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英语(共12篇)
人教版高中英语 篇1
一、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分析
(一) 对教材模块的分析
NSEC所采用的编制方案是以模块为中心, 将语法内容贯穿其中。其必修教材内容主要按教材分为五个大的模块, 而在每册内容中又根据单元划分为五个组成部分, 单元内部又设定有许多不同的板块, 并且主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来开展听说读写活动。而在每册内容中又根据单元划分为五个组成部分, 单元内部又设定有许多不同的板块。板块内容的设置通常是围绕课程教学中心话题而展开的全方面活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旨在在教材内容中将课程知识与学生较为熟悉的个人、家庭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结合起来。教材中的话题不仅包含了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 让学生不仅能够将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而且提升了跨文化意识、拓宽了视野。
(二) 对每个单元五大板块的分析
每本必修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五大板块, 教材中每一个板块都具有其特殊性, 每个板块在单元中的作用和比例都不同。但是板块与板块之间都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1.“热身”板块
“热身”板块起着一个引入的作用, 通过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联想且有话可说, 激发了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学习兴趣。“热身”板块呈现给学生方式是多样的, 如:问卷调查、看图画和图表并讨论、调查问卷, 情景听说, 思考并回答问题等等, 目的是让疑问来引导学生慢慢步入知识的学习。如必修一Unit1friendship为例来说, 它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发生的真实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且让学生打出最后得分, 对于刚从初中升人高一的学生来说, 这种形式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2.“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
“读前”部分是“热身”板块的延续。但是“读前”部分与“热身”部分不同的是, 它设置的是与单元阅读课文相关的开放性问题, 学生通过回答两个与“阅读”相关的问题, 一方面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本文, 激发了学生想了解本单元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会不断预测课文内容,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部分为接下来的阅读作了很好的铺垫。“阅读”部分中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话题以及不同的体裁。这部分部分知识十分丰富, 学生可以从中既学到本单元重要的知识点又能学习到需要了解的文化知识, 它是每个单元的核心。这部分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 提高阅读技能和提升文化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解”部分设置了:填空、寻读、略读、讨论、总结概括等练习和任务, 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课内容, 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检查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情况。
3.“语言学习”板块
“语言学习”板块由“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两项内容组成。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没有一定的词汇量, 学生不可能顺利进行听说、阅读、翻译等英语学习认知活动, 更别说提高语言技能了。语法是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之一, 语法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个版块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 要求掌握一些重点词汇的词义及使用和本单元重点的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则, 为听说读写奠定基础。
4.“语言运用”板块
(1) 听力部分
NSEC对听力材料提出的基本要求如下:这些材料必须是来自真实情境中的单词和句子, 要因材施教, 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听力材料涉及到的话题多种多样, 并且都和每单元的话题相关。材料来源于英语交流的真实语境。例如关于友谊的一些建议, 对经历过地震的人的采访和介绍湄公河等等。
(2) 口语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 , NSCE提出要求的口语材料: (1) 口语话题应该明确, 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2) 应适合学生的口语水平; (3) 口语材料应该是有趣的、真实的和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和表达。
(3) 阅读部分
这部分的阅读和“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中的阅读不一样, “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中的阅读侧重的是知识的输入, 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话题内容和体裁, 学习重要的词汇和语法,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提升语言能力。
(4) 写作部分
NSEC在写作材料提出了以下要求: (1) 写作主题应该明确, 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2) 写作水平应适合学生的水平; (3) 写作材料应该是有趣的和真实的。写作模块的主题和每个单元的话题也是紧密联系的。
5.“小结一学习建议一趣味阅读”板块
“小结”部分帮助学生整理、巩固本单元所学到的知识。其中包括学到的文化语言知识, 有用的动词、名词、其他表达方式和新的语法项目.如Unit2Healthyeating“小结”部分涉及两项内客:1.让学生小结本单元学到的关于健康食物和健康饮食的内容;2.让学生小结本单元所学词汇和新的语法结构。学习建议部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英语给出了一些建议, 例如, 建议学生多听广播或电视以提高听力水平, 帮助学生改善语音、语调;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认知、交际和资源等策略的能力。如必修三Unit2Healthyeating“学习建议”部分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包装食品和罐装食品的均衡营养。学生在研究这些食品的同时也可扩大词汇量。趣味阅读部分给出了与单元话题相关的诗篇、言语、歌曲、笑话等趣味性知识, 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使学生喜爱英语、欣赏英语。
二、高效利用新课改人教版英语教材的具体策略
1.顺序调整法
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顺序是第一部分为“热身”板块, 第二部分“读前一阅读一理解”板块;第三部分“语言学习”板块;第四部分“语言运用”板块, 第五部分“小结一学习建议一趣味阅读”板块。教师并不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去一步一步讲解教材, 而是可以灵活处理各部分内容。比如在“语言运用”板块中有听力部分的训练, 内容都是和本单元内容相关的, 有些是学生感兴趣的故事,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把它安排在“热身”部分,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同时丰富了讲解“热身”部分的素材, 使课堂更加生动了。
2.话题讨论法
话题讨论因为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课堂兴趣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被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但是在话题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是教师需要注意的例如有些坐在稍微靠后位置的同学说都没有机会发言, 老师很少走到他们位置前观察他们监督他们。因此老师在展开话题分组讨论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全班同学的情况, 不能只关注那些坐在前排积极主动的同学而忽视了那些在后排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同学, 教师可以把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的学生搭配成一个小组, 这样既能给英语水平相对较弱的同学发言的机会, 又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适当删减法
NSEC虽然内容丰富, 结构合理, 但是由于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太多, 涉及听力练习、阅读训练、单词和语法讲解、写作练习等等, 很多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往往很难完成计划教学内容的讲解, 因此有些老师会随意延长课时来完成没有讲完的内容或者有些老师某些板块的东西可能不讲解, 长期这样下去会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语法知识不系统, 语言能力发展也较为缓慢。因此教师不能只跟着教材本身安排步步紧跟, 讲不完的就不讲或者延长讲, 而是要在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避免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现象发生的基础上, 对教材进行删减, 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学情。
摘要:人教版新编高中英语教材 (NewS eniorE nglishforC hina (简称NSEC) ) 题材丰富, 体裁多样, 从内容编排体系、教与学方法设计等各方面都让人感到面貌一新, 且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 集知识和人文性于一体。其在全国使用范围最广, 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因此关于这套教材的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分析,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C.CurriculumD evelopmentinL anguageT eaching[M].Ca mbridge:CambridgeU niversityP ress, 2001.
[2]Krashen, S.SecondL anguageA cquisitionandS econdL anguageL earni ng[M].Oxford:Pergamon.1981.
[3]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5]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7]刘道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8]高丽绪.人教版高中英语策略分析及实施策略研究[D].北京, 2012
人教版高中英语 篇2
复习教案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In this unit students will review some names of jobs and some description words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used to talk about jobs.
2. Ability Object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Trai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 Moral Object
No matter what you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you must do the job you are doing now well.
Ⅱ. Teaching Key Points
Key words
The target language
Review how to talk about and describe jobs.
Review the present tense.
Review What and Where questions.
Ⅲ. Teaching Difficulties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Review how to read and write a newspaper want ad.
Review how to write a letter applying for a job.
Ⅳ. Teaching Methods
Pairwork
Practicing methods
Ⅴ. Teaching Aids
A computer
Cards
Ⅵ.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Ⅰ ad
1. In this activity you’re to write your own newspaper want ad.
First you should decide what kind of job you can offer to people.
Then consider what you are going to write about.
2. Set a time limit of two or three minutes for students to prepare before writing the ad.
3. Have students start to write their own newspaper want ads.
4. Ask a student to write his or her ad on the blackboard. Correct any language and spelling errors along with the rest students.
StepⅡ Pair work-talk about jobs
Use these target language to make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 partner.
What does he do?
He’s a waiter.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n actor.
Where does she work?
She works in a bank.
What does he do?
He’s a student. He wants to be a doctor.
StepⅢ Review the structures
1. Review the where and what questions. Write sentences on your exercise book. Write as many as you can.
2.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read their sentences.
StepⅣ Review the key vocabulary
1. Give students several minutes to memorize the key vocabulary.
Doctor, actor, reporter, police officer, waiter, band, clerk, sales assistant, student, dangerous, fun, exciting, difficult, boring, interesting
2. Have a dictation.
StepⅤ Summary
In this class we’ve reviewed all the key words in this unit .
We also reviewed to write a newspaper want ad.
StepⅥ Homework
Review all the key words and language points learned in this unit.
Blackboard Design
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What does he do?
He’s a waiter.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n actor.
Where does she work?
She works in a bank.
浅谈人教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词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93-02
词汇是语法、语句、语篇学习的根基。学生只有在理解了单词意思并能加以运用的基础上,才能对英语进行系统完整的学习。然而,如今的高中英语教学,学校和教师大多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应付考试而对词汇的讲解一笔带过,导致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固,学习效果不理想,最终失去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真正重视词汇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推动高中英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弊端
高中英语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教学学生体会英语的魅力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英语教师或忽视词汇的重要性,或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或不注重词汇环境的创造,导致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具体来说,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一)词汇教学薄弱
根据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为完成学校的教学指标,教学的功利性较重,常常不注重词汇的讲解,缺乏词汇教学的责任感。词汇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导致学生在词汇发音、拼写、情境运用中出现大量的问题,造成英语学习的脱节,给后期繁重复杂的英语学习带来困难。
(二)缺少词汇环境
词汇集音、形、义三种元素为一体。在教学中,只讲解英语单词的发音、拼写,而不注重将单词运用到相应的场景中,学生不能在具体的英语环境中体会到词汇的不同含义,导致词汇运用出现混淆,在考试中经常出错。
(三)缺乏学习方法指导
单词学习更多的是为阅读、写作奠定基础,需要大量地记忆和不断地重复学习。这词汇学习中,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记忆方法进行指导,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单词记忆的效果甚微,且容易遗忘,学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单词记忆的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教师不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按照学生的记忆规律去引导学生学习记忆单词。
(四)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单一
目前,对学生英语词汇的评价和检验方法比较单一,多采用听写、默写的方式。对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显得既枯燥又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这种方式只能对暂时记忆的检测有效,对学生长期综合的词汇记忆能力并无太大作用。
二、改善英语词汇教学现状的策略
(一)重视音标的学习
词汇学习的首要步骤是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出单词的发音。要提高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需要重视音标的学习。但在不少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对音标的教授通常是一带而过,学生只跟随教师的发音认识单词,而对音标的发音一无所知,经常出现单词发音不准确、不地道的情况。而错误的单词发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而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不断纠正自身的英语发音,提高语音水平,还要重视对学生单词发音的培训。
(二)联系词汇情境
学习词汇最重要的是联系词汇运用的情境,将词汇嵌入相应的生活场景中,能够对英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submit这个单词时,意为“提交、呈交、服从。单词意思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可联系相关的词汇情境在进行教学。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授词汇课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比如可采用联想法、同义或反义法,来增加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例如delight这个单词,意为“快乐、高兴、喜悦”。
(四)采用多样化的考察形式
在考察学生的单词记忆和理解能力时,可采用多样化的检测方式。教师可利用单词互猜、选词填空、单词连线等方式,根据单词意思和语境选择正确的单词填入题目中。在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单词学习和记忆能力。
三、结束语:
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单词的音形义和学生的记忆规律,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要做到让学生既能掌握词汇的学习方法,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又能感受到英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威.浅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84.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优化使用 篇4
一、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特点
1.内容广泛,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是在旧版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更新的。其中英语课文,包含的社会科学类的内容,譬如像friendship、English around the world、travel journal等课文涉及了情感、地理、旅游等各个方面,学生通过对这些英语课文的学习,不仅能够强化对于英语知识点的掌握,更能了解到各个领域的一些常识和知识。同时,课文数量多和篇幅长,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压力比较大,需要大量的课时去完成,这跟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精力造成冲突。
2.教材编排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在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分为以下板块,其中包括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章节的顺序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并且根据所学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题。这种教材的设计特点为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做了引导性的铺垫。
3.教材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在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中,课文内容不仅注重新词汇、句式、语法的使用,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的内容,强调英语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精神品格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包括文章内容涉及一些名人事迹、古迹名胜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同时,在文章中夹杂了大量的有关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内容,可以说,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优化使用
1.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材
虽然人教版的教材在内容上扩大范围,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但是由于实际的教学课时和学生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不可能做到对任何章节和内容都非常细致地讲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教材编排与实际情况的矛盾,从而去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和教学任务的情况,分清教学内容的主次,将英语知识和要点有主次地传达给学生。譬如,在课文中出现的重复的知识要点,老师应该在进行教学时省去重复的部分,对于提升学生课外能力的练习题不做硬性的要求,要求有精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去完成就可以。而且在知识要点的提炼上一定要精准,能够在课文中选中较为精炼的句子、词汇对学生进行教学。
2.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
在高中英语的教育中,普遍出现的状况就是“哑巴英语”,学生的书面答卷的成绩都非常好,但是在英语听力和表达能力上却不尽如人意。譬如“compliment—complement;wait—weight”等,词义不一样,但是听起来却非常近似,正是由于很多老师把大量的课时用于分析词汇、语法、句式上,学生没有时间去练习英语听力,因此很多学生对英语发音掌握得不好。所以教师应该针对教材听力部分,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养成训练听力的习惯,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要求学生所要掌握的词汇发音,找一些比较有趣的影音资料,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都会达到最佳状态。
3.采用多样化形式,完成课文阅读教学
在当下的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中,存在很多篇幅比较长,或者学生对内容比较陌生的课文,学生阅读起来比较枯燥,学习效率不高。而通常老师采用的教学形式跟过去使用旧版教材也是一样的,学生个人进行默读,老师带领阅读,针对各个句式、词汇进行分析。针对新版教材,老师应该根据课文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图文形式,进行课文结构分析,将课文的骨架提炼出来,学生对于课文要讲述的内容和观点的理解会比较快,也比较准确,这样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花费的实践也比较短。对阅读而言,图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指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所讨论主题的了解程度。修辞图式指读者对阅读材料的体裁、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因此阅读教学时,可结合阅读材料的语篇内容及语篇结构,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语篇图式。或者是学生采用情景对话形式进行阅读,将书中的各个角色分布到学生身上,进行情景化的阅读,这样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总之,老师应该放开思路,在结合教材的前提下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人文拓展和升华
由于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老师应该抓住教材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知识拓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老师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在进行授课之前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好教学方向,延展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教育。例如,在教unit 4 earthquake时,老师可以结合当前雾霾等常见的污染现象,对学生进行词汇和知识的扩充。在讲述像天文、工业、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的时候,老师都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升华,但是要注意对教学时间的把握,避免偏离教学主线。
5.结合语言文化背景,加深对英语课文的深层理解
《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中说“The language of a society isanaspect of the social culture.”也就是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须要了解其所支撑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渗透英美文化教育。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涉及到其他国家的生活,老师应该经常渗透英语国家的情况,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只有了解说英语国家的一些生活习惯、词汇来源、民间传说、节日来源等各个方面,学生才能真正地运用好英语,才能避免在句式、词汇的使用上出现问题。
高中英语教案人教版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肢体语言”,介绍了肢体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生活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及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重点介绍了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及世界通用的肢体语言。本单元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的。
“热身”(Warming up)部分以五幅不同的面部表情导出本单元的话题之一:面部表情是传递某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使他们能在平时注意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注意自身的面部表情。
“听力”(Listening)部分是以听的形式进一步向学生介绍了肢体语言的交际功能,然后以选择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听力材料信息的筛选能力,同时又要求学生把所听到的信息应运于讨论之中。
“口语”(Speaking)部分向学生提供三个情景,让学生通过编对话进行“请求帮助”和“提供帮助”的日常英语练习。
“读前”(Pre-reading)部分编者设计了三个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如何用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欲望。
“阅读”(Reading)部分是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We use both words and body language to express our thoughts and opinions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people./We can learn a lot about what a person is thinking by watching his or her body language。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各部分的意思是:Part 1 (Para 1): We use both words and body language to express our thoughts and opinions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people. Part 2 (Para 2-3): Just like spoken language, body languag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Part 3 (Para 4-5): Some gestures seem to be universal.
“读后”(Post-reading)部分设计了两种练习。第一类是三个问题,其中前两个测学生阅读的结果,第三个是一个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把所学的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第二类是填写表格,对比肢体语言在美国和我国的异同。
“语言学习”(Language study)包括以下两部分:词汇部分设计了两块内容:1)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六个身体部位进行交际,鼓励学生学着使用动词-ing形式;2)设计了6个生词与英语解释的配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解释生词的习惯及能力;语法项目是有关动词-ing形式作名词使用及其在句子中的功用,具体包括四个步骤:1)学会区分动词-ing形式在句中的所担任的成分功能;2)联词成句,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动词-ing形式在句中充当主语;3)词组翻译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动词-ing形式在句中充当定语及翻译;4)按要求用动词-ing形式进行句子改写,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动词-ing形式在句中充当宾语或表语。
“综合技能”(Integrating skills)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6幅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图画进行写作,该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建议”(Tips)提供了一些写故事的建议,旨在帮助学生完成综合技能的写作练习。
“复习要点”(Checkpoint)部分简要总结了本单元的语法重点。同时通过两个问题引
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词汇作一次小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I. 动词-ing形式在句子充当主语、宾语、表语或定语
II. 交际功能句型: 如何提议和请求及其答语的句型
III. 重点、难点词汇词组
confused, avoid, go ahead, crazy, get through, tear down, occur
IV. 常用句型
Just like spoken language, body languag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There is nothing better than sth./doing sth./to do sth.
二、语篇分析:
Body Talk (P59-P. 60)
(一)课文图解
1. Read the text “Body Talk” and then complete notes about body language.
1) Generally, we can divide the whole text into three parts:
Part 1 (Para 1): We use both words and body language to express our thoughts and opinions an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people.
Part 2 (Para 2-3): Just like spoken language, body language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Part 3 (Para 4-5): Some gestures seem to be universal.
2) Fill in the table about gestures, countries and their meanings in these countries. (Words in italics can be blank.)
GESTURES COUNTRIES MEANINGS
eye contact some countries a way to show that one is interested
other countries rude or disrespectful
countries. (Words in italics can be blank.)
GESTURES COUNTRIES MEANINGS
eye contact some countries a way to show that one is interested
other countries rude or disrespectful
a circle with one’s thumb and index finger most countries OK
Japan money
France zero
Brazil rude
Germany
thumbs up the US great or good job
Nigeria rude
Germany the number one
Japan
moving the index finger in a circle in front of the ear some countries crazy
Brazil You have a phone call.
(二)课文复述
Retell the text using about 100 words.
Notes:
1. Try to use the –ing form to retell the text.
2. Make use of the notes and table above while retelling.
3. The possible version below can be used as material for both retelling and dictation.
One possible version: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若干问题商榷 篇6
一、地理插图绘制不科学
地理插图是地理特有的语言,是地理教学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是新课程理念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增长地理技能。但是,新版教材中有部分插图绘制不精确、不科学,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理插图应有的功效,不仅给学生认知、理解新知带来困难,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十分不利。
1P15,在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地球的位置(北半球)”中,把“太阳”画得距夏至点近(约5.5cm),距冬至点远(约5.8cm)。这显然有违于科学事实。正确的画法应该是:把“太阳”画得距夏至点稍远一点,距冬至点稍近一点。
2P20,在图1.24“五带的划分”中,图的右上方欧亚大陆的轮廓模糊,似乎是格陵兰岛的轮廓图遮盖住了这一区域。
3P30,在图2.3“热力环流的形成”中,图b A地标注的红颜色越向上越浓,会误导学生认为越向上空气密度越大。事实上是: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逐渐变得稀薄;即使空气上升,也应是高空空气密度低于低空空气密度。因此,原图需要调整。调整的一种方法是:用同一颜色表示A、B、C三地的空气密度,都是下浓上淡,只是同一高度的高空A地比B、C两地的颜色浓一些就可以了。调整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同一颜色的“小点点”表示A、B、C三地的空气密度,只是同一高度的高空A地比B、C两地的“小点点”密一些就可以了。
4P34,在“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中,代表北半球“盛行西风”的箭头画得应有一定的弧度。囚为水平运动的空气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5P48,在图2.31“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孟加拉湾低地”中,等高线直接过河,显然不妥,这是因为河流水面高程一定要低于河流两岸高程。正确的画法是:等高线通过河流时应向上游弯曲。
6P78,在图4.1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中,“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标注指线指示位置不对,应由现在的指示位置改为指向河流的上一个弯曲处,或改为指向现在所指位置的河流的对岸。这是因为河水流向、流速受惯性的支配,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所以,相比较而言,河流不易于在凹岸形成河漫滩,而易于在凸岸形成河漫滩。现在“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标注指线指向的是河流易受侵蚀的凹岸,而不是易于堆积的凸岸。
二、地理数据标注不确切
地理数据是对地理事物定量描述的主要语言,能准确表示地理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低、快慢等,明显反映出地理要素间的数量关系、依存关系和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分布、发展、变化等。是重要的地理事实材料。因此,地理教材中的地理数据一定要正确,地理常数的使用一定要前后统一,图形所代表的地理数据一定要准确,即数形要统一。但是,新版教材中的地理数据标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P9,在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中,标注的热带雨林的生物量是2kg/(m2·a),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是0.8kg/(m2·a),前者是后者的2.5倍。按此比例,如果把代表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圆柱高绘成0.5cm,那么,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就应绘成1.25cm,但是,图中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实际只绘成1cm。为体现科学的严肃性、精确性,突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显著差异性,给学生读图以尽可能鲜明的视觉刺激,建议把代表热带雨林生物量的圆柱高绘成1.25cm。
2P20,在图1.24“五带的划分”中,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标成了“23.5°”,南、北极圈的纬度标成了“66.5°,这与教材前面内容中的标注不统一。教材中,前面内容凡涉及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标注的都是“23°26′,凡涉及南、北极圈的度数标注的都是“66°34′。因此,为使学生易于建立起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思考、探索地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此处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标注宜改为“23°26′”,南、北极圈的纬度标注宜改为“66°34′”。
3P47,在图2.30"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中,水平数轴代表年份,在“1840”与“1880”之间标注的是“1760”,显然错了。此处的“1760”应改为“1860”。垂直数轴代表体积分数,在“300”与“320”之间标注的是“370”,也明显错了。此处的“370”应改为“310”。
再者,根据图的标注,大约在“1904”年的时候出现了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的数值。同一时间不可能出现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的数值。显然,此处标注错误。建议将代表二氧化碳浓度的两个“小黑点”由上下对齐改为左右稍微错开。
三、文字内容表达不准确
或因为对地理概念理解的不清晰,或因为对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把握得不准确,或因为地理判断不恰当等,造成新版教材中部分内容表达不准确或语意不明确。
1P11,“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这段内容语意表达模糊。因为,除“黑子所在区域”之上为“之外”外,“黑子所在区域”之前、后、左、右亦为“之外”,所以,“之外”方位指向不明。另外,用“之外”阅读起来也略显不顺不畅,拗口别扭。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一是体现在黑子和耀斑出现时间上的同步性,二是体现在黑子和耀斑出现空间上的一致性。“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的表述,更多地表达出黑子和耀斑出现时间上的同步性,而没有充分表达出黑子和耀斑出现空间上的一致性。因此,“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与“太阳活动的整体性”内涵上并不等同,也就是说。“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因此,建议将教材中这段有关太阳活动整体性的论述修改为:“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的上方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P2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图1.27),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这部分内容表述不够全面、严谨。笔者认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其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只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全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还应包括由“宇宙物质”构成的“宇宙环境”。如光照、热量、太阳活动、潮汐引力和潮汐现象、天体撞击等,还应包括由“岩石圈”构成的“地质环境”,如能源、矿产、地震、火山、地壳运动及其他各种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等。因此,建议把教材中的这段内容修改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宇宙物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图1.27)。”同时,在图1.27中“大气圈”的外部标注上“宇宙环境”,并添加从宇宙空间射向大气圈的表示太阳辐射的箭头。
修改后,教材在此提出既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又包括“宇宙物质”、“岩石圈”的自然环境的概念。建立起已学“宇宙环境”、“岩石圈”知识与新学“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知识的呼应和联系,既有利于复习、巩固旧知,又有利于探究、深化新知,以便于学生建立起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3P45,在图2.26“1991~2007年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中,图的标题语意表达所指对象不明确。建议在“台风”后添加“对我国”三个字。
4P57,分标题“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在“海洋”前加“世界”,表达上重复啰嗦。因为在此语境下,“海洋”就是指全世界的海洋。因此,建议将“世界”删去。
5P57,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中,图的标题语意表达不清晰具体。“世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从大的单元来看,“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海洋中有洋流,陆地上没有洋流。所以,建议把“世界”改为“海洋”。
6P60,“阅读”中,“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这句话前后矛盾。因为,如果说两现象交替出现,那么两现象发生频率就应相等;或者。如果说一现象发生频率低,那么两现象就不会交替出现。可修改为:“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强度和产生的影响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
7P68,“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建议将这句话中的“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删去。这是因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着多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的塑造作用。人类活动是外力作用形式中的一种,但显然不属于自然作用。
8P73,“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成谷地,而向斜……形成山岭。”这段话和上、下文语意衔接不够充分,对事物发展方向的可能性判断不够准确、严谨。这是因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可能性要远大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可能性。因此,原文可修改为:“在地貌上,背斜常保留住原有褶皱向上拱起的构造形态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常保留住原有褶皱向下弯曲的构造形态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一些背斜……成谷地,一些向斜……形成山岭。”
9P85,“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这段内容表述不全面,同时缺乏地理事项上的对应性。建议修改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过程……”之所以添加“大气循环”是因为:“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一。“大气循环”是地球表层物质运动的重要形式,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发挥着与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同样重要的作用。
“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四个循环之所以如此排序是因为:(1)对应前面“大气、水、岩石、生物”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排序;(2)“生物”是“大气”、“水”、“岩石”等物质存在和发展的产物,是“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结果。是先有“大气”、“水”、“岩石”后有“生物”,先有“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后有“生物循环”。
四、知识呈现方式不合理
教材中知识呈现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地理教材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方式应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但是,新版教材在这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P5,有关行星运行特征的叙述是:“(1)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同向性。(2)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具有共面陸。(3)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这种由陈述句直接呈现知识的表达方式,只会助长教师的满堂灌输,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议修改为:“(1)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吗?(2)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共同特点吗?(3)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相互间交角大吗?”这样,由陈述句改为疑问句,由直接呈现知识修改为引导学生依据给定的材料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中发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思索、探究、发现的乐趣。
2P38,“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根据图2.15完成下列要求。(1)……(2)……”建议修改为:“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根据图2.15完成下列要求。(1)……(2)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比较显著?(3)……l即原序号(2)的问题|”把“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删除,而后提出“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比较显著?”有意留下“布白”、“空穴”,为学生提供探索、思考的内容和机会;在探索问题(1)的基础上,将思维的触觉深入一步,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季风成因的理解和记忆。
3P77,在“图4.17河谷的演变”中,由图a到图b,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道越来越弯曲,河谷越来越宽阔,合乎逻辑,自然而然,让学生容易理解。但是,由图b到图c,河流的弯曲方向截然相反,中间转变突兀,缺乏渐变,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因此,建议在图b和图c之间再添加1-2幅图,示意出由图b中河道到图。中河道弯曲的渐变过程。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胡星荣,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的“新”变化,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0).
[3]杨国栋,张明庆,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教材表述比较,地理教学,2006(9).
[4]林先发,司马志纯,论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人教版高中英语 篇7
新课改后, 与听、说、读、写相比, 语法教学在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已逐渐被淡化, 似乎难以“登堂入室”, 仅在讲评练习试卷中单项选择等题目时方能见其身影。由于不同流派对语法教学各执一词, 使其长时间处于备受争议的地位, 语法教学并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些教师虽然在理论上对语法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不知道如何下手, “换汤不换药”是目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鉴于此, 该文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板块进行分析, 希望以此帮助英语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 进而就如何以课文为载体实施语法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1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语法板块安排的理论依据
1.1 布鲁纳发现学习
布鲁纳主张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 正确地说, 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他认为, 发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方式, 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的智慧的潜力, 促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 学会探究学习方法。因此, 他主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亲自去发现所学的知识和规律。传统教学的讲解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张假设式教学, 由教师提出问题, 提供材料, 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得出结论和原理。
1.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奠基人皮亚杰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 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 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 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语法板块都是采用呈现-发现-归纳-演绎-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而其板块的安排是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充分体现了布鲁纳的教育理念和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思想。
2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语法板块解读
人教版高中英语语法板块的的安排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来编排和设计语法项目的, 它体现了下列特点:
打破了单纯以语法结构为主要脉络组织和安排教学的模式, 采取了话题、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编写思路;即每个单元都有设置topics, Functional items以及structures, 把输入输出紧密结合起来;
以不同的主题作为组织教材的线索, 一个语法项目可能分解在几个主题中呈现, (如定语从句既出现在必修一的第4, 5单元也出现必修二第5单元中) 也可能在一个主题中同时出现几个语法项目 (如:同样是描写人物:必修一第5单元, 必修四第1单元) ;
提倡发现式学习方法, 采用的呈现-发现-归纳-演绎-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材中的语法项目以一定的情景呈现, 先由学生自己发现新的语法现象, 再由教师引导他们归纳出语法形式和功能, 并加以运用;
侧重语言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提供非交际性语言活动、交际性语言活动和任务型活动来巩固和运用语言;例如必修一第3单元“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 2”体现了语法为交际服务。
2.1 语法教学的模块分布
语法不仅包括了新课标要求掌握的全部语法项目, 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语法项目, 语法项目先在必修阶段集中呈现, 以便于教学, 并且不断循环反复, 可帮助学生巩固并加深理解, 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如表格1所示:模块1-5基本上包括了高中阶段的所有语法。模块6—8除增加新的语法点:虚拟语气外, 主要是循环再现高中的主要语法。模块9-10通过句子成分 (主谓宾定状补) 深层次复习初高中的主要语法项目, 且介绍了独立主格结构和句子分析等, 以便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法基础。并以语篇的角度让学生掌握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 活动和任务去复现, 对比归纳, 拓展和加深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法要求。
2.2 语法教学的单元设置
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主要在阅读篇章reading中呈现, 此后在语言学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中, 有专门的语法教学板块 (discovering usefulstructures) 和 (revising useful structures) 要求学生对阅读篇章中呈现的重点, 语法项目进行学习, 探索, 实践和运用。
语法练习的设置一般按照从简单的语法项目辨认渐渐过渡到稍微复杂的控制性练习和指导性练习, 最后要求学生在实际的交流中使用语法。为了加强对语法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 增强学生对语法运用的能力, 在学生用书的后面的每个单元的练习册部分也设置了专门的语法教学板块 (using structure) 。复现重点语法项目, 加深学生对语法项目的理解和认知,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把此部分整合到学生用书的语法教学中去。整个语法安排体现了三维语法教学模式:呈现语法点-操作实践-交际运用。
2.3 教材语法练习和活动分析
教材语法板块部分包括了各种的练习和活动, 这些练习和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 基于语法形式的练习
引导学生从观察, 发现语言现象到归纳, 分析语法结构, 然后还要运用总结出来的规划作一些相关形式的练习。
2) 基于语法所传达意义的练习
(1) 语法练习都提供了具体的语境, 和语法项目表达的语言功能之间建立了一定的联系, 从而加深对语言项目所表达的语言意义的理解。
(2) 练习的具体形式包括补全句子或对话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二) , 选词填空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一) , 看图回答问题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二) , 翻译 (见模块一第3单元语法活动三) 等。
(3) 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对教材中所提供的练习形式进行总结, 也可以用其他的练习形式来达到巩固掌握特定的语法项目的目的, 这样在教授新单元中的重点语法项目时,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各种各样的语法练习形式, 学生不会感到枯燥, 也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举两得。
3) 以交际为目的练习使用语法活动
(1) 这些语法活动都提供了一些真实的或者类似于真实的任务型活动来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从而解决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2) 活动的形式包括做一些小游戏 (见模块四第5单元语法活动四) , 讲述或者复述故事, 情景对话等。
(3) 研究这些活动, 有助于教师自己设计出符合学生水平的语法练习, 帮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所学到的语法知识, 从而来真正实现语法教学的交际运用。
3 语法教学策略分析
教师在使用该教材进行语法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下列三个方面:
3.1 明确语法教学的三维目标 (意义, 结构和用法)
教师在教授语法时除了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外, 还要在完成课本句子层面的语言练习要求的基础上, 实现语法练习所应达到的传递意义的交际目的。此外, 教师应利用课本和课外大量的真实语境, 组织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来掌握包含语法项目的各种语言材料。
3.2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授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法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该语法在传递意义和形式结构以及功能上的特点, 组织语法材料的真实运用。让学生的智力活动参与到语法练习中。如果采用真实的语言材料、环境, 学生在掌握形式的同时也就可以通过前后的语境来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例如必修三第1单元情态动词语法教学:在教授may、must、might、can等情态动词时, 教师可以先精讲词语的含义, 然后将它们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口、笔练习掌握。例如现在很多学生都喜欢玩一个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杀人游戏”, 如果能把游戏与语法教学结合起来, 课堂就比较有乐趣。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玩此游戏, 分别设置一名法官、两名警察、两个杀手和多个平民。让学生应用情态动词的一些相关句子找出杀手。如:Who can be the killer?You must be the killer?You can be my partner.等句子。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能深化对这些语法点的理解, 为他们在以后的语言交际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奠定基础。
3.3 语法教学趣味化
受传统语法教学观念以及传统语言材料的影响, 语法教学一直是枯燥乏味, 呆板死记。碰到规则繁多的语法, 学生更是望而生怯。所以, 教师在语法备课时应多动脑力, 是规则简易化, 达到易记而有趣的目的。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第4单元定语从句教学为例:定语从句是高中的一大重难点, 规则繁多, 学生掌握的支离破碎。尤其是针对:何时只用that不用which, 这一问题时, 学生更是一脸茫然。多数教师一般是让学生记住以下规则:
1) 先行词为much, little, none, all, few, every (thing) , any (thing) , no (thing) 等时, 通常用that。
2) 当先行词the very, the only, the same等修饰时, 通常用that。
3) 当先行词被形容词的最高级修饰时, 通常采用that。
4) 当先行词是一个既指人又指物的并列词组时, 通常采用that。
5) 当有句子中有who或which时, 通常用that。
6) 当先行词被序数词 (包括last, next等) 修饰时通常用that。
这么多条规则学生总会丢三落四, 若是教师稍微花点心思把规则简化, 学生必牢记。如:趣味性的以网络红人凤姐 (学生大都熟悉) 为例:凤姐其貌不扬, 但是曾发出申明:其对象必须富二代, 高学历, 否则没戏。教师以此为例简化成“二代特高有序”, 其中“二”指先行词既是人又是物时。“代”指先行词为不定代词。“特”指先行词被特指的the very, the only, the same等修饰时。“高”指先行词被特最高级修饰时, “有”当有句子中有who或which时, “序”指先行词被特序数词修饰时。这样学生就会掌握的很牢了。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板块, 旨在希望教师在语法教学实践中, 要善于利用教材, 灵活使用教材, 合理开发教材, 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语法教学模式,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语法的应用能力。《新课标》倡导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 重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不能局限在语法自身的范畴内, 而必须与逻辑思维, 语言意识, 篇章语境, 题材体裁, 词汇用法和文化联系起来。英语教师要正确领悟新课标和大纲的要求和理念, 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应有强烈的搭建支架的意识, 在呈现—发现—归纳—实践—活动等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语言情境, 还学生语法知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一个充满真实、趣味、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掌握语法知识。
摘要:针对许多英语教师在语法教学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 该文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语法板块的分析, 希望以此帮助英语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 有效地实施语法教学, 进而就如何以课文为载体实施语法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从而促进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法教学。
关键词:语法,语法教学,教材解读,语法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Thornbury S.How to Teach Grammar[M].Edinburgh Longma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9.
[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崔刚.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7 (3) .
[4]何广铿.英语教学法教程—理论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
[5]林小玲.再论英语语法教学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育, 2011, 26 (12) .
[6]项书涟.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法英语教学[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 (10) .
[7]许蓉.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人教版model4unit2working the land (Grammar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0) .
[8]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范式漫谈 篇8
一.学科特征突显对人文性的理解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人教版教材加入了许多有关人文、人性的内容, 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特征的同时, 力求突出对人文性的理解, 努力“挣脱功利主义和工具性的桎梏, 为语文教育走向其人文性本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为便于研究, 仅以第一册内容为依据 (以下同) 。比如《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花未眠》《我的空中楼阁》《〈宽容〉序言》等。人文性特质的增强, 对人性的尊重, 赋予了语文教育更多的生活意义和人性价值, 这是对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关怀的具体体现。人教版教材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 进行了重新选择。比如:朦胧派诗人舒婷作品的不同取舍, 《致橡树》的回归取代了旧教材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突出了对人性的关怀。《致橡树》表达了对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爱的追求, 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平等, 友爱, 团结的新型的人际关系。而《祖国》则更多表达的是热爱祖国的“政治”话题。
二.编排体系结构趋于整合
美国心理学家赫伯·格乔伊说:“明天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习能力及方法的重要性, 而人教版教材显然注重了这一方面。其主要体现就是结构的日趋整合, 即构建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教材体系。这一体系, 不仅有机地融合了语文内部的读、写、说的要求, 而且紧密地联系了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 多层次, 多角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在阅读教材中, 兼顾写作、口语交际;在写作、口语交际教材中, 兼顾阅读。教材与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相配合, 合编为一本书。”[2]阅读教材部分, 仍按单元组合编写, 但人教版教材的独特之处, 就是改文体杂糅回归为文体统一, 每单元都按照文体组织, 每四课组成一单元, 共六单元, 每单元前均保持有单元说明, 并且每单元后都有知识短文的学习。课文共有24篇, 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各占50%, 每篇课前删除了所谓的“学习重点”或“自读提示”, 单元说明更见详细。基本按照先介绍本单元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再说明其相关的特点, 最后强调学习的重点和方法展开编写。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知识短文和综合性专题的学习内容。比如:第一册新增了《综合性学习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散文的艺术魅力》《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怎样学习文言文》《文言实词的特点》等5篇文章。显然, 人教版教材不仅注重学科内知识的贯通、衔接, 还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纵横联系, 而且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 还注重学习过程。这样, 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3]。
在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部分, 按照写作心理编排, 内容整合优化易于学生接受。比如, 教材第一册“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部分也分五个单元, 但内容更加紧凑, 如把“用心感受生活”和“深入思考生活”整合为“感觉与思考”等。把单元外材料“自由写作实践”整合为一单元, 且新增了“个性与创新”单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内部规律, 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见, 人教版教材内容最出彩之处就是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线索简明一目了然。既富有思想教育功能, 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配有部分内容的图片、注释、表格、资料。精选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黑白和彩色图片, 具有较强的审美观赏价值和教育功能,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北京清华园荷塘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课文下面都有准确简练的注释。练习题设计有清晰直观的表格, 显得更加清楚, 赏心悦目, 便于理解。如《荷塘月色》的表格设计等。课文后面提供有客观真实独具权威的相关资料。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配有《论语》的说明等。同时, 新增了大量的选作题, 激发学生动脑去思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突出了创新和综合的特点。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说读写的能力。如:第一册第3课第4题“课外查找资料, 了解新时期文学中‘朦胧诗’和‘后朦胧读’及重要作家作品, 然后在班上展开交流”, 第11课、第3题“就其中一点谈你的看法, 并写一二百字的短文”等等。新增了用现代观念审视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要求, 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第一册第18课第1题第3小题“讨论:今天看来, 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这样, 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既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另外, 部分外国作品附加了英文原文, 如:《我有一个梦想》, 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中英文两种语文的异同, 体现了一种更加开放的文化态度。
三.选文内容文质兼美不断优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 你要让他心理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 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笔者以为学习亦然。这样说来, 学习内容即教材选文也就极其重要了。总体说来, 人教版教材的选文, 选择空间更加广阔, 有吸纳全人类最优秀文化遗产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样一方面提升了课文的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学习难度。以第一册为例来说, 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突增。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花未眠》, 两位和平奖得主: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法国白人医生史怀哲《我的呼吁》。选文主要涉及审美、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等领域, 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强的新鲜感和新奇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开阔学生的胸襟和视野。这些作品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尽相同, 但是, “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人类意识为基础的胸襟、气度和眼光, 从而培养起一种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4]它们的入选, 标志着教材体系的更加开放和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趋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中外诗歌内容, 删减文言文内容。人教版教材大幅度增加了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的内容。高一上学期, 是初高中的衔接过渡阶段, 教材首先设置的是诗歌单元, 利于学生记诵和赏析;同时增加了诗歌的数量, 由13首上升为16首。新增了风格各异的诗作6首, 如: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豹》等, 同时降低了学习难度, 由背诵降低为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 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力。第一册文言文内容压缩, 仅两单元共8课, 所选文言文多篇幅较短, 对学生要求有所降低, 只《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这两篇要背诵, 8篇文言文只背诵2篇, 占25%。在衔接阶段, 在继承传统文化 (主要是文言文) 方面, 要求有所降低, 更侧重学生对语感的把握, 即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这种变化无疑是可取的, 当然, 随着年级的变化, 文言文的分量也有所递增。
2.课文教学难度增大, 课本练习难度降低。主要表现为自读课文《死水》《赞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胡同文化》提升为教读课文。相比较而言, 对同一选文的处理, 人教版教材的教学要求较高。但练习题难度相对应的却降低了, 把练习题第一题或最后一题设置难度较大, 学生不感兴趣, 练习效果不明显的题目删除, 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荷塘月色》的练习一:“朗读课文,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 然后联系景物描写, 说说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这道题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作家的家庭生活等因素, 对高一学生来说, 难度太大。而人教版教材的问题设计, 其角度更加灵活, 随之变化为:“讨论:对于本文中‘我’应该怎样认识?下面两种看法供参考------”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人教版教材在降低难度的同时, 改换了提问的角度, 即问题的切入点选择得更新颖, 富有新意, 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恕不赘述。
3.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搜索”、“讨论”和“探究”的要求。教材设计基本每一课都设计这类题型, 且题量较大, 可以说是教材课后练习改革的一大亮点, 这一尝试在当时无疑起到了课程改革风向标的作用。有的是培养找资料的能力, 如:教材第一册第9课第4题“课外搜集有关马克思的资料”等;有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动手写作能力, 如:第一册第4课第3课“开一次诗歌朗诵会, 朗诵你自己写的或你最喜欢的诗歌;第23课第4题“写一篇一二百字的劝学文字”等;有的大力倡导自主, 合作, 探讨的学习方式, 如:第3课第3题“和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等。这样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整体素养和综合素质, 值得教材编写者借鉴。
参考文献
[1]陈杰关怀人性与张扬理性:析2003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 2003, 10。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语文 (第一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人教版高中英语 篇9
本次所研究的重点为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Reading部分,就教材该部分内容来看,基本上每一篇均和图片相结合,同时大部分图片均为叙事再现,这些图像内容大部分属于反应过程与动作过程,所传达的信息更多是人或者某种动作与人之间的交流。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8《A land of diversity》中“California”着重就美国加利福利亚州风土人情进行了介绍,该文章有块内容介绍的是加利福利亚州原著居民,该段文字旁就列有一幅图片,图片中原著居民眼睛直视着前方,且面带微笑,居民旁一间简陋住所,借助于该图片,学生可了解到当地原著居民生活条件以及环境,以此进一步使学生抓住重点。在教材排版上,这些图片均处于文字附近(次要位置),不仅不会对正文内容产生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材中颜色较多样,其中正文通常为黑色,Reading部分中大小标题为和正文相区别,多数应用了和正文不一样的颜色,并且这些文章所选图片类型较繁琐,包含有曲线图、照片、流程图、图画、表等,对此,在颜色上就更为多种,借助于这些图片刺激学生眼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上,选修教材中所选图片明显要比必修教材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选修教材中文章难度不断加大,且阐述的内容也变得比较抽象,对此需用这些直观社会符号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同时选修教材图片排列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7中Unit4阅读部分,该文章利用书信形式来进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介绍,且文章所用图片也比较多,图片均排列于文本右边与下方,学生在阅读该篇文章时,就像融入至当地生活与环境中,以此更为深刻地体会文章内容。
二、基于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相关教学建议
1.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实施多层次阅读。在面对高中教材多模态话语的时候,需基于理解进行判断、分析以及推理,同时结合抽象能力实施概括以及总结。在传统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注重的多为语法和词汇,对于学生技能培养不是很重视,针对这一情况,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目前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这些多模态语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其教学方式进行转变,把学习主导权交于学生,实施多层次阅读,事先让学生自行识读文本了解大意,接着根据语篇所处语境解读,了解掌握语篇基本思想内涵,当对语篇有了深入理解以后,结合语篇主题实施辩论或者讨论,在讨论或者辩论期间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身意见,培养其分析、解释和归纳等一系列思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在学习必修4 Unit1《women of achievement》时,可让学生事先略读,即快速阅读且回答相关问题,即“Who is the protector?”,“What animals’life was she studying?”,“Where was she studying it, in the forest, or in a university? ”。接着进行寻读,即让学生细读文章,并要求学生寻找关于Jane Good all和其研究黑猩猩所发现的细节内容,可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学生互相问答的方式来回答教师所提问题。最后实施讨论、辩论以及采访活动,围绕“Women are able to do more than men.”与“Women aren’t able to do more than men”两个内容进行。
2 . 和真实语境相结合,实施文化交流。于多模态话语中,一些社会符号所涵盖的文化背景比较特殊。人教版高中教材有很多涉及到了其他国家旅游、文化生活、音乐、文学艺术、名人或者影视等内容,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各单元自身主题,不管是课件制作,还是在实施教学时,应尽量用原滋原味的文本以及音像资料,模拟真实语言环境,和真实语境相结合,创造机会让学生实施口语交流。此外,提供一些较好学习网站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深刻理解文化差异下对于相同问题以及社会符号的不同看法。
人教版高中英语 篇10
一、初高中英语阅读衔接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甚至高考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根据,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之中,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输入过程,是一种主动地积极的心理过程。与被动的接受过程不同,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获取有效信息和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有效的输入。纵观今年的中高考试题,涉及阅读理解的试题几乎占据了总分值的1/3,这充分表明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初中及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在初高中英语阅读学习方面的特点
在我国,初中生的年龄一般介于11,12岁-14,15岁之间,而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居于14,15-17,18岁之间。二者在认知,记忆,思维以及想象各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故学生在学习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水平。
三、英语阅读在初高中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学生的不同要求
1.教材中阅读部分的不同特点。以人教版初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每个单元阅读所涉及到的话题都有所不同。用对比研究法研究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英语阅读的题材和人教版高一阅读的题材后,得出了以下的结果(如表1):
由此可见,人教版九年级的阅读的话题主要涉及学生自身的活动和发展,而人教版必修一(即高一上册)的单元话题则非常广泛,涉及语言、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
2.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根据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高中阶段听、说、读、写的训练应该立足于方面学生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在人际交往中得体的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初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训练则比较简单,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可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需要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有效衔接初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1.进行具有系统性和规划性的阅读教学。针对高中学生知觉和观察能力更具目的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在实施高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避免教学内容一盘散沙的现象。当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形成一定系统后,学生可以更好地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可行的办法之一是在学期教学前帮助学生清楚阅读的题材、体裁、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本学期阅读学习有个总体的印象。在每节阅读课开始之前或阅读中,更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构建知识框架。只有遵循了系统性和规划性的阅读课才是有效的课堂。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解决生词的能力。词汇是阅读的基础,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词汇理解的技巧。让学生通过构词法和分析语境进行猜测。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通过这两种方法解决阅读中的生词,同时敢于越过生词去把握文章信息。在面对较长的句子和难以理解的句子时,要学会将句子切小,逐渐理解全句。
3 .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选取经典的原文作品作为课堂的导入或是课堂的拓展。比如经典的文学作品,各类杂志报刊等。由于原文作品更为贴近目的语的使用情境,语言的使用方式更为地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激发起阅读的兴趣,从而形成经常阅读、热爱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除了校内的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假期大量阅读,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采用班集体活动的形式,全班一起交流讨论读书心得,在教室的文化角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在全班形成阅读的“风气”。
五、结语
英语教学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师应避免学生在各个阶段英语阅读学习的脱节,应注重各个阶段的良好衔接。从初三到高一这样一个重要阶段,更要抓住学生过渡的这一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扩大阅读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应用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失去兴趣和信心,从而以更为坚定的意念去面对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展现出自己的能力。
摘要: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在中考和高考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面对高考的压力和各方面的改变,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甚至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英语阅读教学的良好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比较分析了初高中英语阅读的不同要求和初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从而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高中,阅读,衔接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瑕疵辨正二题 篇1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3册(必修),有“宇宙的边疆”一文。教材编者给文中“黑洞”作如下解释:“由万有引力场产生的一个物质高度凝聚的区域,其引力强度极高,以致连光线也无法从这个区域逃逸出去。”(2007年3月第2版第64页)
这个注释,通俗易懂,一看就知道黑洞是怎么回事。但注释中也有瑕疵,其中“以致”一词使用不妥。
《现代汉语词典》: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做出了错误的结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第1611页)例句中的“做出了错误的结论”,自然是由“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导致的不好的结果,而教材注释中的“连光线也无法从这个区域逃逸出去”,并不是不好的结果。
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致,连词,致使。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他的腿受了伤,~几个月都起不来床。这是她近来老想不通、~非常苦闷的问题。(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年1月增订版第621页)
教材注释中的“连光线也无法从这个区域逃逸出去”,也不是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可见,教材注释中“以致”一词使用错误。
再看,“以至”,《现代汉语词典》注:连词,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非常专心的写生,~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形势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惊奇。也说以至于。(2005年第5版第1610页)
《现代汉语八百词》注:2.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而产生的结果。形势发展得这样快,~很多人都感到很难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神话、童话中的一些幻想故事,现在都有可能成为现实。(第620页-621页)
很明显,教材注释中的“连光线也无法从这个区域逃逸出去”,是由上文“其引力强度极高”而产生的结果,但并不是不好的结果,显然得用“以至”,而不能用“以致”。
二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课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一书,在介绍新闻的六要素时举了一个例子,不够妥当。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这六个要素就是:5W+H。
5W: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
H:结果如何(How)
如果把这六个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某人某时在某地因为什么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要素。比如下面这条短新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的六个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今天下午2:02分(美国东部时间)在白宫东厅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2006年10月第1版第1页2011年7月吉林第6次印刷)
略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短新闻只交代了四个要素,即“谁”(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何时”(今天下午2:02分)、“何地”(白宫东厅)“何事”(正式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短新闻中根本没有“为何”“结果如何”这两个要素,教材编者却说“六个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令人费解。
举完这个例子后,教材又说:“当然,新闻讲究简练、准确,不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铺排开来,每一个要素都交代得非常详尽,有的要素可能只用一句话就概括了,甚至可能省去某几个要素。”
如果把上面举的例子,放在这几句话之后,应该是合适的,也是恰当的。教材举例应严谨,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还会误导教师和学生,建议修订教材时予以改正。
人教版高中英语 篇12
一、用词不恰当
1.P18, “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这段内容中的“破碎”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破成碎块的;零碎的”, 日常使用时更多地是指立体的大块东西变成零碎的小块的东西。而城市用地是平面的, 用“破碎”一词来描述城市用地不太恰如其分。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往往比较零散, 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
2.P20, “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 ”。这段内容中的“一个”一词使用不恰当。这是因为在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能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CBD, 但也可能会形成多个特殊的商业区CBD, 例如上海就形成了陆家嘴、淮海中路、徐家汇、人民广场中心区、虹桥、南京西路静安寺、五角场新江湾城等七个风格明晰、个性迥然的CBD。建议将这段内容中的“一个”修改为“一种”。
二、定义不确切
3.P8,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这一定义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内涵上缺少具体的明确的质的规定, 造成了外延过宽, 使“人口迁移”的概念等同于“人口移动”。建议把原定义修改为:“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长期性的改变。”
4.P41,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 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这就是农业。”这一“农业”定义外延过窄。这是因为: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经可以不直接利用土地而通过无土栽培技术获得农产品; (2) 现在人们已广泛通过栽培木耳、香菇、平菇等菌类作物获取农产品, 而菌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而是属于微生物。因此, 建议把上述“农业”的定义修改为:“人类利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这就是农业。”
三、概念不明确
5.P4, “目前, 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 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减少, 例如俄罗斯、德国和日本。”根据前后语意, 这里把“俄罗斯”作为了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情形的典型代表, 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 从经济上来讲, 俄罗斯不属于发达国家;再者, 俄罗斯人口数量减少和一些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减少原因不一样。发达国家的人口减少是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 社会福利制度健全, 人们衣食无忧, 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不愿意要孩子, 所以生育率低。而俄罗斯人口数量减少是因为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 住房、医疗、教育等没有社会保障, 人们生活比较紧蹙, 养不起孩子, 所以人们不愿意要孩子;再加上气候寒冷, 酗酒成风, 平均寿命短, 离婚高等原因, 造成生育率低。因此, 建议把这段内容中的“俄罗斯”删除掉。
6.P5, “阅读”中, 文字说明有三句话, 前两句讲的是“人口大国”怎样, 后一句讲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怎样, 前两句里的“人口大国”是属概念, 后一句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是种概念, 前后概念游移不定, 易引起人们思维上的混乱。为了前后概念统一, 语意连贯, 建议在“所以, ”后添加“人口大国、尤其是”。
7.P10, “案例2”介绍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 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目前, 在美国人口中, 白人占82﹪, 黑人占12.7﹪;华人有100多万, 印第安人有100多万。”我们都知道, 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因此, 对于美国来讲, 除去100多万印第安人外, 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裔。而P24“案例1”介绍到:“纽约市内约有1筑4的人口是国外移民的后裔, ……”言外之意, 纽约市内约有3筑4的人口是土著居民即印第安人。据资料表明, 纽约市现有人口1800万以上。据此推算, 现在纽约市约有1350万印第安人。显然, P24“案例1”介绍的内容与P10“案例2”介绍的内容相矛盾。造成两处内容相矛盾的原因是两处“移民”的标准不同, 即两处“移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建议编者将两部分内容统一起来。
8.P1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 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农民工。大批农民离开家乡, 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这段内容中, “东南沿海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后表述概念不同, 容易造成人们理解上的混乱。因为,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概念外延大于“东南沿海地区”, 而且, 事实上农民工在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同时, 也在向其他沿海地区流动, 尤其是环渤海地区。所以,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大批农民离开田地, 走出家乡, 源源不断地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9.P50, “案例3”介绍到:“玉米带面积不到美国耕地总面积的1筑10, 玉米产量却占全国的4筑5。”这段内容中的上一句是“玉米带面积”与“美国耕地总面积”作比较, 从逻辑上来讲, 下一句就应该是玉米带的玉米产量与全国粮食总产量作比较, 但根据教材内容中的数据, 实际上却是在与全国玉米总产量作比较。因为, 玉米带的玉米产量不可能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筑5。由此可以看出, 这段内容前后比较对象不统一、不清晰, 易引起人们理解上的混乱。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建议编者将这段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10.P53~54, “活动”的标题为“西欧的乳畜业”, 内容介绍的也都是西欧乳畜业的情况, 但在第一句中却冒出“和中欧一些地区”。为了表述上的清晰, 前后概念的统一, 建议把“和中欧一些地区”删除。
11.P83, 图5.7的标题“浙江嘉兴略图”语意表达模糊, 所指范围不明确, 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浙江省实行的是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 所以, “嘉兴”有狭义的概念与广义的概念之分。狭义的“嘉兴”仅指嘉兴城区, 广义的“嘉兴”除所辖城区的2个市辖区外, 还辖2个县、3个代管县级市。因此, 根据图中所绘内容, 建议图的标题修改为“浙江嘉兴城市略图”
12.P91, “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这句话表达不够明确。因为,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地关系, 但是人类是不是意识到了这种关系的存在, 是否对人地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 是另外一回事。所以, 建议把这句话修改为:“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四、判断不准确, 推理不合理
13.P83, “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 至少有一个商店。”这一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因为, 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人群形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这种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可能是集聚几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也可能是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 可能是法定性的城市中的区政府辖区共同体、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居委会辖区共同体, 也可能是世代繁衍、自然形成的小山村。现实社会情形是, 这些小村庄、小山村可能有商店也可能没有商店。因此, 建议把这句话修改为“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 一般会有一个商店。”
14.P83, 正文第2自然节介绍到:“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 交通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判断缺少前提条件, 不够准确、恰当。因为, 影响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因素有多种, 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在人口密度、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条件一定的前提下, 交通运输就决定着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但是, 当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条件一定的前提下, 人口密度就决定着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的影响依此类推。因此, 不好无任何前提条件地断定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交通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 交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再者, 这节内容从P84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与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的比较中, 得出因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结论, 推理上不合乎逻辑。因为从图中观察可以看到, 山区与平原相比不仅“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而且人口少, 因受地形、河流、耕地面积等条件制约, 居住分散, 人口密度小;还有, 一般来讲, 山区比平原地区经济落后, 人们不得不节衣缩食, 省吃俭用, 购买力弱。由此可以看出, 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不是造成“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的唯一原因, 而是还有其他原因, 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所以, 把“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的原因归结为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未免以偏概全, 牵强附会。建议编者调整图5.8、图5.9的绘制内容, 调整到两图人口密度、可能具有的购买力等因素大致相当的情况, 再来比较交通的差异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5.P84,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立在市区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这段表述不完整、不全面, 甚至可以说是以偏概全。因为, 自然是“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那么, 一般来讲, 商业网点就应首选市中心交通便捷的地方, 其次选择市区交通干线的两侧, 然后选择市区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因此,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立在市中心交通便捷的地方、市区交通干线的两侧、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16.P86, “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建议修改为:“大部分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由全称量项改为特称量项更符合集镇形成的客观实际。
17.P91,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 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 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段内容语序上存在问题。一般来讲,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所以,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 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
五、文图内容不统一
18.P8, 正文介绍的我国人口迁移的时间是起始于“新中国成立以来”, 即可理解为1949年10月1日以来, 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P9图1.8绘制的我国的人口迁移是从“1949年以来……” (图的标题) , 即可理解为1949年1月1日以来, 也分为两个阶段:“1949~1986年期间”和“80年代后期”。图像内容和文字内容表述不一致, 时间有差异, 容易造成人们理解和认知上的混乱和困难。因此, 建议图像和文字上的时间规定和表述要统一, 都统一为文字介绍中的时间划分和表述。
再者, 图中把“80年代后期”人口的迁移仅仅认定为是“民工潮”, 这是狭隘的、不全面的。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除了民工外, 还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工人和大学生等迁移到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因此, 建议把图例的文字说明由“有组织和自发的人口迁移 (1949~1986年期间) 和“民工潮 (80年代后期) ”, 修改为“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19.P27, “案例2”介绍到“上海市能够成为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的原因时讲:“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但是, 在P31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中, 上海市并不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 而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中间位置。所以, 为了避免前后文图表述上的矛盾, 建议P27“案例2”对上海市的位置表述修改为“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南岸、长江三角洲的中东部……”
20.在P44、P46、P48、P49、P50、P51等多处文字内容中涉及“科学技术”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P49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中也已经把“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一种因素, 但是, P42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中却没有“科学技术”。文字与图像、图像与图像之间内容不统一, 显然不妥。为了体现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 使教材内容前后对应、统一, 建议把“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一项主要因素添加在图3.3中。
21.P58~59, 教材文字内容“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中把“技术导向型工业”单独列为一种工业类型, 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P59教材文字内容“工业区位的选择”中特意强调:“近年来, 科学技术进步很快, 工业区位的选择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同时, 在P61还特意强调:“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 则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但是, 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中, 没有标注“科学技术”和“环境质量”。教材文字中十分重要十分突出的内容图4.2中却没有对应标注, 显然有失偏颇。所以, 建议把“科学技术”和“环境质量”标注到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中。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886.
[2]韦克难.社区管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5.
[3]徐锦中.逻辑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