在中国东北为所欲为。由此推导, “伪满洲国政权是傀儡政权”的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再如讲解《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时, 张骞出使西域是本课的重点, 其出使西域的意义又是一个难点, 学生仅仅依靠教材的描述和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完全理解的。这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 标出西域的大致位置、地域范围, 张骞的出发点、最远点、所经国家、主要山脉等, 让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路线,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路途的坎坷, 张骞西行之路的艰辛, 并学习他坚强不屈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精神。

总之,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 我们只有不断转变教学理念,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发展。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 篇2

[论文关键词]历史教学 理念 新课程

[论文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趣味性,历史教学才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其教学实施,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历史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如动员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让学生在课上“动”起来,课中有突出的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2、教师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和重点内容展开思维,依据自己掌握的资料一一解决问题,在课中充分的表现自己,发展个性,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在讲秦始皇功过时,通过他们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1)、统一全国(2)、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画示意图讲述)(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出示图片加以说明)(4)、修建了万里长城、灵渠等古代工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并探讨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所产生的影响。又联系到今天推广普通话,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过: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焚书坑儒。探讨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与商、周相比较,加强了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3、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的中心和中点提出自己的困惑,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在讲到造纸术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造到外国的侵列?”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探究。达成共识:世界总在向前发展,不能因为中国没有东西传出去,其他各国就不发展了,只不过是时间上会有差别。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不能闭关自守,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通过讨论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4、教师总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并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加以表扬或指出他们改进的方向。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广大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和灵感的源泉,初中生对思想品德产生深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越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具体更加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在讲《社会生活的变化》前,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体现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分成五个小组,渠道自选,分别搜集这五方面的资料,他们热情非常高。有的查阅有关书籍,有的上网查询,有的询问老人搞社会调查等。这样一来他们搜集到的有文字资料、有数据资料、有实物资料、有图片。他们将资料归纳整理,来帮助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为使自己的小组在课中有突出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变的敏捷,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而且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的生动有趣。

四、课后延伸

1、学完一节课后,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写心得体会。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我掌握了哪几个问题,还有哪一点比较模糊,我用到了那些知识,成功的地方在那,不足是什么等。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使学生认识到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使学生全面发展。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形象更真切的体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更广阔的天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辩论会、举办历史专题展览、编写历史题材的板报、撰写小论文、历史演讲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26-01

0

引言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这样就会使学生难以开展有效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观念,开展以学生为本的历史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想要提高教学有效性,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在课下的时候在网络上找寻一些相关的图片,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些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什么样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有效的尊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二、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历史史实。由于学习的知识量比较大,所以怎样让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对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以更加轻松的方式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来让学生对于鸦片战争的内因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结合学过的知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会更加有效,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整体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时候,应该突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历史知识。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够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历史教学更加有效。

例如,在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的时候,如果让学生枯燥地背诵历史知识点,那么就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在注重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相关的内容一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这样通过对于学生视觉的冲击,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得到有效激发,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四、创设丰富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应该注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开启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抗战相关的纪录片或者电影,让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艰苦有所了解,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牢记历史。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学生为国家的强大感到自豪和骄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

五、完善教学评价,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注重完善教学评价,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过程性的评价。传统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考试的成绩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有着一种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注重完善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得到发挥。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针对学生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同时,应该采取鼓励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倡导和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外,更加注重增强学生的情感参与和理解,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应该优化教学观念,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实现全面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宁跃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09:93-94.

[2]雷建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1:174.

[3]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7:81.

[4]孟祥羽.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观[J].赤子(上中旬),2015,03:259.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 篇4

一、教学中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场地, 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 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说, 这是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 对历史课堂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教学时, 我们除了要重视知识技能和理论方面,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智力的培养, 从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 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真正将初中历史课程的新课改理念贯穿到教学中去。

首先要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 创造了深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教育学生对祖国忠诚和热爱, 让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 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心, 让他们对我们灿烂的文化有崇敬之情。我们要通过讲授大量丰富的史料, 让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陶冶情操, 清楚地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 使他们真正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很有成就感。其次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历史, 让他们牢牢记住, 不忘国耻。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丰功伟绩, 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艰辛。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 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 但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 在不久的将来, 中国台湾省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们要让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同时要热爱党、热爱国家, 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学中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在历史教学中,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 首先要精心备课, 精心设计课堂, 让历史知识与学生认知思维同步。如在讲《雅各宾专政》一课时, 通过提问激发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雅各宾派要推翻封建王朝?为何要颁布限价法令和工人最高工资上限?热月政变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问题逐级提高, 学生的思维推理亦步步深入。另外,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优化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灵活使用各种教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学习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并研究各种教法的异同, 充分理解消化吸收, 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只有这样, 在备课时才能随心所欲, 做到教学有法。其次, 在备课时使用的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 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教学环境, 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应多变。另外,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特征, 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 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并予以维持, 课堂上尽量多启发学生思考。

四、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灵活教学, 是搞好历史教学的根本。我们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身心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我们要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要积极去帮助他们,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在课余时间,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 需心接受他们的建议, 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改进, 其实这也是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些情境, 如讲故事、搞竞赛、玩游戏、看电影等,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这样学生学起来既有乐趣, 又学到了知识。同时, 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 我们应积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通过互动, 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引导所有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学习, 这样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5

1.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

以培养人文素质为宗旨。新课程提出,“历史与社会”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历史感以及对自然、生命、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愚,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人文素养,它有利于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生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造就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公民。因而“历史与社会”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重要渠道。

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中心。初中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代表着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因此,该阶段的公民教育,不仅要学习常识性的社会、文化知识,而且要特别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有见识的行动能力。“历史与社会”是促进公民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公民的福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要课程之一。

2.贯彻“历史与社会”的教育理念的策略

2.1以教材为本,挖掘人文视点;“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古今中外的历史、哲学、地理、文学、艺术、科技、国际关系等,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散发着人类许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满着人文气息。所以,我们要从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视点,结合并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仁爱、和谐、自省修身、谦让礼仪等一些我国古代传统美德,都是我们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视点。对这些人文视点的挖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当地的一些教学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和纪念馆所,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人文视点,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

2.2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2.1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大力倡导创新型教育,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而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并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运用发散思维,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

因此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因为开放性的问题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2.2.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一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在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中学生发展的知识,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中学生如何选取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历史与社会”中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但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仔细分析这些精美的资料,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收集资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资料具有针对性,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其次要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指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生在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并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要对全过程进行观察、指导、参与,及时进行检查,既要检查学生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

2.2.3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考虑教法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参与,既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进行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小组的安排、组内的分工等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做到小组的人数恰当,让学生选举自己信任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具体能力进行分工。

新课程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6

一、转变教学观念,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职能应该是传授、参与、指导,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增加参与和指导的比例。教师是传播知识的主体,但是学生却不应该是存储知识的容器。教学的目的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际动手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必须要参与到学习环节中,成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推动者。参与到学习的环节,能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如笔者在讲解《世界多极化趋势》这一课时,在描述欧共体建立的过程时,联系到当前欧盟的形势,补充说明了欧盟的东扩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这样课堂与实际相联系,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某些历史事件至今对我们的学生生活都产生着深远影响,这样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环节,为学生理清思路,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够让学生接受。

二、以新课标为导向,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信息处理、历史想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感知与积累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要做到以史为鉴,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加深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加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学生学会辩证的观察历史、分析历史,从历史中吸取人生智慧。

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境

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教与学同时进行的活动,它要求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但是初中生在思维方式与对事物认识方面还不够成熟,其逻辑思维能力要滞后于形象思维能力,而历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如何来创设历史情境,加强学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性,就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对历史场景进行复原,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事物主动思考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教师要对历史进行深度的解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对史实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之后,能够提出一些可以进行讨论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而不是随机的,泛泛的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或者是一些艰涩难懂的问题留给学生,任其消化。

二是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思维的局限性,要经常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要了解到学生对这件历史事件的思考方式以及理解到怎样的一个程度。教师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信息之后,才能在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不只是对问题浅显的、毫无意义的探讨,这样不但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会令学生对历史这问学科产生厌烦。笔者在讲解《土地改革》相关内容时,重点并没有放在对土地改革条款的分析上,而是放在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与必然性上。确定重点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学生不太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土地改革可能一无所知,所以笔者设置情境时就会问到:你们对土地改革了解多少?它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发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去思考这些问题,或者上网查询,或者询问亲友。这样,虽然学生对这一史实不堪了解,但是在对问题求真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趣。当然情境设置并不是都由学生自行去解决,教师必需要适时进行指导,因为学生毕竟受到知识框架与人生阅历的局限,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否则创设历史情境就会违背初衷,成为学生闲谈的时间,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土地制度与之对比,增加历史的联结性,以此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四、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多媒体设备应用方面。任何事物都带有两面性,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尽量发挥其正面作用,降低负面作用。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时间与效果,否则的确给课堂带来了新鲜感,但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2.在课堂交流方面。教师必须要明确主题,适时引导,绝不可放任学生,使讨论变为闲谈。

3.要深入挖掘历史课本中的各种资源,设计的试题要具有创新性。

4.关注时事,把握命题的时代脉搏,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又要提高学生的成绩。

5.对学生的创新进行启发,不能无所顾及进行“迁移” 和“延伸”,要掌握好“度”,不能过分的追求轰动效应,而无限制的拔高。

6.积极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时代不断发展,知识体系在不断更新,教师不能只顾教育学生,而忘记了提高自身的素质。

也谈初中历史新课程中的创新教学 篇7

一、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作用, 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氛围,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 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而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

二、教师要创造性地“教”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守成性维持性的教育, 重经验、轻创新, 教师凭经验教学, 形成思维、行为定势, 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 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 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 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 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 创新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突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 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知识的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思维过程所产生的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是一种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的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形成的种种因素, 并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三、加强思维训练,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要培养创新人才, 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而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训练。在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的同时, 注意寻找各种思维训练的序列, 使思维训练循序渐进, 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 我们在各种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 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这样一来, 就避免了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长此以往, 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坚持历史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性意识和创新性精神上, 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具有独立思考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的意识, 敢于发表有一定创见的言词并把这种言行经常表现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 形成一种习惯;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上,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维、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等等, 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认识、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和综合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材料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 勇于发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观点、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创新并非异想天开, 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 运用创造性思维, 举一反三, 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我们往往容易走向一种误区:完全抛弃基础知识, 单纯求新, 求异, 为了创新而创新,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课改中“新”的特点, 殊不知抛开了知识基础, 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就像金字塔, 没有坚实的底座, 必然会导致坍塌。当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也并不意味着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教师,学派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因此,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是每位教师都关注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 注重“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把丰富的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受到感染,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 直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扎实的基本功、宽阔的历史视野、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上好历史课的基础。课堂上, 教师如何充分展示自身的素质, 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

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 历史事件有血有肉, 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 一只粉笔一本书, 念完了事, 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 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时, 就可以用“我们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来提问。然后组织小组讨论, 归纳, 发表, 然后评出几个较好的小组答案, 由组长把答案展示在黑板上, 让同学们分享。接着, 教师便可以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激情高亢的语调一呼一应, 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 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 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 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教学图片的运用。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 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 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 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 讲解时, 边介绍内容边指示, 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在新奇之中, 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 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 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 趣味横生,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借助网络多媒体再现历史。教学《新中国的成立》时, 课前准备了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相关资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等有声视频媒体资料, 并适时向学生展示, 这种图文并茂、声像齐备的再现历史, 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得体的语言, 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 辅之以形象的自制图片和多媒体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 新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多的。

活动体验式。例如, 在讲《佛教的产生》时, 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本地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的背景、教义、影响后, 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 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救人一命, 胜造七级浮屠等。

情景交融式。在中国历史上, 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 要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时, 由成语接龙导入, 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 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 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环境问题, 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 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 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 这里的环境污染了, 我搬走。”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 违者重罚!”这样, 不但充分体现了各学派的思想, 喜怒之情跃于言表, 而且声情并茂的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自主探究式。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 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倾向。所以, 在上课时, 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联起来, 以扣住学生的心弦, 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历史事实, 学习历史知识。例如, 在教学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时, 首先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列举出农村已经享受到的实惠等, 学生想到了免费教科书、免交公粮, 义务教育阶段免杂费等, 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儒家思想的核心,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角色扮演法。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 角色扮演法值得提倡。如在教《曹操统一北方》时, 就让班上的一名学生扮演曹操, 学着曹操的口吻吟诵相关诗句,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 对曹操有所了解, 对相关情景也不生疏, 所以学生一下子就跟了上来, 一起吟诗。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兴趣也上来了, 为曹操统一北方的教学作了精彩的铺垫。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改变, 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没有得到提高, 或者是在短暂的提高之后又出现了递减的情况。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 大多数学生都怀着比较功利的想法, 他们认为到了初三的时候把老师画的重点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是什么原因让历史这个充满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如此不受学生喜欢?虽然中高考的指挥棒是不能避免的重要因素, 但是, 教师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 乐于动手和思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重新审视自己, 重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 并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喜欢参与探究、体验新事物, 更喜欢历史课堂上教师为他们创设一个能够参与探究的学习氛围。那么我们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呢?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都会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样的反思是多层次的, 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我们会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希望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应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上完一堂课后, 笔者会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等, 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平台, 让他们自主参与探究的过程。下面笔者就以自己设计的《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一课为例, 来说明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平台的教学观念。

第一, 课前热身, 创设情境。

在上课之初, 我播放了一首歌曲《梦驼铃》, 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 并且这首歌与丝绸之路有一些关联。

第二,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经常所说的‘三山夹两盆’指的是哪里, 同学们知道吗?”设置这个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第三, 学习新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还原历史, 并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限制, 锻炼学生口头表述历史事实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四, 总结收获, 体验交流。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本堂课收获到的历史知识, 激发他们的成就感, 进而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笔者设计的各个教学活动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很多教育专家都指出:学生不是单纯的盛知识的容器, 教师不能像倒水一样把历史知识一股脑地倒进学生的脑子里。所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的教学原则是学生能看懂的知识不讲, 这个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来掌控。我会设计自读环节并提出一些学习要求, 让学生自己学习并完成学习要求:1.自己通读教材, 学习教材中出现的历史知识;2.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在小组内讨论或向老师提问;3.规定自读时间是15分钟。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自读过程能弥补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是有一定差异的, 他们的知识需求也是不同的, 在自读中, 通过一定时间的读书和思考,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去发现和思考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书上出现的, 也可能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比如, 张骞出使西域他的语言不通怎么办?汉武帝开始攻打匈奴是在什么时候?……这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既给了学生提前预习的准备环节, 又使教师多了一个掌握学生个性差异和知识需求的机会。

二、为学生创设敢于质疑的教学环境

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由疑问开始的, 曾经有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会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质疑的教学环境。比, 说在教师“丝绸之路”这一课时, 根据学生在课上的自读情况, 设计了几个问题:1.你知道西域指的是现在的哪个地区?2.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 这两次出使有什么不同吗?3.你觉得张骞出使西域对汉代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4.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5.班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使西域的?6.我国和欧洲第一次交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串联起来, 既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 又让他们形成了质疑的学习习惯, 而且学生非常喜欢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学习兴趣高涨。

三、为学生创设探究历史的学习环境

初中历史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很多的历史事件都被大量的压缩甚至是删除了, 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学习的平台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活动:大家想象一下, 汉武帝在送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呢?你能不能表演一下他们送别的场景呢?这个活动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他们的思维被充分激发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真正地把自己置身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想古人之所想, 言古人之所言, 各个小组在完成任务之后纷纷上讲台表演, 大家畅所欲言, 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了, 他们在参与探究的氛围中完成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笔者认为, 这样的体验、感受和探究才是学生想要的, 也是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 篇10

关键词:新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内驱力

一、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更新观念

我们的历史教学无不例外地受到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影响, 教师的一些好的想法、好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展示出来, 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围绕成绩名次运转。因此, 很多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抱着鄙弃的态度。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当在坚守固有的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在进行尝试性的教育教学改革, 既不盲从又不跟风, 要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外地的教育教学的模式。我在边学边改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稳扎稳打地提高教学成绩。

素质教育提倡了多少年, 究竟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谁也说不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来。我认为, 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调,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标杆, 把我们的“教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让学生自主学习, 所以我的做法就是主动从讲台上走下来, 将教师的角色从曾经的“主宰者”调整为课堂的“主导者”, 灵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以教师的教去辅助学生的学,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新新课改革的主阵地

一个和谐的课堂, 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这个就是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时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 往往把自己的课堂设计得有声有色,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生龙活虎, 争先恐后, 对教师的问题积极举手发言。而有的教师不注意这方面的设计, 他的课堂便是死水一滩, 毫无生气。所以, 营造一个适合学生畅所欲言的提升能力的课堂是每位教师的基本功, 积极和谐的课堂能够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

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教,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但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很反感陈述式教学, 即教师把知识机械陈述一遍, 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 不论教师讲得再清晰明白, 重难点突出, 学生还是感觉枯燥无味, 听得昏昏欲睡。为克服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 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 最终我总结出了一套教学模式, 即把“问题引领, 自主探究——四步教学法”引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详细来说, 就是学生自学后整理归类问题, 将会的和不会的分开, 然后集体授课, 教师引领学生探究, 最后师生一起梳理提升, 总结知识。

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过程中, 我采用了四步教学法,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 让学生大胆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 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的历史概念, 如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天朝上国、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闭关政策等, 这些概念是空洞的, 学生不好理解。如果沿用陈述式教学必定达不到理想效果, 于是我采用四步教学法,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这些概念, 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概念的含义, 当解决了基本概念后, 我在课堂上开展课堂讨论, 让学生相互解答问题, 然后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如历史人物辨论会、历史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高台博物馆、考查骆驼城遗址等, 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活动中, 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风云, 体验历史情感。

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 将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上升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教育模式,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现在, 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一体机, 这对教学是非常好的帮助,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资源,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历史是一门综合的社会人文学科, 蕴涵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文化等内容,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 如果单独靠教材和教师的讲解, 是难以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全部内容的。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 可以把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图片、文字、声音等形式生动展示出来, 这种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十分高效。我在教学《新航路的开辟》的内容时, 就用多媒体授课, 收到的效果比传统授课效果要好得多。其实,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不难, 有些课件我们自己制作, 有的可以从网上下载然后适当修改一下即可, 这就是资源共享。打开网络, 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料十分丰富, 只要用心去找, 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当然, 这类历史剧和历史本来的面目有一定的差距, 不能把电视机直接当作历史来解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初中;新课程;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10-01

如何改进历史教学,使枯燥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并使学生想学、爱学、学有所成。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如开展历史竞赛、进行历史观点辩论等,都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能力并举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个历史剧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冒发思想的火花。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广大历史教师所采用。

首先,历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学科。因为历史教学所传授的知识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了解的知识面和接触事物的经验还不够广泛和深远,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就更不用说了。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历史环境,实现跨时空的直观感觉。这样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当今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历史教师的枯燥文字表述时间。

其次,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加信息量,增强历史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培养、引导、发展、巩固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 篇12

一、以生为本, 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历史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机械记忆, 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和教材走, 其主体地位未得到重视。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首先需要教师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比如学习“汉朝统一”时, 学生了解到在思想方面, 汉武帝采用的是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要正确认识汉武帝的这一举措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讨论也深入不下去。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 如: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呢?采用这一建议对汉朝的统一起着什么作用呢?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质疑, 只要是合理的、正确的都要给予积极地肯定, 想法有偏差的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引导, 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一个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阐释, 就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学习“秦末农民战争”时, 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陈胜、吴广如果没有遇到大雨, 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可以从多个角度找答案, 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交流, 增加了学习主动性, 活跃了课堂氛围,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展了学生个性。

二、创设美的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美的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但是初中生很难理解, 更别说欣赏了。在他们眼里, 历史是野蛮、贫穷、落后的, 废墟是乱草丛生的, 文物也是灰色调的等, 其实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美的因素可以挖掘。比如, 讲述中国古代史时, 可以给学生展示古代文物遗址的彩图, 石器的棱角分明, 充溢着智慧;玉器经过精雕细刻, 晶莹透亮, 银器散发着光彩耀人的光芒;瓷器散发出古朴典雅的气质等。从这些遗址及古物上可以看到美的意境。如果教师本人到过历史遗址旅游观光过, 可以把自己的留影展示给学生观看,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亲身体验生态环境的自然美。学生通过这些美的欣赏,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拓展了学习空间, 开阔了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注重评价,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中注重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比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掌握和理解知识技能、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评价。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评价, 树立学生自信心, 激发学生去探索、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比如学习丝绸之路的变迁以及对当代的启示时, 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各小组明确任务后, 分别收集资料, 然后再进行交流、合作, 慢慢引导学生到我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一些国策上来,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 要给予积极地评价。又如讲授“春秋五霸”时, 课文中提到3个霸主, 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春秋五霸印象。对于课堂上学生能够看懂的, 教师没有必要再讲, 学生能独立发现、思考的, 教师没有必要进行引导、点拨, 否则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鼓励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并进行及时的评价,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感, 增强自信心。

四、创设情境,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学来制定自己的教,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接受新知识, 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结合,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教师注重学生的学, 以学生的学来定教,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沟通、启发, 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其实, 历史课堂不需要教师眉飞色舞地讲解, 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是否和教师一起进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合适的历史情境, 尽可能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 课堂上可以分组让学生讨论秦始皇这个人;进行角色扮演并对刘邦、项羽作出评价;表演历史课本剧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历史, 分析历史。同时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尊重学生个性,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

五、借助多媒体, 进行直观性教学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 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差距, 让学生由景生情。比如讲授“火烧圆明园”时, 可以借助多媒体, 让学生观看圆明园原景及烧后的残景, 再通过比较、观察, 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利用多媒体, 可以给学生创设历史的真实情景, 让学生置身其中, 引起情感的共鸣。比如讲授“南京大屠杀”时, 可以让学生先看“杀人取乐、砍头”等事件, 血淋淋的场面会激发学生的情感, 然后再给学生播放《南京!南京》等影片, 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认识到日军的丑恶嘴脸,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六、指导学生阅读,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这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能加深印象。比如对于王莽的评价, 《汉书》是这样记载的:莽既不仁, 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 遭汉中微, 国统三绝, 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 故得肆其奸慝, 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 乱臣贼子, 无道之人, 考其祸败, 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对此记载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比如:你们觉得《汉书》对王莽的评价是否到位?为什么?如果不到位, 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王莽呢?结合史料说明你的观点。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课文, 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 对一些存在困惑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 这样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 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反思传统,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构建有效地知识体系, 同时通过历史教学完善学生人格, 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对优化课堂过程和结构提出了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 鼓励探究式学习方式。文章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论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徐琼.浅谈如何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教育科研, 2010, (14) .

[2]宋爱泉.浅析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J].科教文汇, 2007, (12) .

上一篇:比较成本论下一篇:容灾备份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