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2024-07-23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共9篇)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1

一.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增加到8个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正价由+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到-1、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掌握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

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1.记住7个横行,即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2.记住18个纵行,包括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1个第Ⅷ族(第8、9、10纵行)和1个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

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四.能综合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正价数=8-?最低负价?。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五.能综合应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及其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主族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正价及最低负价数同为奇数或偶数。

六.能综合应用元素周期表。

预测元素的性质;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等。

七.典型试题。

1.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 >H2YO4 >HXO4

B.非金属性:X >Y >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2.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A.1 B.3 C.5 D.6

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 >B >C >D B.原子序数:d >c >b >a

C.离子半径:C >D >B >A D.单质的还原性:A >B >C >D

4.1月,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出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298。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第七周期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相似

C.该元素位于ⅢA族 D.该同位素原子含有114个电子,184个中子

5.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X >W >Z >Y。W原子的最外层没有p电子,X原子核外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Y原子最外层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Z原子核外电子中p电子数比Y原子多2个。Na、Mg、C、O。

(1)X元素的单质与Z、Y所形成的化合物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2Mg+CO2?点燃 ?2MgO+C。 Mg(OH)2 < NaOH

(2)W、X元素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__________ < __________(填化学式)。这四种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为_____ >_____ >_____ >_____(填元素符号)。Na >Mg >C >O。

6.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铍元素的氢氧化物(难溶于水)是两性氢氧化物,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Be(OH)2+H2SO4?BeSO4+2H2O;Be(OH)2+2NaOH?Na2BeO2+2H2O。

7.制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目的。人们曾采用过乙醚、NH3、CH3Cl等作制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制冷剂。

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____ >_____ >H2O、HF;

第三周期SiH4 >PH3 >_____ >_____。

(2)化合物的毒性:PH3 >NH3;H2S_____H2O;CS2_____CO2;CCl4 >CF4(填>、<、=)。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l的化合物上。

(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为-128℃,新制冷剂的沸点范围应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反复试验,一种新的制冷剂氟利昂CF2Cl2终于诞生了,其它类似的还可以是__________

(4)然而,这种制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_____变化趋势来开发制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 毒性 ② 沸点 ③ 易燃性 ④ 水溶性 ⑤ 颜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

B.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

C.室温时,零族元素的单质都是气体

D.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化合价和它的族序数相等

2.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O+ C.NaH D.H2O2

3.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下列事实能证明其金属性比钾强的是

A.其单质跟冷水反应,发生剧烈爆炸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大

C.其单质的熔点比钾的熔点低 D.其氢氧化物能使氢氧化铝溶解

4.短周期元素X和Y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且X呈价态,Y的原子序数为n,则X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n+5 B.n+3 C.n-3 D.n-11

5.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E与周期表中A、B、C、D四种元素上下左右紧密相邻,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的是(镧系、锕系元素除外)

A.4x B.4x+6 C.4x+10 D.4x+14

6.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XY B.XY2 C.XY3 D.X2Y3

7.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8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有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按原顺序改为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第14列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B.第8、9、10三列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C.从上到下第17列元素的单质熔点逐渐降低

D.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8.下列各组顺序的排列不正确的是

A.半径:Na+ >Mg2+ >Al3+ >F? B.碱性:KOH >NaOH Mg(OH)2 >Al(OH)3

C.稳定性:HCl >H2S >PH3 >AsH3 D.酸性:H3AlO3 < H2SiO3 < H2CO3 < H3PO4

9.已知X、Y、Z、T四种非金属元素,X、Y在反应时各结合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放出的能量是Y >X;氢化物稳定性是HX >HT;原子序数T >Z,其稳定结构的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而其离子半径是Z >T。四种元素的非金属型从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X、Y、Z、T B.Y、X、Z、T C.X、Y、T、Z D.Y、X、T、Z

10.我国最早报道的超高温导体中,铊(Tl)是重要组成之一。已知铊是ⅢA族元素,关于铊的性质判断值得怀疑的是

A.能生成+3价的化合物 B.铊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C.Tl(OH)3的碱性比Al(OH)3强 D.Tl(OH)3与Al(OH)3一样是两性氢氧化物

11.根据已知的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中的元素种类数,请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

A.18 B.32 C.50 D.64

12.有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质子数总和为32,价电子数总和为18,其中X与Z可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通常为液态的化合物,Y、Z、W在周期表中三角相邻,Y、Z同周期,Z、W同主族。

(1)写出元素符号:X_____、Y_____、Z_____、W_____。H、N、O、S。

(2)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13.A、B、C、D是短周期元素,A元素的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它的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离子化合物,1 mol该化合物含有42 mol电子,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2np2n。C、D两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内层电子数的一半。C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式写出:N、O、P、Li。

(1)A、B元素形成酸酐的化学式__________N2O3、N2O5。

(2)D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Li+2H2O

(3)A、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__________ < __________。PH314.在周期表中,有些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左上访或右下方的另一主族元素相似,如锂与镁都能与氮气反应、铍与铝的氢氧化物均有两性等,这称为对角线规则。请回答:

(1)下列关于锂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Li跟过量O2反应生成Li2O2 B.LiOH加热时,不会分解

C.Li遇浓H2SO4不发生钝化 D.Li2CO3加热时,分解成Li2O和CO2

(2)锂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__________外,也生成微量的__________。

(3)铍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具有_____性,证明这一结论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已知Be2C+4H2O??2Be(OH)2?+CH4?,则Al4C3与过量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① ② ⑨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1)表中元素 ⑧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它的_______(填酸、碱)性比元素 ⑦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_______(填强、弱)。

(2)位于第二周期的某元素的原子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多1个,该元素是表中的_____(填编号),该元素与元素 ⑤ 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键;该元素与元素 ⑨ 形成的化合物中,元素 ⑨ 显_____价。

(3)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元素 ⑦ 与 ⑧ 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2

诗歌由于具有音乐性,所以是最适合朗读的文学体裁,而且因其大多简短精练而深受学生喜爱。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诗歌选用较少,只在选修6 Unit 2Poems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诗歌特辑,除了必修4Unit 3Ataste of English humor中的短篇笑话,学生最喜欢的恐怕就是选修6的Unit 2Poems了。高中英语教科书中诗歌选材的质与量研究对于完善我国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建议在每一单元中都补充与话题相关的诗歌,并以高一教材为例提出了可行性设想。(刘秀珍,2006)笔者撰写此文旨从诗歌可读性和学生兴趣方面逐一评述选修6 Unit 2Poems中所选取的诗歌,并提出自己的补充建议。

一、选修6Unit 2Poems选材分析

新高中英语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六Unit 2Poems中选取了以下几首不同类型的诗歌。

1.Poem A

“Hush,little baby,don’t say a word,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mockingbird.

If that mockingbird won’t sing,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diamond ring.

If that diamond ring turns to brass,

Papa’s going to buy a looking-glass.

If that looking-glass gets broke,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billy-goat.

If that billy-goat runs away,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nother today.”(刘道义, 2007)

这是一首用来哄小孩睡觉的传统英语童谣,“aabbc cddee”韵脚整齐,朗朗上口,用来让学生了解英语童谣的风格和类型十分合适。但是对于高二学生来说,过于浅显直白,学生念两遍后基本就没什么兴趣了。

2.Poem B

“I saw a fish-pond all on fire,

I saw a house bow to a squire,

I saw a person twelve-feet high,

I saw a cottage in the sky,

I saw a balloon made of lead,

I saw a coffin drop down dead,

I saw two sparrows run a race,

I saw two horses making lace,

I saw a girl just like a cat,

I saw a kitten wear a hat,

I saw a man who saw these too,

And said though strange they all were true.”(刘道义,2007)

这首无意义(荒诞)清单诗同样韵脚整齐、容易上口而且滑稽有趣。但也仅此而已,其内涵诗意无可深究, 学生大多一笑而过,因为同类的笑话没法让人笑很久。

3.Poem C

“Our first football match

We would have won...

If Jack had scored that goal,

If we had just a few more minutes,

If we had trained harder,

If Ben had passed the ball to Joe,

If we’d thousands of fans screaming,

If I hadn’t taken my eye off the ball,

If we hadn’t stayed up so late the night before,

If we hadn’t taken it easy,

If we hadn’t run out of energy.

We would have won...

If we’d been better!”(刘道义,2007)

这首描写足球赛的清单诗贴近学生生活,但是没有工整押韵,不上口,由于母语中唐诗宋词严格格律的影响,学生很难把它当做是诗,不如其他节奏韵律鲜明的诗歌能够引起朗读兴趣,勉强模仿当做作文去写倒是可以。

4.Poem D

“Brother

Beautiful,athletic

Teasing,shouting,laughing

Friend and enemy too

Mine”(刘道义,2007)

5.Poem E

“Summer

Sleepy,salty

Drying,drooping,dreading

Week in,week out

Endless”(刘道义,2007)

6.Poem F

“A fallen blossom

Is coming back to the branch.

Look,a butterfly!

(by Moritake)”(刘道义,2007)

7.Poem G

“Snow having melted,

The whole village is brimful

Of happy children.”

(by Issa)(刘道义,2007)

这几首描写兄弟、夏天、蝴蝶和冬雪的小诗简短精练、贴近生活,然而只有前两首押了尾韵。Poem D第三行“Teasing,shouting,laughing”里的“ing”,Poem E第二行 “Sleepy,salty”里的 “y”和第三行 “Drying,droo- ping,dreading”里的“ing”。整体上节奏韵律感都不是很强,也不容易上口。虽然其中不乏诗意,如Poem F中将蝴蝶看做落花的暗喻,Poem G中形容词“brimful”的应用使得两首诗不至于被一眼看透,但因其精练简短而大大降低了可读性,无他,结构简单,内涵诗意也不很深, 两秒钟就读完了,多读反而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破坏美感。

8.Poem H

“Where she awaits her husband

On and on the river flows.

Never looking back,

Transformed into stone.

Day by day upon the mountain top,

wind and rain revolve.

Should the journeyer return,

this stone would utter speech.”

(by Wang Jian)(刘道义,2007)

译文:望夫石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唐诗英译向来难,上文这首《望夫石》可说是其中精品,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英语与母语两种文化的显著差异。但是作为高二的学生,能否深刻体会诗中的情感, 笔者表示怀疑。如果可以,学生也更可能因为对母语文化的理解而倾向于接受母语版非英语版,对母语产生积极评价性认知(边永卫,高一虹,2006)的同时,对英语产生消极的评价性认知。由于国内大部分学校重监管轻疏导,高二学生大多有暗恋情怀,笔者建议选用Edgar Allan Poe的To Helen或者William Shakespeare的Sonnet 20,更契合学生心理。

二、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建议

根据学习动力理论中的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自我需要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蒋长好,2008)教材的选择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此种需要。诗歌的真谛在于不同的文字表达方式形成不同的意象所传递出来的含蓄隽永的情感之美,要让学生真正有所体味,应该选择那些经典的富于人文意趣的长诵不衰的诗歌,而不能因为惧难一味选择简短且过于浅显直白的诗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6 Unit 2 Poems中所选取的诗歌仅仅满足了学生对于几种诗歌类型的浅层了解需求,而没有足够深层地触及英文诗歌的语言情感之美,学生对于英语诗歌的兴趣还要靠课外材料来激发和维持。如Edgar Allan Poe的To Helen和Alfred Tennyson的Break,Break,Break:

1.To Helen

“Helen,thy beauty is to me

Like those Nicean barks of yore

That gently,o’er a perfumed sea,

The weary,way-worn wanderer bore

To his own native shore.

On desperate seas long wont to roam,

Thy hyacinth hair,thy classic face,

Thy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Lo!in that shadowy window-niche

How statue-like I see thee stand,

The agate lamp within thy hand,

Ah!Psyche from the regions which

Are Holy-land!”(陶洁,2005)

这首短诗的主题是一位名为海伦的美丽女性。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特洛伊的海伦是美的化身。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明喻暗喻来描写海伦的美貌。第二行中诗人将海伦的美貌比作往昔尼西亚的三桅船,能让大海变得芬芳,将水手带回家乡。第四行使用了头韵,“weary, way-worn wanderer”里的“w”,这三个词形象地展现了水手的疲惫。第七行的“Thy hyacinth hair,thy classic face”和第八行的“Thy Naiad airs”使用了排比,第九行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和第十行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使用了对偶,女主人公风信子般的头发、典雅的面庞和水仙女般的风姿将诗人带回到古希腊罗马的荣光。第三小节不再继续赞美女主人公的美貌,而是将她比作另一位美丽的公主,爱神丘比特的妻子普绪喀,普绪喀是灵魂的意思,即赞美其灵魂。 这首诗的节拍和押韵不是十分规则,但整体上文句优美、意蕴深远、乐感强、悦耳动听,读起来令人舒心。

2.Break,break,break

“Break,break,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O Sea!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O,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O,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Break,break,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王守仁,2005)

这首纪念朋友的短诗使用了多种辞格,如头韵、循环节、顿呼、象声等。头韵如“boat on the bay”里的“b”, “haven under the hill”里的“h”,“day that is dead”里的 “d”。诗中首行和十三行重复了“break,break,break”, 和第二行与第十四行的“O Sea!”形象地模拟了海浪拍击礁石破碎后退去的声音,生动妙绝,略加点拨,甚至能引发学生一片惊叹。第五行和第七行的 “O,well for”是诗人把大海当做了直接交流的对象。在如此之短的一首诗中,诗人创造了丰富的视觉意象,有“gray stones” “fisherman’s boy”“sister”“sailor lad”“boat”“bay”“hill”。 悦耳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哀伤。诗人还使用了大量的单元音和双元音、长元音和双元音舒缓怀旧,如同叹息、呻吟、哭泣和哀悼,诗人的内心感受触手可及。 有第二小节男孩玩耍、少年水手歌唱的欢快情景反衬对比,使得诗人失去朋友的心情显得更加灰暗。船回到了海港,但是诗人再也触碰不到朋友的手,听不到他的声音,只有海浪声依旧。全诗感情真挚、语言精巧,读起来令人黯然魂销。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3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教学思路;弱势生

一、我对《化学与生活》教材的理解

我校高二文科的学生学习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教材,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进一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此过程,进一步学习和巩固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掌握化学的研究方法。《化学与生活》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结合化学知识来解释和判断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体会化学知识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从而认识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思路

1、阅读教材,利用表格归纳知识,便于记忆。选取该教材中的与生活和生产紧密结合的内容作为素材,来考查必修教材的知识,是新课程注重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重要体现。由于教材中很多内容以大量的文字叙述或图片来呈现化学物质的用途。因此学习方式应以学生阅读为主,以学案的形式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总结,抓住重点,通过列表、对比,易于记忆,不易产生混淆。

2、巩固旧知,紧扣必修教材的知识,落实基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必修教材为主,而《化学与生活》教材的考查作为选考题也纳入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因此,在该教材的教学中如何结合必修教材的知识要求进行教学,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重点,从而为接下来进行必修教材的复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例、第三章第2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原电池(1)形成条件:①负极:还原型物质(金属)正极:氧化型物质()②溶液③连接(闭合电路)(2)原电池是可以实现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电能的关键。负极会电子,发生反应。正极会电子,发生反应。

(3)在铜锌原电池中,以硫酸铜为电解质溶液(如图)。

锌为极,电极上发生的是反应(“氧化”或“还原”),电极反应式为,观察到的现象为;铜为极,电极上发生的是反应(“氧化”或“还原”),电极反应式为,铜片观察

3、重视实验,重点掌握实验的原理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培养能力。教材中有4个验证性实验和6个科学探究实验,要求学生通過实验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提高化学学科素质的过程。如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书写探究实验报告的能力等。

4、研读课标,明确考核要求,关注弱势生。认真研读《课标》和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考核要求,对弱势生要进行辅导,力求能根据考核内容逐项过关,加大训练力度。我校高二文科学生大多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较差才选择了文科,学习成绩不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因素除学生自身的生理和智力有缺陷外,还有在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没及时解决等方面。但是,要使弱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来。许多弱势生的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得到各自所需的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因此,教师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弱势生都要格外关心爱护,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从弱势生的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着手,从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来落实对学困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启发和引导,进而促进其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学习困难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教案 篇4

[板书]三、淀粉与纤维素

结构:[C6H7O2(OH)3]n

[提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较丰富的淀粉?

[回答]米饭、馒头、红薯等。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板书]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C6H10O5)m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补充实验]碘遇淀粉变蓝实验。

[置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

溶液是否变蓝

碘水

[参考方案]

硫酸?

是否有银镜

银氨溶液

溶液呈碱性

NaOH溶液

淀粉液水解液

水浴加热

[小组实验]选择方案后进行小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展示]含纤维素的植物的画面。

[讲述]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纤维素,但不同的植物所含纤维素的多少不同。纤维素是白色、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是一种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板书](C6H10O5)n+nH2OnC6H12O6

[展示]牛、羊或马等草食动物吃草的画面。

[提问]草中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为什么牛、羊、马等动物能以草为生?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

[讲述]草等植物中含有纤维素,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纤维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为这些动物提供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总结纤维素的用途。

[小结]学生自己列表归纳比较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淀粉与纤维素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

人教版化学选修五第二章教案 篇5

第一节脂肪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

2、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

3、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点】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一、烷烃

1、结构特点和通式:仅含C—C键和C—H键的饱和链烃,又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烷烃的通式:CnH2n+2(n≥1)师:接下来大家通过下表中给出的数据,仔细观察、思考、总结,看自己能得到什么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表总结出烷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2、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呈规律性变化,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2)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3)常温下的存在状态,也由气态(n≤4)逐渐过渡到液态(5≤n≤16)、固态(17≤n)。

(4)烃的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师:我们知道同系物的结构相似,相似的结构决定了其他烷烃具有与甲烷相似的化学性质。

3、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

(1)取代反应如:CH3CH3 + Cl2 →CH3CH2Cl + HCl

(2)氧化反应CnH2n+2 + —O2 →nCO2 +(n+1)H2O 烷烃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师:接下来大家回忆一下乙烯的结构和性质,便于进一步学习烯烃。

二、烯烃

1、概念: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链烃叫做烯烃。通式:CnH2n(n≥2)

2、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与烷烃相似)

师:烯烃结构上的相似性决定了它们具有与乙烯相似的化学性质。

3、化学性质(与乙烯相似)(1)烯烃的加成反应:(要求学生练习)

(2)氧化反应(燃烧):CnH2n+2 n3O2n CO2 + n H2O(使酸性KMnO4 溶液褪色): R—CH=CH2 R—COOH + CO2(3)加聚反应

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讲]二烯烃跟烯烃性质相似,由于含有双键,也能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这里我们主要介绍1,3-丁二烯与溴发生的两种加成反应。

[讲]当两个双键一起断裂,同时又生成一个新的双键,溴原子连接在1、4两个碳原子上,即1、4加成反应

二烯烃的加成反应:(1,4一加成反应是主要的)

以上两种加成是二烯烃与溴等物质的量加成,若要完全发生加成反应,1 mol 溴,CH2=CHCH=CH2 +2Br2 CH2BrCHBrCHBrCH2Br

二烯烃可发生加聚反应

如(2)加聚反应 的二烯烃需要mol 的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乙醇 浓硫酸

2.装置:圆底烧瓶、温度计、铁架台、水槽、集气瓶、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

3.步骤:(1)检验气密性。在烧瓶里注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1:3)的混合液约20mL(配置此混合液应 在冷却和搅拌下将15mL浓硫酸满满倒入5mL酒精 中),并放入几片碎瓷片。(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伸 入液面以下)(2)加热,使温度迅速升到170℃,酒精便脱水 变成乙烯。(3)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乙烯。(4)再将气体分别通入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5)先撤导管,后熄灯。

4.反应原理:(分子内的脱水反应)

5.收集气体方法:排水集气法(密度与空气相近)

6.现象: 溶液变黑;气体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7.注意点:

(1)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为什么是1:3? 答: 因为浓H2SO4在该反应中除了起催化作用外,还起脱水作用,保持其过量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浓H2SO4保持较高的浓度,促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2)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答:①催化剂 ②脱水剂(③吸水剂)

(3)为什么要迅速升温到170℃? 答:如果低于170℃会有很多的副反应发生。如:分子之间的脱水反应

(4)为什么要加入碎瓷片? 答:因为反应液的温度较高,被加热的又是两种液体,所以加热时容易产生暴沸而造成危险,在反应混合液中加一些碎瓷片是为了防止暴沸,避免意外

(5)为什么制取乙烯时反应液会变黑,还会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答: 因为在该反应中还伴随有乙醇与浓硫酸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C2H5OH + 2H2SO4(浓)2C+2SO2↑+2H2O ; C + 2H2SO4(浓)CO2↑+2SO2↑+2H2O,由于有C、SO2的生成,故反应液变黑,还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6)怎样证明生成气体乙烯中混有二氧化硫气体?怎样除去二氧化硫气体? 答:①证明用品红溶液 ②除去用NaOH溶液+品红溶液

(二氧化硫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方程式)

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几个为什么 河北

(7)为什么温度计必须插入液面下? 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反应原理: CH3-CH2- OHCH2=CH2↑+H2O,温度要迅速上升到170℃,防止140℃时生成 副产物乙醚,因为: CH3-CH2-OH+HO-CH2-CH 3CH3-CH2-O-CH2-CH3+H2O。该反应属于“液体+液体生成气体型”反应,两种液体混合后,装于圆底烧瓶中,加热要用到酒精灯,只有当温度计插入液面下,但不能接触瓶底,才能准确测出反应时反应液的温度,避免副反应的发生,确保产物的纯度。

(8)为什么收集乙烯用的是排水集气法? 因为乙烯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相接近,而且乙烯又难溶于水,故采用该方法。

烯烃的顺反异构

1、顺反异构

2、形成条件:(1)具有碳碳双键(2)组成双键的每个碳原子必须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小结]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

三、炔烃

1、概念: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称为炔烃。

2、乙炔的结构

分子构型:直 线型,键角:180°

3、乙炔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原理:CaC2+2H2O→CH≡CH↑+Ca(OH)2(2)装置: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3)收集方法:排水法。

[思考]用电石与水反应制得的乙炔气体常常有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因为其中混有 H2S,PH3等杂质的缘故。试通过实验证明纯净的乙炔是没有臭味的?(提示:PH3可以被硫酸铜溶液吸收)。[讲]使电石与水反应所得气体通过盛有硫酸铜溶液、重铬酸钾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闻其气味。H2S和PH3都被硫酸铜溶液、重铬酸钾溶液吸收,不会干扰闻乙炔的气味。

注意事项:①为有效地控制产生气体的速度,可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②点燃乙炔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思考]为什么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可以有效控制此反应的速率?

[讲]饱和食盐水滴到电石的表面上后,水迅速跟电石作用,使原来溶于其中的食盐析出,附着在电石表面,能从一定程度上阻碍后边的水与电石表面的接触,从而降低反应的速率。

[思考]试根据乙炔的分子结构特征推测乙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4、乙炔的性质

物理性质:乙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可燃性(明亮带黑烟)2C2H2 +5O2 4CO2 +2H2O [演示]点燃乙炔(验纯后再点燃)[投影]现象;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推知:乙炔含碳量比乙烯高。②易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叁键断裂)[演示]将乙炔通入KMnO4酸性溶液 [投影]现象:溶液的紫色褪去,但比乙烯慢。

[讲]乙炔易被KMnO4酸性溶液所氧化,具有不饱和烃的性质。碳碳三键比碳碳双键稳定。(2)加成反应 [演示]将乙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投影]现象:颜色逐渐褪去,但比乙烯慢。证明:乙炔属于不饱和烃,能发生加成反应。[板书]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分步进行

[随堂练习]以乙炔为原料制备聚氯乙烯 P33[学与问]

1、哪些脂肪烃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它们有什么结构特点? 烯烃、炔烃,含有不饱和键 [学与问]

2、在烯烃分子中如果双键碳上连接了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将可以出现顺反异构。请问在炔烃分子中是否也存在顺反异构现象? 不存在,因为三键两端只连有一个原子或原子团。

四、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

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

和远大意义。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知道静电常量。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习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渗透理想化思想,培养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模型的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认识科学家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善用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实验方法等物理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库仑定律探究过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二)难点

对库仑定律发现过程的探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万有引力的基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展示学案上预习的情况,老师准备必要的课件

六、教学方法

比较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异同。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教师演示1.1-6的实验。

2.学生注意观察小球偏角的变化以及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定性分析得到: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随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4.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用实验研究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电力,这就是库仑定律。

内容: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表达式:5.介绍点电荷:

①不考虑大小和电荷的具体分布,可视为集中于一点的电荷。②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③介绍把带电体处理为点电荷的条件: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6.任意带电体所受的力可以看作是多个点电荷所受力的合力。7.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下题)

试比较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已知电子的质量m1=9.10×10kg,质子的质量m2=1.67×10kg,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都是1.60×10C。

分析:这个问题不用分别计算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而是列公式,化简之后,再求解。

解: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分别是:-27

31,k叫静电力常量,k=9×10 N·m/C。

922

(回答“思考与讨论”)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公式和库仑定律公式在表面上很相似,表述的都是力,这是相同之处;它们的实质区别是:首先万有引力公式计算出的力只能是相互吸引的力,绝没有相排斥的力。其次,由计算结果看出,电子和质子间的万有引力比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小的很多,因此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时,主要考虑静电力,万有引力虽然存在,但相比之下非常小,所以可忽略不计。

九、板书设计 1库仑定律

a.内容: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b.表达式:2.点电荷

a.不考虑大小和电荷的具体分布,可视为集中于一点的电荷。b.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c.介绍把带电体处理为点电荷的条件: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

十、教学反思

1为突破重难点应讲清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说明库仑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顿第三定律。2为定性演示库仑定律,应使带电小球表面光滑,防止尖端放电,支架应选绝缘性能好的,空气要干燥。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7

对联:宇宙无穷无尽,世界无奇不有;乾坤有义有情,人间有妙未知。

创意:引导学生充满阅读情趣地去品味文本题目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而细心咀嚼课文,获取一些有关动物世界的故事,品味作者优美的评议和巧妙的写作技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品味性阅读:

1.课文题目,开头以“森林中的绅士”来形容豪猪这种野兽,你读后有何想法?试用简洁的语言陈述之。

2.文中“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一句,有何表达作用?请联系上下文解说之。

3.文中用了“潇洒悠闲”“殊堪钦佩”“很有教养”“逍遥自得”“无所用心”等词语来形容豪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试分析之。

4.课文正文末尾“可是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与前文的描述是否矛盾,为什么?

高考链接:挑选近年高考语文卷或模拟卷中相关散文的文段,进行力所能及的解读。

学材:课本101~102页《云霓》(丰子恺),学生通读写点感悟。

对联:人间苦疾天下农民最知晓;世上云霓艺坛画家堪留存。

创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农村、农时、农民的有关情况有所了解,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进而感悟作者关注民生,对大旱之年带来的民生痛苦深深忧虑并寄情于文的细腻情怀,并学习艺术家关注生活,关心民生疾苦的朴素品质。

品味性阅读:

1.文章开头的“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等语句有何作用?

2.课文第三段结尾处说“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再过十天不下雨,大荒年来了!’”一句,你能描述自己体味的此境此情吗?

3.文中述“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农人依旧拼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一句,你读后有何感悟?

高考链接:选择近年北京卷中有关描述人们对抗自然灾害的文本进行品味性阅读。

学材:课本103~105页《埃菲尔铁塔沉思》(张抗抗),学生通读课文,感受“沉思”的内容及情思,对作者沉思的结果有所共鸣或理解。

对联:悠悠铁塔,世间万千游者心灵震撼;朗朗太空,华夏女性作家情思飞扬。

创意: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的兴趣,并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中咀嚼作者将笔力集中于游览时的所思所感和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不注重景物描绘的意味,进而把握作者行文时思绪的起伏流动,以及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心理由偏见变为感动,进而骄傲的过程。

品味性阅读:

1.课文第二段中说:“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此句说明了什么?请结合语句末尾的“骄傲”一词阐述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2.课文描述铁塔“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的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有何特殊表达效果?

3.作者在文中写到:“我是要登塔的。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你对此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思如何理解?

4.课文中间说:“我们走出透明的铁匣子,阳光似乎仍然是那么不冷不热。天空仍然是那么不远不近。巴黎城,安静无恙地静卧在绿丛带似的塞纳河两岸。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请简洁、准确地解读句中“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的表达作用。

5.课文最后说:“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没有对话者。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飞鸟,是它寂寞的伴侣。”请你结合语句中的三个“只有”谈谈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高考链接:从各地高考试卷中筛选几篇写景状物抒情的散文作品,细细品味,解读关键语段或句子,写点感受,完成文后思考,升华理解。

学材:课本106~107页《现代散文的虚与实》,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对这篇短文中所言的散文的虚实手法和运用说明等有所感悟。

对联:文章孰虚孰实,学子当用心仔细甄别妙语;意旨有显有奥,吾辈应以智深入咀嚼精神。

创意:以此联下联提醒学生理解散文中的虚、实手法亦如作画,要讲究点与染、藏与露,也要追求“象外之声”,要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技,才能产生文之神韵,只有虚实结合,调配得当,才能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精品而流传后世。并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学习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品味性阅读:

1.这篇文章的开头引用范成大的诗“一枕清风梦绿萝,人间随处是南柯”及陆游的诗“幻境槐安梦,危机竹节滩”,其作用何在?

2.文中讨论现代散文的“实”与“虚”时说:“一般说来,‘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你对这一概括有何感悟?试举自己课外所读的某诗或某文为例阐述之(答案不求完美,结合实例言之成理即可)。

3.此文中多次说到散文的“虚实相生”并以实例阐述,试以你课外阅读而又为之动情的某诗文为例谈谈你对“虚实相生”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4.课文最后说的写作诗文的恰当方法“以实带虚”,你同意吗?如将此话换成“以虚带实”可否,为什么?

高考链接:近年的高考全国卷或各地卷都有不少古诗文或现代散文作为阅读试题的文本,其中无不存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细节,试选某一诗文的几处或几篇诗文的某一相似处进行品味,并将品味后所得感悟分条陈述之,然后完成文本后的试题,深化自己品味性阅读的理解。

学材:课本108~111页“自然的年轮”之《葡萄月令》(汪曾祺),要求学生通读把握大意后,解说性朗读一遍,然后试着拟一幅对联来表达阅读感悟。

对联:葡萄月令,如诗如画,字里行间几多碧绿枝叶晶莹果;汪氏华章,似蜜似饴,眼中脑际无限清香语句宁静心。

创意:以此联引导学生,尤其是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面狭窄的学生去关注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月令”,从本文中去吸收葡萄那如诗画般的生长的过程,以及人们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劳作过程,品读出作者细腻的情感、入微的观察、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和精致的布局谋篇,并对植物和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

品味性阅读:

1.“葡萄月令”这个题目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思或感悟呢?请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来表达。

2.课文写“月令”从一月写起,按照顺序一直写到十二月。这种构思,布局的好处何在?试分条概括。

3.课文在描述四月“浇水”的文字里引用古人《图经》中的“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的叙述后指出其叙述是“不对的”,并从种植经验上进行了阐述,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4.六月令中写到:“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的。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你从此句中领悟出什么人生哲理?

5.行文至“九月令”时,作者说“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高考链接:近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中曾多次以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作为阅读文本,请自行在网上搜寻两三则进行品味性阅读,进一步了解汪先生的文风,并完成文后相关试题深化阅读效果。

学材:课本119~121页《现代散文的疏与密》,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后对“疏”和“密”有所认识,并对其表达效果有力所能及的理解。

对联:阅读美文洗眼洗心,若能知疏知密可事半功倍;抒写华章融情融感,一旦有密有疏则巧夺天工。

创意:以此联中的“洗眼洗心”“融情融感”与“疏”“密”之关系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引文“文贵疏……气疏则纵,密则拘;神疏则逸,密则劳;疏则生,密则死”的旨意有较深入的理解,进而对“所谓‘疏者,要安顿有致,虽略施树石,有清虚潇洒之意,而不嫌空松;少缀花草,有雅静悠闲之趣,而不为沉寂……密者,须要层层掩映,从极浓荫叠翠,略无空处,而清趣自存,极往来曲折,不可臆计,而条理愈显”的意境及内涵有所感悟,对“疏中藏密”“语疏事密”的俊朗、清疏的表达技巧有所理解。

品味性阅读:

1.此篇短文中列举《葡萄月令》“疏密”之处后总结出“疏中藏密”“语疏事密”之机巧,试结合自身熟悉的某文举例印证(不要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短文中间部分说“散文的‘密’主要指构思细密、层次紧密和结构严密”,试以自己熟悉的课外文本为例讨论阐述,分层说明(回答应紧扣“构思、层次、结构”等关键词)。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8

一、突出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1.针对学科特点,突出应用价值

选修5从科学层面看,是基于地理理论思维和视角、反映灾害学的内容;从教育层面看,是基于素质教育中现代公民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从实用价值层面看,是基于地理思想、地理决策和公民正常生活能力之上,具有进一步应对非常的、突发事件能力的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减灾观,提高公民社会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强调学科应用价值的同时,应针对地理学科特点:综合、动态地分析问题,把握分析问题的时空尺度,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与人文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体现地理的综合性和区域性;同时将灾害系统化,即孕灾环境、受灾体、主要灾种、灾情和减灾五个子系统与地理理论、人文地理、不利自然条件、经济损失和人类反应相对展开。

2.联系身边自然灾害,激发学习兴趣

在强调地理学科特点的同时,在教学内容表达上应强化感染力和视觉感受。如汶川大地震、日本3.11海啸等纪录片、实景照片、插图、遥感影像、动态变化系列图;灾害影片,如《后天》、《龙卷风》、《天地大冲撞》、《完美风暴》、《唐山大地震》等;最新讯息“雪龙号”被困南极海域、马航失联客机海洋搜寻面临的自然灾害及地理信息技术在搜寻中的应用等。借助强烈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多种自然灾害有深刻的印象和直观感受,从而建立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性的科学认识,培养对受灾地区和灾民的同情与救援的人文精神,以及临危不惧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二、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1.理清教学思路,适度调整教材章节顺序

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危害、防御及树立防灾减灾观是学习自然灾害永恒的主题。由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是相互影响的,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可以推测自然灾害的分布、危害特点,并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通过了解世界的自然灾害为学习中国的自然灾害奠定基础。因此,可将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和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整合,然后再讲第二节“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分布”。在讲第二节四大类自然灾害的时候,按成因、分布、危害的逻辑顺序,并将第二章中国的气象、地质、水文、生物灾害与之相联一并学习。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再归纳世界两大灾害带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这样整合既体现了从世界到中国由大到小的顺序,又避免了在第一、二章中翻来覆去讲四大类自然灾害,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将地理选修5与地理必修有效整合

必修地理是通向选修地理的桥梁,是学习选修的基础,选修地理中的大量知识和必修地理藕断丝连。因此,在学习选修5的时候一定要复习和联系必修地理相关知识。如在学习地震的时候,应涉及地震波、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分布图、内力作用、“3S”技术等知识;生物灾害涉及中国和世界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的分布;气象灾害与区域地理位置、地形区分布、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人口城市、工农业及交通分布等必修地理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将选修5的内容与必修地理有效对接,一边学习一边复习,尤其要注意系统地理区域化,提高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构建思维模式,重视案例开发

1.建立分析问题的模式

在《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建立重点问题的思维模式。如自然灾害的成因从地理位置、地质构造、自然作用(内、外力作用)、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与气候、水系水文特征、土壤特性、植被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应从空间分布(整体分布状况、地区差异、与其它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关性、变化大小趋势、局部异常和极值等)和时间分布(短期与长期的变化、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变化、波动及变化幅度大小、速度快慢、频率高低、峰值及对应时间等)方面分析;自然灾害的影响应从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如台风、寒潮、雪灾等;危害类问题主要从人员伤亡、社会稳定、财产损失(建筑、基础设施、文物古迹、三大产业等)、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防灾减灾的措施从监测预报、非工程措施(规划、立法、管理、教育)、工程措施(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救援与救助(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自救与互救方面分析;灾情大小程度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灾害的种类、强度、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频率,受灾地的人口、城市、建筑物、经济水平、资产密度、防灾减灾能力,受灾体的自身特性和易损性等方面分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区位选择主要从交通(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网络且辐射广泛互不重叠)、灾发地与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距离、通讯网络、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人员和设备、地租与经济水平、应急能力和应急机制等方面考虑。当然,建立答题模式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清红皂白把所有的要素堆在一起。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筛选与问题相关的因素,因时、因地、因灾种、因具体材料、信息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到同一类自然灾害在不同地区的成因、危害程度不同,同一省区或国家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因此在建立思维模式的同时,又要打破思维定式,既要看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要注意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强调自主学习及案例的开发

教师要有意识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变课堂为学堂。对于每一类自然灾害学习,教师只需讲其中一种或两种灾害的学习方法和模式,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学习气象灾害,教师只需交给学生学习热带气旋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的学习方法和模式,然后分组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和查询干旱、寒潮、浓雾、沙尘暴、雷电、雪灾、低温冻害、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成果,这样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中获得知识、方法和地理技能,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节省教学时间。但是对于各类自然灾害的学习,教师必须开发典型的案例和例题进行训练。重视案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看到每一个案例的局限性,把课本书当作案例学习,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最终跳出课本。例如,学习了“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后,可提供美国自然灾害的图文信息,让学生描述美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为美国划分自然灾害带;学习了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危害后,让学生谈谈2013年冬季“极地旋涡”冰冻北美,五大湖的湖冰给当地带来哪些危害?“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与哪些自然灾害有关?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不断开发新的案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学习的过程,总结学习灾害地理的方法。

四、认真研究考纲和课标要求

1.地理选修5的高考考纲要点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过程;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形成原因;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2.地理选修5的课标要求

(1)列举和举例类: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举例说明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以1、2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方法或应对措施。

(2)简述类:简述自然灾害及其主要特点;简述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简述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3)运用资料结合实例类: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运用地图指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篇9

第一节 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

1.静电场和重力场的作用特点是一样的。一个物体在重力场的不同高度具有不同的重力势能,同样的,一个电荷在电力场的不同电势中具有不同的电势能。物体在同一个重力场的相同高度的中具有同样的重力势能,把这些同样高度的点叫做等高面,物体在等高面上移动时重力不做功;电荷在同一个电力场的同样电势点上具有同样的电势能,把这些电势相同的点叫做等势面,电荷在等势面上移动时静电力不做功。

2.电场力做功和重力做功类似,电场力做了多少功,那么电荷的电势能就减少了多少:WAB=EpA-EpB =-ΔEp;正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运动电势能减少,负电荷顺着电场线方向运动电势能增加。

3.在计算关联系统的运动状态变化时,如果并未具体描述运动/受力的末状态,那么应该从受力等角度分析最终运动/受力的状态,而不是想当然的得出最终状态并直接进行计算,这是未经认真思考最容易犯的错,将导致计算方向和结果完全错误。例如某个在电力场中的关联系统,最终平衡状态还受到电场力的作用,绝不能仅仅考虑重力。

4.什么是匀强电场,即电场强度处处相等的电场,在其中的电荷受恒力。若电荷在电场中仅受电场力的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说明电荷受到的力为恒力,也就是电场强度处处相等,说明这是一个匀强电场。

5.由于电势不像高度那么直观,所以在判断电势能是否增加或者减少的时候,可以通过判断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还是负功来决定。如果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那么电荷的电势能就减少,也就是电荷从电势高的位置往电势低的位置运动了,对负电荷则反之。这是求解电势/电势能变化问题的最基本方法。

第二节 电势与等势面

1.电势的定义是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用φ表示,定义式可以有正负。

2.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第一,电场线法:顺着电场线方向电势越来越低,若规定无穷远处电势为零,那么正电荷产生的电场中电势为正值,负电荷产生的电场中各点电势为负值。越靠近正电荷的地方电势越高,越靠近负电荷的地方电势越低。第二,电势和电势能的关系判断法:先由电场力做功情况判断电势能变化,再由电势和电势能之间的关系判断电势的升降情况。3.正电荷在电势越高的地方电势能越高;而负电荷则相反,在电势越高的地方,电势能越低。

4.电势和电场强度的大小不存在任何关系,电势大场强不一定大,场强大电势不一样大。电势为零场强不一定为零,场强为零电势不一定为零。比如说,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处处相当,但是电势能却有所不同,对于参考点,电势能可以为零,但是场强显然不为零。另外,对于非匀强电场,场强为零的地方,电势能也不一定为零。至于电势能大小,这还与电荷的正负有关。5.如果题目中提到质子,那么就是正电荷,反之,如果题目中提到“电子”那么就默认为负电荷,这也是一个题给隐藏信息,需要注意。

6.P67例2变式迁移,3种解法,让学生能理解做功与电势变化的变化。

E

。电势是标量,没有方向,只有大小,q第三节 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

1.电势差UAB指的是A点的电势减去B点的电势,这和其他矢量的末量减去初量不同。UAB/q=WAB,也就是说W=qU。可见,电场中A、B两点间移动电荷q的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W等于电荷量q和这两点之间的电势差UAB的乘积。电势差可以理解为高度差,其距离必须是沿着电场线方向上的距离。2.W=qEd,同时W=qU,所以可以得出U=Ed,也就是说,对于匀强电场,E=U/d。3.无论是否匀强电场都可以使用W=qU来计算做功,而W=Fd仅仅针对匀强电场。

4.U=Ed仅能用来计算匀强电场,非匀强电场虽然不能计算具体大小,但是可以定性判断两点电势差。

5.计算电场强度有3个公式,包括E=F/q(适用于一切电场),E=kQ/r2(仅适用于真空中且场源电荷Q是点电荷),E=U/d(仅适用于匀强电场)。要注意区别。

6.带电粒子以速度V0垂直射入匀强电场,沿着电场线的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而垂直电场线或者说初速度的方向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类似于平抛运动。沿着电场线方向的这个运动称为偏转。偏移距离Y=qUL2/2mdV02,偏向角为tanφ=qUL/md V02,射出电场瞬间速度V的反向延长线与V0延长线的交点在L/2处。

7.带点粒子经电场U1加速后垂直射入另外一个匀强电场U2的运动规律为,偏向角tanφ=qU2L/2mdV02=U2L/2dU1,也就是说,任何同电性的粒子在同一加速电场加速下,射入同一偏转电场,偏移距离及偏向角都是相同的,和粒子的质量以及电荷量无关。

8.示波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加速电场)及偏转(偏转电场)。

9.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离子等一般不考虑重力,但是不能忽略质量。带电粒子例如液滴、油滴、尘埃等,除非有明确说明或者暗示,不能忽略重力。10.关于重力场和静电场的比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P85)。

第四节 电容器电容

1.两个彼此绝缘相互靠近的导体都构成电容器,在某种电容器充电的过程中,随着两极板上分别充等量异种电荷量Q的增加,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增大,Q/U的比值不变;当极板上电荷量Q减少时,U也与Q同比例减小,因此,Q/U的比值也不变。我们把这个比值称为该电容器的电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为法拉,简称法,符号F。

2.虽然电容计算公式C=Q/U,但是C与Q或者U都无关,是个常数。3.C=εS/4πkd,其中ε是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k为静电力常数,S为电容器正对面积,d为极板间距离。

4.电场力做功W=qU,电容器电容计算C=Q/U,注意q与Q不同,q是带电粒子的电荷量,而Q是电容器任意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

5.平行板电容器的场强只与电荷量及面积有关。因为E=U/d=Q/Cd=4πkQ/S,也就是和距离d是没有关系的,无论如何变化距离,只要电荷量不变,那么场强就不变。

上一篇:2022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的自查报告下一篇:那年我在上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