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2024-09-29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共7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篇1

一、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特点与现状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总体上来说是结构清晰、体系完备;内容丰富而具有代表性;同时课后作业也能立足文本, 有较强的拓展性。

首先课文的选择与编排是以主题为依据的。教材以单元的模式分别呈现九个专题, 又在每个主题下选取了与之相呼应的两部小说。并且这九个专题共十八部小说, 大体上时按照成文年代来进行排序的。这样的编排顺序既做到了文与史的有效结合, 也做到了部分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因此, 在选文走向具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性之余, 也能引领学生对中国的小说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

同时这本教材在每个单元之前都有单元导语, 主要介绍本单元主题小说的代表、流派、特点及其历史发展。在单元内部, 每部小说选段之前, 也有一篇课文导读。这个导读则是更有针对性的对每部小说进行评述, 主要涵盖所选小说的主题、人物、艺术特色、后人评价等信息。有时也会有关于所选小说为世人所带来的问题与思考。这些导读可以很好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小说的文体知识与文学常识, 也能引领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进行学习与阅读。

而在每篇选文的后面, 都有“赏析”“思考”“链接”板块, 这些板块中既有对于选段的评论赏析, 也有基于选文的问题, 还有一些与选文相关的论文和资料。这些课后的作业系统很好的实现了选修课程中的拓展与探索需求。

在选文内容方面, 教材选录的十八部小说均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并且每个单元下所选的两部小说更是其所属主题的代表之作。

编者在注重所选小说是否有代表性之时, 也注意到了作品的丰富性与区别性。例如“从士林到官场”单元中, 分别选择了讽刺小说和派遣小说的代表作品, 使学生可以全面的了解现实小说中的两个流派;“家族的记忆”单元中, 《家》和《白鹿原》则分别是城市中几世同堂的官绅大家庭和依据血缘亲戚关系聚居在一起, 遵循宗法规则的乡间村落的代表;还有第六单元“女性的呼声”中的《呼兰河传》和《长恨歌》, 更是分别向学生们展示了辽远的北国风光以及上海弄堂里的儿女情长。如此丰富的选文从各个时代, 各个地域以及各种社会形态等多方面, 很好的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存在的缺点与弊端

总体上来讲, 人教版的语文选修教材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语文学科规律, 编写系统结构清晰而完备。并且人教版的必修加选修的模式也运行的相对成熟。但选修教材的编写使用仍旧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于选修教材编写过于学术化的倾向以及应试化痕迹过重等问题已有相关讨论, 此处不再赘述。

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中国小说欣赏》教材中所选的小说基本集中在长篇小说。这种体裁的单一性容易造成学生对于中短篇小说的忽略。并且由于篇幅限制, 对于长篇小说, 教材中势必只能截取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样的截取使得学生很难整体的把握整部小说, 也很难体会选文到经典性。

例如“女性的呼声”单元中的《长恨歌》, 编者为学生们选取了“围炉夜话”这一章节。然而对于没有完整读过或者没有很好的了解过这部小说的学生来说, 首先他们并不能完全了解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 (王琦瑶、严家师母、萨沙以及康明逊) , 自然也就难以定位此时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并且, 没有完整的了解王琦瑶这跌宕起伏的一生的学生, 便无法了解这一夜围炉夜话对于王琦瑶是怎样的温馨与安稳, 从而也就无法了解这样一种大时代中的琐碎日常的可贵之处, 自然就更不能了解为什么编者节选出了这一段, 为什么偏偏就这一段是《长恨歌》的代表与精华。缺少了真实的阅读, 对于作品真实而深入的体悟是无法仅仅通过导读以及教师讲解所得到的。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 教材中的选文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自然经典作品无疑是教材选文的首选, 可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是已经有了一定阅读量积累了的。并且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中也已经有过名著方面的引导与教学, 因此选文中对于四大名著的选取难免有重复和累赘之嫌。

还有如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中选取的《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两部小说, 可以说是只要提及神鬼小说必要提及的作品。可是这样的过于耳熟能详的小说也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 并且很可能导致学生永远都只知道这两部小说。而在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自然还有不少优秀的神鬼小说, 编者完全可以为学生选取《搜神记》《封神演义》等其他的小说, 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选修教材的拓展与延伸的功能。

由此可见, 人教版选修教材既有优点也有需要改进的缺点。而教师也应在了解其特点之后, 有针对性的进行使用。在利用选修教材进行授课时, 教师应利用其清晰的体系,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立体而全面的理解小说。而对于教材编写中出现的弊端, 教师也应该进行规避。要避免过于学术化, 同时教师也应该对选文进行横向联系, 尽量使授课内容不局限于教材, 更好的开阔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夏婧.拓展与延伸[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万昌凤.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内容选择困惑[J].语文学刊, 2014, 03:149+152.

[3]戴元枝.语文选修叫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语文学刊, 2011, 19:110-112+13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篇2

下面谈谈我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语文单元教学离不开教材,那么怎样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呢?让我们看看叶老是如何看待教材的 ,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我们要明确一个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语文教学要从这些例子出发,以求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文本的典型性,读写的一体性。以文本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力求达到学会一篇文,带动一类文的目的。为此我把单元教学分成四步骤来进行。

一、统筹安排,目标明确

(一)单元伊始,教师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目标明确,心中有数。

(二)要求学生通读本单元的全部课文,画出重点字词,明确其读音、词义;记住课文的作者,如果是以前学到过的作家,要能够回忆起曾经学过的作品,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比如梗概、中心论点、写作目地;了解文中主要表现手法。

(三)反馈学生在通读中出现的问题,以便确定讲读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二、有的放矢,重点突破

精心设计每节讲读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时的依据首先是教学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揣摩编者意图,其次是学生的反馈信息,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力争最大限度地将教材的知识结构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通过精讲,不仅要为学生释疑,还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出本单元文体在阅读和写作中规律性的东西。布置片段写作练习,为完成单元作文要求做好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课堂上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主体交叉教学结构,引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动、交流。力争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每一位学生通过讲读课,不仅能对文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复习巩固、举一反三

在讲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自读,以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针对学生的现状,老师要加强对自读课的辅导,精心设计自读提纲。

自读课要以训练为主线,重视检查学习效果,从反馈信息中分析学生自学程度的强弱,上自读课时要注意适当向课外延伸、拓展,可布置一些同类体裁的阅读篇目,使学生不仅仅学到课本知识,而且使课本知识得到了充分的迁移,达到复习巩固、举一反三、自学有路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纲举目张

总结本单元的知识,探索其规律,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思辨能力。

总结课运用的主要手法是比较,重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教材中单元的组合,是把文体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同样文体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单元进行总结时,不仅要总结出文本的共性,使学生牢牢掌握这类文体的共同特点,做到触类旁通,还要求异,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写作中的不同作用。比较时,可以是段落比较,也可以是篇章比较,甚至可以是词句比较,这样通过比较,再次突现单元的纲,从而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加深提高,做到纲举目张。

五、读写一体,整合教材

写作课: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完成,再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便是水到渠成的一步了,这是总结课上理论、规律的再一次运用,是知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篇3

【案例背景】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越来越大的高考压力,很多同学对学习语文这个“鸡肋”学科比较纠结,这也是很多高中老师尤其是偏远地区高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尴尬处境。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内容抽丝破茧,化难为易,结合高中新课程理念,最大限度地做到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案例分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语录体的文章虽然不长,但是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较多,所以必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寻找出高考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以及句式的分析和应用,从而巩固学生的记忆。

其次,这篇文章中孔子的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是我们学生需要到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所以通过课堂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大胆发言,用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通过这种课堂上的思想的碰撞,让这样的精神达到“内化”,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案例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见、与、易、为、道、食、而”的一词多义

(2)

掌握文中的状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

2、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现在合作翻译、扩写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孔子“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内涵,说说自己对这种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小组合作,把本课中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在语文积累本上

2、通过扩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孔子“不可为而为之”的思想。

3、以“不可为而为之”作为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成片段作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总会伴随着挫折和坎坷。尤其是当你的理想是“高山流水”时,更是“曲高客寡”。2000多年前的孔子亦是如此。他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天下皆“礼,仁“。在他“传道”的路上,有人追随赞扬,有人劝诫嘲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去看看他面对非议所采取的态度。(板书课题)

二、文学常识(多媒体填空,学生完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授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它和(《中庸》、《大学》、《孟子》)合为”四书”。

三、诵读感知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全文:(1)把文中注释上的拼音注道原文上;(2)请一个同学范读,正字正音。(3)老师范读,听准字音划出较长句子的断句;(4)生齐声朗读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

以小组为单位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

第二课时

1、文中孔子遇到了哪些人?

明确:仪封人、长沮、桀溺、接舆、丈人、晨门。

2、这些人中谁是赞美孔子的呢?(明确:仪封人)他怎样赞美?(明确:他把孔子比作是“木铎”,这是孔子出类拔萃的才德的肯定。)

3、长沮、桀溺在文中对孔子所持的是什么态度?

(明确:否定、嘲讽。)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与其从避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人哉?)从这句话我们确实能窥见他们两的态度,但是文中写得却很简略,现在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这段文字增加适当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让它变成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事人身份、处境、性格特征等。(学生写,展示)

师:从同学们的这个创作可以看出,长沮与桀溺对孔子的不礼遇,那文中的其他三个人对孔子又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明确:接舆:劝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丈人:不屑(不愿谈论)

晨门:嘲讽(不自量力)

第三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中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感受到“追梦路上多不易”啊。

那对于这些人,孔子对他们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明确:对长沮、桀溺他怒,他哀。他怒对他们的嘲讽,他哀他们的懦弱避世;对接舆,他“欲与之言”,想和他探讨;对于丈人,他想要拜见求教。

师: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论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的理想追求,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同学们怎样看待它,请思考一下并发言。

(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意引导他们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发言的时候有理有据有深度游个性)

观点一:这是一种坚持,是一种勇敢的执着,事一种责任感。比尔盖茨“知其不可而为之”于是今天我们有了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马云“知其不可而为之”,于是我们今天马云足不出户购天下,他也才得以创造了他的财富帝国。------

观点二

:这是一种无知、不自量力的表现。人,只有懂得适时地放弃才能拥有,金鱼放弃了鳍,于是他得以在鱼缸里延续生命;狼咬断了被猎人的捕猎夹夹住的后腿才得以逃生。如果“明知不可”而偏要“为之”就如以卵击石,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就是浪费生命。

作业布置

请以“明知不可而为之”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深刻、个性。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仪封人

赞美

长沮、桀溺

否定

接舆

劝诫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丈人

不屑

晨门

嘲讽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的是先秦诸子,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学生小组学习的,巩固了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了实词和虚词。另外,孔子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是最值得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所以,通过课外拓展,和写作练习,更好地强化了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梳理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练习人物传记《造桥大师——茅以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人物传记阅读方法.能力目标:

提高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茅以升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师积极引导,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索,规范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勾画重点词语梳理思路,读懂文章,筛选提炼信息。

六、教学过程

【考纲解读】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对人物传记的总体认识

(1)人物选择必然正面人物。

(2)文本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成就贡献、精神品格、奋斗(成长)经历、地位评价。

(3)文章结构方式也比较稳定。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从不同角度来谈传主;二是承递式,一般以时间为序,从传主的经历来构思文章。有时也会两者结合。

二、人物传记命题的几个常见角度

(1)从人物贡献、成就、业绩角度命题。如

钱玄同为五四运动做出了哪些贡献。

(2)从人物的精神品格或形象特点角度命题。如

“茅以升是个创新精神的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茅以升的炽热爱国情是人们敬仰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从人物努力、奋斗成长的经历角度命题。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钱玄同思想变化的历程。

三、人物传记类的阅读训练方法

标题:抓传主特征

标段:概括大概意思

勾画:概括性词语

评价性词语

连词

标注:事例及事例折射出的性格特征

精神风貌

分析层次:理思路(注意总领句

过渡句

收束句)析文章结构(并列

承递),然后按角度或阶段划分

四、小结

总结:传主的哪些方面(角度)的哪些事件(贡献),体现了他什么品格及情感,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学生自读分析文章,做题,同学之间再互相讨论。完成后可举手发言。

别的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取,理解他发言的内容,辨别其正误,并做好补充评价的准备。

五、人物传记类的解题训练

1.审读题干

勾画关键词

2明答题方向

3定筛选区间

4精读

筛选信息

原则:不遗漏

5明确答案:角度全,不重复

方法:罗列事实,合并同类项

六、规范答题意识

1、按分设点意识。

2、答案整合意识,注意对同类信息的归纳合并。

3、提炼概括意识。(浓厚的师生情,赤诚的爱国情,真挚的科学情)

4、结合文本意识。(“谈谈你的看法”之类,也一定要结合本。

“试探究钱氏家风发展变化过程,并谈谈对你的启发。”“为什么说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七、解题指导

1.分析文章(学生自读分析文章,有疑问同学之间再互相讨论。完成后可举手发言。)

第1段

茅以升的地位价值。

第2段

茅以升的求学教学生

第3——8段

茅以升在修建钱塘江大桥的过程。

(创新精神、爱国)

第9——10段

茅以升建国后的贡献

第11段

概括他的一生。

2.《造桥大师——茅以升》第二题: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学生答案:1.上下并进,一气呵成2.射水法

3.沉箱法4.他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学生讨论分析他们自己所作的答案)

正确答案:

①开创“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②设计“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施工方法。③发明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每点2分)

第三题:茅以升的炽热爱国情是人们敬仰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学生答案:1.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

2.1920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

3.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4.筹建钱塘江大桥

.(学生讨论分析他们所做的答案)

正确答案①毅然回国:虽然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也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②培养人才:利用桥梁建设工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工程人才。③他建桥、炸桥、复桥都从国家利益出发。④召唤国外知识分子: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为国外的炎黄子孙建起了建国之桥。(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第四题:为什么说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学生答案:1.他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

2.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3.他建造了钱塘江大桥.(学生讨论分析他们自己所作的答案)

正确答案①祖国的现实之桥:架设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祖国山河架桥。②学生的知识之桥:研究工科教育,为学生架设知识与人生之桥。③人民的科技之桥:撰写大量科普文章,兴办科技报,在科技与人民之间架桥。④炎黄子孙的建国之桥:向居留国外的知识分子宣传新中国,在国家和知识分子之间架桥。(每点2分)

八、作业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九、课后反思

1.分析传记时学生可以写一写,形成文字,然后再讨论。

2.指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彼此质疑。

3.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篇5

学习目标 1.鉴赏这首词的思想艺术。2.理解李煜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诗海拾贝】

菩萨蛮·七夕 苏 轼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赏析 这首词写离恨:夜深人静,月落星移,风起云涌,雨声惊醒梦中人。诗人将梦中人此时的孤寂与牛郎织女的相会作比,双星相聚的时间虽然短暂,可是一年总有一次见面的机会,天长地久,佳期无穷无尽。而人间的离别却是遥遥无期,不知何日才能相聚,真是度日如年。怨、忧、愁、苦弥漫全篇,催人感伤。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作为文学家的他得到后世的景仰。后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二、背景简介

宋太宗三年(978年),李煜作《虞美人》,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岁。这首词作为李煜的绝笔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基础荟萃】

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虞美人()

②李煜()

③罗衾()...④晌午()

⑤沏茶()

⑥挈带()...2.辨形组词。砌

恰

堪

①

③ 沏

洽

湛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春花秋月何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不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春意阑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雕栏玉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只是朱颜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凭吊南唐后主的句子,南唐后主是指________。其通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尤以词著名。他的词善用比喻,情景交融。“虞美

人”是________(A.词牌 B.题目 C.曲牌 D.宫调)。他最终被________毒死。后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写愁的名句,体会一下这写“愁”的语句妙处所在。并联想其他诗词句中写“愁”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部探微

2.“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词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悲哀伤感的。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

通过写词人在秋月之夜登高望远,引发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腹愁绪。

二、写作特色

1.问答式结构,起伏跌宕的笔法。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表达了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接着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

现实中来了,“往事”,指他当皇帝时的事,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2.多种修辞手法,抒写真情实感。

这首词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实感。尤其是这首词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波浪翻涌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文白对照】

春花

秋月

何时

了?往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事

知 多

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

国不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楼昨夜又东风,不忍回首啊,堪 回首

月 明中。

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雕 栏 玉 砌应犹在,只是

朱颜 改。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问 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

向东流。

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素材积累】

有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 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它。” 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只留下花生仁。“再搓搓它。”智者说。

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再用手捏它。”智者说。

那人用力捏着,却怎么也没法把它毁坏。“再用手搓它。”智者说。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

“虽然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智者说。感悟 蜗牛在地上蠕动,一次前进的距离是那么短,但它能到达远方,是因为它坚持不懈;蜘蛛在角落织网,蛛网一次次地断开,但它能够成功,是因为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企鹅在冰原上迁移,长途跋涉、极度寒冷,但它们依然能够到达出生的故乡,是因为它们永不后退。

其实,成功没有秘密!只要你肯为了梦想而不懈地努力,只要肯向前行走,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毫不退缩,你就会成功;只要你拥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你就会将青春握在自己手中!

【美文珍藏】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终日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赏析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深刻,脉络清晰。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深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点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第六段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第七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韩愈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玉砌(qì)

强劲(jìn)

订正(dīnɡ)

...B.罗衾(qīn)

C.一晌(shǎnɡ)

似的(sì)

蜕变(tuì)

刹那(chà)

连累(lèi)

择菜(zhái).

挫折(cuò).马匹(pǐ).

迫切(pò)

编纂(zuǎn)

模糊(mó)...2.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

3.下列句中无语序倒装现象的一项是()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接触的很多经销商有很好的品牌背景,但是却因为不会做区域市场计划,使得品牌得不到认可,真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感觉非常可惜。........B.李经理果然是商场高手,很快就和外商谈好了价格,签订了合同,完成了“中州公司”的第一笔一锤子买卖。.....C.体制虽然变化了,但也保留了过去某些合理的做法,这种“旧瓶换新酒”的改革,.....有利于在继承中创新。

D.某领导在一娱乐场所玩乐时意外死亡,当地报纸在次日报道中却把他说成因公殉职。对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报道,有关部分竟装聋作哑。......

二、文本阅读

阅读本课,完成下面的题。

5.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6~7题。

相见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6.“胭脂泪,留人醉”一句中,“胭脂”本无泪,作者为何这样写?如何理解“留人醉”中的“醉”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崇拜(chón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基础荟萃 1.①yú ②yù ③qīn ④shǎnɡ ⑤qī ⑥qiè 2.①玉砌、沏茶 ②恰好、接洽 ③不堪、精湛

3.①了结,终止 ②可,能 ③将尽,衰落 ④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代指南唐宫殿 ⑤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4.李煜 A 宋太宗 课堂学案 1.举例: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④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⑤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⑥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冯延巳《鹊踏枝》)⑦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2.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

3.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自主练习

1.D [A.“劲”读jìnɡ,“订”读dìnɡ;B.“似”读shì;C.“累”读lěi。] 2.B [①③⑥属于婉约派风格。②④⑤属于豪放派风格。] 3.C [本题考查正确把握语序的能力。正确语序应为:A.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B.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D.自古多情伤离别。] 4.A [A.“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比喻拥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却不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B.“一锤子买卖”指一次性交易,多指不法商贩的行为,含贬义;C.“旧瓶换新酒”指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常含贬义;D.“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东西作幌子来推销劣等货色。] 5.“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

6.胭脂本无泪,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将其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醉”非陶醉,而是指凄惘悲伤而心迷醉。写出了如醉如痴、眷恋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篇6

一、课前“对话”———直面史料,探究提问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阅读障碍小。这部分史料应是师生首先要用足用好的。

学生课前与教材“对话”,围绕本课教材提示的“主要探究问题”、“重要概念”, 自习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分析思考与之相应的教材史料,总结并提交自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孔子及其弟子为何被称为 “儒家”?他们喜欢被称为“儒”吗?对于前一问,学生通过阅读书本第21页的“学思之窗”可以得到基本解决。至于后一问,有学生推测认为“他们不喜欢被称为‘儒’, 因为当时的‘儒’在社会上是一种从事丧葬礼仪的低贱职业”。这样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缺乏史料的进一步证明, 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教师与教材“对话”,依据课程标准、 学生的课前疑问、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学生理解知识可能出现的认知差异,科学的选取史料,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通过课前“对话”,师生都对《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有了比较充分的思考和认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深入展开做了充足准备。

二、课中“对话”———基于史料,释疑再探究

1.合理统整。一是教师整合学生提出的疑问,使问题结构化并形成“问题群”,以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教师从知识结构、整体课程角度出发,补充学习议题。

例如:孔子“礼乐”思想的形成知识模块。教师通过收集、归类学生课前提出的疑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内在逻辑,补充史料,整合设置了如下五问题。

(1)孔子出生于何时何地?大时代环境怎样?

(2)孔子家境如何?酷爱学习?学习什么?

(3)孔子的知识主要从哪里来?

(4)孔子以知“礼”闻名后,创办私学, 作为教师的孔子,受欢迎、被尊重吗?对孔子本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5)孔子的“礼乐”思想践行了吗?推广了吗?

补充史料:周公受封于鲁,因其功劳和威信,周成王特许鲁国可以郊祭文王。 这样鲁国不仅有了祭天子的特权,还立有文王的庙,这样鲁国就成为除中央政府外唯一拥有“天子礼乐”的封国。到了鲁昭公时(公元前540年),就有人讲“周礼尽在鲁矣”。

教师通过合理整合,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以史料为依托,在交流对话中解答问题,逐步深入理解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实现了有效学习。课后反馈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小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自己课前发现的问题,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教师巡视并适当加以引导。

例如:“sturdy”小组特别关注孔子 “仁”的主张,课前预习时就收集了相关史料,在老师提出什么是“仁”,这一话题后。 “sturdy”小组讨论最热烈,很快就有学生站出来表明看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仁”这个字。许慎《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 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融洽、亲和。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说:“千心为仁,即取博爱之意。”

简言之“,仁”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如书本“马棚失火”这一事件中,孔子首先关心人,而不是问马。

“think”小组提出疑惑,补充了一点: 统治者行“仁”,就是要勤政爱民,“为政以德”。

“learning”小组再次质疑,又补充了一点:

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不同于墨家的“兼爱”,无差别的爱。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巡视监督者、 引导者的作用,把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通过与史料对话,生与生对话实现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学习,简约而高效。

3.激励评价。

根据新课程要求和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多元评价法,及时对各个学习小组及个人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个性的发展。

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

(投影幻灯片)

(1)请从教育对象、目标、方法、 内容四个方面归纳书本中提及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2)仔细观察《孔子讲学图》,其反映孔子哪些教育思想?

(3)谈谈对你特别有启发的教育思想?

问题(1)的解答,一方面,使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策略,调动学生展现个性与自我,积极参与课堂“对话”, 体现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理念。为问题(2)的解答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2)是图片型试题,在近些年高考中频繁出现。教师重申了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想象、 主动解析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快乐中感受历史学习。

问题(3)的开放性让课堂更热烈。学生学得自愿,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三、课后“对话”——阅读史料,升华并反思

1.学生:一是课后通过材料题的解答,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孔子》一课的理解。二是以作业和书面提问的形式反馈老师,实现师生间的再“对话”。

2.教师:一是课后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认知效果。二是教师课后自我对话,针对教学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不足,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针对学生对“中庸”思想的误解,教师在下一节课中引入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懂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材料二:(孔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通过中西方“中庸之道”思想的对比, 明晰孔子的“中庸”思想。

怎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挤的时间长一些、做的题目多一些等, 一般都有“收获”,即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知识。但记得快忘得也快,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提升,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规范、不科学的。所以,这种教学只能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需要, 设计出多样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创新设计使教师处于“能力极限的边缘工作”,促使教师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 篇7

【关键词】盐类的水解 ; 水解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73-01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盐类的水解》这节课中,介绍了第三种类型的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本节教学就是要利用电离平衡的理论来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此处知识的学习是重点,也是难点,现将本人对这一节知识的思考和教学方法简单介绍,与大家共享。

教材包括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找规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盐类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并运用归纳法分析盐类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关系。

第二部分是查原因:以水的电离平衡为基础,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和OH-结合成弱酸或弱碱的趋势,明确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同时深化对过去所学“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认识。

第三部分是谈变化:讨论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同时介绍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注重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强调了以下几点:

(1) 从变化的过程和限度来看,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

(2) 从能量的变化来看,盐类水解是吸热反应;

(3) 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程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①所形成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②盐溶液浓度的大小;③温度的高低;④溶液酸碱度的改变。

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做了如下设计:本节的教学共分为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从溶液的酸碱性入手,是不是只有酸溶液或碱溶液才能显酸性或碱性?酸与碱恰好中和的条件是什么?是溶液pH=7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是强酸强碱的组合,自然pH=7,但若是弱酸强碱或强酸弱碱的组合,则pH≠7,由此形成的盐称之为强酸弱碱盐或弱酸强碱盐,显示的是强者的性质。接下来进行课本的演示实验,用pH试纸对NaCl、Na2CO3、NaHCO3、NH4Cl、Na2SO4、CH3COONa、(NH4)2SO4这七种溶液的pH进行测定,此处本人选择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在演示之前强调pH试纸的使用方法(强调不能润湿),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复习了上一节关于pH测定的相关知识,通过学生自主演示,不仅让他们掌握了测定pH的正确方法,还加深了他们对各溶液酸碱性的认识,可谓一石两鸟。此时如果趁热打铁教会学生盐的另外一种分类方式: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弱酸弱碱盐,学生便会欣然接受了。盐类的水解知识就可以正式拉开帷幕了,先介绍盐类水解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成弱酸或弱碱的反应。此时盐类水解的本质便可以提出,如NH4Cl=NH4++Cl-,H2O?圹H++OH-,NH4++OH-?圹NH3·H2O从而使得溶液中游离的H+多于OH-,溶液显酸性。再以CH3COONa为例,CH3COONa=CH3COO-+Na+,H2O?圹H++OH-,CH3COO-+H+?圹CH3COOH,从而使得溶液中游离的OH-多于H+,溶液显碱性。此时,可将其它几种盐溶液显酸碱性的分析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类似的手段分析其实质,体会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因素。从而总结出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第二课时主要探讨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主要分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先从内因说起,影响水解程度的因素是对应的弱酸或弱碱自身的性质,酸性或碱性越弱,其水解程度就越大,Na2CO3与NaHCO3就是一对最容易拿来做比较的例子,由于CO32-对应的酸是HCO3-,而HCO3-对应的酸是H2CO3,酸性H2CO3>HCO3-,因此CO32-结合H2O中H+的能力远远强于HCO3-,同温同浓度时Na2CO3溶液的碱性强于NaHCO3溶液。在外界条件对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中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溶液的温度(由于所有盐类水解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因此,温度升高都会促进水解的进行,其酸碱性提高);②溶液的浓度(平衡向着微粒数目增多的方向移动,即水解平衡正移);③溶液的酸碱性(由于绝大多数的水解都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酸碱性,因此向溶液中加入酸或碱会抑制水解,平衡逆向移动)。

第三课时是有关盐类水解应用的介绍。前面学习其原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后面的具体问题中应用,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一般的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显示其强方的性质,但若遇到NaHSO3、NaHC2O4、NaH2PO4等的水解,则一定要留意其电离大于水解,可使溶液显酸性;与刚才几种盐相对应的NaHCO3、NaHS、Na2HPO4等又是水解大于电离的代表,它们的水溶液显碱性。这些特殊的例子要求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方才有作题的积淀。

而溶液中的几个守恒关系是与离子浓度大小排序常在一起考的内容,共有三个守恒:电荷守恒(根据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电量相等)、物料守恒(根据盐电离出的阴阳离子的倍比关系)、质子守恒(根据由水电离出的H+和OH-相等)。以Na2CO3为例,可描述其三种关系式:① CNa++CH+=2CCO32-+CHCO3-+COH-;② CNa+=2(CCO32-+CHCO3-+CH2CO3);③ COH-=CH++CHCO3-+2CH2CO3。由于这是本課时最难的问题,因此在这里不妨防慢节奏,让学生通过典型例题和习题来感受守恒关系,从而达到应用的目的。

第四课时是盐类水解在化学实验、生活、农业生产及工业实际中的应用。在化学实验中,如:溶液的配制(FeCl3中需加HCl抑制其水解)、溶液的蒸干(AlCl3溶液蒸干后得到Al(OH)3,再灼烧得到Al2O3)、试剂的保存(Na2CO3溶液不能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存放,水解生成的OH-可与SiO2反应生成Na2SiO3)、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制备) 及纳米材料的制备。在生活中,明矾净水的原理、厨房为何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油污、泡沫灭火器工作原理(双水解反应)。在农业生产中,显碱性的农药不可与显酸性的农药同时施用。在工业生产中,如何通过盐类的水解除杂(如何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Cl3杂质)。

至此,盐类的水解平衡才告一段落,后面的就是通过习题来巩固所学,让学生自己体会盐类水解带给我们实际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华实验学校英语下一篇:鸡冠花的花语及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