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

2024-09-01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共8篇)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 篇1

《雨巷》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重难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岁的诗人食指面对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现实痛苦、矛盾、纠结,成就了他的成名作《相信未来》。

时光倒退42年,22岁的戴望舒面对国共内战公开化,白热化的**时局忧伤、惆怅、彷徨、痛苦,其中不乏朦胧的希望,他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借助于笔端写成了《雨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戴望舒的《雨巷》。

板书。

《雨巷》也是作者的成名作,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赏识,作者也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一位现代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的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寂寞的灵魂。他就是我们今天即将接触的诗人--戴望舒。提起戴望舒,人们往往会想起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从此在诗坛一举成名,并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 1 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诗歌赏析--徜徉雨巷,精读品味

初读《雨巷》,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一)诵读指导。

1.听读--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找出直接写情的词语)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2.全班诵读诗歌。

(二)品味意象。

1.那么,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忧伤的呢?(找意象)

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打动了我们,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我们。

归纳重要意象:雨巷、丁香、篱墙、油纸伞、姑娘。

2、为什么这些意象能够表现忧伤的心情呢?(析特点)

明确:

(指导学生回归诗歌,在诗中找出具体描绘意象的形容词,并结合诗意,描绘意境)

明确:

①雨巷--寂寥

雨巷是寂寥的,因为雨巷地处偏僻,本来就少有人来,再加上下雨,人就更少了,更显寂寥、忧伤。

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②篱墙--颓圮、荒凉、冷落

③丁香--忧愁、哀怨、彷徨:

3、同学们,雨巷、丁香、篱墙这几个意象中你觉得最美的是哪一个?

重点赏析丁香这一意象:

展示丁香花图片--解读丁香的传统象征意义:丁香被称为诗中的愁品,象征愁怨。

相关资料: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花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

4、丁香虽美,但诗中我们感觉到她只是一个陪衬,她是谁的陪衬呢?

(设计意图:由物及人--探究丁香姑娘之美)

明确:丁香姑娘

(三)探究丁香姑娘之美及其象征意义

1、* 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美在丁香姑娘。

*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因为丁香一样的!

* 我们刚才分析了,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

*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 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

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 总结:丁香姑娘--自然美、清纯美、忧伤美

2、同学们,诗人把丁香姑娘描绘得如此美丽,你们觉得这丁香姑娘是真实存在的吗?

3、《雨巷》中的姑娘除了像丁香,还像什么?

明确:梦--在文学作品中,梦通常指向美好的事物和理想,梦是美好理想的象征,而丁香姑娘像梦,因此,丁香姑娘实际上也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指导:象征手法在现代诗中的运用。

4.那么作者的理想是什么?

知人论世:简单介绍写作背景

①戴望舒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然而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这生理上的缺陷,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性格的忧郁

②《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1927年的闻一多在诗集《死水》中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1927年的朱自清在清华园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927年的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虽然有些事可能是偶然的,但应该有必然因素在内。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隐居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时代的忧郁

③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满溢着自卑感,给本来甜蜜的初恋罩上了一层无形的阴影。没有真诚的理解,爱情之花注定要枯萎,他终于与恋人分手了。--爱情的忧郁

(四)诗歌主题探讨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诗言志,歌咏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明确: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

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这首诗应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知人论诗“应成为诗歌欣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把握特色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现在,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小巷中彳亍独行的意境。……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将本诗齐读一遍。

四、收束全诗,再读诗歌

同学们,丁香姑娘远了,美好的理想像梦一样碎了,但诗人并不绝望,在诗歌的结尾,诗人仍然希望身边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种对现实的不屈,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今天,在将来都必将带给我们启示,在我们处于困境之时能够为我们指明方向!

课堂最后,师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获得情感的升华!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习题。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 篇2

一.阅读全文,思考问题。1.什么是“乡土”?

2.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在文中例举了乡土情结的哪几种情况?(1)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唐·刘皂《渡桑乾》)

为什么反认他乡是故乡?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表达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2)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此诗关键在哪两个字?表达什么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比较“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贬居岭外,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时间越长,思念和担心越浓越重,既盼音书又怕音书。在逃归途中,接近家乡,原先的担心忧虑似乎要变成残酷的现实,与家人团聚的梦想将会粉碎。所以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他乡遇故知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唐·崔颢《长干曲》)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一个女子因长久离乡,漂泊在外,听到乡音,不顾娇羞与男女有别的大防,主动和陌生男子搭讪,更表现其思乡之切,不能回乡,哪怕听一听乡音,能见到陌生的同乡也是好的。如此看来,船家女的举动不合理却合情。对故乡的思念,不论于何人,不论在何地,身处何种境遇,都让人无法忘怀,愁肠百结。3.乡土情结有什么特点? 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永不褪色

4.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1)母亲、父亲、亲戚的爱

1(2)山水草木(3)悲欢离合的家史(4)乡里风习

5.作者在第3节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开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闯世界、现实主义格调

6.理解“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它们。”

连用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人若离开家乡,就没有了生活的方向,只有漂泊、悲凉、无助,成为精神流浪儿。

7.离开家乡的结果有哪几种?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有什么作用?应如何理解?(1)多数的失意: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2)少数人春风得意,衣锦还乡。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不管是多数人失意归来,还是功成名就者的衣锦还乡,无论一个人际遇如何,归乡都是共同的心愿。在他们内心深处,故乡可以洗去一身的风尘与疲惫,抚慰他们创痕累累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获得宁静。当他们有了成就,最希望从故乡得到肯定,乡土情结纠缠着他们,对乡土的热恋是心灵永久的烙印。

8.第5节写到灾难(战争、放逐)与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战争——田园寥落,骨肉分离 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

由乡土情结上升到爱国情怀,由爱家到爱国,升华了文章主题。补充:余光中《乡愁》 二.总结、拓展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

2.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3.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教学重难点

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介绍关于屈原的文化常识,导入新课。

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

1.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读完后纠正字音。

2.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老师点评与纠正。

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

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

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

2.问题②:文中对话有几处?

投影对话① 对话②,补充“对话”③,指出结尾文字实写渔父飘然隐去,虚写屈原葬身汨罗,是生死抉择的行动 “对话”。

3.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对话①:

请学生概述内容。

分析渔父的话:补充“三闾大夫”资料: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掌管屈、景、昭三大姓的宗族事务。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列传》)让学生从渔父话中体会屈原形象的巨变:从才能出众、踌躇满志的屈原到形销骨立、穷途末路的屈原。

重点分析“何故至于斯”,指出“斯”字的三种解释①“这个地方”,对应上文“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②“这个模样”,对应上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③“这步田地”,对应下文“是以见放”。潜台词:不必至于斯

分析屈原的话:指出众人浊醉,我独清醒。这里的“众人”是古今异义词,指“一般人”(《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是泛指楚国所有的人,而是有所特指,指楚国国内围绕在楚怀王周围的那些小人或庸人,影响屈原“美政”理想实现的人,此处应是屈原的愤激之词。

关键词概括:渔父:惊问 屈原:清醒 众人:浊醉

(2)分析对话②

请学生概述内容。

分析渔父的话:指出三层含义:第一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圣人(通达事理的人)那样不滞于物、随遇而安,第二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众人那样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表现中国的“染缸文化”;第三层,渔父责备屈原“深思高举”,思考和行为举止都异于常人,如同另类,结果使自己被放逐,可以说指责非常犀利也很现实。

分析屈原的话,两个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两个反问,表明自己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坚持高洁的理想,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淤泥而不染”、持察察之身、守皓皓之志的伟大人格。

“染”与“不染”,表现出激烈的思想交锋。

关键词概括:渔父:劝责 屈原:高洁 众人:随波逐流 同流合污

(3)分析对话③

如何理解“沧浪歌”?(学生齐读、讨论)

解读渔父的“沧浪歌”,指出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分别喻指世道的清明与黑暗。缨:系帽的带子,联系“簪缨”一词,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指“做官”。深入指出“沧浪歌”是解读渔父的心灵密码,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为人处世精髓所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渔父在世道的“清浊”之间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

请学生小结渔父的形象:隐去。(道不同不相为谋)形象特点:随遇而安,豁达超然,高蹈遁世。

请学生小结屈原的形象:殉道(献身)。“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引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赞。

教师指出渔父形象的作用:线索作用,对屈原形象的对比和衬托作用。

当这个视祖国命运高于一切、美政理想高于一切、高洁品行高于一切的屈原勇敢而决绝地走向汨罗,他或许没有想到,他在走向死亡的同时,也走向了永恒,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辉煌的背影,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志士仁人。

屈原投身汨罗,千载之后仍有知音。后人评价:资料投影①“屈原自杀,不是为了个人的失败,而是为了他不忍看见楚国之日趋覆亡之途。”(施蛰存)明确后人对他的理解。

资料投影②:“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明确后人为之敬仰。

聆听歌曲《屈原》(蔡琴演唱)片段,资料投影③歌词: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明确后人对他赞叹不已,也感怀不已。

二读课文,带着对屈原的崇敬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深入思考,品评人物

《渔父》文章虽然不长,但每一字每一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需要我们深入细部进行体味,并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深刻的见解。

讨论1.对屈原被放逐的原因,文中屈原和渔父的表述各不相同。屈原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渔父认为“自令放为”,你怎么看?

明确:屈原从理想实现的角度去思考,认为自己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和个人的不幸遭遇是时代的悲剧,将自己的不幸和国家的衰亡、世人的麻木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渔父则更多从生存遭遇的角度去思考,认为屈原不必自寻烦恼,完全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表现了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这体现了两人理想观和处世态度的差异,正是这差异使他们的生死抉择如此不同,一个向死,一个向生。

讨论2.虽然渔父和屈原对“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重大命题的抉择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有没有相似之处?

明确:屈原和渔父同样面临浊与醉的客观现实世界,同样都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而无能为力,同样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与众人共同混世。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不屈的气节、殉道的精神;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自由的灵魂。

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两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

他们的选择都影响了许许多多后来人,各有各的追随者。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等等追随屈原的足迹,可以说都为了国家而放弃了个人的幸福,为了理想大义而献身;渔父的隐者思想中体现的道家思想也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苏轼、柳宗元等人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他们或渴望“侣鱼虾而友麋鹿”,或渴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当然,这两个人物虽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渔父令人亲近,屈原令人敬仰。渔父的选择虽然明智,却有时代局限性。在国家或民族危亡之际,如果大家都学渔父隐于山水之间,那么未免有些冷漠、自私。而屈原的选择所代表的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洁身自好的美好品格却永远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主旋律,释放着正能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资料投影:“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屈原正是“中国的脊梁”的代表。

结束语: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最近热映的电影《星际穿越》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影片中布伦特博士吟出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死亡)”。这句话告诉我们,既要无畏死亡,坦然面对生命的“良夜”,又要珍爱生命,不“温和地”、勇敢地与生命抗争,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三读课文,要求读得感情饱满酣畅。课后习题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 篇4

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翘首(qiáo)

索赔(suǒ).. 模拟(mó)

.B.拾级(shí)

. 强迫(qiáng).C.饶恕(shù)

. 殉难(xùn)

.D.湔雪(qián). 归咎(jiù)

投掷(zhì).藩国(fān).凛冽(lǐn).赎罪(sù).装载(zài).撰写(zuàn).涵盖(hán).解析:B项,“拾”应读shâ,“强”应读qiǎng;C项,“赎”应读shú;D项,“湔”应读jiān,“撰”应读zhuàn。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典礼

白浪如炼

B.寒喧 C.羡慕 D.呜咽 目不暇接

郑重其事

庄严肃穆

千姿百态

不可一世

流血成人

普天同庆

五光十色 天网恢恢 曾几何时 情不自禁

解析:A项,炼—练;B项,喧——暄;C项,人—仁。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梅津美治郎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字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B.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签字投降了,真是天网恢恢,天理昭彰!....C.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徐徐升起。

雄壮的乐曲、鲜艳的旗帜,这永载史册的一幕昭告天下:中葡两国政府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澳门,这个失散已久的游子重新回到祖**亲温暖的怀抱,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这是一个难忘之夜。40多万澳门同胞通过电视现场直播,在注视着澳门迈向新纪元的步伐,在谛听着祖**亲的叮咛。普天之下,所有的华夏儿女都在为澳门的今天欣喜,为澳门的明天祝福。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绿色地毯铺就的交接仪式现场,弧形排列的坐席与主席台对应,构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身着深色西服,站立在主席台中央的主礼台上,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44岁的何厚铧也是一身深色西服,站在主礼台上。这位澳门历史上第一次由澳门人自己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从此肩负起落实“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的历史重任。从他坚毅的目光里,人们看到了自信,也看到了澳门的美好未来。

在主礼台的另一侧,桑帕约总统等葡萄牙主要代表也同样在向两面鲜艳的旗帜行注目礼。昔日的澳门是在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情况下,被葡萄牙逐步占领的。葡萄牙曾委任过127任澳门总督。这一切,此刻都成为历史。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听着那熟悉的旋律,看着那亲切的旗帜,85岁的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双眼噙满了泪花。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到澳门,面对“谁敢亲共,‘万人坑’就是归宿”的恫吓,杜岚毅然买回红布做成国旗,在新中国诞生的当天将它升起在校园里。今天,已届耄耋的她终于见证了澳门历史掀开新的一页。激动与感慨,欣慰与自豪,全部写在她饱经沧桑的脸上。

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站在主席台上,神情庄重。两年多前,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的主席台上,他见证了香港的回归。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在时间的交接点上,霍英东的话语里流露出的是激动、兴奋:“在亲身参与香港回归祖国的全过程后,又出席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我感到十分荣幸。看到五星红旗在澳门冉冉升起,我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

雄壮的国歌在奏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

此时此刻,在澳门、在香港、在台湾、在祖国内地、在世界各个角落,亿万民众在见证这世纪之交的盛典,亿万颗华夏儿女的心和着铿锵的旋律在为这块新生的土地祝福。

零时零分46秒,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完最后一个音符,国旗升至

答案:强调国旗升起的过程,强化了文章的现场感。从整体上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是内容转换的外在标志,深化了回归的主题。

8.这是一篇特写,作者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内容,请结合实例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通过选取葡萄牙的占领历史、现场人物澳门濠江中学校长杜岚、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的感受,表现了澳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现场感,使文章体现了继往开来的含义和活动。

9.这篇特写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任选两个细节,写一段评论性文字,100字左右。(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比较多,但要符合细节描写的特点。本文细节描写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 篇5

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45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傩送(nuï).B.氽着(tǔn)

.C.喧阗(tián)

.D.埋怨(mán).

茶峒(tïnɡ)

.鞶鼓(pán).

镇筸(ɡān).敞坪(chǎnɡ).

泅水(qiú)

荫处(yìn)..

粗鄙(bǐ)欺侮(wǔ)..糍粑(cíbā)..

眺望(tiào).

拮据(jū)强横(hânɡ)..解析:A项,“峒”读dînɡ。答案:A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接壤

悖时

歇憩

怏怏不乐 B.竞赛 棕榈 呼吁 安份守己 C.睨视 干燥 损害 拔山涉水 D.蚱蜢 缴纳 赋予 涣然一新

解析:B项,份—分;C项,拔—跋;D项,涣—焕。答案:A 3.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________水中人似的,汪汪的叫了几声。②两人接着便说了些关于那个女人的一切,使用了不少________字眼。③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________的名字。A.警告 粗鄙 生疏

C.警示 卑鄙 生疏

B.警告 卑鄙 生僻 D.警示 粗鄙 生僻

解析:“警告”,提醒,使警惕。“警示”,警告,启示。“粗鄙”,粗俗。“卑鄙”,语言、行动恶劣,不道德。“生疏”,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的;疏远,不亲近。“生僻”,指不常出现的事物。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对面稀疏的几架吊脚楼,破旧而灰暗,如同瘦黑的小脚女人,可怜地站在江边,被更多的群涌而出的水泥楼房围困着,愈发显出坚持的零丁与困窘来。没有《边城》里古朴的船,没有黄永玉笔下红焰一样燃烧的花,没有彩蝶般斑斓的苗装,没有天真无邪的翠翠的容颜。那个心中形成的幻象,就如同一只由无数精美的碎瓷片小心翼翼合好的绝世无双的花瓶,在突如其来的一瞬间碎了。我也由此回到了现实中,呆立了许久,才开悟似的轻笑一声:先生,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了。

②上去吧!台阶是顺坡砌的,陡陡地盘着。走这样的路,头自然是低着的,脚步也有意无意中放轻放慢。以这样恭敬安静的姿态走近您,在我,是一种必然。想想吧,读《边城》的那些时候,心中是怎样盈满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那么清的意境,那么醇的氛围,水墨一般行云流水地渲染开来;那不可企及之美,像一位不可追求的遗世独立的佳人,令人因无望而生不尽的惆怅和无穷的感伤。先生,您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

③路往右一斜,又往左一甩,终于有方小小平地了。一碑挺立,上面的草书豪迈不拘: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当然是您那位机锋百出、堪称一代鬼才的表侄儿黄永玉所题了。永玉先生自称湘西老刁民,其锋芒毕露跟您的慈和大不一样,但骨子里那种至情至性倔强进取,却是一脉相承的。想当年您怀抱文学的梦想孤身入京,一段时间困顿潦倒几乎冻饿而死,令郁达夫大为感叹而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但您硬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不但挺过来,而且以绝大的天才渐渐打开了局面。这里要感谢徐志摩先生。如果没有当时这位诗界明星的关照和提携,也许,我们本来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

④再往上去,台阶渐陡,两旁草木极宁静地护持着一种平和清静氛围。先生,您一步一步引导我上升,而我终于来到您的面前。一大块天生彩石,浑然古朴,深深扎进湘西的泥土。您栖身其下,已与大地融为一体。您已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石头上镶着碧色的字,是您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是的,您的一生,都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善与真,并由此而获得了美。正如您所说,您毕生只想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于是便有了《湘西》,有了《从文自传》,有了《月下小景》,最后上升为神奇的《边城》。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您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可只要深入您那些像湘西一样深重质厚的文字,是任谁也会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的啊!

⑤不禁想起鲁迅。他老人家东方式的悲天悯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怀抱,其实是和您

(2)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实写从文墓墓碑深深扎进泥土,虚写(实际上写)他的文学艺术、精神品质化为湘西文化的一部分。(2)先生去了,但精神无处不在,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始终让后人有所感悟,启示着后人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9.“以这样恭敬安静的姿态走近您,在我,是一种必然。”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先生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②先生外表慈和,但骨子里的至情至性、倔强进取感染着作者;③先生的“湘西”系列,为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增添了精美的一页;④先生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他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让后人有所感悟。(任选三点即可。)

三、表达交流(10分)10.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序号)(5分)①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以及湘西众多的人物风情。

②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

③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随着沈先生的笔调跌宕起伏。④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再现一片净土。

⑤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语句排序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④为总起句,⑤“不仅如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 篇6

一、语言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宿命(sù)

炫耀(xuàn)..坍圮(tān pǐ)窸窸窣窣(xī sū)....B.蝉蜕(tuì)熨帖(yùn)..荒芜(wú)历尽沧桑(cānɡ)..C.雕琢(zhuó)恪守(kè)..灼热(zhuó)雕栏玉砌(chè)..D.颓墙(tuí)教诲(huì)..猝然(cù)亘古不变(ɡènɡ)..解析:A B项,“熨”应读“yù”;C项,“砌”应读“qì”;D项,“亘”应读“ɡ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甘之如怡 自我安慰 哀怨 截瘫 B.半途而费 失魂落魄 祭坛 坦荡 C.旁征博引 九坛八庙 安详 车辙 D.撕叫不停 骄阳高悬 倔强 羞涩

解析:C A项,“甘之如怡”应为“甘之如饴”;B项,“半途而费”应

为“半途而废”;D项,“撕叫不停”应为“嘶叫不停”。

3.(2017·全国Ⅱ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望尘莫及了。....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调查研究,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其陈述对象必须为“人工的”,此处为适用对象错误;②望尘莫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现在多用于形容在某些事物上明显比不过别人。此处望文生义。③博学审问: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途径。使用正确。④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使用正确。⑤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使用正确。⑥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用于人。此处适用对象错误。

4.(2017·全国Ⅰ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解析: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结构混乱,“根据……显示”杂糅;B项,搭配不当,“培养”与“美德”不搭配;语序不当,将“三个月内”移至“每名学生”后;C项,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推动”与“企业广泛受益”不搭配,或“企业广泛受益”前缺少谓语。5.(2017·全国Ⅰ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

,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收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

。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

,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的能力。第一处接上文“但”表示转折,与前面的作用相反,起不到治病的作用,就会对人身体产生损害;参考后句“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猜测第二处应填“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第三处,承前转折,后文是结果,可知应填“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答案:①也可能对身体产生损害 ②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 ③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午后书房

林文月

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

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么数据填满这个留白。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要完成。

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

这一学年,为了配合大学部的课程,谢康乐山水佳篇已大体讲完,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矛盾的性格与心理。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免徘徊感慨。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恃才傲物,而诗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衡量理解。把这两首谢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回顾一学年以来,这班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终维持一个局面。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么没有?几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何以这样在乎学生的表情呢?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

我合上谢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以细啜为调剂。

再度回到书桌前。这次,我把《洛阳伽蓝记》的各种版本及参考数据摊满眼前。杨衒之写这本书,颇具悲壮的使命感,其序文有语:“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我引导学生注意杨衒之著述此书的心态与笔调等文学旨趣,以及历史观点方面的问题。逐条讨论下来,令学生仔细阅读,慢慢摸索。由于可资参考的论著不多,所以我和学生一样怀着诚惶诚恐的心理,必得战

战兢兢准备充分,才敢踏入教室。

然而,毕竟这是一本有关北魏寺院的书,年轻人读久了,也许会厌腻。上课的情形甚不热烈,空气窒凝,陷入低潮。那时,也是我自己家中多事之际,高龄的父亲住入医院,准备接受切除脑瘤与否?正徘徊犹豫着。我奔走于课堂与医院之间,应对人与事,忧虑又疲惫。但面对环坐的学生,便像是一个粉墨登场的演员,不容表露一己的欢愁情绪,只是伪装平静的结果,终于使我也感染到教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侵蚀。那天于责备学生之余,回家后,自己竟然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至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不过,经过那次责备以后,学生们的读书情绪似稍提高,堂上的发言与讨论又复苏;而父亲的白发也已剃去,所幸紧急会诊之后,决定不予开刀,已返家静养。

我消沉的情绪,才又慢慢解散。

教书真是一个奇妙的行业。如果自觉准备得充分,教得有条理,甚至偶尔还有些许神来之笔,因而见到学生之间有振奋的眼神,下课之后,实在轻松愉快,觉得世界如此美丽,人生充满信心!可是,有时候同样用心准备,却遇着学生没精打采,丝毫不起共鸣沟通,便会越讲越没有兴趣,为此,常会一整天都心灰意冷,消沉乏力。

有时在书房里独坐良久,倒也未必是一直专心读书写作。譬如说,重读远方的来信,想象朋友的近况,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甚至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是空白地发呆,也是人生的片刻。因为在这个宁谧的斗室内,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无须伪装,更无须武装,自在而闲适。

自在而闲适的时光,可也最容易不知不觉地溜走。像现在,我已经

从方才刚进书房时的专心一致,而逐渐变得分心出神起来。许是坐得太久,有点儿累了吧。

天色已昏暗,我本想让吊灯也亮起,可是并没有走到门口去开那个开关,反而顺手把台灯关熄;于是,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

(选自《林文月散文精选集》,有删改)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是散文开篇的点题之笔,是下文写“午后书房”的开场白,为下文内容的展开起到了很好的导引作用。B.文中插叙父亲的病情,是“我”深刻的生命体验,表现了“我”的纠结和无奈,奠定了全文枯淡落寞的基调,突出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C.从散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看,作者带着中年人的淡定与从容,从午后书房说开去,写了读书与教书经历中的感悟,情感十分真挚。D.结尾“薄暮忽然就爬进我的书房里”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了薄暮降临书房的情状,烘托了作者落寞而无奈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C “作者带着中年人的淡定与从容”分析鉴赏不正确,应为“作者带着中年人的纠结与从容”,散文开篇说“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一个“又”字,说明作者的心情不是淡定的,而是纠结的,已经不止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7.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请谈谈你的

理解。

解析:解答这道试题从三个角度思考:描写的具体内容,与题目、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情感。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将时间圈定在午后到薄暮这一段时间;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台灯和吊灯,是首尾照应,也点明了文题;从情感的角度分析,灯光的亮度与作者的心情是相通的。

答案:①内容上:揭示午后至薄暮的时段。②结构上:点明题目,首尾照应,使文章内容限定在书房这一空间里。③情感上:通过控制灯光的亮度,暗示人物的心境。

8.有人说作者在书房的这段时光是自在而闲适的,也有人说是纠结而无奈的,请结合散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解答本题要重点把握作者在书房的所思所想体现的具体情感。比如作者在书房喝茶、思考等体现的是一种闲适的状态,但是教学工作中的事、父亲生病的事,也体现出了作者的纠结和疲倦等。

答案:书房连着人生,人生本有悲欢。所以,书房这段时光是五味杂陈的。既有自在而闲适的,如“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又有落寞而枯淡的,如回忆起“使我也感染到教室里弥漫的低潮气氛,深为挫折感所侵蚀”;也有纠结而疲累的,如回忆起“自己竟然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顿丧斗志,甚至萌生辞去教职的念头”;更有豁达而从容的,如“我最是我自己,不必面对他人”。

三、语言运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出技术上无法实现“手机SIM卡远程复制”的三个关键性短语。

某高校计算机通信专业杨教授认为,“手机SIM卡远程复制”从技术上来说无法实现。记者又咨询了移动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告诉记者,和银行卡一样,每张SIM卡都具有一个独立的卡号,相当于SIM卡的身份证;同时,每张卡还有一个独立的密码,存放在SIM卡的不可读出区域,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不存在进行克隆的可能。在网络中只能给一个手机卡发送信号,而能听到别人通话及看到别人手机内容是无从谈起的。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对文段有个全面的理解,然后按照题干要求概括出三个关键性短语。

答案:独立的卡号 独立的密码 存放区域不可读出 10.请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补写句子。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上的松树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

;像站立在船头,目光坚定、搏击巨浪的艄公;

。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寻找着伟岸、洒脱、勇敢、坚定的含义,让生命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绝唱。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根据文段内容“松树像人”,按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再根据标点符号应该写三句和画线句一样的句子。注意句式与内容的照应。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 篇7

修1 ”

一、教材分析

本文在“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中,该专题是必修一中的最后一个专题。这个专题包含有三个板块,主要内涵是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在文本审美的基础上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被放在“感悟自然”这个板块中,应侧重引导学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发的人生感慨。

二、学情分析

在必修一中“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初步学会了怎么样学习文言文。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浅易的文言文,但基于我校学生基础差的特点,主要所要做的还是应该放在基础上,如文言文的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以及特殊句式等等,在基础掌握的较好之后,对本文所包含的情感做一定的赏析。

三、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2、该课时重点梳理第3、4、5段的段落大意及重点词语的分析。

3、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4、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四、教学重难点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以及本文的语言特点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式导入 学生背诵课文

(二)写法鉴赏

师: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那么它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可以结合“赋”这种问题的特点去考虑。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骈散结合,善于取譬的语言特点。

本文用散文的笔势笔调,骈散结合,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的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三)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

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3.于

(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语气词,表疑问,吗。客亦知夫水与月乎(4)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5)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3)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4)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重点语句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六、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实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虚词: 而 之 于 乎 其 然 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成语: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重点语句翻译:略

七、作业分层设计

C类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壬戌之秋

()()

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苏子愀然

()

舳舻千里

()()

酾酒临江

()

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

BC类

2.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缪 3.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须臾

苟非吾之所有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糜鹿

耳得之而为声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A类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⑵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⑶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⑷侣鱼虾而友糜鹿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⑵ 凌万顷之茫然

⑶ 渺渺兮予怀

⑷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⑸ 而今安在哉

⑹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BC类

6.翻译下列句子

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壬戌rén xū

窈窕yǎo tiǎo 舷xián 愀qiǎo 舳舻zhú lú

酾shī

匏páo 挟xié

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属(通“嘱”,指劝人饮酒)

横(弥漫,充溢)

纵(任)如(往)

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

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循,依)和(唱和)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危(端正)

固(本来)

须臾(片刻)

骤得(多有所得)

曾(竟)一瞬(一眨眼)

适(指享有)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缪(通“繚”,盘绕)

3.⑴纵一苇之所如(助词,无实义)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

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

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4.⑴舞,泣:使动用法

⑵西,东:名作状

⑶东:名作动

⑷侣,友:意动用法

5.⑴状语后置句

⑵定语后置句

⑶主谓倒装句

⑷被动句

⑸宾语前置句

⑹判断句

6.⑴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⑵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⑶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 篇8

单项选择题 1.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集中高调“扫黄”,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这是政府积极履行()A.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的职能 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提供经济公共服务的职能

解析:“扫黄”主要是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的职能,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

2.K市市镇两级政府每年拿出两亿元资金,逐步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工程,为农民构建起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贫有所济。在这件事中,政府的角色是()①经济建设的组织者 ②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③经济活动的调控者 ④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政府应该是扮演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可用排除法进行解答。④说法错误,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以直接排除。答案:A

3.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年8月16日至28日在中国南京举办。南京市政府组织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行使()A.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B.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C.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D.切实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解析:南京政府组织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属于行使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答案:B

4.我国每年都要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重奖对科学技术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这说明政府履行()A.保卫人民民主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解析: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是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

据此回答2~3题。2.“服务型政府”这一提法涉及的主要关系是()[来源:] 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②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的关系③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建立“服务型政府”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④未涉及题目所讲的关系,排除。答案:C

3.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有()①改善投资环境 ②加强直接管理 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④维护市场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政企分开”,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其提供的均是为企业服务的职能,故排除②,选C项。答案:C

4.为应对雨雪天气,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北京市政府一方面加强市场监测,严防哄抬物价,另一方面制定应急预案,根据提供的相关信息,随时做好商品调运工作;考虑到气温较低,把供暖时间提前。这表明政府在履行()①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经济调节职能 ③市场监管职能 ④价格管制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④表述错误,故选C项。答案:C

5.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生力军。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以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是政府在积极履行()A.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B.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 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解析:本题考查对政府职能的理解。“加强就业服务”属于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故选D项。答案:D

6.广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方案》。根据方案,到2015年,广东力争打造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过程最透明的先行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在于()

1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A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中有: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中小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规范银行服务收费标准,清理纠正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完善中小企业危机处理机制,营造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环境,要求企业改变过去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短视行为,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加强对困难中小企业的定期走访和帮扶工作,积极为中小企业在融资、市场开拓、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方面提供支持。

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政府履行了的职能,并谈谈A市政府是如何履行经济职能的。

答案:政府履行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职能)。

①政府通过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履行了经济调节的职能。②通过规范银行服务收费标准、清理纠正不合理收费项目履行了市场监管的职能。

上一篇:PHP开发工程师的工作职责下一篇:商务英语句子翻译