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新课标教案(全套)[岳麓版]

2024-08-23

高一历史(上)新课标教案(全套)[岳麓版](共2篇)

高一历史(上)新课标教案(全套)[岳麓版] 篇1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背景 汉景帝、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周世宗改革

北宋的建立

宋初中央 集权的强化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汉语武帝的集权措施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难点:论从史出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历史图片,初步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

2.思考课后的知识链接。

(二)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秦王李世民征战图。

教学导语: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的斗争一直连绵不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1.汉高祖巩固政权

2.汉景帝平息叛乱

3.汉武帝加强皇权

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1.盛唐的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的形成 3.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杯酒释兵权

3.“三冗”积重难返

(四)师生互动

一、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1.汉高祖巩固政权

情境营造:打出汉高祖画像和《大风歌》

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衣锦还乡。他大宴家乡父老乡亲,并组织120个小儿“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 高祖本纪》)。

课堂设问: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打出西汉前期形势图)

提示: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到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2.汉景帝平息叛乱

情境营造: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动武装叛乱。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步其后尘。

课堂设问: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是怎样做的呢?

(打出贾谊、晁错、汉景帝、周亚夫的画像及平定七国之乱经过 示意图)提示:贾谊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终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辏并进而归命于天子。”晁错上《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发动叛乱,“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几经犹豫,最终决定平叛。

3.汉武帝加强皇权 课堂设问一:汉武帝即位后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打出汉武帝图)提示:建立中朝;设置刺史;推恩王侯子弟。课堂设问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页最后一段小字,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治安策》《削藩生》及“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处? 课堂设问三:汉武帝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过于 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设计意图:第一目的重点内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汉高祖和汉景帝的内容是它的铺垫,不能不讲,所以设计两段情景,使学生既增加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又能节约时间。

二、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 1.盛唐的安史之乱 2.藩镇割据的形成

情境营造:用幻灯打出唐玄宗的画像及白居易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 万骑西南行。”

课堂设问一:盛唐时期出现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打出唐玄宗、郭子仪、李光弼的画像)提示: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只图享乐,不理朝政,任由奸相当权,结果导致“安史之乱”。

课堂设问二:“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了哪些严重影响?(打出《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

提示:尽管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唐朝后期的140多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唐朝廷任命的只有四人。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同。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唐玄宗和“安史之乱”,但它又是藩镇割据的直接原因,创设情境简要介绍唐玄宗和“安史之乱”,可以起到既省时间,又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作用。

3.周世宗改革及其意义

课堂设问一:五代十国是指哪五代、哪十国?(打出五代十国形势图)提示:五代十国口诀:“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

课堂设问二:周世宗改革的意义是什么?打出周世宗的画像。

提示: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更加痛苦。至五代后期,周世宗进行改革,南征北战,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课堂设问三: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提示: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设计意图:这里增加对“五代十国”口诀的介绍,主要是想让学生多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杯酒释兵权 3.“三冗”积重难返 情境营造:(打出赵匡胤、赵普的画像、陈桥驿及“黄袍加身”的照片。)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课堂设问一:赵匡胤即皇帝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打出宋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提示:在中央,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行政归宰相,财权属三司。在地方,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文臣做知州,理财转运使。

课堂设问二: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提示: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课堂设问三:与历朝开国之初“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做法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什么地方? 提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既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宋太祖的和平夺权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

课堂设问四:试分析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各有何特点,利弊如何。

提示:汉武帝通过在中央设立“中朝”制度,削弱和遏制相权,在地方上采取推恩子弟、削弱王国和酎金夺爵等办法,解决诸侯王国尾大不掉的问题。同时设立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郡国的监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同,但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档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的专权。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中央、地方机构的权限大大分化,使所有权力集中于中央和皇帝。至此,基本解决了历史上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争权的问题。但也导致地方 毫无独立性可言、中央权力极端集中的后果。最终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弱局面的形成。

教学总结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斗争经历汉、唐、宋上千年时间方告一段落。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除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外,还突出体现在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与完善上。这是我们下一课要学习的内容。

高一历史(上)新课标教案(全套)[岳麓版] 篇2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落实课标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根本原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发动侵华殖民战争,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1858年英法美俄与清《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俄与清《北京条约》;

2、列强不断扩大市场:①两次鸦片战争开放16个通商口岸;②《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这导致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走向破产,中国市场被迫开放。

3、中国关税不断降低:《南京条约》—“议定税款”、《望厦条约》—丧失关税自主权、《天津条约》—“值百抽五”;片面最惠国待遇(相互勾结、扩大利益)等。这导致列强能够降低商品成本,增强商品市场经济力。

(二)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

1、“男耕女织”的变化:大量物美价廉的洋纱和洋布涌入中国,取代了土纱与土布,冲击了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使传统的“耕织”分离。

2、“自给自足”的变化:列强大量收购以丝、茶为代表的农副土特产品,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减少了自给自足的成分。

3、“闭关锁国”的变化:中国逐步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三)认识:

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是在工业文明的外部冲击之下开始解体的;

2、解体过程很不平衡,仅出现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

3、中国开始半殖民化;

4、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封闭状态出现深刻变化。

二、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起步

1、原因: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巩固统治推行洋务运动。

2、内容:①军用工业:口号是“自强”;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②民用工业:口号是“求富”;代表是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结果:甲午战败,自强求富目的没有实现

4、影响: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条件:受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自然经济瓦解;

②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地主、官僚和商人开始引进技术设备,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代表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①原因:《马关条约》刺激列强竞相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为了拓宽税源,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

上一篇:高中生应读的17个好句下一篇:PHP开发工程师工作的基本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