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共8篇)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篇1
人教版必修三
第八单元
第三课·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针对的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学生之前的音乐和历史课程中,对十九世纪以来的杰出音乐家及其作品已有所了解。可是,这只停留于课外只是的识记层面,没有对各时代产生的音乐的背景、原因及其特点进行过详细的探讨与分析。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音频、图片等材料,让学生对音乐进行赏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能力:
1.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和主要流派; 2.识记这两个时期音乐发展的背景及其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各时期音乐的欣赏与比较,归纳其特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音乐陶冶性情,提高学生对音乐发展的理解能力,学习音乐家执着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9、20世纪主要的音乐派别、主要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难点:
19、20世纪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四、教学资源与手段:
教学资源:PPT、音乐片段
教学手法:教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拔法
学法:欣赏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音乐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情绪与人类情感,是时代面貌的优雅写照。也许很多同学会觉得古典音乐离自己太远,但实际上古典音乐中的许多元素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痕迹,比如手机彩铃中的《蓝色多瑙河》,周杰伦的专辑《十一月的肖邦》,经典动画《猫和老鼠》的背景音乐,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目: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引入子目:进入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欧洲的封建势力和教会势力走向衰弱,音乐家从由教会、宫廷供养变为独立经营,在创作过程中所受的束缚也逐渐减少。这个时代兴起的是结构严谨但又富于表现力的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是“交响乐之父”海顿和“神童”莫扎特。在古典主义音乐发展的后期,出现了两位特殊的代表:贝多芬和舒伯特——他们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那么,是怎样的原因使他们有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呢?
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流派的改变,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的改变。因此,要了解这一转变的原因,就必须知道19世纪音乐的发展背景。
一、19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十九世纪的欧洲和北美在政治与经济上发生了怎样变化?以引出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讨论。
【提问】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想想19世纪的欧美发生过哪些大事。
【解答】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法国共和制的曲折前进,德意志与意大利走向统一,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尝试,等等。
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老师总结出19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
进入19世纪后,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随着封建主义和教会势力的进一步衰弱,从封建主义和教会的压抑中走出来的音乐家们不再为某个人或某一阶层创作,而是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接触更多的社会阶层,更加深入地认识人性。反映在他们的作品里,便是更真实的人性和更丰富的社会生活。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深入和社会的变革。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也各不相同:法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已取得的成果;德意志、意大利需要完成国家的统一;俄国需要消灭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东欧国家要完成反抗外来压迫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美国争取摆脱落后生产力的阻碍和南北方的分裂。不同的现实反映在这个时代的音乐里,便是明显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德意志地区的浪漫主义音乐,俄国与东欧的民族乐派音乐和美国音乐。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浪漫主义音乐的音乐中心是奥地利和德意志。在19世纪的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达到了鼎盛。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表现形式中增加了盛大恢弘的交响乐和歌剧。
浪漫主义音乐中名曲不断,大家辈出。“乐圣”贝多芬的作品题材丰富,有钢琴奏鸣曲、交响乐和室内乐等,代表作既有柔美的《献给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又有磅礴的《命运交响曲》和《欢乐颂》。贝多芬在26岁时听力就开始衰退,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那之后写下的。对于一个作曲家而言,失去听力无疑是灭顶之灾。但是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顶住了厄运,发出了“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呼喊。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是“歌曲之王”舒伯特。他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以《小夜曲》和《摇篮曲》为代表作。舒伯特的作品清新自然,流畅而富有画面感,其中以《鳟鱼五重奏》最具代表性。歌曲通过“小男孩看鱼-男人钓鱼,鱼儿不上钩-男人搅浑水诱使鱼儿上钩-小男孩惋惜单纯的鱼儿的命运”的过程,表达了音乐家对当时善人被欺、恶人得势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欣赏】播放《鳟鱼》选段
舒伯特去世时年仅31岁。依据他本人的遗愿,舒伯特去世后被安葬在早他一年去世的他的偶像贝多芬的墓旁。尽管英年早逝,但他还是和贝多芬一起被尊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被誉为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桥梁。
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中期代表,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他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春之声圆舞曲》是每年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更是有“奥地利的第二国歌”之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创作于1866年,那时普奥战争刚刚结束,奥地利元气大伤,小约翰·施特劳斯写下了这首曲子,以鼓励奥地利人走出阴影,走向新的生活。据说很多奥地利人是听了这首歌才知道:原来多瑙河是蓝色的。
【欣赏】播放《蓝色多瑙河》选段
“钢琴诗人”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家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他的作品主要有夜曲、玛祖卡舞曲和波兰舞曲三种。肖邦最美的音乐莫过于他的夜曲。夜曲是一种音乐体裁,因其能演奏出夜晚的宁静和优雅而得名。肖邦的夜曲以和谐优美、娴静委婉著称,体现的是他在浮华的都市里冷静地思考与回忆。玛祖卡舞曲和波兰舞曲都是肖邦的故乡波兰的民族音乐。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来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忍痛迁居巴黎,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肖邦在巴黎写下了许多作品,其中就包括被誉为“花丛中的一尊大炮”的《军队波兰舞曲》和被称为最难演奏的波兰舞曲的《英雄波兰舞曲》,承载着他最深沉的爱国情怀。
【播放《英雄波兰舞曲》选段】
1849年,肖邦在巴黎病逝,享年39岁。他被安葬在巴黎的先贤祠,后来他的朋友带来了一杯波兰的泥土,洒在他的墓上,让他能安息在故土之下。肖邦的心脏葬在了华沙圣十字教堂的一个石柱里,柱子上刻着《圣经·马太福音》里的一句话:“因着你的宝物之所在,你的心亦于此所在。”意即你最珍爱的东西在哪里,你的心便在哪里。对于肖邦而言,他最珍爱的就是他的祖国,因此他把心永远地留在了华沙。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交响曲的创立者,代表作是富有文学标题的、自传性的作品:《幻想交响曲——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
浪漫主义音乐在歌剧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意大利,罗西尼是美声唱法的开创者,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代表作是《威廉·退尔》和《灰姑娘》。被誉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的威尔第的代表作是《阿依达》和《茶花女》,他将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烙进音符里,写下了许多动人的作品,对当时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在世纪之交取得成就的普契尼以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和的善于使用新手法而闻名,代表作品是《蝴蝶夫人》和未完成的《图兰朵》。在法国,作曲家比才借一部《卡门》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奔放的歌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法国音乐追求精巧形式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欣赏】播放《卡门序曲》选段
经过上面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生平介绍及其代表作的欣赏后,请学生归纳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做适当的点拨。
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突出个人感受(贝多芬、柏辽兹);
着重感情的抒发和个性化的心理刻画、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感情热烈而奔放(比才、舒伯特);
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弘扬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肖邦、小约翰·斯特劳斯)。
三、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民族乐派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和东欧地区,以本民族的民歌、民间舞曲为素材,题材为本民族的英雄史诗、神话传说和人民解放斗争事迹。民族乐派音乐将各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古典主义音乐的优秀传统和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风格结合起来,创作出大量既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民族感情,又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作品。音乐家们通过音乐,热情地歌颂了祖国、民族和人民,反映了崇高的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内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俄国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俄罗斯乐圣”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是爱国主义的歌剧《伊万·苏萨宁》。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最著名的音乐家,他的作品着重内心刻画,旋律和配器富于表现力,代表作是童话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
四、美国音乐
19世纪末,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生活的同时也促使音乐的长足发展,这个时代美国的音乐因此别具一格。
福斯特的歌曲《淡褐色头发的珍妮》、苏萨的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等作品,既表现了美国国力不断上升时的情怀,也体现出美国文化的多元融合特点。
《星条旗永不落》便是后来的美国国歌。
第二目 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 【导入】
先播放学生所熟知和喜欢的一些明星的歌曲、观看明星歌曲MV,提起学生兴趣,并且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属于什么类型的音乐吗?那你们为什么都喜欢这种音乐呢?学生自由回答问题,教师进而进入第二目“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的背景
现代派产生在20世纪初以来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里,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金融危机等种种尖锐的社会现实,使不少艺术家们对现实产生不满和幻灭。他们不是政治家,不可能要求他们去反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在犹豫、彷徨之后,只有逃避残酷的社会现实,沉浸在各自所向往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之中。
二、20世纪音乐的主要种类及其特点
现代音乐在20世纪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注重个性的表现与表达,在音乐题材、音乐表现方式等方面各流派的差别越来越大,从新古典主义到表现主义进而发展出流行序列等等越来越诡异的风格。
(一)爵士乐
解释爵士乐的含义: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新奥尔良地区的黑人音乐,吸收了欧洲传统音乐的和声与音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风行美国,传遍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爵士音乐一度成为世界都市流行音乐的主流。
【欣赏】播放一段爵士音乐,并提问学生对爵士音乐的感受,体会当时独特的音乐风格。然后介绍爵士乐的音乐风格、特点。
(二)摇滚乐
解释摇滚乐的含义:二战后起源于美国。黑人音乐的节奏与白人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有机融合起来。摇滚乐音量震耳欲聋,节奏强烈,歌词叙事性强,多以爱情为主题。表演者蓄留长发,着装奇特,行为怪异,表达了他们对西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摇滚乐引起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青少年的强烈共鸣,成为他们追求的时尚与潮流。
【欣赏】播放“猫王”普莱斯利的视频和“甲壳虫”乐队的摇滚音乐,提问学生对摇滚乐的感受,教师做好学生回答问题的总结。
【学思之窗】组织学生讨论“学思之窗”的提出的问题:对于摇滚乐,有人说它有时代气息,有人说它对青年人带来不良影响,你怎么看?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一方面摇滚乐直白的内容、强烈的节奏中蕴涵着永恒的力量、激情和信念,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年的情绪追求,带有时代性。另一方面摇滚乐的演奏者着装奇特、行为怪异,吸毒等生活方式使摇滚乐有着享乐、自我膨胀和堕落的一面,给青年人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音乐风格多元化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人民的音乐兴趣迅速变化,追求更多的风格。流行音乐的结构比较短小简练,节奏强烈、清新,常于舞蹈结合起来,强调即兴性。流行音乐更加强调借助和运用电子手电,话筒的操纵技术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音乐的商业化倾向也日趋明显。
【欣赏】播放几段70年代后的音乐,让学生去体会不同风格的音乐,归纳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
(四)比较
在欣赏了现代主义的流行音乐之后,与上一目的音乐作品相对比,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掌握其特点与演变过程。
课堂小结:
一定文化是一定政治与经济的反映。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音乐的发展在这段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少不了音乐家们的努力,他们不断地创新,用音乐书歌颂着时代,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使音乐在这段时间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
课后练习:
一、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是:
①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文艺格局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②各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使音乐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④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选C。第③项不符合时间。
二、下列作品不是“乐圣”的是:
A.《田园交响曲》 B.《英雄交响曲》 C.《命运交响曲》 D.《幻想交响曲》
答案:选D。《幻想交响曲》的作者是法国音乐家柏辽兹。
三、连接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的是:
A.巴赫 B.贝多芬 C.莫扎特 D.瓦格纳
答案:选B。识记课本内容。
四、当代音乐的发展趋势是:
①大众化 ②多元化 ③多极化 ④单一化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选A。识记课本内容。
板书设计:
第3课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发展背景:
(1)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各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
2、主要流派:
(1)德意志地区的浪漫主义音乐(2)俄国与东欧的民族乐派音乐(3)美国音乐
3、浪漫主义音乐
(1)音乐中心:奥地利、德意志(2)鼎盛时期:19世纪中叶(3)表现形式:交响乐、歌剧等(4)代表人物及作品(5)特点
4、民族乐派音乐
(1)音乐中心:东欧、俄国(2)代表人物及作品
5、美国音乐(1)发展背景(2)代表作品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
(1)流行音乐:爵士音乐、摇滚乐、多元化音乐
(2)发展趋势:大众化、多元化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篇2
第1课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时间跨度几千年,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微观能力的培养,介绍每个朝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册,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原始社会时期,通过重要考古遗址,如黄河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这些遗址都在大河流域,体现出大河文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以及“废井田、开阡陌”这种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加上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兴建,这些都促进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有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代田法,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山为崤山)、巴蜀地区,北方还有许多地区是畜牧区或者半农半畜区,整体上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口大量南迁,江淮地区和益州地区成为南迁的主要地区。南迁带来新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人口迁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专题。之后三国两晋的南迁、唐末南迁都促进江南进一步的开发,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到了宋朝,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农业比以前发展更快,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河北)发展很快,桑、茶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宋代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增加了棉花,插秧图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依旧重视。
明代,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除了传统的桑、茶、棉花外,还增加了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为什么这些作物大量地从东南亚传入呢?这与当时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概括,从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类分别来讲述,最后总结手工业的特征,其中包括最后三段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部门有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简单地讲述,之后讲述民营手工业过程,其中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第2课也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讲述,从各个时期来讲:
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到了商周最重要的为青铜业,有司母戊鼎——至今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手工业为冶炼业、制盐业、丝织业,其中冶铁中心主要为各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等。
汉代的手工业部门分布从北方扩展到江南一带,如益州,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包括制铜业、器具业等。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后汉书》中记载:杜诗任南阳太守,造福一方百姓,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唐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遍及全国,丝织业产品十分精美,陶瓷业中的精品是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样采矿业、冶金业、金银制造业等发展很快。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制瓷业(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采煤业(太原)、造船业、印刷业、丝织业十分发达。宋代瓷器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英语的china意思是瓷器,其发音是由“昌南”而来。昌南即今天的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其盛产瓷器,以皇帝的年号将昌南更名为景德镇。唐代,江西省昌南镇出产一种青白色瓷器,这种瓷器巧夺天工,享誉海内外,很受欧洲人欢迎。从此,欧洲人就以china来代称昌南和它的瓷器。逐渐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
明朝的青花瓷、清朝的彩瓷,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简洁高雅,清代道光时期彩瓷百鹿尊,画面中群鹿活现,树枝枝干苍劲,笔绘十分生动、犀利、细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篇3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选择题:
2011年题组(无)2010年题组
1.(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1.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2.(2010〃天津文综
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2.D 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
/ 3 碍的同园地原创严禁转载
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2009年题组
1.(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1.A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2.(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2.C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
2008年题组(无)2007年题组
/ 3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
1.(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C 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例如,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从而为汉武帝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复杂情感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明·胡应麟《诗薮》评价《登高》之语,引出课题,“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也。”
具体内容见ppt。
板书课题
“ 登高”
二、初读感知
1.句读及情感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应应该读出那种情感?提问后教师明确:
高亢激昂,第一句
回环婉转;第二句
一气读出,第三句
作延长音;第四句
重读以示沉重;第六句
第五句尾联宜慢读,第七句
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第八句
三、再读研究
1.分析意象、意境等
2.教师提问:
问题一、读前两联,圈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具体内容见ppt,先分析前2句。学生讨论后板书明确
格调高亢
气势恢宏
境界阔大
引导学生继续分析三、四句。学生讨论后板书明确。具体内容见ppt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提出2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具体内容见ppt:
问题二、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问题三、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学生讨论后,板书如下明确:具体内容见ppt
个人(病困潦倒、壮志难酬)
国家(世事艰难)
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四、三读探究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逐层拔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试比较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分析有何异同?
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3.杜甫晚年的律诗风格
问题一明确:
《秋兴》与《登高》的异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相同点:感情基调——很浓的悲秋情结。
结构处置——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营造了一个
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顺理成章,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
用词造句——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2)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
2.杜甫晚年律诗特点
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炼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3.晚年律诗风格:沉郁顿挫
学生讨论后明确。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五、布置练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篇5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本课主要介绍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介绍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古代的文学做了重点介绍。第一目“从《诗经》到唐诗”,首先分析《诗经》的概况、内容、地位,然后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的崇高地位;概述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赋;重点介绍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第二目“宋词和元曲”,重点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通过举例来介绍婉约派词人、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了解元曲的含义和元杂剧成就。第三目“明清小说”,分析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概括六部小说的特点。
尽管本课知识点较多,但结构条理清晰,加上高中语文课中历代名篇的选读,学生对本课内容较熟悉,易掌握。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了解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一定时代发展的特点。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从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2)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求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视频导入→
播放介绍古代文学的相关资料片,直接进入本节课的主题。竞赛导入→
请学生朗诵或吟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诗词。可参考中华少儿古诗歌曲集160首。
参考网址:http:///erjiyemian/song_list.asp 小结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了解到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方面成就非常突出,其实我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也非常辉煌灿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推进新课
(板书)
一、从《诗经》到唐诗
问题情境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其最为精华的是哪部分?请用你所学过的内容举例说明。其艺术特点和地位又如何?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结合以前所学知识,请学生回答。自主学习1:《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风是民间的歌谣,雅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颂是贵族宗庙祭祀时的演唱的乐歌。
自主学习2:“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3:我们学过《国风·魏风》中的《硕鼠》和《伐檀》。《硕鼠》反映了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劳动人民把统治者喻为偷粮的老鼠,发誓要到没有剥削的乐土去。《国风·周南》中的《关雎》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诗经》用现实主义手法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过程评价:大家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我们把《硕鼠》和《关雎》再来重温一下,请大家齐声朗读这两首诗,注意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展示:《关雎》和《硕鼠》
自主学习4:其艺术特点有:①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②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极强。③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自主学习5:地位:①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②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③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过渡:《诗经》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大家都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这一天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位著名的诗人——屈原。
问题情境2:屈原主要的文学成就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齐声朗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过程评价:从刚才大家朗读的名句不难看出:楚辞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 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语言词汇“楚”色彩较浓。
合作探究:阅读P43学思之窗。问题情境3:以上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与楚辞,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那么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瑰宝,它们为什么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其共同点在哪里?
自主学习:其旺盛的生命力是由于作品根植于民间,是劳动人民真情的流露和智慧的结晶。如:《诗经》三部分风、雅、颂中“风”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所以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楚辞也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的精华,运用江汉一带流行的一种句子参差不齐、比较自由活泼的民歌形式,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所以这一诗歌体裁才能够光辉灿烂、千古不朽。
过程评价: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只有根植于生活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过渡: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后来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到了汉代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这就是“赋”,它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问题情境4: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西汉时期的赋和东汉时期的赋有何不同之处?请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1:赋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一般较长,气势开阔,辞藻华丽,描写不厌其细而又极度夸张。虽然富丽堂皇,但形式呆板,很少有文学韵味,加上堆砌词藻,艰涩难懂。
自主学习2:西汉时期的赋气势开阔,辞藻华丽,富丽堂皇,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子虚赋》《上林赋》在许多方面都超越前人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
自主学习3:东汉时期的赋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克服了西汉的文辞铺张、内容空泛的弊病,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代表性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
过程评价:西汉时期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造就了西汉文学赋这种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
东汉时期外戚或宦官专权,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政治极端黑暗,人民灾难深重,这时期的赋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特点。
过渡:提到唐朝文化,我们会很快想到唐诗。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合作探究:唐朝诗歌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结: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问题情境5: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现在我们分四组分别讨论唐朝四个阶段的诗歌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每组由一位同学总结发言。
第一组:中国诗歌史上的初唐时期,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开始,大约至713年玄宗即位时。初唐诗歌本身并没有呈现出统一的风格,它只是结束了漫长的“宫廷诗”时代,缓慢地过渡到新的盛唐风格。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陈子昂力排前代“逶颓靡”的诗风,崇尚雄健刚劲的语言风格,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代表作是《登幽州台歌》。
第二组:盛唐(713~766年),这一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其作品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
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的《相思》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第三组:中唐(766~835年),此时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其杰出代表是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
第四组:晚唐(836~906年),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杜牧在诗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绪,他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程评价:四组同学介绍得很好,唐朝的诗体现了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记录,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情感思想、思维方式及其面对经济、生活、边疆战争、羁旅游宦、纯真友谊、缠绵情爱、优美风光时种种精神状态的结晶。
过渡:唐诗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鲁迅先生甚至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那么唐以后文学又向什么方向发展?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文学体裁?
(板书)
二、宋词和元曲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43~44,词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宋词会繁荣起来?(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教师总结: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宋词繁荣的原因有: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过渡:词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宋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词人。
问题情境6:下面我们把所有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代表豪放派,一组代表婉约派,两组同学分别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自己一派的著名词人及其作品。
婉约派一组:婉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我们先来欣赏他们的佳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雨霖铃》和《一剪梅》
通过他们的词我们可以看出,婉约派的词的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豪放派一组:豪放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我们也来欣赏他们的佳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通过他们的词我们可以看出,豪放派的词的风格是热情洋溢,慷慨悲壮,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名句,都体现了词人的豪迈气派和爱国激情。
过程评价:同学们能通过词人的作品来分析词的风格,这点很可取。我来概括一下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前者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后者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但是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如与辛弃疾同时代的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且留下了很多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过渡:在宋代,民间还兴起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问题情境7:元曲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请举例说明他们的代表作。自主学习1: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等。
自主学习2: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小结:《窦娥冤》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一道理。
过渡:小说也是大家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中国的小说是如何发展的?(板书)
三、明清小说
教师叙述: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别。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
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引人入胜的小说,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明清小说中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全面了解明清小说的概况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书名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作者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成书时间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 明朝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朝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朝 《红楼梦》 曹雪芹、高清朝
鹗
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
汉赋气势开阔,辞藻华丽,描写不厌其细而又极度夸张。虽然富丽堂皇,但形式呆板,很少有文学韵味,加上堆砌词藻,艰涩难懂。
唐诗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唐诗,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时期的唐代社会生活的文学记录,是当时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和复杂曲折的思想历程的反映。
宋词分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元曲包括散曲与元杂剧。明清时期最为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是小说,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出现了四大名著。
板书设计
价值
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解题关键:全面认识《诗经》、楚辞的影响。思路引领:联系教材内容,了解其影响。
参考答案:有。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举例略。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解题关键:此题较难,要从分析和论述两个方面着手。思路引领:要分析宋词、元曲出现的共同原因。答案提示:词曲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的原因有: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加上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延伸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查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谈谈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状况。解题关键: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材料。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篇6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其中表达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思想感情的代表作品是()A.《英雄交响曲》
C.《卡门》
B.《蓝色的多瑙河》 D.《时代在改变》
【解析】 《英雄交响曲》是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表达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蓝色的多瑙河》是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卡门》是法国音乐家比才的作品,《时代在改变》是摇滚乐的代表作品。
【答案】 A 2.俄罗斯国立芭蕾舞团曾多次为中国观众演出芭蕾舞《天鹅湖》,并产生了巨大轰动,该芭蕾舞曲的作者被誉为“旋律大师”、俄国民族乐派的最杰出代表。他是()A.柴可夫斯基 C.贝多芬
B.约翰·施特劳斯 D.比才
【解析】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著名音乐家,被誉为“旋律大师”、俄国民族乐派的最杰出代表。
【答案】 A 3.19世纪中叶的欧洲涌现了多种题材、旋律和节奏不同的音乐,特别是在不同的国家或民族,这种区分更加明显。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音乐艺术从封建主义和教会束缚中解放出来 B.欧洲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 C.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爱好不同 D.欧洲地域广阔,国家众多
【解析】 分析题干表述的意思,实际上是考查音乐在19世纪中叶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特征的原因。
【答案】 B
披头士乐队
4.20世纪60年代,右图的乐队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是()A.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 B.对未来的失望 C.精神颓废
D.勇于进取,敢于创新
【解析】 当时盛行摇滚乐,反映了人们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答案】 A 5.电影和电视被称为“年轻的艺术”,电影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19世纪末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B.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C.人类新的精神需要 D.商业利益的驱动
【解析】 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其他三项也是电影兴起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应是生产力的发展,即科学技术的发展。
【答案】 A 6.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视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你认为电视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是()①丰富精神生活 ②改变着生活方式 ③扩大人们的视野 ④接受“空中课堂”教育 A.①②③ C.①②③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电视是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大众媒体,可以传播资讯,开展远程教育,娱乐,推动艺术的平民化等等,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视野,提高素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 C
能力提升] 7.贝多芬给《田园交响曲》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是其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他更明确地说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这部作品()A.充满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 B.激励着人们与命运进行斗争 C.热情赞美歌颂人类美好的心灵 D.强调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解析】 由“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可以看出《田园交响曲》属于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强调人的精神世界,故D项正确。A项应该是《英雄交响曲》,错误;B项应该是《命运交响曲》,错误;题干强调人的情感和内心感受,不代表赞美歌颂人类美好的心灵,故C项错误。
【答案】 D 8.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该片从建筑艺术、功能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等四个方面全面展示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这反映出电视艺术()①对艺术品的“真实”复制和“原貌”展示,使艺术品走下圣殿 ②使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珍品的机会
③使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视野 ④使艺术借助电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最广泛意义上的传播
A.①②③④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 《故宫》从建筑艺术、功能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四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产生了强烈震撼力,综合显示了电视艺术的强大表现功能。
【答案】 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欧洲各国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有的国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取得的成果;有的面临国家统一问题;有的需要消灭农奴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有的争取摆脱外族奴役,取得民族独立。在音乐领域里,出现了很强的民族性趋势。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美国摇滚乐巨星“猫王”普莱斯利
材料三 电视媒介的特点在于它消除了文字符号对大众的限制,使文化通过声像的形式得以传播。因为不管是谁,也无论其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都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的声音、图像与文化接触„„电视的兴起在人类文化史上是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形成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氛围。材料四 在打开的电视机面前,我们退返到无邪的婴儿状态,我们的头脑成为一个被动而直通的频道,不经过大脑的思维转换,连绵不断的直观形象不断直接轰击我们的视网膜。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欧洲音乐的突出特点,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以来流行音乐的主流。其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举两例说明其流行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电视的出现对生活的影响。【答案】(1)民族性。因为欧洲各国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
(2)摇滚乐。成因: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心理,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表现: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爆,出现了《时代在改变》等作品。
(3)积极:具有强大的传播威力,能够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的需求,使艺术大众化;加快了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扩大了人的视野,提高了人的素养,增强了人的国际意识。消极: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成为被动接受信息的工具。
10.音乐不仅是生命中流动的旋律,它还是游走在心海的精灵。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独特,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更是一部鲜活的史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贝多芬,德意志著名音乐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他对当时的自由思想很是同情,在作品《爱格蒙特》《费黛里奥》及《第九交响曲》中都有表现,就这方面而言,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并且他创作的唯一歌剧《费黛里奥》被公认为是爱情与自由的象征。《英雄交响曲》创作前发生许多重大事件:1789年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巴士底监狱陷落;1799年拿破仑执政,五年后称帝。这部作品热情讴歌了在“自由、平等、博爱”旗帜下实现的法国革命,标志着欧洲音乐历史中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题材第一次进入交响乐这一音乐领域。
材料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创作于1939年3月。其第七部分是“保卫黄河”:
(多声部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这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作品表现了在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其重要的贡献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说明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该作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贝多芬追求进步和自由,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与追求民主革命的精神,能站在“自我”的角度,对自由和奋斗大加赞美,因此他被称为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
贡献:对交响曲的发展和创新,将声乐与器乐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将古典主义音乐发展到顶峰,又开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2)背景:中国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合作领导全民族的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开创敌后战场,走人民战争路线,通过游击战等方式抗击日本侵略者。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篇7
1.2013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宏观经济数据,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8 009亿元,同比增长7.6%;全国税收总收入59 260亿元,同比增长7.9 %,全国公共财政总收入68 591亿元,同比增长7.5 %。这说明()①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③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④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保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税收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也获得增长,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
2013年济南市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这一中心任务,切实增收节支,有效生财、聚财、用财、管财,确保了全市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据此回答2~3题。
2.“生财”之道的根本在于()A.调整分配政策,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B.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收入 C.减少财政支出,增发国债 D.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解析:选D。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分配政策。所以增加财政收入的方法也有两个,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性的,而制定正确的分配政策是重要措施,故选D项。
3.“聚财”之度在于()A.财政收入的增幅与国民收入同步
B.财政收入的增幅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幅
C.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与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 D.避免财政赤字的出现
解析:选C。在增加财政收入中要制定正确的分配政策,即在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保持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2013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拟安排12.7万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安排13.8万亿元,财政收支差额1.1万亿元。下列关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财政收支完全相等几乎不存在 ②只有财政盈余才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③财政略有盈余或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④财政赤字不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财政收支状况的认识。①③说法正确。②④对财政盈余和财政赤字的说法过于绝对。
5.自2013年8月1日起,国家审计署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全面展开新一轮的政府性债务审计。在本次债务审计结果公布前,已有权威专家在公开场合表示:当前地方债务规模远远超过2010年的水平,预计规模在20万亿出头。面对持续增长的地方债务,政府应()A.降低社会保障标准,减少财政支出 B.依法制定财政预算,向公众公开 C.大幅度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 D.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防范风险
解析:选D。本题考查财政收支平衡。地方债务持续增长,会使财政赤字扩大,如不加以控制,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应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减少债务和赤字,以防范风险,故选D项。
6.2013年,我国将加大财政投入,将20 种新农合重大疾病优先纳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范
围,并由新农合和大病保险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补偿。这表明()①我国初次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 ③国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④商业保险提供的是基本生活保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利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①中的“初次分配”表述错误,④中的“商业保险”不符合题意,应为社会保险。
7.2013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达农村公路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1.2亿元,用于新疆农村公路建设,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5~30亿元,全面完成续建、改建农村公路里程4 800公里。这体现了国家财政的作用是()A.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B.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财政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D.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解析:选B。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中央财政加强新疆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故选B项。
8.财政部于2013年9月10日至9月19日发行凭证式(三期)国债,本期国债最大发行总额400亿元。这一政策发挥影响的路径是()①增加财政收入
②增加国内需求 ③扩大政府投资
④刺激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
解析:选B。本题考查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发国债会形成财政收入,再用于扩大政府投资,会刺激投资需求,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刺激经济的发展。
9.2013年9月10日,国家下发通知要求,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行为。这主要基于税收的()A.法制性
B.无偿性 C.强制性
D.固定性
解析:选C。本题考查税收的基本特征。严厉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行为,这是国家运用政治权力打击违法行为,是税收强制性的体现,故选C项。
10.漫画《上调》告诉我们,个人所得税的上调()
上调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②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③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④能够调节过高收入,实现社会公平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纳税人减少,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故排除①②。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是国家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实现社会公平,故选D。
11.自 2013年 8月1日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再度扩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试点范围扩至全国。“营改增”将二、三产业的抵扣链条打通,实现了由“道道征收、全
额征税”向“环环抵扣、增值征税”的转变。“营改增”改革的推进有利于()①拓宽财政收入来源,释放改革红利 ②避免重复征税,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③完善财税体制,增加税收收入 ④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由“道道征收、全额征税”向“环环抵扣、增值征税”的转变,有利于避免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应选②;“营改增”将二、三产业的抵扣链条打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应选④。“营改增”并没有拓宽财政收入来源,也不会增加税收收入,①③不符合题意。
12.网络发票是符合国家税务总局统一标准并通过国家税务总局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公布的网络发票管理系统开具的发票。网络发票推行后,纳税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公布的发票在线应用系统开具发票,开票信息会实时传至税务机关监管系统。可见,推行网络发票()①可使电子发票完全取代纸质发票,节约应用成本 ②可以有效防控各种发票、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③主要是为了方便向电子商务或个人网店征税,堵塞漏洞 ④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信息管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依法纳税与征税。网络发票的推行有利于税务机关加强发票管理和税收征管,防止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①“完全取代”表述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2012年某市经济数据统计
材料二 2012年以来,该市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达115.9亿元,占财政支出总数的59.5%。该市财政局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1 452万元,补贴标准达到每亩120元;积极支持支柱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说明财政在该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解析:本题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概括图表信息时,既要注意该市GDP、财政收入、税收收入三者横向变化,又要注意三者之间在纵向上的相互影响及其关系。第(2)问主要考查财政的作用,回答时应依据该市财政支出的内容来回答,切忌罗列财政的三个作用。
答案:(1)①2012年该市GDP、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都有所增长。②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③税收是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
(2)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该市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
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该市通过惠农补贴,支持支柱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14.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深化税制改革,相继实施了提高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减税等政策。同时,为保证国家税收的收缴,税务机关也加大了对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惩处力度,震慑了违法行为,保证了税收任务的顺利完成。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实施上述减税政策的重要意义。
(2)运用税收的知识,分析加大对四种违反税法行为惩处力度的经济学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税收的知识。第(1)问属于“意义类”题目,可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小微企业减税”分别说明其意义。第(2)问属于“依据类”题目,可从税收基本特征、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公民依法纳税等角度分析。
答案:(1)①提高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同时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③对小微企业减税,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篇8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难点 】
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特征 【 引入新课】
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 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曾说过:“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也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政治制度?要想解开这道谜题,我们共同探索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 进入新课 】
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开国大典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召开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政协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成立: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3、政权特点
新政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证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
3、内容:
(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3)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特点:
(1)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6、意义:
(1)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3)它的颁布极大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1、确立: 1954 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内容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2)人民代表产生方式: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3)代表组成: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4)组织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
3、确立意义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3)它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4)它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4、曲折发展(1)曲折:1957年,发生了反右扩大化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2)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人大积极加强立法工作,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全国人大有哪些重要的职能?
说明全国人大的地位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供参考答案: 职能:立法、监督、人事选举和任命权以及 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地位:是全国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
不同:经济基础不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活动的原则不同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1、基础:
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2、确立: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2)1954 年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宪法》,以国家根本大 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3、内容:
(1)指导思想: 1956 年4月,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作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2)合作形式:政治协商。
(3)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5、曲折发展
(1)曲折:1957年,发生了反右扩大化错误,严重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大批民主人士受到打击迫害,民主党派被迫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陷入瘫痪。(2)发展:“文革”结束后,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得到恢复与发展,1982年9月,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必要性):(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
(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施行的成果
在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此前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还建立了一百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拥有广泛的权力,讨论和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特点:
(1)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点所在。
(2)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上密切合作的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
(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
(4)多党合作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小
结 】
请大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 板书设计 】
第21课节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协召开
2、开国大典
二、法制建设
三、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7-10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10-25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07-18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10-17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考复习知识点总结必修12-08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07-09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