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2024-10-02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精选9篇)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1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A. 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 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 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 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完善了科举制,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 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 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 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岂有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

A. 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 具有笼统排外倾向

C. 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 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唐贞观九年,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

A. 民贵君轻的思想 B. 农业为本的思想

C. 君治为本的思想 D. 心存百姓的思想

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

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

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

③加速了汉族与突厥经济文化的联系

④限制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修筑驰道,统一文字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贞观之治”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A. 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 促进了民族融和

C. 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 有利于社会稳定

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措施是

A. 实行三省六部制

B. 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C. 修改、颁布《唐律》

D.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材料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材料3: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4: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1)据材料1,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

(2)从材料1到材料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

(3)据材料3,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

(4)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肤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尔,其情与中华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从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

(3)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制订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怎样?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2

一、课前“对话”———直面史料,探究提问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阅读障碍小。这部分史料应是师生首先要用足用好的。

学生课前与教材“对话”,围绕本课教材提示的“主要探究问题”、“重要概念”, 自习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分析思考与之相应的教材史料,总结并提交自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孔子及其弟子为何被称为 “儒家”?他们喜欢被称为“儒”吗?对于前一问,学生通过阅读书本第21页的“学思之窗”可以得到基本解决。至于后一问,有学生推测认为“他们不喜欢被称为‘儒’, 因为当时的‘儒’在社会上是一种从事丧葬礼仪的低贱职业”。这样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缺乏史料的进一步证明, 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教师与教材“对话”,依据课程标准、 学生的课前疑问、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学生理解知识可能出现的认知差异,科学的选取史料,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通过课前“对话”,师生都对《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有了比较充分的思考和认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深入展开做了充足准备。

二、课中“对话”———基于史料,释疑再探究

1.合理统整。一是教师整合学生提出的疑问,使问题结构化并形成“问题群”,以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教师从知识结构、整体课程角度出发,补充学习议题。

例如:孔子“礼乐”思想的形成知识模块。教师通过收集、归类学生课前提出的疑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内在逻辑,补充史料,整合设置了如下五问题。

(1)孔子出生于何时何地?大时代环境怎样?

(2)孔子家境如何?酷爱学习?学习什么?

(3)孔子的知识主要从哪里来?

(4)孔子以知“礼”闻名后,创办私学, 作为教师的孔子,受欢迎、被尊重吗?对孔子本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5)孔子的“礼乐”思想践行了吗?推广了吗?

补充史料:周公受封于鲁,因其功劳和威信,周成王特许鲁国可以郊祭文王。 这样鲁国不仅有了祭天子的特权,还立有文王的庙,这样鲁国就成为除中央政府外唯一拥有“天子礼乐”的封国。到了鲁昭公时(公元前540年),就有人讲“周礼尽在鲁矣”。

教师通过合理整合,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以史料为依托,在交流对话中解答问题,逐步深入理解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实现了有效学习。课后反馈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小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自己课前发现的问题,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教师巡视并适当加以引导。

例如:“sturdy”小组特别关注孔子 “仁”的主张,课前预习时就收集了相关史料,在老师提出什么是“仁”,这一话题后。 “sturdy”小组讨论最热烈,很快就有学生站出来表明看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仁”这个字。许慎《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 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融洽、亲和。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说:“千心为仁,即取博爱之意。”

简言之“,仁”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如书本“马棚失火”这一事件中,孔子首先关心人,而不是问马。

“think”小组提出疑惑,补充了一点: 统治者行“仁”,就是要勤政爱民,“为政以德”。

“learning”小组再次质疑,又补充了一点:

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不同于墨家的“兼爱”,无差别的爱。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巡视监督者、 引导者的作用,把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通过与史料对话,生与生对话实现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学习,简约而高效。

3.激励评价。

根据新课程要求和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多元评价法,及时对各个学习小组及个人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个性的发展。

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

(投影幻灯片)

(1)请从教育对象、目标、方法、 内容四个方面归纳书本中提及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2)仔细观察《孔子讲学图》,其反映孔子哪些教育思想?

(3)谈谈对你特别有启发的教育思想?

问题(1)的解答,一方面,使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策略,调动学生展现个性与自我,积极参与课堂“对话”, 体现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理念。为问题(2)的解答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2)是图片型试题,在近些年高考中频繁出现。教师重申了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想象、 主动解析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快乐中感受历史学习。

问题(3)的开放性让课堂更热烈。学生学得自愿,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三、课后“对话”——阅读史料,升华并反思

1.学生:一是课后通过材料题的解答,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孔子》一课的理解。二是以作业和书面提问的形式反馈老师,实现师生间的再“对话”。

2.教师:一是课后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认知效果。二是教师课后自我对话,针对教学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不足,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针对学生对“中庸”思想的误解,教师在下一节课中引入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懂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材料二:(孔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通过中西方“中庸之道”思想的对比, 明晰孔子的“中庸”思想。

怎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挤的时间长一些、做的题目多一些等, 一般都有“收获”,即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知识。但记得快忘得也快,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提升,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规范、不科学的。所以,这种教学只能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需要, 设计出多样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创新设计使教师处于“能力极限的边缘工作”,促使教师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3

10.华盛顿对美国民主建设作出的贡献主要有①领导制定了联邦宪法 ②成功当选第一任总统 ③创立了总统否决权制度 ④为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制度创立了范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1.“因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这个“前提—结论”式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B.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C.前提错误,结论正确D.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1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性质应该是()A.封建军事独裁统治B.君主专制统治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D.资产阶级军事专政 13.在组成反法联盟的国家中,其目的明显与其他三国不同的是()

A.英国 B.俄国C.普鲁士D.奥地利 14.有学者认为“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爆发户’”。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最主要史实是()

A.建立执政府B.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颁布《民法典》D.打退反法同盟 15.拿破仑在何时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宝座()A.1799年“雾月政变”后B.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役后

C.1810年迎娶奥地利公主后D.1804年加冕为“法兰西人的皇帝”后 16.1815年2月,拿破仑从流放地秘密返回法国,轻而易举地夺得了法国政权,重登皇帝宝座,主要是因为①拿破仑受到了法国农民的热烈支持 ②法国人对复辟王朝的政策充满了不

满的情绪 ③拿破仑拥有强大的武装 ④拿破仑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17.1815年敲响拿破仑帝国丧钟的事件是()A.颁布“大陆封锁令”B.远征俄国失利C.莱比锡惨败D.滑铁卢战败 18.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封建势力与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后拿破仑遭到了失败,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拿破仑的个人力量有限

B.资本主义尚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主义的力量 C.在俄国的惨败使其元气大伤D.拿破仑遭到了法国人民的反对 19.将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的战役是()A.拿破仑远征埃及B.奥斯特里茨战役 C.莱比锡大会战D.滑铁卢战役 20.拿破仑帝国的对内政策充分显示了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主

要愿望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4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为了克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罗斯福新政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二战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树立了典范。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教材讲过,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初中时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对大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对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比较肤浅,需在学习本课时进行深入探究。学习研究本课对认识当前金融危机有一定现实意义,学生有探究的渴望和兴趣,只是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

教学方法

1.课前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其影响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和图片生动再现当时的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探究相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学习方法

1.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在学习本课时积极参与讨论,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后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更多有关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资料,撰写小论文,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罗斯福新政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哪些有益的启示?通过撰写小论文,树立一种关心社会、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2.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掌握凯恩斯主义的思想主张。

4.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的相同之处。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插图和文字材料,探究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其特点。2.通过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归纳其应对危机的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以及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尽管新政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重难点分析 重点

经济危机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重点

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曾说,“今天,我们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预言“每家锅里有一只嫩鸡,车房中有两辆车”。他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前景,可是不久他就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绰号,这是为什么?

学习新课

一、经济大危机 多媒体课件显示:

美国汽车长龙

被迫廉价出售汽车

请你观察图片后回答: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2.被迫廉价出售汽车的背后,存在哪些社会原因?

学生:①特点: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呈现一片“繁荣”,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社会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分期付款等方式下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尖锐;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多媒体课件显示:

图一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图二

教师:通过图一我们看到的是来往穿行于华尔街的人们像一群热锅上的蚂蚁。1929年10月24日被称作“黑色星期四”,这天美国股票市场崩溃,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几乎都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到这天交易结束时,已有11位著名金融家自杀。

这一天也被看作是大危机爆发的标志。请你结合图二和教材内容,说说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来势猛,范围广,持续时问长,破坏性强。波及全球,货币贬值,金融危机,社会政治危机。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决定提高多种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则以牙还牙,都采取了提高关税的措施。对此,关、英、德、法等国曾召开国际会议,试图调整国际经济关系.但终因矛盾重重而没有取得成绩。

材料二

请你阅读材料,识别图片,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

学生:影响: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日趋恶化。2.整个社会,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罗斯福新政

教师: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各国纷纷寻找出路。1933年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决定通过新政的办法解决危机;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走上建立法西斯专政的道路;日本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后,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当时的国际形势一是国际经济关系紧张,二是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日趋动荡。罗斯福运用制定经济新政策的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始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克服危机的实践。

美国罗斯福接任总统时,正值美国信贷危机达到顶点,32个州的银行全部倒闭或停业,整个金融系统瓦解。因此新政首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整顿金融有哪些具体措施?

学生: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

教师:除此之外,罗斯福还在工商业、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让我们分别来看一下。

多媒体课件显示: 阅读下列材料:

1933年《全国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工资工时法》规定了企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最低工资每小时40美分,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罗斯福对企业主说:“工人高工资和短工时不会伤害雇主,因此,这样干,比失业和低工资对雇主还更好一些,因为这造成更多的人有钱有时间去购买雇主的产品。这是工业复兴法的真正核心的简单概念。”

请回答:

1.《全国工业复兴法》出台后,报纸上咒骂罗斯福是天天吃“烤万富翁”,《工资工时法》出台后,报纸上又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请分析:报纸上的观点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利益,为什么说罗斯福天天吃“烤百万富翁”?为什么说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结合《国家工业复兴法》的真正核心来谈谈报纸上的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期间对富人和穷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种措施与以往资本主义国家赤裸裸地剥削穷人保护富人的政策有所区别,因此,报纸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以此判断报纸代表了富人利益,即资产阶级的利益。

2.罗斯福新政的什么措施限制了富人的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穷人的利益? 学生:这主要体现在《全国工业复兴法》上,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提高了工人的工资。

教师:判断观点是否正确要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加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本上还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向富人敲竹杠”只是手段,其目的是恢复经济,缩小贫富差距,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多媒体课件显示:

图一罗斯福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图二兴办大型工程宣传画

图三田纳西水利工程

以上三幅图片反映了新政的哪些措施?图

二、图三对缓解经济危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图一反映的是复兴农业,图

二、图三反映的是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一方面为经济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田纳西水利工程,可灌溉农田,又为工业提供廉价电力资源。另一方面,扩大了就业,扩大了内需。

教师:新政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进行干预,并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这就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关于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教师可列举当时美国社会对新政的几种评价,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多媒体课件显示:

第一种观点: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第二种观点:一部分无产阶级人士认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垄断资本家利益的,没有任何进步作用,是以少量的所谓救济麻痹工人的斗志。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总结:

当时人们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不准确,很不公允。第一种观点只是站在垄断资本家的立场,从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来批评指责罗斯福及其新政。而第二种观点则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指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维护垄断资本家利益,是正确的。但该观点全然不顾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生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农利益的现实,而要求罗斯福完全满足工农的利益和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罗斯福只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总代表,维护资产阶级及其国家利益是其最高目标。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之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以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当然,它不可能解放工农本身。

三、凯恩斯主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思考问题。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一 凯恩斯主义的兴起结束了西方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的统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20世纪西方经济的需要。它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主张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适应高度社会化生产力的需要。美国罗斯福政府在芝加哥学派的影响下,大规模地推行“新政”,该学派的观点与凯恩斯主义基本相同。

材料二 新政的实践也推动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国家干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余伟民等著《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请你阅读后思考:

1.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明凯恩斯主义出现的历史原因。2.它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1.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罗斯福推行新政的需要。2.二战后,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教师:当然凯恩斯主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它不能克服经济危机。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 篇5

一、相对论

1、背景:19C,科学进步愈发显示出转化为生产力的巨大威力,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2、时间:20C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3、内容: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论原理

4、影响:

①提醒人们不要被常识和日常经验所蒙蔽

②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③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④是核开发的理论基础

二、量子理论

1、发展:

德国普朗克:量子假说

德国爱因斯坦:光的量子理论

丹麦玻尔:原子的量子理论

2、影响:

①带来了技术创新:半导体和激光器

②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三、电脑和网络

1、时间:

20C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代表数字化技术的产生)

20C60N美国诞生网络技术

2、意义: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空间和时间界限;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信得增长点,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推动全球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生命的奥秘

1、20C70N 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3年 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晚熟西红柿在美国投放市场

1990年 “登月计划”的国际扔了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我国加入这项计划)

克隆实验成功

五、登上太空

1、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

1961年苏联 “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加加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969年美国 “阿波罗-11”登月飞船发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2、意义: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六、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两弹一星

1、内容: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2、意义: 提高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成功打破核垄断,核讹诈;发展高科技,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环境

(二)东方魔稻

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

意义:

1、解决中国粮食问题;

2、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战略计划。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983 年 “银河–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意义: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飞船

19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

1、意义: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2、前提条件

国家的独立(保障);党和政府的重视;经济实力增强;科学家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发展科技的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③增强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

七、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含义: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造成教育界很大混乱;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八、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

①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

②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

③一度被撤销的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

④“三下乡”活动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6

第三单元目录

第11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2课 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4课 理性之光

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6课 综合探究:解决“李约瑟难题”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1

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

文艺复兴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3

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加尔文《教原理》 先定论;经营致富;节约简化教仪;反对特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4

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中国1915年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5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一)经典力学

1、天文学

(1)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开创者”,其三大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意义:牛顿的经典力学,

①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及与之有关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⑤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⑥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生物学

1、背景:神创论占统治地位。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教神学受到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19世纪,生物学领域迎来重要转折。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是其中两项最重大的成就,它们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2、主要内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1863年,英国科学家发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

3、意义:

①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基础。

②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它进行宣传,唤醒国人,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

(三)能源领域

1、“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18世纪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强世界的联系。

18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

①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电力能源的开发:1867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3、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还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高中背历史的窍门有哪些

其实历史相对政治和地理来说,还是很好背的,在背诵历史的时候,教材中是有很多的关键点的,只要我们把这些关键的点掌握,然后形成一个脉络,这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很快的背好历史了。

在历史里,有很多的时间和背景。有一些背景和时间是有关联的,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脑袋里形成这样一个框架,把各个知识点都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在背历史的时候就更加的方便了,在学习的历史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一个事件发生后一定会有下一个事件的,这些时间和人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而且每个时间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要掌握,我们在背完一个事件的时间和背景自然会想到它的历史意义,它之前发生过什么事件,在什么时候发生的,我们经常的去培训我们的这种能力,我们在背诵高中历史的时候就会简单很多。

我们在背高中的历史的时候,要把同一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纳,我们要知道历史最主要记的就是年代,人物,事件,我们在回答历史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个事件发生的内因和外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分析这个历史事件,知道怎么答题。

我们在背一段时间之后,一定要总结一下,我们的这个方法有没有效率,我们要不断的去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我们在看历史书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包括历史书下面的小字也要看一下,还有一些文字的解释,这些在历史考试的时候可能都会出,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

历史趣事

【1】

清代的慈禧太后属羊,于是朝中有令,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羊肉”一类的话。但是慈禧太后嘴馋,又不能不吃羊肉。于是又下令,管“羊肉”叫“福肉”“寿肉”。

【2】

黄忠60岁跟刘备混,德川家康70打天下,姜子牙80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年轻人,你说你急神马急?盖茨39岁成世界首富,陈天桥31成中国首富,孙中山28岁创办兴中会,孙权19岁据江东,丁俊晖15岁拿世界冠军,康熙6岁登基当皇帝,贝多芬4岁就能作曲。

【3】

【苏东坡】与妻子王弗感情极好,可惜“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恩爱夫妻难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殂谢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与苏轼同甘苦、共患难。闰之去世时,苏轼痛断肝肠承诺“唯有同穴,尚蹈此言”。爱妾朝云对他不离不弃,称“敏而好义”,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二测试 篇7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D.思想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源是

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时期

C.科学的发展,大量新思想的出现 D.争霸战争的需要

5.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6.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

A.存在决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等礼仪道德斥为削国危邦的“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B.加强中央集权C.思想文化专制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8.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有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10.右图“商鞅铜方升”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内容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加强中央集权

11.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可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①连坐法的推行②轻罪重罚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13.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14.依据商鞅变法中法令的主要内容,商鞅的思想明显属于

A.儒家学说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5.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级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

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制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①② B.③④ C.③ D.④

16.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17.商鞅变法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织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18.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19.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20分)

21.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áng„„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2分)

(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为什么?(3分)

(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4分)

(4)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2分)

22.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所述改革内容,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4分)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怎样给商鞅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5分)

三、问答题(20分)

2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12分)

专题二综合测试

1.A 2.C 3.A 4.A 5.A 6.B 7.C ?8.A 9.B 10.C 11.A 12.B 13.C 14.D 15.A

16.A 17.A 18.A 19.C 20.D

21.(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2分)(2)“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3分)(3)认为商鞅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历史进步性。(4分)(4)重视农业生产。(2分)

22.(1)内容: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征收赋税,统一度量衡。效果:秦国日益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4分)(2)认为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是被车裂而死的原因。商鞅变法是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商鞅执法公正、措施果断是当时激烈斗争的必然要求,它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最主要原因是保守势力的反扑,但商鞅的轻视教化、严刑峻法和文化专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5分)

23.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分)其他变法: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4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4分)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人民代表大会制性质及职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及发展过程、民族区域自治制的含义,理解这三者共同构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渠道搜集资料,了解现代中国政治体系的鲜明特色及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理解建设民主政治要从国情出发。

预习思考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2.建国后,我国统一战线是怎样发展的?

3.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主体知识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

1.建立

①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

A.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与关系,昭示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②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1957年,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十年“”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④恢复完善阶段(1976――今):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人大加强工作,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建设,在中国现实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1.确立

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经过

A.1949年召开的,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和的政治制度。

B.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和各民主党派的确立。③组织形式:是党领导下的的主要形式,是的基本组织。一届人大后政协成为、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④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共同建设祖国的新局面。

2.发展: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的方针,作为党与各民族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3.挫折

①1957年的斗争扩大化,使很多民主人士被错划成右派,无法参政议政,严重破坏

了制度。

②“”时期,民主党派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于瘫痪。

4.恢复和发展

①“”结束后,党领导下的与制度得到恢复,并得到新的发展。

②1982年党提出与各党派“、、、”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了新的春天。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

些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实施

①《》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对自治区的类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区内的民族关系都作了详细的说明。③

到1956年我国已建立了大省级自治区,余个自治州,自治县,已经

出具规模。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民族政策重新得到落实。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

《》,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作用:这一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日益繁荣与发展。

重难点诠释:

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异同:

①同:都有定期选举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

②异:

A.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

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B.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活动;资产阶级

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活动。

C.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当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

度。

D.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共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公有

制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E.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行使国家权力代表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西方议员由竞选产生,不对选民负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

3.我国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

①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公认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

②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也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在野党,二者是

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二者合作的方针是“十六字方针”。③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

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知识运用

1.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整风运动D.成立全国政协

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秋B.1954年秋C.1956年底D.1978年底

3.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力和义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B.民主党派已经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5.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维护

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为实行民族平等,党和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

A.实行土地改革B.大力的财力支持C.实行民主改革D.实行区域自治制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到1990年我国有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4个 ……

回答:

①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②材料二给材料一证明了什么?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 篇9

一、选择题

1.(2012年1月厦门市期末14题)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图5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图6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总统 图7上海合作组织首次元

首会议

A.从“一边倒”到区域合作 B.美苏对峙格局的演变 C.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发展 D.中苏关系的演变

2.(2012年3月邯郸市一模)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B.中印由此结成了同盟关系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3.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成果主要表现在()。A.促进了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合作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达成了“求同存异”的共识 D.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4.(2011年5月潍坊市二模15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利用图7进行研究性学习。据此,你认为其研究主题是

A.政治多极化迅速发展 B.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人类 C.大国强权政治下的世界 D.联合国的职能发生变化

5.(2011年9月江西六校联考7题)以下关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唯一国家 B.“另起炉灶”的方针,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6. 2012年1月,海地发生大地震,中国八名维和警察在地震中光荣牺牲。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 C.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7.(2011年1月永州市一模23题)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 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

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

D.人民群众对苏共的极端不信任

8.(2011年4月佛山二模22题)美国大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在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的崛起构成了对美国的霸主地位的严峻挑战 B.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开始出现 C.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 D.美国已经放弃推行建立单极格局的政策

9.1984年,邓小平在与拉丁美洲一个国家的首脑谈话时提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B.中国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反对干涉别国的主权和内政 D.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者

10.(2012年3月山东省日照市一模15题)下列四副图反映出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基本特点是

A.即相互妥协又激烈争夺 B.政治上妥协军事上对抗 C.两国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D.美国一直处于主动地位

11.美国在1972年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中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实际上是()。

A.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B.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 C.向世界宣布同台湾当局断交 D.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2.图3《乔的笑》拍摄于1971年,让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事件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3.(2012年浙江省温州市一模18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其不同在于

A.缔结军事同盟 B.坚持独立自主 C.结伴而不结盟 D.执行共同外交

14.(2012年11月赣州高三期中11题)2012年10月25日是中国入朝开始进行“抗美援朝”的60周年纪念日,中朝两国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某中学高三学生围绕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进行讨论,其中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A.美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B.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家统一进行武力干涉 C.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D.美国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打内战

15.(2011年11月信阳市调研20题)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在得到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破口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这说明美日关系 A.开始恶化 B.完全决裂 C.进入战争状态 D.既勾结又斗争

二、非选择题

16.(2012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三模23题)(14分)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材料三近年来中关关系大事摘录

2001牟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l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2012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2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4分)(3)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4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2分)

17.(16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依据相关史实,回答问题。(1)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2分)选择其中的一幅,简要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实。(2分)

(2)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趋势?(2分)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6分)

(3)当前,国际形势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解析:AC是万隆会议的成果,B是为处理与邻国关系而提出,日内瓦会议的主题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在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促进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4.C 解析:出题目图片提供的信息看,联合国只是“一个人”,联合国决议只是一张纸,在象征某大国强权政治的坦克面前,显得十分脆弱。大国可以绕开联合国,可以无视联合国决议,把坦克开往伊拉克方向。故选C。D答案的叙述不符合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信息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能在强权政治面前已荡然无存。并不是职能的转变,而是无法发挥职能。注意史实,联合国决议是反对大国攻打伊拉克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决议试图阻挡象征某大国强权政治的坦克的脚步,但显然不太可能,故D错。

从图片中伊拉克和联合国都在在大炮武力的重压之下可以看出,在当今世界个别国家奉行强权政治,扩展自己的势力。因此正确的答案是C.ABD与图片信息不符。

5.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为首的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世界各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排除ACD,选择B项。

6.B 7.A 解析:本题干限制了回答问题的角度——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而且还最根本的原因,如果粗 6

心大意,就会掉入C项陷阱中;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从题干中的问卷调查反映苏共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但不能选,因为这并不是最根本的,反映出最根本的是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BCD都是具体表现。

8.C 解析: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难度较小。“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结合所学知识,经济格局变化决定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多元化促使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9.D 解析:这里所说的“不结盟”与1961年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发动的不结盟运动不是一回事。

10.A 解析:本题考查对图片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所给信息判断即可。A项为正确答案。

11.A 解析:从声明的内容看,只涉及“一个中国”原则问题的承认,BCD都是以后的事情。

12.C 13.C 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俄关系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是同盟互助关系。

14.D 解析: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内统一战争进行武力干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在这样的形势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据此本题ABC三项符合史实,D项美国支持南京国民政府打内战说法错误,解放战争时间1946年----1949年与“抗美援朝”无关。

15.D

二、非选择题

上一篇:五年总结五年计划下一篇:全党动员 全民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