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2024-10-25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通用10篇)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

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

没有疑问——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或合作探究解决

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机构

2.官吏的选拔考察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制定严苛的法律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情境营造

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设问

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

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情境营造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课堂设问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还兼为皇室服务。其余四卿则仅仅是为皇帝、皇室服务的。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篇2

第1课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时间跨度几千年,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微观能力的培养,介绍每个朝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册,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原始社会时期,通过重要考古遗址,如黄河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这些遗址都在大河流域,体现出大河文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以及“废井田、开阡陌”这种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加上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兴建,这些都促进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有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代田法,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山为崤山)、巴蜀地区,北方还有许多地区是畜牧区或者半农半畜区,整体上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口大量南迁,江淮地区和益州地区成为南迁的主要地区。南迁带来新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人口迁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专题。之后三国两晋的南迁、唐末南迁都促进江南进一步的开发,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到了宋朝,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农业比以前发展更快,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河北)发展很快,桑、茶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宋代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增加了棉花,插秧图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依旧重视。

明代,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除了传统的桑、茶、棉花外,还增加了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为什么这些作物大量地从东南亚传入呢?这与当时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概括,从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类分别来讲述,最后总结手工业的特征,其中包括最后三段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部门有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简单地讲述,之后讲述民营手工业过程,其中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第2课也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讲述,从各个时期来讲:

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到了商周最重要的为青铜业,有司母戊鼎——至今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手工业为冶炼业、制盐业、丝织业,其中冶铁中心主要为各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等。

汉代的手工业部门分布从北方扩展到江南一带,如益州,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包括制铜业、器具业等。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后汉书》中记载:杜诗任南阳太守,造福一方百姓,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唐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遍及全国,丝织业产品十分精美,陶瓷业中的精品是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样采矿业、冶金业、金银制造业等发展很快。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制瓷业(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采煤业(太原)、造船业、印刷业、丝织业十分发达。宋代瓷器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英语的china意思是瓷器,其发音是由“昌南”而来。昌南即今天的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其盛产瓷器,以皇帝的年号将昌南更名为景德镇。唐代,江西省昌南镇出产一种青白色瓷器,这种瓷器巧夺天工,享誉海内外,很受欧洲人欢迎。从此,欧洲人就以china来代称昌南和它的瓷器。逐渐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

明朝的青花瓷、清朝的彩瓷,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简洁高雅,清代道光时期彩瓷百鹿尊,画面中群鹿活现,树枝枝干苍劲,笔绘十分生动、犀利、细腻。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篇4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关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总体情况(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必要性)。同时,随着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可能性)。于是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具体表现:①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如: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②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危机的新特点:(与19世纪中期比较)

①危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西南,西北边疆扩展(以东南沿海为主)

②外国的侵略由军事向经济领域延伸(以军事侵略为突破口)

③更多的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以英国单个国家为主)

④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加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

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协再到相互勾结)危害:①政治上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②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无能

1、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文化因素)。历史上,日本就觊觎亚洲大陆。如:明朝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两次就于1592、1597年两次侵略中国。近代,日本将“开拓万里波涛”作为大和民族的国家理想。

2)、(经济因素):19世纪后半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

日本对外扩张的路线

台湾——朝鲜——满州——全中国——东南亚——全世界。

2、战争的经过

3、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请同学们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何不同》?(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条款表明西方国家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危害:①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在另一方面,给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同时具有正面、负面影响)。

③巨额赔款回生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

④日本的“胜利”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强随即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⑤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人民的反抗

1、义和团运动爆发

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仇恨。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山东胡作非为,激起了山东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国民间有习武的传统,朴素的爱国热情遭遇外国资本主义的罪恶,引发了这次反帝斗争。

1)、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的变化:利用——围剿(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2)、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阴谋手段的警惕,给义和团带来了灾难。“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3)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①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②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权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

③西方国家借口义和团运动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时间:1900。6

3、《辛丑条约》签订及影响

(1901.9)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篇5

传统——妥协——法治——渐进——感悟

追求

建立

完善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在河北衡水中学讲的一节全国公开课,因此从设计到实施都是经过精心的打磨,在这个过程中,我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著作、论文和多种版本的教材,也请教了许多专家和老教师,这让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本课教学设计我感觉成功之处主要有四点:

1、整个教学活动由系统的新课程理念作指导,有教育理论为支撑。

2、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精致、富有创意和逻辑的整合和设计。

3、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了多元教学目标。

4、对导入和结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M].人民出版社,2008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何成刚 张汉林 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杜芳、刘汝明主编.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3

5.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M].人民出版社,2012

7.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历史思考】.断头台上的国王们——查理一世[J].《学术中国》,2007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篇6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目标: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能力目标:

(1)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教学方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同学们看我今天的衣服好看吗?如果能穿越时空的隧道,我穿着这样的服饰回到文革时期的闹市,会怎样?为什么?每一个时代都有他自己的服饰特色,服饰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那在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服饰是怎样变化的,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服装修饰---断发易服

1、服装:幻灯片:第一服饰特点:长袍马褂西装革履并向不悖。长袍马褂与西装在中国流行,那是不是就把传统服装抛弃了呢?没有。洋装的流行,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山装和旗袍。幻灯片:看旧式旗袍和新式旗袍有何区别?新式旗袍在满洲旗装基础上,融合了洋装的简洁、美观的特点。方便了行动,体现了个性。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今天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国服,开始走向世界。近代是西方服饰引领我们,今天是我们服饰引领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改变?中国强大了,地位提高了,经济发展了。

幻灯片:清朝官府标识,看出什么问题?有等级。中山装图片,能看出等级吗?他体现的是什么观念?平等、自由。造型的含义:四个口袋,礼义廉耻。左下口袋,以文治国。五个扣子: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三民主义。这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与旗袍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可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侵略下,我们并没有丧失自己,而是善于吸收发展自己,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精神。幻灯片?看出图片的特点了吗?中国近代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多种经济形态并存。那政治经济上的多元化也推动了近代服饰上的多元化。再看这个图片上的男士服装,假设你是当时民族工业中的一个工人,在生产中你会选择图中的哪种男人服装。为什么?中山装,新服饰更便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结论:中国的服饰变革是与工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

过渡:在看这个图片除了服装样式多,图中人物,还有什么变化?鞭子没了。

2、断发:学校要求大家三统一,其中有一条“统一发型”,在清朝也是统一发型的。男人都梳长辫。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为什么要断发?

材料

一、清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长褂扣一般用五粒,被拟为“五常”。清末,革命派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一朝除去,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材料

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愿不亲,邦交不结矣。且

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垂辫既易污衣,梳刮又费时,为外人指笑。既缘国弱,尤遭戏侮。

1、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辫子,2、辫子不适合近代工业生产和世界潮流。

3、反清反封建。反封建,可见,断发也带有什么色彩?政治色彩。幻灯片:这个人对剪辫子的态度能看出来吗?为什么不愿意?习惯(老百姓留辫子很大程度是习惯,凡是跟自家生活尤其是身体无关的事情,只要是习惯了,老百姓就不乐意改,穿戴也是如此。平民百姓没有学过美学,在他们眼里顺眼的就是美。)、迷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剪掉辫子会有灾难)、对政局不了解(一般老百姓也不愿意让辫子没了,最怕的自然是官府当自己要造反。)过渡:幻灯片,新发型中梅兰芳,从事什么职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西方文明的传入后,人们娱乐生活除了看戏外,还有什么变化呢?

二、大众传媒

1、电影:中国电影网的网址是: 为什么?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此后电影发展史上有两个数字?1913、1931,你能说出相关史实吗?

2、报纸的发展历程如何?学生介绍。

问:报纸、电影除了娱乐,还有什么影响?(学生答不出的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提示)宣传民主自由思想,反封建,提供经济发展信息。总结:舆论为政治经济服务。工业革命冲击下,近代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

过渡:象征大清王朝的长辫子,在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后,从男人们的头上剪去了,可是留在女人脚上的枷锁却仍然继续。

1、不缠足运动:幻灯片:三寸金莲图。缠足五代时由男性统治者畸形的审美观而造成。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满族妇女不缠足,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缠足,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可辫子剪掉了,缠足依然存在。古语云:小脚一双,泪眼一缸。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那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材料:

1、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2、古代妇女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3、古代,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当时社会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中国的女子在长期男尊女卑及苛刻的礼教下,已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为了取悦于男人,她们心甘情愿地争相缠足,并以小脚为荣、为尊。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小孩子嘲笑未出嫁的张幼仪“大脚丫,嫁傻瓜”。

4、梁启超先生曾发表这样的言论:“强男之头不如弱女之足。” 答:小脚女人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何接受新思想。

受封建思想束缚,迎合男人审美观。要解放女子小脚,必须先解放男人思想习俗千年,根深蒂固。

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所以,不缠足也是反封建,带有政治色彩。过渡:思想解放不彻底,也体现在婚葬礼仪中体现的更为突出。

2、丧葬礼仪:近代,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出现,举例李叔同。葬礼上只收挽联、诗文、花圈。但厚葬仍然盛行。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说的就是厚葬。这种恶习今天仍然存在。幻灯片:厦门安乐永久墓园一处250平方米的基地,却卖出了800多万元的天价。探究问题

一、发表你的看法。

探究一:

材料一:目前许多人仍然无法屏弃“厚葬”观念,纷纷追逐高价墓碑。广西南宁市佛子岭公墓园里,部分坟墓的豪华程度令人咋舌——有的占地20多平方米,有的完全用汉白玉砌成,有的极尽雕龙画凤之能事,最“牛”的竟花了30多万元。

材料二: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丧葬竞相攀比奢华的现象。谁家送葬的车队长、谁家的墓地占地宽广装修豪华、谁家祭祖仪式宴席“人气”旺规模大等等,这些攀比行为,大都有一个相似的说法:希望去世的亲人到“阴间”过上好日子。

——《南国早报》2005年3月31日 材料三:记者在河北省部分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和大宗消费的攀比性心理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致使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负担。

材料四:据了解,某一农民,母亲 在世时不予孝敬,老人去世后大办丧事以显“孝心”,结果遭邻里乡亲唾骂。

——《河北日报》2005年7月13日

小组讨论,发表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同时,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也可以然学生结合这个发生在自己身边事实发表看法)

(这几年,豪华墓地成了清明节的热门主题词,各地豪华墓地价格一路攀升,甚至直逼最贵商品房的价格。另外,受“买好墓地,活人添寿”观念的影响,活人墓之风也持续蔓延„)

3、婚姻变革:新旧婚礼幻灯片,和新旧婚姻表格对比,新式婚姻有何特点?体现自由、简洁、平等、民主

4、见面礼仪变化:现在大家跟朋友见面,用什么礼仪,(握手)。如果是亲密一点的朋友呢?(拥抱)那在清朝大臣见皇帝用什么礼仪?(跪拜)。我们都看来很多清宫戏,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跪拜礼仪!为了更好的理解这节课的变化,我设计了一个小短剧,让同学来切身体会一下当时的变化? 短剧表演:要求:声情并茂,进入角色。

两个好朋友:一个关心政治生活,一个关心娱乐生活。请模拟两人相见使得情景。(甲:关心政治,乙:关心娱乐。见面礼、称呼、传媒、娱乐、形体、服饰、政治方面)甲:啊,是某先生,这剪了辫子,穿上西装,竟没认出来(惊喜、握手)乙:民国了,思想不能太老旧了,多日不见,最近过的可还好吗? 甲:唉,身体倒还可以,只是担忧时局呀? 乙:担忧?

甲:是呀,你没有看《申报》吗?报上说孙总统已辞职,袁总统在北京上任了,最近与日本人接触较多。如此,国家岂不堪忧?

乙:我想袁总统一家并非持真正的民主平等观念的,袁家传谭鑫培先生搭台演戏,却只给戏班几个大洋,谭先生不满,袁二公子还骂他为臭戏子呢?戏子难道不是国民吗? 甲:时局堪忧啊!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只是发生在通商口岸,接受先进文明,经济发达地区。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变的不彻底。从这可以看出,传统陋习的变革、人们观念的更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结合今天所学知识,你认为贯穿整课内容的线索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来概括。(“变”)变”)对,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变”呢?(多媒体打出问题)

探究

二、结合材料和刚才所学知识探讨,为什么近代中国生活会变,变又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

一、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

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

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

材料

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材料

四、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

五、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答: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清政府及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运动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主革命;改变思想观念

小结:在西方工业文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政府及先进中国人合力作用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革命,改变人们思想。一句话:变化来自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当堂训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文化名人,他的个人经历深深地烙上了“中国近代”的烙印。简历:1880年出生于天津官宦家庭,5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8岁他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同年因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携眷奉母逃到上海。25岁时,其母去世。32岁时,他到了杭州在浙江省第一师范执教

1、你能否猜测出在他儿时眼中的男性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推测其管家在闲时如何打发时光?

3、他父亲的葬礼在他心中印象怎样?

4、他的新娘在嫁给他时是如何装扮的?

5、他们结婚二十年后,大城市中知识女性是怎样装扮把自己嫁出去的?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对近代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7、能否你推测一下他母亲丧礼上的情形?

8、他在浙江与同事见面时,是怎样打招呼的呢?

9、这一时期革命青年和摩登女郎的着装打扮是怎样的?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篇7

一、基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的高考题解答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25题: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该题旨在考查宋代“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题干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信息, 因此只能根据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人教版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中, 谈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的土地兼并, 并说“面对土地高度集中, 政府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兼并, 以维护小农经济, 巩固统治。”但却没有提到政府的“不抑兼并”政策。岳麓版教科书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特别提到“宋初‘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另外, 岳麓版教科书还提到了地主土地私有以外的自耕农私有土地, 并说“宋代土地兼并激烈,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根据岳麓版教科书的基本表述, 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D。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第41题: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见相应高考试卷, 在此省略。

图9为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为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 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该题从汉唐地方管理行政区划变化入手, 考查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正确解答该题, 需要有汉唐地方行政区划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背景知识。对此,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没有丝毫的涉及。但是,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课知识链接部分提到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另外, 必修2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这些知识储备, 解答该题也就胜券在握。

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 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历史现象。因此, 也就成为历年高考的主干知识之一。

如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6题: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 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 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 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5题:

图四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图见相应高考试卷, 在此省略)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整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关于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问题, 只有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了讲述, 其他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均未涉及。因此, 使用岳麓版高中教科书的学生解决诸如此类的高考题就容易多了。

另外, 岳麓版教科书对《课标》必修部分确立的25个专题, 在坚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下, 对中外历史的编写顺序做了一定的灵活调整和精心处理, 采取了中外混编、中外对应的编写原则, 将中外历史放在同一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体现。因此, 在解决中西交往和中西比较的问题时, 也就更具宏观的视野和全局的观念。

如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第40题第 (2) 问: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并予以评析。

根据岳麓版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中, 西方近代科技与中国古代科技的比较的论述和第30课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答。

此外,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最大限度吸收史学研究新进展、新观念、新成果, 紧跟历史学科研究的趋势。因此, 在解读高考题中的一些新材料, 评述一些新观点时也就有了史实依据。

例如,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如果注意到岳麓版教科书必修2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中, 关于“14~18世纪, 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 出现了社会经济的全面高涨的局面”的相关论述, 特别是课本提到“在1720~1820年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这些事实正好可以用以论证“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 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以上所举仅仅是近3年全国新课标卷的部分试题, 而分省命题的高考题中此类情况也很多, 在此不一一列举。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适应高考, 使用地区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是有力的证明。对此, 《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010年8月27日做了相关报道。

二、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适应性原因探析

从上文分析来看,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相对来说与高考确实有较好的适应性。综合分析,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教科书本身具有鲜明的特色。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特色主要有两点:

一是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精神, 依据《课程标准》, 但不刻板僵化。教科书创新体例建构起了“以时间为经, 空间为纬,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教科书结构体系。各册单元在排列顺序上独具匠心:“开始分列中外古代农业文明时期的相关历史, 然后叙述西方率先近代化的轨迹, 继而在描述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的同时, 展现中国等国家与地区在自身内因与西方冲击影响下独特的近现代化历程。”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所提出的的专题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和重组。一方面, 重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阶段性与连贯性;另一方面, 重视历史发展的共时性和中外交往, 对共同的历史专题进行中外比较, 从而体现出历史内在的发展、互动关系和逻辑顺序。使全套教科书真正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多视角, 多层次”“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面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 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精神。

二是以历史学科和史学研究为基础, 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许多在学术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学教授和专家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著工作。如曹大为教授、赵世瑜教授、刘北成教授、曹文柱教授、杨宁一教授、郭小凌教授等。他们有扎实的史学素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有丰富的历史著作经验, 熟稔历史学科知识, 深谙史学研究动态。因此,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反映了史学研究的的新进展、新观念和新成果。教科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 努力用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等多角度来解读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正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总主编曹大为教授指出的“人类历史的发展, 总体上呈现出纵向由低级到高级、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 横向从分散到整体的趋势。现代化成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从全球文明进程的宏观视野观察历史, 特别是从现代化进程的视角重构现当代史的学科体系, 已愈来愈为学术界所认同。”按照史学研究所达成共识的社会发展进程的主轴,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各册单元在排列顺序上独具匠心:“开始分列中外古代农业文明时期的相关历史, 然后叙述西方率先近代化的轨迹, 继而在描述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的同时, 展现中国等国家与地区在自身内因与西方冲击影响下独特的近现代化历程。”就具体知识点来看, 教科书引入了大量为史学界所公认的一些史学研究成果, 而这些成果正好反映了当下史学研究趋势和社会热点, 有一定的前瞻性。如必修1中监察与谏议制度, 五四精神等, 必修2租佃关系的发展, 司马迁的区域经济思想, 明朝中期至清朝前期, 中国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的地位,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的新变化等。必修3中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 破解“李约瑟难题”, 等等。另外, 教科书还以“综合探究”“知识链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等栏目, 进入了大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让人耳目一新, 求知欲激扬。

近几年, 高考题大量引入的史学研究新观念、新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自然就适应高考。

其次, 参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不少专家本身还参与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另外, 有多位专家还是国家或省级考试中心特邀研究员。参与教科书编著的杨宁一教授、曹大伟教授和李少兵教授还是近年来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学科命题人员。这就有效保障了教科书的编写理念契合国家课程标准和高考理念, 从而也就保障了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与高考的适应性, 还在于它所构建的学科知识契合高考考试测量的要求。近年来, 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学科命题组负责人杨宁一教授特别强调高考中学科知识的测量, 他指出“学科知识是考试测量的内容, 它即是考试测量的对象, 也是考试测量的基础。”历史学科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体系和基本知识点等。而“解决新课标下考试测量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 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在这个基础上, 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 构建学科体系。”。显然,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构建新的学科知识体系方面, 具有优势。基本知识点则是历史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 包括了基本史实、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基本概念等。由于一标多本, 一省多本, 使得基本知识点的确定非常困难。命题时虽有变通的办法避免基本知识点的确定, 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 他建议“应该在新课标模块和专题的范围内确定基本知识点, 而且必须经过有专家的论证。”很明显,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专家组是有一定分量的。

三、研究教科书与高考适应性意义考察

新课程改革后, 高中历史教科书与高考命题的关系问题, 普遍受到关注。研究教科书与高考的关系, 有利于教科书革新、有利于高考命题、也有利于整个新课程改革。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就明确了课程改革中《课标》、教科书与高考命题的基本关系。高考命题要以《课标》为依据, 教科书又是《课标》的具体体现, 因此, 高考命题自然也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是在“一标多本”局面下, 高考命题需要在多个版本高中教科书中做出一定的选择, 这种选择不是选择某版本教科书的问题, 而是选择各版本教科书中更能体现《课标》精神和史学研究趋势的部分。当然, 选择的不仅是学科知识体系, 也包括具体知识点, 也包括能力培养层面的东西。这就要求教科书编写时要深刻领悟《课标》精神, 要更好的适应《课标》。另外, 教科书编写者也要研究高考, 使教科书适应高考, 体现高考测量的要求。试想, 一部不适应高考的历史教科书怎么可能得到广大中学生和教师欢迎呢。当然, 教科书编写在前, 高考命题在后, 起初高考命题会迁就教科书, 但是如果教科书编写如果不能与时俱进, 不能满足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需要, 高考命题自然要弃教科书而去。这就要求教科书编写要建立起合理的修订体制,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改进。另外, 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也要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各个版本教科书要依据《课标》与时俱进, 取长补短, 不断创新。一方面, 要满足普通高中教育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另一方面, 也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需要, 从而全面实现课程改革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大伟, 赵世瑜, 李伏媛.积极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体系[A].车华玲.改革与创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研究与使用[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 2004, (8)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曹大为.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教材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历史教学, 2004, (8) .

[5]穆易宁.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J].历史教学, 2005, (4)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篇8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汉字起源及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汉字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概括文字的发明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说明文字的演变与书法的关系,认识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认识到其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古代书法艺术,体会中国古代艺术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简单,但艺术性强,尤其是学生对于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文字的发展历程以及独立分析书法的特征还有一定的难度,在这方面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及成因。难点:分析中国古代书法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富,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合的单体文字,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它经历了约7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播和交流的工具,它还作为基本要素,构成了独特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汉字与书法。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汉字的起源:

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汉字,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玛雅人创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经成为死文字,不再使用。汉字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现代文字,尽管在形体上、读音上或字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现代汉字是从古代汉字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我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原始文字的雏形。后来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从文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它的发现对研究商周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字体及事件呢? 2.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它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教材插图:《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或“殷墟文字”等,是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随着商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后世当地居民耕田于此,时有发现,并把它当作“龙骨”卖给药材商店。直到1899年才被王懿荣发现,得知是殷墟遗物。经过多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达十多万片。甲骨文中有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等(举例:日、河、明、十二生肖图)

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第 1 页 金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西周晚期,一位史官对汉字进行系统地整理,形成了金文的标准字体——“籀文”即大篆。(教材插图:《西周散氏盘铭文》)籀文的特点:笔画匀称,行款整齐,有了较为固定的结构

这两种文字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两种字体。但随着经济交往、人们的交流活动的增加,汉字各自为政而没有统一标准的状况,便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于是,“书同文”的意义便显而易见了。3.“书同文”: 小篆→隶书

“书同文”为哪国的哪种字体?秦国的小篆,后来是隶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又称籀文,相传是西周周宣王太史籀所创,是一种较为统一的文字,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缘于当时六国的文字过于混乱而决定“书同文”。

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的样式,笔画委婉曲折,粗细匀称,字形狭长。隶书: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据载,隶书是程邈改造的,因程邈当时获罪入狱,而秦时称罪徒为“隶”,所以便将程邈改造后的文字称为隶书。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汉隶特点:

1,改变了篆书狭长的字体,结构上呈横长竖短,字形变得扁宽。

2,点画由匀称的弧笔变为粗细结合笔姿险峻的直笔。并在用笔上出现“蚕头燕尾”,曲折处由圆转改为方折

3,象形意味大大减少

探究:文字统一的意义何在?

提示: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从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字的发明不仅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且后来还成为了一种艺术。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目,书艺历程。

二、书艺历程

汉字为什么会成为一种艺术? 1.汉字发展为艺术的原因

a单体汉字的字型丰富、数量庞大---准备了材料

b知识群体的形成----动力基础(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c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提供了条件

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

-------近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个朝代的书法成就来感受其间的风骨意蕴。

2、书法艺术发展历程(1).秦汉——自发阶段(实用性为主)

第 2 页 秦汉时期书法艺术处于自发阶段,这个时期秦小篆汉隶的特点(结合地图册中秦《泰山刻石》和汉《石门颂》思考):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汉承秦隶,但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由于秦时刚统一文字,所以当时文字比较重视实用性。书法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其发展情况怎样?(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艺术性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在对社会危机反省的同时形成一个特立独行士人群体,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条件。

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是“书圣”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地图册中插图),具有飘逸飞扬、虚玄灵动的特点。颜真卿《祭侄文稿》:是其为怀念在安史之乱中死于叛军之手的侄子所作,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为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苏东坡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书体.行书的字体既不象楷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呆立着,又不象草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在奔跑,而是象云、象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所以,叫“行书”。行书易写、易认、易于流行,实用性很高。最擅长写行书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称“书圣”。(3).隋唐——新的高峰(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名家有张旭、怀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教材插图《张旭草书》和颜真卿《多宝塔碑》:张旭的草书较为张扬个性、意绪狂放,怀素继承了张旭的草法,把草书艺术推向了高峰。颜真卿的楷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柳公权的楷书则是遒劲森严、另创新意。较之颜体,柳体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草书——张旭、怀素狂放不羁

楷书——注重规范法度(欧阳询、颜筋柳骨; 社会走上正轨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草书是隶书快写而简便的结果。“草”是潦草、快捷的意思。到唐朝以后的“狂草”,则更是难以辨认。“狂”就是漫无章法,随心所欲。这种几乎无法辨识的“狂草”实际上不再是一种实用的书写字体了,而只是一种艺术观赏形式罢了。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特点是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但不容易识别.“楷”又称正书,正楷,真书,因其字形方正,笔画平稳,结构均匀,具有较强的书写规范,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创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达到顶峰。按照用笔和结体特点,可分为魏碑和唐楷两大系统

楷书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无论结构,用笔都已达到完善成熟的境界。完全摆脱了隶书的痕迹 魏碑,主要是指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它是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性书体,点画形体造型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的痕迹,是一种还不成熟的楷书。问题:为什么唐代会有这种不拘一格的书法风格?它与什么有密切关系?

(时代风貌)当时的时代风貌: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书法也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4).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崇文风气浓厚,又因当时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这个时期的代表有“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地图册中苏轼、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第 3 页 苏轼——豪放逸丽,追求自然 黄庭坚——入古出新,用笔锋利,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黄庭坚(1045--1105)“苏门四学士”之一。以文学著称,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风,书韵自高。)米芾——善写行书,笔力爽利而沉着

蔡襄——落笔精丽,使人心醉(蔡襄(1012-1067)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

宋徽宗赵佶(1082-1135)他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上他是个天份极高的书画家 ,他的书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象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瘦劲;;结体笔势取大字楷书,舒展劲挺。(5).明代——呈现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更强调个性化创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祝枝山、文徵明(教材插图)。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徵明书法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

汉字艺术,不仅表现在书法艺术上,还表现在篆刻艺术上。教材P33的小字进行了介绍,同学们可参看。

中国的印章篆刻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秦汉时以小篆为基础,融合隶书风格。到明代与书法、绘画合为一体。

小结:书法千年,千年书法,独特的方块字,不仅传承了中华文明,也造就了一种艺术门类,同学们在感受其美感的同时,更应体会华夏文明的个性。汉字的发展演变:

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演变规律:由复杂到简单;

由具体到抽象;

由不规则到规则、稳定 演变主要原因:更加便于书写和交流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篇9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战国时期自由商人大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工商食官政策被打破 ③官府的支持与扶植 A.①②③

C.②③

B.①② D.①③

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③。答案:B 2.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通宵达旦的夜市

解析:东汉时的市是由政府严格管理的贸易场所。B、C、D三项则是宋代以后出现的。答案:A 3.“朝奉”本为官员,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已走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解析:中国古代具有重农抑商、歧视商人的观念。从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看,这本质上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商人仍然受到朝廷的歧视和压制。

答案:B 4.“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不能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是()A.商人众多

B.商业繁荣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C.农村破败,土地荒芜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唐代商业发展的状况。与农村经济破败无关。答案:C 5.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诸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路程要览》《天下路程》一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大量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政治局势的稳定

C.抑商政策的松动

B.商业的发展 D.交通运输的发展

解析:这类书籍的名称反映出其主要内容是“商程”和“路程”,很明显这些内容是商业发展而导致的。

答案:B 6.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A.机器工业

C.农业

B.官营手工业 D.商业

解析:材料体现的中心含义是“重本抑末”,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主张“重农抑商”,因此这里的“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答案:C 7.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发财做官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晋商文化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解析:商人把钱用来买田臵地,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答案:C 8.《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A.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提倡工商皆本

解析: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舍本逐末,贤者所非”,可知对商业的压制和对农业的重视,其他三个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18分)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 000万两白银,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由材料可知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第(2)问,由“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可知出现了行会,由“飞钱”“纸币”“会票”“票号”和“钱庄”的钱票等可知出现异地汇兑的业务;第(3)问,由材料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并未能抑制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商人;第(4)问,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2)商业行会产生;异地汇兑出现。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篇10

(教师用书独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格拉底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宣布: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下列各项中,对黑格尔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导学号:11140119】

A.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 B.要关注人的尘世生活 C.强调知行合一 D.强调人类的理性

【解析】 苏格拉底提出“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有思维力就是人类的理性,故D项正确;泰勒斯等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人文主义者倡导要关注人的尘世生活,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与题意无关,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 D 2.“在热爱艺术的人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只是新艺术的到来;在学者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研究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在法学家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古代习惯法的结束。”材料中的“这个词”最有可能是()A.智者运动

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B.文艺复兴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 由材料信息“研究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可知是文艺复兴。【答案】 B 3.薄伽丘的《十日谈》以讲故事的形式,描绘了意大利社会生活的画面。它着意刻画的是“人”,而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神”。该著作成书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A.智者运动 C.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解析】 薄伽丘的《十日谈》全书贯穿着人文主义,矛头指向封建教会,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着意刻画的是“人”,而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神”,是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这主要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故B项正确。

【答案】 B 4.“《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1 A.宗教改革的发生完全出于偶然 B.《九十五条论纲》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C.罗马天主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势力 D.宗教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解析】 宗教改革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其发生具有必然性,故A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提到;从材料“《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可知,宗教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故D项正确。

【答案】 D 5.“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段论述出自()A.伏尔泰《哲学通信》 B.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三种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主张以权力制约权力,各种权力之间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分权制衡”,这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

【答案】 B 6.“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只有一位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康德引用这段材料是用来()

【导学号:11140120】

A.证明自由民主来之不易 B.强调自由是平等的基础 C.反对封建神权笼罩欧洲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材料反映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对自由的限制,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人物除了神甫外,还有军官、税吏、君主,故C项错误;康德属于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的矛头指向君主专制制度,故D项正确。

【答案】 D 7.1882年,英国举行了一次国葬,逝者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当时的报纸评论说:“真正的基督徒能够像接受天文学和地质学一样接受他的理论的主要科学事实。”逝者是()A.达尔文 C.瓦特

B.牛顿 D.莎士比亚

【解析】 材料中时间“1882年”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说明是达尔文,故A项正确;牛顿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瓦特改良蒸汽机,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莎士比亚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8.1879年,一条科技新成果的消息传到英国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该科技成果是()A.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 B.达尔文提出进化理论 C.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D.贝尔发明的电话

【解析】 1879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煤气股票价格狂跌,这是因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灯的明亮和清洁,导致煤气灯的销售大受影响,故出现了股票价格狂跌的情景。

【答案】 C 9.“强烈不满社会现状,积极追寻理想世界和强调主观灵感,崇尚自由创作。在作品中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的文学流派是()A.古典主义 C.批判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 “积极追寻理想世界和强调主观灵感”“古代、未来、东方、梦境”符合浪漫主义的特征。古典主义的特点是以古典为题材,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的特点是注重表现人的情感世界,故B项正确;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是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理问题的,在内容、手法上有非理性、反传统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某种音乐是和梦想与激情、生与死的深刻思想、人类的命运、神与大自然、对自由的期望以及善与恶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该音乐属于()

【导学号:11140121】

A.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B.现代主义 D.古典主义

【解析】 浪漫主义出现于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特征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歌颂美好的事物,对未来充满希望;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采用反传统、反理性手法来表达对现实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现实主义的特征是对现实的再现;古典主义强调模仿古代,采 用民族语言,表达对古代英雄的歌颂。

【答案】 A 11.(2016·全国丙卷)下面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解析】 题干中4幅作品依次体现的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反映的是近代以来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故选D项。不同的艺术流派在不同时期曾起到主导作用,图片并不能说明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排除A项。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故B项不正确。4幅作品没有反映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故排除C项。

【答案】 D 12.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在欧洲,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话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 B.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 C.电影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D.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解析】 材料中“流行的外国话来自银幕”“巴黎也处在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反映出电影对促进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6分)【解析】 第(1)问,孟子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抓起来”“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概括归纳;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结合材料“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城邦将无法存在”等信息概括。第(2)问的第一小问要从两位哲人所处时代的特征入手,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其实是要找出两位哲人的法制观念的影响及价值。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14.文学艺术的发展是诸多因素促成的结果,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巴尔扎克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知识,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材料二 列宁在《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说:“他一方面是天才的艺术 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插图,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信仰基督的地主。”

材料三 好莱坞是当今闻名于世的电影名城。100多年前,好莱坞还是美利坚合众国加州地图上一片空旷的田野。好莱坞阳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进行电影创作的理想环境。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从影人员。1912年起,许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如今,好莱坞生产的影片不仅满足美利坚合众国电影市场的需要,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不仅输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文化,更为好莱坞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1)恩格斯为什么如此评价巴尔扎克?列宁为什么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10分)(2)从恩格斯和列宁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两位作家作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8分)(3)根据材料三回答,在好莱坞成为著名影城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8分)【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实际上是考查两位文学大师作品的地位。第(2)问主要从作品的内容和创作风格上去归纳。第(3)问直接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注意不要遗漏要点。

【答案】(1)巴尔扎克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人间喜剧》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战争与和平》通过1812年卫国战争,把众多人物与事件组织到一起,描写了俄国社会的整整一个时代。

(2)都是现实主义作品,都反映了各自国家的整整一个时代的历史。

上一篇:关于自强不息的座右铭下一篇:第4课 多样与统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