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

2024-08-29

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通用13篇)

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 篇1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平和四中 曾瑞良 2021.3.5.作为一名九年级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标的要求和内容,才能明确教学指导思想,了解教学知识要求与考察方向。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题目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欲望,培养学生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作为世界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以世界的眼光看世界,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取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其次说明了为实现课程设计目的必须遵守的原则——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和适应性的统一,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具体体会如下

一、课程标准设计显示全新的教学理念

1、要建立让学生想学和乐学的观念。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历史知识的全面性和趣味性。

2、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素养理念。学生的基本素养应当包括对祖国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历史要教会学生思考,有自己的观点,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3、要建立大历史观,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历史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史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科学、深入地理解“学史明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古训的思想内涵。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会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以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文明成果,塑造自身的素养,理解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发展关系。

4、要建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究题目的观念。历史学习的进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进程,这个进程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进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终究将甚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当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末,教师要不要讲?怎样讲?固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精讲,尤其是思路清晰的讲述基本史实,具体而生动的情节使学生感知历史,清楚的了解历史状况,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

5、要建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史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是主动、是否是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是思考,是否是思考主要表现在否是有自己的看法。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构成。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最终达到:“教而不教,学而不学,逐渐成为习惯”。

二、教学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1、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进程的点拨、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生的主体表现在对题目的探究,对进程、方法的讨论,对知识的积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达等。在教学进程中,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也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

2、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所谓“课内”指的是教材所显现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仅凭教材的内容,有的不能很好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课外知识加以弥补。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但是拓展不能阔别教学目标,拓展内容应当是有益对课内题目的解决和历史素养的构成。为了到达历史课程的教学目的,科学的历史课程设计,必须着眼科学性,立足时代性,重视适应性,努力使三者构成协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熟悉的创新型人才。

以上,即是我对新课标的一些浅薄的看法,阅读课标是为了更好的把握教学,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合理、真实的帮助。

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 篇2

新理论。那么初中历史教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几张挂图走进课堂就远远不课标够养了学。生新具的有课正改确, 的要历求史初观中, 历具史有课现要代培

历史思维能力和思辩方法, 能运用历史

对知识正确认识、分析现代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问题。这不仅是对学初生的挑战求。新课标, 下对, 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做好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中一以下几个、转变方面。思想观念

历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师, 虽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历史专业毕业的, 但他们在中学学习阶段, 接受的是重文轻◇万正史专业课单一中理的应试教育, , 进入高校历史专业后对以人文历史主线的历, 教教后史以, 自身存在两个弱点外的知识接触很少。, 一是很难摆这些教师任师脱教着育应巨系试大统教作内育用部的, , 使束应得缚试教, 教师加育必之然思社或会想多舆仍或论发和少挥的地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识素质教育是一个大的教。育观念问题所以必须认, 要质教育的理论学习与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 而且更要把素具体操作方法的求掌念上握解结二决合、问起扩题来展。, 基才础知能识够真正从思想观

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 知识面比较狭窄, 尤其是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严重不足, 在新的课标下, 往

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 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汁, 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

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而历史科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既丰富多彩, 又难以较为全面、形象地展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教师要不断的学习, 不断的充电, 大量采用直观教学辅助手段。

近几年来, 电化教育得到了一定普及。历史教师要适应这个趋势, 才能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基本功方面, 除了以往要求的备课、讲解、板书、示图等能力外, 还要增加绘图、制模型、电教设备操作、组织参观考察等能力。这样才会改变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的形象, 走出应试教育给历史课造成的误区, 使历史课以崭新的面貌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的位置, 发挥其特有功能。

三、灵活运用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新课程目标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重;提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为此, 介绍几种简便易操作的方法。

1、阅读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精心设计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 阅读教材, 思考问题。

教师要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 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 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 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 学会提出问题。例如, 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 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 再播放组合媒体, 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 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就会很容易地问:“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 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 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 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精讲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 用精练的语言, 将教材的重点、难点, 疑点, 从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通览教材, 认真思索。对疑难问题, 教师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 打开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 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 我用多媒体演示, 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 “叮当”一声, 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 无须再言。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接着举例, 公元132年一天, 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 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 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 方向准确无误。随后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精讲会使学生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 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3、讨论法

讨论就是老师或学生把疑点提出来, 师生共同进行,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主要是点拨、开启学生的思路, 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 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 增强自信心。

教学中, 讨论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 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例如: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 大部分同学从刘备爱才、求贤这个角度去认识, 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但个别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我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这看法也不无道理。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岂不要高卧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古人, 因为时代不同了, 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成才发展的机会, 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 施展才能, 实现人生价值。千万不能因等待而错失良机, 误了前程”!教学中多方面开阔学生思路, 拓宽思维领域,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4、练习法

只有多练才能巩固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 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 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

教学中, 可充分利用媒体组合设计的优势, 采用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例如:在做选择题时, 通过媒体播放, 让学生亲自操作, 在尝试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做填空题时, 通过电脑屏幕, 师生一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做简答题时, 由媒体组合设计后, 提供相关的材料, 学生思考完成。

练习, 既能克服思维定势, 突破经验和界限, 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 也能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 培养创新能力。

四、因地制宜教研

受多种因素制约, 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教研活动的机会很少。绝大多数教师只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工作和学习, 在缺乏外界信息的环境中, 自我提高的速度十分缓慢, 跟不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所以教研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历史教师, 特别是农村学校, 教育科研要因地制宜, 因陋就简,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案, 上好每一堂课, 处理好教材, 设计好探究问题, 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从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进行。

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 篇3

关键词:历史;新课标;历史教学

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新课标的诸多先进理念进行了灵活地运用,并都收获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以下,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新课标理念对初中历史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力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以此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促进其历史综合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是贯彻、落实新课标上述理念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这节内容之后,我就鼓励学生在认真阅读历史教材、相关历史读物、历史大家的不同观点等信息的基础之上,自由组成“科举制度是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及“科举制度是存在诸多缺陷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两个观点对比鲜明的辩论小组,并要求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将自己支持的论点进行有逻辑、有条理的阐述与表达。

这样,学生就能在辩论活动中明白科举制的优势所在: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同时,又清晰地懂得了科举制度背后的重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科举制度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科举制度的政治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不利于封建国家良好社会制度的建设。如此,借助课堂辩论活动,学生就对“科举制”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形成了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认识与了解,不仅切实帮助他们复习、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又着重发展了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意识,真正收获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逐渐趋向现代化

历史新课标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求教师“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到日常的历史教学实践之中。”

如在教学“灿烂的青铜文明”这节内容时,我就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辅设备。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组青铜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以此让学生直面感受到我国商周青铜器制造的杰出工艺;在此基础上我又利用多媒体强大的视频功能,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真实的考古纪录短片:历史考古学家在安阳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段特殊的资料记载:在一座商王大墓中,有400多个殉葬人,他们有的和车马同葬,有的和猪狗同葬,其地位与牛马等牲畜相同。据考察,这些殉葬人实为奴隶,是被活埋或残忍杀死的。通过观看纪录片视频,学生就从中得以直观、形象且立体地感受到一个道理:灿烂的青铜文明离不开奴隶的艰辛创造,青铜文明的辉煌与灿烂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作为代价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奴隶持有同情与可怜态度的同时,对他们有了更多的尊重与敬意,因为他们已经懂得假如没有奴隶们的艰辛付出就不会有灿烂的青铜器文化。

三、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有意识地渗透道德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街头,向周围一些年龄较大的人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同这些中老年人的沟通与交流中,学生们懂得了:嫁妆“四大件”已由改革开放前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与收音机变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更是更新、发展为手机、电脑、房子、汽车;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服款式单调,色彩多固定为蓝、灰两种色彩;改革开放后,人们在穿衣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色彩丰富、款式多样,处处彰显着个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便会油然迸发出对改革开放政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骄傲、自豪与拥护之感。如此,就将情感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轻松落实到了

实处。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初中历史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希望能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学同仁的教学实践带来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若如此,笔者不胜荣幸。

初中历史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篇4

通过学习我清楚的认识了历史教学内容的增减与知识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即,专家们提醒把握给学生讲解时的尺度。要在新课改下备好课上好课,首先必须要不停地为自己充电。要不断更新知识,对考纲上的增减,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建立各个章节的联系,吃透教材,选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我认为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最好是能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

3、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道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基本技能、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利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社会、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5

做为一名踏上初中历史教学岗位已有二十年历程的教师,我一直都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能和校外尽可能多的专家、教师同仁们一起研讨,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解决各种问题,共同在新教材课改道路的起点上把握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新中考。这次的培训给我们一线的教师搭建了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平台,让我们可以聆听专家的教诲、与其他地区的同仁交流经验,因此对该培训是十分期待的。

二、认真钻研教科书,把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新教材相对于原来教材有很大的变化,国家精心组织编写的新课标旨在彻底扭转目前教育现状颇多指责。

通过专家的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惊奇的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主动探究意识加强,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所以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确立学习动机---积累历史知识---培养认识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新教材为构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三、改变教学理念,革故鼎新。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们逐渐接受、理解了新教材的核心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曾有的困惑也逐渐释然。

四、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1)对部编历史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言(传说、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研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自行阅读)、“问题思考”(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课后活动”、“知识拓展”(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历史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认识。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注意让学生列表进行纵横比较、中外对比,注意引导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等等。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灵活编排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制作精美的课件,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新课标初中英语学习心得 篇6

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都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新课程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科学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英语,真正的学习主人是学生本身。设若学生不愿意学习,那么再高明的老师也是教不会。因此,作为学生本身,要有自信心,积极去学习。

除此之外,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本人拟就初中英语新课程几种学习方法略陈管见:

一、课前认真预习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听课效率的可靠保证。预习可使学生初步熟悉教材,发现疑点和难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点,为下一步听讲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打下一定的基础。预习可分为单元预习和课前预习。

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这里主要讲一下,如何进行单元预习:

1找出该单元的中心话题,即该单元的中心内容,可先看一下待预习的单元的大标题和第二课的内容。

如:Junior English Book A Unit 9,大标题是 Come and meet my family Lesson33 中的 Family Tree 也是围绕着“Jim’s family”为内容而开展的,涉及到人物有 Jean GreenHarry Green Jeff Green Jim Kate 和 Li Lei.故本单元的主要话题就是“确认人物”。

2.明确本单元的课知识要点:如语法项目、句型及词汇等。

这点可以参照每单元后面的 Checkpoint 中的 Grammar及 Useful and Expressions.3找出本单元的疑难点。这可通过浏览每单元第3课书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在课后注释中又没有涉及到而自己又没有把握的问题作为疑点、难点;凡是在本单元 :重点,也可以Checkpoint 中出现而自己无法解决的知识点,即:说是难点。在预习时,要做好笔记;并在书上作记号,标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在笔记本上作记录:记录本单元的知识结构、重、难点和预习体会等。

二、课内要敢说

首先课堂上应该认真听讲,努力在课内解决在预习中的问题,并作好课堂笔记,把教师提供例句、材料等备份下来,以便复习时可以查阅。然后要注意一些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特别是习惯表达法的运用。在运用中,要主动地用英语回答、讨论和提出问题,并注意角色扮演或做游戏等活动。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怕害羞、怕出差错,不敢开口讲,尤其是当教师邀请他们在班上用英语进行对话或表演时,他们主动参与更少。

俗话说:没有缺点,就不会进步。从缺点中得到知识。所以,学生应该注意模仿并主动与教师配合,做一名好演员。不要怕出错,但忌重错。还有整理错题集,进行一次、二次练习。笔者认为:今天不会说,明天会说,是进步;今天说得少,明天说得多,进步更大;别人这样表达,你能那样表达,你就有了创新。只有大胆实践、体会,才能得到巩固提高。

三、课后及时复习和巩固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过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过上了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遗忘。在复习时,要注意知识的重现率,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及

时复习巩固,尽量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当天就予以掌握和巩固。因此,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有效的方法。“运用”是最能激发人的探索精神的。

语言的学习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得以巩固和提高。在复习某些词语、句型时,不妨造一个句子、写一段或几小段互相联系的短文,尽量把学过的词组、短语、句子编织在短文中。再者同学间可以出话题,进行写作,互相批改。也可以互出易错题,交换答题。这样的用与练是最好的运用和记忆的。

初中历史新课标心得 篇7

编者按:以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逾十年。十多年,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断反思着各种突出问题。如果说巩固和深化课程改革的成果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坚守,那么顺应和跟进时代发展的要求就是我们与时俱进的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设计,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以及实施建议,在实验稿的基础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动,广大一线教师将如何更好地学习与应用?本期《热点争鸣》特邀历史教育专家、教研员与特级教师,与大家共话初中历史新课标的理解与实施。

新课标——历史教学的引路灯 篇8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引路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也突显出来,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整体素质状况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将是最终决定新课程实施和实现新课程价值追求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就历史学科来讲,我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吃透新课程标准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學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理的探索》的相关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识记层次的要求。体现出新课标更加人性化,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重视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故教师只有吃透新课程标准,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课堂教学,跟上这盏指路明灯。

二、拓展和深化教材内容要精当,从大处着眼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材的篇幅短了,内容少了,而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了。而初中生还没有形成分析问题的方法,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绩,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但一定要精当,从大处着眼。

1.联系时事热点,再回归历史,强化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可联系台湾问题,说明维护祖国统一已不是历史,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但不要牵涉过多,会削弱本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

2.利用乡土文化。例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讲到李大钊时,我告诉学生李大钊就是本地乐亭人,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新鲜感,从而不觉得历史太遥远,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和拓展一些适当的知识和材料,既不偏离新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

三、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还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过程,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在45分钟内,教学进程的主线要突出,环节过程逻辑性强,注意线索联系。例如中国近代史主要就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掌握被侵略的情况,特别是如何一步一步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进行的抗争包括: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有了这两条鲜明的主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能够抓住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小字的补充内容、注解、图片、课后练习,什么时候浏览,什么时候做,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弄清各项目之间或包含或并立或因果或递进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教师在讲解时,不要把系统的知识截肢,而应该让教学环节形成递进,达到学习内容过渡流畅。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过程。

四、一切形式为内容服务

1.正确选择和使用图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教学插图及相关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图片要充分准确,图片使用要重引导轻浏览,重思考轻观赏,重作用轻数量。

2.情境设置符合教学需要。如在课堂教学中,历史剧、课本剧、小品等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不要流于形式,不追求热闹。

3.电教手段运动要合理,不一定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不要把多媒体课件当成教学的主要手段,出什么讲什么,使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一切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历史教学应该将活泼与严肃寓为一体,因为它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最好手段。

吃透课程标准,围绕重点、难点,用激情的语言、积极的态度,用合理的课堂结构、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严肃、紧张、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有了“新课程标准”这盏引路明灯指导课堂教学,必将为基础教育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军.新课程教学方略——历史[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初中物理新课标解读心得 篇9

郏县第一实验中学

闫会峰

从事物理教学,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在暑期培训中又学习了物理课程标准,使我们认识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科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我们看了新课改中的关键词,兴趣、探究、认识、实践,也就是说引发学生兴趣,直接进行探索,获得正确认识规律,然后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是这样的一条路线。这里我必须说一说兴趣的问题,是课标里面非常强调的。比如说课程目标里面以及这个理念里面,好多地方都强调要引发兴趣,产生一种很奇特、很有想法的、很有兴趣的问题。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10

一、热情好客

我们去学习的学校隶属于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座落于风光旖旎的杭州西湖名胜风景区内,是杭城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之一。学校由丰子恺、潘天寿等著名教育家、美术家创办于1947年,至今已有59年的历史,前身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大附中的初中部,xx年杭州市初高中分离后成为西湖区直属中学。xx年学校接收了新建的西溪校区。我们所参观学校的学校便是西溪校区。为了迎接我们参观相互学习交流,由该分校一把手全程陪同,真正感受到如同见到亲人似的热情洋溢,耐心周到。

二、理念系统的建构

外出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差距,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这次交流活动,我们收获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使受教育者如入健康艺术之乡,眼睛所看到的,受到熏陶,从始至终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杭州十五中的校训、校徽、校歌;校园内雕塑、各种提示牌;校园绿化地带;宣传栏、阅报栏、图书架;教学与研究宣传栏;信息广告栏和光荣榜;思想政治宣传栏;校务公开宣传栏;团队宣传栏;身心健康宣传栏;报刊信息宣传栏;座右铭、每日格言、杭十五中师生道德三字经等;围墙上的大型壁画等。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物协调和谐;校园环境宁静优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道路平坦整洁;校园内电线、电话线等各种管线统一规划,合理铺设,确保安全美观;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无卫生死角;教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2、精神文化建设:

杭州十五中注重精神文化建设,突出“品味”、“高内涵”。

该校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读书会、书友会;记者站、电视台、广播站、文学社;美术俱乐部、摄影协会;体育俱乐部 、篮球队、足球队 、田径队 、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音乐俱乐部 、合唱团 、舞蹈队等。

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民主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男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等);教工之家等;

以展示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除此之外,开展以“浙大”名人来命名“班名”的活动,如:经亨颐班、潘天寿班、竺可桢班、卢家锡班等。举办与“浙大”相关的班级活动,如“走进浙大名人主题班会”、“感悟浙大名人征文活动”等。

特色文化活动的参与方法:尊重师生自由选择。根据项目特色,让师生自愿报名挑选,学校作好选择指导,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发展的目的。树立品牌意识。校园文化建设各项目的名称均由其成员参与取名,择优命名,充分展示成员的聪明才智。名称要求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文化品位,让取名活动也成为一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让师生自己设计项目特色标志,体味项目文化内涵。

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成果展示:校园文化特色活动的成果展示通过6个平台来实现:校园展示平台,学校将定期开展艺术周、科技周、体育周、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校外展示平台,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种对口比赛展示;资料展示平台,学校将通过资料信息中心对特色活动整体策划,通过录相、光盘、书面材料实物等组成特色系列资料;素质展示平台,通过特色活动,形成人人有爱好,个个有发展,使师生个体素质得到提升;交流展示平台,开展与友好学校和有关组织的交流活动;氛围展示平台,通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在校园中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网络展示平台,通过校园网展示杭州十五中的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3、制度文化:

把握新课标让历史深入学生内心 篇11

一、历史新课程“新”在哪

第一,对知识点要求定位清晰,识记、理解、运用三层次要求明确具体。其中识记层次,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动词;理解层次,使用“概述”“理解”“说明”等动词;运用层次,使用“探讨”“比较”“分析”等动词。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新课程明确指出对知识要求的掌握程度,让教师、学生有了方向感。比如大纲只是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八个字来表述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到底要掌握什么,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判断,甚至在大型考试之前盛行“猜题”风气。这样的大纲看似给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实际上是让偷懒的教师照本宣科,使负责任的教师难以适从。而新课程规定:“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要求明确,指导性强,既有利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学生学。

第二,突出课程理念,打破教材“圣经”般的地位。新课程实施之前,教材单一化,历史教师的任务往往在于将教材讲透,而学生的任务在于将历史教材与辅导书背完,“背多分”曾风靡全国。新课程首先要打破教材单一的局面,于是高中历史就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种发行较广的版本。各种教材的知识点几乎一样,但是知识体系、具体讲解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别,将任何一套教材背熟,都不能保证历史考试得高分,更不能证明历史学得好。这就“逼迫”教师从“以背为纲”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突出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新课程对历史教学最直接的影响。

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走向多元化,“授之以渔”。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评价学生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分析问题环节,应该交给学生,发动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课外书、网络资料等资源,解决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很多教师运用的分组学习法、讨论法,以及在全国很多地方流行的“诱思探究”学习理念,都是符合新课程的新方法、新理念。

第四,因材施教,多元评价。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新课程有不同的能力发展需求,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同时要使评价方式多元化。同等的教育条件之下,以“分数论英雄”有一定的合理性,倡导“失败是成功之母”,让低分学生因充满羞耻感而发愤图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却不是最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做法。发现学生的问题是必要的,看到学生的进步却更为关键,因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当今有不少先进的评价方法值得借鉴,其中最具有启发意义的是黄牧航教授一直大力提倡的,由澳大利亚学者约翰·比格斯(Biggs)教授创建的“SOLO分类评价法”。新课程促使多元评价逐渐发展,让更多的教育者认识到教学评价的目的并不是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英美历史课程给我们的启示

课程设置目的应基于学生发展阶段特点。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对英国以及更广阔的世界的过去时代的好奇心”放在首位,接着“四个思考”,继而寻找证据,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当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个人选择、态度与价值观。英国的历史课程也注重学生关键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美国历史课程的理论依据是“持久性理解”,要让学生终身受益。

学科能力要求要更加明确、具体。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能力要求有五项:对编年史的理解,对历史事件、人物及变化知识的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组织与交流。同时设立八级能力水平和一项特殊学习成就的评价体系,既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都把握能力要求,又可以根据学段的实际达到相应的能力层次。英国历史课程对学生能力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而我国的历史课程标准,对能力要求不明确,宽泛、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亟须改进。

更加重视能力培养。通过研究英美国家的历史课程标准,发现他们确实更加重视能力,在他们的规划当中,我能深刻体会到“掌握知识是为了发展能力”的思想。知识与能力,就像天平的两端,能力促进知识掌握,知识促进能力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开展的历史教学当中,感觉知识是本金,能力只是利息,掌握了知识这个本金,就能在考试当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之一,或许与一线教师能力水平不够高等因素有关,但不可否认与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规划不足有关。

参考文献

[1]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志刚,翟宵宇.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关于历史新课标教学的思考 篇12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历史是过往人类的智慧及经验教训的凝结,其成败得失,足以资鉴后世。法国历史哲学家雷蒙·阿隆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类自觉认识自身的过程。”2“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3虽然历史在向前发展,今必胜昔,但历史的发展,古今又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学习历史,应以从中学习解决当今问题的智慧和技巧为目的, 尤其是我们处于社会巨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更有必要进行学史以为今用的探讨,即“鉴古知今”。

对于高三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本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累以下见解,以与方家切磋。

一、关于人文素养和爱国精神的培养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是: 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三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 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教授中国古代史时应开宗明义,将祖国的历史形象地比作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强调指出,这条长河自远古发端,已经历上百万年。有文字可证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历经神话传说时代、先秦时代、封建时代。一直至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曾割断过历史的文明古国。多少先贤演绎的多少故事依次上演中国人有自觉编撰历史的意识, 保留了古国丰富的文明发展的轨迹。正反两面历史,其中都有相应的史例可供当今借鉴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可以形象地将我国历史长河进行区隔三皇五帝到如今依次定点在这条长河上。一段一个王朝,以政治史为经,举凡每一王朝之起,之结,共历多少年,多少帝,其间中央官制、地方行政组织、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兵制等阶段补充,再以经济(包括税制、土地制度、农业、工商业),文化(包括文学、哲学、艺术、民俗),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为纬,杂以前后王朝的因果承递脉络, 再将每一王朝的相应史实填充上去,形成一个丰富且可知性的鲜活的链条。这样民族史的演变发展、融合,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形成和传承便一目了然。这样,爱国精神、济世情怀、人文精神便自然会在学习中得到强化,民族根基的深厚会使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部中国古代史,便如一部清晰的长轴画卷,前朝后世对照比较,自可融会贯通,达到鉴古知今的目的。

二、强化以世界的视角审视中华民族发展的意识

祖国悠久辉煌的历史, 一方面能激发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成为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发展动力,另一方面造成民族的整体优势心理,这一点发展到了极端,造成整个民族的盲目自大,思想僵化,乃至故步自封。言必华夏五千年古国古,视外族为夷。这种心态充其量只是一种安于现状、自恋过去,与发展无益。这样会造成我们民族的短视,造成民族发展进步的灾难。其例俯拾即是,仅以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清朝乾隆皇帝对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态度和他给英王的书信内容可见一斑。历史教材中编写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时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主动外交,其航海时间比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以上,是和平外交,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但与西欧的新航路开辟相比较,前者七次之后便黯然收场,后者将世界真正连在一起,世界才从真正意义上称之为世界,这样相较,世界上的先后两次大规模的航海,对后世的意义价值便一目了然。乾隆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4这是出自一个帝国的领袖的思想,代表着当时中国人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其落后性已不能仅用可悲评判。当时西方的几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已成功,第一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相较之下,我们的民族还热衷于山呼万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自我感觉良好,道光皇帝竞问出“英吉利与回疆有无陆路相通”这样在今天看来令人啼笑皆非的梦话。由此可见,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民族,到后来1840年的被动挨打,已在情理之中,是历史的必然惩罚。历史是公正威严的,从不以温情给无知者和鄙陋自大者。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必然会将整个民族引向衰亡。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是民族复兴必由之路。在教学中应将中国的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作横向的联系分析,视野宽了,看问题必然会全面,因为有了一个参照物在,进行对照,才能明白世界所兴者为何,中国所衰者为何。习近平同志说过,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刻。为了这个世代中国人伟大梦想的早日实现,当今的我们应当有超越汉唐开放的胸襟见识,立足自己,海纳百川。

初中政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3

从新课标中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

初中生一般都是 13 ~ 15 岁的孩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明显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这点我觉得很及时也非常必要。.增强了人文性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种改变,更能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人情味”。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

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4 .高度重视初中生逐步扩展生活

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与初中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是最大的亮点。

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

二、教师要有合作意识

1、师生之间要合作

在新课程中,师生之间要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从而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合作

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要首先学会合作。因为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学习、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赞赏有加;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极力鼓励,同时还应特别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的关系;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氛围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要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要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而主要是关注如何利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4、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审美情趣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从而给学生榜样的作用。

上一篇:小学生给教师的精美毕业留言下一篇:关于质量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