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2024-11-07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选12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1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阅读第12页“导言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

(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的“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14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5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3.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2

一.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 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 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 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 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 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 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 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 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 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 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 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 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 绝对算监利特产, 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 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 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 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 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 这样, 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 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 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 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1描述团子, 做到色香味形俱全, 要让人垂涎欲滴;2说明团子的做法, 要让人一听就会;3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 要让人羡慕不已;4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 要让人听了就 想买。面 对“要让 人……”的要求, 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 果然是人人有话说, 特别是吆喝语, 不仅有文采, 更是有特色, 再加上当场吆喝, 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 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半命题作文, 要求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 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 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 监利有庙会 (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 ;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 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 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 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 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 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 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 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 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 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 写出家乡的特色, 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 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 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 从内容到结构, 从主题到情感, 从语言到手法, 力求有效借鉴。同时, 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 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 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 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 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 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 又有现成的范文, 知道如何去写, 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 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3

教材地位与分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2013年第一次印刷。是新目标的新版。 本单元教材以“谈论问题及给出建议”为中心话题,围绕着“为什么不……”进行。学习和运用几个常见的句型: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my parents don't allow me to hang out with my friends, I can't get on with my friends等 。本节课 SectionB 部分进一步拓宽了本单元的话题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活动来减轻压力,如何面对压力,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描述困难,表达建议。

二、说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指导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重点词、短语,play sports/hang out with friends spend time alone /give sb a lot of pressure/ have enough free time have a fight with sb/compete with sb (2) why don't you… ?句型的熟练掌握运用 。

2. 语言技能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需要真正开口讲英语。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能够谈论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3.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要爱学英语、爱说英语、想说英语,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问题,并能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说教法

为了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考虑到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听录音。听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在听中可以感知,可以模仿。

2.重点解释,个别操练。在每一堂教学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型、短语、句子或某一语法现象。如本课出现的why don't /not you …? 句型的用法等都需要个别解释甚至创设语言情境进行操练和举例,以扫除自由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师生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思路创造性地交流,这种教法是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变的途径。

4.学生分组合作。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师生示范独立对话,随后叫几组分别站起来表演。 5.设计填空和单项选择,以检查学生对本课单词,短语,句型的掌握情况。

四、说学法

1.养成听的习惯。学生要经常听录音,听教师讲英语,听同学们讲英语,这对学好英语很重要。

2.要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应用中学,这样学来的知识记忆深刻、灵活度大。

3.及时巩固,反复记忆。凡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到的语言难点,学生应及时整理,再次认识并积极使用。对前面已学过的课文,学生要有安排地经常复习,否则常常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4.积极操练,重在口头。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活动,要大胆开口,创造性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和其他同学及时进行英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脱口说英语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2.warming up.激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为将要学习的新语言打基础。What’s wrong with the girl? She’s too stressed out. What should she do? Can you give her some advice?

3.Discussion What did you do after school? Do you have stress in your life? How do you relax yourself?

4.口语训练 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生活中或在学校和家里的烦恼,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情景交際操练。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如此大的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畅所欲言,大胆说英语。 How to lower your stress? (give your advice.)

6.重点句型积累。 Why not/don’t you do …? Will you please…? Would you please/like to do…? How/What about doing…? Could you please…? You should/could do…?

7.听力训练。(1c,1d)学生通过听力训练,能听懂话题大意,捕捉关键信息,并能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

8.Group work(小组活动) 通过实际交际活动问题,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9.当堂检验 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趁热打铁。

10.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记今天学过的新词,短语及句型;预习明天的新课。 (2)书面作业:《学练优》同步训练—page24(1,2)

板书设计

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

hang out with sb. my parents give me lots of pressure.

spend time alone. why don't/not do…?

give sb lots of pressure You should/could do…?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4

教学目标: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1分钟)

(一)导入板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讲述:大家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①熟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开国大典的时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②会表述开国大典、和平解放西藏的主要经过。

二、自主学习(9分钟)

讲述:学习目标如何实现呢?下面,请大家按照要求自学。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第2页至第5页的内容,大字部分要精读。然后独立思考以下问题,并划出答题的要点。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哪一年、地点在哪?内容是什么?

2、说一说开国大典的时间和主要经过。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西藏和平解放是哪一年?有什么历史意义? 9分钟以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全面的回答。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三、分组展示(10分钟)

讲述:看完书能够找到答案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进行组内合作交流,比一比谁的答案正确。准备展示。组织展示

讲述:今年是建国60周年。60年前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板书: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要牢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第1题:

讲述:为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板书:1949年9月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要点:通过《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定国旗、代国歌、国都、纪年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第2题

讲述: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这是怎样的一次盛况呢?(板书:1949年10月1日 天安门广场)要点:毛泽东向世界宣告;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毛泽东宣读政府公告;阅兵、游行。第3题

讲述:新中国成立了,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呢?(板书:历史意义)要点:国内意义;世界意义。

第4题

讲述: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是如何解放的?(板书: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要点:向西藏进军;1951年北京谈判,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四、探究总结(5分钟)

1、质疑解惑

根据分组展示的情况,了解学情,主要针对学生做题思路、方法、结果和规范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之后,向学生提出,分组探究讨论。

2、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

五、当堂训练(10分钟)

(一)讲述:对自学指导中思考题的答案已经明确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大家对照思考题进行记忆,看谁记得快、记得牢。时间8分钟。

(二)学生自背、互背。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5

第14课

钢铁长城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八年级两班共有学生103人,从学生总体学习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待进步和提高;但也有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上进心较强。要抓住学生的上进心理积极正确培养,达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效果。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资料,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2.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会从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导弹的战斗力。

(2)培养学生从各种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施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收集课外资料、阅读课文,观看图片资料、音像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引导学生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演示人民海军、空军发展的历程,进行不同时期的国力、军事力量的对比,在比较中体会国家的强大与国防力量增强的关系,提高通过比较掌握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与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从而使学生树立国防意识,激励同学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奋发努力,报效祖国。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人民武装力量的强大。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理解武装力量强大的意义。

[教学设想]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网站、书报,搜集资料,了解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过程,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知识。

2、针对学生对军事的了解不是太多的情况,教师应补充材料,充分利用图片,让学生从对比中直观感受国防现代化的进程。

3、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情感教育的内涵,如通过对“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国防意识,激励同学们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奋发努力,报效祖国。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①)

从百万大裁军(课后阅读卡)引入

(导入②)

书上两幅照片

(导入③)

录相《开国大典》阅兵式和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让学生进行对比)请学生谈感受,引入到国防的钢铁长城。

一、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课前提问]:

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活动一:[比一比] 你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由哪些兵种组成吗?

1、人民海军的建立

学生活动[比一比] 请同学们看书P66~67,请说出人民海军的建立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比一比哪一小组归纳得又准确又简洁。

学生活动[议一议] 为什么说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疆土?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补充] 1840年之后的百余年,英法日俄美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

[多媒体图片展示] 介绍海军的兵种、装备,说明海军的现代化程度。

[瞬间回眸] 学生针对中国海军的三次出访进行模拟现场报道。

2、空军的建立

活动二[比一比] 学生看书归纳空军发展的历程。

学生活动[小故事] 学生讲述战斗英雄蒋道平的战斗故事。

学生活动[大显身手] 部分对军事感兴趣的同学上台介绍自己搜集的中国军用飞机的图片(或声像)资料。

[补充材料]

我国空军最早装备的国产飞机,是南昌飞机制造厂1951年8月仿制的苏联雅克-18型活塞式教练机,后命名为初教-5。这种飞机的研制成功,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走向制造的转折点。毛泽东主席为此发贺电指出:“这在建立我国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6年7月19日,我国生产的第一架歼击机由沈阳飞机厂仿制成功,后命名为歼-5,使我国成为当时世界是少数几个掌握喷气式飞机制造技术的国家之一。

1964年1月,我国又成功地仿制出米格-19型超音速歼击飞机,命名为歼

19676年月,我国又仿制成功米格-21型飞机,后命名为歼-7。强击机是在歼击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军成立初期使用的是苏制伊尔-1型活塞式强击机。

1958年3月,空军刘亚楼司令员在航空工业局召开的企业领导干部会议上提出,空军迫切需要一种比较先进的强击机。同年6月,沈阳飞机厂提出初步方案。8月,航空工业局决定由南昌飞机厂研制。这种新型喷气式强击机,后命名为强-5型。

我国在国土防空中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在重点发展歼击机的前提下,也发展了轻型和中型轰炸机。

1958年10月,周恩来总理决定提前试制图-16型喷气式轰炸机。

1959年9月,我国用前苏联提供的组装件装配的图-16轰炸机装备到空军航空兵部队,后改称为轰-6型。1964年,哈尔滨飞机厂对伊尔-28型飞机改进设计,定型设计,定型生产后命名为轰-5型轰炸机,并装备到空军航空兵部队。

二、导弹部队的发展

活动三[大显身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书上P68或多媒体图片配文说明。

《水下发射导弹》《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试验成功》„„师生互动[议一议] 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那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发展我国的核力量呢?

学生活动[谈一谈](小记者采访)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了中国建国以来国防建设的历史,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可以是学生来做)

围绕钢铁长城进行小结。

八.课堂练习

见配套练习

九.作业安排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军事图片集》各班进行交流。

十.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补充材料] 我国建设战略核反志力量的努力,早在五十年代末就开始了,1957年12月来自全军各部及科研单位的六百多名干部,战士组建地导弹训练大队。

1960年3月在1959年6月组建的某一战略导弹战斗营在西北某市的一所炮兵学校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导弹第一营”,也是亚洲各国中最早的一支战略导弹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

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特点

2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3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文化常识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1800对年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灯笼不仅有照明的作用,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现在,灯笼又逐渐在家居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划分层次

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 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

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 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

(二)疑新探究

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四、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

2、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六、作业布置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7

一、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弗学(fú) 男有分(fèn) 天下为公(wéi)

B. 嘉肴(yáo)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己(wèi)

C. 学学半(xiào) 选贤与能(jǔ)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D. 兑命(yuè)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jīn)

(题文)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 天下为公(介词,为了)

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 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其此之谓乎 B. 何陋之有

C. 大道之行也D. 宋何罪之有

(题文)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对于财货,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是谓大同。

2.从选文中找出一组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3.①本语段可分为__层,每一层的大意是___。②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

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

6.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阅读古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车柔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车柔(róu):通“А,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

②然后能自强也

③学不可以已

④故木受绳则直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车柔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 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虽有嘉肴?虽有槁暴

D. 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________;(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8

学科年级: 八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喂──出来》源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即:15课),本单元前几课作者从不同角度呼吁人类要保护环境,这一课便是警告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甚至是灭顶之灾。这是一篇科幻小说,本文故事性强,情节完整,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故教学重点应放在挖掘本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上。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

2.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2.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3.把握文意,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深意。

情感目标: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自身环保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离奇而夸张的情节,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1.漫画激趣法。2.复述法。

3.品读鉴赏法。4.讨论点拨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难点:理解小说结尾的含义,领会小说的主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1.多媒体显示三幅漫画:

第一幅:画上无底洞,围着许多人。第二幅:有许多垃圾车开来。第三幅:工人头顶上飞来一块石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漫画,推测漫画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欣赏漫画 通过欣赏漫画激趣导入

二、引导学生深入研讨, 深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一)合作研讨、深层探究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1.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环境。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人们是怎样处理生活垃圾和废气、废水、废渣的。

2.提问:人们为什么这样处理垃圾和“三废”?作者为什么幻想出那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

3.透过小说情节,我们可以领悟到哪些道理?

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社会公害。治理公害确实是棘手的任务,但这是无法回避的,舍此决不能保护环境。

(二)聚焦作者的想象思维,学习想象的技巧

1.科幻小说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你对本文作者的想象如何评价?

2.提问:从作者的想象世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一、学生研讨、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生活垃圾胡乱丢弃,废气排入大气,废水流入江河最终排入大海,废渣或焚烧或掩埋,上天或入地。

二、 小组合作展示或代表发言

明确:

人们把江河湖海天空大气看成了无底洞。城市的废物和污水排放在海洋里去,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漂流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海看做深不可测的洞了;人们把废气排向大气中,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飘散得无影无踪,那就是把大气层看做是深不可测的洞了。这样的洞承担着城市的清洁工作,城市的一切污物将由它们来妥善解决。

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都源于一种苟且心理,作者幻想出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正是集中表现了人们的幻想,讽刺了人们的幻想。作者假想有这么一个洞,既可以用来表现人们的幻想和可笑,也可以警醒世人:不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三、你对本文作者的想象如何评价?

1:作者的想象奇妙、有趣。深不可测的黑洞,是一个奇特的想象;垃圾扔进洞里,世界从此清爽,不料,有一天,垃圾却从天上飞了下来,更是一个奇妙而有趣的想象。

2:作者的想象丰富、生动,情节联翩而至,丰富多彩、生动有趣。那一串跌宕起伏的情节链足以让人动心的了。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的主人。

三、课堂小结:星新一特别擅长写科幻小说。他的小说驰骋于幻想中的未来世界,宛如一面面精巧玲珑的镜子,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各个片断。《喂--出来》构思新颖奇特,理念却发人深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全人类。让我们一起共筑一座环保新长城,不但在心里,而且在双手上。 学生听并做好笔记 加深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与记忆

七、教学评价设计

《喂──出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本单元几篇课文都是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作者从不同角度呼吁人类要保护环境,这一课便是警告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甚至是灭顶之灾,故意在警醒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让“中国梦”早日实现。

八、板书设计

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九、实践反思

《喂-出来》是日本作家星新一撰写的科幻小说,它渲染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这个洞成了城市居民处理各种垃圾的最好场所,生活从此变得舒畅、美好。但故事发生突然的转变,人们最初的第一声叫喊和第一块扔进去石子都飞了出来,行文就此结束。本教学设计的目的:

一、领悟“洞”之神奇,激发学生探索之心

看完全文后,不难发现作者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了激发学生探索之心,我问洞里还会出现什么呢?由此展开合理的想象,并顺势进入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即“在人们填洞之前,有无意识到这些垃圾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伤害?面对这个洞时,不同的人又表现出怎样不同的心态?”(在课文中找出依据)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体味的过程中明白文章的内涵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谁制造了祸害谁来承受祸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不仅是环保问题,而且是告诫我们小错误不及时纠正,或做事不考虑长远利益,或行为不检点,必将会带来恶果。希望通过对危害的认识,充分把握文章主题的多元性。

二、创设想象之情境 体验文本内涵

从这个环节中发现每个学生的自身喜好及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不同的反应,有时会“突发奇想”,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展示出来,这很好地给予了学生伸展和创新的空间。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因为没有了权威,没有了预先设定的教案,有的是师生阅读“成了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在抑扬顿挫措中,把理解认识融为一体,把师生共同体验融为一堂,诉诸于美妙的声音,由此师生作一次美丽的心灵交流。

总之,想象是学习的源泉,本课目的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课堂的舞台上自由驰骋,收获快乐,收获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9

姓名:初一()班

一、单选题

1、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自立歌》中写到:“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这首歌启示我们()

A.任何事情都必须自己亲自去做B.人生应当自立自强

C.不要接受别人的任何帮助D.自己的任何事情都应由自己决定

2、遥望蓝天,多想是只小鸟能自由地飞翔。要实现这一愿望,必须学会自立。为此,你应该()

A.依靠父母,完全顺从B.遇到困难,拒绝帮助

C.告别依赖,学会自主D.我行我素,不受约束

3、美国有个富翁,规定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每周必须独立谋生一天,并称之为“孩子谋生日”。每当这一天到来,富翁亲自驾车几十公里,把孩子送到闹市区,赶下车,令其自己想办法谋生一天,傍晚他再驾车把儿子接回来。尽管往返所消耗的汽油费远远超过儿子一天谋生挣来的钱,但这个富翁却乐此不疲坚持这样做。对此,你的理解是()

A.这个父亲太残忍,没有照顾好孩子的生活 B.美国人的观念很奇特

C.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D.这个孩子没有自立精神

4、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的这句话能够()

A.鼓舞我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B.鼓舞我们坚持自己的正确选择

C.提示我们不要重视别人的意见D.提示我们只管自己走,不管别人说什么

5、“自己竟然像襁褓中的婴儿,面对外面的世界无所适从。”这是一位刚刚踏人大学校门的学生,第一次独立面对生活时发出的感叹。它启示我们()

A.要提高法律意识,避免上当受骗B.要培养自立精神,锻炼自立能力

C.要加强交流合作,形成团队合力D.要善于团结他人,主动寻求帮助

6、晋代何曾是晋武帝的老师,地位显赫,家产丰裕。但他的子孙不思进取,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不过三四十年时间,家道败落,成了盗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依赖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B.依赖使人缺乏生活责任感

C.依赖使人懒惰D.依赖使人造成人格缺陷甚至犯罪

7、《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厘;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话告诉我们,培养和提高自立能力()

A.不用费太多太大的功夫B.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必太重视

C.要从点滴做起,逐渐积累D.要从大处着眼,不可从小处下手

8、自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以下属于自立表现的是()

A.李军家的分工:妈妈打扫卫生,爸爸饭后洗碗,李军的任务就是学习

B.刘梅每天早上,总是让妈妈叫她起床,并把早饭给她准备好

C.魏青每天睡前总是先将闹铃上好,早上听到闹钟一响就立即起床

D.吴明打算参加暑期夏令营,但因需要自己洗衣服就放弃了

9、陶行知曾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看似很舒适,实际上这种生活将会使人()

A.享受生活的乐趣,体会人生的美好B.具备生活的能力和责任感

C.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D.降低自立生活能力,甚至因贪图享乐而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10、自立的前提是要能自主。下列关于自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采纳别人的建议

B.遇事能自己拿主意,什么事都独立完成C.善于接受别人的忠告和意见,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

D.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1、以下哪些行为是自立的表现()

①我的衣服自己洗、房间自己整理②我的作业自己独立完成③我自己去图书市场(书店)购

买喜爱的书籍④我是班干部,能够管理好自己负责的事情

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和道德品质的锻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

①不断地学会自尊,增强自信②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③逐渐拒绝对父母的依赖和父母的帮助④积极地融入社会,奉献社会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3、某市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进行过调查,72%的学生需要父母整理房间,68%的学生早上起床需要父母来叫,只有12%的学生能做些简单的家务——这告诉我们()

①大多数学生缺乏自立能力②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③如果现在不锻炼自立能力,将来很难以在社会中自立④自立是长大以后的事情,我们现在对父母有所“依赖”是自然而必要的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14、针对“我们是否应当自立”这一主题,七年级(3)班的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你赞同谁的观点呢?()

A.张强:我特别想自立,凡事由自己做主,父母、老师都不能干预

B.李娜:我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何必非得自立自讨苦吃呢

C.刘欢:我现在还长大,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帮助,自立是18周岁以后的事

D.赵炎:自立并不是非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们需要自立

15、有些同学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皇帝”式的生活,不愿依靠自己的努力走向自立。这种依赖思想()

①对于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②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③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④会使人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A.①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6、要独立生活,就要做到()

A.自己的事自己干B.摆脱父母、老师等大人的管理与束缚

C.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D.到社会上去锻炼、去实践

17、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习惯于抄作业的小明说:“自己的作业应该自己独立完成,如果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将来你怎样自立于社会呢?”“我爸爸是公司的总经理,我们家有的是钱。”小明回答。以下对此事的看法中错误的是()

A.“有钱能够使鬼推磨”,有钱就能自立于社会,有钱就能够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B.培养自立能力应从小事做起,如果没有自立能力,即使家中有座金山,也会坐吃山空的C.幼小时依赖父母是必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即将“成人”的我们应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D.小明的依赖心理很强,他应该学会自立

18、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

A.自立B.自信C.自主D.自强

19、下列对于自立认识正确的是()①是一种人生观。②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③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④是一种过高估计自己的一种态度。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

B.自立是自己既有主见,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善于接受别人帮助

C.自立就是拒绝帮助,甚至跟父母对着干

D.要正确认识自立与依靠、依赖的关系

21、下面做法不属于自立的是()

A.自己按时起床B.自己洗衣服C.自己整理房间D.让母亲帮自己洗衣服。

22、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出()①在得到他人大量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做出决策,让别人为自己做重要决定。②怕孤独,独处时有不安和无助感。③无独立性,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④容易因遭到批评或未得到赞许而受到伤害。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我们要在社会中生活消除依赖心理而去()①克服自负。②增强自信心。③树立奋发

自强精神。④培养独立的人格。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4、依赖性过强的表现是()①缺乏独立的意识,做判断、做决定总要依靠别人的头脑。②行动上几乎完全依靠别人的指导、督促。③让别人代替自己去行动。④缺乏信心的意识。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5、孩子从5岁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让他参与家务劳动,这样一来的好处有()①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③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④劳动能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6、“拼爹游戏”不是一种游戏,而是指当今一些青年在上学、买房子方面比拼的不是自己的能力,拼的是各自父母的实力。社会上也有所谓贫困家庭出身的是“贫二代”、富裕家庭出身的是“富二代”之说。有人对“贫二代”、“富二代”提出了如下劝勉,正确的是()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②只要自立、自强,贫困也能变成这种精神财富③不因贫穷而责怪父母,也不因富裕而沾沾自喜④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在人格上是平等的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7、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但归根到底,需要依靠()

A.良好的教育B.遗传因素C.自己的力量D.朋友的帮助

28、关于自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立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需要他人的任何帮助

B.从学会走路开始,我们就获得了身体的自立

C.当能够自己吃饭、穿衣时,我们就有了自立生活的体验

D.走上了工作岗位,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我们就获得了基本自立的人生

29、一个自立的人应该()

A.只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其他的事情一概不关心

B.不仅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而且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C.关心他人的事情胜过关心自己,但自己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好

D.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努力做好,不能做好的事情就视而不见

30、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

A.身体健康B.心理健康C.学习进步D.独立生活

31、青少年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就是()

A.相信自己能行,相信自己能够做好 B.立足于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C.做好别人做不了的事情D.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

32、下列对自主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自主就是遇到事情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②自主是一种权利③自主是一种能力④自主的反面是人云亦云

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33、我们只有自己的责任,勇于()

A.明确承担B.分清放弃C.排除推卸D.面对关心

34、美国的父母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孩子吃再多的苦,也值得。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孩子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这说明()

A.美国父母不愿意付出教育孩子的时间B.这些学校放弃对学生的保护

C.国家的经济发达与青年人自立和创造分不开D.父母放弃对孩子的监护责任

二.多项选择题

1、前南斯拉夫已故总统铁托的儿子米沙,10岁离家奋斗,从不利用他父亲的影响谋取好处。他从普通工人做起,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后来当上了石油公司的总经理。他的经历启示我们()

A.要告别依赖,走向独立B .不要接受父母的帮助

C.要做自立的人D.要在社会生活中锻炼自立能力2、5·12大地震给中国一个“震撼”,四川瞬间从“天府之国”沦为“人间地狱”,灾难当前,“90后”的小同胞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展现出了灾难来临时应有的担当,让世人见证了他们的坚强。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

B.自立人生少年始,人的自立能力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

C.人的自立能力,与生俱来

D.自立的生活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4、2009年1月8日记者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灾区,当地受灾群众正齐心协力抓紧重建家园,许多农户陆续搬进新盖的楼房中。梁平县葫芦镇月亮村二组的邓兴同告诉记者:“地震中,家里9间土房全垮了。去年9月,民政局的同志给我们送来了近1万元的补助,我们又自筹一部分资金,建起了新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灾区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建设家园

B.灾难不大,灾区人民很快就恢复了生产

C.只有自立才能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

D.只有自立,才能克服依赖心理,培养自强精神

5、幼时我们对父母的“依赖”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人生需要自立,对于青少年而言,自立应该()

A .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B. 彻底摆脱父母和老师

C.只要有自立的意识就可以了D.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6、一个懂自尊、有自信的人,必定能自立,必须图自强。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下列属于自立表现的是()

A. 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打扫B.乱花零用钱

C. 每天自觉按时起床D. 学习上一遇问题,未经思考就问同学

7、下列对自立理解正确的是:()

A.自主就是遇到事情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B.自主是一种权利

C.自主是一种能力D.自主的反而是人云亦云

8、下列属于自主的表现的是:()

A.天气变冷了,自己决定多穿衣服B.考大学填报志愿时,让父母决定读什么专业

C.买书包时不知哪种款式,打电话问妈妈 D.要中考了,参考父母的意见后自己填报志愿

9、“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说明()

A.我们要培养自立能力,就不要相信书本B.要培养自立能力,一定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C.自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D.要亲自尝试,反复锻炼,才能提高自立能力

10、学完了自立的内容后,几位同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我特别想自立,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就不需要父母管教了。

B.我现在年龄还小,等我长大了再自立也不迟

C.我遇到不会做的题,总是先独立思考,自己找解决的方法

D.要想自立,就一定不能有依赖心理

11、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人生需要自立B.只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自立

C.只有告别信赖,才能走向自立D.自立应是要拒绝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12、下列对依赖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告别依赖就是彻底摆脱父母B.依赖思想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10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è

jiāng()壁()摸()绍 清()新()答案:戈壁 抚摸 介绍 清晰 新疆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的拼写能力

二、根据拼音写一写。

1.在救灾前线,救援人员在废墟中穿行,他们的身影永远是那么qīnɡ x(ī)、有力…… 2.万里碧空,太阳那柔和的光芒fǔ mō()着大地,空中的鸟儿自由地舞蹈,还唧唧喳喳叫个不停,望着这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不禁xiàn rù chén sī()。答案:清晰 抚摸 陷入沉思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的拼写能力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括号里画“√”

yán()háng()gàn()沿线 一行白杨 枝干

yàn()

xíng()gān()答案:yán(√)háng(√)gàn(√)解析:主要测试学生的对字的理解

四、比一比,再组词。

僵()析()浑()辩()疆()晰()挥()辨()答案:僵(僵硬)析(分析)浑(浑浊)辩(争辩)

疆(新疆)晰(清晰)挥(挥手)辨(分辨)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词的辨别能力

五、下面哪一组没有错别字,在后面打“√”,在错字上面画“○”,并改在括号里。

1、混黄一体

高大挺秀

茫茫戈壁

()

2、风砂雨雪

界限清析

飞快闪过

()

3、抚模孩子

望着窗外

一丝微笑

()

4、陷入沉思

举着雨伞

新疆戈壁

()

第 1 页 答案:

1、○混—浑

2、○砂—沙 ○析—晰

3、○模—摸

4、√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能力

六、写出近义词。

清晰—()抚摸—()沉思—()严肃—()答案:清楚 摩挲 深思 严正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

清晰:形容词,指看得很清楚,很逼真。清楚:对事物了解得很透彻。抚摸:用手轻轻摩挲。摩挲:用手抚摩。

沉思:深沉地思考。深思:深刻地思考。

严肃:①(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②(作风、态度等)认真。严正:严肃而正大光明。

七、写出反义词。

软弱—()表白—()严肃—()答案:坚强 沉默 活泼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

软弱:形容词。缺乏力气,不坚强。含贬义。

坚强:形容词,强固有力;动词,使坚强。褒义词。

表白:(动)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沉默:不发声,不说话。

严肃:①神态、气氛庄重,使人敬畏。②指作风态度认真。

活泼:①生动自然;不呆板。②指单质或化合物容易与其它单质或化合物起化学变化。

八、根据意思写词语。

1、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2、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中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答案: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九、选词填空。

清晰 清楚

1、这件事我跟你说不()。

第 2 页

2、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都是浑黄一体。答案:清楚 清晰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辨别能力

清晰:形容词,指看得很清楚,很逼真。

清楚:对事物了解得很透彻。

十、按课文内容填空。

爸爸的微笑______,脸色变得______,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______就______,哪儿____,它就在哪儿很快地______,长出________。________风沙还是雨雪,________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______,那么______,不_______,也不______。” 答案:消失了 严肃起来 从来 这么直 需要 生根发芽 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 不管遇到 直 坚强 软弱 动摇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十一、给下面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2、()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答案:

1、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2、(“)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十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的戈壁()的身影()的枝干()的闪过()地说()的抚摸 答案:茫茫 高大 粗壮 匆匆 兴奋 轻轻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十三、根据所给的拼音,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xiàn()入()饼

贡()()法 jiè()绍 国()

()心()书 答案:陷入 馅饼 贡献 宪法

介绍 国界 戒心 借书

第 3 页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辨别能力

十四、缩写句子。

1、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争论打断了思路。2、嘴角浮起微笑。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句子的缩写能力

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方法技巧】

1、抓住主干来缩简。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写句子。

2、“的”前修饰都删去。

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美丽的”可删去。这句话缩写为“蝴蝶飞走了。”

3、“地”前限制要删去。

4、“得”后补充说明也删去。

5、数量词语照样删。

6、删掉“在……中(里、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

7、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8、句子中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和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

试题标签: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第一组 第3课 《白杨》

十五、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3.孩子们现在怎么能理解爸爸的心呢?()答案:拟人 设问 反问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别能力

第 4 页 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反问:就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语气表否定,否定语气表肯定。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试题标签: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第一组 第3课 《白杨》

十六、按要求写句子。

1、旅客正望着白杨树出神。(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改成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旅客正望着站的笔直的白杨树出神。

2、难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试题标签: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第一组 第3课 《白杨》

十七、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边防战士总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保卫着祖国。

2、哪儿有危险,哪儿有火灾,都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严冬酷暑,不管是风吹雨打,他们总是默默无闻为我们的城市奉献着。解析:主要测试学生对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

试题标签: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第一组 第3课 《白杨》

十八、课内阅读。

第 5 页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从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

2、爸爸借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

答案:

1、从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

高大挺秀、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2、爸爸借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怎样的心愿?

听从祖国的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心愿。解析:主要测试学生课内知识的了解。

试题标签: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第一组 第3课 《白杨》

十九、课外阅读

傍晚,小珍在后院瓜棚下做功课.凉风送爽,飘来一阵阵袭人的茉莉花香。

小玲起身到花坛边,见到满枝洁白的茉莉花儿.有的张着花瓣,有的打着苞蕾。她不由得凑近花儿闻了闻,可是不小心作业本被茉莉花枝戳破了。小珍忽然想起教语文的张老师:他身体不好,但经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批改作业。一次,他牙疼,连续三个晚上彻夜未眠,但每天还照常给学生上课,同学们真是又心疼又感激。想到这些,小珍不由自主地摘起茉莉花来。不一会儿,就摘了许多,她用心爱的花手帕,小心翼翼地把茉莉花包好,决定送给张老师。

到了学校,办公室亮着灯。张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小珍怕打搅老师,就轻手轻脚地走近窗台,踮起脚把茉莉花放在窗台上,让茉莉花香解除老师的疲劳。小珍退到一棵树底下。张老师似乎闻到花香,发现窗台上放着的茉莉花,便捧在手里,脸上露出了笑容。小珍看到这情景。心里十分高兴。

回到家,小珍浮想联翩:老师不正是辛勤的园丁吗?他们用汗水培育了祖国的花朵,一旦鲜花开放,造福人民,老师将感到多么欣慰啊!她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要做一个对建设祖国有用的人才。

1.给文章加一个恰当的标题。(须用上“茉莉花”一词)2.把文章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小标题。

第 6 页 3.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描写“小珍”的__________。“辛勤的园丁”“祖国花朵”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说说文章中蓝色的句子所表达的含义。答案: 1.洁白的茉莉花。

2.第一段(1):闻到花香。第二段(2-3):送给老师。第三段(4):浮想联翩。3.感想。比喻。

4.学生们学好本领成为有用之才,老师的心血没有白费,因此老师将感到非常高兴和安慰。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的了解。

试题标签: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第一组 第3课 《白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篇11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处于敌视对峙状态。

我国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进一步完善: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并与这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尼万隆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结果: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导”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意义: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这种精被称为“万隆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篇12

历史分期:

1、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

3、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1949年9月;地点:北平

(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三年以来:1946年解放战争以来;三十年以来: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鸦片战争以来)

2、开国大典:

(1)时间 1949年10月1日,地点 北京天安门(从天安门指五四运动到天安门指开国大典)。(2)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开国大典图)(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 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新中国成立的启示: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的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1)西藏派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到达北京,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 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

(1)背景: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打到鸭绿江边;美军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美军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时间:1950年——1953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军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4)最可爱的人: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5)1953年,美国签署“停战协定”。(6)意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3课 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

(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2)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 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4)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准备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条件。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一五计划

(1)时间:(1953年——1957年);

(2)背景: 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3)目的:有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5)成就:

重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

交通运输业: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加强内地边疆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民主政治建设

(1)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中华人共和国宪法》,简称五四宪法,《共同纲领》功成身退;(2)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 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式: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公私合营,创举:赎买政策(4)历史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2)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 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工业国。

(3)评价: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净、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评价:客观上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对我国国情认识不足;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59——1961年,我国的 国民经济 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探索时期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4、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毛泽东的晚年错误

(1)1966年,“文化大革命 ”全面发动起来。1976 年,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革”。(2)两大反革命集团: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3)四人帮: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3)对文革的认识:文革”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文革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启示:我国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中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4)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底,北京召开。

(2)内容:思想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3、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为冤假错案平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

(2)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对内改革:(1)农村改革: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方式: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最早实行的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 意义:解放了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改革:1985年开始,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的方式政企分开;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9课 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

(1)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深圳 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之城)。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最大)(2)意义: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开放区)——内地。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4)2001 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2)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一位老人划了一个圈)(6)1997年,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章)(7)、怎样评价邓小平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2002年,十六大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3、2012年,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产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4、2017年,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内蒙古治区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2、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

(1)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2)20世纪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代表性工程:青藏铁路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交接仪式图)3、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改革开放以后,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对台基本方针。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 ”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3、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4、2005年,连战率“ 和平之旅”访问中国大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5、2015年,习近平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6、2008年,两岸实现“ 三通”。(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

第15课 钢铁长城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后又陆续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2、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3、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建立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并取得辉煌成果,著名飞行员:蒋道平。1956年,仿制成功歼-5型歼灭机; 4、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二炮),担任核反击任务。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5、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6、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

(1)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2)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 团结与合作。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乒乓外交——小球影响打球,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中美关系从几十年的敌对到邦交正常化,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外交政策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外交政策的变化必须符合国情;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1964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2、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进入太空。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实现太空行走。

4、代表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5、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和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6、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 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7、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双百”方针。8、2012年,中国作家 莫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1、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居世界第二,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高铁里程居世界第一。

上一篇:感悟美好作文550字下一篇:国际金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